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的爱情观差异及其内涵

时间:2019-05-15 09:4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倾城之恋》的爱情观差异及其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倾城之恋》的爱情观差异及其内涵》。

第一篇:《倾城之恋》的爱情观差异及其内涵

浅谈《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差异

及其现实内涵

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班级 汉语言文学3班

姓名 陈 宏

学号 201230010301 浅谈《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差异

及其现实内涵

陈宏

(湖南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要:《倾城之恋》从题目讲,就注定一个悲剧。而小说的题目,本来就是对这个“恋”字的极大讽刺。而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从一开始就没有相符的爱情观念。一个是自私、精明的破落望族的大小姐,一个是风流、浪漫的腰缠万贯的花花公子。他们之间的爱情,不是心灵的契合,而是一场博弈。本文试从身世背景、人物内心及爱情观念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场爱情悲剧,并讨论这场爱情悲剧背后的现实折射与哲学内涵。

关键词:身世差异;爱情观;无爱之“恋”;荒诞感

’Love in a fallen city’,Love tragedy caused by

discrepancy of love view

Abstract:’Love in a fallen city’, from the title, it is destined to a tragedy.And novel subject, it is a mockery of the word “love”.And a white tassel and Fan Liu original hero from the beginning, there is no consistent concept of love.One is selfish and shrewd a rundown family big miss, is a romantic, romantic, wealthy playboy.The love between them, not the fit of mind, but a game.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backgrounds, characters and inner love concept from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the love tragedy, and discuss the social issues behind the love tragedy.Key Words: Love view;love without affection;Sense of the absurd

一、身世之别

小说《倾城之恋》围绕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人的情感斗争展开,由调情游戏转为世俗生活,而其归因却不是缘于情感的终结而是外界力量的强势压迫———港战的爆发。而乱世中的身世是差异可以说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观的差异之起源。白流苏出身于一衰落遗老家族,后嫁入衣食无忧的夫家,本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可惜丈夫败家。离婚回家后,却遭到家人的欺侮和排挤,白三爷在花光了她的钱之后撵她走, 四奶奶骂她是扫帚星, 庶出的七小姐恨她夺去了别人介绍给她的男人。就连她的亲生母亲白公馆的老太太白老夫人, 也只是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

相反,范柳原是一个英归华侨,南洋巨商之子,名下有很多处产业,可谓是家财万贯。而他又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专门拈花惹草,勾引女性,谈所谓“恋爱”。其实是“恋”而不“爱”,到手之后便抛开,再去找新的女友。

白流苏生活的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式家庭,从家中的布景就能窥探出一二来。白公馆充满了老式气息, 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贵族之气的凝聚。这里有珠罗纱帐子、红木大床、白团扇, 有刻着绿泥款识的紫檀匣子、珐琅自鸣钟、金色寿字团花和朱红对联, 有攒着私房的老太太、摇着扇子的少爷和穿着旗袍的小姐。在这种家庭下成长出来的白流苏,终于难以跳出这个圈子。而范柳原的身世虽然在小说中没有详尽的概述,但从其倜傥浪漫的行为来看,他所受的教育,更多是欧美的自由之风气。如此的身世之差异,造成的就是他们在面对爱情时态度和立场的决然不同,所以只有“倾城”才能使他们最终走到一起。

二、恋爱心理与爱情观念之差异

在白流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旧上海破落望族女子的特点——她隐忍(因为长期的家庭等级观念压抑),对哥嫂的无礼只是报以泪水,独自无奈;她聪明——一眼就识破了徐太太及后来范柳原让她去香港的意图;她自尊——不愿意做下等活,不愿意放下名门淑女的身份,以及当范柳原说“无爱的婚姻相当于长久的卖淫”这种话是愤怒地打了范柳原一个耳光。同时她又冷漠——前夫的死她丝毫不悲伤,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悲伤,几乎是对陌生人一般。即是这段婚姻是失败的,且可能成为哥嫂把她送回婆家的理由,但对于曾经名义上的丈夫,这种表现无疑是过分冷漠的;她是自私的——她迎合范柳原,完全不是因为爱情,而是要“出尽胸中这一口恶气”。

其实出气倒是其次, 寻找衣食归宿才是主要, 为此不惜以后半生作赌注。白流苏先是与范柳原曲意周旋, 待发现范柳原并无娶她之意后, 便毅然回到了她再不愿踏进半步的白公馆。虽有要挟范柳原之意, 却也带着清白做人的志气。然而, 这一行为却成了他们的关系的转折点。她既抵御不了家人, 也抵御不了自己。其实, 与其说白流苏是屈服于家人和范柳原, 不如说是屈服于她自己。她既不能从感情上深爱范柳原, 也不能离开范柳原。

