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
“80后”青春电影的特征及未来走向
[摘 要]近年来,“80后”青春电影逐渐占领电影市场并成为主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区别于其他年代的青春电影,“80后”青春电影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本特征和影视特征。在内涵、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80后”青春电影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走向。本文将界定“80后”青春电影的概念,并主要结合《后会无期》,完成对“80后”青春电影文本和影视特征的解构。最后,对“80后”青春电影的未来走向进行把握和前瞻。
[关键词]“80后”青春电影;特征;未来走向;《后会无期》
一、青春电影与“80后”青春电影
2014年夏天,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共赢。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之后,《后会无期》再度引发社会对青春话题的热切关注和讨论。
青春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个年代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无论哪个年代的青春都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不同年代的青春电影都有自己年代的专属印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表现的是青春的革命与理想。青年一代背负着挽救国家危亡的历史使命。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关、共同进退。代表影片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受此影响,“十七年”电影中对青春的表现围绕政治展开,内容以政治为中心并服务于政治,代表影片有《青春之歌》《董存瑞》《红色娘子军》《战火中的青春》。“文革”结束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文革”的反思和批判。七八十年代,中国第四代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是布满伤痕的青春和对人性的反思,代表影片有《小街》《青春祭》《庐山恋》等。以上不同年代的电影中,青年更多的是被放置在时代洪流中,他们的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青年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① 90年代,中国青春电影有了很大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登上历史舞台。第六代导演摒弃了群体意识视角中的青春表现,强调个人化的青春表达,真正站在青春的立场上描写青春、反思青春,代表影片有《北京杂种》《小武》《十七岁的单车》。严格意义上讲,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电影。何谓青春电影?顾名思义,青春电影就是讲述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反映青少年及青年特有的生活状态、心理特征和精神世界的影片。青春电影的题材和风格多样,目标受众也不局限于青少年和青年。②
近年来,“80后”青春电影逐渐占领电影市场并成为主流。“80后”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在获得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自由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的规范。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缺乏兄弟姐妹的分享和倾听。相比于“60后”和“70后”,“80后”多是通过书本和网络了解世界,缺少直接的体验、感受。此外,“80后”在现实生活中还要承受高考和求职的压力。“80后”的青春充满了叛逆、孤独、忧伤和对自由的渴望。“80后”青春电影是以“80后”为对象,表现成长过程中的叛逆、孤独、忧伤,追求自由与理想,怀念青春,同时具有鲜明青年文化性的青春电影。多元文化语境中诞生的“80后”青春电影风格题材多样,目标受众也不是单独指向“80后”群体。“80后”青春电影不同于其他年代的青春电影,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二、“80后”青春电影的文本特征
电影集文学、商业、媒介和娱乐于一身,是文学和市场联姻的“时代奇迹”。“80后”青春文学为“80后”青春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土壤”。“80后”青春文学是“80后”青春电影文本产生的母体。“80后”青春电影的文本在主题、叙事策略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承续和发展了“80后”青春文学的艺术特征。
(一)主题
文学和电影都是对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的反映。“80后”从小被社会和家庭束缚,内心和精神世界缺少关怀。他们用叛逆对抗束缚,渴望冲出“牢笼”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孤独中自说自话,在网络中宣泄情绪。成人之后,“80后”在冷酷的社会现实中继续追寻自己残存的梦想。孤独、对自由的渴望和怀念青春成为“80后”青春电影表现的主题。
《后会无期》完美地表现了孤独、追求自由的主题。浩汉在父亲离开以后内心充满孤独,刘莺莺的出现使他暂时摆脱了孤独并重拾对爱情和生活的信心。当浩汉鼓足勇气准备向刘莺莺当面表白时,“现实”狠狠地抽了他一个耳光。他心目中充满冒险精神的父亲抛弃了他,喜欢的人与自己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知道真相以后,他故作坚强,隐藏在笑容背后的却是一颗流血的心。浩汉再一次陷入孤独。“摩托骑士”阿吕为了自由地骑行选择放弃城市生活,他在旅途中继续着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和 向往。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同桌的你》则充分表达了怀念青春的主题。两部电影追忆了似曾相识的场景,懵懂与纯真年代才有的情怀,是由逃课、社团、英语四、六级考试、图书馆串起来的大学时光。大学中的爱情和友情是青春画卷中最美好的一笔。郑薇与陈孝正温暖又略带感伤的爱情,与阮莞、老张的真挚友情;还有林一和周小栀的青梅竹马引起了“80后”对逝去爱情、友情的集体怀念。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二)叙事策略
