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19-05-15 08:3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篇: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立足于我国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既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有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社会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弥补机构养老的不足和家庭养老的缺失。社区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成本少,成本低,收费低,覆盖广,见效快的特点。二是服务及时便捷优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为老年人提高日托、就餐、康复、娱乐等多种服务。三是创造大量的就业也机会,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社区和谐。开展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失业人员就业难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面临危机

目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的变化,家庭人口规模进一步缩小,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加快,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照料老年人的问题将越来越多,不再是家庭内部问题,逐步外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来自家庭功能、养老资源、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的冲击,其养老功能正在削弱。

二、现阶段我国居家式养老主要存在的问题

1、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我故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居家式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同时。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的职业流动。

2、资金保障不足

资金不足是制约居家式社区养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目前经费来源渠道桑尚不固定,服务补贴标准明显偏低,社区工作人员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资金的筹集,而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社区养老的工作,使得居家式养老难有大的发展。

3、无相关法律保障,经济来源不固定。

4、基础设施差,硬件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器械落后,服务质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三、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职责及定位

首先,政府应把居家养老服务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从事养老服务;其次,政府有责任监督促进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分项规划,加强协调,通力配合,从不同的方面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应建立并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督评估体系,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必须制定实施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实施规范服务、规范管理。

2、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居家养老服务涉及每一个家庭,惠及亿万老年人,要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克服投入的随意性、人为性、临时性。对于社区老年设施和服务,应当采取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方法。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性的老年项目的建设,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和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社区养老的建设,走多元化道路。

3、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制度设计

出台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促进投资多元化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4、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

只有城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覆盖面不断加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进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

5、服务机构社会化

国家应该建立相应制度鼓励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对社会独立机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以及通过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个人和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将原来有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转交给民间非盈利组织去运作和管理。政府花钱向非营利组织买服务,通过政策法规进行监督和指导,实现社会服务社会化,变政府直接管理为宏观的行业管理。

第二篇:居家养老服务

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

子女赡养义务写入《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条例》的说明。他用一组数据表明北京亟须一部规范居家养老的法规。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300万,而这些老人中,有90%选择在家养老,6%的在社区养老。这两种方式合称为居家养老。

《条例》明确指出,居家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还要依托城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所以,《条例》基本原文照搬了上位法中有关家庭赡养责任的内容,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

柳纪纲介绍,《条例》并非按以前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的内容所写,而是以老人最亟须的服务如何解决为导向制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原创”。

《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

“可以看到,我们把就餐写到第一位,在立法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居家养老,对用餐便利的需求最明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

拟对《条例》实施执法检查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导致老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条例》草案经人大审议后,将于1月29日投票表决。如顺利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的实施办法。人大常委会也计划在今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解读1 老年人就餐怎么实施?

《条例》草案此前的审议稿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但上会的审议稿没有这条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称,这项在老年食堂开放中给予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列那么全面。北京目前有3500家老年餐桌,立法调研中也得知有不少大型餐饮企业对老年人配餐有参与想法。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

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解读2 社区养老设施怎么配建?

在养老设施保障方面,《条例》提出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对于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区县政府有责任配置,对于滥用社区配置的养老设施,应收回并用于养老服务。

《条例》中相关罚则写明,擅自改变政府配置的养老设施拒不整改的,可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相关费用。

刘维林介绍,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在此前颁布的相关法规里已有明确规定,所以本条例只给出指向性规定。同时,条例规定鼓励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解读3 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便利?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配备的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用药安全考虑,一些药品只能在大医院用;二是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的具体品种、规格不同;三是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不具备储存大量药物的条件。

草案第十三条对社区用药的保障作出规范,规定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储备。

但有些问题还难以依靠本条法规一步到位解决,市人大代表臧美华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使医疗资源逐步向社区深入。

刘维林坦言,入户诊疗从法律上来说依然有障碍,但这种诊疗方式恰是居家养老需要的,所以不会一直搁置,总会找到办法解决。

解读4 养老服务人才如何保证?

《条例》草案第十六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

刘维林称,全市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养老人才缺口很大,这块服务在市场基本是空白。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正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

解读5 惠及范围是否全覆盖?

