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有感

时间:2019-05-15 09: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芙蓉镇》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芙蓉镇》有感》。

第一篇:《芙蓉镇》有感

灵魂的拷问

——观《芙蓉镇》有感

读罢古华的《芙蓉镇》,心中不禁升起一阵感慨历史、反思历史的苍凉感。古华这部小说,以一个湘南小镇为主要背景,主要叙述以卖米豆腐为生的个体户胡玉音在“四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的悲惨经历,以及一系列人物,对党忠诚的大队支书黎满庚、仗义忠厚的南下干部谷燕山、满腹墨水却早就被打到而装疯卖傻的知识分子秦癫子秦书田、好吃懒做的土改根子王秋赦、无事生非的女干部李国香等在这段历史中的沉浮。

芙蓉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称“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桂桂起早摸黑,以卖米豆腐为生。胡玉音长得漂亮,待客热情,桂桂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小两口的生意很红火。夫妻俩用几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盖起了新房。落成之日,镇党支部黎满庚,南下老干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亲们都来祝贺。不久,“四清”运动开始了,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当上了工作组组长,依靠镇上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大抓阶级斗争。胡玉音被打成了“新富农”,新屋被没收,桂桂也被逼自杀。自幼与胡玉音一起长大,情如兄妹的黎满庚,此时因没有划清“阶级界限”而被降职。谷燕山也因曾卖给胡玉音碎米受到牵连而被撤职。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王秋赦又成为运动骨干,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美丽的芙蓉镇被搅得黑暗恐怖。胡玉音在3年漫长的扫街生活中,与右派分子、原地区歌舞团编导、人称“癫子”的秦书田同病相怜,两个被扭曲的灵魂、两颗早已干枯的心灵终于撞出了火花,他们相爱了。真挚的爱情给他们暗淡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增添了色彩。然而,厄运又一次降临,秦书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也被判3年,因怀孕监外执行。寒冬腊月,大雪纷飞,胡玉音因难产险些丧生,谷燕山拦下军车将她送到部队医院……冬去春来,胡玉音母子终于盼到了秦书田的归来,米豆腐摊前又热闹起来了。而专靠吃运动饭谋生的王秋赦却成了疯了,终日在镇上敲打着已发不出声的破锣……通过主要人物胡玉音的悲剧故事来揭示文革以及这以前的反右派斗争对人民的伤害,对中国50到70年代末这段黑暗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反思。

首先谈谈通过小说折射出的中国社会那个黑暗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对真实的扭曲简直让人不寒而栗。小说中秦书田的一句话“我说谁?有时是人,有时是鬼。”是对那时代社会黑白颠倒的荒谬和人失去基本保障的悲凉的最好阐释。其中小说中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其一,像芙蓉镇这么一个美丽的湘南乡镇,对于小说主人公胡玉音这么一个纯朴的农村妇女,社会居然可以将她逼向死角,居然将中国乡村百姓最寻常最朴素的生活方式也剥夺了,居然将勤劳视作一种罪孽。正如小说中秦书田在被判刑后对胡玉音说的一句话:活着,像牲口一样活下去。”一个无知无罪的农村妇女都只能像牲口那样卑躬屈膝地活着,更不用说那些有些想法的人了;再者,那个年代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也是残酷的,满腹墨水、片片真心的文化馆长秦书田,在政治运动中也只能靠装疯卖傻来保存性命,可能这也正是反抗黑暗、期待光明的一种卑微无奈的求生策略罢,但这总比不堪受辱壮烈自杀好,起码保存生命还有平反昭雪、为国作贡献的机会,但试想一下,一个能把知识分子往死里逼的年代,还有什么希望可言;最后,就是小说对人性的揭露,说真的,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其思想动机、行动方式、心理基础,早已存在于当代历史当中,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封建注意积习相关。其实胡玉音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的嫉妒心的报复,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嫉妒和报复,人性的扭曲和变形,在那一刻变得格外的明显。

再者从小说的艺术结构形式谈谈反思文学,《芙蓉镇》作为八十年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结当代中国在那个黑暗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事件,通过人物命运的表现,反对历史反思所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很明显《芙蓉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结构上,小说在叙述的同时夹杂作者的评论,直接揭示人物的心理思想,并对一些历史事实做出客观评价。另外,作品采取了一种“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写作结构,小说每节都有一个小标题,可以看做是文革后小说创作的一个小创新。

此外,个人认为《芙蓉镇》带有很强烈的文学寻根味道,虽然寻根文学的概念是在其后提出的,作品中那个那连片的水芙蓉,幽深的青石板街,还有湘南人民纯朴的民情风俗,都充满丰厚的艺术美感。但是这种水土风情的描写,应该不是作者有意刻画的,而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罢。

第二篇:读《芙蓉镇》有感

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一溪一河两条水路绕着镇子欢畅流过。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的腹地,便颇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故此,镇子得名“芙蓉镇”。而后十三年的故事,便发生在平静而又混乱的芙蓉镇里。

《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小说,同时也因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优雅与美丽。书中有背叛盟誓的黎满庚,也有坚守承诺的秦书田;有出卖自我的王秋赦,也有忠于良心的胡玉音。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真实与虚假,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一个幽灵般的声音在喊。

是怎样的年代,才会有这样沉重的担待?是怎样的性格,才造就了这样坚忍的信念?但那么陌生那么遥远的事情,其实离我们不过三十来年!

