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的教育

时间:2019-05-15 08:5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女的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女的教育》。

第一篇:儿女的教育

儿女的教育-孟子离娄

2012-3-17晚,太湖大学堂内,南怀瑾老师讲课讲义:儿女的教育--孟子离娄

公孙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 “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公孙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 “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儿女的教育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有一天问老师:依照古礼,父亲不自己教儿女,这是什么道理?青年朋友们要注意,将来身为人父时,要怎样教育儿女才比较妥当?儿女不由自己教,交给谁去教?

有一位现代的名人,很有钱,也颇有地位,只可惜脑子有点糊涂。他有一个儿子,大概也和他父亲一样糊涂。不久前这位阔佬告诉朋友,他的儿子掉了,掉到哪里也不知道。可是另一位朋友,后来因事到一所孤儿院中,看到一名院童,长得特别清秀,很面善,不像一般的院童。问到院方,得悉是一个不知来处的孤儿,问他住哪里,爸爸妈妈叫什么,他都不知道。这位朋友一听,马上想起那位朋友走失的孩子,于是上前询问他的姓名家世,父亲是否某公司董事长某某。这孩子在询问之下,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姓名身世。于是才由这位友人通知这位现代名人,将儿子认领回家。世界上就有如此的父子,顺便想到,说来供大家一笑。

依照古礼,父亲不教自己的儿女;但是为了教育子女日后的立身处世,社会上有些坏事情,是应该让儿女知道的。反观我们中国的父母们,有几个敢把社会上的坏事,或者某些人的丑事教儿女了解?从前我有一个朋友就很难得,对于烟、酒、嫖、赌等不良嗜好,都带儿女去看。可不是由自己带,而是转托朋友,带他的儿女到这些场合去,好让他们自己认清楚,这些都是坏事,对自己都是有害无益的,都不能做的。这是教育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年轻人真可怜!家长们拚命要他们读课本,不许看小说,结果念得一个个呆头呆脑,念到大学、研究所都毕业了,而对于人情世故,一点都不懂。所以我常常鼓励他们看小说,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不喜欢他们读死书,有时候我带着他们看小说,武侠小说、传奇小说,无论什么小说都看。不过他们自己找来了什么小说,要告诉我一声,因为有一部份小说,如果还没有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则不必看,看早了,不见得有好处。小说看多了,会懂得作人,也会通晓人情世故。小说上的那些人名,差不多都是假的,而所描写的事情,却往往都是真的,在社会上就真的有那些事情。至于历史上那些人都是真的,但有些事情,你没有经验就无法了解。没有做过大官,就不知道大官的味道,那就只有看小说才能通晓。

孟子在这里说,对儿女的教育,由父母亲自来教,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正面的教育很难。因为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孩子想看个电视,父母就摆出威严的态度,用命令的口吻禁止,而朋友较为客观,也就较为理智,就不至于过分严肃。实际上儿女已经很累了,看一点电视轻松轻松,并不过分。

孟子说:对于子女,我们当然要以正道教导他。子女如果不听,就“继之以怒”,发脾气了,不是打,就是骂,于是反效果出来了。据我所知,许多家庭教育,所得的都是反效果。一些青年男女出了问题,都是家庭教育有问题,而不一定是问题家庭所造成的。父母太方正了,教育出来的儿女,多半是死死板板;这样的儿子,再教出来的孙子,就板板死死,更糟糕了。另有一种反效果则是,方正、严厉的教育下,激起了叛逆的心性,那就更麻烦了。

这样看下来,我非常同意孟子这个观点。

而且在子女的眼睛里,认为父母教我不可以说谎,而他们自己却一天到晚说谎。像有人要去午睡了,怕被人打扰,于是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来,就告诉客人说我不在。果然来了客人,孩子便说:爸爸在睡觉,爸爸说,告诉客人他不在。像这样的孩子,能责备他吗?他绝对的对,因为他不说谎。为父母的,平常也是教孩子不可以说谎,孩子没有说谎,怎么能责怪他呢?

父母不许孩子说谎,而孩子看见父母随时都在说谎,这是一个事实。父母要求孩子要这样那样,而自己所做的又与所教的恰恰相反。像孔子、孟子,常常教别人要守信,而他们自己有时却不守信,这又怎么解释?这就有层次上的差别,程度上的不同。就如刚说过的淳于髡那一节中“嫂溺援之以手”,是可以的。教育也是如此,有权宜变通的时候,但是子女还小时,是不会了解的。

所以教子女正,子女如果不正,就生气责罚他们,子女心里已经不满了。子女再看看父母所做的,正与他们教自己的相反,于是就更愤愤不平了。因此,父子之间的代沟,相互的不满,早在子女幼儿时期,就已经播下了种籽。因此,孝道是很难讲的。父母子女之间,如果有了芥蒂、嫌隙,那就太不幸了。现在许多青年人都不满现实,其实不止是现在,无论古今中外,青年人都是不满现实的。纵然是最好的时代,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在青年人的心目中看来,也是讨厌的、不满的、要挑剔的。我们都曾经走过青年时期,多少可以体会到现代青年人的心理。只要从年轻人的一些小动作上,就可以看到他们这种不满现状的心态。例如一堵墙壁,装修得蛮漂亮,他却要划上一条痕迹;一个好好的磁瓶,他却要用东西去敲敲,似乎才过瘾。他们这样做有理由吗?没有理由的,就是潜意识的反叛性和破坏性在作怪。所以青年人之不满现实,是当然的。作为一个领导人,在教育上,领导方法上,就要懂得这个道理。古人的教育,是易子而教,两个互相钦敬的朋友,往往相互教育对方的子女,而不教自己的子女。像现在的青年,几乎没有不犯自渎的毛病的,但父母们对于这种事都不教,因为不好意思开口。直到最近,这种“性教育”教育界才正视、讨论它。但仍有些偏僻的地方,老师们碰到这一部分的教材,就避而不谈。其实在六七十年前,也有这种教育,聪明的父母们,想出变通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用易子而教的原则,由朋友来教;或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引用某些因此受害的现实例子,做启发性、暗示性的诱导。这是为了孩子一生健康所系,不得不教。

“不责善”的真义

“父子之间不责善”,孟子所说的这句话,千万要记住。父子之间不可要求过多。这个“责善”的“责”,就是责备求全的意思,也就是不要过分求好。例如子女升学,参加联考,为父母的就要采取“考得取最好,考不取也没关系”的态度。现代的学生们,为了应付联考,被老师、家长,逼得拚命死背,什么历史、地理,一概死背,“浙江!浙江!福建!福建!”背是背熟了,联考是考取了,结果到了金门,他还不知道已经到了福建;也不知道马祖是福建省连江县的一个岛屿。

许多眼前的例子,都证明孟子这句话的道理。而也有许多为人父母者,犯了这个“责善”——过分要求的错误。犯得还很深,这要千万注意。

父子之间如果责善,就会破坏感情,就会有嫌隙。孝道要建立在真感情上,才会稳固。父子之间能像好朋友般相处的很少,试看生物界,飞禽也好,走兽也好,子女长大了以后,就各走各的。人为生物之一,本性上也是如此。由此可知,父母对于子女的责任,只是把子女教育成人,能够站得起来,有了他们自己的前途,也就完成了。至于子女以后对父母怎样报答,那是子女自己的事情,也不必存什么希望。再见吧!人生本来就是如此的。

父子之间一责善,问题就大了,这是一面;在另一面,万一遇到父母是坏的呢?也同样的,子女不可以对父母责善,不可过分要求父母好。

孟子为什么推崇舜?舜的家庭状况是“父顽,母嚣,弟傲”。父顽这个“顽”不是顽皮,是非常固执成见、贪婪,什么都是我的,像土匪一样。母嚣,嚣就是泼辣,十足的泼妇。假如有人在她门口弄脏了一点,她可以拿把菜刀,到人家门前骂上十天半月。弟傲,对于父母的坏处,他都有遗传了,对这位哥哥舜,视如眼中钉,想整这位哥哥,是一个现代所谓“太保”型的人物。舜就出自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

但舜和弟弟却截然不同,舜成为圣人。这在佛家的学术而言,应该是宿世种的因,现世的果报。在现代科学的遗传学来讨论,据我个人的研究,则属于? 反动? 的遗传。从历史上可以得到许多例证,父母非常老实的,往往生一个儿子很调皮;父母很调皮的,往往生一个儿子很好。道理就是? 反动? 遗传,也是基因的大问题,这是我个人的研究。如果在外国,依此写一部专书,那就不得了啦,也许要轰动一番。

这个道理是根据生理学而来。例如一个好人,他的行为绝对是好的,可是这个好人是勉强做的,其实他对人恨透了,想发怒又不敢发,于是许多情绪都压制下去了。这种被压制的忿恨怨气,潜伏在下意识里,遗传给了下一代,于是这孩子将来又凶、又坏、又狠,充分表现了上代内心中坏的一面。至于一个坏人,也有大好心思的时候,他的这一面刚好遗传到子女身上,这个幸运儿,将来就会孜孜为善。舜就是这样一个人,再配合他自己的先天禀赋,以及后天努力,于是成为圣人。

