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整体感知部分学案

时间:2019-05-15 08:1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鉴赏整体感知部分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鉴赏整体感知部分学案》。

第一篇:诗歌鉴赏整体感知部分学案

古典诗歌鉴赏(整体把握部分)学案

一、考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例题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意境。

答:

二、鉴赏要点:

(一)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3.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例题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答:

【例题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答: 2.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

(二)能够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从修辞角度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对偶、对比、双关、反问、夸张、借代、互文等。从表达方式看,有抒情、描写、记叙、议论,其中抒情是重点,它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寄寓、衬托、渲染、比兴、渲染、联想、用典、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例题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例题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不超过10个字)答:

【例题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例题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首先要了解了解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例题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例题十】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三、鉴赏古典诗歌要注意一些相应的问题。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态度和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也要注意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考虑。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但也要避免生硬地将作者生平思想照搬,应树立“文本阅读”意识。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学生容易犯“拔高”的错误,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3.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代的词典,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例题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全面,诗中作者的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5.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6.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

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 答:

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第二篇:诗歌鉴赏学案

课题: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课时

一、按内容分类:

1.怀古诗: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名、“怀古”

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用典

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壮志难酬。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大前途命运。示例:《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2.咏物诗

形式特点:物象为题、“咏”

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抒情 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山水田园诗

形式特点:景物描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内容特点;

1)热爱自然美景

2)喜欢田园生活恬淡闲适

3)归隐,厌弃官场,对现实不满 《归园田居》 4.战争诗(边塞诗)

形式特点:“塞”、“征”、“军”、行文中有“胡”字

写法特点:典故使用

内容特点: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3)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战争的惨烈

4)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痛苦 示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解析: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5.行旅诗

形式特点:特殊意象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对写法、想象、联想

内容特点:

1)旅途的艰辛、寂寞、飘零之感

2)思乡怀人

典型的意象:月亮、秋风、秋霜、衰草、梧桐、杜鹃、猿啼、沙鸥、鸿雁、浮云、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

6.闺怨诗

1)妇女队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2)盼归

3)希望丈夫建功立业

4)对战争的厌恶

7.送别诗

形式特点:“赠”、“送”、“别”

写法特点: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想象

内容特点: 1)依依不舍 2)慰勉或告白 3)想象别后

4)祝愿

总结:通过诗歌的分类大体了解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然后了解考试内容,明确“考什么”“答什么”

二、考试内容

1.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

答题步骤:①描绘(简单翻译)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答可不答,视具体情况而定)习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注: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一、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二、表现手法:

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白描 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 比喻(比兴)夸张 借代

四、行文结构:过渡 铺垫(伏笔)照应、卒章显志

五、描写手法:1.从空间的角度考虑(远近结合、自上而下等)

2.从时间角度考虑(景色是随着时间变化有了变化)

3.从感官角度考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4.从动静的角度考虑(动景、静景)

5.从修辞角度考虑(比喻、拟人、夸张等)

习题: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回答: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简要的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情感、主旨型解题方法 3.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简单翻译改字所在的诗句的意思)(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先说出该词的意思或者寓意(2)说出整首词要表达的感情(3)该词与整首词感情是什么关系 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5.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这首诗的前两联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趣?

(2)这首诗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练习:

说出下列试卷的修辞手法

(1)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6.分析形象题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提问变体:(1)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诗人通过此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1)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赠孟浩然(高二升级考试试卷)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中间两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孟浩然的形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情方式是怎么样的?

第三篇:诗歌鉴赏 学案

诗歌鉴赏

学案 考试内容:

2018年北京高考说明: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4、基于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

5、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考察角度、题型:

详见语文专题复习“63”

P200 备考策略:

1、熟悉了解相关考点。

2、做好诗歌鉴赏知识储备,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体系。

3、利用各主要城区模拟题、高考试题,特别是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训练解题思路,规范答题语言。

4、重点培养多个诗歌作品的比较和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一、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意象:

“意象”是指在诗人头脑中所形成的,由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趣有机融合而成的心理表象。诗歌中的意象,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构成诗歌内容图景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物象。意境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意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主要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感受、联想和想象等。2.诗词常见意象 植物类意象:

菊花 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梅花 清高坚忍、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 傲霜斗雪的典范。三国时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①由于“莲”与“怜”音同,可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②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 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如苏轼《绿竹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杨柳 ①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杨柳便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②又常作故乡的象征,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丁香结 指愁思。如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芭蕉”喻指心中郁结的忧愁。动物类意象:

燕子 ①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②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鹃鸟(子规)①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②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鸿雁

①鸿雁是大型候鸟,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②指代书信。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猿啼

表现愁绪。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自然景观意象:

月亮 ①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常蕴涵诗人的悲愁,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③月圆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喻亲友分离,事情不如意,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浮云 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黄昏落日 黄昏日暮带上了相思离别的意味,充满了人生悲凉的色彩。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人文景观意象:

长亭 一般与送别联系在一起。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王实甫《西厢记》中就有《长亭送别》一折,其中有“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凭栏 用于表达较为激烈的感情,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悲愤慷慨等。如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渔翁

多用以喻指隐逸清高、遗世独立之人。如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常见的人物形象 详见语文专题复习“63”

P204

三、诗词的表达技巧

A常见的表达方式——抒情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哀写哀)

绝 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借古(典故)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4.叙事抒情:将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B、常见的修辞手法

详见语文专题复习“63”

P204

四、古诗鉴赏常用术语

1.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2.表现手法: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思想感情:迷恋、依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愤懑、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作用效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点明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荡气回肠、妙笔生花、深刻有力等;

6.语言特色:清新自然、典雅隽永、质朴、平淡、飘逸、绚丽、明快、含蓄典雅、简洁、清丽婉约、气势豪放、沉郁顿挫等;

7.名家风格: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陶渊明——质朴平实 屈原——典雅华美 李商隐——含蓄隽永、清丽俊逸 苏轼——气势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清新凄婉 三曹——苍凉雄健 孟浩然——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恬淡含蓄和气韵生动

白居易——平白清新 刘禹锡——清峻明朗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细腻感人 欧阳修——清丽明媚,语近情深 范仲淹——苍凉悲壮 黄庭坚——流畅自然 秦观——情真意切 杨万里——新鲜活泼 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沉郁豪放、气势雄壮……

五、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1)揭露了统治者的荒废政事、奢侈荒淫、昏庸腐朽。《过华清宫》(2)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离乱之苦。《春望》(3)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卖炭翁》《悯农》

(4)抒发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泊秦淮》《过零丁洋》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菩萨蛮》(5)年华消逝、报国无门的悲慨。《破阵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思乡怀人

(1)征人、迁客羁旅愁思。《渔家傲》《苏幕遮》

(2)游子思念亲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思妇闺中怀人。《闺怨》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闲适自在《归园田居》

(2)昔盛今衰的感慨《乌衣巷》(3)年华易逝的伤感《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4)仕途失意的苦闷《琵琶行》(5)对美丽风光、美好事物的赞美《秋词》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恋《雨霖铃》(2)情深意重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

习题

真题解读

高考说明例题:2011年北京高考《示秬秸》

2014年北京高考《奉陪司马韦曲》

2015年北京高考《醉翁操》

“63”试题:2016年北京高考《西村》 2017年北京高考《晓行巴蜀》

示①秬秸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2】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2】禁:消受。

【1】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状写韦曲的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醉翁操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1】。

【3】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4】,水有时而回川。思翁。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1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第四篇:整体感知文章教学案

