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氏孤儿故事真相:赵国为先祖历史“美容”
赵氏孤儿故事真相:赵国为先祖历史“美容”
作者:郭灿金
核心提示:建立了国家的赵氏,对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容,因此,我们在他们自己所记录的历史中,看到的满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们代表了正义和道德--赵氏孤儿的故事被重新改写,晋国政坛上你死我活的斗争,被加入了忠奸对立的元素,而自己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
但是,历史哪有那么矫情?历史只能更血腥,更残忍,更加你死我活。感动了东方和西方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说到底只是文学故事,只是舞台上的故事,在历史上曾有相关的影子,但却是向另外的方向。
电影《赵氏孤儿》海报(来源:网络)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和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抚慰。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遍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关乎正义和忠诚吗?
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要弄明白的问题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国君献公的儿子。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人-骊氏姐妹。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高的待遇,因而沉醉在温柔富贵乡里,逐渐丧失了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是啊,大家跟随你,就是觉得你有前途有奔头是潜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齐国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妇人地享受起来,不再想着杀回晋国,那么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你这么多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然后将其装进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重耳在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赵衰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说,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
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晋襄公的去世,给赵盾出了一个大难题。这个难题给赵盾后来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个难题和晋襄公的太子有直接关系。
晋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来父死子继,理所应当。但是,当时夷皋年纪太小,赵盾觉得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么做国君?因此,赵盾打定主意,不让太子接任,要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当时正作为人质滞留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国君。主意既定,赵盾马上付诸行动,在第一时间派使臣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
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在晋国政坛上,赵盾已经可以只手遮天、随心所欲。
但是,赵盾也有赵盾的缺点和软肋。他是靠着他的父亲追随重耳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赵盾只能算是“权二代”,“权”而不“贵”。虽然赵盾位高权重,但和晋国统治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宗法社会,赵盾实在称不上贵族。他们赵家在晋国政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没有人脉关系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太子夷皋的母亲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开始找赵盾讨说法,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泪,但实际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太子既然能被立为太子,背后一定有一批支持者。而赵盾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以太子年龄太小为借口,要另立国君。一旦成就此事,赵盾就有了立国定主之功,不但能有效地改变晋国的政治生态,而且将更加突显自己位高权重的形象。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罢甘休,太子的母亲更是不依不饶。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拦着赵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顾身份,见到赵盾就下跪,弄得赵盾手足无措。她只问赵盾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刚去世的襄公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太子而另立国君?”问得赵盾哑口无言。
赵盾为此事忧虑,越想心越虚,太子背后的势力、太子母亲背后的势力,不知比自己强多少倍,如果另立别人顶替太子,也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赵盾骑虎难下,只好改弦更张,答应按既定方针办,国君的位子还让太子来坐。接任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这件事情又说明,赵盾虽然只手遮天,但还有所顾忌,不敢为所欲为。
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派到秦国去迎接公子雍的人已经在归途上了。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先迎接公子雍的那批人。赵盾必须把这个屁股擦干净。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无所顾忌,同时思维又不缜密,这样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据高位,似乎不会那么容易。在赵盾志得意满之时,危机正悄悄向他走来-在太子母亲的心目中,在太子拥护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本人的心目中,赵盾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奸邪小人,是他们的敌人。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长大后的晋灵公自暴自弃,骄纵无常,其行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譬如,他平时喜欢爬到王宫最高的建筑上,用弹弓往下射过往的行人。行人为了不被射中,就会四处躲闪。每当晋灵公看到下面的行人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一样逃窜的样子就会特别开心。晋灵公爱美食,但胃口很刁,有一次吃熊掌,他觉得厨师做得火候不到,就传令杀掉厨师,大卸八块,放在筐子里让宫女们顶在头上运到外面去。
晋灵公这样的荒淫无道,表明了一种态度:你赵盾不是执掌国政吗?我偏不配合你,偏不和你合作。当年你连废掉我的心思都有,我今天为什么还要跟你一唱一和呢?面对这种情况,主持国政的赵盾只有时时进谏,灵公呢,则是任凭风吹浪打,稳坐钓鱼台,对于赵盾的意见一概不予理睬。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恶化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这就出现了《赵氏孤儿》中所讲述的情节:晋灵公派刺客去杀赵盾,结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寻短见去了,赵盾侥幸得以存活。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晋灵公以宴请为名,想趁机埋伏好士兵除掉赵盾,可是中间有人给赵盾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
这些后来都成了晋灵公的罪名,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的不可思议之处:一般来说,用刺客去杀人的人,往往都属于弱势群体,譬如刺杀秦始皇的荆轲。而身为国君的晋灵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晋灵公眼里,赵盾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赵盾仓皇出逃。赵盾这一逃却逃出来了意外。
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名叫赵穿,他在朝廷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此时,赵盾连晋国国境还没有出呢。
赵盾闻听消息,马上兴冲冲调头返回,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晋国都城,料理乱局。他果断地让赵穿从周朝的京城迎来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杀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杀,赵盾难逃干系。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杀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
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意思就是赵盾有杀君之罪。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孔夫子曾对此大加赞赏。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曾这样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世人和历史并没有站到赵盾这边。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赵盾,和《赵氏孤儿》中赵盾的形象相距甚远。
晋成公在位七年之后去世,在赵盾的帮助下,晋成公黑臀的儿子据即位,他就是晋景公。在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赵朔的夫人则是晋成公的姐姐。此时,赵家已经成为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大家族了。然而物极必反,晋景公即位之后,便对赵氏家族下手了。
此事事关重大,晋景公在下定决心之前,显然做过周密的部署。
首先,他把行动的前锋定为屠岸贾,之后将屠岸贾提拔为司寇。司寇地位较高,略相当于卿,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
为什么选定屠岸贾呢?
