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梅竹马》中美登利的性格变化
第一章 《青梅竹马》的展开 1、1樋口一叶
樋口一叶原名奈津,又称作夏子,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女作家。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樱花一般绚烂,她的作品,尤其是“奇迹期”的作品,以女性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悲惨生活,特别是那些受压迫的女性的悲剧生活。《青梅竹马》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一叶出生于没落的士族家庭。6岁入小学,学习“四书”,12岁以第一的成绩毕业于小学高等学科第四级,后因母亲的反对,而不得不放弃学业。一叶后来在日记中写到“放弃学业使我如同死一般痛苦。”15岁在中岛歌子的荻之舍学习和歌,在那里深深感受到贫富差距与生活贫困的痛苦。16岁开始写日记,17岁过继为户主,受前辈三宅花圃发表小说获得稿费的影响,立志当一名作家。18岁父亲事业经营失败,不久后病死,樋口家经济状况恶化,因此婚约者涩谷三郎单方面解除婚约。作为户主的一叶从此肩负起支撑家业的重任。20岁与《朝日新闻》记者半井桃水相识,一叶倾心于桃水但由于各种原因与其绝交。一叶的这段朦胧隐忍的感情,我们可以在《青梅竹马》中美登利对信如淡淡的好感中隐约感受到。21岁首次使用“一叶”的笔名,发表《暗樱》等作品。22岁发表小说《晓月夜》、《琴音》等。同年,为生计所迫,迁居于下谷区龙泉寺街368号。以经营日常用品为生。24岁发表小说《青梅竹马》、《浊流》、《十三夜》等。25岁因肺结核去世。1、2《青梅竹马》创作背景与故事概略
《青梅竹马》来源于作者21岁那年,在吉原下谷区龙泉寺的大音寺前经营杂货点心时的见闻。在那里,居住在烟花柳巷附近的居民和孩子成为一叶店里的客人,也因此使一叶得以看清处于社会最底层艰难维生的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吉原这个充满色欲与物欲的世界,它所暴露的人类的冷酷深深地震撼了一叶。在这个期间的生活中,一叶对人情有了比以往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孕育了一叶在文学上客观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青梅竹马》的构想是从一叶在龙泉寺极度贫困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从此之后,一叶的文学创造达到了一个新时期。前田爱说过:“从龙泉寺迁居到丸山福山的一叶,已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士族家的大小姐了,而变身为一个以坚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女性。迁居到丸山福山后,一叶的创作如洪水般滔滔不绝,发表了很多杰作。”如此可见龙泉寺生活对一叶影响之大。
《青梅竹马》小说共16章,以大音寺前为舞台,故事以千束神社的夏祭为开始,在秋天酉日达到高潮,在“某个下霜的早晨”结束。描写了“孩子中的女王”美登利,龙华寺的信如,高利贷之子正太郎,消防车之子长吉,三轮车夫之子三五郎等孩子的世界。第二章 美登利的性格变化
主人公美登利有其鲜明的个性,其个性又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将美登利性格变化划分为4个时期。下面就分别对这4个时期美登利的性格特点及其他变化原因予以分析。在此之前,首先需要弄清一个问题:美登利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其原因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解释。外因上,美登利处于明治维新后东西文化相互激烈碰撞,新旧思想相互斗争,日本社会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自然而然会刺激一个人的性格的不断变化。内因上,十三、四岁的美登利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成长时期,性格上的可塑性很强,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性格上的变化,时期成长过程的必然结果。2﹑1刚来到大黑屋时的美登利
小说中对这一时期的美登利的描写并不是很多,只是写到她“初来的时候,她把藤色缎子褂领披在夹衣领上,在街上走来走去,胡同里的姑娘笑她是个‘乡下佬’,气得她哭了三天三夜,可是现在她倒要嘲笑别人的土头土脑了,而且也没有一个人敢回一句嘴。”虽是寥寥几句,却也道出了美登利最初的本性:与生俱来的勇气与叛逆。从乡下来到闹市的美登利,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感到害怕,反而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来走去”,被人嘲笑,也只是“气得哭了三天三夜”而不是“伤心的哭了三天三夜”。“气”与“伤心”是有莫大的不同的。所谓“气”,气得是带着有色眼镜嘲笑自己的人,气得是这个社会对人的阶级歧视。而“伤心”,伤的则是身世的凄凉,是一种消极的自怨自艾。美登利气而不伤,正显示了她积极乐观,敢于抗争的一面,同时也显示了她的争强好胜。2、2夏祭之夜之前的美登利
美登利性格的第一次转变—无忧无虑的少女
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人物性格也因此离不开对人物成长环境的分析。《青梅竹马》中主人公美登利的成长环境—吉原,是日本明治时期最大的妓院区,最鼎盛时娼妓人数达到3000人。小说的第一章和第八章集中而又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舞台。
