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研究
2012-7-19 9:11 孙明涛
摘要: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及外交事务的重要话题之一。气候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积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人类社会发展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本文将在分析目前世界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清洁能源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契机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虽然近几年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远远不如第一、二产业。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对于第一、二产业的依赖过于严重。同时,在工业结构方面,我国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严重不协调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我国第一、三产业以26.9%的能耗创造了国家51.4%的GDP.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急需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单位GDP碳排量,保证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法律帮助
1.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约束十七大指出,我国新阶段的发展路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路线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低碳经济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体系之中。
2.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作支撑。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利益,需要法律支持;另一方面,节能减排在我国还没有转化为企业责任和自觉行动,需要法律进行约束。
(二)政府鼓励开发新能源和新技术
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就导致我国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始终没有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同时,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掉接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促进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最后,我们还应该积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寻求技术突破,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三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要求促使中国企业低碳意识越来越强烈。政府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市场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能耗,以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四)大力宣传节能减排思想、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目前,世界各国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让人们充分的意识到自己在日程生活中的排放量和碳排放的危害,这有利于人们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大力宣传低碳观念,能有效地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论
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是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定能够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所带来的发展问题,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
[2]付允,马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1)
[4]姜维久。日本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的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07,(04):96-998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
[6]孟德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09)
[7]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02)
[8]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05)
[9]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10]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11]赵小平。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财经界。2007,(3)
第二篇:浅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浅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在国家发改委去年推出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和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十二五”重要工作内容的背景下,2011年,由中国投资协会、中国投资杂志社、中国低碳网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投资峰会将于十月底在北京隆重举办。此次峰会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与投资发展,旨在配合“十二五”规划,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经济增容增速、GDP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投资生产和各地城市的低碳发展。
为突出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务实功能,峰会将努力为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重点城市和重点企业提供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政策解读、咨询对接,为城市与领军企业、投资机构在招商引资、投资建设方面提供直接、高端的优质对接;并特别邀请在低碳产业领域有明确招商引资需求的10座城市和有明确投资意向的100家领军企业重点互动并促成签约合作。
通过峰会的主题不难看出,其实质主要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也许有一些人对这里的低碳经济有所疑问,那么低碳经济指的到底是什么呢?,所谓低碳经济,其实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目的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它的起点在于统计碳源和碳足迹。其实质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低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低碳经济最早的政府性文件是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由于其地理和资源的限制,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使其能源供应由自给自足走向了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而在2006年,前世界首席经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更是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面对越来越迫在眉睫的全球气候变暖,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更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
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现任国家环保局总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的张坤民认为:“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如果能在中国付诸实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然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欧美国家大力推行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时。却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其挑战来源于四方面: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国家基础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高碳”所带来的“发展排放”,则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那么在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不牺牲环境谋发展的问题上,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二,由于中国地理和资源的限制,导致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上非常的有限,而煤的大规模使用对环境的威胁,是不可忽视的。三,中国的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是第二产业的工业,资料显示,工业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约70%,其中钢铁、电力等高耗能工业,更是占了工业能源消耗的64.4%,而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也是一个重大难题。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有限,而这也成为了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最大制约。而在技术方面的发展需要的巨额资金更是加重了中国经济的负担。
从本质上,低碳经济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本身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低碳经济对中国传统行业的既有发展模式也将遭到严峻挑战,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电力、铝业等排放大户外,航空业也将可能遭受挑战。鉴于全球航空业每年大约排放6.5亿吨二氧化碳的现实,欧盟已经做出规定,在2012年以前,所有进出欧盟市场的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都必须承担减排责任。这意味着包括国航、东航、南航在内的11
家拥有欧洲航线的国内航空公司都将付出巨额成本。
那么如何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呢?答案是:加快建立低碳经济体系。作为一个高能耗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摒弃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的“体”层面所存在的痼疾。坚持体用结合,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来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个人培养节约的美德,改变浪费的陋习;企业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树立企业公民意识,改变错误认识。
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并且打造新型的低碳产业链。首先缩短一些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比如钢铁、化工、交通等,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其次,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最终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同时,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三,大力发展和研发低碳技术,培养发展低碳经济型人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样需要前沿科技人才的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其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以及其他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勘探开发等领域的新技术。在科技人才方面,以低碳经济中的风电产业来说,其中接受过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
