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8:1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页~20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4、造房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3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课后反思: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课后反思:

3.我是怎样出生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五)后记反思

4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3)岩石的作用

(4)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1)

(2)

(3)

(4)

(5)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2、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五、教学课时:2节

六、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五、教学课时:1节

六、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5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反思:

2、神经

教学内容:教材57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014---2015第二学期)

年级: 五(1)、(2)班 科任:

第一单元:春天的故事

第一课时:春天在哪里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大自然中春天的景象,以及相关知识。2.能力目标:学会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品德。

教学准备:展现春天的图片、儿歌、课件。

教学重难点:给同学们展现春天里的各种景物,让同学说出春天体现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引入:春天是怎样的?你们能在我们校园里找到春天的影子吗?„„ 2.师:关于春天,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填写在“问题银行”里。

3.师: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方式来讲述春天的故事呢?(提示:诗歌、绘画、童话剧、调查报告等。)

二、表达与交流

(一)故事与绘画

1.出示图片。这是美丽的春天图,图上有什么?(太阳、云、树、草地)看着这张图可以讲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先讲图上有的东西,然后再讲图上没有的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边看图边思考。(提示:想象屋子里、树下或草地上有一些什么动物,正在干什么?)

2.请一同学们讲述,可以和老师说的不同,但要有次序地说清楚。评价同学们的讲述,启发同学们大胆地展开想象。

(二)童话剧

1.在教室里开辟表演区,让提前布置的同学戴上头饰,表演《小公鸡找春天》。2.播放歌曲“春雨沙沙”,讨论下春雨的情景。组织同学们演唱并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

3.观察图片说出种子的发芽过程,并做动作表现春雨中的事物。布置作业

初步思考寻找春天的计划。板书设计:

春天在哪里

春天的景象 : 长新叶 小鸟欢歌唱

开红花 太阳暖洋洋

发嫩芽 春雨沙沙响

画一幅美丽的春天图

第二课时 寻找春天

课型:实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春季的一些特点,了解春天里种子是怎样发芽的。2.能力目标:知道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能自己探究事物季节的变化。3.情感目标: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实验中让同学们自行发现种子发芽的奥秘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讲述本课目标

本课制定“寻找春天”的计划,确定展现春天特色的表达方式,并开始实施。

二、制订计划

1.选择研究春天的合适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比如:春天有哪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春天的气温怎样变化?春天的种子怎样发芽?等等。

调查、实验、种植、观测等,都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儿歌、绘画、观察日记、研究报告等都可以利用。

有部分小组的主题可能不适合探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为可行的活动。2.填写书面计划

① 结合教材上的表格,教师指导学生绘制计划表。② 填写具体的行动步骤。3.分工

① 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② 准备材料。③ 日程安适。

三、实施计划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分别进行调查、编写儿歌、彩排舞蹈、绘画、实验等活动。

比如,指导学生采集、制作花的标本。(1)讲述:春天的花是很美丽的,如果我们把这些花采集起来,夹在书中,多好啊!书上这幅图告诉了我们采集花和夹花的方法。(2)采花要注意的事项:

①不要采公园里的花,可以采野花或家里养植的花。

②采集的花要完整,要带上一些枝叶。不要采虫咬过的花。③采集春天的花后,把它们按照开花日期的先后夹在书页里。

④夹花时,要把花的姿态摆好,放平,夹住,压一下。隔一二天,再把书打开看一看,夹的花不要与书页粘连。如果时间不够,则再增加一个课时。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围绕“谁选择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比较合适?谁表达的内容清晰准确、形象生动?”展开讨论。2.填写“评议鉴定书”。

五、总结

指导学生概括大家的表达与交流方式,填写表达与交流方式概念图,总结表达与交流的常用形式及其方法,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

六、活动延伸

开展“季节信箱投递”活动,引导学生随时发现各个季节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将研究过程和结果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投向季节信箱,在今后的学习中与大家一起交流。