回过头张望张望我们的世界,一个多月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撼动了整个华夏大地。大灾大难中,年轻一代挺起胸膛,揽下了更多的责任。被舆论评论为“娇气”、“懦弱”的80后、90后带给社会太多太多的感动。黑暗的废墟中,他们用顽强的毅力支撑了整整九天九夜的生命;而生死战场上一张张稚气未脱却满是认真的脸温暖了所有人的心田。“小雪,你一定要活下去……”的祝福和“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的请求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人性的美好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抵抗着自然发出的怒吼。

如今,芙蓉镇热闹如初,大地的裂痕也在渐渐愈合。人们兜兜转转,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而我们——这群青葱少年,也将继续前行在清馨的时光中……

第三篇:《芙蓉镇》

当历史遇见影视

——由《芙蓉镇》谈影视史学

082014016 徐迟

前言

罗森斯通(Robert A.Rosentone)曾描述过:“30多年前当我还是UCLA的研究生时,历史刊物上从来不会提到影视,若我们表示要做关于影视的学位论文或者声称一部电影有可能成功地表现历史的话,博导会毫不客气地将我们踢出项目或者直接将我们送进精神病院„„然而近20年后,重要的刊物经常性地刊登有关影视的文章或评论,学术会议上会展开有关影视的小组讨论。”1 年鉴史家马克·费侯(Marce Ferro)对影视史学的态度也是从不认可到认可,他在考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存在历史的电影作品?”时,起初的回答是不存在,他认为“导演盲目地将国家的或左派的意识形态混杂在历史作品中,而他们的作品最终沦为仅仅是愚众历史的一种视觉副本”,而一些优秀导演(如俄罗斯的Andrei Tarkovsky、德国的Hans Jurgen Syberberg等)的作品使他认为还是存在一些“例外”,认为这些“有着强烈的历史视角的作品还是能够超越国家意识形态和本国传统势力的,并能作出独立的历史解释”。

21988年12月出版的《美国历史评论》第93卷第5期专门开设“影视史学讨论”专栏,邀请罗森斯通(Robert A.Rosentone)、赫希利(David Herlihy)、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和陶普林(Robert Brent Toplin)等就历史学与影视形象的关系、历史学与影视的结合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3 海登·怀特在《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这篇文章中,创造了“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一词,以和传统的“书写史学”(historiography)相对应。此后,以一或二部电影为个案,针对影视史学各方面的讨论层出不穷。如1992年《美国历史评论》在97卷2期发表的关于JFK与电影的论坛专题,其中《JFK:历史事实/历史电影》,涉及

4到影视史学的本质问题、历史事实与历史电影的关系问题。周梁楷教授于1993年,以《谁

杀了肯尼迪》(JKF)和《返乡第二春》(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二部影片为讨论对象,从史学理论中的历史因果关系和西方史学嬗变的学科视角,对影视史学的若干方面作出了很生动而又透彻的解析。翌年,他又撰《辛德勒选民:评史匹柏的影视叙述和历史观点》。他认为,在影片《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List)中,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史匹柏)执意用黑白影片(只有在片头和片尾各有一小节彩片)传达出一段往事,其影像视觉的效果可能远超过任何书写的历史。5 张广智教授亦曾以《红樱桃》和《人约黄昏》作为个案分析的例证,说明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相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且一部经典之作,往往拥有比书写史学更为广泛的受众阶层。6 笔者无意于对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孰优孰劣进行讨论,而欲取影片《芙蓉镇》,这一叙述共产党建政后政治运动的历史剧情片,7 在电影创作背景、现实性1 Robert A.Rosenstone: “The Reel Joan of Arc:Reflection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Historical Film”,the Public historian, Vol.25,No.3(Summer.2003), p62.2 Robert A.Rosenstone: “Does a Filmic Writing of History Exist?”,History and Theory, Vol.41,No.4(Dec.2002), p136.3 程群:《〈美国历史评论〉:第一份科学的美国历史杂志》,《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第75页。4 Robert A.Rosenstone: “JFK:Historical Fact/Historical Film”,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7,No.2(Apr.1992)转引自张广智:《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原文周梁楷:《银幕中的历史因果关系:以〈谁杀了肯尼迪〉和〈返乡第二春〉为讨论对象》,载台湾《当代》月刊第74期(1992年6月);台湾《当代》月刊第96期(1994年4月)。张广智:《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周樑楷教授认为,“影视历史文本如果特指影片媒体的话,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纪录片(documentary

1等方面陈述关于影视史学的若干肤浅认识。

一、影片创作的时代背景

1984年,谢晋导演执导的影片《芙蓉镇》轰动了全国。这部集结了刘晓庆、姜文、徐松子、张光北等优秀演员的“反思影片”,深刻而又细致地描绘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对人的摧残和随之引起的社会变革。电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产生这部影片的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常常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现实的社会主题契合统一。谢晋作为对政治风云有过切身经历和遭遇的导演,对现实政治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偏爱和敏感。因此,谈到谢晋电影,人们都不约而同会谈到它和中国政治的密切关系。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许多分析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简单地把谢晋电影和主流

