第一篇:《企业时报》的几点办报思路
《企业时报》的几点办报思路
行 政 部
2013年度,由我公司联合安全部创刊发行的《安全月报》运行一年来,在各位高层领导的支持下,安全部相关人员在办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把安全教育、产品介绍和检查督办、安全隐患整改等融为一体,对企业生产安全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对公司经营的产品做到对内、对外全方位的宣传,《安全月报》自发行以来,受到公司领导高度评价,政府监管部门也予以认可,各分公司及下属各站员工也广泛组织了学习,在实际工作当中也受益匪浅。2014年,公司决定将原《安全月报》扩版,由4版升级到8版,且月报增为半月刊,还是以安全内容为主(危化企业重点抓安全,因为安全是生命,安全是效益),增加企业文化宣传、公司时事要闻、基层党支部、员工之音、健康之声、传统文化(《弟子规》和《道德经》等)、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安全与法和行业通讯等栏目,针对这些情况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企业时报》是为企业服务,发布企业高层决策信息、记录企业发生新闻事件、展示企业文化宣传,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的门户刊物。一份好的《企业时报》会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企业高大的形象,增加企业内部职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对了解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文化以及更好地使职工领悟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提升职工执行力给予直接或间接有力的帮助。
《企业时报》主要刊登集团公司新闻、员工理论、学习指导、心
得感悟与文学作品,是企业的综合性门户刊物。它承载着企业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人文精神,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历史记录和传承作用。已经成为宣传企业文化和发布企业资讯的重要媒介。
诚然,《企业时报》的受众面窄,发行量低,受众群多为企业职工及家属。这类人群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闲暇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获取资讯和知识,所以对报纸的要求不会很高,往往也不在乎《企业时报》办成什么样。
可正是因为这种“不在乎”,导致《企业时报》没有提升的空间,办不出企业的特色,更谈不上办一份好报纸。而企业的职工是真的不爱看报吗?其实不然,只是因为企业报上刊载的信息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事情,可能在报纸还没刊登出版之前,这些事已经为广大员工所熟知。所以报纸上直白的对事件的阐述,吸引不了这些员工读者的兴趣。而理论文章的刊登与他们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加之篇幅过长,从而导致这些员工读者们会直接“跳”过,不去阅读。而那些散文、随笔可能是员工读者阅读最多的内容,可这些作品往往是作者自己的心中感受和生活感悟,所以与读者产生不了太大的共鸣,读者们往往读完就罢,不会有太强烈的感受,更不用去谈回味文章、品读文章了。
怎样办出一份好报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人看来,办报的目的是吸引读者观看,通过报纸传达的信息,带给读者各种资讯,开阔读者视野,增加读者内涵修养。所以,如何吸引读者观看是关键所在,而这个关键,就是稿件的质量和来源。
报纸的出版不管是报社还是企业,其流程都大同小异,唯一区别的是稿件来源的渠道不同。因此,如何提高通讯员的新闻兴趣与文笔水平,就成了把握稿件质量的关键所在。
怎样才能提高通讯员的新闻兴趣?或者换一种说法,怎样培养通讯员的新闻意识?
本人认为,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通过系统的培训让通讯员明白什么是新闻。新闻,按照字面含义,新,词典释义为刚有的,刚经历到的,初始的;闻,词典释义为听、见的事情,消息;组合起来直读,新闻就是“新鲜的消息、见闻”。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对新闻定义作的诠释是“新闻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所以新闻的关键点,就在于发现身边的新鲜事,通过记录这些新鲜事起到有效的宣传。通讯员需要做的,就是要能够有意识的不断去发掘身边的新鲜事,并把它随时记录下来。
可是一个企业,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搞生产经营,不可能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所以,企业的新闻多是集中在报道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上。
本人认为企业新闻可分为生产类新闻、经营类新闻、高层决策要闻三个大类。其中高层决策要闻,是对一个企业发展走向的重要目标指引,在《企业时报》当中是作为重中之重来报道的。生产类新闻以报道企业生产销售情况,报道生产一线的大干实况,一线工人的工作
事迹,还有企业、领导关怀、领导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等各类与生产有关的新闻。经营类新闻多为企业内部管理新闻,如制度的制定,企业的考核,各类会议的召开,与外单位的座谈、签署各类协议,还有企业领导的出访、考察,政府官员来企业参观视察、检查指导、对企业进行的考评、颁发各类荣誉等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通讯员可以捕捉的要点、企业新闻的写作对象,也是企业报刊登的主要内容。
还有企业文化宣传类的新闻,如集团公司为职工所做的各类培训,组织的各种活动,为职工创造的各种与文化有关的福利,譬如说添加体育设备、图书阅览室等丰富职工业余娱乐生活的设施;以及为有困难的职工排忧解难、慰问、扶持帮助等;还有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如组织或参与各类型、各式样的捐助活动,如赈灾捐款,帮助地方政府发展城市建设,建立或设置各种便民设施等等能展现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在社会、大众人群中的形象的活动或事件,都可以加以宣传报道。