七:板书设计: 寻找春天

分小组采集春天的景物

温度小组 花、叶小组 种子小组

第二单元

变幻的天气

第一课时

气象万千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气象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能够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3.情感目标:培养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测,并设计探究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用具:

各种气象的多媒体资料 ;

风的成因演示器材:中国地图、香、蜡烛、火柴、玻璃罩、笔等 ; 云的成因实验材料:广口瓶、小漏勺、冰块、温水;雨量器 ; 科普小报制作材料。

教学重难点:对气象知识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确定主题,感受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心天气。

每年的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这个日期与 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外星人友友 又将与同学们一起经历编写《气象科普小报》 的全过程,我们来给他说说地球上的气象吧。

师生举例:草船借箭、借东风、排涝抗旱等事例。

讲述:世界上有些地方没有冬天,终年炎热,挥汗如雨,人们不知道雪是什么模样。有些地方千里冰雪,寒冷刺骨,人们住在冰块砌的屋内烤火取暖。有的时候,晴空万里,骄阳当头;有的时候,阴雨连绵,寒风刺骨。这说明了在现实社会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 学习,无一不与天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了解每天或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了解天气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交流:还有哪些人比我们更加关心天气,为什么?(如渔民、旅客、农民、战士、建筑工人等。)

结合教材P12,教师指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与科学相结合,用儿歌、古诗等描述天气情况。

2.角色扮演 : 呼风唤雨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受。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姿体语言来表达同学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达到补充、巩固的目的。

二、明确目标

讲述: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编写一份 《气象科普小报》。

1.讨论 内容

我们准备向外星朋友介绍什么?

讨论 : 全面比较地球上气象的种类,筛选出一些典型的、常见的气象,并了解它们形成的基本原因。

确定 《气象科普小报》的主要组成部分。2.了解 编辑科普小报的一般流程

(1)确定主题。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爱好或社会热点选择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特点。

(2)搜集素材。针对主题,有目的地通过实验、访谈、调查、查阅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包括文字记录、图片、表格等,并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必要的整理、选择。

(3)排版编辑。要求做到版面生动活泼,图案新颖贴切,不出现科学性错误。(4)展示交流。展示自己制作的科普小报,互相参观学习,虚心听取修改意见,不断改进编辑水平。3.计划与组织

编辑科普小报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涉及诸多的环节,所以,组织、准备程序十分重要。

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参考教材P14,制定出书面的“编辑计划”。

三、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调查下一周的天气情况数据。根据各组的计划,搜集相应资料。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气象万千

常见天气:阴天 雨天 晴天 雪天

天气变化带来的灾难:干旱 洪涝 雪灾

编写一份“科普小报”

第二课时 春风拂面

课型:新授课、实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风形成的原理及原因

2.能力目标:会做模拟“风的形成”的实验。通过搜集资料和实验,了解风的成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能力,养成好学好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对风形成的原因了解 教学过程 1.交流、提问

(1)引导: 友友所在的星球上可能没有风,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友友对风很好奇,“风”是一种地球常见的气象,我们来 向友友介绍 一下吧。(2)交流: 介绍不同类型的风。采用了教材 上 “找词语”这种形式,要求 能用 5 个以上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的风。通过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判断使用的准确程度,来体会地球上各种不同的风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人类、环境的关系。(3)提问:友友问了许多问题,同时,同学们也可能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起来填写“问题银行存折”吧。2.假设、计划

(1)教师帮助学生 确定一个感兴趣、通过实验 可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如:风是怎么形成的?

