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技术特点[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8: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离技术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离技术特点》。

第一篇:分离技术特点

特点

 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盐析法):

优点:成本低、无需专门的设备、易于操作、安全性高、对生物活性成分的破坏也小

缺点:通常选择性不好,往往有共沉淀产物,一般作为粗提纯操作,还需要与其他分离方法配合使用。 盐析中使用硫酸铵:

优点:(1)价廉;(2)溶解度大;(3)温度系数小,且溶于水时不放热 ;(4)不易使蛋白质变性(5)高浓度硫酸铵还有抑菌作用 缺点:(1)产品中残留会影响蛋白质定量分析;(2)缓冲能力差, 在高pH 释氨,腐蚀  有机溶剂沉淀分离法的特点:

优点:与盐析法相比分辨率高;所用的溶剂(乙醇、丙酮)沸点低,易挥发,残留少;沉淀物和母液间密度相差大,易分离。

缺点:易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往往需要低温操作;溶剂成本较高,应该回收处理;溶剂多为易燃易爆品,所以使用存在使用和贮存的安全问题。 等电点沉淀法的特点:

操作简单,试剂消耗少,给体系引入的外来物也少,是一种有效的初级分离方法。适用于疏水性强的蛋白质。中性盐浓度增大时,等电点会发生偏离。强酸强碱易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所以宜采用弱酸、弱碱。单独利用等电点分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常与盐析和有机溶剂沉淀法并用  PEG沉淀法

优点 :①操作条件温和;②沉淀效率高;③沉淀的颗粒往往比较大,易于分离。缺点:所得的沉淀中含有大量的PEG。

 金属离子沉淀法:

选择性好,但有时复合物分解困难,且容易使蛋白质变性  液固萃取:

由于溶剂渗入固体试样内部是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液固萃取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需要连续萃取。而且浸出溶剂用量大,往往浸出效率差,不易完全浸出,不适合有效成分含量低的原料。 溶剂萃取的特点:

萃取过程具有选择性,可与其他分离方法相配合;通过相转移可以减少由于降解(水解)引溶剂萃取的特点起的产品损失;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规模;传质速度快,周期短,便于连续操作,容易控制;溶剂回收、安全问题  双水相萃取的特点

优点:平衡时间短,含水量高,界面张力低,能耗少;条件温和,保留生物活性;分离步骤简便,易于连续化操作;易于放大.缺点:影响因素较多,成本较高,相系统需要回收  反向胶束萃取的优点

极性“水核”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

生物大分子由于具有较强的极性,可溶解于极性水核中,防止与外界有机溶剂接触, 反胶束内的微环境与生物膜内相似,故能很好保持其生物活性,解决了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中容易变性失活和难溶于有机溶剂的问题,为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由于“水核” 可以稳定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增加其结构的刚性,提高其反应性能; 成本低,有机溶剂可反复使用;

容易放大和实现连续操作,因此反胶束萃取是一条具有工业发展前景的蛋白质分离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优点:萃取速度快、分离效率高、产品质量好、临界条件温和、产品分离简单、无毒、无害、不燃、无腐蚀性、价格便宜;

缺点:设备投资大

 分子蒸馏有许多常规蒸馏所不具备的特点

(1)操作真空度高:由于分子蒸馏的冷热面间的间距小于轻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蒸发面的实际操作真空度比传统真空蒸馏的操作真空度高出几个数量级。分子蒸馏的操作压一般约为0.1~1Pa数量级。

(2)操作温度低:分子蒸馏不需要到达物料的沸点,加之分子蒸馏的操作真空度更高,这又进一步降低了操

 作温度,大大降低了能耗;

(3)分离过程中物料受热时间短:分子蒸馏在蒸发过程中,物料被强制形成很薄的液膜,并被定向推动,使得液体在分离器中停留时间很短。特别是轻分子,一经逸出就马上冷凝,受热时间更短,一般为几秒或十几秒。因此物料的热损伤很小,特别对热敏性物质的分离过程提供了传统蒸馏无法比拟的操作条件。(4)不可逆性:分子蒸馏过程中,从蒸发表面逸出的分子直接飞射到冷凝面上,中间不与其它分子发生碰撞,理论上没有返回蒸发面的可能性,所以分子蒸馏是不可逆的。

(5)分离程度及产品收率高:高分子蒸馏常常用来分离常规蒸馏难以分离的物质,而且就两种方法均能分的物质而言,分子蒸馏的分离程度更高。

(6)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残留可得到纯净安全的产物。分子蒸馏的优点:(1)对于高沸点、热敏性、易氧化物料的分离,分子蒸馏提供了最佳的分离方法;(2)对于混合物中低分子物质的脱除非常有效的;(3)分子蒸馏可以通过调节真空度,有选择地蒸出目的产物,去除其他杂质,通过多级分离可同时分离多种物质。(4)分子蒸馏是一个物理过程,被分离物避免了污染和破坏。缺点:(1)分子蒸馏的加热面积受设备结构的限制,生产能力不大;(2)如果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平均自由程相差不大,则可能分不开;(3)分子蒸馏需要高真空系统,生产成本高,因此只适用于高附加值产品。膜分离的特点

操作在常温下进行;物理过程,不需加入化学试剂;不发生相变化(因而能耗较低);在很多情况下选择性较高;浓缩和纯化可在一个步骤内完成;设备易放大,可以分批或连续操作。渗透蒸发特点:

不存在蒸馏法中的共沸点的限制,适合共沸点和挥发相差小的双组分分离。

与反渗透相比,渗透蒸发透过侧组分以气体存在,消除了渗透压的作用,可在低压下进行,适合高浓度混合物的分离。

操作温度低,能耗低,适于热敏性物质分离

清洁工艺,少污染或零污染,适合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 吸附法的特点:

优点:吸附剂与溶质作用小,不易影响生物物质活性;在发酵工业中可以成为发酵和分离的耦合过程,消除某些产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吸附过程pH变化小,适于稳定性差的物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廉价

缺点:选择性差;处理量小,收率低¾无机吸附剂性能不稳定;不能连续操作,劳动强度大;设计比较复杂,实验的工作量较大。活性碳纤维的独特之处

ACF 的纤维直径细, 一般为10~ 30μm,与被吸附物的接触面积大, 而且可以均匀接触、吸附, 使得材料充分利用, 效率提高。

外表面积大、吸脱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大,可吸附处理低浓度废气或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孔径分布窄, 主要以微孔、亚微孔为主。可以通过工艺调整孔径大小与被吸附物质的分子尺寸相匹配, 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大孔吸附剂的优点:

物理化学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好、吸附速度快、解吸条件温和、再生处理方便、使用周期长、节省费用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特点

