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人物五题的散文
一、大脚
刘小飞因腿长走路飞快,云庄的人便给他起了个“大脚”的外号。“大脚,去哪呢?”问话的人话刚吐出口,大脚的声音就飘远了。说话的人意味深长地望着大脚逐渐模糊的身影,嘴里嘀咕着什么。转身,一阵风吹来,就把这一切给吹散了。
云庄的人都知大脚这么个人,谁家有什么活干,招呼一声,大脚一个箭步就飘到跟前了。大脚只是个杂工,钱多钱少或者只能赚几顿丰盛的饭的活儿,他都愿意干,你只要招呼声即可。大脚爹娘死得早,是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如今三十五六了,依然独身一人。
往云庄走,一直走到深处,那栋半新半旧墙壁上满是青绿的屋子就是大脚的栖息之地。屋背后就是满眼的绿色,有流水从山的缝隙缓缓而下,惹人神思。到了夏天,在山上干农活的云庄人累了慌了,就暂且躲到大脚的屋里缓缓神。热辣的太阳在天上行走,躲在屋里的人却是另外一番世界。山风带着股股清凉,在屋内沉浮,钻入云庄人的每一寸肌肤。
“你大脚有这么一个好屋,人又那么吃得苦,不怕脏又不怕累的,为啥找不到老婆?”大脚一下给问住了,仿佛一针扎到心窝里,只怔怔地发呆。“为啥,还能为啥?”从山上下来的云庄人有时恰巧碰见大脚在吃饭,也会被大脚拉着上桌喝上几杯。喝到最后,都喝得晕了,趴在炕上一不小心就把太阳睡到了山下。大脚在云庄人的撮合下也找过几个妇人,只是时间不长,短则几天,长则一两个月,就各走各路。与大脚过过日子的妇人,都说大脚不知道过日子,好不容易挣来的几个钱全浪费在酒上了。
一年后,大脚找了个媳妇儿,日子过得蛮滋润的。大脚出去找工干活时,他媳妇就在家里或闲或忙地侍弄家务。云庄人在路上碰上大脚,见他脸上愈见红润,便笑嘻嘻地地问:“大脚,你那媳妇咋样?”大脚啥也不说,只是傻呼呼地笑。他这一笑,便有了深意。
云庄深处的酒店老板老王见老顾客大脚好久不曾来过,心底不由地犯疙瘩。几日后,老王路过大脚那栋清凉屋时,便进去探个究竟。
老王刚走几步,一阵淡淡的酒香便缓缓地钻入了鼻子。只见,屋内大脚的媳妇正独自忙着酝酿酒,老王终于恍然大捂。
一年过去,大脚又过起了单身的日子。大脚的步子开始变得缓了,好奇的云庄人去问大脚原来的媳妇:“过得好好的为啥要离婚?”大脚他媳妇憋了好久,红着脸说:“大脚那里不行。”细心的云庄人听了,回头一想,才发现大脚这次结婚一年多了还没当上爸爸。
大脚的步子缓了个把月,接着又恢复了往日的速度。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只有大脚自己知道。
大脚说:“一个人过不也挺好?人为啥就一定要结婚?为啥就一定要按着你们的路子去跑?”
大脚的话把整个云庄的人都咽着了……
二、路下的屋子
整个云庄,独独就老张家的屋子在路下面,路面成了屋顶,厚厚的路面成了一道安全的屏障。老张坐在屋里悠闲地抽着水烟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担心路一不小心会坍塌下来把他送到阎王爷那里的。
一条厚厚的路,蚯蚓似地蜿蜒着伸向遥远的地方。偶尔,只是偶尔有一辆大卡车呼啸着穿越云庄,留下满路的风尘。老张从屋里跑出来,满路的风尘落了他一脸。老张模糊的眼神投向模糊的车影,嘴里咕噜了一句,转瞬话就被云庄的风吹走了。一大群云庄的孩子奔跑着跑向路边,眼神紧紧地盯着远去的卡车。调皮的孩子用尽全身力气把石头投去,石头划破沉闷的空气,在半空中留下一道影子。大卡车是一辈子蹲在一个地方的云庄人的客人,它把云庄孩子的幻想拉得很长很长。
夜的精灵降临云庄时,一切开始安静下来。淡而细腻的炊烟缓缓飘向空中,与天边的云混合在一起。放了一天牧的孩子骑在牛背上,随着牛缓缓的步伐往家赶去。牛行走在地上,把孩子托在半空中。半空中的孩子,用一种好奇的眼神去重新打量云庄的每个地方。
老张在屋子住了大半辈子,不曾离开,不曾远离。云庄每个人的脚步声,他都听在耳里。一个人从路上走过,脚步声落在路上,掉入老张的耳朵里。几十年过去,老张已熟悉每个人的脚步声,谁打这里经过,他在心底摸索着这个人的名字与模样,一张口,上面那个人就应了声。一个人的脚步声,也是有性格的,或轻或重,或急或缓。当一个认的脚步声变得轻飘起来时,时日便不多了。
许多人走在这条厚重的路上,一走就走了几十年。他们把路的一层又一层肌肤剥离开来,自己也跟着苍老下来。老张闲下来时,就跑到云庄的那快空地上讲他的脚步声。一大群云庄的孩子围着他,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只一味地笑。
老张说:“一个人的脚步声开始是跌跌撞撞的,跌的次数多了便急速而沉稳起来。沉稳缓慢了几十年,便轻飘起来。”
薄暮里的老张独语着,直至自己的脚步也跟着变得轻飘起来。
在轻飘里,老张缓缓地往家走去。
那是他的家,亦是许多人的家。
三、疯子乞丐哑巴
谁都知道,云庄只有一个疯子,一个哑巴,一个乞丐。别的村庄有多少,那永远是个谜。疯子安静的时候就抬头望天,发疯时就在云庄四处乱跑,引来无数人的眼光;哑巴整天蹲在门槛上咕噜着,谁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乞丐饿了才想起去乞讨,吃饱了就睡在大树下。
疯子本来编得一手好簸箕,云庄水灵灵的姑娘都喜欢在他那买。那时疯子还未疯,人吃得苦而又老实。在一大群叽叽喳喳若百灵鸟叫唤着的姑娘里,疯子相中了凤儿。凤儿每次赶集去疯子那买簸箕,疯子的脖子上总挂着一抹红。凤儿看在眼里,看出几分意思,后来赶集便不去疯子那买了。疯子在人群左右搜索着凤儿的影子,发现凤儿挎着个菜篮,旁边紧挨着个年轻的小伙。疯子见了,心底便沉沉地叹息了一声。一连在家歇了好几天,赶集的日子也不出摊。云庄远近的人都只得跑到疯子家来买簸箕,问疯子:“怎么了?”他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不吭声。在屋里闷了好几天的疯子,很快便又勤快地编起簸箕来。
一打一打的簸箕往集上送去,整个云庄巴掌大的集上满眼都是疯子的孕育出来的孩子。疯子把价钱压得很低,摊前的木牌上写着“此生最后一批簸箕。”结实精致的簸箕很快就一扫而空,惹得几个卖簸箕的老人直瞪眼。只是,他不曾见凤儿来买。
其实,疯子不知道,凤儿远远地站在一旁,默默地观望着。
不编簸箕的疯子,闲了下来,整天在云庄四处游荡着,没有人知道他四处游荡云庄的心思。
一年后,他疯了。那一年,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把凤儿抱走了,抱到一个遥远的村庄。
疯子站着,远远地望着那个身影逐渐模糊在自己的视线里。
哑巴整日蹲在墙角,满脸灰尘,抬头望天,双唇不时龛动着。云庄的大人从他身旁走过,或投来一个眼神,或一深深的微笑。哑巴永远是那种姿势与眼神,呆呆地望着天,只有天能把他看清读懂。
不看天的哑巴,就跟着娘在田地中的泥巴里翻滚。二十好几的他在田地里仿佛一个孩子似的玩耍着,玩了就冲着天傻笑,偶尔帮他已年愈六十的娘挖挖土。哑巴是六岁那年变成哑巴的,一次严重的感冒把他烧糊涂烧哑了。
哑巴出走了许多次,却每次都摸着路回来了,眼睛里挂满了泪。娘看着他的泪,泪也跟着掉了下来……
云庄的人时而忙碌时而悠闲,哑巴永远闲着,像一阵风,静时就粘在一处,动时四处游荡。
云庄人在哑巴别样的眼神里,读出些许别样的意味来。
哑巴的娘离去时,他依然像往常一样靠着墙蹲了一整天。他呆呆地望着天,最终把自己望成了一朵飘飞的白云。
哑巴他娘把哑巴托付给了全云庄的人,一天,他逃出了多少云庄,再也没有回来。没有人知道他干什么去了。没有哑巴的云庄,风依旧吹着,草依旧在风里摇摆着。
云庄的人只有抬头望天时才会想起哑巴,想起哑巴望天的那个姿势与眼神。
乞丐留着长长的辫子,满脸的胡须。从乞丐身旁路过的云庄人,望着他,或笑或悠然走过,抑或留下一个眼神。
对于乞丐的来历,云庄人只知乞丐喝过点墨水,是旧时的高中生,几试未中。至于为何成了乞丐,很少有人知道的。
乞丐生活在云庄的边缘,落暮时分,他就会端着残缺的碗朝云庄深处走去。晚风从天际吹来,缕缕炊烟飘忽在云庄之上。乞丐闻着香味往门口一站,稍时,便有一大人或小孩端着一碗饭或一小碗菜倒在他的碗里。小孩把饭菜倒在乞丐碗里,口里忽然冒出一句:“多乎哉?”“不多也。”乞丐随口接上。这句从乞丐口里脱口而出的话,恰恰验证了他曾几试未中的传言。
秋水化成冬雪之际,云庄的天便完全冷了下来,整个云庄被笼罩在阵阵寒气里,大人小孩都窝在家里烤火。衣着单薄的乞丐四处游荡着,一阵寒风吹来,便惊起一阵颤抖。几天的寻找之后,乞丐终于找到了一处藏身之地,是一处堆满稻草的灰房,门微掩着,乞丐一推便进去了。有了藏身之处,乞丐终于安下心来。饿时,便从袋子里掏出一两只拳头大的红薯,在屋的一角架起细小的火来,一打烟的工夫,屋子里便满是红薯的香味了。
当云庄的冬雪化成水时,一切复又活泼欢跃起来。云庄的人在屋里窝了一冬,探出头来,惊讶地发现乞丐旁边多了一个满脸蛋污痕的女人,还挺着个大肚子。细细看去,云庄的人才发现,此女原来是邻庄的一个断脚的乞丐。
几个月之后,云庄的人才发现已好久不曾见过乞丐了,人们开始议论纷纷,眼神里明显多了几分欣喜。
没有乞丐的云庄添了几分孤寂,只是,几日之后,一个长途跋涉之后的乞丐,终于抵达了云庄这个陌生之地。
四、野蘑菇
林林和文文刚下地,便没了踪影,眼前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模糊了人的眼。云庄一半是水,一半是地,云庄便被包围在中间了。云庄背后那一大片地入秋时撒上种子,来年春天便满眼都是黄灿灿的油菜花。春天的云庄是花的世界,到处充满了生机。小孩钻入油菜地里拔嫩绿的猪草,随手一拔,便是一大把。
油菜地深处,零落地长着些野蘑菇,暗黄暗黄的,两个手指头那般大。林林拔完猪草,便穿梭在高高的油菜地里四处搜寻着。一阵风吹来,带着浓浓的春天的气息,拂落满地的花儿。
天变黑时,林林才和哥哥文文在油菜地的尽头汇合。两人互相看了对方竹篮里的野蘑菇,不由地相视一笑。
回到家,娘正怔怔地望着天,为晚上不知道炒什么菜而发愁。林林把摘来的蘑菇放在娘面前,娘双眼一亮,转瞬却又黯淡下来。娘接过竹篮,转身就把半篮的蘑菇倒在一旁的水地里,鲜嫩的蘑菇立刻引来几只大花鸡的争夺。林见了,双眼一红,不由哭了起来。娘看了兄弟俩一眼,就进屋去了。文文转身就冲着那几只大花鸡大喊几声,几只大花鸡闻声,仓皇而逃。
晚上依然是一碗大白菜,娘故作津津有味地吃着,却不说话,沉默塞满了整个屋子,只听见咀嚼的声音。
吃完饭躺在床上,摸着肚子,兄弟俩依然想着藏在草丛里的野蘑菇。“哥,你有多久没吃过蘑菇了?”林瞅着天花板说。文文没说话,只听见一阵肚子发出的咕噜声在耳边响起。
“你们在家里好好呆着,我出去下。”林林看见娘张了张嘴便淹没在一阵黑暗里,他知道娘又是出去借钱了。
娘的脚步声愈来愈远,林轻轻地推了推哥,文文正假寐着,一推立刻睁开了眼。
兄弟俩谨慎地溜到厨房里,一个忙着洗蘑菇,一个在门前放哨。
一打烟的工夫,屋里便充满了蘑菇的香味。林林站在门口一边张望着外面的动静,一边抽着鼻子大把大把地吸着那股香味。
深夜,娘望着两个孩子疼痛地捂着肚子在炕上打着滚儿,慌了眼。
整个云庄的人都睡着了,只剩两个孩子一个妇人在黑夜里疼痛着……
五、山上的故事
时常,我从爹娘的眼皮底下溜过,和牛牛一起跑到村后面的山上玩。山上的风独自刮着,时而低沉,时而咆哮,仿佛一个喜怒无常的人。我们一玩就玩一整天,大人在远处唤我们,我们假装没听见。从清晨太阳高高挂在天上到黄昏落进山窝里,这段时间我们在山上四处游荡。中午饿了,我和牛牛就挖几个红薯摘一口袋野果子吃。玩累了,我们就躲在阴凉的地方呼呼大睡。偶尔,调皮的我们骑在树杈上滑入梦乡。只是,每次我们都从树上掉落下来,仿佛一个熟透的果子。当我像熟透了的果子似地掉落在地时,我忽然就想起了那些躺在坟墓里的人。他们走了太长的路,熟透了,便被人推进坟墓里,然后开始腐烂。
玩到没地方玩时,我们开始把眼光投射到那片高低不平的墓地上。墓地散落在山上的每个角落,仿佛分散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墓地永远是安静的,它不会说话,却带着沉沉的腐朽的气息。
牛牛和我缓缓走进墓地深处时,山风正从远处吹来,风吹乱了我们的头发。
在墓地里,我们把学校里学的算术给用上了。我们给躺在泥巴里的人算术,许多年前他们还活着时,肯定不知道会有两个小孩会站在面前给他们算术。牛牛总是能算出一些大的数字,而我算出的数字总是徘徊在40之间,就像我的算术分数。我开始嫉妒牛牛了,开始往偏僻的墓地走去。我们把算出来的数字认真地抄在一张满是皱纹的纸上,然后写上他们的名字。
山上的墓地有的四周整理得很干净,有的却杂草丛生。牛牛指着这些墓地对我说:“干净的墓地,那是还有人惦记着他们,长满杂草的,已经没有人还记得他们了。”“谁说没有人记得他们,除了我们俩,还有那么多杂草陪着他们呢!”我反驳了牛牛一句。
山风变得清凉起来时,夜幕终于降临了。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缓缓飘上了天空。我和牛牛一人手里捏着一张满是皱纹的纸,朝山下走去。捏着那张纸,我终于知道好久不见的张爷爷王婆婆跑哪里去了。我重新把他们找了回来,现在他们就在我的纸上,却是那么的轻,风一吹就能把他们吹起来。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他们总把我抱得老高老高的。
走到山脚时,转身我看见山已经完全被夜色笼罩了,村庄里却是那么的明亮,落日把它的最后一缕余辉涂抹在云庄之上。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在这里,一个在那里,却很近,一条落满风尘的小路,把他们紧密连接起来,而我们就在这条小路上行走着。
回到家,我就把这张纸递到爹了手里,我很满足我和牛牛今天的发现,我想爹一定会表扬我的,可爹扫了纸一眼,就把它丢到炉火里烧了。当我抢着去救那张纸时,爹接着扇了我一巴掌。
在化成灰烬的纸张里,我使劲抽泣着,无数张熟悉的面孔,开始在我面前呈现……
第二篇:乡村旅游五题
乡村旅游五题
(本文是2010年4月17日在湖州乡村旅游论坛上的发言)
乡村旅游是已经讨论了无数次的题目,我今天想说一个新的题目,从乡村旅游到休闲农庄。为什么说这个题目是个新的题目呢?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今天25年,大体上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农家乐,基本上是一个点状发展;第二个阶段开始提升到乡村旅游,这大体上是一个线状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着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要把乡村旅游提升到区域经济和城乡新统筹的格局来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呢,就需要培育休闲农庄,这个基本上是一个面状的发展态局。所以乡村旅游从点到线到面应该是一个发展趋势。如果从区域角度来看,西部地区基本上还局限在农家乐的点状,中部地区已经开始乡村旅游的线状,东部地区应该发展休闲农庄的面状,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看法。
一、乡村旅游的新开拓
什么叫休闲农庄呢?就是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充分把握乡村的文化资源,形成一个聚集化发展势态,休闲农庄目前来看大体上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主题镇和专业村的形态,很多地方已经发展起来了。第二种形态是什么形态呢?是度假社区的形态,度假社区是房地产楼盘,但是第二居所,创造了第一生活。因为这已经涉及到乡村旅游的范围到底怎么划定,超越了城市建成区就是乡村,在乡村里建的什么东西都可以视为乡村旅游。比如北京五环路以外大批的楼盘,这些楼盘我们不应该纳入到乡村旅游的范围之内吗?我之所以说研究新的城乡统筹格局,主要是指这个新概念,这样一个新概念也使乡村旅游的提升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对乡村旅游总体范围有一个大的突破。