1、在吉原居住的人除了妓女之外,就是那些“贪心的善男善女”、“真正的生意人”以及“靠妓院谋生的人”,这样的人聚集的地方势必是一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地方。
2、“这儿一般的风俗与别处不同,规规矩矩系好带子的女人没有几个„„小姑娘们也是这个打扮,自然有人见了就要闭上眼睛。”因此美登利出场的时候是“身穿单衣„„手拿湿毛巾,看上去是早浴回来的样子。”俨然一幅妓女的打扮。不仅如此,这儿的男孩儿“年满十五岁就已经早熟得可怕,手巾搭在肩上,满怀情意地哼着风流水调,在花街里荡来荡去。”小伙子们把“和姑娘们打打闹闹,把这些看成人生最体面的事情。”
3、在这里,“每天大家谈论的,尽是姑娘发迹的新闻,这儿的男子都和在垃圾箱里找事物的黑斑狗的尾巴一样,仿佛是个无用的累赘。”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登利因此产生一种“女尊男卑”的思想,认为女性地位高于男性,进而随意支使男孩子。
4、阶级观念根深蒂固。在育英学校,父亲的职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所受的待遇。孩子们从小就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同时“《青梅竹马》中的孩子,除信如外,没有认真从事学业的人,这些孩子并没有越过吉原与大音寺前这个生活圈,开创未知人生的欲望。明治维新时的贫民区就是如此,继承父母的身份与职业,这已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能够激发起他们出人头地梦想的刺激从一开始就缺乏。”方丈的儿子必然要出家,妓女的妹妹必然会埋没于青楼,其结果当事人无法选择亦无法控制。
美登利虽天生纯朴,具有反抗精神,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恰像一块白布染上红色”“美登利已经不把男人放在眼里,也不觉得妓女生意是下贱的勾当了。” “在街上说着花街暗语也不觉得难堪。”,“早晚听到的,看到的,都是爱呀不爱的风流传说。”,“也分不清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一味追求眼前的浮华”,“天长地久就成了一个轻浮的女孩。”,纯洁的美登利也难逃世俗的污染,同时,由于她特殊的存在意义,也使得她周围的人对她呵护有加,甚至是娇生惯养。主要表现在:
1、鸨母们为了奉承她的姐姐,有时候也给她一些钱,而这些钱也成为她挥霍的资本。
2、父母对她是“一味迁就她,从来没有说故她一句。”可以说美登利妓女的命运是由其父母一手造成的。父母只是把她当做自己敛财的工具,因此才对她爱护关爱,而对于自己把女儿卖到青楼的罪恶感却一点儿也没有。关于其父母,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还会有所提及。
3、妓院老板对她更是“宠爱得让人郁闷”,其意图不言而喻。
4、小伙伴们把她当做“女王”,有事情找他商量,在她发闷的时候为她剪纸,唱仁和贺歌。
周围的人如此待她,使她成长在一个不管动机如何但起码是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无忧无虑,活泼开朗。她自己更是有着一种优越感与自豪感,也处处显示着与别的孩子的不同。表现在:
1、穿着打扮上,她梳着现在“大户人家小姐爱梳的‘赭熊’髻,穿着连花街也少见的漆色高木屐。”
2、成日成夜地挥霍钱财,送同学皮球;把笔店长久卖不出去的玩具统统买下来分给伙伴们;节日之际让伙伴们想好玩的东西,“花多少钱都没关系,有我那。”
毫无疑问,美登利的物质生活是丰富的,这种富裕的生活使得美登利“妓女的妹妹”这个身份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却并未让她感受到与之相对应的痛苦。使得美登利成长为一位美丽豁达的女孩儿。另一方面,对这种物质生活的过分依赖,使得她也会爱慕虚荣,自我意识膨胀。更使得她无法看清这种生活的实质:她现在所挥霍的金钱是以牺牲自己将来自由与青春为代价的,是自己成为妓女后所要偿还的金钱。这个阶段的美登利对吉原妓女的生活是有所憧憬的,她“羡慕姐姐成了名妓。可以随心所欲地侍奉爹娘。”熟不知,“看起来最为自由地操纵金钱的自己,作为妓女被卖,实际上是最为金钱所束缚的存在。” 2、3夏祭之后酉日之前的美登利
性格的第二次转变—初识愁滋味
这里不得不谈的是夏祭之夜发生的事,在这里作者对美登利的描写有两处,一是美登利与长吉的争论,一是被长吉侮辱后美登利的反应。
首先,美登利与长吉的争论虽只有短短几句,但却十分巧妙地表现出她的性格。这一番话大致可以划分为3层含义:①“你们和阿三有什么仇?„„正太没跑也没躲,难道没看到他不这儿吗?”—据理力争,为三五郎鸣不平,仗义!②“这儿是我们玩的地方,不准你们来捣乱!”—敏感的自尊心及身为“女王”的责任感。③“要是有仇打我好啦,我当你们的对手!”—敢于担当,勇于接受挑战。
其次,长吉用泥草鞋打中美登利的前额后,美登利顿时变了脸色,“变了脸色”,这里有生理上受到突然袭击的恐惧,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心理上。一是对长吉话语的惊讶于恼恨。二是对长吉所说的信如幕后领导这一事实的震惊与心痛。不言而喻,后者是重中之重。
此次事件,“美登利初次受辱,也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怎样的存在!”曾经支撑、证明自己存在的支柱出现裂痕,曾经以为是美好的职业不再是那么完美无缺了。当一个人的信仰面临崩溃时,人会本能地去修复它。美登利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已经回不到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她开始真正有了烦恼,开始感觉到了压迫。而只有在有了压迫之后才会有反抗。这个阶段的美登利一方面自尊心极强地努力求证自己以往存在的正确性。但其越挣扎就越表明他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美登利本性中的反抗因素也因此得以觉醒。小说中在第七章和第十二章美登利对信如两次抱怨中可以看出。
