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反思(共5篇)

时间:2019-05-15 08:3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反思》。

第一篇: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反思

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反思

隆回县山界回族乡罗白九年义务制学校

王建红

实施素质教育已深入到各个领域,而美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已引起广大美术教师的关注和思索。本学期,围绕课改的三个重点,我努力做了如下实践: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例如设计头饰一课中,我先做这样的引导: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人物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的人物头饰出场,并邀请同学们参加游戏活动,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充满笑声的游乐之中,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在有兴趣的学习中,因材施教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象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所以,美术教育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二、会讲善练,发挥教师范画作用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它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其中“范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对“范画”教学的认识和体验有以下几方面:

(一)、步骤范画。

现行美术课本中,“步骤图”限于篇幅安排,印得很少,加之画面太小某些地方印刷的又不够清晰,给学生作画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画面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往往是教师讲了一大套,学生面对作业不会画,或者作画方法不对。如果教师在课前,早有“预制品”,把作画的方法步骤范画放大绘制好,到讲课时依次张挂,边挂边讲,既直观又简练,事半功倍。

(二)、随堂范画。

随堂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尽管教师在课前准备了步骤范画,但还是很难一应俱全。如画中国画,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水彩画干湿的衔接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领会,特别是对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当场挥笔明示方能令人满意。

三、小组合作,转变美术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传统的教学重视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清楚自己为什么教,要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要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发挥。我认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权利的下放”,可以使学生真正得到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创造和实践的学习空间!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美术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动听的琴声,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的美,进而喜欢美术老师,并且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1、创设情境:创设美术情境是促进学生爱学的有效手段。如:在讲授色彩的搭配时,我运用了实验导入法:课前准备好装有三原色溶液的杯子和几只空玻璃杯,上课时,演示把红色、黄色溶液倒入同一个杯里,这时杯里呈现了橙色,同样做另外两个实验。这样很好的复习了色彩理论知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这种实验复习法,觉得新奇有趣,注意力特别集中,事半功倍。

2、开展竞赛:在教学中,开展一些比赛,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定期开展“绘画比赛”,“手工展览”,评选小画家、小巧手,举行“摄影欣赏”、“名家名作欣赏”,扩展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二)、创设主动开放的学习空间,下放学生学习的权利。

教师应尊敬学生、启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隐藏的独特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我在遵循教学共同规律的同时,提出让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几点做法:

1、给学生选择美术学习内容的权利:“教材无非是例子”在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我扩充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积累,比如:低年级通过画报等方法体验美术的美;中高年级通过写美术日记学习自己喜欢的画种体验美术的美。

2、给学生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利: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可以有效的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在制作泥人一课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效果比老师规定的要好得多。

3、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问题,往往是学生独特的感受,最能进一步发展生的个性。我允许学生课堂上随时提问,尤其在他们创作过程中;课后,及时辅导学生。

4、给学生参与美术评价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美术教师做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的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质的绝好机会。特别是美术具有非语意性,不同的评价更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学习都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是如此。在教学中,我认真贯彻课改理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第二篇: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渐渐适应老师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高度热情,每一节都精神振奋,这都离不开老师的引领。

我每一节尽量做到:

目标明确,奖罚分明,及时总结。

1。不再浪费很多时间说训每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也要让学 生明白,上课时间宝贵,一分钟都不能做无用的事情。

2。特别关注后进生,不放弃不嫌弃每一个不及格学生,他们是非 常落平均成绩的,争取他们一天天进步,最后及格。

3。充分利用小组捆绑式评价,并且及时总结,每一节还要对本节 所有同学的表现做总结,号召全班学生发扬好习惯,摒弃不好 的习惯,使同学们有目标,有榜样。

4。尽量利用小组的力量互帮互助,使小组进步,每一个成员各方 面越来越好。

孩子们都很努力,后进生进步很大,成绩显著。

有时我真怕把孩子们累坏了,可孩子们成功后的灿烂笑容证明他们在享受成功。

第三篇: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1

全区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一年来,我校也在紧紧围绕“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样做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作为实验班教师,我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也进行了反思,下面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某些环节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尤其是练习部分还没进行完,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反思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原因:1. 虽然教师已经汲取了课改的思想并也按模式备课,但对教材研读的不够,对学情备的不充分,在课间也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很好的调整教学环节;2.学生认知的差异,导致教师过多地关注后进生,从而影响教学进度;3.农村学生性格内向,信息闭塞,导致学生严重动不起来。但我还有一点认为,特殊情况下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比如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延伸了,这种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的去抵制。

二、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深究其含义无非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为主,提倡个性化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就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一个班里能做到“自主、探究”的学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而能合作学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要与城里的学生那更没法比,如果学生动不起来的话那还谈何课改?我也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觉得这与我们是农村学校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不是说没有教师的责任,我认为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 教师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2.充分发挥这方面做的好的'学生的榜样作用;3.着重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制定一定的评比办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欲望;4.注重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建设。

三、二五五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要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能,但我觉得评价学生要适当,要综合好的方面和差的方面,不应该一味的表扬,甚至不论好坏都表扬。我认为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有的就该表扬,有的就不该表扬,有的应该在课堂上表扬,有的应该在背后表扬,有的表扬是鼓励性的表扬,有的是批评性的表扬……而且表扬不一定要用语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足可以起到评价的作用。这里我就产生一个问题:教师在评价的当时想到是什么?可能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我觉得应该以一种自然的状态去评价,而不应该为表扬而评价,这样反而矫揉造作失去了评价应有的光环。

任何一次课改并不是一件今天说,明天做,后天就能成功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不断实践中进行反思然后再实践再反思,才能形成属于符合自己的符合课程改革思想的教学模式。

课改教学反思2

本周进行了七年级英语、八年级数学两节课改教师汇报课活动,有两位老师做课,教师都能很好地把握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展示,效果很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听课、评课、与教师个别沟通等活动,拉近了教师与校长、教导处、教科室成员的沟通渠道,有效地促进课改的有效实施。

参与了讲课、听课、评课的我校教师,如果说讲课是教师自身现有教学水平的展示,听课是对别人优点的学习,那么评课则是老师们对综合教学的认真思考和总结。

我校都举行课改教师初期汇报课活动,老师们都与时俱进地突出教研主题。与上学年比起来,这次汇报课的气氛更浓,因而在评课中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在激烈的争论中大家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学习逐渐接受了《两多两少两自主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努力探索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实践。

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这次,老师们将“两多两少两自主”和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孩子在学校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学习,做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师。在这次汇报课中,我不光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优点,更多的.是引发了我对“两多两少两自主”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思考:今后的课该怎样上?怎样使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达到更好学习的目的?如何才能将“两多两少两自主”理论有效运用于实践?思考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思考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知道,这条路还有很长,它充满挑战,我们相信,在挑战中我们会成长起来,越来越成熟。

课改教学反思3

在实施新课改、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实验中,我们区广大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踊跃探索、努力实践,从理念上的更新到教学方式的改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如今再走进我们的课堂,你会感觉到: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一起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教学内容从原来的陈旧、落后变得生动、有趣了;教学方式从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我们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实验是成功的、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振奋的。

但是,在我们为教师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优异成绩而喝彩时,也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因为,在教学中的确有一些现象,令我们感到教师们对新课改理念上的理解有些偏颇,领会新教材编写意图上还有些误区,导致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尴尬和遗憾。

一、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才能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所以教师也很重视这一理念,经常创设一些活动、提供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是有一些教师认为,既然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导和点拨,更不需要接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而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家里带来的年历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一会儿提到一年有几个月,一会儿又提到节气,甚至还有的问什么是“皇道吉日”……教师任由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堂课很快过去了,可是许多知识点根本没有提到,最后教师说:“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后再去看书。”从表面上看,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开放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在学生没头没脑的无目的的探究中,在教师随意的无序的解释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支离破碎,知识没有形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