我希望湖州在休闲农庄的发展上能够成为全国的一个典型地区。因为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一个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湖州有条件来做这样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湖州有非常充沛的市场资源,不仅是资源和产品,这样一个市场资源构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就要求湖州必须创新,必须提升。在新的乡村旅游这篇文章上,全国而言现在还没有开题,更谈不上破题。我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觉得应该在这方面好好的研究一把,这是一个全新的题目。如果这个题目我们做出来了,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中国的乡村旅游在世界上也会走到前列。就世界而言,实际上也有不同的模式,比如欧洲的乡村旅游,是非常出色的,但是欧洲的乡村旅游很多东西我们学不了,中国的情况只能是三类形态同时存在,而且是长期存在。但是这三类形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提升。
二、乡村旅游的市场诉求
之所以我们这么多年始终局限在农家乐状态,实际上对这个问题没有真正的看清楚。城市人到乡村去旅游、去体验,实际上更大程度上是追求诗化的乡村,是想象中的乡村而不是愿生态的乡村,但由于市场诉求不清,所以导致乡村旅游多年以来始终局限在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中,形成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这样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市场诉求到底是什么?我归纳了几句话叫做:“民俗风、山水画、田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但是这种想象是我们的原真吗?决不是原真。所以这里边包括有些地方提出来的原生态,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人文的自然,而且要尽可能做到精致的自然,才可能对应需求。比如我们到西双版纳,想象月光之下的凤尾竹,凤尾竹掩映下的傣家族竹楼,充满诗情画意。但到现场一看,一楼养牲口,二楼住人,苍蝇、蚊子到处乱窜。那个地方能住吗?这就是鲁迅描写的,船上的人看,农家乐,乐陶陶,岸上呢,九斤老太正在臭骂他的孙子。所以这里面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需要把握准确,都把握好了休闲农庄才能做好。
三、坚持文化
我们也不能完全迎合城里人的这一套,完全迎合这一套过于庸俗,而且就会被城市的强势化改造我们。这里面我也归纳了几句话叫做:“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对应城市在水泥森林高楼峡谷之下的小自然,浅生态,博物馆式的死文化,虚伪的生活。所以这里面要注重需求,又不能迁就需求,才能把这个事情把握的准确一些。休闲农庄的发展是一个新题目。所以就需要一系列的创造。
四、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休闲农庄的核心是闲,所以我们要培育十闲,从容人生,一是得闲空,二是蓄闲心,积蓄的蓄,我们不单要蓄钱也要蓄闲心;三是做闲事,四是学闲技,休闲要学会技能,我们中国人恰恰在休闲技能上最差,可以说世界各民族比较,中国人在玩的方面是最差的,所以就需要学习;五是交闲友,六是聊闲天,七是处闲境,八是读闲书,九是养闲趣,十是用闲钱。大家到了休闲农庄,如果能够把这些十闲体验一把,这就是一种非常从容的人生。我们
确实需要从容,现代城市生活,第一太急了、第二太挤了、第三太忙了、第四太乱了,最终就是我们的生活太差了。
五、十养,品质生活。
我们培育什么样的品质生活,在城里我们体现不到,在日常的工作中体会不到,只有要休闲农庄才能完全的体会到。第一山水养生。第二森林养眼,第三宗教养心。山水养生可以理解,宗教养心在这个制度环境下好像不宜提。实际上现在民间有普遍的、强烈的宗教信仰需求。所以象这样的休闲农庄就应该有相应的宗教场所。第四修炼养气;第五文化养神;第六运动养性;第七物产养形;我们有很好的物产,用物产来美容。第八气候养颜;第九教育养成;第十生活养情。
第三篇:乡村风景优美散文
(一)
满野的豆苗麦苗,轻轻摇动一片斜织的微风,深居简出的蟋蟀,以才华横溢的浅唱低吟,让风行于城市的摇滚乐萨克斯,自惭形秽。
清丽的月光,被一捆干燥的麦秸,带入晚炊的灶火。
一辈子生活在乡村的双亲,随意说出一个乡村典故,便足以使城市恍兮惚兮的灯火,黯然失色。
回到乡村,亲近纯朴。
整宿的乡村夜话,被一盅浓茶,一次又一次缓缓斟满。
甜在脸上,醉在心底。
(二)锋芒毕露的麦穗,临摹农人心上的阳光。
激情如火的石榴,滋意渲泻着咄咄逼人的魅力。三朵两朵的红晕,潋滟上少女们的脸庞,让你舍不下,又撷不走,空怀一腔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秋天的童话,在纷纷入土的种胚里安睡。
插秧的少女,灵巧的指尖上翻飞着纤纤嫩绿,如镜的水田,照见了她们质朴的喜悦和小小的期盼。
裸足横穿田野的我,在一株早开的桂花树下,拾到了一阕燕子的呢喃。
(三)谁使我的内心再次盈满泪水,蝉声四起,噪醒了我深深埋入书卷的儿女情长。
浓荫如盖的老梧桐下,乡村歌手又在拉起那把尘封的二胡。
满路风尘一路走来,打老远就看出老家房顶上那一挂永不更改的炊烟。
独坐老屋。
一盏暖暖的豆油灯,在我依序摊开的诗稿上,整夜无眠。
思想与夜幕下无限安谧的村庄融为了一体。
(四)春暖花开时,我重返生活二十多年的乡村。
我知道,趟过那条小河,就可看见一群群牛羊顺着青草的方向静静生长,就可看见老家的木屋如雨后春笋……
驻足其间,我发现生活的每一个情节,都是那么的真实。
趁桃花初绽,梨树吐银,油菜花铺起黄绒绒的地毯,我站在乡村的风景线上,调好焦距,拍下辉煌一瞬的特写。
是的,我知道,无论我仰视或者俯望,乡村老家的春天都是纯美深邃的意境。
伫立乡村,让我想起一种超然的风范,一种宁静的意义。
(五)乡村荷塘,翠叶田田,花盏灼灼,清香从乐府古韵里袅然飘出,渗入江南的梦中,随意洇成小村绰丽清纯的风情。
亮亮的春水里,尖尖小荷如同村女热情而羞涩的回眸,勾起太阳般热烈的蛙鸣,紫燕掠过,耕牛从容地走向田亩。
荷叶圆满地打开夏季,打开太阳的热恋。
多水的故乡,一颗莲子,哪怕沉睡千年,也能写意成满塘生命的美丽,常常唤醒我乡情的方舟。
(六)沿一粒粮食的纹路,我们就可以抵达村庄的内心。乡村的日子拐弯进入了土地,与阳光一道纯净、质朴。在农业的深处,我们用一柄锄头,轻易地洞穿麦穗的心事。
一条青石小路,是乡村的一条大动脉。远去的老爷车,带着乡村的祝福,在漫天的尘埃里,掩藏住他们的去向。
生活在乡村的日子,我们的血液里洋溢着力量,沉默的土地里生长着不倦的灵魂。
当我滑过城市的睫毛,我以一粒种子的形式回到令我激动与骄傲的故乡。
(七)乡村燕子,飞来飞去,飞去又飞来,仿佛与农家缔结了难解的情缘,飞得再远也记得熟悉的门楣。
曾经的岁月,衔泥构筑的巢还在。
梁上的呢喃,为生活的安宁和静谧作了最好的注释。
农家人对它们的呵护细致而精心,农家在燕子的翩舞中增添了几分骄矜。
在乡村驻足,城里那些富丽堂皇的楼堂,想起这些,总有几分失落,几分羞愧……
(八)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烟锅里袅袅升起了如树一样挺拔起来的山村。
于无声处,耕牛以主人的姿势,反刍艰辛,呆呆地注视着遥遥漫漫的路途。身后的那张犁,如一张弓,射入板结的泥土,博得了萌发的欢欣,令农时季节为之心动。
望着季节在垄沟上写下的文字,逐渐成熟为营养一个民族的希冀。
面对老农与老牛对视的画面,让我顿悟:原来一部农民的历史是这样被岁月的烟锅一口一口熏黄的。
(九)玉米,是乡土翩翩风度的庄稼,玉米吐缨的季节,欢喜了一个村的孩子,笑闹着去捋它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缨子,那是玉米鲜嫩的胡子,玉米一缕缕胡须飘扬,村里的孩子个个都成了小老人。
玉米是我乡土的图腾,是我寂寞乡土上孩子们的圣诞老人。
玉米,是有佛性的,一尊玉米便是一尊佛,玉米灿烂的一笑,便露出佛圣洁的牙齿。
其实,所有的粮食都是普渡众生的佛。
(十)一处村庄,掩映在绿树环绕的乡间,有美丽的果园和麦田,油菜花和紫云花开着,沾着黄泥土的泥路,出没在乡野的径上。
一个人走着,身旁是油绿的桃枝,他昂首荷锄的样子,将并无野花的田垄写在轻松的脸上。
街巷在树影里移动,小鸟从杏树上飞起又落到枣树上,飞来飞去的啼叫很响,将即黄未黄的五月撞得丁当风动。
村子很静,偶尔有一两声母鸡的咯叫声从哪家院落里隔篱传出,伴着那稠稠鸟鸣,成为了一种合唱。[王凯红]
第四篇: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1
走进xx镇xx社区桥头组,一条条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一栋栋房子整齐有序,一片片脐橙产业基地葱葱郁郁,一户户农户脸上藏不住满心喜悦……一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无不展现着这个美丽乡村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县委统战部下派的驻村干部——试验区联络中心办公室主任小黄密不可分。
深入开展遍访,助推乡村振兴
为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小黄严格按照xx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出发点,组织包片干部、包保干部深入开展走访、排查及防止返贫致贫等各项工作,通过进组入户、电话核实、微信联系等方式消息了解片区内脱贫户、监测户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掌握收入情况,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确保三类重点人群增产增收。
打造特色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以实施产业助推增收要求,以柑桔产业为主导产业推进,完成柑桔种植6000余亩、挂果20xx余亩,组织产业指导员到深入果地对农户开展《柑桔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培训》,培训农户30余人次,发放诱虫粘虫球75000余个,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00余盏,通过多方式杀害病虫防止传播黄龙病等病虫害,20xx年5月5日,脐橙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大力配合社区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按照没有一片撂荒地的要求,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粮食种植工作,结合稻谷种植示范点大力动员群众发展250亩“稻+鱼”种养殖项目,发放玉米种子1200斤、黄豆300斤,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群众增收。
加强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积极配合实施20xx年xx镇柑桔园改造建设项目,完成7条单轨运输轨道安装,共计4000余米,安装完成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滴灌管网,履带式旋耕机、开沟机施肥机已采购到位。积极申报《20xx年xx镇xx社区桥头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庄整治项目》,完成新建公厕30.57㎡,河道垃圾淤泥清理1858.82m,河道驳岸砌石1126m,拦水坝挡墙120.3m,驳岸石砌筑69.6m,混凝土仿木护栏132.95m,台阶5.4m,雨水沟1645.5m,卵石排水沟91.52m,挡墙253.9m。申报《20xx年xx镇xx社区桥头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乡村环境整治项目》,完成改造112户卫生厕所改造。实施《20xx年xx镇xx社区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示点宜居农房建设项目》,投资241万元,已完成62户宜居农房改造,老旧墙面改造17627.55㎡,老屋顶改造750.78㎡,砖砌橱柜38户。
创新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到桥头寨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工作,切实提升群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组织召开2次群众会、院坝会,与群众交心谈心,切实了解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老百姓的所期所盼,并通过召开桥头寨议事小组会议进行共商,由议事小组牵头,对环境卫生整治、门前“三包”、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进行分片管理,形成社区管总、议事小组管事、群众共管的机制;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谋划申报项目,通过数字化,推进乡村治理,通过院坝会、群众会、入户等方式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宣传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新修订村规民约词句朗朗上口,让群众易记、易懂、易行,大力宣传弘扬勤俭节约、浪费可耻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消除邻里矛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实,培育文明乡风。
