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动机理论对教育的启发
学习动机理论对教育的启发
摘要:运用心理学上的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分析如何在教育教学上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字;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归因
在当代教育下,初高中部分教师经常会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赞扬以及给予更多的机会,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教师会进行批评指责,或是课后联系家长等方式,表面上是为了帮助学生进步,然而却导致的相反的结果,这就与心理学上动机理论密切相关,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的学生(例如受到教师与家长的赞扬)将会产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动机,而没有受到的强化的学生将会缺乏学习动机,而对于在学习上受到惩罚的学生很可能会逃避学习,失去信心,更加走向堕落。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种激发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几乎不可行的,我们习惯用一把尺子横着来量所有的学生,让学生间 相互比较。要乌龟和兔子赛跑显然不公平,兔子会变得懒惰,自傲,不屑,而乌龟面对胜利无望则会备受打击。在现实教育中无论如何比较,总有在尺子之下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进步,应该将尺子竖起来,即“进步即成功“,这样来评价学生,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马洛斯曾强调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育上,基于这一基本理解,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基本需要,使学生感到有安全感和自尊感,当这些基本需要适当满足后,则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天生有学习,求知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愿望,关键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所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默里将其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的驱力。生活中,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追求成功的学生往往会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没有自信经历失败的学生玩玩会选择捷径或者是逃避。在教学上,根据这一理论,一方面应对不同成就动机水平的个体安排不同的情境和难度不同的任务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力求成功的学生,应对其布置新颖并且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若任务过于简单,则会使他们失去学习挑战热情。对于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应对其布置能够使其取得成功的任务,增加他们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由于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为对学生应着重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部分,调动他们的挑战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我认为心理学在教育应用上尤其重要的一部分。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比学习结果的制约发生的更早,起的作用更大。对学生学习而言,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预期,二是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预期。无论哪一种预期,一旦被证实都会增加学习动机。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同的学生,在任务选择、归因方式、努力程度、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对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确信只要自己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目标实现之后又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认为学习结果直接负责的应是自己,而不是其它的任何人或者任何事。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往往选择不切实际的目标,要么非常的难根本无法完成,要么非常的简单,他们面对学习充满焦虑和不自信,面对困难没有努力克服的勇气和自信,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将其夸大化,而导致的任务在其面前会比实际更加难以完成,而导致无能为力的感觉,最终选择放弃。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应从如何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方面出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他的学习策略,使其容易成功,根据行为的成败经验理论,首次成功及不断的成功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把学习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对学习充满自信,增加了兴趣,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易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不利于激化其进一步努力的热情,还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起自信,当然教师要经常给予学生鼓励。提升自我效能感会让学生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学习和挑战更多的问题。
在归因理论方面,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提高成功的期望,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将会打击学生信心,使其陷入“习得无助“。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归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策略,不同的场合条件给予不同的归因反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产生有效的成就动机,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这个意义而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实施各种有效教学措施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想要取得好的教学成果,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能力的高自我效能感,在学业上常常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其有信心进入更深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参考文献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归因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浅析归因理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柯小霞
1辛晖1
江西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摘要:本文在阐述学习动机和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因理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最后基于归因理论的视角,提出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归因理论;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
