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需要及意义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需要及意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细分来说,低碳经济有以下好处:
1、改善大气环境。
2、提升能源安全。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迅速上升,未来是否可以长期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往往储存在世界范围内政治最不稳定的地区等问题,提高能源安全已经被提到了很多国家议程的首位。不解决气候和能源问题将导致未来气候效应和资源匮乏之间冲突的不断升级。同时获取气候和能源安全则会提高能源供应的多样性,扩大本地能源生产的范围,并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大幅降低能源依赖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有利。
3、扩大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果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成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那意味着GDP的增长可能加速而不是放缓。对兴建CCS电厂、新能源、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新的投资将促进产出并创造就业。如果边际成本可以通过融资获得,那么对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抵消将是很小的,因此总体GDP会提高。
4、新能源产业具备显著的低碳经济特征。新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一种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有时候还常常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是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环境。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优越性首先体现在资源丰富,大多是无限的,而传统能源都是有限的。例如世界原油平均还够开采41年,天然气还够67年,煤炭还够164年。另外传统能源大都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而新能源比较环保,是清洁能源。另外,低碳经济对上市公司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沪深股市拥有低碳概念的上市公司众多,一般都以以下 3个标准来考察证券市场中不同低碳细分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1、政策制度。包括政府的扶持力度,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前期投资额较大,融资政策非常重要,不同的低碳技术,成熟程度不同,风险程度可能差异很大,获得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私人资本和国际资本、节能专项资金支持或介入的程度都会不同。我们认为能够获得较多政府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扶持,享受融资政策优惠的低碳细分行业和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2、研发实力、核心技术。低碳经济尤其新能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短期内可以获得突破的领域值得密切关注。具有核心技术、自有知识产权、具有可持续性技术优势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可以获得高的估值溢价。
3、综合业绩成长性。低碳经济特别新能源公司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风险可能很大,如果非低碳的常规业务具有较好的稳定增长业绩,可以提高公司投资的安全边界,因此在对低碳上市公司评级时候,对低碳业务、非低碳的主营业务都要作详细的分析,业绩明确、可持续增长的公司无疑更具投资价值。
低碳经济前景无限光明,孕育长期投资机会。从政策、技术、业绩增长潜力等诸方面考察,目前证券市场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核能、风能、太阳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众多子行业都有较大的投资价值。一般在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初期,由于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上游的资源、设备的需求剧增,常常供不应求,目前低碳上游产业更被看好。
总体说来,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第二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气候问题和经济发展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低碳经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环境的过度污染,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引资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及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待解之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以主要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核心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一)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轻我国的国际政治压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当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0年前后,甚至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02排放国。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2002年8月核准了《京都议定书》。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美国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将胁迫我国承担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减排义务。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虽然《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但参加大会的各方代表并没有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达成共识。会议期间,我国受到了发达国家减排衡量、核查标准等多方面的公开非难。因此,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可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更广泛的活动空间,更具主动权。
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2006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t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水泥消耗12.4亿t,占5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61%和18.1%。2003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为日本的11.5倍,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低碳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建设首先要顾及的就是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实行低碳经济模式,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逐渐减少,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也将不断改变。在低碳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环境质量将不断得到改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发展低碳经
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性能源。煤炭是高碳能源,它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高得多,必然产生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加之我国不具备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优化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相关产业的支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其发展具有合理性,不应抛弃。而发展低碳经济,则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排放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孕育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四)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转变消费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求制造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要求转变可能破坏环境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有助于绿色消费的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低碳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绿色产品和低能耗产品,主动改变过度消费的现象,建立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更多地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推动生活设施节能和公共建筑节能,选择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实现消费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姓名 李青 学号 2010512005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的。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对气候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过度排放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气候异常,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据挪威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措施大力减排温室气体,北冰洋很可能在未来60年内变成一池“死水浑汤”。同时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国内最新研究也表明,如果大气层中CO2浓度不下降的话,中国2100年的地表年平均气温可能要上升2.2℃-4.2℃。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是一种必然选择。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能源需求居高不下,目前已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且,我国的能源消费不合理:能源消耗持续增加;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大;资源约束明显,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我国的石油资源过分依赖进口,受制于国际高油价,海上运输线的安全问题。为有效化解能源危机,我们除了在世界范围内拓展能源供应渠道外,更应致力于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循环、再生”,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而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
