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人物的幸福励志之旅(影评)
小人物的幸福励志之旅
在电影《幸福终点站》中讲述了来自卡科日亚的纳沃斯基来到纽约来完成他父亲的遗愿却不料自己的国家发生政变,一夜之间变得没有国籍,可想而知,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做什么都会受到阻挠,纳沃斯基不得不滞留在美国机场,没有钱没有食物没有家,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操着一口不精练的英语,住在67号门口等待坚持着。电影就描述了主人公滞留机场九个月的励志故事。
电影中的男主角纳沃斯基有些特别,他不年轻不帅气不富有,是个掉进人堆也找不到的普通人,也更谈不上什么的白马王子的形象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却更得大家的认可,或许许多看过这部电影的女性朋友都会这么想:如果我是电影中等的女主角绝对不会错过这么好的一个男人。那么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会疑问了,为什么这么一个与“高富帅”差别这么多的形象会得到这么多女性的喜欢呢?
不知道哪一天“高富帅”“白富美”成为年轻人的追求,或许看完这部电影可以稍微改变一下人们的意识,或许你会为电影中的女主角与纳沃斯基错过而感到遗憾,觉得像电影中的女主角拥有一个像纳沃斯基这样的男朋友也不错,如果我是女主角我肯定会选择纳沃斯基。如果你有这种意识就代表你还没被物质追求所冲昏了头脑,在等待坚持一会或许幸福幸福就在不远处。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社会很浮躁,就好像社会本身就有一种暗号,每个人都在争取物质上的富有而淡忘了最简单最质朴的东西。而电影中的那沃斯基就好像空气清新剂,净化这个社会的浮躁腐朽的气息,他质朴、诚实、乐观、宽容、为他人着想。。当一个人同时具有这么多的这个浮躁社会所匮乏的优秀品质的时候,它就会变得好像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而成为人们眼中的“火星人”,然而往往就是这个火星人最能走到人们的心底并被人们认同。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电影中的纳沃斯基是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在滞留机场的这九个月里,纳沃斯基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和善良的心,在不会讲英语的情况下通过机场的多语言小册子,学习到英文,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用真诚获取友情,帮了一个买药救父的俄罗斯人,撮合了一段婚姻,与漂亮空姐邂逅了一段浪漫爱情,他的勇敢机智感动了机取笑他的人,在离开机场的那一刻,所有人为他雀跃欢呼。他的坚守成功了。某个时刻,我们似乎都在等待坚守着什么,就好像电影中的空姐在等待一个电话,随时准备提着行李箱走人。清洁工抛妻弃子23年,他害怕被遣回印度做7年牢,但是在警察抓他的时候,他是那么激动,他那样大喊“我将要回家了”,哪怕是要坐牢,他还是期待回到自己的国家,23年了,他一直在逃避,一直在等候,有一个回家的理由。开警车的小伙子,等待一个像深爱的人表白的机会。而纳沃斯基在等待一个身份,一个去纽约,去完成父亲遗愿的机会。
生命便是等待,每个人都在等候,在坚守。等待,无论是等一个机会,一个人,只要我们坚守,始终如一,就会看到自己所想看到的光明。等待使我们苍老,却也使我们美丽。
电影中在纳沃斯基滞留机场的九个月中就好像一个大学生励志成长过程。从开始的身无分文到后来的获得一个满意工作;开始的形影孤单到后来的朋友围绕和获取爱情;开始的不被理解到后来的被人赞同尊重。这一切也是我们所将要面临和追求的。然而我们是否又能像他一样走向社会时在逆境中依然具有生存学习的能力,依然乐观坚持,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等待和抓住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取幸福呢?
看到电影最后一种幸福喜悦感油然而生,影片中的纳沃斯基教了我们许多获得幸福的方法,当我们坚持努力等待并取得回报,朋友真诚相待,并获得朋友的热情支持的时候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其根源来自自己!
