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
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
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简洁精辟,多由四字组成,如“有声有色”;也有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如“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等,反映、表现出缤纷多彩的人文世界,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蕴涵着民族文化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生动、可感的写照。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天衣无缝、点石成金等。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亡羊补牢等。三是历史典故,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融入外来文化而出现的以及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很多成语源于儒道释文化中的经典和故事。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一鼓作气、破釜沉舟等。四是文人作品,如世外桃源、乘风破浪、老骥伏枥、水落石出等。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本文拟从成语与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探讨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对儒家文化的体现。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体现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事原则方面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路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是最起码的成人标准了”;“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要学习对方的美德,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过化存神”(《论语·学而》),意为君子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指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此外,还有“见义勇为”、“博施济众”、“与人为善”、“择善而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成语对道家文化的体现。“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等成语都是道家思想的反映。有许多成语出自《老子》: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其做事有如神助;“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原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之网广大而宽疏,但却不会放过一个坏人,谁作恶就要受到天理的惩罚;“天长地久”,是指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指人崇高境界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无所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外,还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出神入化”、“内圣外王”、“功成不居”等。
成语对佛家文化的体现。儒道是本土文化,释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佛家文化在中国扎根并发扬光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汉语的语言和语汇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成语有着浓厚的佛家文化气息,并蕴含着深刻的佛家慈悲普度的思想,如“佛法无边”、“佛光普照”、“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等;“明心见性”、“一尘不染”、“勇猛精进”等成语描述修炼人同化佛法,修心去业,保持心地纯净及不断向上升华的状态;“神通广大”指神奇的功能、法力广大无边,无所不能;“五体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则是“因果报应”的体现,劝人行善向善,给人以警醒和启迪。
成语对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全面展示。成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人生看法、社会认识等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如做人要“安贫乐道”、“明辨是非”、“正气凛然”、“满招损,谦受益”等。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形态也得到体现,如“温良恭俭让”,就表现出人们在生活中要做到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份,每一个成语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历史的积淀,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使人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如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张良的“运筹帷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祖逖的“闻鸡起舞”、王羲之的“入木三分”、富弼的“德高望重”、岳飞的“精忠报国”。
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师道尊严”、“尊师重道”是人们非常看重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成语“师道尊严”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重道”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人把尊师的概念和尊道联系在一起,古人认为道是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实践道是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指出为师之道尊贵、庄严。倡导维护师道尊严,老师受到尊敬,学生才能看出道的崇高,老师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如“程门立雪”的故事家喻户晓,是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它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就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恭敬地站着。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道。成语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反映。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这些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如反映文学的“文以载道”,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绘画的“妙手丹青”、“吴带当风”。再例如音乐: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相当发达且有特色,将一些反映音乐的成语串联起来,就会显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内容。从“丝竹管弦”、“金石弦丝”、“钟鼓齐鸣”等成语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乐器;“黄钟大吕”、“五音六律”等成语,记录了我国古代特有的音乐理论“十二音律”和由此形成的宫调理论;“尽善尽美”、“余音绕梁”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境界的追求。其它艺术都可以从成语中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和由此生发出来的价值观。
成语中出现的山水、植物、动物、器物,每一种形象都包含有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成语描绘出“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等自然景观;描绘出“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等活泼、充满生机的气象;松柏、梅、莲等以其特有的品性还往往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如“岁寒知松柏”,梅“傲雪凌霜”,莲“出淤泥而不染”。山水在成语中不仅是具有普通的地理意义,也被赋予象征内涵,如泰山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高大、庄重、神圣的象征,它是五岳之首,五岳之尊,成语有“安(稳)如泰山”,比喻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登泰山而小天下”,比喻登高望远,眼界开阔;“泰山不让土壤”,指泰山不拒绝细小的土石,故能成其大,比喻人包容的胸襟;“泰山北斗”,比喻因德高望重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常用以取材于动物的成语数目也很多。如龙、凤、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神异的动物形象,它们以高贵、威严、祥瑞被作为吉祥的象征,著名成语有“龙飞凤舞”,出自宋代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用于形容奔放雄壮的气势或生动活泼的姿态;“百鸟朝凤”出自《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用于比喻德高望重者乃众望所归;“凤鸣麟出”:指凤凰鸣唱,麒麟出现,用于比喻贤人出现。