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电影过度凸显导演个人特色,对市场关注不足。“80后”青春电影采用线性叙述结构和开放性结局的叙事策略迎合了市场与观众。线性叙述和开放的结局有助于观众理解并融入电影。
《后会无期》的叙事结构借鉴了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模式,采用在路上的旅程化结构。影片中四段在旅途中的故事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展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样以传统的线性结构展开剧情。影片以时代变迁为线索,叙事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描绘了美好的大学生活,后半部分讲述了工作以后的无奈与心酸。
《后会无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同桌的你》都设置了开放性的结局,给观众留足了想象空间。《后会无期》在结局中对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浩汉的命运没有做任何交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结尾,陈孝正和郑薇回到了初恋的地方,至于两人能否在一起,影片也没有说明。对于观众的迎合,《同桌的你》做到了极致,影片同时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结局。不同的结局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同时也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
(三)语言风格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80后”青春电影的语言风格是对“80后”一代人思想轨迹和生活方式的体现。“80后”怀揣率真和美好的想象进入社会,发现社会并非充满善良和正义,内心满是失落和迷茫。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又使他们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80后”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80后”阅读世界的主要方式。“80后”青春电影经常采用幽默中带有忧伤的语言和网络语言表达“80后”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表达他们的另类、叛逆和青春的疼痛。
《后会无期》中令人捧腹却又饱含深意的对白是“80后”对忧伤的幽默诉说。浩汉从小就梦想振兴家乡经济,长大后外出闯荡,回到家乡之后无奈地发现阳光沙滩(“sun of beach”)是现实的“son of bitch”,繁华落尽只留下一片凄凉;“只要把门窗关紧,风雨就不会进来”这一自己从小坚信的人生道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秋意太浓容易导致颓废和绝望。“80后”青春电影用幽默很好地规避了绝望。此外,片中“粉转路人”和 “知道你不是个好人,没想到你连个坏人都不是”的经典对白是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的引用。
三、“80后”青春电影的影视特征
“80后”青春电影具备影视艺术的基本属性特征。本文研究的是其影视特征的独特性。全面的商业营销和青春的视听表达构成了“80后”青春电影独特的影视特征。
(一)商业营销
电影是商业活动的衍生物,是特殊的艺术商品。电影离开商业将寸步难行。商业可以推动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商业化的宣传、营销是“80后”青春电影的标签。
成功的营销始于产品的设计阶段。“80后”青春电影观众定位精准。无论是《后会无期》还是《小时代3》都将目标锁定为“粉丝群体”。从市场角度考虑,粉丝是最好的受众选择。影片演员和制作团队的选择同样是营销策略之一。《后会无期》的主演冯绍峰、陈柏霖、王珞丹;《小时代3》的主演杨幂、郭采洁、陈学冬,都是优质偶像。偶像演员的选择扩大了影片的影响力和受众的范围。两部影片都拥有一流的制作团队。《后会无期》的出品人是投资李玉导演的《观音山》《二次曝光》的方励,配乐是日本著名的流行音乐制作人小林武史。《小时代3》的监制则是曾经推出《流星花园》的台湾“青春教主”柴智屏。一流的制作团队为影片的品质提供了可靠保障。网络成为“80后”青春电影宣传、营销的重要平台。《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都成功地运用“微博”进行宣传。“微博”在传播广度上明显优于其他媒体。韩寒和郭敬明“微博”的众多关注者使两部影片在宣传方面占尽先机,宣传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80后”青春电影对宣传和营销的重视与以往青春题材影片对市场的忽视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青春的视听表达
“80后”的青春不只停留在故事和文本中,在视觉和听觉表达中也有所体现。《后会无期》中的音乐带有“80后”叛逆、忧伤的青春色彩和回归平凡的人生态度。影片中出现的第一首歌《东极岛之歌》改编自“恶搞喜剧”《波拉特》中的《哈萨克斯坦国歌》。歌词的揭露性和曲风的幽默性在听觉上表达了“80后”青春的叛逆。电影《海盗电台》中的老歌《世界尽头》经韩寒重新填词变成了《后会无期》。人们在邓紫棋深情的歌声里能够感受到“80后”的忧伤。伴随“80后”成长的《西游记》中的插曲《女儿情》引发了“80后”对青春的回想。片尾曲《平凡之路》由韩寒、朴树联合创作并由朴树演唱。朴树用低沉而略带沧桑的嗓音唱出了“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的“80后”人生观。在文本之外,“80后”青春电影用听觉艺术表达着自己的青春。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曾说:“一部好的电影其实中间是有空洞的,这个空洞是让观众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其中。”“80后”青春电影在讲述青春故事的同时营造了青春的氛围和意境。观众可以走进这种意境氛围,在那里回忆和演绎自己的青春故事。“80后”青春电影非常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强调对青春的视觉表达。《后会无期》的镜头里出现了大量的空镜头或长镜头,镜头里满是荒凉和粗犷。影片中的沙滩、海平面、落日、荒漠、孤独的车是对“80后”内心孤独的视觉表现。韩寒在影片中刻意弱化色彩表现,多采用黑白色调。影片中昏暗简陋的台球室、破烂陈旧的宾馆、黄浦江大桥都是“80后”成长的青春印记。不同于《后会无期》,《小时代3》多用近景且镜头的焦点是浮华的奢侈品牌,光彩亮丽的豪华场面。郭敬明用虚拟的繁华、浮夸反衬了“80后”成长中经历的友情、爱情的背叛,人情的冷漠,梦想的破碎。不同的画面表达了相同的青春。
