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梁-第二课差不多先生- 汉语综合课教案
第二课 差不多先生
教学对象:中文系四年级 教材选择:《桥梁》上 教学内容:
1.课文以及生词
2.词语搭配与扩展
3.语法例释
凡„„就„„,何必,不是„„吗,既„„又„„,一面„„一面„„,一时,从此 4.练习以及交际训练
5.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以及生词的学习,对连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的掌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的表述方法。课时安排:3.0课时
第(0-1.5)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从对鲁迅先生的介绍来引出差不多先生,引导学生解释出差不多的意思。
二、生词学习1.重点生词讲解:
(1)分明:表示明明的意思,很明白是这个样子。
(2)讲究:对自己的外表或者言谈举止非常注意,很在意细节(3)搭:搭车是乘车的意思(5)称赞:夸赞,说谁比较优秀,很好的意思(6)无数:表示数量多,数不清楚。(7)相貌:长相和外貌,人的外部形象。
(8)挫折:失败,受到打击或者做事没有得到预想的成功。(9)总算:经过努力或者等待以后,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10)精细:认真仔细(11)从容:不慌不忙。
(12)焦急:非常的着急,心里焦躁(13)好在:幸亏(14)算账:算清楚(15)德行:品德和行为
(16)法号:皈依佛门的人所取的名号
三、课文讲解
1、让学生熟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2、完成课后问题的练习。(1)差不多先生有什么特点?
(2)差不多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差不多先生是怎么死的?
(4)差不多先生临死前留下了什么名言?
(5)为什么大家认为差不多先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6)如果大家都以差不多先生为榜样,会出现身情况呢?
3、复述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大家复述课文的脉络。
4、课文重点部分注释
(1)第一段阐释差不多先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2)第二段运用排比句来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特点。(3)第三至最后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
第(1.5-3.0)课时
一、检查作业,复述课文,听写生词
(生词听写错误50%以上的学生,需要重新被生词,再听写)
二、语法讲解
(本课的语法部分主要为连词和反问句)
1、凡是:表示在某个范围内无一例外,有“只要是”的意思,句中常用“就”、“便”、“都”或“没有不”等词语与之呼应。
例如:凡是跟他在一起工作过的人,没有不称赞他的。
凡是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凡是这个作家写的小说,我没有不看的。
凡是有责任感的人都不会轻易拒绝别人。
2、何必:副词。相当于“为什么一定要„„”的意思。表示说话人认为某种事情或行为的进行是没有必要的。一般多用于反问句。
例如:路又不远,何必坐车去呢?
孩子的事尽管让他自己做决定,何必管那么多呢?
吃饱了就行了,何必那么讲究呢?
那些小事你何必计较呢?
3、“不是„„吗?”构成反问句,表示肯定,并有强调的意思。
例如:你不是不喜欢那个公司吗?怎么又去那儿工作了?
他不是不缺钱吗?为什么还要去打工?
你去他去不是一样吗?你怎么不生气呢?
那个电影你不是看过吗?为什还要去看?
