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未上马已脱缰 无一合格
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这4个字在中国远比全球变暖升温更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它独占10%的提案;将它敲入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会在0.004秒的时间里蹦出3600万个搜索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员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计划成为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太阳城”。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在11月29日开幕的坎昆联合国年度气候变化峰会上,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有项明确的任务——积极参加以“低碳城市”为主题的边会,与各国代表“学习并交流经验”。但他坦言,将不会在边会上进行主题发言。
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也许还是政治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就变成政治机遇了
低碳城市不仅在数量上遍布了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颇为多样。在河北省保定市,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电谷大厦”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地标;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俨然有赛过“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立于大街小巷;深圳市政府选择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行共建,让这座城市有了“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底气;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场消灭空调外挂机的全城总动员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在姜克隽看来,这些热情值得鼓励,但要“名副其实”很难。
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
这一概念发轫于伦敦市前市长利文斯顿2007年发表的减碳计划书——《今天行动,守候将来》。在计划书中,利文斯顿将伦敦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锁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麦的哥本哈根市堪称“低碳城市”的典范。自1995年到2005年期间,这座拥有120万人口的城市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
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就算是形象工程,也比没有要强,起码说明重视这个形象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认为。在他看来,低碳城市的理念能被广泛接受,本身就很不容易。
几年前,他所在的研究机构曾就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合作事宜,与多个省市的相关部门接触,但大部分负责人都以“不知道国家在气候谈判上的态度”为由婉拒了合作邀请。去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成为分水岭。这次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此次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坎昆召开的气候大会,是缔约方第16次会议。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庄贵阳说,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00个中国城市明确表示愿与低碳“联姻”。“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也许还是政治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就变成政治机遇了。”他分析道。
早在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就与国家发改委、英国大使馆联合举办了一个气候变化战略能力建设项目,邀请各个省份的发改委官员来北京参加
研讨。
据王克回忆,参会的地方级官员们,不是直接走人,就是在研讨会上处理公务,或者干脆质疑说:“这课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怎么不找气象局的来?”
时隔8年,这一项目再次启动,明显换了种待遇。在半年的时间里,研讨会就已经在北京和苏州举办了两次,受邀的近40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全部赴会,而且还带来了各种问题和思考,光是自由讨论会就持续了一个上午。
做好基础性工作,能比“神七”上天还难吗?
面对这股热潮,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曾起草了一份《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相关负责人并不讳言这份意见的目的:“旨在为低碳热降温,现在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时至今日,这份意见并未出台,取而代之的是8月10日公布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国家发改委对进入试点的五省八市明确提出了5项具体任务,其中一条是“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恰恰折射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困境:地方发改委没有经验,寄希望于意见出台,以向中央取经;国家发改委同样没有经验,寄希望于通知落地,以观地方试点。
“低碳城市被炒得那么热,其实,真刀真枪的工作还没起步,还停留在摸索阶段。”王克分析道。
据悉,碳排放指标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确定。执行方式可能是建立在省份级别的领导签署“军令状”的基础之上,即作为一种约束性的硬指标,分解到各地区。
据王克回忆,在今年6月举行的研讨会上,地方官员向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频频提问。他们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基础碳排放量的统计与检测方法;第二,中央与地方如何分配财政投入;第三,是否存在可以学习的现实案例。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顾朝林教授看来,这些都是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就像“做生意之前要摸清家底、算好账”一样。
事实上,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试点中的五省八市,还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至于财政投入是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任务中20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看齐,目前尚无定论。
“做好基础性工作,能比‘神七’上天还难吗?”顾朝林反问道。