8政治话语划等号、或简单地视其为巩固传统主流话语服务的。

电影《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小说发表于1981年,因其“政治

9风俗化,风俗政治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但直到1986年电影

才开始拍摄,而1986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时间概念,它既是粉碎“四人帮”的第十年,10又是“文革”发动的二十年,而且谢晋导演在影片拍摄前多次提到这一时间概念; 并且,这一年巴金在《十年一梦》中发出了建立“文革博物馆”,“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

11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 的呼吁。因此,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对极左路线、特别是“文

革”的彻底否定就自然而然成为影片《芙蓉镇》最鲜明的思想主题。

谢晋曾说:“在看《芙蓉镇》小说的时候,我就会回想自己走过的弯路,过去的岁月于

12是会在心中翻腾,这一切的历史都会引起我的思考。” 显然,谢晋是对《关于党的若干历

史问题的决议》理解最深、感触最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这既和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生

13活的思考深度有关,也和他作为一个共和国的普通公民的切身经历有关。当他把自己对共

和国当代史的理解搬上银幕时,他也是用电影改写了关于中国当代史的传统“官方”版本。这些影片作为对新中国从“反右”运动到“文革”以来历史的重写,整个创作过程始终充满

14了巨大的争议和风险。《天云山》从一开始筹拍就面临巨大的压力。《牧马人》在拍摄中

途曾经被命令停机,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和上海市委领导的支持下才得以继续拍摄工作。《芙蓉镇》作为当时最直接、最完整地表现“文革”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影片,其面临的压力 film),另一是历史剧情片(historical-drama film)。”

可参见李奕明、汪晖、佘爱春诸家观点。李奕明《谢晋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电影旅者:谢晋从影50周年回顾文选》,台北市中国电影史料研究会,1999年9月,第37页。转引自陈犀和、黄望莉:《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注(1)。汪晖:《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载《论谢晋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佘爱春、陆楚琼:《再论谢晋电影的政治化倾向:以影片﹙芙蓉镇》为中心考察》,《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第113页。佘爱春、陆楚琼:《再论谢晋电影的政治化倾向:以影片﹙芙蓉镇》为中心考察》,《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第113页。谢晋:《影片﹙芙蓉镇》导演阐述》,《电影新作》,1986年第4期。巴金:《十年一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从一部电影的角度解读一代电影大师谢晋——从〈芙蓉镇〉到芙蓉镇》。谢晋导演在“文革”初期饱受折磨,本人被关进牛棚;父母双双自杀;两个残疾的孩子流落街头,受尽侮辱。根据张瑞芳在2003年11月上海大学举办的“谢晋电影艺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和谢晋本人在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陈犀和、黄望莉:《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注(5)。谢晋导演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先后拍摄了后被称为“反思三部曲”亦称“文革三部曲”《天云山传奇》(1980年)、《牧马人》(1981年)及《芙蓉镇》(1986年)。8

更是可想而知。它在完成后曾被迫取消了原定的首映式,并修改了影片的结尾。在80年代这样一个充满希望、也充满暗礁和变数的时代,谢晋的选择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略的。事实上,这种对历史的重写不但改写了历史,也改写了现实。从《天云山传奇》开始,到《牧马人》,又到《芙蓉镇》,谢晋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上一件大事,为寻求当代中国的新的文化身份提供了一个鲜明的、进步的、有凝聚力的标志。

二、反思中的现实主义

《芙蓉镇》是谢晋导演的“反思三部曲”之一,为什么他要连续拍摄这三部系统讲述“反右”及至“文革”题材的作品?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感共和国政治运动的扩大化是对民族

16活力的极大摧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家,他认为必须引起全民的深刻反思。周梁楷教授亦

曾探讨创作者在历史剧情片中的现实意识。17 谢晋在《芙蓉镇》影片中所创作出的吴玉音这个艺术形象,是他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一个特点。他总是把眼光投向普通人民,写出他们的单纯,写出他们的善良,从而也对“四人帮”给无辜百姓带来的伤害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喜欢以少数几位人物以剧中主角,描述他们之间的喜怒哀乐和矛盾冲突,尤其把这些任务放置在战争或乱世之中,以便增加戏剧的张力”,这种拍摄手法也是历史剧情片的特色之一。18 具体到影片,1963年初春,胡玉音在芙蓉镇上经营着米豆腐生意,她和丈夫省吃俭用攒钱盖了新屋,后竟被扣上“富农”的帽子,也就是“黑五类”。但深信勤劳致富的她,不得已远走他乡。回来之后却物是人非,丈夫已被“组织”迫害致死。初恋情人黎满庚也因为她受到牵连,送到县里去“反省学习”。一个女人怎么也无法经受这么沉重的打击,她跪在丈夫的坟头前痛苦不已。这时,秦书田走进了她的生活,与胡玉音一起扫大街,照顾她的生活。胡玉音渐渐发现,原来这个“人鬼不分”的年代,还有秦书田这样的人可以依靠,于是二人秘密结婚。