(2)作出自己的假设性解释。

(3)制定研究计划,准备验证这个假设性解释的正确性。3.验证性实验

(1)观察 P17 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南方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从烟囱排出;南方的 空气变少,压力变小,冷空气从左箱 北方 的孔流人补充,向南方移动,然后又受热上升„„形成空气流动,产生一股小风,这股风的动力就是蜡烛燃烧的热量。)

(4)小结: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4.研究自然界的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的风是什么力量产生的?是人力、电力、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2)思考并讨论:根据刚才做的模拟实验,想一想自然界里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实验表明:由于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受热程度不同,热的空气会上升,冷的空气会下沉并向低气压区移动,空气的移动就形成了风。

(3)小结: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表面各处的气温都不相同,气温较高的地方,空气就会变轻上升,气温较低的地方,冷空气就流向了气温高的地方补充,这样空气不断流动,也就形成了风。

归根到底,推动地球上的大气流动成风的能量来自太阳。5.结束语

讲述:风的种类中包含有“龙卷风”,它威力无穷,甚至可以将人卷上天空,友友和四个小主人公就一不小心被龙卷风卷上了云端,他们在云里头有什么奇遇呢,且待下一课的学习。

第三四课时 漫步云端

教学目标

1.会观察云量,能用饼形图来表示统计结果。2.会用模拟实验来解释云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讲述:友友和四个小主人公被卷到云端,待静下心来,发现除了腾云驾雾的感觉外,云本身也有好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提问:友友就提出了“云是怎样形成的”“云是怎样变成雨的”等问题,同学们也会有更多的问题,先把它们记录在“问题银行”中,大家要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计划与组织 指导 :同学们 选择一个问题或知识点作为研究目标,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做好小组成员分工。

三、实施计划

按照 计划好的步骤,采用合适的方法,搜集必要的事实和证据,再整理这些信息,形成最后的结论。

不同的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开展研究。

1.搜集资料。教材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案例,告诉同学们关于云的形成的知识,以及云与雾的相同与不同。除了文字资料,图片等也是常用的资料类型。

2.观察与测量。通过亲历观察、测量云量的活动,搜集数据。

a.提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b.介绍方法: 阅读教材P20图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c.室外观察:观察天空中的云量、云的高度和云的形、在观察云的过程中,将结果记录下来,以统计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并采用“饼形图”的形式来辅助表达活动结论。4.设计一实验,设计 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同学们可以在回忆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

四、讨论: 除了以上问题,还准备在科普小报上介绍哪些关于云的知识呢?

五、拓展活动:P22 测量雨量个实验,来演示云雾的形成。结合 三年级时已经做 过的类

第五六课时 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3.能制作“气象科普小报”。教学过程

一、趣味阅读

1.阅读:P23 连环画“下雨了”。

2.讨论: 下雨前的 有哪些 常见现象 ? 如:空气闷、龟壳上凝结的水、燕子低飞、乌云等。

3.讲述: 天气预报。大家经常看(或听)天气预报吗?你为什要看(或听)天气预报呢?(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知道未来天气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带雨具等等。)

除了同学所说的以外,由于天气变化,影响着生产、交通等很多部门的活动,所以天气预报对于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并且掌握正确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的方法。4.讨论: 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和其他领域 有哪些 重要意义 ?

二、讨论与交流

1.提问: 还有哪 些事物和现象也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呢?

2.举例: 除了上面提到的现象外,一些动物、植物,包括人也能感觉到天气变化并做出反应。请 同学们列举 5 个以上“天气变化影响生物行为”的例子。3.图片分析

讲述:P24 教材上的图片,基本说明了天气预报的出台过程,大致可以把这些过程划分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三个环节。

同学们要在预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国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长期测量 讲述:同学们可不可以预报天气呢?是可以的。除了利用身体的感觉器官来预报天气变化外,使用工具可以使我们的预报更准确。

讨论 :我们 准备预报哪几种气象?如何比较准确地预报天气?