在华夏文明史上,古人通过铸鼎等这些具有原始象征意义的金玉器物来敬天敬神,尊崇有德,昭示上天赐福于有德之人,金玉文化无处不见。著名的成语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谓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玉文化则将古人对理想道德崇高境界之追求,比附于玉之坚洁精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与玉有关的成语有“如圭如璋”,《诗经》云:“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璋”,圭、璋是古代非常贵重的玉制礼器,象圭和璋一样,比喻君子纯清美好的本质;“冰清玉洁”,出自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形容人品象冰那样清澈透明,象玉那样洁白无瑕,操行清白,品格高洁。中国成语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它凝聚了几千年中国人文文化发展的演变历程,将传统道德理念根植人心。启迪和鼓舞人们:敬天知命,追随大道,有“俯仰无愧”的坦白胸襟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尚品德。
第二篇: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同学们搜集与月亮相关的古诗、成语、歌曲、故事,感受古代文化,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古往今来,人类就对月亮这个夜晚光明的使者怀着美好的遐想,人们编了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诗词乃至音乐来颂扬,这一切无不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二、检测成果
1、第一轮 抢答题
猜与月亮有关的谜语
猜与月亮有关的歇后语
2、第二轮:选答题 内容:(1)月亮雅称知多少?(2)月亮词语知多少?(3)月亮诗词知多少?(4)月亮歌曲知多少?(要求每个小组选择答题,小组整理后由一位代表发言)
3、第三轮 故事题
你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故事?每个故事限时2分钟。
4、第四轮 畅想题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我们飞向月球绝不是梦想。假如有一天,你搭乘宇宙飞船到达月球,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三、活动总结
四、活动反思
有关月亮的谜语:
1、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字)【答案:明 】
2、三四五,象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风,人人说我三十寿,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答案:月亮】
3、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打一天体)【答案:月亮】
4、一个蓝蓝盘,两个圆圆饼,一个火火热,一个冰冰冷。(打两种天体)【答案:太阳、月亮】
5、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答案:月亮】
6、同走同走同向前,相随相伴紧相连,面对太阳随身后,背朝月亮站身前。(打一自然现象)【答案:影子】
7、打开半个月亮,收到兜里可装,来时荷花初放,去时菊花天黄。【答案:折扇】
8、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四字影院用语)【答案:轮流上映】
9、半个月亮 【答案:胖】
10、百年前的月亮【答案:胡】
11、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 【答案:朝】
与月亮有关的歇后语:
初二三的月亮——不明不白
初七八的月亮——半边阴
大年初一没月亮——年年都一样
大年三十盼月亮——痴心妄想;妄想
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上弦的月亮——两头奸(尖)
十五的月亮——完美无缺;圆圆满满
月亮跟着太阳转——沾光;借光
正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中秋节的月亮——光明正大
月亮的称呼及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外国人对月亮的称呼: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阿斯泰罗”女神;古罗马人称月亮为“狄安娜”女神;古希腊人称月亮为“阿尔忒弥斯”女神。
月亮有关的词语:
因初月如钩,月亮又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月亮又称:玉弓、弓月。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月亮又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月亮又称:玉兔、金蟾、银蟾、蟾宫。传说月中有桂树,月亮又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月亮故称:广寒宫、清虚宫。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传说最多、最优美的还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据说,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因为偷吃了后羿向西王母要来的不死之药,于是飘飘而上,奔入清冷寂静的月宫,后成为月宫仙子,与她相伴的还有捣药的玉兔和伐桂的吴刚,故又称月亮为嫦娥。
因为人们常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又称月亮为婵娟。
此外,月亮还有弯镰、银镰、素魄、凝霜、冰镜、明镜、冰轮、夜光、素娥等等许多别称。
写月诗词: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关月亮的歌曲:
月亮代表谁的心 陶喆
月亮惹的祸 张宇
坐在月亮上 徐若瑄 黄月亮 卢巧音
一起看月亮 杜德伟
黄色的月亮 苏慧伦 月亮忘记了 丁菲飞
当时的月亮 王菲
半个月亮 梁静 北京的月亮 阿牛
两个月亮 tension
跟着月亮慢慢走 tension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第三篇: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
学习案例
山东省东营市大王国际学校 耿海真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综合性学习,旨在学习完本单元有关月球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延伸,在本单元起一个知识整和系统化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与其相关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融入到课堂中去。最后将体会心得形成书面材料。(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展开此项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课文内容,积累了大量有关月球的知识,在课下加以分类和整理,让此活动提供一个让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使有关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训练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重视考察学生的活动过程及获得资料和处理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未知世界的兴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等。【教学实录】
一、学生三分钟演讲
《我们所了解的月球》(内容是总结上节课所了解的月球的有关自然现象并作适当补充)
二、老师导入
三、老师介绍四小组的图标及探究的主题(出示课件:每组的图标)一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二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和民风民俗; 三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对联、谜语; 四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歌曲与绘画。
四、老师提出这次成果展示的要求(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探究性学习展示要求。
五、展示探究成果
首先有请探究性学习第一小组来展示他们探究的成果。(大家鼓掌,第一小组主持人上场)
吟诗颂月
──与月亮有关的诗词(第一小组)
第一组主持人:本组的研究专题为“吟诗颂月──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月亮,自古以来是人们赞颂的对象,涉及到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甚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周作人的《中秋的月亮》等。有关月亮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下面就让我们去细细体会诗词中的月亮。
首先,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选段。由尚文杰同学朗诵:(诗文略)
第一组主持人:月亮本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依然被人们所喜爱,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看!一场有关月亮的知识竞赛正在激烈的进行着……
学生张家硕:欢迎大家回到我们的节目现场,现在已经到了最令人紧张的决赛阶段。吟诗颂月──诗词大比拼。
目前场上只剩下3位选手:1号选手叶飞;2号选手刘明国;3号选手陈灿。到底谁会成为今天的冠军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主持人:…… 选手答:…… 第一组主持人:月亮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有关月亮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对此有兴趣的话,我门课后在继续探讨。
本组的汇报演出到此结束,谢谢!