有代表提出,《条例》中明确了政府职责,一些服务的提供还需由政府财政补贴。但惠及范围是北京市户籍老人,还是对在京居家养老的老人,并不明确。代表担心,大量的政府补贴如用不到刀刃上,会造成浪费。

市人大相关部门介绍,现在这个法规是起引领推动作用的,刚性不够。但对创新性的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方面纳入,给予了引导性规定。

法规大部分内容覆盖了在京老人,包括户籍老人也包括长期在京居住生活的老人。法规实施后,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委等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出台不同内容。

政策会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地方财政主要补贴的是户籍人员;但一些外地来的常住人口,他们本人、子女也为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些政策也会惠及他们。■ 探访

小区无老年餐桌 老人自己拎菜上楼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老人社区就餐和医疗还存不方便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些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区还未设置老年餐桌,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照料也存有缺憾。

8旬老人自己买菜做饭

1月24日下午,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北里小区,84岁的李淑芬刚从超市出来,左手拄着手杖,右手拎着一袋菜。超市的师傅从楼中出来跟她打招呼:“李奶奶,我帮你把米放在家门口了。”

跟李淑芬上到4层,门口放着师傅送上来的米和面粉。她说,女儿住在回龙观,自己和外孙女住。“闺女每周给我送一次菜,有菜,也有肉。我要还缺什么就到下面社区超市买,重的东西,米啊、面啊,师傅们就给我扛上来。”

李淑芬的外孙女在外企工作,平时回家晚,午饭要老人自己做,有时晚饭也是她做给外孙女吃。“老年餐桌这几年老听说,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小区是回迁房,农民多,他们都有儿女在身边,不需要这个。但我们需要的也没办法。”老人说。

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西四环沿线的几个社区走访发现,都没建老年餐桌。对此,四季青镇相关负责人刘斌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基层能尽快落实,让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得到照料。

他介绍,2009年,北京市提出推广“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从那时起,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就一直在做。但几年来也没全面建起来,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小区需要老年餐桌的老人确实不多,我们也拿出补贴给没办老年餐桌的小区老人送餐,但餐饮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某餐饮企业曾从海淀区拿到一年1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老人送餐。该企业能辐射10个左右的社区,每年服务人数近4000人次。这家餐饮企业的老板说,“每天配餐都没有定额,每一顿饭怎么安排,也是众口难调。”

上门看诊就是量量血压

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都有社区医务室。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如遇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社区医生能否入户诊疗,却没统一规范。

常青园北里的刘美娟老人说:“我们跟大夫都熟,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就是在家看的。”但也有老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该小区社区医生解释:“由于北京卫生部门有规定,入户诊疗不能破皮,凡是破皮的都要到医疗单位。所以我们一般到老人家中,也就是量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把他们搀扶到医务室,但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应拨打急救电话。”

刘斌称,现在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都配备齐了,“但要实现比较现代的家庭医生的照料水平,一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基本上行动方便的还是会选择到大医院;另一方面,就是相关制度设计上的衔接,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出台可执行的办法。”

刘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还希望民政部门多与基层沟通,了解他们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新京报记者 吴为

■ 焦点

杜德印:草案名称调整不求“大而全”

“需要修改一条修改一条,需要修改一款修改一款,需要修改一句修改一句,需要修改一词修改一词,需要修改一字修改一字。”昨日下午,在朝阳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要求。

自启动立法调研直到昨日提请审议,《条例》的名称和养老模式的选择等,都有重大调整。杜德印表示,这些重大调整反映了对提高立法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起施行。同年,北京启动《北京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但昨日提请审议的草案名称已改。

杜德印表示,草案名称的调整,不再制定“大而全”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而是针对北京96%的老人面临的较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体现出“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立法原则。

立法之初确定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为主”,但调研发现,“社区为主”难以承载起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目前专业养老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而具备专业护理素质的家政员数量偏少。

据此,《条例》将养老模式调整为“政府主导,以专业公司的专业服务、专业运营为主,社区为基础”;同时明确了各相关主体间的权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即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

且《条例》还埋下“伏笔”,明确政府有培育居家养老商业保险的责任,“市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新京报记者 王姝

■ 观察

人大首次牵头起草法规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四审。从立法设想到提交人大审议,一年时间的锻造打磨,一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法规即将出炉。据了解,这也是首部由市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这是去年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外,法规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能更充分发挥民主,引起社会更高关注。这不仅是人大立法工作的进步,对法规本身是宣传,为法规实施打下基础。

从立法程序上,以往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均由市政府主导起草,一般来说时间较长,程序也较多。但这一次,《条例》是由市人大内司委牵头起草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自己提交法律案进行审议。

刘维林说,由于这部法规涉及全市300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质量上还要加快速度。过去一年,这项法规经过多次调研,他自己参与的就有50多次,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意见,在政协立法协商。从最初的近30条,修改到22条,最精简的时候法规草案只有15条。四审的法规草案为20条。

经过人代会审议,法规还将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1月29日,将由70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表决。新京报记者 郭超

■ 互动

删养老配套设施指标代表担心执行难到位

昨日朝阳团分组审议,来自朝阳区法院的市人大代表李有光提出,此前征集意见时,对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曾制定了800平方米这一指标,但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不应制定类似不能马上实现、“一刀切”的数据指标。《条例》删除了这一数据指标。“有利有弊”,李有光说,“指标少了,评判标准缺失,如何保证执行到位?”

