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最终5篇)

时间:2019-05-15 09:1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一、启蒙老师播下爱的种子

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他的启蒙老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里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棵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捅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冲冲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具有爱心。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二、第一次铭心刻骨的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

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三、挽救“困难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这一天,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打那。当班主任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很危险!”他突然高声喊到:“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卷起身子滚了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这样的分析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关注之情、教育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像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种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

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我对孩子们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还有另一段话:“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

中。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真”,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善”,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这是创作。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编者在全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础上,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研究对教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曾经以为,教育研究离自己很遥远,因为和大多数职教教师一样,对教育研究认识上普遍存在这以下几个的误区:1.无用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无用,是自己的分外事,因而对教育研究不予理睬。2.神秘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是专职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人员或教研人员的任务,离自己很远,很神秘,因而对教育研究敬而远之。3.随意论。认为教育研究是很随意的一件事情,不认真对待,采取随心所欲的态度。

曾经以为,自己有着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对于教材早已烂熟

于胸,只要备好课就可以把课上“好”了,只要满意率过了80%就够了,现在才明白,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怎样去“讲好课”,而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

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教师富有创

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变的最重要影响来自老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程序,也许老师们会说,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学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果,也正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财富。他认为,教学与教育必须统一起来,必须遵守“教学的教育性”。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她的心灵实施教育吗?”他认为单独的教育是不长久的,效果是不好的。只有把教育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影响才是深刻的长远的。是呀,教育无处不在,而课堂又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应该让学生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应有的教育。将二者巧妙融合,潜移默化,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当前这种教育形式下,很多学校,很多教师为了求高分数,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只给知识,不注重发展智力,强塞硬灌,既捆住了孩子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也会将富有朝气,积极活跃的人变成了只会复制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而且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他突出强调教学与发展的统一。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反观自己,曾几何时,为了班级的排名,为了考试卷上那鲜红的分数能略高一筹,很多知识,虽有心引导,怎奈学生干启不发,只好强塞硬灌,告诉学生,只要记住,这种题型就这么解就能拿高分,不用明白到底为什么。考试过后,只要成绩高,就认为自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工作很出色,很优秀了。殊不知,这样做,只能说达到了底线,基本合格,距离优秀还差一大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拓展,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拓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又有几人敢说自己心目中装有两套教学大纲呢?没有发展的眼光,更不会去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只要自己所教阶段能取得高分,能令那些目光短浅的家长眉开眼笑,自己就很胜任了。不去考虑孩子走向高的学段后,知识是否衔接得上?教学是个延续的过程,到我们这里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我们应该想办法传好自己的接力棒,别让自己成为不完满的终结。苏霍姆林斯基额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实践教学思想。他

说,“有些教师持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的越深刻。”“知识只有在触动

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产生需要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从而变成他的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才能被学生掌握。„„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房子,那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而砌砖垒墙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只有让学生去实践,他才会掌握知识。”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现在倡导的构建主义思想相吻合,让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他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实践教学法能教会学生思考。好的教师是先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解决问题,并且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指点。这样,才既不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也不会让学生完全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看来,费尽心思为学生学习道路扫清障碍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如果能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巧妙地创造点困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也不白费心思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教学思想贯穿于他的赏识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理论中,同时也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没有方向,只能原地打转,有了方向,才便于前行。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读书的愿望,其实就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儒雅的家庭环境;美化家居、使家中的摆设整齐化、条理化、知识化,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

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最后我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警句来结束我今天的读书交流:

才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我们教育者发掘出来的,就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教育技巧,明智的塑造人的心灵,正像雕刻家使用刻刀去雕刻一块大理石那样,如果没有雕刻家的智慧和创造,大理石仍不过是一块不成器的石头而已。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摘抄

摘抄(1)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摘抄(2)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在你的科学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摘抄(3)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要使学生的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

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摘抄(4)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复习时要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观察是思考和记忆知识之母。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

摘抄(5)

1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2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该引以为荣的事。

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3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4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他们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5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正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6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

摘抄(6)

7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时间。

8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

9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10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

11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12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

13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

14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15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摘抄(7)

不管你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劝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学科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b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象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用一辈子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d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摘抄(8)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摘抄(9)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 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摘抄(10)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做人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