其一,屠岸贾这个人是当年晋灵公的近臣,深得晋灵公的信任,而晋灵公是被赵盾的兄弟赵穿杀害的,因此,屠岸贾对赵氏家族的不满由来已久。
其次,晋景公要让屠岸贾制造政治舆论。因为屠岸贾负责刑狱、纠察等事务,所以他就有资格重提晋国历史事件,譬如重新审查晋灵公被杀事件。屠岸贾果然抓着这件事不放手,扬言要惩治当年杀害晋灵公的元凶。这样一来,赵穿就在劫难逃。赵穿是赵盾的兄弟,此事最终也必然会牵连到已经去世的赵盾。一旦牵连到赵盾,那么赵盾的儿子赵朔就岌岌可危了。因为屠岸贾公开宣称:“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显然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必须予以纠正。”
这是赵氏家族长期控制国政局面的自然反弹,也是晋景公意欲结束大权旁落局面所做的一次努力。很明显,这次重提历史的举动,矛头针对的是赵朔,根本目的在于改变眼下晋国的政治格局。
但是,经过了赵衰、赵盾、赵朔三代的努力,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上已经发展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为了降低行动的风险,屠岸贾采取的是突然袭击的战术。他带领将士在下宫突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在这次大清洗中,晋景公还没有丧心病狂到六亲不认的程度。在赵氏被灭门之时,晋景公为自己的姑妈留了一条生路,让怀孕的姑妈躲到自己的宫殿里,这个可怜的女人因此保全了性命。
赵朔的妻子后来生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他的名字叫赵武。
这段史实,就是赵氏孤儿之所以成为孤儿的原因,可以看作赵氏孤儿前传。这个命苦的赵氏孤儿,将要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自这个孤儿始,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赵家再次成为晋国政坛重要的政治势力,和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六卿之间钩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建立起韩国、赵国、魏国。
赵氏家族终于跑赢了晋国,和别人一起瓜分了晋国!在这里,我们依然看不到戏剧《赵氏孤儿》中所宣扬的“忠君”。
“三家分晋”是个标志性事件,一般也被看作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分界线。晋国被一分为三,从此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三个国家。
建立了国家的赵氏,对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容,因此,我们在他们自己所记录的历史中,看到的满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们代表了正义和道德--赵氏孤儿的故事被重新改写,晋国政坛上你死我活的斗争,被加入了忠奸对立的元素,而自己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
但是,历史哪有那么矫情?历史只能更血腥,更残忍,更加你死我活。感动了东方和西方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说到底只是文学故事,只是舞台上的故事,在历史上曾有相关的影子,但却是向另外的方向。
第二篇:赵氏孤儿的历史谜团
赵氏孤儿的历史谜团
我想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都非常期待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开始之前,我还要先说一段废话。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赵氏孤儿》。这是陈凯歌导演的新作。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我一直很喜欢,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一直到《无极》。我说,我看《无极》看哭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我确实觉得那个电影是很有诚意的,只不过特技做得太差了。导演在这方面有点失控,再加上那个馒头事件,我们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还是说说《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最初是一段历史,后来被改编成戏剧,之后又被改编成话剧,现在,又被拍成电影。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程?这其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我今天想给大家重点说的。
赵氏孤儿故事真相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被记录在《左传》上。
晋景公三年,晋国大将赵朔率兵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在河上大战一场。因为这场战争,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公元前587年,赵朔死了,晋成公的姐姐就和另外一个男人勾搭上了,这个人叫赵婴齐。赵婴齐是谁呢?按辈分,应该是赵朔的叔叔,是赵朔父亲的同父异母兄弟。
赵家发生了这样的事,当然非常难堪。赵婴齐的两个亲兄弟看不下去了,他们把赵婴齐放逐到了齐国。
这事可把一个人气坏了,这个人就是赵庄姬。赵庄姬联合赵家的仇家,栽赃赵家,向晋景公告状,说他们要谋反。晋景公就把赵家这俩兄弟杀了。
后来,晋景公想把赵家的土地分给别人的时候,晋国执政大夫出来说话:“赵氏家族当年对国家有大功,却没有了后代,也失去了土地,这样让后来的人会怎么想呢?谁还愿意为国尽忠?”正是这一句话,挽救了赵氏。后来,才有了三家分晋,有了战国七雄的赵国。
这是赵氏孤儿最早的一个记载,这个记载是非常可信的。但是跟后来的戏剧戏曲的差别非常大。
后来的戏曲,大部分都是根据《史记》上的记述改编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精彩。
《史记》中的故事是这样的,简单地说,晋国有一个坏人,叫屠岸贾,官职为大司寇,这个人和赵家有世仇。他带人杀了赵朔全家,赵家被灭族,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这三个人一个是赵朔的夫人,就是《左传》中的赵庄姬。另外两个人,一个叫公孙杵臼,一个叫程婴。公孙杵臼是赵家的门客,程婴是赵朔的好朋友。
两个人一见面,公孙杵臼问程婴:“你为什么没死?”程婴告诉公孙杵臼一个秘密:“赵朔的老婆怀孕了,如果是男孩,我当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死不迟。”
过去的观念,男孩才算是有后人。搁到现在,程婴可以直接拉着赵庄姬做个B超,不用等了。
几个月后,赵庄姬生了一个男孩。但是,屠岸贾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便向赵庄姬要这个孩子。
但是,翻箱倒柜掘地三尺地搜查后,屠岸贾只看到庄姬,却没有搜到婴儿。屠岸贾认为孩子肯定被偷偷转移了,便向城外搜去,赵氏母子暂时得以幸免。
程婴知道后,就找公孙杵臼商量,这老是藏猫猫,不是办法啊?经过一番商议,二人首先找了一个婴儿,然后向赵朔妻索要了赵氏孤儿的衣服,穿在了那个小婴儿身上。
一切妥当后,程婴前去告密。屠岸贾马上拿出千两黄金给了程婴,程婴二话没说带着这些人到了公孙杵臼家门前。
公孙杵臼见到程婴便破口大骂:“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初你口口声声说要与我好好抚养赵氏孤儿,今天又把我卖了。你纵然不能抚养孤儿,又怎能忍心出卖他呢!”