阅读:P27,气象谚语是人们长时期观测的总结,很帮助我们预报天气。我们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 计划: 分小组,准备进行中长期的测量、预报工作。这种活动是有相当难度的,坚持、认真、责任心是做好长期测量的必要保证。

在一定的时候,教师 将 检查同学们的工作进度和质量,请大家定期整理搜集到的信息,以备将来制作科普小报时使用。

四、制作科普小报 讲述:前面的活动通过搜集资料、观测实验等方式,掌握了大量关于气象的信息,现在到了完成本单元目标的时候了。

怎样才算是一份好的《气象科普小报》 呢?请同学们阅读 教材提供 的三点标准,同学们还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修改,甚至制定出量化评价表,然后,依照标准的要求开始编辑工作。

编辑工作需要大约一节课的时间,制作完毕,大家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把小报贴在教室外面的橱窗里,展示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丰富其他同学的气象知识,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五、单元评价

组织同学们对本单元的活动进行回顾,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活动: 1.能积极参与 制作气象小报 的过程,能与小组成员和其他人愉快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2.会收集、整理、查阅资料。能用科普小报的形式表达和传递自己的天气预报信息。

3.能长期坚持 测量天气现象。掌握简单的气象预报常 识并对未来气象进行预报。

六、作业

完成P28“挑战自我” 知道图片含义的基础上,整体理解天气预报的流程。

第三单元

玩具总动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流越大,线圈越多,磁性越强。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科学就在身边,只要做有心人,谁都能有所发现。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实验,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建立解释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让指南针的偏转现象更明显的实验讨论与设计。(短路,通电线圈)

教学准备:1 小组准备:一节干电池

电池盒一个

开关

小灯泡

灯座

导线

指南针

线圈教师准备:学生器材一套

演示用指南针

条形磁铁

铁钉

视频展示台

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设问:我国的四大发明中能指引方向的是什么?(指南针,实物展示指南针)二

使指南针发生偏转

设问:①指南针在静止的情况下,它指示什么方向?(指示南北方向)②现在谁有办法在不碰指南针的情况下让指南针动一动,发生偏转?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方法一:用磁铁吸引

(利用展示台演示)

设问:磁铁为什么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板书:受到外来磁性的影响)方法二:用铁一类的物质靠近(利用展示台演示)

3小结:非常好,看来要让指南针偏转一般只有两种方法。三

快乐探究一: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偏转 1 引言引题

(板书课题:电和磁)指导学生组装桌上的电路,要求小灯泡发光。设问:①是什么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

②请同学说一说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从正极出来,流过电路,回到负极。)3 讲述奥斯特实验的方法 ①将指南针水平放在桌上,等指南针静止后将刚才连好的电路中较长的一根导线拉直拉在指南针的上方,方向与指南针的指向一致。②接通电流,观察指南针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流,观察指南针有什么变化?并作好记录。

③改变导线的位置反复做几次,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板书:接通电流

断开电流)5 小组交流汇报

设问:①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板书:通电 指南针偏转,断电 指南针复位)

②针对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通电时指南针会发生偏转?)6分析解释

①让学生回顾使指南针偏转的两种方法。②设问:

在刚才的实验中指南针偏转是那种方法导致的? Ⅱ

导线的金属丝是什么什么材料做的?(铜)

看来实验中指南针的偏转是那种影响造成的?(外来磁性)Ⅳ

磁性是什么产生的呢?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电流)板书: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快乐探究二:用什么方法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 设问:用什么方法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板书:增大偏转角度的方法)

①让学生独立思考。②小组内讨论(提示:启发磁性是电流产生的可能与电流的什么因素有关

导线越多是否磁性越强)

③小组汇报:可能的答案有:增加电池数量

增大电流

用线圈等。2用短路电路增大偏转现象实验 ①用展示台演示短路电路的组装。②分组实验。

③交流汇报。

(板书:增强电流---短路)3用线圈增大偏转现象实验 ①讲述线圈的做法。

②分组实验。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产生磁性吗?改变线圈的放置方法,看看怎样放,指南针的偏转现象最明显?

③交流汇报

(板书:增加线圈数目)4小结

简介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 1 用课件让学生了解奥斯特实验。2 对学生进行思教。六

总结评价 谈话:今天,我们做了一回小奥斯特,你有那些收获? 2 对于“电和磁”你还有那些疑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七

课外探究

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流 用完了的废电池,不能让小灯泡发光了,一点电都没有了吗?要求学生课外用线圈和指南针设计实验自行探究。

整理实验器材

板书设计

电和磁

奥斯特实验

通电

指南针偏转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断电

指南针复位

增大指南针的偏转角度

增强电流----短路 增加线圈数目

第四单元

“废物”知多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对“废物”种类、质量、处理方法的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在活动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废物”的处理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体验探究的愉悦。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对身边的“废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

废旧物品组成的大象漫画、记录表

教学模拟课堂: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废旧物品组成的大象漫画。)

师:同学们,这幅漫画上画的是什么?