这两段先不考虑恋爱中口是心非的因素,无外乎是对自己的抬高和对信如的贬低。而我们也只需分析美登利是如何抬高自己即可。不难看出,其最主要的理由便是作为大黑屋名妓的自己姐姐的重大影响力,这说明美登利还没有完全放弃对妓女职业的幻想,也还没有认识到身为妓女的辛酸,还是单纯地认为靠着金钱与权力就能支撑起尊严,其原因不可否认有思维惯性的影响,但我认为更多的还是美登利的倔强,难以轻易改变想法。
另一方面,美登利多次说“凭什么教唆长吉骂我是叫花子!”“我不是应受长吉之辈侮辱的人!”“大黑屋美登利可没有领过他一张纸人情!”“我才不会让酒肉和尚照顾呢!”“凭什么骂我是婊子!”还有她的中途退学,都是对长吉对自己侮辱的反抗,甚至是对自己命运的反抗,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
总之,这个时段的美登利在初步认识现实之后,在不断的自我挣扎中体内的反抗因素逐渐苏醒。2、4酉日之后的美登利
性格的第三次转变—羞涩无奈的少女
酉日的时候,美登利梳了艳丽的大岛田髻,穿着打扮比平常漂亮好几陪。在美登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引起了很大争论,但是不管是初潮还是初店,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此次事件之后,美登利终于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而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使得她从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儿转变为一位恬静害羞的姑娘。
至此,美登利已经彻底了解了妓女这一行业。因此“连被路过人瞧见都难为情”,而面对正太郎的追问,由于是女孩子家身上的事,无法说出口,心中有苦有愁而无处可诉,因此“心里慢慢感觉到寂寞凄凉”,因为“对于夏祭时人们口中‘叫花子’般肮脏的自己有所认识。”知道因为长大自己所要面临和舍弃的东西,虽然自己努力去改变却毫无结果,虽然很想“随自己的性子过日子”,“想一辈子做小孩”,一辈子不长大但时光不饶人,这个社会更不会饶人,美登利最终也会走向毁灭。
如上所诉,美登利的性格因特定的事情而经历了三次变更,逐渐由一个外向、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变为一个内敛、害羞、哀愁的姑娘,这个过程,也是美登利逐渐认清自己必然成为妓女的命运及现实的过程。第三章 从美登利与朋友的关系来看其性格
美登利是孩子中的女王,带着这份骄傲,她自己也“不把男人放在眼中”,随意支使自己身边的男性朋友,她对三五郎自不必多说,即使是对待作为大街孩子头的正太郎,也是让他满头大汗地买东西。下面,将从美登利对待朋友的态度上来洞察美登利的性格。3、1与正太郎的关系
正太郎无疑是美登利最好的朋友,美登利一方面亲近他,另一方面却无法理解他。
对于正太郎,美登利多多少少有些依赖,“他要是不来,我也不愿意先玩幻灯片了。”他在正太郎苦恼无助时充当了他最忠实的听众。但无论两人的关系多好,也都无法掩盖两个人性格上的不同甚至是冲突。田中屋的正太郎,从小跟着 收高利贷的奶奶长大,每天看到的是金钱面前的残酷无情,因此,他比美登利更为现实、成熟。关于两个人的冲突,文中有两处表现得较为明显。
一处,夏祭之夜的事件引起正太郎对自己命运的悲叹与无奈,他把这些向美登利倾诉。正太郎理解到“在金钱面前人的渺小,要想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无论是贫困的人,还是自己的朋友,有必要的话都必须打倒他。”这是正太郎的悲伤,但这些都是无忧无虑,被人呵护有加的美登利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她才会转移正太郎的话题,把话题转移到庙会那天正太郎的衣着打扮上。
另一处是在笔店,由来而又离去的信如所引起的对话,正太郎绘声绘色地描绘着长大后的自己,很现实也很真实,而美登利却笑道“小孩子学大人似的,真太可笑了。”正太郎清醒地认识到“过几年我也会变成大人呀!”对此,美登利却认为“天晓得要等几年!”,两人在认识上的差距显而易见,也因此,当大家不得不由小孩成长为大人时,美登利受到的冲击要格外大。3、2与三五郎的关系
美登利对待三五郎的态度极为随便,叫他“阿三”,说他“滑稽”,不顾炎热让他“左等右等”,在美登利心中,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正太郎和自己是同一类人,而没有经济基础的三五郎只是跟班或手下,正如她无法理解正太郎,对三五郎的无奈与痛苦,她更是无法理解。虽然在三五郎被打时,他挺身而出,但也只是基于自己“女王”的责任及怜悯的天性。3、3与信如的关系
美登利与信如的恋爱,对此深入分析者大有人在,本论文把重点从爱转移到由爱所显示的人物性格上来。
与信如的淡淡爱恋中,美登利是积极主动的,不管是帮助信如给他红绸手绢,亲切地叫他“藤本哥”,等着信如,请求他给自己摘花,还是看着雨中信如的背影,亦或是扔给信如红友禅的绸条,无不表现出美登利追求爱情时的勇敢与奔放。这在由父母主导婚姻的时代,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当然,这也与美登利在大黑屋看惯了,听多了男女之间的情爱故事有关,同时,她本身所受的教育不多,封建礼教对现在的她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加之正处于叛逆时期,如此一来,其行为也不是难以理解的。
