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终点站影评--等待是一种信仰
等待是一种信仰
------观《幸福终点站》有感
Life is waiting.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但最终会等来幸福吗?对与每个人来说,幸福各不相同。渴望事业的人比如Frank Dixon,等待一次提升的机会,甚至是等着上司犯错或是早些退休;渴望爱情的人比如Amelia Warren,等待有一天和某人相遇,不再是两个在茫茫人海里擦身而过的陌生人。对于影片中的Viktor Navorski,他的幸福是为了踏上美国的土地,但却不是和绝大多数希望留在美国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一样,他只是想在美国呆上可能不到一天的时间,为了给已去世的父亲拿到最后一个签名,完成未了的心愿,然后回家。为此,他在机场里等待了差不多一年。幸福或许是个没有终点的过程,但是等待却要有个终点,无论是多久的折磨,总是要有个结局、有个解脱。
面对变故,等待,然后潇洒的活。
他失去了国家的依托,所以他成了一个没有归属的人。他穿着睡袍游荡在机场的大楼里,他用男厕所的水龙头洗澡,他拼凑起坐椅作为自己的睡床,他甚至在机场大楼里打工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用。不得不说很佩服,不论在任何环境都活得一丝不苟的人,住在候机室,照样有床,洗澡剃须,更衣换鞋一样不少。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大概就是说的他吧!他在这个航站是为了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国家恢复正常,等待战争快点结束,等待离开这倒霉的候机大厅,等待签证官放行,等待进入纽约,等待美丽的空姐再度巧遇,等待完成父亲最后的心愿,等待所有奇迹的出现。当他用“山羊”为无辜的旅人解难的时候,当他一次次为了得到食物为朋友牵着红线的时候,当他屡及朋友们的前途甘愿放弃自己承诺的时候,他的善良我为之感动。他始终像一只工蜂,努力地营造自己的小快乐,用琐碎的幸福细细填满漫长枯燥无所事事的等待。
面对爱情,等待,然后无谓缺憾!
我以为维克多和华伦最后会在一起,虽然这样的大结局显得俗套并且不现实。不过幸运的是电影中没有给他太多遗憾,因为对于爱情来说,正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后送给约瑟芬的一个礼物,金色的挂坠刻着“Destiny”,他获得了艾米莉ya的爱情,可是他注定是不能拥有她的。
面对生活,等待,然后积极面对。
生命中很多人无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尽管他们四处忙碌,不停奔波,可是当他们细究自己内心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所等待,无所期望,活着仅仅是作为一种人生的状态而存在,和死相比只是多了呼吸和思想。维克多知道自己,他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个等待。
他承诺父亲拿到Jazz乐队40个签名中的最后一个,即使面对刁难他也没有忘记,他选择等待,用他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化解困难,他热情的帮助也换来了机场人员的回报。于是漂泊异国也同样拥有幸福,“我支持你!”维克多给人的帮助终于换来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维克多离开时送别的浩浩荡荡的人群,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礼物.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情付出就会得到回报!”关于承诺,对于他死去的父亲的承诺,他实现了,在机场漫长的等待谁又能说是徒劳的?