当今社会,我国的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仍然占了大头,在产业结构当中仍然是主体,包括钢铁等高耗能工业。调整经济结构,但是不能把这些产业全部从经济当中砍掉或者过分抑制其发展。因为,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行业的需求强度仍将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们不仅要改造和提升传统,还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而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据专家估计,如果措施得当,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将为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全社会的自觉跟进,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只有如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第四篇: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摘 要
低碳经济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别:(1)新能源板块:包括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2)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半导体照明节能、变频器、余热锅炉、余压利用、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利用板块(包括CDM项目)等。低碳经济给新能源带来了巨大商机,对我国新能源发展有重要意义。关键字: 低碳经济;新能源;意义
前 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英国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社会)》,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随着低碳经济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②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③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1]
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推动新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低碳经济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别:(1)新能源板块:包括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2)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半导体照明节能、变频器、余热锅炉、余压利用、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利用板块(包括CDM项目)等。[2]
一、智能电网
目前,传统电网存在不支持大规模间歇性电源与分布式电源接入、输电损失巨大且用户侧无法互动等问题,无法满足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智能电网作为先进信息技术和高级物理电网的充分结合,是解决未来能源输送问题的理想方案,是电网发展的大势所趋。
目前公开资料显示,2009-2020年将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时期,其中2009-2010年为试点阶段,制定发展规划,试点关键技术,包括特高压与数字化变电站;到2015年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清洁能源装机比例将大大提高,分布式电源将实现“即插即用”。
由此未来10年将是智能电网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政府的大力投资将保证2020年前全面建成智能电网。2012年前是特高压建设高峰期,相关设备需求将成倍增长;2015年前数字化变电站将完全替代传统变电站,预计将带来每年65亿元的市场需求,较传统变电站自动化市场规模提高近60%;2009到2013年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投资将达800亿元,需求年复合增长率为40%。
未来2—3年内,即2012年前,特高压、数字化变电站将是建设高峰期;2012-2015年智能调度将逐渐引入;2009—2013年用电信息采集和智能电表的需求将有较快增长。其中,特高压作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组成部分,指的是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其在传输容量、传输损耗以及传输的距离都较500千伏线路有绝对优势,按国网规划,到2020年规划投资预计超过7000亿元。
智能电网的投资构成上,不考虑大规模储能装置,配网自动化和用户侧系统将占40%,智能变电站占20%、智能调度占15%、柔性输电系统(含清洁能源接入侧设备)占10%,其他投资占15%。智能电网将成为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应用平台,拉动相关产业需求。
智能电网主要设备均有望形成寡头垄断市场。除智能电表行业竞争相对激烈,智能电网其他主要设备技术壁垒较高,竞争环境良好,特高压变压器、开关、换流阀、数字化变电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市场均有望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中央民族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在2009年1 1月3日举行的中国清洁能源国际峰会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透露,国家电网将针对智能电网出台两项重要文件,一是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纲要,一是关键技术研究框架。
二、风电
截止2009年9月我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预计到2009年底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万亿千瓦,火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6亿千瓦。2009年上半年,我国已完成吊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为460万千瓦。预计全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能源局表示力争在2010年前后风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在第五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将加快千万千瓦级风电场的建设,尽快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以上的自主装备能力,力争在2010年前后风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亿千瓦。市场预测2020年风电的装机容量规划将提高1.5亿千瓦。
目前国内风力设备企业的整体设备国产化率可以达到75%-90%之间,并开始成批做出口业务。目前我国有70多家设备商,其产能远超过国内市场每年1000万千瓦左右的装机容量。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商掌握的技术水平相比国外还有很大差距,而如何降低成本也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就整体产业而言,目前我国发电机、叶片生产等已能满足国内风电产业需要,但部分关键设备仍有不足。以齿轮轴承为例,由于质量要求高,但目前国内尚无法提供合格的产品,故多靠国外进口:控制系统国内虽有科诺伟业、北京景新、时代集团等企业在研制生产,但目前仍主要采用丹麦MITA和奥地利Windtec生产的设备。
政府加快落实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并推出风电上网标杆电价,以保证风力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已经认识到要解决风电场的电网配套问题,必须推出积极的鼓励政策,加快电网配套规划的出台,并制定风电并网的标准和管理制度。
三、核电
目前我国核能利用程度很低: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投产的核电站有6座,共11台核电发电机组906.8万千瓦,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1%左右,2008年核电发电量684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99%。而目前世界核电的装机容量平均水平已达17%,远超我国装机水平。
根据新能源发展规划的数据,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00万千瓦,总投资规模约为9000亿元。在2015年之前我国将相继建成9至10座核电站。
目前我国除沿海省份外,内陆各省也积极申报核电站项目,规划的核电站厂址加快增加。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甘肃、河南、吉林等省都在积极进行核电站厂址的申报工作。2009年第四季度,国网公司的投资进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电网基本建设投资
中央民族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3500亿左右,电网投资占全部电力建设投资规模的比重继续提高。
四、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政府主要的扶持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脱离了汽车产业本身的局限,所有迹象都显示这将是基于低碳经济的一场技术革命。基于对已有政策信息的脉络整理,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低碳经济”最重要着力点和中国经济最中最重要的新增长点格局已逐渐明朗,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签署中美联合声明谈到中美双方在未来五年对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至少1.5亿美元,优先的课题就包括清洁汽车,也就是绿色能源汽车,双方启动中美汽车能源倡议,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
