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1.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文题解说
记种树的人郭橐驼。题目点明了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姓郭的驼背,他的职业是种树。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作品简介
这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属柳宗元早年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本文是作者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写的,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设事明理之作。
【背景资料】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以致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课文全解
【原句】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译文】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
【原句】病偻[2],隆然[3]伏行,有类[4]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译文】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弯着腰行走时,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
【原句】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甚善,名我固当”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译文】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 【原句】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5]。【译文】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
【段解】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注释】
[1]橐(tuó)驼:骆驼。[2]偻(lǚ):脊背弯曲,驼背。[3]隆然:高高突起的样子。[4]类:似,好像。[5]云:句末语气词。
【原句】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原句】驼业[6]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7]及卖果者[8],皆争迎取养[9]。【译文】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
【原句】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10]。
【译文】大家看到橐驼所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原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段解】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注释】
[6]业,以„„为业,名意动。
[7]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8]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
[9]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指雇用郭橐驼。[10]蕃:繁多。
【原句】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1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1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译文】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原句】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译文】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原句】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译文】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原句】其莳也若子[13],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14]而其性得[15]矣。
【译文】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
【原句】故吾不害其长[16]而已,非有能硕茂之[17]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18]也。
【译文】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原句】他植者则不然。
【译文】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原句】根拳而土易[19],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译文】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
【原句】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译文】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
【原句】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译文】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
【原句】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20]也。【译文】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原句】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段解】写橐驼谈种树经验。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注释】
[11]孳(zī滋):生长得快。[12]焉尔:语气词连用。[13]莳(shì事):移栽。[14]全:保全。[15]得:获得。
[16]害其长zhǎng:妨害它生长。
[17]使之硕茂。硕茂,这里是使动用法。
[18]早而蕃之: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早、蕃,这里也是使动用法。[19]土易:换了新土。
[20]故不我若也:即“故不若我也”,宾语前置。
【原句】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21],可乎?”(“以子之道,移之官理”起过渡作用,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 【原句】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译文】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原句】然吾居乡,见长人者[22]好烦其令,若甚怜焉[23],而卒以祸。
【译文】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原句】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24],督尔获;早缫而绪[25],早织而缕[26];字而幼孩[27],遂而鸡豚[28]。’ 【译文】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 【原句】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译文】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原句】吾小人缀饔飧以劳吏者[29],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译文】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过来,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
【原句】故病且怠[30]。
【译文】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原句】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如果我说的这些切中事实,它与我的同行种树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段解】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注释】
[21]官理: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22]长(zhǎng掌)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23]怜:爱。[24]勖(xù序):勉励。[25]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26]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