主动但又基于少女的羞涩及恋爱中的无措,使得美登利没有勇气告白,而对于两人之间地位的差距,美登利也是有所认识的,她在抱怨信如时说他“尽管是高班生,学问好,是龙华寺的大少爷„”,“我有爹有娘,我才不会让酒肉和尚来照顾呢!”美登利即认识到信如出身好,收到的教育也好,同时在受到来自信如的伤害后也没有贬低自己,而是保持自己的骄傲,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使美登利为之骄傲的东西有多么脆弱,能够有这种相对独立的想法,在那个女性备受压迫的时代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酉日之后的一个下霜的早晨,信如把一束纸水仙花放到到大黑屋别院的格子门里。美登利把它插到花瓶里,独自欣赏它那“寂寞而清净”的姿态。大音寺前的孩子中,“信如和其他孩子一样寂寞,但却是唯一一个为了不被污染而反抗的存在。”美登利就是被这样寂寞而清净的信如所吸引,虽然自己难以逃脱污秽的生活,却仍未放弃梦想着纯洁的生活,因为只要有梦就有希望。第四章 明治女性的悲哀与启示
在樋口一叶的《青梅竹马》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本天真活泼美丽的女孩如何在时代的激流中,不断地被现实打磨,逐渐失去纯真,痛苦地进入早已注定的残酷的成人世界—沦为雏妓。美登利和一叶其他作品中的女性一样,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这一点正是明治女性的悲哀。接下来我们将来探索出现之一现象的原因。4、1原因 4、1、1时代特征
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首先,“此次改革以西欧物质性的近代文明为摹本,推行文明开放,富国强兵。而与之相对应的近代精神—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精神却并没有同步产生。明治社会只是一个未确立近代精神的表面化的近代社会。”也因此,日本女性的地位也没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被压迫的境况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少数有限的自由,人权精神,只是在上流社会传播,并未渗透到广大老百姓中,真正需要这些思想的穷苦大众,只能在挣扎中绝望。4、1、2社会制度的束缚
1、娼妓制度
“明治新政府的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改革当初所提倡的‘四民平等’的精神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踪迹,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极度贫苦,特别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以出卖肉体为生的女性数量逐渐增多。”
而中村三郎在《论充满矛盾的公娼论—森鸥外的废娼论》中说道:
“日本政府认为娼妓的存在是一种奴隶制度,根据1872(明治5年)10月的《太政官达第295号》(娼妓解放令)以及《司法省达第22号》,年季奉公与娼妓的人身买卖被严令禁止,但是,仍允许以自愿为前提的卖淫,因为存在为了生计而卖淫的人,制订了《妓女营业规划﹒娼妓艺妓席货规则》,这一行动实际上是把卖淫制度合法化了。”
因此,明治维新后娼妓的残酷现状并没有改变,美登利就是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
2、学制制度
“根据明治5年的学制制度,一切孩子由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连孩子的劳动力都不得不吸收的吉原周边,靠学业出人头地是没有指望的,明治23年颁布的教育敕语中,教育的基本以‘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为支柱。这是国家主义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理念,所有的孩子都接受这种思想教育,《青梅竹马》中的孩子自然在‘孝敬父母’的思想控制中成长,因此,其将来的悲哀道路也是无法选择的必然道路。”美登利羡慕身为妓女的姐姐可以赚钱孝敬父母,而她自己继承姐姐职业的道路更是无法改变。
3、家父长制
在家父长制下,家长(父亲)拥有绝对权力,子女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必须服从财产,必须服从父亲,女性没有根据自己意志选择结婚对象的权利,当然也就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甚至连自由离婚的权利也没有,美登利的悲剧可以说是由其父母一手造成的。4、1、3传统道德的束缚
为了使男尊女卑的道德合理化,封建统治着向中国学习,把唐代《女论语》改编成《女大学》中,“女人应把丈夫当做天,不能违背丈夫的意志。”不仅如此,女性需对长辈忠诚,服从,忍耐。当时的女性很难冲破这些封建思想的牢笼,更难以去与男性社会抗争,去寻找女性的自由。4、1、4经济上的不独立
明治时期,女性可以从事的正当职业并不多。受过一定教育的一叶,在家庭极度贫困时,尚且只能以给别人做些针线活,洗洗衣服为生,有学问不一定能找到体面地,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因此,大部分女性都把“结婚”当做出人头地的手段。若连结婚的条件也没有的话,就只能坠入青楼。
如此,没有经济基础,连活下去都成为问题的女性,哪里还有精力去考虑造成自己悲惨生活的原因,甚至去反抗?也正因为贫困的泛滥才导致人们对金钱的崇拜,也因此造就了吉原这个金钱至上的世界,进而有了在金钱面前无可奈何的这群孩子们。4、2启示