生:一头大象。

生:一头奇怪的大象。

生:一头许多烂东西组成的大象。

生:一头由垃圾拼成的大象。

师:这头大象和一般的大象不一样,它是由许多废旧物品组成的。请你看看它是由哪些废旧物品组成的?

生:组成这头大象的物品有轮胎、书本、烂笤帚、易拉罐。

生:我发现它是由轮胎、书本、纸盒、塑料袋、废纸、篮球等物品组成。

生:还有烂拖鞋、牙膏盒、石头等。

生:还有破钱包、电池、烂头盔。

生:上面还有垃圾筒、啤酒瓶、苹果核这些物品。

生:好象还有喂小孩的奶瓶、茶壶、小孩的衣服、烂搓衣板。

„„

师:组成这头大象的废旧物品很多。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头大象很脏,都是由垃圾组成的。

生:我想到生活中的垃圾太多了。

生: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产生许多垃圾。

„„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产生许多废旧物品。据统计,平均每年每个家庭产生的“废物”堆起来,占有的空间大约有这头大象那么大。多么惊人啊!当你听到我们生活中产生这么多“废物”,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我想研究生活中的“废物”有哪些?

生:我想研究“废物”有多少种?

生:我想研究“废物”的数量有多少?人们是怎样处理这些“废物”的?

生:我想研究处理这些“废物”的方法是什么?

„„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是:日常生活中的“废物”有哪些?是怎样处理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把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废物”的种类和处理方法,填写在“小科学家记录表”中。)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家的啤酒瓶和饮料瓶,都收集到一起,卖给收破烂的人。

生:我们吃剩的饭菜都倒进垃圾筒里。

生:我们用过的废旧书本、纸箱子卖给收废纸的人。

生:做饭剩的烂菜叶都扔到垃圾堆上。

生:我穿小的衣服都送给邻居家的小弟弟。

生:我家装修房子剩下的烂砖头、土都填在路边的坑里。

生:木头、树枝都当柴禾烧。

„„

师:我们对“废物”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要详细了解“废物”的种类、数量和处理方法,你打算采取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生:我觉得到实地看一看。

生:我们可以采取分类的方法进行研究。

生:应该采取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生:我认为可以去访问有关的专家。

生:我打算用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师:同学们都打算采用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应采取哪些步骤?在调查之前,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应注意哪些事项?请同学们商量一下。

教师出示讨论提纲:(1)调查研究的步骤有哪些?

(2)调查研究之前,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

(3)调查研究时应注意什么?

(4)我们选择什么方式展示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我们这一组认为调查研究的步骤包括:调查什么问题;调查的范围是什么;调查小组分工;实地调查并做好记录;分析调查的结果;展示成果。

生:我们这一组认为调查前首先确定调查的主题、小组的分工;然后开展调查,做好记录;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

生: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点,还要考虑怎么调查?

师:同学们分析得比较全面,调查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边讲边出示下表)

关于的调查研究计划 调查的问题

调查的范围:

调查的目的:

调查的时间:

人员分工:

调查的记录:

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的建议:

师:在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调查的时候应该注意对人有礼貌。

生:我认为调查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凭空想象。

生:调查的时候,记录的数据一定要真实,有时候还要反复做两三次。

生: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分工要明确。

师:同学们想得比较周到。调查结束后,你打算怎样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我打算写一份关于“废物”种类、处理方法的调查报告。

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写调查报告?