4、“既„„又„„”表示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性质或情况。用于并列复句,放在主语后,连接两个并列成分。例句:她既漂亮又温柔,没有人不喜欢她。
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又要看到不足。
那件毛衣既好看又便宜,他不仅给自己买了一件,还给朋友买了一件。
小刘既聪明又努力,确实是一个好学生。
5、“一面„„一面„„”表示两种以上的动作同时进行。多用在动词前。书面语。
例句:他一面上学,一面打工,很辛苦。
他一面讲述,一面在黑板上画着图。
他一面哭,一面连声赔不是。
他一面跑,一面叫,大家都奇怪地望着他。
6、“一时”副词。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很短。
例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一时无法解释。
她一面哭,一面连声赔不是。
他只是一时激动,过一会儿就好了。
小王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向别人借钱。
7、“从此”副词,意思是从说话人所指的时间起,表示某事或某种情况从某事开始发生或出现。
例句:我反复的恳求他,他不肯原谅我,从此我就再也不说话了。
他大学毕业以后就来这工作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他骗了我,从此,我再也不相信他了。
三、课后练习
1、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练习部分1-4
2、让学生进行交际训练
(精细和马虎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朋友)
3、自由讨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以及在文章中的内涵。
4、完成语言游戏部分
(让学生排列好语句的顺序,完成一篇完整的段落)
四、看,说,写
根据文中的“人”字的图形,以及造字法,说出汉字的意义。“人”我们的祖先是根据直立着的人侧面形象来构造“人”这个字的,人作偏旁时也可以做“单人旁”用来表示余人有关系的事物和活动。+
第二篇:十二差不多先生 教案
十二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印发“作者简介”、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学习资料,并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作者简介”资料了解作者,完成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的学习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形似字注音组词
赔
撇
瞪
账
倍
瞥
橙
帐
焙
蔽
凳
伥
蓓
弊
澄
胀
2解释下列词语
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精明:机灵聪明
精细:精密、细致
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德行:道德和品行
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学生解词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含义,并学会区分多义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作者介绍
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文章
(一)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
(二)文章内容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
明确: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1)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2)
外貌特征
眼睛:看得不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
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
思想:不很细密
(3)
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4)
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
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
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
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
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
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叙述“差不多先生”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
(注重引导学生在把握写作顺序时注意表示时间性的关键词)
(三)文章中心的学习
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
(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
明确:
(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小组讨论,也可适当点拨。)
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在上面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分析体会并回答)
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200字左右)
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答案不必拘泥,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三修辞方法的学习
找学生结合资料,讲解对设问、反问、反语的理解,其它学生可置疑并补充。
明确;
1设问、反问、反语的含义及特点
设问:在阐明观点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的一修辞方式。它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只问不答,激发人们思考,叫人们从问话中得出答案,也是明知故问。
反语: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教师适当补充)
2设问和反问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
同: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异: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是只问不答,但人们从问话中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为了加重语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修辞的作用,并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从文中各找出设问、反问和反语的例子,并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
(1)
设问:开篇设问,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注意。
(2)
反问:差不多先生的语言大都运用了反问,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3)
反语:差不多先生临走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
四总结
1学生总结
(可从词汇积累、感情体悟、技巧心得等多角度归纳总结)
2教师总结
上完了这一课后,希望同学们明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积弱不振,尤其是科学远落后西方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国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每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混吃混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长此以往,国家怎能走上富强康庄大道?胡适先生为了除去国人的“差不多”的通病,虚构了“差不多先生”,希望藉此纠正大家敷衍塞责的习惯,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世纪。各位同学,希望大家学完本文,能够检讨缺失,奋发向上,迎接光明的未来。
五作业
目标检测,并仿写作文《假行家先生传》
附:
一作者资料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第三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
问:同学们看看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先生”俩字用好还是不用好? 预设:用好,理由是贬义词,表现讽刺的心情;尊称,表敬意
不用好,理由是
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
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 预设:
小结:不说不知道,同学们这一说还觉得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差不多先生长的什么模样?他住在哪里?你是在哪里认识他的?作者在接下来的两段中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大家齐读2、3节,四、分析2、3节,学生齐读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 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
两只耳朵,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
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
“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
(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
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婴儿是不是?不是,婴儿是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他不是)小结:也就是说大家都认识差不多,都知道差不多,都见过也都听说过差不多先生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脑子转一转,回忆差不多先生的做过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注意说的时候,你有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说他多大多大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说有一天,他做了什么事?
预设:事例
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事例
2、听同学们一说,这差不多先生可不像作者说的吗?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作者可能觉得我们还不太了解差不多先生,于是在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籍贯、相貌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件事情,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件?