其实我们所倡导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并不与教师的主导相对立。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学,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们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于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的需要,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诱导。也就是说,教师的指导、点拨要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点到为止。适时,就像教师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学生尽力跳了还是够不着时,教师只需给他一个台阶,让他继续够,决不是直接把桃子放到学生手里,也不是坐视不管、视而不见,“该出手时就出手”。就像种树的故事,有三个人各种了一棵树,甲种完后,再也没有来管过;乙恰恰相反,每天都来浇水、施肥;丙是刚种时来得勤一些,以后隔几天来看看,缺水了就浇浇水,有虫了就打打药。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第二天,甲、乙种的树都被刮倒了,只有丙种的树还依然完好。甲种的树自不必说,那么乙对种的树可是关爱有加,为什么也会被刮倒?原来树的根系如果很容易得到水和养料,会产生依赖性。如果像丙那样对待树,树的根系就不得不自己向下寻找、吸收水源,根系会越来越发达,树就会长得壮。这个事例说明,教师的主导要适度,教学中应着眼于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要有两个把握:(1)把握时机,进行启动、引发,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2)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参与,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倾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所以不要轻视教师的指导。学生和知识之间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教师轻轻一导会使学生霍然开朗,老师轻轻一导会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充满想象、充满灵性的瞬间。导是有学问的。

二、多样化与最优化

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实践中的一个难点。

人教版教材为我们呈现了许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内容。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这样的行为。

一种是把多样化理解为越多越好,只注重量的堆积,忽视质的提升。例如,教12-9,老师问:“12-9得多少?该怎样算?”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但老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还有别的算法吗?”结果学生在老师的穷追猛打下,连最低层的12-1-1……都说出来了,老师才如释重负。这种过于追求算法的数量,一定要把能想到的`所有算法都展示出来的做法,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走回头路”。因为学生已超越了低层次算法,为了体现多样化,再回过头来寻求低层次的计算,纯属耽误功夫。其实多样化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不是最终目标,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为了体现不一样的方法,对其他一些思维层次较低、思维过程烦琐的算法也不敢说“不”,对其中一些思维方式灵活、过程简单、层次较高的算法也不敢推广,而采用了“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的方式。表面上看,教师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实际上小学生的分析、鉴别、优化能力还尚欠缺,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倘若每个学生仅仅掌握自己的方法,思维能力就很难继续提高。倡导多样化,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自己喜欢的方法,还应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提高。当然,解决问题最优化不是由教师来推荐的,而应是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运用,得到比较好的方法。下面这位教师的引导语言很值得我们借鉴:“你们听懂这位同学说的方法了吗?”“除了你的方法外你还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请你也来试一试,如有困难可以找这位同学帮忙,也可以找老师帮助你。”这样的语言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也体现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尊重,让学生通过“模仿—尝试—掌握”。另外,最优化也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果是同一层次的方法,就不必优化。

课改教学反思4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一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三、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象《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改教学反思5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政治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中我们的“创新”与政治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大多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一、表面自主

目前的政治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部分就读哪部分”,“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在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课本内容、进行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三、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

课改教学反思6

6月19号,教研室徐主任带领城关中学、铜井中学、代庄中学三处学校的部分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听评课交流学习,徐主任做了重要讲话,首先肯定了我们学校的变化:

1、教师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深入落实126策略,积极套用四段六部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已见成效。

2、学生的转变,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原来听老师讲转变为自主探究、互助、交流、展示。教师退到幕后,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浓厚的课改氛围, 在曹校长的带领下,积极课改的领导和老师们,每天都忙碌着听课、评课、反思、总结、实践。所以课改已有了小小的成功。

课改以来短短的四个月,徐主任是第五次来孙祖中学听评课,作报告,可见,他对我们学校的课改是多么重视,有了徐主任的引领和大力支持,更加坚定了我们课改的决心。短短的四个月,已有十几个学校的`领导和部分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可见,孙祖中学的课改已走在同行的前列, 同时他们的到来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动力,更坚定了我们课改的信心,我们继续努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会取得课改的成功。

课改教学反思7

实行新课改,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设置等均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与同仁们探讨。

一、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材中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轻松,进度也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有前面知识的积累,经验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应折中处理,对于高一年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1、2的学习,修完4学分,能够顺利通过会考,圆满毕业,而对于知识难度要求,可在文理分科后再根据考纲要求进行拓展、深化。

二、教学条件难于达到新教材的要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新课改推行探究式学习,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基础,如果实验条件不具备,那么探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整个教学就难以顺利开展。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对于如此高要求的实验条件,对于一所重点完中都觉得难以实现,更何况是农村普通完中呢?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根本难以达到此种要求。

三、知识衔接不好,一些知识点出现比较突兀

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着教着就会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识点,而这是学生前面所未曾学过的。因而教师不得不大费周折对此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说物质的分类中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而这两个概念直到物质的分散系中才会学习。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的说明讲解经常让人感觉是欲言又止。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全新的感觉和挑战,需要老师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课改教学反思8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新课改下,我们以“追求智慧的数学课堂”为办学理念,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扎扎实实地开展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系列活动,努力构建“智慧的数学课堂”。

一、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课改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教学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当真正遇到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把握住“积极互信、个体责任、有效沟通、反馈及时”这四个要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带着新的理念,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把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课改教学反思9

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想这半年的课改历程,谈谈自己的看法,数学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展示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缸少一种活跃性,学生的活动总是很不理想。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数学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手中只有课本,网络知识课堂上难以得到应用),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严密,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教学反思《数学课改教学反思》。

第二: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对抗,少了对抗,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

第三: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的不太好。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课堂上对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发掘精髓,才能根据教材的目标去拓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关数学的教辅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碰到讨论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翻阅教辅书。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设置了质疑小组,让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第三:评价学生要适当。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光环。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虽然我的课堂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我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课改教学反思10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也应该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感到了问题重重。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感到教学时间之紧张。

其实,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心情,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探究教学不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做又能做的事。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不单节孤立被动的备课、授课还是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二、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但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另外,还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随着课改的深入,可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即可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意义的猜测,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三、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统一的,目标非常明显,我们以“超纲”、“不考”为理由,不允许不确定的知识点进入课堂。

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例如,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情境大大增多。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的,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到了课程资源中。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对于不确定性情境产生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无法一一答复时,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讨论、研究性学习,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四、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点,尤其是在目标上的不同:

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

二是目标内容更为全面,不仅有学科知识、还有科学过程、方法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三是将三大目标统一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构建。

要朝着“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毫无顾虑地、大胆地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问题是肯定会有的,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就一定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课改教学反思11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一、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1)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3)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4)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课改教学反思12

申到人们不畏艰险,勇于与困境搏斗的内涵。像《粮食》这一画面,同学们分析画中人物的描绘,表达了收获季节人们的愉悦心情。像《倒牛奶的女佣》从人物的表情到内心世界,同学们都能逐一进行分析,虽然有分析欠妥的地方,我也没有进行评述,而是布置在课下查阅资料,了解画家的风格、特点、作品所处的背景,或一些有趣的轶事等等,下节课就留给同学们共同来交流。在第二节课,同学们找来了大量的资料,每一小组都纷纷来交流他们查阅的画家、作品的分析和一些有趣的轶事,一直到下课,同学们也没有说完,他们热情很高,气氛活跃,从作品的分析中感悟劳动的意义,对劳动创造了世界这一认识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整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等等。这种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一)设计课的变化

第三单元“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传递我们的心声──壁报设计”一课,是本单元在学习字体设计、版面设计之后,最后要完成一幅完整的壁报设计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内容上,我没有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让同学们设计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这样就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课下收集大量资料,在装饰画面的材料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在课堂上,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有专管设计的,有专管绘画的,有动手制作小装饰的,有写美术字的。最后经过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制作出的壁报丰富多彩,有神奇的海洋,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体育方面的,也有军事方面的,整个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这个过程让学生从感知美上升到创造美,改变了以往我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弊端。

(二)综合课的变化

第四单元“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的“我为校园添色彩──学生装设计”一课,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们搞一个服装表演,展示一下中学生的.风貌,同时了解一些服装设计的有关知识。我没想到学生们对服装表演的兴致那么高,为了这个表演,他们找到自己认为最美的衣服,练习模特步的走法。有的学生课下征询我对他挑选衣服的意见及表演的知识,还有的去找家长了解辅导,课下查阅资料。他们还利用体育课、活动课或课余时间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练习走模特步,并且是那样的认真执著。学生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由此可见,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多么

课改教学反思13

初二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门课,刚开始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可是一段时间后,就有许多学生开始落后了。究其原因,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其学习方法不对,自然学习效果就不尽如人意,故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对学生进行交流、访谈时,发现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好像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许多物理教师也认为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经过教学思索,我认为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1、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

③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

⑤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解法不规范,逻辑性差。

2、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不够仔细,粗心大意;