生:我准备把调查的过程写下来。

生:我认为应该在分析调查的数据的基础上,写出分析的结果。

生:还可以把我们的想法记在调查报告上。

师;不仅可以把我们的想法记下来,还可以给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议。下面咱们分组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有关的内容,(学生分别对学校产生的垃圾进行调查研究,做好记录。因教学时间关系,调查活动没有进行结束,要求学生课后继续进行,并做好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写一份调查报告,准备交流。)

第六单元《我像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人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2)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3)学会与别人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

(1)引领学生经历调查、比较、分析与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

(2)使学生知道调查、比较和分析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调查观察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2)、引领学生体验发现的喜悦,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增强自信。

三、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

(2)课前调查家庭成员的主要特征,找出自己的相貌特征与谁相似,哪些特征与他们不像。

四、课堂教学实录

师:我们已经知道每个人的相貌都不同,课前我们对家庭成员的主要特征做了调查。说说你是怎样完成调查任务的?

生:放学回到家,爸爸、妈妈正在做饭,我在一边仔细地观察他们的相貌,并做好记录。

生:我调查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回到家,我把调查任务跟爸爸一说,爸爸就和我一起搞起了调查,然后我打电话给爷爷、奶奶,进行电话调查。

生:我晚上先调查爸爸、妈妈,利用双休日到外公、外婆家去调查。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出色地完成了调查任务,让我们用掌声祝贺自己出色的表现。

(学生鼓掌祝贺。)

师:谁来把调查的发现给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妈妈和外公是双眼皮,爸爸是单眼皮,我是双眼皮。

生:我、爸爸、爷爷都是双眼皮,只有妈妈是单眼皮。

生:我和妈妈都是双眼皮,有酒窝,但是爸爸是单眼皮,没有酒窝。

生:爷爷、爸爸、妈妈和我个子都很矮,还有些胖。

生:我的眉毛像妈妈,都很浓密,而且很黑;我爸爸的眉毛比较稀。

生:我和爸爸的脸型是方形的,妈妈的脸型是圆形的。

生:我的皮肤和妈妈一样,都很白,爸爸和奶奶的皮肤比较黑。

生:奶奶和爸爸的头发是直的,妈妈和我的头发是卷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你还观察其他方面的特征了吗?

生:观察了。师:请把你的发现给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的大拇指能往后翘,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都不能。

生:我还观察了嘴唇,奶奶、爸爸和我的嘴唇比较厚,妈妈的嘴唇比较薄。

生:我和弟弟都很像爸爸、妈妈,舌头能卷起来。

生:我和哥哥走路的样子很像爸爸和妈妈。

生:妈妈是近视眼,爸爸不是近视眼,我是近视眼。

生:妈妈、爸爸额头都比较大,我的额头比较小。

生:我和爸爸、妈妈头上有一个顶,弟弟却有两个顶。

生:我和爸爸的脾气很暴躁,妈妈和妹妹的脾气却很温柔。

生:我们全家五口人都是低鼻梁。

生:爸爸、爷爷和我做事情比较粗心,妈妈做事情比较细心。

生: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指都是又细又长。

„„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家庭成员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和观察,请你们把这些调查记录整理一下,看看能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完成自己的《家庭成员特征调查报告》。待会儿和大家一起交流。

(学生整理调查记录,填写《家庭成员特征调查报告》。)

师:请把你的《家庭成员特征调查报告》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让大家也分享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我和爷爷是单眼皮,爸爸、妈妈和外婆是双眼皮;我和妈妈有酒窝,爸爸和爷爷没有酒窝;我和妈妈、外婆都是卷发,爸爸和爷爷是直发;我和妈妈、外婆的大拇指能往后翘,爷爷和爸爸则不能。从这些特征看,我比较像妈妈和外婆,不像爷爷和爸爸。

生:我和奶奶有耳垂,头发都是卷发,爸爸、妈妈没有耳垂,也都是直发。从这可以发现,我和奶奶长得像,不像爸爸和妈妈。

生:我和弟弟、爸爸、外婆都是单眼皮,舌头都能卷起来,嘴唇比较厚,做事情也比较细心;妈妈和外公是双眼皮,舌头不能卷起来,嘴唇比较薄,做事情比较马虎。从这些特征来看,我和弟弟、爸爸、外婆比较像,和妈妈、外公长的不像。