舜有这样一个家庭,他的父母及弟弟,多少次要害他,致他于死地,而他都幸运的躲了过去,后来当了君王,他还是依旧爱他的父母,以及弟弟。再说尧,也是圣人,他生的儿子丹朱却不太好,对尧不孝,而且不肯学好。尧没有办法,于是发明了围棋,教他儿子下棋,这是他的教育法。至于象棋,则是周公为了教他的侄子成王而发明的。这些上古的教育工具,现在发展培养出国手了。

总之,父子之间,双方应该不责善啦。宋明以后的理学家们有一句成语,“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反对这句话!天下确有不是之父母。我们现在也为人父母,反问一下,我们样样都对吗?随时都有做错的可能,也有教错的时候。但是,身为儿女的,自己应该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精神来对待父母,父母有时要宽恕子女,而子女尤其要孝敬、体谅、了解父母,为了孝道,设法婉转改变这个? 不是? 的父母,这样并不是对立和反叛。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相互的。

扩而充之,不但父子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也是如此,长官部属之间也是如此,都不能责善。过分的要求,终究会发生问题的。明太祖朱元璋,读《孟子》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肯承认孟子是圣人。我则读到《孟子》这一节,最赞成孟子被称为圣人,他如此通达人性心理,而处理方法又如此之适当、清楚,真让人拍案叫好。

许多人把孩子宠坏,也是这个道理;过分注意孩子的身体,过分的爱护,反而把孩子的身体弄坏了;不经锻炼,则失去了应有的抵抗力。假如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一旦国家有事,还能够去报国为民吗?这也可以说是 “责善” 的错误。

这一段话,是公孙丑提出来问孟子的。那么我们要研究了,公孙丑为什么会向孟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当然不是师生之间,吃饱了饭没事做,在这里闲磕牙。闲磕牙的话,也不会把它纪录下来,传诸后世了。或许是有问题家庭,向公孙丑请教,公孙丑没办法作答,只好来请教老师了。

我们要知道,在孟子那个时代,贵族的子弟们非常骄纵,孟子也说: “富岁子弟多赖”。像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民富强康乐,而后代子弟,每易堕落。所以看到今天社会的繁荣,不禁为之担心。所谓“多难兴邦”,现代青年要多加警惕,不要一代不如一代。

曾国藩笔记——英雄诫子弟

因为谈到父子之间的教育问题,让我们看看曾国藩介绍的有关父亲教子弟的一则笔记,他搜集得非常好,不需要我们再整理了。他并为这一笔记,安了一个题目叫“英雄诫子弟”,内容是:

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敛、退之象。

刘先主临终敕太子曰: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西凉李嵩,手令戒诸子:

“以为从政者,当审慎赏罚,勿任爱憎,近忠正,远佞谀,勿使左右窃弄威福。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听讼折狱,必和颜任理,慎勿逆诈亿必,轻加声色,务广咨询,勿自专用。吾莅事五年,虽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为寇雠,夕委心膂,粗无负于新旧。事任公平,坦然无类,初不容怀有所损益。计近则如不足,经远乃为有余。庶亦无愧前人也。”

宋文帝,以弟江夏王义恭,都督荆湘等八州造军事,为书诫之曰:

“天下艰难,国家事重,虽曰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营耳!岂可不感寻工业大惧负荷?汝性褊急,志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存,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念裁抑。卫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褊同弊。行已举事,深宜鉴此!苦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抚顺之理。尔时天下安危,决汝二人耳。汝一月自用钱,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西楚,府舍略所,请究计当,不须改作,目求新异。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已,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虽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蒱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史,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

数君者,皆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之志,而其教诫子弟,则约旨卑思,敛抑已甚。

伏波将军马援,亦旷代英杰,而其诫兄子书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子孙有此行也。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敬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此亦谦谨自将,敛其高远之怀,即于卑迩之道。盖不如是,则不足以自致于久大。藏之不密,则放之不准。苏轼诗:“始知真放本精微”即此义也。

曾国藩说,历史上的英雄们,思想、意境、度量都特别宽大,就是所谓的“意量恢拓”。我觉得现代的家庭、学校,培养这一代的年轻人,特别需要注意这四个字。现代的青年人,差不多都胸襟狭隘,眼光短浅,薪水两万块一月就可以了,如果能够赚钱盖一栋十二层楼,那就更好。他们没有志在天下,也没有志在千秋万世,所以今天的青年,看起来都不可爱。

曾国藩说,古代的英雄,他们虽然自己有那么大的器度,那么高的成就,可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弟上,却都流露出恭谨、谦退的修养。

于是他列举出几位前辈英雄教育子弟的实例来。

刘备病危,在快断气的时候,当着诸葛亮告诉他的儿子阿斗——刘禅,“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他说“你要好好的努力啊!不要因为一件小小的坏事,没什么关系就去做;也不要因为一件应该做的好事,是一件小事,而不去做”,这是刘备吩咐儿子的话。

有些人往往看见一件东西很可爱,譬如上餐厅时,见到桌上一个搁筷子的竹型小陶器,认为这不值几文钱,没有多大关系,顺手把它带走,这就不对。

他又告诉阿斗: “一个人惟有自己贤,有道德才能使人家敬服,你可不要跟我学,我一辈子都不行,我的道德修养还不够。你跟丞相诸葛亮好好学,你对丞相,要像对我一样”,所以阿斗称诸葛亮为尚父,就是义父义子的名分了。

刘备这几句话是真心话,也很厉害,好像是一根绳子,他临死这一下子就把诸葛亮套住了。历史上还有一段,记载他对儿子说完了以后,对诸葛亮说的一番话,那又更厉害了。他说: “君才十倍曹丕,„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你的学问能力,比曹操大儿子曹丕高了十倍,你看着办,我这个孩子,如果能够帮助他站得起来,你就帮助他;如果你帮助了他,而他仍然站不起来,那么你就自己干吧!刘备这几句话一出口,诸葛亮立刻跪下去,表明绝无取而代之的意思,自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就是说,你放心的去吧,我绝对不会坐这个皇帝位置,而且干到死为止,决不变心。

这两条绳子把诸葛亮一套,他只好六出祁山了。诸葛亮也的确履行了他的诺言,一直做到死为止。

但话说回来,刘备教他儿子的这段话和他对诸葛亮说的话,也的确都是真话,?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一块什么样的料,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古人说的“知子莫若父”,了解孩子最清楚的是父母。有时候家长对子女做的事会处理不当,那是由于他们偏爱,溺爱的结果,父母被自己的偏爱、溺爱心理蒙蔽住了。

刘备教出来的儿子,也是第一流好手。尽管往昔有许多人,对刘禅责备批评,我认为他应该是第一等聪明人。当诸葛亮死后,他一看辅佐无人,已经不可为了,不如投降到司马昭那边,方为上策。当他做了安乐公以后,司马昭还测验过他,问他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地方?他立刻说: “此间乐,不思蜀”,历史上依据他这句话,批评他没有出息。事实上,他是第一等的高明。他如果不这样说,性命都会丢掉,所以刘禅到底是刘备的儿子,真有一套。

读历史,要懂得当时的时代、环境,再设身处地的去思考研究。否则的话,就会被历史骗过。如果自己执着一种成见去读历史,就更容易陷于主观的错误,得不到客观的事理与真相。

再从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中,也可以看出刘禅的聪明。他玩弄了这位义父,诸葛亮对他毫无办法。他而且擅于辞令,很会说话,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他“引喻失义”,没有理由的事情,在他嘴里都可以说出一套理由来,用种种的譬喻,来说动人,就像淳于髡想用嫂溺的比喻来说动孟子出来为齐国做事,以拯救天下一样。阿斗说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非常好听,歪理千条,可以把正理唬住。这是诸葛亮最痛心的事。

读<出师表>,不要只欣赏它的文学价值,不要只看到诸葛亮的忠诚,这不能算是读懂了出师表。事实上里面多是他最痛心的话,诸葛亮等于说,你父亲这样诚恳的把你托付给我,而我也对你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可是你这个干儿子,却是如此的不争气,有这么多毛病。

再回到曾国藩的“英雄诫子弟”笔记的本文。他第二个引用的是西凉李嵩的训子故事。

所谓西凉,时代上是三国之后,吴、蜀、魏相继灭亡,所谓三国归于晋,由司马家立国为晋。西晋、东晋共有两三百年,天下非常纷乱,成为军阀割据的局面。此一时期,历史上称作“南北朝”,而南方有东晋、宋、齐、梁、陈、隋等的所谓六朝。

李嵩便是在西晋与刘(裕)宋之间,在边区西凉称王的。历史上描写他“秉性沉重”,很少说话,看起来很老实,头脑非常聪明,器度宽大,学通经史,并熟兵法。如果以现代的地域文化观念来衡量,或许要奇怪,远在甘肃以外的边区地方,怎么会培养出这样饱学的人才来。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现在文化发达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还是没有完全开发的地区。中国的文化,是由西北发源,经中原而慢慢发展到东南区域来的。所以在那个时候,西北地区的文化水准,还是很高的。