(1)分离效率高,选择性高。

(2)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分离,还可用于带相同电荷或性质相近的离子之间的分离,适用于微量组分的富集和高纯物质的制备,从痕量物质到工业用水,从少量样品到工业规模。(3)操作简单,成本低。液固两相分开,操作简单。

(4)方法的缺点是操作周期长。一般用它解决某些比较复杂的分离问题。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方式

静态交换:效率低、操作繁琐、耗时,实用意义不大,只在测定分配系数等实验中用到。

动态交换:优点:分离效率高、操作简便,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生产;缺点:离子交换剂的利用率低,再生费用大;滤速增高时,压强降增大也快。

第二篇:食品分离技术

食品分离技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分离操作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化工单元操作不断向食品工业渗透并在食品加工领域内实践和提高,形成了适应食品加工特殊要求的新的单元操作。由于食品加工所用的动植物性原料几乎都为固态和液态,为了使固体和液体原料成为多种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食品,首先必须提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分离出不同成分并组合成不同种类的制品。同时为了做到有益无毒,风味别致,又必须反复提纯和精制。因此分离操作已在食品工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研究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对食品加工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1]。

食品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表为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分离技术是食品工业的基础[2]。绝大多数食品工业都分离不开食品分离技术,其中不少行业都是以分离工程为主要生产工序的。例如植物油的提取,淀粉的分离,糖制品的分离以及精练提纯等等。(2)食品分离技术能提高食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在食品加工工程中运用分离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食品原料中的各种成分,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就提高了食品原料的利用价值。例如采用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以从茶叶下脚料中分离出茶多酚、茶碱等,从柑橙中分离甘橙油、果胶等,使原料利用率大为增值。制糖行业中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使得产糖率大大提高。(3)食品分离技术能保持和改进食品的营养和风味。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可以将一些需在高温下完成的工艺改为在常温下进行,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如用膜分离技术代替常规的蒸发浓缩和真空浓缩咖啡、果汁、茶汁等[3-4]。

(4)食品分离技术使产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食品分离技术包括提取原料中的有益组分和去除其中的有害成分。如花生、玉米等油制品易受黄曲霉污染而产生黄曲霉素,所以在加工过程中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去除。(5)现代食品分离技术能改变食品行业的生产面貌。现代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往往可以使行业的生产面貌大为改观。例如过去利用太阳能将海水浓缩后结晶制食盐,如今利用食品分离技术制食盐,使得整个行业生产面貌大大改观。2 食品工业中的分离操作方法

分离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分离机技术也在不断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5]。由于采用了有效的分离技术,能够分离和提纯较纯的物质,大大的推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又由于各种层析技术、超离心技术和电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分离操作包括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机械分离是指被分离的混合物由多于一相的物料所组成,分离设备只是简单地将混合物进行相分离,它属于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如沉降,过滤等。另一种分离操作是指依靠组分的扩散和传质来完成的分离过程,故又称扩散分离或传质分离[6]。如蒸馏,吸收,萃取或膜分离等,适用于多组分均相混合物的分离以及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7]。3 传统的机械分离技术

在食品工业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悬浮液或乳浊液中的两相加以分离。即全部或部分地将这种非均相系的分散介质和分散质相分开。如奶油的制取,葡萄糖品体食品的获得,以及澄清果蔬汁的制取都是两相分离结果。3.1过滤

过滤过程是指分散介质相对于分散质的迁移过程。过滤操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种能将悬浮固体微粒截留而使液体自由通过的多孔介质,达到悬浮液中固体与液体分离的目的。此多孔介质称为过滤介质。因此过滤只适用于悬浮液。

过滤设备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非常广泛:(1)作为一般固一液系的分离手段:如蔗掂榨汁中会有许多固形杂质,除用澄清法外还须过滤精制。在食用油的浸取与精炼上,用板框压滤机,箱式压滤机和加压叶滤机等设备可除去种子碎片和组织细胞,还可用于油类脱色后滤去漂白土等[8];(2)作为澄清设备:如对啤酒,葡萄酒,果汁,搪浆等用陶质管滤机进行过滤澄清。如制品含有极细固体微粒或呈胶泥状,则过滤时一般以预授形式应用助滤剂或将助滤剂加人浆液中混合后再送人过滤机进行过滤;(3)用过滤法除去微生物:管滤机常用于葡萄酒、啤酒和果汁的过滤以降低微生物的数目。3.2沉降

沉降过程是分散质相对于分散介质的相对迁移过程。在重力场中:使混合物中密度不同的两相获得分离的操作,称重力沉降。根据分散质集态的不同,可分为悬浮液沉降和乳浊液沉降。

实现重力沉降分离的设备称为沉降器,按操作方式可分为间歇式,半连续式和连续式,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沉降器,其生产能力Q都取决于沉降面积和沉降速度的乘积,而与沉降器的高度无关。故现代化的沉降器的结构特点都是截面大,高度低[9]。

沉降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以澄清为目的。如果汁、酒类等制品的澄清处理以除去悬浮液中的混浊杂质。(2)以增稠为目的。如淀粉制造,首先利用沉降达到悬浮液的沉淀增浓。(3)以分级或分离为目的利用同一物质的粒径或不同物质粒子的密度不同而使它们得到分离故沉降也是食品加工的常见手段。4 新型的分离技术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分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10]。特别是随着各种天然资源的不断开采使用,含有用物质的资源逐步减少,迫使人们从含量较少的资源中去分离、提取有用物质。所有这些,促进了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旧的分离方法不断改进完善,新的分离方法不断发现,如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传质分离技术,如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及泡沫吸附分离技术等已引起了食品工业界的重视并已崭露头角[11]。4.1 膜分离技术

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这四大过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已有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有许多商品化的产品可供不同用途使用[12]。(1)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一般为均质膜或表面致密的复合膜)选择地透过溶剂的性质,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膜而从溶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种技术可用于海水淡化、果蔬汁的浓缩、茶叶抽提液的浓缩等[13]。

(2)超滤应用孔径为10一ZOOA的超滤膜来过滤含有大分子或微细粒子的溶液,使之从溶液中分离的过程。与反渗透不同的是小分子溶质与溶剂一起通过超滤膜[14]。这种分离过程可用于果蔬汁的浓缩和澄清、天然色素和食品添加剂的分离和浓缩、奶的分离和浓缩、酒和醋的澄清与提纯等。

(3)微滤以孔径小于10四的多孔膜过滤含有微粒的溶液将微粒从溶液中除去。可用于食糖的精制、澄清、过滤及啤酒的冷过滤除菌等。

(4)实质上,电渗析可以说是一种除盐技术,因为各种不同的水(包括天然水、自来水、工业废水)中都有一定量的盐分,而组成这些盐的阴、阳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会分别向相反方向的电极移动[15]。如果在一个电渗析器中插入阴、阳离子交换膜各一个,由于离子交换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即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自由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阴离子以通过,这样在两个膜的中间隔室中,盐的浓度就会因为离子的定向迁移而降低,而靠近电极的两个隔室则分别为阴、阳离子的浓缩室,最后在中间的淡化室内达到脱盐的目的。