范柳原,本是为宝络介绍的,却阴差阳错成了白流苏的“归宿”。他原是“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男人,却与一个离婚女子相伴,婚姻是他纨绔不羁的终结,至此英伦血统的华侨身份与相貌英俊的优秀条件都不再重要———“柳原现在从来不跟他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从特点上讲,首先,他很精明——无论是他推脱掉白宝络的婚事,借口请流苏来香港,还是之后和流苏的爱情博弈的种种,无不体现出范柳原的精明与世故;再次他很懂得讨好女性——他会指着一面短墙对白流苏许下纵然文明毁灭依然要在此相见的“墙下之约”、他先讥笑流苏穿得像药瓶,又转而说“你是医我的药”;他向往浪漫主义爱情,于是会在晚上打电话让白流苏看窗外的月亮,会对白流苏说很多幼稚的傻话。

从小说整体情节观之,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是“无爱之恋”,结婚动因非为感情的契合,两人独处时常让对方甚至是自我分不出真假,他们不了解彼此是否真心,这层困惑心理始终搅扰着他们。“斗争是动人的,因为他是强大的,而同时是酸楚的。斗争者失去了人生的黑恶,寻求着新的和谐。”①

三、《倾城之恋》体现的现实折射与哲学内涵

张爱玲曾说过“《传奇》里的人物和故事,差不多都‘各有所本’的”②,《惘然记》中也写道:“写小说的间或把自己的经验用进去,是常有的事。”至于细节套用实事,往往是这种地方最显出作者对背景的熟悉,增加真实感。作者的个性渗入书中主角的,也是几乎不可避免地,因为作者大都需要与主角多少有点认同。验证了张爱玲注重“接近事实”的小说写法“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小说带给人的不止是情节享受还有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故而小说与现实不可分割。张爱玲又擅长勾勒女性角色,角色的诸多成分里阐述了她 ①② 《自己的文章》,张爱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张爱玲1971年受采访时所说 对时代女性的。

张爱玲几乎所有的小说基调都是“无爱”、“荒凉”的,致使许人以为张爱玲消极避世,对此笔者不予苟同。“我向来喜欢不把窗帘拉上,一睁眼就可以看见白天。即使明知道这一天不会有什么事发生的,这堂堂的开头也可爱。”①“多少总受了点伤,可是不太严重,不够使我感到剧烈的憎恶,或是使我激越起来,超过这一切;只够使我生活比较切实,有个写实的底子;使我对于眼前所有格外知道珍惜,使这世界显得更丰富。”②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诸如等等都背离“无爱”,或者是另一种可能性:对爱的需要。

张爱玲描绘的男女情爱成了“无爱的精神荒原”,在感情与现实冲突下,人类回归到最原始的无助,人之渺小之无力把握是本作品中重点突出的一个思想观点。小人物的力量之卑微,旁观者仅能怜悯,因为外界的力量总能绝对性地压倒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外界力量”放在小说《倾城之恋》中是战争,放在当代则是快速的社会节奏。张爱玲以女性独特的视角,以敏锐之心洞悉男女间的情感实质,揭露了人性的可悲却又无奈,感情的虚假却又迷茫。

范柳原与白流苏都是现代人。他们生活在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之中, 有着现代人的情趣和追求。就连那种感情游戏, 也显现着现代生活的特征。然而, 战争的烽火使历史出现了惊人的倒退。时间仿佛又回到了远古, 人也置身于那天玄地黄,宇宙洪荒的时代。范柳原、白流苏们蜕尽了现代文明的痕迹, 只剩下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食、色于人,古人早有论述。撇开礼记不论,孟子的食色,性也,就是对人的基本根性的高度概括。张爱玲使现代人退化到只剩了饮食男女的人之初, 实在是别有深意。在这里, 人与历史是同位一体的。作品中那堵显得突兀的灰败的墙、前面提到的死的城市里那三股虚无的风、墙下风中的那两个人, 构成了一幅宇宙洪荒的图象。遗憾的是, 这不是创世, 而是末世, 是历史进程中的文明的倒退。这堵墙, 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了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 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 什么都完了烧完了, 炸完了, 坍完了, 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 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范柳原于盛世时的这番话, 不幸成了哲学家的谶语。当小人物与历史的大环境对抗时,我们看到的是不可抗 ①② 《流言》,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流言》,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拒的自我的丧失和人生的荒诞。

[参考文献]

1、《倾城之恋》,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版

2、《流言》,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3、《易经全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

4、《自己的文章》,张爱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朱栋霖等主编,2007年1月版

第二篇:《倾城之恋》读后感 一本书带给读者的爱情观

《倾城之恋》带给读者怎样的爱情观?

