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俗语(人物篇)
乡村俗语(人物篇)
夹尾巴狗
记起第一次进城的经历,我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暗暗发笑。
可能是10岁,也可能是9岁。我走出乡村,到县城文教局工作的二爹家作客。整整走了4个小时的山路,我背一个竹背篼,给二爹家背了一只花母鸡,我一学期的学费就背给他了。母鸡蹲在背篼里不自在的时候,就使劲扑棱一下身子。母鸡不知道要进城,它要是知道的话,不晓得它有没有我那么兴奋。
一路上,我都在甜蜜地想象着。不晓得城里是啥子样粉儿哦。像乡村的田野东一块麦子,西一块油菜地吗?像乡村的那个土院坝,一到天黑,就有蹲在院坝里喝老鹰茶摆条的,一会儿就坐满一院子,有拿着蒲扇的,有抱着小孩的,有端着饭碗四处走的,还有坐在黄连树树杈上的光屁股娃儿„„咋会像乡村这个样粉儿呢?城里就是城里。我脑壳都想疼了,都没有想出城里的样子。最后,我干脆不想了,反正我要进城里去。
一路上,花母鸡很安静。它肯定不知道我是背着它进城。我很想知道它在想啥。它蹲在我的背篼里,难道就不想与它朝夕相处的红公鸡吗。那只红公鸡可够意思了,寻找到一只虫子,舍不得吃,会吐出来让给花母鸡。那只红公鸡可护着花母鸡了,我家黑狗莫事干撵花母鸡的时候,红公鸡会跳到黑狗面前,竖起全身的羽毛,跟黑狗干一场。那只红公鸡可像一个大哥了,牵着花母鸡进麦田、逛菜园,甚至去老屋后的那片树林子幽会。花母鸡想到这些没有?要是想到了,它一定会很悲伤。也许,它在流着悲伤的眼泪。那只红公鸡发现花母鸡没在了,它一定会四处寻找,一定会歇斯低里撕心裂肺的呼唤。它一定会去那片曾经温馨的树林子寻找,一定会沿着遗落在麦田的脚印徘徊,一定会去那些沟沟谷谷呼唤。想着这些的时候,我笑了一下。我在想:一只母鸡和一只公鸡的分别原来是这么的情深意长。
一路上,想这些莫名其妙的。4个小时的山路,我走得异常轻松。二爹在进城的路口接我。城里的人真多啊,比村头那个院坝里的人多多了。有骑自行车的,有坐拖拉机的,有推着自行车走的。二爹领着我在街道穿过来穿过去的,我的头就昏了,搞不清楚方向了。村头的路交错纵横,我总能找到,一进城里,我就犯昏。生长在乡村,大约是一件尴尬的事情,进城了脑子里还走不出乡村的那些粪疙瘩。走着走着,路也不会走了。我生怕我的背篼撞上城里人的眼光,那种冷冰冰的眼光,那种藐视的眼光。
二爹牵着我的手说:大方点,不要像山沟沟里的夹尾巴狗。
我没有申辩。我知道,我一说话,那些城里人又会投来轻视的眼光。
终于,穿过一条小巷,到了二爹的家。他们家住三楼。我把竹背篼放在门口,轻声喊了一声二妈。二妈用鼻子答应了一声。我瞟了一眼二妈的眼色,好像不是很高兴。二妈很洋气,头发卷成了爆米花。这时候,背篼里的花母鸡大概是蹲累了,不争气地叫唤一声,把背篼弹倒了。一堆鸡屎撒在了二妈家门口。二妈有些生气:快点弄起走。我不知道她是说把鸡屎弄走,还是把花母鸡弄走,还是把我弄走。反正我的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站在门口,望着那堆鸡屎,望着背篼里的花母鸡,手足无措的样子。
一下午,我就坐在二妈指给我的沙发,没敢挪一下位置。看着那满当当一书架的书,我试了几次,想走过去看一下,最终还是没有动。看着一个圆型的小鱼缸,养着一两只鼓眼睛、红尾巴的鱼,几次想过去瞅瞅,只有眼巴巴望着,没有敢动。一台黑白电视,放着《武松》,我盯着电视画面,情节一点也没有看进去。倒是二妈一会儿大声地笑,一会儿悠悠地叹气。黑白电视的牌子,我倒是记住了:牡丹牌的。
吃过晚饭,我就早早上床睡了。我没有想到,那一夜,我尽是那么的不争气。一个梦让我惊醒的时候,我才知道闯祸了——尿撒床上了。就怪那个梦:我梦见自己走进了一个山谷,好幽深的山谷,到处是人,人山人海。我的手不知道咋放了,我站在一个山谷的石头上。石头上站了许多的人,好像有我进城时看见的那个骑自行车的女的,有推着自行车走的男的,有提着菜篮子的老人,有红着脸蛋的小孩。我们都挤在一个山谷里。这么多人在一起,撒尿的地方都没有。我想到这些的时候,尿胀了,到哪里找一个地方?我穿过人群开始快步走,可怎么也走不出人群。这些城里人放声大笑,我更加着急了。我拐进一片树林,好像没有人跟着。我站在一棵松树下,舒服舒服撒了一泡热尿。撒完,我耸了耸鼻子。刚转过身,一群城里人站在我身后笑。我顿时无地自容,一惊,梦醒了。
梦醒了,我的尿没有撒在松树上,却撒在了软软的床上。我再也睡不着了,把屁股暖在尿滩滩上,我想天亮的时候,也许就暖干了。哪晓得天也不争气,天亮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把尿暖干。我赖在床上,假装睡着,打着呼噜。我听见二妈在抱怨:一大早上,还不起来?我闭着眼睛,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用手使劲扯着自己下面的小东西,恶狠狠地骂:他妈的,真不是个东西。
赖在床上也是不行的了,二爹喊醒了我。我磨磨蹭蹭,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说:我——我——把尿涡床上了。
二爹还是听清楚了,或许他已经猜出来了。他脸一黑,马上又一笑:快点起来,拿出去晒起。
那天,二妈一直黑着脸,我也黑着脸。二妈说:缩脚缩手的,一看就是个夹尾巴狗。我知道她是在说我,我有些气愤,我拿过背篼,背起就要回家。二爹怎么劝我,我也要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遍又一遍地说:夹尾巴狗咋了?夹尾巴狗咋了?就是一个夹尾巴狗又咋了?在村庄,那些夹着尾巴的狗不咬人,守着一处院子,多安详的样子。那些夹尾巴狗不会讨好主人,不会摇着尾巴舔主人的手掌,即便是重重的挨上一脚,也都是夹着尾巴跑得远远的。想着想着,我狠狠吐了一口唾沫。我把背篼斜挎在肩上,吹着口哨,走在山间小路上。我轻松多了。
岁月如梭,当年那个夹尾巴狗冲进了城,早没有先前那些胆怯。城市多彩的霓虹灯里映照着他忙碌、疲倦而焦灼的身影。
乡村俗语:夹尾巴狗,指胆小,显得很拘束的小孩。
梭叶子
整整一个夏天,乡村的寂静淹没了蝉的鸣叫。
这天黄昏,夕阳的光辉染满了山坡。蝉在此起彼伏地叫着,我在屋后包谷地里扯猪草。那些肥猪草长满了整个包谷林。一把肥猪草刚扯到手里,就听见有人在骂:
你个不要脸的。偷人去了吗?牛吃庄稼都不晓得。我的包谷苗苗还没有结米米呢,就叫你的牛啃得莫得了。
又是牲畜把庄稼糟蹋了,两家的女人在骂架。隔着一片树林,一个女人站在山坡上骂,一个站在山坡下冲着山坡上的女人骂。听见骂声,我从包谷林往外走了一下,以便听得更加清楚。蝉的鸣叫被骂声淹没了。我背篼里的猪草才刚刚垫了一个底底。母亲反复叮嘱过我:不要扯一背篼的肥猪苗,猪不吃,要混合着扯一些其他的猪草,比如水麻子叶叶、荞苗子、苦麻菜。乡村是寂寞的,能听一次骂架,我感到非常新鲜。我歪起脑壳听。
你个舍物,偷人又没有偷你家男人,你急个毬啊。
一家一句的对骂,夹杂着牛都踩不烂的脏话。我在心里笑,这偷人也是乐事啊,好像另一个男人就不值得她偷一样。
接下来,两个女人骂的风格,换成了另一番比赛:
没看你那个样粉儿,偷老娘的男人。老娘不像有的人跑到马鞍山去找个秃子。
本来,是说牛吃庄稼的事情,骂着骂着,就说到女人和男人身上去了。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多好的一个下午,那些野桂花在泛着悠悠的清凉芬芳,那些蝉儿在枝头唱着无忧无虑的曲儿,那些溪水在缓缓流淌。这夏天的乡村,是多么富有诗意和引人遐想。可是现在,这两个女人,一个是张瘸子的胖女人,一个是杨秃子的矮女人,搅得夏天多少有些烦躁。
你那个样粉儿好看,黄桶粗的腰杆。秃子咋了,总不像嫁不出去了,整个摆摆在身边。你个卖痞的,卖嘛也卖个好点的塌塌(地方)嘛。
我感觉实在有些难听了,一些敏感的骂词随时冒出来。我不怕,我确信蹲在包谷林里没有人看到我。即便那些蚂蚱看见我,它们也不会告密。即便那些蝉儿看见我,它们也不会唱进歌词。即便那些小草发现我,它们也不会背叛我。我蹲在包谷林,看着这两个女人的战争怎样结束。
你个梭——梭叶子哦。你男人莫法了,抱个青杠棒闯嘛。
这一句很厉害,叫骂声升级了。我想,那个矮女人会跳将起来,指着山坡下的女人骂,声音已经沙哑,但顺风而下穿过树林,冲下山坡,一定会把山坡下的胖女人打个踉板。
老娘抱个青杠棒咋了,总不像有些人跑到人家屋后草堆堆里躲起,不敢见人。
胖女人显然有些气短,加之她的话要冲上山坡,那些话在山坡树林里打了几个转转,到达山坡上的矮女人那里,杀伤力已经大为减弱。
你个梭叶子。你个不要脸的,你个死了没人埋的,你个驴日出来的,你个偷人都没人要的„„
矮女人在顺事扩大自己的有利位置,她站在山坡上。她可能是移动了一下位置,站在了一个更加显眼的地方,以便很好地看山坡下女人的表情。风这时候给她帮了很大的忙,她不用跳将起来,她只需要稍稍用力,骂声就会弹到山下去。
胖女人接住话头,骂声总是叫风吹了回来。
你妈的婊子,你妈的不要脸,你妈的烂鞋一双„„
本来,牛偷吃庄稼,也不是一件大不了事情。可是叫这两个女人,把这美好的一个下午折腾的支离破碎。最可恨的是我的一下午都耽搁在包谷林里,我的猪草背篼还是空的。我退回到包谷林里,我要扯猪草了。那些圈里的猪还饿着。也不管是不是肥猪苗了,我胡乱抓扯着。青草也扯,苦麻菜也扯,酸酸草也扯。夕阳已经落山,村庄的炊烟已经升起。我侧耳听了,两个女人的骂声已经消失。不知道是谁宣布结束的。其实,也不需要谁宣布。一个女人不开腔,另一个也只好悻悻而走。虽然骂意还浓,也只有骂几句自己能听见算了。必定还是要给家里做夜饭的,挨一顿男人的骂是划不来的。
扯了松松的一背猪草,穿过刚才两个女人骂架的树林子,我不仅多看了两眼。一棵枫香树下,矮女人站在那里,折断了好多的枫香树叶片,那些带着浓烈香味的叶片,一定刺激了她好多的思维。她一边骂架,一边撕扯着那些叶片。也许,她把那些撕扯的叶片嗅到鼻孔,一边猛烈地吸着枫香味道,一边跳动着。多好的味道啊,暖暖的,甜甜的,柔柔的,这种味道能穿透人的心脾,抵达人的血脉。她们骂的“梭叶子”就是这种味道吗?这是多么好的一种味道啊,一定是一种可以迷惑男人的味道。
走下山坡,我看见胖女人站的位置:一个小石头旁,多么卑微的一块石头,和一个女人站在一起。那个石头一定使了好多的劲,尽管那个女人站在山坡下吃了不少的亏,但那块石头一直站在她的身边,不离不弃。其实,那块石头多像她家里的那个男人啊,一声不啃,默默无闻地照看着她。尽管乡村女人骂架,谁也不去劝架,但这些石头会默默守望着她们,直到她们把一场架骂完,回到家里。
这绝对是乡村骂架的场合。骂了就骂了,第二天,石头还在那里,枫树也还在那里。
没有在那里的,只有帮倒忙的那些风。
后来,我终于知道“梭叶子”的意思了,一个乡村骂架场合频繁出现的词语。但是,我真的只相信那“梭叶子”就是一种带着浓烈气息,可以迷惑男人的味道。
乡村俗语:梭叶子,指行为不检点的女人。
方脑壳
方脑壳不姓方。方脑壳是我中学的一个同学,姓张。
那时候中学流行互相起外号。这天,我们在学校操场上打篮球,一个女学生走过操场,所有打篮球的男生都停止了运动,望着这个女学生。女生脸很清纯,因为要走操场过,她的脸胀得通红。她怯怯走过操场,由于紧张,她的脚步有些乱。她已经意识到我们在看她。她加快了脚步,低着头,沿着操场边缘走。她发育较胖的身材,由于快速扭动有些变形。我在心里喊了一声:胖鸭子。
哪知这个时候,同学张投了一颗球,没投上篮筐,投到胖女生的怀里。操场里响起我们尖利的笑声,还夹杂着男生们挤眉弄眼的怪笑。女生显然有些气愤,红着脸大声甩了一句出来:方脑壳嘛?喊完,女生马上跑动起来,她意识到这么大一个“狼群”,独自一人绝对不是对手,她憋足了劲,又胖又圆的双腿飞快地交换着,她满身的肌肉在跟着抖动,有节奏地抖动。那句话在操场上打了几个滚儿,滚到了同学张的脚边,我们都盯着他。突然沉默代替了爆炸声,所有的男生都欢呼着,喊叫着:方脑壳,方脑壳,方——脑壳!