来自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市人大代表陈巴黎也提出,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规划中对公共文化设施配建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社区执行不到位,“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哪些部门负责监督,哪些部门负责验收,《条例》应明确”。

两人发言结束后,同在审议现场的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先后发言。“关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标准,历史上已几次反复,配建的难度较大”,程连元说。杜德印强调,“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养老设施配建肯定能做好”。

“我的爱人是名医生,”市人大代表宋光成说,经常有得了急病的邻居打来电话求助,“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就会上门,给病人诊断、开药、输液。但这里面有问题,离开医院后,她有没有资格在社区执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杜德印再次“答疑”,表示离开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内只能遵循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规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可以按照目前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建议

人大代表、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刘学锋:北京市去年11月13日至23日,单是在家烧死的老人就有9位,“这在和平年代是很惊人的数字,政府应该管一管”,因此应该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安全报警装置,一旦遇到火情就能直接报警,而不单单是像上述条例中提到的只提供紧急救援呼叫设施。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养老应该鼓励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应由政府建立养老引导资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并设置一些必要条件,也不能一刀切,如何补贴应该以征信系统做支撑,比如年满70岁,按照家庭收入不同,给予老人补贴。

市人大代表温瀚英和刘颖:要给予老人居家养老良好的配套,目前一些老旧小区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建议应该出台配套标准,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政协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医生、大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任王以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需要所在家庭与医疗团队自愿签订协议,团队要为老人提供规范的服务。还可以运用智能医疗设备实现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像“一键式”智能呼叫器、跌倒报警系统、血压、血糖自动测量上传系统,这些新技术可以便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

第三篇:居家养老现状及建议

对居家养老问题的若干思考

一、社区居家养老是老龄社会的迫切需求

(一)居家养老提出的背景

老龄问题是公认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2009年天津市老龄人口已经达9.49%,预计203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数将达到330万。具体到铃铛阁街,2009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人,占总人口的%,其中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就有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与高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目前天津市社会化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受传统观念所影响,很多老人和子女对养老院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与有限养老设施以及人们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在这一形势下,居家养老概念的应运而生,它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专指老年人在家中得到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相关服务,它是借鉴了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居家养老方式一经推出,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并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规模推广。由于居家养老能够有效缓解现有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主要矛盾,从而提升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整体水平,成为迎接老龄化挑

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居家养老的优势

首先,作为中国传统家庭赡养方式的补充,居家养老具有集约、高效的优点;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又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因此,居家养老方式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是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有效的缓解了两者的矛盾。

其次,据统计,目前天津市社会化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供养比例相比,差距甚大。政府和社会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兴建养老机构,增加国办养老院的床位,然而,短期里养老机构建设跟上需求不太现实。而民办养老院受费用过高、居民信任度不够、发展受制约首先等问题的制约,短时间内也还不能承担起社会养老这一重担。因此,大力发展居家养老不失为一个高效率、低风险的好办法。

最后,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和尊老传统仍然根深蒂固,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尽管其理解孩子在外工作繁忙无暇照顾的无奈而愿意选择进养老院来减轻孩子的负担,但从其内心来讲,还是愿意在熟悉的地方养老,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老院的照顾再周到,仍然代替不了家的感觉。通过对一些辖区部分子女的走访调查发现,困惑同样存在。对于子女来说,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而由于工作等各方因素的影响,自

己又长期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不能给予父母最及时的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父母年岁越来越大,父母独自在家又不放心,陷入两难的境地。今后随着独生子女一代进人婚龄,4-2-1家庭的出现将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当一对按年青年人要照料至少两对老人的时候,必然会觉得力不从心。而居家养老作为传统家庭赡养的变通和延续,有着一定的生命力,使老人既能够在家中安度晚年,又不会过多的依赖子女的照料;既能够使中国历来的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得到保留,避免青年一代家庭责任感减弱,又能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