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的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

但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濡以沫、生死相依。

可是当今的和平年代,再没有一座城的倾覆,来成全我们爱情中极致的真诚。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恋爱的双方更多的是考虑工作、住房、存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爱情逐渐被商业化,更像一场交易。是啊,作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没有了经济基础,精神层面上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不切实际,一如小说中那苍白、模糊的月光。

物质是基础,但超越物质的,是精神。爱情属于精神范畴,因此它应该有高于物质的追求。这个时代,我们并不缺物质,我们缺少的是内心的宁静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爱情本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体验,可如今的爱情过多地披上了功利的外衣,以致面目全非。爱情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没有钱哪里来的爱情。天天花前月下,那是电影!人得本质是吃喝拉撒睡。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就象空中楼阁,门外窗帘,只能中看不中用,不幸的是以上可能就是如今大多数人的想法。

很多商人说爱情和婚姻不过是一种交易,虽然看似无情,却也不无道理,只不过有的人用真心换真心,有的人用青春换财富,有的人用美貌换权势。这个社会有他的规则,我们不多做评论。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尽力回避不能忍受的,所谓“趋利避害”也未尝不是幸福之道。没有面包但爱情却仍然能够存在,只不过、没有面包的爱情往往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不过!只要两人有信心、有毅力去努力、去拼搏奋斗、那么,两个人就算现在再穷,以后幸福和财富总会光临的。

第三篇: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

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我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不知道,那么持才自傲,那么自怜自恋的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传奇有这样凄凉无奈的收尾? 在我的心中,民国初年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从来是属于60 年前的上海的。所以我怀疑这世上根本就存在过两个张爱玲!写《金锁记》,有着《倾城之恋》的张爱玲早在50 年前就已遁去,唯留一个凡俗的怪僻女人张爱玲在认识间忍受那个绝世才女的所有爱恨情怨!

文学史上的奇迹

张爱玲迷恋上海,也成名于上海,她的情感之花闪烁在上海,离开了上海的张爱玲如无源之水,终于枯去。我想当年的那个张爱玲多半是死于窒息,因旧上海的一去不返,触摸不到上海气息的她,香魂一缕随烟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上海(旧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十里洋场上,倩女香魂,杂夫走卒,并行不悖地游荡着,就有了很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上海成全了张爱玲,而客居上海的她也做绝了上海人!事实上拥有过张爱玲的旧上海到底沾了张爱玲多少的光,恐怕也无人能说的清!据傅雷的文章,“当时张爱玲仿佛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除了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外,读者从没切 实表达过意见。”青年女子张爱玲一夜成名上海滩,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奇迹在 中国并不算希奇,可都没有好下场,”傅雷一语中谶,他说“但愿这句话永远不要扯 到张女士的身上”,可天不由人,张爱玲终于也成了奇迹的陪葬,终生为她的才情 所累!

翘首回望,人生都是充满故事的。或是轰轰烈烈,抑或平淡无奇。但毋庸置疑的是,张爱玲却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迹,闪烁着灵异的光辉,似乎世间的光芒只为衬托她的存在而存在。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傲骨旷世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她的一生足矣!

终其一生,她的文章风格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气息的笔调下。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一份凄凉。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却达到了她人生中最辉煌的巅峰时刻。她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完美的结局。但是,她却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情怀的眷恋与不舍。

两颗紧紧相依的心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一个离婚居家的女子。但她遭受哥哥们的欺骗散尽钱财,遭受嫂嫂们的热嘲冷讽忍气吞声,遭受母亲的忽视寂寞生活。但是,她却遇见了范柳原,一个年轻英俊、机灵狡猾、肆意挥霍的花花公子。从此以后,她在情感纠葛之中奋力的挣扎。

有时,相遇就是一种缘分。然而,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千千万万中缘分中的一种,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可是,恰恰是这次的相遇却成全了一段完美的爱情。虽然过程艰辛,但结局却是唯美的。

流苏,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可是,在民国二三十年代,一个离婚女子再婚可以说是件丢脸的事情。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她已是一个残花败柳,不符合人们心中所期盼的标准形象。这无疑之中使她再婚道路充满艰辛却又不得不谨慎。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之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当白家让宝络与范柳原相亲时,他看上了白流苏。但他给流苏甜蜜的同时,却又给了她痛苦。他让她只做他的情妇而迟迟不肯娶她。于是,一幕幕的情感几度纠缠。他为了满足生活的空虚,而她却为了生存。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然而,香港之旅却把两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了…… 在浅水湾的高墙下,他对她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那时候我们在这墙根底下遇见……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来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这倾城之恋正如书中所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都颠覆了……”这也许是人性最初的纯洁。没有利益纠结,有的只是两颗紧紧相依的心。

“倾城”很美却不美

《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的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男人占主动和支配地位,但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

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们看到的所谓“倾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相貌或仪态而产生的忘忽一切的爱情,却成了表述香港这座城市沦陷的状态。从这个词被恢复意义这点来看,张爱玲对现代爱情(相对而言)的描写本质上是对传统爱情尤其是传奇故事的颠覆。女人即使有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为之倾城的魅力,或者说,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对女人的美产生“倾城”感的男人,甚至从来就不曾有过,“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这种思想的点睛之处。是啊,传奇里的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我们艳羡。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纯粹的高尚的爱情,功利与算计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与行事逻辑,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所以,张爱玲笔下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写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这些人和事虽然很俗,但却很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却突然失语,因为那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表演。

