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影评

时间:2019-05-15 08: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娜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娜影评》。

第一篇:安娜影评

观《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生工学院生工092班

090302222 不久前,我观看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影片,有很多的感触。初中时,我曾阅读了安娜这部名著,对安娜的命运有着同情与可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俄国作家、思想家,1828年9月9日出生,1910年11月20日去世。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书中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写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场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风采,至今仍然像磁石一样牵引着全世界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她那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犹如一束冲动的野火,烛照着整个俄罗斯的文学画廊。作者极力表现安娜美丽的外貌、美丽的感

情和美丽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众的美丽风采。

此次这部巨著被搬上荧幕,同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著名女演员苏菲玛·索有幸出演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在苏菲的演绎下,一个迷人的热烈的安娜跃然荧幕之上。相对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而是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段惊世婚外孽情。也许是她太美丽了,仅仅展现了安娜美丽火热的一面,而她的善良与心灵的美好,她的挣扎与矛盾都埋没在了这惊艳的美丽之下。安娜心里追求的爱情在电影中变的更像是一种身体的出轨,她与渥伦斯基(西恩·宾饰)在精神层面上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当然,苏菲·玛索的表演不能说不出色,但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限制了角色的深度,安娜这个形象的很多内在心理没有体现出来,失去了很多原著的精髓,矛盾体现不突出。不过,影片全部在俄罗斯实地拍摄,场景宏大,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还是有很大的可观性,值得欣赏。

第二篇:安娜与国王 英文影评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s

——the comments on Anna and the king Adapted by a novel and filmed in 1999, “Anna and the king” tells a story of an English widow going to Thailand with her son and teaching King’s sons English,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Except for love and war, this movie reflec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s as a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shock in terms of human rights, concept of privacy and time.As for human rights, western people possess the value of equality;while eastern rank people by their gender and social state.When Anna met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ailand for the first time, she was called “sir” for standing in front of him, which violated Siam’s provision that girls must go down on their knees when meeting the primer.Although she had been advised to touch forehead to floor and bow down to the king, she insisted on greeting by protocol of her own custom, in most respectful way.When Anna saw a slave be chained outside,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painful, she decided to request king to release her.In her opinion, each human being has the right to enjoy full freedom, and slavery should never exist in a modern nation.King admired her humanism and courage and allowed her to stand when speaking to him.Princess Chulalongkorn also learned from his teacher and changed from being superior to respectful, self-righteous to a good listener, and selfish to indiscriminate love Ancient Siam’s polygamy, which is inhumane and deprives women of pursuing true love, also caused conflicts between Anna and king.When king’s new imperial concubine——Tatian was found cheating on king with her lover for being neglected by king, she was lashed in court and was going to be executed.Anna defended for her, which put king on a spot and lead to a tragic ending.Although Anna gets a strong point, it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confront with king’s dignity and feudal polygamy around the whole nation.Cultural conflicts in privacy are skillfully mentioned when Anna met primer for the first time.After primer asked a series of personal questions before getting straight to the point, Anna stressed that her purpose there was to tutor king’s son, and personal questions are unnecessary.In Siam, asking personal questions first is a gesture to be polite and friendly.However, westerners pursue individualism and value the importance of privacy, which is greatly different from collectivism advocated by most easterners.The difference in concept of time is another culture shock in this movie.After Anna came to Siam, she wasn’t called in until the third week, and her request for living outside palace wasn’t worked out immediately.Prime minister explained that everything has its own time in Siam and it will resolve itself in time.However, in Anna’s mind, it is a matter of principle whether one can keep his or her promise, not time.Not only does Anna bring new ideas to Siam, but the culture there has also changed her way of thinking.In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when Louis, Anna’s son, asked her why the king needed her when no one in Siam spoke any English, she answered, the ways the England, the ways the world.However, this sense of superiority faded gradually as she found England, the so called country of moder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secretly planned to provoke a war between Siam and Burma for the sake of its own self-interest.As English, she chose to stand on the side of justice, not power.This movie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intercultural exchange, where different values can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finally reform to be a better one.