《做人的故事》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第一卷

美——生活的快乐

1、我们怎样拯救了小云雀

我们在小麦地里找到了一个云雀窝。在窝里有五只小云雀。他们还不会飞。明天收割机就要来割麦了。我们看着小鸟,而一只大云雀在我们的头顶上飞来飞去。我们捧起了小鸟藏身的窝,把鸟窝转移到了绿色的黍子地里。黍子离收割的时间还早着呢。

我们走回家去,看到一只大云雀飞进了鸟窝。他在那里坐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出来了,快乐地唱着歌飞向了蓝天。他是在告诉我们: “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2、剌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

树林里住着一只小刺猬。他在一棵老椴树的树洞里给自己造了一间小屋。那里既温暖又干燥。秋天已经来临了。黄叶从树上掉了下来。冬天很快就要到了。

小刺猬开始准备过冬。他来到树林里,把干叶子扎在自己的刺上。他把干叶子带回自己的小屋,把它们铺在地上,这就变得更暖和了。

小刺猬又去了树林。他收集了梨、苹果、野蔷薇。把它们放在自己的针背上带回家来,搁在小屋的角落里。

小刺猬又去树林了。他找到了蘑菇,把它们晒干,也放在屋角里。

小刺猬感到很温暖、很舒适,但一个人很寂寞。他想给自己找个伴。于是他又去了树林,遇见了小兔子。小兔子不愿去小刺猬的家。灰鼠不愿去,黄鼠也不愿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洞穴。

小刺猬遇到了蟋蟀。蟋蟀坐在一根小细枝上,冻得发抖。“到我那里去住吧,蟋蟀!” 蟋蟀非常高兴,跳跳蹦蹦地到了小刺猬的家里。冬天来了。小刺猬给蟋蟀讲故事,而蟋蟀给小刺猬唱歌。

3、丁香树

在池塘边长着一棵丁香树。春天丁香树上开满了蓝色的鲜花。

不管什么人来到水池边,都要笑着看一眼丁香花。花是淡紫色的,就像田野上的一块蓝色的天空。

但是,有一天一个忧郁的人来到了池塘边。他折下了几枝丁香并把它带走了。

一些年轻的旅游者来旅游。他们顺便来到池塘边洗一把脸,休息一小会儿。在出发远去时他们折下了许多许多盛开着鲜花的丁香花枝条。

池塘边的丁香树不再是鲜花满枝了。天空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蓝了。来到池塘边的人们再也不微笑了。世界上的笑容也变少了。

4、小松鼠怎样救了啄木鸟

在冬天里天气变暖和了,下起了雨,然后严寒又突然降临了。树上覆盖着冰,松树上的松果都蒙上了冰。啄木鸟没东西可吃,不管他啄了多少次冰,都没能啄到树皮。不管他的嘴啄了多少次松果,都没能剥开松果的壳。

啄木鸟坐在松树上哭了起来。热泪掉在雪上马上就结成了冰。

小松树在洞穴里看着,看到了啄木鸟在哭。他一跳一蹦地到了啄木鸟跟前。“你,啄木鸟,为什么哭?” “没东西吃,小松鼠……”

小松鼠可怜起啄木鸟来了。他从树洞里拿出了一个大大的松果。他把松果放在树干和树枝之间。啄木鸟坐在松果旁边,开始用嘴打开松果。而小松鼠坐在树洞旁,他很高兴。他的孩子们在树洞里也很高兴。太阳也很高兴。

5、路旁的橡树

从北方到南方,在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开始筑路。人们打算建一条宽阔的、平坦的、结实的、漂亮的路。

开始筑路了。工人们堆起了一条高高的土路堤,两边围上石头,浇上沥青。这条路穿过草原、牧场和河岸。

一天建筑工人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不大的一个灌木林。工程师指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往土里埋进不大的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他是那么的粗壮、结实、强大,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在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在一个地方它弯曲成马掌形。坐车过往的人高兴地笑着说: “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第二卷 人——这是精神的力量 1、我们只有一个母亲

──祖国

法西斯匪徒侵犯了莫斯科。他们妄图占领我们苏维埃祖国的首都,把我们──苏联人民,变成他们的奴隶。

莫斯科城外的战斗持续了几个月。苏联军队坚守住了自己的首都。

数以千计的苏联战士在莫斯科郊外的战斗中牺牲了。他们被安葬在兄弟墓中。树立了纪念碑,铺上了大理石板,在大理石板上写着:谁埋在这里,什么时候和在哪里出生。

但是一名苏联士兵的躯体被严重毁坏,以致找不到任何文件,不知道这位士兵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