流苏和柳原未尝不想追求纯粹的爱情,当流苏听到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时,一定会产生不顾一切去爱的想法,但作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很难享受到那种纯粹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多种因素中寻找所谓的平衡。年近30且离了婚,在娘家受尽欺辱的白流苏在爱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怀,能从“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里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杀出来,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经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对于爱情已经没有了梦想和憧憬,“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爱情就是为了结婚,结婚就是为了有一张长期的饭票。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在这种讨价还价的爱情背后,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基本不会落在我们头上,即便“有这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恋爱的双方更多的是考虑工作、住房、存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爱情逐渐被商业化,更像一场交易。是啊,作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没有了经济基础,精神层面上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不切实际,一如小说中那苍白、模糊的月光。

有人说这是张爱玲小说中唯一的喜剧结尾,也许吧!至少两个人最后走到了一起而且总的说来这篇小说的色调并不十分阴郁,但是我总觉得这个结尾还远远不是一个结尾。

白流苏内心现实的描写

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少女怀春时极度向往的,一段感情若能在有生之年倾尽所有,换得终身守候,也是众望所归的。或许生活本身很多时候就如同一个剧本,一不小心,自己便沦为了悲剧。尤其凄惨的是,还要自欺欺人地昭告天下,这便是我们此生冉饱满不过的完美结局。

第一次见范柳原:“范柳原真心喜欢她吗?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她的眼睛里,眼泪闪着光”

决定去香港:“流苏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领着他们往破落户的路上走。流苏的手没有占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

比较经典一段是范柳原半夜给流苏电话论及爱的话题,仅选流苏的一段:“流苏沉思了半晌,不由得恼了起来道:“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着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柳原冷冷地道:“你不爱我,你有什么办法,你做得了主么?”流苏道:“你若真爱我的话,你还顾得了这些?”柳原道:“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流苏不等他说完,啪的一声把耳机掼下了……”

第二次到香港:“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禁不起老!于是她第二次离开了家上香港来。这一趟,她早失去了上一次的愉快的冒险的感觉。她失败了。固然,女人是喜欢被屈服的,但是那只限于某种范围。如果她是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与魅力所征服,那又是一说了,可是内中还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

和柳原在一起,思考未来的生活:“在这里她可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持家”吧,她根本无家可持,看管孩子吧,柳原根本不要孩子。省俭着过日子吧,她根本用不着为了钱操心。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月?找徐太太打牌去,看戏?然后渐渐地姘戏子,抽鸦片,往姨太太们的路上走?她突然站住了,挺着胸,两只手在背后紧紧互扭着。那倒不至于!她不是那种下流的人。她管的住她自己。但是……她管得住她自己不发疯么?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楼下品字式的三间屋,全是堂堂地点着灯。新打了蜡的地板,照得雪亮。没有人影儿。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空虚……”

结局或许只是开始:“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流苏蹲在灯影里点蚊烟香。想起四奶奶,她微笑了。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对流苏的描写是透彻而现实的,不论是二三十年代还是现在,女人的本性变化不大。而流苏代表着一类女人的本性。用了张爱玲形容流苏和柳原的话,“然而两方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美丽、精刮、矫情、自恋以及还有一点点对生活和爱情的感动和梦想,更多的是对吃亏的担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泛滥。矛盾而煎熬地生活着。张爱玲太过犀利和尖酸,爱情被描述成如此是写真也是接疮疤,可能揭得的是社会和女人的伤疤。

范柳原,也在矛盾和煎熬中生活,但他最担心的是女人不爱他。可能是一时的女人,也可能是一世的女人。因为吃过苦,又没有未来经济的担心,在国外长到,对母国有着对家的梦想和眷恋。梦想破灭后的自暴自弃是为了玩弄社会玩弄女人和玩弄自己。直到遇到流苏,对于他可能这真是个爱情故事。张爱玲对他的描述没有任何直接的评论和心里描写,而是通过场景中的语言描述塑造着这个人的个性。再回头来看看,倒是这个人是个纯真热情有梦想的人,他要流苏懂他,他要流苏爱他,他的目的应该就是这个。

冲破社会背景束缚下的爱恋

在《倾城之恋》中,从其社会背景看,一个离婚女子在社会上基本没有生存的余地。要么自甘堕落,要么结婚,只有这样才有生存的希望。白流苏坚持着封建的礼仪,她有自身的矜持,迟迟不愿面对范柳原。但当她多次遇到家人的冷漠与无情时,她便决定把范柳原当做生存下来的目标。张爱玲这样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为了摆脱这种现实的压迫与无奈,她刚从一个婚姻坟墓中解脱出来,却又不得不再次选择进入。然而范柳原给她只是暂时的精神慰藉,却不能给她一生的生存保障。面对这些,不得不承认人有时是很现实的。她,抓不到他的心。因此她便决定用她一生来做赌注。她甚至没有想过结局会怎样。她接受范柳原的邀请去香港旅游,为了出心中的恶气,更进一步是为了抓住今生唯一的一次希望。只因时间不会再眷恋她。