[27]字:养育。
[28]遂:长,喂大。豚(tún屯):小猪。[29]飧(sūn孙):晚饭。饔(yōng雍):早饭。[30]病:困苦。
【原句】问者曰:“嘻[31],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译文】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原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段解】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者作传目的。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注释】
[30]嘻(xī),语气词。【内容主旨】
本文借郭橐驼种树的经验和体会,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写作特点】
1.简洁生动的语言
本文作为一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2.对比和映衬的手法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课后习题】
【高考链接】
(09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题。(17分)沈周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
“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漫应曰()⑵宽备言其状()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1)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5.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6.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答案和解析】 ⒘(2分)(1)随便(2)详细(各1分)⒙(2分)B⒚(2分)C 7.(6分)(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8.(2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9.(2分)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第二篇:《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的:了解本文的杂文笔法和巧用对比的艺术特色。
确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注意词类活用和通假现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与学生交流关于柳宗元的材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与韩愈齐名,是古文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家。
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王叔文等执政,力图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有所改革,以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挽救“安史之乱”以来的衰落局面。柳宗元参加了这一进步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仅146天,就在旧势力的反扑下失败。太子李纯被拥立为帝,王叔文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惨遭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公元815年,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做刺史。四年之后,就死在那里,年仅47岁。后人因他是河东人,称他“柳河东”;又因他晚年在柳州任职,所以也称他“柳柳州”。
二、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
1、病:病瘘(病——生……病
动词
生了脊背弯曲的病。)
故病且怠(病——困苦)
2、为: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从事、经营)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为)
3、故:故乡人号之曰(故——所以)
其土欲故(故——旧,意为熟土)
4、隆然伏行:隆然,突起的样子;伏行,弯着腰行走。背部高耸,弯着腰走路。
5、固:的确。
6、业:以……为职业。意动用法。
7、硕茂:高大茂盛。
8、蚤实以蕃:蚤实,果子早结;蕃,多。果子早结而且多。
9、他植者:别的种树人。
10、效慕:仿效。
11、天:天性,自然生长规律。
12、以致其性:致,达到、实现;性,本性。来发展它的本性。
13、焉:表示肯定的语气。
14、爪:抓破,作动词。
15、疏密:指土的松紧。
16、官理:作官治民。唐人避唐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17、传:记载。
三、深入探究
1、本文题为“传”,但并非是实录性的传记性文章,而是一篇寓言。这也是古代杂文的一种写法,试与《拿来主义》相比较,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那些相同之处。
本文文题为传,却并非实录性的人物传记,郭橐驼,不一定实有其人其事。作者只是借传立说,把个人的政治主张,含蓄而深沉地表述出来。
作者针对中唐时期吏治“好烦其令”,民不聊生的弊端,借种树喻治民,巧妙地将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表明作者的主张:政令的实施必须适合人民的需要。对于昏庸官吏的扰民政治给予揭露和贬斥。这与《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作比,阐述对待外国文化态度的写法是一样的。
2、本文开头仅以寥寥数笔便使郭橐驼的状貌神态跃然纸上。但从全篇内容来看,这一段似与正题没有什麽直接关系,是否可以删去?作者为什麽这样写?
1)本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写人物状貌神态是传记的写 法,本文是借用人物传记的写法设喻。2)郭橐驼对乡人号之曰“驼”的态度与他种树的方法和他对官理的阐述相联系——顺其自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以蕃吾生而安吾性”。3)郭橐驼自身是病态的,是不合自然生长规律的,他有自己的痛苦经历,因而更能了解被扭曲的痛苦,了解顺其天然的重要性。
3.文中的“问者”第一次发问的内容未写出,你能否代为补上?他的第二次发问在结构上起什麽作用?最后发出的感慨中,“养树”与“种树”,“养人”与“官理”意思是否相同?为什麽要换一种说法?
“问者”第一次发问的内容——“子安使木寿且孳?”或“子何异于他植者?”第二次发问在结构上由此及彼,由记郭橐驼种树引入议论,阐发官吏治民之弊。起过渡的作用。“养树”与“种树”,“养人”与“官理”的意思大致一样,但有所区别。养树侧重“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引申到“养人”,与民休养生息,而官理则是泛指治民之道。换一种说法是为了强调“养人”的重要性,突出作者的政治主张。
第三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师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设事明理的方法。
2、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重点词句落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个别诗词虚词的用法。
一、导言: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完成预习:
1、关于柳宗元其人: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2.关于柳宗元的文
论
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
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
记: 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的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4、识记下列加横线的字音: 郭橐驼(tuó)
为观游(wéi)
名我固当(dàng)
窥伺效慕(sì)....早实以蕃(fán)木寿且孳(zī)其莳若子(shì)好烦其令(hào)
....
勖尔植(xù)缫而绪(sāo)遂而鸡豚(tún)辍飧饔(sūn; yōng).....
5、解释下列句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知始名
当初 .
②.驼业种树
以„„为业 .
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即或 .
④.凡植木之性
方法 .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 .
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树干 .
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代词,道 .
⑧.字而幼孩
养育 .
⑨.故病且怠
穷困 .
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以之为”,把„„作 ..