我省民办高校学生的招生批次靠后,生源质量总体上不甚理想。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动机不强,如:不少学生旷课、上课睡觉、课堂玩手机、考试作弊等怠慢的学习行为,这些问题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基于归因理论来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对促进学风和校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归因理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有哪些呢?从归因理论的视角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我们通过本文来探讨一下。
1.概念界定
1.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求、外在的诱因、学习者的认知以及意志和情感等因素。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直接动力,而且制约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
1.2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通常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有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主要有任务难度、外部奖罚及机遇运气等。2.归因理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某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等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和归因进行分析。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资料,如:层次、性别、年级、专业、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完整与否七方面信息;第二部分为学习动机调查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小方面,如:学习动机内容调查(学习动机量表)和学习动机问题调查(学习动机自我诊断测试)。归因调查问卷包括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成功和失败通常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有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主要有任务难度、外部奖罚及机遇运气等。
调查结果表明,把学习成绩好差归为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内部原因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动机更强;把把学习成绩好差归为任务难度、外部奖罚及机遇运气等外部原因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动机不强。
3.基于归因理论的视角,提出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根据归因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影响,针对性的提出激发策略,强化学习动机的内部动机,具体策略如下。
3.1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客观标准。一般来说,学生都想通过学习来达到一种心理期待,并希望这种心理期待能如愿以偿,实现预期目标。学习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远期的总的目标,如希望通过学习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公司里有好的发展,并且薪水比较高等; 另一种是近期的特定的目标,如希望通过学习期末考试能够考到好的成绩,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等。
一般来说,学习目标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如果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相反,目标明确的学生,就会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3.2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通常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有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主要有任务难度、外部奖罚及机遇运气等。如学生将成败归因于任务难易程度、机遇运气等,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一般有效地消除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及时发现学生不正确的消极归因,引导其正确归因,正确认识自己。
如有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机遇运气好、老师的帮助而不是主观的能力、努力、态度等,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教育他内外因的辨证关系,让他明白,自己的态度、努力等内因才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
3.3增加学生的归因训练
学习的成败应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归因。“积极归因”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时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第二层含义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能力、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
3.4 教师积极回馈,激发学生动机 研究发现,教学中教师给予的回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回馈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教师的正负面回馈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归因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将原因归结为懒散、不够努力,这种回馈其实蕴含着对能力的肯定,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帮助,久之,学生就会把“不努力”作为维护自我形象的惯习。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合理的措施让学生感到愧疚则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因为愧疚是一种激励力量,它会推动学生积极完成任务。如果教师把学习失败归为能力差,并表示同情,即使同情是真诚的,但学生一旦意识到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取得成功的能力,这种同情就会产生危害,导致自卑,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你不比任何人差,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让学生找回自信,结果就大不一样。
4.结论
因此,在民办高校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态度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尽量避免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老师教的不好等外部因素,设法将其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方法不对等内部因素,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1]成晓光.归因论及其教学应用的研究[J].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1)[2]廖洪玲.研究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动机[J].教育探索:2003,(6):40 [3]李梅.成就归因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130~133 [4]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教改项目“基于归因理论的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研究——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编号:JY1404)
作者:柯小霞,女,1981.6.18,研究方向:管理学,硕士,电话***,邮寄地址:江西科技学院管理学院(瑶湖校区)邮编330098
第三篇: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学习动机的启发
让学生喜欢我的音乐课
时光飞逝,如今我已经是一名中职学校的音乐老师了。生命中的一切,我能与你们遇见,是值得感激的幸事。你们塑造了我,是我的组成。我一直告诉自己:“你有那么多不好的地方,有那么多的缺点,仍然有如此多的人容忍你,甚至爱着你,对你好。你有何理由,不付出自己的全部?”