四、“80后”青春电影的未来走向
“80后”青春电影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趋向。笔者将从批评、跨界发展、艺术与商业三个角度对“80后”青春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向进行把握和前瞻。
首先是批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批评家,年轻的电影需要年轻的批评。相应批评理论体系的构建是“80后”青春电影未来发展的走向之一。批评理论的滞后导致“80后”青春电影只能接受“异元批评”。与“80后”青春电影相契合的批评理论体系一旦被建立,“80后”青春电影的价值必然会被重新审视和估定,在电影史中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相应批评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80后”批评家的努力和成长。
其次是“跨界”发展。这里的“跨界”是指电影与其他不同艺术的融合。融合只针对那些与电影特性相适宜、有共同性的方面,并非对其他各门艺术毫无分离地兼收并蓄。韩寒的《后会无期》就是电影与文学“跨界”合作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电影与文学、音乐的“跨界”合作已经非常普遍。电影《同桌的你》创作来源是高晓松的歌曲《同桌的你》。歌舞类电影如《歌舞青春》系列就是电影与舞蹈、音乐的“跨界”合作。未来更多的艺术形式如网络游戏、传统曲艺,甚至是行为艺术,都会在“80后”青春电影中出现。电影与科技的“跨界”极有可能使未来的“80后”青春电影主要通过电视台和网站甚至手机放映发行。跨界合作中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正是中国电影所缺乏的。“80后”青春电影的跨界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最后是艺术与商业。电影诞生之初仅被作为一项科技发明或者技艺。乔治?梅里爱将电影技艺变成电影艺术。从此,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矛盾纠葛开始存在于电影之中。电影市场环境的丰富,大众商品意识的发达,票房评价体系的存在会使“80后”青春电影的商业色彩更加浓厚。未来“80后”青春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将充满商业元素。过度的商业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电影的艺术价值。对票房的过度关注也会对创作者产生干扰,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迎合市场潮流和观众口味。一味地迎合会让“80后”青春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被消解。过度的商业化和票房至上的评价体系会成为“80后”青春电影未来发展的陷阱。而健康的电影制作和消费环境是躲避陷阱的有效保障。
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是衡量电影的根本标准。“青春电影”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一种有价值的青春影像记忆,它承载着不同年代人有关青春的一切。③ 无论何时,艺术性决不能被商业性压倒。寻找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实现“票房价值论”向“艺术价值论”的回归,是未来“80”后青春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向。电影创作者一定要警惕、规避市场的不利影响,在创作中要保持平常心态和冷静姿态排除干扰。这对“80后”青春电影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注释:
① 关静:《对青春电影中80后形象的分析》,《电影评介》,2014年第 11期。
② 厉震林:《导演的律动:华语电影、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
③ 王秀杰:《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多元走向及文化缺失》,《当代文坛》,2013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聂楠.新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主题与表达[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2] 白烨.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答问[J].南方文坛,2004(06).[3] 伍丹,彭明月.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创作主题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4(06).[作者简介] 刘宝杰(1989―),男,山东潍坊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于博(1991―),女,吉林通化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本科辅导员。主要研究方
向:传播心理学。
第二篇:80后的未来
80后的未来在哪里
或许你现在背井离乡,生活过的马马虎虎,拿着2-3千的工资,有电视看有电脑玩,很轻松的,没有目标,但是未来在哪里?