生活,仿佛不曾在别处。等待,就是生活本身。等待心爱的姑娘,等待国家的稳定,等待着去到纽约城完成老父临终的心愿。看完这部影片我在想,人生不就是一座飞机场么。有关无关的人们进进出出,很多都只是一面之缘,有些人会给你刁难,有些会提供真心帮助,有些则会给与你美好的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过程就叫做等待。而当你学会坚信一定会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等待就变成一种幸福。
第二篇:幸福终点站影评
幸福终点站影评 《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是一部2004年出品的电影,由美国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主要演员有汤姆·汉克斯、凯瑟琳·泽塔-琼斯、斯坦利·塔奇和齐·麦拜特。剧本由沙查·盖华斯,谢夫·内森逊根据安德鲁·尼高尔和沙查·盖华斯的原著故事改编。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叫Viktor Navorski,来自东欧一个小国夸科夏,他只会用极少的英语来形容自己的身世,他的手里是一个笨重的大皮包,肩膀上斜挎的小包里有一个罐子,这就是他来纽约的目的,可是在来到肯尼迪国际机场后,由于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
这是一个充满着川流不息四处奔走不能停息的人群的机场,人们总是会为了很多理由而奔走,或是为了财富,没有来往于天际的四处飞翔,很多人难以聚攒起惊人数字的金钱;或是为了家庭,人们需要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园享受自己的安逸人生,尽管旅途辛劳,可是当能够回想起餐桌旁爱人微笑的时候,他的脸上该挂着幸福的;还有很多理由让人们从飞机上走进机场,再从机场走进某一个城市。机场,对任何一个过客而言,它只是一个驿站,短暂的停留。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等待安排在机场,就是有,那也是短暂的。可是主人公维克多,一个人在机场等候,这一等就是几个月。
他失去了国家的依托,所以他成了这个地球上唯一没有归属的人。维克多成了这个机场唯一的居住者,他穿着睡袍倘佯在机场的大楼里,他用男厕所的水龙头洗澡,他拼凑起坐椅作为自己的睡床,他甚至在机场大楼里打工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用。没有人知道他为了什么,他只是一个奇怪的漂流者,只是因为一个永远无法预料到的理由而成为一个被抛弃和被遗忘的人。可是他站在机场大厅里,提着行李四处张望的时候;他不懂装懂,答非所问的时候;我们却总可以发现他的诚实和善良。而事实也是,当他用“山羊”为无辜的旅人解难的时候,当他一次次为了得到食物为朋友牵着红线的时候,当他屡及朋友们的前途甘愿放弃自己承诺的时候,他的善良我们为之感动。他在这个航站是为了等待。生命中很多人无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尽管他们四处忙碌,不停奔波,可是当他们细究自己内心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所等待,无所期望,活着仅仅是作为一种人生的状
态而存在,和死相比只是多了呼吸和思想。特别是当这个问题是发生在飞机场这么一个航站的时候,更是有许多人无法明确。
生活总是会让很多人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艾米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维克多认识了一名美丽空姐艾米丽娅。艾米丽娅不知不觉中对维克多产生了好感并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困惑,维克多为了能够与艾米丽娅共进晚餐开始努力的寻找工作,慢慢的她爱上了这个细腻而憨厚的男人。一场 “塞翁失马”的好戏就这样上演了。
电影中没有给他太多遗憾,因为对于爱情来说,正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后送给约瑟芬的一个礼物,金色的挂坠后面一个字“命”;他获得了艾米莉的爱情,可是他注定是不能拥有她的。而关于承诺,对于他死去的父亲的承诺,他实现了。在机场漫长的等待就是为了在得到他父亲崇拜的音乐大师的签名。他在机场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的欢呼声中冲进了漫天大雪的纽约城,不是为了美国人口号中的自由,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抿煮,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本该完成的承诺。
影片赋予Viktor Navorski的人物性格更多的是执着、坚持、忠诚、敢于承担责任,他的坚持甚至在世人面前是傻的表现,反衬出美国社会的人情冷漠。其实Viktor Navorski坚持的这些优点正是当代美国信守的信条,但是在钱权纵流的美国社会里谁还会将这些美德高高置上?我们看到的是冷漠的职业操守,淡漠的人际关系,一夜情和乱交似的合欢,没有人情、没有责任、没有爱情,这就是导演要说的,这就是淡薄人性的商权社会的真实写照。
Viktor Navorski是一个忠于自己国家的人,而现在忠于祖国的人多哉?不多也,改变自己的国籍成了时尚,成了地位、权势的证明,尽管那是自由„„
坚持换回的爱情,这种做法在当代社会中就快变成化石了。人们信奉的道德操守远不如堕落的快乐来得轻松,性解放给美国甚至世界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导演再一次提到了这个问题。
一个汤姆汉克斯用孤独无助的开始通过努力和坚持撑起了一个温暖的人性关怀。
感动是从日积月累每一个细节开始的,Viktor Navorski就是一个很关注细节的人,Viktor Navorski却要靠着细节来寻找食物。那个清洁员大叔把他的食物券当成垃圾扫走了,他至少要在机场中饿上一阵子,但是细心改善了他的危机。他发现只要把机场的推车推到原位,就会从机器中蹦出一美分的硬币来,这些零钱对于那些满载行李的旅客当然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有很多人把车随手丢弃在机场里,但这点钱却是Viktor Navorski的食物来源。