一些城市的规划小组还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甚至在方案上也部分照搬“十一五”中的节能规划。
但类似于通过大批淘汰落后产能而减排的方式潜力并不大。仅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各省累计淘汰的小火电机组已超过1000万千瓦,这一规模超过了英国全国的火电装机容量。“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王克说。建设低碳城,绝对不是政治任务,而是一种责任
“大家都想建设低碳城市绝对是好事情,但不要把它当做是政治任务,而要视为一种责任。”作为中国最早研究低碳城市的学者之一,姜克隽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宣扬低碳城市的意义,那就是创造宜居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在新能源经济领域实现我国技术上的后发优势。
而事实是,不少地方官员将低碳城市的建设目的视为“为气候谈判服务”。在一些研讨会上,有些官员经常会借用我国代表在世界气候谈判大会上的发言词,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作为开场白。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曾举行过一次研讨会,听取一些地方负责人预估的减排目
标。在讨论过程中,各省份代表均以其他省份代表的主流减排目标为参照,有的将目标从30%增加到了40%,也有的从50%减少到了45%。最终,几乎所有代表的意见都趋同于45%,这也是我国承诺减排目标的上限。
“每个城市资源禀赋都不一样,有些城市应该更激进,有些城市则太激进了,缺乏科学性!”一位专家评价道。
今年,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帮助贵阳市制定了一份《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规划》。而在东部某发达城市举行的一次规划研讨会上,王克发现,该市给出的规划方案,居然大部分抄袭自那份贵阳的行动规划。在提评定意见时,王克没好意思写明抄袭,只是委婉地表示根据该城市的发达程度,已经“不需要再延长产业链做深加工了”。
在姜克隽看来,城市建设主政者应该转变思维,“低碳不是包袱,是财富”。
去年,他到斯德哥尔摩开会。在清晨,他发现大批市民自发骑车上班,原本的两条机动车道一条变成了自行车道,剩余的也以公交车为主。姜克隽忍不住掏出相机拍下了这一幕。他告诉记者,这座古城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个决策环节都必须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目前斯德哥尔摩已经实现了1990年基础上的25%二氧化碳减排,并计划在2050年成为零碳城市。
近日,一则来自北京近郊怀来县的新闻吸引了姜克隽的注意。新闻中提到,一条大街改造后全长4260米,车行道宽度24米,道路档次大大提高。今年年初,这座城市提出了要在经济开发区内建起新城,打造成中国第一个零碳城。
“太宽了!”姜克隽连连摇头,在他看来,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建这么宽的大街走的还是“建汽车城的老路”。
11月29日,记者回访了这座“零碳新城”。除了一座占地7000平方米的两层生态新城规划馆外,这片方圆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荒草丛生。
而在展馆西侧那一排银白色的太阳能路灯下,那块印有“零碳城”字样的巨幅围墙式广告牌也已悄然撤下。
钱江晚报:低碳城市不是时髦“头衔”
庄贵阳
2010年12月03日11:11来源:《钱江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中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很高,都希望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要有科学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实验室。实践证明,通过有意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风险,促进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向低碳城市转型已经成为
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即便是在缺乏国家政策和承诺的情况下,世界上很多城市和大都市地区正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一座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前列,开放、宜居、宜业并具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应对调整能力。
城市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存在巨大的责任,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就必须把城市有效整合进来,就必须让资金、技术、政策以及社会意识等诸方面在城市层次上得到全面有效贯彻。
低碳城市虽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理念,但离我们并不遥远。(庄贵阳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来论:“低碳”不仅是标签
2010年12月03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新闻背景:目前,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低碳”不仅是标签
“低碳”,的确是城市发展应该追求的目标。百余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对节能、环保型发展之路的迫切要求和积极探索。然而,“低碳”不应仅是标签,而应是城市建设时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减少碳排放的行动。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明确“低碳”的内涵。如果不知道城市碳排放的基本构成,不明白能源、生产、消费和生活在城市碳排放中的权重,一边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一边换几个太阳能路灯、修几栋低排放大楼,“低碳城市”难免成为形象工程。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权威机构研究制定“低碳城市”标准,需要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进行测评和认证,使“低碳城市”真正可量化、能操作。否则,“低碳城市”将可能沦为空喊口号。
第二篇:中国城市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在国务院参事等领导的关怀下成立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已与山东德州、湖北大冶市等地方政府达成良好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推动低碳产业的节能、降耗、减排;致力于推动行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推动行业自律,协助政府对低碳产业发展实行监督和管理,向政府反映行业分会的意愿和要求。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相关行业政策提供依据,支持行业分会及行业分会成员的发展,打造中国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政府、企业、专家、研究机构、资本、媒体多赢的品牌产业平台。
