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诗歌

时间:2019-05-15 08:5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夏秋冬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夏秋冬诗歌》。

第一篇:春夏秋冬诗歌

《春日》 『宋』朱熹

胜日①寻芳②泗水③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④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

①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②寻芳:「芳」花草。春游踏青的意思。③泗水:水名,在今天的山东省泗水县。④等闲:随便,到处都可以。⑤东风:春风。

诗歌翻译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评价: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赏析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题榴花 宋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1此地无车马,颠倒2苍苔落绛3英。作品注释(1)可怜:可惜。(2)颠倒:错乱,多指心神纷乱。(3)绛(jiàng):紫色,这里指石榴花凋落的样子

作品译文

五月里石榴花开了,红艳似火,耀眼夺目,隐约可见榴子结于枝子间。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花却无人来观赏,此地没有赏花人车马的痕迹。大红色的榴花在人们漠视的冷遇中,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赏析

首句中的“明”字既点明了五月的石榴花十分耀眼,将花朵艳丽的颜色描写了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才华虽然如盛开的石榴花般灿烂耀眼,可是也只能和青苔一样平凡的人混迹在一起罢了。整首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

才不遇的失落与心寒。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赏析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其一雪梅 〔宋〕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③阁笔费评章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②降(xiáng),服输。③骚人:诗人。④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译文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作品赏析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赏析二:此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第二篇:春夏秋冬诗歌

我喜欢冬天

我最爱秋天,并非说冬天就不喜欢,就和你爱的人只有一个,但喜欢的人却有很多一样的道理。春夏秋冬,其实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我喜欢江南四季如春的温婉与清丽,但更喜欢北方四季变化的多彩与粗犷。总觉得,人心会随着四季的变化或明媚,或激情,或纯净,或沉郁……人生也会在这四季变化中变得更加摇曳多姿,丰富多彩。

我喜欢冬天的温柔与浪漫。

我喜欢飘舞的雪花轻盈的身姿,悄悄钻入窗棂,慢慢融化的那种温柔的感觉。喜欢清晨起床后,拉开窗帘看见外面白雪铺满大地令眼前一亮和“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喜欢毛泽东笔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还喜欢与女儿在院子里堆雪人,看她冻得通红的小脸和欢蹦乱跳小鸟一样的喜悦,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我喜欢在一个下大雪的天里,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带上艳丽的绒线帽子,双手插在衣袋里,一个人走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上下飞舞的雪花蚊蚋般钻进你的脖颈里,落在你的睫毛上,瞬间便化成了水,凉凉的。

我还喜欢冬季里出差风尘仆仆归来后,爱人捧上一杯热茶,浓浓的茶香随着袅袅的热气氤氲在小屋中。女儿递上一双小动物毛绒拖鞋,一种温暖便会从脚底传遍全身。妈妈在炉火上炖着红烧肉,锅里发出咝咝的响声,随着升腾的热气,肉香味直钻入鼻孔。那种温暖和幸福足可以让你陶醉。

我还喜欢冬天的沉郁与静默。

冬天相对于春天之妖娆,夏天之激情,秋天之丰硕来说,它是一个沉默的季节,是一个不事张扬的季节。冬天,由于红衰翠减、万木凋零,人们少了许多来自大自然的诱惑,更容易让人把心沉静下来。在这个季节里,农民们可以盘点一年的收成,生意人可以细数一年的盈亏,孩子们可以反思一年的进退,我们可以回顾一年的得失。在这个意义上说,冬天更像一个加油站,可以让自己忙碌了一年的身心暂作休养生息,以便来年取得更大的收获与成绩。

冬天是一个让人思考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更能体悟到浪漫和温暖的季节,我喜欢冬天。

2斜晖脉脉水悠悠

她,轻轻地走上阁楼。这是清晨,淡淡的红洒在江边,披着的只有一件淡薄的素衣。这是初春的清晨,乍暖还寒。临水的小榭,纵然衣食无忧。自己却轻轻地拭去枕边的泪。懒懒地,她很早就醒了,只是静静地合着双眸。不知不觉,泪水打湿了双眼。