二、我街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在老龄化压力下,根据区委、区政府、市区民政局的安排和部署,铃铛阁街已经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没有相关的经验,在摸索中前行,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没有形成规模,还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下面就是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资金支持力度还应加大

虽然政府大力推广居家养老,建立以各级民政部门为主管机构的各级社区居家服务网络,但目前区民政局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纳入的保范围内且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按照程度不同每人每月给于100或200元的补贴。固然解决了部分老人的一些困难,但老人们普遍反映服务有限,能享受的服务太少,尤其是对于特定的服务对象(符合条件的独居、困难老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同时,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有限,不在服务范围内的许多老人无法享受服务,对于居家养老项目的扩展和大规模推广有着一定的限制。

(二)条块分割,资源分散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街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居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与家政公司、辖区养老院、社区卫生院等部门的合作,解决了老年人的一些问题日常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等。但是,养老问涉及方方面面,养老服务资源分散,分布于各部门,难统一管理,导致有限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低。而现行的条块管理,使得民政部门无法整合其他部的资源,面临诸多尴尬。

(三)服务项目有待拓展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养老资源并不丰厚,铃铛街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家政服务)为主,对于很多老人和子女提出的希望有紧急援助服务方面,目前还无法提供。对于独居、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问题容易出现真空,而这也是子女最担心的,一旦发生意外需要帮助时,如何才能及时、有效救助?传统方式不可能做到24小时监控,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查阅其他省市的经验,香港也早已形成了连接独居老人、医院、消防、警察局等各个社会应急单位的“平安钟”服务网络,部分省市也已尝试针对体弱多病的老人已经开展“爱心门铃”服务项目,但由于资金和服务平台的限制,目前我们这一服务无法

开展。此外,由于居家养老的发展刚刚开始,服务项目更多的是集中在保障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方面,但对于老人精神慰藉服务方面比较欠缺。

三、对于居家养老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把“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现行的规章制度要随着市场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予以完善。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必须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判断,制定出既严谨又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保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健康地发展。同时,按公共财政的框架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且确保优惠政策和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其中,也要借助慈善组织及福利彩票公益金等途经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资金,实现多元化筹资机制。

(二)整体联动,各方配合要改变单纯由民政系统来负责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格局,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协调、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盘活闲臵资源,连通所有为老人服务的社会机构(医疗卫生资源等)和专家。比如,整合民政部门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部门医疗保健服务资源,发挥区域内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

(三)以人为本,拓宽服务内容

从老年人需求出发,以有效需求、核心需求为切入点,开发老年人产品和养老项目,拓展服务内容。要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全方位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如:平安铃羡慕、与出租车公司协商,提供代叫出租车服务,方便老人出行;与家电修理商合作,为老人提供质优价廉的上门服务;超市代购 服务等。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不同的服务内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上门照顾服务;生活基本能自理的中、高龄老人,提供部分生活服务;健康低龄老人,根据需要组织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第四篇: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再思考

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再思考

余姚市老龄办 胡永夫

【摘要】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老龄社会的应对和调和,是传统养老的延续和发展,是社会养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余姚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于2007年底,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运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但是作为一项长期性、重要性工作,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深化和提高,不得不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

本文试图对余姚市近三年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总结,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这对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而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低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使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

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起步于2007年底,经过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但作为一项长期性、重要性工作,如何解决现有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提高和发展,需要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前提。对近三年的实践进行总结思考,笔者以为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政府压力过重,越位与缺位并存。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这些年主要处在政府扶持、推动阶段。自2007年开始,市政府、市民政局、市老龄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无论是建设服务设施,成立服务机构,设立服务内容都主要由政府来完成。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政府积极参与,强力推动的模式,短期效果十分明显,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一是容易造成错觉。居家养老服务刚开展,我市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来推动这项工作,我们在宣传居家养老服务时,往往会着重宣传政府购买服务,而社区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重点对享受政府购买服务人员进行服务,这样无形中造成一种印象,即居家养老服务就是政府购买服务,使原本内容广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窄化。而实施政府购买的对象,又仅仅限于自理有困难的城镇特殊困难老人,这样,居家养老服务就成为政府为城市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代名词,在实践中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和发展。