虽说这个总结是工作上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但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个“仪式”、一种“见证”。就像给小孩子们讲小王子的故事时所说的那样,“仪式也是一件早就被人们忘记了的事情了仪式”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就像生日蛋糕让我们知道了,生日这一天的与众不同,让我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我的第一堂课,也是给我一个契机,反思自己这半个月的付出、所得、失去与成长。
一、我要做的还有那么多
说实话,自己算是认认真真地对待这批孩子了(当然这是作为一个老师的一个底线),却总是觉得做得不够,有时候还会讨厌和怀疑自己。“你真的适合做一个老师么?你不觉得羞耻么?”这里的孩子通俗来说都是考不上高中被迫才选择的,他们特别需要被认可,可是他们也很让我头疼,不喜欢传统的音乐,喜欢流行音乐,着无疑为我的教学提出了难题。怎么才能既有让他们喜欢的地方又能兼顾我的课程教学目标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音乐的美呢?有一天,那天上课,叫了好几次“安静!学生们都还是不在状态,还有个别男士起身走了出去几分钟后回来继续玩闹。我是个不会骂人的人,已经是我的底线,我忍无可忍,骂了一句“不想听就出去”眼泪也不争气的掉下来,事后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来跟我道歉,我知道也不能全怪他们,现在想起来,是自己那周的心情没有调整好,还有其他的事情把教学工作耽误了。那天是周五,中职的孩子特别不爱学习,一心想着放学后怎么玩,或许,我要做的是以一个学生理解同学的方式,去理解他们。每次布置作业,他们都会说“不想做”。可我,能够做些什么呢?“你要记住自己曾经出发的地方,带着你的信仰,走在路上。”
二、那种感动,让人想要落泪
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不过还是习惯说成:“这我走上教师这条道路的开始。”我喜欢“路”的这个比喻,我们的人生与一条道路或一条河流是多么相像啊!启程后,你知道会有一个终点可以到达,但还是得一步一步地向前。“路是脚步的延伸”,我自己的路,是要一步一步慢慢走,走实在、走踏实。恰如河流,一点一点汇聚,一直流,一直流,流过高山,流过平原,无论遇到什么,都保持流动的姿态。作为人,也应该这样,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自己的方向,都要保持走动的脚步。在路上,在河流的两旁,会有很多意外的美丽。让你觉得不虚此行。这样的事情让我想要流泪,藏族班的孩子,特别重感情。周二将要去参军了,都会对我说“冯老师,我们会想你啊。”我拍拍他们的头,说一句“冯老师也想你哦。”内心是感动与幸福,即便我总共给他们上了3节课。
“你必须足够优秀,才可不辱此生的使命;你必须足够真诚,才对得起那些期待的眼神。”
三、你的失去,就是你的所得
失去的,获得的,开心的,难过的,都需要认真对待,都值得用心珍藏。第一堂课我上了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哆来咪》,这是必要的,这部充满了爱的教育,纯真的音乐的音乐剧可以让每一个人感动,喜欢上哆来咪,喜欢上7个音符创造的魅力,为接下来的每一堂课都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事情总是不尽人意,我上了15个班的音乐课,全是刚刚进校的新生,他们总是用轻蔑的眼神审视我这个初来乍到的音乐小老师,感觉我和他们差不多大吧,我为了让他们都更愉悦更轻松的学习,我用了很多时间备课备学生,了解他们的品行,我去每个班主任那里咨询,我把原本不是书本上的谱子打印复印之后交给他们,可是我的付出没有回报,有点同学直接不来上课。有的同学把我的心血折成了纸飞机,更有甚者给我撕烂了,让我开心的事,大部分学生还是配合了我的教学,新搬来的钢琴带给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弹琴的我便慢慢征服了一些人,他们有的很想跟我学习钢琴,即便没有那个条件我决定每天都准备一首钢琴曲弹给他们听,没办法,我以后还要面对他们,我该不该继续?或者说转换一下教学思路。我决定要让流行的现代音乐和课本上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在教室里,我是老师,面对的是学生。其实,我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在学生面前,我才知道:我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是希望学生也一样,不断地完善自己。现在我们音乐教师拥有的教学资料只有一本教师用书和一套CD,与教学内容涵盖范围不成正比,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音乐课堂仅靠听和唱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我们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结合教材下载影片、MTV歌曲,给学生欣赏。积极应用音乐课程的整合功能。音乐课程整合,发挥了一对一授课的优势,摈弃了缺点,最大限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内在潜能,较好的处理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矛盾问题,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较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音乐课程整合极大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增强了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与方式,教师的表扬、学生的鼓励、家长的赞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劲头十足。音乐课整合,注重了学生参与教学信息的反馈,师生双向选择引进公平竞争的教学机制,使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热情之中。我会利用休息时间去自费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让他们在欣赏中学会慢慢融入音乐,陶冶音乐审美情趣。
音乐,这条道路漫长又漫长,需要一步一步,永不停歇地走。这一路走来—《小王子》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要用心才能看清。”“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因为,你们之间建立了联系。”最后,最近看到的一句话,送给我们彼此:“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第四篇: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
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研究
很多老师坦言当下的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如以前的学生,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动机,主动学习对学生来说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是教育学、心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且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的研究
