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简介1934年10月
长征简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关于长征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人民是革命的母亲 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红军长征中的千古佳话。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清平乐·会昌》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诗歌一:滔滔大渡,飞夺天险
滚滚金沙,四渡赤水
平平抢声卷沧澜
仄仄炮声慑敌顽 夹金六盘横断山
山山险恶踏平川
峻岭崇山,迂回作战
积雪漫山,草地泥潭 雄师奋战,闯关向前
徒步二万半,旌旗飘陕甘
燎原火种,谋新篇
诗歌二:一九三四年
金秋十月天
二万五千里
红军创史篇
长征路漫漫
风雨踌宣言
泸定泣英魂
雪山送红颜
横跨大渡河
翻越夹金山
草地多磨难
生死一线连
勇闯封锁线
灭敌几十万
途经十四省
胜利在眼前
一九三六年
金秋进会宁 三大主力军
会师甘肃线
恢弘两年间
建立湘鄂川
保存党实力
实现战略转 气势震苍穹
亘古鲜有见
精神和信念
中华永留传
当今和谐现
长忆苦思甜 矢志永不忘
堪为世界赞
诗歌三:长征
一双草鞋
一付绑腿
循着半个中国
撒开步伐
他们的血管
是金沙江、大渡河的一条支流 他们的脊梁
是六盘山、大雪山的一脉走向
步枪土炮的呐喊
使无数偏食的火刀铳枪
闻声响应 以树皮、草根
烹饪起朴素的野餐 以意志、精神
统领出共同的信仰 长缨在手真理在手
爬过草地涉过沼泽
年轻的政党
自几根铁索上
从容地趟过去
第二篇:长征简介
总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瑞金
瑞金是江西省直管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部,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瑞金还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定都于瑞金。此后中共中央进行的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军事斗争也是立足于瑞金所在的中央苏区。随着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瑞金成为中国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血战湘江 又名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发生战斗战役的总称。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但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其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新圩(xu)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
遵义会议
中国共产党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
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毛主席称此役是他平生得意之笔。
巧渡金沙江
中央红军为了摆脱敌人围堵于1935年5月抢占了皎平渡渡口,并幸运地收集到七条渡船。从1935年5月至9日的七天七夜里,红军主力依靠收集到的七条渡船顺利得完成了红军主力部队的转移。当1935年5月11日敌人到达皎平渡的时候,红军早已毁船封江,从容北上。
巧渡金沙江使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官兵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的
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为此毛主席曾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诗句。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战斗由时任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的孙继先中将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在四川省中西部的大渡河上与国民党川军为争夺泸定桥发生的激烈战斗。参与战斗的第二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最终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泸定桥战役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红军过雪山
1935年6月初中央红军在占领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并于1935年6月8日到达长征途中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夹金山悬崖陡峭,谷幽峡深,被当地人叫做“神仙山”意为只有神仙才能翻越的山。但红军凭借不畏艰难的精神征服了她。此后,红军又征服了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雪山。
懋(mao)功会师
193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两大主力红军总人数超过十万、大大加强
了革命力量,鼓舞了广大红军干部和战士的士气,提高了胜利信心。在红军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是继遵义会议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懋功会师”的重大历史意义,还在于为红军长征的最后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使中国革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新高潮,使广大红军和全国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红军过草地
1935年8月21至26日,中央红军和红四军穿越四川西北若尔盖地区的行动。8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将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一军团,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殿后。红军经过的草地主要为四川的若尔盖沼泽。若尔盖沼泽荒草丛生,水泽遍布,鸟兽绝迹,人烟荒芜,人畜稍有不慎陷入泥潭,就会尸骨无存。红军在穿越草地过程中克服了:行军难、饮食难、御寒难、宿营难等种种困难,终于在1935年8月26日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阿西地区。完成了穿越草地的壮举。红军官兵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萧华中将为此写到“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告天下”。
激战腊子口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同国民党守军争夺陕甘通道腊子口的战斗。1935年9月17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与在此驻守的中央军两个师发生激战。受阻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一个苗族战士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扔下枪支仓惶逃命。
腊子口这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早已被当做经典战例载入长征史册。当年攻占腊子口,与其说是用手榴弹打开的,不如说是红军指战员以血肉之躯夺取的。
大会师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10月21日,红二方面军领导在平锋镇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领导会面。10月22日、23日,红
二、红六军团分别在将台堡、兴隆镇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二、四方面军完成了长征。中国工农红军持续两年、转战14个省的长征全部胜利结束。长征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从此揭开新的篇章。
延安
延安市,简称“延”,古称肤施、延州,隶属于陕西省,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以北371千米。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东西宽256千米,南北长236千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党
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第三篇: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
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第四篇: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0鄂东南农民起义;董必武领导。11确山农民起义;扬靖宇领导。12湘鄂边武装起义;贺龙,周逸群领导。13龙岩起义;邓子恢领导。14永定起义;张鼎丞领导。15琼崖起义;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等领导。全国各地先后有一百余次的武装起义,各地起义的农民,工人,革命士兵,一部分成为红军,至1933年第五次„围剿‟前,红军总兵力约计30万人。