整体感知文章(文段)内容

学校: 六套中学 负责人: 殷雨楼 审核人:初三语文备课组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文章(语段)的内容,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答整体感知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主旨、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

(2)难点: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概括起来。教学方法: 自学 讲授 练习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答整体感知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主旨、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简而言之,有以下两点:

①答案来源,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第二条是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合并浓缩。

第三条是归并,就是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全面而不会漏失。

②)答案形成:

要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多余的不必要的次要文字,留下达意能力强的重点词句 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样板题解析看看以前怎么考的 [考题1]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着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教师二次备课

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它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这道题旨在考查没有中心句的段意的概括。这要仔细体会每段所写的内容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几个意思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首段先写要去赵庄看戏的心情。接着写伙伴们动身出发及行船的情形,然后再写行进中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物等。接下来的每一段,都写到了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所见所闻和“我”的心理活动。把这几段意思归纳起来,就是写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一项是d。

2、整体感知文章文段的内容除了上述方法外,还要讲求阅读速度。那么,如何快速感知文章文段内容呢?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

标题多半能揭示全文内容的重点,有时暗示文旨(议论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题目常常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

(2)辨识文体,分析重点文意:

文体各自要素不同,阅读程度也不相同:记叙文是“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说明文是“确定对象”——“辨识方法”——“归纳内容”;议论文是“看清论据”——“分析论证”——“把握论点”。

(3)理清结构,了解行文思路:

要想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有某些程度的粗知,得认真通读全文,如果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能大体辨明,就能对文章大意有初步印象。

(4)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

人们常常称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起笔特色,亦欣赏“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的收笔技巧,一般讲,文章的首尾段往往能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因而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揣摩首尾,体味题旨,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大意。

[考题2]至次日升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 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才罢。

文段写了贾雨村哪三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对主要事件的概括:一是以事件为依据,从整体上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较复杂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往往是由较多事件组成一体,不同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要想弄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件主体,准确概括事件的内容。文段所写的三件事分别是:贾雨村徇情枉法;贾雨村向贾、王修书;贾雨村充发门子。

如何从整体上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呢?选文是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第一件事为什么这么做?无非是想巴结上司;第二件事主要目的是邀功请赏;第三件事充发门子,目的是根除后患。由此可见,贾雨村不仅趋炎附势、利欲熏心。而且阴险狡猾、心狠手毒。

3、能力题型设计

[预测1] 生 日 ①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②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子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③屋里的电灯灭了,烛火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a)我的眼睛湿润了。

④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⑤(b)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母子异地生活多年,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⑥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⑦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⑧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掌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⑨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竞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⑩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1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12)(c)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第①、②段中有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 ___;②_______ ___。(3)第⑦段中说“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第(9)段中说“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简要说明理由。

(4)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横线(a)、(b)、(c)三处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a)_________________ ___。(b)_____________ 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 __。

(5)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从人性角度分析,都是美的。请各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母亲、“我”、妻子三人的性格特点。母亲:__ ________,“我”____ ______,妻子:_____ _____。

(6)读罢上文,忽然想起前不久,某校一名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此举让家长、学生感慨良多。为了避免出现文中的遗憾,我们应该在平时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请想一想,列出几点你应该做的事。

(7)上文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自选一处,写几句赏析的话。

[预测2】

轻体育——世界体育新潮

①大家知道,轻音乐能解除疲劳,愉悦心情,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运动锻炼,可否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像轻音乐那样愉悦心情,调节心理、培养乐观精神呢?完全可以。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兴起“轻体育”,这是大众体育不断适应人们需求和不断科学化的必然趋势。②“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它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轻体育有自己的特点,除了运动规则和运动技术简单外,其主要特点是使运动锻炼轻松化。运动锻炼者能以愉悦的心情参加自己所喜爱的运动。比如跑步,可以慢跑,也可以边跑边说笑;可以单人跑,也可以全家老少一起跑,还可以在音乐伴奏下跑步。轻体育重视的是让参加者心情舒畅,力所能及,因此,轻体育往往多与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相结合,老年人早晨跳交谊舞就是轻体育的一种形式。

③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是轻体育的又一特点。传统体育观念,往往注意运动负荷,认为(a)每周要锻炼5次至7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锻炼时要倾注全力,要让身体感到疲劳。(b)体育界还有个口号:“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在发达国家,70年代兴起跑步热,成千上万人跑马拉松。美国的詹姆斯〃菲克斯是马拉松运动员,曾获万米跑冠军,然而竞猝死在跑步途中。尽管他因潜在性心脏病发作而死亡,同跑步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毕竟跑步量过大是个诱因。

④体育学者的研究证实,为了增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低负荷的锻炼同样可以取得良好效益;相反,(),往往是造成身体损害的原因。

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医学家认为:精神紧张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年龄在52岁到70岁的30名中老年人分成两组,这些人都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暴躁等疾病。试验时第一组15人,服用镇静药,另一组没有服任何药物.只是每天进行15分钟轻体育活动。试验结果表明:轻体育比镇静药效果好。

⑥轻体育既可解决缺乏运动问题,又可解决精神紧张问题。让我们像热爱轻音乐那样热爱轻体育吧!(1)本文中的“轻体育”有哪些特点? 答:。(2)请从第⑨节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其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__________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意,第④节空白处应填入恰当一项是()a.不重视欢快的锻炼 b.不重视运动的高负荷 c.追求高负荷运动量 d.追求运动的轻松化

(4)除了文中提到的“音乐伴跑”、“老年交谊舞”之外,请再列出与音乐或舞蹈相结合的两种轻体育形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3] 你家纳米了吗

“你家纳米了吗?”什么事几乎都能先知先觉、赶在潮头浪尖之上的新新一族近一时期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让绝大部分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纳米”是何方“神圣”。北京国际周上,“纳米”与智能、宽带等字眼并肩排列,再加上刚出世各媒体一阵“热炒凉 拌”,人们对“纳米”只 是闻其名却不知其实。

简单地说,“纳米”是一种极微小的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 分之一微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的宽度。纳米科技是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科 技,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 产品。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这表明,人类正越来越向微观世界深入,人们认识、改造微观世界的水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资料显示,2010年,纳米技术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第二大产业。

“清洁卫士”披挂上阵

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污染,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们不知不觉间可 能会染上头痛、胸闷、咳嗽、困乏等“空调病”,纳米技术应用于空气净化过滤的消息给深 受“空调病”困扰的人们带来一个惊喜。国内首批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空调机生产的上海欧臣纳米稀土空调就借其空气净化和水处理的国际技术背景,掀开21世纪健康空调的篇章。纳米是怎样充当“清洁卫士”、成为空气净化过滤材料的呢? 据悉,这种特殊材料是由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多种氧化物通过高科技方法合成的.其中加入了特殊的纳米材料。在纳米材料与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联合作用下,便构成了对各种有机污染物有良好去除效果的微孔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在不改变空气自然状态的大前提下,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经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检测,这种合成稀土纳米材料对甲醛的去除率超过90%,对苯的去除率为89.8%,对氧的去除率为81.8%,对氮氧化物的去除率高达98%,对香烟烟雾的去除率为60.7%……总之,它能够对家庭和建筑装修以后散发的各种有毒、有害、致癌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地去除。主要表现在——无毒害、杀菌、吸咐异味、高附着强度等几个特点上。