四,调整中国的能源结构,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
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低碳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术理论;系统的产业、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训。六,成立的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是全社会的通力合作,需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为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顺利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国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经济指导机构”。七,进行试点应用,树立典型作用。目前,深圳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为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顺利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国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经济指导机构”。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而低碳,有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还有利于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解决啦民生问题。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同时也符合我国接与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三篇: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数学建模集训模拟赛题第一轮(2013.08.09-08.12)
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由方红供题,42540871@qq.com)
低碳经济,狭义的理解即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其目的在于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最少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多的“好”产出的同时将“坏”产出,即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甚至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它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比预计快得多。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和人均CO2排放量都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但我国
已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称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面
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2009年11月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行动目标,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中。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挂钩,说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受到了同等重视。如何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而各个区域能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同,对能源的消费也不同,从而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直接影响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国的官方或权威机构尚未公布CO2排放量的计算标准和地方CO2排放数据,导致不同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测算方法。
现在,你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可靠的数据,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较我国不同省份CO2排放总量的差异并分级;
2.研究不同省份CO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比较其异同;
3.构建合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省份的现状进行评价;
4.按目前各省份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试对未来几年的情形做出预测;
5.指出我国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注:论文须完全按国赛格式完成并于8.13上午8点前交至所提供邮箱。
第四篇: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
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
农工党厦门市委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世界关注的话题,而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起,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就成为国内外舆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低碳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国际主流价值观。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已成为我市的紧迫课题。
2009年6月份,厦门邀请国外专家做成低碳城市总体规划模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唯一的,还到欧洲许多国家“巡展”;“低碳城市”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厦门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首批试点城市。2010年8月10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这是政府首次以单独文件的方式要求实施低碳工作,显示出国家对节能减排,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中国经济将迈上低碳之路。厦门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行列。2010年7月,《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厦门紧跟环保潮流,将在占排放总量90%以上的交通、建筑和工业三大领域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这使厦门成为全国首批有计划、有步骤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有实施措施的城市。同时,厦门市着力培育低碳产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物流、中介等低碳服务业,动漫、科技服务、文化创新、金融业等低碳高产出的新兴产业,都是厦门目前和今后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
2010年1月,厦门市政府明确提出厦门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步骤。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布局低碳化循环化,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上,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绿色市政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制定相关的统计、评价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逐步建立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为加强节能减排,近年厦门市出台了许多政策,积极调整能源结构。2009年厦门市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的71.4%,能源单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节能成果,根据厦门耗能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行业的特点,厦门市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基本目标,有效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完善能源制度,推动依法节能降耗;重视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监督指导,紧密跟踪重点用能单位;提倡节约用水,打造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大检查力度,从基层规范引导节能工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厦门低碳经济的建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厦门自然资源环境好,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可发展生物质能源;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可发展清洁能源;还有发展潜能巨大的海洋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为此,厦门市积极建设新兴能源体系,一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项目正在规划与建设中。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试点地区的具体任务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厦门应以《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蓝图,以入选国家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从传统低耗能与高污染工业结构中走出来,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厦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建筑、交通及工业生产三大领域的低碳发展,力争2020年厦门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为应对全球气候异常,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为此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如新能源产业等。对于厦门而言,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逐步转型。
首先,发展低碳农业,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在减少污染、增加绿化、培育碳汇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生产过程低碳化。推行生态有机农业管理,减少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
其次,对第二产业内部进行调整,淘汰高耗能产业中落后部门、企业,加快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厦门的加工制造业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而该环节正好是能耗和物耗高、污染和排放大的环节。所以,厦门应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
再次,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都比较高,一般占GDP比重能达到70-80%,厦门的服务业比重也已超过50%,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厦门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调整能源结构,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
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政府应因地制宜,制订完整规划和相关政策鼓励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使用。加强对我市能源特别是低碳能源发展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编制厦门市能源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使“更多绿色”和“减少碳足迹”的倡议深入人心。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从源头上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
