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二十法

时间:2019-05-15 08:4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写作二十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写作二十法》。

第一篇:新闻写作二十法

新闻写作精彩二十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1.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2.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 “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3.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15.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6.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9.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20.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新闻标题幽默技巧谈

[]新闻标题幽默技巧谈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新闻标题具有引导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功能,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顿生阅读正文的强烈欲望。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一、命名诠名

名称是区别性的符号,又是文化的积淀。在名称的选定和诠释上渗透幽默品格往往能够造成情趣美。

1.命名

针对典型事件的新闻特点,给它一个临时的非凡的名称,从而产生幽默。有时可以给无姓氏可言的事物一个姓,如:(1)被盗的电视机为何都姓“公”?(2)曲阜商品多姓“孔”

或者给某事物一个标示其特点的称号,如:(3)高价离婚———婚姻关系中的一个怪现象(4)洋垃圾的魅力

或者给某类人一个商品牌号,如:(5)潜江市有一支“永久牌”的教职工队伍

或者给某种观念假造一个学科名或专著名,如:(6)豆腐哲学

(7)研究一下“冒犯学”

或者用数量词归纳某种人、事物的特点,如:(8)(眉题)石景山区环卫局副局长袁树森离休

(主题)要了三大件:扫帚、铁锹、平耙。干着三件事:植树、栽草、种花。2.诠名

根据主观意向对名称借题发挥,揭示名实关系,就是诠名。诠名有正诠和歪诠之分。正诠即扣紧字面义对名称加以正面发挥深化,名符其实或名近其实,如:(9)刘国梁,国球之栋梁(锦州日报,1997年12月14日)(10)灵宝:最灵的宝(河南日报,1998年12月5日)例(9),“国梁”是人名,为国家乒乓球男队主力队员,标题的后半部分借题发挥将其析之为“国球之栋梁”,既涵括和突出了新闻主旨,又起到避免单调,提醒注意,显示特色和吸引受众的功用。例(10),“灵宝”是河南一个地名,借此发挥析为“最灵的宝”,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新闻通讯的主题,旨在介绍和评价灵宝发生巨大变化所取得的重要经验,多有谐趣。这类幽默标题在新闻中十分普遍,再举两例:(11)改革中奋然起飞,春雷厂响起春雷(12)没有土地,就没有庄稼

———访陶瓷雕塑家庄稼

歪诠是扣紧字面义对名称加以反面发挥,名不符实,如:(13)说不明白的“说明书”

(14)劳动模范不能劳动

例(13),讽刺当前有些产品“说明书”讲了半天,也让人不可理解或理解有误;例(14),讽刺有些人虽有“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但却不能劳动,真不知这种荣誉称号是怎样弄到手的。这类新闻标题也是较为常见的,又如:(15)春风店何日再沐春风

(16)冷同志热心肠(“冷”是姓)

二、同音反复

用同音反复揭示异常现象、不合理现象或新奇的逻辑方法,可以产生幽默效果。这种表达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些词的构成部分是同音同义语素或相同语素,可以并列地连用形成反复,用来揭示某些新闻事件的相关内容。如:(1)老子批条子,儿子捞票子

(2)“木匠”?“瓦匠”?“铁匠”

例(1)讽刺有些老子利用手中职权为儿子捞钱大行方便之门的丑恶行径;例(2)批评某些人热衷于做上下左右玩得转的“木匠”和四面八方涂得光的“瓦匠”,却冷于做铁面无私的“铁匠”。

2.拈连式同音反复,即穿插同一个字、词的常用意义与临时意义,或本义与引申义,来揭示某些新闻事件或者其中的逻辑联系。如:(3)(眉题)扯皮八载,历尽坎坷

(主题)昆明市青少年宫依然身居“冷宫”

(4)高考高分,强者未进校门

阴差阳错,热门原有后门

3.谐音反复,即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字义都不同的词形成声音上的反复,这种相同声音与不同的意义正好揭示了某些思想观念和行为动机和混乱。(5)“栽树”莫“栽数”(6)切莫轻信“名牌”