轻轻地一阵风吹去,带来了几滴青涩的雨水。这是江南特有的雨——缠绵、凄婉。阴沉的天气带去了方才的朝霞,抑郁的楼,填充了无尽的阴霾。在这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罗袂素衣,轻轻扬起,如梦如雾,如泣如诉。水边的杨柳枝上明显泛着些许的绿。似乎在炫耀春天已经来了。可这对于她,这与秋天没什么两样。江水与溪流,又有什么区别呢?载不动的,总是许多愁。

淡淡地给泛白的双唇抿上一点红,淡的依旧,白的凄清。若削之肩,已脆弱的连双鬓也承不起了。清瘦的脸颊,禁不起雨水的冲打。细腻如葱白的玉指,划尽了多少珠玑再那些美丽的花筏上。香墨篆烟,淡淡地抹平了一切美丽的景色。抑或,是给美丽上加上了几分凄索与萧然。

雨些许的小了,临江的小楼,轻轻地朦上了一层淡淡的泪水,江边,这栋小楼,却如梦一般缥缈。风,让小楼柔弱地如她一般,不胜怯弱。

轻轻地,她走到花筏一旁,轻匀香墨,淡蹙娥眉,舞动玉指,静静地在花筏上写道:正是玉人断肠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泪水,又打湿了双眸,几局短短的诗,却让她娇喘点点,香汗滴滴。轻轻地咳,扶着那柔弱的笔。

放下手中的笔,打开小窗,看着江面上,过尽千帆皆不是。

倚危栏,萋萋恨如芳草,流水带过的小船,尽是伤心之影。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沧然黯惊。半卷珠帘,轻掩罗户,慵整素衣。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春觉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独倚栏,望断天涯。水悠悠,恨悠悠。水风无语,杨柳依依。念君千里从征骑,几时归!玉楼明月长相忆,柳絮袅娜春无力,但见门外草萋萋。

斜晖脉脉,断肠人在白频洲。

天欲暮,愁恨帘笼。

梧桐树,三更雨,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

轻拭泪,梦长君不知。

轻轻地睡去,红烛背,萧帘垂…

泪水,洗尽铅华,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3故乡晨色

叆叇的朝云在东方徐徐散开,安谧的房间里我正在熟睡。房间里异常的静,似乎聆听到了树木将醒的声音,新年将始的声音,乃至自己成长的声音。我确定,我已经被朝云匆散的声音唤醒了。

凭窗远望,东方曙色微露。虽然凉意有些袭人,但心里却有一种喜悦汩汩涌出。须知在北国的冬天里,烟雾霏微,风沙肆虐的时日占去十分之九,而今天这种天朗气清,和风徐流的天气非常难得。依旧青郁的塔松身上披着一层白纱,宛若一个北疆边防战士。不只是松,窗外映入眼帘的都被这白色笼罩着,就连自家的大黄身上也是披霜挂露的。

知道吗?近日,我爱上了观日出,观故乡的日出.每逢天气晴朗,我就不顾寒意的冲往里自家不远的小亭。小亭地势较高,不会影响视线,亭中有石桌石凳,上还有多处浮雕。亭前有一泓清水流淌着,两边白柳枝都垂在了水面。和往常一样,面向东方坐下了。

一方紫色逐渐飘散在东方,却又时而蓝,时而灰,时而又紫红,色泽俯仰万变。少焉,百绘交错,纹理清晰,一层薄纱铺盖其上。的确,日落时也会现出一层纱,但多与人惋惜与留恋。而日之将出的细纱却更像一个如花的仙女蒙上的面纱,让人只能闻其声,不能睹其容,多与人遐想与希望。