第二组主持人:古代文人常常在他们的诗文中借月抒怀,赋予月亮不同的意象,形成了如此灿烂独特的月亮文化。下面请大家继续欣赏第二小组探究性结果展示。
我和月亮有个约会
──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和民风民俗(第二小组)第二小组主持人(旁白):
本组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二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和民风民俗。“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疑是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从古至今,人们似乎十分偏爱空中的皎月。月的故事代代相传,经过了几百年,仍然被人们所钟爱。
在一个中秋的夜晚,付奶奶和她的孙女正在庭院里赏月…… 听奶奶讲月亮的故事: 1、演员表: 李乃秀饰奶奶 刘亚欣饰孙女 2、台词:(略)
师:说到吃月饼,老师不由想到前几天的一件事,我们班的侯智慧同学的爸妈下岗了,想开个月饼店,他的爸妈想让我给起个好店名,这样咱们一起来帮他们出出主意吧!给月饼店起名:
月饼店新名: 1、玉盘斋:
玉盘是月亮的美称,斋又是古代文人墨客作书的地方,具有丰富的文内涵。2、圆如月:
“中秋月圆人团圆”月饼象征着团圆,因此,本组取名为“圆如月”。3、花好饼圆:
我们的店名是由“花好月圆”一词引深而来的,这儿的圆不仅代表了月亮的圆,而且代表月饼的圆,所以,我们取名为“花好饼圆”。
4、金屋藏月:
我们取名为“金屋藏月”,这个店名看似平凡,但其中却有着黄金般的宝藏。我们的月饼如月神所做的那样香甜、可口。欢迎各位顾客前来光临。
5、月圆:
本组起的店名是“待月圆”,圆是圆满的意思,这个名字的喻意是等待月亮圆满的时候,大家来本店买月饼。
6、月来香:
我们取名为“月来香”。首先,人们回想到夜来香那种高雅的感觉,并且,“月”指我们做的月饼;“来”指欢迎顾客来本店光顾;“香”指我们做的月饼香甜、可口。同学们,你们是否闻到了月饼的香味了呢?快来我们“月来香”月饼店吧。
7、花好饼圆:
我们的店名是由“花好月圆”一词引申而来的,这儿的圆不仅代表了月亮的圆,而且代表了月饼的圆,所以我们取“花好饼圆”。
8、满月心语:
每当月圆之夜,你仰望天空的皎月,是否产生无限的感慨呢?吃我们的月饼吧!它将把你的心语捎给月亮。
9、玉兔之屋:
我们之所以取名为“玉兔之屋”,是因为月饼是传说中嫦娥仙子身边的玉兔制造的,那么,“玉兔之屋”的月饼也是最正宗的,相信会受到顾客的喜爱。
10、饼香村(师)
常言道:店名就是招牌,店名好,生意就旺,我给店取名为“饼香村”是源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是不是很有诗意啊!
好,有请第三小组上台进行探究性成果展示。猜月楹联
──对联和谜语(第三小组)
主持人: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诗人、学者写过的佳对不计其数,而其中关于月亮的对联更是数不甚数。大家一定很想了解吧!下面就请看赵永胜、孙国辉同学带来的相声《中秋吟联》。
(具体内容略)
主持人:看完了精彩的表演,大家是不是意犹味尽呢?那么,就请听由王赛同学带来的演讲《明月千里》,借此来抒发她对月亮的情感。
王赛:《明月千里》
主持人:看完了以上的表演,大家一定对月亮有了更深的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继续带大家去探索关于月亮的文化宝藏。但我们相信在不久之后,大家一定能揭开月亮那神秘的面纱,让人类更加了解月球。本组的汇报演出到此结束。
师:月亮文化展示是不是很精彩,精彩的还在后头呢!下面请第四小组上场。望月当歌
──有关月亮的歌曲和绘画(第四小组)
主持人:下面就请您跟随我们第四小组,进入奇幻的月的世界,去倾听月的歌声,去欣赏月的图画,相信您一定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下面大家所欣赏到的,是小品《月宫游记》。
月宫游记: 演员表: 嫦娥──程环饰 玉兔──张欣桐饰
探险队员──黄江坤(甲)、李悦悦(乙)、崔玉杰(丙)饰 旁白──房峻生饰(具体内容略)主持人:是的,其实往往最美的东西就存在于你的心中。那么,同学们,你们心中最美的月亮又是什么样的呢?就请用最动听的诗句,最美丽的图画去赞美月亮吧!