第二篇:小人物的大幸福
小人物的大幸福
------《十月围城》观后感
很久没有被电影里的情节感动得流泪了,感动的不仅仅是爱国情怀,还有的是小人物对幸福的追求。每部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或多个优秀的人物形象,当然《十月围城》也不例外。在所有的角色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数重光和阿四。
重光,这个大商人李玉堂十七岁的儿子,善良,坚定。虽年纪尚小,却早已立志要拯救四万万中国人民!他“幸运”地被抽中作为孙文的替身,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得其能安全离开。面对年迈的父亲和亲如兄弟的车夫阿四的苦苦哀求,他都没有退缩。他说:我十七年的人生,原来就是为了这(代替孙先生的)一个小时啊!他无悔地上路了,无悔地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表面上他很勇敢,但是请不要挖昂机,他不过只有十七岁啊!他还是一个孩子呢!他也害怕,他亦恐惧。那双不停颤抖着的双手和那双满含泪水的眼睛说明了一切。可是,他不后悔,这是他所热爱的事业,这是他所热爱的中国!为之牺牲,何等光荣!
重光的信念与勇气,令我动容!
阿四,这个连字都不识几个的“卑贱”的车夫,浑身上下却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不聪明,却淳朴无比。他喜欢照相馆老板的女儿阿纯,真心实意地想要娶她。在护送重光(孙文)的前一天,他送了阿纯一张贺卡,上面说:明天后,我娶你。这是阿四在报纸上找了很久才寻得了六个字!
可是阿四,你知道吗?没有明天了,阿四!你没有明天了!但是,中国有!阿四曾经说过:我只要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阿纯!当他永远地睡过去的时候,我看见他在微笑。他永远都和阿纯在一起了吧„„也许他并不知道革命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他觉得,少爷重光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紧紧地追随着他,追随着这个从小教他写字,陪他说话的兄弟。他思想单纯,却长存于历史!
电影落幕,久久地,我却还一个人沉浸在影片中。我一直在思考,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怕吗? 当重光拉着阿四的手,对他说离出发还有一分钟,还有30秒,还有15秒„„57,58,59„„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想他年迈的父亲?想他早逝的母亲?还是想着中国美好的未来?可是,他有想过他自己么?他有想过他的生命已是在倒记时么?没有!这个帅气而勇敢的男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想其实他们都是幸福的。
尽管刘公子爱着不该爱的人;沈重阳只能远远望着女儿的甜美笑容;方红那声凄惨的“女儿不孝”;还是李玉堂得失的取舍;最可爱的孙母的那声“谢谢”那声叹息„„但,他们都在乱世中用自己的微小的力量来拯救中国。
是的,他们都是小人物。每个小人物,在大时代里,可能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结局是怎样的,投身到所谓的革命,可能是有着种种因由,并非多么崇高,然而这样的力量合起来,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然而,那些小人物,他们的剪影,却是如此动人。
第三篇:小人物的梦想,影评《钢的琴》
小人物的梦想·幽默·艰辛
——《钢的琴》影评
导演:张猛
主演:王千源 秦海璐
故事梗概:陈桂林为了和妻子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必须给女儿造一架钢琴,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矛盾、问题、温暖,随之而来。