最初,李嵩是在那里做地方行政首长。当天下大乱,中央政府失去控制力的时候,他就自己在西凉称王了。李嵩下手令告诫他的好几个儿子当领袖的原则,他在手令中的意思是:

一个当领导人的人,对于部队的奖励或惩罚,要非常小心谨慎。不可以凭自己的好意,对所喜欢的人多给奖金,或升他的官;对所讨厌的人,就不重用;这都不是用人之道。要亲近忠正的人,疏远那些唯唯诺诺专拍马屁的小人。不要使左右的人“窃弄威福”──这一点很难做得好,左右的得力干部,往往在大老板不知不觉间,掌握了许多的权力。越是精明的领袖,越是容易被左右的大臣专权玩弄,这是作领导人要特别注意的。

对于毁誉的处理态度,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话,听到时要能做到听见如同不曾听见一样,但并不是糊涂,而是情绪不受影响;对于批评的话,是真是假,有理无理,要心里明白。至于恭维的话,差不多都靠不住的,所以毁誉之来,不要轻易受影响,应该自我反省,了解这些批评或恭维,究竟是真是假。至于听到对其他人的批评或赞许,同样要留心,究竟是真的,还是别有用意。

但有时候,甲乙两人,本来意见不合,而丙对甲说,“乙某说你很好”,这句话虽然是假的,却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和睦,是善意的妄语。反过来,如果老老实实的说“乙某对你有意见”,那事情的发展,可就会更坏了。

扩而大之,在处理人事是非的争执之间,在听取部下双方或多方不同意见时,如总务说非要增加某一设施不可,而会计说没有预算一定不给办。这和打官司一样,各有各的理由。身为领导人的,听了双方的意见,到底该办不该办,就非做判断,下决定不可。这时,一定要和颜悦色的来处理这件事。即使某一方面有欺上瞒下,或者犯了什么严重的过失,必须加以处分,但在言辞态度上要尽量和蔼恳切,使对方知道忏悔,改过。甚而听了假话,虽然明知道是假话,也要注意听取,也许其中一两句是真话,同时假话也会反映出真相来。假话如有矛盾,更是找寻真相的线索。所以不可以先有成见,认为说话的人是坏蛋,非判他死刑不可,这就容易冤枉了人。更进一步,能让人尽量说出他想说的话来。问话听话时,还要态度轻松,声音温和,每件事,务必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正反不同的意见,千万不可自认绝顶聪明而独断独行,自己想到怎样干,就一意孤行的干了,那就不得了。

他继续告诉他的儿子说,他莅事五年——实际上他的从政经验,当然不止五年,这是以他自己挂起招牌称王,计算的年岁——虽然没有做到使老百姓绝对平安,但“含垢匿瑕”

一个做领导的人,首先就必须做到“含垢”,对于一些脏的事情,不但要包容,甚至有时要去挑起来,有时还是冤枉替别人挑的。尤其要替部下挑许多担子,部下错了,宁可让人责备自己。为了培植部下,爱护部下的才具,给他再有努力的机会,领导人就要“含垢”。这种修养可真不容易,谁都爱脸上有光彩,含垢则是将灰泥抹到自己的脸上,这就要气度恢弘,才能做到。

“匿瑕”,是须包容部下的缺点。天下人谁都有缺点,做领导人的,必要包容部下的缺点。如人人求全,则将无人可用。

由于李嵩有上述的种种优点,所以他能做到“朝为寇雠,夕委心膂”,这种本事实在难得了。尽管早上还是他的死对头,但是在李嵩道德的感化下,到了下午就成为知心的好朋友,什么都可以坦诚相告。李嵩待人,就有这样的本领,而且不是故意做作,是自然流露,以诚待人,不论新旧,一律公平,坦然无任何区别,既不偏袒,也不会对某方面有所屈抑。

最后他告诫子弟,宽厚处世,在当时看来,好像没什么出息,显不出作用;但是长远下去,定会得到好处。也就是凡事不要计较目前,眼光、胸襟要放远大,学我这样的处世道理去做,将来或许可以接我的位子,也才不至于愧对历史上的先贤了。

曾国藩所引用的第三个例子是宋文帝。前面说过,这个宋,不是唐以后赵匡胤所建立的赵宋,而是南北朝时代的东晋、宋、齐、梁、陈、隋等六朝中,刘裕所建立的“刘宋”。

在那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而且很盛行。刘裕出生以后,父母怕他长不大,送他到庙子,请一位比丘尼抚养,所以他的小名叫“寄奴”,也叫“佛奴”,后来当了皇帝。他死后,继承他王位的是宋文帝,在当时宋的版图,为全国土地的三分之一以上。

宋文帝封他的弟弟义恭为江夏王,就是现代湖北、湖南等地,兼领荆、湘等八州的都督,掌握了这些地方的兵权。等于现代南方的总督,长江两岸几省的军政大权,都在他弟弟的掌握中。

宋文帝写信告诫这位亲弟弟:天下的大事多么艰难,国家的责任又多么的重。我们这个天下,是父亲从艰危中打出来的,我们不过是守现成;可是守现成和创业一样,也是不容易的。将来到底是兴隆或衰败,安稳巩固或危险,都在我们兄弟的做为上去决定。你要特别注意体认到,父亲留下来的责任如此之重,我们随时都要有戒慎恐惧的心理,努力去做。

他又进一步训他的弟弟说:

你的胸襟太狭窄了,性子又急躁,想要做一件事的话,不管有些什么困难,不管行得通行不通,非做到不可。结果做到一半,意兴阑珊,不想做了,于是又改变计划。这是最要不得的,对于这种个性你一定要设法控制。

他又引用历史上的大人物,给弟弟做榜样。他说:

汉代的卫青,虽然是一位大英雄,身为大元帅,但是他有两个长处,一个是对于知识份子,非常有礼貌,肯向人请教。其次,对于低阶层的人也非常体恤、照顾。

这里所引用的西门;因为没有名字,不易考证,在战国时有一名臣西门豹,大概是指西门豹在治西河的故事。原来在黄河口的人有一种迷信,每年要以一对童男童女,丢到河里去祭河神,经过西门豹设法,才纠正过来的。但是他的个性,有些矫枉过正,遇事要做得漂亮,显示给人看,这就是矫情,并不好。

他再举关羽、张飞两个名将,说他们两人,同样是任性褊见,不听别人的意见,要别人都听他的意见去做。所以后果都不好。

他举了这几个实例后,告诉江夏王,在个人修养以及处理事务上,要以历史上这些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做为借镜。

他最后举出周公的例子,这是皇帝的手段来了。刘裕的这个儿子,到底不错,所以他死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给他一个“文帝”的谥号。要在政治上有相当成就,学问、修养、为人都不错,才够得上 “文帝” 的美称。有文帝谥号的皇帝,说得好听是很聪明,反面的看法,也可说是蛮有手段的。

他说,假如有一天,情势有了变化,我不幸死了,接帝位的是我的长子,也是你的侄子。但是这孩子年龄还小,什么事都还不懂。到了那个时候,你以司徒——汉代太师的身份,去辅助他,就得要像周公辅助周成王一样,凡事依师道、并尽臣道的加以辅助。

这是他对江夏王的警告。在古代皇帝死了,由长子继位,如果长子年幼,就要靠叔父来辅助。但有的叔父,就乘这个机会,自己坐到皇帝的位子上去了。历史上这种例子是很多的。所以宋文帝就在这里预先放下这一颗棋子,希望他弟弟不要将来跋扈僭替。因此说,到了那样的时候,刘宋的天下,是安是危,能不能够延续下去,就要看你们叔侄两个人的了。

宋文帝这许多话,等于警告江夏王说,我现在还在观察你,这些毛病你如果改不好,再过几个月,我就要你下来了。下面是兄弟之间说私话了,私生活方面的一些劝告。

他说,你每个月用的钱,不要超过三十万,政府的预算,虽给了你这么多,假如你能省下一些来更好。你省下的钱,可以为你楚西地方的老百姓,做些有益的事。至于你住的房子,已经够漂亮,也够用了,不需要又去改造新的,翻新花样了。

虽然,这只是兄弟之间的家信,谈私生活,表面上好像是闲话家常,而所谈的都是事实。可见,在政治上,皇帝仍有许多情报,他对弟弟的劝勉,都是根据情报,针对事实而言的。

接着,他又告诉江夏王说,处理司法案件时,往往会碰到一些疑难重重的案子,实在难以判决。这时候就要格外注意了,开庭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的多听,千万不可以先入为主,认为被告就一定是犯罪的;更不可以嫌烦,动了意气而草草断案。

而且不仅是司法的审判,扩而充之,在行政的处理方面,开会听取报告的时候,心里都不可先有成见,让别人尽量说出他们的意见,要采纳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当然也不可以凭自己的情绪下决定,不高兴的时候就杀人,高兴的时候就赦免人。

对于他人好的意见,好的主张,好的计划,你就应该依照着去做,放弃自己原来并不成熟的构想。这样一来,成功的美誉,自然也会同时落到自己的身上来。不可以凡事一意孤行,只照自己的意思做,不听取他人的意见,而自满自夸,认为自己有独到的见解,比他人高明。这样不但遮断言路,人家也要骂你独裁了。