膜分离共同的优点是:①节约能源;②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处理,能够防止食品品质的恶化和营养成分及香味物质的损失;③ 食品的色泽变化小,能保持食品的自然状态;④设备体积小且构造简单,费用较低,效率较高;⑤适用范围广,有机物和无机物都可浓缩,可用于分离、浓缩、纯化、澄清等工艺。

膜分离的缺点是:①产品被浓缩的程度有限;②有时其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因加工温度、食品成分、pH、膜的耐药性、膜的耐溶剂性等的不同,有时不能使用分离膜;③ 规模经济的优势较低,一般需与其他工艺相结合[16]。

由于膜分离过程不需要加热,可防止热敏物质失活、杂茵污染,无相变,集分离、浓缩、提纯、杀菌为一体,分离效果高,操作简单、费用低,特别适合食品工业的应用[17]。4.2 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临界萃取是利用超临界流体这种在临界点附近具有特殊性能的物质作为溶剂进行萃取的一种分离方法。超临界流体是指超过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的气体[18]。如果某种气体处于临界温度以上,无论压力多高,也不能液化,仍然是气体,这时称此气体是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具有这样的物理性质:其密度与液体较接近,粘度和自扩散能力却接近于气体。因此超临界流体对液体、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液体溶剂相接近,且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的微小变化会引起其溶解能力的极大变化[19]。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些特性,通过改变温度或压力可在近临界点附近实现萃取剂与待分离物质的分离。

(1)由于在临界点附近,流体温度或压力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溶解能力的极大变化,这种极强的选择性对分离溶解度相接近的两种成分非常有利,且萃取后溶剂与溶质的分离很容易。

(2)由于超临界流体具有与液体相接近的溶解能力,同时它又保持了气体所具有的传递性,这种具有液体与气体双重性能的流体能使传质很快地达到平衡,有利于高效分离的实现。

(3)超临界流体如CO2(Tc=31.1℃,Pc=7.38Mp)适合于食品工业中一些热敏性物质的萃取。

当然,超临界萃取的缺点是设备和操作都要求在高压下进行,设备投资费用高。在食品工业方面,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可从咖啡豆和茶叶中脱除咖啡因,还可用于提取啤酒花中的有用成分及从烟草中脱除尼古丁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分离技术,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0]。4.3 泡沫吸附分离技术

泡沫分离是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借助鼓泡使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气-液界面,随气泡上浮至溶液主体上方,形成泡沫层,将泡沫和液相主体分开,从而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在泡沫层),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从液相主体中浓缩分离的既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质,也可以是能与表面活性物质相互亲和的任何溶质,比如金属阳离子、蛋白质、酶、染料等等。另外,一些固体粒子(沉淀微粒或矿石小颗粒),也可以被表面活性物质吸附,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泡沫吸附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比较快的的新兴分离技术,通常把凡是利用气体在溶液中鼓泡,以达到分离或浓缩的这类方法,总称为泡沫分离技术[21]。泡沫分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所需分离的溶质应该是表面活性物质,或者是可以和某些活性物质相络合的物质,它们都可以吸附在气-液界面上;其次,富集质在分离过程中借助气泡与液相主体分离,并在塔顶富集。因此,它的传质过程在鼓泡区中是在液相主体和气泡表面之间进行,在泡沫区中是在气泡表面和间隙液之间进行。所以,表面化学和泡沫本身的结构和特征是泡沫分离的基础[22]。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日益重视,要求治理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对企业污染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泡沫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它的优点就在于适合低浓度的分离回收,能在很低浓度下十分有效地除去表面活性物质;设备简单,投资少、能耗小,并且操作方便。5 分离技术的展望

目前,各种新型分离技术比传统分离法已有了突破性进展,这对于进一步提纯功能性食品成分,开发功能性产品,更大限度地发挥银杏资源优势具有推动作用。随着高精度、高灵敏度分析技术的应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和结构鉴定尤其是在产品的应用领域显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这也促进了植物有效物质的结构、药理、药效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银杏叶加工集成优化工艺的探究,微量天然产物成分的高效快速高纯分离和鉴定的集成系统技术的建立,都将提高银杏叶及其特色药用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转化,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3]。分离操作在食品加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研究掌握各种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技术,尤其是一些新叮的传质分离技术可以提高现有的分离技术冰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食品加工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吴格明.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教育学刊, 2002.6

[3] 远辉.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种心里因素.云南教育,2002: 增刊

[4] 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中国教育学刊, 2002.6 [5] 徐世明, 张志鹏, 王继峰, 等.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质量标准、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药品分析与鉴定, 2001, 3(6): 33-36.[6] 敏涛.水果蔬菜的保健价值与食用禁忌[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7] 孙伟,丁宝莲.半加工切割蔬菜的生理和品质保持研究[ J ](Ⅰ, Ⅱ).上海农业学报, 1999, 32(3): 72-77.[8] 张维一,毕阳.果蔬采后病害与控制[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9] 毕阳.果蔬贮运学[ M].兰州:甘肃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10] 薛卫东.果蔬贮藏与保鲜[ M].成都:电子科技出版社, 1995.[11] 陆耀军 ,王军 ,张庆珍.重力式油水分离设备入口构件的模拟实验选优[J ].石油学报 ,1995 ,19(3): 1112.115.[12] 郑远扬.一种高效的油水分离器[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0 ,10

(1):29230.[13] 杨芳圃.XSL —Ⅰ 型三相分离器[J ].油气田地面工程 ,1997 ,16

(1):52253.[14] 《化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液固分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15] 吴俊生等分离工程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16] 无锡轻院等食品工程原理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3 [17] 王平褚等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新进展食品与机械1993·5 [18] 蒋维均新型传质分离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19] 高以恒等膜分离技术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Wakeman,Progress in Filtration and Saperation 1986 [20] 陈树章非均相物系分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21] 常志东,刘会洲,陈家镛.泡沫分离法的应用与发展[J].化工进展,1999,5:18 [22] 邓修,吴俊生.化工分离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3 ] 孙莉英.含油废水处理技术进展[J ].华中科技大学报 ,2002 ,19(2):87290.

第三篇:生化分离技术

简答题

1、凝胶色谱原理:

小分子物质除了可在凝胶颗粒间隙中扩散外,还可以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中,即进入凝胶相内,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从一个凝胶内扩散到颗粒间隙后再进入另一凝胶颗粒,如此不断地进入和扩散,小分子物质的下移速度落后于大分子物质,从而使样品中分子大的先流出色谱柱,中等分子的后流出,分子最小的最后流出,这种现象叫分子筛效应。

2、在离子交换操作色谱中,怎样选择离子交换树脂?