二是容易给政府增压。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家庭、社会、政府多方责任共担的一种新机制,但政府过度地“亲力亲为”容易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再加上有些社区在确定享受政府补助对象时没有严格对照标准,导致有些家庭和老年人本来能够自我照料或部分自我照料,但将照料责任转移给政府,把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可以承担的责任推向政府,导致政府责任日益扩大。而政府一旦开始提供了服务,今后也难以从中退出,长此以往,政府将不堪重负。

三是容易造成职责不清。作为政府原本的主要职责是在加强管理上,出台政策上,以及规划、监督上。现在,政府却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造成责任越位,同时该负的管理和监督职责没有及时到位,造成了责任上的缺位。市场发育滞后,信息与信心并缺。

三年来,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运作机机制不够完善,与老年人日益提升的服务需求相比,市场发育滞后,民间资本参与这个行业几乎是零,老年花钱买服务的意识也不强,阻碍了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认识不够清晰。居家养老服务是新兴事物,很多民间组织和企业对居家养老服务根本不了解,甚至从没听说过。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渠道,他们对居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够了解,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服务行业,造成很少有民间组织和企业投资涉及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去。

二是利润空间狭小,民间资本参与信心不足。由于目前政府成为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承担者,服务行政化色彩较浓,无论是组织服务人员、确定服务对象,确立服务内容都有政府来操作,侵占了本应属于民间组织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份额,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另外,居家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它的性质决定了其经营必定是艰辛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是要“奉献”的。以办老年食堂为例,用低廉的价格为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固然受到老年人欢迎,但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因为这很可能是一笔亏本的“买卖”。利润空间的狭小,使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信心不足。

队伍建设迟缓,数量与素质同低。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不论是服务人员的素质、数量还是服务质量,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一直采用非正规“自我”教育培训方法,没有系统的培训教材,而实现自我教育的内容又比较狭窄、低级,使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影响服务质量。同时,居家养老服务员又被等同于一般的家政服务员,社会地位和待遇较低,导致一些有一定素质的专业护理员不愿从事这项工作。愿意从事的只是一些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下岗女性和外地人员,而外地人员因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影响服务质量。

二是志愿者队伍数量总体不足。在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志愿者队伍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但由于目前缺少健全完善的激励、培训机制,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较少,还不能填补缺口。停留于名册的多,真正发挥作用的少;节日性问候式的多,长期固定结对式的少,而且志愿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照顾老人也是件需要技巧的工作,不是任何人能胜任的,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可能会束手无策。总体上讲,真正能帮助老人的志愿者还不够。资源效用低下,共享与共管失调。

从目前服务开展情况看,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

一是硬件服务资源发挥效能不高。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从我市的实际出发,采用了独立建站、合建、与办公室兼容等方法,其中最多的是采用与村落文化宫或老年活动室合建的方法。这一做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十分合理,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资源共享不共管的问题。无论是环境卫生,还是设施维护,都缺乏统一的管理,出了问题互相推诿,不少服务站平时有关门现象,应有的服务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如,服务站中的一室多用,老年电大教室同时又是民工学校、青年团员学校及妇女教育学校,因缺乏统一管理,结果造成长期关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人力服务资源配合协调不够。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本身就很缺乏,又由于分散于各部门、组织、单位,彼此间各自为战,缺少协调与沟通,致使资源利用缺乏效率。如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等服务资源,没有统一的协调者,各自站在部门的角度考虑居家养老服务,导致了部分老年人结对多支志愿者,部分老年人无人结对。另外服务活动冷热不均现象严重,往往一窝蜂似的拥挤在老人节或春节期间,缺少长期性帮扶。农村待遇偏低,力度与广度不足。

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城乡之间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资金扶持失衡,政府给予城镇社区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远远高于给予农村的支持,造成农村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农村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在我市,城镇社区困难老年人由政府实施购买服务,每人每月享受标准为120元,而社区则有每人每月30元的工作运作经费;而在农村,困难老人却享受不到。虽然我们提出实施福利性购买服务,却完全要依靠行政村的经济实力设定享受对象和享受标准,且这种享受具有不稳定性。目前占老年人口80%的农村老年人享受福利性购买的只有273个,而占老年人口20%的社区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有831人,无论是数量上、标准上,农村老年人的待遇明显受“冷”。其次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补助上,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政策可享受一次性10万元的补助,但农村社区则无政策享受,城乡差别之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不广。在我市,有80%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生活状况差、急需帮扶的老年人也在农村。农村中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普遍存在,他们需要通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来改善晚年生活质量。2008年起,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由社区向农村拓展和延伸,先后有57个行政村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今年将再增加35个试点村,三年共计92个行政村。但是,就全市而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只占全市的35%。换而言之,还有一大批农村老年人享受不到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全覆盖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把所有农村老年人纳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范围之内。