通讯员在了解上述的新闻题材后就会发现,其实企业新闻就是每天发生在企业里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只要用心去查看周围,发现有意义的,重要的事,用笔去随时记录,就可以记录到很多新闻事件。把这些事件写成文字,通过《企业时报》对外发布,就成了新闻报道。
通过培养新闻意识,使通讯员懂得什么是新闻,对新闻形成特殊的敏感性,将新闻融入自己的工作、生活,随时去发现、捕捉新闻,将找寻新闻线索变成自己的工作习惯,会使通讯员自然而然地对新闻产生兴趣。
怎样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在谈这个问题前,先来说说新闻写作的规范。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一定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就是要求写作者要注意遵守新闻写作规范。
新闻写作,有其独特的格式和要求。从规范上来讲,写作新闻稿件的通讯员要遵守如下原则。
首先,要实事求是。就是要用事实说话,你所写的新闻必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实际事情。万不可捏造与杜撰莫须有的事件。
其次,要有时效性。时效性,说的是一条新闻的价值。各类型的新闻,其新闻的时效性就是它自身的价值存在。每条新闻都有它的时效,过了这个时间段,就会失去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导致这条新闻的“失效”。保证播出的每一条新闻的时效性,是各大报社、新闻社的工作重点。而在企业,这种时效性的新闻相对较少。前面已经说过,企业新闻所记录的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生产类新闻、经营类新闻就是一个企业每天都在做,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对于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其新闻价值就要偏低,自然时效性也不那么强。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企业新闻的时效性很差,为什么还要去写?
企业新闻的价值主要在于记录企业发展中的点点滴滴,通过一个时间段往回看以前的企业新闻,是了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些企业新闻的记录,就像回看历史,哪里走得平稳,哪里走的波折,一目了然。以史为鉴,会让一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修正,“走”的更加稳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新闻都不具有时效性。高层决策要闻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一旦有这样的新闻事件,通讯员们就应该提高新闻意识,仔细研究领导决策层的决策意图,写出相应的报道,《企业时报》也会加大篇幅和宣传力度,对其进行着重报道。此外还有企业文化宣传类新闻,尤其是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提升企业在社会、大众人群中的形象的活动或事件,都有很强的时效性,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再次,新闻要具有可读性。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抛开那些理论的东西,本人认为新闻的可读性就是“抓眼球”,就是要把新闻最亮点的东西通过标题、导语,直接引导读者产生看内容的欲望。那就要求通讯员必须要先学会抓新闻事件中的“发光点”,然后将这个发光点以最简洁的语言提炼成新闻的标题,导语。再将整个事件的发生经过,详细情况用新闻语言交代清楚。什么是新闻的语言?简而言之,一篇新闻稿,如果写的拖沓冗长,记录事件的语言华而不实,自然会导致这起新闻事件在读者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反而是标题醒目、精炼措辞、生动语言、篇幅短小,能够带动起读者们的阅读兴趣。本人认为把上述的写作方法总结起来,所形成的特有的写作方式,就是新闻的语言。
所以,综上所述,通讯员如果想写好新闻稿件,就必须遵守新闻写作的规范,用新闻的语言写出真实的,“新鲜的”,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稿件。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纵观古今中外,不论是普通写手还是文坛巨匠,他们对提高写作水平的认知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广知博览、构思立纲、仿写多练。
广知博览,就是多知多看。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一定要博览群书。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多渠道、多方面吸收各类知识,集众家之所长以为己用。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大文豪司马迁将其学习的一生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天下之遍,成一家之言。”就是说司马迁之所以可以写出《史记》,是他行路万里遍寻博览史籍史料,学习融会贯通后才写成一家之言《史记》的。由此可见,广知博览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手段。只有看的书多,吸收的资讯、涉及的领域广,写作的时候才会自然而然的有“神”。构思立纲,古人有云“成竹在胸”。意思是在画竹之前,心里就已经想好竹样。用在写作上,就是在写作之前把要写的题材先在心里构思出一个“轮廓”,将这个“轮廓”在纸上拟立一个写作大纲,然后按照所立大纲的顺序将文章写出。在构思的时候,一定要勤于思考。将事物的精粹,事件的精华提炼出来,拟立出的大纲也是围绕这个精华、精粹,在写作的时候才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游刃有余。仿写多练,顾名思义,就是“临摹”。“临摹”名家名篇,“临摹”名家风格,“临摹”名家写作方法、文章结构。学习写作的人,在没有形成自己的写作文法、写作风格前,多“临摹”大师们的作品,从中学习大师们的写作方式,用词,串句,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用之,创新之,将之收为己用,从