五、清洁煤发电技术
相关研究人士指出,清洁煤技术将放在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领域最重要的位置。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条件,决定了火电为主体的能源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发展无污染的清洁煤发电技术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清洁煤技术是指在煤炭从开发到利用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直接烧煤洁净技术和煤转化为洁净燃料的技术。目前我国的清洁煤技术主要应用在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四个领域,已建设了一大批示范工程,个别技术甚至已领先于国际水平。目前清洁煤发电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煤气多联产技术;二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由于ccs(碳捕获和封存)成本依然很高,未来国内的发电技术将以IGCC为主。特别是在循环效率、废物利用、碳减排、节水等方面,IGCC优势明显。
IGCC清洁煤发电技术能够将CCS成本降低到普通燃煤电站的一半,将成为未来煤电行业的主流机型,而美国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如果和中国的装备制造能力相结合,将会取得极佳的节能减排成果。2009年1 1月中旬,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定书》。通过合作,低成本的碳捕捉技术必将出现。
六、LED照明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阮军在业界研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会持续推动LED照明,包括发改委拟将LED照明纳入补贴范围,以及地方政府对LED路灯进行补助。有业内人士预计,2010年中国整个LED产业的产值将超过千亿元。我国在发展LED产业方面有很大优势,尤其是LED显示屏生产厂家。首先,中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其次,从资源角度看,中国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再有就是半导体照明产业是一个技
中央民族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如果中国能够在外延、芯片的制备以及自主封装技术方面坚持自主创新,完全有可能实现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新能源需要四个轮子的推动,一是政策轮子,二是技术轮子,三是资金轮子,四是市场机制轮子。让这四个轮子飞快地转动需要新的思路,即创新思维和可靠的信息。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就是商机,当前世界正处于转型期,低排放产业和新能源产也日将兴起成为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112-116 [2]胡兴军.哥本哈根会议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向.[J]电器工业,2010,(1):24-27
第五篇: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当今世界怀抱一个共同的低碳经济愿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
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但是,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
型的起点和意义并不相同,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与要求。低碳经济对世界各国都是一种
机遇,人类可以借此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
经济在对外关系、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
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气
候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没有中
国的积极行动,那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缺乏实效;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贫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有可能改变,各国对中国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期望将进一步上升,从而使中国
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尽管中国自主行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做出
非常巨大的贡献,在排放大国中可以认为是表现最好的,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起
了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但国际社会仍然要求中国做出更多贡献。
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有发达国家甚至将会议的低成果归咎为中国,企图“栽赃”
以推卸它们的责任和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12月20日,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在《卫报》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某些发达国家的别有用心路人皆知,但中国本身发展所需的碳排放潜力在国际社会也遭到了不少非
议。中国未来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毫无疑问将越来越大。气候领域的纠纷不可避免
地将延伸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2009年来中美两国的高层政治互动无不涉及气候变
化问题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摩擦将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中国的国际环境,阻碍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家发展进程。
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欧美部分国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时
间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中国将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发展和富有是要有物质基础的。中国今天走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
源和环境代价。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约束,中国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如果说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
必然选择,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其战略着眼点之一就在于以和平方式突破生存局限。通
过低碳经济,中国在减少自身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可以缓解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减少在此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在此
基础上,中国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合作进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巨大
变革与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应用和扩散。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着基础性作
用。没有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进步离
不开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计和现代化进
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引发的国家间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激烈竞争形势,成为中国推进技术自主创新的巨大驱动力和重要机遇。技术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实现低碳
发展的关键对策。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领域, 以超常规的措施大规模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
此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着激烈的技术竞争,但也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重要
机遇。通过加强技术转移谈判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中国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相 关的技术,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各国在强化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将积
极参与国际技术研发合作,大范围的技术竞争和交流,也给中国技术发展带来了重要契
机。
中国是大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很好地利用来
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这有利于中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加快步伐。如果仅依靠
中国自己的研发,完全形成产业化和大规模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加速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扩散,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能源技术,同时提供必要的政策激
励,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的关系问题。
在未来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低碳技术是核心要素。中国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地
位,不仅仅是进口大国,也可能是出口大国。无论是从能力,还是责任上看,中国都要
承担起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责任。特别是在向非洲和拉美等海外地区投资