对于在“反右”运动扩大化中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谢晋亦充满了同情,而且有切身的体会。他一方面写出了这群知识分子对理想的追求,写出了他们的单纯、真诚的性格,同时也写出了他们的弱点,他们的盲目性、妥协性、软弱性。秦书田是本片中最早被扣上“黑五类”帽子的,可是,他才是一个活得真正快乐的人:扫街都能跳起华尔兹来。和胡玉音结为夫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和这个疯狂失控的年代做顽强的斗争。在有胡玉音的日子里,秦书田不再是那个可悲的右派分子,而几乎成为一个在革命恐怖与暴力统治中,自尊、勇敢前行的精神贵族。他一改懦弱与逆来顺受,机智地捉弄了红得不可一世的书记王秋郝。他发现了王秋郝夜半三更从李国香窗口跳出来,便铲了一摊粪置于李国香窗口,让王秋郝在粪土中,哑巴吃黄连。面对王秋郝的狼狈相,秦书田与胡玉音乐开了怀。谢晋导演充分地把民间智慧赋予知识分子秦书田,同时给电影至始至终的压抑氛围,平添了些许幽默与轻松的狡黠。

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既然他面对现实生活,他必然要不断揭露一切违背人性的现象,而呼唤人性正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必然拥有的精神力量。《芙蓉镇》的现实主义力度是毋1515 根据谢晋本人在2003年11月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召开的“谢晋与20世纪中国电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陈犀和、黄望莉:《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注(7)。何世鸿:《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导演谢晋 我看《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三部电影》,《宁波通讯》,2009年第1期,第34页。周樑楷:《历史剧情片的〈实〉与〈用〉——以《罗马帝国沦亡录》和〈神鬼战士〉为例》,台湾《当代》月刊第156期(2000年8月)。Robert B.Toplin.History by Hollywood(Chicafo..Uniecity of Illinois Prese.1996).p.5.转引自周樑楷:《历史剧情片的〈实〉与〈用〉——以《罗马帝国沦亡录》和〈神鬼战士〉为例》,台湾《当代》月刊第156期(2000年8月),第59页。

庸置疑的,但是,它毕竟诞生于80年代。上世纪的80年代依然是一个由政治意识形态主导,夹杂着左倾右倾多种思潮,并混杂多种传统的、现代的政治教条的年代。一个仍处于政治运动状态下的思想解放时期。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成一种常识,但是何为实践?何为真理?依然还处于诡辩乃至莫衷一是的状态中。各种各样的社会评价常常为政治评价所左右,清除精神污染,人道主义异化的讨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问题,时阴时晴地运动着。谢晋导演在《芙蓉镇》中,也依然未能免俗。王秋郝这个“土改根子”、贫雇农,热衷于打土豪分田地、盼望着天天都在土改的人物,他从一个地痞到书记到文革后成为一个政治疯子,这种人生轨迹不乏个例,但是,作为一种文艺形象,他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中,19成为一个概念化、观念化模式的人物类型,成为一种过于普遍的人物象征。《芙蓉镇》对

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孤立地看,似也还算合理,与整部电影的任务构思并不背离。但是,这个人物的平面化却是显而易见的。秦书田平反昭雪归来,与胡玉音新婚燕尔之时,疯了的王秋郝前来讨吃,敲着破锣,口中大喊着:“运动啦、运动啦!”看似很深刻的反讽,对文革、对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反讽,但它的生活理据与现实政治相去甚远。事实是,真正让文革逼疯的,反倒是文革中的罪人,饱受文革迫害的人。历史与现实所展现的正恰恰相反,许多文革的既得利益者,卖友求荣者,并未得到应有的清算。反之,摇身一变,依然是风生水起,平安无事。这种现实更为可怕,也更为深刻地彰显着难以言喻的社会政治弊端。

三、现实与虚构的博弈

历史剧的真实性问题往往成为否定“影视史学”的学者的把柄,然而,海登•怀特指出:“现代的史家必须自觉,分析影视图像时的‘解读’方法和研读书写的档案是截然不同的。”他同时又说,“选择以视觉影像传达历史事件、人物及某些过程的那一刻,也就决定了一套

20‘词汇’、‘文法’和‘句法’。” 张广智教授亦表示,符合历史真实,当然是一部历史

电影(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历史教科书,它的制作还应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正如吴晗在谈到历史剧与真实的历史之区别时,这样指出:“历史剧作家有充分的虚构的自由、创造故事加以渲染、夸张、突出、集中, 使之达到艺术上完整的要求,具体一点说,也就是要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没有浪漫主义也是不能算历史剧的。”

21因此影片《芙蓉镇》,虽然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给我们讲了一个小镇的故事,但不能否认这个故事的空间假定性。戏剧冲突,是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一个要素。为了调动观众的观影兴趣,必定会对史实空间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形成新的、冲突集中的故事空间。22 《芙蓉镇》的故事是集中在“文革”前后江南一小镇,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与外界大环境的信息流通靠着以李国香为代表的“工作组”来完成。秦书田、胡玉音的命运也随着不同阶段“工作组”的到来而发生变化。

23罗森斯通曾因自己的两部著作先后被改编为电影, 而对影像史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尽