不忘初心使命,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帮助大病户廖顺清申请解决临时救助2万元,切实减轻农户因病造成的负担,为监测户韦正明户申请防贫扶助险,补助32108元;为辖区内3户残疾人家庭每户申请3000元进行无障碍改造,解决残疾患者生活困难;针对洋岐山组因降雨较大导致山石、泥巴垮塌影响群众上学、出行等情况,及时协调挖机对滚石、泥石进行清理,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需求;配合省民政厅开展春节期间“慈善情暖万家”慰问活动,为社区56户三留守人员发放慰问金及温暖包,共计约2.8万元;春节期间积极协调,为社区鳏寡孤独群众发放爱心棉被20套,床上三件套20套;因降雨导致群众水管断裂,及时协调水管,组织群众修缮饮水管网,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2
小东,197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2月退伍,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3月,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退役军人小东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小东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延家川村旧貌换新颜。
凝聚班子的战斗力
自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92户188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产业发展创益明显
他上任后发现,延家川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年9月成立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转川地60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27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400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387户1089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20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100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40%,可直接带动20户62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3口水井,维修2处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90多盏,热水器56个,新式电表370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235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30人的幸福家园,争取200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中秋节,举办了延家川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团结老兵共创共建战疫一线勇敢逆行行
作为延家川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战役一线勇敢逆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3
她,虽是一名90后女孩,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担当;她,虽从小生活在市里,却对农村有着一份特殊的眷恋和情怀;她,虽有拿高薪做白领的机会,却毅然放弃选择服务家乡和父老……,她就是董家街道董家村乡村振兴专员小孙。她入职以来能够迅速转变角色,积极参与村级各项工作,成为董家村的一名得力干将。
做好党员的带头示范员
作为董家庄村党委第一党支部书记,她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党委组织安排的各项活动中,积极主动、冲锋在前,为第一党支部其他35名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支部日常管理中,她积极下达上级的各项指示和学习任务,对于支部内行动不便的老龄党员,及时将学习材料送达老同志手中,不让第一党支部内的一名党员掉队。
疫情期间,她作为分网格长,积极调配网格内的党员团员防控志愿者分片分段,进行人员排查盯控、村内大集劝离、宣传防控知识、下达防控通知,有效地防止了人员聚集,提高了村民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筑牢了村党委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她带头上交了壹仟元“特殊党费”,支部36名党员全部上交并积极捐赠,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在安置房分房现场,她积极组织本支部党员担任志愿者,为村民提供服务,保障分房现场有序进行,保障村民按时按规进行抽签选房。
做好群众的政策讲解员
作为董家村第1、2、3村民小组的临时负责人,她积极做好政策的讲解员,让村民真正听懂弄通相关政策,尤其在处理十村整合分房问题过程中,为了协助村两委积极稳定村民情绪,化解存在的矛盾,利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吾乡董家”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弘扬正能量,使区委、区政府的政策、答复意见和声音及时贯彻到全村,点击阅读量每次都能达到三四千,几乎覆盖了董家村全体人员并通过各种微信群向外扩散,使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解实情,及时有力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政策意见上来,使矛盾逐步化解,使分房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姑娘户土地收益分配问题上,她配合管区、村积极参与到调解中,整理归类相关法律政策文件,为顺利调解提供依据,避免了矛盾升级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做好党建工作的创新策划员
服务党建,融入党建,开展活动是关键。她积极协助村党委开展好传统学习课堂的同时,改变和创新学习方式,协助策划组织开展了“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宣讲报告会、庆七一“爱诚仁孝虞麓下,乔迁新居颂党恩”朗诵活动暨“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系列宣讲活动,从“被动听”到“主动讲”,从“倾听者”变成“讲述者”,直观生动的宣讲,身边的党员讲述身边的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纯粹的理论转化变成党员的身边实践,从“细微处”凸显“大格局”,切实激发带动其他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头做实事,主动担责任。
传承红色基因,秉持初心前行,让实地课堂用起来。在党员教育中,她协助配合村党委运用观摩、体验、讲授、研讨等多种学习方式,采取主动学、走出去、学回来等形式,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先后协助策划组织党员赴长清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董家街道甄家村等地学习教育用实地实情实景教育党员、感化党员、激励党员,进一步了强化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学习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的积极性,以及对标进行党性自检,汲取精神营养的自觉性。
发挥科技优势,改变教育模式,让网络课堂联起来。在疫情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接触,她协助村党委利用网络平台,运用学习强国APP中的强国视频会议,协助开展多次线上主题党日活动,云学习不断档。每次视频会议后,积极听取党员意见,群策群力,不断优化学习流程,努力让老龄党员也加入到网络学习中,更努力满足年轻党员自主便捷的学习需求,延伸学习研讨时间空间,实现学习资源共享。网络课堂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学习积极性,网络课堂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党员可以有针对性的学,带着问题学,从而运用到实践中。
做好党建工作的总结宣传员
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适应村改居管理模式的变化,在管理区崔书记的指导下,她总结归纳出《董家庄村党委“321+6”党建工作法》,是董家庄村党委党建工作的再延续,更是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探索。
运营“吾乡董家”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其舆论传播功能,宣传董家庄村党委党建工作、村委会村务工作新动态,广泛收集民意,提升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认可程度。同时,她积极协助编写村两委各类汇报材料,如优秀党支部事迹材料、文明单位申报材料等。仔细认真梳理董家庄村文明村创建与文明实践站的相关档案,规范早期档案,提升创建水平,将村两委各类工作切实展现出来,做好文明村创建与文明实践站的档案整理员。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作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员,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她将继续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为董家的乡村振兴贡献“她”力量!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4
小王,男,壮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学位,现任xx市xx区xx镇xx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为响应xx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小王回到家乡xx村,投身到家乡建设中,与爱人、女儿分居三地。在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小王高票当选为xx村党总支书记,成为xx镇年纪最小、学历最高的党总支书记。
勇担重任,乡村焕颜。
当选为村支书后,小王的首要任务便是完成xx村的“三清三拆”工作。xx村位于xx市西部,地处左江下游,因水域丰富、巷道多、民居杂等特点,此次高铁沿线风貌提升改造工作任务重大,有6个坡属于xx镇的重点“清拆对象”,同时,还有393栋民居的外立面亟待改造提升。
小王深刻认识到,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宜居的村庄,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他主动担任“总队长”,迅速制定了“四支队伍”的工作机制,即组建一支宣传队,向群众宣传进行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动员群众进行房屋外立面的改造;组建一支保洁队,对各坡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组建一支钩机队,对各坡的废弃猪栏、牛栏、鸡舍、杂物房等进行拆除并清理掉产生的建筑垃圾;组建一支绿化队,开展“微菜园”、”微果园”建设,实现村庄环境净化、绿化、亮化。
“四支队伍”得到了村委及群众的一致认可,xx村乡村风貌宣传队、保洁队、钩机队、绿化队相继成立,小王担任“总队长”,开始“走街串巷做动员、上山下坡调研走访、深入开展‘三清三拆’”的生活。
民居外立面改造工作出现问题,小王“白加黑”“5+2”地同村民反复沟通、协商,为村民答疑解惑,直至问题解决;“清拆”工作不到位,小王带着村委成员亲自上阵,清理垃圾、搬运废弃物、清理水塘……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xx村共清理出各类建筑废弃物及垃圾19000余吨,改造提升民居外立面近500栋,新建娱乐设施、休闲广场2处,改造“微菜园”、”微果园”31个。累计投入劳动力近人次,筹措资金153万元,整个村的风貌焕然一新。已是耄耋之年的村民胡大显,谈到村里的变化,激动地说:“我在xx村生活了80多年,村子从来没这么干净整洁过。现在是路平了、水塘干净了、绿树更多了,环境和城市有得一比。”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小王竭尽所能,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带领xx村以崭新的面貌和形象开创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防疫一线,冲锋在前。
作为村党总支部书记,小王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xx村谋划发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用时时冲在前,事事干在先的过硬作风,带头冲锋在防疫一线,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为xx村筑起了防疫的铜墙铁壁。
20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小王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落实网格责任,发动全体党员群众、志愿者开展防控工作,排查从中高风险地区的返乡人员,采取广播、入户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动员村民接种疫苗。