“筛子”好使却有点儿贵

如今.纳米技术被较多地运用于一些楼盘的内外墙粉刷,像作为奥运样板工程的首都体育馆的改造工程;复旦大学研制成功的可以自我清洁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玻璃”已经运用到医院手术室器材、汽车后视镜等方面;在国外比如日本等地也已将纳米技术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最早做户式中央空调的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研究室内的空气处理系统,不断地融合数字控制、纳米材料、光电效应、环保介质等现代高新技术,提供温度、湿度适宜,纯净新鲜的室内空气。

当更多的商家包括房地产商对“纳米”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纳米作为一张强档绿色牌打给购房者时,人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纳米的不成熟之处:一是纳米产品目前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趁许多人还不太了解有关知识,有些产品就硬往“纳米”上套;而国内外现在也缺乏真正权威的认证机构,无法进行有法律效力的认证。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家用电器或其 他产品都适合采用纳米技术。最后,要提醒消费者注意的是,由于成本的加大。凡沾上“纳米”的东西都会比同类产品价格高一些。例如纳米空调比同品质普通空调贵10%到15%,消费者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1)人类研究纳米技术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2)请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①不知道“纳米”是何方“神圣”。

答:。②(纳米材料)刚出世时各媒体好一阵“热炒凉拌”。

答:。(3)纳米技术净化过滤空气的过程是,先与__________联合作用,然后_____ _____,最后______ ____。(4)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①“筛子”好使却有点贵

②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分之一微米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5)“纳米”有哪些不成熟之处?怎样理解类似纳米的新兴科技在发展中的“不成熟”? 答:不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 [预测4] 毕业赠言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

①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②以前的功课也许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的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的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臵仪器。”

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读ll万页书。⑥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⑦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⑧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⑨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10年之后成什么器。(1)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文思路精美,行文流畅,层次分明,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进行填写,以显示全文的思路,提出赠言一>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希望与祝愿。

(3)第②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能突出全段的主要意思,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

(4)阅读文中③④⑤⑥段并答题。①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_______ __,_____ _____。②作者在这一部分就“做学问”表达怎样的看法:________ __。③假设这几段文字是一篇完整的短论,那么它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 ___。

附参考答案:

1.(1)30岁的生日却点燃了53支蜡烛 生日提前两天过 摆放了母亲生前喜爱的炒花生(2)①妻儿为“我”过生日;②“我”为母亲过生日(3)不能互换。“莫名”指说不出,“莫大”指极大,前者突出了母亲的难言之情,后者突出了“我”的深深忏悔和自责。(4)a处:虔诚的忏悔和自责b处:感受到母爱后的激动c处:既有喜悦、激动,又有遗憾、自责(5)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善良(6)略(扣住要求,列出具体事项即可,不得少于两点)(7)略(提示:可赏析的内容很多,如构思、描写方法、语言„„答题时应“自选一处”,不要到处“开花”。赏析的语言要简洁。)2.(1)①运动规则和运动技术简单②使运动锻炼轻松化③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2)说明方法:a处:列数据(列数字),说明传统体育观念注重运动负荷。b处:引用,说明传统体育观念强调锻炼时要让身体感到疲劳。(3)c(4)例如:广播操、健美操、扭秧歌

3.(1)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2)①不知道纳米技术是怎样的高科技。②(纳米材料)刚研制出来时,各媒体对此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多方面报道。(3)多种稀土金属构成微孔活动中心在不改变空气自然状态的大前提下,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4)①打比方,生动说明纳米材料具有过滤净化空气的作用。②列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纳米这种长度单位“极微小”的特点。(5)不成熟之处:纳米产品鱼龙混杂,无法进行有法律效力的认证;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采用纳米技术;价格高。理解:每一种新兴科技成果,都是伴随着它的不足(不成熟)产生的,正因为它存在不足,才促使人们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和改造,从而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意对1即可)4.(1)不要抛弃学问。(2)论说学问的重要,指出怎样做学问。(3)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学问。(4)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②要创造条件做学问,要抓紧时间坚持做学问。③总分式。

第五篇: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顾 城

【鉴赏一】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鉴赏二】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鉴赏三】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1981年3月

这首诗在某种意义上是顾城作为“童话诗人”的代表性*自白,它展示了诗人对于天真幻境的无限迷恋。在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方面,我们很难提出一个具体的语境,我们仅知道,在1981年,“文革”的岁月仿佛已经离得很远,但人间的痛苦依然存在,顾城已经失业,正与谢烨陷于热恋之中,爱意和被爱使诗人对生命充满了童真的信念,仿佛世界可以由他“任性*”地加以描绘和构筑。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理想得到幻觉式膨胀的年代。在思想和文学领域,人们经常谈论的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好像一旦获得这种解放,我们就可以企及真正的生活天堂。

正是私人的和时代的这两种浪漫主义交汇成了顾城的“童话”,“任性*”只是打开这一童话的性*格钥匙,或者只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理由,它使“童话”世界的呈现有了心理的契机。

接着是童话世界的逐层展开。一双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淡绿的夜晚、快乐的小河、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插图的节日„„,所有这些意象在一支虚构的画笔下涌动着,甚至,诗人还为自己构想了一个理想恋人的幻象:穿着秋天的风衣,被燃烧的烛火和枫叶所照亮,四周环绕着爱她却又得不到她的许多男人。此时,顾城与谢烨已经相识,我们不知道顾城为什么需要在一个实在的灵魂之外寻找另一个女人的幻象。也许这暗示着顾城的内在渴望已经超出了谢烨所能承担的部分。

耐人寻味的一节是诗人的自画像:像一只“树熊”,“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这段幻象显示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惊人的预兆力——十年以后,他真的进入树熊出没的澳洲,居住在英联邦(“维多利亚”)国家新西兰的丛林旁,并且最终在那片丛林里长眠和安息。这种先兆力在顾城的许多诗篇中都有显现,它使我们看到命运之手的严酷。

这首诗还流露出顾城的一些重要的精神特质:他作为“东方民族”个体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作为流亡者的对“大海”的无限渴望,以及“涂去一切不幸”的浪漫主义立场。要理解顾城,就必须对这些精神特质给予必要的关注。

然而,尽管顾城竭力营造着天真的幻象世界,这个“任性*的孩子” 最终不能走进他自己的话语乌托邦里,经过三十七年的努力,他发现了这一切的徒劳,最后,他用锋利的斧子拆毁了自己的童话。

对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识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另一个语言事实,即顾城的诗并没有像许多人曾经攻击过的那样“朦胧”和“晦涩”,相反,它呈现出一种清新流畅的明快风格,所有的段落都以“我”为开端,展开了某种主体中心的句式,仿佛是一个孩子半梦半醒时分的自言自语。这种语言气质与顾城的童话精神是紧密融合的。

《别》 顾城 在春天,你把手帕轻挥,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就像水中的落花,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

——《顾城诗集》 美点赏读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被誉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此诗写于1979年6月,发表于1980年的《星星》诗刊第3期。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爱情诗,主要抒写了“我”在与恋人的“别”时瞬间的怅惘情怀,借以表达穿过黑暗的时光隧道初见曙光的“一代人”的矛盾心境,也道出了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慨。

开篇以“手帕轻挥”这一象征性动作营造出一个在融融春日中情人分别的场面。春天原本是爱情萌发、生机勃勃的季节,是情侣们缠绵厮守的美好时光。就在这“杨柳弄春柔”的烟花三月,“你”和“我”却面临着令人伤怀的离别,可谓“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手帕轻挥”这一满溢柔情的动作描绘出情人依依惜别时的黯然神伤与若有所思,它有着太多意蕴,不由引起“我”的疑虑与猜测:“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远去”是意味着毅然决然放恋人去单飞追梦,还是潇洒背后独自吞咽相思之泪?“马上返回” 是对放飞爱人的暗自悔恨,还是对“我”的万般不舍与眷恋?一切尽在不言中。