此时的东方已经染红了,像翱翔的火鸡,像奔腾的骏马,更像盛开的牡丹。我想我的脸也早已被滋润了。突然,一个光斑从大地蹿出,光芒四射的它洒进了家家户户,唤醒了懒惰的人们,将世间黑暗驱之一尽。亮斑越来越大,几乎目不转睛也难以尽观其景。渐渐地,一轮红日掠过树梢升起来了。我们不知道这轮红日不知曾经照耀过多少古今圣贤,供给了古今多少生灵,它多少年如一日,点亮着每个角落,光耀着每个人的心灵。它的伟大,对我们的恩惠,无以回报。

柳枝的冰晶被这渐强的光线变成了露滴,阳光打穿着残滴,凭栏而望,似柳枝上镶嵌了一带钻石。露滴时而落在逝去的溪水上,发出叮咚的声音。我面向着东方,久久发呆------

4、秋颂

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第三篇:诗歌春夏秋冬

春,竟然如此温婉和善。早春、阳春、晚春、暮春…… 和着绿的阳光,沐浴着生命的气息,清新的,暖暖的。

夏,也将继续奔放灿烂。初夏、仲夏、盛夏、暮夏…… 带着火的热情,追赶着独有的感觉,如烧的,辣辣的。

秋,还是那样低调随然。新秋、仲秋、晚秋、残秋…… 播着家的呼唤,拥抱着大地的胸怀,幸福的,安安的。

冬,依旧这般傲然洁白。早冬、严冬、晚冬、残冬…… 裹着爱的身躯,褪去了秋妆的痕迹,纷飞的,静静的。

大自然情怀,人生百态,不外如是。

请放慢您的脚步,再多留恋一眼旅途中的点滴吧,兴许这一站便是您一直在努力寻觅的乐园。

第四篇:《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

活动目标:1.对季节特征有较正确的了解,能够正确对应描写各个季节的词语。

2.对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明确的了解。

活动准备:顺夏秋冬的图片

活动重点:对不同的季节能正确对应描写各个季节的词语。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介绍一年四季的顺序,幼儿有初步了解。

师:“宝贝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幼儿回答。

师:“那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它们的先后顺序呢?”请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在对一年四季顺序有初步了解之后,出示四季照片,并总结各个季节的词语。

出示春季照片

师:瞧,这是哪个季节呢?幼儿回答

这个季节小朋友穿什么呢?公园的花儿怎么样了?并请幼儿用适当的词汇来描述

出示夏季照片

师:这是哪个季节呢?幼儿回答

这个季节小朋友穿什么呢?经常吃什么呢?花和大树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用那些

词汇描述?

出示秋季图片

师:看一看,夏季之后是那个季节呢?幼儿回答

这个季节小朋友穿的什么呀?花和树叶都怎么样呢?天气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用那些词汇来描述呢?

出示冬季照片

师: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是?幼儿回答

这个季节小朋友穿什么了?还会有什么呢?其他季节都没有的?小动物们会怎么样

呢?

三、总结所学知识!

第五篇:春夏秋冬教案

《春夏秋冬》教案

教材来源:部编本2016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春夏秋冬 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 吴 娟 建设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教材分析 《春夏秋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

3.学情分析

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目标

1、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等形式,认识“霜、吹、落”等8个生字。会写“春、风”等7个生字。

2、通过指名读、齐读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评价任务

任务一:认识“霜、吹、落”等8个生字。会写“春、风”等7个字。任务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 冬 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4.教学词串: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5.教学词串: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3)出示词串三和四。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可以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重点关注“春、冬”:两字的撇和捺要舒展。“冬”的两点要在竖中线上。“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风”和“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

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2.学生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

设计意图:抓住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生字的结构。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要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教师要注重多示范,一笔一笔地教,力求让学生把每个笔画写正确、写规范、写到位。

四、反复朗读,加强巩固

1.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按照课文顺序读,也可以打乱顺序自己调整读。2.班内交流读。

方法1:按照词语——词组——词语——词组的顺序。

方法2:调整次序,如:春风——春风吹 夏雨——夏雨落 秋霜——秋霜降 冬雪——冬雪飘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4.教师总结。