人们把这位苏联士兵残余的遗体放进红色的棺材中,在高高的克里姆林宫的墙下挖了一个坑,把青年人葬在这里面,并把这块墓地命名为无名战士墓。

许多母亲没等到自己的儿子从战场回来。许多人的名字在战火中被烧掉了,母亲们也不知道她们的儿子们的墓地在哪里。

在一个温暖的春日,两位母亲来到了无名战士墓。一位母亲来自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岸,另一位母亲来自乌克兰的第聂伯河岸。她俩的儿子都在莫斯科郊外的战斗中牺牲了。她俩都不知道他们的墓在哪里。

两位母亲在无名战士墓旁相遇了。

她们把花放在墓地上,在哀痛的沉默中久久地伫立着。“这里躺着我的儿子。”来自伏尔加河岸的母亲悄声地说。“这里躺着我的儿子。”来自第聂伯河岸的母亲也说着同样的话。

“因为我们永远是姐妹,我们有同一位母亲──苏维埃祖国,”两位母亲在这一时刻都这样想。

2、为了心中的怒火不熄灭

在村子中间有一小片绿色的草地。从早春到晚秋孩子们都在草地上玩。成年人也很喜欢坐在草地上。

不知什么人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念头:为什么村子中间要有这片草地呢?…… 要知道这片草地太普通,太不入时,只有一些杂草。在这里铺上沥青建成操场不是更好吗?让它更平坦,更整齐。于是开始锄草,清理出地方铺上沙子和石子,然后浇上沥青。在草地的中央可以看到两个粗粗的树墩。有人企图连根挖出树墩,但怎么努力都不行,树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这两根柱子不知是谁埋在这里的。人们开始想,这里立着两根柱子算是怎么回事?在铺了沥青的操场上竖起两根柱子,难道这样好吗?老人们回忆起来了,原来在法西斯占领时期这里曾立了一副绞架。德国鬼子在这里绞死了年轻的女游击队员。是因为这个绞架,地上才留下了两个树墩。

小孩子们开始挖树墩旁的土,找到了玩偶娃娃的小手。老人们想起来了:当吊起女游击队员时,把她的6岁的女儿带到了绞架前。她就站在这根柱子前,手里抱着玩偶娃娃。当时曾经传说:晚上法西斯匪徒在这根柱子前枪杀了小女孩。许多人不相信:难道他们能干出这样的事?但现在找到了玩偶娃娃的这只小手,就想起了那些可怕的日子,仇恨的火焰在每颗心中又以一种新的力量喷发而出。

村子里的所有人,从百岁老人到小小孩,都聚集到绿色草地上来了。大家决定:永远保留这片绿色的草地。让绞架留下的这两根树墩永远留在这块地里。它不是木头墩,而是石头的,为的是让这两根断了的柱子像化石一样世世代代永远保留下去。

于是他们就这样做了。草地上的草又绿了,在草地中央可以看到像顽石那样的两段柱子。在这两根柱子之间立起一座花岗岩台座。它在大声求助,提醒人们决不可以原谅敌人。

3、没有写完的信

19岁的瓦西里·韦尔巴当了志愿兵上了前线。在一个漆黑的秋夜他的部队接近了前线,占领了一个阵地。瓦西里挖好了战壕,准备好了手榴弹。指挥员说,黎明时分敌人会发起进攻,应做好战斗的准备。

年轻的战士想起了在遥远的西伯利亚的村庄,他的母亲还在那里。在这一时刻他渴望对妈妈说许许多多温存的、热诚的话语。他找到了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上了妈妈的地址。然后拿了一张白纸,他写:

“我的亲爱的,最亲爱的妈妈!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开始与法西斯匪徒的战斗了。这是我第一次作战……在战斗前我想对你说,妈妈……”

黑暗降临大地。指挥员警告:不许打手电,不许划火柴……“黎明时再写吧……” 瓦西里决定了,于是把开了头的信纸放进了信封里。

黑夜中地平线上闪现着上千个火星。敌人的大炮在向我们的阵地开火。指挥员命令:等到敌人的炮火一停,刚出现法西斯匪徒的坦克时就向敌人发起进攻,用手榴弹迎接他们。炮轰停止了。瓦西里听到了坦克的轰鸣声。现出了法西斯坦克的黑色轮廓。年轻的战士从战壕中跳了出来,拿着几颗反坦克榴弹,迎着敌人的坦克爬了过去。