“手帕轻挥”的心思无以言说,却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复杂微妙的思绪与愁怀。诗人精心选择了两个独特的比喻性意象“水中的落花”和“花上的露水”,诉说情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春花含情,朝露无意。这两个意象都是无比美好而脆弱、短暂、飘忽、难以捉摸、惹人伤感的。分手是无因的,离别是无由的,仿佛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便是不可知的命运。诗境至此,便脱出喧嚣纷繁的尘世,飞升至一个静谧、透明、单纯、和美的天国中去了,达到了生命与自然、灵魂和本体高度和谐的境界,迷惘变得明朗,感伤变得平静,失落变得无谓。人生自古聚少离多,“别”是造化的注定,是命运的安排。叩问之后终得释然。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心非木石岂无感”,“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这心平气和的自语只是“我”貌似洒脱的自我安慰罢了,洒脱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深沉隐痛与哀怨,更进一步加重了“我”的迷惘、彷徨与忧伤。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种落寞、孤独而怅惘的情怀别人不懂,无以对人言说,也无须言说。“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水中落花的心思只有影子懂得,花间朝露的情怀只有清风明白,有此已足矣。连用三个“只有”将诗人落寞与怅惘的“别”恨挥发得淋漓尽致。

然而,过度压抑便会有幻觉,过分感伤总想有超脱。这种落寞、孤独、惆怅的情怀,剪不断,理还乱,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终于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叹息”之沉重竟惊起彩蝶纷飞。而“彩蝶”意象只不过是往日浓烈的恋情与未来模糊的憧憬在潜意识中的象征而已,对已逝的浓烈旧情的眷恋和对未来飘渺无望的希冀方是“彩蝶纷飞”的真实内涵。小诗至此,嘎然而止,挥之不去的愁绪却仍“彩蝶”般于心头萦绕往返,撞击翻飞,可谓言已尽而意未穷。此诗以朴实的语言抒写了走过荒谬、动荡年代的“一代人”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慨。“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人生驿站中无处不在的“别”,诗人抒发的不仅仅是古典送别诗中纯粹的离愁别恨,而是包蕴着更丰富复杂的情怀,通过“别”时瞬间所经历的疑虑与猜测——叩问与释然——超脱与向往的情感波折,道出了对难以把握的爱情、理想与同样飘忽不定的人生与命运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此诗诗情含蓄,意象独特,以清新、纯净而凝炼的语言营造出一个空灵悠远、淡淡的忧伤与淡淡的憧憬相交织的动人情境。诗人以极其细腻而敏锐的触角,出色地捕捉到了“别”时瞬间心灵深处的情感变幻,以蒙太奇的手法组合,造成了意象的撞击和转换,激发读者以丰富

想象来填补大幅度跳跃而留下的空白,从而大大扩展了小诗的容量。诗的结构匀称,节奏明快,诗情跌宕,多用短句表现情思的流动,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清新纯朴的诗风。难点指津

此诗抒写别情,不同于单纯地抒发离愁别恨的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诗中充溢着感情的跌宕起伏,令人回味。诗人对意象的择取准确形象,善于将抽象的情思形象化、具体化。以“水中花”和“花尖露”两个比喻性意象将抒情主人公“别”时落寞与惆怅的微妙感觉具体化,真切可感。别离纵无奈,人生多坎坷,却幸有清“风”吻朝露,孤“影”伴落花。最后以“彩蝶追花”的典型意象象征着心灵对爱情、理想的追逐,画龙点睛,生动传神,将诗情推向高潮。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赏析一

《一代人》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赏析二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 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

“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可以说,这也是一首“性格诗”。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终熔入18个字中,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果然引爆了同代人的情感!《一代人》真是一枚神奇的“雷管”。赏析三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顾城的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顾城《小巷》赏析

诗题是“小巷”,由此,我们不妨做这样的猜测:这条深深弯进诗人生命里的小巷,肯定发生过什么。对于一贯唯美的顾城来说,小巷里发生的,肯定是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致使诗人,多年后,还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然而,这是一条“没有门/没有窗”的小巷。

有门,诗人可以用钥匙打开。有窗,诗人可以破窗而入。但是,随着时光的流失,这些对于诗人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绝望的情绪,首次流露。

但是,诗人并没有死心,仍然在绝望中抱有一丝渴望。于是,“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本来,用钥匙敲墙,就有驴唇不对马嘴之嫌,何况还是一把“旧钥匙”呢?短短两行,就将诗人伤感绝望的情绪推向极至,不愧为大家之作。

顾城多短诗,但大多小诗不小:灵气,节制,层次感强,张力十足。《小巷》同样体现了他的这一艺术特色。

《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这是首压轴诗,诗文的重点是最后那两句。“今天像恶魔,明天又是天使”这是刻画了作者本人内心的一种纠结,也是作者双重人格的一种体现。人都是这样具备“意识与下意识”这样两种状态的。

所以这首诗基本是描述人性的,尤其是像顾城这样的极端童话诗人,其人格分裂情况更为严重。

《微微的希望》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 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诗人把自己比作一个不能孵化的卵石,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然而,我们在绝望里不抱希望的时候,总有些微微的希望来冲淡绝望的呈色。河水给了卵石些许的温柔,可谁又不想去留住这偶而的希望,所有的卵石被希望浸湿,河水退去的时候,并不愿它离开。这里的草暗指的是就是那微微的希望,当希望来而又去的时候,多想拽住她的影子,给剩下的孤单一点点怀念。

《雨行》 云,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首先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灰色的云带有厌恶的情绪,大概是指**年代的政治氛围吧,这首诗名为雨行,正是要表达在十年**的政治风雨中的一些感受,接下来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对当时的现实感到绝望和厌恶,所以才会写到“我们打开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这样的诗句。

如果第一小节是写当时的社会环境,那么第二小节就是写诗人的个人命运。“似乎没有定轨”给人一种漂泊无意的印象,表的了诗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

泡影

两个自由的小泡,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在微风中散去。

我像孩子一样,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地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Bubbles

Two tiny, free bubbles Rise from the depths of a sea of dreams…

A vague haze, a slivery mist Lifts in a soft breeze.Like a little child I cling to you, as you fade away.Vainly trying to drag a bubble Back to the land of reality.《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这首诗的题目便是弧线。弧线的名词解释便是圆周或曲线上任意的一段。由此,在读顾城这首的时候,不由会想象到诗人用他的笔在空白的空间中画下了一段段弧线。

鸟儿在空中的转向,弧线如同急转的痕迹,是带着坚毅的柔美。少年因捡拾而弯曲的背,就有点像佝偻的弧度。葡萄藤的便是一种带着喜悦的性感曲线,让人联想到想到美好事物脸带微笑的那种弧度。其实诗人为我们刻画的弧度,有自然的,也有非自然。就像诗人本身的际遇一般,一般是现实的,一般又是幻想的。我们不凡可以在诗中可以看见诗中的两个对比。飞鸟这种自然中生命自然翱翔的迹象与人类这种可以改造自然的坚硬形象。这里面,既有诗人对自由生命本质的赞颂,也有对人性被当代物质文化扭曲的讽刺。同时便是葡萄藤与海浪的对比。这是一种柔性的对比。葡萄藤孕育生命的幻想无疑是一种怀孕的女人嘴角带着的那一抹神秘微笑。而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却是一种对冲破自由的的弧线。透过这种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不仅仅是在描写这些自然与人类的弧线,为我们刻画出四种不同而又有相同之处的弧线。但是,这其中自然还是包含着诗人自身感情的弧线刻画。我觉得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似乎带着诗人对自己的自喻。我们知道海浪是天下最柔弱安静的喻体,但是风暴来临它又变得残忍而刚烈。这是一种极端的混合物,正像顾城自己一样。他也是这样一种有着诗人单纯的心和被社会现实所包围的触感的混合物。也许。顾城也是多么想自己是如同海浪一样。当被迫退缩的时候,也是一种带着骄傲而耸起自己坚硬的背脊来