三、全面研发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推广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通过以上手段,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厦门市应将低碳科技纳入厦门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总体规划制订专门的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究。
四、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解排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城市也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我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我市的城市发展模式还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五、大力发展低碳节能建筑,推动城市建筑物低碳节能改造
建筑能耗一般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40%。应加大对节能建筑的宣传和推广,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在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和建造时应对建筑使用过程的节能运行进行前瞻性通盘考虑。同时,我市节能建筑占全部建筑的比例还不到15%,既有建筑的节能化改造任重道远。因此,应积极推动城市既有建筑物的低碳节能改造。
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
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积极提倡社会责任理念,以及普及推广扩大低碳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并动员居民去实践低碳生活,随时随处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加强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宣传培训。组织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采取培训教育、编发画册、张贴标语标牌、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普及低碳经济常识;举办“中国厦门建筑节能博览会”,展出“厦门全市低碳总体规划模型”,使之成为宣传我市低碳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窗口。
七、发展碳交易市场
通过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低成本完成在本国原来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而言还能同样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当前,我市相关机构与企业可以借鉴
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特别是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体制和碳基金逐步深入我国市场,更多的厦门企业应该关注和利用CDM商机,参与开发CDM项目,加强我市的CDM能力建设。
八、发展低碳海洋经济,使蓝色经济成为厦门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加大深水航道、大型专业码头的建设,完善公路与港口、码头的路网对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海洋与渔业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建设海洋与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区。切实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完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抓好海上流动污染源的整顿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环境检测预警体系,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九、加大低碳投入
随着新型电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高投入,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低碳成本增加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因此,政府应相对加大低碳成本投入,降低低碳产品税收、加大低碳产品消费财政补贴,及时惠及企业和民众。
第五篇:稷山县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稷山县“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稷山县发展和改革局
2009年11月,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格。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最终目标。目前,各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城市等各个方面的战略布局已经展开,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正在重塑未来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
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二、我县低碳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一)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加剧
随着我县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能源的消费量不断加大。同时,我县企业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对能源、资源依赖严重,我县万元GDP能耗、水耗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比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节约潜力仍然很大。工业领域焦化、冶金、建材、煤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仍然较高。产业聚集度、耦合度较低,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行业尚未完全退出,增长方式亟需转变。部分企业设备老化,工艺陈旧,先进的节能技术应用面不广,造成资源、能源浪费比较严重。家庭式企业仍占有一定比重。
(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较低
一是太阳能采暖供热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建筑供暖能耗不断下降,太阳能热利用产品性能日益提高,太阳能供热采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涌现出了一些做太阳能采暖的专业公司。然而,由于太阳能系统复杂、设备多,维护费用过高,冬季的系统效率较低,集热采暖效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等缺点。在应用上,太阳能的使用效果不理想,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三是受到地理、地质、经济、农户思想等因素影响,农村沼气普及难度大。
(三)公众节能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方式是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目前市民节约意识仍然不高、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过度消费现象较为普遍,垃圾分类措施落实较差,生活垃圾分类率较低。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填埋为主。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对策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根本,以优化资源结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按照政府大力引导、市场有效驱动、公众积极参与的原则,从生产和消费入手,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把我县建设成为实力于都、魅力于都、活力于都,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一)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应加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是积极发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其次,应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对能耗较高的制造业要调整其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主要的高能耗行业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同时,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严重浪费资源的产业盲目发展,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此外,还应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包括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抓好农村节能、推进政府机构节能等。
(二)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我县是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既可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可保护环境、优化环境。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发挥水果、葡萄、板枣产业优势区的有利条件,利用荒山荒坡和残次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综合利用、绿色中央、沼气池建设、生物杀虫、无公害生态栽培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兴建农业生态循环链条。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坚持做到无公害、标准化、生态化开发,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种植、养殖、能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链,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二是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科学整合种植示范基地、新农村、观光果园、温泉、休闲农庄等旅游资源,着力开发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特色。注重生态开发,积极完善旅游设施和整治旅游环境。三是努力构建生态林业,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林业,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工作,引导广大
农村居民节约能源、推广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无污染燃料,缓解能源消耗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压力,减轻碳排放。提高森林质量、发展“四旁”绿化构建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屏障。
(三)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制订鼓励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技术研发,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利用太阳能
加大太阳能取暖供热系统科技创新投入,使其更实用、更稳定。加快太阳能系统的推广。重点在城市建筑上推进太阳能的应用,新建筑从设计入手,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加大太阳能在村镇的推广力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太阳能采暖供热示范工程。在城市园林景观、道路等公用场所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照明。
二是是积极发展生物质能
针对农村生物质能较为丰富的特点,积极推广沼气利用、焚烧发电、稻秆气化等方式的生物质能利用,逐步改变农村燃料结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大沼气池建设投入,推广“猪-沼-果”、“猪-沼-菜”循环利用模式;鼓励开展畜禽污粪的集中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树立节能意识。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首先要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如提倡超市使用玻璃门冷柜,有条件的使用太阳能供热代替电供热等。其次要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如有节制的使用塑料袋,尽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快餐盒等,提倡“限塑就是节油节能”,“节水就是节能”。再次要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提倡购买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使用节能灯,少开空调。有限制的使用私家车,提倡短途步行或骑自行车,几层楼少使用电梯等。第四要全面加强以低炭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