为了贯彻和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由原国家部委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社团和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媒体人员组成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非盈利组织机构,以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为宗旨,以“共建中国低碳”为目标,打造中国官、产、学、研、资多赢的品牌产业平台。主要任务与职责
1、协助理事会企业单位政府高层公关;国家项目资金及专项资金审批,例如家电下乡、企业信用评级、纳入商务部重点推荐名牌出口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报批、中国驰名商标申请报批(国家工商总局)、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富民强县审批(政企联合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审批、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审批、环保部民用核设备安全许可认证、节能惠民工程、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中国低碳品牌申请报批、中国节能环保品牌报批、中国低碳企业、低碳环保产品、低碳节能建筑报批、太阳能光电应用财政补助资金、节能项目审查评估、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品牌、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名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资金报批、环保部中国环境标志(十环标志)认证、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上市运作、法律援助、择机安排国家及部委领导莅临企业视察等
2、组织理事会企业单位开展“碳交易”--CDM或PCDM项目,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维护会员企业的利益,协助联盟理事会企业单位危机公关
3、定期邀请欧盟25个成员国、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及国外采购商举办行业进出口洽谈交流会
4、每年评审编制《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品牌》、《重点推荐行业出口名牌》向联合国采购司、欧盟25个成员国、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国外采购商以及欧盟商业联盟、印度商会、非洲中华总商会、英国商会、日本商会、美国商会、韩国中华总商会、俄罗斯中国总商会、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盟、加拿大中华总商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菲律宾华商总商会、坦桑尼亚农工商会、埃及亚历克山大商会、开罗工商会、埃及出口促进中心、埃及商会联盟、埃及贸易发展中心、苏丹商会、利比亚班加西工农商会、利比亚的黎波里工农业商会等欧盟、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商会组织团体及其会员企业推荐
5、进出口:每月从驻国外205个商务参赞处(亚洲地区39个、西亚非洲地区66个、美洲大洋洲地区48个、欧洲地区46个、国际组织4个、港澳2个)、联合国采购司、开发计划署,我会汇总国外各行业进口采购信息、项目招标信息、项目投资信息进行发布
6、城市投资考察:每月举办1~2次城市投资考察活动,促进企业家与城市主要领导面对面交流,共享城市发展商机。优先推荐理事会企业单位负责人陪同国家领导人出国考察作为随团企业代表成员
7、外交官联谊会:每年4月份,邀请各国驻华大使(每次100位左右)、我国前驻外大使(每个国家1位)与相关会员企业家在人民大会堂欢聚一堂,共谋合作
8、投资全球行:每年举办2~3次财富全球行活动,带领会员企业家走出去开展系列经贸合作活动,届时将邀请所经考察国家政要出席
9、企业融资:整合各类投资家,为会员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机会,常年进行会员资本与项目对接,以及上市咨询促进工作
10、高端沙龙:每月将举办1~2次国内外政要名流小范围高端聚会活动,为相关会员企业家提供小范围合作对接机会
11、慈善环保公益:开展慈善环保公益事业,整合各界慈善家进行慈善环保公益行
12、咨询平台:协助企业进行土地、矿产等项目评估、竞标,卫星城市(卫星都市)开发建设
13、加强行业自律,组织政府代表团进行行业调研,优先考虑理事会企业单位作为政府代表团调研考察企业;编写调研报告并提供给相关政府部门,部分内容免费提供给会员单位
13、沟通政府及有关部门与企业的联系,针对行业政策制定调研,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政策
14、组织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展览会、招商会、产品推广会、研讨会、论坛等各种形式的会议,搭建政府、专家、企业、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高端平台
15、组织与同类型组织的国际交往,安排会员对外经贸考察,提供项目投、融资机会,优先考虑副理事长以上级别单位
16、推动和建设绿色的创新型集约低碳工业园区,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生产集约化、清洁燃料供应集约化、三废治理集约化,促进联合会成员互惠互利的资源共享,促进行业与相关产业的和谐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17、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建立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基金。
18、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同世界各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相关组织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联系、组织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
19、加强成员的对外宣传,建立联合会成员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
20、为成员提供信息、法律援助、咨询、培训等服务;围绕产业的发展开展咨询,举办研讨会、论证会、推介会、展览会;创办《低碳产业》会刊;组建俱乐部和沙龙;组团参加国内国际行业展览会和博览会。
21、开展宗旨所允许的其它活动。
咨询电话:010-62819750 邮箱:ditanyjy@126.com
第三篇:“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更是国家政策执行和目标实现的基本单位。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开展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1.0%,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52%。继“十一五”之后,国家对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设定了新的战略和目标。因此,中国城市面临多重任务:实现国家战略中的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速增长,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日益突出的住宅、交通、环境和卫生等基础设施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那么,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政府部署了哪些重要的节能减排政策?这些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城市如何在新局势下结合自身优势部署经济绿色增长和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城市探索低碳解决方案应用的经验是什么?