宣誓自己的用不放弃。也许,这也是顾城对一种人性的期盼。他期盼当人类面对困苦而退缩的时候,也应该是带着不屈服的精神而挺起自己的背脊的。

同时,在诗中读者都会被诗人描写“少年捡拾一枚分币”这样的情景所吸引。我们会不禁想到,这是一种对物质文化的反讽。其实,少年本是弯下腰去是没有错的。而且当一个心怀感恩的少年若是心里想象这要把这枚分币交给警察叔叔的话,那么这样一个场景可能是一种另类的美。可见诗人讽刺的是少年后面所暗藏的那种恐怖的文化。那种被物质文化充斥,让人向金钱低头的文化。这样一种文化,对于能够幻想世界是完美乌托邦的诗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讽刺。能够写出这样诗歌的诗人,他的心事感怀天下的。可是当一个诗人用不属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规矩的视角的时候,他内心所感怀的天地无疑是被更加的细化了。因此,当诗人写少年的时候,可以想象,我们身边不正是又无数这样的少年被一种文化一种思想驱使着弯下了要去。人类弯腰,要么是极其的恭敬,要么就是极其的卑微。但在诗人笔下,这样的弯腰无疑是许多人的写照,许多对分币所折射的金钱文化的刻画。

顾城,无疑是个有才华够思想的诗人。《弧线》无疑在创作中也直接采用白描的手法来展示最真实的弧线。这样一种手法的写法,大有让人感到大道无形的感觉,让人感觉这弧线幻化出诗人无数念头的思想线条。让我们于此时此刻细细品味。

《规避》 穿过肃立的岩石 我 走向海岸 “你说吧

我懂全世界的语言” 海笑了 给我看 会游泳的鸟 会飞的鱼 会唱歌的沙滩 对那永恒的质疑 却不发一言

《案件》

黑夜 象一群又一群 蒙面人 悄悄走近然后走开 我失去了梦

口袋里只剩下最小的分币 “我被劫了” 我对太阳说 太阳去追赶黑夜 又被另一群黑夜 所追赶

《在夕光里》 ——顾城

在夕光里,你把嘴紧紧抿起:

“只有一刻钟了!”

就是说,现在上演悲剧。

“要相隔十年、百年!”

“要相距千里、万里!”

忽然你顽皮地一笑,暴露了真实的年纪。

“话忘了一句。”

“嗯,肯定忘了一句。”

我们始终没有想出,太阳却已悄悄安息。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分别的戏剧性场面。富有孩子气的“我”和“你”,都带有一种快活的玩笑心理,来努力扮演人们习惯的感人角色。他们不断用夸张的话语,来加深悲剧感,但不很成功。

这里主要表现一种对习惯又好奇又不敬的儿童心理;“顽皮时一笑”就使神圣而古老的浪漫派情感,黯然失色。

眨 眼

顾城

在那错误的年代里,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我坚信,我目不转睛。彩虹,在喷泉中游动,温柔地顾盼行人,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团蛇影。时钟,在教堂里栖息,沉静地嗑着时辰,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口深井。红花,在银幕上绽开,兴奋地迎接春风,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片血腥。为了坚信,我双目圆睁。

在“眨眼”间,“彩虹”变成“蛇影”,“时钟”变成“深井”,“红花”变成“血腥”,这是一种错觉,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心理所产生的超常感觉,这种感觉往往通向更高层次的真实。顾城说过:“我所感觉的世界,在艺术范围内,要比物质的表象更真实。”“蛇影”、“深井”、“血腥”,是带有荒诞意味的意象,是心灵受到戕害发生倾斜后对客观物象所

产生的错觉。尽管诗中隐去了心灵上的暗影,但仍能从审美意象的误差中,发现那潜藏在意象背后的“黑色的眼睛”。

开头和结尾两个“坚信”遥相呼应,造成了戏剧性效果:从“坚信”出发,看到的却是严重的变态,这意味着什么呢?诗前的“小序”作了回答。

写错觉、幻觉、潜意识,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种探索,顾城擅长捕捉瞬间产生的错觉,并用色彩鲜明的意象使其凝形,用最经济的文字将读者引入用错觉构成的意境之中。诗的“以少总多”的本质,诗的言外无穷之意,皆在此呈现。

(《朦胧诗·新生代诗百首点评》,南开大学出版社,105页。)赏析二 戴达

错觉是人在刺激物直接作用下所产生的时间、距离、方位等不准确的知觉,在一定条件下是不会消失的。这种心理现象,经常被用于审美过程和艺术创作中。以错觉入诗,竟成佳句,古已有之。这首诗写的是一种“错觉”。一种眨眼之间产生的“错觉”。诗人将“错觉”写入诗中,他抒发的是一种心理的真实情绪,真实,真实得可以使人摸得着的感受。与通常描写审美过程的错觉的诗的不同之处是,顾城是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觉”而故意为之的,并且将它凝固在诗行中:诗除了直截了当地点明作者写的就是“错觉”,还在开头和结尾重复地呼喊着:“坚信”!遥相呼应,有意造成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从“坚信”出发,“怒目圆睁”,可是“眨眼”之间,看到的却是严重的变态。诗人这样写无疑为的是强化“错觉”。诗人带着理性的思索楔入“错觉”之中,他是借助“错觉”驱使读者进入他的思考的领地,一起去思索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对这种原因,诗人实际上已经作了回答:那是一个“错误的年代”,这种表明是过于直露了,但也可理解为诗人对那个“错误的年代”的愤慨,以致这愤慨之情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

诗人写“错觉”只不过是表明那个错误年代的错误,所以很难避免不囿于理念,好在他选择的形象很得体,因此人们信服诗人笔下的“错觉”:彩虹-蛇影,时钟-深井,红花-血腥;两两相比,由前一个感觉跳到后一个感觉,并不显得突兀,两者之间或在形状,或在色彩,或在质感上都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这种“错觉”容易被读者接受;它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和它们各各所对应的物体相比,“蛇影”、“深井”、“血腥”给人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人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错误的年代在诗人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门 前

顾 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

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用木鞋挖着

泥土,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着

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选自《八十年代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门前》是一首童心外溢的诗,写于1982年8月,词句平淡明白,以儿童般的遐想完成节律与意境上的天然纯真。

然而,这毕竟是一篇成年人的童话,它不是把美好寄托在遥远的地方,它也不敢如孩子般坚定不移地幻想着未来,而是把希望放在一个“门口”、一个“早晨”。这个狭小的地域“门口”,这段短暂的时光“早晨”,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象征着童年,并不象征着蓬勃的生机,而只是带着这样的一种童年的幻想在漫长的纷繁生活中,随时可以出现的短暂的“美好”。