国家的官位,不可以随便拿来做人情。越是亲近你的人,奖赏起来,越是要慎重的考虑。

古代常见有这种以国家官位做人情的事,这是不可以的。现在民主时代,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当选以后,要儿子来当秘书,助选有功的人当科长,这都是不应该的。官位是国家的名器,不是私人口袋里的红包,所以是不可以送人的。为了自己将来做出好政绩来,也该选贤与能,适才适用。

宋文帝更以他自己为例说,我对于左右的人,较少给他们恩惠,而外面也这样批评我,我都听到了。但我以为并没有错。因为我对身边的人,和不在身边的人,要一视同仁,不应该因为他们在我身边就常给他们赏赐。

接着,他又说出一番道理,也就是他当皇帝的秘诀,虽然不是什么传统的大道理,可也算是一种道理。因为在南北朝当时,社会非常紊乱,为政就不得不严谨,所以他对当时的那种情境,有他的一套政治哲学。

他的理论是,不可以自己的高贵去欺压别人,但是不能没有威严,不可随便,这是很容易懂的事,你应该知道的。

随后他又在私生活上,规劝说: 为了不随便,所以对于声色娱乐等事——相当于现代的唱歌、跳舞等等,偶而消遣消遣可以,但是不能太过分。至于赌博、酗酒、打猎、钓鱼这些事,你一个身居王位的人,是不可以玩的。你平常生活的日用所需,也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要奢侈浪费,才可以做老百姓的榜样。至于穿奇装异服,收集珍奇的古玩,这类萎靡心志的习气,都不要让它养成。

他又教育弟弟要多接近部下,约他们吃便饭,聊聊天,而且要“数见”,就是多接见,否则便与部下的距离越来越远;与部下远了就无法知道下面与外面的情形,情况不明了,政事就无法处理妥善。

曾国藩引用了这些人的故事以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告诫他的子弟说,像刘备、李嵩、宋文帝他们,都是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统一天下的大志的人。而他们在教育子弟的时候,却都从最基本的作人处世上说起,谨言谨行,充分流露出谦冲的德性。

又像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平交趾——就在越南北部一带,当他平乱的时候,写信回来训诫他两个侄子马严、马敦,他的信上说:我希望你们两兄弟,在听到别人有什么过错的时候,要像听到人家说你们父母的名字一样,只可以听,而不可以从你们口里说出来。这个道理,在西方文化里是没有的,外国人听了,会不知所以然,甚至一些在美国长大的年轻华人,也不会懂得,即使懂了也不习惯做。外国人对自己的父母,是面对面地“约翰!玛莉!”直呼其名的。我国文化最重孝道,对父母应有恭敬之心。在礼仪上,面对父母,只能口称“爸爸”或“妈妈” ;再恭敬一点,还要加上一句“您老人家” ;亲热一点,则叫“爸!”或“妈!” ;在文字上则要加上“大人”两个字,如“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对别人说到自己的父亲,则要称“家父”、“家母” ;即使父母死了,也只能称“先父”、“先母” ;绝对不可以在任何场合,直呼父母的名讳。否则的话,就犯了严重的错误,是为不孝,小则被人批驳、轻视,更严重的,甚至影响事业前途,无人敢与交往了。所以马援教训侄子们,不可去传播别人的过失,引用这个比喻,是非常之严重的。

他又说:喜欢评论别人的好处坏处,随意批评国家的法令与行政,这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宁愿死,也不愿意我马家的子孙,有这样的行为。但是你们两兄弟,却犯了这个毛病,这是我最不喜欢的。现在,我虽然远在外地,但却记挂着你们,所以又写信回来,对你们说这些话。我并不是啰嗦,而是你们都已经长大了,又不在我的身边,该是自主的时候了。我只是像对出嫁女儿系上佩带,挂上香囊时的叮咛一样,再一次将父执的教训详细告诉你们,希望你们终此一生都不要忘记。

于是,他举出近在京兆的两个名人来做实例说:

就像现今正在京兆的山都长龙述(字伯高。据说马援的这封信,后来被光武帝刘秀看到,就升龙述当了零陵的太守。)对人敦行厚道,对于处事周密谨慎,从来不说谁对或谁不对,意思是不胡说乱道;立身恭顺,自己知所约束,生活节制而俭朴,清廉公正并有威严。我非常喜欢他,敬重他,希望你们能以他为榜样。

另外一个人的作风又是一型,那是越骑校尉杜季良,他豪情侠骨,急公好义,为人家的忧患而忧愁,因人家高兴之事而快乐;无论是好人或坏人,他都交往做朋友。当他父亲去世的时候,远近好几郡的人都来吊丧,这个人我也很喜欢、很敬重,但是却并不希望你们学他的样子。

两个人同样都是我所敬爱尊重的,为什么我希望你们学这一个而不学另一个呢?因为学龙伯高这种修养,纵然学不到和他一样,也错不到哪里去。而学杜季良就不同了,因为学杜季良的作风,必需具备许多条件:要有财富,又要有武功,或者勉强可以学他;更重要的,要恰到好处,把握得住,不偏倚,也不过分。因为稍一不对,就会出大毛病。

打个比方,如果学龙伯高,就像是学雕刻家,雕刻一只在云霄的天鹅,纵然雕不好,也还可以像一只野鸭子;而学杜季良学不好的话,那就好比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而且杜季良将来的下场会如何,现在还不知道哩。就目前的情形,有些地方的军官们,都不喜欢他,常常初到不久,就有咬牙切齿恨他的样子,而一般人也往往把他的行径,当作谈话资料。我虽敬重他,也同时为他捏把冷汗,后来果然有人在汉光武帝面前打报告,说他行为浮滑轻薄,扰乱社会秩序,妖言惑众,而丢了官。也许马援这封信,说过敬重他的话,无形中也帮了他的忙。否则这样的罪名,连脑袋也可能丢掉的,所以马援不愿他的子孙们学他。

曾国藩最后的结论说,这位马援大将军也是谦虚的约束住自己,把高远的志向蕴藏含蓄在内心之中,而从日常言行上修养。因为不这样,就不足以成大事。苏轼的诗“始知真放在精微”,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关于“父子之间不责善”所引发的有关于古人训导子弟的一篇文章。

对于“不责善”一辞的含义,前面也曾经解说过,并不是不教子弟做善事,而是不作过分的要求;同时“不责善” 是就双方而言,孩子们也不应该对父母作过分的要求。扩而充之,师生、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也应该相互的不责善,而要适度的包容,体谅。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的学生子游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说,对朋友的劝告,或者要求朋友帮忙,次数太多,太过分了,就会疏远。对于领导人,尽管是非常忠诚的劝谏,而当他个性倔强,执拗不听的时候,就不要再多说了,多说反招来屈辱。在古代专制政体下,忠臣往往因而招来杀身之祸。

我们的文化,是佩服赞叹忠臣的。忠臣固然是好,但我们不希望每个时代都有忠臣,因为自古的忠臣,都是产生在国家**,社会不安,乃至于危亡的时代。如岳飞、文天祥,都是这样。从历史的观点看,这是历史的痛苦与悲哀,而我们所希望的,是永远天下太平。同时也希望家庭没有孝子,这句话是说,在一个和睦安乐的好家庭中,永远显示不出孝子来。例如一个贫苦的家庭中,父母抱病无法就医,为儿子的牺牲自己,来医治奉养父母,这才显示出他的孝道,所以是这样产生的孝子。

在忠臣、孝子,这两个美善名辞的背面,包含了多少牺牲!多少辛酸!多少血泪!因此老子也说过: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话说得最彻底了,儒道两家可以说是同一个论点。

由这里所告诉我们的,古人“易子而教之”的这一点教育方法,可知我国的文化,是多么精深博大。现在从大学教育系里毕业出来的同学,乃至于在外国得了教育博士的人,谈起教育理论来,道尔顿制、杜威制,这个制,那个制,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但往往忘记自己的文化宝库中,有如此珍贵的、永恒不变的教育原理。

现代人写学术论文,花上两年时间找资料,有关无关的一起找来,瓜棚搭到柳树上,写下几百万字一大堆,皇皇然的一本巨著。可是读了半天,很难看见著作者本身的真知灼见,全是抄来的资料。这怎么叫学术?只能算是记文字的技术罢了。

说到我们古老文化中“易子而教之”的高明原理,我又想到清代彭兆荪的《忏摩录》中说: “家庭骨肉间,只当论恩义,不当论是非;一校是非,则有彼我之见,而争心生矣”,在家庭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只能够讲感情,如果一谈到谁是谁非,问题就来了。这也就诠释了孟子所说父子之间不责善的道理。

我们再研究,当时孟子为什么说这些话?是为了答覆公孙丑的问题。而公孙丑又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我们知道,当战国期间,齐国是齐宣王当政,后由齐湣王接位。在大梁建都立国的魏国,是梁惠王,后由梁襄王接位。