中汲取精髓,是很有裨益的。
谈到写作,不得不提到文章的思想性。一篇文章的精髓,就在于它传递着作者的思想。作者思想的凝炼,是与其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接触的人等等大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不过这些都是外在因素,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作者不断地去学习,思考,领悟,反思,把眼光放开,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去审慎周围发生的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事件,将自己的看法结合实际发生的事件,写成文章来传达自己想要阐述的思想。“优秀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这句话是绝对没有错的。所以,通讯员们在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时,一定不能忘记锻炼自己的思维。通讯员在写作新闻报道时是不可以在稿件中加入自己思想的,因为新闻要讲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但好的通讯员,往往会在写作新闻稿件后,追写一篇新闻评论,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告诉读者,给读者以指引,使新闻具有导引作用,这是作者与读者做思想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讯员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再经过编辑的“优选”、修改后,把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稿件集中,交由主编进行编审。主编确定见报用的稿件后,将其交给画版人员画出版面,然后由排版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制作,刊登在《企业时报》上,与广大员工读者见面。一份报纸在稿件的“优中选优”之后,以什么形式,怎样的面目呈现到读者面前,这是画版人员与排版设计人员的工作。好的报纸版面设计会从宏观上给读者以视觉冲击,使读者产生阅读欲望,所以,报纸的版面设计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现在的报纸对于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当读者在不知道报纸所刊登内容时,更多的是从报纸所传达的视觉效果上来确定是否想要阅读。如果一份报纸图文并茂,视觉效果“上乘”,会给读者带来一种阅读欲望。而一份文字密排,缺少设计元素的报纸,当读者拿到手里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时,会有一种自然地“反感”,不愿去了解所登内容的好坏。好的报纸既要栏目划分明确,也要有设计的时尚元素用以点缀报纸的版面,起到丰富报纸的观览效果。
好的报纸绝不仅仅是闭门造车。为了吸引读者对企业报的阅读兴趣,除了不断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提高稿件的质量,提升报纸的排版设计空间外,更应该从外界引用稿源来丰富自身报纸的内容和文化品位,用开放的办报理念,把《企业时报》从内部的自我宣传形式转变为宣传麻六集团的窗口,还可培养起职工们的阅读品位和文化素养,提升报纸的文化层次。
第二篇:办报方案
《繁星》办报方案
为了宣传一种集至诚之思的集思理念,提倡一种求至真之理的求理观念,以及倡导一种行至善之道的行道信念,繁星知行社决定面向全校师生创办一份《繁星》报刊,以使得集思、求理、行道这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思维方式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熟悉。经研究,特制定《繁星》办报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办报目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虽然都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源于大学之前的教育片面的以讲究“考上一所好大学”为目的,以至于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为了尽量较少这种源于社会对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偏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以最快的速度引导这一部分人树立起正确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观念。为此,我们需要一个可以传播纠正这些问题方法的媒介,而繁新知行社的社团宗旨--集至诚之思,求至真之理,行至善之道--又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因此,繁星知行社决定创办一份《繁星》报刊,并努力把它建设成这样一个媒介。
二、办报机构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繁星知行社编辑部
三、办报人员及其资质
主审:王嘉男
指导老师:刘鸣
主编:王浩(学生)
责任编辑:肖铸庞(学生)
责任校稿:赛安地(学生)
编辑:向玉海(学生),文国均(学生),高康(学生),张浩(学生)
四、报纸规格
采用新闻纸黑白版。先办对开小报,必要时增加版面,以后再根据发展情况转为对开大报。以全体大一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努力辐射更多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每一期报刊将免费分发到大一各个寝室,也会留有适量的报刊在食堂门口免费分发。
五、版面设置
A1:(1)品阅经典--追本溯源,纳精剔糟;饮水思源,继往开来。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绚丽于世界文化之从。