顾城是从“文革”中泅游过来的诗人,他如同从沼泽中起来的麋鹿一般,不会为遍地鲜花的大地所迷醉。因而他对存身的时空不敢有丝毫的慷慨,而是将经过的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抓住细细地咀嚼一番。

我们看到:“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我们看到:“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诗人给了我们一个狭狭的场景,一段短短的时间,一种几乎是静止的运动。他嚼得这样细,这样有滋有味。他在这几行恬静的笔触中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呢?展现了饱尝甜酸苦辣的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对生命中偶尔呈现的短暂美好的极其珍惜。

片刻的美好时光,也许要用几十年的等待和挣扎来换取,头脑清醒的人决不会天真地去崇拜未来。一旦拥有,就要好好把握,也许,这一瞬间的美好在生命中只有一次。因而诗人写道:“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因而诗人说:“早晨,黑夜还要流浪/我们把六弦琴给他/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我们要乘着它/度过一生”。诗中以对失去美好的恐惧来拒绝时空的扩展,这是用心的首饰盒收藏了人生中点点滴滴的美好。我们大概不会再去指责这几行诗中,透出的保守和消极吧,我们不难理解,“有门不用开开”、“把六弦琴给他”并非是对生活的叛逆,而是对美好的至爱与依恋。对于土地,诗人却用一个“乘”字,读者会自然联想到阿拉伯童话世界中那一张飘越天空的神奇地毯。

所有的诗人,都是具有儿童情结的,因而一旦那种童年的梦想在现实中被我们的灵魂所感知,也许便会成为永恒。

《门前》的结尾三节,似乎就是在这种时空大与小、长与短的辩证统一中,完成了美的大圆满。“土地”“它有历史”,有时“是粗糙的”,“有时”是“狭隘”的,然而“我们热爱土地”。因为它在这个瞬间是这么美好,“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泥土,门也晒热了/我们轻轻*着”。尽管门前的土地连结着无限广阔的时空,但是在这个小小的特定的时空中,它呈现了诗人心中完整的美,它便“十分美好”,它就是全宇宙了。

是的,“墙后的草”还用“再长大”吗?当“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的一瞬间,不正是整个生命历程的完美体现吗?

《门前》的确是一首“童话诗”,它轻轻地抹去了遥远未来的光环,只是在心和景交接的一刹那,向我们展现了全部的美好。

顾城《生命幻想曲》 解读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象山谷

白昼象峰巅

睡吧

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

象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象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顾城《生命幻想曲》

我觉得要理解顾城这首诗,首先得了解顾城的诗感受世界的方式。顾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在他的诗中,大自然充满了神奇,是那样美丽。这种美丽是纯朴的,也是华丽的。之所以说它纯朴,是因为它是一种古老的神话式的审美方式的结果;而说它华丽,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僵化的概念化的话语方式,早已经与这种纯朴相隔离。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充满了新奇的想象。这些想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将个体生命融入自然的结果。于是,“我”才能“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才

能让太阳当我的纤夫,才能“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才能“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这一系列的天才的想象让我们觉得我们不是站在世界的另一端,去审视这个世界;而是将生命融入其中,整个世界即是我的情感世界,它是温情脉脉的。当我们身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中,身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一个零件,不得不像冷漠的机械一样在理性的框架内生活的时候,诗歌可能是我们通向温情的唯一的窗口。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还是年仅十五岁的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顾城是一个忠实于理想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中总是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生命幻想曲》的前三节是诗人对一种理想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肯定和期许。“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这样的生活是多么逍遥自适!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庄子式的逍遥的人生观。第三节是诗人对时光的思考。在时光面前,我们总是身不由己,被“强光的绳索”拉着,“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我们的生命是被动的,“被风推着/向东向西”。“太阳消失在暮色里”这一句真好。对命运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感慨,全部浓缩在这一句喟叹中了。诗歌的好处就在于不明说,但是却真实地感受到了。诗歌是通过什么获得这一神奇的效果的呢?是意象。意象凭什么具有这种魅力呢?我想正是人的心灵与物象的契合。

第四节“黑夜来了/我驶进银河的港湾”。“我”看到的是什么呢?“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碰击着/“轰隆隆”——雷鸣电闪”。当“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的时候,我再次发出了对命运的询问:“我到那里去呵/宇宙是这样的无边。”是呀,自然是这样广阔,而人却如此渺小。以我有限的生命怎么能够去寻索无限的自然之秘呢?

诗人的回答是这样的:“我把希望溶进花香/黑夜象山谷/白昼象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生命是有限的,命运中不可避免山谷和峰巅,起落都是平常事。而“我把希望溶进花香”,生命终将逝去又怎么样?我已经领略了自然和人生之美。这就足够了。因此,即使“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象烤一块面包”。真是天才的想象力!“我行走着/赤着双脚/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是呀,生命就是一个行走的过程。“我”的足迹所到之处都融入了我的生命。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这行走中去体验、去见证吧。

诗人的抱负是“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或许,他已经实现了

1971年夏天,年仅15岁的顾城用手指在沙地上写下了这首《生命幻想曲》。数年之后,它发表在北京一家叫《蒲公英》的文艺小报上,人们为之惊艳,几万份报纸被抢购一空。当时,依然还很年轻的顾城一口气买下一百份《蒲公英》,捧着它们在大街上高兴地奔跑。

诚如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首与生命有关的幻想曲——诗人通过幻想的旅程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里,诗人幻想着以贝壳作船、晨雾作帆,在蓝天中荡漾。因为没有目的,所以被太阳用“强光的绳索”拉着,被风推着“向东向西”。一天一夜过去了,“我”还是感到迷茫,不知去往何方,因为“宇宙是这样的无边”——此时的天空(诗人比喻为海洋)已经“挤满阴云”,并且“雷鸣电闪”,这暗示了“我”寻找的失败以及“我”内心的失落与彷徨。

在第二部分里,作者在幻想中重新出发。这次,“我”以摇篮为车、时间为马,带上“灵

感和心”——这与第一部分里的“幻影和梦”不同。这表示,“我”决定用自己的心灵和感觉去寻找。在这次旅行中,“我”接触到了一个更为微观与美好的世界——百里香和野菊散发着芳香,蟋蟀抖动着琴弦。“我”确信自己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心生希望,但世界依然是如此的广阔,而且变幻莫测——“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为了不受干扰,“我”决定“合上双眼”,完全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感觉。接下来,“我”继续执著地寻找,即使时间的马累倒,太平鸟降临(暗指生命停止),仍要“徒步走遍世界”。可是,生命既已停止,为何还能把足迹印遍大地?这便是“我”要寻找的生命的意义,“我”要让自己生命的价值比生命本身留存得更为久远——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

在第二次寻找中,诗人意识到,艺术才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顾城的父亲也是一位诗人。受父亲的影响,顾城从小就热爱诗歌创作。1969年,顾城一家被下放到山东东北部一个荒凉的村落,顾城的少年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对此,顾城后来在《少年时代的阳光》一文中写道:“生存需要温度。我的使命,是在毫无遮拦的荒滩上寻找柴草。北方的土地是巨大的,天空也惊人的宏伟。这种伟大的压力,常常迫使我呆立很久,去想一些古怪的诗句。我常常默念着,飞快地跑回家,好像怕什么珍贵的种子被风吹走。那时,我最大的愉快,就是在擦亮的油灯下,记下心中的世界。”

《摄》 阳光 在天上一闪 又被乌云埋掩 暴雨冲洗着 我灵魂的底片

《结束》 一瞬间—— 崩坍停止了

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头颅 带孝的帆船 缓缓走过 展开了暗黄的尸布 多少秀美的绿树 被痛哭扭弯了身躯 在把勇士哭抚 残缺的月亮 被上帝藏进浓雾

一切已经结束

《雨后》 雨后 一片水的平原 一片沉寂

千百种虫翅不再振响 在马齿苋 肿痛的土地上 水虱追逐着颤动的波 花瓣、润红、淡蓝 苦苦地恋着断枝

浮沫在倒卖偷来的颜色…… 远远的小柳树 被粘住了头发 它第一次看见自己 为什么不快乐

《我是一座小城》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只有一片落叶,只有一簇花丛,还偷偷掩藏着—— 儿时的深情„„ 我的梦,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没有森严的殿堂,没有神圣的坟陵,安安静静,安安静静。只有一团薄雾,只有一阵微风,还悄悄依恋着—— 童年的纯真„„ 啊,我是一座小城,一座最小的城,只能住一个人,只能住一个人,我的梦中人,我的心上人,我的爱人啊—— 为什么不来临? 为什么不来临?