他扔出了一束手榴弹,扔在了炮塔里。坦克烧了起来,在原地打转。瓦西里站了起来,想再扔出一束手榴弹,但就在这一瞬间他倒下了,中了法西斯的子弹。战斗以我们的胜利结束了。同志们安葬了瓦西里,大家长久地传阅这封没写完的信。战士们决定把这封信寄给母亲,而他们自己也给母亲写信,告诉她关于她的儿子的英勇献身。

许多年过去了。瓦西里的母亲已成了老奶奶了。她把儿子的没写完的信当做最神圣的东西保存着。在老母亲感到特别沉痛时,她就打开蓝色的信封,把只有三行字的信纸放在桌上,轻轻地自言自语:

“你想对我说什么,我的儿子?”

4、在儿子墓前的母亲

在第聂伯河右岸的一个很大的乌克兰村庄中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从远方来,来自西伯利亚。村子里最受尊敬的人──集体农庄的老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去车站迎接她。这位妇女是年轻的战士彼得罗·伊凡诺夫的母亲。许多年以前,当苏联军队从第聂伯河发起进攻时,他第一个游过河的并占领了河岸上一块大石头旁边的阵地。他与法西斯匪徒战斗了几个小时。他的手和脚、头和胸都受了伤,他流着血,但继续射击,消灭敌人。当同志们来增援他时,他已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了。18岁的战士彼得罗·伊凡诺夫就安葬在这里。

现在他的老母亲来到了第聂伯河上的这个村子。

人们献给她面包和盐,牵着她的手,把她带到第聂伯河岸上的那块大大的花岗岩石头旁。母亲蹲在鲜花簇拥的小小的墓前。有好几分钟她一言不发,掩着眼睛。然后她向大地鞠了一躬,捡起许多年前被子弹劈下来的一小块石头,紧紧地握在手中,把它紧贴在胸口。她的嘴唇在无声地翕动。

在这一瞬间所有的人,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凝滞在悲哀的沉默中,因为母亲正与儿子进行着心灵的交谈。她对儿子说的话,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听不到,而且只有母亲们才知道,任何其他人都不知道。母亲在士兵──儿子的墓前。

当你看到在儿子──士兵墓前的母亲,请停下,无声地站在那里,一直到她站起来。她在这一时刻想的是人类的命运。

5、爷爷的遗嘱

我在四年级读书。在教室的荣誉席上有我爷爷帕维尔的照片。在照片的下面有一行题词:“他为我们的苏维埃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妈妈和奶奶的叙述中我知道了我的爷爷是一个侦察兵。他像英雄那样牺牲在遥远的西部,牺牲在喀尔巴阡群山中。

我爷爷的纪念日临近了。每年在这一天奶奶都要放一束鲜花在爷爷的照片前。而这一年我种了白色的杏花,一清早我就把杏花带到了学校里。学校里一个人还没有。我把花放在照片旁,坐在沙发上。突然我看到,爷爷微笑了。

“爷爷,”我问。“告诉我,我该当什么?我想当飞行员,也想当农艺师和医生。我当什么好呢?”

“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吧,”我听到了爷爷的声音。“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主要的。” 我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心想:我是不是睡着了?

第三卷

人——最高的价值

1、对人说您好

夏天,父亲和小儿子走在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远处什么地方响着啄木鸟的敲击声和小溪在林子深处的潺潺声。

突然儿子看到,一位拄着拐棍的老奶奶向他们迎面走来。“爸爸,老奶奶去哪里?”儿子问。

“既然看到了,我们就去迎迎她或者送送她,”父亲回答。“当碰到她的时候我们就对她说‘您好’。”

“为什么我们要对她说这个词?”儿子很奇怪。“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她。” “我们这就去迎接她吧,对她说‘您好’,那时候你就知道为了什么了。” 他们与这位老奶奶相遇了。“您好,”儿子说。“您好,”父亲说。

“您好,”老奶奶说,她开心得笑了。

儿子吃惊地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太阳照耀得更明媚了。一阵轻风掠过树冠,叶子沙沙地响。鸟儿在灌木丛中歌唱,而在这之前没听到他们的歌声。小男孩的心里好快活啊。“为什么会这样?”儿子问。

“因为我们对别人说了‘您好’,他微笑了。”

