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9:0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弃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弃疾》。

第一篇:辛弃疾

辛弃疾《摸鱼儿》赏析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1.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又名《山鬼谣》,《陂塘柳》,《双蕖怨》,《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以取为准则。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第四、后第五韵,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

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2.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将从鄂州至潭州主持遭运。小山亭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3.消:消受,经受,禁得。4.落红:落花

5.见说:听说。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6.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7.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准拟,约定。

8.脉脉:绵长深厚貌。9.君:指善妒之人。

10.玉环飞燕:杨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赵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貌美善妒。

11.危栏:高楼上的栏杆。【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第二篇: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侂:tuō,胄:zhòu)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第三篇:辛弃疾

最真莫过于情沛诗词,最美莫过于丰满生活

读完剑胆诗魂《辛弃疾》这本书,内心波澜再次涌起:世上人千千万,总有那些许可以穿透人群隔膜而直达人内心深处的默契。究其原由:同拥纯纯赤子,协奏节律韵度!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激流勇进;时而缓波平步。而那些关键时刻的一举一动都特别牵动着人的灵心。不止一次的被辛公的精神所折服,与他的生不逢时而扼腕同悲。一个小士大夫的崛起之路花费的太多精力在那些细枝末节上面了,一个人的才情、智慧、勇略都无法恰逢其时的使用到正确地方,整天处那些尸位素餐之人下格格不入!

英雄喋血怒目,壮士嚼穿银齿。何其恨!人力不能胜天,可情感总会在不经意处幸临其间,挥之不去!

不是有意如斯之哀婉,而是心已百转千回扭曲得不复全态!

不是此刻良多怨念愧对须眉,而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不是不知男儿不负青云之志,而是心底已亏当循借因依!

不是不知昔日之形暗随流水,而是心已所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是愿意攀援权贵而呼之则来靡之则去,而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生难与命争衡!

人很矛盾:站在金字塔最底层看到的风景却越加丰富,世人百物,人间万苦!上了顶峰,眼前只剩下功名利禄、仕宦前途!上下异心矛盾造就多少杯具。

在杯具面前,只能对命运俯首称臣。在权利面前,别人苦心经营几十年甚至世代相传,岂能让这样纯纯赤子而可抗衡!是啊!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也就仿佛向大家宣布:这里是我的,这些所有的都是我的,乖乖听话也就能相安无事,可是一点风吹草地,整个就工于心计、痴于算计!

为什么总会让别人轻而易举扼住自己的命运咽喉。自己就这样被乖乖的摁趴在地上毫无怨言却又无能为力。上下同心啊上下同心!如果把中间的臃肿、复杂的过程都省略,如果能权利迷住双眼的人体验更多的民间疾苦;尝遍生活各种滋味。如果人们可以不凭借着创造些人力无可抗衡的各种力量来主宰别人的命运!一代之英,万世之雄,在这种力量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了?不知是谁说过:“木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木有英雄的民族想方设法的凭自己的智慧塑造,而拥有英雄的民族却千方百计的阻止,唯恐自己的此种力量受到点点损害。好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本来决策南向是为了大家的前途着想,可是“归正人”“二臣”地位何其相似!主宰自己的命运,主宰别人的命运。如果稼轩知道南渡之后等待的是二十年的宦游,十几年的闲置,呼之则来,靡之则去,每次酒醉梦醒,这位身高八尺、壮如虎兕的山东大汉也曾有过黯然悔恨,痛拍栏杆啊!

人的生活太经受不起岁月无情的摧残,当辛公那耀眼篇章幻化成为束手踱步、背影空吟的时候,内心莫名的悸动。当闲来闲去几度的场景重复,仅靠点点诗词惊起生活波澜。沉吟在辛公诗词完美的意象,眼前已经有血有肉如斯熟悉却又如斯陌生。

无数次的幻想辛公生活会是如何如何,甚至方方面面都追求近乎完美。可他毕竟还是人不是神:他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尘世:从见到范瑞敏的惊艳、爱慕溢于言表,到初入仕途酒阑正酣唱和应酬。从帅江西为修堤观景台而忽视税赋,到最后激言堪对韩侂冑之别心!其间有激动、有失落、有恼火、有悔恨„„有偶然暂迷双眼,但始终不变初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一个人不是因为诗词才是生活丰满,而是有了丰满的生活才诗词情生!最真莫过于情沛诗词,最美莫过于丰满生活!