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我们有着把他更好的继承和传承下去的责任。但是对于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只有在真正理解,吸收,内化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有机会把他继承和传承下去。所以《繁星》报刊最主要的着手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经过批判性的接收,整合使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繁星》报刊把他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能够通过这细微的探索能够吸引更多热爱中华文化的人能够投身于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来。对于那些之前并没有太重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的人,《繁星》报刊则期冀能够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宣传使之能够得到些许触动,从而做出些许改变。
(2)与贤同行--望翘楚,知己缺;觅贤士,补己缺。
每一个成功的人之所以拥有成功的机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虽然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以人为鉴,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明了自己得失,这也有助于我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而先贤们的人生历程又能够集中、充分的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关于这些方面的参考。所以《繁星》报刊设置了与贤同行这一模块,希望能够通过对先贤的人生历程的介绍,提供给读者一些关于人生求索路上的指导。
A2:(1)老师“心”语--煦煦深情,滋润我身;谆谆教诲,净化我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他们愿意为学生做一切可能的努力。
《繁星》报刊设置老师“心”语这一模块就是为了多提供给老师们一条可供选择的“传道授业解惑” 途径,当然这也是为了能够提供给学生多一条聆听老师教诲的途径。为了这个目标能够很好的实现,《繁星》报刊会根据学生的需求烦请那些能够提供这种需求帮助的老师给《繁星》作相应的投稿。
(2)繁星历程--求索路,不倦心;光明程,并肩行。
不理解源于不了解,不了解源于不知道。
在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目标道路上,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的加强繁星知行社的力量。可是,在前行的路上肯定会面对许多来自于外界的不理解,甚至是抵制,破坏。因此,走在路上的繁星知行社不仅要为了心中的信仰咬紧牙关,并作永不懈怠的坚守,还要不断向外界宣传自己的所作所为,争取那些不理解的人的理解,寻求那些制止和破坏者的理解,从而尽量减少在前行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为此,《繁星》报刊设置了这个繁星历程的模块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繁星知行社,并投入到集思、求理、行道的大道上来。
B1:(1)指点江山--峥嵘华年,豪情万丈;激昂岁月,求芳百世。
无辩,则难辨,难辨,则又难变。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真理的存在又往往有他所需要的具体前提。为了寻求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相对真理,我们需要明确每一个相对真理的成立前提。而为了找到这个前提,我们需要在思考过后,通过言辞辩论的火花碰撞,得到辨别真伪的能力,最终求得正确的变更现状的可能。繁星知行社的日常活动中就有对某一些具体社会问题的探讨,在探讨之余形成了些许不成体系的只言片语式的见解。之所以不害怕大方之家见笑,而敢把这些浅显的见解刊登于《繁星》报刊之上,只是为了抛砖引玉,引出更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人,让他们能够为解决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出谋划策。
(2)光影流年----影视人生,影射人生。
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种人生。
人们都知道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效率超常,但这所谓的“逸”绝不会是毫无顾忌的放纵,而应该是品味高雅的放松。看一部经典的电影也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品味高雅的放松方式中的一员。所以《繁星》报刊特意精选了一些很值得观看的电影,又写下观影之后的感想并把他们一并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繁星》报刊希望能够在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观影感想之余,还能够提供给读者一些可以作为休闲消遣的电影名单,借此来丰富读者的生活。
B2:(1)“美”文欣赏--浅掠,一叶障目,深究,一叶知秋。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切入点,也许会产生相反的处理方法。
在为迎合“得分”的单一目的驱使下,很多时候,我们把“标准答案”作为了自己唯一的应付武器。可正是源于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了很多时候,我们更容易走向片面,走向极端。为了消减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繁星知行社提倡对于同一问题进行多向思考。在这个基础上,繁星知行社的日常活动中就有一个活动是全体成员对同一篇文章进行交流探讨。在经过充分的探究之后,我们会选择每个月探讨的文章中最具有价值,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繁星》报刊刊登,并会附加一篇由社团成员整理的对于文章讨论的总结文章,以提供给读者不一样的思维形式。
(2)“好”书推荐--博览,可增其面;专攻,方增其深。