说完公孙杵臼抱起孤儿大哭道:“天哪!天哪!这个孩子有什么罪?请你们放过他吧,只杀我公孙杵臼就可以了。”
这出双簧演到这个程度怕是没人会相信此中有诈了,而公孙杵臼最后的那次求情也是一种忏悔,虽然死的不是赵氏孤儿,却也是个无辜的孩子。
公孙杵臼和这个可怜的婴儿被杀后,诸将以为赵氏孤儿已死,皆喜。赵氏孤儿就这样被留存了下来,被程婴藏匿在了山中,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赵武。
后来的故事,就是赵氏孤儿复仇,杀了屠岸贾。之后,程婴自杀,自杀前,程婴说:“公孙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他自己选择了死,就是认为我能把你养育成人,今天事情办完了,我也该履行承诺了。”说完,程婴就自杀了。《史记》上这个故事和《左传》几乎完全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个在历史上更可信?我认为是《左传》。虽然那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属于最原始的资料。
不过,流传至今的,却是《史记》这个故事。
因为到了元代,纪君祥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做了一些改动,比方说将原来的买婴儿改为程婴献出自己的儿子,又增加了程婴忍辱负重带着赵武投奔屠岸贾门下、让赵武认屠岸贾为干爹等情节。这些情节都是为了让矛盾更突出,冲突更剧烈。
对今人有何启示
我们再往外多说一点。相对于历史本身来说,戏曲往往更被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样是一件事,戏曲会演绎得非常生动。
比如说三国时,关羽离开曹营去投奔刘备的那段,在《三国志》上,只有寥寥几笔,曹操封关羽为寿亭侯,并且“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这几句话言简意赅,足以说明,曹操对关羽是很好的。但是,究竟有多好呢?大家不理解,赏赐了什么呢?大家很关心。戏曲就抓住了这一点,开始演绎了。
京剧里,这段叫《关公辞曹》,直接让曹操对着关羽唱:
在曹营我待你恩高意好,上马金下马银美女红袍。保荐你寿亭侯爵禄不小,难道说你忘却了旧日故交?
这就突出了赏赐的内容:金银财宝,美女红袍。
相对来说,京剧还是阳春白雪,同样是这个情节,蒋星煜先生的《以戏代药》上记录了一段河南曲子,民间小调风格就完全不一样。同样是曹操向关羽表示自己够意思,曹操是这样唱的:
在曹营我待你哪样不好?顿顿饭四个碟两个火烧。绿豆面拌疙瘩你嫌不好,厨房里忙坏了你曹大嫂!
这个表现力实在超强。对于老百姓来说,寿亭侯和赏赐都是虚的,不吸引人,但是,曹大嫂亲自下厨,这么多好吃的伺候着,那曹操对关羽多讲究,多仗义啊,关羽还非要回去找他大哥,那关二爷是何等忠贞不渝的英雄!《赵氏孤儿》也是这样,需要戏剧中的延伸。那么为什么这个很可能是虚构的故事,却能够流传到今天?
因为这里面有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人为之敬仰却已经缺失的精神---士。什么叫做士?什么是士的精神?像程婴和公孙杵臼这样,为了一个孤儿牺牲自己的人可称为士。像关羽这样,为结拜大哥千里走单骑的人,也可称为士。田横墓前自刎的五百条好汉,是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也是士。
我理解的士,就是可以为一个诺言而付出一生的人。可是现在,士可能比大熊猫还稀少了。中国有句老话,叫“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现在已经被改成了“士为知己者装死,女为悦己者整容”。我们这个年代,不是恨铁不成钢的年代,而是恨爹不成“刚”的年代。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孤儿,是这个美丽世界的孤儿。
像《赵氏孤儿》这样的电影,也许可以告诉我们,这种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不应该丢失,或者说,我们虽然丢了,但还是要想办法找回来。
因为,那是我们灵魂的根。
魏新,青年作家、诗人、学者,1978年出生于山东曹县,出版有长篇小说《动物学》、《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命运教我变魔术》,历史随笔《水浒十一年》、《东汉那些事儿》。近年来,魏新倾心研究光武帝刘秀,在东汉史学方面颇有建树。
2009年10月,魏新接受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历时一年录制完成以光武帝刘秀为主题的历史讲座《东汉开国》,人民文学出版社随后出版了同名书籍。出生于1978年的他,打破了《百家讲坛》主讲人的年龄纪录,被称为该栏目“最年轻坛主”。
陈凯歌改编有何新意
陈凯歌对故事的最大改编在于程婴的身份和他抚养赵孤的动机:从原先的家臣变成了接生大夫,从原先的报效家主变成了被迫牺牲自己的妻儿,之后替自己的妻儿报仇。在赢得屠岸贾的信任后,他有很多机会毒死对方,但是他没有。他所有的卧薪尝胆,孜孜以求,都是要“让赵氏孤儿和屠岸贾相亲相爱”,然后在最后一刻来临时,带着赵孤站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屠岸贾),他(赵氏孤儿)是谁,我是谁”---若非如此,“我的儿子就白死了”。
第三篇:赵氏孤儿:一段传唱千年却被质疑的历史
赵氏孤儿:一段传唱千年却被质疑的历史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杂志第23期
影视与历史