轮到同学张脸红了,他皱起眉头,望着跑远的女生,悄悄背转脸去,默认了这个外号。他捡起那个滚到操场边边上的篮球,使劲在操场上拍打了一下,篮球“嘭”的一声弹得老高,打着了操场边上的梧桐树叶子。篮球弹到地上的时候,一片梧桐树叶子还在半空中悠悠地一飘一荡的。篮球在操场上弹落了两三个回合的时候,梧桐树叶子一飘一荡地躺到了操场上,就像天上飘下来的一张绿手帕。
从此,我们喊同学张为方脑壳。
喊归喊,紧张的学习还是要进行的。可方脑壳再也静不下心来了。他的心好像是飘在半空的那张梧桐树叶子,一飘一荡的。
夏天是火热的,大地像着了火,方脑壳像着了魔。方脑壳已经打听到那天喊他“方脑壳”的女生,是我们隔壁一个班的学习委员呢。方脑壳缠着我,要我以他的名义给那个女生写一封情书。方脑壳说:要言之凿凿,看了还想看的那种。我不解:你看上她了?他笑笑。
于是,我到处翻书,找那些叫人肉麻的句子。我记得在一本书上找了一些句子:“„„自从那天见到你,我就忘不了你。是你让我懂得惭愧,是你让我的心在天上一飘一荡的。也许我的努力是徒劳的,但是我要像小鸟一样飞向你。给你春天的消息,给你秋天的果实„„”我很满意这封情书,方脑壳也很满意。
接下来,要进行期末考试的复习,方脑壳是怎样把情书递给胖女生的,我一概不知。但事情仿佛进展很顺利,方脑壳成天哼着齐秦的《大约在冬季》。
晚自习后,方脑壳不会马上回寝室。我在教室里一边忙着看肖复兴的长篇小说《早恋》,一边复习考试。很多个夜晚,我都像肖复兴《早恋》中描写的那些学生一样,内心早已被火热的夏天炙烤得轻飘飘的。我坐在教室里,心早已飞出教室。
一天夜里下了晚自习,我没有马上回寝室,我去了学校山下的一个河坝。沿着河坝走,没有了白天的暑热,夜风习习,送来多么凉爽的气息,辽远的夜空嵌着几颗眨眼的星星。
多好的一个谈恋爱的夜晚啊。我在心里说。
走着走着,朦胧中就看见一对恋人在河坝的月光中挽着手依偎着。我躲在暗处听见女的在说话:你写的那些信好美。我都要读好多遍的。
然后是男的开腔了,没有一点脸红:也就是平时记得多吧,日积月累的。我喜欢泰戈尔的诗。他的随想集许多诗句很美。比如:晨光离去,告别白日之光;扮成晚星,迎着暮色而降。
这个声音听上去怎么这么熟悉?对了,是方脑壳。前几天才把我的泰戈尔的诗集借去,还没有还给我呢。我的脸红了,不知道方脑壳的脸红不红。我悄悄退出河坝。让一对恋人留在那里,让该死的诗歌留在那里。
从那天夜晚过后,方脑壳借我书,我都以没有为由推脱了。我态度很冷淡,有时侯看都不看他一眼。他有些看不起他了。我感觉把那些书借给他,让他去讨好一个女生,有亵渎书籍的感觉。
一个月暑假很快结束。这个暑假除了炎热,没有其他特别的。
到学校没几天时间,同学就神秘地告诉我:方脑壳和梅子谈恋爱,遭起了,遭开除了。
原来,放暑假方脑壳都没有回家,给大人谎说是在补课,私下里和梅子跑出去玩了。说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出去玩,这“玩”就有很多意味了。最后,老师知道了,双方家长都知道了。梅子的家长哭着说是他们的女儿是方脑壳这个坏生带坏的,他们的女儿不会谈恋爱的,多老实的一个女娃儿啊。听说方脑壳像个男人,对梅子的家长和老师说,是我方脑壳一个人的责任,不关梅子的事情。
天哪,这是真的。几天后,学校操场围墙上贴出了一个告示。一张大白纸写的开除告示:张某某,系高九零级三班学生;蔡某某,系高九一级学生。两学生违反学校规定,不遵守学生守则,在学生期间谈恋爱。此事件性质严重,影响极坏,为了肃清校园风气,还校园一片清静。经学校研究,给予张某某、蔡某某开除学籍处分。希望各位学生引以为戒。
这时候,我才记起,方脑壳本来就没有到学校来报到。听说他去了南方的城市,再也没有回来。可惜,我那本先前借给方脑壳的那本诗集了,那是永远的一个见证,收不回来了。那个胖女生转学去了另一个学校读。两个主角都提前离开了,开除告示显得有点滑稽,看不到主角的开除。
年复一年,不断有其他的事件取代前面繁杂的事件。我也渐渐忘记了那个缠着帮写情书的“方脑壳”,以及那个腼腆胖乎乎的女生。
许多年后,我在故乡的小镇上,突然看见了“方脑壳”和梅子。我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方脑壳。那个消失多年的同学又回来了。他转过身,笑呵呵地说:这么多年了,还意为是哪个再喊呢?依然是月光河坝里那么挽着手依偎着,阳光打在他们的脸上,恬静而幸福。我惊讶:你们成了?他们几乎一起笑道:为啥不能成?
我笑笑。望着他们走远的背影,我感叹到:多么平淡而神奇的爱情。其实,开除是多么可笑的一个程序,飘在空中。其实,一个开除的形式再怎么也开除不了爱的气场。
乡村俗语:方脑壳,指傻戳戳的。
闷墩儿
那天两个女人骂架后,我知道杨秃子的矮女人姓廖。
一天,我在屋后割草,给我家那头老黄牛割茅草。突然,张婆婆和杨婆婆走到我割草的山坡下小路边,停在那里摆条,她们没有看见我。我站在山坡上看见她们,看得一清二楚。她们摆的话我也听得一清二楚。
太阳不大,很暖和,照得青青的茅草发光,照得我手上的镰刀发光。两个老太婆靠在土路坡坡上,说着话。开始是说家里的事情。张婆婆说:我家那个媳妇爱睡懒磕睡,儿子也跟着睡。哎,饭做起了,等他们好久都不起来。喊也不好喊得。
杨婆婆接着说:啊,都差不多,我家里那个半晚上不睡,白天又睡不醒。哪像我们那个时候当媳妇儿哦。
两个婆婆点燃了烟。《春燕》香烟。我看见那个烟盒上有两只飞翔的燕子,有一枝绿绿的柳枝。春燕两个字是红色的。互相点燃香烟后,杨婆婆把《春燕》香烟重新装到里面一件衣服的口袋里。边抽烟边摆。
杨婆婆:听到说没有?杨秃子那个闷墩儿和村长好上了。
张婆婆和我一样惊讶:没听说呢,没听说呢,你是说那个姓廖的媳妇儿。看样粉儿不像啊,不像啊。
不是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嘛。人哪里看得透。杨婆婆好像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她肯定地说。
那倒是,杨秃秃对她不坏啊。杨秃子知道这些事情不?张婆婆有些担心事情败露。她们哪里知道寂静的天地之间还有一个割草的少年,在她们背后偷听了她们的谈话。我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赶紧低着头割草。哪晓得,一刀下去,没割了茅草,刀划到我左手大拇指头上,削去了一大块皮肉。顿时,我的手鲜血直流。我赶紧坐在茅草里,捏着手指,抹了一细泥土在上面止血。然后,用麻柳树皮包扎起来。
我的手指痛苦着,我茫然看着夕阳里的两个老人。
张婆婆继续说:其实,这些事情谁也说不清楚。
杨婆婆好像不赞同她的说法:这种事情会害了两家子。杨秃子知道了,他那个性子,咋受得了?
两个老婆婆在担心自己家里的事情,也在担心这个村庄。她们想这个村庄是安详的,多好;她们想这个村庄是平静的,多好;她们想这个村庄是发达的,多好。所有这些好,她们都想。所以,她们走在村庄的路上,格外小心谨慎村庄哪里出一点儿错。
回到家,我心里乱糟糟的,有点气恼,又有点悲哀。为自己那不争气的手指,也为那个矮胖的女人——闷墩儿,那天我不是白为她担心了。虽然那天她没有骂赢那个女人,但我心里为她鼓不了少劲。看来,一个女人真的堕落了。
想到这里,我痛苦极了,好像整个村庄都在堕落。
我问母亲:我们的村长是谁呢?
其实,我是知道村长的。我希望我能从母亲那里得到村庄没有堕落的信息。
小娃儿家家的,问村长干啥?母亲不想告诉我。
村长可以跟任何一个女人好吗?
母亲惊讶了:你又听见了啥子,小娃儿不要乱说话。
我不再开腔了,我从母亲担心的眼神里,看见这个村庄正在堕落。那天夜晚,我在外面晃荡了很久,我心情沮丧抑郁。
一天母亲叫我去杨秃子家里借麻绳,那种捆猪用的麻绳。我家的一头猪要捆绑去镇上卖。我很高兴。我要看看那个堕落的女人。到了杨秃子的家,看见了那个矮胖的女人,我的眼光追随着她。我感觉她并不矮,只是有些胖。她正提着猪食桶给猪喂食,她笑着,满脸的桃花。满脸桃花对我说:这不是李家地的那个大公子嘛?
我点点头。我还看见她把一头长发,细致地盘在头上。这那里像一个骂架的女人?像什么,我一时想不出来。杨秃子把麻绳找给我,笑着说:想什么呢?小家伙。
我笑了一下,拿过麻绳像逃一样跑了。
仅仅就一个月时间,我从学校放星期天回到家。一进村子,我就听到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杨秃子跳河自杀了!
事情怎么这么突然?杨秃子跳河的那个地方我去了。夏天我们经常洗澡的地方,我不知道那么一点深的水咋把杨秃子淹死的。杨秃子摆在河坝石头上,眼睛睁着,脸青紫,挺着一个大肚子,他一定喝了不少的河水。我感觉那天河水减少了不少。我看了一眼,不再敢看第二眼。我眼前反复是那天借他麻绳的笑脸。对了,还有满脸的桃花呢?我四处张望,满河坝,我都没有看见廖闷墩儿——杨秃子的老婆。我在心里话一遍又一遍地问,她到哪里去了,她到哪里去了?
原来,廖闷墩儿和村长好上好久了,那天,廖闷墩儿与杨秃子吵架,闷墩儿赌气要离婚。杨秃子如何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吵过,把坡上的牛赶回圈里,把猪喂了一遍。围着房子走了一转,就走到河坝里。走进河水里,就没有起来了。他一定是憋了好久的气了。
杨秃子跳河了,廖闷墩儿和村长去了新疆摘棉花。我的村庄村长的位置一直空了好多年。村长没有回来,那个满脸桃花的闷墩儿女人没有回来。新疆的棉花一定很温暖,白花花一片。
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明白,满脸桃花的女人咋就不想故乡,就不去看一眼,看一眼那个河坝。
乡村俗语:闷墩儿,指矮胖的人。
马浪荡
村庄很大程度上是美好的。它的空气是新鲜的,浓酽酽弥漫在村庄上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牛屎、油菜花、尿液、青草混杂的气息,那些轻巧、清爽,有动作的风和气息,在村庄四处游荡。它的阳光或者月亮是透明的,亮晶晶的透过密实的树叶照在小路上,照在炊烟上,照在田野上,照在男人女人的身上,斑斑点点,一闪一闪的。走在村庄里,会有许多的慵懒和出奇的好脾气,微笑会很自然地流出来,流向村头的溪水,流向满怀好意的山头。
我确认村庄里不只他一个浪荡者,我也是一个浪荡者。十处打锣,九处有他。在一个喜庆的上午。村庄一户人家的喜酒,我在人头攒动的人堆里,总能找见他。他和一伙人在一个方桌上喝酒打牌,脸已经喝得通红,在柴火的映照下,红好像要从他脸上红下来。他不是村庄的唢呐手,但他能跟唢呐手谈在一起,他一遍一遍给唢呐手灌酒,灌着灌着,唢呐手就吃不消了,就开始吹奏,带着醉意的吹奏,仿佛村庄也喝了二两酒。他不是支客,但他跟在支客身后,跟着吆喝:上菜的快点;让开,油烧背了;擦桌子;客人到了找烟了„„搞得支客只好提高声音,团团转转地跑。我注意到,其实主人是喜欢他的。好多主人莫法说出口的,他都帮着说出来了。他像一只忙碌的蜂子,这里叮一嘴,那里停一下,看着不顺眼的,他都替主人喊出来。这时候,他红通着脸在打牌,一会儿,他会站起来走到人堆里,看看火旺不旺。
我盯着他喝红的脸,我知道浪荡在村庄也是一种幸福。比如,这时候,我走到一堆干包谷杆前,看着那些干枯的叶子,被风吹得嗖嗖嗖的响,那感觉自己竟像一捆干包谷杆。站在村庄的土墙边,看着过往的行人,看着那些悠闲的狗,寂静、心宽。让那些无所事事的野风过去吧,让那些刚刚出头的太阳照来吧,让那些晶莹莹的露珠下床吧,让那些停歇在枝头的蝉儿安静吧,村庄在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其实,这些都不用告诉它们,它们已经从空气中得到消息。像村庄的一面土墙,这时候已经挂了许多的红稠子,土墙很高兴,一高兴就惹出来一窝大黄蜂。那种有着光滑身体,性感细腰,修长双腿的大黄蜂,它很漂亮,拴着一条黑黄相间的环形长裙。大黄蜂密密麻麻飞出来,嗡嗡发出声音,在土墙周围飞翔。蜂巢筑在挂红稠的一处土墙小洞里,一个圆柱形的,有土碗那么大小,挂在土墙的小洞,可能是有风,蜂巢在一荡一荡的。
他红着脸走过来,手上拿了沾了煤油的一把麦草,戴了一顶草帽,他说:看我咋收拾它们。说着,就顺着土墙搭了梯子上了土墙。到了蜂巢边上,它点着了麦草,把燃烧的麦草送到土墙小洞里,那些没有来得及飞出来的大黄蜂烧死了。他立在土墙上冽着嘴笑。哪知一条黄蜂飞过去,照他红彤彤的脸扎了一下。他大喊一声,从梯子上下来,双手蒙着脸说:遭了,遭了,遭赘了一下。他拿开双手,顿时脸肿了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叫人使劲捏了黄蜂扎的地方,涂了碘酒消毒。完了,他又穿梭在人堆里。
有人开玩笑:那蜂子怕是母的吧,亲了那么大一口。
他冽着嘴笑。背地里,人们都叫他马浪荡,我一直想不明白。他不姓马,姓杨。难道是说他像马一样浪荡吗?哦,村庄那些马,脖子上没有僵绳。它们放牧在山野里,啃那些树芽,吃那些野草。集大地之灵气,吸万千之精华。它们想叫就叫唤一两声,想在山间小道上撂几撅子就撂几撅子。那年月,村庄的马是村庄的神。一两匹马隐在村庄的山野里,叫唤一两声,所有村庄的人都会停了手上的活路,望望山野,望望山谷,接住那一声又一声马的嘶叫。他们一定会从马的嘶叫中知道那是谁家的马儿在叫,那是谁家的马儿在山野的白果树下叫唤。马是浪荡的,村庄的树林里,村庄的山野里,村庄的溪沟里,一定能找到一两根马的鬃毛和马尾巴。那种光亮的鬃毛,停在树梢上、花朵上。要是去一根一根捡起来,一会儿就会捡一把,拿在手里,那种光滑,就像抚摸着一种丝绸的感觉。
马浪荡确实不像一个庄稼人,他的庄稼只管种下去,没见他经管。人家是点麦子,他是把麦子撒在地里。人家的麦子要浇灌三四遍粪水,他的麦子长在地里就长到地里。他成天在村庄浪荡,这家去聊几句,那家去坐一下。人家在地里做活路,他站在地头跟人家聊。他会浪荡掉一个上午,就那么在乡间小路走着晃着。走累了,在村庄小路上,就着一株野花或者一棵树撒一泡热尿。阳光熟悉他,野风熟悉他,小路更是认识他。有时侯,我很羡慕他能像一架犁一样,在村庄的角角落落翻耕。他能最早知道春天上了树梢,雨水从山岩翻过来。
要是记性还好的话,我一定不会忘了他那一次的浪荡。夏天,我们几个青勾子娃儿在河里洗澡,他站在河坝看消磨时间,我们不理他。狗娃子在河里扎谜儿跟头,一个两个,接连几个的往河里扎,扎下去,就摸我们的脚杆,摸我们下面的小东西。扎到第四个的时候,下去还久都不见他起来,我们都认为他在装怪。他衣服也不脱,跳到河里一把把狗娃子拉了上面。拉上来的狗娃子半天才缓过气来。我们都问狗娃子咋搞起的,狗娃子半天才说了一句:哪个——哪个拉到我的脚杆了?他笑吟吟地说:是女鬼,一个女鬼哈。我们都笑了,只有狗娃子不笑。看来刚才是把狗娃子吓倒了。
记得那年夏天过后,他就从村庄消失了,去了南方打工,给一家玩具厂当搬运工。这时候,村庄不习惯了:马浪荡荡呢?马浪荡荡呢?问过后,就摇头:哦,去打工去了。老人都说:那么爱村庄的一个人,说离开就离开了,这村庄还有啥意思?
