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上)
1.2.3.4.五四文学倡导个人的旗帜、胡适宣传“易卜生个性主义”,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倡导的。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新青年》为阵地,兴起了民族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5.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得到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相应,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并激烈地指斥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他们俩见文学革命一时不能在思想禁锢的社会中产生广泛反响,便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以引起社会重视。
6.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
7.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8.周作人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散文诗的影响,写出了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的《小河》
9.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的《空山灵雨》是五四运动后最早成册的个人散文集 10.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美文》,将欧洲文学中的“美文”概念引进中国来 11.左翼文学运动始终标举无产阶级写实主义,但对写实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却有历史的特殊性和阶段性。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中较早地运用拉普理论阐述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丁爱玲在延安时期的《在医院中》,则通过女知识青年陆萍在解放区医院工作的经历,揭露了在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危害性 13.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14.巴金本人在谈创作的时,曾经使用过“前期”和“后期”的概念。前期创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5.被称为体现了“新诗的第二次整合”的是戴望舒 16.中国国土实际上被战争分割成国民政府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和上海英、法租界的孤岛四大部分,文学也因此构成国统区文学、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孤岛文学
17.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会议选出郭沫若、茅盾、冯乃超、老舍、巴金等四十五人为理事。由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文协”出版会刊《抗战文艺》。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形成。
18.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界整风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19.在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过程中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事件。延安文艺座谈会分别于1942年5月2日、16日和23日开了三次会议。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社: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组、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研究会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以“为人生”为宗旨,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创办《创造》季刊、《洪水》
等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后期创造社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3.语丝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成员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4.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题材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惨变、婚姻之痛苦等问题都有涉及。在五四时期兴起,借鉴俄罗斯文学以及东北欧文学;易卜生的问题剧;泰戈尔的哲理小说的结果。代表作家有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等人。
5.新月诗派: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派的形成。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唯美倾向,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6.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左联”的主要文学主张是: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7.京派:1930年前后新文学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有《骆驼草》、《水星》、《文艺杂志》。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以朱光潜为核心理论家,带有浓厚的学院派色彩。京派小说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他们的题材有别,但风格之恬淡柔美,温婉抒情却是一致的。代表作家是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汪曾祺、李健吾、芦焚等。8.东北作家群:这是30年代中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体。这一创作群中比较著名的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尤其以萧红的影响最大。他们怀着对故乡深切思念、对日本侵略者的巨大仇恨创作小说,开了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
9.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主要作家有马烽、西戎、胡正等。作品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语言幽默生动,具有通俗性,大众化,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美学特点。10.荷花淀派:在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有刘绍棠、韩映山等人。简答题
P37五四文学有全新的风貌,其基本特征是
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作假的创作大都充满着理性批判意识,问题小说即是显得浅露的理性讨论的艺术表达。