2010年气候组织发布了旗舰报告《中国的清洁革命III:城市》,分析了中国城市在探索低碳和绿色转型过程中的进展。2011年,气候组织通过与南方报业集团合作“城市低碳行”系列活动,深度调研东部城市杭州、中部城市武汉、东南沿海城市东莞和西部城市喀什,试图通过回答上述问题,理解和分析中国城市在低碳发展领域的最新趋势和有益经验。我们发现:
国家目标强化,布局紧凑。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新能源利用目标通过各部委政策文件得到强化,彰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以试点来带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方式得到更充分的部署。
地方区域发展,各有突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分配给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以不同的节能目标。如东部发达地区节能目标18%,中部地区16%,东南沿海开放地区18%,西部地区10-15%不等。各区域结合国家政策,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各有侧重地部署了本地的低碳发展和转型战略。
东部城市杭州——注重民生和谐。杭州市常住人口年人均GDp达6.8万元,已步入中等发达经济水平,因此更加注重城市品质和民生发展。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为杭州市公共交通出行贡献了8%的出行率,与公共交通的无缝链接和易租易还系统使日均租用量达25万人次,而商业化开发使项目
基本运营平衡,并深受市民认可。在电动汽车应用方面,杭州市通过电动出租车示范、给予私人购车补贴、推广私人租赁、以及支持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应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中部城市武汉——转变发展两型。武汉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城市。工业城市武汉在“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仍然是产业转型升级。东湖开发区被升级为国家级创新示范区,为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培育提供契机。两个区域能源中心在东湖开发区的应用为区域能源管理积累了经验。武汉市在碳交易领域的先试先行也正在为其赢得碳商机。
东南沿海城市东莞—世界加工厂升级。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年人均GDp达6.6万元。东莞以发展加工贸易业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外向型典型,成为世界加工厂。东莞经济转型中通过资金、技术和政策及试点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支持科技创新,培育产业战略转型的重点。东莞城市化率较高,已经没有合适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东莞在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焚烧发电厂的建设运营方式、以及建设标准等方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经验。
西部城市喀什——探索跨越式发展。地处新疆的喀什人均GDp约2.2万元,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喀什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文化历史古迹及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喀什今天思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命题。旧城改造项目将文化历史传承的思想纳入其中,探索喀什在跨越式发展中的可持续理念。在五大国际通商口岸中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本地化、以及金融服务和旅游业,为喀什跨越式发展中的绿色定位提供了机会。
以上案例跟踪为探索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广泛意义上的经验借鉴,包括政策体制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创新、金融体系的介入方式等。这也是气候组织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并行过程中如何有效纳入绿色低碳战略的成果。气候组织“中国再设计”项目将继续携手更多的中国城市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和推动城市更积极和有效地实践绿色低碳的转型。
第四篇:我们发展的未来-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规划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低碳城市的认识
自低碳概念提出以来。各方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都较为热衷,而低碳城市相对还处于研究初期.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理念推广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控制碳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应该首先关注人口、产业大量聚集的城市地区,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城市,这里是近现代人类工业文明的“结晶”.也是人们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消耗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头所在。因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建立发展低碳城市的模式,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低碳城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夏垄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刘志林、戴亦欣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应当被理解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
(一)低碳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系统,需要规划、建设以及政策、制度的推动:
(二)低碳城市是生产、消费的互动,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是重点:
(三)低碳城市是城市循环经济的一种形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率、高效益、高循环为主要特征。
可见低碳城市理念涵盖着能源技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政策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革新。
二、低碳城市规划定位
低碳城市建设要求对城市建设和碳排放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只有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其理论基础,明确低碳城市规划内涵、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中。当前,低碳城市建设实践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