三、自读思考:
1、翻译并研读课文:
① 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② 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2、讨论此文的写作特点:(1)、文章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答: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2)、文章都用了那些对比?(答案:(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勤勉者之间的对比;(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四、总结(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总结)
(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五、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橐(tuó)驼 病偻(lóu)窥(kuī)伺
B.寿且孳(zī)勖(mào)缲(qiào)
C.实以蕃(fán)饔(yōng)鸡豚(tún)
D.硕(shuò)而茂 飧(sūn)殆(dài)
2.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
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下面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寿,长寿,活得长
B.实,果实
C.若,如果
D.爱,吝啬
(2)下列句式包含倒装的一项是(C)
A.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
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C)
A.驼业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把……当作职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1.A(勖应为xù)2.(1)D(应为喜爱。)(2)C(3)C(前两句中的“以”字,都是目的连词。“验其生枯”是“爪其肤”的目的,同样“观其疏密”是“摇其本”的目的。第三句是的“以”是修饰连词,“日”是“离”的状语。)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C)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然终不遇。终:自始至终
C.使骑逐而追之。骑:坐骑
D.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节和行为
2.下列句子中的字与“因谓之方山子”的“之”含义完全一样的是(C)
A.余谪居于黄,过岐,适见焉:焉
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其
C.而岂山中之人哉:之
D.方山子傥见之与:之
3.以下句子中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是(B)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B.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粪土
C.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悍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B)
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方山子是一个在光州和黄州一带隐居的人。
B.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到了晚年就隐居在了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方山子也很惊讶地询问我之所以到这里的原因。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人,常常假装成癫狂不干净的样子。
5.方山子安贫若素,以下选项体现了这一性格的是(D)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3)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5)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1)(2)(5)
B.(2)(3)(4)
C.(1)(4)(5)
D.(1)(2)(4)
6.下列对这段古文理解不正确的是(C)
A.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
B.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
C.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
D.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
答案解析:1.C(骑指的是骑马的人。)
2.A(题目中的之是代词,指方山子。B中的其是代词,指他的。C中的之是助词,“的”。D中的之是代词,但指代的是“他们”,光、黄间异人。)3.B(妻子文中指妻儿,现指妻。精悍文中指精锐勇猛。从事文中指参与事务,现指投身到,参与,需后接宾语。)4.B(晚应为时间靠后之意,不是晚年。)5.D(需指出的是,(4)属于侧面描写,也符合题意,故应选。)6.C(开门见山有误。)
第四篇:种树郭橐驼传 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重点句子翻译。教学难点:本文寓意的理解。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柳宗元,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1)解释加点词语 ①病偻(脊背弯曲)
②名我固当(本来)
③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
④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⑤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⑦移之官理(治,统治)
⑧ 勖尔植(勉励)
⑨字而幼孩(养育)
⑩遂而鸡豚(成,养大)
⑾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
⑿故病且怠(穷困)(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②吾又何能为哉:
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思考: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及寓意。
一、导入: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2、第二节: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3、第三节: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 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① 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② 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③ 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④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在对不良现象的反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
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体裁及文章特点 :
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学生通读全文,从驼的话语中体会“婉约而多讽”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归纳重点字词,讲解课后练习。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段段意,并且找到文中对比与类比的具体表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本文出现的一些文言知识。
师: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等四种文言现象,昨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请同学们总结归纳这些知识点。下面我请几位总结的较好的同学向同学们展示一下。
【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它们; 实,结果实(名作动)2.去不复顾 去,离开
3.其实害之。其,那; 实,实际上 4.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 人,百姓 5.字而幼孩 字,抚育
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小人,地位低下的人 7.故病且怠 病,困苦
8.得养人术 养,治理;人,百姓
【一词多义】 1.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虽曰爱之。(虽然)2.故
其土欲故。(旧)故不我若也。(所以)3.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实际)4.若
其置也若弃。(像)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5.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6.业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理,非吾业也。(职业)7.然
隆然伏行。(„„的样子)既然已。(这样)然吾居乡。(然而)8.病
病偻。(患,生„„病,名作动)故病且怠。(困苦)9.以
以致其性焉尔。(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早实以蕃(而)
而卒以祸(因,因为)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地)10.且
无不活,且硕茂。(而且)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又,又„„又„„)11.传
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传记)事以为官戒(作传)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我固当。(称呼)早实以蕃。(结果实)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
而卒以祸。(受到祸害)移之官理可乎?(做官)2.名词活用作状语
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3.使动用法
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早。使„„结果多)
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衍生息。安,使„„安定。)4.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宾语前置】
1.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么)2.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3.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用什么)
师:通过这样的整理之后,我们就能顺利地解决课后练习的第三题。现在我们顺便看一下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文章开头写郭橐驼的外貌和他对乡人给自己起外号的态度,这些描写出涉笔成趣、增添文章的可读性之外,与文章的主题有没有关系?说说你得看法。
明确:文章开头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作者把这拥有高超种树技艺的主人公设置为以为驼背也就是有点生理缺陷的人呢?因为郭橐驼这样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从而更能表达本文顺应民性以养民的主题。
师:第二题文中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以种树比喻治国。与通常的政论文相比,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寓理于事,更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使读者可以自己回味体会,更增加了道理的深度。
六、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七、布置作业:
完成《《系统集成》课时练习。
第五篇: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上柳宗元的一篇文章,谁上来把课题写下。
(生板书课题:种树郭橐驼传)
师:她在写课题的时候同学们自己也再比划一下。我发现我刚抽查的两本书本,你们都预习完了对吧,但是有个习惯你们自己看着办,如果今天在课上没问题的也可以,但是如果在课上我发现存在问题,那么绝对不允许这样做,什么问题呢?你们的书上不着一字,预习以后书上一点印迹都没有。写好啦,歪歪斜斜的。“种树郭橐驼传”,我刚没看笔顺,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她的笔顺对不对啊?字写对了,这里哪个字容易搞错,需要我们注意的? 生:“橐”
师:这道题出过,这个字是很多同学会写错的。“橐”,弯的小树,被什么压得直不起腰来?被石头压弯的。好,如果要板书的话,要完整地书写课题和作者(师在课题旁补充板书:柳宗元)。关于作者,我们不是第一次走进他,同学们预习时也搜了资料,要把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关于作者,你现在的积累有哪些?