五、分析五件事情 问1:这五件事情分别是:
1、小时候,红糖买白糖
2、上学时,山西说陕西
3、做伙计时,有撇和没撇
4、赶火车时,早晚两分钟
5、生病时,人医找牛医
问
2、作者写了五件事,大家看看这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预设:A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小时候、上学时、做伙计时、赶火车时、生病时,这五件事情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说的没错,你说出了五件事情的联系,可是我问的是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一下子写到最后一件事)
B按程度的严重性这个顺序来写的,红白不分和生死不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大的都不能糊涂,小的糊涂了,慢慢的大的也就糊涂了。习惯改变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改不了了,难得糊涂,更难得的是不糊涂。能不能改?能要自己有改的想法。
追问
3、作者写五件事多了吧,从第一件事红糖白糖差不多,一下子说到第五件事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件事? 预设:不同时段讲的,从小到死,他一直都是这样的,更能突出他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态度,小结:联系题目,突出“传”字,写传,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叙述时以时间 2 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跡,或依照其行跡,将人物的一生分為几个时期来写),二展现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有小时候,有上学时,在工作中,在面对生死时,只写两件事能说明人物的性格吗?因此不能只写两件事情)
小结:看来作者没有夸大其词,红白不分,陕西山西不分的差不多先生一生马马虎虎、不求认真,敷衍塞责,面对生死时也是如此,最后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怎样呢?
六、分析最后一节
1、学生齐读。转到最后一节,于是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问:懒人和差不多有什么联系?
预设:红糖和白糖,他懒得说了;山西和陕西,他懒得分了;有撇和没撇他懒得写了;早晚两分钟,他懒得赶了;牛医和人医,他懒得再去找了。关键是个懒字,差不多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想不到,自己和懒人扯上了关系。对懒人这个名称有意见吗?不会,因为懒人与名人不都是人吗?
小结(揭示主旨):同学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国民身上有两大劣根性,一个是惰性,一个是奴性。鲁迅先生写过很多文章来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上,名为小说,实属杂文,借差不多先生批判国民的敷衍塞责、懒惰的劣根性。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有深刻的意义。)
七、差不多先生最后一命呜呼了,同学们给他写句挽词,挽词就是在人死了之后,我们跟他说的一句话。不能“再见”“拜拜”,只能是“永别了,差不多先生”真的希望差不多先生以后再也不要出来了。好这节课上到这,差不多了,差不多先生真是阴魂不散,同学们,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真的很难。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转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
名人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各校各班 红糖买白糖 反语 幽默 相貌:不很 山西说陕西 夸张 批判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 有撇和没撇 懒人(惰性)
早晚两分钟
人医找牛医
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上的不分题目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后反思:
第四篇:桥梁- 第六课吸烟者的烦恼- 汉语综合课教案
第六课 吸烟者的烦恼
教学对象:中文系四年级 教材选择:《桥梁》上 教学内容:
1.课文以及生词
2.词语搭配与扩展
3.语法例释
难怪,既然„„就„„,反正,况且,然而,偏偏,甚至,居然,反问句,一„„准„„ 4.练习以及交际训练
5.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以及生词的学习,对连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的掌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的表述方法。课时安排:3.0课时
第(0-1.5)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从对文章中吸烟者的烦恼,让学生展开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讨论。
二、生词学习1.重点生词讲解:
(1)烦恼:不开心的事情,麻烦的事情。
(2)毕竟:到底,终究,强调原因。(3)嗜好:不好的喜好,和爱好相反。(5)瘾:烟瘾,毒瘾,上瘾。(6)恐怕:担心事情的发生。
(7)难怪:因为知道了原因而不觉得奇怪。(8)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定不移的心。(9)干脆:爽快果断。
(10)反正:无论怎样,不管怎样。(11)况且:进一步的意思。(12)字眼:关键的字词(13)保障:使„„权利。(14)贬义:褒义(15)公布:告诉大家(16)照样:依照某种样式(17)口福:能吃到„„很有福气(18)弥漫:布满
三、课文讲解
1、让学生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问题的练习。
3、复述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大家复述课文的脉络。
4、课文重点部分注释
第(1.5-3.0)课时
一、检查作业,复述课文,听写生词
二、语法讲解
1、难怪:副词。表示明白了原因,对某种情况就不觉得奇怪了。难怪后面说出“结果”,原因的解释可以放在前,也可以放在后,与“怪不得”同义,用法也一样。例如: 难怪他没来上课,原来他病了。
你父母来看你了,难怪你今天这么高兴。
难怪他肚子疼,谁让他吃水果不洗干净呢?