第四篇:论辛弃疾

从人物意象视角探析辛弃疾词的苦闷意旨2009-07-07 20:43

摘要: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激昂。然而,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有才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使其内心充满深深的苦闷之情。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关键词:辛弃疾 苦闷 原因 人物

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使他词风格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然而,结合其一生分析,辛弃疾的词中还蕴含着深深的苦闷。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这样他的政治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就不能实现。虽自负有管仲、乐毅一样的才能却不能施展,满腔幽怨无处发泻,最终含恨而逝。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浅陋地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1)功成名就的英雄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是“青兕”①,陈亮说他是“真虎”②,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③,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辛弃疾早年在抗金一线领兵作战,二十二岁的他便聚集了2000多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捉拿叛徒,名重一时。“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正当他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之时,朝廷却一再地把他调离前线,这主要与他的身份有关。靖康之变之后,宋朝南迁,遗留在北方的文臣武将、老百姓仍然很多,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对金人压迫的不满,很多人被迫南迁,这些人被称为“归正人”④,这称呼带有轻视的意味,在实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区别对待的。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岳父范邦彦都曾在金为官,所以朝廷对他很不放心,不肯信任他,但他确实又有才能,这样朝廷一方面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又不断的提防他。主要表现在不时调离他的职务,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1178年离开江西时写的《鹧鸪天》中有这样一句话:“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离开湖北写的《水调歌头》中“两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都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反映。一再地调离,并且离前线越来越远,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廷,内心越来越苦闷。此时的他,自然会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并借他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如《木兰花慢》上阙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写此词时,辛弃疾已远离前线,将要到江西任职,但还未去。朋友将要远行,作者设宴相送。因所送的人要去汉中,自然想起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当年刘邦率军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把距守关中的三秦旧将相继击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成果啊,“追往事,今不见”,空余两行清泪,绿水青山依在,壮志未酬,宏才莫展。这里写的是刘邦,辛弃疾并不是想作刘邦,而是借刘邦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渴望能有一个阔大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志。撇下刘邦不谈,再来看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辛词《念奴娇》中也有反映“请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这三人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信任,而辛弃疾自已呢?自辛弃疾南归后,宋与金政府于1164年签订了“隆兴和约”,维持了宋金数十年的安稳。数十年中,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主战派倍受打击。辛弃疾南下四十四年始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官场中的人怎能不排斥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闲居在家,他日夜思念失去的北部河山,渴望能够做出像韩信那样的功业。但却被卖国群小排斥在朝廷之外,只能借韩信等人来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另如《南乡子》下阙:

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对于孙权这个人物比较喜爱,在词中多次引用这个人物意象。孙权年纪轻轻,便继承了父亲、兄长的基业,独占江东,依据长江天险,败曹操,却刘备,建立了一世功名,这是一个何等豪迈的英雄。辛弃疾借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能有一片沙场,让自己也达到“坐断江南战未休”的目的,喊出了辛弃疾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然而,事实与理想总是相去甚远,辛弃疾只能陷入无限的苦闷当中。(2)壮志未酬的英雄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的选择,在辛词中出现也较多。这样的人物与他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命运、遭遇往往相似,借对他们命运的感慨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痛苦。如《八声甘州》上阙: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辛弃疾为人刚正,力主抗战,为朝中群小所忌恨,一直不受重用,一直未能实施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反而壮年便被削职,他的遭遇与李广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李广被黜,夜猎归来,遭势利小人口舌,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世风是如何的低下。而有着“矢发裂石”功夫的李广,劳苦功高、英勇无敌,反遭罢黜,社会又是如何的黑暗,辛弃疾借李广“夜不寐,醉归来”事来表达有着与李广一样的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苦痛与苦闷。

再如《贺新郎》中的“我最怜君中宵舞”中的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渴望收复失地,但最终却折戟沉沙。想当时,统治者以和为贵,像他这样的抗战之士只能空发感慨。全词虽气势磅礴,语气慷慨激昂,这无非是吐胸中的块垒,抒发自己有才不能施展的苦痛。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写这词时已经65岁了,闲居在家很长时间才被起用,镇守江防重地镇江,表面上看是重用,实际上仅仅是作为招牌而已,作者此时不禁想起了廉颇,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⑤,在秦赵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君王听信谗言,被贬在家。当赵国有难,赵王想到了廉颇,然而最终因为郭开的谗言,没被任用。结合辛弃疾自身的遭遇,再想到他不久后的再一次离职,以及曾发出的“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苦痛与愁苦,好不容易在晚年得到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却又这样付之东流。又如“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中的岳飞,辛弃疾与岳飞的生活年代相隔时间不长,对岳飞的事迹了如指掌。岳飞文武全才,统领宋兵,大有直捣“黄龙府”之势。然而奸人当道,主和派占据上风,岳飞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是无法施展,在他词《小重山》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已三更,独自起来绕阶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辛弃疾也同样有着孤夜难眠,叹知音少(无赏识自己的君主)的经历,二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34(3)隐士

出世与入世,从来都是有志之士、有才之士的两种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是他们一种良好的愿望。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现实社会又“不如意事常八九”,真正得意的人不多。志士、才子自不愿与小人为伍,同样小人又根本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唯有选择退隐,可是真正的退隐又是谈何容易,身虽隐于山林,而心却系于天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造成了他们真正的无奈,只好借对隐士的叙写来一抒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位词人,这种心理在他的词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如《卜算子》

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与之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