生: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师:不对,不应该是背书,看你像在背书的样子,你要介绍给大家,用介绍的语气告诉大家。
生: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师:你现在已经说到了“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哪些人? 生:唐代是韩愈、柳宗元。师:好,“韩柳”并称,是唐代的两个。生:还有“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师:父子三,“三苏”,已经五个了,还有三个是? 生: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
师:好,完整了。他还是有方法的,先是“韩柳”,再是“三苏”,再是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好像外围的材料比较多一点,关于柳宗元倒是知之不多,请坐。你说。
生:柳宗元在当官的时候,因为改革失败被贬到永州,在永州他写了很多著名的文章,比如我们初中时学过的有《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然后《捕蛇者说》以及“三戒”中的《黔之驴》,然后“三戒”是以寓言的形式写的。师:说到寓言,《黔之驴》中有没有相关的词语的积累? 生:黔驴之技和黔驴技穷。
师:很好,成竹在胸。你想到了初中学过的,然后散文当中有不同的文体,有寓言、有山水游记,都读过。生:还有诗句。师:你背下。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好的,这首诗的题目是? 生:《江雪》
师:非常好。关于柳宗元我们现在积累的比较多了,基本的都介绍到了,那么关于这篇文章,你们在预习当中还有哪些积累呢? 生:“传”
师:哦,都已经看到这个题目中的“传”,XX你想补充是吧? 生:“传”是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是传记的简称,一种是记述历史事件,还有一种是描写人物事迹,可以有点意识加工,有时把作者的一些意图放在传记当中。师:你说的就是人物传记。说到传记,好像有同学在预习中有疑问:这个“传”是真是假?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是假的,就是柳宗元想借一个人的口来发表为官之道。
师:好的,其实这个问题,顾本提出来过,那到底要为这个人物作传干什么呢?其实顾本,看你摘抄的相关资料中,你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不要当小和尚,抄的时候也不要有笔无心。现在看看老师做的资料,我们很快过一遍,看看有没有要拾遗补漏的。(出示PPT)师:字子厚,又称“柳柳州”,他当时在柳州当官,而且当得很好,老百姓就记住了他的,所以留下了许多与柳宗元相关的古迹......关于他的主张,同学倒是没提到,他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文以载道”......这里《永州八记》当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我建议同学们课外去读一读,它是八记之首,我们的水平借助工具应该是能读懂的,特别是题目当中的“始得”很有意味,去读一读。再来看,对他文章的评价我们可以用这句话:“精裁密致,璨若珠贝”,把它记下来。他的文字对我们是有一种借鉴的意义,多看他的文章,我们的文字也会变得精致起来起来。另外,韩愈和柳宗元这两个人物确实应该联系在一起积累的,我们也可以做一个比较,他们在文学上的主张是一致的,但是在政治上的主张有所不同,我们这里只是点到而已,感兴趣的去看一下。同学们的积累还是不错,基本上都点到了。好,现在回到文章,用通俗的话把文章的题目解释下。生:一个叫刘罗锅的。。(其余生笑)师:这个形象和刘罗锅确实挺相像的。生:一个叫郭橐驼的......师:嗯,一个性郭的驼背的老头,是吧?你犹豫在哪里? 生:还有“种树”? 师:哦,“种树”两个字怎么理解?种树是郭橐驼的? 生:职业
