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教案2
16、桥
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执教:南平市浦城临江中心李梅霞
【预设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思的方法,体会老汉精神的可贵,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懂得课文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第一部分写出这是一场怎样的山洪?(凶猛、狂野、恐怖)在这恐怖的洪水面前,村民们表现得(惊慌失措)
师:同样是在恐怖的洪水面前,谁的表现不一样?【板书:老汉】 这个老汉是谁? 师:是啊,他是全村人都拥戴的党支部书记。【板书:党支部书记】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汉,走进这位受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
二、抓关键句,感受人物形象
(一)自读二、三部分,初步感受形象
1、自由读读二三两部分,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旁注在边上。
2、交流句子,谈感受。(大家很会思考,从不同的句子读出了自己的见解,谢谢你们的分享,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二)研读第二部分,感受镇定如山
【出示:1木桥前,没腿深…..2老汉清瘦的脸上流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过渡:刚才,我们对老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去认识他。自由读读这两段话。
为什么把老汉比作一座山?(1)、在惊慌失措的村民眼里,老汉像什么?
(2)、在第一段中,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3)、老汉怎样站着?如果让你们在“站着”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稳稳地)
师: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边,挡住了恐怖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让我们全班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再读读这两段话。(4)、面对如此惊慌了村民,老汉默不作声,此刻,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师: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不说话,但他心中想的确是如何控制局面,如何指挥他们逃生。
(5)、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呀?(严厉、严肃、冷静、果断、镇定)
(6)孩子们,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师:面对恐怖的洪水,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还能保持镇定自若的神态,真是镇定如山啊。(板书:镇定如山)
(7)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感受老汉的镇定如山的气势。
师:在山一样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他们停住脚,望着老汉。(1)、这里的望,是一种怎样的望?
师:是啊,是对老汉的期待,对老汉的信任。看到老汉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这时,老汉下了一道命令,是什么命令?(2)、危急的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很重要,你们读出来了吗?
(想想,为什么要强调排成一队?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面。)
(3)、是啊,党员入党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齐读
师:这位老汉,在关键时刻,把人民放在首位,把党员放在最后,真不愧是一位受全村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
(4)再读读这三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叹号)(5)、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阅读就是这样,不仅要读文字,还要读标点,老汉的三句话连续用了三个叹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啊,三个叹号,让我们看到了老汉的果断、感受到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面对恐怖的洪水,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如此果断,真是坚定如山啊,你能读出这种坚定吗?
师:老汉的话虽然是沙哑的,但他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竟没人再喊。一百多号人…….](1)在老汉的指挥下,人们都服从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2)为什么一百多号人都服从老汉的指挥?说明老汉在人们心目中非常有(威信、地位)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的威信像一座(山)。【板书:威信如山】
师:正是人们对他的拥戴,正是老汉的威信,队伍有序地撤离。
四、寻一个“爱”字,走进人物内心
(1)但在撤离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幅画面。(出示插图)这个小伙子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大家要注意学习和运用。
(2)为什么这里不直接告诉我们?(增添神秘感,吸引我们读下去)
师:是啊,为了吸引我们都下去,这是作者巧设的一个悬念。(3)、老汉在干嘛?老汉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
师:在危急时刻,老汉把自己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爱)你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故作不解):又是吼,又是推的。这样凶巴巴的态度,还算有爱?
