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教学散论(之一)

时间:2019-05-15 09:5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扬琴教学散论(之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扬琴教学散论(之一)》。

第一篇:扬琴教学散论(之一)

扬琴教学散论(之一)

【摘 要】

学习器乐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扬琴也不例外。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急于求成,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这种浮躁之风屡见不鲜:亦有人缺少信心,有时还自暴自弃,实不足取。本文从学生常见的心态出发,谈如何有效地学习扬琴。

【关键词】

学琴 勤练 用心练 慢练 轻练 分手练

扬琴是我国常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品种繁多,从乐器的形制、音色、演奏方法到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各种不同乐器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弹拨乐器不同的是,扬琴演奏不是以手指、指甲或拨子拨弹琴弦,而是双手各持一支竹制的琴竹(又称琴键、琴笕)击打琴弦发音的。因此,严格说扬琴应属于“击奏弦鸣”乐器。也有称它为“打弦乐器”的。

扬琴音域宽广、音色悠扬,其演奏技法十分丰富。各种单音、双音和任何音程的跳进都毫无困难,扬琴特别擅长演奏快速的、华丽的各种旋律和音型。扬琴的这些艺术特点,在我国民族乐器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具有与其他弹拨乐器有所不同的艺术表现力。长期以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来,扬琴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应用几乎是无处不在。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各种表演形式中,各种合奏、重奏、伴奏,以及戏曲、曲艺等艺术门类的表演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扬琴独奏也是很受欢迎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在小乐队的演出中,扬琴演奏者还兼行乐队指挥的职能,从头到尾掌控乐队按照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情感要求,进行有感情的演奏。扬琴在民族器乐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般。

学习器乐演奏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学习扬琴也不例外。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急于求成,一再“拨高”,浮躁之风屡见不鲜,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亦有人缺少自信心,有时还自暴自弃,实不足取。笔者以下浅见,希望对青少年学好扬琴有所帮助。

1.正确的姿势和演奏方法

学习扬琴演奏,从一开始就要有正确的姿势和方法。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会直接妨碍演奏者的进步,使自己将来继续提高的空间变得很有限。俗话说,“学艺的路子要正”,讲的就是方法要对头。所以,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少走弯路,是很值得庆幸的。其次,要多动脑筋。在学习中要不断尝试各种办法调整自己的心态、体态、手位和方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寻找得法的感觉,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不断调整中,逐步掌握既符合演奏法要求,又符合自身生理条件的演奏姿势和演奏方法。

2.循序渐进

扬琴演奏有丰富而复杂的技巧,有适合各种不同程序演奏者用的、音乐表现力很丰富的乐曲。作为学生学琴,还是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急不躁,更不应该急功近利。只有老老实实按照客观规律,用稳步前进的心态来学习才能有所成就。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学习扬琴演奏也不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只有扎实打好基础,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演奏水准达到应有的高度。有道是“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学习扬琴也是长期的艰苦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几年苦功是学不出模样来的。

3.勤练、用心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明了学习知识、技能都必须努力勤奋,并持之以恒。“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停停打打的练习是不可能学好的。

除了要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以外,还要提倡多动脑筋用心练。

扬琴演奏的技术性很强,要善于动脑筋。比如对放松、对演奏音色的要求、对某些演奏技法的掌握等等,未得要领的勤练,属于蛮干,不但不能练好,还可能适得其反。练琴要用脑,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反复实践,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用心练的另一层意思是,练习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练。有的人练琴漫不经心,每次练习总是把一首乐曲从头到尾无休止地反复练;还有的人是这个曲子弹几句,那个曲子弹几句,“东一榔头西一棒锤”。这样漫不经心的练习是很难有什么收获的。难点没解决,还养成许多坏习惯。所以,要求练琴要有明确的练习目标,每次练琴有所侧重,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练琴效率。

4.慢练、轻练、分手练

练习一首新的乐曲,最好是从慢练开始,因为慢练容易做到准确无误。对于乐曲中的一切技术难点,建议大家也都通过放慢速度练习来解决。因为速度放慢了以后,难点也就不难了。通过一定时间的慢练,待难点解决了以后,才逐步加快,直到达到乐曲要求的速度。其次一种练习法是轻练。轻练,就是以轻轻的力度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可让头脑保持最大程度的清醒,同时也让肌肉保持最大程度的放松,这是取得练琴效率的一种不错的方法;第三,练习多声部的作品,建议可先分手练习。一般是先练旋律声部,后练从属声部,然后才双手合起来练习。

练习时采用慢练、轻练、分手练,能取到事半功倍的练琴效果。与此同时,演奏者在慢练,轻弹,分手练的过程中,不但难点解决得快,同时在不知不觉之中,乐谱也背下来了,可谓一举多得。

5.要自信、不自卑、不自满

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经常抱怨自己进步太慢,尽管作了很大的努力还是不如人家,并认为归根结底是自已素质、能力不好,于是信心下降、甚至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怀疑自己选择了犯错误的道路。这样的学生也许应该在心理上、在学习方法上作些调整。提倡多动脑筋,多一点思考,多一点自信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若能守志不移,励志图强,照样有希望将自己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上。

与此相反,有的学生则过分自信,甚至自满。以为自己是天才,学什么都快,不用努力就能唾手而得。这种态度当然也是不可取的。青年学生,来日方长。对自己的演奏,从技术性到艺术表现力,都要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要求。对自己的演奏,要有一种永远不满足的追求,才能不断进步。有道是“谦受益,满招损”,“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只有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希望将自己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到新的高度。

6.重视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对于学习音乐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实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一是可以检验自身所学技艺所达到的水准,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二是,通过艺术实践的锻炼,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以器乐学生为例,通过实践,可以体验到多声部音乐的艺术魅力,这绝对是个人自练所感受不到的;其三,参加艺术实践的演出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演出,可以体验到自己所学,体验取得进步的成就感,增进信心。促进自己继续努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希望青少年同学们按照艺术的客观规律学习;循序渐进,扎实打好基础;勤练用心练,科学练琴。有自满情绪者要戒骄戒躁,提倡脚踏实地;有自卑心理者要甩掉包袱,增强自信心。此外,还希望大家积极参加艺术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自己。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篇:监督散论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督的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大,社会对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对监督这一事物作了一定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概念和方法,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使之能得到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监督 管理 机制

目 录

一,监督概论

二,监督的方式种类

三,监督实施的三个阶段

四,监督的几个基本手段

五,现代监督的特点

六,监督机制

七,政府机构的制度完善问题

八,监督机制的配套措施

九,举报制度

十,案例分析

十一,结束语

一,监督概论

监督是一门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监督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管理应该是包括监督的。但通常人们所说的管理,主要是指“指挥”、“调配”、“安排”、“计划”、“规划”等,而往往忽略了监督。这是导致目前监督理论和方法相对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监督被忽略的原因,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没有认识、意识到监督问题从而遗漏了。二是没有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而有意识地放弃了;三是虽然认识、意识到了监督的重要性,但由于能力、水平局限,不懂得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系统、不懂得较好地开展监督工作从而不得不使之荒废了,四是有的管理者害怕监督不当造成不利影响因而不敢搞监督;五是一些管理者本身是排斥监督的,不想建立监督系统,害怕引火烧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抱着“浑水好摸鱼”的想法。

监督虽然是属于管理中的一个内容,但它的实施者不一定是管理者本身,管理者只是建立一个监督系统,让这个系统来发挥作用。所以,当说到管理者的管理工作的时候,有时确实并不包括监督。

人类以社会的形式生存,就必然要有社会契约——即制度、法律。制度、法律的遵守、执行不能单靠人们的自觉,因此就需要有人来监督。政府本身就是监督民众的机构。但是,政府是否会公正平等地执行制度、法律呢?政府也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这些人也是来自于社会民众。既然民众中的一些人可能违反制度、法律,那么政府中的人也就可能违反制度、法律。因此,对政府工作人员也同样要监督。

不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个人利益都总是有的,只不过或多或少罢了。既然存在个人利益,也就自然会有私心存在。姑且不去深究是否有绝对无私的人存在,至少,绝大多数人都有私心这应是毫无疑问的,区别也只是在于私心的程度多少以及满足私心的手段方式。当然,一个人私心的多少以及满足私心的手段方式是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既然绝大多数人是有私心的,那么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有私心也就不足为奇。当然,私心如果不损害到公众、他人的利益倒也无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无可厚非。但谁能担保在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的中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不会因私心而违法犯罪呢?

在私有化程度高一点的社会,必然会有贫富不均的现象,这是导致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人是贪心不足,尽管并不贫穷,也会为了追求更大的财富而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

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中,私营企业中也存在,那同样也是属于犯罪行为。尤其是在政府机构中,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不仅肯定会损害公众、他人的利益的,而且往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影响极坏。因此,防止政府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更为重要。当然,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这种现象,不论在哪里,防治的办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进行这方面的探讨,是对整个社会各方面都有重大意义的。

监督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防止和追究违反制度、法律等犯罪行为,其最终目的是督促人们尽到自己的责任、义务。因此,其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一旦人们认识到所建立的监督机制的效用,则会主动自觉地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义务。

监督分为“监”和“督”,“监”是指监视、检查;“督”是指督促,即敦促对方按照规定的要求去做。“监”是手段,“督”是目的。但“监督”的关键是在于“监”,如果没有“监”,就不知道对方做了没有,做得好不好,又怎么能有效地“督促”呢?