请耐心看完下面的话,也许会对你有一点帮助!
每年,制造业都会有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这些刚进入社会的新人庆幸找到工作,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他们的前辈——已在制造业内打拼了几年的师兄师姐们——却怀着深深的忧虑,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他们不知道何时会被抛弃?
何种企业,毕业生进入其中从事研发、业务、生产、采购、人事等工作都要从零学起。两三年过去了,这些大学生的职位会从储干、技术员、工程师慢慢做到主管,工资也从2K、3K变为5K。看起来有着不错的职业发展,然而事实上他们中大部分人的职位会停留在工程师及主管这个阶段,工资也会停留在3K至4K左右,之后再难有进展。从主管至经理,工资发展到5K以上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当大部分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停留下来后,他们就将在职业生涯的O形路口无休止地循环,看不到尽头,当尽头出现之日,很可能就是他们被抛弃之时。
一个公司中,最有技术含量并创造最大利润的是研发部与业务部,但制造业公司往往都只是一个代工车间。那些外资企业,他们的研发、销售中心都放在国外,中国的公司仅仅只是作为产品制造环节。虽然这些公司在国内也设有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但产品的原创设计都在国外完成,国内的研发人员只是接收图纸,然后安排开模,将产品实现。这
种情况下,国内的研发工程师更确切地说只是一个产品实现技术员,至于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能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也很难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外企在国内设立的销售中心功能更加单一,主要是接收国外业务人员转过来的制造订单,并跟踪订单完成情况确保出货,销售技巧、营销手段、市场开拓这些都与他们绝缘。而国内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则更为不堪。
其他与产品制造有关的如生产、品管、生管、采购等职位,其中的技术含量或者说从业人员的价值更低。技术含量低则意味着门槛低,门槛低则意味着不可替代性低,不可替代性低则意味着被淘汰的可能性高。在企业中,生产、品管、生管、采购人员被老板炒鱿鱼是最多的,你上午还在上班,或许下午人事就通知你离开。制造业公司的人事部每天做的就是致力于招人,或者说低工资招人,而不是致力于留住人,因为人才市场上有的是价廉物美的新毕业生。当年,你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轻松胜任所担任的职务,那么你的师弟师妹凭什么就不可以呢?尤其是在外资企业,他们往往以每月1千多的工资招募一个大学毕业生,两年后,当他的工资需要增长时,将其换掉,再招一个毕业生,如此往复循环,将人力成本控制到最低。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老话说男怕入错行,入行后想再转行的难度显而易见。当你进入制造行业,再转入其他行业的可能性极低。你只能在这个行业内转,如果哪天离心力过大,被甩出圈子,那将是一切悲剧的开端。当城市产业升级,人到中年的你又如何自我升级?当工厂搬迁,拖家带口的你难道又开始
候鸟迁徙?当公司关闭,已显富态的你难道又开始奔走在各个人才市场,忍受着招聘人员的白眼和无耐,与那些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竞争? 制造业公司普遍缺乏培训提升机制,处在公司中层的大学生在公司里并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层职位有限且要求很高,后来者中又有很多优秀者,在整个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新求职者的期望下探,中间层处在前无进路后有追击的尴尬之中,看起来失去自己生存空间的日子并不遥远。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恐怕真的只能死在沙滩上了。
要知道你并不处于一个大锅饭或者铁饭碗的行业,逆水行舟,当不利的环境出现时,你是否能确保被抛弃的那些人中必定没有你……? 与世隔绝的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化的生物,和前程黯淡相比,与世隔绝的工厂生活更能使人自卑与绝望。你努力挣扎向上,想脱出现有的阶层,最终发现是那么的无力,而年华却已老去。