赵氏孤儿:一段传唱千年却被质疑的历史/ 佳音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深陷囫囵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程婴救孤,这个曾经感染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故事,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赵氏孤儿》。12月4日,由陈凯歌执导,葛优、王学圻等众多实力明星加盟的同名电影,历时三年,终于与观众见面。电影讲述了春秋时,晋国的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忠臣赵盾一族,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全家上下共计三百余口被屠杀。赵盾之子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几个月以后,庄姬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屠岸贾下令封锁内宫欲杀赵武以除根。庄姬以看病为名,宣召赵家的挚友程婴,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带出宫外。搜索赵氏孤儿未果,屠岸贾宣布将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被迫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杵臼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由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发。此后,程婴承担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和丧子之痛,将赵武培养成文武全才,待他成年后告知真相,赵武杀死屠岸贾,得以报仇。
赵氏孤儿故事的轮廓最早源自《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后被搬上舞台并多次改编,甚至传至欧洲,可谓家喻户晓。陈凯歌表示,电影会“尽量忠实于历史记载”,基本架构与《史记》中内容保持不变。
电影版《赵氏孤儿》为了照顾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在这个传统故事中融入了动作、爱情、梦幻等元素力求推陈出新。《史记》中,多位义士前仆后继,誓死保卫孤儿,演绎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忠义大戏,而电影此次则将程婴升格为男一号,身份也由赵盾的门客变成一个平民医生,在机缘巧合中卷入了赵氏的灭门事件。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英雄,被转化成了一位草根平民,就像导演陈凯歌说的:“程婴这个人物不必伟大,但必须真实。”
陈凯歌电影一直以场景宏大且不乏细致而著称。十几年前的《荆轲刺秦王》就曾在横店搭建了一座秦王宫,如今,他再次在浙江象山搭建“赵氏孤儿城”。这座占地152亩的“孤儿城”,总投资接近4000万元,城池内有桃园行宫、铁匠铺、学堂、公孙府、市场、军营、屠岸贾府等众多场景建筑。事实上,春秋时代的建筑,历史上也没有确切的记载,这座奢华唯美的春秋战国城,更多是参考日式建筑,更准确地说是偏秦汉风骨。
除却这座亦真亦幻的“孤儿城”,这部重金打造的历史剧究竟还原了多少历史?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多少春秋风貌?其实,历史本身就很扑朔迷离。
时至今日,这个忠肝义胆,荡气回肠的故事,还在不断被改编,被呈现,人们从中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批评它愚忠也好,赞扬它忠烈也好,如此动人的故事纵使超越了真实的历史,人们依然愿意铭记它的每一个牺牲。正如影片主演葛优所说,演完了程婴,他整个人都被“洗礼”了。
扑朔迷离的孤儿故事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的时代,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以周天子为首的周王室,各国诸侯为首的公室和各国内部的卿大夫。在晋国,卿大夫同晋公室之间的矛盾斗争尤为明显。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赵氏族诛故事的蛛丝马迹最早出现在《左传》,然而其中所呈现的这段历史,与《史记》中的记载有着较大不同。根据《左传》记载,晋襄公时,赵氏家族的掌门人赵盾,驱逐了狐氏势力,提拔了自己的亲信韩厥,开始独揽晋国朝纲。晋襄公之子晋灵公继位后几次设计,欲置赵盾于死地,赵盾被迫逃亡,其弟赵穿一怒之下竟杀死灵公。归来后的赵盾拥立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君,史称晋成公。自此赵盾如执傀儡,玩君王于股掌之中,成为晋国第一位权臣。
晋成公吸取了晋灵公的失败教训,不敢再与赵盾明火执仗地对峙,但暗斗仍在继续。公元前600年,不可一世的老赵盾终于死去,他的儿子赵朔接班,赵氏依然掌控着晋国的军政大权,赵朔还娶了成公女儿庄姬为妻。晋景公继位后,不动声色地提拔栾武子为正卿、中军将,试图借助栾氏家族势力,排挤赵氏。
赵氏族诛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赵盾死后,赵朔与叔叔赵括(与战国时赵国战将“纸上谈兵”,阵亡于长平之战的赵括同名),赵同之间的嫡庶争执,使赵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日益凸现,加剧了其颓势的蔓延。一个偶然因素促成了整个事件的爆发,赵朔英年早逝,庄姬公主耐不住青春寂寞,红杏出墙,与丈夫的叔叔赵婴勾搭成奸。作为家族掌门人的赵同、赵括,不能容忍这种辱没门庭乱伦之风,行使起掌门权力,把赵婴流放到齐地,致使赵婴客死他乡。史载,赵婴被放逐时曾向赵括告饶:“有我在,栾氏不敢轻举妄动;我不在了,两位兄长就有性命之忧了!”可惜二人没有听进去。
为了报复,庄姬凭借其公主的身份,向晋景公告状,诬陷赵同、赵括要犯上作乱。早已磨刀霍霍的赵氏政敌栾氏和郤氏,趁机落井下石。公元前583年,以景公为首的各方势力同时扑向赵括、赵同,于下宫诛杀了赵氏一族,史称“下宫之难”。
《左传》中记载,这次行动主要针对赵括、赵同两家,随母庄姬生活在宫中时年八岁的赵武毫发未损。晋景公杀死赵同兄弟后,想把赵氏的土地赏给祁氏家族。而此时,受到赵盾生前提拔的晋国执政大夫韩厥献言:“赵氏家族的赵衰、赵盾、赵朔都对国家有大功,如果没有了后代,也失去了土地,会让后来的人会怎么想?谁还愿意为国家尽忠?”这一席话,挽救了赵氏家族血脉,赵氏封地也得以保存。
虽然赵武成年后,在晋国也曾有过一番作为,但赵家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再也无力与君权争锋,赵氏家族专权晋国政坛长达四十年的历史戛然而止。晋国从此陷入卿大夫无休止的争权夺势斗争中。王室无力左右局面,最终导致晋国末年的“六卿专权”局面。
以上的记载我们没有看到八义士前仆后继的牺牲,没有看到述说忠义的悲歌,有的只是统治阶层尔虞我诈的官场丑闻,那么电影所展现的这段“孤儿”复仇的历史又典出何处呢?