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低碳城市规划是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低碳理念及技术与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对城市进行空间和发展时序的制度性安排,通过相关可以有效发挥规划的综合引导作用,通过明确城市低碳发展目标,识别确定低碳发展任务,提出具体保障措施,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三、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低碳城市规划编制框架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需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针对不同地区在功能、开发强度、建筑和空间形态方面的差异,提出各地区在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方面实施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的规划设计对策。其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重点在于构建适合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揭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提出:
(1)在区域规划层面,应注重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巨型城市”;设计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的大都市空间结构;用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来组织功能性城市区域;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2)在总体规划层面,应综合考虑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及固碳措施。
(3)在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层面,应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对策。
(二)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如美洲发展银行FernandaMagalhaes 等认为城市形态影响了城市的能源消费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和街区结构、大小、密度,以及土地利用模式、交通模式等均影响了城市的碳足迹,并通过对巴西首都Brazilia和东南部的Curitiba 两个城市燃料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发的Brazilia 相较于适度密度开发的Curitiba,在城市运行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能量。
(2)合理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日本学SachihikoHarashina 通过对比东京大都市区与纽约都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认为低碳的城市结构应是多核心的。潘海啸、汤锡等认为低碳城市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应坚持5 个导向原则:步行导向发展>自行车导向发展>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形象导向发展>小汽车导向发展;低碳目标下的区域规划应采用“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且强调区域公交网络与区域空间布局模式相适应。德国的Reiss Schmidt 在研究“慕尼黑应对气候变化集成战略”时,针对城市结构方面强调:①紧凑、城市性和绿色聚落战略;②高密度化发展、宗地再利用的“内向积聚”;③住房、工作、休憩和购物多元功能构成的混合利用搭配;④建设近距离出行城市,如公共交通方式、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高可达性;⑤突出以“高密度、低高度”为特征的场所;⑥突出包括公园、袖珍公园体系在内的绿带。
(三)低(零)碳社区建设实践
关于低(零)碳社区建设理念,全球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英国政府及地方政府部门于2006 年颁布了“零碳住宅”政策(Zero Car-bonHome)。其政策目标是从2016 年开始,所有在国内建造的住宅都要达到“零碳”标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共同发起“一个地球生活”活动,旨在让可持续的居住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易行、有吸引力,并提出社区开发建造时需遵守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的交通体系等十项原则。
关于低(零)碳社区(城市)的实践,全球已经有部分成功案例,如1980年竣工的丹麦Beder 的太阳和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以太阳能和风能作为主要能源。再如英国伦敦南郊的BeddingtonZero Energy Development(BZED),占地1.65hm2,将众多节能减排的措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我国天津的生态城和以低碳技术创新为特征的阿联酋的Masdar 城。
四、低碳城市规划的手段
建设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则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一)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二)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三)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五、结语
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实践与方法,笔者认为首先应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法定编制体系 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是低碳城市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总体规划层面,要以“低碳城市 作为规划项目的发展目标之一,相关低碳构思主要体现在:城市布局的方法主要是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居住用地开发,交通枢纽引导城市服务业发展,同时促进周边用地的混合发展,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促进交通减量和城市运行减碳;在能源利用方面,提出能源结构调整 促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碳氧平衡分析 提出生态固碳措施等。在控规层面.要在相关低碳构思中体现并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产业减碳策略;以紧凑集中为导向的混合布局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系统,以扩大碳汇为导向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以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等。并通过低碳的目标体系和控制指标体系 来具体指导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寇有观.建设低碳城市,促进科学发展[J].中国信息界,2010,(3):22-24.