师总结: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成果展示,犹如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流恋忘返。请问刚才哪一个节目最符合展示要求。(出示展示要求)
生1略 生2略 师:略
六、活动延伸
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仍然喜欢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师总结。
七、布置作业
以月为话题,谈一谈这一次展示分享结果的心得与体会,字数不少于500字,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
1、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从不完整到完整的渐变过程,让学生真实得坦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鉴别,学会综合分析,使知识归之于系统。
2、开放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状况,教师应调整好心态,在课下或课上创造性解决。
第四篇: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摘要: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客家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和民间文艺等。
关键词:客家文化 起源 特征 传承与发展
客家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因而在语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诸文化要素上,客家人既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环境里创造丰富了它,从而使它嬗变成了一种内有自己特色的新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特别是众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
2007年0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被确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 是客家文化源头。8月20日在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头。
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 有4000至5000万左右。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三、反本追远的气质。第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粗放的、低下的状态。“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这是很多客家人所经历的共同生活。尚“简”崇“拙”,贬“奢”抑“侈”,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固执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如“岁时燕享不废,亦鲜兢于汰奢。少长服饰尚新,未尝流乎侈潜”、“质直好俭,不务浮靡”、“民性质直,气习劲毅”;再如“冠婚丧祭尚俭,居服饮食器用不求华侈”、“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又如“齐民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不求异,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着物用,无不流露出这种崇拙尚简的风骨。客家人尚简崇拙的审美意识,在客家妇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早出勤劳暮始还,任它风日冒云鬓。过客莫嫌容貌丑,须知妾不尚红颜。”在客家地区流传的诗句中体现出客家妇女这种审美观念。第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士耻虚务实,鲜以标榜为事”,即便是大本营地区的传统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也崇尚这种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还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层意识之内。
第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这种由反本追祖而产生的浓厚的历史意识,使客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事象,无不带有古风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县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较,并生动地描述:比起吴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荆湘文化的神秘来,客家文化执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没有吴越的灵秀,没有中原的雄浑,也没有荆楚的浪漫,但却熔铸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凝炼了民族历史遗产的博大气派和精深气质。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浸染“乡土情结”的客家文化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不少客家人,远离乡土数十载,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徙是被迫的,被迫离开家乡、失去家乡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呢?怎能不更珍惜乡土情谊呢?
反映乡土情调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三、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据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研究,历史上,客家先民自中原流寓闽粤赣交界地区,在历经关山、转徙万里的南迁过程中,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吸纳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活水,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汇成了蔚为壮观的地方文化,亦称为“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是维系客家民族民系的基础。客家文化已从各个层面、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渗透在客家人的生活之中,它既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又不断在传承中融合,在融合中新生,在新生中发展,体现着现实和时代的风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流是纯客家县,孕育客家文化。清流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清流客家人民的骄傲。现实表明,客家民族不仅分布极广,而且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爱国爱乡,对祖籍地有深厚感情等优良传统,它包蕴了清流客家人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深刻地揭示了清流客家历史演变的进程,以其独特杰出的成就享誉中华,在中华文化史上建树了不朽功绩。
由此可见,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响乐中的动人乐章,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为此,我们要加强客家文化研究,对这些优良传统和客家精神进行不断挖掘、继承和发扬,为祖国的繁荣和客家文化的发展作出努力。文献简索:
1、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的研究 2、2007年0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的“客家先民首次 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结果
3、民国《大埔县志》
4、百度搜索
第五篇:成语文化
成语是闪光的语言,是诗话的语言,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我们应该合理而恰当地理解成语、准确地使用成语以发挥它的作用。
为什么汉语成语大部分是四字格呢?