②公式不明,乱代数据;

③表达不清,思维逻辑性差,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 ④运算能力差,数据不准确,单位混乱。

二、存在如此问题的可能因素

1、与学科特点有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科学,它缘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时要有相当丰富的想象力,要能想象到发生的物理过程,相对而言是比较的抽象,并且要真正地弄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然而,在这一方面相当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与平时的知识点的落实上也有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图象结合物理情境的想象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始终要引起重视。

3、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计划性,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

三、采取的措施与策略:

1.扎实严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

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方法科学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四、重视差生转化工作:

在我们农村的学校中,差生尤其是双差生占很大的比例,因此转差是我们很重要的教学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差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起始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差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差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差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差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差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本人是否热爱物理、对物理学教学是否投入、教师对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否能从物理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差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课改教学反思14

先进的教学理论可以有效的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育的改革,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样,任何先进的教育理论都要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其理论的可行性,促进教育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

回顾一年来,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在教学方面,还是比较认真的积极参与高效课堂的改革,从先前的迷茫到现在流畅的操作流程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其间为高校课堂的认真贯彻执行,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小组建设与优化小组,导学案的设计与优化,学科的集智备课,导学案的批改和教师的个备与补备情况,课改示范教学与公开课教学以及校际的教研活动,无不渗透着全体教师的心血,是高效课堂唤醒了教师的精神,激起了教师的斗志,凝聚了教师的向心力,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任何形式的课堂,其根本出发点都应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效课堂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做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导学案的.编制方面还要做得更细致,把握更准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要融进教师自己的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现问题化、情境化、层次化。自研课上要体现出教师的方法指导,不能放羊式,也不能圈养式,教师应分层次指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应导学案发下去之后,学生无目的的做或者干脆就是抄。对于展示课,教师也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展示题目,这些题目不能只为了所谓的课堂的“活”,而应在“活”的课堂形式下,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甚至教师也要写出详细的展示课的教案或者说是预案。

在课改初期,教师这样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反馈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简单的梳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回顾,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题目,明确哪些内容自己真正掌握,哪些内容掌握的还不够熟练,真正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由于导学案上的达标测评题目一般量都比较少,教师在课外也要精心筛选一些补充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训练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要结合每次月考大作文章,做好文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斗志。抓“考”,更要抓“评”、抓“奖”;“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过去一阶段学的情况,“评”、“奖”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下一阶段的斗志,就像烧锅做饭一样,要不停地加柴火,火势才能猛,饭才做的快、做的熟,因此,我认为抓住“评”与“奖”比抓“考”更重要。

课改任重道远,需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我们相信,在领导的重视和执着的追求与正确的引导下,教师课改的激情一定会汇成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共同推进课改这只大船搏浪远航。

课改教学反思15

二期课改与以前的教学改革相比,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加,对教师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改进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大好时机.原有的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师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每个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民主意识,变以往应试学习为终身学习.学生也要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重视自身非智力因素

的培养,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课堂中组织有效的教学?对每一位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如何实现二期课改的新目标、新要求?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科特点,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使这40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要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向上的弦,使他们也能弹奏出美丽的明天。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奖励他们一道题,或带他们搞一些小试验、小制作。目的是抓住他们爱动手的特点,使他们能得到有利的发展。如:班上一位同学勤奋好学,就指导他做电铃、利用可乐瓶做有关大气压强及浮力实验、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利用饮料瓶自制火箭等等。这一做法带动了不少同学。最后,作业要精,按层次布置作业,但又不能伤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讲评时,要有一个度,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二、寻求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

物理学研究的各种物理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光速”和“声速”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得多,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百米赛跑时,发令员在起点发令,计时员在终点计量,为使计量更加准确,我们是看到枪口的白烟开始计时呢,还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学生经过讨论后,很快就统一了认识,应该是看到白烟就计时,更加准确些。又如,在研究省力杠杆的特点时,我这样引导学生,首先我创设情景,让班上力气大的学生用手尝试打开饮料瓶盖,当他们多次尝试

第四篇: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1

本周进行了七年级英语、八年级数学两节课改教师汇报课活动,有两位老师做课,教师都能很好地把握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展示,效果很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听课、评课、与教师个别沟通等活动,拉近了教师与校长、教导处、教科室成员的沟通渠道,有效地促进课改的有效实施。

参与了讲课、听课、评课的我校教师,如果说讲课是教师自身现有教学水平的展示,听课是对别人优点的学习,那么评课则是老师们对综合教学的认真思考和总结。

我校都举行课改教师初期汇报课活动,老师们都与时俱进地突出教研主题。与上学年比起来,这次汇报课的气氛更浓,因而在评课中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在激烈的争论中大家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学习逐渐接受了《两多两少两自主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努力探索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实践。

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这次,老师们将“两多两少两自主”和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孩子在学校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学习,做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师。在这次汇报课中,我不光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优点,更多的是引发了我对“两多两少两自主”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思考:今后的课该怎样上?怎样使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达到更好学习的目的?如何才能将“两多两少两自主”理论有效运用于实践?思考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思考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知道,这条路还有很长,它充满挑战,我们相信,在挑战中我们会成长起来,越来越成熟。

课改教学反思2

反思性教学是当代反思文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是教育实践追求合理性的反映,更是教育主体进一步成熟的象征。而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反思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诚如考尔德希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更是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因而“学会教授、成为反思型教师”,这一点对于在教学中处于“初级阶段”的老师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自己课堂的基础上去总结经验,找寻新课程的切入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一、从形式主义到有效的学习方式

面对新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用了。我们在急于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往往会因抓不住根本而流于形式。如我在一节课上,就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概况安排了“记者采访”这一环节。本想用这种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我后来想到,如果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是当不好“记者”的。那么如何让这种形式变成一种真正实用的方式?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尝试着这么去做: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基础的问题提起,然后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的时候,才能理解把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死记硬背。

二、让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反思以前的教学,基本上是讲历史知识,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几乎涉及不到。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让学生真情流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意识。新课程更多的是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如在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采集、打猎、捕鱼为生。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感觉这样生存要受到哪些限制呢?

生1:工具很简陋,有时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

生2:冬天,野果落了,河水结冰,野兽很少出没,我们就猎取不到食物。

生3:如果有连续几天的暴风雨,我们也不能出来猎取食物。

生4:如果这样生存,我们只能在山里或*近水源的地方居住。

我最后总结:同学们想象得很好,那么你能不能想办法摆脱这些局限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到了耕种、饲养、储存等。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新课程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进行“再创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利于学生感受到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历史并不是久远的与我们无关的事,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

三、尊重学生,兼顾引导

在学完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内容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说“倒退”。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记得以前讲这个问题时,都是老师给学生定论的,所以也就没有听到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的理由:原始社会民主、平等、财产公有……奴隶社会有残酷的剥削、压迫,还有“人牲”、“人殉”、“炮烙之刑”等残酷的社会现象……学生用他们了解的历史知识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所能理解到的,对他们的理解要尊重。但他们的理解却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如何进一步引导才能不违背课文的价值取向?我引导他们对比原始社会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奴隶社会灿烂的物质文明,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兼顾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四、让学生真正的主体化

学生的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

1、让学生亲自查一查

课文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课前要让学生首先查阅地理图册、社会等教材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2 、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但抽象的解释再多,学生却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将自然学科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如《解除彩陶之谜》,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3、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让每个人都参加。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五、让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

初一历史学的是中国古代史,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生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反思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不需多说,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作为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者,我坚信,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也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课改教学反思3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也应该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感到了问题重重。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感到教学时间之紧张。

其实,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心情,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探究教学不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做又能做的事。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不单节孤立被动的备课、授课还是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二、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但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另外,还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随着课改的深入,可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即可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意义的猜测,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三、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统一的,目标非常明显,我们以“超纲”、“不考”为理由,不允许不确定的知识点进入课堂。

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例如,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情境大大增多。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的,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到了课程资源中。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对于不确定性情境产生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无法一一答复时,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讨论、研究性学习,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四、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点,尤其是在目标上的不同:

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

二是目标内容更为全面,不仅有学科知识、还有科学过程、方法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三是将三大目标统一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构建。

要朝着“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毫无顾虑地、大胆地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问题是肯定会有的,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就一定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课改教学反思4

