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8: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活动内容:《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感知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学习按形体的明显特征分类,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活动准备:

1、活动前和幼儿收集各种纸盒(正方体、长方体)。

2、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若干;正方形、长方形、正方体、长方体的图片若干。

3、胶水、剪刀。活动过程:

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宝宝带来好朋友引入课题。

引导语:今天长方形和正方形宝宝带它们的好朋友来和我们一起玩。瞧,它们来了。长方形宝宝带来的好朋友叫长方体。正方形宝宝带来的好朋友叫正方体。二:通过拆装盒子,区别比较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1、教师出示两个纸盒(正方体和长方体),引导幼儿从外观上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

2、幼儿动手拆装盒子,探索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提问:每个盒子有几个面组成,每个面试什么形状?(区别方形和立体的不同)

4、小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平面的,而正方体和长方体是立体的。它们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组成。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数学用书,看看正方体和长方体分别由几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教师示范制作过程。

3、幼儿制作长方体和立方体。

4、请幼儿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5、教师小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长方形有两个面与另外四个面试不一样的。

四、搭一搭,找一找,说一说。

请幼儿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积木搭建各种建筑,搭好后数一数,说一说用来几块正方体和长方体搭建。

四、游戏:对对碰。

幼儿每人手上拿一张长方形或长方体、正方形或正方体的图片,让幼儿进行图片对对碰。

第二篇: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活动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第三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在活动中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4分钟)

(一)认识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出这些形状的名称吗?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我来点击,如果你知道就大声说出这些形状的名称。(师生认图活动)

(二)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请给它们分分类吧,注意分类的理由要充分。(根据学生分类,教师用课件演示)师:同意他的分法吗?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上面这些图形称为平面图形。(课件)下面这些图形称为立体图形。(课件)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板书课题)师:想想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说)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长方体,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高,有的矮,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呢?长方体究竟有些什么共同点呢?我们接着学习。

二、认识长方体(22分钟)

(一)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1.认识长方体是由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盒子,什么形状?(长方体)

师:但它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上面呢?左面呢?右面呢? 师:看来长方体就是由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2.认识长方体的面

师:我们把围成长方体的每一个长方形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请大家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认识长方体的棱。师:同学们再摸一摸面和面相交的这条边,你准备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师:这些边是长方体的棱。(板书“棱”)4.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师:面和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那棱和棱相相交的地方,摸一摸,什么感觉?

这是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5.整体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摸一摸的方法,认识到了长方体有面、棱、顶点。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特征 1.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师:请拿出自带的长方体学具,同桌开展学习,并完成“我的发现”。(教师巡视)2.交流反馈(1)面的特征

师:长方体面的有几个?6个面怎样数的?

师:上下两个、左右两个、前后两个,这样就围成了一个长方体。我们可以把上下两个面称为相对的面。哪些为相对的面?

师:是不是围成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呢?看看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形吗?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不是的同学举起来看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几个?看来特殊情况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师:哪些面试完全相同的?怎样证明相对的2个面完全相同?(2)棱的特征 ◆数量:

师:棱有多少条?谁来展示一下你数的方法?(指名上台)有不同的数法吗?(根据按照方向数的同学教师引导)师:看清楚她数的顺序了吗?(指名回答)师:对,他按照棱的方向来数的。◆分组:

引导:刚才这位同学说竖着的有4条棱,这些棱中,方向除了竖着的,还有哪些方向?几条?

师总结并板书:按照方向,我们把长方体的12条棱分为3组,分别是竖着4条,横着4条、侧着4条。

师:我们把每组中的同一方向的4条棱,可以说是相对的4条棱。(板书:相对的4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 ①猜想

师:同学们,考考你们的眼力,看看每组中相对的4条棱,它们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大胆猜测一下。(生答长度相等)师追问:长度真的相等吗? ②证明

师:赶快想办法验证一下,同桌可以交流一下验证的方法。(师巡视发现推理的同学)师:同学们,经过验证,相等吗?你是怎样验证的?