当你走出大学进入工厂,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世界是那么狭小,你的活动范围基本是工厂、出租屋、超市。你和生产线上那些天天重复同一个工作的普工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上班和睡觉,你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去超市购买所需的生活用品。其他的社会生活最多也就是与同事打牌、喝酒,你建立不起自己的社会资源。你孤身一人在外地打拼,身边没有父母亲人,只有一帮同病相怜的同事,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无能为力。你的生活圈是那么的狭窄,人际交往显得那么苍白。有一天,你离开了现在的工厂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现有的同事朋友都会失去联系,你需要在新的公司重新来过。
那无奈的漂泊注定了总是在重复地画着大小不一但形状相似的圈。春夏秋冬四季转换,你的工作服也在冬夏间轮转,你和所有的外地人都没有明显区别。在本地人眼中你们都只是打工的而已。如果你很乐观的话,倒是可以把公司的工作服看作是一种福利,冬夏各两套,从周一穿到周五周六,基本上不需要再多买什么衣服。毕竟你可以自由地穿自己衣服的时间一周也只有那么一两天。
此外,工厂食堂每天会给员工提供伙食标准为十块钱左右的工作餐。伙食费有些公司要从员工工资里扣除,有些公司则当作一种福利完全免费。但食堂饭菜的难以下咽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发霉的面包、没削皮的土豆、黄色的青菜、无从查证的劣质油等等,花样百出。在外租住的员工还可以在周末时自己改善一下伙食,住在宿舍的只能奢望偶尔在饭店里的应酬了。
公司提供的宿舍则多为四人间、八人间。当然,条件远比不上大学的集体宿舍。很多人为了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情愿每个月花费三四百块钱租一个十多平米的房间,这种房间多为厨、卫、阳台三位一体。蚁居于这样的房子里,关上门则如同囚禁在一个封闭的牢房里,打开门则所有的东西一目了然,没有隐私可言。然后,你会购买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包括必备品桌子、凳子、衣架。而洗衣机、冰箱、空调则是绝对的奢侈品。一是需要花钱,无力承担;再就是房间太小,摆放不下。也有些已婚人士一家两口或三口挤住在这个小房子里,区别就是家具相对更完整一些。但这里给不了你家的感觉,你只是一个租客,你只是暂住在这里,当你买东西的时候你会时时考虑以后搬家会不会太麻
烦,你不知道明天是否还在这里。当房东需要提高租金时,你是没有多少谈判的能力的,要么接受新的租金,要么就搬走。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婚姻成为很多大学生不敢面对的问题。你的生活圈决定了你交际的人大多和你一样,大家同病相怜,没有能力去摘取爱情的果实。工厂里三十左右的单身柜族比比皆是,不是不想结婚,是找不到结婚的人,是不敢面对没有房子的婚姻,是不敢去想孩子的抚养问题,是不敢承担那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未来!“宁愿坐在宝马中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听起来功利,却也包含一种无奈。
如果你已成婚,那最让你纠结的就是孩子的入学以及对父母的照顾。你只是暂住在本地,你的孩子没有权力上那些好的公办学校,或者说你没有能力交那么大一笔的赞助费,而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又不能让你放心。毕竟,读书是你能想到的唯一能改变自己孩子未来的救命稻草。你只好无奈地将你年幼的儿女送回老家,回到爷爷奶奶身边成为留守儿童。每周的电话是你最开心的时刻,在外的苦累在孩子的笑声中都会消融。你在心里默默企求上苍,让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任何一点风吹雨打就可能让你刚刚起步的家陷入泥沼。
你每年只能回家一到两次看一下逐渐老去的父母和日渐长大的孩子。因为没有假期,因为没有存款,因为路途太远往返不便,因为所有的因为。为了生存,你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乡,但在他乡却无力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如同水中浮萍,没有根,心也不能降落。
明天在哪里?