对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正电荷选择阳离子交换树脂,负电荷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强弱的选择:较强的酸性或碱性,选用弱酸性或弱碱性树脂;对离子交换树脂离子型的选择:根据分离的目的,弱酸或弱碱性树脂不使用H+或OH-型。色谱操作中为何要进行平衡?

3流速平衡:流速是柱层析法操作中的主要因素,流速的快慢直接影响分离效果,流速过快,混合物得不到完全分离,流速过慢,整体分离时间要延长,所以在分离时要保证稳定的液体环境,为保证分离物质运动的均一性以及好的吸附分离效果,要进行液体环境平衡。

4、生化分离技术的基本涵义及内容:

于由自然界天然生成的或由人工经微生物菌体发酵、动植物细胞培养及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经分离、纯化并精制其中目的成分,并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也称为生物下游技术

5.生化分离的基本原理: 主要是依据离心力、分子大学(筛分)、浓度差、压力差、电荷效应、吸附作用、静电作用、亲和作用、疏水作用、溶解度、平衡分离等原理对物料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不同的分离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才能有效地分离。

6.何为等电点沉析法:

蛋白质在等电点的溶解度最低,根据这一性质在溶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有机溶剂,破坏液面的水化层和双电层,降低分子间斥力,加强了蛋白质分子间的疏水作用,使得蛋白质沉淀下来。

7.过饱和溶液形成的方法:

(1)热饱和溶液冷却,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溶解系,化不大的体系,或随问题升高溶解度降低的体系同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幅度要适中。(2)部分溶剂蒸发发,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变(3)真空蒸发冷却法,使溶剂在真空下迅速蒸发,并结合绝热冷却,是结合冷却和部分溶剂蒸发的一种方法(4)化学反应结晶,加入反应物产生新物质,当该新物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解度时,即有晶体析出。

8.盐析的原理以及影响因素:

原理:

1、亲水性大于蛋白质破坏水化层

2、带电离子中和蛋白质表面电荷 影响因素:

1、盐离子浓度

2、生物分子种类

3、pH值

4、温度 9.有机溶剂沉析的原理:降低了溶质介电常数,使溶质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增加,从而出现聚集现象导致沉析;由于有机溶剂的水合作用,降低了自由水的浓度,降低了亲水溶质表面水化层的厚度,导致退税凝聚。10.影响电泳分离的主要因素:

a、大分子的性质

b、电场强度

c、溶液的pH d、溶液的离子强度

e、电渗

f、温度

G支持物的影响

名词解释: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的条件下,在悬浮粒子间发生桥架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凝聚:在电解质的作用下,破坏细胞菌体和蛋白质分子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从而使胶体粒子凝聚的过程。

反相色谱:固定相的极性低于流动相的极性,在这种层析过程中极性大分子比极性小的分子速度快而先从柱中流出

萃取:利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各组分溶解度的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膜的浓差极化:是指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从而使膜面浓度增大,并高于主体中浓度,这种盐浓度在膜面增加的现象叫做浓差极化。膜分离:利用莫得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莫得两侧存在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的一种分离技术。

离子交换:利用粒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的组分分离,依据电荷差异,依靠库仑力吸附到树脂上,然后用合适的洗脱剂把吸附质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子分布在互不相容的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它在两相的浓度为一个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盐析:是利用不同物质在高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中性盐,使原溶质沉淀析出的分离技术

等电点沉淀:等电聚焦是利用蛋白质和氨基酸等两性电解质具有等电点,在等电点的pH值下蛋白质呈电中性,不发生泳动的特点进行电泳分离的方法。

化学渗透破壁法:有些有机溶剂(如苯、甲苯)、抗生素、表面活性剂、金属螯合剂、变性剂等化学药品都可以改变细胞壁或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内合物有选择地渗透出来。其作用机理;化学渗透取决于化学试剂的类型以及细胞壁和膜的结构与组成。

填空题:

1、发酵液常用固液分离的方法有(离心)和(过滤)

2、常用的蛋白质沉析的方法有(等电点沉淀)(盐析)(有机溶剂沉淀)

3、阳离子交换树脂按照活性基团分类可以分为(强酸型)(弱酸型)(中等强度),阴离子交换树脂按照活性基团分类可以分为(强碱型)(弱碱型)(中等强度)

4、常用的化学细胞破碎方法有(渗透冲击)(酶消化法)(增溶法)(脂溶法)(碱处理法)

5、在结晶操作中工业常用的起晶方法(自然起晶法)(刺激起晶法)(品种起晶法)

6、超临界流体的特点是与气体有相似的(扩散系数),与液体有相似的(密度)

7、电聚焦电泳法分离不同蛋白质的原理是依据其(等电点)的不同

8、晶体质量主要是指(晶体大小)(晶体纯度)(晶体形状)

9、根据分离机理的不同,吸附法可分为(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分配色谱)(亲和色谱)

10、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呈稳定的分散状态,其原因是(分子表面电荷)(水化层)

11、结晶包括三个过程(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晶核的形成)(晶体的 生长)

12、物料中所含水分可分为(结合水)(自由水)

13、根据膜结构的不同,常用的膜壳分为(对称性膜)(非对称性膜)(复合膜)

14、萃取从机理上可分为(物理萃取)(化学萃取)

15、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方法有(饱和溶液冷却)(部分溶剂蒸发)(解析)(化学反应结晶)

16、影响结晶的因素(溶质种类)(溶质浓度)(温度)(PH值)

选择题

1、在液膜分离的操作中(表面活性剂)主要起到稳定液膜的作用

2、离子交换法是利离子交换剂作为吸附剂,通过(静电作用)将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吸附在一起

3、用来提取产物的溶剂叫(萃取剂)

4、凝胶色谱分离的依据是(各物质分子大小的不同)

5、洗脱体积是(与该溶质保留时间相对应的流动相体积)

6、吸附色谱分离的依据(固定相对各物质的吸附力不同)

7、依据离子价或水合半径的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的亲和力不同,树脂对下列离子的亲和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Fe3+>Ca2+>Na+)

8、(亲和层析)是根据酶分子专一性结合的纯化方法

9、分子筛层析纯化酶是根据(酶分子大小,形状不同进行纯化)的方法

10、颗粒与流体的密度差越小,颗粒的沉降速度(越小)

11、HPLC是(高效液相色谱)的简称

12、盐析沉淀蛋白质的原理(中和电荷,破坏水层)

13、适合小量细胞破碎的方法是(超声破碎法)

14、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可采用(凝胶层析法)