开阔视野不仅是为了能够广博学识,更是为了能够在纷繁的知识体系中能够找到自己所热衷的并能够为他终生奋斗的那一个分支。而书则能够提供文章提供不了的那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会有“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说,也许就是源于那些人只注重于知识面的拓展而忽略了寻求知识层次上的深入。因为知识面上的拓展不错,所以对于每一个话题都能够发表言论,但是由于没有在知识层次上有所深入,所以很难在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分析中有入木三分的见解,因此就更不要说有什么能够完善的指导实践方法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总是很难在面临具体问题时能拿出妥善的解决方法,在经历过几次失败之后,从此一蹶不振,于是就甘愿沦为一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了。为了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繁星》报刊特意设置了这个“好”书推荐的模块,以使大家读者能在博览之余能够有所专攻。
六、理事机构
繁星知行社编辑部
七、运行管理
(一),策划、准备
1、主编确定当期报纸的总规划。
2、初稿、成稿、审稿、定稿、排版、印刷,拿报纸成品的各个时间期限
初稿由各模块编辑将用于下一个月发表的稿件,于每月的二十五号晚上十点之前交给责任校稿进行校稿。
责任校稿于每期报纸的出报当月一号将已经经过校稿的稿件交到主审,指导老师,主编,责任编辑处,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
主编收到责任校稿的稿件之后则立即进行报纸的排版工作和相应事宜的安排工作。确保在每月的十号之前能够将只需印刷的报纸原稿送到印刷馆,并于每月的十四号中午十二点之前拿到已经印刷的报纸成品。
2、各模块的负责人及相关事宜
品阅经典 模块由王浩负责。
与贤同行 模块由文国均负责。
老师“心”语 模块由高康负责。
繁星历程 模块由肖铸庞负责。
指点江山 模块由杨世泰负责。
光影流年 模块由李煌旺负责。
“美”文欣赏 模块由赛安地负责。
“好”书推荐 模块由向玉海负责。
(备注:每一个模块的负责人需要保证的是每月定时向责任校稿递交已经过初步整理 的稿件,至于稿件的收集和处理问题由各模块负责人全权负责,但是各模块负责人手里面最好时常保证至少有两份可用于提交到责任校稿处的初稿,以避免在审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而致使某期报纸因稿件问题而无法按时出版。
各模块负责人可以提前将自己打算在下一个月用于发表的稿件选题范围告诉其他模块负责人,并做简短的选题观点陈述,以收集其他负责人的参考意见。
各模块的负责人每一期报纸的材料最好准备三篇以上,以供自己选择,提高稿件质量。每个模块的总体字数要限制在两千字左右,上下起伏不超过两百字。
老师“心”语模块,如若遇到要采访老师的情况,则交由高冉和张锦涛负责。其他社团成员也要积极主动向自己认为不错的老师求稿,并在拿到稿件之后,将稿件交给此模块负责人。)
二,征稿、编辑、校对、组稿
1、每期报刊的各文章撰稿人在稿件提交到各模块编辑处之前,应该在参考他人建议的前提下进行反复完善。编辑则进行稿件的收集和确定稿件是否使用,然后根据需要对稿件进行初步编改、删节、校对。在确定稿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把稿件提交给责任校稿。(除老师“心”语模块的文字只能做个别字词的修改完善外,其他文章皆可进行适度修改,尽量删节那些不必要的赘言。)
2、责任校稿在校稿的时候,如若发现上交文件有敷衍之嫌,则在退还稿件、要求重写的同时需向主编和责任主编反映情况。责任校稿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稿件不触及某些不能够触及的底线,并注意文字的正确性和语言的通顺度还有文章整体的逻辑感。确认后,进行最后组稿,并按时提交到主审、指导老师、主编、责任编辑处。
三,排版、审阅,再校稿,再定稿
1、主编进行报纸的初步排版及相关事项的负责工作。
2、审稿由主审和指导老师以及责任编辑同时进行。责任编辑根据主审和指导老师反馈意见进行再次校稿,直至得到主审和指导老师的批准之后再进行最后定稿,并把定稿递交给主编。
四,印刷、宣传、发放(包括宣传、首发式)
1、主编在每月的十号之前将已排好版的报刊送到印刷馆进行印刷。
2、繁星知行社美编赵雪宏进行十五号前的免费发报的宣传海报筹划工作,并于十四号之前拿出可供宣传的成品进行宣传。
3、报纸正式发放时间是每月十五号,在每月十四号先拿出200份做首发式,两个食堂门口各100份。报纸的首发式由和正式发放均由繁星知行社宣传部负责。
4、报纸在正式发放之前留与主编50份,责任编辑30份,责任校稿20份,各编辑每人十份,其中老师“心”语模块的负责编辑保留30份。其余 600份则按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放。(主编留余的报纸以备社团今后的不时之需,如赠与兄弟社团或者讲座嘉宾等。责任编辑余留的报纸则负责向主审、指导老师以及学校相关领导的赠送。责任校稿余留的报纸则主要用于赠送给那些喜好文字的,有可能成为繁星编辑部的专门文字撰写和校正的人员。老师“心”语模块的负责人,则在将报纸先赠送给已经为报纸写过稿的老师的前提下,如若还有剩余,则将剩余报纸赠送给其他老师。至于其他编辑的余留报纸则可自行赠送。)
五,读者反馈信息收集、每期报纸情况总结
1、每期报纸发行后的第一周进行读者反馈信息收集,此活动由繁星知行社实践部负责。
2、在读者反馈信息收集整理结束之后,由主编负责主持各负责人对当期报纸及其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会上商讨出下期报纸的改进方向。
八、经费来源
繁星知行社社团成员志愿承担
九、活动
每周进行两次文章讨论,为“美”文欣赏模块积累素材。每周进行一次问题讨论为 指点江山模块累计材料。每月进行两次读书探讨活动,为“好”书推荐模块提供书选。
十、联系方式
地址一(主审):
地址二(主编):1834507****
投稿邮箱:**
第三篇: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办报思路(给新闻出版局)
青年周末报社
《青年周末》2007年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
在网络与纸媒体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青年周末》秉承北青人敢与时代争锋的精神,采取与网络融洽,以深度新闻为主导,努力打造适合现代网络人群需要的新型媒体。2007年工作回顾:
本报2007年出刊52期。