我也在想,那么喜欢在村庄浪荡的一个人,咋就习惯呢。真的,他就不想想这个村子,不想想那些他浪荡的田坎和小路?我相信,在南方城市一定不会叫他做一个有关村庄的梦,他离开村庄,也就把那些浪荡抛弃了。不抛弃行吗?
后来,我始终在想,那些渗透他骨子里的浪荡,说没也就没了?
乡村俗语:马浪荡,指终日游游荡荡、不务正业的人。
第二篇:乡村俗语(人情篇)
乡村俗语(人情篇)
李 汀
黄泉路上无老少
我顺着一条土路往村庄走。土路上寂静得没有一个人,只有风无精打彩地迎接着我。只有风在村口等我。只有风还认得我。只有风还没有离开村庄的土路。我像一只孤独的虫子贴着地面往村庄走。这条久违的土路,曾经撒下我们多少的欢歌笑语。许多次,我在梦中想到这条土路和土路边上的景物。一棵老槐树,春天一到素白的花就齐蓬蓬开满一树。我们攀上树,摘了好多的槐花。那种迷人的香味,熏得人要醉。山坡上的芭茅草,多好的一床地毯,秋天我们就躺在芭茅草丛里晒太阳。晒完太阳,我们就点燃芭茅草,看那窜起的火焰舔食天边的云彩。一阵手忙脚乱把火扑灭,才知道这种玩耍,换来的一定是大人的一顿暴打和喝斥:山惹燃了,陪得起吗?可今天,这土路寂静得要死。
是的,土路还是那条土路。只是离开土路好多年了,那些陈年旧事和人都已经走远。走过一片野草地,一座孤坟立在草丛里。我一惊。这不是我的同学慧吗?隔着一层黄土,在荒山野岭里,我还依稀记得慧的模样。高个子,辫了一条齐腰身的长辫子。那时候我感觉慧长得很美。只是她的嘴唇一直乌紫,把她好看的脸庞打了一点折扣,不过,她在我心中的影子还是很深。在乌龙山小学,我和慧同了三年学。慧三年级没读完,听说就在家里养病。心脏病。上学顺路,记得我去她的家里看过她。她见着我,很惊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好像没有说一句话,就互相望了望。我就说了一句:我要上学去了。她点点头。记得我在路上反复抱怨,咋就没有问问她的病情,咋就没有问她好久能上学呢?当时恼恨极了。
没几天时间,就听说慧死了。还听说她的父母把她葬在我们上学的土路边上。一次,放学回家,果然就看见土路边的草丛里有了一个新坟堆堆。立了一个花圈在坟堆堆前面,雨淋过,只剩下花圈的架子了。每次,同学们走过慧的坟堆,都要一起飞跑过去,好像慧随时会从坟堆堆里爬出来,披头散发地追撵我们。每次男同学把女同学甩在后面,乐此不疲地高喊:慧来了,鬼来了哦!吓得女学生一个个惊慌失措地飞跑。
每次,我没有学那些同学飞跑过去。我是静静地走过慧的坟堆堆,我想她能在黄土之下听到我的脚步,一个同学亲切的脚步。我不想用那些飞跑和零乱的脚步打扰这个不幸的女孩。她葬在上学的土路边,一定是她的父母尊从了她的想法。她是想每天都能看着曾经的同学欢歌笑语地去上学,她绝对不会是站在路口像一个鬼一样来吓唬我们。我相信,慧是善良的。
今天,我又一次站在了慧的坟前,静静地看着那些野草掩了她的坟墓,静静听着风中隐隐的哭声。这么多年,慧一直孤独地陪着这条土路。
在我的印象中,慧好像是大我4岁。她的人生之路止于14岁。
离开慧的坟墓,再顺着土路往前走。路从不对它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一个招呼,它就那么安详、缄默、静静地弯曲或者匍匐在山中。哪怕在这条路上走过一个诗人,留了一首首不朽的诗,土路依然是沉默的。哪怕在这条土路上走过一头黄牛,留下了凹凸不平的脚印,土路依然是安静的。哪怕在这条土路上走过一个黑影,土路依然是处变不惊。尽管这样,我很想知道,土路与一座座坟茔是如何交流的?
此念一出,我就又看见一座孤独的坟墓立在土路边上。我走到坟堆前,一看墓碑才知道,原来是小荣母亲的墓地。小荣比我大1岁,同辈份,于是我把他母亲喊娥妈。我们一起在中学读过书,一起从家里背上包谷珍珍去上学,一起吃过娥妈做的馍。记得那时候,我买了一本作文书,抄了上面一篇作文,老师夸奖我写得好。我说给小荣的时候,小荣借去作文书就没有还我了。因为他在借我作文书不久,他母亲就跳河自杀了。
没有人知道娥妈为啥自杀,我问过小荣,他也只是摇头,一脸的忧郁。娥妈跳河的河坝我去过,那是我们夏天经常去洗澡的水潭潭,有一人多深。自从娥妈跳河后,我们不再去那里洗澡。娥妈跳河捞起来的时候,就放在我们经常光溜溜晒太阳的石头上,肚子胀胀的,嘴巴乌紫,水从她的鼻腔、口里、耳朵里往出冒,咕咕吐着泡泡,好像有许多委屈要述说。小荣站在母亲身边,黑着脸,泪水已经哭干。第一次看见死人,我有些害怕。我转身走过河滩,往家走。
记得那天是有太阳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我还感觉冷得发抖。我记得娥妈歌唱得挺好听的,她最爱唱那首《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芽,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茉莉花,啊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在那山间小路上,在那房前屋后都能听见她的歌声。我始终想不明白,她怎么舍得那美丽的茉莉花,难道她是唱着那首歌含笑而去的?
现在想起来,娥妈当时还不到40岁啊,小荣也才15岁。一个15岁的孩子从此失去了母亲。
如今那个年轻爱唱歌的娥妈,就安眠在这条土路边。人啊,黄泉路上,谁又说得清楚,谁先走,谁后走呢?从这这条土路走过去,有生于一九五二年冬月初二,卒于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的杨庚生的坟墓,他也才活了47岁。有生于一九二一年三月十三,卒于二00八年十月初十的张老汉的墓地,他算高寿了,在村庄走了87年„„每经过一座坟墓,我都要过去看看它们,这些寂静的坟墓背后,都有一个凄凉或者精彩的人生故事。不管曾经的人生多么的风光,在这条土路上,都得安静下来,都得化为一个土堆。人啊,一生就是这么无趣。
这绵延不断的土路上,到底葬了多少人,到底有多少坟墓,谁也说不清,这条土路边上重重叠叠的坟墓,俨然村庄里的另一座村庄。
这个村庄一样住着小孩、老人,妇女和一些年轻人。
乡村俗语:黄泉路上无老少,从此阴阳两相隔。
会走,走不过影子
明晃晃的月亮坝里,我们几个小孩子你踩我的影子,我踩你的影子,高声喊着:踩死你,踩死你!影子没有踩死,倒是我们哈哈笑成一团,影子叠在一起,也笑成一团。我们扯开,影子也跟着扯开,无论我们怎么扭动身子,总有一个影子跟随着我们,不管我们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我站在月亮坝里,树也站着,树的影子和我的影子都印在地上。我晃动,影子也晃动。树一直站着,树的影子也一直站着,不动也不说话。有时侯,我的影子在月光里被挤压、扭曲。我张开嘴,影子肯定也是张开嘴的,我惊讶我的影子的样子,这多像现实中的我自己。一次,一个人孤独地在月光里远行,山峰的影子叠压过来,无数树木的影子在移动,河流的影子在黑夜里大声哭述,草的影子鬼迷暗藏杀机,好大的黑色布幔罩在我的周围,我压抑、惊恐,我开始慌忙地奔跑,我要跑出这影子叠加的黑夜。没有想到,我跑动的时候,山峰的影子在跟着我跑动,树木的影子在我眼前晃动,所有的影子在跑动,我满头大汗,所有的影子却在那里幸灾乐祸,没有任何表情。停下来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犯了怎样的错误,我不该在黑夜中奔跑,那种奔跑只有增加自己恐怖的深度和厚度。停下来,影子也停下来。所有的一切都停下来。
有一个影子在我身后。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在我身后。不要相信眼睛,眼睛看不到事物的本相,也看不到身后的影子。从我呀呀学语,到后来的蹒跚学步,再到岁月的痕迹写满脸庞,影子一直在我身后沉默着,静静地像一只深邃的眼睛。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它都不发表任何言论。即便是我在地上摔上一跤,它就在我身后,也不会走上前来扶我一把。这个影子只能是一个影子。它也许就是村口的老井,永远用一只明亮的眼睛注视着村庄,滋润着村庄。我走出村口的时候,站在井口捧一捧水在嘴里,我想,那水的味道一直在我心里,不管我走多远。我在水井旁的样子,想了一些什么,老井看得出来。这个影子也许是村庄一棵棵长势良好的树。它们站在我身后,猛一回头,一棵枫香树叶子红了,一棵白果树掉光了叶子,一棵老槐树摇晃着身子。不管我走多远,我一定会一口说出来,那些枫香树站在哪个位置,那些白果树的样子,那些老槐树开花的味儿。这个影子也许就是村口的小路。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走过多少牛啊,羊啊,驴啊,还有人,这条土路还长了好多花啊草的。那条土路渗透着清苦的杨树味儿,清香的野果味儿,还有那些牲畜的气味,还有淡淡的炊烟味儿。这些都是我身后的影子,在喧嚣的白天我不会想起,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躲在我身后的影子会越来越清晰。
有一个影子在我身前。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影子,不管我愿不愿意,我都要跟随它。也许它是就一个虚幻的影子,好比一段路程,有无数美景吸引着我。我总是抱着无限的幻想,走下去也许前面还有更加美丽的景色。可现实不一定是这样,美景毕竟是有限的。哪怕只有萤火虫一样的一点希望,我也会继续走下去,哪怕走进一个死胡同,哪怕一路上有无数的惊险。就是这样的瞎撞,我就撞出了一大把年纪,一大把感慨,一大把遗憾。美景其实何尝不是一个影子,或者就是一个假象罢了。也许它就是一句没有任何意义的话,就是这句话就让我付出了一辈子的时间,为这句话活着。哪个人又不是为一句话活着呢?也许我把一句话一辈子都没搞不明白,生命就那么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一句话就是站在我前面的影子。也许它就一个我无法实现的想法。从那个想法冒出来的那一天早晨或者黄昏开始,它就像我自己的影子一样缠绕着我。让我兴奋,让我整夜整夜难眠。人的一生,尽实现不了一个想法,原来生命竟是这样的短暂。为一个想法挣扎、周旋、交手,最后人只好投降。人的一生,最后都要为一个影子投降。我不禁一惊,横在我前面的到底有多少个影子?唉,常听人说“会走,走不过影子”,这真也是的。
还有一个影子在我心里。啊,这个影子很顽固。心也有天晴天阴。天晴的时候,我一定能感受为自己照明的那颗心。天阴的时候,我同样可以感受到心的抽搐。心里阳光是自己给的,许多明亮温暖的记忆,会一点点点燃心的灯盏。我尽量不用那些僵硬粗暴的面孔、和零乱不堪的记忆伤害我的心,我也尽量不去记忆那些恶毒的话语、和虚假的笑容,以免它们伤到我无辜的心。当那些阴雨天到来的时候,我尽量保持安静,尽量让自己听到自己的心跳。“突、突、突”那种有力的心跳,对自己是一种安慰。当四周皆是高耸入云的石壁,心被这些石壁包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缓一口气吧,给心一个出口。哦,这个人心不好,那就离他远远的,不要伤了我的心。尽管这些会像一个影子一样潜伏在我的心里,那也不要叫这个影子黑了我的心,让它像影子一样站在一个死角落里,永远不要叫它站在我的身后或者身前来。是的,纵使道路非常泥泞非常艰险,只要有心,我就能前行。纵使有的影子鬼鬼祟祟,只要有心,我就会走到阳光里。我相信,再顽固的影子,总是怕见阳光的,特别是心的阳光。努力做一个好心人,是我自己给自己定的标准。
好了,没有影子了。影子已经走下阶梯,我已经走上阳台,看见一丝彩云飘在头顶。
乡村俗语:会走,走不过影子。
寸草挡大风
乡村的草垛垛一定站在村口的风头上,挡着四面而来的风。风头上的草垛,风头上的炊烟。炊烟是守候游子回村的眼睛,草垛就是一个人,父亲,或者母亲,更多的时候是母亲。帮天下的孩子挡着那冷冷的风。
许多乡村孩子喜欢草剁剁胜过喜欢木房子。在秋天或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草剁剁上落了一层层的银子,月光下,两个孩子在说话:那个草剁剁站在那里多好,披那么一件银色的衣裳。草剁剁跟我们这些娃儿一样,喜欢在月亮坝里耍。一个草垛垛挨着一个草垛垛,它们在月亮坝里说了一些啥子话。它们肯定在说悄悄话,咬着耳朵。于是,两个孩子跑到草垛垛下,靠在草垛上,在那里静静地等草垛垛说话。听到了吗?听到了。草剁说,那个眨眼睛的星星是地上蚕豆花。那个草垛说,小河的歌唱得真美。两个孩子每天晚上都靠在草垛垛上听草垛垛说话。有时侯,这两个孩子也在草垛垛上玩藏猫猫的游戏,一直把草垛垛吵得静不下来,草垛垛就有些生气了,就在孩子头上、身上沾些草屑屑。或者用草屑扎一下孩子的细手、嫩脸。乡村月亮坝里,到处是孩子们惊喜的尖叫。
我想着那些草垛垛,前不久回村里,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草垛旁晒太阳。眯着眼睛,身体半仰在草垛上,草垛和那个老人就像相濡以沫的夫妻一样默契。我想,老太太好幸福,有那些一草垛的阳光供她享受。我走到她身旁,她没有睁眼,却开口问我:“回来了?”我站定,答了一句:回来了。草垛在阳光里闪光,老太太在阳光里闪光,那些沧桑,那些岁月,在阳光里闪光。
母亲站在村头迎我,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和心酸的话:人有啥意思,到最后,就一个草垛子了,人和草垛垛一样。你看见了,那就是你张婶啊。我有些惊讶,那依在草垛上晒太阳的是张婶?我咋没有认出来?看来生活会打磨掉许多东西。在母亲看来,人不过是一草垛垛,粮食已经被收进仓里,草垛子还在露天坝里。但我听起来,多少有点心酸。我知道,母亲像乡村的草垛垛一样挡着我们的风雨,如今她已经快被风压干、吹枯黄了。在我们瓦窑铺村子,杨婶就是在漫天星斗的夜晚去草垛扯草料,给牛添料的时候,倒在了草垛,望着满天星斗去了的。临走的时候,她怀里还抱着一捆干包谷杆。杨婶命苦啊,到头都还在路上忙碌。母亲却说,杨婶命好啊,死后都有一个厚实的草垛垛。母亲的这些话语,只有对生活了然于心的人,才能悟出其中微妙的隐喻。如今,母亲也到了依在草垛上晒太阳的年龄了,可我还不知道她心里的草垛在哪里?哪一寸草可以帮母亲挡挡风雨。
夜里,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想又能听到草垛垛旁孩子的欢笑和尖叫了,我站在月亮坝里,乡村之夜出奇的静,静到万物的呼吸都微弱了,静得我的呼吸减弱了。月光给村庄披了一件银色的衣裳,我以为,乡村的孩子一定会齐刷刷走进月光里,到那些草垛垛里去了。我坐在月亮坝里,孩子的笑声、尖叫声始终没有想起。我在夜色里失望地站着,我想那些草垛垛也很失望。突然我想知道,那些草垛垛在这个时候,会不会把我当成它的孩子?我走到一个草垛垛旁,拍了拍草垛垛,像是遇见一个老朋友。我靠在草垛垛上,静静地等它们说悄悄话。我相信,我一定能听见它们的悄悄话。我又一次错了,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只听见一丝风在我耳边吹过。想一想,我已经和草垛垛有距离了,我心中有太多的喧嚣和浮燥,我心中也有了太多的机械和冷漠。草垛垛那些话是对纯净的孩子说的,草垛垛是为那些无邪的孩子站着。
我坐在乡村的草垛垛旁,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着乡村的夜晚。那些鸣叫的蛐蛐不要去理会,那些淡淡的月光不要去理会,那些庄稼拔节的节奏不要去理会,甚至村庄的呼吸都不要去理会。草垛的气息就是山村爱情的气息。还是满天星斗的夜里,山风开始传情。山那头的小伙子,山这头的姑娘,开始用歌声约会。“麦秆儿变成草垛,情妹长成一枝花,山下老房子等她,眼睛已经起花花。”姑娘听见小伙子的歌声,知道老房子就是相见的老地方——麦草垛旁。就心颤颤地一步一步往山下麦草垛垛走。那些禾草的雨露,那些禾草的味道,开始在姑娘心里发酵。那些草垛垛嘻嘻笑着,那个姑娘嘻嘻笑着,小伙子一定有着草垛垛一样厚实的胸膛。今夜,我在月亮坝里,回想着那次在月亮坝里写信的事情,也幸福地笑着。那是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我偷偷躲在屋后一个草垛垛给一个女孩写信。那种草垛给我的氛围很好,我肯定红脸了。一手握手电筒,一手握笔,我写得很快,写得很投入。我肯定把草垛的气息写进去了,我肯定把草垛的雨露写进去了。可惜,第二天,没有草垛的氛围,我也就没有了胆量交给她。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在一个草垛边,月色懵懂,一个少年懵懂。
现在的草垛多少有些寂寥。我很想知道,没有情歌,没有孩子的月亮坝里,乡村会不会孤独,草垛垛会不会忧伤。我知道,我在这种没有情歌,没有孩子的月亮坝里,我实在很忧伤。
我听真切了,草垛垛在风中哭泣。那些麦草,那些包谷杆,那些黄豆杆杆,它们身上都有这个村庄的气象,骨子里都有这个村庄的月亮和星星。它们静静地望着村庄,望着村庄的那个小路。从小路上走回来的那些城里人,与草垛垛站在一起,草垛垛是城里人回村照相的一个背景,他们站在草垛旁,穿着西服、皮鞋,与村里的草垛们,显得那么蹩脚。
回城的时候,我又回头望了一眼那孤独的草垛垛,母亲也站在风中,突然我眼睛湿润了。我不知道我和乡村草垛垛在这一次短暂的相聚后,下一次,我还能在哪一条田坎上看见她?让我靠一靠那疲倦的身子,安慰安慰孤寂的心灵。
乡村俗语:寸草挡大风。
万个水井
我没有那样的经历,我没有饮过万个水井里的水。但是我对村庄的水井记忆深刻。
那是一眼泉水井,在村庄的一棵老槐树下。
那是乡村的眼睛,飘在村庄上空的彩云,走进村庄的气息,飞到村庄树林的鸟儿,落在村庄庄稼上的露水,那些闯进来的鬼鬼祟祟的风,它都看见了。它看见了,但它始终沉默不语。它心知肚明。
那是乡村的耳朵,从小路上走过的脚步,从树林里窜出来的风声,从草丛里滑落的虫子,从石碾子碾压粮食的沉闷,从那些牛啊马啊狗啊的呼吸里,从树叶与树叶的静静交谈里,水井听见了这个村庄的所有声音。它肯定是听见了。听见了,它也不发表意见。它知道,沉默是最好的发言。
于是,那一眼泉水井一直在那棵老槐树下沉默着、蛰伏着。
那一眼泉水井是村庄的最老者,不信,去问村庄最老的人,他都说,有这个村子就有这一眼井了,年岁比我的岁数大哦。嵌在水井里的青石板已经长满岁月的青苔,那个老槐树的根已经顶破了水井的台阶。村庄里的水桶已经担烂了好几担。开始是一个年轻媳妇起早担水,后来,年轻媳妇成了老太婆,水就担不动了,只有用一只水桶提水。这些水井都看见了。
那一头牛低着头在水井里一阵猛喝,水井里的水一下子摄了一大截。它仰头舔了舔舌头,向天叫了一声。它的那一声呼唤叫水井接住了,叫水井淹在了水里。它仰头叫唤的一瞬间,水井里的水又溢满了。多少年来,那头牛从山坡上吃草归来,首先是跑到水井旁,埋着头美美喝上一肚子泉水。然后长长舒上一口气,水井里的水咕咚咕咚进了牛的胃。
那一只猫踱步来到水井旁,它对水井里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同伴叫了一声。哈哈,自己的影子。猫感到自己是多么美丽的一只猫,金黄的毛发,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胡须。它低头舔了舔井里的泉水,好甜的水。要是有太阳的话,那只猫会坐在水井旁,梳理一下自己的毛发,用爪子沾沾水井里的水,洗洗脸。有时侯,有兴趣的话,还跑过去与水井旁的那些野草野花玩上一会儿。
村庄有这么一口水井,村庄就活着。
水井是村庄的女人。有着丰满乳房的女人。
是,这个女人在村庄诞生的时候,就一直在等在那里,静静的。开始是一眼泉水盛出地面,有水就是安家生儿育女的地方。那么就开始吧,先挖一口井,一眼泉水井。再铺一条石板路到水井。水井溢满的时候,挖井人的笑脸一定映在水井里,那笑容多像开在井里的一朵莲花。好了,只要有一口井,其他都会有了。比如说房子,比如说那些牛,那些羊,甚至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好像都能从水井里冒出来。
在一个刚刚醒来的春天,我急不可待地回到乡村。当我沿着那一条长长的土路,走到水井的时候,那眼水井已经消失,已经被石头和泥块填平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坐在水井旁,想了许多。水井干枯的时候,一定很难看。青苔斑驳,石板变灰。多么清亮的眼睛,说没就没了。要是挖那口井的水还在的话,不知道他是多么的悲伤。
水井枯了,每天低着头喝水的那一头牛也已经老了,它踉踉跄跄走到水井旁,它把头伸进水井,它伸长了脖子。它很纳闷,平常能够着的身子,现在怎么也够不着了。它一急,双脚跪在水井的台阶上,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它不相信水井已经枯了。水井确实枯了,那头牛叹了一口气,泪水滴在了那口枯井里。那头牛没有喝上最后一口水,它把脖子伸在水井里死了。那头牛双脚跪地,脖颈伸在水井里死了。
那头牛的主人来了,看着跪在水井旁的牛,摇摇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
接着,那头牛的主人抱着牛脖子把牛硬拉了出来。牛躺在水井旁,睁着大大的眼睛。老牛死了,水井死了。老牛是为一口水划上生命的句号的,这水井我就不知道是谁划上句号的。有些时候,我们的失去,仅在一瞬间,什么东西都还没有来得及想,什么都还没有来得及做,句号就划上了。水井曾经泛起的一丝涟漪,水井曾经倒影的影子,会被这个村庄收藏吗?会被村庄的路口惦记吗?会向一处遗迹被来往的人瞻仰和叹息吗?
水井死了,接着一头牛死了。
主人看了看死了的牛,一狠心,就找来一把铁铲。他埋着头,把水井旁的土往水井里铲,他要枯了水井填平。地面上的草长得正茂密,他这一铲,那些草连带泥土,一起被填进了枯井。地面的一些野花开得正艳丽,他这一铲,那些野花连带泥土,一起被填进了枯井。远远的树上栖着的一只鸟飞起来,翅膀扇动,飞到土井的老槐树上停了下来,它静静站在槐树枝头上,眼睁睁盯着水井旁铲土填井的这个人。