师:所以是以什么为业啊? 生:以种树为业 师:对,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园林工人,他是个以种树为业的姓郭的驼背的老头。那这个“传”是什么呀?就是为这么一个种树的老头写下的传记。请坐。师:好,现在既然已经出现了郭橐驼这么一个老人的形象,那么请同学们带着“郭橐驼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么一个问题读一读课文,思考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等会儿我们用自己的话说一下。我今天看到你们书上不着一字,有问题,其实王老师以前读古文有一个习惯,我还没有这样要求你们,但以后我检查预习的时候会以相对较快的速度一个个抽读,看你们能不能读得清楚,要有一定的速度,如果你读错一个字或者停留了,那你主动地坐下,这是我以前的学生的有的一个习惯,主动坐下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回去再抄两遍。当然你读顺了就没必要再抄了,这是强化一下,我们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在上古文前熟读文章是关键。来,现在用我们一起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阅读。读的时候想想这个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用自己的话来说。(全体读)
师:刚刚在读的时候我兜了一圈,我抽样检查了几本书,我只看到一位同学比其他同学多做了一件事。XXX,你告诉大家你做了什么?(生犹疑)师:这不是做坏事啊,你应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比大家多做了。她把文中所有的难字都注上了音。下面注释有的,也应该注,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因为有些字确实比较难读;如果再做的好一点的话,再注一些难字,那些你不理解的字词,你可以在旁边注释。我以为你们在初中已经养成这些习惯,没有养成的习惯还得重头开始。好,回过头来,一个姓郭的驼背的老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自己的话说一下。这个文章我们都翻译过了,应该有给你们留下一些印象,谁来说?王俊文。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和善的人。
师:和善的人,怎么讲?说说你的观点
生:因为他的外形,别人叫他郭橐驼,他不但没有生气,还欣然接受了。师:哦,你从这里得出结论的,他说的是在文中第几段? 生:第一段
师:是,人家说他你这个驼背,给他取了个绰号,但是他说什么? 生:“名我固当” 师:什么意思啊?
生:这样称呼我确实很恰当。
师:嗯,那这里哪个是表示“称呼我”的啊? 生:“名”
师:这是名词用作动词,看来是词类活用。像这类词语的自读的时候要把它划下来,在旁边注上名作动。因为积累多了,其实不用老师在课堂上强调了。他说他是一个和善的老人,那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写完第一段,其他的就不用写了,好像不完全。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尊重自然的人,因为他种树不像其他的人那样,而是对这个树放之任之,不会拔苗助长。师:你得出了尊重自然规律这么一个结论,或者说他是按规律行事的这么一个老人,表现在他种树上,你这里用了“放之任之”这么一个词,在这里不是贬义,用文中的话是什么?“顺木之天”对吧?顺应树木的天性。而且你刚在讲的时候,还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塑造老人,说其他种树的人不像他这样,其实作者也是用这样一个比较的手法来写的。好的,XXX 生:他是一个聪明的有思想的人,他可以通过养树推出为官之道。师:哦,他从种树之道推出为官之道,这个你发现了,在哪里啊? 生:第三、四自然段。师:第三、四自然段,种树之道我们刚刚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要顺木天性,然后呢?关键他怎么推出为官之道的? 生:要顺应老百姓......师:哦,要顺应老百姓的,统治者如果是种树之人的话,那老百姓就是手下的树,应该也要? 生:顺民心
师:是的,要顺民心,得民意;你看这是一个非常了得的驼背,他能够从种树当中得出为官之道。那么最后一段就是说听的人很开心,我问你种树,你竟然告诉了我为官之道,于是,文章的意图也就出来了,是通过问的人说出来的,是文章哪一句?