影片中的人物生活在八九十年代,废弃的旧工厂,朝天而立的两个大烟筒,墙上黑白的旧照片,桌上的暖水瓶,门上的海报等等都折射了那个时代的背景。主人公陈桂林为了女儿学钢琴,想尽各种办法,最后决定自己做一架钢琴,他和女儿之间有着一种很平等的感觉,女儿跟他说话从来不唯唯诺诺,他作为父亲和女儿说话也是从不以严父的形象对待,这种亲情、这种父女的沟通方式很令人向往。在这个过程中陈桂林和一帮兄弟之间的友情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知识渊博,又有点神秘感的汪工,还是卖猪肉的,还是有钱的季哥,还是做饭的王抗美,还是中规中矩二姐夫,还是耍小聪明的胖头,还是配钥匙的快手,在陈桂林的“邀请”下都加入了做钢琴的行列,也许一开始有很多的不情愿,也不知道这架钢琴能做成什么样,也许只是茫茫然的聚在一起,只因为他们是朋友,朋友就该帮,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种兄弟朋友间的不计较,虽然也吵过,也闹过,有过矛盾,但是最终还是同心协力的把钢琴完成了,又一个片段我印象深刻,就是季哥再被警察带走的时候,很淡定的说了一句“我还有点活没干完,干完就跟你们走”,然后把最后的砂型弄出来,很潇洒的插着裤兜跟着警察走了,在这个故事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无论是哪种人都讲究一个义气,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很有味道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另外在这个故事里,秦海璐扮演的淑娴也是一个很有亮点的角色,这个女性不同于90年代的其他女性,她很豪爽,很爱唱歌,很有主见,这是一个新时代女性的提前批的形象,她勇敢追求爱,她同时又兼备东方女性的温柔,渴望被爱,也为自己爱的人尽情付出。
总之,在这个故事里既有旧时代的写照,也有新时代的鲜亮特点。
这部片子里,音乐和音响是一个很有亮点的地方。从一开始陈桂林的小乐队为一个葬礼演奏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充满时代感的管弦乐器和手风琴,有着俄罗斯情调的浓重悲伤与沉重,还有那个年代流行的《步步高》,都引用的恰当好处。接着,淑娴在舞台上演唱的蔡琴的《张三的歌》,这首歌的歌词“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很贴切电影的内涵,有梦想、有想法的支撑向更遥远的地方飞去,其实世界很美好,没必要悲伤闵秋。还有一群人去偷琴的路上唱的那首徐小凤的《心恋》,以及在歌厅唱的那首“天山脚下就是我可爱的家乡”都深深的打上了年代的烙印。音响方面,陈桂林给女儿做纸钢琴的时候,女儿一直在玩儿的“超级玛丽”的游戏的背景音乐,肯定勾起了很多人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后来那首“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都是90年代相当流行的元素,钢琴完成后的那首西班牙斗牛曲更是惊艳,影片在运用这些90年代流行曲调曲风元素时,也不忘穿插现代的元素,在去学校头钢琴时的背景音乐就是带有一点摇滚风格的乐队形式的演奏。还有一直贯穿始终的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德国著名钢琴家贝多芬著名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这些都有关钢琴,恰当的照应了片名与主旨。
影片中还有一点就是幽默的台词,像小菊对淑娴说的“也就比你强点不多”,陈桂林对小菊说的“现在想搞感情投资了啊,我告诉你,晚了”,像陈桂林对淑娴说的“你二么”等等,都带有一些现代的流行元素在里面,这些台词更好的为在塑造人物形象是增添色彩,通过台词可以看出陈桂林一直是一个很乐观的,并且一直充满希望,一直怀有梦想,而且他其实很有生活的一种调调,他懂得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他懂得人性善良的一面,而这些正是是这个人物形象饱满起来的重要因素。
第四篇:- 梦是小人物胸口永远的痛 (大片 影评)-
梦是小人物胸口永远的痛(大片 影评)
这是一部整场嬉皮笑脸的荒诞喜剧,演绎了一支并不专业也不精英的草台班子追寻“大片梦”的故事,当中充满小人物擅长的各种戏谑、讥讽、自嘲、忿忿不平或沾沾自喜。片名就叫《大片》,戏中的导演向飞也在一直苦苦的为“大片”而奋斗,四个失意者,在人生的最低谷时刻,出于人性的本能,不由自义的响应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号召,开始相互依存,制定出一个近乎水中捞月亮的大片计划,为了实现各自的存在感,而向目标发起一次又一次笑中带泪苦中带甜的冲击。
于是,电影史上一次很不专业且无足轻重的剧组组建,改变了四个人的人生,随之,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他们能找到存在的意义吗?梦想的真相,是否就是一场痛快的YY,还是小人物胸口永远的痛。