旅游鞋———屡有邪

4.回文式同音反复,即把相同的词用不同的顺序组合起来。这种不同顺序的意义组合能巧妙地揭示某种事理或哲理,因而能产生意味深长的幽默。如:(7)像中国人的日本人和像日本人的中国人(8)“新名词轰炸”和“轰炸新名词”

5.对同一典型事件进行多方面的描写陈述,每一方面的描述都用上一个相同的词,语音上形成一连串的间隔的反复,形式简单,感觉却很轻松。如:(9)(主题)用新办法奖励劳模

(副题)墙上挂一个,胸前挂一个,兜里揣一个,天天看一个,县里留一个(指奖状、奖章、证书、报刊、照片)(10)(主题)办好特区要靠“四特”

(副题)明确特殊任务,实行特殊政策,创造特殊环境,使用特殊方法

三、悬念突解

高度概括新闻内容的曲折情节,制造悬念,引起读者产生疑问,再经过曲折,最后突解悬念,使读者情绪随之起伏跌宕,紧张之后冷静思考其中的含义,意外的答案产生幽默感。如:

(1)从“尿里淘金”到“黄金变尿”(2)紧急!两架客机突遇大雾

安全!幸有海军热情导航

(3)(眉题)轰隆隆一声,孤零零一块

(主题)合抱巨冰从天降 这些标题使读者在一惊一乍、一紧一松中产生丰富的情趣。

第二篇:新闻写作精彩二十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11.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12.特写镜头法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13.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14.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15.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6.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9.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0.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感谢原作者]新闻写作精彩二十法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新闻写作精彩二十法

新闻写作精彩二十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

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

第四篇:新闻写作精彩二十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1.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2.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 “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3.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5.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6.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9.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0.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第五篇:新闻写作

下编:通讯写作

什么是通讯?

• 现代新闻写作学所说的通讯是一种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及时地、详细地、形象地报道现实中各种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新闻体裁。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 真实性。凡通讯中报道的人和事,包括细节、情感、心理活动等必须真实,不允许通过合理想象和推理进行虚构。• 时效性。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

• 新闻性。有新闻价值,传达为受众所关心的新事实、新观念、新信息。通讯是一种不同于消息的新闻体裁

• 详细、深入、完整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 更形象、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 通讯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同时还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等手法。

• 通讯既传递信息,还传递情感。

• 通讯的文体较自由。

• 通讯的时效性稍差。

通讯的发展

 雏形:脱胎于古典文学(19世纪初)

 成形:闪现文学的新闻体裁,代表人物黄远生(20世纪初)

 成熟:旅游风貌通讯的发展(五四运动)

 发展:指导性、宣传性(1940延安整风运动)

 转变:信息观念、客观、丰富(改革开放)

为什么叫“通讯”

 早期的新闻报道没有文体的区别。用电报传递的新闻叫“电讯”,用书信方式传递的报道叫“通信”。

 一般来说“通信”比“电讯”详细具体。

 电报技术的进步,“通信”也可以电传,通信改称“通讯”。

通讯报道的新变化

 英雄人物

平凡人物

内容

 一般通讯

形式多样

形式

 主观

宣传

客观 真实

态度

报道内容的变化

• 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 冰点人物

• 反面人物

报道理念的变化

• 主观、宣传→客观、真实,向人的回归

• 先进模范人物:由“神”到人

• 反面人物:由“鬼”到人 通讯的类型

• 内容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形式分:一般通讯、小故事、特写、专访、采访札记等

通讯的主题

什么是通讯主题

• 通讯的主题是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 简而言之,通讯的主题是全篇通讯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通讯主题的重要作用

• 通讯的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是通讯全文的统帅。

• 是贯穿通讯写作全程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决定其材料取舍、组织结构、选择表现形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内在依据。通讯主题的要求