人们通常所说的“监督”其实是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的,一种是既“监”又“督”,一种是只“监”不“督”。一些监督机构、监督人员只监视、检查看有没有违反规定,而并不督促被监督对象去做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事究竟该不该做、怎么做、应该何时做,这些都很难说得清,你去督促的话弄不好会有“干涉内政”、影响工作之嫌疑。另一方面,有些监督的“监”和“督”是由不同的人或机构来实行的,负责“监”的人或机构并没有被授予“督”的职权。尤其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于那些在关键职位上任职的人,往往是不进行督促的,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这个职位对人的业务水平要求很高,如果该做的他没有做或没有做好,说明他不称职,没有这个能力,再怎么督促也没有多大用,不如换掉他;另一种是,由于这个职位对人的职业道德要求很高,即使表面上他的工作干得很好,很有成绩,但他做了一些越轨的事,那么也只能挥刀斩马谡,毕竟不是没有他就不行,一个发达的社会既是人才济济的,也是足够民主的,善于发挥组织集体作用的,个人的作用并不是那么不可替代。即使换一个能力可能比他稍差一点的,只要道德水平比他好,总的效果也会要好得多。

只“监”不“督”这种监督的对象不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或工作内容不是那么明确、具体。只“监”不“督”按说就不应该称之为“监督”,但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如此严格地区别,仍然也称之为“监督”。况且,有些只“监”不“督”的行为可能多多少少隐含着“督”的作用。至少,杀一儆百也是一种督促。

从技术角度来说,在实行上,通常是“督”比“监”要简单得

[1][2][3][4][5][6][7][8][9][10]...下一页 >>

多。了解真相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不少人会做越轨的事。一旦了解了真相,督促就较为容易,只需下达简单的指令或作出处理。

因此,“监督”的关键是“监”。本文重点讨论、研究的主要是针对“监”,本文有些地方使用的“监督”一词其实是仅指“监视”、“检查”。

原始的监督应该是从人类社会产生阶级以来就有了。有了阶级,就必然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占有者和被占有者或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一方或出于自愿(自愿不一定是情愿,他可能是不得已而这样的)或由于被迫而按另一方的要求做事(或称之为提供服务)。作为接受服务的一方,对于做事的一方总是会有不信任的心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绝大多数都是自私的,总会有偷懒或者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损害他(接受服务方)的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服务方担心做事人所做的事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对做事人的监督。

早期的监督是简单监督。简单监督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其监督对象是从事简单劳动者,另一层含义是指其监督方法、手段的简单,例如旁站、巡查。一般来说,对从事简单劳动者的监督,所采用的监督方法、手段也往往是简单的,而且是既“监”又“督”。简单的监督基本上是显形监督,总是有一种对被监督对象不信任、置之被动的感觉,令人不自在,会使人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对工作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对工作有一定阻碍,况且实施监督的具体的人也很难保证能尽职尽责,尤其是在受到被监督者的利诱的情况下。与被监督者太近就会发生行贿受贿这样的事情。

而先进的监督方法、手段是隐形监督或半隐形监督,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监督,因而对被监督者没有心理压力和行为阻碍。同时,由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有一定的距离或隔阂,监督者对被监督者不甚了解,不敢冒然行贿,或者不知道向谁行贿。此外,象公开监督的方式,人人都是监督者,不可能个个都去贿赂,而且由于监督者众多,发现问题的几率很大,这个发现不了,那个可能就发现了,于是被监督者就不得不循规蹈矩地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工作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对工作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靠简单的监督,往往既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又浪费人力、工作效率低,甚至会对被监督者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影响,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高监督的效能,就必须采取先进的监督方法、手段,并且是多种方法、手段并用。当然,旁站式的简单监督在某些情况下也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旁站监督只是形式、手段上简单,但并不等于监督的内容简单,也并不一定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干得了,那些专业强性的工作,外行人即使站在旁边看也看不出门道。

监督虽然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诞生的,但从此以后就永远都不会也不应该消失、废弃。不论今后是否有阶级(即使没有阶级,阶层也还是会长期存在的,即使阶层的差别不大,个人利益也总是会有的,因为很多东西是不可能人均一份的),人类只要以社会的方式生存,就必然有社会分工、有社会契约,就必然需要监督。

有人可能会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或者其他什么高级社会,人们的思想觉悟都很高了,就不需要监督了。这是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的(即使是共产主义社会或其他什么高级社会也还是要继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人的思想觉悟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判定准确的,即使是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也只能说人们的思想觉悟总体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具体到某一个人,是很难完全准确地判定其思想觉悟程度的,谁能保证某一个具体的人就一定不会违反社会契约、侵害社会或他人的利益?何况,人类是不断地更新换代的,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即使是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也难以保证对每一个人的培养教育都能够象机器生产的产品那样全部都相差甚微。只要有一个不遵守法规的人,就可能对社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尤其是在一个没有监督方法、手段没有监督意识的社会里。所以,监督是永远需要的。

因此,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并不仅仅是在于人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反映在监督方法、手段的进步上面。先进的监督方法、手段,不仅能够提高监督的效能,更能促进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并使之保持稳定。

当人类社会的监督方法、手段足够先进、监督体制很健全的时候,那些有可能违法犯罪的人都明白到违法犯罪的事不可能做成功或者做了后肯定会被马上发现并受到严厉制裁,那么他就不会去做,就不得不循规蹈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很高”的表象。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表象,乃是不排除有些人会有违法犯罪的想法,只不过没有做、不敢做而已。尽管那只是表象,但其实它是较为稳固的,因为它是靠监督体制、方法、手段来保证的。只要这种监督体制、方法、手段一直都在发挥作用,一直都令他感觉到“不可能做成、做了肯定会被马上发现并受到严厉制裁”,他就不得不继续维持着这种高尚的表象。(如果越轨的事能够做得到,做了后不一定会被发现甚至很难发现或者难以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会受到严厉制裁,那么那些表面高尚的人也可能背地里干着不可见人的勾当。)这种不得已而维持的表象,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们形成一种习惯、自觉。同时,由于人格上的需要,人们为了表明自己并非被动地这样做,必然会为自己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即寻求一种理论上的说法来表明自己是自觉这么做的,而不是象一个听话的动物那样,或者象一个奴隶那样完全是被迫才那样做。(他们与奴隶的本质上的区别就是:他们具有人格上的尊严和更多的行为上的自由。选择这份工作是他们自愿的,如果他们不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他们可以不干这份工作,干其他事也可以维持一个不算差的生活,而干这份工作则可以相对好一些。)尽管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而形成的理论,但毕竟你不能说一个具体的人他就是不得已而持这种理论,他可以说我原本就是这样的观念,从而保持了个人的人格尊严。而且,这种理论在事实的映衬下,会更深地影响着下一代。这正如下围棋一样,很多下法都是不正确的,但当没有对策对付某种下法的时候,它就能够赢,于是很多人都会走这样的下法。当有对策对付这种下法的时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行监督。全程监督花费的人力物力比非全程监督的大很多,监督力度、效能自然是要好一些。非全程监督的被监督者不是时刻处于被监督状态,只有当监督者行使监督的时候才将被监督内容向监督者展示。

有限责任监督和无限责任监督 无限责任监督是指对被监督者一切事情负责,不论什么原因发生什么问题都负有责任。有限责任监督则是只对某些指定了的事情负责,在这些事情上监督者尽到了职责,那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与监督者无关。无限责任监督一般是做事者的内部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都是属于一个整体,监督者自己的失误和被监督者的失误都与之有关,所以是无限责任监督。有限责任监督则是外部监督,因为是外部的,不可能超出职权范围来干涉做事者,做事者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外部的监督者不可能为此负责、替人受过。

内部监督 机构内部的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外部监督 机构以外的人员或其他机构对该机构的监督。

公开监督 也叫群众监督,它没有固定的监督人员,也就没有授权,所以也可以称作无授权监督。公开监督也分为社会化公开监督和局部范围内的公开监督(例如一个集体内,因为有些事不宜完全对社会公开)。公开监督是让人们利用社会公民或机构普通员工所拥有的基本权利来实施监督。公开监督是只能监不能督。监督者将所监得的情况向利益相关者或被监督者的主管部门(或人员)报告,让利益相关者或被监督者的主管部门(或人员)去行使有关权力和权利(进一步监并进行督)。公开监督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监督方式,应该充分利用。因为这种监督方式不需要授权委托,监督者没有特权去以权谋私,又不需支付工资,同时监督者很广泛,草木皆兵,被监督者往往不会太注意,即使防也是防不胜防。要利用好公开监督,就应该让监督有功者得到报酬,为了鼓励人们参与公开监督,就需要以一种表明奖励意思的不定向契约(即公告)来激励。它既可能是无偿监督,也可能是有偿监督,当有人实施了监督并获得了有用的情况向利益相关者报告了,获得了奖励,那么就是有偿监督,否则就是无偿监督。一般来说应该将其归入无偿监督。即使是将它归入有偿监督,在有偿监督里面它也是最划算的,同时又是效能很高的。不论是否有人获得了有用的情况向利益相关者报告,它都都一样发挥了效能,它对被监督者起到很大的威慑作用,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人来监督他,只有按规定做好。要利用好公开监督,就要要求被监督者将尽量多的东西公开来,让人们能够在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就能看到、听到这些东西。例如,要求正在进行施工的工地将报建审批的许可证挂在外人可见的显眼位置。

