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小班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小班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初步探索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三四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幼儿的身体和手的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成人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揭示: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1、通过谈话,进行正面教育
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面临着新的坏境,不会自理的幼儿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可以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干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我们班的洋洋小朋友不会穿鞋子,也不愿意尝试,老师告诉他,洋洋是乖宝宝,小手可能干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穿鞋,下次洋洋自己穿。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洋洋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
2、通过生动有趣的儿歌、故事增强自理意识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故事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
儿歌简短、易记、朗朗上口是小班幼儿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小班幼儿控制力差,经常对他们的行为刺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生活自理习惯。如“我是一只小香蕉,小朋友们喜欢我,请你快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流利顺口的儿歌快速刺激幼儿采取相应的措施。儿歌内容还有直接指导学习的作用,比如幼儿学洗手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边做示范边配上儿歌:卷起袖子,打开水管,手心手背搓搓搓,再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甩手、再用毛巾擦擦手。通过儿歌大大的提高了幼儿洗手的积极性,也较轻松地掌握了洗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班幼儿爱模仿,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故事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喜迎着小班幼儿,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使幼儿的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可以为幼儿提供榜样。给幼儿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时,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懂得了吃饭时不能掉米粒了。有的幼儿经常小便在床上,针对此现象,我又给幼儿讲述《小猪尿床》的故事,幼儿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受到了启发,懂得了午睡前一定要上厕所将尿排空,才不会尿床的道理。
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正确示范,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我们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明确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例如洗手:它的规则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得干净,不留脏物。要求幼儿独立自觉地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显然很难,他们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我们就教给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卷袖口, 打开水管、洗手心手背、手指间,再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甩手,再用毛巾擦擦手。示范后再让幼儿练习,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
2、因人施教,分层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每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杨亿在我们班年龄最小,自理能力也相对弱了一些,所以对进餐不掉饭粒的要求降低了,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丹丹和灿灿是班里自理能力非常好的孩子,对于她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午睡后,让她们协助老师指导或帮助其他小朋友穿衣服、叠被子。
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幼儿折叠小被子,刚开始时,教师只要求幼儿主动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幼儿逐渐掌握技巧后,教师提高要求:叠的被子整齐、美观。
4、鼓励、肯定幼儿。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 如“你真棒”、“你真能干”„„受到老师的肯定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但小班幼儿年龄毕竟还小,认知水平不高,做事难免会有很多不足,教师千万不要指责,要耐心细致的引导,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并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到只要再加把劲就可以干好了。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巩固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整个幼儿时期,由于幼儿的心理特点,行为上的反复较多,坚持性和自控力较差,为此对于幼儿初步建立起来的自理能力,还要督促检查,做到持之以恒。有的幼儿开始学时很有兴趣,但过了几天就不愿做了,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地加以引导、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强化,逐渐形成自觉的行动。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饭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用毛巾擦脸。
2、利用游戏活动巩固幼儿的自理能力。《纲要》中指出:要寓教于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娃娃家”,就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等等。
四、家园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仅有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是不够的,需要家园一致。因为很多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存在于家庭中,需要在家中练习、巩固。如早晨起床后的穿衣,晚上临睡前的脱衣和晚餐、早餐等都需要家长在家庭中加以督促。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教给家长一些育儿技巧,鼓励家长尽量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也可以在家园宣传栏里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还可以向家长宣传有关科学育儿方面的知识, 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使家长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教育观,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平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机会,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情况,让家长知道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从而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要同步,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可见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多么重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言传身教,耐心细致。特别是要家园同心,家园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篇:家庭教育指导方案:放手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班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放手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养成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活动背景:
在每个家庭中,孩子们都是在众心捧月似的关心照料下一天天的成长。但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被爱的海洋里,久而久之在他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认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独生子女的普遍,家里六大一小的特点,久而久之浮现出幼儿的自理能力缺乏。
不能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的,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工作和才能的发挥。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初步形成,完全取决于家长的做法和要求。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辨析及现场的互动帮助家长认识并了解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意识及重要性。
2、帮助家长积累一些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指导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活动对象:
小班年级组家长及幼儿
活动时间:
2011年9月11日上午9点-10点
活动地点:
多功能厅
活动形式:
讨论辨析、现场操作指导、游戏等
活动准备:
视频影像、案例资料、图片资料、游戏材料、PPT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视频影像案例材料(不良饮食习惯的实例)
1、请家长通过观察实体不良饮食习惯的案例,进行阐述及讨论。
师:通过影像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进餐时的各种不规范实景,那么请家长进行阐述
你们认为的视频中不规范的画面。
2、教师梳理家长讨论中表述的不规范进餐事项。
二:播放家长自己在家中拍摄的图片影像。(不规范的实例)
1、家长根据以上梳理出的事项对比自家幼儿的进餐行为进行图片讲述。
2、根据各家长讲述的个案提出自己的疑惑,并互相交流经验。
3、请个别优秀家长案例进行小结。(案例中包含进餐不会拿勺子,追逐、坐不定等)
4、教师进行小结梳理,介绍好的方法。
三:游戏——现场操作指导
1、喂“娃娃吃饭”
材料:娃娃玩具、勺子、盆子、食物玩具
玩法:
1、请幼儿正确的利用勺子喂娃娃吃饭。
2、能顺利把食物喂到娃娃嘴巴里的奖励一颗五角星。
2、舀豆豆
材料:各种颜色的豆豆、勺子、碗
玩法:
1、把豆豆从大容器中舀到对应颜色的碗中。
2、正确的利用勺子舀的最多的幼儿奖励五角星。
四:交流与总结:
1、家长交流感受
请2-3位家长发言,如:有什么收获?回去后将如何做?
2、教师总结
提出正确的进餐方法以及要求
预期目标:
1.卫生进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认真清洗,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注意桌面清洁。)
2.健康进餐(不厌食,能情绪愉快的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3.礼貌进餐(不喧哗。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筷。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
针对小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借助于教育教学的各种手段(谈话、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激励等),并取得家长的支持,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活动评价:
参与人员:
第三篇:让恰当的人做恰当的事
让恰当的人做恰当的事!(性格管理八)
美国, 性格, 员工
一个组织如果想建立一个奋发向上、高效率的队伍,所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识别、选拔和发展才干。
发现员工的天赋,培养员工的优势;
分工根据员工优势不断调整,对业绩测量并与薪酬挂钩;
培训以增强员工现有优势为目的——通过发挥优势来增加利润。美国第一银行的执行总裁认为:“我的首要角色是人事管理,即让恰当的人做恰当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
真正的领导是用各种方式把不同背景和才能的人聚集到一起,并为其提供公平合理的机会,使他们贡献他们的最佳表现,实现个人目标,发挥个人潜能,同时为组织创造价值。
第四篇:做合格的小班幼儿家长
做合格的小班幼儿家长
人们都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人把父母比喻成雕塑家,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个未成型的泥巴,而作为父母,就要把这一块泥巴,雕刻成一件艺术品,这其中就需要灌注教育。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这块泥巴也渐渐有了形状,然后越来越坚实,甚至有时候,这块泥,就不听使唤了,即使再怎么捏,也无法捏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如果这个时候,再进行那些早该进行的教育,已是为时已晚,那些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当然也就很难纠正。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岁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个关键期,正值小班年龄阶段。那么,如何将最合适的教育给予他们呢?我认为,我们需要从认识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始。
第一,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婴儿到幼儿初期,一般都由成人照顾,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而3岁~4岁幼儿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事事要求自己做,做不好也不接受家长意见,并常用“我自己来”来拒绝成人的帮助,这种抗拒常常在3岁~4岁时达到高峰。在刚入园的小班小朋友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看着碗,不会自己吃饭,自己不会用杯子喝水,看到鸡蛋不知道怎么吃。说明什么呢?作为家长,没有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包办代替过多,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其实,抓住现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这个特点,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好。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自己上床睡觉、自己洗手等,还可以创设一些条件让他们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如吃饭时发筷子及浇花、喂小动物等。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并认识自己的力量,培养自信心,有助于独立个性的形成。如果什么事都怕孩子做不好或怕耽误时间,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事都不愿自己做,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习惯,这样剥夺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没有抓住时机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第二,攻击性行为相对来说比较普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班中95%的幼儿都会有攻击性行为(不论是男孩、女孩、平时很乖的或者是很调皮的),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年龄大小、力气大小)每个人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简单,这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系。