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粒粒皆辛苦”》说
课
2011-05-26 23:41:23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一、说教材。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 中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用一个家庭聚餐的场景提出探究问题,开始本主题的学习活动。“民以食为天”,教材用周恩来与谷穗的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粮食对人非常重要。接下来,教材用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一组图片及学生交流的场景拓展学生对大农业的深入理解,让学生明白农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介绍水稻的种植和加工过程,让小学生感受农业生产活动的复杂繁重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爱惜、浪费粮食的事例,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反思。形成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爱惜它的认知和情感。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主题,可用三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餐桌上引出的话题”,第二课时“粒粒皆辛苦”,第三课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了解稻米的生产过程,产生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体验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了解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尊重农民、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2、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明白粮食来之不易以及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艰辛。
四、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农业生产、水稻种植加工的图片资料以及袁隆平的有关事迹。学生:课前采访当地农民伯伯,了解水稻的种植及加工的生产过程,收集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故事。
五、说课型。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时应把课前的实践、课内的交流和课后的延伸有机的融合,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课内外相结合转变。因此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了解、搜集相关资料等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为课堂教学作了充分的准备,也直接与知识产生碰撞,积累了情感。
六、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上
第二篇:教案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明白农业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2.尊重农民和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突破方法:让学生课前调查了解,在教学中利用组内交流、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大影响。突破方法:搜集资料,图片展示及简介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调查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趣味猜谜,激趣导入
出示谜题“黄口袋,两头尖,珍珠心,水田产,春天田里藏,秋来满地黄。” 引出关于水稻的话题,指出水稻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
二、组内交流“水稻的种植过程”
1、你知道水稻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2、生活经验结合课本提示来梳理水稻的种植过程。
3、组内交流你所了解的水稻种植过程。
4、个人反馈
在交流水稻种植加工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可加入游戏活动,让学生模拟插秧、收割,体验水稻种植的辛劳。
5、知道了水稻的生产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三、走近袁隆平
每一粒粮食都浸染了农民的汗水,这么辛勤的劳动,遇到干旱雨涝还不保收。中国是人口大国,吃饭是民生问题的关键,地是有限的,那么只能靠提高产量了。如今水稻产量大大提高,这要归功于以为特殊的农民——袁隆平。说说你所了解的袁隆平(事迹、评价)。
1、小组交流
2、组织汇报
3、补充评价
四、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丰收的田野不仅浸染着农民辛勤劳动的汗水,也汇集了农民的智慧结晶,比如农谚、、工具、技术等。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有听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一类的说法,这就是农谚。读书本第67页的农谚,说说你的发现。
2、结合已学过的二十四节气歌了解节气
3、说说生活中你见到的农业工具。
4、走进现代农业观光园,展示图片,了解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及优势。
5、总结
五、调查生活现象,提高节约意识
1、想一想身边浪费粮食和珍惜粮食的现象。
2、算一算,珍惜一粒米,发挥大作用。
3、尊重农民,珍惜粮食,我们可以怎么做?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10.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粒粒皆辛苦:育秧、插秧、除草、杀虫、收割、脱粒、加工
劳动人民的智慧:农谚、机械工具、技术等 水稻之父——袁隆平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第三篇:《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说课材料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是四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编者期望通过探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对从事工业、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情和敬佩之情,体验工人、农民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尊重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这一课是就农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安排了这样一些内容:
教材用一个家庭聚餐的场景提出探究问题,开始本主题的学习活动。“民以食为天”,教材用周恩来与谷穗的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粮食对人非常重要。接下来,教材用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一组图片及学生交流的场景拓展学生对大农业的深入理解,让学生明白农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介绍水稻的种植和加工过程,让小学生感受农业生产活动的复杂繁重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爱惜、浪费粮食的事例,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反思。形成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爱惜它的认知和情感。
二、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体验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能通过日常生活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了解农业,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三:说教法:
我们的孩子大多是农村的孩子,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场面,免不了有些紧张、甚至害怕。所以我特意安排了一个课前谈话,以便消除他们的紧张的心理,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
当今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让更多的孩子,哪怕是农村的孩子都不知道劳动的艰辛,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农业、农村、农民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贴近又遥远的话题,但又是他们必须了解、认同的现实问题。
针对这一客观现象,我设计了解农业,探究性学习走进农产品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人人参与,能与他人合作,从而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知道食物从哪里来。然后通过无农假想、国徽上稻穗的来历及三农的优惠政策,让学生知道农业的重要。接着通过对大米生产过程的了解和学插秧等一系列的活动,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让尊重农民、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的思想在学生的心灵
中深深扎根,从而让他们明白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计了交流谚语这一环节,因为谚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感受科技的神奇,我安排了认识袁隆平,欣赏新农村图片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的作用,有意识地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然,“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社会问题,一节课不可能让学生把所有问题挖掘、理解透彻,必须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去领悟,去理解。
教学中,虽然我注重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但还存在不足,望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
谢谢!