在欧美国家,学习动机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受行为主义影响,注重探讨个体行为的外部原因,如成功与失败、表扬与责备、奖励与惩罚、合作与竞争、结果与望等因素。认知主义理论在60年代以后成为研究的主流,之后又提出了归因论、自我效能论、成就目标论、自我价值感 理论等学习动机理论,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动机研究成为了研究的主流。
赫尔认为学习活动可分成三种动机类型,即目标取向、活动取向和学习取向。比格斯认为学习动机可分为四类,即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成就动机和社会动机。
H.A.默里提的学习动机需要理论认为学习受到内部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动机,动机一旦产生就立刻对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发生作用。这个理论把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来源于人后天的需要,并成为人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层次,这就形成了强弱不同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的自我价值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学习动机,探讨了 “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理论把自我价值和学习动机结合起来是动机理论研究的一个亮点,不同的人对自己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价和要求,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大学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将人的自我价值与学习动机结合研究,很有突破性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学习动机的研究提出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即倒“U”曲线定律,说明了学习动机并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当它超过一定程度时,效果反而更差,因此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优秀成绩的取得。
由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推尔福特提出来的,交往性动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动机,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动机表现为:为了获得父母、教师、朋友的和谐关系而努力学习,而他人的疏远和排斥可能会挫伤他学习的积极性。威信性动机可能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性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声誉、尊敬、待遇的愿望的体现。一个人不仅希望和别人交往,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重视和尊重。对于大学生而言,后者可能是一种更为普遍持久的学习动机:对将来在社会上取得威信的追求,表现为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二)国内的研究
国内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集中在相关研究和干预研究上。国内的实证研究大部分是相关性质的研究(王振宏刘萍2000,张焰黄希庭1999,宋剑辉郭德俊1998,王振宏1999,方媛祝蓓里2000,梁海梅郭德俊张贵良1998等),他们从认知动机观的不同理论、概念出发探讨其对学业成就、成就动机等的影响,干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归因训练手段上(随光远1991,韩仁生1998),它们利用归因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这些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的,并且是结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的。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特点、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研究
毛晋平(1995)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有四个方面:学习动机复杂多元,且极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机、目标多指向近景性、直接性方面;学习动机、内容多功利性和实惠性;学习的成就动机强度呈中等水平。鲁克成等人(1992)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有三个方面特点:学习动机具有多样性、学习动机呈现动态性的发展趋势、学习动机矛盾的两面性。
2.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研究
黄希庭将大学生的需要分为6种,即生理、安全、交往、尊敬、发展和贡献。并且在基础上编制了学习动机问卷,对大学生进行实测,结果显示,6种动机与6种需要相一致,求知进取的动机与发展的需要一致、社会取向动机与贡献的需要一致、物质追求的动机与生理的需要一致、害怕失败的动机与安全需要一致、个人成就动机与尊敬的需要一致、小群体取向动机与交往的需要一致。秦晓晴等人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概念模型,该模型将学习动
机分为6种成分:个人需要、动机前提、情感中介、认知中介、动机行为和学习结果。
3.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研究(1)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黄庭希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有着明显不同水平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在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这四种动机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和小群体取向上女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在个人成就上男生的动机水平则显著高于女生。池丽萍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在内部动机中,在挑战性维度上男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在外部动机中,在依赖他人评价维度上女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张宏如通过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有更高的动机水平。张爱莲在研究中发现,女生学习积极性高于男生。