二、感伤的精神标记。问题小说有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诉说乡愁,自叙传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诗、散文、戏剧都不免渗透着感伤情绪。
三、个性化的追求。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自我。鲁迅《野草》表达的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观情怀。
四、创作方法的多样性探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的探索构成了五四创作方法多元化的局面。
P53(简答,论述)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是
一、自我的写真。郁达夫小说多带自叙传色彩,喜用第一人称主观叙事角度。小说多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线索,宣泄一己的情怀。
二、感伤的抒情。以感伤的抒情为中轴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造,而重视情绪的倾诉。
三、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造,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四、流利、清新的文笔。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流去,流动感强。P66啊Q的形象分析
啊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啊Q是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啊Q的不觉悟,更突出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啊Q神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通知,而只是想要“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他对革命在态度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悟,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
啊Q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能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能够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
P77鲁迅所写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P119(简答,论述)周作人散文风格
周作人极力推崇明代作家“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强调小品散文“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从而形成了学者式散文的鲜明特色。
第一,他的小品散文取材极为广泛,从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到日常情景,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万花筒。取材上的突破打破了文章“载道”的旧律,适应了小品散文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常记生活中的一事、一情、一种景,清新随意,意趣盎然,使小品散文这一形式更为圆熟,精粹。他常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出丰富有趣的知识,或是抓住生活中一鳞半爪的现象,结合自己所见所闻,旁敲侧击,左右逢源,以“散谈”式的写法写出了浓郁的生活韵味。《苦雨》一文就是在漫不经心的散谈中写出了一场苦雨的甜味,以一种轻松、风趣而又超然的心绪告慰远方的友人。
第三,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常在冲淡的情感中深含着诗意。如他的名篇《乌篷船》在描述家乡优美的山光水色的同时,也自然地烘托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在乌篷船上玩赏水乡盛景,一种悠远的故乡之恋更会油然而生。这种“涩味和简单味”融合而成的独特韵味,使人读来眷恋不已。
第四,短小精悍、简洁老练是周作人小品散文的一般特征。他的小品散文字数都在千字左右,遣词造句恰到好处,体现了一种朴实、古雅、含蓄、凝重的文风。
P179为什么说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新感觉派不但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1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半殖民地都市的真实画面,解释了资产主义的罪恶和对人性的戕害。2新感觉派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方面有所创新,“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并把主体感觉投诸于客体,是感觉外化,创造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存在弊端。。v 论述
P184老舍的小说特色,结合作品
一、浓郁的京味儿。小说总是以北京为背景,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描绘,像繁缛的规矩礼节,办婚丧大事的讲排场图阔气,“洗三”的兴师动众等,都为其作品增添了深厚的的北京味。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他从文化视角观察市民生活,使他的视野更为开阔。他写市民生活的小说,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了市民形象的描写,解剖了国民性。如《二马》就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从文化角度解剖国民性的作品。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一方面从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的角度发掘北平市民阶级的某些共同思想弱点,另一方面又从特定的时代精神出发,表现北平人民在国破家亡危急时刻所作的不同形式的反抗,以及这种反抗精神的不断增长。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月牙儿》的象征抒情,《微神》融化了现实与梦境,《丁》的朦胧的意境美,这些都体现了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创新。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老舍的语言风格是俗白、凝练、纯净、生动而又风趣幽默。他善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描绘旧中国北平的自然风景和社会风习,又融会了丰富的地方色彩,例如《骆驼祥子》中写祥子的年轻健壮,便说他“结实硬棒”,“象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等等,十分鲜明地画出了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也带有浓郁的北平地方风味。
P209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1沈从文的很多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这是原始古朴无法实现的幻想。如《柏子》、《萧萧》、《丈夫》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系列,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20年代初之30年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塑造了柏子,萧萧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2在沈从文笔下“乡下人”的现实人生与都市人生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在赞美和欣赏湘西山民纯朴善良的品格的同时,也揭露了远离“边城”的都市人的道德的堕落和人性沦丧。《神巫之爱》、《月下小景》中的青年男女真挚、热烈、活泼的生命活力,他们浪漫而狂野的的生命形式,与《八骏图》中所呈现的病态的都市人生正相对立。