15、氨基酸的结晶纯化是根据氨基酸的(溶解度和等电点)性质

16、人血清蛋白的等电点为4.64,在ph为7的溶液当中将血清蛋白溶液通电,血清蛋白分子向(正极移动)

17、蛋白质具有两性性质的原因是(蛋白质分子有多个羧基和氨基)

18、凝胶色谱分离的依据是(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

19、(硫酸基团)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交换基团

20、结晶过程中,溶质过饱和度的大小(不仅会影响晶核的形成速度,而且会影响晶体的长大速度)

第四篇:现代分离技术论文

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摘 要: 简要阐述了分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各主要常规和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前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讨论了分离技术将继续推动现代化工和相关工业的发展,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中大显身手。

关键词: 分离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n separ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produce and development on separation engineering is briefly introduced.The status and study advance of most traditional and new separation techniques and its developing direction in future is briefed.In the past, separation technology brought into important play in chemical engineering.It is discussed that it will also impel moder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relative industries in future.Moreover it will strut its stuff in high technology.Key words: separation technology;development;prospect

本文从分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入手,综述了精馏、吸附、干燥等常规分离技术和超临界流体分离、膜分离、耦合分离等新型分离技术的研究,并分析了各种技术在现代化工中的重要作用。概述

分离技术是研究生产过程中混合物的分离、产物的提取或纯化的一门新型学科。1901年英国学者戴维斯[1]在其著作《化学工程手册》中首先确定了分离操作的概念;1923年美国学者刘易斯和麦克亚当斯[1]合著出版了《化工原理》,从而确立了分离工程理论,并得以充实和完备;20 世纪后期,分离技术不断深化与拓宽。

而从近年的发展来看,各国都在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加速发展分离技术,例如美国的研究工作兼具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法国重视核领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德国重视实验技术和工程研究等。我国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50年代以来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展望新的世纪,分离技术将在高新科技的发展中起更大的作用。

1.1 化工分离技术重要性

化工分离技术是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任何化工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这种技术[2]。绝大多数反应过程的原料和反应所得到的产物都是混合物,需要利用体系中各组分物性的差别或借助于分离剂使混合物得到分离提纯。

随着对产品的质量及物质纯度的要求随之提高,同时煤炭与石油危机所引起的能源危机对资源利用与清洁生产也提出了要求。正因为如此,推动了人们对新型分离技术不懈的探索。一些常规分离技术,如蒸馏、吸收、萃取等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并使一些特色明显的新型分离技术,如膜分离、泡沫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以及耦合技术等得到重视和发展。

1.2 化工分离技术的多样性

由于化工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成五类,即: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它们的特点和设计方法有所不同。Kelley[3]于1987年总结了一些常用分离方法的技术成熟度和应用成熟度的关系图(图1)。十余年来,化工分离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图中指出的方向仍可供参考。例如,精馏、萃取、吸收、结晶等仍是当前使用最多的分离技术[4-5]。液膜分离虽然构思巧妙,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仅在药物缓释等方面得到有限的应用。

图1 分离过程的技术和应用成熟度[3]

Fig.1 The technology and use maturity of the separating process 2 传统分离技术

精馏虽然是最早期的分离技术之一,几乎与精馏同时诞生的传统分离技术,如吸收、蒸发、结晶、干燥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至今仍然在化工、医药、冶金、食品等工业中广泛应用并起着重要作用。

2.1 精馏技术

精馏是关键共性技术,已经被广发应用了200多年,从技术和应用的成熟程度考虑,目前仍然是工厂的首选分离方法[6]。精馏市场的经济效益至今仍是令人刮目相看的。而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渗透、精馏学科本身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我国精馏技术正向新一代转变,以迎接所面临的挑战。其特征[7]为:(1)精馏学科正由传统的依靠经验、半经验过渡到凭半理论以至理论;(2)精馏过程正由传统的单一分离过程过渡到耦合和复杂的优化分离过程,以提高分离效率和节能;(3)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一代向注重环保的一代转变;(4)由走加工的道路向技术集成创新型转变;(5)通过我国自己的技术进步解决装置大型化、长周期运行,通过创新解决精馏技术问题,以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常规精馏包括简单精馏、分批精馏、连续精馏和多侧线精馏。在化工生产中,简单的精馏往往难以达到理想分离效果,因此特殊精馏便应运而生[8]。新型和特殊精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添加物精馏(如萃取精馏或共沸精馏方法);耦合精馏(如反应精馏、吸附精馏和膜精馏)和热敏物料精馏(分子精馏技术等)[9]。

2.2 吸附分离技术

吸附分离过程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体吸附剂与流体相间分配不同的性质,使混合物中难吸附与易吸附组分得到分离的技术。其特点为利用吸附剂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吸附分离低浓度或微量的溶质成分,且适合的高性能吸附剂对性质相近的溶质成分有很高的吸附选择性。因此,吸附分离非常适用于采用传统分离方法(蒸馏等)难于分离的混合物体系。此外,吸附分离过程的操作条件较为温和,适合生化产物的分离。

吸附分离过程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化工、炼油、轻工、食品、制药、环保及能源等各行业中。对于液相混合物体系的吸附分离,其应用领域主要有:食品工业中油类的脱色、脱臭,无水乙醇生产中的脱水,石油馏分的脱色、干燥,以及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等。对于气体混合物体系的分离,工业化程度最高,其应用领域主要有:空气的净化及其常温下的氧氮分离制备氧气和氮气,电子工业中高纯气体的制备,工业废气的净化如废气中SO2、NOx、氟利昂、挥发性有机气体和焚烧烟气中二噁英的脱除,以及核废气的处理等。

2.3 干燥技术

干燥也是一古老传统的分离方法,其应用最广也是能耗最多的分离操作之一,用来脱出水分或湿分以获得固体产品,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个行业完全与干燥无关。在过去20-30年间,干燥领域的主要技术进步有[10]:(1)流态化干燥。诞生于1921年,日前应用最广。(2)喷雾干燥。其独特的优势为可以直接由溶液或悬浮液制成粉状或粒状产品。(3)间接加热干燥(也称接触干燥)。这种干燥方式的特点是热气体不直接接触物料,而是通过器壁或管壁加热,如可以用废气作为加热介质而又不会污染产品。(4)真空干燥与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冷冻干燥是集冷冻和干燥为一体,20世纪70年代开发研究,其产品质量均优于普通真空干燥,但成本高,现仅用于高附加值产品,如人参等。新世纪的分离技术及其展望

新世纪全人类所面临的四大问题:环保、能源、粮食与健康医疗,每个都与化学工程及分离工程相关。因此,分离技术的不断改善和发展,将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3.1