在诗中,了了数语,就将脆弱的灵魂轻松展现。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 顾城如是说。我们的心,又何尝不是呢? 顾城看似幼稚直白的诗歌文本与耐人寻味的诗歌主题之间所形成的张力,正是顾城诗歌的特点所在,魅力所在。

在《小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很容易读出诗人那种若隐若现的心灵孤独和忧伤,出于对理想的追寻热爱,对现实的不满,诗人的心像一座远离都市喧嚣的山城,既“不森严”,也“不神圣”,像一片绿叶那么质扑,像一簇映山红那么轻盈,象一团薄雾那么轻盈,诗人纯真的心,寂寞的慌,孤独的魂,于是无论白天夜晚,无论醒来还是在梦中,他都在热切的等待“心上人”“梦中人”“爱人”的到来。读他的诗是一种人生的探求,灵魂的解析。每一次读顾城的诗,都有不同的感受。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着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巴眨巴眨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时而扳着指头,把着指甲,喃喃自语„„那些由童贞引发的情思、意念、幻想、体验总是带着谦卑、天真、好奇的光彩。

顾城呼唤了一代人用黑眼睛寻找光明,他自己最后还是走进了黑暗,这难道是诗人的宿命?令人叹息......是个世界造就了诗人,还是这个世界扼杀了诗人?我们的心灵需要感动,我们的生活需要好诗,为那些早早离开我们的诗人祝福,愿生命停止、灵魂在前进的人,如秋叶般静美...《奠》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整首诗安详、平静,仿佛一个看透世事的老人在喃喃低语,然而这更像无情的谶语,揭示出了诗人内心的厌倦以及因厌倦而招致的结果。2003年1月,在一篇关于张枣的诗歌印象的文章中,再次提起了《墓床》:“读张枣的诗歌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顾城,那个绝代天才,他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诗就像用手指轻拂丝绸,总能让你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舒适,即使他的本意是要表现并不‘舒适’的诗意,最典型的代表是八行短诗《墓床》„„”把最不舒适的诗意用最舒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当代诗坛,除了顾城,还有几人能够做到?

《墓床》无疑首先是以其文学价值而存在的,但因为字里行间隐约可见的作者心路历程以及作者的最终结局,它足以成为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对象,即它兼具了文学和文学史的价值。

诗人最后的诗歌作品有一篇是可以当作遗言来看的,这就是《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世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死亡在诗人看来已经不是痛苦而悲哀的事情,只是行走疲惫后舒适的休息,心里充满着渴望与期待,而人世呢“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仍然是些说三道四苟且偷生的无聊人,他们把诗人的死当成饭后的谈资,如此麻木如此冷酷,这样无奈的人生诗人已经疲倦,他渴望宁静与长久的睡眠。

雪人

顾城

在你的门前 我堆起一个雪人 代表笨拙的我,把你久等。

你拿出一块棒糖,一颗甜甜的心,埋进雪里,说这样就会高兴。

雪人没有笑,一直没作声。直到春天的骄阳,把它溶化干净„„

人在哪呢? 心在哪呢? 小小的泪潭边

只有蜜蜂

——选自《顾城新诗自选集》

[赏析]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含蓄地表达了“甜甜的心”还在的意思。托物言志,很含蓄,有蕴

藉之美。全诗笼罩着童话般的氛围,让我们看到,大诗人也会以清纯的笔调来抒写美丽的青春。诗

并不是写得越晦涩越好。

《绿地之舞》 绿地上、转动着,恍惚的小风车,白粉蝶像一片旋涡,你在旋转中飘落,你在旋转中飘落…… 草尖上,抖动着 斜斜的细影子,金花蕾把弦儿轻拨,我在颤音中沉没,我在颤音中沉没…… 呵,那触心的微芳,呵,那春海的余波,请你笑吧,让我哭吧,为到来的生活!为到来的生活!

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安徒生和作者本人都曾当过笨拙的木匠。

(一)你推动木刨,象驾驶着独木舟,在那平滑的海上,缓缓漂流„„

刨花象浪花散开,消逝在海天尽头;

木纹象波动的诗行,带来岁月的问候。

没有旗帜,没有金银、彩绸,但全世界的帝王,也不会比你富有。

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

(二)金色*的流沙

湮没了你的童话

连同我——

无知的微笑和眼泪

我相信

那一切都是种子

只有经过埋葬

才有生机

当我回来的时候

眉发已雪白

沙漠却成了

一个碧绿的世界

我愿在这里安歇

在花朵和露水中间

我将重新找到

儿时丢失的情感

顾城从少年时代就喜欢读安徒生童话,他说:“当我打开安徒生童话,浅浅的脑海里就充满光辉。我向它走去,我渐渐透明,抛掉了身后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一个是丹麦的童话作者,一个是中国的“童话诗人”;然而,在对艺术美的追求上,在对人生的体验上,二人却有相通之处。顾城追求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他想和安徒生一样“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给我的尊师安徒生》,就是“童话诗人”顾城用自己的诗美学观和自己独特的心境,建构的一个梦幻般的诗的空间。在这里,没有昏暗的工作间,没有飞扬的锯屑,有的是“缓缓漂流”的“独木舟”和“散开的浪花”,有的是“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这是一个美丽、纯净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既是安徒生的,也是诗人自己的;然而,现实的-阴-影总要潜入那美好的梦境。诗人感觉到“金色*的流沙/湮没了你的童话/连同我——/无知的微笑和眼泪”。人生的厄运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将苦涩的“种子”“埋葬”在地的深处,让它重新发芽,将荒芜的“沙漠”变成“一个碧绿的世界”。

顾城将眼泪在生活的蚌贝中磨砺成晶莹的诗句,将“遥远而清晰”的梦,雕琢成高于现实世界的艺术天国。

《熔点》

阳光在一定高度使人温暖 起起伏伏的钱币 将淹没那些梦幻 桔红色苦闷的砖

没有一朵花能在土地上永远漂浮 没有一只手,一只船 一种泉水的声音 没有一只鸟能躲过白天 正像,没有一个人能避免 自己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 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小贩》 在街角 铺一张油布 前边是路 他们很灵敏 是网上的蜘蛛 他们很茫然 是网中的猎物