在这种政权转移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悲惨的画面。一个家庭内,父子、兄弟、姊妹之间,在权力、利害的冲突下,就失去了亲情,甚而互相忌妒、伤害。所以“家贫出孝子,乱世见忠臣”,由这个观点看到的是人性美好面,因为在艰难困苦中,人性的善良面显露了;但是在富贵权势中,却暴露出人性的丑陋面。这是从历史上看人事,一种非常妙,也非常矛盾的现象。

所以在佛家、道家的心目中看来,人类都是愚蠢的,做了许多愚蠢的事。因为愚蠢构成了历史,以此推论,历史只是许多错误经验的评议累积而已。

孟子说这一段话,是因为在当时的战国时代,家庭的悲剧太多了,简直不可数计。更早的春秋时代,孔子研究《易经》时,就曾在坤卦的系辞中说: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这种臣子杀君王,儿子杀父母,兄弟家人互杀的情形,追究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发事件,而是整个历史文化、社会的悲剧,其来龙去脉,早就有了前因,才有这样的后果。一直到孟子这个阶段,也是如此;再到后世,直至于今,还是如此。这是很可悲的。

例如汉高祖,被项羽追得紧迫的时候,把父亲丢掉了不管。后来在更危急的时候,把儿子也推下车去,减轻重量,才能逃得快。所以英雄人物,无法以常情揣想。也因此,我们正史以外的史书,如历史小说: 《木皮散客的鼓词》、《杨升庵二十五史弹词》、《桃花扇》<哀江南>的词牌等等,除了对于历史哲学的批判与感叹,也描绘出人性的可怕。

这种历史背景,在 《孟子》 这类经书上,不大看得出来。要读《战国策》等史书中,有关魏、齐等诸国的历史,才知道当时宫廷中所发生的种种家庭问题。由于这个时代背景,因此才有公孙丑的这一问。

第二篇:浅论基督徒家庭的儿女教育

浅论基督徒家庭的儿女教育

时间:2010-10-21 10:09:13 来源:网络 作者: 蔡建伟牧师 字号:T|T

浅论基督徒家庭的儿女教育

蔡建伟牧师

一、前言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正在急剧地转型和蜕变中,旧的结构正在迅速解体,新的模型也在渐趋形成。整个社会在物质富裕、科技进步和政治安定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经济金融危机,政治军事危机,宗教种族危机,行政管理危机„„这一切都象一座座潜伏的火山,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因此,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并把它当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来抓,可见这一政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它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只有家庭和谐了,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对于在种种危机威胁之下的人们来说,家庭无疑是人类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根源。家庭是疲乏者的港湾,是受伤者的栖息地,也是备受威胁者的避难所。藉着一群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大家无条件地彼此相爱,竭尽心力地看护病人,养育小孩,照顾老人。这样,家庭就成了一个有着无限温暖、快乐、和谐与幸福的地方。大家生活在一起,密切配合,忧喜与共。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后现代社会里,家庭这种种美好的功能正逐渐崩溃瓦解。从前那些基于生儿养女,在血缘和地缘上密切结合的亲族团体,逐渐地解体了,家庭成员的关系,日趋淡漠。随着大家族的不断裂变,家庭的单位越来越小,家庭中的成员越来越少,关系也就越来越简单,而感情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特别是处在资讯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兴起,使地球名副其实的成为一个村落,大大地拉近了我们与远方人们的沟通,但是,暮然回首,我们却发现我们把周边最亲密的人给疏远了。在今天这个实行独生子女制的家庭里,孩子都成了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捏着”。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从而养成了孩子不能吃苦、依赖心强、自主和自理能力低;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任何打击和挫折;意志力不足、知难而退;惟我独尊,缺乏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这样的孩子,一朝进入社会,就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在每天的新闻媒体上都能看到青少年吸毒、偷窃、行凶、打架、酗酒、逃学、早恋、堕胎、离家出走,甚至自杀,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呈上升的趋势。面对这些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怎么面对?如何解决?《圣经》中有什么良方可以改善这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这是许多的基督徒家庭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本文将立足于《圣经》的教导,为基督徒家庭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提供窥管之见,目的是要让主的小孩在灵、德、智、体、群等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平衡、健康地茁壮成长,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和教会未来的接班人。

二、家庭教育对父母的要求

“儿童是未来的接班人。”这句话是真理,也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哪一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世界里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呢?然而,若要将此愿望变成现实,其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去塑造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6章4节为作父母者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原则:“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而在《歌罗西书》3章21节的平行经文中使徒保罗又加了一句“恐怕他们失了志气”。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发现几个很重要的词:惹气、教训和警戒、养育等,给基督徒父母教育子女提供三个准则:

1、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惹气”παροργιζεηε 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触动”、“引发”。惹儿女的气是指由于父母教育的方式不恰当,从而引起儿女的不满和反抗。这就要求父母凡事必须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才能让儿女口服心服。如果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没有树立好现象,却用高压的手段要求儿女向好行为学习,这会使儿女心中愤愤不平,觉得父母强蛮无理;或者由于父母做事没有原则,使儿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儿女积怨于心,不能失怀,这就是惹儿女生气,严重的话还会使他们丧失使志气,从此以不健康、不平衡的心态对待人或事。其实,在家庭里面,父母的形象就是上帝形象的代表,孩子正是透过认识父母来认识上帝的。《诗篇》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103:13)《以赛亚书》也说:“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你们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赛66:13)这里是用父母的形象来表达上帝的形象。主耶稣向上帝的祷告总是说:“父啊!”而他教导门徒的祷告也是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太6:9)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这样认为:父母的形象是孩子对神形象的初步认识。如果父母的形象在儿女的心目中已失去美好荣耀的地位,那么,他们又何必再接受另一位残忍、冷酷和不讲理的天上的父呢?

那么,父母应该在那些方面成为儿女的榜样呢? 1)、父母应有美好的行为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已被行为心理学家所证实。小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他们模仿最多的就是天天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如果父亲抽烟,那么孩子会将一张纸条卷成烟状,然后放在嘴边一口一口地吸;如果父母是小商贩,孩子就会放开喉咙整天吆喝着买卖;如果父亲是个司机,孩子就会随手拿个圆圈状的东西当方向盘,口里发出吱吱的声音,模仿引擎的发动声。如果父母排队的时候插队,你还叫孩子守纪律吗?如果父母收受贿赂,还叫孩子长大了廉洁奉公吗?此外,为过奢侈生活而透支,为逃税而做两本账本,把黑社会人物树立为英雄,家中充斥着黄色影碟„„如此种种都向孩子们投射病态和不道德的形象,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慢慢熏陶,久而久之就变坏了。一些父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你别学我的样子,照我的话去行就得了。”这种双重道德标准不但行不通,还会让孩子陷入迷惘之中。

主耶稣就曾经毫不客气地批评当时犹太人当中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就是能说不能行、持双重道德标准的人。主耶稣说: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太23:23-24,路11:42)

这种口是心非、能说不能行的直接后果将会造成社会上形式主义泛滥,伪善成风,人与人之间都是惺惺作态,虚情假意。社会若此则乌烟瘴气,罪恶滋生;家庭若此则亲情尽失,土崩瓦解。

2)、父母要具备积极的态度

态度在心理学方面的定义是:对某种既予事物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用乐观的、热情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悲观的、冷淡的、消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坚定、谦卑、宽容、谨慎、平衡、慷慨、有同情心、始终如一;还是自满、沮丧、懦弱、多疑、暴躁、紧张、摇摆不定、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喜欢对抗等,这些都是他的态度。而父母对事物的态度如何又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孩子。如果父母属于比较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他们的孩子也是外向乐观;如果父母整天都是杞人忧天、忧心忡忡,那么,他们的孩子通常也是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如果父母的奉献慷慨热心,通常他们的孩子也是毫不吝啬。父母的态度是塑造孩子个性和品行的无形指针,而态度是无法伪装的。就像主耶稣所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5)态度是无形的思想观念,它可以不藉着语言表达,同样能够影响孩子。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知道我们每一天所表现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他们的态度是父母态度的延伸。为了孩子,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态度榜样。就像使徒保罗,虽身系牢狱,却仍然能够写出充满喜乐和盼望的“狱中书信”,他的喜乐自然是师法耶稣基督,他说:“我靠主大大地喜乐。”(腓4:10)又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腓3:1,4:4)按照常人的看法,保罗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忧愁、最绝望、最黑暗的时候,但是他却能靠着(效法)主耶稣而保持喜乐、平和的心态。可见主耶稣的榜样、形象和态度影响了保罗。同时,也因着保罗的喜乐态度,影响和鼓励了当时与他一同受苦的人们,使他们也同样存着喜乐和盼望的心态去面对他们的困难和逼迫。

有一个故事,说两个登山运动员在爬山,当他们爬到山顶上的时候,又渴又累,他们真想停下来好好地休息,喝点水,补充体力。这时他们发现不远处有半瓶水,其中有一个抱怨说:“怎么只有半瓶水呢?”而另一个却说:“感谢上帝,还有半瓶水。”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境况,却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抱怨,一个是感恩。所以,建立良好的态度是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幸福。