超临界流体分离技术

当物质处于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以上,即为超临界流体。物质于超临界流体状态表现出一些重要特性:(1)当接近临界温度时,流体有很大的可压缩性,且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接近;(2)当接近超临界压力时,适当增加压力可使流体密度很快增到接近普通液体的密度,使超临界流体具有类似液体对溶质的溶解能力;(3)超临界流体的黏度接近气体,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不太大;(4)超临界流体的扩散能力接近于普通气体;(5)超临界流体表面张力趋于零,因此在超临界流体状态下去除溶剂可以很好保护材料的微、纳米孔道。正由于上述特性,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分离和反应过程中,从而形成许多超临界技术。

超临界流体技术大体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阶段,研究内容以含超临界流体体系的相平衡、过程传质为主;20世纪70到90年代的迅猛发展阶段,出现

了重要的超临界水养化技术、超临界流体粉体化技术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面发展阶段,以绿色化学、能源开发为理念的反应以及耦合分离等技术得到全面的研究和应用。超临界流体由于具有绿色化学的特点,因此其技术在天然产物、废弃物中高附加值产品的分离中仍然具有很好的前景,其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已在食品、医药、香精香料、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杨敏等[11]以13%甲醇与CO2为流动相,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技术(SFC)测定吴茱萸中吴茱萸次碱与吴茱萸碱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SFC可在简单的流动相条件下对吴茱萸中的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碱进行良好分离,且分析时间仅为6min。王晓丹、史桂云[12]分别采用水提取法、传统乙醇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柿叶总黄酮,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总黄酮含量最高,且得到的萃取物纯净,色泽金黄,纯度高,无异味。

3.2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使用半透膜分离方法,其分离原理是依据物质分子尺度的大小,借助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在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的推动作用下对混合物中双组分或多组分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的目的。与传统分离方法(蒸发、萃取或离子交换等)相比,它是在常温下操作,没有相变,最适宜对热敏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浓缩,具有高效、节能,工艺过程简单、投资少、污染小等优点,因而在化工、轻工、电子、医药、纺织、生物工程、环境治理、冶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数十年来,膜分离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90 年代以后,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电子、轻工、纺织、石油、食品、医药、生物工程、能源工程等。国外有关专家甚至把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膜分离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13-15]。目前己经深入研究和开发的膜分离技术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渗透汽化和气体分离等。正在开发研究中新的膜过程有:膜蒸馏、支撑液膜、膜萃取、膜生物反应器、控制释放膜、仿生膜以及生物膜等过程。

微滤主要用于分离水溶液中的物质,除去尺寸为500 um-50 um的微粒,一般其膜是一次性使用的,因此降低膜成本和拓宽应用范围将是研发方向;超滤也主要是从水溶液中除去1.2nm-50nm的大分子及高分子化合物、胶体、病毒等,根据市场需要,增加品种,提高膜的性能将是其研究方向;反渗透能够除去水溶液中0.3nm-1.2nm的溶质,可除去除H+和OH

一以外的无机离子和低分子有机物,现主要用于脱盐,研究发展方向将是提高通量和脱盐率,膜的耐热及耐氧化性,组件大型化,降低膜成本,拓宽应用领域等。

气体分离领域,氢气分离中变压吸附和深冷分离法具有明显优势,空气富氧化方面,正在积极开发燃烧用膜式空气富氧化系统。

渗透蒸发已成功用于制取无水乙醇。开发低能耗,工艺简单的方法从发酵液中提取乙醇是一重要课题,正在研究的乙醇选择性透过膜可由含乙醇4%-8%的发酵液中制成80%的乙

醇,使制备无水乙醇的能耗降为常规精馏法的25%,一旦成功,传统精馏法生产乙醇将受到挑战,但膜是否能循环使用是个问题(抗污染性)。反应与渗透蒸发藕合,利用渗透蒸发使生成物不断排除,促进可逆反应的进行,如脂化反应,这一课题前景光明。

液体膜,至今几乎无大规模工业应用,主要是由于液膜寿命短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因此长寿命液膜的研究是诱人的课题。

其余具有开发研究价值的膜分离技术还有膜反应器、酶膜反应器;具有催化活性的络合金属高分子膜、离子传导膜;膜在医疗上的应用,如人工肾、反应-膜分离藕合等。

3.3 耦合分离技术

将分离与分离或者反应与分离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元操作藕合或者结合在一起并用于分离的过程称为基础过程或杂化过程。集成过程的最大特点是为实现物料与能量消耗的最小化、工艺过程效率的最大化,或为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或为混合物的最优分离和获得最佳的产物浓度。

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分离技术相结合组合而成的集合技术,如精馏-渗透汽化集成技术、渗透汽化-萃取集成技术、错流过滤-蒸发集成技术、膜渗透-变压吸附集成技术等分离技术使分离过程在最优条件下进行。

而在反应过程中,采用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可以及时将反应产物移除出反应体系,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进一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昭才等[16]利用催化反应-蒸馏集成技术将Ti(0C4H9)4与PbO复配作为催化剂,对苯酚和DMC醋交换法反应蒸馏合成DPC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将来碳酸二苯醋的工业化打下基础。王乐夫等[17]则采用醋化反应-渗透汽化集成技术制备了活性分离层厚度为l-10μm的P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恒沸混合物的分离及乙酸和正丁醇酯化制乙酸正丁醋的酸催化反应过程,该复合膜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溶剂性,并具有非常高的水涌透选择性和适宜的通量。张秀莉等[18]用膜基化学吸收集成技术对中空纤维膜组件中NaOH水溶液吸收CO2的传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对气相分传质系数进行了计算和关联,得到了中空纤维膜组件管内气相传质数学模型计算式,为中空纤维膜基化学吸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型。

目前,新型分离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对某些新领域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随着节能和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新型分离技术将会发挥更大作用,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三废污染的有效途径。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工具,相信相关的新型分离技术在未来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在今天环保和节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焦点下,更使那些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特色的新型分离技术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展望