一是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方面的原因。汉民族的语言,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这可算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诗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诗人、作家及其作品,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来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也就多数是四个字。
二是修辞方面的原因。四字结构(不管是不是成语)具有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特点。诵读时在语音方面能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富于音乐美,这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汉语讲究四声。四声是利用音高音长变化的差异构成的。一般地说,仄声较短促,平声较柔长。平仄声调的重叠相间,能显示声调的各种变化,抑扬顿挫,节奏性强,极富音乐美。而四字格的结构恰是适应这种声调变化的最简洁、最凝炼的形式
平平仄仄式:天翻地覆、明争暗斗、风吹草动 仄仄平平式:饮水思源、水到渠成、柳暗花明平仄平仄式:维妙维肖、肝胆相照、发号施令平仄仄平式:身体力行、人面兽心、明辨是非 仄平平仄式:海枯石烂、落花流水、虎头蛇尾 仄平仄平式:趾高气扬、倒行逆施、丧权辱国
这种平仄的配合十分协调,读来跌宕起伏,能构成和谐的声调美,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段。
三是成语的特殊使命方面的原因。成语一方面要表达比其它词汇更加丰富、复杂的内容,一方面又要像其它词汇那样简明而概括。这样,过长过短都不行。过长了,显得累赘,不符合精炼的要求;过短了,又不易清楚地表达复杂、深刻的思想和认识。而四个字不多不少,最为合适。
因为四个意义单位可以组合成任何一种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足以表达任何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想。比如仅用“围魏救赵”四个字就描述了战国时一个有声有色的战役,并归纳出了这场战役所使用的歼敌有效的战术。这是形式极其精练,内容高度概括的典范。
四字格的结构,能构成各种复杂的语法关系,这对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和认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可见,成语以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基本结构形式,绝非偶然。第一节 亲情见今日,语妙记当年 成语的亲和性
成语本来是古今人民长期使用的语言,它具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都是他的构成特点生成的。概括起来说,成语的特点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成语的内涵丰富;
二、是成语的用字凝练。这两点是我们运用语言时追求的最佳表达。但是,粗想起来,要想丰富就要多说话,想要简练就要少说话。而既要多说话,又要少说话,二者之间就发生了矛盾。解决的办法也许有很多,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靠传播来实现语言的普及。成语因为流传的很广,特别是口头使用的概率很高,这给语言带来了普适的性质。即使是非常文雅的成语,也是在知识分子之间广为人知的。试想,我们很多口语中的成语其实也不一定那么好懂,即使是狐假虎威,南辕北辙也是很文雅的古语。但是通过传播,约定俗成,人们就习以为常了,人人会说,人人会用,能够达到虽不能详解,却也不至于用错的情景,所以,我们说成语有亲和性的特点。这实在是语言的奇迹。他表意集中,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却语言精简,用起来就方便了。
2011年5月10日第一财经网报道——《排万难同享福:中国成语揭幕》是个极有趣的例证: 中美官员以互秀成语的方式开场。国务委员会戴秉国在讲话中强调了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则引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言语形容中美两国的关系。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亦指出,两国在处理双边议题时应该 “逢山开道,遇水造桥。” 这样运用成语显然增加了成语的亲和性,就能够在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下洽谈。
很多成语在使用中都能够收到这样的效果。比如用“大智若愚”形容一个人虽然说话或者做事表面上有点愚迟,不精明,但是遇到重要的问题。关键的事情,却能处理的恰到好处,这是很好的概括。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事事精明,只要处理的不误大事也就很好了。
众口难调,是由欧阳修的归田录中的话概括出来的,后来说吃饭的人多了,做饭做菜就很困难,因为饭菜的味道很难让所有人满意。用多了就衍生出比喻义。通常可以比喻做一件事情不容易使各方面都满意。像这样的成语,语言的表层意义既通俗又明白,而比喻义却很有丰富的哲理性。人们使用一个词就说出两层意思,两层意思之间互相理解。如果改成一般的语言来表达,即使多用很多的话,也不一定能表达得像用成语那样丰富透彻。
说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用别无长物。这是晋人的故事,见于《世说新语-德行》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很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事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这是多么有趣的故事。程门立雪,也是非常感人的故事。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还有一种解释成语的方法,那就是歇后语。我们研究歇后语的人有很多,只说这是为了幽默,却忽略了歇后语的语言形式是源于口头注解的需要,说明我们太学院化。比如手拿鸡蛋走滑路——提心吊胆,乌龟看青天——缩头缩脑,万岁爷掉在井里——不敢劳驾,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为了说个成语,又怕别人听不明白,就先加上通俗的说明,就让语言走向了口语化,通俗化。多么有趣!
成语易记易学,雅俗共赏,是因为许多成语是以常用词,常用字为基础构成的。我们可以做一个游戏,试说出含有数字的成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千、万
一帆风顺 二虎相争 三番五次 四平八稳 五角六张 七拼八凑 八面玲珑 九九归一 十全十美 两相情愿 千锤百炼 百发百中 万众一心 千言万语 万象更新 与人体相关的成语: 手足无措 手舞足蹈 耳聪目明 心旷神怡 胸有成竹 眉目传情 眉清目秀 虎背熊腰 心旷神怡 脚下生风 唇亡齿寒 怒发冲冠 没心没肺 肝胆相照 口若悬河 钢筋铁骨 含有季节的
春满人间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阳春白雪 一日三秋 含有生肖和其他动物的
牛鬼蛇神 生龙活虎 龙凤呈祥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狡兔三窟 兔死狐悲 兵强马壮 杯弓蛇影 獐头鼠目 狼狈为奸 狗仗人势 猴年马月 凤毛麟角 独占鳌头
呆若木鸡 白云苍狗 打草惊蛇 悬崖勒马 顺手牵羊 鹤立鸡群 黔驴技穷 画龙点睛 瓮中捉鳖 对牛弹琴 指鹿为马 鱼目混珠 一箭双雕 蜂拥而至 爱屋及乌 鹏程万里 狼吞虎咽 含有地理名词的
山呼海啸 五湖四海 江山多娇 百川归海 山寒水冷 虚怀若谷 百川归海 川流不息 百舸争流 水到渠成 高山流水 四海为家 海枯石烂 山盟海誓 青山绿水 海底捞针 含有植物的
十年树木 树大根深 草长莺飞 种瓜得瓜 奇花异草 打草惊蛇 火树银花 独树一帜 空谷幽兰 指桑骂槐 柳暗花明 风吹草动 花红柳绿 五谷丰登 铁树开花 与气象有关的成语
风花雪月 风餐露宿 雪上加霜 风驰电掣 冰清玉洁 冰雪聪明 望风而逃 捕风捉影 冷若冰霜 血雨腥风 大浪淘沙 风调雨顺 和风细雨 狂风暴雨 未雨绸缪 九霄云外 腾云驾雾 风云变幻 风起云涌 行云流水 烘云托月 过眼云烟 孤云野鹤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与日常生活有特别密切关系的事物,这样的材料构成的成语自然产生了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效果。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了几百个形象生动的成语,那一定能够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且显得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第二节 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 成语的故事性
中华成语有很多本身就包含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如 三顾茅庐,完璧归赵,大义灭亲,邯郸学步等,有的是来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名人轶事,如开天辟地,愚公移山,无缝天衣等,我们在学习成语时就会将这些文学作品引入语言环境。
点石成金来源于神话传说。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虔诚地供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相传是道教的先祖。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到他家,看见他家只有四面墙壁,非常贫苦,不禁怜悯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石头立刻变化成了黄金,说:“你想要他吗?”