3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代表作《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小说中白塔的坍塌和重修分别象征这古老湘西的终结和新的人际关系的重建,而翠翠的爱情波折和无望等待在整体上也成了人类生存处境的象征。
4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例如《边城》中描写翠翠的一段文字:“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这段文字局势参差简峭,古朴清新,富有表现力。
六、谈谈赵树理。
赵树理的作品一个总的主题就是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的过程中,精神上的转变,人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并且通过这个变化过程,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苦性。1他的小说以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的巨大历史性变革为主要表现内容,如代表作《小二黑结婚》。通过边区青年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姻,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2赵树理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中
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新型人物。如《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是一个对敌斗争坚决而又富有经验、讲究策略的老贫农的形象,小顺,小元等小字辈人物是成长中的青年农民形象,而老秦则是属于不觉悟的老一代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解放区农村的基本现实状况。3赵树理对中国传统的评书体形式加以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在小说语言方面,赵树理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得北京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语汇,偶尔融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又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这种小说语言的独特,既成就了赵树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中国现代小说语言民族化与丰富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4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讲:刘纳
一、诗歌
《尝试集》是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初期白话诗的基本思想是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成员有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湖畔诗社用新鲜活泼的白话,听凭自我感觉,大胆写爱,大胆写我,这在白话诗歌历史上是首创。 象征诗派代表诗人李金发,时称“诗怪”。
《十四行集》是冯至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郭小川的《望星空》因写宇宙的浩渺与无限而受到批评与责难。
《相信未来》是诗人食指(郭路生)的成名作。
舒婷的《这也是一切》一诗带有理想主义的特点。
分析北岛《回答》的主题思想。 北岛写于1976年天安门“四五”运动的《回答》,突出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意志理想。一方面,诗有力地指斥了那个社会环境的颠倒、荒谬的性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另一方面,表现了一个挑战者于历史的颠倒者进行抗争的不可动摇的决心,“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的描述,就包含着对民族历史新生的不可逆转的坚定信念。 非非主义 1986年5月,周伦佑、蓝马、杨黎、尚仲敏、何小竹等创办《非非》和《非非评论》报,宣告“非非主义”的诞生。“非非意识是从对语言的不信任开始的”。他们提出包括“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的“创造还原”,具体途径是:三逃避——逃避知识、逃避意识、逃避意义;三超越——超越逻辑、超越理性、超越语法。 诗人海子的语词具有一种神性色彩,如“王”、“祭司”、“太阳”、“女神”、“大地”都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语词。
二、小说 《狂人日记》的成就。
第一篇具有严格现代性意义的白话小说。写的不是一个普通狂人,而是借狂人之口传达自己的思想。在对中国封建礼教的批判和“人”的主题的发掘上表现出深刻性,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的 1 文学”这一主题。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白话”和“现代思想”这两大原则,宣告了现代白话小说的成熟。 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擅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写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带有世俗化而非英雄化的倾向。
巴金著有小说《寒夜》。 《金锁记》的主要内容及题目喻意
《金锁记》主要内容是写麻油店女儿曹七巧,为了金钱,做了富贵姜家瘫痪少爷的媳妇,于是在黄金的枷锁里挣扎、焦虑,以至于人格扭曲变形的这一过程。《金锁记》题目喻意很明显,就是黄金的枷锁。另一层寓意是黄金所代表的权势、地位及宗法制度的家庭制度。 李劼人的历史小说被文学史誉为“大河小说”。
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曾被誉为“中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果园城记》是师陀的小说集。
“中间人物”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富有历史厚重感的人物。
王蒙于1956年发表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引起了热列的争论。
三、戏剧与散文 郭沫若通过剧本《蔡文姬》为曹操恢复名誉。