21世纪是生物科学技术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全人类为生存、为健康、为保卫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而奋斗的时代。相信分离工程将会在新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中起更大作用,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朱家文,房鼎业.面向21世纪的化工分离工程[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0,7(2):1-5.[2] Seader J D, Henley EJ.Separation Process Principle[M].NewYork: John Wiley&Sons Inc, 1998.[3] Keller GE.Separations: New Directions for an Old Field[M].NewYork: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Monograph Series, 1987, 83(17).[4] 余国琮, 袁希钢.我国蒸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化工, 1996, 10: 7.[5] 汪家鼎, 费维扬.溶剂萃取的最新进展[ J].化学进展, 1995, 7(3): 219 [6] Kister H Z..Distillation operation.New York: McGraw Hill,1990 [7] 丁辉,徐世民,姜斌等.天津大学精馏技术与传质理论研究.化工进展,2004,23(4):358-363 [8] Perry R H.佩里.化学工程师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9] 徐世民,王军武,许松林.新型精馏技术及应用.化工机械,2004,31(3):183-187 [10] 伍沅.干燥技术的进展与应用[J].化学工程,1995,23(3):47-55.[11] 杨敏,周萍,徐路等.吴茱萸中吴茱萸次碱与吴茱萸碱含量的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0,29(7):743 [12] 刘书成,章超桦,洪鹏志等.超临界流体色谱和质谱联用在油脂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油脂,2006,31(9):48 [13] 何旭敏, 何国梅, 曾碧榕等.膜分离技术的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40(2): 495-502.[14] 陈一鸣,蔡惠如,刘玉荣.膜分离技术的现状及其在染料化工中的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 2000, 22(1): 6-12.[15] Cot l.Proceedio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organic Memnrance [M].W Orcoster USA, 1994.157.[16] Wang lefu,Li Xuehui.Study on Pervaporation-Esterification Reaction Coupled Membrane Process,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199-8 ,26(11):46-51.[17] 张秀莉,张卫东,张泽廷.中空纤维多孔膜基气体吸收传质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3):4-8.[18] 陈欢林.新型分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五篇:场流分离技术

场流分离技术的研究

专业:化学工艺

学生:田盼盼

201220714

201220715

场流分离技术的研究

摘要:场流分离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分析分离技术,它具有设备简单,应用广泛,效率高等优点。该文介绍了场流分离原理及理论,描述了场流分离设备的主要结构,着重讲述了电场流分离、热场流分离、沉降场分离、流场流分离的方法及应用。比较了不同场流分离技术的差异,展望了场流分离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场流分离,电场流分离,热场流分离,沉降场分离,流场流分离

1.场流分离介绍

近年来,人们将不同的场垂直地加在一个速度分布为特殊形状的液流中,发明了一种新的分离方法。1966年美国犹他大学的吉廷斯(Giddings)教授首次报导了这个方法,并把它命名为场流分离(FFF)。十多年来,该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很多文献报导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对场流分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还探讨了这种方法在分离大分子、胶体颗粒和微细颗粒方面的应用。场流分离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分析分离技术,它具有设备简单,应用广泛,效率高等优点。

2.场流分离系统组成

场流分离系统一般由载液及样品注入装置,分离系统,检测分析系统,收集系统等部分组成。载液一般由注射泵注入,样品由微量注射泵脉动注入。分离系统由分离流道与分离场施加装置构成。检测分析系统可由电子显微镜或光散射仪或化学分析仪与计算机共同组成。图1为典型的FFF流道几何形状。流道一般由在高分子材料薄片上刻出的矩形流道与上下平板组合而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1典型FFF流道几何形状

图2 FFF分离流道基本结构

3场流分离原理

场流分离(Field flow fractionation—FFF)作为一种新的分离技术,最早是由Giddings博士在1966年提出的[1]。FFF作为一类分离技术,可分离、提纯和收集流体中的悬浮物微粒。FFF适用于样品组分尺寸从1nm-100μm大分子、胶质和微粒物料的分离[2-3],也可完成对组分多种物理特性参数的测定。如:质量、密度、电荷、热扩散系数等。

在FFF系统中,由于矩形微流道的宽高比大于100:1,因此流速剖面近似为二维层流。分离场垂直于流动方向施加。样品组分除了随载流的纵向流动外在分离场的作用下,还存在垂直于流道的漂移运动。被分离(分析)的样品脉动地注入分离流道中流动的载流液中,由于保持力的不同,样品的组分在不同的时间内出现在流道的出口。

在FFF中,分离是由作用于样品的外加场力与样品的扩散力相互作用完成的。作用于样品的外加场力驱动样品组分向流道的一壁面(积聚面)漂移,而样品的扩散力则起相反作用。当场力与扩散力达到平衡时,微粒将处于距积聚面距离一定的位置上。载流液速度剖面呈抛物线形状或近似抛物线形状,其流速剖面如图3所示。其最大速度在流道中心附近,最小速度在流道壁处。由于被分离样品中各组分受分离场影响的不同,样品中不同的组分将处于距积聚面不同的位置,即不同的组分处于不同的流速层面。因此,那些受分离场影响较强的组分距积聚面较近,流速较小,而那些与分离场作用弱的组分距积聚面较远,流速较大。由于不同组分流速的差异,它们通过流道所需时间(保持时间)也就不同,图4展现了这一原理。保持时间与组分的特性有关,利用这些特性实现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分离。同样也可利用测定保持时间来确定与其相关的特性。

图3 流速剖面

图4场流分离原理 场流分离种类

场流分离作为一类分离技术,虽然依据的基本原理相同,但根据所加外场类型的不同,场流分离技术主要分为流场流分离,热场流分离,沉降场流分离,电场流分离等。另外流场流分离技术又可分为对称流场流分离和非对称流场流分离。

4.1电场流分离

电场流分离技术作为微粒子分离技术最早出现于1972年,并用于多种蛋白质的分离[4]。电场流分离(electricalfield flow fractionation—EFFF)不是直接的流动分离技术,而是依赖于垂直分离方向上(流动方向)的电场在低黏性的载液中完成分离的。在电场流分离系统中,被分离的组分由于其电敏感性的不同,所受的电场作用力就不同。当微粒所受的电场作用力与扩散力达到平衡时,不同的微粒将处于距积聚壁不同的距离,即在流道中有不同的速度,从而使得不同的微粒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分离流道的出口,从而完成分离。在EFFF系统中,电场E垂直于流道施加,粒子的漂移速度取决于它们的电泳淌度μ。理论上凡具有电敏感性的微粒都可利用电场流分离技术分离。

在电场流分离过程中存在着双电层效应,由于双电层效应的影响,系统有效电场强度损失巨大。据测,有效电场强度一般不超过外加电场强度的3%[5],多数情况为1%左右。EFFF系统的应用包括:细胞分离、乳状液和脂质体的鉴别以及样品的预处理。

电场流分离最初用于蛋白质的分析、分离[6]。随后发展为多种微粒的分析分离,如:人类红细胞、胶体、糖、黏土等[7]。4.2 热场流分离

在热场流分离(Th-FFF)中,应用的“场”是温度梯度。温度梯度是依靠上下壁面的温差建立的。这一温度梯度横穿液流,液流在温度不同的两平行板间流动,热扩散使样品组分向积聚面漂移。Th-FFF侧重于在亲脂性聚合体上的应用。Th-FFF可用于粒径小到1μm以下,大到20μm微粒的提取,分离[8]。目前已成为测量稀释聚合物溶液热扩散系数极其方便的工具。它测量速度快,通常只需10~20 min。