2022年春节,无情的新冠病毒卷土重来,袭击了广西百色市,疫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大年初四,小王在接到镇党委的紧急通知后,连夜驱车从城区赶往村里,在大家奔向团聚的日子,小王冲上了抗疫一线。
此时正值春节期间,xx村春节返乡、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大,村坡之间走家串户频繁,防疫工作十分严峻。小王知道,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防控措施早一分落实,村民安全就多一份保障。他到村后连夜紧急召集村干召开村“两委”会议,第一时间对全村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统筹准备防疫物资。他率先带领村干前往那坛坡、坛仓坡两个主要进村路口开设党员疫情防控先锋岗,以身作则引导村“两委”干部在防疫工作中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意识,促使全村上下拧成“一根绳”。寒风深夜,一顶帐篷,一张桌子,小王率先进驻卡点,开始了守卡排查。
天未亮,小王刚从卡点值守回来便带着村干、志愿者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深入排查不漏一户一人,入户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劝散村民聚众赌博扎堆聊天,疏导居家隔离人员心理情况,最累、最繁琐的事都是小王带头去干。
因为设置防控卡点,给村民日常进出造成了不便,少数村民开始并不理解,小王就每天驻在卡点,不厌其烦对过往村民耐心劝解,为大家讲政策、讲疫情。春节是xx村办喜事的高峰期,小王第一时间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劝止,坚决不允许操办宴席,同时向全体村民发出“告全体村民书”,取消所有开年走访活动。在百色疫情持续肆虐的时候,小王带头用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守住了xx这一片净土。
作为村里的主心骨,小王24小时吃住在村委、卡点,从清晨到深夜片刻不离岗,忙碌在统筹协调各项防疫任务中。常常因为时间匆忙,他顾不得煮东西吃,就在帐篷里泡一碗方便面充饥。这期间他的手机从不离身片刻,时刻关注着每一条预警信息,准确迅速传达给每一位村民,却经常忽略了家人的联系讯息。连续一个多月,小王始终忙碌在xx防控一线,却没有时间回家看看离村只有十几公里的爱人和女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持久战中,小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诺言,他始终站在第一线,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彰显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担当。
历经“三清三拆”、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考验,小王始终百折不挠,默默奉献,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作为一位党员,一名“兵支书”,小王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履职;他说,当过兵的人,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就肩负着使命,这个使命是一辈子的,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不褪色。
小王同志退伍不退志,扎根献基层,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代表,是退役军人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先进典型。207月,小王被评为xx区xx镇优秀共产党员。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5
小李,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古河乡石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桥头村共有178户、560人,党员4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该同志按照古河乡党委“党建作引领、产业筑基础、美丽搭载体、乡风提内涵”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狠抓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带领石桥头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强党建,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自20xx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实施以来,该同志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先锋指数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打造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从“两委”班子抓起,按照乡党委的工作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更好推动工作,该同志多次自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滦南县、昌黎县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学习考察,引导大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认识差距、比学赶超。注重发扬民主,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符合石桥头村实际的乡村振兴创建方案。同时,组织开展了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党员义务劳动,党员志愿服务和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村干部一心为民谋发展,党员先行先试做示范,也调动起群众参与村内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育产业,筑牢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做基础。该同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分析市场前景,结合村民多年形成的农业生产实际,为石桥头村确定了皮毛动物养殖和果菜种植“两条腿走路”的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远程教育、党员之家开设“专家大讲堂”,定期聘请农技专家来村为群众免费传授养殖技术,组织村内养殖能手和一般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养殖观念。20xx年,全村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养殖量达到2万只,石桥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皮毛动物养殖大村。为改变单一养殖结构,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途径,该同志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及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周边地区参观考察,结合本村实际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鼓励村民发展黄瓜、甜瓜、桃、葡萄等果菜种植,并积极帮助棚户引进新品种。20xx年以来,全村新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5座,棚菜面积累计发展到320余亩,棚均销售收入达3万元。在产业的有力带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5元。20xx年,投资50万元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落户,石桥头村建成5座高标准温室对外承包,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来源。目前,石桥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2万元。
三、促美丽,搭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石桥头村是20xx省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近年来,该同志又提出“绿、美、亮、净、硬”五字标准,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合理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及自筹资金30余万元,建成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一座;翻新柏油路800米,村内主副街道基本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安装路灯40盏,全村路灯达到85盏,实现主街道全部亮化;在村内栽植绿化树木500棵,经过近几年的绿化攻坚行动,村庄绿化率达到了42%;清理村内及周边残垣断壁6处,清理垃圾1400方,村庄更加干净整洁;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旱厕223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了100%;改造提升村内废旧坑塘,建成占地4亩的百姓公园,完善休闲步道、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并融入当地传统民俗,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同时,对村址周边围墙进行美化,粉刷绘制文化墙1400平米,村庄更加靓丽多彩。
四、转乡风,丰富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内涵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提高,还离不开村民精神面貌的重塑。近年来,该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根本扭转。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开展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培树村民“知美、爱美、建美、护美”意识,以环境美促进精神美,村内72%的家庭达到了美丽庭院标准,20%的家庭达到了精品美丽庭院标准。每年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身边典型,在全村营造见贤思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同时,团结村内有成就、有威望的乡贤组成村民调解委员会,村民之间的矛盾在村内便得到有效化解,成功做到了将矛盾“吸附在当地”。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石桥头村保持了和谐稳定,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6
“事业兴旺,关键在党”,这是xx县乡村振兴局干部,xx镇xx村第一书记小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李自20xx年5月选派驻村以来,真抓实干、倾情付出,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培育支柱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补齐村户短板,20xx年底实现整村脱贫退出,116户508人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的他,再一次站在了乡村振兴建设一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xx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强基础、重创新、育特色、促提升、抓服务”的工作思路,以“四抓两整治”为抓手,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职能,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全面加强组织建设。
一是注重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提素质。
严格落实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推动党员做到五个熟悉(熟悉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熟悉党建理论知识、熟悉村情实际、熟悉法律法规、熟悉全村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党员在理论水平上要高人一筹,在干事创业上要先迈一步,引导xx村党员做好“惠民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信息员、帮办实事服务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夯基础。