在张爱玲看来,所谓言情,不过在讲一场风花雪月的传奇,无情的言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爱恨离愁仅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记了对白的悲喜剧,静默中说与别人听,赚了别人的叹息,忘记了自己的眼泪,回头看看“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脱不了镜花水月罢了。

倾城之恋,顾名思义曰,坍塌之城的爱恋。一部倾城之恋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完美爱情的结局,更多的是对女性人生的思考。

在《倾城之恋》中,从其自身角度看,不可否认的是,流苏作为一个封建的女子,其本身的做法超越了封建礼教的防线。当她再也忍受不了丈夫的恶劣行为时,她毅然提出了离婚,然而这对于她的丈夫来说确实很震惊。从一个现代女性角度来讲,流苏意识到女性的存在。她学会了反抗,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独特的敏锐力与洞察力,一反过去小说古老模式,独辟蹊径创作出新的小说风格。她揭示了在民国时代的遗少们的腐朽生活及封建守旧的生活态度。从而,奠定了小说模式的新风格。她在作品中通过反映旧社会儿女的畸形心理,赋予作品苍凉的色彩,从而感悟到人生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的后半生即从她离开上海以后的日子,是孤苦寂寞的。纵便是才女,无回天的力,也只能长恨无歌了。这对于成名过早的张爱玲,恐怕是上天最大的无情了。有什么比失去胡兰成,失去上海,对她的打击更大的呢?从此,她的生命便随 时间无声吞噬,日日消耗,终于连死自己都无从安排。

文学史上,小说家自杀的很多,精神分裂的也不在少数。我想这些人至死还是 保留了一个小说家的自尊的。张爱玲没有自杀,其实她是有很多自杀的理由的--可她就是没有!这便保留了张爱玲的特色--这也更使我迷恋她的小说更迷恋她的 性格!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随天随命地走!我是个大俗人,她恣意张狂 地说。

熟悉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发现,张爱玲似乎很不愿她的人物意外死去,以至于 我们看到那些艳鬼般的女子总是没完没了地游荡来游荡去的,硬是要过完她的有也 无,无也有的时间!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本也就没有时间,即便偶然记着了,也与人物与故事没多大的干系!人物在游移而非时间在流逝,这本是世俗红尘中如 流苏七巧之人的生活,张爱玲傲眉一挑“俗人怎么啦”,从此俗人的文字风行上海滩,而那些悲剧女子终于成就了一段绝唱!

写到这里我顿悟:张爱玲在执着顽强地完成她自己的传奇!她真的从来就没有生死的观念界限,她也在梦幻游移之中!油尽自然灯枯,身死自然神亡,上帝在,何需以人工来了结生命这无常?触目惊心是世人看她的死去,“触目惊心”又何尝不是她的小说的结局?残酷悲凉的让你说不出话来?对,这就她想要的结局!万般无奈终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而已!无从悲悯,无需理解!--难道不是这样吗,古往今来,所谓的绝唱就是这样让你说不出话来!

或许这样说来用“长恨无歌”来形容张爱玲的后半生也显的牵强了。从来就无人能代言张爱玲这个传奇女子,她走过这个世界真的只为自己,“千万年,在时间的 无崖荒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碰上了,也没有话可说”,就连那句“咳,你也在这里?”也显的多余。

第四篇:《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

昨天刚刚看完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小说集,其中收入张爱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重要作品,包括《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十六篇中短篇小说。这个小说集实际上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小说集《传奇》的再版,重新起了一个名字而已。

这是我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小说,以前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这次终于在卓越买到了她的书,心理非常高兴。

这本书我看了有一个多月,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细腻!对人物形象、景致描写、动作描写都是非常的细腻,既细致入微而又不拖泥带水,让人看了对她想描写的场景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好像就在眼前一样。至于故事本身,我觉得一部分是反映的当时小市民的普通生活,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应该是张爱玲自身的影子在里面,还有张爱玲内心的痛苦挣扎,要是现在能够有一本张爱玲的传记小说看看就好了,如果不了解她本人,看她的小说有时候会有一些迷茫的感觉。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部小说的结尾,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她不给你一个固定的答案,都是让我们来自己想象的。我觉得这是她的小说最大的魅力所在!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2

前一个星期什么事基本都忙完了,舞蹈大赛也结束了,我们拿了个二等奖,挺高兴的!断断续续的、、终于有时间看更多的书了!而我又是助学金的受助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被分配到图书馆的光盘室工作,很开心!在那里基本都没什么事,所以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看书。