4.3 沉降场流分离

沉降场分离外加场可以是重力即重力场流分离(GFFF),也可以是离心力即离心力场流分离或称沉降场分离(SdFFF)。GFFF是一种最简单的FFF技术,利用地球重力场作为外加力场,与其他FFF相比,GFFF在理论方面还需完善。GFFF已成功应于红细胞,胶体,淀粉,葡萄酒酵母的分析鉴定[9]。SdFFF应用与GFFF相似。如:硅凝胶体粒子;聚合体橡胶和细胞的分离纯化[10]。与GFFF相比, SdFFF结构相对复杂,外力场变化范围较大且易控制。4.4 流场流分离

流场流分离(flow-FFF)最早由J.C.Giddings等人于1984年提出。Flow-FFF的外加力场为垂直于流道(流动)方向的横向流。Flow-FFF装置与其他场流装置略有不同,其流道上下壁具有渗透能力。在flow-FFF中,分析物被横流推向半渗透性壁,并被只允许载流通过的膜隔离在积聚墙处。这样流道壁保证了在分离过程中外加横向流的实施。通过外加横向流的作用使不同的微粒处于流道中的不同流速层面上,从而实现不同的微粒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流道的出口处完成分离。

现有的flow-FFF设备可完成多种微粒的离。其适用的微粒尺寸范围从1 nm~0.1 mm。此外,近些年流场流分离已应用于微粒尺寸测定,蛋白质特性分析等方面。

5不同场流分离的差异

不同的场流分离技术原理基本相同,其区别主要在于应用外场的不同,其适用的领域及范围也存在差异。

沉降场流分离具有设备简单,控制方便的优点,其分离是基于被分离的微粒的不同尺寸、密度、及形状实现分离的,因此它主要用于红细胞、胶体、淀粉等的分离,但它难以完成高浓度、尺寸较小微粒的分离,如尺寸在0.02-0.05μm 的胶体。

流场流分离相对于沉降场流分离来说,其所适用微粒尺寸范围要广泛,尺寸从1nm-0.1mm,但与沉降场流分离相比,它对微粒的选择分离效果稍差。

热场流分离不但可用于微粒的分离,同时也可用于微粒热扩散系数的测定,进而完成对微粒成分的分析。

电场流分离几乎具有其他场流分离所有的优势,同时它还可完成在其他场流分离中无法完成的微粒分离,如脂质体的分离等。但电场流分离要求被分离微粒具有电泳淌度,如被分离微粒不具有电泳淌度,则需对被分离的微粒进行预处理。6 场流分离国内外发展方向

场流分离目前主要发展方向是与微细加工技术相结合,使其小型化,微型化。场流分离系统微型化后可能获得的益处包括:提高分辨率,减少分离时间,减少仪器尺寸,降低能耗。同时还可减少时间常数、溶剂消耗、松弛和平衡时间。国外已对电场流微型化从理论及实验上做了一些工作。实温度场流分离的微型化研究也获得进展。但目前场流微型化仍处于理论研究与探索阶段,有许多理论及结构上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对场流分离流道的优化设计近期国外也做了一些探索。

场流分离在国外已研究了数十年,但目前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场流分离深层次的机理及场流分离的应用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尤其对如何实现连续场流分离及如何实现场流分离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参 考 文 献

[1].B K Gale;K D Caldwell;A B Frazier.A micromachined electrical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system[J].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1988,45(12): 1459-1470.[2] Bruce K Gale;Karin D Caldwell;A Bruno Frazier.Geometric scaling effects in electrical field flowfractionation.2.Experimental results[J].Analytical chemistry,2001,73(10):2345-2353.[3]C Lautrette;P J P Cardot;C Vermoot-Desroches.Sedimentation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purificationof immaturea neural cell from a human tumor neuroblastoma cell line[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B,2003,791(1):149-160.[4] S Kim Ratanathanawongs;Paul M Shiundu;J Calvin Giddings.Size and compositional studies of core-shell latexes using flow and thermal field-flow fractionation[J].Colloids and surfaces,1995,105(2-3):243-250.[5] Hovingh M E;Thompson G h;Giddings J C.Column parameters in TFFF[J].Minerals engineering,1995,8(11):1359-1368.[6] Caldwell KD.Field-flow fractionation[J].Trends in biotechnology,2005,23(9):475.[7] Josef Jana;Jan Dupák.Elimination of edge effects in micro-thermal field-flow fractionationchannel of low aspect ratio by splitting the carrier liquid flow into the main central stream andthe thin stream layers at the side channel wall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2005,1068(2):261-268.[8] Stevenson S G;Ueno T;Preston K R.Automated frit inlet/frit outlet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for protein characterization with emphasis on polymeric wheat proteins[J].Analytical chemistry,1999,71(1):8-15.[9] Picton L;Bataille I;Muller G.Analysis of a complex polysaccharide(gum arabic)by multi-angle[J].Carbonhydrate polymers laser light scattering coupled on-line to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and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10] L Koch ,T Koch,H M Widmer.Sedimentation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for pigment quality assessment [J].Chromatogr,1900,517:395-403.

下载分离技术特点[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离技术特点[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柱色谱分离技术

    实训操作规程 柱色谱分离技术操作规程 1.装柱 装柱的好坏直接影响分离效率。装柱之前,先将空柱洗净干燥,然后将柱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如果色谱柱下端没有砂芯横隔,就取一小团脱......

    磁珠分离技术

    磁珠分离技术摘要:磁珠分离技术是一种分子生物学分离技术, 它利用其表面修饰的磁性颗粒对生物分子或细胞的亲和结合而进行分离, 能对待分离或待检测的靶标进行高 效富集, 是......

    现代分离技术综述论文

    现代分离技术研究与进展 摘要:从现代化工和新技术的发展需求出发,论述了化工分离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各新型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应用优点和缺陷以及应用现状,并对当代化工新型分离......

    生物分离技术(精选五篇)

    1. 生物分离技术:指从动物与微生物的有机体或器官`生物工程产物(发酵液`培养液)及生物化学产品中提取`分离`纯化目标物质的技术过程. 2. 生物分离的一般工艺[理想化过程]:⑴......

    新型分离技术复习重点

    学渣根据老师讲的重点整理出来的,希望对大家有用 考试题型 填空20分 共10题 简答20分 共4题 设计20题 共2题(其中一题双极膜3室制备酸碱,图、原理,另外一题净水器5级结构百度上......

    新型分离技术[5篇材料]

    化工与能源学院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论文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写作日期:2013年6月5日 成绩: 新型分离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对膜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吸......

    分子分离技术(最终定稿)

    目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1 前言 ..........................................

    詹姆斯的技术特点

    詹姆斯的技术特点 技术分析 他是当今NBA联盟的王者,克利夫兰骑士的领袖,绝对的超级巨星。 优点:健硕完美的强壮身体、变态的身体素质与爆发力、力量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体、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