生:最后一句 师:是的,“传其事以为官戒”。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和《捕蛇者说》很像,是蛮像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师:哦,“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做官的道理。如果现在要说写每一段的段意,大家应该也都清楚了,这个由你们自己去做,刚刚已经理了。这是怎样一个老人,通过大家集体的智慧,我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出来。这个郭橐驼,他的外貌确实是不好看。(板书:面丑),然后呢,刚说到他的心地倒是和善,(板书:心善),再说到种树方面,他的技艺高超,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板书:技高)还有一个是什么?小人物也了得,说道理时让人家豁然开朗,(板书:理明),今天是老师把他概括出来的,其实我是受你们的启发概括出来的。他说我不知道做官的道理,其实他心里很明白,如果他心理不明亮的话,他怎么让别人豁然开朗?所以这八个字是我们对他的定位,让我们觉得这老头丑也不丑了,甚至让我们心生敬畏。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确有其人,但是作者为这么一个人作传,我们也觉得是有理由的,是值得的。现在我们以段为单位,开始自读。一边看,一边散读出声,并用红笔在每一段当中做一点注,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们自己能解决的我就不一一道来了,因为你们初三也熟读了很多古文。现在开始,就以第一段为例,读出声音,并做一点注,然后我们交流下,注了什么就看你的眼光了。(生读书并作注)师:你们把一二两段放在一起是合理的,因为都是对郭橐驼的介绍。好,注好了,速度很快。来,宋元明,你来说一下。生:我标注了一些字词。
师:告诉大家,养成这么一个习惯:读一句,以句为单位,读好了之后,再说这一句中我标注了什么。生:就是“病瘘”......师:咦,刚刚要求完毕就,刚说“以句为单位”,比如说“郭橐驼,不知始何名”,我觉得这句没什么,不标注了也行。好吧? 生:“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这里的“病”是“生......病”的意思。师:“生......病”,你是这样来翻译的,你们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生:“患......病” 师:“患......病”这个就是要作动词了对吧?继续。生:“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这里我没有注义。
师:其他同学,你们觉得他在哪里哪里可能会有问题的?000 生:“有类橐驼者”是判断句吗? 师:你们说呢?(生犹疑)
师:这句应该不是判断句,不是看到有“者”的都是判断句。“类”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师:“固”,生:原本的意思
师:对,固,原本的意思
生:固到底是“确实”还是“原本”? 师:“确实”应该是引申义,固本义应该是原本,“确实”也可以。生:“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娶养。”这里“业”字我加点了 师:“以......为职业”这要是注的话应注什么? 生:使动?这个我不清楚。师:这个不清楚,谁能够讲清楚
生:业原来应该解释为职业,这里名词用作动词 师:而且是翻译成了“以......为职业”“把......当作职业”这种活用现象是什么?意动用法。首先名词作动词看对了,同时它还是意动用法。很好,请坐。有一句难句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娶养。”怎么理解?
生:就是长安有钱人为了养这些东西供人观赏,或者有卖水果的人,就是都争着把郭橐驼迎到家里来奉养。
师:不是所有的人都让他到家里来的,是哪两种人?而且前提是有钱人、豪富人中,我们可以在“豪富人”后面加一个“中”,豪富人中的哪类人呢? 生:“为观游” 师:“为观游”是做什么的啊? 生:就是经营园林游览的人
师:对,课文下面也有注解,是经营园林游览的人,就是让你看看盆景啊看看树木品种啊,开树木博览会让他们参观的。还有一类人是思念呀? 生:卖果者
师:对,卖水果的人当然也要种果树。由此可见他的技术是很好的,要他帮忙打理,可见他技高是公认的。为什么要供养他呢?为什么要请他过来呢? 生:因为郭橐驼种树“无不活,且硕茂,早食以蕃”
师:哦,你把这个关键词拎起来了,那“或移徙,无不活”怎么讲啊?这里有即或的意思在里面啊,即便是移树苗,有时候移树苗很难移的,我们学校里有好多移来的大树有的就死掉了,移树木很难,但是他移的树木“无不活”,用了什么语气啊?
生:双重否定
师:双重否定表肯定。“且硕茂”不仅活了,而且? 生:高大茂盛
师:而且他种的树可以“早食以蕃”,这个“食”和“蕃”要不要加注?“食”是什么?