(2)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
刘淳松研究发现:在求知进取动机上,一年级学生的动机水平低于二、三年级;在物质追求和个人成就动机上,一年级学生的动机水平低于三年级;在小群体取向动机上,一年级学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三年级。张宏如的研究从知识、经验和技能三个方面出发,发现学生认为三个方面之间的重要性差异不大,一般在三年级下降较快,在四年级上升较多,甚至出现反弹。在知识上,随着年级上升其重要性反而下降,但学习方法却上升,特别是在四年级。在经验和技能上,一年级学生的主要兴趣较高,二、三年级动机呈下降趋势,但四年级动机
又重新回升。
(3)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学校类型的差异
黄希庭等人研究发现,医科院校和工科的学生在求知进取上动机水平较低,在害怕失败上动机水平较高;军校类院校在社会取向和个人成就上动机水平
较高,在物质追求上动机水平较低。
(4)影响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研究
张爱莲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动机水平依次为:生存与发展、求知与完善、责任感、上进心、成功的激励、考试压力、父母的期望。妨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依次为: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校某些管理方式欠妥、学校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方式死板、课程安排不合理。池丽萍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充满自信,学习动机有较强的内在性,而较少受制于外部因素。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
目前的关于学习动机研究都只是停留在现状、原因、结构特点等表面上的研究上,缺乏长期性的跟踪研究,例如不同的学习动机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或者说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对个人成就的影响等。
二、调查过程
(一)确定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总人数100人
(三)通过正准备下课老师的配合,给同学们发放问卷填写后回收
四、结果分析
(一)、内在动力方面
内部动力是指产生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推动其学习的一种力量,它以动机为核心,包括学习目的、兴趣、自觉性、努力程度、对专业的认可度等主要因素。调查发现: 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有较强的功利色彩,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学习的错误认识以及心态不端正。在对“大学学习的认识”上,62%的学生认为,学习以考试成绩衡量,仅有15%的人认为大学的学习仍应主动奋进争取取得学业上的成就。另通过分析“上大学的目的”以及“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如何” 两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总体情况是良好的。对于“所学专业兴趣”的问题,选择回答“相当感兴趣”与“较为有兴趣”的同学占75%。“上大学的目的”选项中89%的同学回答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符合父母期望”等积极向上的答案,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是明确的,有着强烈的成才愿望和进取心,这样的学习动机是积极健康的,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大学的第一目的的调查中,回答“为了顺利毕业”和“不知道,随遇而安”的占9%,上大学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这必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首先,部分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片面理解学以致用,重物质轻精神、重现实轻未来,只要是他们认为没用的就不愿意学。其次,部分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求知欲望不强,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一样、好坏的评价标准一样,都是顶着沉重的升学压力死学苦学,学习成为成长过程中的负担,因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厌学情绪。再次,部分大学生对搞好学习的自信心不强。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与众多强者的竞争中成绩落后,无法找回在中学时的出众感觉,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了心理失衡。他们不从主观努力上和学习方法上找原因,片面认定是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产生力不从心之感。还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自己感觉低人一等,并将自卑情绪带入学习当中,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二)、外在动力方面外在动力是指由外界客观环境、要求或激励因素等诱发出的一种学习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来源于受到外界的激励或压力所推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施于的激励作用。
当前,高校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公平竞争,如靠关系走后门、重学历轻能力、性别歧视等,也严重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互联网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在外在动力因素调查中,大学生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占60%。这表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社会的竞争压力,有很强的成才需求。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心理需求,将这些外部压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则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另外,在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属于自主决断的如“个人前途”、“个人爱好与兴趣”者占66%,表明随着心身发展的不断成熟,大学生的自主决断意识越来越强,是他们的学习动力的最大影响因素。但自主决断表面上是为自我,实质要受到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左右,是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个人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恋爱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为爱而学、因爱厌学、无爱废学的人大有人在。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的主流趋向是理智和成熟的,具体表现为学业重于爱情,爱情为学业服务,爱情左右学业的驱动力在逐渐减弱。在“毕业时你计划实现什么”的问题中,回答“考研成功”和“考公务员”的占33%,说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考取研究生或公务员是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其学习行为服务于“我为前途而考”的现实目的。