如今电脑互联网、电话、电子公告板等技术、设施如此先进发达,为较好地实行公开监督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社会监督 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社会化公开监督,即上面所说的无授权监督。一种是指利用社会民间机构进行的监督,这种则是有授权的,例如工程建设方面的监理公司实行的监理。

显形监督 显形监督是指被监督者知道监督实施者是谁,并且看得见他在进行监督。显形监督也叫旁站监督,它是最简单、原始的监督方式。显形监督有时会使被监督者产生不良情绪,觉得不受信任,有时也会阻碍被监督者的工作。而且,由于被监督者知道、看得见监督者,可能会针对性地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使监督形同虚设,人都是有弱点的,或者经济方面,或者是人格方面,或者是色欲方面等等。但是,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实行旁站监督的。

隐形监督 隐形监督是指被监督者不知道监督实施者是谁,看不见他在进行监督,不知道是否有人在进行监督、用什么方式进行监督。由于被监督者不知道监督实施者是谁、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进行监督,就可能不会采取针对性的手段来对监督进行防范、阻挠。对于那些理性不够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没有监督的错觉,或抱侥幸心理以为自己的所做所为不一定会被发现,从而铤而走险。隐形监督的手段包括利用摄像进行监视等。

半隐形监督 介于显形监督和隐形监督之间。例如公开监督,这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是适时公开监督,一种是事后公开监督。适时监督时,虽然监督者是显形的,但你不知道他是否在监督(因为他本身并没有被授权进行监督、没有监督的职责),他的监督行为不明显,难以判定是否有注意被监督者。事后公开监督是让被监督者事后将做事的情况、结果等放在公开位置,谁都可以看到,但不一定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看了。

纵向监督 指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或专门监督机构实行的监督。

横向监督 指同级单位、人员之间的监督。横向监督是只监不督。横向监督的检查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信息,而不能作为判定、处罚的依据。

逆向监督 指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这也是只监不督。

舆论监督 这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即利用舆论进行监督。它是指把事实真相通过大众传媒公之于众,让人们去评说和作出反应,从而对当事人起到督促的作用。舆论监督的对象事件一般是被认为不好的、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其结果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当事人自己纠正错误、自我约束;二是当事人的上级领导或其主管部门或执法部门来对事件进行干预;三是民众利用自己的公民权利来对当事人作出反应,例如不跟他做生意、不与其联姻、在选举中不投他的票等等,从而使当事人得到惩罚。舆论监督的监和督的主体往往是不同的,监和督的对象有时也是不同的(例如督促当事人的上级或其主管部门或执法部门来对事件进行干预)。

舆论监督的关键是事实真相能够在大众传媒上公布。这要求社会有充分的言论、出版自由以及传媒机构有足够的舆论覆盖面和信誉度。

舆论监督的“督”分为事前督和事后督。事前督是指把将要利用舆论进行监督的做法事先告诉被监督者,使之引起重视,不敢违规乱来,从而起到事前督促的作用。事后督则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把事情经过、结果在传媒上公之于众,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三,监督实施的三个阶段阶段

监督实施的三个阶段是: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事前监督是在做事之前对做事的条件、方式方法等进行检查,具备条件才准做,不具备条件就不准做,并督促做好准备工作。

事中监督是在做事的过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程中监督。

事后监督是在事情做完后才进行检查督促。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这三种监督既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宏观上是针对整个事件而言,微观上是针对整个事件中的一个个具体内容而言。

从宏观上来说,对于原做事者有时就只有事后“监”而没有事后“督”了,事情都做完了,检查之后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即使有什么要补救的,也可能是让另外的人来做。对原做事者的处理成了对他人的“督”,所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这三个阶段的监督也可以当作三个监督的方式单独运用或合并运用,即根据需要决定对哪一个或几个阶段进行监督。对这三个阶段的监督,单个而言,是各有所长。事前监督可以使被监督者在开始做事之前就按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及思想准备,使事情从一开始就走上正轨。事中控制则可以对被监督者的具体做事情况进行适时监控。而事后监督一般来说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一个最终的评价、处理。

事中监督分为全程监督和关键监督。关键监督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对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对三个监督阶段都实行监督叫做全面监督,它是最严密的监督。对于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包含了很多单个的事件,那么实行全面监督则是对每一个单个事件都实施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也就是说,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在整个过程中是不断循环推进的。

四,监督的几个基本手段手段

(一),旁站。旁站是最原始的、最简单直接的监督,也是显形监督。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今天乃至今后在很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一种监督手段。旁站监督可以及时对被监督者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由于旁站的人不可能很多,因此对于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的行为,仅仅采取旁站监督还是不够的。

(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一般是利用被监督者的工作步骤之间的间隔时间来对不同的多个被监督者进行监督,或者是忽略一般性工作而只对重要工作进行监督,也可以是对一般性工作进行抽查。巡视检查是上级监督者对下级监督者或对具体做事者实行监督的主要手段。

(三),了望监视。远距离采用望远镜进行监视。这种监视方法监视面较广。

(四),摄影、摄像、录音、电视播。这是利用现代科技(电子)产品代替人进行旁站的一种监督手段。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监督,同时又不会对被监督者的行为造成阻碍和心理影响,有时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五),抽查(或叫翻查)。对已完成的资料、产品等进行随机抽查或指定抽查。一般来说,随即抽查是在完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随时随意地抽取一定量的被检查对象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代表所有被检查对象的一般水平或平均水平。指定抽查是在被检查对象中的一部分有不合格迹象、对其有怀疑时或该部分明显比其它的要差时,指定检查这部分,其检查结果可视为所有被检查对象的最低水平。如果最低水平都合格,那么所有被检查对象都合格。

(六),连续编号登记。规定将资料、事件进行连续编号登记,可以防止篡改、隐瞒和遗漏,又便于查找、检查。

(七),回执。给予回执就是给当事人以知情权,并让他能够掌握证据,以便进行监督。

(八),复查。对已采用其他方式检查过并已封闭的东西再次拆开来检查。例如工程监理中对已砌筑好的砌体拆开来检查内部质量。

(九),责任时线法。见后面的论述。

(十),规定告知、出示。把当事人应该、有权知道的东西规定被监督者必须主动告知、出示,使那些不懂得监督、由于种种原因不便于提出要求的当事人能够自然方便地了解情况、进行监督。

五,现代监督的特点监督

现代监督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多种监督方式、手段交叉运用,而且是多重监督和多层监督。

多重监督是指一个被监督者同时受到几种监督,同时被几种身份的人监督。多层监督是指对监督者再实施监督。这样监督的效能更高。监督者必须同时也是被监督者,否则监督者就会玩忽职守或以权谋私或与被监督者串通一气违反规定。对监督者实施的监督更多的是利用公开监督,为了使监督者受到有效的监督,应该让监督者将监督情况的专业化内容转化成常识性、通俗性内容。在契约社会里,任何人都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

多重监督应分清主次,以防有些担负监督职责的监督者不履行职责,滥竽充数,形同虚设,甚至出现“都管又都不管”的混乱局面。多重监督又分两种,一种是只有其中的一个(一重)是担负监督职责的,其他则是义务性监督或对个别具体事项担负监督职责;另一种是多方都具有监督职责,但只有一个是执法者(具有处罚权)。执法者多了,会出现乱执法、管理混乱的现象。

多层监督的各层监督的监督对象、内容、方式是互不相同的,它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监督结构,而且监督的实施时间也不能是同时进行。上级监督者检查督促的是下级监督者的工作,而下级监督者的工作完成时间与最终被监督者(做事者)的工作的完成时间往往是不同步的。如果上级监督者在下级监督者的工作未完成的时候进行检查,那就没有东西检查,变成了检查再下一级的工作,层层都这样的话,就都变成了检查最终做事者的工作,多层监督变成了多重监督,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当然,上级监督者也偶尔检查一下再下一级的工作,以复查验证下级监督者的工作从而对直接下级进行督促、处理。这样一层层递进,略有重叠,才能充分发挥各级监督层的作用。上级监督层的监督辐射面比下级的要广。实施多层监督,一方面是为了对基层监督者实施监督,使基层监督发挥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一些(上层)监督者与最终被监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乃至隔离,使之更能具有威严,同时也不至于近墨而黑。

检查工作的时机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定完成时间,一种是在报告完成时间。规定完成时间是指有些工作在规定的时刻必须完成的,如果没有完成就是失职。报告完成时间是指有些工作并没有规定要在何时完成,而是以做事者的报告为准,因为一项大的工作中的有些具体细致的工作的完成时间不便规定太严格。监督者检查被监督者、上级检查下级的工作,应该根据被检查的工作的时间特性掌握好时机来进行。如果提前了,那么你就无法对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他的工作作出评价,也就起不到监督作用。为了提高监督的有效性,便于随时可以进行检查监督,一方面应该尽量将做事者的工作细化,明确各项具体内容的完成时间或明确各时间点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便严格规定完成时间的工作,应该让做事者定期主动地报告工作动态。