一个小小的机场如同生活中的一个大世界,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点滴故事构筑了动人的情感,就像一个精制的小品让你在等待中品尝幸福的滋味。每个人都幻想有那么一天,放弃所有的梦想和憧憬,来到一个陌生但热闹的所在,机场、麦当劳、肯德基,一个人,看外面的繁华世界,看人来人往,看情侣热情的拥抱,看人们痛苦的分别,虽然一切只是旁观,但也是一种享受。
像这个故事一样,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等待,每个人等待的事情都不一样,有人得到了,有人失去了,有人坚持了,有人放弃了。艾米利亚等了20年,最后获得了不知道是不是幸福的选择,纳沃斯基的父亲等待了40年,却没有等到心愿了却的那一天。等待不一定总是美丽的,等待是一门艺术。博弈的过程,就是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去等待你认为值多少的事情,有的人坚持等待,却没有结果,有的人放弃等待,获得了更好的结果,这些或许可以说上天注定。不过,等待却是一种牺牲的过程,人为什么等待?是因为对方让你觉得有了等待的机会与价值,而正是这种“觉得”,有时却可能害了一个人,等待,有时候也是一种上当的过程。反过来讲,当你都没有想让别人等待时,不妨斩钉截铁一些,而不是编造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个人认为这部片子和爱情的关系并不大,只是说生活吧!一是执着,二是善良,其实只要有一个平常心,我想幸福总不会太远。
第三篇:《幸福终点站》影评
《The Terminal/幸福终点站》影评
——09汉语言文学郑响英200921010128
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维克多从故国乘坐飞机前往美国肯尼迪机场,但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他被告知祖国发生政变,而他的身份证护照一一失效,同时他的签证也无法再使用。进退两难的维克多只有在机场滞留,等待新证件的办理。
但是,他在机场等待了整整9个月。在这9个月里面,他在待改建的67号登机口给自己造了一个家;靠着自己的智慧,帮了一个买药救父的俄罗斯人,撮合了一段姻缘,邂逅了一段浪漫,征服了一群原本拿他当笑话的人;当他离去的时候,这个初时语言不通的东欧人,已经让整个机场为之感动。
138分钟,似乎并没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画面,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俗套却充满温暖情调和轻松幽默,并充满“个人英雄”和毫无新意的“Happy Ending”的轻喜剧,让我几度笑中带泪。
[anyway,爱你无国界]
我想,我是有喜欢上这部电影的,无论是从这部影片形形色色的人物——看似憨憨愚钝却从不抱怨积极应对生活的维多克、极度缺乏乐趣看似糟糕透了的老头Gupta、每天机械地在不同的护照上打上红色或绿色的戳的黑人女孩、等着一个机会向暗恋的女孩靠近的开餐车的Enrique、总是住酒店,为的就是男人的BP响起时,能够随时打包起身的美女空姐Amelia,还是它天马行空甚至满怀童心的想象,亦或对人性的高调宣扬,连同它的译名——anyway,爱你无国界。我想这个“爱”是可以有很多定义的,维多克和Amelia的男女之爱、维多克对父亲深沉不言语的爱、机场里不断邂逅又匆匆分离的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爱。或许他们并未发觉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情愫,让他们开始互相关心、理解、阅读彼此的心灵,改变着彼此的生活。Enrique收获了美妙的姻缘; Amelia得到了真正的爱情,正视了属于她的命运; Gupta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勇气,唐吉坷德般冲向飞机,他发现自己在这个机场已经呆够了,就连Frank也在被一种叫做“同理心”的东西渐渐感染。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选择所处的环境,可是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用爱去渐渐接近幸福。
[Life Is Waiting]
影片中很多地方出现了同一个词语:Waiting。
是的,就是在这样封闭的环境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忙着自己五花八门的事情,然而他们也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等待。等老局长卸任等了17年的海关局长Frank;从18岁到39岁,等着男人的一个承诺Amelia; 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接近暗恋已久的黑人女孩的Enrique;用了40年,收集了57位爵士高手中的56个签名的Viktor的父亲;逃匿在机场做清洁工23年的老Gupta...人生由无数等待组成,等待迟来的班车,等待一次机遇,等待成功,等待老去,等待死亡。或许并不是每一次等待都会等来伱想要的结局,可是当你转个头,看看另一个方向,或许,你会发现生活并不是那样的,生活是多彩的,生活就是要让你去追寻,就是让你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安静的等待。
[幸福终点站]
会常常问自己,幸福到底是什庅?是维克多完成父亲遗愿拿到签名的一瞬间;是Enrique和心爱的女孩坐着拖着易拉罐瓶的轿车奔驰在机场里笑脸如花的时候;是Amelia终于等到他的承诺彼此深情一吻的画面;是Gupta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勇气,唐吉坷德般冲向飞机的那个片段;还是片尾维多克坚定的那句:going home?