那个人又拜道:“不想要。”
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的确能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吕洞宾忽然不见了。
晋朝的旌阳县曾有过一个道术高深的县令,叫许逊。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驱鬼治病,百性们见他像仙人一样神,就称他为“许真君”。一次,由于年成不好,农民缴不起赋税。许逊便叫大家把石头挑来,然后施展法术,用手指一点,使石头都变成了金子。这些金子补足了百性们拖欠的赋税。
现在用点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也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也指对人稍作指导,就可以让他幡然醒悟。
大义灭亲是个历史故事。出自《左传 隐公三年》故事说的是:春秋时代,州吁是卫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卫庄公非常溺爱他。卫国大夫石碏曾规谏庄公不要宠坏了州吁,但庄公不听劝告,因此养成州吁傲慢奢侈的个性。石厚是石碏的儿子,他与州吁交往,石碏虽然加以禁止,不过却禁止不了。后来,庄公去世,卫桓公继位,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州吁杀了卫桓公并自立为王,因而引发人民不满。州吁因无法稳定卫国民心,石厚便去向他的父亲石碏求教,如何才能稳定人心,巩固王位。石碏说:“诸侯登位应得到周王的许可,所以去朝见周天子,那么王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样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得宠于周天子,现今陈国和卫国的关系也很和睦,所以如果去拜访陈桓公,请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可以见到。”于是,石厚就跟随州吁前往陈国。
此时,石碏暗中派人告诉陈桓公说:“卫国国土狭小,我年纪老了,也无法有什么作为。州吁和石厚这两个人,正是杀害卫国国君的凶手,请求陈国趁机处置他们吧!”陈国人就把州吁和石厚抓起来,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他们。卫国的文武百官都说:州吁弑君篡位,罪该万死,应该处死。石厚只是帮凶,可从轻发落。石碏说:州吁该杀,石厚虽然是我的儿子,但没有他帮助州吁,州吁也干不出来,所以他也该死。我不能因为他是我的我儿子而偏袒他。
于是卫国派遣右宰丑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则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前往,在陈国将石厚杀死。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写完了这段历史后,称石蜡 为大义而灭亲(为了维护君臣大义,不顾亲属之情,坚决把儿子杀掉)。后人常用大义灭亲,指为了维护正义或国家,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
情,使其受到应有的制裁。
东施效颦:【播放视频】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做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兔死狐悲,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从前,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猎人,彼此联盟发誓,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不料一群猎人突然前来,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也险遭不测。猎人走后,狐狸就跑到兔子身旁,哀泣悲悼。有个长者经过,看见狐狸在兔子旁边哭泣,觉得奇怪,就问狐狸哭泣的原因。狐狸悲哀的说:“我和兔子同样是微小的动物,是猎人捕猎的对象。我们相约共同对敌,共生死,同患难。现在我的同盟被猎人射死,他今日的死亡,意味着我明天的死亡。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我哪能不伤心哭泣呢!” 长者听了,叹着气,说:“你为这样的同伴哀悼哭得有理!” 这样的童话故事,说明同类相怜,因同类的命运而感同身受。但是我们不能用于褒义。狐和兔在童话里形象不大好,常常被比喻成狡猾和卑微的形象。
“拔苗助长”,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比喻做事求速成并不错,错在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这么简单的情节,能让你笑,笑过之后又让你深思。孟子是为了说明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要种秧苗,不能犯两种错误;一是不闻不问,袖手旁观;一是违背客观规律,以意为之。如果我们做得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总多原因中一定有一条,那就是不明白顺应事物的规律做事的重要性。种田、放牧、种菜、学艺、做官、打仗,也包括管理国家大事,都要因势利导,不能主观随意。
“肝肠寸断“源于一个传说,是个通俗的成语,却有着让人撕心裂肺的故事。形容极度悲伤或者极度思念之苦。这是一则古老的传说:恒温入蜀时,部将在三峡捉到一只小猿。老猿失子后缘岸哀号百余里紧追不放,终于跳上船,当即气绝身亡。破腹一看,老猿肠子已经痛断成一节一节的。尔后,人们经过三峡,就会听到高猿长啸,属引清远。人们用惯了这个成语,也应该知道这最有人情味的典故,却是源于一个动物故事。后人运用这个故事很多,但是成语处出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于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三、诗成寄于我,锵若金和丝-----成语的诗趣
1、成语中含诗句
说成语是有诗意的,并不难理解。因为许多成语里游离着诗的词句样。如楚辞,汉诗,古乐府南北朝诗歌,隋唐以后各家诗作的名句,都是在一种特别的流传中进入成语。它不仅保有诗的片段诗意,还能够让人想到原诗的意境和哲理。
山重水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万紫千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春色满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上面是一些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唐诗中产生的成语最多。宋诗也很美,却比唐代出现的成语少。为什么呢?这主要因为成语中多律句形式,也就是说律诗中的诗句容易被我们今人记住,从而传承一些比较浓缩的成语。词作中散文的句子比较多,律句就少。那么,宋诗保存的比唐诗多得多,他们有诗人七千多家,存世有二十多万首,远远超过唐代保存的诗。宋代的诗也有很多律句但是唐在先,宋在后,宋代的人们好用典,所用的成语很多是从唐人来的,他们不幸生在唐以后,写诗比较容易用前人的现成成语。严羽批评黄庭坚和江南诗派是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这正好是宋人的特点。所谓才学就是引用别人的东西多。