曹禺的《原野》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复仇故事。 《寄小读者》奠定了冰心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夏衍的《包身工》兼顾“报告”和“文学”的双重特征。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业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它主要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予以重审,对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文学群体、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与乡土文化、启蒙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以开阔的视野,结合新兴的研究方法,将传统的文学研究置于不断加剧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来思考,以此来认识和回应当代社会巨变所带来的新的文学、文化问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科幻文学、民间文学、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乡土文化等。所学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作家论、中国现代文学论争、现代台港文学史、现当代文学思潮史、文学经典导读、当代文学通论、当代各体文学专题等。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文学史略》刘锡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就业前景:一般就职于企业、高等院校、文化单位、新闻出版机构。
推荐院校: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博士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报考热度:★★★★
由于现当代文学招生人数多,时代感强,知识涵盖时间段较短,便于入门和复习,成为众多跨考生的首选。加之本专业继续深造的空间广阔,该专业的报考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近两年的情况尤为突出,2007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比例分别为6%、9%和7%,其热门程度由此可见。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为标志.第一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延安文艺方针影响文学创作政治性目的强,五四传统与之对抗。第二段1966-1976『文革文学』阴谋文化渗透 具有“极端政治化”的特征 第三段1976-1989『新时期文学』思想解放。(伤痕,反思,改革,先锋派,寻根,新写实,市井小说 人道主义 知青文学 朦胧诗)等个人文学话语初步确立 第四段90年至今 市场经济背景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 主旋律,消费型,纯文学三分天下)二。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1,1951年关于《武训传》的讨论。2,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的讨论,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6双百方针的提出→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60年文艺政策的调整→1962年‘左倾’思潮点燃了文革文学的“导火线”三:十七年文学的成就「小说创作尤写革命历史题材多,长篇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短篇趋多样化。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突出,诗歌—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及具有民歌味的爱情诗等方面主要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等。散文创作—在本时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戏剧创作也较繁荣。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等的《胆剑篇》等均有独特贡献。贺敬之
抒情短章: 特点:多重大题材与主题的书写,宏大抒情模式,其诗具有高昂的格调,奔放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和壮阔的意境,如《南泥湾》,《雷锋之歌》。《回延安》赏析:真实抒发革命赤子对延安的感谢与赞美之情。从内容层次上分5层:1层:直抒胸臆,着重刻画刚踏上延安时的激动心情。2层:回忆在延安的成长经历。3层:延安亲人欢聚的动人场面。4层:参观延安,写延安城秀丽的风光5层:别延安,与在延安相结合 艺术特色:1.立意高构思精巧。2.抒情节奏快慢适中3.成功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长篇政治抒情:多取材于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气势粗犷豪放,洋溢着火热的政治激情,具有极强的宣传鼓动性,多采用楼梯式和交错式。《放声歌唱.》1956年歌颂党的的伟大与英明,艺术特色:1.从现实追溯历史,2.抒情方式迂回曲折3.歌颂祖国不仅流于空洞的口号,而是化抽象为具体《雷锋之歌》1963.3艺术特色:抒情方式独特,政论、形象与激情相结合,通过“我”来感受雷锋的英雄主义精神。郭小川
创作阶段:1.准备阶段《平原老人》2.爆发阶段:《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3.成熟阶段:《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昆仑行》诗歌内容: 2抒情诗的新尝试A政治抒情诗.《甘蔗林—青纱帐》—继续革命,永葆青春。《团泊洼的秋天》—政治思考,思想觉醒。B.祖国人民的赞歌《厦门风姿》《秋歌》1.叙事诗a.讴歌纯真的革命爱情b.表现生活的复杂性。闻捷
《天山牧歌》内容:1.主要写新疆的美丽富饶以及神奇的自然风光,表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历史变迁,英雄人物等。2.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将爱情与劳动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操相结合,如《果子沟山谣》《吐鲁番情歌》《葡萄熟了》《舞会结束以后》。
李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严阵
」→→→→→→→→
二。文**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四,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化史
《中国现当代文化史》考查
1、总结归纳20世纪10-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起了哪几次有关东西文化(中西文化)的争论。列举每次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主要的观点,以及每次争论的结果。
答:发生了四次有关东西文化的争论。分别是:关于 “问题与主义” 的争论;关于 “东西文化” 的争论;关于 “科学与玄学” 的争论;关于“中国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争论。
1、关于 “问题与主义” 的争论
“问题与主义”之争, 是五四时期中国第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潮的公开论战, 论战的双方分别以李大钊和胡适为代表, 论战的中心内容是围绕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及走怎样的救国之路等问题而展开的。这次论战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终, 并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关于“东西文化”的争论