管富有感染力的画面, 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辞藻将罗森斯通所描写的历史重新唤醒,但他也注意到影片呈现的与自己所理解的历史之间大相径庭。譬如,Reds一片热衷于虚构,将1917 19 郭蕤:《论21世纪视野中的谢晋电影 以《芙蓉镇》为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04页。转引自张广智:《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第119页。21 张广智:《影视史学: 历史学的新生代》,《历史教学问题》,2007 年第5 期,第40页。沈有元:《“文革”记忆:“历史”外的影响叙事》,华东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23 一部是Reds(中译名为:《烽火赤焰万里情》, 或《乱世情天》《赤色分子》, 1982年), 另一部是The Good Fight(《为正义而战》, 1984年)。

年的主人公约翰·里德(John Reed)置于他不可能乘坐的由法国驶往彼得格勒的火车上。而The Good Fight一片则犯了很多纪录片的通病:通过让一些幸存的老兵的回忆来重建四十多年前的西班牙战争,并不管他们的回忆对错与否,不加甄别地把记忆和口述等同于历史。将历史事件小说化、不审慎地考证史料的做法显然已经扭曲了历史的定义。24 也许看此类影片是,完全可以遵守周教授所说“观众阅听历史剧情片时,不妨把所有的对白和故事细节都

25当作虚构的”的建议。

而影片《芙蓉镇》为还原历史时代的空间特征,在典型环境上做了刻意营造。在影片中,造型空间紧扣着人物的动作和情绪,一切生活空间只有同人物结合了才出意境。胡玉音和秦书田两个“鬼”在朝霞暮色、风雨雾雪中终年扫着的长长的青石板街道;秦书田的小到只有一张木床却容下了他和胡玉音海洋般深厚情感的陋屋;“胡记”老客栈门口的石碑坊等,借以传递某种历史的信息和岁月流逝的沉积感、苍茫感。作为电影的基本语言,画面造型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情景的交织,是引人共鸣的情绪空间。影片中的路亭、吊脚楼,一具石磨、一座土灶头等都做到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岁月的流逝感,有一种可触摸的真实感。这一切再与导演刻意营造的社会环境的真实感相配合:1963年店铺纷杂,市场繁荣;1964年“四清”开始,街面随处可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小标语,店面半掩、冷冷清清“;文革”开始,横扫牛鬼蛇神,店面关闭;1979年芙蓉镇恢复了繁荣的景象。芙蓉镇是人物命运经历的场所,营造变迁中芙蓉镇的真实,使得影片中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经历也具备了自然流畅的真实性。这是影片实现了真实的再现历史。

而就时间来说,它本来就是一个很客观的存在,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时间不仅是划分影片节奏的标志,更是串联影片的主线,是一种象征的符号,将丰富的内容浓缩了进去。影片中出现了三次时间的提示:1963年、1966年和1979年,揭示了这部片的背景,即中国的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前后。这三个时间将影片划分为三个部分,看到每一个时间我们就会大概地想到下一步电影的基调,是悲伤还是欢喜。1963年,胡玉音靠辛勤的劳作发家致富盖起了两层小楼,她经营的米豆腐受到村民们的欢迎,这里表现的还是一番和谐的景象。当然作为文革前的时间,这里面也孕育着矛盾和运动的征兆。当看到米豆腐生意红火,国营食堂的经理李国香的嫉妒;当胡玉音家为新房落成庆贺时,李国香等人的密谋以及第二天王秋赦对着胡玉音家的新房说:“穷的穷,富的富,是该运动了”的时候,山雨欲来风满楼,让人的心不禁一惊,事情要起变化了。在全国“四清”运动的背景下,胡玉音家被整得家破人亡。1966年标示出现,全国各地打锣敲鼓庆贺运动的到来,阶级斗争的标语贴满大街小巷,李国香也成了斗争的对象,王秋赦成了镇上的支书,作威作福。后李国香依靠其舅舅的势力又重掌权当上了公社革委会主任,与王秋赦沆瀣一气开展所谓的革命,拆开了相互恩爱的胡玉音和秦书田。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全国形势再次变化,政策平反,秦书田回归,昔日和平安宁的芙蓉镇再次回来。总之,通过这三个时间的象征符号的运用,揭示了芙蓉镇上人们的命运起伏的背后原因。透过他们的命运更是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兴衰。Robert A.Rosenstone: “History in Images/History in Words:Ref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No.5(Dec.1988), p1179.25 Robert B.Toplin.History by Hollywood(Chicafo..Uniecity of Illinois Prese.1996).p.5.转引自周樑楷:《历史剧情片的〈实〉与〈用〉——以《罗马帝国沦亡录》和〈神鬼战士〉为例》,台湾《当代》月刊第156期(2000年8月),第59页。