工作的完成时间是一个责任时线(承担责任的时间界线),也就是说做事者从此开始将要对他的工作的质量承担责任,监督者从这时开始可以对他的工作追究责任。利用好责任时线,能够迫使做事者(包括下级监督者)自觉做好工作。

既然做得好,就不怕监督。害怕监督的,要么是没有信心做好,要么是故意想搞名堂。

一些领导干部表示:愿意接受群众的监督。这表面看来似乎很大度、光明磊落,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接受监督毕竟还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作为一名光明磊落、心胸开阔、有信心把工作做好的领导干部,应该是主动让群众来监督,不必等人家来检查,自动地将有关情况公开、让群众参与,并且是将监督制度化、建立监督机制。

六,监督机制机制

有了先进的监督方法、手段,是否就一定能搞好监督工作呢?不一定,更重要的是还要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比监督方法、手段更高一层的东西,是一种从各个方面来保证监督能够得以有效实施、达到预定效果的系统工程。监督方法、手段是监督机制中的组成部分。

监督机制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主体方面的也就是监督者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另一方面是客体方面即被监督者方面的,它主要是在被监督者的管理制度中蕴藏的具有监督作用的、有利于监督的内容。这两方面往往是相互有联系的、相辅相成的,因此,建立监督机制的时候应该注意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作为一个机构来说,其本身的监督机制是其管理机制的组成部分,是管理机制中具有监督功能的内容。监督机制在管理机制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可分离的部分,而是渗透在整个管理机制中的,与其它内容有机地结合。之所以要把监督机制这个概念单独拿出来论述,是为了强调管理机制中的监督的内容,提高人们的监督意识,在构建管理机制的时候特别注意构建有关监督的内容。

那么什么叫做“机制”呢?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缩印本中关于“机制”的解释是:“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借指其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

可以这样理解:机制就是客观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指运动体系与运动规律的有机结合。

在管理学中与机制相近的概念是体制。体制就是体系和制度的结合。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使用体制一词。那么机制与体制有什么不同呢?

“机制”是客观性的。不论是其所包含的体系还是规律,都是客观的。体系是物质的,当然也就是客观的,而其规律也是客观规律。所以由这两者结合而成的机制也是客观的。我们知道,物质运动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规律,一个是物质条件,只要物质条件具备了,它就会按照固有的规律运动、产生固然的结果。所以机制运作的结果也就是固然的。

而 “体制”则不完全是客观的性,它有主观的成份,即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制度。制度是人为建立、制定的,它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它可能被体现出来,也可能不被体现出来(制度没有被执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没有被体现出来,它仍然只是一纸空文)。当一种制度不能被体现出来的时候,这种制度就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不论制度是否能被体现出来,它本身都是主观的东西。虽然体系本身是物质性的即客观的东西,但它是人为建立的,是按照制度来建立的,它也有主观性。由于体系是按照制度来建立的,是为了实现制度的,制度一改变,体系也就跟着改变,所以我们说体制不合理的时候,主要是指制度不合理,而不去说体系合不合理。制度是体制的核心。

由于制度不是客观的东西,因此体制也就不是完全客观的,于是体制运作的结果也就不会是固然的,不一定会达到设定的效果。当制度不够严密的情况下,体系在运作的时候,人们没有充足的、详细具体的规则依据来执行(即无章可循),就只有按主观想象或意愿来执行,而各人的主观想象或意愿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因此最终结果也就不都一样。所以说,体制的运作结果不是客观的、固然的。当然,如果体系中的操作者故意违背制度,那么体制就更加不会达到体制制定者预期的结果。

当人们将 “机制”概念引入到管理学中的时候,是指一种达到机制境界的体制,或者说是指体制的升华。这种体制是科学、合理的,尤其是其制度是完美得象客观规律一样,在运作时基本上是会象客观物质运动那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少有人为意识影响的可能,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预定的结果。

所以,现代管理中的机制指的是一种完美的管理体制。因此我们只能说“我们的体制有问题”,而不能说“我们的机制有问题”,只能说“体制改革”,而不能说“机制改革”。

然而,实际上,人们建立的体制是不可能达到绝对完美的,也就是说,管理中真正的机制是不存在的。于是人们就退而求其次,把那些近乎完美的体制也称之为机制。不是所有的体制都可以称之为机制。

从“体制”观念向“机制”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主观化向客观化的转变,即减少管理工作中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减少管理中的不客观成份,使其更客观化,结果更具有固然性。这就象制造傻瓜相机一样。傻瓜相机不需要人们有很高的操作技巧,不论什么人,只要简单地、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达到固然的效果。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就应该是象一台傻瓜相机,并不需要工作人员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当然,由于不可能存在绝对完美的管理体制(即真正的管理机制),因此不免总有一些事情、一些环节需要人们靠主观意识来处理,因此强调个人的自身素质永远是很必要的。为了防止个人主观意识不当而造成工作的成效的偏差,应该实行民主化管理。

要建立管理机制,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首先是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制度。一个完善的制度,至少要满足这样几个条件:1,目的明确,2,提出的要求是周全、明确、严格的,但又不难做到,3,有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尤其是要有充分的可操作性,4,每一条规定都要有处罚条款,5,处罚有力度,足以形成威慑。

对照现行的很多管理制度,除了上面的第1条基本上都能满足,在其他几条上都有不足之处。例如,在第2条上,一些制度提出的要求过高,难以做到,以致人们认为这个制度是做样子给人看的,人们称之为“高标准、低把关”。

很多制度对一些事情都提出了“要……”、“不准……”、“不能……”等诸如此类的要求,但却过于笼统,概念模糊,难以判定,以致这些要求成为空洞的无法执行的东西,或者被执法者利用权力随意执法。例如,要善于将大的要求细化,通过其它的一些相关的基本规定来保障。那些相关的基本规定是非常具体、明确的,不难做到并且不难判定的,这样,当人们满足了这些基本要求,也就满足了大的要求。只有将违规行为的具体特征明确指出,才能进行判定从而予以处罚。

一些制度、法律,将“规定”内容与“处罚”内容分开来写,前面的“不准”、“不得”、“必须”、“应该”等等规定说了一大堆,到后面的处罚条款中,就没有那么多内容了,前面的所有规定并不是每一条都有相应的违规处罚,于是有些规定就得不到有效落实、执行,对违反者无法起到约束作用,或者执法者随意进行处罚。这种将规定与处罚分离的八股文式的制度、法律条文,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应该是在每一条要求后面直接写明违规处罚条款。那些不作处罚的、或难以处罚的要求,干脆就不要写进去,否则一颗老鼠屎打坏一锅汤,使人们觉得整个制度都是做样子的。

构建机制,必须充分了解各部门的工作宗旨、对象、内容、方式、效能及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了解各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细节,分析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其发生的条件,找出问题的焦点,研究每一个环节、细节的各种处理方式,选择那些对其他环节、细节有约束力的做事方法予以规定,以及规定那些只可能产生唯一结果的做事方法;要善于将要求具体化,善于将被监督者置于被监状态,把那些能够公开的东西尽量公开、强制性公开;要尽量使工作的行为对象参与到行为中来制约行为者,以及利用那些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来制约行为者。当发生问题的时候,要能够追究到具体的责任人,就象一台原本运行良好的机器出了故障,总能够找出具体导致故障的零部件。

在一个大的管理机制中,其中一些利用特殊的管理方法所构建的部分,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具有独立发挥作用达到效果的特点,我们可把这部分称之为方法机制或小机制。有时某个大体制不好,称不上机制,但其中的一部分具有机制的特点,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上非常行之有效,这就是小机制。一个大机制总是通过一个个小机制来组成的,一个体制的完善也往往是通过建立一个个小机制来不断完善的。因此完善体制、建立机制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要构建一个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必然少不了运作方法。没有运作方法,制度就成为一个空洞的框架,所有要求、目的就都不可能实现。

制度中的方法,有些是需要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或其他硬件设施来配合的,也就是说在体系中除了人员之外还需要关键性的机器设备或其他硬件设施,利用这种方法建立的管理机制我们可以称之为硬件式机制或简称硬机制。也有一些方法则并不需要什么机器设备或其他什么硬件设施,而只需要在人员体系或制度上作特殊的设定就行了,利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机制我们可以称之为软件式机制或简称软机制。

构建硬件式机制,就要善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机器设备的各种功能。

下面就举一些方法机制。

1,如何督促施工单位做好质量自检以便更好地保证质量,如何合理、公正地评定工程质量等级,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值得作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按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内容完成后应先进行自检,然后根据自检的情况填写质量评定表。但是,原来的检查质量、填写质量评定表的方法是采取随机抽检、记录的方法,又不必注明所填写的检查点的位置,于是,不少施工员根本就不到现场检查质量,而是闭门造车随意乱填写检查记录,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施工质量评定为优良。监理人员、质量监督站监督员在复查的时候,既不能说施工员没有检查质量,也不能说他乱填写记录,因为无法进行针对性复查,施工员可以说我是检查过了,我抽查的情况就是这样。无法对其进行复核,也就无法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使得施工单位的自检评定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虽然监理人员或质监站监督员可以自己重新抽检进行质量评定,但不一定就抽到质量最差的点。而建筑工程是有安全性要求的,安全性不是由平均质量水平决定的,而是由最低质量点决定的,只要某一个点的质量达不到安全性要求,建筑物就会出现安全问题。