这只鸟一定是从槐树上滑翔下来,停在水井边喝过水。可是现在它只有看着这个人挥着铁铲,一铁铲一铁铲地往井里填土。它看不下去了,它张开翅膀,飞得远远的。它叫了一声,把专心致志填土的这个人吓了一跳。它抬头望着那只飞远的鸟,然后又低头,加快了填土的速度。
快填平的时候,这个人跳到那些泥土上,双脚跳起来踩了踩。那些花在泥土下呻吟,他没有听见;那些草在泥土下哭泣,他没有听见。他满脸汗水,一滴一滴滴在泥土里。
那些花死了,那些草死了。填井的这个人站着,看了一会儿填好的水井,拿出一卷旱烟,点上狠狠吸了一口。
我不能忘却一口老井,哪怕它被填平了,它也填不平我心中的沟壑。虽然我不是“千个屋场、万个水井”那样流浪过来的,但村庄的这一口水井将是我灵魂深处的女人。我不能忘却,更不能遗弃。
乡村俗语:千个屋场、万个水井。
吃得亏
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人来到一间二层楼的屋子。进到第一层楼时,他看见一张长长的大桌子,两旁都坐满了人,桌上摆着丰盛的佳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师的咒诅,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上的美食,夹不到口中,个个愁苦满面。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着欢愉笑声,他好奇地上楼一看,同样的也有一群人,原来每个人的手臂虽然不能弯曲,但是因为对面的人彼此协助,互相帮对方挟菜,结果大家都吃得很尽兴。
原来,二楼的人都在天堂,一楼的人都在地狱。
读到这个故事,我想到我的爷爷。爷爷的一生就是一部“吃亏”史。
先说一块地的事情。土地承包到户那一年,爷爷是生产队队长,分地的时候,生产队的人都想占好田好地。会开不下去,爷爷站出来了:抓阉吧,手气是各人的,好撇都是各人的。可是,好地只有20亩,生产队却有21户人家。于是好地分成20个纸疙瘩,爷爷自己没有抓。好田好地分给了乡亲,留给家里的不是贫瘠的坡地,就是边边角角的瘦田。爷爷说,只要是地,就能长庄稼。晴天雨天,爷爷都在这些坡地瘦田里刨弄。捡干净地里的石头,把牛圈的粪背到坡地瘦田填起。一两个春秋,地养肥了,田养好了。长在地里的庄稼一季比一季好。后来,爷爷把一块贫瘠的坡地全部栽上了树,几年后,小树长成了林。一有时间,爷爷就去树林里转转,摸摸那些树的树干,仰头望望树上那些鸟窝。生产队的人都有些过于不去,背后说:看人家李老汉把那些地养的,我们把那些好地糟蹋的。爷爷听了,只是笑笑,叭嗒叭嗒吸着旱烟走远,留给那些说话的人一个背影。如今,爷爷已经离开人世了,但他栽的那片树林还在,他仰望的那片天空还在。
再说一头牛的事情。地分到各家各户后,生产队的牲畜也分到了农户,爷爷却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老母牛回来,一家人都不高兴。爷爷不声不响的忙着割青草喂老母牛。母亲抱怨,“那么多的坡地一头老母牛如何耕种的了”。爷爷没有争辩,只是埋着头割着草。每天早上爷爷给老牛磨豆浆,深更半夜爷爷还要起床给老牛添加草料。老牛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有了一身膘,渐渐有了生机和活力。不久,老母牛在冬天顺利产下一头小牛犊。那个冬天我家院子里弥漫着浓浓的甜甜的豆浆香,小牛犊吃着老牛的奶汁,喝着爷爷磨的豆浆,一天天长大。看着活蹦乱跳的小牛犊,爷爷皱纹里堆满了笑容。老牛站着草地里,深情地望着不远处的小牛犊。爷爷在阳光里割草。多幸福的一家子,其实在乡村,那些牛啊狗啊都是一个家的一份子。夕阳西下的时候,老人背着一背草回家,后面跟着老牛和小牛犊,炊烟升起来,狗站在路口摇着尾巴,这就是黄昏里的一个家。绿竹掩映,平凡安静。
再说一条路的事情。乡村经常为一些田边地角扯皮吵架。土地承包到户,都不想在地里留上一条路,供别人行走。我家的地与杨家的地挨着,本来,那条路一直是留在杨家地里的,乡亲们也都走习惯了。这天,杨家的人来找到爷爷商量:能不能一家一年一年的,轮流着来,那路也不能老留在我家地里,一年我们家的人才走几次。爷爷笑着说:好说,好说,留一条路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于是,一条小路又改到我家地里了。这一改就一直留在我家地里了。爷爷把那条小路铺上石板,一直铺了好远,一步一步走上去,可以看到村庄的那条小河。石板路两边就是爷爷种的庄稼,春天,有好看的碗豆花;夏天,有黄澄澄的麦子;秋天,有鼓着眼睛的黄豆;冬天,就叫那块地闲着,让雪覆盖。走上那条石板路的乡亲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说:原来这条路是在那块地里的,改到这里,铺上了石板路,比原来好走了。一条回家的路,铺路的人从这条路上山,再也没有回家。石板路上留着他的脚步,斑驳的脚印。小路一头是家,一头是你。这条回家的路上,我再也看不见一个老头迎接我的身影。“吃得亏,打得拢堆!”爷爷,这句话我一直深深记着。
就连爷爷在世留给自己死后的一副柏木棺材,他也让给村里突然去世的张瘸子。张瘸子那天去镇上赶场,回家的路上搭手扶拖拉机。在行进到一个陡坡上,手扶拖拉机突突土冒着黑烟,没有爬上去,直往后退。其他人都很麻利地跳了下来,手扶拖拉机手也跳了下来。机手跳下来,手扶拖拉机更加疯狂地往后退。一直退到一个十多米高的坡下去了。“嗵嗵嗵”几声,没有跳出来的张瘸子和手扶拖拉机一起死了。人们把张瘸子尸体抬上来的时候,看见张瘸子嘴里还叼着一支烟。埋了吧。没有棺材,做个木匣子好了。爷爷去看了,一狠心:张瘸子在世上没活几天伸展的日子,死了还是给他一副好棺材。于是,爷爷叫村里的几个小伙子把自己的一副柏木棺材抬了去。我相信,张瘸子一定会安息的,因为那个安放灵魂的柏木棺材写满了一个老人的好心。
爷爷的一生不争,不急,不躁,他活得安静而舒心。
看看现在的我们。先说公交车上,那么多的老人站着,那么的年轻人坐着,没见几个年轻人给老人让座。那些年轻人不是拿着手机在上网,就是在跟朋友打电话聊天,他们好像根本没有看见站在身旁的老人,还提着一大口袋菜。他们起身的时候,可能还要撞一下老太太。也许,还要骂一句:没长眼睛?有时侯,我真想上去揍他几拳,打他个熊猫脸。我真想问一句:这个世界咋那么吃不得一点儿亏呢?再看看我们的马路上,那些飞驰的轿车,见了空子就钻,见了路上的行人就死按喇叭,恨不得一路上就他一个人的车,恨不得一路上都没有红灯。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这个世界真疯狂。再看看我们吃的东西,今天是苏丹红,明天是地沟油,真的想问一句:谁能保证我们吃的东西安全?我们能相信谁,那些贴着绿色标识的东西,是不是改头换面的另一种虚假。哎呀,妈呀,我们的世界到处都是陷阱啊。
是啥子东西让我们这么着急、这么焦灼、这么烦躁?一句话,现在的我们,吃得亏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像前面故事中相互吃亏的人更少了。
乡村俗语:吃得亏,打得拢堆。
留得青山在出门上山,那条小路还在。
出门上山,那座青山还在。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村庄祖辈留给我们的青山。德高望重的青山,一直站在这里,一直没有成为河川。问问青山吧,你的容颜在岁月中未曾老去,你的胸怀在日月更替中未曾改变?你不寂寞吗?你在漫长岁月中死死等待,又在等待什么呢?你总是那么坚定和从容,甚至看不出你发一点儿脾气。在那柔柔的月光里想什么呢,你隐在山间,静静地望着那些从青山小路走过的男子和女子。他们脚步匆匆,是去约会,还是走人户。或者他们只是打着火把去走一段山路,他们心头一定是有一盏灯亮着,一定有一种别样的温暖在心中。这时候的你更像一个一声不响的老人,虔诚地为两个相爱的人保守秘密。
在那个乡村,只要我抬头,石人山就在眼睛里。
关于你——石人山,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传说。尽管那只是一个四面青山环绕的小山包,但却有三个像石人一样高低各异的石块挺立在青山之中。传说石人山美景胜过天堂,玉皇大帝派出三位神仙,在一天夜里驾三朵白云到人间石人山打探虚实。哪知三位神仙深更半夜来到石人山的后花园,各种鲜花含苞欲放,一阵阵人间馨香让他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谁知他们在石人山逗留时间太久,当他们在一步一回头准备乘青云腾空而起的时候,石人山的金鸡报晓了。一阵白云拂动,三位神仙再也回不到天堂了,变成了三个高达数丈的石人,屹立在晨雾缭绕的山头。只要稍微挪动一下视线,就可以看见三个石人距离相等,远远望去,正像是腾云驾雾的神态。看着你向往人间美景的神态,我有一种满足在在心里翻涌。
我知道我看不见的,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人总是被万物的表象所迷惑、所包围。我们就在这种迷惑和包围中挣扎。一座山挡得住我们的视线,却挡不住夜色。我知道,你很有耐心,你看着那些进山的人砍柴、挖药、打草,甚至在你的领地随处大小便。甚至在你的领地里埋上炸药,掘煤矿、开青石场。只要是进山的人总是那么放肆,他们觉得进山了,就没有谁发现他们做的坏事。哪晓得你都看见了,你都容忍了。或许你对未来也预料到了,哪怕从你山上拿走的是一片树叶,不远的将来将消失的是一匹山。哪怕从你山上捧走的是一支羽毛,明天将面临的是失去飞翔。你把这些东西都看透了,总是默默告诫着我们:青山虽在,变化依在。只是我们人被迷惑包围着看不见那丝毫的变化,总认为山还是那个山。
我敢说,留给我们的青山,已经没有多少柴让我们烧了。
青山啊,你都不呻吟一声。我们首先带走的是你的眼睛。那双明亮的眼睛,就镶嵌在山脚下。原先多么清粼粼的一河水,映着飞鸟的影子,跑着窜来窜去的木叶子鱼。人影鱼影月影,阵阵涟漪。妹妹在小河梳妆,青蛙在水里吟诗;白云倒影在小河里微笑,月亮映在水里偷情。对了,还有母亲在浣洗我出门的衣裳。可如今,河床干枯,只有那些鹅卵石憎恨地瞪着眼睛。没有眼睛的村庄,我的母亲,怎么才能看到我回家的样子?
青山啊,你都不哭泣一声。那些杨树槐树柏树枫香树大哥,我已经无处放置我的拥抱,我也已没有可以依靠的肩膀。原来走进你的树林里,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可以向他们拥抱,我可以在他们肩头靠靠我疲倦的身子。靠在树大哥身上,轻松地靠着,他永远是我最结实的依靠。摘一片树叶,在空旷的山里吹个响响。抱着树的身子,仰头望着那些林间飞翔的鸟儿。飞吧,自己的身体。飞吧,张开翅膀。那些滴在我头上的鸟粪,是一朵美丽的花。那些落在我手掌中的鸟声,是一串好听的风铃。好像我只是闭了一下眼睛,树林不在了,鸟儿不在了。他们在哪里去了,青山你是知道,你却永远都不告诉我。
你好,青山大爷。我的问候淹没在风中。抬头望你,你的皱纹密布,你的愁容满面。低头问你,你的喉咙紧锁,你浑身颤栗。你到处伤痕累累。才好多日子不见,你就流落成了乡村的流浪汉。我在灯火辉煌的城市里,看见那些衣衫不整、面容憔悴的流浪汉,我真想过去,抱他一抱,喊一声:青山大爷,你咋流浪进了城?
青山啊,你都不诅咒一声。向你埋炸药的那些人远去,他们把你炸空了,赚了满当当的银钱,你都不诅咒一声。向树大哥挥舞刀锯的那些人远去了,他们捧着白花花的银子,笑烂了一张脸,你都不诅咒一声。向小河倾倒垃圾的那些人远去了,毁了你看我的眼睛,你都不诅咒一声。
忽然天昏地暗,大地颤抖,天地间像跑过无数匹轰隆隆的战马,好吓人。突然,青山大爷,你轰然倒下,就倒在我的脚下。美丽的石人山,倒了,倒在我的脚下。倒在这个叫人类的我的脚下。
从此,我再也拾不起你山头的一片羽毛,再也捡不来你山头的一片树叶,再也带不回一路美好的月色„„那个美好的传说从此埋葬。
天堂不再羡慕人间。人间就是人间了。
出门上山,那座青山已经不在?
乡村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豆角开花藤连藤
在我回到乡村的一个黄昏。我在小路上闲逛,小路上长满荒草,视线穿过若隐若现的天空,我看到黄昏里的乡村是那么安静。没有琳琳琅琅跑回家的牛群、羊群,没有炊烟袅袅升起,没有狗吠声声。我孤寂地站在乡村小路上。
就在我回头要离开乡村小路的时候,猛一回头,看见靠近小路旁一地的豆角秧正熙熙攘攘开着紫色的花。它们是那么欢喜地开着,嘴里还含着晶莹的露珠儿。
我被这乡村最朴素的花儿深深吸引住了,远远地盯着它们笑。
我走近它们,禁不住伸出手逗了逗它们的花骨朵儿。它们咯咯咯笑开了,吓了我一跳。一个少女的乳房,湿润、坚实,怎容我这样粗鲁地触摸?我赶紧缩回手,静静望着它们。紫色,淡淡的紫色。就在我触摸的一瞬间,它们脸上泛起了淡淡的红晕。我仔细一看,我惊讶了!它们有着长长睫毛的眼睛,正一眨一眨的,每一朵豆角花都是一只眼睛,清澈、单纯。它们在黄昏里那么光明地闪烁着,那么光明磊落地开放着。我突然感到自己尽是那么无知。
它们调皮地眨着眼睛,像是在问我: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我也很迷惑:我是谁?我想要干什么?这两个问题我天天都在思考,可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特别是在现在,面对乡村的豆角花。我是谁,我能给豆角花只简单地说我的名字吗?我想干什么,我能给豆角花说我是回家来了吗?
我猜不出这一地的豆角花是谁种下的,或者是说谁家的女儿。但我一定可以想得出,那一定是一个母亲。在一个早晨或者黄昏,她抗着锄头,担着水桶,从这条小路上走进地里,开始埋头锄地。一锄一锄,把汗水种在地里,把微笑种在地里。母亲肯定一边流汗,一边在微笑。锄完地,蹲在地里,把那些土疙瘩捏细。那些土感受得到一个母亲的手温,感受得到一个母亲的气息。然后,在平整好的地里,点上窝子,每窝点上一两粒豆角种。等那些豆角发芽时,母亲开始给豆角秧搭架。又是一个黄昏或者早晨,母亲走进豆角地里,开始为那些豆角秧引蔓,用手轻轻将豆藤绕在竹竿上。一苗一个竹竿。母亲那捏豆角藤蔓的手一定很轻、很柔,那豆角苗也一定知道一个母亲的手势和温度。
我猜不出一个母亲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走进一块豆角地里的,但我可以想象一个母亲走进一块庄稼地的情景。一朵豆角花看见一个母亲进到地里,肯定马上通知了所有的豆角花:母亲来了,母亲来了。所有的豆角花都眨着眼睛,所有的豆角花都敞开笑脸。就连刚才正在吵架的两姊妹,也停了嘴,乐呵呵地望着母亲。儿女给母亲的笑脸,是最好看的花。
我猜不出是哪一朵豆角花最先发现母亲。是靠近路边的那一株,还是地里最里边的那一株?它们有分工吗?哪一朵等候,哪一朵看望,哪一朵迎送?它们知道一个母亲的难处,它们知道一个母亲走进地里的方向,它们知道一个母亲的心情。我还想到,一个留在村庄的母亲,只有这些豆角花啊能将一个独处的母亲照亮。也只有这些庄稼能实实在在地陪着一个孤独的母亲。
想到这些,我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感伤:刚才那豆角花哪是在对我微笑,它们是在嘲笑我,一个找不到路回家的人。
黄昏过后是夜晚。这时候,我才看见一个母亲站在村庄的路口,望着撒满月光的小路凝望。那一地的豆角花也眨着明亮的眼睛,陪着一个母亲凝望着小路。起雾了,母亲的眼睛湿润。那一地的豆角花在雾中闪烁,一明一暗,一闪一跳。
这时,夜已深了。一个母亲在夜色里凝望小路的镜头,永远地镶嵌在了我的心上。
乡村俗语:豆角开花藤连藤,石榴结子心连心。
第三篇: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1
走进xx镇xx社区桥头组,一条条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一栋栋房子整齐有序,一片片脐橙产业基地葱葱郁郁,一户户农户脸上藏不住满心喜悦……一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无不展现着这个美丽乡村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县委统战部下派的驻村干部——试验区联络中心办公室主任小黄密不可分。
深入开展遍访,助推乡村振兴
为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小黄严格按照xx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出发点,组织包片干部、包保干部深入开展走访、排查及防止返贫致贫等各项工作,通过进组入户、电话核实、微信联系等方式消息了解片区内脱贫户、监测户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掌握收入情况,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确保三类重点人群增产增收。
打造特色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以实施产业助推增收要求,以柑桔产业为主导产业推进,完成柑桔种植6000余亩、挂果20xx余亩,组织产业指导员到深入果地对农户开展《柑桔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培训》,培训农户30余人次,发放诱虫粘虫球75000余个,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00余盏,通过多方式杀害病虫防止传播黄龙病等病虫害,20xx年5月5日,脐橙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大力配合社区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按照没有一片撂荒地的要求,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粮食种植工作,结合稻谷种植示范点大力动员群众发展250亩“稻+鱼”种养殖项目,发放玉米种子1200斤、黄豆300斤,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群众增收。
加强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积极配合实施20xx年xx镇柑桔园改造建设项目,完成7条单轨运输轨道安装,共计4000余米,安装完成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滴灌管网,履带式旋耕机、开沟机施肥机已采购到位。积极申报《20xx年xx镇xx社区桥头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庄整治项目》,完成新建公厕30.57㎡,河道垃圾淤泥清理1858.82m,河道驳岸砌石1126m,拦水坝挡墙120.3m,驳岸石砌筑69.6m,混凝土仿木护栏132.95m,台阶5.4m,雨水沟1645.5m,卵石排水沟91.52m,挡墙253.9m。申报《20xx年xx镇xx社区桥头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乡村环境整治项目》,完成改造112户卫生厕所改造。实施《20xx年xx镇xx社区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示点宜居农房建设项目》,投资241万元,已完成62户宜居农房改造,老旧墙面改造17627.55㎡,老屋顶改造750.78㎡,砖砌橱柜38户。
创新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到桥头寨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工作,切实提升群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组织召开2次群众会、院坝会,与群众交心谈心,切实了解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老百姓的所期所盼,并通过召开桥头寨议事小组会议进行共商,由议事小组牵头,对环境卫生整治、门前“三包”、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进行分片管理,形成社区管总、议事小组管事、群众共管的机制;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谋划申报项目,通过数字化,推进乡村治理,通过院坝会、群众会、入户等方式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宣传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新修订村规民约词句朗朗上口,让群众易记、易懂、易行,大力宣传弘扬勤俭节约、浪费可耻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消除邻里矛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实,培育文明乡风。
不忘初心使命,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帮助大病户廖顺清申请解决临时救助2万元,切实减轻农户因病造成的负担,为监测户韦正明户申请防贫扶助险,补助32108元;为辖区内3户残疾人家庭每户申请3000元进行无障碍改造,解决残疾患者生活困难;针对洋岐山组因降雨较大导致山石、泥巴垮塌影响群众上学、出行等情况,及时协调挖机对滚石、泥石进行清理,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需求;配合省民政厅开展春节期间“慈善情暖万家”慰问活动,为社区56户三留守人员发放慰问金及温暖包,共计约2.8万元;春节期间积极协调,为社区鳏寡孤独群众发放爱心棉被20套,床上三件套20套;因降雨导致群众水管断裂,及时协调水管,组织群众修缮饮水管网,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2