在语文课程诸多的矛盾关系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或者说,在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种教育功能中,哪一种才是它所特有的、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功能?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成功从事人际交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或“言语”能力)。教课文,就要扣紧字词句。只有扣紧了字词句,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了字词句,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比如:“记住”一词,议员和林肯“记住”的是不一样的。“尴尬”:学生能懂多少?它的本义是下不了台,两难境地,情态不自然。他为什么尴尬?什么事让他尴尬?尴尬的是否有道理?究竟是什么使他尴尬?(文化传统、信仰、价值观)原因是出身?出身有什么尴尬的?总之,语文的“思想”、“人文”之魂,必须附于言语实践之体。通过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语文教学的关注重点本来就当是语言文字,重视精神感染,也要由文字来引发,由文字来贯穿,最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语文老师首先应是语言文字之师。他们应当有本事让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能在孩子的心灵中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在于要关注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是:关注学习对象——学生,关注言语现象,关注语文事实。《鞋匠的儿子》的语文事实(事件)是要宣讲一个名人轶事,从名人轶事中汲取怎样对待人生、树立信仰和担当责任。它的语文手段就是借名人轶事对人产生喻示。学语文,究竟学什么?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接触这一语文成品。要抓住两个核心:(1)课文写什么故事?写什么人?(2)这个角色是怎样言说的?言语行为是什么?由说什么转到怎样说是一个语文学习的飞跃。既要把握文中人物是怎样言说的?也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言说的?这才是与语文有关的东西。

课改教学反思5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

我这一期有幸进行课改班教学,我班有12生,但在教学中只有少数的几个同学能积极举手发言(发言积极的同学一堂课可以发言7、8次,甚至上10次),而大多数同学却没有发言,致使课堂成了极少数人的课堂。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感觉他们有一些茫然;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实际上,在多数课 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课后我经过反思,发现我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有些课当时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就成了大家所说的穿新鞋做老路,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通过翻阅资料得到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现在,新课改理念着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求我们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有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有资料指出:看参与的主动性如何;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这样从各方面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让课改起到真正的作用。

课改教学反思6

现代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即学生对教学的自主掌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展现自我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实施《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基本理念和重要策略。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落实和体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管理、学会享受(享受体育的“快乐”),因此,让学生参与教学,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从而以民主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自由的发挥。

一、让学生体会“快乐”

其实参与的过程就是一种快乐,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都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模式,学生失去“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切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统一进行,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在这种形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就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此“量身裁衣”,例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的儿童正趋于“肥胖”发展的阶段,对于那些“肥胖”生来说,在速度方面就比较的弱,但在力量方面可能就比较强一些。因此,根据自身的条件,这些学生可以在投掷方面多下功夫,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了不让这些学生过于单一的学习,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如:“警察抓小偷”、“狼和小白兔”让学生在追与逃的过程中体会跑、跳等其它运动。由于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因此执行起来就方便多了,教师不用再花时间去讲解、演示,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展现自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观察、讨论、提问、答问、演练等活动当中去,相应的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助于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增强自信心,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师生共同参与是“快乐”的根本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教师的作用,那么势必会导致课堂的失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成熟,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很广,作为教师就应该做好“诱”的'角色,因此,教师应该多和学生共同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动向,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再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同时这样也打破了教与学的界限,优化了师生的关系,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中,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而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有些内容在教材中非常抽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前滚翻”时,学生的身体不能象球体一样滚动时,为解决这一难题我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身后挂一条长尾巴,让做动作的同学看尾巴或咬尾巴。但是学生的身体象球一样也不一定就能顺利的滚动,我让学生试想一下球在什么情况下会自行滚动,并让学生拿一个球来做实验,学生很发现在有坡度的地方球会自行滚动,于是我就让学生在垫子的一端加高,使之倾斜到一定的角度,让学生体会手撑及脚要有力的蹬,这样学生做“前滚翻”就容易多了。

三、“参与”是“自由”的天地,是“快乐”有展现

快乐是什么?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快乐体育应十分强调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动力,它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体育教学中,兴趣确实对认知和技能形成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和快乐相互交替和补充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积极性。快乐体育强调成功的体验。学生经过努力得到的成果一旦得到了自己或社会的承认,他就是一个成功者,他就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就学生而言,成功意味着学习上的真正进步,成功又能使其对今后的学习采取积极的主动的态度,产生进一步成功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设计:在准备部分我让学生轮流值日,即让他(她)做指挥、喊口令,让他(她)把队伍整理好,把每一次队列都指挥好,有一次在“仰卧起坐”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在每一组中选出一个组长做本组总指挥,各成员轮流做副指挥,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总指挥与副指挥都能够认真的完成任务,而且其他的同学也主动的承担监督的角色,那种集体参与个个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至今让我不能忘怀。从而也让我明白,教师应该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2、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3、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

4、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仰卧起坐”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角色部分,既负责教,又负责评,既是“教师”又是“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互教、互评的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学生的自由空间得到了展现,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改教学反思7

我从教之初,恰好赶上了课改,从20xx上踏上小学讲台,至今已十年有余。对于小学课堂的变化,有诸多感受。这次我校对课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我对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课改就是构建高效课堂。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获得知识。教学的`本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的灌输和讲解,而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二、课改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多思、多做。

三、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不可搞“一刀切”。

程度不同的学生我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只要在课堂上他们能各自“学有所得”就好,不一定每个人考试都要得A。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周,我会不定时的让各班课代表自己布置英语作业,其实学生最知道他们哪部分掌握得不够好。

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学习的动力尤为重要。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拿伟大的理想激励他们,只能对一小部分学生起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作业跟他一节课或者一天的表现挂钩,把学生分组,他的表现不只代表他自己,还代表他整个组,表现好了加分,差了减分,下午放学时课代表会把计分名单一起带来办公室。这样一来,他们会为了整个组少写点作业而努力。

六、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面一定要广。

新授课,齐读、分组读不必说。

听写时,每次一个组一个学生到黑板写,其余在下面,然后,再每组一个学习差不多的学生到黑板上写,时间允许可以多叫几组。他们每对一个单词,会为他们组得一分。每次结束时,由组长来阅,并辅导修改,其他学生则与搭档交换。试卷讲评时,每组分一题,组长读题,提问,不但回答要回答出答案,还要回答出原因,因为组长会问“Why”?这样,一张试卷讲完,一个班里的学生几乎能提问一遍。

实在有的组没机会回答,会在下一节课时先提问他们,组内的学生回答问题,第一个学生是组长点名,往下是“onebyone”,若他们组的题目问题较少不能每个人都回答一次,那么下次再提问时,那个没来得及提问的同学要第一个来答,老师忘记没关系,组内成员会提醒他,到时他不想站起来都不行。

课改,如一缕清凉的风,吹走了传统课堂沉闷的空气,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课改教学反思8

教学改革进行到现在,有人说有种“温水”的感觉,总是沸腾不起来,行动与试验的效果就是不能够尽如人意;也有人说付出了太多,但是困难还是太多。我们的课改的确有困难,我们也是迎着困难向前。但是我们感到有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学习不够。没有理论支持,只是一味的按照领导的一点要求去进行,看到的总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困难很多,不足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不行。其实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在前人的经验中。我们要向前人的经验学习。

我认为要想更快的、更彻底的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下去,我们应该克服等靠思想。不能够再等着领导督促,每节课都要将我们的理念实施下去,将实验进行下去。我们做的是事业,是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将创造库沟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所以绝对不能够看轻自己的课改工作。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这些地方可以进行进一步发展。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经过我们3周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了,各位同学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合作过程中知道了如何分工,合理分配任务;合作学习中的发言、倾听、交流等常规掌握的较好。我们下一步要规范小组展示环节,我们的.课堂在展示时,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太零散,没有整体性,造成了小组合作的成果不能够全部展示出来。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进行展示:将一个大的问题或者进行一次合作学习的问题,让一个小组进行整体展示。展示时,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都不要打断,等这个小组整体展示完成后,再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最后总结提升。

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语文教学都离不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读,并展示到全班。关于时机的选择,我想可以放到小组展示的最后一步,也可以在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补充时进行。

关于读书的环节(主要是指初读课文时),放到小组中,放手让小组独立进行,要求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进行朗读与倾听、评价。具体做法可以是:小组长安排组员开火车读文,大家倾听、互相评价。分段开火车读课文时,读书的同学要站起来,评价提建议的同学也要起立。