师:是的。木桥已经在发抖,在痛苦地呻吟了,读——
师:水已经爬上老汉的胸膛了。读—— 师:洪水眼看就要把他们吞没了,你读——
师:这一吼,这一推,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是啊,这一推,推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推,是把生的希望给儿子,俗话说,母爱似水,父爱如山啊【板书:父爱如山】让我们用读来感受这如山的父爱。
(1):那儿子爱父亲吗?(爱)从哪里看出来?一起读一读。师:这一推又推出了什么?(儿子对父亲的爱)
师:多么深厚的父子情啊,孩子们,既然他们骨肉情深,那为什么老汉之前要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来。
[出示片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 是啊,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在自己和儿子面前,他选择了----但作为一位党支部书记,他必须首先考虑全村的百姓。所以,在群众与党员儿子面前,他毅然选择了-----这是一种大爱,这种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孩子们,如果此时要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老汉,你会用哪个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徇私情)
师:这时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这是多么称职的党支部书记,只有这样的党员,才值得人们去拥戴,也只有这样的党员,才是群众的靠山,在群众心中才一座山,一座巍峨的山。
五:诉写哀思与崇敬,感受“桥”之内涵。
师(缓慢凝重的语气):五天过后,山洪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和他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读最后四段。
师:英雄走了,留给亲人却是 肝肠寸断,长跪不起,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些什么?请写在练习本上,可以对老汉说,可以对老奶奶说,也可以对村民们说 ……
师:停下笔,我们一起来交流,读出你想说的话。
(多么动情的话呀,写出了对老汉的怀念。多感人的话语,写出了对老奶奶的宽慰)
师:孩子们,老汉虽然走了,但他(大公无私、)的精神(形象)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师:此刻,这桥还是那窄窄的桥吗?这桥在你心中是座什么桥?(奉献、生命、爱心)(机动: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桥,齐读。)
师:孩子们,让我们铭记这一座座桥,铭记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吧!相信将来,你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第二篇:《桥之美》教案_2
《桥之美》教案
教材分析
新课程八年级第三单元《桥之美》一课,是当代画家吴冠中的科学小品文,它用优美含蓄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桥之美。《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
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
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
解释:第6自然段中
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
颐和园
点缀
险峻
孕育
笼统
瞻前顾后
关键
搏斗
四、理清结构:
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
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蕴含的深层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认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第1题:找出的主旨句:(第3自然段)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哪些?
第二段中:“‘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第三段中:“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五段中:“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七段中“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第2题: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第4自然段中有: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5自然段中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高山峡谷中的人造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6自然段中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师强调:
4、5自然段中的桥从正面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第6自然段中的桥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包括成昆路上的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些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些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第3题(1):第4自然段,不同的桥带给作者的什么不同的感受?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第3题(2):试找出风雨桥的美表现在哪里?
答案: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第4题:认真阅读课文,重点阅读2、3自然段,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答案: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5题:读了作者对几种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
答案:(第2、3自然段)桥要讲究对比、变化、和谐。
第6题:找出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句子。
作引用:(第2段)“小桥流水人家”,固然----。
列数字:(第4段)卢沟桥只有17孔,-------。
打比方:(第4段)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好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作诠释:(第7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7题: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c
明确: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也让人感到极度欢乐。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二、总结全文。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中得到的启发应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板书设计
桥之美
顺序:总_——分——总
语言:描写
说明
课后反思:
第三篇:16 《桥》第2课时教案
16《桥》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狞笑”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汉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汉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方法】
引导、激励、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检查一下大家的复习情况(听写):咆哮 狞笑 放肆 揪出 呻吟 祭奠
2、上次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谁能用“要素串连法”再次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的事情。
二、走进洪水,体会情境
1、第四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我们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那么本课主要运用的表达方法是什么呢?(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2、自读提示:熟读课文,请用直线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在旁边进行批注。
3、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出示课件)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生练习读)选择你能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4、通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办呢?