小东,197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2月退伍,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3月,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退役军人小东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小东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延家川村旧貌换新颜。
凝聚班子的战斗力
自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92户188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产业发展创益明显
他上任后发现,延家川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年9月成立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转川地60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27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400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387户1089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20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100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40%,可直接带动20户62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3口水井,维修2处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90多盏,热水器56个,新式电表370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235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30人的幸福家园,争取200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中秋节,举办了延家川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团结老兵共创共建战疫一线勇敢逆行行
作为延家川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战役一线勇敢逆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3
她,虽是一名90后女孩,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担当;她,虽从小生活在市里,却对农村有着一份特殊的眷恋和情怀;她,虽有拿高薪做白领的机会,却毅然放弃选择服务家乡和父老……,她就是董家街道董家村乡村振兴专员小孙。她入职以来能够迅速转变角色,积极参与村级各项工作,成为董家村的一名得力干将。
做好党员的带头示范员
作为董家庄村党委第一党支部书记,她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党委组织安排的各项活动中,积极主动、冲锋在前,为第一党支部其他35名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支部日常管理中,她积极下达上级的各项指示和学习任务,对于支部内行动不便的老龄党员,及时将学习材料送达老同志手中,不让第一党支部内的一名党员掉队。
疫情期间,她作为分网格长,积极调配网格内的党员团员防控志愿者分片分段,进行人员排查盯控、村内大集劝离、宣传防控知识、下达防控通知,有效地防止了人员聚集,提高了村民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筑牢了村党委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她带头上交了壹仟元“特殊党费”,支部36名党员全部上交并积极捐赠,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在安置房分房现场,她积极组织本支部党员担任志愿者,为村民提供服务,保障分房现场有序进行,保障村民按时按规进行抽签选房。
做好群众的政策讲解员
作为董家村第1、2、3村民小组的临时负责人,她积极做好政策的讲解员,让村民真正听懂弄通相关政策,尤其在处理十村整合分房问题过程中,为了协助村两委积极稳定村民情绪,化解存在的矛盾,利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吾乡董家”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弘扬正能量,使区委、区政府的政策、答复意见和声音及时贯彻到全村,点击阅读量每次都能达到三四千,几乎覆盖了董家村全体人员并通过各种微信群向外扩散,使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解实情,及时有力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政策意见上来,使矛盾逐步化解,使分房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姑娘户土地收益分配问题上,她配合管区、村积极参与到调解中,整理归类相关法律政策文件,为顺利调解提供依据,避免了矛盾升级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做好党建工作的创新策划员
服务党建,融入党建,开展活动是关键。她积极协助村党委开展好传统学习课堂的同时,改变和创新学习方式,协助策划组织开展了“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宣讲报告会、庆七一“爱诚仁孝虞麓下,乔迁新居颂党恩”朗诵活动暨“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系列宣讲活动,从“被动听”到“主动讲”,从“倾听者”变成“讲述者”,直观生动的宣讲,身边的党员讲述身边的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纯粹的理论转化变成党员的身边实践,从“细微处”凸显“大格局”,切实激发带动其他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头做实事,主动担责任。
传承红色基因,秉持初心前行,让实地课堂用起来。在党员教育中,她协助配合村党委运用观摩、体验、讲授、研讨等多种学习方式,采取主动学、走出去、学回来等形式,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先后协助策划组织党员赴长清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董家街道甄家村等地学习教育用实地实情实景教育党员、感化党员、激励党员,进一步了强化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学习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的积极性,以及对标进行党性自检,汲取精神营养的自觉性。
发挥科技优势,改变教育模式,让网络课堂联起来。在疫情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接触,她协助村党委利用网络平台,运用学习强国APP中的强国视频会议,协助开展多次线上主题党日活动,云学习不断档。每次视频会议后,积极听取党员意见,群策群力,不断优化学习流程,努力让老龄党员也加入到网络学习中,更努力满足年轻党员自主便捷的学习需求,延伸学习研讨时间空间,实现学习资源共享。网络课堂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学习积极性,网络课堂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党员可以有针对性的学,带着问题学,从而运用到实践中。
做好党建工作的总结宣传员
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适应村改居管理模式的变化,在管理区崔书记的指导下,她总结归纳出《董家庄村党委“321+6”党建工作法》,是董家庄村党委党建工作的再延续,更是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探索。
运营“吾乡董家”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其舆论传播功能,宣传董家庄村党委党建工作、村委会村务工作新动态,广泛收集民意,提升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认可程度。同时,她积极协助编写村两委各类汇报材料,如优秀党支部事迹材料、文明单位申报材料等。仔细认真梳理董家庄村文明村创建与文明实践站的相关档案,规范早期档案,提升创建水平,将村两委各类工作切实展现出来,做好文明村创建与文明实践站的档案整理员。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作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员,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她将继续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为董家的乡村振兴贡献“她”力量!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4
小王,男,壮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学位,现任xx市xx区xx镇xx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为响应xx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小王回到家乡xx村,投身到家乡建设中,与爱人、女儿分居三地。在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小王高票当选为xx村党总支书记,成为xx镇年纪最小、学历最高的党总支书记。
勇担重任,乡村焕颜。
当选为村支书后,小王的首要任务便是完成xx村的“三清三拆”工作。xx村位于xx市西部,地处左江下游,因水域丰富、巷道多、民居杂等特点,此次高铁沿线风貌提升改造工作任务重大,有6个坡属于xx镇的重点“清拆对象”,同时,还有393栋民居的外立面亟待改造提升。
小王深刻认识到,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宜居的村庄,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他主动担任“总队长”,迅速制定了“四支队伍”的工作机制,即组建一支宣传队,向群众宣传进行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动员群众进行房屋外立面的改造;组建一支保洁队,对各坡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组建一支钩机队,对各坡的废弃猪栏、牛栏、鸡舍、杂物房等进行拆除并清理掉产生的建筑垃圾;组建一支绿化队,开展“微菜园”、”微果园”建设,实现村庄环境净化、绿化、亮化。
“四支队伍”得到了村委及群众的一致认可,xx村乡村风貌宣传队、保洁队、钩机队、绿化队相继成立,小王担任“总队长”,开始“走街串巷做动员、上山下坡调研走访、深入开展‘三清三拆’”的生活。
民居外立面改造工作出现问题,小王“白加黑”“5+2”地同村民反复沟通、协商,为村民答疑解惑,直至问题解决;“清拆”工作不到位,小王带着村委成员亲自上阵,清理垃圾、搬运废弃物、清理水塘……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xx村共清理出各类建筑废弃物及垃圾19000余吨,改造提升民居外立面近500栋,新建娱乐设施、休闲广场2处,改造“微菜园”、”微果园”31个。累计投入劳动力近人次,筹措资金153万元,整个村的风貌焕然一新。已是耄耋之年的村民胡大显,谈到村里的变化,激动地说:“我在xx村生活了80多年,村子从来没这么干净整洁过。现在是路平了、水塘干净了、绿树更多了,环境和城市有得一比。”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小王竭尽所能,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带领xx村以崭新的面貌和形象开创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防疫一线,冲锋在前。
作为村党总支部书记,小王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xx村谋划发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用时时冲在前,事事干在先的过硬作风,带头冲锋在防疫一线,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为xx村筑起了防疫的铜墙铁壁。
20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小王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落实网格责任,发动全体党员群众、志愿者开展防控工作,排查从中高风险地区的返乡人员,采取广播、入户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动员村民接种疫苗。
2022年春节,无情的新冠病毒卷土重来,袭击了广西百色市,疫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大年初四,小王在接到镇党委的紧急通知后,连夜驱车从城区赶往村里,在大家奔向团聚的日子,小王冲上了抗疫一线。
此时正值春节期间,xx村春节返乡、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大,村坡之间走家串户频繁,防疫工作十分严峻。小王知道,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防控措施早一分落实,村民安全就多一份保障。他到村后连夜紧急召集村干召开村“两委”会议,第一时间对全村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统筹准备防疫物资。他率先带领村干前往那坛坡、坛仓坡两个主要进村路口开设党员疫情防控先锋岗,以身作则引导村“两委”干部在防疫工作中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意识,促使全村上下拧成“一根绳”。寒风深夜,一顶帐篷,一张桌子,小王率先进驻卡点,开始了守卡排查。
天未亮,小王刚从卡点值守回来便带着村干、志愿者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深入排查不漏一户一人,入户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劝散村民聚众赌博扎堆聊天,疏导居家隔离人员心理情况,最累、最繁琐的事都是小王带头去干。
因为设置防控卡点,给村民日常进出造成了不便,少数村民开始并不理解,小王就每天驻在卡点,不厌其烦对过往村民耐心劝解,为大家讲政策、讲疫情。春节是xx村办喜事的高峰期,小王第一时间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劝止,坚决不允许操办宴席,同时向全体村民发出“告全体村民书”,取消所有开年走访活动。在百色疫情持续肆虐的时候,小王带头用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守住了xx这一片净土。
作为村里的主心骨,小王24小时吃住在村委、卡点,从清晨到深夜片刻不离岗,忙碌在统筹协调各项防疫任务中。常常因为时间匆忙,他顾不得煮东西吃,就在帐篷里泡一碗方便面充饥。这期间他的手机从不离身片刻,时刻关注着每一条预警信息,准确迅速传达给每一位村民,却经常忽略了家人的联系讯息。连续一个多月,小王始终忙碌在xx防控一线,却没有时间回家看看离村只有十几公里的爱人和女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持久战中,小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诺言,他始终站在第一线,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彰显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担当。
历经“三清三拆”、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考验,小王始终百折不挠,默默奉献,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作为一位党员,一名“兵支书”,小王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履职;他说,当过兵的人,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就肩负着使命,这个使命是一辈子的,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不褪色。
小王同志退伍不退志,扎根献基层,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代表,是退役军人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先进典型。207月,小王被评为xx区xx镇优秀共产党员。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5