张爱铃的书一直是我想看的。这本书写了两个小说,十六个散文。 她的散文多取材于身边琐事,诸如时装雨伞,饮食男女,个人际遇,纷繁家事,都写得很有韵味独特。她这种近俗的态度,她对于人生的关怀,使人油然生出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这或许是她的作品令万千读者倾倒的'原因之一。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有:“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时间即是金钱,所以女人多花时间在镜子前面,就得多花时间在时装店里”……今天天气很好,去到光盘室,一拉开窗帘,阳光就一股恼迎面扑来。美好的周末即将来临!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3

“倾城之恋”是一个浪漫而又温文尔雅的名字,情节动听而又近人情,笙箫一般吹奏出流苏与柳原之间的浪漫往事,阐述了二人心中蕴出的朦胧的爱情观,一段生动曲折的传奇经历使流苏从一个封建腐旧的家庭迈向了上层生活的台阶,就在二人的爱情愈演愈烈的时候,张爱玲将笔锋用力一转,划破了纸页上写满了二人的故事,香港一战,人们全然忘却了那些所谓“浪漫”的往事,这犀利的一笔甩出了点滴墨水,见到窗棂上,浸破了那依旧上演着朦胧剧情的窗户纸,这薄薄的一层纸絮后,人们看到的是一对自私的情人沉溺于爱情而不顾国家安危,香港的沦陷,使流苏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爱情”、富贵、身份,但并没有使她的人格得到升华,她依旧是她,即使她认为她已是社会的上层人物,但她的思想依旧流转那个别了一把生了铜锈的'锁的腐旧屋舍内,她并没有走出来。她悄悄地燃起一息烛光,墙上的影子依旧是柳原的,她梦寐以求的那个男人,她终于得到了,虽然是被香港战乱影响后改变的柳原,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倾国倾城。

好一般生死契阔的倾城之恋!好一个旧社会的杀手作家——张爱玲!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4

对爱的极度渴望会衍生出对爱的极端怀疑。范柳原和白流苏其实都是看透世事的人,即便是看透,但骨子里对爱又存有侥幸,希望对方对自己是真心的,所以两个人不停地试探,总也放不下内心的不安全感。而在倾城的时刻,在这种外在的"极不安全”的客观环境下,却产生了对爱从未有过的“极安全”感,因为在这样的时刻,他们才感到真正拥有了对方,而且这种拥有和任何的外在条件无关。其实这两个人是“可怜”的.,可怜两个同样渴望爱的人,却对对方的爱如此质疑。而且,这个极端的客观环境如果又恢复了正常,那种内心的不安全感会不会又卷土重来?那么,新的一轮拉锯战是不是又要上演?真的不可知。

所以,喜剧的结局未必是真的喜剧,悲剧的结尾也未必是真的悲剧。喜剧往往蕴含悲剧的因子,平凡平淡的生活下能否不摧毁内心的爱,能否能延续彼此的真情,还是一个新的值得思索的课题。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5

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还爱得那么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我认为一个爱的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传奇也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倾城之恋》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与她的作品。她喜欢用苍凉的哲学\去创作,因为她认为苍凉\有启示性,揭示朴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笼罩着世纪末的荒凉感。《倾城之恋》又是她作品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倾城之恋》主要是讲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一段华丽的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倾城\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白流苏最终跟范柳原结婚,实际上更烘托悲凉之味。婚姻只是一种交易,体现了白流苏的苍凉的人生。《倾城之恋》的苍凉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当白流苏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来去作赌注,去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苍凉是在现实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也刚好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小说爱情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6

那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绿色和红色交错的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题记

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欢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慢慢的,时间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人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可以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她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个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7

我想许多女人都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吧。走进她的文字,如同进入千年古井。幽深,宁静,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凉得让靠近的读者都不禁沉重。

高中时有一阵,隔壁文科班的女同学每次见了面都问:最近看了张爱玲的书没有?好奇之余,去书店买了两厚本。文字确有大家之风,简炼,华美,冷静的张扬,浸透骨子里的悲凉。十多年下来,时常翻着却一直没有看完,也惧于这种悲凉不想看完。

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于鲜活华丽中透着悲凉,她笔下的生活有时是一袭华美却爬满虱子的衣袍,有时如同她笔下的茉莉香片,鲜活的冒着阵阵热气,热闹的飘着淡淡香气,喝下一口却是浓浓的苦涩。而倾城之恋,该是这众多苦涩的茶中较可口的一杯,或许更像红茶,有着浓浓的'香味,少了铁观音的苦味,香醇无涩,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这一篇是张爱玲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爱情故事,虽然透着苍凉的质疑和无奈的唏吁。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8

首先,我要跟大家道歉一下,我的读后感拖了好久。其实,《倾城之恋》我已经看了两遍了,至于为什么迟迟没有写读后感,其一是,我看了两遍,我还是没怎么看懂;其二,就是最近白天工作,晚上偷懒不想写,所以就拖到现在了。

《倾城之恋》讲的是一个经历了婚姻失败的女人(白流苏)在家中受尽了家人的`冷嘲热讽,为了脱离这个这个家庭,获得自己的婚姻而两次离开上海,到达自己陌生的香港。在香港中,与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斗智斗勇,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倾城之恋》的结局是平庸,是战争中的结合。