如果监理人员或质监站监督员另行抽查所作出的质量评定低于施工员评定的等级甚至是不合格,施工员又会说监理人员或质监站监督员是有意挑选那些质量差的点来记录的,不能反映真实的整体平均质量水平,从而发生争议。

因此,这种随随机抽检的方式不适合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于是,本人提出了一个最大偏差检查法,即:规定施工单位在进行质量自检、填写质量评定表的时候,必须填写那些质量偏差最大的点,从最大的偏差点开始依次填写若干个,并且要注明该点所在的位置。尽管一个质量点其具体的偏差值是多少可能用肉眼判断不准确,但哪些点偏差大一些用肉眼是可以判断的。选定了偏差最大的点,再进行度量,这样做并不麻烦。这样一来,监理人员、质量监督站人员就可以对施工单位所做的自检进行针对性的复查。只要发现有一个质量点没有记录在评定表上,且其偏差值比评定表上记录的任意一个点要大,或者评定表上记录的偏差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注明了所在位置所以可以去对照),那么就证明施工员没有认真检查质量,就可以命令他重新自检,并对这次行为作出警告或处分。于是,施工单位就不得不认真检查质量、如实填写质量评定表。而且,根据所填写的最大偏差值情况,也可以合理、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公正地评定工程质量等级。偏差最大的点代表了整个工程最差的部分,如果最差的部分都能达到合格或者优良,那么整个工程质量就肯定是在合格或优良之上。所有工程都拿最差的部分来进行比较,就避免了田忌赛马那样的不公平。

2,某公安部门的一位干部,一次晚上打麻将的时候,隔一段时间就要在场的人不要出声,然后用手机向上级报告说一切正常。原来他这时应该是在值班室值班,按规定他必须每隔一定时间用电话向上级汇报一下值班的情况。象这种情况,如果规定报告时不准用手机,必须用值班室的电话,那么就可以防止这种长时间擅离职守的行为,因为现在的电话都有来电显示功能,一看电话号码就知道对方在哪里。如果上级再经常不规律性地打电话过去,让对方立即再用值班室电话打过来,那就可以更好地防止擅离职守的行为。(仅仅是打电话到值班室来查看还不行,因为现在的电话还有转移呼叫功能,可以把打到值班室的电话转移到手机上。)

3,在一些建筑材料试验室,其材料试验报告的编号是不连续的,例如2000/11/30/008,前面三段数字表示日期,最后一段数字表示当天的编号,每天的编号都是从001开始的,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任何一天的最后一张试验报告后面补上无数张试验报告单(因为试验报告单不是事先印制好的,而是电脑打印出来的),于是,就给那些没有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有了弄虚作假的条件,在那些想弄虚作假的人给予金钱利诱时乱开试验报告单。如果规定试验报告单的编号必须是前一天的最后一张与后一天的第一张是连续的,那么就可以减少很多这样的违反规定的行为。

4,一个到检察院申诉的人,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检察院的反应,便到检察院去问,结果检察院说没有收到他的申诉书。翻查申诉材料登记表,也没有登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里姑且不去追究,但如果规定检察院在收取申诉书或者听取申诉时必须当场填写一式两联的登记表,并交给申诉人一份,那么就可以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即使检察院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及时处理,也至少不至于说没有收到过这份申诉书。只要有证据能证实检察院确实是收到了申诉书,那么就可以追究是什么原因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然后追究有关渎职者的责任,这样一来,检察院工作人员就不得不认真对待,更不敢故意瞒藏不办,从而就能够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申诉权利。(关于此事,当我跟一位在检察院工作的朋友谈起的时候,他居然说:现实就是这样的,你信得过检察院就去申诉,信不过就别去。看来他并没有认识到机制的重要意义。如果什么事都是凭这种没有根据的信任来办事,那么所有的制度就都没有必要了。)

5,检举人的检举信被转到被检举人手上使检举人遭到被检举人的打击报复,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如何防止这种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故意的行为?应该规定:(1),只有赋予了处理这类问题的专门机构才能接收检举信,没有权力、能力解决问题的单位不得接收,否则严厉处理,(2),接收了检举信的单位或负责人必须填写收据给检举人,(3),所有看过检举信的人必须签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说明该检举信的处理结果、去向,通知检举人。

6,黄牛党倒卖火车票、制售假火车票的现象屡打不绝,其中也有一些是有关工作人员在以权谋私。如果在火车票上打印上乘车人的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的号码,并且在检查乘车人车票的时候,同时要检查相应的证件,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样既杜绝了私下转售车票(因为别人的证件号码与车票上的证件号码不一致),更杜绝了制售假票(因为制假票的人不可能事先知道买票人的证件号码)。如今火车票本身就已经是采用电脑打印了,因此实施这种做法应该是没有难度的,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7,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并让群众监督,各地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都将建设工程规划报建的办事程序公布出来,并规定了收案后的各步骤的处理时间期限,超过了规定的时间群众可以投诉。但是,尽管如此,群众的报建手续仍然是要拖很长时间才能办到,群众意见很大,却又无法投诉,问题在哪里呢?原来,办事员把关卡设在收案上,以种种理由不予收案,并且在(口头)说明拒绝收案的理由时不将所有存在的问题一次性指出,每次都只指出一部分,让人们跑很多次。既然没有收案,当然也就无法投诉,因为只规定了收案后处理的时间期限。要使这种情况得到彻底的改进,必须规定:无论手续、资料是否健全,办事员都必须收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将所有存在的问题一次性书面通知报建人,如果指出的问题有遗漏,对办事员进行处分。

上面提到的用值班室电话汇报的制度,就是典型的硬件式机制。而试验报告单的编号制度和建设工程质量评定表填写规定就是典型的软件式机制。

象上面提到的那些例子中的关于擅离职守、乱开试验报告单、遗漏或私毁申诉书、乱填写质量评定表这些问题,当然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仅仅只是简单地规定不准这样做,那是毫无作用的,而采取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做法,就能够使事情得到较好的保障。

象上面这样的监督、管理机制,既使监督、管理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又并不需要增加机构、人手,有的也不需要增加什么设备设施,也就是说不需要增加什么成本,甚至有的还减少了工作量和成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方法机制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即使是那些需要增加成本的机制,也是值得的。如果达不到效果,再小的成本也是白费,而高成本又达不到效果则更是白费。

机制以其逻辑严密性而使人们相信它的有效性,从而使那些原本有违反规定的想法、习惯的人不再敢乱来,同时也使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大提高。人与机制相比,当然是机制更加可信,哪怕这个人看起来是如何如何可信。只有在没有机制的情况下,人们才不得已而相信熟人、表面老实的或信誓旦旦的人。

判定是不是机制,主要看它对行为的可控性,是不是只有唯一的行为方式、结果,或者即使有几种行为方式和结果,这几种行为方式和结果是不是都在考虑之中并有办法对付。

七,政府机构的体制改革问题问题

我们常说,我们的政府机关制度不健全,机构臃肿,办事程序复杂、繁琐,没有监督,等等等等。虽然也采取过不少措施来改进,但却见效不大,上述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怎么才能较好地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不是充分条件。高薪不一定能养廉,但没有高薪则是很难养廉的。

如果工作人员能够轻易地利用权力掇取不义之财且难以被发现,而政府或企业对此既没有有效的制约措施又打击不力,那么即使高薪也养不出廉政,相反还会使一些工作人员因养尊处优而孶生出不良作风习气,甚至扩大了胃口,展开贪污挥霍竞赛。况且,对于那些欲望无止境、有挥霍欲望的人来说,不论多么优厚的待遇,都不够他任意挥霍的。有些工作人员他本人由于有了高薪而并不想以权谋私,但他的亲戚朋友可能会以种种借口要他违反规定来帮他们,毕竟他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毫无感情的人。所以,简单地只是靠高薪来养廉,那是达不到效果的。关键还是要靠科学的管理机制尤其是监督机制。

那么,有了科学的管理、监督机制,是不是就可以不给予政府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高薪呢?也不行。

上面提到了要加强对政府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罚,也就是对公务员的要求更加苛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给予较高的薪水,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当公务员,尤其是那些素质较高的人更不会愿意做。事实上,这些年来很多“下海”的政府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就是因为对低薪不满意,其中不乏一些正直的、不愿利用职权谋私利者。如果政府里集中的都是素质、能力低的人,一来是办不好事,二来,素质、能力低的人在严格的制度下也仍然会发生犯罪,他们会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反正自己没什么本事,不值钱,干别的事也赚不了大钱,做这份工作,工资这么低,面子都敷不主,既然有权,不如用它搏一把。