第三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年少时我没有拜读过托尔斯泰先生的《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但是大概知道是怎样的故事,那是那个年纪的我不敢触及的。这次看电影版的,我查了一下共有四个版本——几番斟酌后选择了最老的一版,我想这一版应该是最忠于原著的吧。

影片开始时,我还抱怨怎么选了个黑白版本的呀,后来在火车站,沃伦斯基初见缭绕热气中的安娜,惊为天人,我亦然。想想那一幕还挺搞笑的,沃伦斯基在车门前等待的时候,肯定期待的明明是自己的母亲——老态龙钟的老妇人,结果出来的是一个如斯美妇人,前后的落差,加上安娜本身的魅力,风流如沃伦斯基被她俘获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安娜此次来是为了哥嫂调解关系的,安娜的哥哥儿女双全,家有贤妻,却还在外拈花惹草,在家与家庭教师搞暧昧,老婆不与他闹翻 才奇怪呢,安娜顺利调解了哥嫂关系。

在接下来的舞会上,几乎每个女孩都把自己打扮的纯洁如天使,只有安娜一袭黑色天鹅绒长裙,也真的宛如一只高贵的天鹅。察觉到沃伦斯基对自己的爱意,处于对家庭的考虑,同时也不想让吉蒂伤心,安娜很快结束了自己的旅程,没想到沃伦斯基那厮竟然紧追不舍,多次舞会,聚会后,安娜芳心被打动,俩人形影不离。但纸是包不住火的,流言蜚语渐渐传开。渐渐地也传到了安娜的丈夫耳中,可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

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没看错的话,安娜和卡列宁结婚已经十年了,我敢说他们二人初始时是有过爱情的,只是时间磨平了热情的痕迹,他们失去了沟通的能力,关系日渐冷淡。他们俩人的结晶——谢尔盖,那个可爱的男孩是安娜最大的牵挂。

花园里,沃伦斯基表示愿意抛弃一切和安娜远走高飞,因为谢尔盖,安娜拒绝了,沃伦斯基伤心欲绝。藤架下安娜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情人的愤然离去,一边是谢尔盖声声呼唤自己的母亲看自己的马术,几经挣扎后,安娜还是选择奔向了自己的儿子。

马场,沃伦斯基的坠马,安娜的失态,丈夫的告诫,让她对自己的丈夫更加厌恶,从而奔向浪漫英俊的沃伦斯基的欲望如气球般膨胀到濒临破裂的地步,她如飞蛾扑火般奔向沃伦斯基的环抱。他们沉浸在爱河之中,畅游意大利,然而旅途中偶遇的小男孩,让安娜想到了自己可爱的谢尔盖,于是决定回归故里。然而,当初她的不顾一切,付出了代价,卡列宁禁止母子相见,安娜无比伤痛,谢尔盖生日那天母子的相见,催人泪下。

而另一方面,沃伦斯基对自己的军队和战友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渐渐地他们之间也出现了隔阂与猜忌。剧场安娜受到的羞辱,在沃伦斯基母亲身边的年轻女子,加上无法见到爱子的苦闷

让安娜几乎歇斯底里。当沃伦斯基提出要去塞尔维亚参战时,安娜认为是沃伦斯基厌倦了和她在一起的生活而想躲开她。俩人不欢而散,沃伦斯基再次夺门而出。

其实,我想说,安娜爱的也许是军官身份的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爱的也许是卡尔宁夫人身份的安娜,脱离了这种背景,光环。俩个人的爱情也许就不像之前那般了。并且沃伦斯基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终日呆在乡下的不甘与无趣,他注定是热爱军队的生活。失去了军官的光环,他整个人也就不似从前了。

安娜疯狂的寻找沃伦斯基,她只剩下他了,可是沃伦斯基却拥有更多。当火车站,意气风发的沃伦斯基与母亲,以及那位可能成为正牌沃伦斯基太太的女孩依依惜别时,安娜的整个天空就塌了。最终在寒冷的夜晚,带着对世界的眷恋与恨意,走上了不归路。

而沃伦斯基注定会生活在内疚中一辈子,但是这又怎样,他也许就像《雷雨》中的周朴园一样,照样结婚生子,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里缅怀一下这位已逝佳人。

爱情真的不是一切。

第四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纳兰性德

总忘不了的是安娜那双忧伤迷离满是剪不断理还乱莫名情思的眼睛。也从此知道,额前留头帘的女子一定要有一双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

安娜纵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别子,甘受千夫所指;渥沦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可是当两个人真的住在了一起过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经的山盟海誓的爱却刹时成了伤人的利器,彼此中伤,彼此误会,甚至彼此厌恶。

也许他们真的后悔了。发现除了爱情,除了身边这个女人,身边这个男人,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诱惑,那么多欲望,得到的东西毕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东西。亦或着爱真的是有极限的,“人到情多情转薄”,取一个最大值后就只能规律的陷入低谷?