我看了《倾城之恋》后,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题目是《倾城之恋》,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结合是在战争中,是在日本攻陷香港的时候,是整个香港城成全了他们。

《倾城之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第一次在香港的交往,一个是为了不结婚而恋爱,一个是为了结婚而恋爱,两人你来我往,最终,流苏失败而回到上海。但是流苏为争取自己婚姻幸福做出了巨大努力,也为她的结局奠定了基调。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9

如果说“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那病态,也就成为人们心中渴望尝试饮鸩止渴的滋味。我倾慕上了倾城之恋里流苏的魅影,一个怀揣着家庭压抑痛苦的寡妇,选择了坚强的逃离,倚靠男人寻觅安顿之所。柳原曾经对流苏说:“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是的,流苏善于低头,低到了尘埃里,那娇脆的轮廓,美的迷茫,却印在了我的心里,难以挥去。

我不懂得一个无助的`女人如何理直气壮的保持那份高姿态生活在充斥难堪、恶俗的现实世界,那份倔强太不真实了。“在这不可理解的世界里,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所以赢得了倾城之恋。流苏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女人,男人爱上了这种罗曼蒂克,女人也爱上了。

那些年代,人容易成为牺牲品,尤其是女人。怕后世的人看得清醒,张爱玲勾勒了圆满的收场。真实的感受是,那完满的收场也难以封锁内心的寒,只是,这小小的故事或许使得年轻人的爱情观多了几分认真。

我也渴望用浅薄的生命形式抵达深刻,但大抵女人终究愿意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持有单纯可爱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0

昨天,把书柜整理拉一下。当我看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时,又再一次拿出来阅读一下。?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当时正流行张爱玲的小说,已达到人手一册的地步。我也是随潮流买拉一本。看过之后,深深的被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文笔所震撼,也为她能把小市民的行为,心态,生动刻画,而钦佩。后来陆续地买拉很多她写的其它书。也看拉关于她为人的介绍,也大致对她有些认识。

她的作品与她一生的遭遇是分不开的,有当时时代背景,也有个人的原因。我不想过多评判什么。但也正因为这样,才会造就张爱铃,写出那些生动作品。

就象酒越陈越香,她的文章现在读来也另有一番体会。怪不得张爱玲的书迷年龄跨度之大,是别的作家望尘莫及的。

前不久,央视也放映拉这部同名电视剧,但,我觉得改动太多。反而,失去拉原来味道。要是张爱玲还在世,会不会气的哭一场呢。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1

自秦松鹤老师推荐了“微信读书”这个APP后,我便对这个既免费又丰富的电子书库充满了好感。又因为袁一丹老师现当代经典课主讲张爱玲作品,于是我在上个星期五开始在“微信读书”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笔下,鲜少有“大女人”形象,例如女民族企业家、女英雄,多是细腻、柔软的小女子,各有各的`风格,像江南的水葱也似十一月尾天上的纤月,说是艺术品不为过,但也沾沾人气、市井气。

这一众女性角色各自承载着张爱玲的通透,从她们的嘴里所讲的话多是值得去体会的。张爱玲的通透,没有体现在广大的、辽远的、忠孝节义上,而是体现在了生命与爱情的共鸣中。从葛薇龙到白流苏,也许并没那么远。

张爱玲的话,精巧得似紫禁城的自鸣钟,让人想学、想携。但转念一想,学她的话和她的通透就像是游罢庐山后,装一坛云带走打算装点自己家的后花园。因为她的通透就是她的,谁也带不走。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2

《倾城之恋》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给我很大的震撼,不愧为“倾城之恋”。以下《倾城之恋读后感2500字范文》由读后感网读后感大全频道为您提供,希望对您写读后感有所帮助!

读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心里有点悲,让我联想到以前读过的另外一本书,王安忆的《长恨歌》,主人公同样是美人,同样是上海人,同样经历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不同的是她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然而,给我的感觉,都是悲凉的,凄清呃的。不同的是,《倾城之恋》是一个乱世的爱情的喜剧,而《长恨歌》则是一个人生的'悲剧。

喜欢张爱玲的作品,首先是被她这个人所吸引,在我看来,她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或者说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出身官宦世家,却擅写平民甚至小市民的苦乐,而生活与共处世之道却又全然—种不同,其生命与生涯,又何尝不是一部真实的“传奇”,读了她生命与生涯的“传奇”,就会明白为什么张爱玲能在青春年华写出空前绝后的凄艳的佳作,读张爱玲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作家,什么是小说,什么是传世精品。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3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苏,曾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回到自己家中生活的时候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因一次陪伴妹妹到香港相亲,偶然认识了妹妹的'相亲对象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就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流苏。在此生死交关之时,两人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发生在战乱之际。在我看来,作者想要通过《倾城之恋》这个标题表达的是不是指他们的爱恋若非“倾城”,就难以成就了呢?流苏和柳原看似甜蜜般配,言辞嬉笑有趣,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是摇晃不定的,流苏不一定深爱柳原,柳原也不见得非她不可,他们之间的相遇,相恋,只是顺应着命运的齿轮,一步一步的嵌套而成的。若不是有了最后日军攻打香港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与流苏共度患难,从而在生死相关之际许下诺言,或许也就不能成就这一段浪漫的爱情了。