对照党章,严格执行“党员管理制度”、“交心谈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不断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将从严管党治党措施落到实处,将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结合村情实际,创新推行xx村“流动党员定期联系制度”“帮学帮教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帮办实事积分管理制度”,自觉践行为民服务宗旨,20xx年来,认真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共4件,化解矛盾纠纷6起,开展为民代办服务15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是聚力党员队伍建设强筋骨。
注重从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发展成党员,让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带头能力强的人吸收进党员干部队伍,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不断让基层党组织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凝聚起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为xx村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7
谭xx,男,汉族,中共党员,34岁,xx年7月入党,现任xx镇合旺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疾苦,自担任合旺村支书以来,他就扎根在了村委办公室,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心系民生,一言一行皆为民
20xx年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一年,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来没有抱怨,他率先垂范,带头领着村、组干部逐户逐人进行摸排,完成了全村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户台账,为精准落实脱贫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政策落地有声,加大帮扶力度,他组织包保干部定期走访,及时动态调整贫困户基本信息,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及包保干部按照计划定期开展摸排,时时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存在的.困难。并对接镇里相关政策,及时提供帮助,对照“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项目”要求,对标查找短板和返贫项目,核查未落实的扶贫政策,建好“回头看”台账,对达标不稳定和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研究“回头帮”措施,完善帮扶计划,做到脱贫路上不掉队,不漏一户一人。
两年多来,他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硬化通组路、机耕道等15公里,为185户农户硬化了庭院和串户路,67户老旧房和危房改造,新建文化活动广场2座,组织农业技术培训145人次,为特殊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等等,在他的努力下,20xx年合旺村代表平坝区接受国家第三方脱贫评估,零问题通过评估,同时合旺村被列为20xx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尝新尝变,闯出脱贫致富好路径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合旺村脱贫攻坚队的队长,他进一步完善脱贫制度上墙和责任分工,实现挂图作战,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全村开展工作的重点纳入到村委重要议事日程,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除此以外,为建好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他严格规范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锤炼党员作风,完善党员发展流程,积极吸纳优秀青年,壮大后备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战斗力量。与此同时,他深深明白,产业发展是乡村富裕的必要途径,单靠村民单打独斗,种植农作物是很难实现脱贫奔小康的。他守正创新,多次到地里进行考察调研,并派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外地考察,借鉴多个优秀种植基地经验,结合合旺村实际,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传统的蔬菜、瓜果种植经验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以种植大顶苦瓜,毛节瓜,香芋南瓜等反季节瓜系列蔬菜为主广东江门鹤山市共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安顺市平坝区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双向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20xx年,合旺村又迎来了一次历史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合旺村、高田村为核心,打造万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共涉及3600余块土地,涉及农户1100余户;基础设施建设需征地100余亩,需迁坟300余井。面对这个“大活路”,他没有退缩,总是把最困难,最严峻的工作扛在自己肩上,入户走访、协调矛盾、流转土地、查看产业项目,他的足迹踏遍了合旺村的每一个角落。走访、考察归来,连夜在办公室整理走访资料,夜深人静,合旺村村委办公室总有一盏灯亮至深夜,仿佛是整个村的灯塔;白加黑,5+2的工作机制,让他本来年轻的脸庞显得有些憔悴,每次见他总能看的他的眼圈布满血丝。但他从不觉得累,总想着再快一点,再努力一点,村民就能早一步踏上小康之路。正是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打动了合旺村的许多群众,渐渐地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纷纷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人心齐,泰山移,一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合旺村迁坟几十井,倒地坎两万多米,全村流转土地4500余亩,完成蔬菜基地供水灌溉保障工作以及产业大道排水沟建设,蔬菜种植不断规模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不辜负组织的信任,让群众满意,切实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是谭xx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他一直兢兢业业,敢扛事、愿做事,时刻体现着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8
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小刘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用真相赢得民心,激发消除贫困的内在力量。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青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这里的贫困在省里挂号:全村生病、残疾、智力贫困现象突出,集体经济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大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小刘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小刘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小刘是否来镀金。但小刘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小刘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寻求良策实际招募,铺设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小刘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小刘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小刘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住党建促进和谐,描绘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9
2016年4月10日,受市委办指派,小刘来到了省定贫困村——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四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瑶乡、甘于奉献,唱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雄浑乐章,让村民们收获了脱贫奔康的成果:目前,上东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收入由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至39万元,实现从贫困村向小康村、从“后进村”向“后劲村”、从产业空心村向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用真情赢民心,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力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但这里的贫困却在省里“挂了号”:全村因病、因残、因智致贫现象突出,集体经济薄弱,交通闭塞,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驻上东村时,小刘既兴奋又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打造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作表率。这就意味着,上东村的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出新、出彩。作为军转干部的他深感重任在肩,心里暗暗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不拔穷根不摘穷帽绝不收兵!
要改变贫困,先改变自己。从机关到乡村,扎下根来,才能把“两条心”变成“一条心”。白天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晚上熬夜归整扶贫资料,一到上东村,小刘就忙活开了。
初来乍到,有些村民对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猜想小刘是不是来“镀金”的。但小刘决心以真心赢民心,凝聚脱贫攻坚向心力。周一到周五,吃、住、工作都在村里的工作模式,让他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主动深入村民家中,嘘寒问暖拉家常,了解村民们的家庭成员和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5户153人,无劳动能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寻致富良策,与贫困户同劳动。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群众筹措扶贫慈善款和物资共计100余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00多人次。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刘始终同村党员干部奋战在防疫一线,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甘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付出和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上东村村民。如今,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不再有了,致富奔康的内生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谋良策出实招,铺筑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穷要治根。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难以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稳定脱贫。