小李,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古河乡石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桥头村共有178户、560人,党员4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该同志按照古河乡党委“党建作引领、产业筑基础、美丽搭载体、乡风提内涵”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狠抓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带领石桥头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强党建,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自20xx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实施以来,该同志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先锋指数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打造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从“两委”班子抓起,按照乡党委的工作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更好推动工作,该同志多次自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滦南县、昌黎县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学习考察,引导大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认识差距、比学赶超。注重发扬民主,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符合石桥头村实际的乡村振兴创建方案。同时,组织开展了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党员义务劳动,党员志愿服务和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村干部一心为民谋发展,党员先行先试做示范,也调动起群众参与村内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育产业,筑牢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做基础。该同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分析市场前景,结合村民多年形成的农业生产实际,为石桥头村确定了皮毛动物养殖和果菜种植“两条腿走路”的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远程教育、党员之家开设“专家大讲堂”,定期聘请农技专家来村为群众免费传授养殖技术,组织村内养殖能手和一般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养殖观念。20xx年,全村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养殖量达到2万只,石桥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皮毛动物养殖大村。为改变单一养殖结构,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途径,该同志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及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周边地区参观考察,结合本村实际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鼓励村民发展黄瓜、甜瓜、桃、葡萄等果菜种植,并积极帮助棚户引进新品种。20xx年以来,全村新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5座,棚菜面积累计发展到320余亩,棚均销售收入达3万元。在产业的有力带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5元。20xx年,投资50万元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落户,石桥头村建成5座高标准温室对外承包,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来源。目前,石桥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2万元。
三、促美丽,搭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石桥头村是20xx省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近年来,该同志又提出“绿、美、亮、净、硬”五字标准,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合理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及自筹资金30余万元,建成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一座;翻新柏油路800米,村内主副街道基本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安装路灯40盏,全村路灯达到85盏,实现主街道全部亮化;在村内栽植绿化树木500棵,经过近几年的绿化攻坚行动,村庄绿化率达到了42%;清理村内及周边残垣断壁6处,清理垃圾1400方,村庄更加干净整洁;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旱厕223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了100%;改造提升村内废旧坑塘,建成占地4亩的百姓公园,完善休闲步道、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并融入当地传统民俗,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同时,对村址周边围墙进行美化,粉刷绘制文化墙1400平米,村庄更加靓丽多彩。
四、转乡风,丰富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内涵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提高,还离不开村民精神面貌的重塑。近年来,该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根本扭转。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开展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培树村民“知美、爱美、建美、护美”意识,以环境美促进精神美,村内72%的家庭达到了美丽庭院标准,20%的家庭达到了精品美丽庭院标准。每年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身边典型,在全村营造见贤思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同时,团结村内有成就、有威望的乡贤组成村民调解委员会,村民之间的矛盾在村内便得到有效化解,成功做到了将矛盾“吸附在当地”。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石桥头村保持了和谐稳定,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6
“事业兴旺,关键在党”,这是xx县乡村振兴局干部,xx镇xx村第一书记小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李自20xx年5月选派驻村以来,真抓实干、倾情付出,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培育支柱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补齐村户短板,20xx年底实现整村脱贫退出,116户508人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的他,再一次站在了乡村振兴建设一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xx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强基础、重创新、育特色、促提升、抓服务”的工作思路,以“四抓两整治”为抓手,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职能,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全面加强组织建设。
一是注重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提素质。
严格落实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推动党员做到五个熟悉(熟悉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熟悉党建理论知识、熟悉村情实际、熟悉法律法规、熟悉全村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党员在理论水平上要高人一筹,在干事创业上要先迈一步,引导xx村党员做好“惠民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信息员、帮办实事服务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夯基础。
对照党章,严格执行“党员管理制度”、“交心谈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不断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将从严管党治党措施落到实处,将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结合村情实际,创新推行xx村“流动党员定期联系制度”“帮学帮教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帮办实事积分管理制度”,自觉践行为民服务宗旨,20xx年来,认真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共4件,化解矛盾纠纷6起,开展为民代办服务15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是聚力党员队伍建设强筋骨。
注重从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发展成党员,让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带头能力强的人吸收进党员干部队伍,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不断让基层党组织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凝聚起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为xx村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7
谭xx,男,汉族,中共党员,34岁,xx年7月入党,现任xx镇合旺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疾苦,自担任合旺村支书以来,他就扎根在了村委办公室,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心系民生,一言一行皆为民
20xx年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一年,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来没有抱怨,他率先垂范,带头领着村、组干部逐户逐人进行摸排,完成了全村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户台账,为精准落实脱贫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政策落地有声,加大帮扶力度,他组织包保干部定期走访,及时动态调整贫困户基本信息,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及包保干部按照计划定期开展摸排,时时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存在的.困难。并对接镇里相关政策,及时提供帮助,对照“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项目”要求,对标查找短板和返贫项目,核查未落实的扶贫政策,建好“回头看”台账,对达标不稳定和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研究“回头帮”措施,完善帮扶计划,做到脱贫路上不掉队,不漏一户一人。
两年多来,他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硬化通组路、机耕道等15公里,为185户农户硬化了庭院和串户路,67户老旧房和危房改造,新建文化活动广场2座,组织农业技术培训145人次,为特殊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等等,在他的努力下,20xx年合旺村代表平坝区接受国家第三方脱贫评估,零问题通过评估,同时合旺村被列为20xx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尝新尝变,闯出脱贫致富好路径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合旺村脱贫攻坚队的队长,他进一步完善脱贫制度上墙和责任分工,实现挂图作战,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全村开展工作的重点纳入到村委重要议事日程,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除此以外,为建好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他严格规范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锤炼党员作风,完善党员发展流程,积极吸纳优秀青年,壮大后备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战斗力量。与此同时,他深深明白,产业发展是乡村富裕的必要途径,单靠村民单打独斗,种植农作物是很难实现脱贫奔小康的。他守正创新,多次到地里进行考察调研,并派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外地考察,借鉴多个优秀种植基地经验,结合合旺村实际,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传统的蔬菜、瓜果种植经验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以种植大顶苦瓜,毛节瓜,香芋南瓜等反季节瓜系列蔬菜为主广东江门鹤山市共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安顺市平坝区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双向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20xx年,合旺村又迎来了一次历史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合旺村、高田村为核心,打造万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共涉及3600余块土地,涉及农户1100余户;基础设施建设需征地100余亩,需迁坟300余井。面对这个“大活路”,他没有退缩,总是把最困难,最严峻的工作扛在自己肩上,入户走访、协调矛盾、流转土地、查看产业项目,他的足迹踏遍了合旺村的每一个角落。走访、考察归来,连夜在办公室整理走访资料,夜深人静,合旺村村委办公室总有一盏灯亮至深夜,仿佛是整个村的灯塔;白加黑,5+2的工作机制,让他本来年轻的脸庞显得有些憔悴,每次见他总能看的他的眼圈布满血丝。但他从不觉得累,总想着再快一点,再努力一点,村民就能早一步踏上小康之路。正是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打动了合旺村的许多群众,渐渐地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纷纷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人心齐,泰山移,一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合旺村迁坟几十井,倒地坎两万多米,全村流转土地4500余亩,完成蔬菜基地供水灌溉保障工作以及产业大道排水沟建设,蔬菜种植不断规模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不辜负组织的信任,让群众满意,切实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是谭xx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他一直兢兢业业,敢扛事、愿做事,时刻体现着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8
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小刘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用真相赢得民心,激发消除贫困的内在力量。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青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这里的贫困在省里挂号:全村生病、残疾、智力贫困现象突出,集体经济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大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小刘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小刘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小刘是否来镀金。但小刘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小刘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寻求良策实际招募,铺设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小刘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小刘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小刘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住党建促进和谐,描绘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9
2016年4月10日,受市委办指派,小刘来到了省定贫困村——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四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瑶乡、甘于奉献,唱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雄浑乐章,让村民们收获了脱贫奔康的成果:目前,上东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收入由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至39万元,实现从贫困村向小康村、从“后进村”向“后劲村”、从产业空心村向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用真情赢民心,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力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但这里的贫困却在省里“挂了号”:全村因病、因残、因智致贫现象突出,集体经济薄弱,交通闭塞,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驻上东村时,小刘既兴奋又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打造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作表率。这就意味着,上东村的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出新、出彩。作为军转干部的他深感重任在肩,心里暗暗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不拔穷根不摘穷帽绝不收兵!