3)、父母要谨慎自己的语言

教育孩子除了身教,还有言传。古时候称教育孩子为“说教”,原因就是教育通常都是藉着语言来表达。看今天的学校教育,老师对孩子的培养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语言。一堂课只有40分钟,而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一下课,学生走了,老师也走了。对于老师的背景、人格、兴趣学生知之甚少。但是,作为父母就不一样了,儿女从父母身上看到的是言传和身教。而且,老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基本是人文科学知识,但作为基督徒父母还要教导他们属灵的事情。所以,如果父母是满口脏话,淫词秽语;或喜欢说谎,夸大其词;或故作姿态,言不由衷;或喜欢骂人,语言常常带着攻击性,那么孩子也会跟着学。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污秽的言语,一句也不能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弗4:29)

在言语方面的教育,还要注意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从地上到天堂,他们的问题无奇不有。最不可取的是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时,父母的答案是:“小孩子,别问了,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这样就抹煞了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孩子提问时给他们适当的回答,而不是敷衍了事,这可以继续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思考,也能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并且是按照他们的需要来教导,父母不必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什么才是他们想听的话题。在前三福音书中,我们看到主耶稣对门徒的问题总是有问必答,哪怕是遥远的将来要成的事,他也不回避。(太24:3-51;可13:3-37;路21:5-38)

2、认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养育”εκηρεθεηε 一词希腊文原文的意思是“滋养”、“抚养”和“保养”,是指父母对孩子予以亲切、周全的抚育与照顾。在这里,使徒保罗告诉作父母的,孩子还小,他们还在不断的成长与发展中,不要太过于求全责备,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过自新。作为家长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把孩子看作是缩小的成年人,在智慧、情感、心理、生理、社交和灵性上都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以致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蒙受了许多的不白之冤。保罗要求做父母的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世界。保罗说:“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林前13:11)在这里保罗的话很清楚,孩子与成人之间有着层次和程度上的不同:不同的视角和理解,不同的心思和意念,不同的爱好与兴趣。对成年人来说或许是索然无味的东西,在孩子的心目中可能却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孩子还没有成熟,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用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孩子自有孩子的特征,邓敏在《基督教儿童教育》一书中列举了如下的特性:

A、具有显著的依赖性。依赖父母在旁协助并作正确指导;

B、具有强烈的可塑性。周围的环境、社会、文化、教育等都能直接影响或改变他们的行为和习惯; C、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 D、具有嗜食性; E、具有恐惧感; F、具有奋斗性;

G、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扩大的观察力和模仿力; H、充满活力,对生命有蓬勃的期待和兴趣;

I、具有社会性。偏好群体生活与活动,有强烈的游戏性、竞争性和同情心; J、具有罪性。世人都犯了罪,包括儿童在内。

因此,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需要父母的耐心帮助与充满恒心的教导。不要因为怕他们犯错误就横加束缚,以致剥夺他们的自由空间,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健康成长。

3、平衡管教与鼓励之间的关系

“教训”παιδεια 在希腊原文中有“训练”、“管教”之意,指给孩子(无论男女)以全人教育及文化素养。“警戒”νουθεζια 在原文有“改正”、“指责”之意,指对孩童的惩戒,以期纠正他们在律法上的过犯,或宗教礼仪上的错误。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有着互补的作用。“教训”是侧重“教”,指鼓励性的教育,而“警戒”是侧重“戒”,指严格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管教、指导和鼓励。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是放纵;同样,离开了爱的管教仅仅是惩罚,是伤害。《圣经》中提到管教的时候,总是与爱联系在一起:

智慧之王所罗门说:“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或作“惩治”),也不可厌烦他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3:11-12)

《希伯来书》也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12:5-6)

马丁路德小的时候,他父亲对他管教得太严,结果路德后来自己承认在他祷告的时候,很难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因为父亲这个词在他的心中代表了严峻的责备。路德说:“若不用鞭子,孩子便会学坏——这句话是不错的;但是,除了用鞭子外,当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应赏一个苹果给他。”行为心理学家作了这样的实验:当小狗衔着球回来交给你时,你就给它一块肉。经过几次之后,小狗就懂得衔球回来就有赏赐,以后它就乐此不疲。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强化行为。同样,这个规律也适应小孩的教育。如果小孩做得对做的话,父母就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那么,他就不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乐意做那些正确的和有意义的事。

不错,父母的责任是管教,但却不要忘记时常给予鼓励。“管教是充满爱心而又坚决的校正,它能加强整个教导过程的效果。管教通常可以带来对父母的顺服,对国家法律的尊重,以及一个可以适应所处环境的健全个性。”但鼓励或许比斥责有更好的收益。巴克莱博士转述了画家卫斯特(Benjamin West)如何成名的故事。“一天卫斯特的母亲出去,留他在家照看他的小妹妹撒兰。当他母亲不在家的时候,他发现有几瓶颜色墨水,就开始画撒兰的像。他把墨水弄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墨水迹,他的母亲回来,看见一片混乱,但是她没说一句责备的话。她拾起一张纸,看见是一幅画,她说:哎呀,这是撒兰!她弯身下去,吻他。此后,卫斯特常常说:我母亲的一吻,使我成为一个画家。”称职的父母必须避免使自己的儿女气馁,同时也要懂得运用纪律与鼓励,才是管教的最好方法。这里有几方面要提醒父母注意:

A、无条件地爱护儿女,无论成功与失败、得意或失意,都要给予接纳谅解。B、要尊重儿女的选择,不要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C、培养他们正当的爱好和兴趣,并帮助达成目标。D、给儿女有说话的机会,要学会欣赏他们的观点和意见。E、必要时应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取得他们的谅解。

F、父母在管教的态度上应该一致,不让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三、对孩子整全人格的培养

《路加福音》在记载小孩子耶稣成长的过程时,用了一句十分简单却又十分经典的话来概括:“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这里提到整全人格发展的四个方面:智慧(智),身量(体),神爱(灵)和人爱(德和群)。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在《撒母耳记》中,也是用相近的句子来描写撒母耳的成长过程,“孩子撒母耳渐渐长大(智慧与身量),耶和华与人越发喜爱他(灵性、德行、睦群)。”(撒上3:26)这四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五育,即灵、德、智、体、群。这五育的平衡发展,就是对孩子整全人格的培养。当然,这五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综合地体现在孩子的身上。那么,作为父母将在哪些方面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整全人格的人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上的培养。

当主耶稣还是个少年人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卓越的聪明和智慧。有一次他随父母到耶路撒冷去过节,过完节后大家都回去了,唯独少年的耶稣还留在圣殿里向大有学问的教师们请教,他“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路2:46-47)这一方面我们看到12岁的少年耶稣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与他的父母平时重视对他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犹太人一向就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肖克谐教授说:“在犹太人家庭中,儿女要学习三件事:一为手艺,或谋生的技能;一为品德,或做人的道理;一为宗教,或敬拜神的方法。”而宗教教育在这三者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在律法还没有成文之前,父母要将口传律法传与孩子,一代代继承下去;到了律法成为之后,父母便负有教导的职责。当然,除了家庭之外,圣殿、会堂以及学校都是犹太人教育的场所,而父母、祭司、先知、文士、拉比和专职教师也都是当然的老师。我们可以从路加医生所记载的这一幕中,看到少年的耶稣所接受的教育场景。作为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情况,给予适当的教育,超前的教育和滞后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

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他的《智慧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智力就是适应,儿童的智力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儿童对客体的适应。儿童通过动作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真正原因。”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相当于乳婴时期。他们能感知静止与运动的区别,让他们玩些适宜的玩具,都能刺激他们的学习。

2)前运算阶段(2-6岁),相当于学前期。这时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记忆力逐渐加强,可以作简单的数学加减;可以教他们背诵诗词、圣经金句;这时最好是寓教育与游戏中。

3)具体运算阶段(6-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他们已具备二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够分辨昨天、今天和明天,可以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富有幻想力和记忆力,12岁的孩子能用抽象的概念与大人交流思想。所以这时候的教育要着重讲道理,并晓以正确的观念。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孩子已经成长为青少年。在智力方面已经有了三维空间,可以学习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哲学等抽象的学科;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逆反心理强,不太相信权威;喜欢交友。针对这些情况,父母要格外小心,许多问题少年就发生在这个阶段,不但要引导他们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上,还要小心帮助他们择友而从。

当然,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是应该的,但千万不要“以智废情”,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不独要重视其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的发展,还要重视其情商(Emotion Quotient)方面的培养。一个孩子如果在智力方面有过人之处,却没有爱心,失缺同情心;不懂得关爱、尊重、欣赏别人,不能与其他的人和睦相处;没有集体观念;不爱劳动;不会吃苦;不能忍耐;缺乏坚强的意志„„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也就很难说他将对社会、教会和家庭有多大的贡献。今天很多家长都不择手段地给孩子施压,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提优班、培训班、强化班,恨不得孩子们都成为知识上的巨人,却忽略了孩子身心方面的需要和情感方面的沟通,以至于他们一个个都是少年老成,剥夺了他们作为孩童应有的天真与单纯。“高分低能”的现象,正是对孩子教育不当的结果。现在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发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发现了只注重智商而不注重情商的不足。一味的强调在智力和知识上的提高,却忽略了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平衡发展,这样的结果自然便于“高分低能”的怪现象。