我们现在生活环境的优越与明治时代是无法比较的,女性的地位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实际上都有所提高,但在女性自己心中,是否真的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看待?现如今,希望靠结婚“大赚一笔”的人大有所在,而另一方面,像一叶一样隐忍,无法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人也很多。因此,如何在尽到女性应尽到的责任的基础上同时做到自身价值的实现,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二篇: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 民族性格 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2]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
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一、从历史文化看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中国走了几千年,美国走了几百年,到了今天,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已经形成各自迥异的文化特征和性格。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中国和美国更具可比性了。因为两个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两个民族的性格在不断互相磨擦,互相影响。[4]
但是正如某个人,其性格势必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一面,也有碍其自身发展的一面,如何在文化交流磨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本民族形成一种更利于民族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性格就是一个需要学习、了解和研究的问题了。同时,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由此便产生了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制社会,多元制“就是要使所有的思想和意见都能得以表达和实现。”“个人主义的特色则在„„每个人或团体的均志愿加入国家这 个组织,但并不放弃自己的个体和选择权”。[5]中美国民性格的差异代代相传,在这其中,家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活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正是家庭,而不是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与经验。”[6]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区别,同样也表现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或许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在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农耕地区发展、生长起来的,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自始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路径,形成一种比较孤立、特殊的文化。也正是由于受到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中国文化比较重视内部的和谐,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易于形成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总之,中国的传统
思想,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赞颂:“中庸之德,其至矣平。”朱熹在《中庸章句》题注称:“中者,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孔子认为凡事应“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从老子、孔子开始,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问题。提出了十分丰富的有关修养的理论和主张.‘‘侈”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儒家关心人的主体,偏重柔,主张“明心见性”,注重内省及人格完善。以达到圣贤境界.“吾日三省吾身”的劝勉历来为志士仁人们所蘑奉,这就养成了中国人内向的性格,心态也是安宁的、宁静的。可以讲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强调的是如何做人,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而且道德本身就是最高报酬,讲究为人要有浩然正气,要保持人格的尊严”。中国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与愉悦,不太看重物质利益,中国人总想避免被人看成是个重利之徒,避免炫耀自己富有,利欲熏心的人则被视为势力、俗气、缺乏道德而遭人所唾弃。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真可谓一穷二白,中国人正是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 来发展和强大中国的.。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只求给予,不求索取”、“俯酋甘为孺子牛”、。淡泊名利”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座右铭。