四、结语

“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他须令人信服地解释,影视何以大大有益于我们对逝去历史的理解。”26 美国著名女历史学家Natalie Davis在其著作《奴隶、电影、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的影像实验》书背封面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其意在于强调史家对历史影视的责任。也有人曾说,“只有当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拥有批评和修改影片的权力时,能够体现历史本质的历史影片才应该呈现给观众”。27 在影片《芙蓉镇》的导演阐述中,谢晋写道“影片是一部歌颂人性、歌颂人道主义、歌颂美好心灵、歌颂生命搏斗的抒情悲剧”。28 电影《芙蓉镇》,给我们重返80年代,特别是电影的运动场景,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感官资讯。至少在今天,《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尤其是《芙蓉镇》,它们对“反右”、“文革”斗争的历史反思,事隔20多年,令人更清楚地悟觉到,遗忘的危险与反思共产党60年历史的紧迫性。电影,是以其形声并茂的特性,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有关那个年代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主导论述”对“文革”历史描述的限制而造成的大量的空缺和遗漏。29Robert A.Rosenstone: “Does a Filmic Writing of History Exist?”,History and Theory, Vol.41,No.4(Dec.2002), p134.27 Novick P.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Ideas in Contex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192.谢晋:《深沉的历史反思——﹙芙蓉镇》导演阐述》,载《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第201页。王晓明:《九十年代批判 半张脸的神话》,南方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第四篇:观影片《芙蓉镇》有感

观影片《芙蓉镇》有感

芙蓉镇这部电影主要是叙述上个世纪60到70年代发生芙蓉镇上的一段段往事,影片的女主角胡玉音是个二十五、六岁的美丽女子,她性情柔顺,待人热情,加之食具干净卫生,米豆腐香辣可口,故而她的摊子前总是人来人往。粮站主任谷燕山每天从粮站打米厂卖给胡玉音碎米谷头子60斤,以支持胡玉音的摊子。党支部书记黎满庚,曾是胡玉音情投意合的少年情郎,因胡玉音出身不好最终只当了她的干哥。“运动根子”王秋赦,专吃白食。另外还有一个人外号叫“秦癫子”,真名秦书田,原是本县歌舞团的编导,后划为右派分子被打倒。

镇上国营店的女经理李国香,她气不过胡玉音容貌好、生意隆,于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1964年春天,胡玉音夫妇拼死累活的盖了一栋新楼,恰巧赶上李国香带领县委社教工作组进驻芙蓉镇搞串联运动。李国香大搞政治报复,胡玉音被逼家破人亡,谷燕山名停职反省;黎满庚为求自保与胡玉音划清界限;秦书田被批斗,当众下跪。此时镇上的人都避开胡玉音,只有秦书田不避她。很快,李国香依靠县委舅舅的权势,当上了公社书记;王秋赦也担任了本镇大队党支部书记;秦书田、胡玉音被规定每天清早打扫青石板街。

不久文革到来了,首先打倒的是李国香,但是很快,李国香又当上了公社革委会主任,王秋赦与之狼狈为奸。而秦书田和胡玉音一起扫街患难中相濡以沫,渐渐地相爱了。因为他们的相爱,再次成为“反革命犯罪典型”。秦被判刑10年,胡被判刑3年,因有身孕,监外执行。“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于是胡玉音母子在多灾多难的年代中撑了下去,终于在1976年胡玉音夫妇被平反,他们终于一家团圆。1979年,芙蓉镇又出现了勃勃生机,谷燕山当了镇委书记;秦书田当上了县文化馆副馆长;胡玉音成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黎满庚官复原职。而王秋赦则真的疯了。

看完这部电影后给我的感触很深,首先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亲身经历过的人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虽然未曾亲身经历,但是从各种影像资料和文字记载,足以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感到迷茫和心酸。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回首过去,十年文革**如瘟疫在全国散播开来,侵染着每一个人。文革十年浩劫,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是对一代人的蔑杀和打压。而电影蓉镇则是以这段历史为缩影,演绎了一场人间的真情大戏。开场胡玉音夫妇经营的米豆腐摊生意红火,让李国香妒忌不已,这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应该说胡玉音夫妇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双手致富是符合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的,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容易被人说成是走资本主义的路。不幸的是,李国香正是一个擅长搞政治运动来打击报复别人的人,于是胡玉音成了那个年代不幸被打倒的人,她也似乎成了一个悲痛和灾难的化身,矛盾的集中点,她的善良愚弱和吃苦耐劳换来的是无情的打击。其实像胡玉音这样被打倒的人还有很多,其中还有不少我们的开国元勋和知识分子们。