要改变贫困,先改变自己。从机关到乡村,扎下根来,才能把“两条心”变成“一条心”。白天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晚上熬夜归整扶贫资料,一到上东村,小刘就忙活开了。
初来乍到,有些村民对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猜想小刘是不是来“镀金”的。但小刘决心以真心赢民心,凝聚脱贫攻坚向心力。周一到周五,吃、住、工作都在村里的工作模式,让他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主动深入村民家中,嘘寒问暖拉家常,了解村民们的家庭成员和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5户153人,无劳动能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寻致富良策,与贫困户同劳动。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群众筹措扶贫慈善款和物资共计100余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00多人次。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刘始终同村党员干部奋战在防疫一线,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甘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付出和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上东村村民。如今,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不再有了,致富奔康的内生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谋良策出实招,铺筑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穷要治根。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难以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稳定脱贫。
在实际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小刘与村“两委”班子一道谋思路、出主意,找准产业兴村突破口。他立足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位出租、竹制品加工等。另外,小刘还为上东村争取到了韶新高速的一个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称他这是为上东人民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小刘还通过建立致富带头人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通电商、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一道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户形成了“造血”功能、走上长效、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党建促和谐,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以省、市、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实施方案》为指导,突出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较多、经常性教育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微信群,在群里及时发布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的党员搭建起一个学习教育的便捷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注重发展培养党员,近三年来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岁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注重以制度管理党务村务,着力解决班子“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建促和谐,如今的上东村各项社会事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也先后荣获了“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引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如今的上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致富奔康的劲头更足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1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第四篇: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1
小东,197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2月退伍,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3月,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退役军人小东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小东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延家川村旧貌换新颜。
凝聚班子的战斗力
自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92户188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产业发展创益明显
他上任后发现,延家川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年9月成立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转川地60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27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400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387户1089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20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100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40%,可直接带动20户62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3口水井,维修2处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90多盏,热水器56个,新式电表370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235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30人的幸福家园,争取200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中秋节,举办了延家川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团结老兵共创共建战疫一线勇敢逆行行
作为延家川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战役一线勇敢逆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2
小王,男,壮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学位,现任xx市xx区xx镇xx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为响应xx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小王回到家乡xx村,投身到家乡建设中,与爱人、女儿分居三地。在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小王高票当选为xx村党总支书记,成为xx镇年纪最小、学历最高的党总支书记。
勇担重任,乡村焕颜。
当选为村支书后,小王的首要任务便是完成xx村的“三清三拆”工作。xx村位于xx市西部,地处左江下游,因水域丰富、巷道多、民居杂等特点,此次高铁沿线风貌提升改造工作任务重大,有6个坡属于xx镇的重点“清拆对象”,同时,还有393栋民居的外立面亟待改造提升。
小王深刻认识到,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宜居的村庄,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他主动担任“总队长”,迅速制定了“四支队伍”的工作机制,即组建一支宣传队,向群众宣传进行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动员群众进行房屋外立面的改造;组建一支保洁队,对各坡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组建一支钩机队,对各坡的废弃猪栏、牛栏、鸡舍、杂物房等进行拆除并清理掉产生的建筑垃圾;组建一支绿化队,开展“微菜园”、”微果园”建设,实现村庄环境净化、绿化、亮化。
“四支队伍”得到了村委及群众的一致认可,xx村乡村风貌宣传队、保洁队、钩机队、绿化队相继成立,小王担任“总队长”,开始“走街串巷做动员、上山下坡调研走访、深入开展‘三清三拆’”的生活。
民居外立面改造工作出现问题,小王“白加黑”“5+2”地同村民反复沟通、协商,为村民答疑解惑,直至问题解决;“清拆”工作不到位,小王带着村委成员亲自上阵,清理垃圾、搬运废弃物、清理水塘……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xx村共清理出各类建筑废弃物及垃圾19000余吨,改造提升民居外立面近500栋,新建娱乐设施、休闲广场2处,改造“微菜园”、”微果园”31个。累计投入劳动力近人次,筹措资金153万元,整个村的风貌焕然一新。已是耄耋之年的村民胡大显,谈到村里的变化,激动地说:“我在xx村生活了80多年,村子从来没这么干净整洁过。现在是路平了、水塘干净了、绿树更多了,环境和城市有得一比。”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小王竭尽所能,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带领xx村以崭新的面貌和形象开创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防疫一线,冲锋在前。
作为村党总支部书记,小王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xx村谋划发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用时时冲在前,事事干在先的过硬作风,带头冲锋在防疫一线,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为xx村筑起了防疫的铜墙铁壁。
20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小王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落实网格责任,发动全体党员群众、志愿者开展防控工作,排查从中高风险地区的返乡人员,采取广播、入户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动员村民接种疫苗。
2022年春节,无情的新冠病毒卷土重来,袭击了广西百色市,疫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大年初四,小王在接到镇党委的紧急通知后,连夜驱车从城区赶往村里,在大家奔向团聚的日子,小王冲上了抗疫一线。
此时正值春节期间,xx村春节返乡、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大,村坡之间走家串户频繁,防疫工作十分严峻。小王知道,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防控措施早一分落实,村民安全就多一份保障。他到村后连夜紧急召集村干召开村“两委”会议,第一时间对全村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统筹准备防疫物资。他率先带领村干前往那坛坡、坛仓坡两个主要进村路口开设党员疫情防控先锋岗,以身作则引导村“两委”干部在防疫工作中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意识,促使全村上下拧成“一根绳”。寒风深夜,一顶帐篷,一张桌子,小王率先进驻卡点,开始了守卡排查。
天未亮,小王刚从卡点值守回来便带着村干、志愿者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深入排查不漏一户一人,入户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劝散村民聚众赌博扎堆聊天,疏导居家隔离人员心理情况,最累、最繁琐的事都是小王带头去干。
因为设置防控卡点,给村民日常进出造成了不便,少数村民开始并不理解,小王就每天驻在卡点,不厌其烦对过往村民耐心劝解,为大家讲政策、讲疫情。春节是xx村办喜事的高峰期,小王第一时间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劝止,坚决不允许操办宴席,同时向全体村民发出“告全体村民书”,取消所有开年走访活动。在百色疫情持续肆虐的时候,小王带头用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守住了xx这一片净土。
作为村里的主心骨,小王24小时吃住在村委、卡点,从清晨到深夜片刻不离岗,忙碌在统筹协调各项防疫任务中。常常因为时间匆忙,他顾不得煮东西吃,就在帐篷里泡一碗方便面充饥。这期间他的手机从不离身片刻,时刻关注着每一条预警信息,准确迅速传达给每一位村民,却经常忽略了家人的联系讯息。连续一个多月,小王始终忙碌在xx防控一线,却没有时间回家看看离村只有十几公里的爱人和女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持久战中,小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诺言,他始终站在第一线,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彰显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担当。
历经“三清三拆”、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考验,小王始终百折不挠,默默奉献,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作为一位党员,一名“兵支书”,小王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履职;他说,当过兵的人,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就肩负着使命,这个使命是一辈子的,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不褪色。
小王同志退伍不退志,扎根献基层,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代表,是退役军人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先进典型。207月,小王被评为xx区xx镇优秀共产党员。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3
谭xx,男,汉族,中共党员,34岁,xx年7月入党,现任xx镇合旺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疾苦,自担任合旺村支书以来,他就扎根在了村委办公室,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心系民生,一言一行皆为民
20xx年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一年,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来没有抱怨,他率先垂范,带头领着村、组干部逐户逐人进行摸排,完成了全村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户台账,为精准落实脱贫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政策落地有声,加大帮扶力度,他组织包保干部定期走访,及时动态调整贫困户基本信息,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及包保干部按照计划定期开展摸排,时时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存在的困难。并对接镇里相关政策,及时提供帮助,对照“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项目”要求,对标查找短板和返贫项目,核查未落实的扶贫政策,建好“回头看”台账,对达标不稳定和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研究“回头帮”措施,完善帮扶计划,做到脱贫路上不掉队,不漏一户一人。
两年多来,他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硬化通组路、机耕道等15公里,为185户农户硬化了庭院和串户路,67户老旧房和危房改造,新建文化活动广场2座,组织农业技术培训145人次,为特殊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等等,在他的努力下,20xx年合旺村代表平坝区接受国家第三方脱贫评估,零问题通过评估,同时合旺村被列为20xx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尝新尝变,闯出脱贫致富好路径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合旺村脱贫攻坚队的队长,他进一步完善脱贫制度上墙和责任分工,实现挂图作战,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全村开展工作的重点纳入到村委重要议事日程,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除此以外,为建好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他严格规范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锤炼党员作风,完善党员发展流程,积极吸纳优秀青年,壮大后备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战斗力量。与此同时,他深深明白,产业发展是乡村富裕的必要途径,单靠村民单打独斗,种植农作物是很难实现脱贫奔小康的。他守正创新,多次到地里进行考察调研,并派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外地考察,借鉴多个优秀种植基地经验,结合合旺村实际,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传统的蔬菜、瓜果种植经验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以种植大顶苦瓜,毛节瓜,香芋南瓜等反季节瓜系列蔬菜为主广东江门鹤山市共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安顺市平坝区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双向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20xx年,合旺村又迎来了一次历史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合旺村、高田村为核心,打造万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共涉及3600余块土地,涉及农户1100余户;基础设施建设需征地100余亩,需迁坟300余井。面对这个“大活路”,他没有退缩,总是把最困难,最严峻的工作扛在自己肩上,入户走访、协调矛盾、流转土地、查看产业项目,他的足迹踏遍了合旺村的每一个角落。走访、考察归来,连夜在办公室整理走访资料,夜深人静,合旺村村委办公室总有一盏灯亮至深夜,仿佛是整个村的灯塔;白加黑,5+2的工作机制,让他本来年轻的脸庞显得有些憔悴,每次见他总能看的他的眼圈布满血丝。但他从不觉得累,总想着再快一点,再努力一点,村民就能早一步踏上小康之路。正是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打动了合旺村的许多群众,渐渐地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纷纷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人心齐,泰山移,一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合旺村迁坟几十井,倒地坎两万多米,全村流转土地4500余亩,完成蔬菜基地供水灌溉保障工作以及产业大道排水沟建设,蔬菜种植不断规模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不辜负组织的信任,让群众满意,切实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是谭xx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他一直兢兢业业,敢扛事、愿做事,时刻体现着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4
她,虽是一名90后女孩,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担当;她,虽从小生活在市里,却对农村有着一份特殊的眷恋和情怀;她,虽有拿高薪做白领的机会,却毅然放弃选择服务家乡和父老……,她就是董家街道董家村乡村振兴专员小孙。她入职以来能够迅速转变角色,积极参与村级各项工作,成为董家村的一名得力干将。
做好党员的带头示范员
作为董家庄村党委第一党支部书记,她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党委组织安排的各项活动中,积极主动、冲锋在前,为第一党支部其他35名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支部日常管理中,她积极下达上级的各项指示和学习任务,对于支部内行动不便的老龄党员,及时将学习材料送达老同志手中,不让第一党支部内的一名党员掉队。
疫情期间,她作为分网格长,积极调配网格内的党员团员防控志愿者分片分段,进行人员排查盯控、村内大集劝离、宣传防控知识、下达防控通知,有效地防止了人员聚集,提高了村民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筑牢了村党委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她带头上交了壹仟元“特殊党费”,支部36名党员全部上交并积极捐赠,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在安置房分房现场,她积极组织本支部党员担任志愿者,为村民提供服务,保障分房现场有序进行,保障村民按时按规进行抽签选房。
做好群众的政策讲解员
作为董家村第1、2、3村民小组的临时负责人,她积极做好政策的讲解员,让村民真正听懂弄通相关政策,尤其在处理十村整合分房问题过程中,为了协助村两委积极稳定村民情绪,化解存在的矛盾,利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吾乡董家”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弘扬正能量,使区委、区政府的政策、答复意见和声音及时贯彻到全村,点击阅读量每次都能达到三四千,几乎覆盖了董家村全体人员并通过各种微信群向外扩散,使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解实情,及时有力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政策意见上来,使矛盾逐步化解,使分房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姑娘户土地收益分配问题上,她配合管区、村积极参与到调解中,整理归类相关法律政策文件,为顺利调解提供依据,避免了矛盾升级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做好党建工作的创新策划员
服务党建,融入党建,开展活动是关键。她积极协助村党委开展好传统学习课堂的同时,改变和创新学习方式,协助策划组织开展了“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宣讲报告会、庆七一“爱诚仁孝虞麓下,乔迁新居颂党恩”朗诵活动暨“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系列宣讲活动,从“被动听”到“主动讲”,从“倾听者”变成“讲述者”,直观生动的宣讲,身边的党员讲述身边的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纯粹的理论转化变成党员的身边实践,从“细微处”凸显“大格局”,切实激发带动其他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头做实事,主动担责任。
传承红色基因,秉持初心前行,让实地课堂用起来。在党员教育中,她协助配合村党委运用观摩、体验、讲授、研讨等多种学习方式,采取主动学、走出去、学回来等形式,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先后协助策划组织党员赴长清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董家街道甄家村等地学习教育用实地实情实景教育党员、感化党员、激励党员,进一步了强化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学习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的积极性,以及对标进行党性自检,汲取精神营养的自觉性。
发挥科技优势,改变教育模式,让网络课堂联起来。在疫情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接触,她协助村党委利用网络平台,运用学习强国APP中的强国视频会议,协助开展多次线上主题党日活动,云学习不断档。每次视频会议后,积极听取党员意见,群策群力,不断优化学习流程,努力让老龄党员也加入到网络学习中,更努力满足年轻党员自主便捷的学习需求,延伸学习研讨时间空间,实现学习资源共享。网络课堂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学习积极性,网络课堂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党员可以有针对性的学,带着问题学,从而运用到实践中。
做好党建工作的总结宣传员
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适应村改居管理模式的变化,在管理区崔书记的指导下,她总结归纳出《董家庄村党委“321+6”党建工作法》,是董家庄村党委党建工作的再延续,更是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探索。
运营“吾乡董家”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其舆论传播功能,宣传董家庄村党委党建工作、村委会村务工作新动态,广泛收集民意,提升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认可程度。同时,她积极协助编写村两委各类汇报材料,如优秀党支部事迹材料、文明单位申报材料等。仔细认真梳理董家庄村文明村创建与文明实践站的相关档案,规范早期档案,提升创建水平,将村两委各类工作切实展现出来,做好文明村创建与文明实践站的档案整理员。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作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员,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她将继续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为董家的乡村振兴贡献“她”力量!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5
4月10日,受市委办指派,小刘来到了省定贫困村——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四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瑶乡、甘于奉献,唱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雄浑乐章,让村民们收获了脱贫奔康的成果:目前,上东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收入由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至39万元,实现从贫困村向小康村、从“后进村”向“后劲村”、从产业空心村向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用真情赢民心,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力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但这里的贫困却在省里“挂了号”:全村因病、因残、因智致贫现象突出,集体经济薄弱,交通闭塞,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驻上东村时,小刘既兴奋又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打造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作表率。这就意味着,上东村的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出新、出彩。作为军转干部的他深感重任在肩,心里暗暗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不拔穷根不摘穷帽绝不收兵!