2、“既然„„就„„”:用于因果复句。先提出前提,然后进行推论。经常用来表示劝说、下判断等。后半句也可用“也”、“还”。
例如: 既然你不愿意,我就不勉强你了。
既然孩子已经认错了,你就别再批评他了。
3、“反正”副词。有两种意思:
(1)表示情况虽然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常与“无论”、“不管”呼应。
例如:不管你怎么走,反正我不会答应。
你来不来都没有关系,反正不用你做这些事(2)强调理由或原因,与“既然”的意思相近。
你别着急,反正不是什么大病。
反正是我自己的事,你别管
4、“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或补充新的理由:后面一般有“又”、“还”与它搭配。
例如:他是个女人,况且还怀孕了,你怎么能这样打她呢?
你很聪明,况且学习有很努力,这次考试肯定会取的好成绩。
5、“然而”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段落,在中间砌砖这作用,与“但是”、“可是”同义。不过多用在书面语中。
例如:
他戒烟已经戒了48小时,然而第三天它还是失败了。
这种想法很吸引人,然而没有一个人愿意按他去做。
6、“偏偏”副词。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故意跟客观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
例如:大家都同意了,他偏偏还要反对。
家里人都喝酒,我偏偏不喝,显得不太好。
(2)表示事实跟希望的或期待的恰恰相反。例如:
星期天他来找我,偏偏我不在家。
我重点复习了第五课,可今天的考试偏偏没考这课。
(3)表示范围,跟“只,单单”基本相同。例如:
别人都去了,怎么偏偏你没去?
偏偏我的钱丢了,真倒霉!
7、“甚至”连词。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强调或更进一层的意思。经常与“连„„也„„”、“也”、“都”连用。书面语也用“甚至于” 例如:这个道理甚至连小孩都懂。
这个汉字很难写,留学生常常写错,甚至中国人也常写错。
8、“居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例如:我没想到他居然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别人不管我并不生气,没想到居然连你也不帮我。
9、“早晨想来嘴里气味难闻,谁来关心”这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实用文具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他所表达的预期比一般的陈述句更加强烈。
例如:
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会不懂呢?
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谁会关心你?
三、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反思: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整理出来,并做强调。
第五篇:中级汉语综合课教案
一、基本信息
(一)课型:中级汉语综合课
(二)使用教材:《桥梁》
(三)教师:***
(四)教学对象:有一定汉语基础的中级汉语留学生
(五)课题:第八课——《广告与顾客》
二、教学步骤与课时分工
教学步骤:生词——课文——语法点——阅读——会话——听力
课时分工:分为三节课,六课时;每节课100分钟,包含两课时。第一节课主
要教授生词,讲解课文,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第二节课主要学习语
法点,结合生词、依据情景进行交际练习;第三节课以副课文为主,完成阅读、会话和听力的任务,重点在于练习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时间
第一节课——词汇课。引入教学内容,重点学习生词,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词汇。
第二节课——语法课。熟悉课文内容,学习重点句型。结合所学内容给出情景帮
助学生练习。
第三节课——听力课兼口语课。完成学习任务,结合副课文中的会话部分和听力部分,提供情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练习,并适当地发散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1.掌握59个生词的正确发音和用法,特别是10个重点生词,并能熟练运用它们造句。
2.掌握课文中词句的意义和结构,能够熟练运用语法点。
3.理解课文大意并能读出课文,了解广告与顾客的关系,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对广告有一定的辨识。
4.能够明白课文所传达的信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将本课学习的“广告”、“讨价还价”和“投诉”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教学要求
1.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课充分,熟悉上课需要讲的一切知识点 2.积极热情,能够带动课堂,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对课堂具有掌控力,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4.对知识的讲解清楚全面,无错误,无疑问 5.能够完成教学计划
六、教学难点与重点:
(一)教学难点
1.个别汉字字形的记忆(智慧、欺骗、毫、葡萄、牙膏、质量等)
2.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保证、合格、赔偿、付、规定、如此、治疗、举行、复指、吃亏)
