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日志 激发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日志 激发数学兴趣
王青红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学生在数学上有能力,却少有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成绩不突出,但如果教师能启发他对数学的兴趣,使他喜欢学习数学,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迅速取得很好成绩,可见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否取得成功,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在课堂上实现真
正的有效教学。
一、设“疑”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疑”最容易引发人的探究反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设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就对车轮子是圆的不是方形和车轴装在轮子的圆心两个事实感到好奇,总想弄个明白,这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再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形状各异的车轮的转动)从而认识到轴装在圆心,而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样的圆心形轮子转动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而其他轮子则不稳定。这样设疑教学,既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趣味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在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就会被有趣的数学知识所吸引,继而发生兴趣迁移,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兴趣上。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鼓励学生任选一个数,考考教师:它能被2(3,5)整除吗?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样的数,都没有难倒教师,学生觉得教师太神奇了,这时教师紧跟说,不是老师有什么特殊才能,而是老师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此语一出。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些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自然十分强烈。
三、以情境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方式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学生在这样活泼有趣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例如教师都感到:在教学一些概念、法则时,学生往往觉得很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也觉得教起来吃力。可是如果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动手操作、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轻松而深刻的理解到掌握概念;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再动手操作探索出规律,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日志
李美林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如何更好地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评语可以指导学生做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指责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
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评语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运用知识的迁移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其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启心灵,驰骋想象,验证归纳总结应用;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敢于尝试。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例如,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王青红
众所周知,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4效的运用。“运用”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它是由知识演变为能力,进而发展成为素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不以一章一节内容为划分区域的全面综合的过程。由此可见,要想备好数学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 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三、数学模型与实际运用 “数学模型”是格式化了的解题模式
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已有知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学生能尽快地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做好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准备。
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组不同寻常的公式、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均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教案。事实上,教案的风采往往在她内在的“神韵”,而不在其“形式”。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形”上,则很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得“形而下”的苦果。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日志-------激发数学兴趣
激发数学兴趣
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一、设“疑”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疑”最容易引发人的探究反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设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就对车轮子是圆的不是方形和车轴装在轮子的圆心两个事实感到好奇,总想弄个明白,这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再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形状各异的车轮的转动)从而认识到轴装在圆心,而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样的圆心形轮子转动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而其他轮子则不稳定。这样设疑教学,既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趣味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在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就会被有趣的数学知识所吸引,继而发生兴趣迁移,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兴趣上。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鼓励学生任选一个数,考考教师:它能被2(3,5)整除吗?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样的数,都没有难倒教师,学生觉得教师太神奇了,这时教师紧跟说,不是老师有什么特殊才能,而是老师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此语一出。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些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自然十分强烈。
小学数学教学日志
李美林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如何更好地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评语可以指导学生做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指责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
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评语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运用知识的迁移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其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启心灵,驰骋想象,验证归纳总结应用;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敢于尝试。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例如,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王青红
众所周知,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4效的运用。“运用”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它是由知识演变为能力,进而发展成为素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不以一章一节内容为划分区域的全面综合的过程。由此可见,要想备好数学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 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三、数学模型与实际运用 “数学模型”是格式化了的解题模式
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已有知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学生能尽快地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做好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准备。
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组不同寻常的公式、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均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教案。事实上,教案的风采往往在她内在的“神韵”,而不在其“形式”。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形”上,则很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得“形而下”的苦果。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 3= = = = = = = 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4、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情趣,创编新的故事情景,并把故事情景贯穿始终,情景的内容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2, 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儿童学习数学是对他们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解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的课堂要选取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3, 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为学生创设新型的交往方式——争辩,在这种讨论和争辩中,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从众多同伴的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乃至思维和实践方式中获得种种脾益。在同学的合作中,情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意识,逐步积累学习体验,最终学会学习。4, 挖掘潜能学生在自我建构中感受进步, 给足孩子空间,因为相信孩子的潜能,在思维的跌宕起伏中,在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中,整理了知识,领悟了方法.
第五篇: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摘 要】小学数学的课堂组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笔者主要从创设导入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四方面论述运用多媒体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它已走进了学校课堂,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技术能展示图、文、像、声、动、视频等于一体。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恰当运用多媒体,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增添活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1、借助多媒体创设导入情境,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已得到教育者的一致认可。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万事开头难,一节课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吸引学生,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当我们教师感觉单凭语言叙述很难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那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导入情境,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认识图形”一节时,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画面:国旗、魔方、三角板、碟片、喇叭闪亮登场。每种图形的出示都配有不同的音乐。立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同学们纷纷指着图片说起来,在同学们的投入中,我从上述实物的图片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比让学生观察书上的那几幅图效果好得多。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呼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性的故事情境,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有利于把学生的心理心绪引发到最佳状态,诱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如学习“数的分成”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成语《朝三暮四》的课件: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一天,他早上给猴子吃4个桃子,晚上他给猴子吃3个桃子,这时猴子很不高兴。第二天,他早上把3个桃子给猴子吃,晚上他给猴子吃4个桃子,这时猴子很高兴。问:猴子每天吃了几个桃子?这只猴子聪明吗?
此教学情境,如果要教师用语言描述的话,学生的兴趣可能不大,但用课件播放,那栩栩如生的猴子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背景,组成一个个连续的镜头,像放动画片一样,使课堂教学成为魅力,成为激情,立刻诱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大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观看这个课件,小朋友们就在嘲笑猴子愚蠢的同时也牢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3、巧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
新《课标》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分一分”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店画面的课件,让学生观看画面后交流商店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接着在“想想做做”的环节中,又利用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的一些小动物,请学生把能在水里活动的动物找出来,然后又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分别请学生找出天上飞的、公路上行驶的和水里航行的不同交通工具。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这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培养了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学会了可以根据用途、种类等不同标准给事物分类,而且通过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比单纯枯燥的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4、妙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结合教学内容,妙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三角形分类”一节时,事先做了一组课件。先出示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让学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是锐角三角形。这时出示整个三角形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索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生带着探究和疑问之情,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之中。
总之,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尽可能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佳精神状态,在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玉月.也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2]刘常英.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四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1-1.作者简介:周娴,女,1967.1―,安徽当涂,大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