2、漂亮的语言和漂亮的事情

在田野里有一所小小的房子。建造这所房子是为了在阴雨天人们可以来这里避雨和取暖。在一个夏日里,天空布满了乌云,下起了雨。这时三个小男孩还在树林里。他们及时地赶到小屋里避雨,看着瓢泼大雨怎样从天上倾注而下。

突然他们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朝着小屋子跑来。他们不认识他,这个孩子是邻村的。他全身都湿透了,冷得发抖。

跑来避雨的孩子中一个最大的孩子,穿着干衣服坐在那里说: “你多么倒霉啊,小孩,挨雨浇了。我很可怜你……” 第二个男孩也说了一些漂亮的、同情的话。

“在这样的天气里陷在旷野中大概是很可怕的。我很同情你,小孩……”

第三个孩子没说一句话。他默默地脱下了自己的衬衣,把它给了正冷得发抖的小男孩。美丽的不是漂亮的语言。美丽的是漂亮的事情。

3、普通人

在炎热的、干旱的草原上有一口井。在井的旁边有一间小木房。小木房里住着爷爷和孙子。

在水井旁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挂着一个水桶。路过这里的人们,不管是步行的还是乘车的,都要绕道到水井边喝水,向爷爷表示感谢。

有一天桶脱落了,掉到了深深的井里。爷爷没有另外的水桶。没东西可用来打水和喝水。第二天清晨一个农民驾着大车来到了爷爷的小木房。他有一个水桶放在草堆下面。过路人看了看井,又看了看爷爷和孙子,抽了一鞭马,就驾着大车跑远了。“这是什么人?”孙子问爷爷。“这不是人,”爷爷回答。

中午,另一个人路过爷爷的小木房。他从草堆下拿出了水桶,把它系在绳子上,打起了一桶水,自己喝饱了,又让爷爷和孙子喝足了,还给干燥的沙土浇了水。然后又把桶藏到草堆下走了。

“这是什么人?”孙子问爷爷。“这还不算是人,”爷爷回答。

晚上第三个过路人在爷爷的小木房旁停了下来。他从大车上取下了桶,把它绑在绳子上,打上了一桶水,痛饮了一番,道了谢后就走了,但把水桶留了下来,系在水井旁。

“这是什么人?”孙子问。“普通人,”爷爷回答。

4、不要忘记泉源

“孩子们,看到了这片被太阳烧烤的沙漠吗?”教师问。“看到了,”孩子们回答。

“现在听我讲讲往事吧。这里,就在这片沙漠上,许多年许多年以前有过很深很深的水塘,在水塘里游着鲤鱼和鲫鱼,岸上长着柳树,可以从村里坐着舢板往返于这些枝叶茂密的橡树,这里有许许多多橡树。树林里还有松鼠。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水塘消失了?”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据说,人们早就挖了这个水塘并在岸边定居下来了。但发现了水塘积满了淤泥。农民们聚在一起商量并决定:每个到水塘里游泳的人,或仅仅是到岸边来欣赏风景的人,都应该挖一桶淤泥,把它运到山坡上,铺在农田上。

人们遵守了这条制度。在岸边的柳树的枝条上挂着一些木桶。成年男人用大桶,大桶像现在的桶的一半那么大。妇女和少年用稍小一些的桶。儿童用小桶。只有那些还抱在母亲怀里的婴儿,不必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付出劳动。池水变得一年比一年清澈,一年比一年深。但后来村子里来了一家人──父亲、母亲、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在村边,挨着池塘安下了家。这家的大人和孩子在水塘里洗澡,但谁也不拿桶。开始时人们不知为什么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一点。但当后来发现时许多少年都已经这样做了:他们去游泳,但谁也不挖淤泥。

老年人开始告诫青年应该做些什么:你们都干了些什么?但年轻人回答:既然一些人可以这样做,那么我们也可以那样做。

5、水壶里的水

旅行者在干燥的、缺水的草原上行走。太阳烤着他的躯体,热风刺痛他的眼睛。旅行者已走了好几个小时了,但草原还是没有尽头。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他多么想喝水啊。他用发干的舌头舔着干裂的嘴唇,沉重地呼吸着,看着遥远的地平线。在紫色的烟雾中闪着什么黑色的东西。莫非这是树林吧?