(三)、综合动力方面
在综合动力方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各种就业观念急剧激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凸显出明显的直接性和现实性,学生中能“经常”或“有时考虑前途”的高达89%。可以说,对职业的充分关注,讲究学习的实用性,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之一。多数学生之所以对教学要求与目标只求达到合格,是因为这些目标和要求属于基本条件,他们明白,不达到这些要求就无法顺利毕业。、意见建议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比中学生更复杂更高级,同时也更为自觉、更为独立,因此,学习动机的强弱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发现,造成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1.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容易产生松解心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没有及时树立起进一步的学习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有的大学生经受不住暂时失败的考验,因为一次考试成绩落后就一蹶不振。还有的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3.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上大学”等根本问题,学习动力的不足才可能得以根除。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其学习需要引起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采取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调查结果就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谈几点认识,探讨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以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将学习需要转化为自身的需要时,同时又具备了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条件的情况下,需要就会变成活跃的状态,促进大脑中枢放出一定的能量,引发内驱力,成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五、提出建议或意见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才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意图,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水平适中,学生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劲头大,能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指在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念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一种很积极的心理倾向。学生要想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浓厚的兴趣,才会心向神往,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中做乐。
(三)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较为持久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倾向与意志状态等方面来加以正面判定和说明,如喜欢还是厌倦、积极还是消极等情绪情感。对答卷的分析清楚地显示出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学的,对学习成绩不在乎,整天就想着玩,应付式上课,缺乏主动性,还有平时没有花时间去学习,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因此学生有必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而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端正学习态度的根本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因为过高的目标有可能使学生自己遭受屡次失败而产生厌倦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过低的目标又使自己太容易达到而使自己没有动力。同时,学校和老师不要为了追求升学率而鼓舞他们定制过高的目标,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要根据个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指导学生制定符合他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租住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倪清泉(期刊 外语界 2010年第三期
大学生学习动机程度特点的调查和实验研究 邓辉平硕士论文2001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研究 卜荣华 硕士论文 2006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 张小红 2006 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以及培养 盛瑶环 曾祥福 李启华2006 教育与职业 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苏秋红 2012 毛晋平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思考 1995 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张爱莲 对137名非重点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浮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 2005