没有什么明确的答案,因为《大片》的故事本身就是荒诞的,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类似于片中四人组中任何一位的理想主义者,乐观到几近白痴,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小人物,用虚无飘渺的梦想伪装自己的强大,释放着微小的才华和情感,自顾自的制造快乐,是的,非常类似《喜剧之王》,以小人物的资态沉迷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追求中,嗤嗤笑着那些不解风情的围观者。
影片从里到面贯彻着一种随意、自由、无厘头式的喜剧风格,长短自如轻重有致,每一段都展开得娴熟自如,令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于谦饰演的黑社会慈善家先声夺人,制造出龙谭虎穴走一遭的惊险氛围;句号和董立苑出演的大款夫妇,捉奸与反捉奸的斗法啼笑皆非;吴孟达饰演的向飞父亲,无拘无束的顽童个性,还有对表演、对电影更深更苦的爱,流露出被梦想煎熬的幸福;游本昌饰演的老年病友,身怀巨款仍要品尝人生的孤单。
这些富有代表性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都是时代的缩影,都是现实的注解,看得出影片对他们的调侃还是非常收敛,每个人都有缺陷,也都有值得尊敬的人格,青年导演向飞借这些角色向长辈表达敬意和感恩,态度可嘉。
而到了由向飞、王宁、刘芸、边毅四个年轻人饰演的搞笑四人组,影片搞笑的尺度和口味的重度就毫无顾忌了,上三路下三路,嘴皮子到屎尿屁,玩得相当之嗨,相当之尽兴,个人觉得“找导演”是一个堪称惊喜的桥段,向飞对喜剧场面节奏的控制不差分毫,每次看这样的小人物喜剧,都要很不自禁的感悟一会人生和现实,个体和整体的关系,现实有时候是无情的,把一些人带向成功,把另一些人封在失败的迷宫,可是现实又是公正的,它把一轮做作梦想的灯挂在了天空,无论三教九流贫富贵贱,都在享受一样的光亮。电影《大片》再一次展现了小人物的梦想,用欢畅的方式承认他们的存在,或许有人会置疑这样的价值观,解嘲也好,YY也好,其实只要能观众感受到快乐,已经是莫大的成功。
第五篇:幸福终点站影评
幸福终点站影评 《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是一部2004年出品的电影,由美国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主要演员有汤姆·汉克斯、凯瑟琳·泽塔-琼斯、斯坦利·塔奇和齐·麦拜特。剧本由沙查·盖华斯,谢夫·内森逊根据安德鲁·尼高尔和沙查·盖华斯的原著故事改编。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叫Viktor Navorski,来自东欧一个小国夸科夏,他只会用极少的英语来形容自己的身世,他的手里是一个笨重的大皮包,肩膀上斜挎的小包里有一个罐子,这就是他来纽约的目的,可是在来到肯尼迪国际机场后,由于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
这是一个充满着川流不息四处奔走不能停息的人群的机场,人们总是会为了很多理由而奔走,或是为了财富,没有来往于天际的四处飞翔,很多人难以聚攒起惊人数字的金钱;或是为了家庭,人们需要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园享受自己的安逸人生,尽管旅途辛劳,可是当能够回想起餐桌旁爱人微笑的时候,他的脸上该挂着幸福的;还有很多理由让人们从飞机上走进机场,再从机场走进某一个城市。机场,对任何一个过客而言,它只是一个驿站,短暂的停留。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等待安排在机场,就是有,那也是短暂的。可是主人公维克多,一个人在机场等候,这一等就是几个月。
他失去了国家的依托,所以他成了这个地球上唯一没有归属的人。维克多成了这个机场唯一的居住者,他穿着睡袍倘佯在机场的大楼里,他用男厕所的水龙头洗澡,他拼凑起坐椅作为自己的睡床,他甚至在机场大楼里打工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用。没有人知道他为了什么,他只是一个奇怪的漂流者,只是因为一个永远无法预料到的理由而成为一个被抛弃和被遗忘的人。可是他站在机场大厅里,提着行李四处张望的时候;他不懂装懂,答非所问的时候;我们却总可以发现他的诚实和善良。而事实也是,当他用“山羊”为无辜的旅人解难的时候,当他一次次为了得到食物为朋友牵着红线的时候,当他屡及朋友们的前途甘愿放弃自己承诺的时候,他的善良我们为之感动。他在这个航站是为了等待。生命中很多人无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尽管他们四处忙碌,不停奔波,可是当他们细究自己内心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所等待,无所期望,活着仅仅是作为一种人生的状