政府应该是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尽管我们说,在一个科学的机制下,很多重要的工作普通人都可以干,但高素质的人显然会干得更好,我们还是要尽量使用高素质的人才。要提高人们对政府工作的兴趣,吸引人们争相选择从事政府工作,尤其是那些高素质的人才,那就必须使从事政府工作的人能获得较高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决不能是靠以权谋私来实现,而应是直接的、正当的报酬。

惩罚与奖励应该是相当的。既要对违规者予以严厉惩处,又要给守规者以优厚的待遇,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和制度上的平衡。尽管有的人私心很重,但如果他既有的利益已经相当不错,而要想再掇取不义之财则有很大风险,会受到严厉惩处,那么他就会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肆意乱来。

(三),实行政府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定期轮换制度。

工作成绩好的予以提拔,一般的就定期轮换(无过错轮换)。轮换不仅只是在政府内部进行,更要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进行,即从社会上选拔工作人员及把政府工作人员回放到社会。这样做的好处是很多的:

1,避免一些工作人员养尊处优,养成不良习气,没有危机感,丧失上进心,没有创新精神。

2,避免政府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拉帮结派、官官相护。

3,避免那些违法犯罪手段高明的工作人员长期违法犯罪造成巨大损失。

4,实现角色的转换和实现管理方法上的交流、借鉴。让在政府工作的人更好地了解社会,以及了解社会对政府的看法、意见,让政府以外的人进入政府了解政府的制度和工作情况,使政府和社会更好地沟通、协调,同时也让干部到企业中去锻炼,从企业管理中学习、摸索管理方法,借鉴到政府管理中去。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干部长期在政府部门,就不了解政府存在的问题,不知道企业对政府的要求(仅仅靠企业来反映是不够的)。

以往干部锻炼是下放到基层和调到国营企业工作,这种做法本身就有其不利的地方,这种下放和调动往往被当作了条件和资本,那就是:“日后得把我提拔上来,不管我在下面干得怎样,只要没犯错误。我下放、调去企业是吃了亏受了苦的。”一旦没有兑现,就消极懈怠甚至以权谋私。而实行定期的轮换制,则政府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去向政府不负责,人们自谋出路,在社会上干得好的、知识水平有提高的可以通过竞争再回来。

当把干部定期按比例轮换作为一种制度来实行后,干部下岗也就成为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这并不表明他没有能力、品行不好,只是他在这段时间里没有表现得特别出色而已,毕竟特别出色的还是少数,而且需要有恰当的机会表现出来。既然他这次没有表现出来,就先让贤给别人,等他能力提高了、机会成熟了再来表现。况且,目前国营企业转制、出售,国营企业越来越少,干部锻炼的地方也越来越少,怎么办?只有让干部自己到民间企业去锻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打破干部的铁饭碗,使他们有危机感、保持上进心。

5,对那些违反规定的人严肃处理,毫不留情,予以降职、调离、开除乃至刑事追究责任,这必然就需要有足够的后备干部及时顶上以保证政府工作正常顺利进行。这些后备干部的储备,一方面是利用社会化的培训,另一方面更要有一部分人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过,这样,外部人员一旦进入该部门就能够立即投入工作。有了充足的社会后备干部,就不至于由于担心开除公务员造成工作瘫痪而手下留情。

6,如果给予政府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较高的薪金,却又不实行竞争上岗和轮换制,必然使社会公民的怨言更大。而两者同时并举,既消除了人们的怨言,又使得工作人员从政府职位下岗后不至于因一时找不到工作而生活窘迫。

实行政府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轮换制,一方面要将政府工作足够公开化,让社会民众能够尽可能多地认识、了解,另一方面要让一定数量的社会民众(可以有一定的资格限制或规定必须是考取了公务员资格的)能够参与一些政府事务,既起到监督政府工作的作用,又深入了解了政府工作。

(四),建立严格、合理的社会化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既然允许社会公民参与政府工作、担任政府职务,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以确保参与政府工作、担任政府职务社会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方面的素质。而民间企业一般来说是不会主动帮政府去建立员工的个人档案的,即使搞了也不一定可信,况且,没有政府的参与、支持,民间企业也无法开展这项工作,因为涉及到隐私权等等问题。

考虑一些人过于看重个人隐私,如果不便强制公开个人档案的话,可以规定,有意参与政府工作、担任政府职务的人必须公开个人档案,否则可以不将其档案公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开。担任政府工作是有优厚待遇的,但也是有条件的,要作出一定牺牲的。

这项工作的具体做法涉及到很多方面,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五),创办《监督报》和监督网站(举报网站)。

《监督报》是充分利用社会化公开监督的有效途径。报纸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刊登政府各机关部门及国有企业的公开监督公告,阐明本单位的哪些事情、行为受到社会公开监督,哪些举报行为有效,奖励办法、奖励额度等等。

2,刊登被举报的单位、人员案情。

3,刊登对典型案例的报道分析。

4,通报各单位的廉政、监督情况。

5,刊登监督、廉政经验交流、理论研究文章。

6,接受举报。

政府工作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改得好那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没改得好,后果也可能很严重的,因此要特别慎重,但也不要前怕狼后怕虎。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不改就没有出路。要尽量选取那些综合不利最小的做法。有时,解决了一个问题,可能同时使很多问题一并解决了,也有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从很多方面下手。

九,举报制度制度

举报是监督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使公开监督发挥作用的一个必要条件、关键环节。没有有效的举报机制,群众性公开监督就不可能发挥作用。

虽然我们国家的一些政府部门也建立了举报制度,但它发挥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可以通过举报处理的事情没有被举报,也有的虽然举报了但没有引起重视,以致群众对举报制度不够信任,加上又怕麻烦、怕惹火烧身,于是干脆不举报,对那些在公众场合违法犯罪的行为熟视无睹。而那些违法犯罪的人也很清楚这种情况,因此也就不怕被举报,即使是众目睽睽下都明目张胆地违法乱纪。例如,一些政府部门的乱收费现象,是一种涉及面很广的、公开的违规行为,中央一再强调不允许这样做,并且也制止、纠正了不少,但却始终没能根治,甚至不断有新的乱收费现象出现,这不能不说明是举报制度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举报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事后打击违法犯罪者,更重要的作用是起到威慑作用,使那些有违法犯罪念头的人因为怕被举报而不敢乱来,尤其是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但只有举报的作用被充分相信的情况下才能起到威慑的作用。

我们的举报制度没能发挥足够的作用,就在于它仅仅只是一种制度,而不能称之为“机制”。

举报制度要成为一种机制,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较高的奖励。举报肯定是要得罪人的,没有较高的奖励,人们就不会去找那个麻烦、冒那个风险。较高的奖励也表明了政府对被举报事情坚决的处理态度。较高的奖励使人们觉得不论从自己的个人利益还是从社会利益上考虑都是值得举报的。

2,明确举报受理机构。受理举报的机构不能过多,以便于管理。

3,把对违规行为的描述更明确、具体,将可以举报的违规行为的具体表面特征说明,不能笼统。通常我们的制度中对违规行为都只是简单地规定“不准......”,但怎样算是违规,却没有明确说明,以致人们难以把握。

4,设定合理的举报方式。多人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的举报,原则上只对第一个举报人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设定合理的举报方式,那么后面的举报人可能会因为没有领到奖金而怀疑受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帮人冒领功劳。

5,严格规定举报案倦的移交程序和手续,规定处理的时限。处理完毕或处理进度情况必须写报告。防止接而不办、踢皮球、泄露案情。对受理举报的机构、人员,如未履行规定的手续或未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举报事件进行处理,予以严厉处理。受理举报的机构如因事务繁忙或遭到阻碍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必须上报上级机构,由上级机构决定是亲自派人处理还是从社会招募人手协助处理。如情况特殊,在短期内确实有难度处理完毕,也要向举报人通报、解释。

6,对举报的回应。当面举报的,应给予举报人回执。电话举报的,应给予举报人举报登记号码和受理人代号。

7,切实保障举报人的权益。这里的保护包括三方面,一是为其保密(要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和措施),以免其遭受报复。二是保障举报人的知情权(填写受理单给举报人并通报核查进展情况)。三是如实兑现举报奖励金。应说明取得报酬的方式,具有可信度。一些举报人没能取得应有的报酬,或怀疑得不到举报奖励,从而对举报失去了积极性。

十,案例分析分析

案例一:某省的一起反贪大案的某当事人,接受了承包人事后给予的一笔巨款。由于没有查出该当事人违反规定使承包人受益的确凿证据,以及在事后给钱是否属于受贿的问题上存在争议,法院最终宣布无罪释放。

事实上,由于政府的办事制度可能会有一些不完善、不严格的地方,这些漏洞往往就会被一些人利用,去钻空子。尽管这种钻空子的行为表面上并没有违反规定,但还是会给国家造成损失或造成其他不利影响,因此钻空子的行为是不能听之任之的。当然,只要工作人员没有从中获得不应有的利益,我们就不能对其进行追究,因为毕竟是办事制度本身有问题。但如果工作人员从中获得了不应该获得的好处,那么就不论是否制度本身有问题、是否工作人员有违反规定的行为,都应予以处罚。这样才能杜绝那种钻空子的行为、打消钻空子的念头。