[2]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1-6.
[3]罗巧灵,David Martineau.美国交通政策“绿色转型”、实践及启示[J].2010,(9):5-10.
[4]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1-7.
[5]顾朝林.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J].城乡建设,2009(11). [6]李丹.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城市规划政策与管理[D】.长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来源:中研智业集团
更多信息请关注:@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 @陕西中研智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五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 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还有人不懈于发展低碳经济,认为这会降低生活品质。大房子、私家车、空调,你用哪一样不是要造成碳的大量排放?这也确实是一个事实。尤其是在大学校园或者企业大楼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的碳排放量非常惊人。然而,不能因为对现状的担忧就放弃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低能耗舒适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的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当然这个有些遥远。中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做法就很值得肯定。从北京到天津,乘坐公共交通只要半个小时,何必浪费时间自己开车呢?私家车扎堆在公路上还容易引起堵车。其他地方也一样,可以使用公共交通的时候使用公共交通,生活品质不受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低碳。
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一说到低碳经济就是先进技术,新型能源,成本太高了,难以实现。其实这句貌似很有道理的话是不正确的。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关系到中国能否在这场经济竞争中成为领跑者至少不是落后淘汰者。石油的能源地位已经俞渐式微,今后是碳生产率竞争的时代。中国有些地区为了减少成本,图当前一些蝇头小利,继续进行粗放式的低水平生产,这对我国产品、产业和经济的竞争力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就有被排斥出世界经济主流的可能。产品没有人买,生产就难以持续。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有重要的关系。
还有人说,低碳经济虽好,但是太遥远,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还没有发展到低碳经济水平,等到了那个水平再说。这也是应该批判的一种“怒气不争”的观点。低碳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爱护环境的、保护生态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比如,关闭小水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尽可能消费低碳产品,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等,使用节水龙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碳经济的范围之内。低碳经济不遥远,就在生产生活中。
另外,美国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也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极大的压力。美国的这项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征收碳关税。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可以自由收取,一顿碳在10到70美元之间。【2】最严重的是,美国必然会以他们的标准进行征税,而世界上只有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设备才可以符合这一严苛的碳排放标准。因此,中国若不加快步伐发展低碳经济,通过技术革新和新能源利用提高低碳经济竞争力,结果有两个,一是向美国出口,支付高昂的碳关税;二是不向美国出口,失去美国这个有力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总结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高能源利用率。这是现阶段在中国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尤其是在建筑、交通、重工业领域尤为重要。
二、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比如在我国的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加大太阳能的使用力度,目前已经有保定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先行者;交通工具以生物燃料、电力为动力;农村开发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三、正确引导消费行为。征税是一个很好的抑制消费、引导消费的做法。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征税,迫使其节省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力争最大的收益。对于个体的消费者,试行征收碳排放税,规定超过一定数额的碳排放量要交税。那些住住大房子、开私家车的人群在高碳排放量高成本的情况下会有所收敛。另外,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非常严重。很有特点的一个现象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大多数是公车,空调集中安装并且肆意使用的也在办公大楼。所以,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公共消费讲求低碳话,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政府要率先做典范。
四、在高校加强低碳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加大低碳经济科研力度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更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技术,新方法诞生的重要阵地。政府要在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开展低碳经济人才建设,加拨科研经费,鼓励高校学生发奋创新。
五、加强国际合作
国外在发展碳社区,低碳城市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对我们的低碳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是要用行动去践行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收到种种限制、遭受国际贸易壁垒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只有随着经济潮流向前,才能在新一轮的经济挑战中成为弄潮。
参考文献:《什么是低碳经济》,中国低碳经济产业联合会官网; 《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经济学基础》『美』布拉德利·希勒。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