2、道德价值观上的培养。

在整个宇宙价值观中,与我们每个人发生最密切关系的就是自我价值观。当然,基督徒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神的话语之上的。对于基督徒的家庭来说,懂得怎样向儿女灌输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观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这关系到孩子如何在芸芸众生中为自己定位,如何取舍与选择,如何确定并欣赏自我的价值等。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很容易受社会的潮流、风气、时尚所影响,喜欢随伙和攀比,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而对于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他所需要的,他就缺乏思考和辨别的能力。因此,父母的分析和帮助就显得必要。特别是基督徒的家庭,我们更应该帮孩子确立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观。

1)“美”与“丑”的关系

小孩子对美的理解往往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一个人若长得漂亮,有大眼睛,双眼皮,高大的身材就是美;图画的色彩鲜艳,里面有他们喜爱的花草、昆虫甚至卡通人物就是美;事情的结果对自己有利就是美;能够赢得别人的羡慕就是美„„而对一个人的行为、内涵、修养等,他们不懂得分辨。对事物的结果是否因为有利自己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他们不懂得辨别。我们要告诉孩子的是:上帝不以貌取人,乃是看人的内心。上帝对撒母耳启示说:“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马太曾借着法利赛人的口论到主耶稣的为人,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人,并且诚诚实实传神的道,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太22:16)雅各也教导我们说:“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雅2:1)美不单是外面的,更是内在的。穿高档、名牌、华丽衣服的人不一定就美,衣着朴素、相貌平平的人并不就是丑。在上帝的眼中人人平等,而心灵美的人才是真正的美。人的行为比外貌更加重要,一个敬畏神,有正义感、有同情心、谦卑虚心的人(弥6:8),才是真正的美。教导孩子将评价美的标准建立在是否遵行上帝旨意的一切事上,这样,他就必定能够肯定自尊,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了。

2)“富”与“贫”的关系

在现实的社会中,富人好像很风光,到处都有鲜花和掌声,到处都有人捧场。财大气粗,说话的口气大,好像没有他们办不到的事。在物质生活方面应有尽有,一无所缺。所以,像很多大人一样,小孩子也懂得长大了要赚大钱,钱越多越好。而在他们不多的经历中,也多少体验到贫穷被人瞧不起。相仿的,他们也会瞧不起那些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贫穷人。而有些父母因为自己穷就仇恨有钱人,经常告诉孩子说:“天下的有钱人,没有一个是好人,他们身上的钱,没有一分是干净的。”从而给孩子的观念带来偏差。那么,父母该如何用《圣经》的教导来教育孩子呢?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有钱并不是坏事,不是不道德的事。贫穷也不应该感到羞耻,更不应该自卑。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上帝的眼中都是平等的,都是上帝的儿女。钱财的多少不是上帝评价我们的标准,也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得到上帝祝福的标准。主耶稣说:“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12:15)《圣经》中有财主死了到地狱去,而贫穷的拉撒路死了却到天堂去(路16:19-31)。当然,我们也并非鼓吹越穷越属灵,或上帝只站在穷人这一边。《圣经》也记载了很多有钱的人,如亚伯拉罕、约伯、所罗门王、约瑟(路23:50-53)、哥尼流(徒10:1-2)等,他们也都是敬畏上帝,蒙上帝喜悦的人。而且,富与穷是会变化的,富人也可以变成穷人,穷人也可以变成富人。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很多的富足和贫穷的变化,但是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富足,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4:12)使徒保罗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富足的秘诀,就是靠着耶稣基督常存知足、喜乐的心。当然,当我们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的贫富观的同时,父母本身就应该确立一个合乎《圣经》的贫富观,不然,我们就会落入双重的标准里面。基督徒对于金钱、财富,要有受托的认识,我们只不过是受托管理上帝暂时寄于身边的钱财,而不是用来挥霍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尊”与“卑”的关系

就像上面两点所说的,长得美的人,有钱的人,还有地位高的人,他们最能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比较容易受他人的重视和恭维而自认是有价值的、是有贡献的、是了不起的人。那一份深藏不露的“沾沾自喜”,无形中竟错误的帮助他们肯定了自我的价值,从而否定、低估了他人的价值。要让小孩子知道,地位的高低只是工作、责任、职称、社会功能的不同而已,在上帝的面前没有地位高低卑贱的不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要作一个忠心的管家,合理运用上帝所托付我们身上的权力,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上帝。拥有权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高人一等,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盛气凌人,鱼肉百姓。拥有权力只不过意味着有更多的责任和托付,有更多服侍人的机会。

主耶稣教导我们说:“你们知道外帮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5-28;可10:42-45)这就是基督教的价值观,主耶稣乃是天父的儿子,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拥有至高的地位和尊荣,但他却到地上来服侍他所创造的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地位越高,服侍他人的要求就多。

3、体和群的培养。

根据一项调查,在儿童的心目中,最重要的生命价值有三:运动、读书和交友。而相同的问卷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是:运动、读书、工作和交友。由此可见,适当的体育活动和集体活动对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日本心理学家冈堂哲雄说:“现代的儿童放学之后,不是到补习班恶补功课,就是关在房间里玩电视游乐器――这种运动两根指头的游戏,已成为儿童娱乐的主流。发育中的小孩子不到外头去运动锻炼身体,反而整天坐着搬弄家庭电脑,依我之见,实在是一件有碍身心发展的形象。有些父母认为子女乖乖待在家中玩游乐器,可以减少在外作坏事的机会,而感到非常的心安理得。殊不知,唯有透过自由的团体活动,藉着同伴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勉力的游戏过程,才可以激发小孩子的合群意识,从而学得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价值规范。这一学习过程,对于小孩子的人际发展、社会性发展,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儿童时期是一生中长身体的阶段,适当的体育活动既能够促进他的身体发育,也可以培养他的集体协作精神,使他在娱乐之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一举两得。

有条件的父母可以时不时地安排一些家庭的活动,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今天让我们露营去!或者说:今天我们赶集去!就像主耶稣的父母约瑟和玛利亚带着少年的耶稣到耶路撒冷过节一样(路2:41-51),这是一种有深刻意义的集体活动,它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使徒保罗一生中三次大型的旅行布道,正是团队精神的极好体现。

4、灵德的培养。

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节奏十分的快。人们匆匆地从工作的地方赶回家,又从家里匆匆地赶到工作的地方。即使在家里停留的时间,也是忙于应酬、联络各方的事情。以至于许多基督徒家庭失去了全家一起灵修的机会。对于孩子的灵修,许多父母认为可以在每周一次的主日崇拜中得到满足。其实,“单靠教会是无法将道德和属灵的真理灌输到孩子心灵里去的。不妨将孩子在教会与主日学所化的时间和他们受世俗的教育或看电视的时间比较一下,即使是最好又最愿意化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牧师,也无法抗衡今日世界在孩子身上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孩子对上帝的敬虔,让他一生的道路不偏离基督的道,坚持家庭灵修或简短的家庭崇拜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藉着一起祷告、一起读经、一起分享主的话,使交恶的家人复和,也可以减轻伤痛与苦涩;学习彼此宽恕、彼此原谅和彼此相爱。同时,也是邀请基督进入家庭,帮助家庭解决困难,让基督成为家庭的主。前哈佛大学社会系主任彼得瑞姆·索罗金博士(Dr.Pitirim Sorokin)发现,凡是每天都有时间一起读经祷告的家庭,每1015对婚姻中,只有1对离婚。可见家庭灵修与幸福的家庭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里列举几个家庭灵修要注意的事项。A、要定出计划,持之以恒。

B、避免冗长的说教式讲论,形式要灵活多样。C、避免将这段时间变成管教孩子的时间。D、避免成为闲聊的时间,以致失去灵修的意义。E、避免全由父母包办,要让其他成员有参与。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不单孩子的灵性得到培养,全家也会更加热心爱主。

四、结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许多老师,因为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期刚好是在学校度过的,然而父母才是最重要的引导人和教育者,因为当孩子的老师在不断更换的时候,唯有父母相对稳定。家庭与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稳定而且负有更大教育责任的老师。学校只是为孩子提供一部分的教育而已,而父母却能为孩子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育机会。而且,就是父母将一部分的教育工作分给了学校,他们还必须负起监督的责任,提供支援并主动与老师联络。也就是说,孩子的主要教育任务不是学校、老师甚至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而是养育他们的父母。

这里引用萨拉书中的一个寓言:有两个调皮的小男孩想作弄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这位老人家正好走在希腊的一个集市里。其中的一个男孩手里握着一只小鸟,他们走到老者的跟前说:“雅典的智者,我手里有一只小鸟,你说它是死的还是活的?”他们早就商议好了,如果老者说是活的,他们就把它捏死;如果他说是死的,就把小鸟放飞。周围旁观的人都在看这位智慧的老者如何处理这个两难的问题。只见那老者沉思片刻后说:“我不知道这个小鸟是死是活,但我知道它的生命就在你的手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位亲爱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在你的手中,他将来如何,是成功是失败,是软弱还是刚强,是健全还是失衡,他的灵、德、智、体、群发展得怎么样,全在乎你今天的把握。