在实际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小刘与村“两委”班子一道谋思路、出主意,找准产业兴村突破口。他立足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位出租、竹制品加工等。另外,小刘还为上东村争取到了韶新高速的一个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称他这是为上东人民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小刘还通过建立致富带头人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通电商、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一道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户形成了“造血”功能、走上长效、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党建促和谐,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以省、市、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实施方案》为指导,突出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较多、经常性教育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微信群,在群里及时发布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的党员搭建起一个学习教育的便捷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注重发展培养党员,近三年来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岁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注重以制度管理党务村务,着力解决班子“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建促和谐,如今的上东村各项社会事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也先后荣获了“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引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如今的上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致富奔康的劲头更足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1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第五篇: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1
小东,197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2月退伍,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3月,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退役军人小东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小东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延家川村旧貌换新颜。
凝聚班子的战斗力
自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92户188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产业发展创益明显
他上任后发现,延家川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年9月成立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转川地60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27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400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387户1089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20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100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40%,可直接带动20户62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3口水井,维修2处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90多盏,热水器56个,新式电表370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235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30人的幸福家园,争取200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中秋节,举办了延家川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团结老兵共创共建战疫一线勇敢逆行行
作为延家川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战役一线勇敢逆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2
小王,男,壮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学位,现任xx市xx区xx镇xx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为响应xx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小王回到家乡xx村,投身到家乡建设中,与爱人、女儿分居三地。在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小王高票当选为xx村党总支书记,成为xx镇年纪最小、学历最高的党总支书记。
勇担重任,乡村焕颜。
当选为村支书后,小王的首要任务便是完成xx村的“三清三拆”工作。xx村位于xx市西部,地处左江下游,因水域丰富、巷道多、民居杂等特点,此次高铁沿线风貌提升改造工作任务重大,有6个坡属于xx镇的重点“清拆对象”,同时,还有393栋民居的外立面亟待改造提升。
小王深刻认识到,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宜居的村庄,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他主动担任“总队长”,迅速制定了“四支队伍”的工作机制,即组建一支宣传队,向群众宣传进行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动员群众进行房屋外立面的改造;组建一支保洁队,对各坡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组建一支钩机队,对各坡的废弃猪栏、牛栏、鸡舍、杂物房等进行拆除并清理掉产生的建筑垃圾;组建一支绿化队,开展“微菜园”、”微果园”建设,实现村庄环境净化、绿化、亮化。
“四支队伍”得到了村委及群众的一致认可,xx村乡村风貌宣传队、保洁队、钩机队、绿化队相继成立,小王担任“总队长”,开始“走街串巷做动员、上山下坡调研走访、深入开展‘三清三拆’”的生活。
民居外立面改造工作出现问题,小王“白加黑”“5+2”地同村民反复沟通、协商,为村民答疑解惑,直至问题解决;“清拆”工作不到位,小王带着村委成员亲自上阵,清理垃圾、搬运废弃物、清理水塘……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xx村共清理出各类建筑废弃物及垃圾19000余吨,改造提升民居外立面近500栋,新建娱乐设施、休闲广场2处,改造“微菜园”、”微果园”31个。累计投入劳动力近人次,筹措资金153万元,整个村的风貌焕然一新。已是耄耋之年的村民胡大显,谈到村里的变化,激动地说:“我在xx村生活了80多年,村子从来没这么干净整洁过。现在是路平了、水塘干净了、绿树更多了,环境和城市有得一比。”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小王竭尽所能,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带领xx村以崭新的面貌和形象开创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防疫一线,冲锋在前。
作为村党总支部书记,小王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xx村谋划发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用时时冲在前,事事干在先的过硬作风,带头冲锋在防疫一线,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为xx村筑起了防疫的铜墙铁壁。
20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小王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落实网格责任,发动全体党员群众、志愿者开展防控工作,排查从中高风险地区的返乡人员,采取广播、入户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动员村民接种疫苗。
2022年春节,无情的新冠病毒卷土重来,袭击了广西百色市,疫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大年初四,小王在接到镇党委的紧急通知后,连夜驱车从城区赶往村里,在大家奔向团聚的日子,小王冲上了抗疫一线。
此时正值春节期间,xx村春节返乡、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大,村坡之间走家串户频繁,防疫工作十分严峻。小王知道,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防控措施早一分落实,村民安全就多一份保障。他到村后连夜紧急召集村干召开村“两委”会议,第一时间对全村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统筹准备防疫物资。他率先带领村干前往那坛坡、坛仓坡两个主要进村路口开设党员疫情防控先锋岗,以身作则引导村“两委”干部在防疫工作中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意识,促使全村上下拧成“一根绳”。寒风深夜,一顶帐篷,一张桌子,小王率先进驻卡点,开始了守卡排查。
天未亮,小王刚从卡点值守回来便带着村干、志愿者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深入排查不漏一户一人,入户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劝散村民聚众赌博扎堆聊天,疏导居家隔离人员心理情况,最累、最繁琐的事都是小王带头去干。
因为设置防控卡点,给村民日常进出造成了不便,少数村民开始并不理解,小王就每天驻在卡点,不厌其烦对过往村民耐心劝解,为大家讲政策、讲疫情。春节是xx村办喜事的高峰期,小王第一时间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劝止,坚决不允许操办宴席,同时向全体村民发出“告全体村民书”,取消所有开年走访活动。在百色疫情持续肆虐的时候,小王带头用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守住了xx这一片净土。
作为村里的主心骨,小王24小时吃住在村委、卡点,从清晨到深夜片刻不离岗,忙碌在统筹协调各项防疫任务中。常常因为时间匆忙,他顾不得煮东西吃,就在帐篷里泡一碗方便面充饥。这期间他的手机从不离身片刻,时刻关注着每一条预警信息,准确迅速传达给每一位村民,却经常忽略了家人的联系讯息。连续一个多月,小王始终忙碌在xx防控一线,却没有时间回家看看离村只有十几公里的爱人和女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持久战中,小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诺言,他始终站在第一线,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彰显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担当。
历经“三清三拆”、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考验,小王始终百折不挠,默默奉献,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作为一位党员,一名“兵支书”,小王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履职;他说,当过兵的人,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就肩负着使命,这个使命是一辈子的,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不褪色。
小王同志退伍不退志,扎根献基层,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代表,是退役军人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先进典型。207月,小王被评为xx区xx镇优秀共产党员。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3
谭xx,男,汉族,中共党员,34岁,xx年7月入党,现任xx镇合旺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疾苦,自担任合旺村支书以来,他就扎根在了村委办公室,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心系民生,一言一行皆为民