曾经最是喜欢尼采说的:“幸福就是自我欣赏和东游西荡”。我想,那该是一种怎样的自由。
其实,幸福并没有它真正的定义,更没有终点。只要伱想,只要伱愿意,就可以无限的接近幸福。
第四篇:幸福终点站 影评
幸福终点站影评
系别:外语系 年级:10级 姓名:杨美玲 学号:120100201136
幸福终点站影评
生命便是等待,每个人都在等候,在坚守。
纳沃斯基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只身一人前往纽约。在机场遇到了点小麻烦,这个小麻烦让他必须等候,而且一等就九个月。卡科日亚的战争暴动让纳沃斯基一夜之间没了国籍,他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干什么都会受阻。于是他做的只能是在机场等候,没有钱没有食物没有家,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操着一口不精练的英语,住在67号门口。在这九个月里,纳沃斯基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和善良的心,帮了一个买药救父的俄罗斯人,撮合了一段婚姻,与漂亮空姐邂逅了一段浪漫,他的勇敢机智感动了机取笑他的人,在离开机场的那一刻,所有人为他雀跃欢呼。他的坚守成功了。某个时刻,我们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就好像空姐在等待一个电话,随时准备提着行李箱走人。清洁工抛妻弃子23年,他害怕被遣回印度做7年牢,但是在警察抓他的时候,他是那么激动,他那样大喊“我将要回家了”,哪怕是要坐牢,他还是期待回到自己的国家,23年了,他一直在逃避,一直在等候,有一个回家的理由。开警车的小伙子,等待一个像深爱的人表白的机会。而纳沃斯基在等待一个身份,一个去纽约,去完成父亲遗愿的机会。
一个人在机场大厅生活了9个月,总归还是有很好的学习的地方,我大概总结了下面几点:
1、生存的能力,不懂英文,甚至连最基本的交流都不会,没有钱甚至连免费餐券都丢了,还受到了各种白眼,但是纳沃斯基首先想到的是生存,而不是在机场吵闹。在九个月时间里,还要忍受那个BT的机场官员迪克逊的百般刁难。如果一个人,在美国这么一个地方,没有钱,也不懂英文,经过九个月还能生存下来真是奇迹,普通人可能都变成了乞丐了。
2、乐观的心态,什么人有乐观的心态?人品好的人,只有好人品的人才不会有那么多小肠子,做人才能大度,纳沃斯基人品是好的,没有想过害人,首先想到的是解决问题,人品好也为他赢得了很多机会,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在无聊的时候,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在他被以朋友的工作来威胁必须走人时,他几乎好不忧郁选择了走人。
3、坚持,迪克逊通过各种手段“引诱”纳沃斯基走出机场大门,甚至已经出了最后的杀手锏,试图把纳沃斯基变成难民,不过,纳沃斯基却回了一句,我爱我的祖国,我怎么会讨厌自己的国家。甚至纳沃斯基在受到美女的引诱出去吃意大利餐也没有动摇。当然,你可以说纳沃斯基比较傻,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坚持的人。
4、学习的能力,不懂英文,怎么办?通过机场的多语言小册子,学习到英文,然后再进行一些沟通,进而提升自己的“眼睛”,在国外,看不懂就基本上属于瞎子,如果听不懂就属于聋子,而不会说,就属于哑巴,只能通过学习来摆脱其中的一种,才能有生存的空间。
5、人际关系处理。每个人,面对新的入侵者都会有戒心,所以当
纳沃斯基面对扫地的、送货的等等对他的刁难时,并没有进行硬碰硬,因为这肯定没用,还会加重对方的不满,纳沃斯基至少人品是好的,他没有想通过特殊的手段来做到什么,而是通过一些事情,跟这些人交流,至少取消了“FBI”的帽子。在一个新的环境,处理人际关系还真是一门学问。
6、抓住机会,很多人都说,给我机会,我能怎么样,很多人也说,机会是自己争取的,其实,我倒觉得,机会需要争取,机会也需要别人给的,不过最重要的是能否抓住机会。为了吃饭,纳沃斯基发现了收行李车可以赚钱,为了吃饭,他日复一日跑签证,仅仅是为了帮那个西班牙人泡妞,不过,却换得了吃饭的机会,为了吃饭,他做了装修工人,不过,很明显,机会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是抓住了机会,因为他有能力。
等待,无论是等一个机会,一个人,只要我们坚守,始终如一,就会看到自己所想看到的光明。等待使我们苍老,却也使我们美丽。