态而存在,和死相比只是多了呼吸和思想。特别是当这个问题是发生在飞机场这么一个航站的时候,更是有许多人无法明确。
生活总是会让很多人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艾米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维克多认识了一名美丽空姐艾米丽娅。艾米丽娅不知不觉中对维克多产生了好感并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困惑,维克多为了能够与艾米丽娅共进晚餐开始努力的寻找工作,慢慢的她爱上了这个细腻而憨厚的男人。一场 “塞翁失马”的好戏就这样上演了。
电影中没有给他太多遗憾,因为对于爱情来说,正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后送给约瑟芬的一个礼物,金色的挂坠后面一个字“命”;他获得了艾米莉的爱情,可是他注定是不能拥有她的。而关于承诺,对于他死去的父亲的承诺,他实现了。在机场漫长的等待就是为了在得到他父亲崇拜的音乐大师的签名。他在机场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的欢呼声中冲进了漫天大雪的纽约城,不是为了美国人口号中的自由,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抿煮,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本该完成的承诺。
影片赋予Viktor Navorski的人物性格更多的是执着、坚持、忠诚、敢于承担责任,他的坚持甚至在世人面前是傻的表现,反衬出美国社会的人情冷漠。其实Viktor Navorski坚持的这些优点正是当代美国信守的信条,但是在钱权纵流的美国社会里谁还会将这些美德高高置上?我们看到的是冷漠的职业操守,淡漠的人际关系,一夜情和乱交似的合欢,没有人情、没有责任、没有爱情,这就是导演要说的,这就是淡薄人性的商权社会的真实写照。
Viktor Navorski是一个忠于自己国家的人,而现在忠于祖国的人多哉?不多也,改变自己的国籍成了时尚,成了地位、权势的证明,尽管那是自由„„
坚持换回的爱情,这种做法在当代社会中就快变成化石了。人们信奉的道德操守远不如堕落的快乐来得轻松,性解放给美国甚至世界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导演再一次提到了这个问题。
一个汤姆汉克斯用孤独无助的开始通过努力和坚持撑起了一个温暖的人性关怀。
感动是从日积月累每一个细节开始的,Viktor Navorski就是一个很关注细节的人,Viktor Navorski却要靠着细节来寻找食物。那个清洁员大叔把他的食物券当成垃圾扫走了,他至少要在机场中饿上一阵子,但是细心改善了他的危机。他发现只要把机场的推车推到原位,就会从机器中蹦出一美分的硬币来,这些零钱对于那些满载行李的旅客当然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有很多人把车随手丢弃在机场里,但这点钱却是Viktor Navorski的食物来源。
一个小小的机场如同生活中的一个大世界,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点滴故事构筑了动人的情感,就像一个精制的小品让你在等待中品尝幸福的滋味。每个人都幻想有那么一天,放弃所有的梦想和憧憬,来到一个陌生但热闹的所在,机场、麦当劳、肯德基,一个人,看外面的繁华世界,看人来人往,看情侣热情的拥抱,看人们痛苦的分别,虽然一切只是旁观,但也是一种享受。
像这个故事一样,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等待,每个人等待的事情都不一样,有人得到了,有人失去了,有人坚持了,有人放弃了。艾米利亚等了20年,最后获得了不知道是不是幸福的选择,纳沃斯基的父亲等待了40年,却没有等到心愿了却的那一天。等待不一定总是美丽的,等待是一门艺术。博弈的过程,就是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去等待你认为值多少的事情,有的人坚持等待,却没有结果,有的人放弃等待,获得了更好的结果,这些或许可以说上天注定。不过,等待却是一种牺牲的过程,人为什么等待?是因为对方让你觉得有了等待的机会与价值,而正是这种“觉得”,有时却可能害了一个人,等待,有时候也是一种上当的过程。反过来讲,当你都没有想让别人等待时,不妨斩钉截铁一些,而不是编造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个人认为这部片子和爱情的关系并不大,只是说生活吧!一是执着,二是善良,其实只要有一个平常心,我想幸福总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