3.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型及语法搭配(„之
一、„着„着、怎么„也„不)4.口语交际能力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讨价还价”)
(二)教学重点:
1.语音教学——使学生掌握生词读音。
2.词汇教学——课文中共有21个名词、19个动词、9个形容词、3个副词、1 个代词。其中,需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生词有10个。3.语法点教学——“之
一、于是、不料、像„„似的、不得了、怎么也不、„„着„„着、为了、正(在)”的用法。4.口语教学——“讨价还价”和“投诉”的使用场合及如何运用。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
1.生词。注重教授词语的读音、词性和词义,注意用法上具有汉语特点的词汇。2.课文。通过朗读、复述和带着问题读课文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语法点。重点是语言点的用法及语义的掌握和应用。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如图示法、直观法、对比法、归纳法、情景演练法等。
4.课堂练习。包括生词和语法点的练习,主要方式:造句、情景对话、提问题等。5.口语练习。分组分角色以对话为基本形式,运用所学课文的知识点设置情景,使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6.听力练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请同学们将听到的内容复述出来,或者,根据听到的内容完成一定的任务。带着问题去听,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7.课后巩固。将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演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
1.导入新课(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利用实例分析法、图片导入法等方式引入“广告与顾客”这一主题)。(时间分配:3分钟)2.通读课文(老师读,学生听,读的时候语速要慢,让学生把不明白的句子和词语标注出来,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时间分配:5分钟)3.学习生词(在听了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生词,老师将课本上的生词及读音在ppt上展示出来,将需要重点讲解的生词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读音、理解词义、利用生词造句。)(时间分配:35分钟)广告 [guǎnggào]
顾客 制作 吸引 智慧 促销
此处共有59个生词,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理解词义、会运用即可。重点讲解的是“词语搭配与扩展”中的十个生词。以“保证”为例,进行讲解。首先,讲解词语搭配。①[动~]
做出~/得到~ ②[~动/形]
~赚钱/~合格 ③[~宾]
~质量/~时间 ④[定~]
单位的~/医生的~ ⑤[状~]
必须~/可以~ 在讲解多组词语搭配之后,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理解,引导他们说出同样的词组,练习之后,开始用生词进行造句。例句:①那件时髦的衣服,价格保证不便宜。
②老王卖家具保证赚了不少钱。
以造句为主要练习方式,提问同学进行词组搭配和造句,然后进行下一个生词的学习。每一个重点生词均以这种方式进行讲解和学习。到后面的时候,可以与之前的生词相结合,反复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记忆。(剩余的九个生词的讲解过程不再一一写出)
4.读练生词(领读法:老师读一遍,学生跟读两遍;点读法:老师随机指出生词,由学生认读;提问法:请一位同学来读,可以多请几位同学认读生词,这样更利于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时间分配:10分钟)
5.朗读课文(在学习了生词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刚才自己所标注的不明白的句子和词语,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生词的印象,并理解课文大意)。(时间分配:3分钟)
6.课文讲解。(带着问题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
(七)的问题,在第二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课文在讲什么。)(时间分配:22分钟)
7.练习(包括生词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熟悉。主要环节:①给出生词让学生造句:5分钟;②提供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生词进行交际练习:7分钟;③结合课后习题“
(一)词语搭配、(四)完成句子”进行练习。)(时间分配:22分钟)8.本节课作业:①利用本课所学的十个重点生词进行造句,每个生词造三个句子
②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节课:
1.复习前面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齐读生词,提问重点生词的造句(上节课留下的作业),引导学生回忆并复述上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为本节课学习语法点做准备。(时间分配:10分钟)