来到城市的大学生对未来最大的期望是能走出父辈贫苦生活的轮回,让
自己进入更高一个阶层,为下一辈创造一个更好的起点。但当你已年入不惑,自身可以贩卖的价值已所剩无几,而城市却不再需要你的时候,你难过落魄地回到老家,让你的儿女从你二三十年前的起点重新出发,再画着一个和你一样的圆?作为大学生的你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难道你能保证你的下一代能顺利地考上大学并改变命运……?
经济改革的初期、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的初期、经济处于上升周期等等这些都极易让找到工作特别是较满意工作的***,你极易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但十五年、二十年后,情况还会和现在一般乐观吗?失业真的是那么遥不可及吗?当它来临的时候,你将发现你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当你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失去工作,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你将如何面对年迈的父母、苦难相随的伴侣、十七八岁的孩子?!
城市很大,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在这个只许进很难出的围城里,作为打工的大学生们你是否有了足够的储备以避免属于你的精彩落幕呢?!忠告:打工只能求生存!创业才是唯一的追求!成功才是目标。
第三篇:电影《80后》观后感2
电影《80 后》观后感
《80 后》以少女沈星辰与明远 15 年的爱情历程为主线,贯穿 了香港回归、中国申奥、非典、北京奥运会、张国荣逝世等历史大事,堪称 80 后的青春史诗。看完电影,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爱的洗礼。因 为,它不单单讲男女之爱,还有亲情、陌生人之间的关爱,爱情又分 为狂热的爱、执着的爱、如涓涓细流的爱;亲情又分为殷殷母子情、相依为命姐弟情,每种爱都刻画得丝丝入扣,直达我的心底,让我动 容。故事讲述的是三个“80 后”孩子成长的轨迹,11 岁的沈星辰看 见母亲抛弃家庭与情人远赴重洋,紧接着又亲眼目睹了父亲车祸丧 生,从此后她只得寄人篱下;沈星辰的表弟陈墨经历父母婚变,生母 离去,后母进了家门,面对父亲的冷淡和后母的漠然他只能与姐姐相 依为命;明远面对的则父亲的入狱、母亲的改嫁,他终日私藏母亲的 手枪作为报复,从此不敢相信真爱可以长久!影片的立意看似是讲述 一群 80 后的经历,但是事实却是这不仅仅涉及到了 80 后,还有那些 80 后的家长.当家长的失败婚姻落入孩子的眼中时,我们发现,原来一 切都变得不同。父辈婚姻的悲剧,母亲对孩子的离弃以及对爱情的背 叛,在这样破碎了的爱的注解下,明远、星辰、陈墨这三个问题少年 挣扎在怀疑与相信的漩涡里。在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付出了惨重的 代价之后,长大后的他们最终都选择了相信爱,学会爱。而星辰,更
是一路坚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爱如纯白,即使变黄,那也是因为 加上了岁月的厚重,变得更有份量,更加珍贵。影片中主人公成长经历的特殊性让沈星辰和明远之间的感情显 得宿命感十足,仿佛这样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个体注定是要走到一起 的。他们心灵上都烙着父母给他们带来的伤痕,面对感情时那种出于 自我保护式的逃避,或许并不能代表 80 后这个群体处理感情的方式。绝望地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人。这是电影对 80 后一代的情 感诠释。简言之,中国人一向不太懂得如何去表达爱,更不懂的如何 去留住爱,所以中国人的通病是爱无能。所以离婚率越来越高,反之 恐婚族队伍日渐壮大;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代沟;很多人沉湎于虚拟的 网络世界中去寻找感情慰籍,却对身边人冷漠无情。当然这些不仅仅 是爱无能的问题,它是社会问题多方因素造成,就像人的成熟总是伴 随着痛苦,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要付出代价。我想,我们不能要求 人不去追求物质,不容选择,但我们能做到宽容,尽管要做到宽容很 难。你要学会接受、面对、放下,还要相信爱,如果你怀疑爱,那么 你连爱的资格
都没有,又谈何幸福?也许你相信了爱,却受了伤,于 是恨了,从此天昏地暗;宽容了,却能够柳暗花明。这思索,便是影 片给我的最大收获。这几年的中国电影呈现出一种浮华,泡沫甚至是肮脏与做作共 存的状态,但它意味着繁荣,意味着人们缺失了的感动与思考。《80 后》则不然,它的精致与纯净几乎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新的类
型,现阶段所缺失的类型片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夜深人静时人们那点 点感悟,不一定有多深刻,但却值得回味一番。
第四篇:80后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
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论文题目:“80后”青少年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
后”青少年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80
1.引言
在几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80后仅仅代表一群不成熟的青少年,而如
今,以及集体“奔三”的80后已经长大了,他们逐渐在各个领域成为主流力量,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很多领域的消费主力军,他们的消费
心理和行为特征深受营销与企业界的格外重视。80后一代具有独立个性、有思
想、追求酷、彰显个人本色,这一切与目前的主流营销观念——体验营销与象征