等待不是每个结果都很快的出来,每个结果也不一定都完美。我们更关注等待的过程,影片中最后等待的结果其实大可略点一二,他讲述的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最后的打车签字有点多余,有些俗套。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等待也是,一点一滴的记录我们坚守的每一个过程。他日,蓦然回首,等待的过程如此含蓄,如此之美。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每个人将等候继续下去,相信我们坚守的是令我们惊喜的!
第五篇:影评《幸福终点站》
浅评《幸福终点站》
《幸福终点站》这部电影是由美国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主要演员有汤姆·汉克斯、凯瑟琳·泽塔-琼斯、斯坦利·塔奇和齐·麦拜特。可以说,这部影片的看点就在于它所讲诉的故事,这个故事感动人心。它讲诉了一个保加利亚人维克多在前往美国纽约时,由于祖国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影片基本上所有的镜头都是以机场为背景,而本部影片充分展示了蒙太奇的叙事和表意的功能,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对镜头、场面和段落进行排列、组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主人翁维克多,由于无法到达目的地——纽约,先是被迫以机场为家,后来又在机场努力找工作赚钱,在其中九个月中,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凭借着他的善良与执着,最终还是等到了祖国恢复和平,成功进入纽约,完成父亲的遗愿。影片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主要制造了三条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线索:一条线索是维克多祖国政治环境的状况,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主人翁的命运发生着戏剧化的变化;一条是维克多发挥自身所有的潜能在机场中求生存,每次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他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行动来化解一切困难,同时他还无私的去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这是一种天性使然;一条是机场负责人弗兰克对维克多的百般刁难,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想把维克多驱逐出机场,利用自身的职权对他百般刁难,但维克多总能化险为夷。这三条线索中后两条线索迅速、频繁地交替出现,有着严密的同时性和密切的联系,并且适当的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制造出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将影片弗兰克和维克多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具体而又充分的表现出来,深深的引起了观众的注意。镜头在弗兰克时时刻刻在机场监视器里监视着维克多的一举一动,与维克多自身活动场景的真实展现中交叉组接,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也让观众深刻的感受到了两主角明里暗里的博弈,情节紧凑而又富有悬念。
这部影片最让我记忆犹新的镜头就是维克多的朋友主来到他的房间,告诉他战争已经结束的消息。镜头主要的色调是暖色的,首先镜头从窗户由上往下摇,在逆着强光之下,逐渐显现出朋友们模糊地向维克多迎面走来的影像,他们的表情由于逆光而看不清楚。随后接着维克多从床上半身起来睁着朦胧的双眼的一个从下到上的摇镜头,脸上映着朋友们带来的阴影,说着“What?”。接着,朋友克鲁兹俯下身来,他睁大着眼睛,微笑的看着维克多,这里采用虚实景,给了克鲁兹一个微笑的特写,而窗外的阳光就在他的头顶格外耀眼,这是一个过渡性的镜头,预示着希望已经到来,情况已经好转。此后接上新闻里主持人播报着战争已经结束的镜头,这种带有象征性的重要情节变化的衔接镜头可谓是自然而然又恰到好处,可见导演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