《姓氏歌》最新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设计,教师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2.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2.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音频文件中听到了吗? 3.揭示课题,并板书。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节奏感强的《百家姓》诵读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3.小组合作。(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一)诵读第一节。1.指名朗读第一节。2.齐读第一节。

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出示:

什么李?木子李。什么张?弓长张。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1)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2)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黄—草头黄”等。

(3)齐读第一节。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

(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2)照样子说一说。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什么方?方向的方。①师生问答。

②学生同桌之间游戏问答。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二)诵读第二节。1.引读:

师:中国姓氏有很多—— 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指导读好“郑”字,它的韵母是后鼻音。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2)教师介绍复姓。

(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4.指名读第二节。

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1.个人挑战赛。2.男生女生集体比赛。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拍手游戏、朗读比赛等形式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张”“赵”“钱”,学习新部首。(1)指名朗读生字。

(2)介绍部首:“弓、走、钅”。

(3)说说一个字在做部首时和原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出示生字:么、国、方、什、双、王„„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们。3.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 《姓氏歌》最新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国:四四方方一个框,里面住着小玉儿。(猜谜法)方:“放学”的“放”去掉反文旁,就是方。(熟字拆解法)双:又又成双。(部件组合法)王:王王王,王嘉成的王。(介绍班级同学姓氏法)„„„„

4.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5.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把生字进行组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三个一”)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如:国——方框儿要稍微大一些,竖画要直,“玉”字要写得小,里面的一竖写在竖中线上;双——两个“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左边的捺要变成点,稍稍比右边的“又”小;王——笔画少,注意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稍短,第三横最长,稳稳托住上面的笔画。)5.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生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小青蛙》优秀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小青蛙》是一首儿歌韵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本课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以情感为基础,以识字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同时采用归类识字、字谜识字、看图识字、组词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识字,能主动识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并有意识地将识字教学引向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在生活中识字。

课前准备

1.(1)课文相关图片。(2)辅助课件。(教师)2.制作本课字卡。(学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青蛙)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小青蛙。(板书:小青蛙)3.课件出示漂亮的小青蛙。

导学:同学们想和小青蛙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课题)4.说说你对青蛙有哪些了解。

5.青蛙穿着绿衣裳,你知道它的名字中哪个字表示的是绿色的意思吗?(青)6.导入: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小青蛙还为咱们带来一首儿歌呢!(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用有趣的谜语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小青蛙的距离,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为整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读文识字(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你圈画的生字的读音。

2.导学:多有趣呀!你们想读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那该怎么办呢?(查字典、问老师、问同桌、借助拼音)读完后,请你们把圈画出的生字、词读三遍。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二)随文识字。★学习第一句。1.指生读第一句。2.指生评议朗读。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清、晴、眼、睛”。(1)指生领读生字。

(2)先引导学生小组内观察;然后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预设一:

“清、晴、睛”三个字的读音有点像,字形里面都有“青”字。

①导学: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放回课文里读一读,再看看图,好吗? 预设:“清”,清水的“清”。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导学:带“三点水旁”的字表示与水有关,谁还能说出带“三点水旁”的字。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浑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晴”:太阳出来就表示天气晴,所以是“日字旁”,表示与太阳有关。(出示晴天的图片)导学:谁能给“晴”找个相对的朋友?(出示阴天的图片)扩词:雨过天晴、晴空万里。(练习说话)“睛”的部首是“目字旁”,表示与眼睛有关。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②导学:怎样区分“睛”和“晴”?

③想想还能给“青”加上什么部首,组成哪些字。(发现生字中的“请、情”)预设二:

“眼、睛”都是“目字旁”。①说说这两个字都和什么有关。②请眨眨你们的小眼睛。5.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2)男女生赛读第一句。★学习第二句。1.指生读第二句。

2.相机学习生字“保、护、害、事、情”。(1)指生领读生字。

(2)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3.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2)全班比读第二句。★学习第三句。1.指生读第三句。2.指生评议朗读。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请、让、病”。(1)指生领读生字。

(2)引导学生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2)小组比读第三句。(三)巩固生字。1.挑战过关。(认读生字)第一关:读读带拼音的生字。第二关:擦掉拼音认读。