鹰在天空高高地飞翔。他发现了旅行者,便平稳地从高空俯冲下来,在人的头顶上盘旋。他看到了旅行者挎着一个水壶。鸟的灵敏的听觉听到了水的咕嘟声,这就是说,水壶里还有水。

“旅行者,我看到你已累得精疲力竭了,”鹰说。“你就要倒下了,就要渴死了。为什么你不喝点水?要知道你的肩膀上还挎着满满一壶水呢。”

“如果我喝光了水,我就再也没有任何希望了,”旅行者回答。“我早就没有力气了,只有希望在推动着我。”

鹰不懂希望是什么东西。他仍久久地在旅行者的头顶上盘旋,迷惑地瞪着像两棵珠子似的眼睛。

他盘旋了一阵之后,振了振翅膀,消失在滚烫的天空中。而旅行者在继续行走。

6、贪婪的男孩

世界上有一个很贪婪的男孩。他在街上走,看到有人在卖冰淇淋。男孩就想:“如果有人给我100份冰淇淋,那该有多好啊。”

他去上学。在一个安静的、没有人的胡同口突然一个头发灰白的老爷爷追上了他,问他: “是你想要100份冰淇淋吗?”

男孩大吃一惊。他想掩饰自己的慌乱,就说: “是的……如果有谁给钱的话……”

“不需要钱,”老大爷说。“就在那棵柳树后面,有100份冰淇淋。”

老大爷不见了,就像根本没有出现过一样。男孩看了一眼柳树,吃惊得书包都掉在了地上。在树下有一只装冰淇淋的小箱子。男孩迅速地数出了用银纸包着的100包冰淇淋。

男孩的手贪婪得发抖。他吃了一份、两份、三份。再也吃不下了,他的肚子疼了起来。“怎么办?”男孩想。

他从书包中掏出书,把书扔在树下。书包里装满了闪着银光小包包。但书包里装不下这么多的冰淇淋。男孩子舍不得把这些装不进书包的冰淇淋留下,难过得哭了起来。他坐在柳树旁哭着。

他又吃了两份冰淇淋,然后勉强地向学校走去。

他到了教室里,放下了书包,而冰淇淋开始化了。牛奶从书包里流了出来。男孩闪过一个念头:是否可以把冰淇淋给同学们呢?贪婪把这个念头赶走了:难道可以把这么好的东西给别的什么人吗?

男孩坐在书包上面,而从书包里流淌出牛奶。贪婪的男孩想:难道这笔财富就这么损失了?

那些在心灵的某处长着小蛆──贪婪的人,好好地想一想这个故事吧。这种小蛆是很可怕的。

第四卷 尊敬和尊重长者

1、踩出一条小路

晚上下了暴风雪,积起了雪堆。

三个小孩──尤拉、米沙和尼娜一清早到学校里去。在所有的院子里男人、妇女和孩子们都在用铁锹铲雪,清理道路。

这是玛丽娅奶奶的房子。她孤单一个人住在这里。孩子们在奶奶的院子旁站住了。这里一个人也没有。“奶奶怎么去水井呢?”尤拉说。“这么多雪……” “让我们踩出一条从奶奶家到水井的小路吧!”米沙建议。

孩子们踏着深雪走到玛丽娅奶奶的院子。从大门到房子的路很难走。而从房子到大门的路就稍微好走一些了。他们走了两趟、三趟、四趟。踩出了一条从大门到房子,从房子到水井的小路。

孩子们浑身冒汗,很疲劳但很高兴地到学校去了。他们在想:现在玛丽娅奶奶走到院子里,看到了小路。奶奶很高兴,她在感谢我们……

想到这些,孩子们很高兴。

2、我们给爷爷铺床

5岁的尤拉有父亲、母亲和尼古拉爷爷。

早晨爸爸去上班,爷爷早晨出去散步,妈妈对尤拉说: “儿子,我们去给爷爷铺床。”

他和妈妈两人从爷爷的床上撤出蓬松的羽毛褥子,在新鲜的空气下拍打褥子,然后再把它铺到床上。

尤拉很喜欢这项工作,因为现在爷爷可以睡在软软的床上,他在睡梦中也会笑出声的。有一天尤拉和父亲一起到很远的第聂伯河上的一个岛上。他们黎明时出发,在岛上旅行了整整一天,深夜才回到家。

吃了晚饭他们就躺下睡觉了。晚上妈妈听到:尤拉起来了,坐在床上哭。“宝贝,你怎么啦?”妈妈不安地问。“今天没有给爷爷铺床吧?”