三,关于红军四支部队的长征时间;第一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五个军团,教导师,中央机关8万6千人于1934年10月16日至21日,分别从长汀,宁化,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经过11个省区,行程2万5千里,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部队剩有6千余人。第二支,红二方面军二个军团2万余人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9千余人。第三支,红四方面军10万余人,于1935年3月28日,从四川苍溪出发,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1万3千余人。第四支,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数千人,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合编为红15军团,11月3日编入红一方面军。四,关于各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会师;各路红军在长征中有六次大的会师,按时间顺序,第一次是1935年5月1日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与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军第15军团。第二次是1935年6月15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组成左路军由张国焘指挥,右路军由毛泽东指挥,左路军因张国焘分裂,红四方面军所有部队(包括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和左路军中的红一方面军),没有按计划北上。第三次是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徐海东,程子华,刘子丹领导的红15军团在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会师。第四次是1936年6月22日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7月2日红二,六军团,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第五次是1936年10月9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城会师。第六次是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以东的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县的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12月7日,统一的中央军委组成,毛泽东为主席。五,红军长征中的几次重要会议:1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2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的战略方针);3沙窝会议(说服张国焘组建左右路军);4巴西会议(决定迅速脱离险区继续北上);5俄界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6班罗镇会议(决定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7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六,各路红军中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将领;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毛泽东(军委主席,三人指挥小组成员),周恩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委),朱德(总司令),王稼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治部主任)刘伯承(总参谋长)彭德怀(军团长)林彪(军团长)罗荣桓(军团政治部主任),陈云(军团政委)聂荣臻(军团政委),叶剑英(参谋长)张闻天(政治局常委,负总责),邓小平(总政治部秘书长)博古(政治局常委)杨尚昆(总政副主任)陈赓(干部团长)黄克诚(总政组织部长),肖劲光(军团政委)谭政(总政副主任)张云逸(先遣队司令员)罗瑞卿(先遣队参谋长)等。红二方面军: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关向应(副政委)萧克(军团长)王震(军团政委)等。红四方面军:张国焘(中央代表,军政会主席)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王树声(副总指挥)李先念(军长)。红15军团:徐海东(军团长)刘志丹(副军团长)。留在根据地作战的著名红军将领:项英,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等。错误指挥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的人是:李德(德国人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三人小组成员,指挥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损失过半,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博古(三人小组成员,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张国焘(后受处分,被撤消部队领导权)。
七,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八,长征结束红军改编;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谈判合作,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以红一方面军和15军团为主,编成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委。以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委关向应。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张浩(因病离职,1938年1月邓小平继任)。1937年10月2日,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第1,2,3,4支队司令员。1939年新四军组建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组建5支队罗炳辉为司令员。6支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鄂豫挺进支队,李先念为司令。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长粟裕政委刘炎,第2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第3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第4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第5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第6师长兼政委谭震林,第7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1946年10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首次使用“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通令〉正式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并把各大战略区部队编为野战军,下辖兵团,军,师,团,--。按区域,西北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龙任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中原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华东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政委,宋任穷任第三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东北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委,邓子恢任第二政委,肖劲光任第一副司令员,黄克诚任第二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建国后,各大军区,省军区,各军,兵种的相继建立,野战军的名称也随之改变。
摘录整理说明:本资料来源,1,<辞海》。2,《资料卡片杂志》。3,中共党史大事年表。
徐之伟2006年6月10日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九,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十,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0鄂东南农民起义;董必武领导。11确山农民起义;扬靖宇领导。12湘鄂边武装起义;贺龙,周逸群领导。13龙岩起义;邓子恢领导。14永定起义;张鼎丞领导。15琼崖起义;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等领导。全国各地先后有一百余次的武装起义,各地起义的农民,工人,革命士兵,一部分成为红军,至1933年第五次„围剿‟前,红军总兵力约计30万人。
十一,关于红军四支部队的长征时间;第一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五个军团,教导师,中央机关8万6千人于1934年10月16日至21日,分别从长汀,宁化,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经过11个省区,行程2万5千里,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部队剩有6千余人。第二支,红二方面军二个军团2万余人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9千余人。第三支,红四方面军10万余人,于1935年3月28日,从四川苍溪出发,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1万3千余人。第四支,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数千人,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合编为红15军团,11月3日编入红一方面军。