也许爱情真如流星,开始总会冲破黑暗闪耀于天野,最后又重新坠入黑暗,成为废墟中的瓦砾。从天上到地下,从星星到石头,大概是爱情潮起潮落的过程。

爱比恋更冷。这个译名告诉我们情爱原是一种温度,燃烧到顶点结局也只是灰烬。想起另一部电影---《爱的蹦极》,爱把我们逼至悬崖,又逼至我们纵身跃下,形成一个令人心上的弧度。

有个词组叫做fade out ,逐渐淡出。一个日本女作家用它来形容男女之间退色的关系,准确无比,一语中的。所有的颜色都会退色,但红色最能显现退却的程度,因为它是极致的绚烂鲜 艳,稍有差池便失去色泽,“每到红处便成灰,”红色原是最经不起摔打的颜色。爱情就是红色,玫瑰的红,血红,浓烈的那么容易颓败而灰头土脸。

而彼时的爱情和曾经的炽热已经让他们骑虎难下,过去的刻骨铭心成为一种束缚,若是分开,别人会说爱不过是他放浪形骸的借口,不过是她难耐寂寞的掩饰。他们必须在一起,以次证明这是段爱情而不是众人口中的通奸,只是,在一起又真的痛苦。

要是安娜没有自杀,而是沉溺于酒精或鸦片直至焦虑而死,渥沦斯基只会耗尽了爱意,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埋葬了她,然后继续莺莺燕燕,歌舞升平,信步周旋于淑女名媛之间,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让他良心上的愧疚弥补了爱情上的缺陷,于是,一个人死去了,另一个人在追悔中了却残生,难道爱情一定要以悲 剧来升华?而这又真的是爱吗?也许仅仅是对失去的东西人人固有的痛彻肺腑的追悼?如果不爱那么深,结局是不是就不会那么伤人?曾经情深几许,到最后,竟只能“独个悔多情”。

也只好,“又到断肠回首处,累偷零”。哭那一地的落红,哭那曾经水分和阳光充足的爱情。

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 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 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 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 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 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 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 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 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 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当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我 甚至希看她早点结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 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 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当我们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价值,又有何权 利指责她的选择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 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 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 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 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 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 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

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爱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爱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 接受,当然,安娜也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爱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非常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爱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 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爱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己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 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己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 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 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爱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 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可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 死的话。可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希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应该怀疑他,真爱他就应该在背后默 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应该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 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意义,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 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直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应该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 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己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 己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 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第五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毁灭之前

——看《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有种很复杂的感触,震撼、感动、悲伤抑或是无奈,太多感受,让人来不及咀嚼。

安娜的眼神一直如此专注的向前方凝视,直到她的眼神开始闪烁,她爱上了沃伦斯基,于是她将自己凝聚已久的渴望爆发出来,毅然地从没有爱情的婚姻中走出,那一刻,她彷佛一下子变得年轻有活力起来,原本自信而平稳的步伐显然有些乏味,然而,当她真的勇敢地拎起裙子向自己要的自由奔去时,她像极了一个可爱的天使。但是最后他们的爱情又怎样呢?这种终极的追问使那些宣扬爱情自由的作家们有些尴尬,就像格林童话的结尾,往往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这只是他们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他们建立了家庭之后又是怎样呢?真是幸福吗?看看安娜和沃伦斯基就知道了。他们闹得满城风雨,终于生活在了一起之后,他们并不快乐。沃伦斯基要忙公事,要尽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但是安娜却不依不挠,认为他背叛了自己。最终换来的只是争吵和泪水。安娜要的是纯粹的爱,她既没有工作,又没有社交,这对于女人看似是自由,其实却是深深的牢笼。她得不到她想要的爱,最终,安娜只能走向毁灭。结尾安娜去自杀,她坐在车上,玻璃中流动的街景和安娜的脸部

重叠,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加上安娜心理活动的画外音,准确的反映了当时的气氛和心境,称得上经典。

电影里面的人物各有特色。花心的奥勃朗斯基和隐忍的太太,他们的生活也许是真正的世俗生活;耽于思考的列文和纯真的基蒂,他们过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式的精神生活;卡列宁,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官僚机器,一个可悲的“圣人”。