第三篇:儿女离婚协议书

儿女离婚协议书1

男方:_________________王__________,汉族,__________岁,__________省__________县__________乡__________村人,住本村。

女方:_________________肖__________,汉族,__________岁,__________省__________县__________乡__________村人,住本村。

男女双方19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结婚,12月生一女孩王__________,20__________年_____月生一男孩王__________,现就离婚事议达成如下协议,供双方遵照执行:_________________

1、男女双方都同意离婚。

2、婚生女王__________跟随女方肖__________共同生活,婚生子跟随男方王__________共同生活,女方肖__________每月给付子王__________抚养费3_______________元,王__________每月给付女王__________抚养费5_______________元,以现金形式每月_____日前给付,男女双方均保证对方每月至少可探望自己直接抚养的小孩一次,时间定为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3、夫妻共同财产中电视机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组合音响一套归女方李__________所有;组合家具一套、沙发一套、茶几一个、床上用品一套、厨具一套(包括锅、碗、液化汽灶及抽油烟机)归男方所有;各人衣服归个人所有,个人生活用品(女方首饰、化妆品、男方剃须刀等)归个人所有。无共同债务。

4、夫妻双方不存在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情况。

5、此协议一式三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交婚姻登记机关一份。自双方签字后生效。

男方:_________________张__________(签字,按手印)女方:_________________李__________(签字,按手印)

20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0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儿女离婚协议书2

男方: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女方: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

男方__________与女方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在__________登记结婚,因夫妻双方长期分居,感情破裂,已无和好可能,夫妻双方自愿离婚,达成以下离婚协议:

一、家庭财产情况

1.双方共有_____套房子,位于__________省__________市__________区__________路_________________,建筑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2.共有现金__________元,存于___________________账号内。

3.向____________借的债务________元未归还。

二、孩子情况

大儿子出生于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名字为,现_______________岁;小儿子出行于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名字为_______________,现_______________岁。

三、子女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

1.小儿子_______________由女方抚养,随同女方生活,男方每月支付抚养费(含托养费、教育费、医疗费),男方应于每月日前向女方支付小儿子的抚养费,直到小儿子独立生活。

2.大儿子_______________由男方抚养,随同男方生活,由男方承担抚养费。

3.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生活的情况下,男方、女方均可随时探望对方抚养的孩子,但应提前通知抚养方,抚养方应允许另一方每月探望的时间不少于天。

四、共同财产和债务的处理

1.双方协商同意,位于位于___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__区_______________路______平方的`房子归_______________方所有,双方应于签订本协议之日起5天内到相关部门办理房屋产权变更手续。方未按本协议配合办理房产变更手续的,每超过1天向方支付元补偿金。

2.向….借的债务元由方负责偿还。

3.作为对_______________的补偿,现金共_______________元归_______________方所有,并于签订本协议之日起2天内完成交付。

4.婚前双方各自的财产归各自所有。

5.双方各自的私人生活用品及首饰归各自所有。

除上述财产或债务以外,何一方如有对外借款的,由实际借款人自行承担,与另一方无关。

五、其他

本协议一式三份,自婚姻登记机颁发《离婚证》之日起生效,男、女双方各执一份,婚姻登记机关存档一份。

协议人(男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协议人(女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儿女离婚协议书3

女方:XXX,女,汉族,XXX年 XX月 XX日生,住:XXXXXXXXXXXXXXXXXXXXXX,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XXXX

男方:XXXX,男,汉族,XXX_年 XXX月 XX日生,住XXXXXXXXXXXXXXXXXXXXXX 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XXXXXX

女方XXX与男XXX于XXX年XX月左右认识,于XXXX年XX日XX在 XXXXXXXXXXXXXXXXXXXX登记结婚, 无一子女 ,因夫妻感情破裂,已无和好可能,现经夫妻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订立离婚协议如下:

一、男女双方自愿离婚。

二、无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合同范本

三、无任何债权债务:

双方确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共同债务,任何一方如对外负有债务的,由负债方自行承担。

四、本协议一式三份,自婚姻登记机关颁发《离婚证》之日起生效,男、女双方各执一份,婚姻登记机关存档一份。

女方:(签名)

男方:(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儿女离婚协议书4

男方:_________,男,_______族,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女方:_________,女,_______族,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

男方与女方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认识,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登记结婚,婚后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生育一儿子(_________)一个女儿(_________)。因____________致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已无和好可能,现经夫妻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订立离婚协议如下:

一、男女双方自愿离婚。

二、子女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

儿子、女儿由男方抚养,随同男方生活,抚养费由男方全部负责。

女方自愿放弃二个孩子_______岁前抚养权、探视权。

三、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

⑴存款:_______自愿放弃共同财产。

⑵房屋:_______自愿放弃。

⑶其他财产:男女双方各自的私人生活用品归各自所有。

四、债务的处理:

双方确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共同债务,任何一方如对外负有债务的,由负债方自行承担。

五、一方隐瞒或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责任:

双方确认夫妻共同财产在上述第三条已作出明确列明。除上述房屋、家具、家电及银行存款外,并无其他财产,任何一方应保证以上所列婚内全部共同财产的真实性。

六、此协议一式_______份,双方各执_______份,签字后生效。

男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女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第四篇:儿女教案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阁夜”,即西阁之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天涯”,这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霁”。霜雪停止、消散。“寒宵”寒冬之夜。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颔联上承“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正如刘辰翁所云:“第三四句对看,自是无穷俯仰之悲”。

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揺’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几家”,一作“千家”。“战伐”,指当时蜀中自永泰元年开始,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割据混战。“夷歌”,指蜀地少数民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漫”,任随。“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动。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正如卢世?所说:“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评解

此诗前四句写阁夜景象,后四句写阁夜情事。《批点唐诗正声》分析说:“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杜诗解》称赞此诗“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旅夜抒怀>: 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诗营造画面画面: 月下,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叶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江流奔腾.如此开阔的环境,如此孤独的小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旅夜图.表现了诗人被贬后无所依托的飘泊自伤之情.答题步骤: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五篇:儿女答谢词

儿 女 答 谢 词

各位来宾、各位亲友:中午好!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美好时光,快乐的心境,伴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欢声笑语,迎来了我父亲75周岁寿辰。

首先,我代表我的父母及全家对各位的盛情光临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父母”。正因为我父母的无私和仁爱,才有了子女们的茁壮成长。今天高朋满座,今天情意浓浓。父亲走过风风雨雨的28000多个日日夜夜,历经苍桑巨变,新旧两重天,迎来了75周岁寿辰。他老人家的安康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百事孝为先”,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热爱和孝顺父母,并且我们将象父母一样当好父母。寸草犹在,应报春晖。我想,有党的好政策,乡邻的亲切关怀,上帝的恩赐,亲朋好友的厚爱,子女的孝敬,他老人家今后的日子会更加幸福、安康、快乐!今天我用一杯寿酒敬大家,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再次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希望大家喝酒都不醉、天天好心情、年年都发财。谢谢大家!

古历2009.2.15

下载儿女的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女的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谢信-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

    感谢信 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 当我手捧鲜红的获奖证书,及革命前辈对老区教育事业关爱的奖金之时,我的内心深感激动,首先应该感谢革命前辈及其子女对老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对老......

    儿女结婚贺词

    篇一:儿女结婚前祝词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大家好晚上好! 今天,是我儿***和媳妇***举行结婚典礼的大喜之日,承蒙在座的各位在百忙之中大驾光临,使我不胜感激之至。首先我代......

    《儿女》教案(推荐)

    《儿女》教案 教学重点: 1、平常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挚的感情; 2、精心的剪裁,文章呈现出一幕幕戏剧性极强的场面,充满童真童趣; 3、善于勾勒人物,五个儿女的描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

    《家有儿女》观后感

    《家有儿女》观后感2篇《家有儿女》观后感1我很喜欢看《家有儿女》。夏东海,刘星、小雨、小雪的爸爸,一位儿童剧编导,也是一位教导有方的好爸爸,有时很调皮,有时很耐心。说起耐心......

    英雄儿女观后感

    观《人民的好儿女》有感 近期,我厂组织全体职工通过网络、电视观看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电视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不禁为系列片中一个个真实、朴实的共产党员事迹所感动。系......

    英雄儿女观后感

    电影《英雄儿女》观后感历史是有情感的,电影胶片中记载的过去就是这样一种感性的历史。今天,我们通过电影又一次翻开尘封的历史画册,重温抗美援朝战争那些动人的瞬间,电影《英雄......

    《英雄儿女》观后感

    《英雄儿女》观后感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记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者们的英雄事迹。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意外地遇到了老朋友王复标的儿子王成,从......

    儿女祝寿词

    大儿子发言各位嘉宾:晚上好!时值家母大人六十寿辰之际,诚蒙各位嘉宾来为老妈祝寿。在此谨代表家母及同胞向各位长辈以及各位亲朋好友至以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掌声)忆往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