而美国人跟中国人恰恰相反,他们祭尚及时行乐。追求物质利益。美国文化源于西方从古代希腊就开始的海洋文化或者商业文化。求变、好奇是海洋文化的特点,他们养成了好动的性格,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以及其它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他们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中克服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因此,“做事有所成就”自然就变成了他们的重要的文化取向或价值观念。美国人重视铤而走险,认为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并有所成就才是积极的品质.因此入们争取改善社会地位,为获得成就而有为。并因此获得金钱和荣誉,他们尽量满足自已的欲望和要求。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日“爱人”,孟子说。仁也者,人也。[7—8]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悌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子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便为“不仁”。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这也与中美的伦理观念不同密切相关。美国人认为人与人之同是契约关系,人与人之周只是依靠契约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人讲究人伦情谊关系。讲究“君巨,父子、夫妻、兄弟、师友”。三纲五常”等等。
二、从文化相对主意看
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种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9]
中庸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养成一种惰性而不思进取,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求生存求发展的信息,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们注重创新.愿意迁移和进行冒险。这种频繁的迁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习惯于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10]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
由其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人权”观点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是最优越的,然而作为与美国白人不同的。异文化”拥有者,美国国内的黑人、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许多年来一直处在白人严重的种族歧视之下.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就是上述“美国信条”的代表。冷战结束后。亨廷顿推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不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问的冲突。作为有普世意义的“美国信条”必然要与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等“异文化”发生冲突,认为美国的优越之处不在于美国人民优于其他人民,而在于“美国理想”的至高无上。[11]这也是美国政府在当今世界上推行单边主义的思想溯源。
参考文献
[1] 侯喆.中国与美国儿童国民性格的差异[J].人文论坛.186
[2] E.Steward.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美国文化模式[ 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69—70.[3] 余元浦,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4] Bradford Smith.Why we Like Americans [M].195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69.[5] 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18—
219.[6] Baker, Larry.Communication.Chicago:Prentice-Hall Inc.[J],1984: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扬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9.[11] 苑可.亨廷顿的优思[ J ].读书,2005,(5).