课改教学反思9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对提高语文教学高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如充满个性的琅琅书声,基于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等,但对于标准问题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过。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是一堂高效的课,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否高效,可以从三方面去审视:

1.这堂课是否朴实;

2.这堂课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

3.这堂课是否体现语文价值。其中第一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使好课人人能上;第二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而且体现了在单位时间里的工作效率问题;第三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价值。从我目前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来看,我认为下面这几点可以作为高效课堂的标准来参考。

一、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堂朴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二、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堂不累的课

用累与不累来区别课的好坏和高效程度,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高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高效的课。

三、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来,要能体现语文的价值,语文味该怎样教出来?语文的教学价值该怎样体现?这几个问题,目前一线教师非常关注而且极力想在操作层面上弄明白。历史上语文课曾经上成思品课、常识课、鉴赏课、故事课,其重要原因都是没有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弄明白了,语文该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方向。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课改教学反思10

推进课改、讲成绩、讲效率。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没有高的学习成绩就一定没有高的教育质量,也就谈不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没有成绩的课改不是课改,是折腾,要有强烈的成绩意识。

当堂清。结合学科特点,立足学科实际,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四科的课堂更要有强烈的当堂达标意识,即“当堂清”,不要有课下依赖,不把课堂完成不了的问题作为课下作业。强调当堂清与强调课前预习不矛盾。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当堂目标要清,与本堂课有关的尚未掌握的负积累还要清。以前的负积累的“清”,对我们四科的.压力不是很大。

课堂“少讲、不讲”的探索。在“自主、互助、展示”的课改理念下,探索教师“少讲、不讲”的模式。“不讲”是相对的概念,没有“不讲”的课堂。通过学生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等形式,学生能掌握、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不讲。如果你对“不讲”心里曾经掠过,从心里上认可、理解、有尝试的想法,我们再坐下来讨论具体点的操作,如果不曾想过,那就先不要做。这个学期在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四个学科选取1—2名教师实验这种课型。

教师“少讲不讲”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有不断学习课改理念的意识、娴熟的课堂驾驭技巧、全面详尽的课前备课、科学有效的达标手段,包括恰当的达标练习题目、灵活的检测手段、检测后怎样的达标评判、教师角色的学生替代等,教师付出的精力会更多。

理念派生出教育教学的方法。在理念的主导下,用理念指导行动。自然产生对教育正确的方式方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成果的果,“课”的意思就是用语言表达成果。什么是课堂?“课堂”就是学生的成果展示。教师不讲的课堂,就是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让学生完全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展示张扬、放飞自我,以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成长。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培养。现在的课堂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欠缺,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在课堂上是否探索让学生探寻、发现进而提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生成知识的框架体系,变历史的“记住”课堂为“思考”课堂,变思品的“记忆”课堂为判断课堂。

我们不去做降低教学目标的工作。我们坚决反对唯知识课堂,有知识和有智慧是两回事。人类文明的传承靠的是智慧,而不是呆板的知识。人越学越灵气,而不是越学越愚钝。

课改就是要反思,不断反思,再度反思,停止了反思也就停止了课改。

课改教学反思11

如何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老师必须让他们集中精力,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那该怎么办呢?

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学生不要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儿了。所以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就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点的进步。

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们喜欢你才会用心学这门课程。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使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就要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差生也“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会自动退出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课改教学反思12

一:小学数学的课改体会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开始面对课改时茫然无知,不过现在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我也算是轻车熟路了,悟出了自己的方法,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现在我分配学习任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也分享到了成果。我觉得这样上课课堂容量加大,原来一节课完成三个问题,现在一节课能完成十几个;原来一题只有几种解法的,现在多达十几种、几十种;原来一节课在教师的主持下,从头到尾,称之为一条鞭教法,全体学生同时考虑相同的问题,而现在就能多开几个窗口,效益提高了很多。

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可以不必申请便可发言,便可上讲台讲解,只要他展示的有水平,讲解的有道理,他就会赢得师生的尊重甚至是掌声。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张扬个性,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总而言之,我觉得新课改比原来的教学模式更实用,对于学生们来说,更能释放潜能。

二:课改体会:我们的10分钟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面对课改这个新生事物时,也着实困惑了一段时间。新课改教学模式较以前比可以这样来比喻:就像是在山上铺路,费时又费力,而且见效慢。但我又一想铺好了路,后人可以很方便的行走,关键是使这条路怎样修建的又平整又牢固,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探索,总结出:作为教师起着关键的指挥作用。

教师的这10分钟怎样抓紧,抓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课的导入:可以将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给学生复习旧知指明方向,使新知不脱节,做到水到渠成。

探究新知: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出现了展示不到位时,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追问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发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另外,在此环节,对于书本的重点知识,教师应加以重点指导。

每个环节的过渡语:每个环节展示完毕,我们应及时的进行总结和评价,使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及时的反馈到,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的总结:一是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二是对小组展示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技能得到指导和提升。

总之教师应使每个同学都能够学习到知识,参与展示,收获成功和快乐。

三:小学数学课改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它的铺开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欣喜的背后,不难发现在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存在找一些问题。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还不能自主学习,出现不认识字和不明白目标是什么的问题。

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有的小组大家争着发言,缺少交流,这时,学困生乘机搞小动作。而后,学生开始汇报,说自己认为是怎样的。

小组合作必不可少,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随意性很大,表面上看,体现了教学的多样化,以为的强调合作,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自主性。表面上热热闹闹更多的是放任自流,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

三、在学生评价的问题上,如果一味的表扬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惑。似乎有太多的表扬和肯定了。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有建设性的纠正和批评。

总之,课改不是一件今天说明天做后天就能成功的事情,他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不断变的实践中进行摸索和反思中,才能形成符合我们实际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课改教学反思13

今天到里庄中学参加全县九年级物理复习研讨会,听了里庄王勇老师的一节公开课。

上课思路按照我们学校的“自主、互助、展示”模式上课。老师按排好任务后,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并找出相应的典型例题,并在组内交流。按照顺势,各小组上台领导同学复习相关知识,讲解典型例题,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监控,当有的`基础知识学生讲的不深或没有点到时,老师适时提出,针对典型例题老师适时进行适当的拓展。从这节课,由此可以看出王老师课改理念很先进,并将它落实。

在评课时,老师提出这些是从马牧池中学学习的,当时我感到很自豪。有的老师提出抽空来我校学习时,我心里有点后怕,怕他们来,因为我很清楚,这半年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课改的路上没有创新,甚至停止不前,让别人来学什么呢?全县的很多老师都在学习我们学校的经验,并发杨光大,但是我自己感觉段时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于学生成绩不理想。现在回想年前的上课,成绩下降很正常,上课只管自己讲完,不去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去关注课堂效率。

里庄学习,给我敲响了警钟,我会继续进行课改,为了名副其实。

课改教学反思14

课改展示课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适当的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课改教学反思。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缺少一种成就感。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大多数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语文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学业压力大,无暇摄取课外知识),语文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准确、严密、生动,从而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

第二、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思想的碰撞,少了思想的碰撞,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知识生成,也就少了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愉悦。

第三:评价的激励机制运用的不太好。(更多是不健全)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首先上课前的预习时间要给学生留足,并明确预习目标同时提供相关资料链接。每周专门开辟一节阅览课,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写好摘录。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小组的设置上进行了思考,优劣生合理搭配,小组奖惩措施及时落实,这样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都能积极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深层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第三:课堂评价学生要及时适中。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功用。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虽然我的课堂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有待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和精神,我相信我的课堂改革会越来越精彩。

课改教学反思15

课改以来,我听了很多老师们的课,虽然学科不同,但是每位老师都认真落实了126策略,积极的运用四段六部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以见成效,通过多次的听评课学习,觉得课改改的好,改的对,通过三个多月的课改,我们的学生发生了变化——好习惯逐渐养成,老师们也发生了变化——思想更新、理念转变,我们的学校更发生了大的变化——洋溢着浓厚的课改气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也给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老师一定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任务,精心设计达标题,学生一定要进行严谨预习,课堂上才能自信的展示。

2、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不要形式化,(就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合作学习要把握好时机,要体现实效性和高效性。

3、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讨论价值,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难易适中。