生:食是结果实
师:食是结果实,肯定又是名作动。不仅结果实,而且长得多,“蕃”是长得多,蕃是形容词,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好,后面一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生:“窥伺”不理解 师:谁来帮助一下 生:观察,偷窥
师:偷看,但是学得到吗? 生:学不到
师:学不到没用,尽管心生羡慕,想要仿照他这么做,但是“莫能如也”“莫”怎么翻译? 生:没有 生:没有一个 师:我听到两种,“没有”和“没有一个”,到底是什么?这个词大家要注意,可能常常会搞错,记住了是“没有一个”,它是一个不定代词。
板书:
第二节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种树郭橐驼传》,对这个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也用八个字进行了概括,哪八个字?(生齐答“面丑、性善、技高、理明”)对这八个字,难道你们没有质疑的地方吗?老师昨天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一个字似乎用得不好,你们发现了吗?德立,你觉得有个字不好是吧。丁德立:面丑的“面”,“面”狭义的话只是指“脸”,这里是指了全体吧。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改?你们很敏感啊,老师有时候不对的地方你们可以指出来,我希望有这样一个课堂的情景。我也觉得这个字用的不好,你们觉得更好的应该是什么? 丁德立:形。
师:很好,我就采纳你的,改成形丑,谢谢。学习就应该这样,不断发现问题,这样才有生长的空间,要作学习的主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人是形丑、性善、技高、理明,上节课后,有个同学就问我,说这个人物塑造的不好、不真实,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结合文中他说的话,看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下面,我来找同学翻译后面几段,其他同学要看书本了,看他的翻译有没有不准确的。大家先齐读第三段。(生齐读)
下面,我们先请怡玲开始。大家在她说的过程中有问题的可以作记号,待会可以提出来。李怡玲: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只是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师:这里你停顿了,有疑问吗?我觉得她翻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哪里,一个“寿”和“孳”翻译出来了,是什么意思? 李怡玲:活得长久长得快
师:嗯,这里是作动词了。那“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以”怎么讲? 生答“用来”。
师:用来?致?使达到?应该是使其达到它的天性。那“焉尔”怎么讲? 生答“罢了”。
师:对,焉在文中好像出现几次了,凡是出现两次以上的同学们都要注意了。“焉”你们以后可能遇到多种解释,但在这里“焉尔”是罢了的意思,是语气词。好,继续翻译。
李怡玲: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用土要用原来的,捣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担心它,离开后不要再去看它。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得到了自由发展。
师:翻得很好。那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因为你前面翻译的非常顺。李怡玲:省去的要翻译出来。师:哪里? 李怡玲:······
师:这里好像没有省略的,你翻的都很好,每句话都有对应的。我倒是想问一下,“其筑欲密”如果加点“筑”的话应该怎么解释?因为这个词语跟我们平时的理解好像不一样。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得到了自由发展。李怡玲:它本来是建筑的意思,在这里是捣土。
师:引申的很好,就是捣土。那么,后面有一句“去不复顾”,去很简单是“离开”,那“顾”呢?(生答“回头看”)很好,那能不能想个成语?(罔顾左右)你们反映很快,那左顾右盼呢?左、右已经表示方向了,所以只是“看”,这里又是一词多义了。怡玲,你接着再来翻译一句。
李怡玲: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得它长得高大茂盛的方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果实罢了,也没有能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师:好,请坐。这句话我找同学来讲翻得好的或不足的地方。蔡子琪,翻得好吗?有问题吗? 蔡子琪:没有。
师:那我就要来问你了,“非有能硕茂之也”,这里有没有你觉得应该加点的地方?看不出?我看有同学已经说了,你请坐,思昊你来说。顾思昊:有使动用法,硕茂,使···高大,使···茂盛。师:对,这里是使动用法,那后一句“不抑耗其实而已”,有没有需要加点的? 顾思昊:有,“其实”。师:“其实”,那可以归到哪里?今天讲完以后,要按照五个部分来整理这些知识点。第一个是一词多义,第二个是通假字,第三个古今异义,第四个词类活用,第五个是特殊句式。那这个要归在哪里? 生答“古今异义”。
师:嗯,这个“其实”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这里怎么讲? 生答“它的果实”。
师:对,它的果实。那下面思昊你继续翻译,从“他植者”开始。顾思昊: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就换上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师:这里“然”和“焉”是什么意思? 顾思昊:这样,语气词。师:很好,继续翻。
顾思昊: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不同的人,却又太过于溺爱它们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是,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查看看它是死是活,摇晃树干来观察它是松是紧,这样就已经背离于它的天性。
师:这里还有一个代词跟“然”一样翻成“这”的,是哪个? 顾思昊:是 师:很好,“苟有能反是者”的“是”。还有,你翻译的不错的是“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很通顺合理。还有一个,“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话要注意什么? 顾思昊:“日”是一个名词作状语。
师: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那再来看这个“以”字,“以”一般是“用来···”,对吧,是连词。那这里是“用来···”吗?这里我们又见了一种新的用法,是表“修饰”。好,继续讲下去。
顾思昊: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我又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呢?