《我耕耘》 我耕耘 浅浅的诗行 延展着 像大西北荒地中 模糊的田垄 风太大了,风 在我的身后

一片灰砂 染黄了雪白的云层 我播下了心 它会萌芽吗? 会,完全可能 在我和道路消失之后 将有几片绿叶 在荒地中醒来 在暴烈的晴空下 代表美 代表生命

《简历》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 始终没有长大 我从北方的草滩上 走出,沿着一条 发白的路,走进 布满齿轮的城市 走进狭小的街巷 板棚。每颗低低的心 在一片淡漠的烟中 继续讲绿色的故事 我相信我的听众 ——天空,还有 海上迸溅的水滴 它们将覆盖我的一切 覆盖那无法寻找的 坟墓。我知道 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 都会围拢 在灯光暗淡的一瞬 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

《悟》 树胶般 缓缓流下的泪 粘和了心的碎片 使我们相恋的 是共同的痛苦 而不是狂欢

《星岛的夜》 敲敲

星星点点的铃声 还在闪耀 在学校 在课桌一角 有一张字条 是最初的情书? 是最后的得数? 谁能知道 房上猫跳 吓灭了萤火虫 蜗牛在逃跑 还在盯梢—— 歪歪斜斜的影子 悄悄

《假如……》 假如钟声响了 就请用羽毛 把我安葬 我将在冥夜中 编织一对 巨大的翅膀

在我眷恋的祖国上空 继续飞翔

假如„„ 假如钟声响了 就请用羽毛 把我安葬 我将在冥夜中 编织一对 巨大的翅膀 在我眷恋的祖国上空

继续飞翔

顾城的诗并不偏爱于爱情,像这首爱国诗,《假如》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爱国的赤子之心,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假如死亡之钟敲响,那么就为我用羽毛安葬,我要在黑夜中用羽毛编织一对翅膀,用这双翅膀继续在我眷恋的祖国上自由飞翔。即使死亡,也要落叶归根,誓死报效祖国

《有时》 有时祖国只是一个 巨大的鸟巢 松疏的北方枝条 把我环绕 使我看见太阳 把爱装满我的篮子 使我喜爱阳光的羽毛 我们在掌心睡着 像小鸟那样 相互做梦 四下是蓝空气 秋天 黄叶飘飘

《不要在那里踱步》 不要在那里踱步 天黑了

一小群星星悄悄散开 包围了巨大的枯树 不要在那里踱步 梦太深了 你没有羽毛

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 不要在那里踱步 下山吧

人生需要重复

重复是路

不要在那里踱步 告别绝望

告别风中的山谷 哭,是一种幸福 不要在那里踱步 灯光

和麦田边新鲜的花朵 正摇荡着黎明的帷幕 Don't there pace It's getting dark A small group of stars quietly away Surrounded the great tree Don't there pace Dream is too deep You have no feather Life is the depth of the death Don't there pace Came down from the mountain, Life need to repeat Repetition is the way Don't there pace Farewell to despair Say goodbye to the valley in the wind Cry, is a kind of happiness Don't there pace light Fresh flowers and crop edge The curtain of the dawn is the shake

第一段:一般都是按掌纹来算命,攥起拳头,就是说不再相信那些莫须有的命运,自己成功与否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是相信那些“必然”的掌纹所告诉你的命运。也就是要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

第二段:一般来说,风再怎么悠闲也是比人的速度快的吧?让悠闲的风在身后吃惊,也就是说明了要去奋斗,尽可能去超越那些看似不可能超越的目标。也就是暗含主题,自信,如果你没有自信,又怎么会去勇于超越呢?

第三段:做自己命运的主导者,让命运跟在自己身后。

其实全诗都贯穿着“自信”,而并不是非要读到第三段才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分为三段,也就是三个部分:决定奋斗——开始超越——主导命运 而要做到这一切就是因为自信。

我觉得“沮丧得不敢哭泣的孩子”形容得很好。一般人都认为冥冥之中命运决定着自己一切。而在这里命运变成了一个孩子,而且是沮丧得不敢哭泣的孩子,强烈的写出了自信的重要,也就是自己的意识决定自己所能拥有的。

(这是我自己读过后的感受,可不是复制过来的,而且我觉得比上面的那个要更详细吧?呵呵,不过上面那个第三段的解释我觉得挺不错的。)

《我的诗》 我的诗

不曾写在羊皮纸上 不曾侵蚀 碑石和青铜 更不曾 在沉郁的金页中 划下一丝指痕 我的诗 只是风 一阵清澈的风 它从归雁的翅羽下 升起 悄悄掠过患者 梦的帐顶 掠过高烧者的焰心 使之变幻 使之澄清 在西郊的绿野上 不断沉降 像春雪一样洁净 消溶

读顾城诗《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顾城是中国现代几近唯一的“童话诗人”。他的诗简约明洁,自然纯净,充满童稚和梦幻。诗人曾专门对童话的“童”作过解释。他强调,这个“童”是《童心说》(明·李贽)中的“童”,是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儿童幼稚的心。

《安慰》是首童话短诗,作于1980年10月。全诗分二节,共九行。第一节从孩子的角度,以诗人特有的童稚的想象力描绘了成人世界的现实生活,只有“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母亲在在为生计发愁,怎么做甜美的果酱?诗人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孩子眼中“冷月映青果,寒灯照愁颜”的清冷画面,而暖色调的甜果酱只是母亲遥不可及的奢望。第二节是这个懂事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安慰母亲的话,“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充满了温暖的色调。尽管生活清苦、艰辛,可明天一切都会变好。不用发愁,不要烦恼,明天会有一枚红红的太阳,会有一个甜甜的希望。当时正是顾城人生出现转机的时候,他开始“把自己的心交给世界”,在全国刊物上陆续发表他的诗作,并引起强烈反响。他从此“带着自己的小诗,走进了一个新的领域。”对于顾城,一切刚刚开始,新的生活充满希望,而“最美的永远是明天”。顾城在同年的散文《少年时代的阳光》中写道:我要“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诗人的这句话是对这首小诗完美的诠解。

在音韵上,九行诗共押韵五次,即第一节的“月亮、果酱”和第二节的“加糖、篱笆上、太阳”,皆为仄韵。全诗读起来轻松自然,节奏流畅。在色调上,二节诗形成了冷(青葡萄,黄月亮,发愁)和暖(糖果酱,甜甜,红太阳)的鲜明对比。这是现实和希望的对比,是生活与梦幻的对比。整首诗明洁唯美,即便是成人世界中油盐酱醋的烦恼,无米下锅的窘迫,在诗人笔下也变成了一个“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的唯美的童话世界。这是对尘世生活的纯美的净化。顾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他是那么远离喧闹,他干净得像一条无人知晓的小溪,仅仅流淌在他自己远离尘世的深山里。”(文昕《最后的顾城》)正是源于那颗未被生活污染的童心,诗人才得以创作出这首色彩明洁、意象纯美的童话诗。

下载诗歌鉴赏整体感知部分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鉴赏整体感知部分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一、考点说明: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考点解读: 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

    诗歌鉴赏3学案

    名思教育内部资料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11分)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

    学案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众里寻他 慧眼识人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 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掌握答题三步骤并规范组织答案 (二)学法指......

    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将心比心》整体阅读感知

    《将心比心》整体阅读感知 文章主旨:《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

    诗歌鉴赏第一讲学案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高三级语文科培优学案 诗歌鉴赏专项第一讲——如何读懂一首诗 读懂一首诗的前提是——多积累、会联想! 山 亭 夏 日 【唐】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

    2011诗歌鉴赏题学案

    2011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一、【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

    诗歌鉴赏要点透析(学案)

    诗歌鉴赏要点透析(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要点 2. 明确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 3.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学会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