《赵氏孤儿》的成型记载主要源自《史记· 赵世家》。《赵世家》中,赵武成为赵朔的遗腹子、庄姬与赵婴私通情节被删,增添了屠岸贾这一导致赵氏家族被灭族的刽子手。司马迁还完成了托孤、救孤、抚孤、复仇等主要情节的设置,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历史浩浩荡荡地展开。
古籍专家杨伯骏先生曾评论:“《史记》诸世家(包括《晋世家》),多取《左传》、《国语》以为文。”《赵世家》却不同,“《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历史上,围绕赵氏孤儿事件的真伪,自汉代王充始,到唐代李翰的《蒙求记》、刘知己的《史通》,宋代的《梁氏史记志疑》,一直到当今的各家学者,从未停止过探究与争鸣,2500年前的这段历史扑朔迷离,令世人疑惑。
阴差阳错法文剧本得以出版
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进一步发展了由司马迁奠定的故事情节,增加程婴献子的情节,彰显了以程婴为代表的节义精神。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各个朝代都被改编,京剧,潮剧,秦腔、豫剧、越剧,在多个剧种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电影《赵氏孤儿》只是这改编大军中的一名新兵。这个镌刻着忠义与良心的故事,不仅成为中国历代舞台上的宠儿,清代时,还曾漂洋过海远赴欧洲。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法国传教士马约瑟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他开始学习汉语。马约瑟认为让中国人皈依天主教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他们解释中国经典的真正含义。罗马教廷和耶稣会上层把这种索隐派观点视为异端,严禁发表。
雍正三年(1725年),已经59岁的马约瑟,在《特雷武论丛》上见到法国人傅尔蒙关于中文的论文摘录,如同看见一根救命稻草,他认为傅尔蒙是他认识的唯一有能力帮他传播他的理论的人。在与傅尔蒙的通信中,马约瑟希望能通过对方在法国发表他的著作。由于自己的作品被耶稣会禁止出版,他表示傅尔蒙可以把收到的著作作为自己的东西发表。
这一时期,马约瑟除了写出五卷《汉语札记》手稿,还有一个重要成就,那就是翻译了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但那只是作为自己手稿可以顺利出版的“小礼物”。
1731年底,马约瑟几经周转终于将手稿和法文版《赵氏孤儿》交予傅尔蒙手中,可惜马约瑟所托非人,这位被称为汉语权威的傅尔蒙人品却不怎么样,他把马约瑟的文稿说成是粗糙之作,将其束之高阁。所幸的是,转交包裹的中间人耶稣会的杜阿尔德,意外发现了《赵氏孤儿》的译文。1735年,杜阿尔德把它编入《中华帝国志》一书中,《赵氏孤儿》法文版正式亮相欧洲。
杜阿尔德发表马约瑟的译作时,正值法国文坛掀起有关戏剧教化功能的论争。耶稣会一直把戏剧当做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赵氏孤儿》这部悲剧的巨大感染力,成为耶稣会在争论中一个有力的佐证。
事实上,马约瑟在译介过程中,将占全剧一半篇幅的诗歌唱段全部删去,仅以“他唱”二字代之,他认为:“这种唱词不易理解,对欧人来说更是晦涩难懂。”他所提供的译本,仅是保留原作故事梗概的节译本,中国原剧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已荡然无存。
尽管如此,《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还是赢得了众多读者,甚至在整个欧洲不胫而走。几十年间,先后被译成了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
各国译本都带有本国特色
1755年,法国文豪伏尔泰在读了马约瑟的法译本《赵氏孤儿》之后,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名为《中国孤儿》的悲剧,并在同年被搬上舞台。
剧本为了符合三一律的要求,仅写了搜孤和救孤的情节,别具匠心的添加了一段爱情故事:成吉思汗年轻时爱慕的汉族姑娘伊达梅拒绝了他的爱情,嫁给了宋朝官员尚德,为此成吉思汗便发誓要征服全世界。成吉思汗入京,欲追索前朝遗孤,以斩草除根。尚德为救孤而以子代之,伊达梅不忍让亲子去死,便向成吉思汗求情。成吉思汗以娶伊达梅为妻的条件答应赦免,但伊达梅宁死不从。成吉思汗深为尚德夫妇的忠义行为所感动,最后决定一律免于追究,善待前朝遗孤和尚德一家。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在主题上与《赵氏孤儿》复仇的主题截然不同,他提倡从人性的角度谅解过去的冤仇。
1756年4月,英国剧作家谋飞读到了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决定重新改编。这一版剧本特别突出了民族矛盾。前朝遗孤报了国恨家仇,忠心爱国的臧蒂夫妇赴义就死,征服者铁木真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当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的紧张状态,英国人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谋飞的改编正迎合了当时英国政治潮流与民众心理。该剧1759年4月底起在伦敦的德鲁里兰剧院连续公演九场,剧院为它的演出特别制作了名贵的中国布景和服装,舞台上的中国色彩令英国观众大开眼界,赏心悦目的同时精神也大受鼓舞。作者因此红极一时,被尊为爱国主义大师。
1748年,意大利著名诗人梅达斯塔苏根据《赵氏孤儿》创作了歌剧《中国英雄》。1752年,该剧在奥地利维也纳皇宫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翻译为外国文字的中国戏剧作品。正是通过这个被称为东方哈姆雷特的孤儿复仇的故事,中国文化开始在欧洲备受追捧。时至今日,这个忠肝义胆,荡气回肠的故事,还在不断被改编,被呈现,人们从中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批评它愚忠也好,赞扬它忠烈也好,如此动人的故事纵使超越了真实的历史,人们依然愿意铭记它的每一个牺牲。正如影片主演葛优所说,演完了程婴,他整个人都被“洗礼”了。
链接:
历史偏差之 1
屠岸贾人物或为虚构
除了《史记·赵世家》,在《左传》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没有关于屠岸贾的任何记载。
历史偏差之 2
赵氏满门被诛或源于庄姬通奸
《左传》中记载,景公要诛赵氏,与赵氏的专横以及赵氏与其他各卿之间的矛盾是分不开的,但直接导火线还是庄姬关于赵氏作乱的谗言。庄姬或许不是《赵世家》中所说的贤妇人,而是一心报复祸及赵家的罪魁,是她直接导致了赵氏的灭亡。
历史偏差之 3
孤儿赵武并非赵氏遗腹子
《左传》和《晋世家》均未提到赵武是赵朔的遗腹子。“下宫之难”的时间是公元前583 年,而赵朔是死在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以前。