2.结合课文学习语法点。本课主要的语法点共有十个,以课文中语法点所在的的句子为线索,结合语法例释中给出的句子进行讲解和练习。(时间分配:40分钟)(1)之一(2)于是(3)不料(4)像„„似的(5)不得了(6)怎么也不(7)„„着„„着(8)为了(9)正在
以“之一”为例进行讲解。
首先,由课文中的句子“广告制作是世界上最难干的职业之一。”引出语法点。接着,讲解“之一”是“其中的一个”的意思,常与“是”搭配使用,组成“是„„之一”的句型。
然后,举例说明:①John是我们班最爱开玩笑的人之一。
②青岛是中国最美的城市之一。
最后,带领同学们齐读老师给出的例句,引导同学们自己造句,通过练习掌握所学语法点。
3.语法点的练习。(先由学生单独造句练习,接着进行情景练习:①请同学们用所学语法点造句,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对语法点的学习和掌握的整体情况;②分小组进行练习。提供情景,让同学们进行对话练习,按小组顺序进行展示。老师对不正确或者不完善的地方进行纠正。)(时间分配:20分钟)
4.结合课后习题练习本节课所学内容。(①给出时间,让同学们自己先做下课后练习的(二)
(三)(五)
(六)(八)题(这些题都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比较基础);②请一个同学回答问题,让大家讨论正确与否,并说出原因;③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老师对错误进行纠正,指出错误原因,并给出情景让同学们再次练习,加深理解和记忆;④老师对课后习题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和讲解,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时间分配:30分钟)
5.本节课作业:①利用所学语法点进行造句,每个语法点造三个句子。
②从“广告、吸引、付、质量、正、不料、不得了、怎么也不、像„„„
似的、于是”中选择词语(至少5个)写一段话。第三节课: 1.复习前面两节课学习的生词和语法点,主要是通过创造情景将词语和语法点连接起来,帮助同学们回忆所学内容。(时间分配:10分钟)
2.学习副课文部分。(本部分的学习目标是: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们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对广告有更清晰的认识;通过会话课文,学生们能够明白什么是“讨价还价”?为什么要“讨价还价”?哪里可以“讨价还价”?怎样“讨价还价”?通过口语练习,能够将“讨价还价”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听力课文,旨在学生们能够明白什么是“投诉”,以及当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如何“投诉”。副课文部分的应用性比较强,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听力和交际能力,所以,副课文部分的学习主要是以练习为主,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们能说、会说。)
(1)阅读课文部分结合课后习题“
(八)阅读练习”进行学习。首先,带领同学们通读课文,让同学们明白课文的大意;然后,给出时间,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并找出答案。(时间分配:20分钟)
(2)会话课文:①先由老师一人扮演两个角色进行对话,同学们注意听老师的语音语调;②由同学们进行分角色对话练习;③老师给出词语:(讨价还价、卖主、赚钱、甚至、否则、吃亏、自由市场、价格、牛仔裤、降价、挑、粗、颜色),要求同学们不看课文,进行分角色对话,尽量运用到老师所给出的词语;④师生互动,老师围绕会话内容进行提问(比如:我们去买衣服的时候,可以怎么“讨价还价”呢?),同学们回答问题。(时间分配:20分钟)
(3)听力课文:①由老师读课文,同学们根据听到的内容完成(十)听力练习的第一个小题;②老师读第二遍,同学们完成相对应的课后填空题;③同学们对照听力课文,完善自己的答案,进一步理解“投诉”的意思和“如何进行投诉”;④不看课文,说出“什么是投诉?以及如何投诉?”(时间分配:20分钟)(4)交际练习。由老师提供情景(比如:买衣服、买水果、买旧书、去旅游等),同学们进行“讨价还价”的口语交际练习,按小组顺序,分别进行展示,老师在同学们展示的过程中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时间分配:20分钟)
3.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地总结。提前做好ppt,从生词、课文、语法点到阅读、会话和听力,将知识点串联,带领学生进行整体的复习,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在巩固本课所学内容的同时,再次复习前两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加深记忆。(时间分配:10分钟)4.本节课作业:①与同伴进行“讨价还价”的练习。
②看图写话。图片在课本的第136页。
八、课后小结: 1.进行课后思考:
(1)课堂上需要注意的细节性问题(2)本课的讲解有哪些疏漏与不足(3)哪些问题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4)三节课中的成功与教训
2.将学生的上课情况和作业反馈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储备经验和材料,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好与不足。
3.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汉语课堂更为精彩丰富。
4.与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