第三关:读读你手中的生字卡片,遇到不会的及时请教身边的同学或老师。第四关:读老师手中打乱顺序的生字卡片。第五关:开火车读,看看哪组最棒。2.找朋友游戏。

一名同学手中拿着一张生字卡片,其他同学要快速找到这个生字的形近字卡片,然后站在一起,同时要用自己的生字卡片上的字组一个词语。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老师对生字的教学非常扎实。在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等方面花了很多时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识字。用“游戏”加以检测,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动力和兴趣。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青、清、气、晴、情、请、生”。2.学生读字。

3.导学:这几个生字宝宝,你能给它们按结构分一下类吗? 上下结构:青

左右结构:清 晴 情 请 独体字:气 生

4.根据结构特点,重点指导:青、请、气。(1)教师指导书写“青”。

①导学:认真看一下:“青”字共几笔,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竖在竖中线上,下面“月”的“丿”变成“丨”,横折钩的横在横中线上。

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青”字,教师巡视指导。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⑥学生再写2个“青”字。(2)教师指导书写“请”。

①导学:想想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特点是什么。仔细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领。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请”字,教师巡视指导。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

(3)教师指导书写“气”。重点强调第四笔的写法。

设计意图:一年级是书写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时机指导学生写字。在进行写字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笔画的书写,提升学生的汉字审美能力,再通过书空、描红等美观地书写生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学了这首儿歌,你们喜欢小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以后会怎么做呢?(交流怎样保护小青蛙)2.总结:对呀,青蛙是捉害虫的小能手,更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一起保护小青蛙,好吗?回家把这首儿歌背给你们喜欢的人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保护小青蛙吧!

设计意图: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学生识字学文之后问“你们喜欢小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以后会怎么做呢?”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更加明晰“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而“把这首儿歌背给你们喜欢的人听”既巩固了儿歌的学习,又将保护青蛙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时采用猜谜语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了解了“青”的意思,为使用“形声字识字法”进行识字做好铺垫。

2.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读文识字中抓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字形与字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3.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学比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感知形声字特点的效果。

下载春夏秋冬诗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夏秋冬诗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夏秋冬歌词

    春夏秋冬歌词 张国荣:春夏秋冬 版本:粤语 ------专辑:陪你倒数 歌词: 曲 : 叶 良 俊词 : 林 夕编 : Adrian Chan秋天该很好 你若尚在场 秋风即使带凉 亦漂亮 深秋中的你填密我梦......

    《春夏秋冬》观后感

    《春夏秋冬》观后感 世界上的电影虽然很多,但是能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大自然知识的电影并不多,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下这部电影___春夏秋冬吧! 这部电影讲春天万物复苏,春回大......

    春夏秋冬作文

    夏天的风采 温暖的春姑娘提着白花篮悄悄地离我们而去,爱炫耀的夏婆婆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七月盛夏,夏婆婆又开始炫耀她的手下——太阳公公的厉害。太阳公公接到夏......

    春夏秋冬成语

    :春冰虎尾 寸草春晖 春风和气 春风雨露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春去秋来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春笋怒发 春生秋......

    春夏秋冬简介

    春夏秋冬集团简介春夏秋冬集团创建于2009年,总部位于广东佛山华美达创智大厦,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投资、影视拍摄发行、旅游景区运营、生态农业开发。集团在香港、广西、北京设有......

    春夏秋冬教案

    春夏秋冬教案 篇1 1、多变的天气2、雨从哪里来3、魔法奶奶的电话4、让世界变得更美丽5、山6、收集雨水7、四季小路8、它到哪里去了9、台风警报10、微笑的花朵11、我家门前的......

    春夏秋冬教案

    春夏秋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会认“霜、吹、落”等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春、风、冬”等生字,认识“雨、阝”等部首。2.正确拼读“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等词语,了解这......

    春夏秋冬教案

    春夏秋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霜、吹、落”等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春、风、冬”等7个生字。2.学生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了解四个季节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