所有人里面,列文和基蒂算是最幸福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对。基蒂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像所有女孩一样向往着自己能嫁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后来一切并非如她所愿,可是,她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感动自己的人,并且满足的和列文在一起。列文是一个喜欢乡村生活的人,也许少了城市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高贵与儒雅。就像影片中他与可沃伦斯基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对话,虽然,对话的结果,好像列文略逊一筹,可是,其实到最后我们才知道,真正的赢家是列文。他勇敢的爱着、并且坚持着,朴实的他却是一个细腻而让女孩感动的人,真因为他的真诚,他最后得到了他心爱的女子。他一直坚信着的,乡间的生活才是从物质到精神上最自由的生活。

对于沃伦斯基和安娜,我只是想用凄美来表达他们的爱情。他们都是深爱着对方的,原本,他们觉得,他们可以抛开世俗的一切去爱。但是,当他们觉得已经跨过最难的那关时,安娜已经很累很累,所以,他们的步调无法一致。最后,安娜结束生命。

沃伦斯基说,战争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他剩余的生命好像没有了其他的意义,所以,它决定将生命献给战争。沃伦斯基看着窗外,一个男人的流泪比起女人更让人心酸,火车驶向远方……

电影当中还有几个让我觉得特别精彩的镜头。一个是沃伦斯基赛马一段的镜头运用,赛马的人、观众的反应、安娜和卡列宁的反应交替剪辑,有远景、近景、特写,有俯拍、仰拍,飞驰的马蹄、马背上的人、赛马人眼中的观众,令人目不暇接,绝对一场拍摄赛马(比赛)运动的好戏。其二是卡列宁家的房间设计也别出心裁,镜头在其中穿堂入室,令人想起《俄罗斯方舟》,人物对话不用正反打,前后景和变焦镜头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其三是安娜和沃伦斯基在意大利游玩的一段,剪辑和配乐很好的体现了安娜的欢快心境。还有安娜回家看儿子的一段,她抱起儿子在房间内旋转,用主观镜头来表现,一圈、两圈,突然镜头停住,固定在门口的卡列宁身上,欢快戛然而止。关于电影,没有过多想去表达的东西,更多的是内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体会。我只是觉得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使我们无法得到的,但是如果坚持去做了,那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物质到心理都必须去承受最后的结局,无论喜与悲。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隐忍,关于生命的精彩,你可以放弃,只是做简单的事。我们要学会知足,至少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要的,什么时候该停止。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得不把事情想得很复杂,有很多东西确实也很复杂。但是,面对人生,很多时候是心态的问题。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追寻的幸福并非在终点,而是,你一路应该有的态度。

又有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要如何去做,却偏偏做不到,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生命就是如此,有很多东西需要你一路不断去克服的,整个世界都太复杂了,包括个人。人生的长度不由我们控制,但是它的宽度完全可以由你来决定。

很多事情是没有对与错的绝对标准的,所以,《安娜卡列尼娜》里究竟是谁酿造了这样一个结局。很难去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让我们更多的去回头看这个故事。

如果直到发现自己困在一个接近死亡的洞穴时才寻求出口,那么,或许,唯一痛快的方法就是尽快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又或者,你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也许问题不能立马解决,但是,一定要尽快摆脱这种境遇,无论用什么方法,否则,结局只有毁灭。

学会换个角度去面对问题,或许,眼泪就不会那么苦涩。

下载安娜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娜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 影评

    折磨古琳馨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一曲爱情的悲歌举世无双;一颗受情感与理智折磨之至的心绝望地凋零;一段注定悲剧的情缘仍然执着再续。安娜卡列尼娜,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安娜〃卡列尼娜》是个教育意义很重的片子。 影片双线进行着。一个是安娜,已婚的年轻贵族女,容貌端庄秀丽,举止高贵典雅,性情真诚善良,精神世界丰富。无奈困囿于典型的封建包办......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影评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影评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纳兰性德 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最终定稿]

    观《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我心中有种很复杂的感触。爱情,到底是什么?它值得我们托付一生吗? 该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合集五篇)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很高兴选修课选了这门影视鉴赏,看了一部如获至宝的电影,根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好莱坞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故事讲述了美丽且富有......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推荐阅读)

    Different Criterions of Love —simple analysis of Anna Karenina Abstract:Anna Karenina’s love is stirring and tragic. Levin’s love is seemingly happy but insip......

    读《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有感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诞生以来,也可谓是众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幸福的家庭是相......

    《安娜》读书笔记

    真实和毁灭——见之于安娜的爱情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宁娜》的第一句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可是,这句话背后至少有两个问题:幸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