4、学生展示要自信干练,学会大胆质疑,勇于挑战,讲解问题声音要清晰流利,语言规范标准。

5、学生要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养成良好的习惯。

6、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及时正确引导,点拨,评价。

当然,以上几点老师们都已经做到了,正在不断努力,进一步追求精彩的高效课堂。

第五篇: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1

教学改革进行到现在,有人说有种“温水”的感觉,总是沸腾不起来,行动与试验的效果就是不能够尽如人意;也有人说付出了太多,但是困难还是太多。我们的课改的确有困难,我们也是迎着困难向前。但是我们感到有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学习不够。没有理论支持,只是一味的按照领导的一点要求去进行,看到的总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困难很多,不足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不行。其实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在前人的经验中。我们要向前人的经验学习。

我认为要想更快的、更彻底的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下去,我们应该克服等靠思想。不能够再等着领导督促,每节课都要将我们的理念实施下去,将实验进行下去。我们做的是事业,是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将创造库沟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所以绝对不能够看轻自己的课改工作。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这些地方可以进行进一步发展。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经过我们3周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了,各位同学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合作过程中知道了如何分工,合理分配任务;合作学习中的发言、倾听、交流等常规掌握的较好。我们下一步要规范小组展示环节,我们的`课堂在展示时,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太零散,没有整体性,造成了小组合作的成果不能够全部展示出来。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进行展示:将一个大的问题或者进行一次合作学习的问题,让一个小组进行整体展示。展示时,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都不要打断,等这个小组整体展示完成后,再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最后总结提升。

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语文教学都离不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读,并展示到全班。关于时机的选择,我想可以放到小组展示的最后一步,也可以在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补充时进行。

关于读书的环节(主要是指初读课文时),放到小组中,放手让小组独立进行,要求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进行朗读与倾听、评价。具体做法可以是:小组长安排组员开火车读文,大家倾听、互相评价。分段开火车读课文时,读书的同学要站起来,评价提建议的同学也要起立。

课改教学反思2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一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三、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象《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改教学反思3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通过这次的新课改理论培训,更使我收获颇丰。在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课变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每次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们如花的笑脸,听着他们发出的由衷的掌声,我的心是甜的,是课程改革的春风带来了地理课堂的春天。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从不知所云到有所了解,从初步尝试到学习研究,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感想,许多的收获,也有许多的困惑,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地理》第四册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二节《中国的铁路》谈谈自己的体会。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堂好的地理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喜爱的地理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应该是摒弃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地理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寓有个性的地理学习。

本学期伊始,在只接受了理论学习而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我开始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尝试指导课堂实践的活动。原先我在讲第二节《中国的铁路》时,通常我是将课本的插图制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将全国的铁路干线按方向分成几大组,然后我指着彩色投影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虽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陷在传统的“打乒乓”式的教学模式中,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地打(提)出问题给学生,学生又不停地打回来(回答)。当时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学生围绕着我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但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随着新的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回头看看,总觉得这本是一节极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这其中还有太多的遗憾。为次,我又仔细地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又上了一次,课后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上次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首先我将课文中的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按方向变为四个研究性课题:东西走向的铁路干线;南北走向的铁路干线;东北地区的铁路干线;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在上课前一星期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成四组,选定课题,选出主持人。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相关的图片、学具等都由学生自己进行。而且让学生特别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搜集与其有关的旅游信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最合理的旅游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提供尽可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多同学课间或中午来找我询问相关的问题,绝大部分由他们自己去查阅,我也帮他们上网下载了一些资料。学生的兴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进行这次实验的信心。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说,我是带着和学生同样的兴奋和期待走进课堂的。虽然是第二次上这节课,但学生们的热情更高于上次,每个探究小组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充分抓住“旅游”这个热门话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组织一次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活动,交通工具是火车,我们怎样来选择旅游路线呢?请各小组的导游员来为我们导游。”在我简洁地导入新课之后,首先给学生大约10分种的时间,让各个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最后达成共识。然后让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导游员,创设一种旅游情景。在我的启发和鼓励下,落落大方的导游员出场了。她用优美的语言将本组同学的发言有序地组织起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丰富,有许多的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导游员引领大家去观赏名胜,有时还用多媒体播放与之有关的风光图片,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会了铁路干线的名称和起止点,创设课堂情景,在玩中学,掌握了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也因势利导,发动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原本上次授课时感觉较难处理的难点迎刃而解了。第一组的精彩展示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组的斗志,他们的表现更为出色。第二组的同学在第一组同学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有关铁路系统时间和车次的常识性的问题,而且有三个同学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俩个城市及火车,象表演课本剧似的,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所学的知识更具有实际性,更贴近生活。比上次授课采用的让学生起来读一读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组的导游员还带领同学们做了个“旅游竟猜”的游戏,以引导大家思考并区别铁路干线。第四组的导游员还利用“五一”长假我来为你服务等课堂灵活的方式来参与。最后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国铁路干线图,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有的到屏幕前去指铁路线的位置,有的根据我的提示选择合理的铁路线等。检测阶段我布置的题目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而且让学生自己起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等。由于前一阶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检测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们的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由此看来他们自身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贵的。作为教师的我也从体现教师权威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探讨与交流,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老师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和创造者。

在这次地理课堂中,学生始终处在学习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表演、或讨论,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弃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学生实质上是在与老师合作创造并发展着课程,从而赋予了课程全新的含义。 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又根据自己设计的评价表让学生进行了自评和互评,我则给了他们很高的评价,并鼓励他们不断地努力,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下了课还意犹未尽,围着我问这问那,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节课后我的感想也很多,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教师更要变,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在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联系实际安排,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创造多说,多练,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新课改理念。 通过这两次备课、上课的前后比较,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实践中出真知。

课改教学反思4

新课程的推行,要求教师从原来的知识传播者走向研究者。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很受教育界的`重视。本文立就如何构建有效的政治课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力求学生在“无效学习”这方面有所突破,突出的变化表现在:教材更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生活;内容更注重学生的参与;问题设计更富于创造,对教师的教有了更高程次的要求。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和再做结果认证的过程教学研究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随着一步一步走进新课程,我们必须用新课程的理念重审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进行教学反思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尝试,也是教师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课改教学反思5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门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的精彩。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做法上进一步伐整。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实行民主教学,优化创新环境。

教师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生长中的同学教师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生长中的同学。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欲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自身和谐的求同思维,也尊重其敏锐有余而又幼稚缺乏的求异思维。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动身,把同学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悲欢,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和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同学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发明性思维也应运而生。

2,加强博览培养,强化创新训练。

授之以方法,读活每篇文章。巧于发问设题,训练研讨有序。而发明性思维的萌芽正是从提问开始。

3,精心设置写作训练,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学习典范文章或段落,学有所得,进行仿写,旧瓶装新酒,既掌握行文技巧,又写出新意,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4,多方开辟创新思维的活动空间。

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思维训练,但假如不教会同学如何独立开启发明思维,仍达不到目的。因此,必需教会同学如何去思维,让他们“下海”埔鱼。可进行如下尝试:

赏粹(找出自身认为妙笔精华处,试说明);比较(还有什么与之相反或相近的`内容);补白(考虑作者留下什么悬念空间,我可以补上什么,怎么补);置换(可否换上其他的资料,或增一个,或减一个);改序(可否重新组装,重新排序);变向(看资料换个角度,方向,可否有新意);拾遗(还有什么没有想到的观点,知识);体验(亲自动手,刊物行不行)

在这些尝试中,处处渗透创新新思维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只是一种新理念,一种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换位考虑,精心设计,巧妙自制,但决不能割裂“教”“学”“创”之间的密切关系。

课改教学反思6

在轰轰烈烈地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的改革呈现出勃勃生机,异彩纷呈。多年来,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忽左忽右的问题得到了较为科学的均衡。但是,就一线教师的实践来说,课程改革生成并存在了一些新的不和谐。

一、“研究性学习”的“浮夸”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在很多学校,我们所常见到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往往是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的成果展示。展示让人感觉不真实,其研究的广度、深度一看就是脱离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度延伸、拓展和辐射,不可以视为大学生的高深专题研究。目前一些学校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一味的想出成果,采取调动家长、教师协助方式,让学生搞“课题研究”大运作。我不是反对搞“大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家知道研究性学习的适宜土壤是校内外空间、课内外结合。而事实,近年来在“安全第一”、“封闭式管理”的影响下,有哪些学校真正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谓的“成果”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成分?