20xx年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一年,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来没有抱怨,他率先垂范,带头领着村、组干部逐户逐人进行摸排,完成了全村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户台账,为精准落实脱贫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政策落地有声,加大帮扶力度,他组织包保干部定期走访,及时动态调整贫困户基本信息,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及包保干部按照计划定期开展摸排,时时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存在的困难。并对接镇里相关政策,及时提供帮助,对照“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项目”要求,对标查找短板和返贫项目,核查未落实的扶贫政策,建好“回头看”台账,对达标不稳定和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研究“回头帮”措施,完善帮扶计划,做到脱贫路上不掉队,不漏一户一人。
两年多来,他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硬化通组路、机耕道等15公里,为185户农户硬化了庭院和串户路,67户老旧房和危房改造,新建文化活动广场2座,组织农业技术培训145人次,为特殊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等等,在他的努力下,20xx年合旺村代表平坝区接受国家第三方脱贫评估,零问题通过评估,同时合旺村被列为20xx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尝新尝变,闯出脱贫致富好路径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合旺村脱贫攻坚队的队长,他进一步完善脱贫制度上墙和责任分工,实现挂图作战,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全村开展工作的重点纳入到村委重要议事日程,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除此以外,为建好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他严格规范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锤炼党员作风,完善党员发展流程,积极吸纳优秀青年,壮大后备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战斗力量。与此同时,他深深明白,产业发展是乡村富裕的必要途径,单靠村民单打独斗,种植农作物是很难实现脱贫奔小康的。他守正创新,多次到地里进行考察调研,并派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外地考察,借鉴多个优秀种植基地经验,结合合旺村实际,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传统的蔬菜、瓜果种植经验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以种植大顶苦瓜,毛节瓜,香芋南瓜等反季节瓜系列蔬菜为主广东江门鹤山市共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安顺市平坝区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双向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20xx年,合旺村又迎来了一次历史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合旺村、高田村为核心,打造万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共涉及3600余块土地,涉及农户1100余户;基础设施建设需征地100余亩,需迁坟300余井。面对这个“大活路”,他没有退缩,总是把最困难,最严峻的工作扛在自己肩上,入户走访、协调矛盾、流转土地、查看产业项目,他的足迹踏遍了合旺村的每一个角落。走访、考察归来,连夜在办公室整理走访资料,夜深人静,合旺村村委办公室总有一盏灯亮至深夜,仿佛是整个村的灯塔;白加黑,5+2的工作机制,让他本来年轻的脸庞显得有些憔悴,每次见他总能看的他的眼圈布满血丝。但他从不觉得累,总想着再快一点,再努力一点,村民就能早一步踏上小康之路。正是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打动了合旺村的许多群众,渐渐地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纷纷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人心齐,泰山移,一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合旺村迁坟几十井,倒地坎两万多米,全村流转土地4500余亩,完成蔬菜基地供水灌溉保障工作以及产业大道排水沟建设,蔬菜种植不断规模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不辜负组织的信任,让群众满意,切实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是谭xx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他一直兢兢业业,敢扛事、愿做事,时刻体现着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4
她,虽是一名90后女孩,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担当;她,虽从小生活在市里,却对农村有着一份特殊的眷恋和情怀;她,虽有拿高薪做白领的机会,却毅然放弃选择服务家乡和父老……,她就是董家街道董家村乡村振兴专员小孙。她入职以来能够迅速转变角色,积极参与村级各项工作,成为董家村的一名得力干将。
做好党员的带头示范员
作为董家庄村党委第一党支部书记,她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党委组织安排的各项活动中,积极主动、冲锋在前,为第一党支部其他35名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支部日常管理中,她积极下达上级的各项指示和学习任务,对于支部内行动不便的老龄党员,及时将学习材料送达老同志手中,不让第一党支部内的一名党员掉队。
疫情期间,她作为分网格长,积极调配网格内的党员团员防控志愿者分片分段,进行人员排查盯控、村内大集劝离、宣传防控知识、下达防控通知,有效地防止了人员聚集,提高了村民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筑牢了村党委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她带头上交了壹仟元“特殊党费”,支部36名党员全部上交并积极捐赠,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在安置房分房现场,她积极组织本支部党员担任志愿者,为村民提供服务,保障分房现场有序进行,保障村民按时按规进行抽签选房。
做好群众的政策讲解员
作为董家村第1、2、3村民小组的临时负责人,她积极做好政策的讲解员,让村民真正听懂弄通相关政策,尤其在处理十村整合分房问题过程中,为了协助村两委积极稳定村民情绪,化解存在的矛盾,利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吾乡董家”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弘扬正能量,使区委、区政府的政策、答复意见和声音及时贯彻到全村,点击阅读量每次都能达到三四千,几乎覆盖了董家村全体人员并通过各种微信群向外扩散,使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解实情,及时有力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政策意见上来,使矛盾逐步化解,使分房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姑娘户土地收益分配问题上,她配合管区、村积极参与到调解中,整理归类相关法律政策文件,为顺利调解提供依据,避免了矛盾升级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做好党建工作的创新策划员
服务党建,融入党建,开展活动是关键。她积极协助村党委开展好传统学习课堂的同时,改变和创新学习方式,协助策划组织开展了“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宣讲报告会、庆七一“爱诚仁孝虞麓下,乔迁新居颂党恩”朗诵活动暨“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系列宣讲活动,从“被动听”到“主动讲”,从“倾听者”变成“讲述者”,直观生动的宣讲,身边的党员讲述身边的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纯粹的理论转化变成党员的身边实践,从“细微处”凸显“大格局”,切实激发带动其他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头做实事,主动担责任。
传承红色基因,秉持初心前行,让实地课堂用起来。在党员教育中,她协助配合村党委运用观摩、体验、讲授、研讨等多种学习方式,采取主动学、走出去、学回来等形式,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先后协助策划组织党员赴长清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董家街道甄家村等地学习教育用实地实情实景教育党员、感化党员、激励党员,进一步了强化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学习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的积极性,以及对标进行党性自检,汲取精神营养的自觉性。
发挥科技优势,改变教育模式,让网络课堂联起来。在疫情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接触,她协助村党委利用网络平台,运用学习强国APP中的强国视频会议,协助开展多次线上主题党日活动,云学习不断档。每次视频会议后,积极听取党员意见,群策群力,不断优化学习流程,努力让老龄党员也加入到网络学习中,更努力满足年轻党员自主便捷的学习需求,延伸学习研讨时间空间,实现学习资源共享。网络课堂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学习积极性,网络课堂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党员可以有针对性的学,带着问题学,从而运用到实践中。
做好党建工作的总结宣传员
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适应村改居管理模式的变化,在管理区崔书记的指导下,她总结归纳出《董家庄村党委“321+6”党建工作法》,是董家庄村党委党建工作的再延续,更是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探索。
运营“吾乡董家”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其舆论传播功能,宣传董家庄村党委党建工作、村委会村务工作新动态,广泛收集民意,提升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认可程度。同时,她积极协助编写村两委各类汇报材料,如优秀党支部事迹材料、文明单位申报材料等。仔细认真梳理董家庄村文明村创建与文明实践站的相关档案,规范早期档案,提升创建水平,将村两委各类工作切实展现出来,做好文明村创建与文明实践站的档案整理员。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作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员,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她将继续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为董家的乡村振兴贡献“她”力量!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5
4月10日,受市委办指派,小刘来到了省定贫困村——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四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瑶乡、甘于奉献,唱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雄浑乐章,让村民们收获了脱贫奔康的成果:目前,上东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收入由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至39万元,实现从贫困村向小康村、从“后进村”向“后劲村”、从产业空心村向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用真情赢民心,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力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但这里的贫困却在省里“挂了号”:全村因病、因残、因智致贫现象突出,集体经济薄弱,交通闭塞,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驻上东村时,小刘既兴奋又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打造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作表率。这就意味着,上东村的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出新、出彩。作为军转干部的他深感重任在肩,心里暗暗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不拔穷根不摘穷帽绝不收兵!