历史偏差之 4
孤儿成为屠岸贾义子
《史记》中孤儿被藏匿在山中长大,电影则改为由屠岸贾和程婴共同抚养,成为屠岸贾的义子。
历史偏差之 5
程婴主动“献子”或为杜撰
《左传》中并没有记载“程婴献子”的情节。《史记》中程婴和公孙杵臼“谋取”“他人婴儿”慷慨交给了屠岸贾。而在后来的各个版本以及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是一个重要的情节,电影中“献子”被演绎为“被迫”更符合人性的诉求。(佳音)
第四篇:历史剧要尊重历史 ——浅析《赵氏孤儿案》的历史错误
王昌东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历史剧的创作目的主要在于传播历史知识,使广大观众在思想或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或启迪。文学创作可以合理虚构,尤其是历史剧的诸多情节更需要虚构。但是,在欣赏、肯定、赞扬历史剧《赵氏孤儿案》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史实严重不符,存在历史错误,极容易误导广大观众,尤其是分集剧情介绍,不但与剧情内容明显不相吻合,而且错误百出。虽为瑜中之瑕,但我们认为还是避免为是。本文对历史剧《赵氏孤儿案》以及网络电视对该剧的分集剧情介绍中存在的诸多错误提出指正意见,供该剧编导及广大电视观众参考。
关键词:历史剧;《赵氏孤儿案》;文学创作;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69-02 由陈文贵先生编剧、阎建刚先生导演的41集历史剧《赵氏孤儿案》,正在全国热播,观众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该剧无论在思想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演员演技等诸多方面,都堪称历史剧中的佼佼者。正如影评人阿木所说:“历史因为尘封上千年而多了几许的空白,当代人的解读又能丰富历史的细节,而阎建刚的重构历史,再加上演员们吴秀波、孙淳、练束梅等的精湛演技,则带来了这一出可以说是2013年以来的最好国产剧。(”来源于网络评论)
众所周知,历史剧的创作目的主要在于传播历史知识,使广大观众在思想或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或启迪。文学创作可以合理虚构,尤其是历史剧的诸多情节更需要虚构。但是,在欣赏、肯定、赞扬历史剧《赵氏孤儿案》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史实严重不符,存在历史错误,极容易误导广大观众;尤其是分集剧情介绍,不但与剧情内容明显不相吻合,而且错误百出。虽为瑜中之瑕,但我们认为还是避免为是。历史剧《赵氏孤儿案》以及网络电视对该剧的分集内容介绍中存在的主要错误是:
一、当朝君主是晋景公还是晋灵公?
在《赵氏孤儿案》的各集中,都没有提到该故事发生在春秋晋国的哪个君主的执政时期,但在第一集的片头字幕中却明确标明该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景公元年。这说明该连续剧中的晋国当朝君主即为景公。而在网络电视对该剧的分集内容介绍中,却多次提到晋灵公,如第5集、6集、9集、10集中提到的晋国当朝君主都是灵公。晋灵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20年~前607年,继位者为晋成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06年~前600年,此后才是晋景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99年~前581年。究竟谁是谁非?
历史事实是:赵氏孤儿案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景公三年。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史记·晋世家》:“(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另外《史记·韩世家》也有相关记载:“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十九年,也就是晋景公在位的最后一年,晋景公得了大病,请巫师作法除祟。赵朔的好朋友晋六卿之一韩厥因知赵氏孤儿尚在,于是趁机向景公颂扬赵氏对晋国立下的功劳,并如实说出赵朔的儿子尚在。“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由此可见,赵氏孤儿案的整个过程都发生在晋景公时期,与晋灵公毫无关系。而《赵氏孤儿案》分集剧情介绍却把此案错置于晋灵公时期,既有违于历史事实,又会给广大电视观众造成误解。不仅如此,该剧分集剧情介绍,无论是情节结构、人物关系、人物姓名,还是分集数量(剧情介绍分45集,而连续剧为41集)等都与连续剧大不相同,试问这样的分集剧情介绍还有什么意义?
二、赵朔的妻子庄姬公主是晋景公的姑姑还是姐姐?
在历史剧《赵氏孤儿案》中,多次提到赵朔的妻子庄姬公主是晋景公的姐姐,赵朔是晋景公的姐夫,赵朔的遗孤赵武是晋景公的外甥。如:在第5集中,程婴与庄姬公主一同去给景公医病,景公两次称庄姬公主为“皇姐”。在第7集中,程婴和公孙杵臼在分析韩厥被囚禁可能会牵连赵朔时,公孙杵臼说:“赵大人是国君的姐夫,国君怎么不信任赵大人呢?”在第11集中,司宫冉白奉旨去请赵朔入宫,程婴提醒赵朔遇事三思,庄姬公主对程婴说:“大人是君主的亲姐夫。”在第13集中,司宫冉白奉旨请庄姬公主入宫,程婴对冉白说:“国君与公主姐弟情深。”又说,“公主怀的是国君的外甥。”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灵公立十四年,„„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史记·晋世家》:“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而迎赵盾。“”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成公者,文公少子”“七年,„„成公卒,子景公据立。”
综合分析以上史实,不难看出,晋文公的继位者是晋襄公,晋襄公的继位者是晋灵公,晋灵公的继位者是晋成公,晋成公的继位者是晋景公。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晋襄公是晋文公的儿子,晋灵公是晋襄公的儿子,晋成公是晋文公的少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晋景公是晋成公的儿子。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的父亲晋成公的姐姐,那么就应该是晋景公的姑姑了。而历史剧《赵氏孤儿案》却每每提到赵朔妻子庄姬公主是晋景公的姐姐,尤其是在第24集中,晋景公到庄姬公主的住所指责她“因为私仇出卖晋国”时,竟连续13次称赵朔的妻子庄姬公主为姐姐,实乃大错特错。
三、战国时期商鞅的《商君书》怎么能出现在春秋时期?