 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 深刻,全局意识、历史感、人的心灵

 针对  新颖  集中  鲜明

正确

主要考察的是主题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的问题,主题的真实性问题。

记者要有质疑精神,凡事不要轻信,一切结论都应该产生于深入调查研究之后。

特别是对那些来头大、有背景、社会上众口一词争相炒作的热点事件、新闻人物,一定要在确认其事实、事迹的真实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评价其人其事。

深刻——深刻来自全局意识,深刻性——深度来自历史感

如何提炼主题

1、由事实→主题

• 依据事实,从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 放在宏观的、历史的背景下考察,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时代色彩、新颖的主题。

2、由主题→事实

•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主题。

• 围绕主题去等待、发现、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通讯主题的表现

• 直接点题:作者直接点题 • 间接示题

用事实点题:主题寓于叙事之中 借别人点题:用直接引语点题 其他方式

通讯主题表现的新趋势

• 伴随着通讯概念的扩大,通讯主题的提炼与表现也发生了变化。

• 提炼的主题越来越接近受众的需要,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注,注重人文关怀。

• 主题的表现越来越隐匿,作者通过议论和抒情直接点题的方式越来越少见。

• 更多的采用客观报道的手法,通过对事实的选择与描述来表现主题,给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

通讯的选材

通讯选材的标准  围绕主题选材  代表性的材料  事实性材料  真实的材料  生动的材料  切忌重复 通讯材料的种类 • 骨干事例 • 细节材料

• 一般叙述性材料

• 骨干事例:所谓骨干事例,就是那些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

• 一个大的骨干事例,如果情节丰富,通常可以独立写成一个新闻小故事或一篇事件通讯。

• 如果写一个人,或一个社会问题,反映某方面的社会现象,就需要靠几个方面的骨干事例组合起来表现主题。

• 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需求。

• 寻找骨干事例是采写通讯过程的中心一环。细节材料

细节材料是再现型的材料,是指骨干事例中细致的情节、细致的场景描写、细致的人物形象。

细节材料是通讯写作最具特色的要素,是通讯中最有灵性、最富感染力、最易吸引受众的部分。一般叙述性材料

• 除了骨干事例、细节材料外,通讯写作中也不可缺少一般性叙述材料。• 这种材料一般不是事例,也不细致生动,但它可以对人物、事件、风貌的背景和现在的状态做概括性介绍和解释,使人了解一个大致的事实框架,“织”出通讯的一个基本背景和舞台,让骨干事例和细节材料有赖以展现的场所。• 骨干事例:党组织上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意欲将他调往艰苦的阿里山地区工作时,“他坚决而干脆的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 一般性叙述材料:像这样的工作调动,孔繁森经历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

• 骨干事例讲一个点,细节材料也表现一个点,而一般性叙述材料却表现一个面。点面结合,才能相得益彰。通讯的细节材料

细节对通讯的重要作用

• 消息因为受种种限制而无法充分展开细节,通讯却一刻也离不开细节。细节对于通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

• 让读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形成深刻的印象。

• 用形象的力量传递思想和感情,让读者更加接近新闻的真实。• 增加通讯的生动性。• 增加通讯的可读性。通讯细节材料的类型

• 详细的情节事实:完整情节事实

片段性情节事实

语言情节事实

• 特写镜头: 场景画面——如临其境

人物特写——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场景画面)

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去了。(片段性情节)

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水处歇息……(片段性情节)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朵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痛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场景画面+人物动作细节)

通讯细节素材采集的渠道

• 记者的现场观察 • 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 记者的访问 写作细节时易犯毛病 • 废细节 • 肿细节 • 垒细节 • 假细节

选择什么样的细节

• 最能揭示报道主题的细节 • 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细节 • 最能表达人物特点的细节 • 最能展示现场情景的细节 • 最能反映富有人情味的细节