要改变贫困,先改变自己。从机关到乡村,扎下根来,才能把“两条心”变成“一条心”。白天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晚上熬夜归整扶贫资料,一到上东村,小刘就忙活开了。
初来乍到,有些村民对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猜想小刘是不是来“镀金”的。但小刘决心以真心赢民心,凝聚脱贫攻坚向心力。周一到周五,吃、住、工作都在村里的工作模式,让他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主动深入村民家中,嘘寒问暖拉家常,了解村民们的家庭成员和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5户153人,无劳动能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寻致富良策,与贫困户同劳动。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群众筹措扶贫慈善款和物资共计100余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00多人次。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刘始终同村党员干部奋战在防疫一线,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甘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付出和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上东村村民。如今,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不再有了,致富奔康的内生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谋良策出实招,铺筑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穷要治根。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难以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稳定脱贫。
在实际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小刘与村“两委”班子一道谋思路、出主意,找准产业兴村突破口。他立足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位出租、竹制品加工等。另外,小刘还为上东村争取到了韶新高速的一个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称他这是为上东人民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小刘还通过建立致富带头人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通电商、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一道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户形成了“造血”功能、走上长效、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党建促和谐,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以省、市、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为指导,突出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较多、经常性教育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微信群,在群里及时发布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的党员搭建起一个学习教育的便捷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注重发展培养党员,近三年来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岁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注重以制度管理党务村务,着力解决班子“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建促和谐,如今的上东村各项社会事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也先后荣获了“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引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如今的上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致富奔康的劲头更足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6
20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小刘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用真相赢得民心,激发消除贫困的内在力量。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青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这里的贫困在省里挂号:全村生病、残疾、智力贫困现象突出,集体经济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大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小刘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小刘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小刘是否来镀金。但小刘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20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小刘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寻求良策实际招募,铺设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小刘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小刘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小刘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住党建促进和谐,描绘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7
小李,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古河乡石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桥头村共有178户、560人,党员4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该同志按照古河乡党委“党建作引领、产业筑基础、美丽搭载体、乡风提内涵”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狠抓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带领石桥头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强党建,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自20xx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实施以来,该同志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先锋指数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打造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从“两委”班子抓起,按照乡党委的工作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更好推动工作,该同志多次自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滦南县、昌黎县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学习考察,引导大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认识差距、比学赶超。注重发扬民主,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符合石桥头村实际的乡村振兴创建方案。同时,组织开展了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党员义务劳动,党员志愿服务和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村干部一心为民谋发展,党员先行先试做示范,也调动起群众参与村内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育产业,筑牢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做基础。该同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分析市场前景,结合村民多年形成的农业生产实际,为石桥头村确定了皮毛动物养殖和果菜种植“两条腿走路”的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远程教育、党员之家开设“专家大讲堂”,定期聘请农技专家来村为群众免费传授养殖技术,组织村内养殖能手和一般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养殖观念。20xx年,全村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养殖量达到2万只,石桥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皮毛动物养殖大村。为改变单一养殖结构,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途径,该同志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及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周边地区参观考察,结合本村实际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鼓励村民发展黄瓜、甜瓜、桃、葡萄等果菜种植,并积极帮助棚户引进新品种。20xx年以来,全村新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5座,棚菜面积累计发展到320余亩,棚均销售收入达3万元。在产业的有力带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5元。20xx年,投资50万元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落户,石桥头村建成5座高标准温室对外承包,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来源。目前,石桥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2万元。
三、促美丽,搭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石桥头村是20xx省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近年来,该同志又提出“绿、美、亮、净、硬”五字标准,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合理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及自筹资金30余万元,建成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一座;翻新柏油路800米,村内主副街道基本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安装路灯40盏,全村路灯达到85盏,实现主街道全部亮化;在村内栽植绿化树木500棵,经过近几年的绿化攻坚行动,村庄绿化率达到了42%;清理村内及周边残垣断壁6处,清理垃圾1400方,村庄更加干净整洁;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旱厕223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了100%;改造提升村内废旧坑塘,建成占地4亩的百姓公园,完善休闲步道、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并融入当地传统民俗,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同时,对村址周边围墙进行美化,粉刷绘制文化墙1400平米,村庄更加靓丽多彩。
四、转乡风,丰富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内涵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提高,还离不开村民精神面貌的重塑。近年来,该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根本扭转。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开展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培树村民“知美、爱美、建美、护美”意识,以环境美促进精神美,村内72%的家庭达到了美丽庭院标准,20%的家庭达到了精品美丽庭院标准。每年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身边典型,在全村营造见贤思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同时,团结村内有成就、有威望的乡贤组成村民调解委员会,村民之间的矛盾在村内便得到有效化解,成功做到了将矛盾“吸附在当地”。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石桥头村保持了和谐稳定,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8
走进xx镇xx社区桥头组,一条条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一栋栋房子整齐有序,一片片脐橙产业基地葱葱郁郁,一户户农户脸上藏不住满心喜悦……一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无不展现着这个美丽乡村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县委统战部下派的驻村干部——试验区联络中心办公室主任小黄密不可分。
深入开展遍访,助推乡村振兴
为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小黄严格按照xx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出发点,组织包片干部、包保干部深入开展走访、排查及防止返贫致贫等各项工作,通过进组入户、电话核实、微信联系等方式消息了解片区内脱贫户、监测户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掌握收入情况,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确保三类重点人群增产增收。
打造特色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以实施产业助推增收要求,以柑桔产业为主导产业推进,完成柑桔种植6000余亩、挂果20xx余亩,组织产业指导员到深入果地对农户开展《柑桔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培训》,培训农户30余人次,发放诱虫粘虫球75000余个,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00余盏,通过多方式杀害病虫防止传播黄龙病等病虫害,20xx年5月5日,脐橙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大力配合社区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按照没有一片撂荒地的要求,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粮食种植工作,结合稻谷种植示范点大力动员群众发展250亩“稻+鱼”种养殖项目,发放玉米种子1200斤、黄豆300斤,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群众增收。
加强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积极配合实施20xx年xx镇柑桔园改造建设项目,完成7条单轨运输轨道安装,共计4000余米,安装完成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滴灌管网,履带式旋耕机、开沟机施肥机已采购到位。积极申报《20xx年xx镇xx社区桥头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庄整治项目》,完成新建公厕30.57㎡,河道垃圾淤泥清理1858.82m,河道驳岸砌石1126m,拦水坝挡墙120.3m,驳岸石砌筑69.6m,混凝土仿木护栏132.95m,台阶5.4m,雨水沟1645.5m,卵石排水沟91.52m,挡墙253.9m。申报《20xx年xx镇xx社区桥头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乡村环境整治项目》,完成改造112户卫生厕所改造。实施《20xx年xx镇xx社区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示点宜居农房建设项目》,投资241万元,已完成62户宜居农房改造,老旧墙面改造17627.55㎡,老屋顶改造750.78㎡,砖砌橱柜38户。
创新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到桥头寨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工作,切实提升群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组织召开2次群众会、院坝会,与群众交心谈心,切实了解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老百姓的所期所盼,并通过召开桥头寨议事小组会议进行共商,由议事小组牵头,对环境卫生整治、门前“三包”、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进行分片管理,形成社区管总、议事小组管事、群众共管的机制;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谋划申报项目,通过数字化,推进乡村治理,通过院坝会、群众会、入户等方式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宣传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新修订村规民约词句朗朗上口,让群众易记、易懂、易行,大力宣传弘扬勤俭节约、浪费可耻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消除邻里矛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实,培育文明乡风。
不忘初心使命,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帮助大病户廖顺清申请解决临时救助2万元,切实减轻农户因病造成的负担,为监测户韦正明户申请防贫扶助险,补助32108元;为辖区内3户残疾人家庭每户申请3000元进行无障碍改造,解决残疾患者生活困难;针对洋岐山组因降雨较大导致山石、泥巴垮塌影响群众上学、出行等情况,及时协调挖机对滚石、泥石进行清理,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需求;配合省民政厅开展春节期间“慈善情暖万家”慰问活动,为社区56户三留守人员发放慰问金及温暖包,共计约2.8万元;春节期间积极协调,为社区鳏寡孤独群众发放爱心棉被20套,床上三件套20套;因降雨导致群众水管断裂,及时协调水管,组织群众修缮饮水管网,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9
“事业兴旺,关键在党”,这是xx县乡村振兴局干部,xx镇xx村第一书记小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李自20xx年5月选派驻村以来,真抓实干、倾情付出,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培育支柱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补齐村户短板,20xx年底实现整村脱贫退出,116户508人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的他,再一次站在了乡村振兴建设一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xx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强基础、重创新、育特色、促提升、抓服务”的工作思路,以“四抓两整治”为抓手,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职能,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全面加强组织建设。
一是注重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提素质。
严格落实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推动党员做到五个熟悉(熟悉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熟悉党建理论知识、熟悉村情实际、熟悉法律法规、熟悉全村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党员在理论水平上要高人一筹,在干事创业上要先迈一步,引导xx村党员做好“惠民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信息员、帮办实事服务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夯基础。
对照党章,严格执行“党员管理制度”、“交心谈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不断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将从严管党治党措施落到实处,将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结合村情实际,创新推行xx村“流动党员定期联系制度”“帮学帮教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帮办实事积分管理制度”,自觉践行为民服务宗旨,20xx年来,认真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共4件,化解矛盾纠纷6起,开展为民代办服务15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是聚力党员队伍建设强筋骨。
注重从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发展成党员,让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带头能力强的人吸收进党员干部队伍,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不断让基层党组织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凝聚起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为xx村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五篇:关于黄河的成语_人物故事_俗语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传说
1、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黄河十八湾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2、成语: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 :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河山带砺、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波涛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惊涛骇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3、诗句:
【王昌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横吹曲辞·出赛》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送裴图南》
【杜甫】《黄河二首》: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行路难》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商隐】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乐府·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白居易】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生离别》
【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流芳】《黄河夜泊》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谢榛】《渡黄河》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胡曾】《咏史诗•黄河》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4、人物故事:
飞渡黄河战阎军——红军东征战役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从而使得中央红军在陕北初步站住了脚跟。然而陕北地区地瘠民稀,难以供养突然猛增的红军队伍。陕甘红军能否生存下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将中国革命引向新的阶段?下一步战略方针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了军委领导所关注的焦点。
毛泽东力主东征
关于红军的行动方向和战略方针问题,当时在党内领导层中并没有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目前我们刚到陕北,刚站住脚,应巩固一段时间再往前发展,有的主张往西,向宁夏发展,有的主张往北,向内蒙发展,以便背靠苏联,也有的要先往南,打击东北军、西北军的力量,以求巩固陕北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在发展中也可以巩固,部队应向东发展。1936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直接作战的力量”和努力“扩大红军”的方针。这个决议发布后,多数同志同意战略方向向东,但有的同志仍怕红军主力东进后,陕北根据地可能丧失。特别是李德在所谓《对战略的意见书》中,诬蔑毛泽东同志东进是想要挑起苏日战争。因此,1936年1月31日,军委在延长开会研究战略方针,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反复说明,东征讨阎无论政治上军事上都对我们有利,我们执行的是“发展中求巩固”的方针,但仍有部分同志担心黄河天险,渡过去后有没有回不来的可能。经讨论研究最后取得了共识,出师山西、进行东征就已是箭在弦上了。此时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多么希望在完成了震惊中外的壮举之后,能好好地休息一番。但他们知道,不打败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就永远也不会得到安宁。因此,一接到东征的命令,红军指战员立即打起精神驱除往日的疲劳,磨拳擦掌,积极地投入到东征的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东征战役,历时75天共歼敌7个团俘敌4000余人,扩展红军8000余人,不仅粉碎了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黄河封锁堡垒线,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从这一战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伟大的战略家,为后来红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打下了基础。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阳柳屯)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