这是一首完全化用庄子的语言写自然主义的人生观,表示自己要虚心应世,随遇而安,不因外事的干扰而耗损精神。笑骂由人,决不怄气。要把客观的相关事物看作无意而尽然的结果,像江海上的虚舟相撞,像醉汉不知不觉地坠车摔伤,都一切顺其自然,不背思想包袱,这样便保全精神的自由,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在这些近乎诙谐的话语中,好像是放任自流,其实寓含着他真正的无可奈何。再如《水龙吟》:

老夫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比,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存,高山流水,福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知未。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这首诗大致写于1194年,辛弃疾已经55岁了,刚刚又被罢了官。于是满腹心事,一腔幽怨,喷薄而出,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隐士,与辛弃疾本联系不到一起,然而当他受到压抑排斥,壮志未酬,到了心灰意冷的老年时代,陶渊明这个隐士的形象便渐渐浮现在他的眼前。梦中与陶渊明相遇,觉得和自己曾经的想象差不多,醒来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恨,而且是那么的强烈,竟至于酒也不饮,歌也不唱,为什么这样呢?他是在想“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陶渊明过上隐居生活,恐怕不仅仅因为“为五斗米而折腰”罢,大概有别的原因。有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是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地位低下的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有“猛志逸四海” ⑥为证。但依他的身份,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是无法与王谢那样的大家相比拟,他多次出仕,都很失望,最后在做彭泽小县令时辞官归隐。请看他《归去来兮辞》中写得这样一段话,“归去来兮,请息交已绝游,然世与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一句话“世与我相违”道出了真谛。对辛弃疾而言,世也同样与他相违,但他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的洒脱,即使写出了一些寄情于山水的诗词,也是一种追求闲适的无奈。

另外,他的无奈在“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这两句词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象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这样并耦而耕,不是很快乐吗?你孔子为何东奔西走呢?向往隐士生活嘲讽孔子忙忙碌碌。其实他自己不也是在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吗?万般无奈之下,才以“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这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归耕之乐不过是无奈之语,其中包含的是对世路艰难的慨叹,对于君心难测的苦闷。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大起大落,“三仕三已”《哨遍》,使他收复中原的理想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化为泡影。现实的残酷,使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之气只能郁结胸中。无论是对英雄的慨叹,还是对隐士的向往,无外乎为一吐胸中的块垒,而那“虽九死而犹未悔” ⑦的爱国之志从来不曾因此而改变,临终之前还大呼“杀贼”⑧,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英雄人物。

注释:

①②③转引《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年3月第2版第232书页 ④转引《中国文学史》 莫砺锋黄天骥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第156页 ⑤《史记》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年5月第1版 第624页

⑥《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第582页

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汉部分)湖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第242页 ⑧《文豪书系》 丁华民 孟玉婷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2版

2、《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3、《历代词赋》 李慕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2版

4、《中国古代文学》 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第2版

5、《宋词》 莫砺锋 童强 辽海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6、《辛弃疾诗词赏析》 孙乃修 海南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2版

第五篇:辛弃疾 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晋江市首峰中学 王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通过本词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3.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

2.品味鉴赏辛词,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这就是宋朝,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他就是辛弃疾。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读——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本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感受词人形象。

三、品读——品味形象,把握感情。

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充分运用本词内容为辛弃疾画像。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后回答。

2、根据本词你将通过哪一细节来点染辛弃疾的形象。

【明确】:英雄泪。这应该是一副流着热泪的英雄画像。(其他观点也可,但教师加强指导。)

3、你是由本词中的哪一句想到的。

【明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他也可,但要言出有据。)

4、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本词扩展成一段话表述出来,来充分感受一个流泪的英雄形象。请一位同学表述,教师点拨。

5、请学生朗诵本词,教师进行评价。

6、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英雄呢?根据你所搜集的材料予以证明。

7、那么辛弃疾又为什么流着眼泪呢?词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他流泪的原因,是哪一句?

【明确】:无人会,登临意。

8、这里边的“意”可以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屑、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四、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想一想有哪些句子让你难忘?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借景抒情。“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确】:用典抒情。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听录音 学生齐读本词。

五、比读——对比阅读,感受词风

品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词风上有何不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明确】:苏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乐观旷达。辛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苍凉沉郁。

(教师在分析师主要抓住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和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一齐背诵本词。

六、小结。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35岁的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教师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束本课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布置作业:

请以《辛弃疾啊,辛弃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附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对江山沦陷的愁恨 对北方故乡的思念 对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缺少知音的感慨 对乐于归隐的不屑 对谋取私利的羞耻 对时光流逝的可惜 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形象 词眼 感情 手法 词风

„„ 借景抒情 借动作抒情

直抒胸臆

用典抒情

豪迈 沉郁

(移情、比喻)

下载辛弃疾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弃疾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虞美人,辛弃疾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作者:辛弃疾(南宋) 为你读诗:裘继戎 | 京剧跨界艺术家 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

    辛弃疾诗词

    1、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

    辛弃疾词选

    辛弃疾词选(共九十二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

    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的豪放风格 2、 理解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情感和生活情趣。3、 体味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辛弃疾教案

    辛弃疾词 教学目的: 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三、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中,培养想像能力。教学设想: 一、这......

    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辛弃疾反思(5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