要改变贫困,先改变自己。从机关到乡村,扎下根来,才能把“两条心”变成“一条心”。白天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晚上熬夜归整扶贫资料,一到上东村,小刘就忙活开了。
初来乍到,有些村民对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猜想小刘是不是来“镀金”的。但小刘决心以真心赢民心,凝聚脱贫攻坚向心力。周一到周五,吃、住、工作都在村里的工作模式,让他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主动深入村民家中,嘘寒问暖拉家常,了解村民们的家庭成员和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5户153人,无劳动能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寻致富良策,与贫困户同劳动。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群众筹措扶贫慈善款和物资共计100余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00多人次。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刘始终同村党员干部奋战在防疫一线,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甘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付出和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上东村村民。如今,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不再有了,致富奔康的内生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谋良策出实招,铺筑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穷要治根。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难以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稳定脱贫。
在实际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小刘与村“两委”班子一道谋思路、出主意,找准产业兴村突破口。他立足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位出租、竹制品加工等。另外,小刘还为上东村争取到了韶新高速的一个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称他这是为上东人民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小刘还通过建立致富带头人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通电商、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一道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户形成了“造血”功能、走上长效、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党建促和谐,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以省、市、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为指导,突出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较多、经常性教育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微信群,在群里及时发布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的党员搭建起一个学习教育的便捷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注重发展培养党员,近三年来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岁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注重以制度管理党务村务,着力解决班子“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建促和谐,如今的上东村各项社会事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也先后荣获了“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引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如今的上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致富奔康的劲头更足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6
20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小刘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用真相赢得民心,激发消除贫困的内在力量。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青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这里的贫困在省里挂号:全村生病、残疾、智力贫困现象突出,集体经济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大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小刘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小刘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小刘是否来镀金。但小刘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20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小刘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寻求良策实际招募,铺设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小刘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小刘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小刘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住党建促进和谐,描绘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7
小李,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古河乡石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桥头村共有178户、560人,党员4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该同志按照古河乡党委“党建作引领、产业筑基础、美丽搭载体、乡风提内涵”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狠抓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带领石桥头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强党建,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自20xx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实施以来,该同志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先锋指数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打造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从“两委”班子抓起,按照乡党委的工作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更好推动工作,该同志多次自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滦南县、昌黎县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学习考察,引导大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认识差距、比学赶超。注重发扬民主,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符合石桥头村实际的乡村振兴创建方案。同时,组织开展了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党员义务劳动,党员志愿服务和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村干部一心为民谋发展,党员先行先试做示范,也调动起群众参与村内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育产业,筑牢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做基础。该同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分析市场前景,结合村民多年形成的农业生产实际,为石桥头村确定了皮毛动物养殖和果菜种植“两条腿走路”的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远程教育、党员之家开设“专家大讲堂”,定期聘请农技专家来村为群众免费传授养殖技术,组织村内养殖能手和一般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养殖观念。20xx年,全村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养殖量达到2万只,石桥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皮毛动物养殖大村。为改变单一养殖结构,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途径,该同志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及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周边地区参观考察,结合本村实际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鼓励村民发展黄瓜、甜瓜、桃、葡萄等果菜种植,并积极帮助棚户引进新品种。20xx年以来,全村新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5座,棚菜面积累计发展到320余亩,棚均销售收入达3万元。在产业的有力带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5元。20xx年,投资50万元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落户,石桥头村建成5座高标准温室对外承包,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来源。目前,石桥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2万元。
三、促美丽,搭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石桥头村是20xx省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近年来,该同志又提出“绿、美、亮、净、硬”五字标准,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合理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及自筹资金30余万元,建成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一座;翻新柏油路800米,村内主副街道基本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安装路灯40盏,全村路灯达到85盏,实现主街道全部亮化;在村内栽植绿化树木500棵,经过近几年的绿化攻坚行动,村庄绿化率达到了42%;清理村内及周边残垣断壁6处,清理垃圾1400方,村庄更加干净整洁;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旱厕223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了100%;改造提升村内废旧坑塘,建成占地4亩的百姓公园,完善休闲步道、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并融入当地传统民俗,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同时,对村址周边围墙进行美化,粉刷绘制文化墙1400平米,村庄更加靓丽多彩。
四、转乡风,丰富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内涵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提高,还离不开村民精神面貌的重塑。近年来,该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根本扭转。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开展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培树村民“知美、爱美、建美、护美”意识,以环境美促进精神美,村内72%的家庭达到了美丽庭院标准,20%的家庭达到了精品美丽庭院标准。每年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身边典型,在全村营造见贤思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同时,团结村内有成就、有威望的乡贤组成村民调解委员会,村民之间的矛盾在村内便得到有效化解,成功做到了将矛盾“吸附在当地”。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石桥头村保持了和谐稳定,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8
走进xx镇xx社区桥头组,一条条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一栋栋房子整齐有序,一片片脐橙产业基地葱葱郁郁,一户户农户脸上藏不住满心喜悦……一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无不展现着这个美丽乡村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县委统战部下派的驻村干部——试验区联络中心办公室主任小黄密不可分。
深入开展遍访,助推乡村振兴
为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小黄严格按照xx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出发点,组织包片干部、包保干部深入开展走访、排查及防止返贫致贫等各项工作,通过进组入户、电话核实、微信联系等方式消息了解片区内脱贫户、监测户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掌握收入情况,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确保三类重点人群增产增收。
打造特色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以实施产业助推增收要求,以柑桔产业为主导产业推进,完成柑桔种植6000余亩、挂果20xx余亩,组织产业指导员到深入果地对农户开展《柑桔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培训》,培训农户30余人次,发放诱虫粘虫球75000余个,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00余盏,通过多方式杀害病虫防止传播黄龙病等病虫害,20xx年5月5日,脐橙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大力配合社区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按照没有一片撂荒地的要求,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粮食种植工作,结合稻谷种植示范点大力动员群众发展250亩“稻+鱼”种养殖项目,发放玉米种子1200斤、黄豆300斤,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群众增收。
加强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积极配合实施20xx年xx镇柑桔园改造建设项目,完成7条单轨运输轨道安装,共计4000余米,安装完成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滴灌管网,履带式旋耕机、开沟机施肥机已采购到位。积极申报《20xx年xx镇xx社区桥头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庄整治项目》,完成新建公厕30.57㎡,河道垃圾淤泥清理1858.82m,河道驳岸砌石1126m,拦水坝挡墙120.3m,驳岸石砌筑69.6m,混凝土仿木护栏132.95m,台阶5.4m,雨水沟1645.5m,卵石排水沟91.52m,挡墙253.9m。申报《20xx年xx镇xx社区桥头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乡村环境整治项目》,完成改造112户卫生厕所改造。实施《20xx年xx镇xx社区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示点宜居农房建设项目》,投资241万元,已完成62户宜居农房改造,老旧墙面改造17627.55㎡,老屋顶改造750.78㎡,砖砌橱柜38户。
创新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到桥头寨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工作,切实提升群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组织召开2次群众会、院坝会,与群众交心谈心,切实了解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老百姓的所期所盼,并通过召开桥头寨议事小组会议进行共商,由议事小组牵头,对环境卫生整治、门前“三包”、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进行分片管理,形成社区管总、议事小组管事、群众共管的机制;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谋划申报项目,通过数字化,推进乡村治理,通过院坝会、群众会、入户等方式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宣传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新修订村规民约词句朗朗上口,让群众易记、易懂、易行,大力宣传弘扬勤俭节约、浪费可耻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消除邻里矛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实,培育文明乡风。
不忘初心使命,助推乡村振兴
小黄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帮助大病户廖顺清申请解决临时救助2万元,切实减轻农户因病造成的负担,为监测户韦正明户申请防贫扶助险,补助32108元;为辖区内3户残疾人家庭每户申请3000元进行无障碍改造,解决残疾患者生活困难;针对洋岐山组因降雨较大导致山石、泥巴垮塌影响群众上学、出行等情况,及时协调挖机对滚石、泥石进行清理,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需求;配合省民政厅开展春节期间“慈善情暖万家”慰问活动,为社区56户三留守人员发放慰问金及温暖包,共计约2.8万元;春节期间积极协调,为社区鳏寡孤独群众发放爱心棉被20套,床上三件套20套;因降雨导致群众水管断裂,及时协调水管,组织群众修缮饮水管网,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材料9
“事业兴旺,关键在党”,这是xx县乡村振兴局干部,xx镇xx村第一书记小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李自20xx年5月选派驻村以来,真抓实干、倾情付出,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培育支柱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补齐村户短板,20xx年底实现整村脱贫退出,116户508人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的他,再一次站在了乡村振兴建设一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xx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强基础、重创新、育特色、促提升、抓服务”的工作思路,以“四抓两整治”为抓手,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职能,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全面加强组织建设。
一是注重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提素质。
严格落实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推动党员做到五个熟悉(熟悉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熟悉党建理论知识、熟悉村情实际、熟悉法律法规、熟悉全村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党员在理论水平上要高人一筹,在干事创业上要先迈一步,引导xx村党员做好“惠民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信息员、帮办实事服务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夯基础。
对照党章,严格执行“党员管理制度”、“交心谈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不断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将从严管党治党措施落到实处,将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结合村情实际,创新推行xx村“流动党员定期联系制度”“帮学帮教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帮办实事积分管理制度”,自觉践行为民服务宗旨,20xx年来,认真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共4件,化解矛盾纠纷6起,开展为民代办服务15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是聚力党员队伍建设强筋骨。
注重从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发展成党员,让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带头能力强的人吸收进党员干部队伍,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不断让基层党组织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凝聚起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为xx村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