由于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索性用手代替,也就是说用动作代替语言,甚至于用牙齿代替,这样来的效果反而更快一些,因为嘴巴讲不清楚。所以小班存在这种幼儿之间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家长要理解,因为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处于这个年龄段幼儿所特有的特点,当然,也需要家长、老师的恰当引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把这种行为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第三,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迅速。3岁~4岁这一阶段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家长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这个阶段家长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嫌烦”,父母要接受孩子这个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孩子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多制造些愉快气氛,如“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担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可以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同时当幼儿语言发展起来后,攻击性行为会自然减少。
第四,爱模仿是小班孩子又一特点。在这个年龄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同样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习惯。比如吃饭时妈妈看见饭菜里有胡萝卜皱起眉头,孩子也就不想吃胡萝卜。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些好的生活习惯、礼貌习惯、勤俭自强、勇敢自信便会自然地形成,并健康地成长起来。
第五,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孩子是你让他听他随后就忘,你要让他看他就能记住,让他做他就能理解。这就是说,孩子的思维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幼儿只有听到、看到、拿到具体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针对这个特点,家长要多引导幼儿看图片、实物,让孩子多动手操作,把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吃糖果时区别“1和许多”、点数糖果,按颜色分一分、按软硬分一分、按类别分一分等。在家里父母不妨多给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材料如玩具、瓶盖、废旧盒子等,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这些物品是幼儿所喜欢和熟悉的,用它们作为操作材料,能激发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幼儿在不经意间学会有关数学知识。
家长朋友们,如果您能够从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那么,家庭教育将事半功倍。望家长朋友们能够为孩子做好入园的生活、心理等各项准备,帮助幼儿迈好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第五篇:如何让小班幼儿爱画画
毕业数年,一直带的是大班,大班的幼儿不管上什么课兴趣都很高,尤其是美术课,幼儿一画就收不住尾。而到了小班,却发现孩子们不爱画画,甚至有的孩子一参 与绘画活动就哭,为此,我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幼儿对初入园的不适应,家长对涂鸦阶段的不理解这两个原因外,老师抓不住幼儿的兴趣也是造成幼儿不 爱画画的主要原因。
为了消除小班幼儿对画画活动的恐惧感,我们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着手,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1、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备 课不同其他学校,备课不仅要设计好活动方案,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 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比如,为了让幼儿学画短竖线,我们设计了“可爱的小白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组织孩子们到 草地上打滚、翻跟头,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通过触摸小草来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观察”。然后,在室内设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简洁、明了地 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既“在情景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长的什么样?它是什么颜色 的?”“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肯定会更
高兴”等,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既“在活动中思维想象”。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体,又驿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 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给孩子们,让他们贴在草地上,并鼓励他们:“这片草地又多又绿,真好!瞧, 可爱的小兔来做客了!”这些鼓励能使幼儿积极创造、表现,而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儿也会因此增强信心,既“在鼓励中创造表现”。
2、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爱玩泥、爱撕纸是孩子的天性。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象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所以为幼儿喜爱。
第一阶段,我们围绕节日教育(国庆节、中秋节)、主题教育(“今天我不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向幼儿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孩子通过粘粘捏 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月饼”、“胸花”、“绕线镜框”等,并让幼儿将这些小作品带回家,促使幼儿对活动、对老师产生好感。第二阶段,我们发挥泥 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幼儿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再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表现对 称,我们先让幼儿进行一次“染纸”活动,形成对称感后,再让幼儿装饰花边。再如,在学习用棉签画
一串红之前,我们先让幼儿用纸撕出一串红以熟悉花形,然后 再让幼儿绘画。
3、在绘画过程中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在绘画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小班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不要因为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交流,课堂气氛要做到活而不乱。教师要 有责任心,要不厌其烦的随时 发现问题,及时加以鼓励。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它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及时肯定幼儿思维的闪光点。
每次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我们对作品的色彩不作过多要求,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色彩进行线条画,不作大 块画涂色要求。肯定幼儿的画画成果,使他们觉得自己画的很好,让幼儿产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慢慢地就树立起来了。通过这些,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绘画 环境,逐步培养幼儿的兴趣,使他们逐渐的想画、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