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明确政府定位。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工作,首先必须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尤其在工作开展初期,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作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启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把居家养老的所有事情包办下来,还需把其职责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下步必须给政府合理定位,明确职责。

一是政府要积极支持,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倡导者。政府要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有力措施,建立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机关配套制度,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督促检查方面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并向全社会宣传老龄化发展形势,宣传“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于养老服务事业。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有计划地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政府要加强调控,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管者。作为政府要对居家养老服务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对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使用效果,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改变一些社区仅对生活自理能力弱老年人购买服务,或者以购买物品代替购买服务的做法,还原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真正面目,发挥居家养老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完善市场机制。

今后,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将越来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引入民间组织及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正确方向。

一是要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全方位支持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定积极的措施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和企业、个人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积极宣传养老消费观念,通过“服务商主动服务→老年人体验服务产生依赖→建立服务市场”,从而达到市场化目标。

二是有效提升服务内容。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城市中,一些老年人已从寻求生活援助的低标准进入到寻求心理援助,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层次,因此,我们的服务内容也要不断发展,不单单是得提供救助性的服务,而应向预防性、发展性的服务延伸,拓展。整合服务资源。

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本身相对匮乏和分散,要达到最大化的利用率,必须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

一是合理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今后要加强老年人居住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的合理整合,实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要促进公共设施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发挥现在服务设施的综合效益;要争取把一些闲臵的学校、村委办公楼、厂房等,通过租赁、购买等形式,改建成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卫生服务中心、敬老院等现有市场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资源的综合效用。

二是优化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不是一个部门或组织能独立完成的事,综合利用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是今后发展方向,比如妇联、团委、学校等,但必须打破部门视野,打破各自为战,统筹安排与考虑。要利用老年人自身资源,开展“以老助老”;要发动有一技之长的爱心社会人士的力量,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力尽所能帮助解决居家老年人“难、烦、愁”问题。加强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发展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服务队伍,今后在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的基础上,还需加强管理。

一是促进服务水平专业化。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可与敬老院、卫生部门、劳动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培训班;注重吸收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下岗职工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是保持服务队伍稳定性。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采取人性化管理,通过激励机制、集体活动增强服务人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减少服务人员的流失;要通过宣传引导扩大助老志愿者队伍,明确志愿者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有效增加志愿者人数量和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要注重服务的长期性和经常性,唱响为老服务“四季歌”。

第五篇: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万福年华居家养老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关爱、真诚、沟通、服务”的理念,拥有专业化管理和照护团队,围绕构建“护理康复、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文娱活动、义工援助”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模式,为长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服务宗旨,让长者真正享受到温馨周到的服务。点我预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为长者提供 多渠道、全方位、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全面提高长者的生活质量。

1)专业护理团队持证上门服务。

2)高品质、高质量的完成护理康复、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文娱活动、义工援助等专业化一条龙服务内容。

3)个性化照护方案和个性化营养配餐服务。

4)以国际居家养老品质、健康幸福生活为核心竞争力,满足长者生活和心理需求。

5)微笑服务,以“这里只有爱”为口号关爱每一位长者,让其真正体会到家的温馨。

下载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居家养老服务标准

    居家养老服务标准A、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明确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 B、自尊自爱,和蔼热情。 C、不得泄露雇主的私人秘密和有关家庭信息,积极遵守雇主的隐私,不得泄露雇主及其......

    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一、基本要求 1、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 2、应有个人的服务预案,其内容应包含计划、工作流程、技术操作规范等。 3、定期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包含内......

    工农区居家养老服务

    工农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的调研 滕惠英 工农区位于鹤岗市中心区,是全市的经济、文化、金融、交通、通讯中心,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先后投......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国外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 2008-02-20 http://www.xiexiebang.com 05:06:45 字号 【大中小】【关闭窗口】 老年人住在自己的住宅内安度晚年,称为居家养老。据了解,世界各国(也包......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设计

    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设计 ——以J社区为例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期末方案 班 级: 097092 姓 名: 沈 燕 学 号: 09709211 授课老师: 孙唐水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二日 居家养老需求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宗旨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模式,拓展养老事业的渠道。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和社会风......

    居家养老服务合同

    千佛山办事处“康乃馨”居家养老服务合同 合同编号: 甲方(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乙方:济南大家园家政服务中心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l、甲方要求乙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自年月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