2、成语有诗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指这样的一种语言形式,他不同于一般的零度感情的叙述事实,而是要在叙述事实之外加上一种情感认定,就是语言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诗意,正是体现于它褒贬分明,能引起人们的爱与类似的情感。他有诗的抒情性的特点,表达得感情充满诗味。
山高水长表示热爱和尊敬。像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来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唐代刘禹锡的《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他是真说山水的。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里用了比喻义,说的是人的风度。
白日做梦表示空洞的幻想,大白天不睡觉就做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明代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揭竿而起表示正义的起义和抗争,砍树干到武器,举起竹竿挂上旗帜,起义反抗。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成语中包含有迅疾起事的色彩。
借刀杀人是指诉一种用计杀人的行为,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杀人。这个成语不能说是贬义,因为它只是说出了一个计谋,至于用于什么对象,只看是什么目的了。
纸上谈兵,是形容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指挥战斗,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成语中有对空谈的批评之意。
阴差阳错表示生活中一些完全无奈的情景,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乘风破浪表示有准备也有机遇地做事。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苦难,奋勇前进。
所有事例都说明了,成语是最集中表达一种典型性的,或者叫类型性的情感。为了加强情感的表达,成语经常使用夸张,比喻,对比,对偶,叠字的手法。
夸张的成语,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说话的力量的手法,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这一类的成语有:怒发冲冠,一日千里,百发百中,惊天动地,雷厉风行等。
比喻的成语,是对形象意义的感情附加和强调。就是一熟悉的形象和语言说明不熟悉的事物和概念。这类的成语有:胆小如鼠,红叶似火,高手如林,门庭若市,风驰电掣等。
对比的成语,实在语义对立中强调表义的鲜明性。如:生离死别,苦尽甘来,无中生有,虎头蛇尾等。
对偶的成语,是词素的音韵,词性两两相对,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对比。他是汉语独有的语言特点。这类成语有:旧愁新恨,声东击西,明枪暗箭,弃暗投明,取长补短,厚今薄古等。第四节 窘步同行乐,遵文互屡看----成语的互文性
先说什么是互文。汉语语言的互文性,从理论上说,是指在彼此相对的文句中,前后词语相互呼应,在意义上相互补充,从而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练的遣词造句的方法。就是上文包含着下文里出现的词语,下文包含着上文里出现的词语,这样彼此包蕴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参互成文的语言现象,称为“互文见义”、“互辞”、“互言”、“互义”、“互文相备”简称互文。在乐府诗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都是互文。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说秦时的明月和
秦时的关,汉时的明月和汉时的关。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山水月笼沙,刘禹锡《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都是互文。
这其实就是一种简省的语言方式,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你死我活这个成语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其中的你中含有我,我中含有你,死中含有活,活中含有死。这个成语是这样演变来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不是你活就是我活,你死我活。我们口语中就经常使用互文。如俗语“张家长,李家短,”不是张家只有长,李家只有短,而是说张家的长短,李家的长短,也就是别人家的长长短短,是是非非的事情。互文也常见于汉语成语中 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主谓 +主谓”的形式,如莺歌燕舞、峰回路转、鬼使神差、龙腾虎跃、珠联璧合、拳打脚踢、手舞足蹈、山呼海啸等
也有主语+形容词谓语形式,如山清水秀、风调雨顺、人困马乏、兵荒马乱、心狠手辣、人寿年丰、桃红柳绿等
第二种:动宾+动宾形式,每个成语都有两个动词和两个宾语。两个动词各带宾语,分别跟另一个宾语发生支配关系。如排难解忧、避实就虚、吞云吐雾、呼朋引类、安邦定国、调兵遣将
动宾+动宾 形式中的宾语也有用形容词,两个动词共用两个宾语,宾语是形容词,形成互文。如欺软怕硬、挑肥拣瘦,去粗取精.第三种,偏正+偏正的形式,两个偏正结构并列而成互文。如青山绿水、真才实学、花拳绣腿
也有两个状语+两个动词组成的互文如冷嘲热讽、精打细算、精雕细刻,轻描淡写,深谋远虑等,都有两个形容词共用两个动词。这样两个状语就双关了两个动词,简约而生动。即以“冷嘲热讽”为例,不是说嘲弄是冷的,讽刺是热的,其实就是冷一句,热一句的进行嘲讽。
互文的形式还有很多,理解这样的成语就必须注意那些“共用成分”的相关。了解这些知识的好处是,一来增加语言的魅力,以提高文学兴趣;二来也能帮助我们从科学的意义上了解语言结构,从而正确使用成语。
如清华大学的校名就是从水木清华成语中取出两个字精华为校名。水木清华就是水清木华。清华大学原址为清代的皇家园林“清华园”。至今清华园的工字厅后面的匾额上还有“水木清华”四个字,两边的对联很有讲究“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来去澹荡洵是仙居"。
这“水木清华”四字也有典可查,是出自晋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这“湛”字为澄清之意,因工字听后有池,故有谢氏诗句,题为“水木清华”。这个校名既能够表明园林的清幽美丽,又堪比人才如花木葱茏,蓊蓊郁郁。
第五节古镜铭文浅,神方谜语多---成语中谜语
在民间,为了记住一些成语,人们创造性编出成语谜语,也是个有趣的创造。例如:泵----水落石出; 雨披----一衣带水;