辛亥革命后伴随着封建帝制的复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又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激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竭力宣扬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向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猛烈的冲击,由此引发了这次东西方文化论战。论战始于1915年迄于1927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前夕,讨论主要集中好难过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方面,罗列各种现象,从而引申出东西文明的异同。第二阶段:1919至1921年,围绕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展开,第三阶段:1921年至1927年。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相继发表,梁启超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而梁漱溟也认为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复兴”,以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派则批判二梁观点,使东西文化之争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争论重点又回到东西文化比较的老问题上,但论战的深度与广度已大大前进了一步,并且开始关注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的东西方文化论战是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代表的西化论者和以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展开的围绕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新旧文化关系看待和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延续十余年的思想大论战。其实质是中国封建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这场大论战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3、关于 “科学与玄学” 的争论
“科学与玄学”(也称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是由张君劢的《人生观》一文所引起的。1923年2月14日, 张君劢应邀在清华大学作关于人生观问题的演讲, 他有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带来的精神幻灭, 提出了重建 “精神文明”的问题, 认为科学只能指导物质文明, 不能指导人生观。此文一出, 即遭到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反驳。于是, 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和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之间围绕:关于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关于对科学与西/
5方文明的认识问题;关于对中国文明的态度问题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科玄论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关于科学与人生观关系问题的大讨论, 在实质上反映了两种社会改革方案和两种社会思潮的对立。玄学派否定现代科学的作用和反对西方现代化的道路, 这无疑是错误的。当然, 科学派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
4、关于“中国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争论
1935年1月,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引起本位文化派和西化派的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对中国实情的分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与此同时。西化派内部围绕全盘西化问题也有激烈争论。
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的主要观点有:
1、中国一切落后,西方一切比中国先进„„ 4.中国固有文化应予以否定,它不能成为新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主张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以十教授为代表的“本位建设派”认为:中国有它的地域和时代的特殊性,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主张我们的文化建设就应该是:“(针对传统)不守旧;(针对西学)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验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场文化论战对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西化与现代化等问题的认识有了进步。
2、总结归纳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政策及其表现,以及解放区(抗日根据地)、国统区抗战文化的概况。
一、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政策及其表现
1、政策
1938年7月,日本五相会议制定了所谓《从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其指导方针为“对于抗日思想泛滥的现状,必须一面以威力为后盾,打开局面,一面提高国民经济,收揽人心恢复东方文化,确立指导精神,恩威并施,以促进一般汉民族的自发的合作。”
1940年12月10日,在日本侵华派遣军的“战略指导”中明确列出“思想指导”政策:“解决这次事变之指导精神在于,以日满华亲善合作为直接目标,以从道义上复兴东亚为终极目标”,“使现地中国方面的思想统一于东亚联盟思想,击破敌方抗战思想,驱逐共产思想。”
1941年1月25日,由军部制定的“对华思想指导要领”为:“因展开思想攻势,对反对派势力展开积极的斗争,有效地对地方进行渗透,瓦解敌之军、政、民抗日意志,以促进事变的解决。”
2、表现
A 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劫掠与摧残
(1)、日本对华文化摧残最为显著的就是对文化名城及古建筑的破坏。(2)对中国文化珍宝的掠夺则是日本对华文化劫掠的重点之一。(3)对图书的毁坏与掠夺是日本对华文化劫掠的重中之重。(4)日本对华文化侵略重点之三就是有计划的摧毁中国的教育、文化和学术机关。
B 日本在华实行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
(1)强化、美化侵略宣传。(2)控制传播媒介。表现在:第一,日军自办、扶植各类媒体,占领宣传领地。第二,严格推行审查制度,实行文化专制。(3)推行奴化教育。首先,在日本军国主义授意下各沦陷区均有奴化教育方针。其次,对沦陷区教材进行篡改和删减,凡含有民族国家意识,或足以引起民族国家仇恨的内容,一律加以删改。再次,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全力推行日语。最后,对教师进行亲日训练。(4)迫害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5)进行思想腐蚀,日军使沦陷区到处都是黄赌毒,极大的破坏看社会道德,腐蚀了民众的心灵与身体。
(6)利用宗教辅助侵华。
二、解放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文化
(一)抗日新文化社团的发展
1936年11月,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第一个抗日文化社团“中国文艺协会”。1937年上半年,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建立统一战线后,在延安成立了“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根据地第一个具有明确抗日目的的文化社团诞生。接着,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的12月11日,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社团,其下属的社团有“诗歌总社”、“文艺突击队”、“大众读物社”等组织。1938年9月,又成立了第一个覆盖全边区的文化社团“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
