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这本书几年前就已经听说过它的大名了,是我高中老师推荐的,他说,看完这本书你对历史会更加的喜欢,怀着疑惑的心理看了一本,之后被深深地吸引了,在兴趣的推动下,看完了七本,真的不错。
高中老师很有意思,他超级讨厌死背书,他给我们讲二战史,讲盛唐史时,总是声情并茂,说到动情处甚至不觉就手舞足蹈,那些枯燥的历史材料在他的口里都变成了生动感人的故事,有情有义,那些故事背后的规律也变得轻松易懂了。被故事吸引的我们不由自主的就记住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觉得历史其实是件有趣的事。
后来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和《皇帝之死》,他用现代人的语言去写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在他笔下,皇帝是“XX先生”、皇后是“漂亮老奶”,用词诙谐,嬉笑怒骂,豪放不羁,那种生动有趣,又不失客观和对史实的忠实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真的写到通史性质的《中国人史纲》时,柏杨老先生还是摆出了一脸严肃的学究模样,让我不由得猜想,也许历史本身就是严肃的?让柏杨老先生也不能免俗。尽管我有时候也会被某个偶然知道的好玩的历史故事牵引着去翻看我家书柜里的那套《资治通鉴》,最后往往都会被几句诸如“帝怒,重责之”之类冰冷、空洞又简练得可怕的文字泼得满头凉水。所以当年明月石悦说:“历史不需要虚构,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精彩”时,一定有好多史学家都暗自偷笑了吧:“这小伙子钻了几年故纸堆,就敢说这样的大话?” 可当当年明月一天天一段段娓娓写来的时候,无数人真的折服了,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它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可当当年明月一天天一段段娓娓写来的时候,无数人真的折服了,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它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惊喜、曲折以及生动,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就组成了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在寻找历史规律中不忘突出人性,这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人的历史啊!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重复和相似,我的确也有很多的收获,趁机将明朝历史全部熟悉一遍是收获之一,但那一个个淹没在历史中的活生生的人们哪,却是看过此书之后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不论是开天辟地创立一朝天下的朱元璋,还是精明果断历经三年靖难的豪杰君王朱棣,又或者铮铮铁骨的于谦、沈链、夏言、杨继盛、海瑞,隐忍睿智的王阳明徐阶,他们用他们经历过的坎坷起伏,历练过的血与火的生命的考验告诉了我许多关于人生,关于信义的那些曾经发生过,震撼过大家的,又即将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生在我们身身边的那些事儿。
当然,我忘了说了,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语言表现形式,正是我最喜欢的那种笔调,幽默通俗,轻松又不失严谨,写到事态严峻处仍不忘开点小玩笑,活用现代词汇,如忽悠、厚黑学等等,写到朱棣靖难时期,大军压境围城的危急时刻,不少城中妇女带着装满砖块的竹筐上城助阵,一顿猛烈的板儿砖伺候,不但鼓舞了守军的士气,同时也击退了好几轮敌军的攻势,写到这里当年明月不由感慨:“哎呀!原来拍板儿砖的由来古已有之!”看到这里,忍不住笑喷出来,当时我正在去上学的路上,旁边的行人很费解的看着我。当然,玩笑归玩笑,在史实的应用方面,当年明月却是格外客观严谨,经得起推敲的。
已经有太多人称赞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自然也产生了不少批判的声音,说到这里,我想我也就不再多作评价了,一本书的力量有没有粉丝们称颂的那么神奇,我也想也还是见仁见智的,或者我们也不用对每一本书都给予太多的要求和期盼,认真的阅读,细心的品味,看完之后,能有所收获,那也就够了。
历史文化学院
卢俊俊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者石悦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写的历史性小说,它不但在互联网上深受网民的追捧,同时也受广大的读者喜爱,在出版的小说中也是一部畅销的热书。本书共七部,其中朱元璋是第一部的重要人物,他是明朝的开山鼻祖,灭元真凶。虽然他没有高贵的皇族血统,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是朱元璋的气魄,一个善于抓住时机的人。