第四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一、导入新课(4分)
1.出示几张图片,学生猜一猜图片中的地方是城市还是乡村?(出示几张乡村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现在的乡村不像乡村,像城市)
2.引入课题(板书:四 走进北京新农村),学生齐读。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34分)
1.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你知道的乡村是什么样子的?(过去和现在)
2.学生阅读教材P24页文字,想一想:现在的新农村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笔画下来。
指名回答。
(板书:农作物品种多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科技含量高)
追问:农作物品种繁多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农业工具的演变谈一谈。
科技含量高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自己的见闻谈一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24页至25页的图片,进一步理解板书中的三点内容。
3.思考:现在的新农村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
学生自己发言。
4.教师:要想知道变化为什么如此大需要先了解三个词语——“三农”、“惠农”、“支农”。(板书)
指名先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讲授:新课标第一网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惠农”是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出发,为农民着想,为农民谋利,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为此,党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多予”就是政府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创造条件。“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活”就是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
“支农”就是从科技、文化等方面支持、支援农业、农村和农民。
5.学生再发言:新农村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
6.学生观察教材P26-27图片,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思考:科技支农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什么好处?
指名回答。
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教材P27页。
7.对于每一个农民而言、对于每个农民的孩子而言、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这些具体政策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教材P28-29页文字,观察图片,思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学生看书的图片)
理解:农业税。
8.出示2008“北京最美的乡村”名单,图片展示他们的风貌。
三、布置课下作业(2分)
复习本单元内容。
第五篇:我们的衣食哪里来教学设计
我们的衣食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未来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工农业”中的第一个主题《我们的衣食哪里来》。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不仅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此可见,农业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 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 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激发学生 了解农业与生活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教育目标。本课教材的目的是 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所涵盖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懂得农业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教育。根据这一主题,教材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日常生活中看农业;
(二)、农业和各行各业。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体会工农业产品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知识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技能目标:了解农业对我们生命及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衣食住行与农业”和“各行各业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及感受衣食的重要,并懂得“衣食之源在农村”
教学难点: 懂得“衣食住行与农业”和“各行各业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及“衣食之源在农村”。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主题是让学生懂得“食物之源在农村”,从学生日常的吃饭发散开去,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一饭一粥”来之不易,从而在生活中珍惜劳动成果。
一、谈话导入新课
俗语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食物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我们的衣食从哪里来吧!
1、教师板书课题:我们的衣食哪里来
2、同学们,你们早餐都吃了哪些食物?个别回答,小组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早餐食物。)
过渡:营养丰富的早餐,为我们在上午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提供着保障,它们是多么重要啊!在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本身就是农产品,有的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加工制成的。
二、课堂活动、体验感悟
活动
一、了解农业,说说我们的食物 教师活动:你们还了解哪些农业生产活动呢? 学生活动:(生:种麦子、种花生、种菜„„)
教师活动:其实,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一些劳动也是农业生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出示:栽培农作物,如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种植果树和林木;饲养家畜和家禽,如牛、羊、猪、鸡、鸭等;养殖或捕捞鱼虾及其它水产品,都是农业生产劳动。)
学生活动:请一名同学读一读 教材39页至40页中的相关文字。学生活动:画出自己喜欢的农产品。(学生动手画)学生活动: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出示各种食物的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分组: 可以直接吃的食品有:
()可以加工制成的食品有:
()
活动
二、说说我们的衣物 诱发思考
你和你的家人在一年四季里,都穿戴过哪些衣物?在你们家里,都有哪些床上用品?你知道这些衣物及床上用品与农业有什么关系吗?(生自由说)教师活动:出示课件(衣服、被子等)说说这些又都是什么农产品制成的呢?
教师活动:我们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等都是由棉、麻、毛、丝等农产品制成的。(板书:衣)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农业。
教师活动:看来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板书: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教材41页,日常生活中看农业)你能填写表格吗?并说
说原材料与物品的联系。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说说。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对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然后组内交流,每组选一名最好的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看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板书:住 行)教师活动:出示课件:“不仅日常生活与农业密切相关,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指名读)
5、教师活动:农作物可以制成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为很多行业提供了原料,你能将下面的农产品为其他行业提供的原材料和制成的产品联系起来吗?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说说。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探究使我们了解到,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板书:各行 各业)
活动三:大米的来历
过渡:有了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才有我们丰富的食物,那么他们又是付出了怎样辛勤的劳动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最为普通的大米的生成过程吧!
1、请学生说说大米的生成过程。(结合教材44页至46页内容及图片说)
2、课件播放大米的自述。
3、师生共同回顾大米的生成过程。(播种——育苗——插秧——浇水——施肥——喷农药——拔野草——收割——运输——打碾——脱粒——大米)
4、一粒大米真是来之不易,看到大米的生成过程,我们就会想到一首唐诗《锄禾》。
过渡:一粒大米来到我们的餐桌上是何等的不易呀。可我们却并不珍惜,白白将它们扔弃,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浪费是相当严重的。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一份浪费情况调查表。
2、结合国家给我们农村学生提供的免费营养午餐,学生浪费现象极为严重,说说自己的看法。
过渡:老师为大家提供一个数据,我国共13亿多人口,如果每人节约一粒米,可以够一个人吃一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粮食依然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
四、总结升华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对农业和农业劳动者一定有了更新的了解和认识。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化作一句话告诉大家吧!
2、教师总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让我们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感谢他们用艰辛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五、课后作业:
1、看到浪费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怎么做?
2、写珍惜粮食的警示语.课后反思: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 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 程。通过本节《我们的衣食哪里来》教学实践后,使我认识到将课堂拓 展至生活特别重要。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 己的看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让学生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感谢他们用艰辛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