(出示课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 感受党员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当;村民惊慌无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老汉)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老汉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3、生汇报。(出示课件)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4、师: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眼里,老汉像——座山。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
(课件展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从中你体会到老汉的什么精神?哪个标点引起你的注意?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桥窄”是对所有村民说的,干净利落。“排成一队,不要挤!”指挥村民有序撤离。“党员排在后边!”那排在前面的是谁?(群众)说明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响亮、干脆、有力、节奏快)(抽读、师范读、齐读)师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心系群众,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他就像一座山。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1、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做上标记。
2、课件展示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2)◆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3)◆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3、这几段话是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在这里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呢?(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
4、请同学表演
5、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没关系,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音乐响起30秒后,师配乐朗诵)
①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②你读懂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原来竟然是一对亲生父子啊!)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为什么课文最后才交代他俩的关系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巧妙设置悬念)
6、谈谈你心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受人拥戴的人、面对危险从容不迫的人、无私奉献的人、先人后己的人、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人、舍小家顾大家。
五、写法总结
1、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运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六、小练笔
洪水吞没了老汉和儿子的什么,却吞不没老汉坚强不屈的精神。他就像一座桥,在人们心中。请拿出笔来写一写,此刻你想对老汉说的话。
老汉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相信在同学们内心已经对他充满敬意之情,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意表现在哪里?学生读练笔 背景音乐《为了谁》
第四篇:桥教案2
《桥》 长庆桥学区
栗勇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幻灯片制作、课文发给学生预习预设流程 预设师生活动 环节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激发情感
1.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山洪突然爆发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声音,读读课文,想想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2.你知道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形容(紧急、害怕、感动……)
通过声音,增强直观感受,促进学生对洪水危害性的感知。初知课文大意,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
二、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恐慌
1.快速读课文,想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找到后,并划下来,读读。
2.交流找到的语句。随机出示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这场洪水为什么让你感到害怕?(猛、快)从哪儿感受到的?
3、洪水如猛兽般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步步逼近。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情势危急)
找找课文中的人们做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朗读感悟情况紧急,人们惊慌失措。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疏通课文,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
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三、感受在死亡步步紧逼时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引导:当时洪水已达到什么程度?意味着什么?)读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合理解“狞笑”。
2.读了课文大家知道这样的惨剧并没发生,除了老汉和小伙子,村民们都顺利地跨越了死亡,到达了生的彼岸。是谁挽救了一百多号人的性命——老汉。
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4.交流: 第一块:
读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联系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老汉说说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指挥大家让老百姓先过,党员在后。)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
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 启发想象“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适时引导理解“拥戴”。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第二块:
读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读着老汉的言行哪几个字印入了你的眼帘?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老汉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读着这句你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引: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第三块:
读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读着老汉的言行,又有哪个字印入你的眼帘?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时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险情?
引导读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读着这话你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此时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意味着什么?
抓“推”导读,就因为死亡已在眼前,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帮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 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通过想象后果与真正的结果形成对比,感受到老汉在这事中所起作用之大,为研读老汉言行做准备。第一板块的重点是,体会在危急时刻,受人拥戴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沉稳和果决的指挥,做出了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百姓,把死的危急由党员扛”的指示。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老汉言行思考这么做、这么说的原因,渗透阅读方法——透过字面思考隐含的意思。
第二板块的重点是,体会在洪水齐腰的危急时刻老汉严格行事,通过毫不留情地揪出小伙子党员,要求大家做到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
对老汉精神的感悟采用板块设计主要是避免老师牵得太多,限制学生思维,但如何将“不断上涨的洪水”这一纵向线索与感悟老汉精神进行有效整合是一个难点。试图通过抓老汉言行中重点字词随机渗透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每次增加“逼近”个数)促进对老汉精神的感受。
第三板块的重点是体会在洪水齐胸膛的最后时刻老汉毅然将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伟大人格与精神。
四、揭示课文结尾,探究老汉内心,深刻领悟老汉精神。
1.村民们得救了,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跨过木桥,洪水已吞没了他和全村人拥戴的老汉,让我们看看,五天后洪水退却时,发生了什么事?
揭示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2.在死亡逼近时老汉冲上前揪出的居然是自己儿子,内心在想些什么?是什么使老汉这么做? 回归读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讨论: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排在队伍中时,他可能想到过什么?最后为什么老汉毅然冲上前,揪出了儿子?
小结: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抉择,这就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3.老汉是一名党员,难道就不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吗?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流露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喊)读悟: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猜老汉想喊什么?