元末时期,朱元璋家里贫困,因黄河决堤,元政府虽拨款组织修堤,但是修堤却没有钱发给农民,尽被官员给贪污去了,当然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这是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不过这次天灾人祸导致了好多人饿死,朱元璋的父母也不例外。为了生计朱元璋只好去做了和尚,不过和尚也不好做,经常被其他和尚欺负,特殊时期要吃饭也要分配到穷地方去讨饭,经常是讨不来吃的。就在此时,老乡汤和写了反书密荐他去参加起义军。这时也败漏了造反的事实只好被逼参加起义军。
承蒙好友推荐,他加入了郭子兴的部队,并且在他的队伍里渐渐成长,其军事才能和智谋也慢慢让人羡慕嫉妒恨,这个人就是他的岳父郭子兴,因为他成为郭将领的得力助手,所以郭子兴把义女马夫人嫁给了他,这时朱元璋这艘孤舟就有了港湾。但是郭子兴是不会让他留在自己身边的,所以朱元璋明智的选择了离开他。自己建立一支富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他很有慧眼,把一些能征善战的和有智谋的人都留下了,其余的全还给郭子兴了,这就是朱元璋的大肚。
朱元璋收买人心方面也做得很好,当前老板郭子兴无处容身时,是他收留了和他的军队,不但如此,他还做出了一个让敌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把自己的帅位让与郭子兴父子,这一举动让郭子兴等人刮目相看,不久在郭子兴父子战死后收买了很多为他卖命的人。重要的是朱元璋懂计谋和变通,会用权宜之变。当朱元璋面临陈友谅这样的劲敌的时候,他邀请了他的智囊刘伯温,尤因刘伯温不愿意为朱元璋服务,所以朱元璋硬是把王硬上弓,用刀强迫刘伯温加入他的团队,这是我佩服他的变通。其次是他的军事才能也令人叹服。
当陈友谅从水路攻打朱元璋时,他巧妙的用计把陈友谅的军队骗上岸,扬长避短的用自己的优势伏击敌人,让敌人大败,所以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很长远。当然他不断地吸取了作战经验,培养了大量军事天才,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利用了他的所有优势,最终统一了天下,在治国方面他也有他的如意算盘,乱世用武将,治世用文臣,所以在他建国后就想尽一切办法把武将的兵权削弱,后来酿成好多大错,设东厂锦衣卫,成为他的杀人工具,大肆诛杀开国功臣,制造了明朝四大冤案,冤杀了好多人,这是他的一生中最大的错,也是他永不磨灭的污点,所以导致了他的江山不得人心,只能短命。
总之,朱元璋的功过与一身,有着不可否认的功绩,建立了明朝政权,解救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但是也制定了一些酷刑法,对惩罚有些太过。同时他在科举选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也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如果朱元璋一生没有那么多的杀戮,我相信我会更喜欢他,虽然他外表长得其貌不扬,但那时我跟看中他的能力。
第三篇:书评(对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触摸历史 品味人生
很小的时候,我便对中国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充满了兴趣。那漫漫历史长河里闪动着无数或动人、或惊险、或激扬、或悲愤的故事。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到“匈奴未破,何以家为”的豪情;从百家争鸣七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到尔虞我诈英杰辈出的汉末三国;从大唐丝绸之路的繁盛到郑和七下西洋的扬威;从被船坚炮利的列强打开国门的屈辱到把残暴侵略的日本赶出中华的振奋;这个民族经历过太多的光辉和荣耀,也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曲折。唯独没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拳拳赤子之心。
历史是精彩的,但是埋在故纸堆里的历史是枯燥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里藏着太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偶然的一天,我看到了一本《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次发现竟然有人能把历史说得如此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说是“好玩”。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或许正因为他的“业务”,才让我们可以从更加轻松的角度来看待明朝那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建功立业、横扫暴元的大将,也有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忠臣,有高高在上、统帅群臣的皇帝,也有崇高气节、宁折不屈的平民。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个人的故事——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诗人王守仁。