第五篇:倾城之恋 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

假期阅读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书,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了,她的小说中对与人物细腻的描写一直令我深深着迷和敬佩。而这一次阅读更加深了我对张爱玲文章的理解和喜爱,从中我也获益良多。

在描写人物时,张爱玲多使用神、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哪怕是一个眼神,一次转身,无不刻画着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人物的刻画是很细腻的,不仅使人物在我们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也使我们好像可以直接就与他们交谈,人物形象也变得真实起来。

除去这两种,张爱玲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算得上是重中之重。张爱玲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并不想普通意义上的心理描写仅仅就人物内心的想法进行刻画,而是在描写的过程中字里行间穿插着自己的见解和对小说中发生的事情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此刻内心的理解。虽然看起来这样的描写并不纯粹,但实则在描写人物心理时带入自己的想法却像是赋予了人物生命。由此书中的人物也像是超脱出了书的本身,带着他的一切降临在你我的身边。

除此之外,一般会出现在人物出场时才会用到的外貌描写张爱玲算是用的比较少了。但对于人物外貌的刻画她往往只是用聊聊的几笔就描绘出一个人物完整的形象,而这描写中她更是比较善用比喻的修辞,这无疑又对人物的形象添上了一笔生动形象的色彩。而最后的环境描写也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中与情节相关的环境描写,张爱玲笔下的环境描写会给人突兀的感觉,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仔细回想时却又觉得回味无穷,当中奇妙不可言传。

而张爱玲的小说中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对比喻修辞的使用,一篇小说下来,张爱玲的比喻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无所不在,但却又不是一些意味索然,只是把简单直白的相似的比喻。她的每一次比喻都给人以惊艳之感,表面看起来觉得并无相像之处,但细细思索就发现那画面在脑海里像是活了一样。而且每一次的比喻都有着深意,需要仔细品味才觉得妙不可言。

以上的种种都只算是张爱玲文章的骨架,令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其实是张爱玲小说中所反映出的人性,社会的众生百态,以及对自己坎坷人生的一种控诉。这一切都映射除了张爱玲对于人生、社会以及世界的深刻理解,也使张爱玲的文章颇具哲理性。我们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一句话就那么简单的却勾起了我们发自灵魂深处的共鸣。这样的功底并不是靠日积月累的写作就可以早就的,试想没有生活的人又怎么能写的出真是让人共鸣的生活以及发人深思的深刻见解呢。

张爱玲的小说围绕一个情字展开,通过无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而其中曲折的情节以及人物内心的变化挣扎却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下载《倾城之恋》的爱情观差异及其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倾城之恋》的爱情观差异及其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的童话对张爱玲的文字开始感兴趣是因为一本书——我最爱的作者白落梅写的《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在这本书中白落梅以其清淡的文字向我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张爱玲,从她淡淡......

    倾城之恋读后感

    【原创】《倾城之恋》读后感——永远的倾城之恋 永远的倾城之恋那似乎是她笔下最浪漫的传奇。大片爬满爬山虎的矮墙,一树火红的花在湛蓝夜幕下极尽繁盛地开。这是张爱玲的天......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读《倾城》是在一个下着冬雨的早晨,绵绵的雨下了好几天,空气中弥漫着哀伤,映衬着这倾城之恋。 当第一次看到“倾城之恋”这个书名时,我心中浮现的是各种伟大......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之外都是悲剧的结尾,但我看了它之后觉得《倾城之恋》也是一个悲情的结局。虽然小说成全了白、范的一段姻缘,但两个自私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张爱玲作为一位遗世独立的女子,她是上世纪40年代大上海最风云的女子,出身名门,性格冷傲,穿衣打扮特立独行,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另类的时尚之风。又写得一手好字。......

    倾城之恋 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她笔下女性是新时代下的旧女性,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不可能在外抛头露面的工作。曾看过有人评论她笔下女性形象......

    倾城之恋 读后感

    《倾城之恋》 青石板路上,小桥流水间,只见一位传奇般的女子着一身旗袍,一手握着樟木香扇,一手撑着油纸伞柄,漫步着,欣赏着烟雨濛濛的美景。孰不知,桥下看风景的人也在看着她。然而,......

    《倾城之恋》读后感

    文/施予早早地就看过《倾城之恋》这个电视剧,开始对它感兴趣,找了书来细细地读,留下淡淡的悲伤,《倾城之恋》读后感。不得不说文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故事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