“没有,没铺。但这才一天啊……不会有什么事的,”妈妈安慰儿子。“爷爷睡在硬床上……您自己说过的,他的骨头老了,他在战场上受过伤……” 妈妈好不容易才说服了儿子。

第二天他们给爷爷铺了两次床,早晨一次,晚上一次。

3、绿色的锅 每天晚上托利亚都要到奶奶的床上去,听奶奶给他讲故事。当由于瞌睡他的小眼睛开始合上时,奶奶就抱起孙子,把他放到小床上。这是小男孩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

奶奶常常很悲哀。托利亚问:“奶奶,为什么您的眼睛这样忧伤?”但她不说话。今天托利亚醒得很早,他看到了奶奶正在哭着洗绿色的锅。男孩知道妈妈只为奶奶一个人用绿色的锅煮东西。

吃午饭的时候,妈妈从绿色的锅里为奶奶盛了一盆汤,并把盘子放在门槛旁的小桌子上。奶奶在那边吃饭。

托利亚很可怜奶奶。他说: “妈妈,我要喝绿色锅里的汤。” 妈妈吃惊地看着托利亚,生气地嘟囔: “别出花样。” 托利亚大哭起来。

“不,妈妈,我没出花样。我只想与奶奶一起吃。”

他离开了大桌,坐在奶奶的小桌旁,开始喝起奶奶盘子里的汤。屋子里一片寂静。父亲和母亲放下了匙。奶奶哭了。

4、柳条

米佳没学好数学。今天老师进行了测验,米佳得到了一道很难的题目。这道题目他折腾了好久,但还是一无所获。被失败搞得很苦恼的米佳在纸上画起了鸽子。男孩子觉得很委屈,为什么别人都做完了习题,而他没有?难道他真的笨吗(昨天父亲这样说他)?

老师看到了米佳在画鸽子。他走到他面前,拿起了记分册,在上面写:“您的儿子又一次什么也没做出来。为什么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米佳的手和脚都冰冷了。他的父亲是很严厉的,又将打他。忧郁的、悲伤的米佳回家了。

“那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我这么无能,就打我吧,打吧,”男孩这样想着,愤怒的热浪注满了心头,喷发出泪水。米佳折下一根柳条,把它放进记分册里。

晚上他就这样连同柳条一起把记分册交给了父亲。

父亲打开了记分册,读了老师的留言,看了看柳条。他满脸愧色。他一直坐到深夜,旁边放着打开的记分册,手中拿着柳条。

米佳走到父亲面前,碰了碰他的手。父亲抬起了手,拥抱儿子,把他紧贴在胸前。

5、我的小云雀飞出了窗

母亲有七个儿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3岁。

母亲为七个儿子每人烤了一只白面云雀,也给自己烤了一只。

母亲把云雀从炉子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而孩子们紧挨着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着云雀。绯红的云雀很松软。他们坐在桌子上,朝打开的窗户外张望,好像打算飞出去一样。

“孩子们,上街去,玩一小会儿让云雀冷却下来,”母亲说。

六个孩子上街去了,而最小的儿子(妈妈叫他小拇指)留了下来:云雀散发出那么好吃的味道,小拇指舍不得出去了。

小拇指坐在桌旁,他的手不由自主地触到了云雀。他拿起了一只热云雀,放到嘴边。嘴巴张开了,牙齿工作起来了,云雀就没有了。小拇指害怕了,他跑到院子里,与哥哥们一起玩了起来。

母亲召唤孩子们,七兄弟都来了,他们坐在桌旁,母亲在分配云雀。每人都有一只云雀,而母亲一只也没有。

“你的云雀在哪里?”大哥问,他是母亲的第一助手。

“我的云雀飞出了窗外,”母亲回答,叹了口气,她倚着桌子陷入了沉思。小拇指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

下载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一)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

    读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在我的眼里,陶行知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是乌克兰的陶行知,大家的心灵相通,思想共融。我们在中国苏南的一个小镇践行着乡村教育的伟......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金色童年——读“苏”有感应该说,孩子们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孩子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自由合理地支配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生活一定是......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 一个孩子就是一棵小草——一颗等待阳光照射,雨露滋润的小草,而父母恰似那温暖的阳光,班主任则是那滋润万物的雨露,给孩子......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书·学习·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初登教坛时,为了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曾读过许多教育论著,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人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人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人名言1 1、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2、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数学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3、没有时间教育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胡学胜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青泉学校董建才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特别是,这卷书中的第一章里,“思维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