圣贤——这是后世对王守仁的评价。以往我们看到的圣贤都是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人物。而书中给我们描绘的却是一个真实的王守仁:他经历过失败,也获得过成功;在当时的人眼中,他是个怪人,反对封建礼教,对程朱理学嗤之以鼻,追求人性的光辉。正如同布鲁诺为科学真理献出生命一般,在那个年代,为了打破程朱理学的壁垒,王守仁也历经了曲折。天资聪颖的他前半生顺风顺水,考中进士,入朝为官,报效国家。然而这一切在他因朝中的黑暗而仗义执言时戛然而止。他被贬官至贵州的龙场做驿丞,从一名朝廷六品大员变成了当时中国最偏远地区的招待所所长。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毅然克服生活环境的艰苦,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一待,便是六年。这六年里,他也苦恼过,悔恨过,迷茫过,失落过。然而最让他痛苦的,是他苦苦追寻了几十年虚无缥缈的“道”。何为“道”,人生而为何?这是王守仁前半生一直追寻的疑问。在他被所有思绪交缠痛苦不堪的一个夜晚,当他的不满和愤恨到了顶点时,上天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他终于领悟到了何为“道”。顿悟,所有的史书都用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这一瞬。上天对他是公平的,在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看遍了人生百态之后,终于将“道”这最终极的智慧交予了他。自此,中国历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诞生了。
在王守仁的后半生,他为国平定叛乱、为民止戈兴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向他求学的人,将心学的光芒散播天下,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当时程朱理学之外的哲学,影响了后世整整几百年的历史。看到这里,我彻底地被震撼了: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才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王守仁正是经历了种种考验,才获得了他心中最宝贵的东西——心学。他的成就也让他超越了历史上了所有帝王英雄,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成为了圣贤,永垂不朽!
合上书卷,我思绪万千。历史上或许有着很多这样的故事,也讲述了许多不同样的人生。但唯有这历经千百年锤炼,让无数人口口相传、铭记于心的故事才能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振奋。触摸历史,品味人生,前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人生该如何去经历,如何去感受。我们也正是怀着这份认知和感动,一步一脚印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路漫漫虽未可知,但我们会走得更加坚定!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寻常巷陌说兴亡
——说说《明朝那些事儿》
可以这样说,《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是二十四
(五)史后影响最大的历史题材著作,甫一问世即引起强烈轰动,抢了一把当时大红大紫的易中天的风头,相关事件还被煞有介事地称为“明月门”,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此书开篇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以一种近乎调侃的幽默笔触为朱元璋同志“作传”,而这一写作风格也贯穿始终,点染了全书中大部分主要人物。同时,在幽默之中,作者似乎有意地尝试刻画或是猜测特定情境下特定人物的心境,并用一种相对“前卫”的方式表达出来。鄱阳湖决战前陈友谅、朱元璋的两番“自白”堪称代表,陈“决一死战吧,成王!败寇!”,朱“以颤抖之心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也可看作是两人个性的写照。作者在此写史已不是“春秋笔法”却更像是“小说家言”,这一点在朱棣寻找建文帝下落一事的写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会有一种直观的乐趣,个中人物仿佛呼之欲出,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感也渐渐消弭,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不过小说家言的历史又欠深沉,字面的背后值得挖掘的内容不多,无法勾起人阅读相关著作的浓厚兴趣。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当年明月就像一位小学或中学教师,把你想知道的,你该知道的尽数讲出;而原本史籍的编写者更像是大学讲师或是教授,我就知道这么多,言外之意就是:君当自取。于是我们知道《春秋》之外还有《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明史》之外还有《明
史纪事本末》,但《明朝那些事儿》应当不会有《明朝那些事儿X氏传》或是《明朝那些事儿纪事本末》等子孙后代的。