第三篇:《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 论中西方零售业企业文化的对比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的流利度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 《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从桑提亚哥看海明威的奋斗人生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Scarlett’s Pragmat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44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 45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47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 49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5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51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的跨文化解析
理想自我的追求——爱伦•坡与《莫格街血案》 53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56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 57 流行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58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59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 60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简爱:魅力人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62 语言中性别歧视词汇的语用分析 63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 64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65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 66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68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 70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71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73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74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76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77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in RAP Music and its Influence 80 论英汉成语翻译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83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84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87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89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90 超市价格策略的比较
聊天室中网络英语缩略词浅析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93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94 Love under Ascetic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95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 96 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97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论合作语言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
《绿色山墙的安妮》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 100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 102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 104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 106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用迁移现象的分析 107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 109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110 金钱决定婚姻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 112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14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117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 119 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 120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121(日语系毕业论文)义务教育的发展—就择校问题进行的探讨 122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123 《简爱》与《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比较分析 124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25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7 觉醒的女性意识:《嘉莉妹妹》中女性主义分析 128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29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哈克贝利•费恩对“文明世界”的适应
On Application of Humor in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32 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 133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34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136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138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141 Strategy Resear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oral English 142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43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45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146 怎样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 147 《卖花女》中莉莎人物形象分析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 149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
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 151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152 《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 153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154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155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56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157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15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159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160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161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162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 163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164 Th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ess of D’Urbervilles 165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166 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远大前程》中的反映 167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68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69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比较 170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
171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72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 173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4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
175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
176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 177
178 论中国特色时政新词的英译
179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 180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81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
18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183 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的优缺点