师:你刚才翻译的这句中,有一个字我们常见的,它其实只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虽然”,一个是“即使”,那这里这个“虽”怎么解释? 顾思昊:虽然,是已经发生了。师:你们已经很确定了,是“虽然”。那这里的“其实”怎么讲? 顾思昊:实际上 师:跟现代汉语差不多吧,这跟刚刚的“其实”是不一样的。还有两个句子同学们要注意的,一句是“故不我若也”,是什么句子? 顾思昊:倒装句
师:倒装句中的什么? 顾思昊:宾语前置
师:怎么讲?哪里是宾语? 顾思昊:应该是“故不若我也”,“我”是宾语。
师:很好,这一句我们就可以作为例句把它记下来。这句整体是什么句?其实它是一个否定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今天我们记住了一条规律,以后再慢慢积累。还有一句“吾又何能为哉”,你们怎么翻? 生答“我又能做什么呢”
师:这句我们没有强调,因为不典型,有时候可以是宾语前置,但顺着讲也是可以的。这一段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继续。第四段,开始读。生齐读第四段。
师:好,邱恩捷,你来翻译。邱恩捷: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专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而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师:好,暂时先到这里,有什么问题?这里又有一个实词出现了,不一样的解释已经出现好几次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的“以”,跟之前我们说过的作为连词的“用来”和表修饰的不一样,又是第三种了,是什么? 生答“把,用来”。
师:是介词了,把、用、拿都可以。再看,“官理,非吾业也。”,这是什么句? 生答“判断句”。师:对,它是一种否定判断,这个我们只要了解就可以。那后面呢?“若甚怜焉”,这个“焉”又出现了,先看这一句要注意什么? 生答“省略了”
师:有同学已经注意到了,省略了什么? 邱恩捷:后面的宾语。
师:那我们知道了,就可以顺便加进去,其实最前面可以加个什么?“为官者”,为官者好像很怜爱百姓,那这个“焉”是另一种意思了,它不仅可以作语气词,还可以作代词“他们”。如果“焉”作为代词的话,那省略就可以不用加了,对吧。好,继续。
邱恩捷: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 师:这句有没有问题?毛备?
毛备:早晚饭是不是可以概括一下说“吃饭”的意思? 师:你说的是“辍飧饔”,对吧,“飧”是晚饭,“饔”是早饭,忙不停的吃早晚饭、吃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都可以。大家在看“字而幼孩”,“字”注释什么意思?是“养育”,能不能想一个词语帮助我们理解?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待字闺中”,想想看,一样吗?先不回答,有疑问的我们要去查。其它还有要注意的吗?看这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生答“使动用法”。师:你们注意了这个,我倒是注意了“何以···”,这是个疑问代词对吧,整体是个疑问句,“用···来···”。我们又可以整理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还有最后一句,再翻译完。
邱恩捷: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师:有一个地方她翻译的很好,这个“其”不仅是代词,还可以是语气词。还有问题吗? 好,我们来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这一段苗沐青来解释。
苗沐青:问的人说:“不也很好吗!我问种树,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师:那这一段有什么可以作注的地方,问的人说:不也很好吗!我注意了“不亦···乎”,它是一个固定句式,刚才我们说的是特殊句式。文言中就有两类,一种是固定句式,一种是特殊句式。这个固定的是什么语气? 苗沐青:反问
师: 对,是反问语气。苗沐青:“传其事以为官戒”的“以为”。师:“以为”在古汉语中是可以连用的,但在这里是? 生答“以之为”。
师:以之为,把它作为···那么“传”呢? 苗沐青:作传,写传记。
师:本来它是个名词,在这里作动词了,写下这个传记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好,请坐。看到最后我们就要恍然大悟了,难道这篇就是为了给郭橐驼作个传?先回答上次高云扬的问题,这个老头的塑造是不是真实的?你们怎么看?可以讨论一下。生讨论。
师: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真实?顾本,你怎么回答?
顾本:我觉得不是真实的,应该是柳宗元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师:嗯,那高云扬你再来说一下,现在你认为是真实还是不真实?
高云扬:我觉得是不真实的,这是个小人物,不可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
师:哦,一个种树的人不该说出这种有哲理、深刻的话,你是指这个的真实,至于这个人物是不是虚构的也无所谓,只是作者假托了这个人是吧。其实这其中深刻的道理是我们从这些话中体会到的,郭橐驼说话的时候并不深奥的,只是通过柳宗元的叙述,我们感觉到了其中的道理,把两者似乎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总结起来,本文主旨也就出来了。通过郭橐驼说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我们体会到了要顺民之性。这里把郭橐驼和他植者作了对比,又拿他植者和为官者作类比。养树、为官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自己如果要整理的话,不难吧。这是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所以要讲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的话,应该是一种讽喻。借这个人立说,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