4.老汉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着,我们也希望,但是洪水无情地把儿子吞没了,连老汉也吞没了。
在此揭示课文结尾带给学生一种震撼力,体会文章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在揭晓了小伙子党员的身份后,重新回到老汉揪出儿子时的举动,通过想象老汉的内心活动,推断做出这样的抉择的原因,从中更深一层感受老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
五、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
1.师配乐激情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众多前来为老支书送行者中谁在干什么,说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写)
2.此时课题“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①老支书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②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③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4.师小结:是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及想象送行者的言行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课题的深刻含义,即感受文章的中心。
第五篇:说课稿《桥》2
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第16课《桥》 一走进教材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桥》是本组的精读课文之一,本文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面对慌乱不堪的人们,他不徇私情,用自己的沉稳,将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读罢此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最令我感动的除了他是一名村支书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灾难面前,求生是人的本能,可他却毫不犹豫的把儿子从求生的队伍中揪出来,让群众先走,由“揪”、“排到后面去”到后面的“推”“快点儿走”的举动,让大家全部脱险,唯独自己和儿子牺牲了。这是一个为人父者痛苦艰难的抉择过程,作为党员,他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神圣职责,作为父亲他同样舐犊情深,在生死考验面前,老汉高尚人性之美震撼着我的心灵。
2、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体会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以及小说中表现出高尚的人性之美
③透过故事,能够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它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④领悟课文在结构安排、修辞手法、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特点。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品味人物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走进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表现出英勇献身的精神,人生价值观取向的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走进教法、学法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价值取向。因此我以题目切入点,重在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拓展延伸。正所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四、走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思路是,“点桥”——“入桥”——“出桥”——“搭桥”
(一)“点桥”——“桥”字导课,埋下伏笔。
上课伊始,和同学们,共同分析“桥”这个形声字,说说你知道的桥都有哪些?
学生可能会说: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铁索桥„„根据学生发言,按照材料我们可以分为石桥,木桥,钢筋混凝土结构,变得更加的结实,按用途分:天桥、立交桥、铁索桥„„为学生理解课文中洪水中的小木桥变为危桥做铺垫。
如果学生说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他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题目,或者是鹊桥等,那就可以总结为,原来桥可以分为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就直接点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桥》,到底是座有形的桥还是无形的桥?一来为理解探究文章确定方向,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二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桥”深刻含义,明指那座小木桥,暗指老汉用身躯搭建的生命桥,这里是为克服教学难点埋下的伏笔。
(二)“入桥”——探究体验,一唱三叹。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探究过程称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果学生说,这是一座无形的生命桥,或者说这是一座连心桥等这样富有深意的见解,就再次回读课文,探寻得到这个答案的依据,自然地进入对人物行为,思想境界的深究领悟。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重点句子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所以在学生探究中,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第一个句子,有的学生说要用坚定的语气,有的学生说要读出老汉的沉稳,还有的说要读出他的临危不乱,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都可以!第二句话,要读得语速简短而有力,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的感叹号,体现老汉当时急于表达党员排在后面,群众先走,内心想法。第三句话要读出老汉对小伙子的凶与愤怒,有些学生可能说不出,我们可以借助插图体会着读,重在悟情悟境。如果学生说:这是一座不堪重负的桥,或者是危险的桥等这样浅层次的认识,我就会及时的追问其依据,自然地进入对洪水凶猛的探究。
课件准备山洪暴发视频。洪水中群众转危为安,可小木桥在洪水中消失了,为何还用桥做题目呢?再次回到对人物的探究中,体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过渡:洪水无情人有情,同学们“评价一下你心中的老汉。”部分学生会认为老汉在灾难面前,选择了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可叹可敬。还有学生会问,村民中一定还有党员,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老汉父子被洪水卷走,而不去救呢?老汉让党员先走,除他的儿子小伙子外,其余的党员怎么没有一人,让老汉先走的呢?老汉有没有想过揪出自己的儿子就意味着死亡呢?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村民是胆小懦弱的。我感觉到一种倾向,既然这是老汉人生的价值取向,那就有个值不值的探讨? 不可否认,人都有求生的欲望,那一刻村民对老汉父子的关爱,可能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毕竟文章是一篇小说,人物形象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假如我们,一味地渲染那位不顾一切拯救村民的老汉的伟大,甚至作出让孩子们“身体力行”的某种暗示,我想这无异于,在学生的头脑里,塞进成人世界为他们准备好的东西。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拿着这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
于是我有了如下教学设计,来两个“假如”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老汉”作深入理解。
1、假如没有老支书的出现„„
2、假如老支书不揪出自己的儿子„„
第一种假如,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若没有老支书,大家你拥我挤,后果不堪设想。学生也会谈到对老汉,这位老支书的敬佩,不愧为党员。第二种假如,学生有想法,若不揪出自己的儿子,后果同样不堪设想,应该揪;有的学生说,这一揪,就把儿子送上了死亡,牺牲太大了!再来品品老汉的“揪”与“推”,在儿子与村民之间他选择了“揪”,因为老汉爱他的村民,在自己与儿子之间他选择了“推”呀,他同样视儿子的生命比自己更重要,伟大的父爱我们毋庸置疑。这就是老汉灾难面前生死抉择,当这两种爱纠结到一起时,他选择了前者!巧创情境:如果给老汉一个解释的机会,他会给儿子说什么?