十二,关于各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会师;各路红军在长征中有六次大的会师,按时间顺序,第一次是1935年5月1日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与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军第15军团。第二次是1935年6月15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组成左路军由张国焘指挥,右路军由毛泽东指挥,左路军因张国焘分裂,红四方面军所有部队(包括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和左路军中的红一方面军),没有按计划北上。第三次是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徐海东,程子华,刘子丹领导的红15军团在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会师。第四次是1936年6月22日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7月2日红二,六军团,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第五次是1936年10月9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城会师。第六次是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以东的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县的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12月7日,统一的中央军委组成,毛泽东为主席。十三,红军长征中的几次重要会议:1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2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的战略方针);3沙窝会议(说服张国焘组建左右路军);4巴西会议(决定迅速脱离险区继续北上);5俄界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6班罗镇会议(决定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7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十四,各路红军中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将领;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毛泽东(军委主席,三人指挥小组成员),周恩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委),朱德(总司令),王稼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治部主任)刘伯承(总参谋长)彭德怀(军团长)林彪(军团长)罗荣桓(军团政治部主任),陈云(军团政委)聂荣臻(军团政委),叶剑英(参谋长)张闻天(政治局常委,负总责),邓小平(总政治部秘书长)博古(政治局常委)杨尚昆(总政副主任)陈赓(干部团长)黄克诚(总政组织部长),肖劲光(军团政委)谭政(总政副主任)张云逸(先遣队司令员)罗瑞卿(先遣队参谋长)等。红二方面军: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关向应(副政委)萧克(军团长)王震(军团政委)等。红四方面军:张国焘(中央代表,军政会主席)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王树声(副总指挥)李先念(军长)。红15军团:徐海东(军团长)刘志丹(副军团长)。留在根据地作战的著名红军将领:项英,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等。错误指挥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的人是:李德(德国人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三人小组成员,指挥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损失过半,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博古(三人小组成员,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张国焘(后受处分,被撤消部队领导权)。
十五,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十六,长征结束红军改编;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谈判合作,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以红一方面军和15军团为主,编成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委。以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委关向应。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张浩(因病离职,1938年1月邓小平继任)。1937年10月2日,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第1,2,3,4支队司令员。1939年新四军组建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组建5支队罗炳辉为司令员。6支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鄂豫挺进支队,李先念为司令。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长粟裕政委刘炎,第2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第3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第4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第5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第6师长兼政委谭震林,第7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1946年10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首次使用“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通令〉正式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并把各大战略区部队编为野战军,下辖兵团,军,师,团,--。按区域,西北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龙任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中原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华东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政委,宋任穷任第三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东北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委,邓子恢任第二政委,肖劲光任第一副司令员,黄克诚任第二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建国后,各大军区,省军区,各军,兵种的相继建立,野战军的名称也随之改变。
摘录整理说明:本资料来源,1,<辞海》。2,《资料卡片杂志》。3,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徐之伟2006年6月10日
第五篇: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简介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简介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石鼓红军长征纪念碑)位于丽江城西52公里的石鼓镇,镇内山河壮丽,风景优美,有长江第一湾、石鼓碣、红军渡江纪念碑,柳林等景观,是玉龙县内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肖克、关向应、任弼时、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为实现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在石鼓、大同、新华、巨甸一线顺利渡江北上,在丽江的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77年修建了红军渡江渡江纪念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额等组成。碑通高8.1米,碑身高7.1米,碑座呈方形,边长5。1米,分别寓意建军纪念日、党的生日和无产阶级政权。碑顶置陶质红五星,高1米。碑为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嵌精磨大理石。正面集毛泽东手迹,阴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字样。背面刻:“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后款识为“毛泽东”三字。基座正面摹刻毛泽东《长征》诗手迹。背面碑文327字,记述贺龙等率领的红军长征经过丽江,胜利抢渡金沙江的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