在这个案例中,也许当时该当事人在确定承包人及承包价的事情上确实没有违反规定,但他有可能是利用办事制度中的不完善之处钻空子,有可能他的手段非常高明所以查不出他有违反规定的现象,不管怎么样,他既然从承包人那里获得了不应有的利益,就应予以处罚。支持予以处罚的理由还有:1,虽然承包人是事后给的前,但那个事后只是某个特定的事件,承包有让当事人今后为使其继续承包私下提供方便的意图,当事人接受了,可以看作是表示承诺,因此在日后的关于确定承包人及承包价的事情上,该当事人可能会利用职权影响承包事件的公平竞争和损害国家利益。2,也许承包人和当事人之间在承包确定之前就有私下协定,即如果当事人帮助承包人获得承包并且确定一个承包人满意的承包价,承包人事后就给予当事人一定的好处。3,这种事情如果不予处罚

<<上一页[11][12][13]下一页

第三篇:风景写生教学散论

风景写生教学散论

[摘要]风景题材广阔、造型严谨、色彩丰富、空间深远,使观众身临其境,心灵不断升华。风景写生对提高色彩能力、认识自然、表现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风景写生;色彩能力;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76-03

风景写生对提高色彩能力、认识自然、表现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风景题材广阔、造型严谨、色彩丰富、空间深远,使观众身临其境,心灵不断升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写生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提高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写生的魅力

石鲁说:“写生是写神,写形,写气。生者:生命,生气,生动,生意,生活之理也。”

自然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艺术家的工作就是从纷繁复杂的自然中理出头序,在混沌迷幻中挖掘生活,从生活中激发表现的欲望。写生不是简单的再现对象,而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是任何现代图像技术代替不了的,是超越表象的心理体验,是与有生命、有灵性的对象之间的真实互动。写生会促使艺术家把自己的感受有取有舍地反映在画面中,根据不同对象组织、经营画面,是锤炼绘画语言技巧的有效途径。写生时观察是重要的环节,作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发现物象的精神实质,确立表达自己感情的语言。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写生直接融入环境气氛当中会更为生动。石鲁说:“生者,生动活泼,新鲜活泼。”生动性是写生的灵魂。只有深入了解自然,以自然为师,发现自然的灵性,达到物我交融,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灵动、生活的气息,使个人获得体验的真实反映。

写生是生命节律的排列和变奏,是精神的写入。生活中的万物,自然力量都由一定层次所支配,画面的结构因素与视角构成,从自然当中发现往往能够传达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和谐声音。因此,写生不仅是发现美,也是研究形与形的结构关系,探索画面感及形象典型特征的途径。

康定斯基说:“绘画是种整体上的内在切换。写生是建立驾驭生命本质规律的过程。找到灵性的,精神性的,非理性的立场。触摸到生命的脉博跳动。”

写生是反复地在一个对象中不断深化和概括感受的过程。反复纯化画面意境是一个全方位的提炼与发挥。

二、风景写生论

风景写生要有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创造出能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画法。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

(一)看什么,怎么看

油画是一门视觉艺术,以形象塑造作为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看是观察中第一个动作。看什么是学习绘画者都要遇到的问题。纵观美术发展史,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是表现人的精神,看也要看人的精神风貌。在纷繁复杂的自然中,人作为主体,无处不与自然产生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抗争,都会从中受到启发,焕发出活力与灵性。怎么看就是触景的结果,会产生怎样的想法。看的过程中会发现事物的本质所在,认识本质就是看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画什么,怎么画

画什么是每个画家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是喜欢什么画什么,不喜欢不要勉强,并且所喜欢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具有感情倾向和艺术本质的因素。《石涛讲画语录》讲道:“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这一画之法,实质是说务必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创造出能表达这种独特感受的画法,力求不择手段地创造表达自我感受的画法。这一画法并不是某种具体画法,因不同的感受,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画面在作画过程中也是自然生成,不刻意、不执著,任凭那过程自然地运行,出于意表,得之自然。

(三)怎样认识色彩

色彩不是本身好看,关键是一种搭配。“什么颜色都好看,这是用色的第一常识。各种好看的颜色还可以弄到不好看,难看,以至不堪入目,这是用色的第二常识。”

色彩的好看与否,在于观察比较。各人有偏爱,但尽可能不带偏见,因为各种颜色都好看,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艺术就是学习那些实现自己偏爱、主见的种种办法。塞尚说:“你必得有你自己观看事物的方式,有你自己的视觉经验。”

色轮表是分析色彩关系的依据。所谓色彩关系,是指色彩色相、明度冷暖的对比与调和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最终要统一于色调,这就是色彩关系的具体内容。色调来源于写生,完成于作者本身的创造,是画家作品意境的反映。多个画家画同一对象,有许多不同的色调,这也是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感觉形成的。

色轮表是研究色彩规律的,即对比与调和。在色轮表上相对的颜色叫对比色,对比之外不全是调和,有相当一部分既不对比也不调和。根据多次实践分析感受得知,色轮表上90度以内的任何色彩都能形成调和色,这为研究画面的理想效果提供了依据。而绘画并非设计,感觉随作者的情绪在不断变化,需要因整个画面而定,不能生搬硬套。

三、写生的要领

写生需要把握一些基本要领,这样才能自如地表现对生活的概括与提炼,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选材

赵无极认为“:怎么把自己的感情同看到的东西连到手上,而表现出来。”选材即选景,要触景就能生情。“画家最重要的东西是选择,怎样把精彩的东西选出来。”学习前人的间接知识,在不断学习中才能总结出自己的体会。了解古今中外作品显得十分必要。巴比松、印象派等风景画家,也主张临摹,临画时要去理解作画时的心境,如中国画,不要临它的结构,要临它的呼吸、精神。初学绘画靠自己摸索,不去跟前人学习,进步很慢,只有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自己才能有所发展。

(二)立意

立意即从观察的物象得到启发,感悟到一定的趣味,通过外表的刻画描写,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柯罗笔下的风景不再是自然的描摹,而是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活跃的脉博。要表现什么,要表达什么,这种愿望和意识要强烈。艺术就是概括,这说明艺术集中反映生活的特点,具有典型性。如上所举观察、感悟的实例,即触景生情。要向普桑那样通过风景表达自己崇高的、理想化的思想境界。

(三)发现诗意的美

在平凡的自然角落中发现诗意的美,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才能使风景画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选景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美的过程,有人说是在找构图,其实是在立意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表情达意的形式和角度,也就是作者所选择的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情怀的角度。角度的选择也具有个性特点。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四)突出个性

只有有个性的风景才能具有艺术的共同特征。有个性必须是自己对所选的景色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如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人,闭上眼睛,都能想象的出它那浑厚、宽大、朴实的特点。黄土高原虽然平凡,但养育了生生不息的人们;人们的生活虽然贫困,但生存精神、生活情趣丰富而多彩。有了上面的认识和理解,还要根据风景画的特点,确定画面组织,表现的方式。初学画小画,先掌握风景写生的基础知识,随着学习的不断进步,画面可逐渐扩大。由于画家观察细致,选景得当,为风景写生打好了基础,即“立意”明确。

(五)构图

构图是表现的一种形式,也是能否充分表现的关键,如果构图不好,在作画中会影响表达。这里只讲色彩构图的特点。色彩不仅有素描意义上的基本构图,还有色彩上的构图。“万绿丛中一点红”,体现了对比的最佳效果。必须考虑到“红”的位置,这说明色彩的构图不仅有素描构图的基本要求,而且还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体现在画面冷暖面积的大小、位置、纯度、明度等,我们在构图当中必须考虑,这样才能充分表达。

具体来讲,构图要根据立意和表现的需要去分析。中国古代画论讲求“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揭示了疏和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构图的形式美。笔者根据教学体会认为构图要注意以下几点:构图要力求完整;构图主题要明确;构图要能产生深远的空间;构图要做到生动、平稳、均衡或以奇、险制胜,满而不塞,少而不空。

(六)注意色彩关系

光就是颜色。赵无极说:“并不是说外面来的就叫光,光是颜色的感觉、颜色的颤动。同时要考虑每个颜色之间的关系。”画画更重要的是画它们之间的一种关系,即色彩关系,个别与整体的关系。要抓色彩关系,有多种方法可以借鉴。

其一,全面展开,相互对比。这种方法有利于初学者,它的特点是把观察中的对比结果表现在画面中,便于画面比较,准确地把握色彩关系。

其二,从色感最强处着手,即亮部开始进行对比。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把画面中心和色彩关系同时对比把握。

其三,从局部开始。这种方法适于有经验的画家,它的特点是增强画面的流畅,有一气呵成的效果,但对初学者来说不利于对比观察。

(七)整体深入,把握气韵

赵无极说:“画画如同呼吸,人需要呼吸,不呼吸活不下去,绘画也需要呼吸。你要把自己的感情摆进去。让画面同你一道呼吸,画面要有紧有松。到处紧透不过气,到处松就空动。世界上的事情总存在着对比,音乐总有停的时侯,中国画也有休息的地方――空白。这个很重要,不懂画的人,总希望画是满满的,不知道透气。”深入刻画的过程是不断突出个性、确定个性特征的过程。例如,从整体上看都是树,有松树、白桦树、柳树……但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松树挺拔有力,桦树枝干亮丽、变化丰富,柳树婀娜多姿……同一种树也有不同的个性,有的挺直、有的弯曲、有的粗犷、有的苗条……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给作者提供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使作者有感而发。