生:我和妈妈的眼睛比较大,并且不近视,睫毛比较长;而爸爸的眼睛比较小,是近视眼,睫毛比较短。可以看出,我比较像妈妈,不大像爸爸。

生:我比较像爸爸,都是双眼皮,大拇指都能往后翘,皮肤都比较黑,眉毛像扫帚;但是脸型、嘴唇、脚掌不像爸爸,而像妈妈。

生:我和弟弟比较像爸爸,但也有点像妈妈。

生:我的这些特征不全像爸爸、妈妈,也有一点变化。

„„

师:在家庭成员特征的调查与整理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真奇怪,我们班的学生不像爸爸,就像妈妈。

生:我发现,我有的地方像爸爸,有的地方像妈妈,为什么不单一地像爸爸或像妈妈。

生:为什么孩子既像爸爸,又像妈妈?

生:爸爸、妈妈都是健康的身体,为什么生的孩子有的是残疾的?

生:为什么孩子的特征只像亲人?

生:为什么爸爸、妈妈都比较聪明,而孩子却比较苯? 生:为什么爸爸、妈妈都只有5个手指,而有的孩子是6个手指头?

„„

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可能没有弄明白。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请你们从调查结果中选取一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自己的特征与哪些成员相似?与哪些成员有差异?小组进行研究。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研究。)

师:把你们研究的结果给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觉得我的酒窝、眼皮可能是从爸爸那儿得到的。

生:我觉得我的头发、脸型、脾气这些特征是从妈妈那儿传来的。

生:我的嘴唇是从妈妈那儿传来的,但也不完全一样。

生:爸爸给我带来了脸型、耳垂等;妈妈给我带来了酒窝、皮肤、睫毛等特征。

生:我的双眼皮不是爸爸、妈妈传给我的,而是爷爷给我带来的。

生:虽然妈妈、爸爸和我都是双眼皮,但形状也不完全相同。

„„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孩子的特征有的像爸爸,有的像妈妈

生:我知道了孩子的特征像自己的亲人。

生:孩子的特征有的像爸爸,有的像妈妈,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同。

生:不仅我们的家庭有这样的相同和不同,其他家庭也存在着这样的相同和不同。

„„

师:孩子总是有的像爸爸,有的像妈妈,总是与父母保持着相似的特征,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教师边总结边出示课件:科学家研究表明: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就是遗传。人的面貌、身高、体型、音色等许多方面都可以遗传。但是,子女又会与父母存在着某些差异,有的甚至还十分明显。这种现象就是变异。不仅人类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其他生物也都存在这种现象,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可以说,没有遗传,就没有物种的延续;有了变异,生命世界才能够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

师:为什么会有遗传和变异现象,这里边有什么秘密,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继续研究。

二、制订计划、准备展示

【设计思想】

目标:确定展示的内容,撰写行动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计划的主要结构包括:展示主题、展示形式、小组分工,等等。

如果对学生的计划不放心,可以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对各组的行动方案进行互评,及时修正不合理、不可能完成的计划,避免无谓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延续到课后,有些要回家才能完成,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教育,并隔天到班级作专门提醒,使学生能认真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保证下节课展示工作的顺利进行。

【模拟课堂】

师:我们首先要确定展示主题,也就是你想告诉别人什么?用什么形式告诉别人?各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主题,然后汇报。)

组1:我们组打算展示本学期制作的那个电磁铁玩具,让观众现场做实验,了解玩具的原理。

组2:我们准备用展板和照片向别人展示天气预报的过程。

组3:我们准备制作一些小发明,展示废物的其他用途,进行环保教育。

„„

师:很好,这些都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们制订这个展示计划(发放《展示活动计划表》),大家特别注意展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便于观众理解我们的主题思想。对于各组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我会尽可能地提供。同时,同学们也应该考虑计划的可行性,实在不能完成的任务,就得进行更改了。