在历史剧《赵氏孤儿案》的第11集中,晋景公为了收回赵朔将军的兵权,在司寇屠岸贾的唆使下,假称自己“近日得阅秦国商鞅所署商君书,备受启示。”遂决定废除晋国实行多年的“三军”制。
而事实是,晋景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商鞅则生活在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二者相距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前的晋景公怎么能看到二百多年后商鞅的《商君书》呢?《赵氏孤儿案》是一部历史剧,不是相声小品,相声小品可以“关公战秦琼”,但历史剧却不能过于“穿越”历史,不能随意虚构。
四、余论
如果说历史剧《赵氏孤儿案》出现的是历史知识错误,那么120集历史剧《隋唐英雄》出现的则是语言知识错误。因为《隋唐英雄》也是2013年电视荧屏上热播的连续剧之一,与《赵氏孤儿案》同样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也放在这里一并进行指正。
在历史剧《隋唐英雄》中,封建皇帝的昏庸残暴,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势,起义将士的行侠仗义,阶级斗争的波澜壮阔,众多演员的高超演技,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该剧的人物对白中,却出现了许多语言知识错误,如:
在第49集中,麻叔谋担任修建大运河的总督。越王杨素等大臣上奏杨广,揭发麻叔谋贪污受贿等罪行。于是杨广指责麻叔谋“贪污公帑”,电视字幕上出现的是“贪污公孥”,演员也把“孥”读为“nú”。但根据剧中的故事情节以及杨广指责麻叔谋的贪污罪行,“孥”应为“帑”之误,读“tǎng”,意思是国库里的钱财。而“孥”是指儿女或妻子儿女,二者字形虽相近,但读音和意思却大相径庭。该字在本集中连续出现四次,均为错误,实属不该。
在第54集中,幽州总管罗艺说:东岭关元帅“杨义臣不愧为我大隋名将,瓦岗反贼被殄灭”。“殄”读为“tiǎn”,意思是“灭绝”,但演员却把“殄”误读为“zhèn”。电视剧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其中有编剧、导演、监制、责任编辑以及众多演员,从理论上讲,如果一方面出现错误,可以由另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修正。但在以上这两部电视剧中,却出现了如此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实在令人惋惜。这些错误虽属瑕不掩瑜,但我们还是真心希望白璧无瑕。
第五篇:与历史原貌偏离甚远的《赵氏孤儿
与历史原貌偏离甚远的《赵氏孤儿》
(2010-12-09 16:00:50)
拗不过朋友所托,昨晚熬夜,认真看完了陈凯歌的新片《赵氏孤儿》的碟片,片子的艺术成就如何,不是圈内人暂且不敢多嘴,我只想就电影中陈凯歌所精心编撰的故事情节,还原一下这段“春秋忠义”的历史真实原貌。
“赵氏孤儿”的历史大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的时代。在周诸侯国之一的晋国内部,晋公室与晋国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尤为明显。赵氏族诛,是晋国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赵氏族诛故事的蛛丝马迹,最早出现在《左传》。然而其中所呈现的这段历史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有着较大不同。根据《左传》记载,晋襄公时,赵氏家族的掌门人赵盾,驱逐了狐氏势力,提拔了自己的亲信韩厥,开始独揽晋国朝纲。晋襄公之子晋灵公继位后几次设计,欲置赵盾于死地,赵盾被迫逃亡,其弟赵穿一怒之下竟杀死灵公。归来后的赵盾拥立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君,史称晋成公。自此赵盾如执傀儡,玩君王于股掌之中,成为晋国第一位权臣。
晋成公吸取晋灵公的失败教训,不敢再与赵盾明火执仗地对峙,但暗斗仍在继续。公元前600年,不可一世的老赵盾死去,其子赵朔接班,赵氏依然掌控着晋国的大权,赵朔还娶了成公女儿庄姬为妻。晋景公继位后,不动声色地提拔栾武子为正卿、中军将,试图借助栾氏家族势力排挤赵氏,赵氏族诛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赵盾死后,赵朔与叔叔赵括(与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同名,但不是同一个人)、赵同之间的嫡庶争执,使赵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日益凸现,一个偶然因素促成了整个事件的爆发。赵朔英年早逝,庄姬公主耐不住青春寂寞,红杏出墙,与丈夫的叔叔赵婴勾搭成奸。作为家族掌门人的赵同、赵括,不能容忍这种辱没门庭乱伦之风,行使起掌门权力,把赵婴流放到齐地,致使赵婴客死他乡。史载,赵婴被放逐时曾向赵括告饶:有我在,栾氏不敢轻举妄动;我如不在,两位兄长就有性命之忧了。可惜二人当时没有听进去。
为了报复,庄姬凭借其公主的身份向晋景公告状,诬陷赵同、赵括要犯上作乱。早已磨刀霍霍的赵氏政敌栾氏和郤氏,以此为借口落井下石。公元前583年,以景公为首的各方势力同时扑向赵括、赵同,于下宫诛杀了赵氏一族,史称下宫之难。
《左传》中记载,这次行动主要针对赵括、赵同两家,随母庄姬生活在宫中时年八岁的赵武毫发未损。晋景公杀死赵同兄弟后,想把赵氏的土地赏给祁氏家族。而此时,受到赵盾生前提拔的晋国执政大夫韩厥献言:“赵氏家族的赵衰、赵盾、赵朔都对国家有大功,如果没有了后代,也失去了土地,会让后来的人会怎么想?谁还愿意为国家尽忠?”这一席话,挽救了赵氏家族血脉,赵氏封地也得以保存。
虽然赵武成年后,在晋国也曾有过一番作为,但赵家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再也无力与君权争锋,赵氏家族专权晋国政坛长达四十年的历史戛然而止。晋国从此陷入卿大夫无休止的争权夺势斗争中。王室无力左右局面,最终导致晋国末年六卿专权局面。
以上史料记载,我们没有看到八义士前仆后继的牺牲,没有看到述说忠义的悲歌,有的只是统治阶层尔虞我诈的宫廷丑闻,那么,电影所展现的这段赵氏孤儿复仇的故事原型,又典出何处呢?