性营销思想十分吻合。从字面定义上来说,80后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很显然,80后的实质意义远远不是字面意义解释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现象。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
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
2.“80后”鲜明的性格特点及其究因。
80后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长大的,改革开放也赋予了80后鲜明的性
格特点。
(1)包容性强。改革开放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向世界开放,开放的结果必然是
互相流动,这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化、社会习俗甚至饮食习惯流进中国来,而中国
人开始走出去,去留学、考察、观光、做贸易。先是表面的流动,然后逐渐进入
更深的层次,从知识方面、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开始流动。
(2)以自我为中心。因为8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父母宠爱,以
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被认为是自私的个性,不太顾及别人的利益和感受,父母对
他们的过分容忍养成了他们的霸王个性。
(3)理性和感性的平衡。80后的一代人,最大的缺点可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互相之间的相容性不够。但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敢于坦率直言他们的利
益和需求,为了使彼此之间避免伤害,他们一定会寻找一种新的透明的社会分配
机制和交往机制,达到在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满意的状态。
(4)崇尚创新,勇于挑战。80后是喜欢问为什么并怀疑一切存在的一代,他们在寻找这些存在背后的合理性,如果发现不了合理性,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理性来重建秩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对80后产生恐惧的人,很多是有着固
定的权威,不太愿意使既定秩序改变的人。
80后是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因此他们的精神和生活状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就这一时
期的80后来说,主要可以归结如下:
(1)职业不稳定。“跳槽”对于80后是个高频词汇,由于刚刚踏入社会不久,80后的年轻人都希望将来有好的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稳定,这与80后一代乐
于接受挑战的性格也不无关系。
(2)收入相对微薄但追求生活的高品质。工作经验缺乏,资历尚浅,总体来说80后的收入仍显单薄,但是80后对生活的品位起点却很高,注重生活品质,这也导致很多年轻人“入不敷出”,出现了“月光族”“啃老族”等新兴群体。
(3)对父母的依赖。这种依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管是学生还是走进了社会,80后都还未在身心上达到成熟,面对买房、买车、结婚等重大开支,80后大多数仍无法实现独立。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消费者心理受到消费环境、消费引导、消费者购物场所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称为消费者行为。“80后”一代虽然还未完全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导者,但他们是未来的市场中坚力量,只有了解他们独特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如实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的消费结构,引导企业作出正确及时的营销和广告策略调整。
3.“80后”消费特点
(1)天生逆反,寻求独立: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
(2)喜欢新鲜,追求刺激:80后一代讨厌墨守成规,喜欢多变、刺激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新产品,但忠诚度一般不高,习惯将各种品牌换来换去,因为他们是在海量广告的浸泡中长大,遭受产品和各式信息的缠绕,但是,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同时,也擅用搜索工具寻找答案。作为不少消费领域的消费先锋,80后一代更注重品质,他们追求时尚,倡导个性,价格不是80后一代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有很强烈的消费冲动。
(3)注重个性,追逐时尚:这一代的青年人,成长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时期,生活水平较上一辈也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他们打破了“计划”时不变的“蓝色”、“绿色”,不满足于标准化、模式化,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他们认为“我就是我”,“Nothing is impossible”,“just do it”,崇尚个性化,风格化的价值观念,于是需求变得多样化,消费变得复杂化,一切都因为“我”有“我”的特定需求和消费欲望。“我”产品只属于“我”,他们带有“我”的情感色彩和特定的选择价值,能够体现“我”的消费品位,消费文化和消费追求。而整个的消费过程也带有了极度的自我VIP化,甚至每一个“我”都可以成为商家的一个细分市场。