我想这种情感体验,不再只是看到的两条人的生命换来一百多号人的性命所能替代的。
争论使学生明朗,消失的是有形的小木桥,永存的是老汉铸就的无形的生命桥,老汉老汉生死面前的抉择,让危桥化为生命桥!这,这种回归人道的心声,正是桥的深刻含义所在。
如何看待小伙子的死呢?有的会认为,如果他不推让,可能还能存活下来,照顾自己的老母亲。也会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之所以推让,是因为他除了面对的是老支书之外,还是自己的父亲,父亲爱他,他也爱父亲,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也是小伙子带给我们的感动!他同样将危桥化为一座奉献桥。
在争论中,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对文本和人生深层意义开始作出多元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我自然地引导学生寻找“村民爱支书”的句子。
小结过渡:老汉和小伙子用生命换来了全村一百多号人的性命,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轻音乐忧伤的《神秘园》响起,范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并重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创设情境: “肆掠的洪水冲垮了木桥,桥没有了,但是这座桥永远架在老太太的心中,因为在这窄窄的木桥上,她失去了两个最亲爱的人,同学们,你想对老太太说点什么?”
学生的发言大体可归纳为:他们的死是值得的;老奶奶你别难过,我们会照顾你的„„感动在每个人心里流动,此时这座危桥已化为一座爱心桥,感恩桥。就教材来说,引导学生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出桥”——跳出教材,植根生活。
老师过渡:消失了的是小木桥,可我们却看到那么多座无形的桥,生活中这些桥仍旧存在!
课件展示98抗洪抢险中,谱写了壮丽人生赞歌的李向群;和平年代,把生命保持在冲锋姿态的战士方永刚;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地震中勇救同学的七岁小学生林浩„„(配乐《为了谁》)由他们你想到了什么?
师小结:不管是党员,还是普通群众,他们之所以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行动展示着人性的高尚!
从这篇小说中老汉的“一唱”,到小伙子、村民,再跳出文本,走进真实的生活中普通人,自此形成“一唱三叹”的深情领悟。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表述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体现语文的开放性和语文与社会、与人生价值观相结合的特点。
(四)“搭桥”——领悟表达
走进这些人,感动之余我们看到更多的人性光辉,走进他们我们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桥》这篇课文感动我们的,除了内容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看看谁找的多。激发起第二次探究的兴趣。
探究着眼点放在:
1、作者为何最后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你认为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2、作者多次描写大雨和洪水,把这些句子找一找,想想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3、课文中很多句子很有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修辞手法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三点就包括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学生的表述不一定那么的规范,准确。大体可以总结为:最后揭示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更加增添了故事的悲壮色彩!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起到的衬托作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形象。
(五)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试着写一下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事,尝试运用一下学到的表达方法,故事可长可短,重在真情实感!
五、走进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简明、概括。就整个设计而言,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有效地实现了读与情感体验的统一,实现了读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实现了读与人文精神的内化。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希望我对教材的解读,能够做到如窦桂梅老师所说的,“我不是教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来教人的。”以上就是我说课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