关于本科生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及成绩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及特点和学习行为和成绩,我们将对您进行网上问卷调查,谢谢您的配合。
单选题
1.你的性别是()A.男 B.女
2.你现在大几()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你觉得您学习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绩点,拿奖学金 B.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C.为了顺利毕业 D.父母期望 E.不知道,随遇而安
4.你认为影响你学习的主要因素是()
A.个人兴趣爱好 B.个人前途 C.个人成就感 D.丰厚的奖学金 5.读的专业兴趣如何()
A.相当感兴趣 B.较为感兴趣 C.不太感兴趣 D.完全没兴趣 6.你认为下列哪项对你的学习压力最大()A.家庭期望压力B.社会竞争压力C.学校学业压力 7.你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坏有什么来衡量()
A.学习成绩B.学业成就C.活动获奖 D.其他 8.你觉得学习氛围的重要程度是()A.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9.你觉得谈恋爱对你的学习()A.帮助很大 B.帮助不大C.有负面影响 10.你的成绩在班级里排名的位次大概是()
A.前茅 B.中上C中等 D 靠后 11.毕业时,你计划干什么()
A.考研 B.出国深造 C.考公务员 D.其它 12.你考虑过自己的前途情况是()A.经常 B.有时考虑 C.基本不考虑
第五篇:《“破冰理论”对足球训练的启发》
《“破冰理论”对足球训练的启发》
在足球训练当中总是会伴随着很多队员参与度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存在,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冰山理论”来对这些影响足球训练成果的现象加以提高和改进,在下文中我们将以“破冰”来阐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冰山理论: 概念:
能否破冰是达到训练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呢?因为通过破冰可以让队员与教练,队员与队员之间离开怀疑、猜忌、疏远,而最终达到相互信任和默契,最终起到团队合作的效果。区别:
有一个明显的可以混淆的内容需要跟大家说清清楚:“热身”或者是“热场”与破冰并不是一回事情。有些队员即使做好了热身,但心理的状态并未达到一个“OPEN”的状态,随之身体也不一定达到理想的状态。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在昏暗灯光下和明亮灯光下学习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昏暗灯光下人会越学越无精打采,而在明亮灯光下学习会越来越投入,效果也更好,往往会超出预期效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明亮灯光就将人的学习动能逐步的打开至“OPEN”状态了。目的: 1.让队员达到忘我的状态,在训练和运动过程中革除外界没必要的想法;
2.让参与队员之间形成直接、亲密的合作关系,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愉悦和快乐,摒弃队员之间的隔膜,而不是表面热情,内心中筑起一道高墙;
3.自我消除,让队员在破冰过程中体验到彼此隔阂的真实存在,并且利用破冰的行动来用自己的力量去消除隔阂‘ 4.提高队员对训练和比赛的专注度,注意力。过程:
破冰的活动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所有队员仅仅通过一堂课就能彻底打开自己,欲速则不达。
切入一个游戏,我们来感受一下在球场上孩子们的表现:
队员两两背对背站立,各自前方3米初放置一个标志盘,教练发出指令,比如头、肩膀、膝盖之类,球员依照指令用手触摸这些部位,这个时间尽可能的有多变性,而且时间不要太短,当发出标志盘的指令时,看谁最快反应过来抢先拿到标志盘。
游戏很简单,也不在于谁先拿到,而要很好的利用在拿到标志盘之前的这个融洽的、欢快、嬉笑的过程中逐步的吸引参与者和旁观队员进入角色,投入自己的状态,达到迅速集中注意力的过程。游戏的模式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改进,也可以让所有的队员都参与进来,也可以让队员做指挥官,教练也可以参与进来,目的只是通过破冰把大家的状态拉高到同一高度,破冰活动过后,每位队员的状态都应该是积极的、乐观的、OPEN的,进而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互相之间会用正能量积极的影响队友和自己,这样的状态孩子们岂有掌握不好训练的成果?
如果训练需要培养观察力与团队配合,那么就需要把游戏的关注点由简单的点线转移到面,一些拆散重新再组合的团体,让所有参与队员都不纠结与不想和谁在一起,想和谁在一个团队的复杂情绪,去互相了解,并且形成理解的氛围。破冰,很容易让孩子消除紧张不安,迅速融入群体,孩子愿意开放自己源于熟悉的人和环境,让他有安全感而且容易展示完成的动作。
我们再谈谈训练中为什么要加入游戏环节的真正原因,游戏不仅是游戏,游戏不是打发时间,游戏不是热身,但游戏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兴趣这么简单,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不要因为游戏而游戏,通过游戏让他发掘自身潜藏的能力。比如有些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达到从未尝试的那种高度,又或者是在游戏过程中发现新的友谊。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适当的引导有助于他们主动思考。而这点对培养球商的养成,也同样是至关重要。破冰后的总结方式的研讨: 作为教练和队员都应该在每节训练课和每场比赛后都要进行总结,而往往的总结基本都是有教练一人发出,而且还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决断性,而当孩子们伴随着破冰成功后的状态下有没有考虑让孩子们自己来总结一下(这时候的孩子们是很真诚也很愿意分享的),听听他们是怎么认识自己的?又是怎么认识队友的?又是怎么理解训练和比赛的?有没有新的想法和启发?如果能从这些角度出发的话,教练能很好的掌握孩子们的进步和变化,(这个我想应该可以做记录哦)我想作为教练也会因势利导的去设计和提高教学方式,避免已往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原始方式了。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提到基础训练,所以请大家不要断章取义,这只是提供一种让队员在训练中充分打开自己的一种方式,我并非说基础练习不重要,基础同样需要时间来打磨。但请记住,青少年成长期兴趣的变化频度是转换得非常快的,要让他们对足球保持热爱保持兴趣,就要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而破冰,能够非常好地保证这一目的的达成。
最后,提议大家在网上找一些破冰的小游戏,通过自己的感悟来融入到足球当中,这将对自己的教练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机会或者有条件大家都应该去参与一下拓展训练,拓展训练中有很好的破冰方式和氛围,还有那些破冰演讲,那种力量只有参与其中的才能真正感受到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