随着占日战争的进展,很多文艺工作者陆续从各地来到各抗日根据地,他们与当地的文艺工作者相结合,积极参与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使抗日文化社团在哥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并呈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各根据地自己建立的文化社团,第二种是各根据地专业文化工作者自由组合而建立的文化社团,第三种是作为全国性协会的分会而建立的文化社团。
这些文化社团,先后创办了《苏区文艺》、《边区文艺》、《大众文艺》等众多的文艺刊物,既宣传了抗日文化,又促进了解放区文艺的发展,对推动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文艺活动做出了许多成绩。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针对根据地文艺运动状况和争论的种种问题,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以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为全篇的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讲话》还在文艺的典型性问题、普及与提高问题、文学遗产的继承和革新等问题上,作了精到的论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开辟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阶段。○2解放区的群众文艺运动走上更高的发展阶段。○3新文艺迅速成长起来。
(三)旧文艺的改造和新文艺的推广
1、在戏剧方面的成绩
在根据地的戏剧大众化运动中,形式最活跃、规模最大,并具有创新意义的首先是新秧歌运动。新秧歌运动最早出现于陕甘宁边区,由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
工作者利用花鼓、大秧歌等民间娱乐形式上街宣传而开始。在秧歌剧普遍开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群众所喜爱的新戏剧,如《兄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仇》等,为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旧戏剧改革上,延安平剧院演出的京剧《逼上梁山》,被毛泽东誉为“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
2、在小说方面的成绩
生根在劳动人民中文学家赵树理,写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优秀作品。还有刘白羽的《龙烟村记事》和周而复的《开荒篇》等。
3、在诗歌方面的成绩
艾青在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写出了《毛泽东》和《雪里钻》等许多诗作,显示看作者与之前不同的艺术风格。田间写出了许多充满战斗激情的短小精炼发“街头诗”和一些长诗。柯仲平的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长叙事诗。其他如木刻、漫画等也努力反映革命群众的火热斗争生活。
三、国统区的抗战文化
(一)国统区的抗战文化
1、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文化政策
(1)自抗战爆发至武汉失陷期间,国民党抗战文化政策
一是鼓励并参与文化团体、机构的设置。国民党于1938年初,决定在军委会下设政治部,政治部下设四个厅,第三厅管宣传文化。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的成立,是全国文艺界乃至整个文化界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是放松对新闻出版的管制。《抗战建国纲领》的出台,放松了对人民的言论、出版等管制。使得各种抗日救亡和进步的报刊纷至沓来。
三是确定“战时需做平时看”的教育。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术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有以维护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了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2)1938年春,国民政府实行专制政策的表现A,设置专制文化机构。B.颁布一系列文化专制法规。C.制定专制的“文艺政策”、压迫和扼杀进步文化团体。随着文化专制政策的出现,国统区进步文化界同文化专制政策展开了斗争:他们A强烈呼吁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B.深入批判国民党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文艺政策”。C.坚决抵制法西斯主义的书报审查制度。D努力扩大文化统一战线队伍。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斗争的还有其深刻的意义。
3、国统区的抗战文化成就
① 小说方面的成就
有艾芜的《咆哮的许家屯》(1933年)、萧红的《生死场》(1935年)和沙汀的《淘金记》等。
② 剧作方面的成就
“九·一八“以后,田汉等就创作了多种宣传抗日的话剧,如《战友》、《回春之
曲》等。在从1935年底形成的国防文艺运动高潮中,国防戏剧尤为活跃。田汉的、阳翰笙、尤兢、凌鹤等人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更直接也更强烈地反映了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要求,收到巨大的宣传鼓动效果。1936年11月,夏衍的国防剧作《赛金花》上演,等等
③ 电影方面的成就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不久,上海各影业公司即很快推出一大批反映十九路军上海抗战的新闻纪录片和动画片。此后,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或影响的上海电影界,拍摄了一大批抗日救亡题材的优秀影片。其中有《共赴国难》(1932年)、《桃李劫》(1934年)、《风云儿女》(1935年)等。与电影剧作密切相连,一批鼓舞人心的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出来。《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桃李劫》中的《毕业歌》这两首歌都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1938年1月到10月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中制”、“中电”、“西北制片厂”共拍摄了诸如《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风雪太行山》等影片还有纪录片和新闻片以及一些卡通片。④ 诗歌方面的成就
革命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于1935年发起“国防诗歌运动”,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郭沫若收在《战声集》中的许多诗篇。艾青的《向太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火把》等诗集。
⑤ 优秀的杂文
重庆《新华日报》副刊与成都《华西日报》的“艺文志”,都是以刊载杂文著称的。在散文与报告文学方面,有郭沫若的《沸羹集》、茅盾的《时间的记录》、周而复、刘白羽等集体写作的《海上遭遇》等。
这些作品都及时地反映了现实,鼓舞了人民的斗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