扰----半推半就; 胜境----不败之地;
黯----有声有色; 齐唱----异口同声;
十----纵横交错; 卧倒-----五体投地;
“虫入凤山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大雨落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风花雪月
正确使用成语
(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例释
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而应做到三点:(1)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避免望文生义。
1、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三人成虎”原指“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这里错解
为“很多人在一起就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2、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河东狮吼”意思是“比喻悍妇发怒”。这里错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致使意义、使用对象、色彩均不当。】
3、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马革裹尸的结局。【“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不是“死得很惨,死后连埋葬的棺材和地方都没有”的意思。】
4、有人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可是轮到自己身处其中,也便随风而走。他们忘了,曾几何时,自己对这些现象又是何等咬牙切齿。【“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句中错误地理解为“在很久以前”或“过了很长时间”。】
此外如 “安步当车”“罪不容诛”“文不加点”“差强人意”“首当其冲”“不刊之论” “明日黄花”“七月流火”“久假不归”“不可理喻”“不足为训”等等,也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例释
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误用。例如:
1、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不用来形容花木。】
2、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这里说的是北方大草原,不恰当。】
3、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主持人建议李教授先来一段开场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抛砖引玉”是谦辞,多用于自己一方,用在这里颠倒了主从或尊卑关系,显然不正确。】
4、《大河之舞》自1994年首演以来便炙手可热,并且引燃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更是被全球艺评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只可指人,不能指其它的。
5、老张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相敬相爱,关系融洽。】
6、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又会东山再起。【“东山再起”是说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东山再起是指再度任职,或比喻失势后重新任职。它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三)褒贬误用类的成语例释
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色彩的,使用时如果不加以区别,就会导致误用。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例如:
1、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是褒义词,不作贬义用。】
2、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指的是“没有不干的事情”,意思是“所有的坏事都干尽了”,用在“年轻的科学家”身上,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3、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骛”比喻许多人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赶过去,多含贬义,用来说明“艺术爱好者”,是误将贬义词作褒义词用。】
4、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句子的意思是说辛弃疾笔下的功夫很深,而且富有豪情。而“翻云覆雨”是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这里显然是误用。】
(四)容易造成词义重复的成语例释
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就要和句中其他词语相搭配,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例如:
1、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要发笑”,后面不能再用“笑起来”。】
2、江姐不幸被捕,虽全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遍体”与“全身”重复。】
3、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记忆犹新”指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晰,就像新近发生的事情一样。“还”与“犹”的意思重复。】
4、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苦衷”与“隐”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
5、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生灵涂炭”形容在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老百姓,成语前不能再加上“人民”。】
6、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当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与句中“自己”重复,可将其后“自己的成绩”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