(学生分组填写《计划表》,填写完毕经教师审核同意,开始准备工作。)

三、展示、评价

【设计思想】

目标:通过亲自举办展示会,巩固学生的展示技能,进一步认识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性。

各组可以同时在座位上展示,也可以先后上台展示,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决定。

在《计划表》的反面设计一个《评审表》,格式与第一节课相同。每个小组将对其他组的展示工作进行评分。

【模拟课堂】

师:准备好了吗?我们的“五下科学探究成果展”即将揭幕。每个小组有部分同学留守展台,担当讲解和宣传任务;其他同学手持《评审表》作为观众,到各组去参观,并评审打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们分工协作,进行布展与参观活动。展示时间大约20分钟。)

师:同学们回到座位。对各组的展示工作进行回顾,大家对第一小组的“电磁铁玩具”有什么评价?

生:他们的展品又少又小,我们根本没机会玩。

生:他们组设计了现场实验的形式,对认识电磁玩具的原理还是有帮助的。

生:讲解员声音小,不够大胆,准备还不充分。

师:请学习委员收集各组的评分,计算出平均分。

教学反思:在学生自己做计划研究表格时,要鼓励同学们,哪怕他们制作的不太完善,都应该让他们大胆尝试,培养其积极探究的精神。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单元 神奇的机械

一、什么叫机械

教学内容:什么叫机械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难点: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4.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5.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板书:

课后反思: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内容: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

2、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

3、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4、杠杆是否都省力?

5、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 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板书:

课后反思:

3、斜坡的启示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3、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

5、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 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课后反思: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内容: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3、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4、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5、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内容: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教学准备:钩码、线、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2、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3、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4、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5、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板书:

教学反思: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内容: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重难点: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3、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4、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5、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板书:

教学反思:

2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教学内容:折形状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3、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4、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 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课后反思:

2、搭支架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

2、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

3、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4、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

5、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

课后反思:

3、建桥梁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日 17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3、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

4、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

5、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 容水的重量)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板书:

教学反思:

4、造房子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4、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5、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板书:

教学反思:

3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

2、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

3、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4、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5、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板书:

课后反思: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

3、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4、为什么这样认为?

5、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板书:

课后反思:

3.我是怎样出生的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2、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3、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4、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5、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板书:

课后反思:

4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

2、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

3、选择什么工具?

4、使用什么方法?

5、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1)岩石的作用

(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板书:

课后反思:

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五、教学课时:2节

六、教学准备:放大镜、纸、彩笔、矿物、食盐、小刀、铜钥匙。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你知道哪些矿物?

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5、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板书:

课后反思: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五、教学课时:1节

六、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3、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

4、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你学了什么?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板书:

教学反思:

5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学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

2、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3、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4、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5、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图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板书:

五、课后反思:

神经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学情分析:

问题聚集:

1、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

2、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3、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5、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

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

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课后反思:

第四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什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课后小节: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教学反思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页~20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4、造房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课后反思: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

课后反思:

1.我是怎样出生的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五)后记反思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1)岩石的作用

(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3)

(4)(5)

(6)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1)

(2)

(3)

(4)

(5)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2、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五、教学课时:2节

六、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五、教学课时:1节

六、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反思:

2、神经

教学内容:教材57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什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4、造房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1.我是怎样出生的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1)岩石的作用

(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下载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滦镇街办中心小学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下册科学 教 案 王红珍 2014年2月 2013 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专题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500字]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第二单元: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街小......

    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第二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推荐阅读]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第二单元: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街小学北校区 乔R 第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则范文

    我考的是050113汉语言文学教育(独立本科段)在考试计划里没有古代汉语(0536)这一科,而这一科在05010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才有的,为什么在2011年10月22日下半年考试050113汉语言文......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教案 1. 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旗北小学科学教案四年级下册2011年 月 日 周 星期 备课人:黄艳莺 第一课 地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