二、“自主学习”的“歪曲”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现实的课堂上,特别是各级示范课,特别注意体现这一理念,教师尽量不使用“暗线”来操作,注重寻找“课堂生成”火花来点燃学习热情。

然而,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自主学习”理解成“自学”。学生朗读第一段,找问题,教师领着学习了一段,总结方法,然后就学生照此方法自学下边的。教师也不点拨、指导,好像教师指导多了就违背的课程改革的理念。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等相对而言的。它应该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三、“创新思维”的“盲目”

社会发展要求公民要具备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或创造潜力。”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存在一些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现象。

在课堂上,教师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教风是课程改革的成就之一。但是,遇到思维性的问题就全盘鼓励的现象普遍存在,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无论话语有破绽、有问题,还是不合逻辑、有悖情理的“瞎编”,教师的评价都是“很好!”“你真聪明!”。这种激励,不仅是歪曲了文本的知识的内涵,而且误导了“人文性”的发展方向。创新思维培养并不是过分的放开,而是要引道学生尊重客观,尊重科学,有根据地、合理地进行创新想象。

四、“知识建构”的“左倾”

传统的教学重视知识本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不断更新和超越自我,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使自身的创造力、潜能和特长等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与发展。

在这场以发展创造力为主攻方向的教学改革中,知识本位教学观得到批判,但是矫枉过正的现象不容忽视。“在自我发展中建构知识”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不一定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前人修好的桥就在眼前,为什么不直接过去?目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闭眼睛作秀,约定成俗的概念也要在过程中故意让学生来“建构创造”。仿佛,我们面对的不是小学生而是科学家,该讲得不敢讲,怕被说成是剥夺了学生的知识建构权力。于是,在公开课的准备上,教师是挖空心思地布阵,千方百计地转弯设计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方法答案的线路。特别是一些经典美文也不敢精读精讲,怕违反了“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原则。

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忽视了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肢解文本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这曾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端,但课程改革是扬弃与发展,不是全盘否定。离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刻意地追求研究性、创造性是对课程改革中新概念的理解偏误。

课改教学反思7

课改展示课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适当的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课改教学反思。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缺少一种成就感。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大多数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语文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学业压力大,无暇摄取课外知识),语文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准确、严密、生动,从而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

第二、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思想的碰撞,少了思想的碰撞,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知识生成,也就少了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愉悦。

第三:评价的激励机制运用的不太好。(更多是不健全)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首先上课前的预习时间要给学生留足,并明确预习目标同时提供相关资料链接。每周专门开辟一节阅览课,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写好摘录。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小组的设置上进行了思考,优劣生合理搭配,小组奖惩措施及时落实,这样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都能积极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深层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第三:课堂评价学生要及时适中。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功用。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虽然我的课堂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有待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和精神,我相信我的课堂改革会越来越精彩。

课改教学反思8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对提高语文教学高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如充满个性的琅琅书声,基于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等,但对于标准问题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过。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是一堂高效的课,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否高效,可以从三方面去审视:

1.这堂课是否朴实;

2.这堂课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

3.这堂课是否体现语文价值。其中第一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使好课人人能上;第二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而且体现了在单位时间里的工作效率问题;第三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价值。从我目前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来看,我认为下面这几点可以作为高效课堂的标准来参考。

一、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堂朴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二、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堂不累的课

用累与不累来区别课的好坏和高效程度,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高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高效的课。

三、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来,要能体现语文的价值,语文味该怎样教出来?语文的教学价值该怎样体现?这几个问题,目前一线教师非常关注而且极力想在操作层面上弄明白。历史上语文课曾经上成思品课、常识课、鉴赏课、故事课,其重要原因都是没有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弄明白了,语文该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方向。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课改教学反思9

课改展示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缸少一种活跃性。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数学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手中只有课本),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严密,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

第二: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对抗,少了对抗,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

第三: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的不太好。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课堂上对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发掘精髓,才能根据教材的目标去拓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关数学的教辅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碰到讨论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翻阅教辅书。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设置了质疑小组,让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第三:评价学生要适当。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光环。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虽然我的课堂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我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课改教学反思10

一:小学数学的课改体会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开始面对课改时茫然无知,不过现在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我也算是轻车熟路了,悟出了自己的方法,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现在我分配学习任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也分享到了成果。我觉得这样上课课堂容量加大,原来一节课完成三个问题,现在一节课能完成十几个;原来一题只有几种解法的,现在多达十几种、几十种;原来一节课在教师的主持下,从头到尾,称之为一条鞭教法,全体学生同时考虑相同的问题,而现在就能多开几个窗口,效益提高了很多。

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可以不必申请便可发言,便可上讲台讲解,只要他展示的有水平,讲解的有道理,他就会赢得师生的尊重甚至是掌声。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张扬个性,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总而言之,我觉得新课改比原来的教学模式更实用,对于学生们来说,更能释放潜能。

二:课改体会:我们的10分钟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面对课改这个新生事物时,也着实困惑了一段时间。新课改教学模式较以前比可以这样来比喻:就像是在山上铺路,费时又费力,而且见效慢。但我又一想铺好了路,后人可以很方便的行走,关键是使这条路怎样修建的又平整又牢固,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探索,总结出:作为教师起着关键的指挥作用。

教师的这10分钟怎样抓紧,抓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课的导入:可以将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给学生复习旧知指明方向,使新知不脱节,做到水到渠成。

探究新知: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出现了展示不到位时,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追问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发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另外,在此环节,对于书本的重点知识,教师应加以重点指导。

每个环节的过渡语:每个环节展示完毕,我们应及时的进行总结和评价,使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及时的反馈到,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的总结:一是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二是对小组展示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技能得到指导和提升。

总之教师应使每个同学都能够学习到知识,参与展示,收获成功和快乐。

三:小学数学课改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它的铺开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欣喜的背后,不难发现在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存在找一些问题。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还不能自主学习,出现不认识字和不明白目标是什么的问题。

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有的小组大家争着发言,缺少交流,这时,学困生乘机搞小动作。而后,学生开始汇报,说自己认为是怎样的。

小组合作必不可少,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随意性很大,表面上看,体现了教学的多样化,以为的强调合作,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自主性。表面上热热闹闹更多的是放任自流,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

三、在学生评价的问题上,如果一味的表扬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惑。似乎有太多的表扬和肯定了。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有建设性的纠正和批评。

总之,课改不是一件今天说明天做后天就能成功的事情,他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不断变的实践中进行摸索和反思中,才能形成符合我们实际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课改教学反思11

推进课改、讲成绩、讲效率。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没有高的学习成绩就一定没有高的教育质量,也就谈不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没有成绩的课改不是课改,是折腾,要有强烈的成绩意识。

当堂清。结合学科特点,立足学科实际,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四科的课堂更要有强烈的当堂达标意识,即“当堂清”,不要有课下依赖,不把课堂完成不了的问题作为课下作业。强调当堂清与强调课前预习不矛盾。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当堂目标要清,与本堂课有关的尚未掌握的负积累还要清。以前的负积累的“清”,对我们四科的压力不是很大。

课堂“少讲、不讲”的探索。在“自主、互助、展示”的课改理念下,探索教师“少讲、不讲”的模式。“不讲”是相对的概念,没有“不讲”的课堂。通过学生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等形式,学生能掌握、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不讲。如果你对“不讲”心里曾经掠过,从心里上认可、理解、有尝试的想法,我们再坐下来讨论具体点的`操作,如果不曾想过,那就先不要做。这个学期在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四个学科选取1—2名教师实验这种课型。

教师“少讲不讲”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有不断学习课改理念的意识、娴熟的课堂驾驭技巧、全面详尽的课前备课、科学有效的达标手段,包括恰当的达标练习题目、灵活的检测手段、检测后怎样的达标评判、教师角色的学生替代等,教师付出的精力会更多。

理念派生出教育教学的方法。在理念的主导下,用理念指导行动。自然产生对教育正确的方式方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成果的果,“课”的意思就是用语言表达成果。什么是课堂?“课堂”就是学生的成果展示。教师不讲的课堂,就是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让学生完全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展示张扬、放飞自我,以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成长。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培养。现在的课堂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欠缺,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在课堂上是否探索让学生探寻、发现进而提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生成知识的框架体系,变历史的“记住”课堂为“思考”课堂,变思品的“记忆”课堂为判断课堂。