(4)感性冲动,超前消费:新一代的青年,由于从小处于家庭的核心,在成长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在消费中崇尚属于自我的消费选择——“我的选择我喜欢”。而这种选择同时又大都带有强烈的自身情绪因素影响,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受影响的弹性很大,尤其当感官受到广告传媒、促销人员、价格折扣、外部环境、群体消费趋向等等各种因素,或其综合作用影响时,其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消费类型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与发展型”转变,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超前消费被大学生们广泛认可。
4.结论
80后一代选择产品或品牌的准则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传统的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性情感态度观。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产品或服务能提供的一种感觉或附加价值。80后的消费主张就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它充分反映出了这群消费者对“个性”张扬的追求特点。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80后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促使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感满足”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80后”这股新生力量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力军,其消费理念有其时代特征。调查显示,“80后”群体更加追求品牌消费,但不崇洋媚外;更加注重享受生活,注重家庭多于事业;此外,与“70后”、“90后”相比,“80后”的交际范围也更加广泛。
时代特征决定了“80后”的压力要高于其前辈“70后”和“60后”,压力的来源主要是角色冲突和职业发展。而解压的主要方式是玩电子游戏、去咖啡厅、酒吧消费以及走亲访友。中国的“8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充斥着“80后”生活的每个角落。他们网上聊天交友、网上购物、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在过去三年里均呈现出增长势头。其中,网上购物发展尤其迅速,而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也保持着两位数的上升速度。
总之,80后的消费是新式的,他们的消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选择我喜欢”,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感受,感性消费为主。
第五篇:80后青春记忆
一个女孩儿在听到这首歌的时,紧紧地绷起了嘴唇,克制自己流泪。“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我就知道我没法理智了。”29岁的石家庄市民郭哲说,“这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情绪,我们也到了借电影回忆往事的年纪。”
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12日在中国上映,它的故事人物借用了1998年在国内热播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然而,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情人节“应景”影片,而是承载了众多“80后”的青春记忆。
这部由李亚鹏和徐静蕾主演的电视剧是中国大陆最早的青春偶像剧之一。它描绘了一幅九十年代都市青年爱情、立志的长卷。剧中有爱情、有梦想、有流行、有浪漫,而同时也有现实中的无赖与困惑。该剧通过感人的剧情,反映出真实的人生。
“我当时大概只有16岁吧,看了这部连续剧,我才知道:‘原来爱情是这个样子。’”28岁的女孩儿王居玮说,“它启发了我和我周围人的爱情观,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尤其是大学里的爱情充满了幻想。”
网友“汤唐小唯”则这样写道:“当李亚鹏演的杨铮站在海边举着手机对电话那头徐静蕾演的文慧喊,我终于看到海了,你听,此时《等你爱我》的音乐响起„„这个场景直接导致了我总觉得恋人要一起去看海,不然就不算谈过恋爱。”
这样的影响是导演张一白当时没有想到的。“(这部电视剧)当时送到电视台的时候并不被看好。”他说,“后来有人告诉我说,这个电视剧很火,也有观众跟我说这个电视剧影响了他们的爱情观,我都觉得他们是在恭维我。”
在之后的12年中,不断的有人找到他,希望把电视剧改编成电影,最后徐静蕾也加入了。于是他们开始理顺思路,寻找感觉。电影借用原来电视剧里的人物,安排了三种不同的结局,里面的男女主角在岁月的侵蚀下也多了些沧桑感。
事实上,很多观众走进电影院是为了找寻曾经的回忆。
“看完电影,有点儿愣神,好像是许久之前的东西又被人翻出来一样。我感觉自己在这些年里变化很大,我怀念当年想要勇敢去爱的自己。”31岁的吕大维说。
一位名叫“CHEN”的网友说:“为什么大家会对这部电视剧这么有感情,因为作为同样年轻纯真的我们倾注了属于自己的那段回忆。”“长大了,美好的东西还是很多,但是不复杂的真的很少„„最初的梦想,有些实现了,有些永远实现不了了。”
正如同主题曲中唱的那样:“在你我相遇的地方依然人来人往„„依然还是年少无知的感伤。”
本文转自8090童年网更多内容尽在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