通讯的结构

通讯的结构,就是指通讯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采访到了材料,从中提炼出了主题后,接着,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如何开头?怎样转接?分几部分?其先后顺序如何?哪些是要突出之“主干”?哪些是用以渲染的“枝叶”?于何处伏笔?何处综合?如何点题?怎样结尾?„„诸如这些问题,如果不精心构思好,便无法动笔写作文。此类问题,人们往往称之为“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讯的结构。通讯结构的特点

• 自由: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灵活多样,无固定模式。

• 复杂:内容多、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驾驭难度大。

通讯谋篇布局的原则

• 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 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 简洁清晰原则

• 均衡对称原则

• 跌宕起伏原则

如何跌宕起伏

• 从事实上制造起伏:从极小到极大,极微观到极宏观,一会儿飞上云霄,一会儿深入地底的过山车感觉。

• 从叙述方式上制造起伏:利用倒叙、蒙太奇等修辞手法,制造时间与空间的位移,达到起伏效果。

通讯标题的基本类型 按内容分:

 主题式标题:《改革深 社会稳》、《心理问题与品德无关》、《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事实式标题:《晚年梁启超》《一代宗师,与猪为邻》、《房子的那些事》 按形式分:

 悬念式标题:《“打的”贵过坐飞机》  形象化标题:《九江城哭了》  对比式标题:《洪水无情人有情》 通讯的开头

• 一篇报道是否吸引读者,开头几乎要占到50%,所以写好开头事半功倍,必须在写作中给予最大的重视。开头要有气势,有突兀感。

• 作用:开启读者思路、寻找叙述起点、预述主题和标示风格的一面小旗,吸引读者。

• 形式:

开门见山

曲径通幽式

运用修辞方法的开头:

对比式开头

引用式开头

通讯的结尾

• 结尾对一篇报道的重要性也要占上30%,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你这篇报道能留下多深的印象。

• 结尾重在隽永,余韵袅袅不绝,使人意犹未尽。“留白”

 点题式结尾  启思式结尾

 抒怀式结尾

 照应式结尾  展望式结尾  象征式结尾 通讯的结构顺序  纵式结构

 横式结构

 纵横式结构

 逻辑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辐射式结构

 蒙太奇结构

华尔街日报体

“华体”的常用结构

 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

 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

 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 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其他结构技巧:呼应

• 开头与结尾,段落与段落之间,要尽量留下伏笔,起一唱三叹之妙。• 在叙述的时候,要设置衔接过渡的语句。

下载新闻写作二十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写作二十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写作

    范围: 1、新闻材料:分类 :按性质分;新闻事实材料背景事实材料言论性材料 按获取方式分:直接材料(第一手材料,是记者直接从新闻现场耳闻目睹抓来的材料。直接材料报道中往往成为......

    新闻写作

    1.邵飘萍 五四运动的实际发起人 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 奠基人 《京报》创始人 ‘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 2.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老朋......

    新闻写作

    重庆迎特大暴雨,直接损失1.33亿元 从昨天凌晨起,山城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如期而至,全城几乎笼罩在暴雨之中,市民出行大受影响。截至昨天傍晚6点,12个小时中,全市各气象部门共发布......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马天华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1.新闻写作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传递新闻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关系到传播效果。(新闻信息←新闻写作→新闻......

    新闻写作

    自媒体时代的全民专业报道(总序) 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媒体却是一个历史性的产物。 当号子、烽火狼烟、鱼肚尺素、鸿雁传书、招幌等古老媒体成为人们美好记忆的时候,当报刊、......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 实战篇 (一) 一般的新闻格式: :一、标题 (1)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新闻标题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新闻的取舍。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新闻写作

    二、选择题 1.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作品,就其立论而言,应具备( ) A.针对性B.新颖性 C.准确性D.指导性 E.前瞻性 2.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和首要特征是它的( )A.指导性 B.理论性C.......

    新闻写作

    长山晏乡清明节期间旅游市场红火,该乡4个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4350人,收入11560元,同比增长185%和136%;餐饮消费达15.5万元,同比增长148%。 如何挖掘乡镇特色新闻 我是一名乡镇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