被打倒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被打倒,只要心不被打倒,我们的意志就仍然存在,意志不会因为肉体的折磨而屈服。秦书田他在我看来是影片中最坚毅的人,他背负着所谓沉重的“罪名”,靠装疯卖傻、嘻皮笑脸而活,他看似活得毫无尊严,但他刷口号、扫大街,拉着胡玉音一起坚强乐观的活下去,这就是一种坚强。尤其在秦书田和胡玉音被冠以“反革命犯罪典型”时,秦书田的那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也就是这句像钉子钉进肉里的硬话,胡玉音真的撑下来了。同时在那种痛不欲生的境地中,也只有像秦书田这样充满智慧毅力和豁达心胸的人才不失去希望。他和胡玉音几年如一日,反复清扫那条长街,似乎想要扫尽烦忧,扫尽阴霾,扫掉苦痛的生活,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人性已悄然丧失殆尽。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有各种形式的桎梏和风潮的洗染,但表现出来却形态迥异、千差万别,人性在其中搅拌迷失,随后是点点滴滴的清醒,最终在一片混沌朦胧中推动时代磕磕绊绊地前行。也许正是文革十年的特殊性,使得人性变得纯粹至极,人际关系变得空虚飘渺。萃取提纯后的人性,清的更清,浊得更浊,善的更显善,烂得更显烂。伪善恣行和恶暴招摇什么年代都会存在,但不会像那个年代如此的泛滥,替代一切律法与道德坐上正统之位,这种恐怖是那个年代的代名词,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记历史,要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影片中最有血性的是谷燕山,他参过军,打过仗,负过伤,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运动”来临时,他被打倒了。但是他不是一个能被轻易打倒的人,当别人都与胡玉音划清界限,寻求自保之时,只有他还存有人性与正义,在胡玉音与秦书田偷偷结婚之夜,谷燕山来讨喜酒喝,并真心的送出祝福,因为他知道无论怎样,正义终将会再现。在秦书田与胡玉音被第二次打倒时,孤苦无依的胡玉音分娩时险些死于难产,这时候还是谷燕山闻声赶去,不怕受牵联,及时将她送到部队医院抢救,母子才转危为安。谷燕山虽为此受到“停止组织生活的处分”,但他仍勇敢地肩负起作为临时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汉子,他用活生生的例子诠释了什么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总会过去,好人终会有好报。谷燕山最终被评反当上了镇委书记,开始治理芙蓉河,为芙蓉镇的乡亲们继续尽自己的应尽的责任。影片中最没有担当的应该是黎满庚,虽然他曾是胡玉音情投意合的少年情郎,但是终因为俩人身份地位的不同,黎满庚选择了政治地位而不是自己心爱的人。当胡玉音面临政治迫害而寻求庇护时,黎满庚不但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反而在“你死我活”的压力下交出了胡玉音请他代为保管的1500元钱。虽然在良心和不安的谴责下他试图悔过,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与胡玉音有牵连就意味着政治地位的终结,所以他还是选择了明哲保身,**结束后,他也官复原职,这也似乎是他最好的选择。其实细细想想,我们有时候也许没有资格或是没有理由去评论别人,因为我们不曾处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法想象当时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迫害,我们应该做好的是把握好现在自己的命运。李国香、王秋赦,非常时期左右芙蓉镇命运的人物,他们无论是由组织派来的运动引领者也好,还是组织在当地培养拉扯起来的运动能手也罢,他们有意或无意,在行动中都把各自的欲望都宣泄殆尽。表面看起来,欲望与政治分离很深,一个源于个体的无意识,另一个则是组织社会化的诸多关系的核心部分,带有很深的理性烙印。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感性如何将它在运动中化成理性的呢,或者说,政治行为和欲望如何能很好的区分与控制,这个关键点是人这个所谓的主体。理性的看,它非常讲求逻辑道理,是按照法则行事,似乎是可以信赖的。比如它会表达为很多成文的指示或指导文件之类的东西,在芙蓉镇具体表现为相关的材料的学习和满大街大多数出自右派分子秦书田手笔的标语。从无意识分析来说,它是被自然欲望所包围.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在文革中,欲望是人行动驱使的动力,李国香就是这样,和她精神的连体王秋赦更是如此。芙蓉镇的运动就这样被置换成为个体私欲的宣泄,也就有了胡玉音等简单善良的人物悲惨命运。

总得来看,这部影片拍摄的十分真实可信,没有任何刻意的拿捏和隐晦,故事流畅到还原历史般的真实感觉,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人是怎样在凄风苦雨中走过来的。我个人认为,谢晋导演的这部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比起现在很多粗制滥造的所谓的高科技的电影,实在是高出不知多少,他撇开直观的死亡,运用精湛的细节处理,渲染出了悲剧效应。艺术的圆润和细腻的讲述技巧也使他能够避开锋芒话题的敏感性,体现出一种委婉的尖锐。故而《芙蓉镇》这部电影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反思并且多次回味的一部历史电影。

第五篇:读《芙蓉镇》有感:生命华尔兹

读后感‖生命华尔兹

——读《芙蓉镇》有感

顺其自然 千岛湖读书会

即使带着镣铐跳舞,也要把悲歌还给历史。

——题记

若时光暗淡,那就多些历练,毕竟,患难是最好的放大镜。但是,轻描淡写的宽慰背后,是多少千家万户透骨酸心的聚散浮沉,是多少悲欢离合生死永别的动荡不安。所以,与过去握手言和,不是为了温习伤痛,而是为了避免蹈其覆辙。

拜读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便是这样一种精神洗礼。以亲历者的姿态反思历史,以当局者的视角直面人性。无谓定论谁功谁过,仅仅只是出于对历史的正视,对生命的敬畏,对精神的继承,更甚者,是对岁月的一种警醒与珍视。

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借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典型揭露了时代变迁下的人情世态。美丽勤劳的“豆腐西施”胡玉音;大智若愚的“五类分子”秦书田;阴鸷狭隘的“政治女将”李国香;见风使舵的“运动份子”王秋赦,每个人都在云波诡谲的政治变换中,演绎着小人物的乱世江湖。