一、本报用当代青年视角,关注报道对网络人群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始终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未出现违反法律和新闻纪律的报道;
二、去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本报严格执行中宣部、市委宣传部有关指令,与党中央在宣传报道上保持高度一致。对负面报道坚持“总编辑”一支笔审批制度,杜绝各种可能影响正确舆论导向,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报道。全年无新闻事故发生;
三、本报编辑记者都非常年轻,执业年限短。对此,本报坚持对编辑记者进行正确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了各种新闻操作流程的规章
制度,并由报社领导专职管理该项工作。每周都会在全体采编人员大会上进行讲评,形成了制度。去年中,处理了三起违反新闻采编管理规定的事件;
四、本报是一份网络时代的新型媒体。办报中我们努力探索办报的新思路,特别强调与读者互动。本报去年尝试用各种方法与读者互动,全年组织各种形式读者互动58次,读者参与人数达到一万多人次。
本报新闻坚持实在采访,在网络上有良好反响。众多门户主动与本报联系洽谈,要求网上购买本报新闻;
五、本报在用人制度上努力探索求新。本报是北青传媒集团内首先采用公司化运作的新媒体。本报去年在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上下大力气,兼顾报社和编辑记者双方利益。首先从报社严格做到不做违法的事,同时要求聘用的编辑记者严格按法律履行责任和义务。
2007年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一年中,本报在办报中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本报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在传统媒体市场上立足未稳。原因在于目前报业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各种报刊杂志层出不穷,作为周报,竞争压力更大;
二、本报目前从业编辑记者中女性居多,已占本报90%以上。报业男女从业人员性别严重失衡。有人称:这是报业内分泌失调。客观地看,不利于本报的发展。
2008年工作思路:
一、严把政治关。这是报纸的生命之所在。本报今年制定了更严格的《采编人员岗位职责》,对采编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以及奖惩做了更细致的规定,使采编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二、2008年是奥运年。遵照北京团市委和北青报社的要求,本报也将加大对奥运的宣传报道。目前正在制定详细的报道计划;
三、本报将进一步探索网络时代与网络媒体融合的方式,适应网络年轻一代的需要,更好地报道这一代人时尚的主流追求。
《青年周末》报社2008年1月14日
第四篇: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
编者按:2013年12月9日,作者在本报刊发了《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一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为了更好地引导领导干部切实转变话风,作者又撰写了本文,以期有效纠正干部讲话“假大空长”陋习。探究和总结习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并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此为方向、为标杆、为镜子,对照检查、习之用之,切实转变话风,认真纠正讲话中的“假大空长”陋习,构建起与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相适应、相符合的话语体系。这正是探究和总结习总书记讲话语言风格及特点的实践意义所在。
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有普适的共性;既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可亲可近、可学可用。我们党员干部应当悉心领悟贯穿于习总书记讲话中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和风格,并把它内化于心、外见于行,转化和运用到各自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多讲些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话,让话语接地气、有底气。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话最有“泥土味”,是最接地气、最有底气的话。习总书记讲话最显著的特点是结合实际、切合实际、符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始终站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贴心、心连心。我们的干部讲话时一定要始终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因群众而说话、为群众而说话、替群众而说话,说群众想听、爱听、乐听和中听的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去。讲话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是要说给广大干部群众听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话既从实际中来,又能到实际中去。凡是端着架子、摆着谱、拉着脸说的那些虚头巴脑、不着边际的话,都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讲话中的表现。