全书的一大特点便是“移花接木”,将当时的制度或事件用现代人的方式叙述,或是用某种为大众熟知的事物比拟这一写作方式可将看似艰涩的历史内容讲得深入浅出,童子可解,故自滥觞之始便广受读者的欢迎,得以大行其道。《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这一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典范,手法也不再是简单的“廷尉就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一类,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讲述“名将是怎样炼成的”这一话题时将名将炼成的若干阶段比作学校的若干个年级;讲解明朝文官制度时以一次由不同官阶不同出身的文官之间的会议形式作了详尽讲述;朱棣远征漠北时的经典战术也在作者创造的“作战总结会议”上由明军和蒙古军的代表共同总结:直是妙趣横生。
然而上述所说明的只是此书的精彩之处,还不能成为它傲视群雄的资本。《明朝那些事儿》最为过人之处在于开平民视角记述历史之先河,此前的《易中天品三国》和《王立群读<史记>》等都应算作以平民视角评论历史。或许由于融入了太多的现代元素或者说时尚元素,《明朝那些事儿》不甚严肃,缺乏史书的气质,也有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是“扯淡”。但必须承认的是,正是《明朝那些事儿》使得明王朝的历史能够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如此深入人心,因为历史本不在帝王将相的家谱中,而在坊间巷里乃至荒冢野地。我们能够看到的一切历史书籍都不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其中记载的只能称为“第二历史”或是“第三历史”,甚至在口耳相传之中早已加入了太多的臆造,可
是这道听途说又何尝不是一种精彩?何尝不能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摆在一起,尽管我们知道正史中的曹操可能更加接近真实,但谁又能否认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身后事的影响呢——何况《明朝那些事儿》一书并没有凭空臆造却仍不失精彩,当你在书中发现当年明月游历杭州于谦祠济南铁铉祠,进而对他们进行评价之时,是否会想起千载前司马迁壮游四方求得霸王别姬漂母饭信,以及《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呢?
我们可以恣意地想象,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人们会看到听到大明王朝的演义故事(事实上民国时期蔡东藩曾写就《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说书人”滔滔不绝,听众时而欣喜时而嗟叹,间或发出会心的笑声——这是我所能想象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归宿”。当然,历史的故事总是比我们的想象来的丰富,况未来之事乎?但有一种情况当时此书注定的命运: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天风浩荡,瀚海阑干。金戈铁马,喑呜叱咤。俱往矣; ——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村社戏场,在年年传说,岁岁兴叹。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泱泱大国,历史悠久。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蕴藏”着有着276高龄,国泰民安得朝代——明朝。说到明朝自然就有历史,历史是断垣残壁,铺满灰尘,还是书页早已发黄的书籍。不是,原来历史也很精彩。一扇历史的大门正朝我们敞开。
明朝可谓是人才济济,名垂青史的航海家郑和就在这个朝代。文学家梁启超曾用八个大字来颂扬郑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这八个大字掷地有声,也表现出郑和的功劳之大。
郑和于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自小就聪明好学,他从小就对航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听他的父亲讲述在海上乘风破浪,跋山涉水的惊险经历和千里之外,异国他乡的故事。这也对他产生了影响。他多么向往自己亲手掌握船舵,驾驭着大船,乘风破浪。在几十年后的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这是一个令人们难忘的日子——中国的船队第一次远航。大家扶老携幼来到福建的五虎门。此时的五虎门“打扮”的十分隆重,张灯结彩,就像过节一样。刚来到码头,62艘长约148米,宽约60米的庞然大物首先映入眼帘,这就是“宝船”。船舱竟有六层楼这么高,相当于现在的航空母舰。宝船们整齐的停靠在码头。仪式开始了,一个身材魁梧的人走上甲板,这就是郑和。只见他振臂一呼,高喊:“启航!”一百多艘船浩浩荡荡地离我们远去,消失在江天交界处。郑和掀开了航海的篇章,郑和远航这一段历史永远的被人们传颂!
历史不是乏味枯燥的古文,历史不是令人费解的字眼,历史只是一段精彩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