刚才看见有同学在量、有的在比划、有的同学没有用任何同具,只是同桌在交流相等的理由,现在我们来倾听一下,为什么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指名说)

师:听懂了吗?谁来说一说竖着的4条棱长度相等。(指名上台)③结论

师:通过证明我们发现了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板书:长度相等)(3)顶点的特征

师:顶点多少个?(板书:8个)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数的方法?(指名上台)

师:数得很有序。只要像他那样有顺序的数就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相等吗?(师:特殊情况有两条相等)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展示,师板书)

师:一般我们把竖着的这一条称为高,其余两条分别为长和宽。(师指生认长、宽、高)

(三)整体构建长方体的模型,培养空间观念

师:刚才我们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做了详细的观察。请同桌互相说一说长方体到底有哪些特征?(生自由说)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个长方体。(生闭眼想象,师描述特征)

三、练习(12分钟)1.29页“做一做” 2.32页练习五第1题 3.拓展练习(课件)

四、总结(2分钟)

师:同学们,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体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首先,我让学生求由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通过练习,使学生感知:体积是由若干体积单位组成的。接着,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都可以用摆小方块的方法来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从实际情况考虑,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必须有一个新的方法才能解决,从而引导出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激发他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的欲望。

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时,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时,一行要摆几个小正方体(即表示长方体的长),摆几排(即表示长方体的宽)摆几层(即表示长方体的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花了较多的时间。

2、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对概念的理解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学习的气氛也很活跃,大家都能发表意见。就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黎明和金粤洋都积极举手而且回答得不错,看到这一点我很开心。另外老师的过度语和提问也比较恰当。但是认真反思这堂课也有许多需要反思可改进的地方。

二、不足之处

1、信息的采集。这是师傅在评课时的说法,我没有这么好的用词,于是当时我说是“应变处理能力”。在第一个练习,估算录音机的体积时,周纪宇填的是cm³,但有学生说是dm³。我问“同意谁的想法”的时候,双方还几乎一半一半,这个时候我在想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幸好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还有一些,于是我用20个摆一摆让他们来比较“是不是录音机的体积跟20个小正方体的体积相当呢?”问题很快解决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但是后来师傅的一个方法更让我茅塞顿开。上一题已经有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cm³,何不就利用这一题解决录音机问题?如果是20cm³,那3块橡皮叠一起就是24cm³,已经比20cm³大,想象一下录音机是不是还没有3块橡皮大呢?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培养。从这一个问题看,自己的应变处理能力还要继续努力加强。

2、学生的学习交流还不够。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的三个提问虽然引导了学生去往

想要的方向回答,但是学生的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相对来说被禁锢。

3、师生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注意。师傅说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更好的往这个方向发展,老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断的设问,不断的让学生去想问题的解决办法。

4、其他细节。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时候,可以先从手中的小立方体开始认识,再举例,而且多举生活当中的例子。例如体积是1cm³的物体,除了有书上的手指头,还有笔头,粉笔头,骰子等等。例外在“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可以先从简单到复杂的拼法去教学,例如先2块,再4块,8块,12块等。在课堂小结的分享阶段,可以分三个问题进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建议?你还有什么疑问?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法的设计,从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完全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而设计的。具体表现在:

1、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猴王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和参与研究的学习伙伴,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在具有较为宽泛的时空的自主探索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突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特性。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平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习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习题,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常见的数学游戏往往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游戏还应溶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第五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鹿泉区大河镇曲寨小学

封江彦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加以说明,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含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三个内容。本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⒈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及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升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教学的重点就是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所以我采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放大后的本单元的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中物体的形状跟平面图形一样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从图中的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同时告诉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各部分不在一个平面上,它们都是 2 立体图形。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了从面到体的转变,很自然的导入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首先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实物,老师和学生一块儿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之后,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本28页的表格。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填在表格里。

小组交流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经小组间相互补充,相互修改,统一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同时教师板书长方体的特征。

活动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先请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待学生完成后,请做的最快的小组说明他们的做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框架,同时出示两个问题: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说明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活动三:认识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1)在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后,我利用学习迁移,并配以多媒体演示,请学生观察正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2)学习了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后,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明确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最后,利用教材上的集合图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活动四: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也就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通过一些练习题,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在这里,我安排的是课本练习五中的题目。这样的练习题,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同时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课堂梳理,提炼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果大家还有问题或者在作业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在班级博客里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目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

总之,本节课我主要以演示、观察、研究的方式,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总结归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下载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材料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 生: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师:不错,请同学们看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靖边二小: 贾 美 《认识长方体》北师大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心得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心得体会 两位老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时都有创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一点体会如下 都是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 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的,比如......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