《赵氏孤儿》的成型记载主要源自《史记·赵世家》,《史记》中,赵武成了赵朔的遗腹子、庄姬与赵婴私通情节被删,增添了屠岸贾这一导致赵氏家族被灭族的刽子手。司马迁还完成了托孤、救孤、抚孤、复仇等主要情节的设置,就这样,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搜孤托孤的“大历史”就此浩浩荡荡地展开了。
古籍专家杨伯骏先生曾就此评论道:《史记》诸世家包括《晋世家》多取自《左传》《国语》,而《赵世家》却不同。《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用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
历史上围绕赵氏孤儿事件的真伪,自汉代王充始,到唐代李翰的《蒙求记》、刘知己的《史通》、宋代的《梁氏史记志疑》,一直到当今的各家学者,从未停止过探究与争鸣,2500年前的这段历史扑朔迷离,令世人疑惑。中国的政治史,历来有“左巫右史”之说法,就是这史,又有一多半是为了洗脑正人心,用春秋笔法写就的。
到了元代,元杂剧《赵氏孤儿》,进一步发展了由司马迁奠定的故事情节,增加程婴献子的情节,彰显了以程婴为代表的节义精神。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各个朝代都接着被改编,京剧、秦腔、豫剧、越剧,在多个剧种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只是这改编大军中的一名新兵。这个镌刻着忠义与良心却背离了史料真实的故事,不仅成为中国历代舞台上的宠儿,清代时还曾漂洋过海远赴欧洲。
清康熙二十八年,法国传教士马约瑟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他开始学习汉语。马约瑟认为让中国人皈依天主教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他们解释中国经典的真正含义,罗马教廷上层把这种索隐派观点视为异端而严禁发表。雍正三年,已经59岁的马约瑟阅读到法国人傅尔蒙关于中文的论文摘录,如同看见一根救命稻草,他认为傅尔蒙是他认识的唯一有能力帮他传播他的理论的人。在与傅尔蒙的通信中,马约瑟希望能通过对方在法国发表他的著作。由于自己的作品被耶稣会禁止出版,他表示傅尔蒙可以把收到的著作作为自己的东西发表。
这一时期,马约瑟除了写出五卷汉语札记手稿,还有一个重要成就,那就是翻译了元杂剧《赵氏孤儿》,但那只是作为自己手稿可以顺利出版的小礼物。1731年底,马约瑟几经周转终于将手稿和法文版《赵氏孤儿》交予傅尔蒙手中,可惜马约瑟所托非人,这位被称为汉语权威的傅尔蒙人品却不怎么样,他把马约瑟的文稿说成是粗糙之作,将其束之高阁。所幸的是,转交包裹的中间人、耶稣会的杜阿尔德,意外发现了《赵氏孤儿》的译文。1735年,杜阿尔德把它编入《中华帝国志》一书中,于是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法文版这才正式亮相欧洲。
杜阿尔德发表马约瑟的译作时,正值法国文坛掀起有关戏剧教化功能的论争。耶稣会一直把戏剧当做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赵氏孤儿》这部悲剧的巨大感染力,成为耶稣会在争论中一个有力的佐证。
事实上,马约瑟在译介过程中,将占元杂剧一半篇幅的以诗歌唱段全部删去,他认为这种唱词不易理解,对欧洲人更是晦涩难懂。他的译本仅是保留原作故事梗概的节译本,中国原剧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早已荡然无存。尽管如此《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还是引起了轰动,甚至在整个欧洲不胫而走。几十年间先后被译成了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
1748年,意大利著名诗人梅达斯塔苏根据《赵氏孤儿》创作了歌剧《中国英雄》。1752年,该剧在奥地利维也纳皇宫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翻译为外国文字的中国戏剧作品。正是通过这个被称为东方哈姆雷特的孤儿复仇的故事,中国文化开始在欧洲备受追捧。时至今日,这个忠肝义胆,荡气回肠的故事,还在不断被改编、被呈现。人们早已忘记了它与历史真实的偏差,而只愿从中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批评它愚忠也好,赞扬它忠烈也好,如此动人的故事纵使偏离了真实的历史,人们依然愿意用它寄托对忠义的美好向往。
历史偏差一:屠岸贾人物或为虚构。除了《史记·赵世家》,在《左传》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没有关于屠岸贾的任何记载。
历史偏差二:赵氏满门被诛或源于庄姬通奸。《左传》中记载,景公要诛赵氏,与赵氏的专横以及赵氏与其他各卿之间的矛盾是分不开的,但直接导火线还是庄姬关于赵氏作乱的谗言。庄姬或许不是《赵世家》中所说的贤妇人,而是一心报复祸及赵家的罪魁,是她直接导致了赵氏的灭亡。
历史偏差三:孤儿赵武并非赵氏遗腹子。《左传》和《晋世家》均未提到赵武是赵朔的遗腹子。下宫之难发生在公元前583年,而赵朔是死在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以前。
历史偏差四:孤儿成为屠岸贾义子。《史记》中孤儿被藏匿在山中长大,陈凯歌的电影则改为由屠岸贾和程婴共同抚养,并成为屠岸贾的义子。
历史偏差五:程婴主动献子,或为杜撰。《左传》中,并没有记载程婴献子的情节。《史记》中程婴和公孙杵臼“谋取”“他人婴儿”慷慨交给了屠岸贾。而在后来的各个版本以及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却必须是一个重要的情节。
说完历史,捎带说一下电影。说到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为了票房无奈披上一件忠义的外衣,在国人灵魂空洞、内心浮躁的当下,我相信陈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至于说到要不要把他们往大师级级别上吹捧,你看看《勇敢的心》,看看《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中央车站》《美丽人生》《生死朗读》
等等,你自然就会明白了。本文只谈历史,不作一篇影评,用我的文字为这类电影写影评,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