多讲些真话、实话、心里话,让话语还原本色、回归本真。真话是最有魅力的。习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魅力就在于话里话外、字里行间很真实、真切和真诚,他或推心置腹地促膝谈心,或语重心长地谆谆教诲,道的是真情、讲的是真话,这种语言有极大的心灵冲击力、震撼力。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这就教育我们的干部讲话时一定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违心的话,更不讲昧良心的假话、谎话、忽悠人的话。现实中,有的人奉行人心隔肚皮,“遇人只说三分话”,甚至推崇“不说假话就办不成大事”,让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一本色、本真的东西被人为地遮蔽了,蒙上了污垢,结果讲的话只会让人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出,黯然失色、令人生厌。只有讲真话、实话、心里话,才能找到语言表达的原点,让语言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多讲些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话语生动活泼、鲜活有趣。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不愿、不屑也不会讲“大白话”,觉得“大白话”太土太俗,不深刻、没水平,没有味道,“成色”“货色”不多。习总书记的讲话恰恰对什么是“大白话”、怎么讲好“大白话”作了生动的诠释,是讲好“大白话”的典范和标本,他以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话来阐述思想,用直白质朴的“群众语言”来解惑释疑,以“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来传道授业,令人耳目一新、亲切自然。启迪我们的干部正确看待“大白话”,善于讲好“大白话”。大道至简,大义微言。“大白话”最具原生态,是真正的“普通话”,是一种为广大普通干部群众最熟悉、最易接受的话,然而“大白话”不是白开水,它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凝练而不肤浅,更有群众味、更富群众情、更暖群众心,更能与普通群众找到“共同语言”,拉近心理距离,搭建沟通的桥梁,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振。多讲一些“大白话”,更能使话语鲜活有趣、生动活泼,增强说话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多讲些针对问题、直面矛盾、尖锐逆耳、敢于担当的话,让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习总书记的讲话,始终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底线思维,充满着实事求是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他经常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鞭辟入里地分析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对不良现象、不正之风说硬话、说尖锐的话,对干部身上存在的毛病和缺点说逆耳的话,让闻者足戒,“出一身汗、捏一把汗”。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面对这种状况,每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的党员干部都应该不回避矛盾、不躲避问题,敢于直言、勇于诤言、善于谏言,敢于唱“黑脸”、亮剑。一味地放“空炮”“哑炮”和“礼炮”无济于事,尽说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漂亮话,说些“今天天气哈哈哈”软绵绵不得罪人的话,说些“干得好”“好好干”不触及矛盾不解决问题的“正确的废话”,也许可以笼络人心,但绝不可能真正赢得人心。忠言逆耳,良药苦口。逆耳甚至刺耳的话,会让人不舒服,“难听”的话会让人一时难受,但往往会一生受用,这种讲话对党的事业有利,对百姓福祉有利,对干部成长有利,这样的讲话有分量、有力量,能够不怒而威、掷地有声。
多讲些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的话,让话语“立得住、站得稳、攻不破”。什么样的讲话最有力量?一是讲出了真理,二是说得有事实依据。习总书记的讲话充满着力量,就在于讲得既是真理,又总是摆事实、举事例,有时还通过讲故事、运用大量的数据、亲身的经历来讲道理,这样的讲话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浸润,它有血有肉,令人心服口服。这就告诫我们的干部要多注意去讲身边的事,讲一些自己过往的经历,善于用故事来讲述道理。现在不少干部讲话最大的一个短板在于不太会讲故事,最大的“短腿”在于不太善于让事实说话,不太善于用数字作支撑,这样的讲话最大的毛病是空,即空洞无物,“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甚至是剩下几句干巴巴的毫无血色的说教,这样的讲话既不会有吸引力,也不会有影响力、生命力,应当改变这种讲话习惯,善于多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说数据,让讲话更加有根有据、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能够“立得住、站得稳、攻不破”,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好方法。
多讲些与当下话语体系对接的新话,让话语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节奏合拍。讲新话总是最迷人的。习总书记的讲话不断地有新话,这些新话不只是几个新名词、新概念而已,更重要的是,它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前进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节奏合拍、与人民心声吻合。这就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及时“号准”当今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当今是个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流行语不胫而走,热词频现,面对这种形势和变化,我们的讲话当然应该是立足于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但不迎合不等于不契合,如果我们的讲话仍然是搞自我封闭,躲在“围墙”“城堡”里自说自话、自拉自唱,还一成不变地沿用“老一套”话语体系,就会与时代脱节、与当下大众话语体系脱钩,久而久之,我们的受众面就会萎缩,听众就会越来越少,就会演变成另类的“曲高和寡”,最终变成“自娱自乐”。所以,应当学会让我们的话语抹上一层“流行色”,与当下大众话语体系对接,让我们的话语更中听、更融入。