我们不去做降低教学目标的工作。我们坚决反对唯知识课堂,有知识和有智慧是两回事。人类文明的传承靠的是智慧,而不是呆板的知识。人越学越灵气,而不是越学越愚钝。

课改就是要反思,不断反思,再度反思,停止了反思也就停止了课改。

课改教学反思12

全区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一年来,我校也在紧紧围绕“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样做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作为实验班教师,我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也进行了反思,下面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某些环节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尤其是练习部分还没进行完,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反思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原因:1. 虽然教师已经汲取了课改的思想并也按模式备课,但对教材研读的不够,对学情备的不充分,在课间也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很好的调整教学环节;2.学生认知的差异,导致教师过多地关注后进生,从而影响教学进度;3.农村学生性格内向,信息闭塞,导致学生严重动不起来。但我还有一点认为,特殊情况下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比如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延伸了,这种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的去抵制。

二、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深究其含义无非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为主,提倡个性化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就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一个班里能做到“自主、探究”的学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而能合作学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要与城里的学生那更没法比,如果学生动不起来的话那还谈何课改?我也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觉得这与我们是农村学校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不是说没有教师的责任,我认为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 教师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2.充分发挥这方面做的好的学生的榜样作用;3.着重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制定一定的评比办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欲望;4.注重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建设。

三、二五五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要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能,但我觉得评价学生要适当,要综合好的方面和差的方面,不应该一味的表扬,甚至不论好坏都表扬。我认为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有的就该表扬,有的就不该表扬,有的应该在课堂上表扬,有的应该在背后表扬,有的表扬是鼓励性的表扬,有的是批评性的表扬……而且表扬不一定要用语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足可以起到评价的作用。这里我就产生一个问题:教师在评价的当时想到是什么?可能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我觉得应该以一种自然的状态去评价,而不应该为表扬而评价,这样反而矫揉造作失去了评价应有的光环。

任何一次课改并不是一件今天说,明天做,后天就能成功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不断实践中进行反思然后再实践再反思,才能形成属于符合自己的符合课程改革思想的教学模式。

五步三查教学反思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13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有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色,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课改教学反思14

初中英语新课改进行几年了,作为一线的课改教师,我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越来越普及。但是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如:有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两极分化从初一就开始凸显。这样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无疑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仍困难重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些脱节

新课标英语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而教材中有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好似是纸上谈兵,例如pizza等等,学生对他们毫不熟悉,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得不到巩固,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课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可是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而且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人教两个班,最多的有六十多人,除正式课节外还要上早午自习,每周有近二十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要备课、批改作业,要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听课等等。

三、小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是英语新课改的又一障碍

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而英语只是副科。小学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双方已经脱节。加上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因此,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使小学英语教育形同虚设。新课标英语词汇量大而难,话题范围广,且初中开设的科目多,各科的压力大,时间紧,因此许多学生一接触英语就有畏难情绪;面对大班额,教师精力又有限,如果配合不好,有些学生往往会落伍,以后再想弥补真是难于上青天。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很大损失,造成了许多遗憾。

四、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不少单词拼写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新课标英语的词汇量超出以往教材的`好几倍,因而对学生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记忆,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即使孩子的求知欲再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如果教师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

五、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由于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选优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采用新课标,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由于存在上述的原因,新课改的实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要保障英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还应多站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

总之,要想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英语新课改,的确还有一段路要走。同时也需要我们全体英语教师做出很多努力。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细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聪明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要害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碰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六、如何进行听力教学

把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新目标英语》设计了大量的听说材料,而现在这些听力材料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1、首先进行大量的听说练习。“听”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说”是表达,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在听懂的基础上说,在说的同时增强听的能力,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接着进行听写练习。有意识地安排听写一些音相近的单词,一些含有同化、强弱读、连读、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的句子,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3、注重听读练习。即听完一两遍录音后,让学生进行模拟跟读。学生在跟读时,仔细揣摩句子的重读、弱读、失爆规则从而把握一些朗读技巧。

七、如何运用新教材教学

《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sectionA教学本单元的基本语言结构和词汇;sectionB有扩展的词汇及表达方法。虽然教材的编写非常科学,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我认为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如我校,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英语,所以起始单元也应该是重点内容。又如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听力基础较差,而setionB中听力材料难度偏大,我认为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应做适当的调整。或者先讲阅读材料,或者提示重点单词或句型等等。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将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的结合起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实、求新、求变;同时留意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突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改教学反思15

在实施新课改、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实验中,我们区广大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踊跃探索、努力实践,从理念上的更新到教学方式的改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如今再走进我们的课堂,你会感觉到: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一起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教学内容从原来的陈旧、落后变得生动、有趣了;教学方式从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我们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实验是成功的、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振奋的。

但是,在我们为教师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优异成绩而喝彩时,也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因为,在教学中的确有一些现象,令我们感到教师们对新课改理念上的理解有些偏颇,领会新教材编写意图上还有些误区,导致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尴尬和遗憾。

一、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才能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所以教师也很重视这一理念,经常创设一些活动、提供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是有一些教师认为,既然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导和点拨,更不需要接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而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家里带来的年历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一会儿提到一年有几个月,一会儿又提到节气,甚至还有的问什么是“皇道吉日”……教师任由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堂课很快过去了,可是许多知识点根本没有提到,最后教师说:“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后再去看书。”从表面上看,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开放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在学生没头没脑的无目的的探究中,在教师随意的无序的解释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支离破碎,知识没有形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

其实我们所倡导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并不与教师的主导相对立。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学,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们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于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的需要,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诱导。也就是说,教师的指导、点拨要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点到为止。适时,就像教师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学生尽力跳了还是够不着时,教师只需给他一个台阶,让他继续够,决不是直接把桃子放到学生手里,也不是坐视不管、视而不见,“该出手时就出手”。就像种树的故事,有三个人各种了一棵树,甲种完后,再也没有来管过;乙恰恰相反,每天都来浇水、施肥;丙是刚种时来得勤一些,以后隔几天来看看,缺水了就浇浇水,有虫了就打打药。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第二天,甲、乙种的树都被刮倒了,只有丙种的树还依然完好。甲种的树自不必说,那么乙对种的树可是关爱有加,为什么也会被刮倒?原来树的根系如果很容易得到水和养料,会产生依赖性。如果像丙那样对待树,树的根系就不得不自己向下寻找、吸收水源,根系会越来越发达,树就会长得壮。这个事例说明,教师的主导要适度,教学中应着眼于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要有两个把握:(1)把握时机,进行启动、引发,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2)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参与,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倾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所以不要轻视教师的指导。学生和知识之间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教师轻轻一导会使学生霍然开朗,老师轻轻一导会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充满想象、充满灵性的瞬间。导是有学问的。

二、多样化与最优化

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实践中的一个难点。

人教版教材为我们呈现了许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内容。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这样的行为。

一种是把多样化理解为越多越好,只注重量的堆积,忽视质的提升。例如,教12-9,老师问:“12-9得多少?该怎样算?”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但老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还有别的算法吗?”结果学生在老师的穷追猛打下,连最低层的12-1-1……都说出来了,老师才如释重负。这种过于追求算法的数量,一定要把能想到的所有算法都展示出来的做法,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走回头路”。因为学生已超越了低层次算法,为了体现多样化,再回过头来寻求低层次的计算,纯属耽误功夫。其实多样化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不是最终目标,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

下载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反思(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反思(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 杨秀传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自从课改以来,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底子......

    课改: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赵团小学梁恒香 过去,我们大多数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课改:教学反思。它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应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

    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课改展示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缸少一种活跃性。我百思不得其解......

    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范文 一小学数学的课改体会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开始面对课改时茫然无知,不过现在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我也算是轻车熟路了,悟出了自己的方法,有了自己的一些体......

    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这学期,我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学校领导特别重视,并亲自参与其中。每位老师的热情也空前高涨,都主动听课,互相学习、请教,反思自己在课改中的不足。在这一个月......

    课改教学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渐渐适应老师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高度热情,每一节都精神振奋,这都离不开老师的引领。我每一节尽量做到:目标明确,奖罚分明,及时总结。1不再浪费很多时间说训每......

    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心得[本站推荐]

    小学美术教学课改心得 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老师,在我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这几年,我很欣慰自己能够完成每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但自课改以来,大家知道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

    课改反思(共5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改反思 随着实创课堂“641”模式在全校的开展,我校老师积极响应这一提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实施“641”教学模式。在实施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一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