小说独树一帜之处,在于并没有借助“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这种敏感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泼墨于恢弘的场景和嘹亮的口号,抑或绑架读者的情感倾向,博取悲天悯怀的弱者同情。而是让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发声,让他们娓娓道来:王秋赦的奴颜媚骨、投机取巧;谷燕山的刚正不阿、胆大心细;胡玉音的勤劳善良、忍辱求生;秦书田的韬光养晦、达观自尊;李国香的妒贤嫉能、可怜可恨……芙蓉镇上的芸芸众生相是愚昧时代下扭曲灵魂的社会真实写照。在乡土风俗中,人性的低吟,命运的呐喊,共同谱写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或许是最惊心动魄、振聋发聩的时代呐喊了,语言背后的隐忍爆发直抵我们的内心底线,该是何种的绝望与无奈!这也让“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我们将视角再次定格到那个荒唐年代,体味历史浮沉的悲剧,旁观各色人物的升沉荣辱。本凭借自己勤劳致富的胡玉音却家破人亡,原本才华横溢的秦书田却被耻笑为“秦癫子”。即使在这样黑白颠倒,牛马神蛇的夹缝中生存,两人还是携手互助,喜结连理。当然,政治不偃旗息鼓,路线不拨乱反正,两人还是一对黑夫妻,只能贴白纸对联。讽刺、荒诞的背后是时代的真实缩影。

即使是卑微到尘埃里的生命意志也值得尊重和敬畏。可是,这种最质朴的生存欲望却被那个愚昧专制的时代打压、践踏,最终,胡玉音承受了最原始激烈的“犯罪刑罚”,秦书田履行十年异地的监狱之灾。所以,回首,再次审视这句呐喊,虽心痛沉重,却也在情理之中——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如果说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折射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那么华尔兹的舞步则是弱小草根的生生不息。

华尔兹华丽典雅,是生命力非常强的自娱舞形式。用来刻画和铺垫命运的转折竟然如此的恰如其分,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小古镇,青石板,破扫把,秦书田用道具完成了爱情的仪式感,跳出了命运的豁达乐观。深挖探寻,也会叹服作者的铺垫之深,隐喻之强。秦书田温柔鼓励,教会了胡玉音华尔兹的走步,当两个人翩跹起舞,笑声银铃,这也许是小说难能珍贵的一抹温暖和亮色,深入来看,胡玉音后期对于不公的顽强抵抗,新生活的奋力争取,不都是由秦书田的循循善诱,主动出击所引起的质变结果么?两颗心靠拢,迸发了对于新生活无限的渴望和祈盼。亦如春风,火种,生生不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最后,善恶是非终究回归到正确的轨迹,小镇释放出欣欣向荣的活力。只是,记忆再怎么封存,历史的烙痕仍然触目惊心。可悲可叹的时代尾音,依旧由“疯子们”响荡在广袤的天空。

那时候,我们尚且没有资本抗衡现实的残酷,无论之前想象多美好,最后却不得不低头伏诛。现在,我们,仍然带着镣铐跳舞,战战兢兢,旋转、跳跃,却也在彼此都看得见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下载《芙蓉镇》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芙蓉镇》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芙蓉镇观后感

    10对外汉语7号卓志辉 《芙蓉镇》观后感 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伤痕文学给我们看了《芙蓉镇》这部影片,其实这部片小时候看过,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说实话,当时看的有点闷,长大了再看,......

    芙蓉镇观后感

    《芙蓉镇》观后感地理科学学院罗婉莹 20112601094《芙蓉镇》这部电影是由古华同名小说《芙蓉镇》改编而成讲述了文革时期芙蓉镇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芙蓉镇上发生的那些事情......

    芙蓉镇观后感

    历史中人性的善恶 说起《芙蓉镇》,之前在高中时看过这本书。这次能够在毛概课上看到谢晋导演拍摄的电影,很激动。电影很尊重原著,很真实,演员的表演很到位,很有那个时代的感觉。......

    芙蓉镇影评

    芙蓉镇影评 一部片子不会被人忘记,使所有人产生共鸣,给人以警醒,又不失艺术性,最重要的是如果他揭示了这个社会上的触动上层建筑最敏感的神经,并且是深深的把上层建筑的曾经的震......

    《芙蓉镇》感想

    感想 之前听说要写一篇论文,之后证实是读后感亦或是观后感,今早来到得知是看电影写感想,这可以有,原本是有种自己回去看,再写,的冲动,得知是与文化大革命有点牵连,便决定给点心思看......

    芙蓉镇影评

    社会压抑下的人性光辉 ——《芙蓉镇》影评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马亚洲 学号:1101100139 指导教师:田猛 完成时间:2012年4月 社会压抑下的人性光辉 ——......

    芙蓉镇观后感

    近来看了谢晋导演的代表作《芙蓉镇》,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电影,感觉这是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悲歌。这部电影以真实的视角直逼文革年代芙蓉镇这样一个社会的缩影,折射出百......

    芙蓉镇观后感

    篇一:芙蓉镇观后感今天晚上,我看了一部老影片《芙蓉镇》,它让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感觉到很震撼!可以说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出了特殊的事情。《芙蓉镇》,它以一个小镇上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