多讲些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话,让话语内涵丰富、有效管用。讲话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有效管用。有效管用的讲话往往或传播知识、传递信息,或带来启迪、引发思考,或理清思路、想出办法,等等。习总书记在与团的干部讲话中曾说:“如果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见识程度跟不上,说科技说不上,说文艺说不通,说工作说不来,说生活说不对路,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空话、老话、套话„„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提醒我们的领导干部自己要想和普通干部群众说话投机,就得“懂得多”,心中有数、肚里有货,自己半桶水又怎能晃呀晃?自己知之甚少又有何资格教育人、影响人、动员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肯定不行。现实中,我们不少干部“讲政策不如上访户、讲经济不如个体户、讲法律不如钉子户”,这种现象恰好说明不少干部讲话信息量不大、“含金量”不高,知识和信息储备不够。要想讲话让人受益、受用,就得自己加强学习,加强知识储备、信息储存,做个有知识有学识和有见识的人,让讲话信息量更大,“含金量”更高些。
多讲些动之以情、示之以行的话,让话语更富人情味、更具公信力和可信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什么话最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征服人?唯有那些饱含感情、满含着爱的话,才能软化、温暖和焐热人们的心。习总书记每每以对人民的爱、对这片土地的爱,以一种赤诚的家国情怀,表达一个人民勤务员和一个人民公仆的真情实感。无情未必真英雄。讲话虽不能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但一定要带着感情讲,如果说不善于讲“大白话”和“群众语言”的话,更多是干巴巴、索然无味的话,那么不善于饱蘸感情的话则更多是冷冰冰、不近人情的话,语言一旦附加上了感情色彩和注入了感情元素,就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习总书记常常以他的亲民、乐民之举赢得民心,以他自信大气、从容淡定、沉着稳健、平易平和、求真务实、灵动善融之态而博得赞誉。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言必行、行必果,应该行甚于言、行高于言、行重于言,如此则“不令而从”。
总书记话语风格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面镜子,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实践价值,跟着习总书记学讲话,让每个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话语更加务实管用,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
第五篇:企业商务谈判思路
企业商务谈判思路
一、针对小商家或者大商家的小人物:诱之以利。
分析:此类小人物重利,或者需要完成量成单,所以用利益作为筹码去谈。如:国美电器的小职员,他没有任何决策权,但能通过他要取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或者直接能和负责人会面。话术如下:
1、“你好,请问你们负责人有在吗?我这边需要50甚至更多台笔记本的量,能和你们负责人谈谈吗?”
2、负责人不在的话“能留个联系方式吗?我下次预约下次再来拜访。” 如饭馆老板,他不懂的如何树立品牌,和谈们谈广告谈宣传谈品牌等于对牛谈琴,他们最在乎的是让他的生意火起来,赚钱,而且来的越直接越好。话术如下:
1、“老板,您好!我们有一个方法能为您带来非常多的客人,您有兴趣了解一下。”
2、如果老板不给钱给折扣,可以突出“免费”二字。
二、针对公司集团老总、董事长等社会上流人士:比之以胸怀。
分析:公司集团老总、董事长等社会上流人士不差钱,他们不怕你向他们要钱,但他们欣赏小人物有能力有胸怀,他们怕小人物的胸怀比他们大。所以谈此类客户,不妨说自己还是个大二的在校学生,把自己定格成一个小人物。
如:军威驾校的聂董事长(原618我谈下来的一位客户)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他不差钱,和他谈钱,我们不具资本。所以,我的切入点不是说我能为他们创造多少收益,而是和他一些实质的东西,如我们在网站首页为您的驾校做一年的广告,在我们的2万份宣传手册上给出一个版块给你,在各大高校的论坛,QQ群宣传您的产品等等(最好是列出一张清单来,给出有力的数据)。说完这些,他心里有一个价值的评估,虽然是大人物,但毕竟是位商人,只是对利益的追求的表达的委婉一些。
话术:
“您好!聂董,我们的项目是这样的,我们为您做这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说了所有能为他做的宣传,但就是不谈钱,让他心里发毛,结果主动问我。“小陈呀,做这些,我们需要提供多少资金?”
我说“聂董,我们先不谈钱,我们没做出任何效果前,我们不好意思跟您谈钱,我也知道您不差钱。我是这样想的,我帮您做出效果了,您自然不会亏待我的。”
结果,我想向他要5000,他给我一万,还送我一个免费的驾校名额,最后送我一句话“小伙子,不错,好好干!”
三、针对一些商家,我们不了解他的业务是否涉及到学生:假装顾客,摸石过河。
分析:有些商家,我们网络等渠道无法调查他的业务详细,我们最好的方式是假装顾客,深入了解价格、折扣、活动等等细节。
如:阿波罗大酒店,开始我们不了解他们酒店是否有针对学生的业务。于是我们假装福大大四的学生,说要办谢师宴,大摇大摆的进去,他们端茶倒水,态度相当的好。我们的问题他们答的也非常细致:如价格?有没有优惠?什么时候做活动?其他高校学生有没有选择这里?。。。。这些一般渠道是无法了解的细节。
了解完,最后还要了一份他们酒店的资料,潇洒的离开。
切记:千万不要告诉他们我们是来帮他们宣传谈项目合作的,这样他们觉得被耍了,准合作不成功。但过几天,换组人去谈,效果会非常不错。
这些大多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商务谈判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