过程中,中国也会不断被要求积极对外转让低碳技术。
再次,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气候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和所谓现代化
造成整个社会的碳锁定所导致的结果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技术由于路径依赖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而该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组织形成正
反馈,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使得整个社会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并形
成严重的惯性。
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碳锁定”历史过程。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重碳产业和技术正通过国际投资与
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世界经济新潮流,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避免陷入“碳锁定”,甚至及早解锁。从这个意义上说,向低碳经济转型,就是“解除
碳锁定”的同义语。
也许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重新站到了同一个起跑
线上。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将更加重视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而不再
简单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或盲目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转移,避免走上“先污
染、后治理”道路。发展中国家还具有后发优势,甚至实现技术跨越,可以比发达国家
更好更快地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在于成本优势,大量的减排
技术在中国应用时,成本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后发优势,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
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巨额外汇储备也使投资资金似乎不
成为大问题。
中国当前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养
自主创新能力,向低碳经济转型。防止新的锁定,必须有选择地进行投资。
最后,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
得低碳产品的新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
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中国在这一领域正在积极
开展行动,在某些产品上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
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
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中国已有
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世界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中
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
速度接近翻番;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 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 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
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等等。
如果能在国际贸易规则中进一步促进低碳产品的国际流通,培养竞争优势,中国低
碳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另外,提升企业研发低碳产品的积极性,培育中国
低碳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也需要相关的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发挥作用。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发达国家的转型,是从后工业化社会的起点开始的转型,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安全,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起点和任务:不仅要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还要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减少贫困,完成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要在同样的时
间里完成更多的任务。因此,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内涵,远比发达国家的转型更加丰
富,意义也更加重大,任务也要更加艰巨。
(1)发展挑战巨大。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根据对人均排放和人均
GDP关系的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呈现一种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
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对经济外延扩张空间的需求很大。加之
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
惊人。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国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具有重
要的推动力。
人口增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努力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增长率已经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尽管中国已进入低生育国家行列,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的15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800万-1000 万的速度增长。按照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
出3亿左右的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改变农村居民不利处境的唯一出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例如,就业压力、消费方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大为改善,而且正在仿效发达国家高消费模式,在不断持续提高。在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后,居民消费正在快速大规模转向高能耗耐用消费品,如住房、汽车。据社科院预测,中国人均GDP有希望在2010年接近4000美元。收入的提高,必然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是以能源消耗为基础的。
工业化水平。在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材料和能源。这些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的影响。2000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为1.285亿吨。3年后达到2.2亿吨,远远超过当初的预计。2006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3.53亿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钢铁消费量降到3亿吨。据国家统计局据,2009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5.65亿吨。同比增长25%。中国的钢铁行业能源消费占全国的15%。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加快速发展首先会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公
共交通、市政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产生对钢铁、水泥
等各种重化工业产品和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由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
平上升,原材料生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这些原材料的生产很多是能源和
碳密集型的。
国际贸易分工。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分工的大格局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82-加工厂和主要的制造业基地。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劳动分工的较低端,大部分的进口是高 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在这种进出口结构
下,随着大量“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中国内涵能源净出口随贸易顺差的增长不断
扩大。满足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中国也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研究表明,中国内
外贸进出口背后的内涵能源约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1/4。
(2)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
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比如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
发潜力有限,等等。
能源结构约束。中国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在已探明的化石燃料储备中,煤占了 96%,石油和天然气只有4%。对煤炭高度依赖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
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增速已经超过了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由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
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
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