184 中西颜色中“红”与“白”的文化差异对比
185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86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187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18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89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190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
191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192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9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94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195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96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
19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
198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Slogans from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heory 199 《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
200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第四篇:家长会发言孩子的性格变化之启示
孩子性格变化之启示
——舟嵊小学家长学校交流发言
一(5)班 李祖翰
尊敬的老师,各位宝爸宝妈:
大家晚上好!我是李祖翰的父亲。今天站在这里进行交流发言,感觉非常惶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交流主题高深,教育是十分神圣而崇高的事业,围绕孩子教育进行交流发言,让我这个门外汉感到莫大的压力;再一个是对象层次太高,一个不太称职的父亲,在两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和这么多培养了优秀孩子的父母面前谈孩子教育,感觉很心虚。但这个任务又必须完成,怎么办呢?在老师的启发下,我想了好几天,最后决定和大家聊一聊我家孩子的变化。
可能有不少家长认识我们家孩子,印象可能也都是块头大、嗓门大、胆子大,其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热心、讲义气,从小朋友到大朋友,都能很快打成一片,哪怕老人,他都能跟人有话题聊,并且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孩子现在的这种性格,是几年前我和他妈妈都没有想到的。由于我工作忙,孩子是他妈妈一手带大的,早上他睡醒我已经上班了,晚上我下班他肯定睡着了,所以他小时候接触的几乎都是女性,除了我之外,他不愿意接近任何一个男性,胆子小,怕陌生环境,怕陌生人,不愿意
—1— 说话,等等。这种性格让我们很担心,也想了一些办法。现在回头想想,孩子现在的这个变化,大概应该归结为四个方面因素,可以用这样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环境。就是创造孩子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环境。一方面,我周末加班时,只要方便,都带着他去单位,同事中有好多单身汉,可以带着他一起玩,慢慢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和朋友家庭隔三差五聚一聚,孩子们可以在一起玩耍,他在这过程中获得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机会。通过这样不断地反复,孩子逐渐克服了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建立起了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第二个关键词是机会。荀子说过,“人之初也,不能无群”。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有与人交往的本能需求。胆小内向,很多是因为缺少锻炼的机会。我家孩子在幼儿园的几年,是变化很大的几年。仔细想想,与他在幼儿园得到的锻炼应该是分不开的。就和现在老师组织他们上台讲故事、背古诗一样,在幼儿园时,老师也都尽可能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都来参加,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后来通过不断地锻炼,孩子胆小、怯场的问题逐步得到克服,集体荣誉感、合作意识和自信心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幼儿园毕业典礼时,他都能毛遂自荐当了小主持。所以,我感到,内向的孩子欠缺的不是天性,而是机会。
—2— 第三个关键词是放手。也就是说,父母不包办。我家孩子以前很胆小,想让他主动和陌生人讲句话,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们也进行了很多尝试,我想,最有用的一条,还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学会适度放手,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需求的满足。比如,孩子从两岁多时开始,每天到了傍晚就会找我,而我经常加班,于是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他妈妈就会把他送到我单位的门岗,由他自己走到我办公室,当然,因为距离比较远,我都会请人远远地跟着他;他想买一个喜欢的玩具,就带他去玩具店,让他自己和营业员交流,从而买到喜欢的东西;他想出去玩,就装作不认识路,鼓励他主动问路,等等。最后,往往是欲望战胜了恐惧,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好多事,勇气和信心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增强。
第四个关键词是安全感。这方面,除了不断用语言表示以外,我觉得家庭环境非常关键。首先,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了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不会忽冷忽热,不会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非常注意慎用“你再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你不听话,把你给谁谁谁”等类型的语言,也尽量不拿他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其次,注意给孩子面子,不当众指责、羞辱孩子,一般以事后教育为主;再次,在家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我受的是棍棒教育,但不认可棍棒教育,因此比较注意
—3— 这方面的问题,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一般都能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现在在家里,尤其是孩子犯错误或者我们感到他有问题时,一般会召开家庭会议,大家坐在一起,认真听听孩子的想法,一块研究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简单地抡起大棒,进行粗暴地打压。我觉得,孩子有较强的安全感,对我们总体还是信任的,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犯了错误也不会过多地隐瞒,这可能也是他比较胆大的原因之一。
说了这么多,不是说胆大就好、胆小就不好,各有利弊,我是要表达一个观点,只要我们用心地帮助,孩子是会有所改变的。在我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不一样的优点和缺点,也不可能用同一个模具来塑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扬其长、补其短,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帮助,别拿完美去挑剔孩子;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立竿见影是个神话,不要指望孩子一夜之间改变多大,我们能做的就是包容和坚持,因为我们是父母。
由衷地期待一(5)班的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祝福两位老师和各位家长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谢谢!
—4—
第五篇:简爱的性格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变化
[键入文字] 简爱
简爱的性格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周围的环境,都对简爱的性格变化产生影响。
(一)童年时期的性格——自卑,反抗,勇敢,仇恨 简爱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她以孤儿的身份进入了盖茨黑德,然后受到舅妈里德夫人和表兄的虐待和欺负,经常受到责备、挨打或被囚禁!她的反抗精神难以掩盖内心的自卑,然而这种自卑心理却促使着她不断努力奋进,正是自卑促使着简爱的自信、自强。10岁的简对自身的遭遇己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红房子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因此,可以说简爱勇敢的抗衡精神在她早期的生活中就体现出来,而实际上敢于抗争的精神在小说中贯穿着简爱的整个生活!同时,孩童时期的苦恼致使她产生对爱强烈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情,也为她的性格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青春时期的性格—同情,倔强
为了摆脱简爱这个累赘,其舅母将她送到洛伍德女子寄宿学校,在这里,简爱也经历了她不寻常的青春期。她发现这里的生活远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美妙!她总是遭受饥饿的痛苦,经常受到不公平的惩罚!在孤儿院,简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朋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伦·朋斯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而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同时对于海伦的遭遇和死亡简爱流露出很大的同情。作为一个孩子,她总是用严肃的眼光
[键入文字] 简爱
盯住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对他们的虐待和欺凌充满了仇恨!
(三)成年时期的性格—敢爱,真挚 当简·爱成年之后,在桑菲尔德庄园成为了Adele的家庭女教师。她内心的自卑感进一步凸显出来。为了谋生,她不得不成为了被贵族们认为无异于女巫婆的家庭女教师,和奴仆相差无几。具体体现在“我还没见过城市,还没和男人交谈过,我担心一生就这么过去.......”。然而,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一尘不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庄园的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简爱敢于追求爱情、追求幸福,敢于向社会及其偏见的大胆挑战。可以说在这里,简爱受到了主人和他人的尊重,尤其罗切斯特。正是在此平等尊重、没有歧视、没有阶级之分的基础之上,两人打破因循守旧的封建礼教,步入爱河!而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她依然选择了离开,因为她的自尊心和个人道德!而最后在面临罗切斯特和圣约翰的选择时,简爱依然选择了真爱---罗切斯特。此时的罗切斯特却一无所有,从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出简爱高尚的人格和对真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