[参考文献]

[1]石鲁.石鲁艺术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戴士和.写意油画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

第四篇:诗词散论

作者简介:缪钺(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1904年12月6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后随家寓居保定。1922年先生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1924年冬,因父亲逝世,先生遂辍学教书以赡养家人,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教学和治学生涯。抗日战争以前,先生先后任教干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志存中学、省立保定中学高中部,除每周教课十馀学时外,其余时间均刻苦自学,非星期天皆住校(据原培德中学学生任绩先生回忆)。当时相与往还论学者,师长有张效直先生,友人有李濂镗(杏南)、梁国常(鹤铨)、薛声震(效宽)、高苏垣诸君。在此期间,曾于1930年秋赴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一年,与刘子植(节)先生过从颇密,深得切磋之益。1935年秋又曾赴广州学海书院任教授及编纂一年,与谭其骧、龙榆生诸先生定交。抗战军兴,先生携家南下,经开封、武汉抵达重庆。时浙江大学已内迁至广西宜山,先生于1938年应聘为浙大中文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后随浙大迁至贵州遵义。时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执掌下,人才济济,与先生往来最密者有郭斌龢、谭其骧、萧璋、钱宝琮、黎子耀、章俊之、陈逵等,外来学者至浙大短期讲学与先生相得甚契者有马一浮、刘永济、钱穆诸人。抗战胜利以后,先生因江浙物价昂贵,难以养家,未能随浙大迁返杭州,而应华西协合大学之聘,到成都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常与闻在宥、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叶石荪(麐)先生往还论学。解放初,先生仍任原职。1952年院系调整,先生遂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46年起,任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后,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历史研究所学术顾问。先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70年,治学原以先秦诸子及古典文学为主,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转而钻研魏晋南北朝史,80年代以后,同时又再次致力于词学研究。先生曾亲承张尔田先生之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二先生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先生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上世纪50年代,先生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四川大学培养出第一位博士。先生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与人共同主编了《唐诗精华》、《中国野史集成》等专书,出版有《元遗山年谱汇纂》、《诗词散论》、《杜牧诗选》、《三国志选》、《读史存稿》、《杜牧传》、《杜牧年谱》、《三国志选注》(主编)、《冰茧庵丛稿》、《灵溪词说》(合著)、《三国志导读》(主编)、《冰茧庵序跋辑存》、《冰茧庵剩稿》、《词学古今谈》(合著)等专著,发表论文120馀篇,多数收入上述各论文集。另有旧体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缪钺全集》于2004年6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八卷。

 缪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更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词学家。《诗词散论》是先生六十年前的一本旧作,原书曾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共收论文十篇。1982年重印后增为十一篇。这本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诗词散论》,在82年版的基础上收入了先生撰写的古典诗词名篇鉴赏文章43篇。《诗词散论》因其见解之精微,文辞之优美,赢得了读者的普遍欣赏与推重,是20世纪词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一本著作。

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史学养、灵睿的诗人禀赋形成了独有的治学特色,与当时的学者卓然不同。这本《诗词散论》,相较于其它诗词论著,同样有着显著的特点。

第五篇:写作课创意化教学散论

写作课创意化教学散论

要:写作的本质是表达。创意化写作教学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教师在写作课上,要关注学生内心的自由表达,指导学生通过写回忆录、虚构等手段写出自己的故事,培养学生静心写作的习惯。使学生随心所欲地写出流畅的文字,突破传统写作教学中过度注重实用性与工具性、靠天赋才能写作的两大误区。

关键词:创意写作

自由表达

故事

静心写作

写作教学历来有两大误区:一是过分重视主旨是否明确,主题是否积极,用词是否得当,语法是否正确,表达方式和技巧是否合适,等等;二是认为写作需要天赋,光靠传授不管用,换言之,写作是教不会的。创意化教学,旨在突破写作教学这两大误区。教师不妨打破界限,跳出框架,远离误区,重新定义写作和写作者。

创意化写作观认为,写作的本质是表达。每一个人的表达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当作家的潜质,都有写作的欲望。写作过程中表达才是最重要的,不用过分专心于遣词造句,也不必拘泥于主题、语法、写作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只要求写出来,自由地表达内心,自在地写故事,这正是写作课创意化教学的灵魂。

一、关注学生内心的自由表达

创意化写作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内心世界。创意之“创”,在于自由奔放地写作,无拘无束地创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灵魂的渴望。课堂内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抛弃传统写作的条条框框,不必过分关注语言本身,诸如用语是不是准确、句子是不是通顺等,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写出进入大脑的东西,记录一闪而过的灵感。换句话说,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灵魂的渴望,写出真实的感情。

对自由写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基本练习,诸如“家是……”“爱是……”“生活是……”“感情是……”“学习是……”对于这类的基本写作练习,教师无需作任何要求,只需要鼓励学生自由地写,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基本练习限时10分钟,或者30分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写了多少算多少,哪怕只有简单的一行字,只要是表达了自己想说的话就行。

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写作就是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灵魂的渴望,不必在乎别人的说法,不要被“文以载道”和“文章千古事”等宏大命题限制,应自由释放自己的写作激情。写作不是专门去获取名利的工具,其本质是让写作者体验到自由表达的快乐,而非通过刻意写作去赢得别人的鲜花和掌声。创意写作,就是要让学生用心探索艺术之美,大胆跳出实用主义的樊篱。总之,写作不是为了他人的期望,而是为了自由表达。

学生在自由写作阶段,更要专注于自由表达,让时间沉淀文字,用文字过滤世界。当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写出自己的感情和感觉,那么自由写作就算合格了。如此一来,学生就通过了创意化写作的第一关,为创意化写作教学夯实了基础。

二、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故事

通过完成自由写作阶段的各项任务,经历多次扎实的自由写作训练,学生就具备了初步的创意写作能力,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练习:写出自己的故事。这也是创意写作的关键所在。

写故事,写出自己的好故事,是创意写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会有无数个新故事发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生就是由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连接而成的。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生命故事永不停歇。故事是文学的母核,写好故事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更是创意写作成败的关键。

(一)写回忆录

“回忆录?这不是退休老人写的么?不是大官员、大明星等大名人的专利吗?”在开始回忆录写作的时候,学生首先有一连串的怀疑。

回忆录的英文单词是Memoir(源于法文,法语字母组合oire加前缀),意思是写下来的回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只是名人才可以写出回忆,每一个人都有写回忆录的权利。写回忆录,就是写遗落在光阴里的故事,挖掘过往生活的动人细节,注重生命本身的能量和意义而非别人的看法和社会的认可。总的说来,在创作故事之前,写出自己的故事更方便也更容易上手。在创作回忆录之前,笔者对学生的要求是:写10篇回忆录,或最初的,或最近的;或清晰的,或模糊的;或高兴的,或悲伤的;或自己的,或家族的……各种各样的记忆形态,都可流入笔端形成文字。

写回忆录,是让学生用心记录记忆深刻的故事。沿袭自由写作的方式,学生写回忆录时,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任意的一个时间点和一件事情,或与自己有关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写作的落笔点。写回忆录,写出自己的好故事,也是自由写作。一般而言,当学生写了10篇(段)回忆录后,就有了写故事的基础,可以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朝着“写出自己的好故事”的方向继续前进。

(二)虚构有趣的故事

写出自己的好故事的第二个步骤――虚构故事。好故事的标准,就是能让读者喜欢,让读者有兴趣读完并记忆深刻。如何构思一个故事,是不是有章可循?创意化写作教学的回答是肯定的。

笔者对故事有一个简单的概括:“一件事,两个人,三道弯,四结局。”具体说来,一件事,是故事发展的核心事件,展示出故事基本的脉络;两个人,就是正反两派的主人公,他们在事件中激烈对垒;三道弯,就是主人公为了完成那件事所经历的三道曲折――这里‘三’也有多的意思;四结局,就是事件结果有多种可能,诸如成功与失败,还有成功之后又失败,失败之后又成功,等等。一个故事写到最后,一定要构思多个结局,然后选择最合乎情理的那一种来收尾。学生虚构故事,写作故事,就从这四个简单特质开始。构思一个故事,学生需要经历多次头脑风暴:事是什么样的事,人是怎么样的人,如何让故事显得更加曲折艰难,如何让结局更合乎情理……

为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好故事,笔者给学生提出四条建议。首先,铺设好情境,即一个人不得不去做某件事,这事可能是爱一个人、恨某个人,可以是考大学,可以是做决定,等等。总之,一定要让主人公不得不去做这事,不做不行。其次,主人公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情感驱动,事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具有高度的情感张力。再次,主人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要体现他与众不同的性格。最后,事件、人物和情感等故事要素,都要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好让读者有读下去的强烈欲望。吸引读者看完故事,有一大法宝――戏剧性冲突。教师教学生写故事,要着重引导他们在事件构思过程中营造冲突。冲突分三种:一是内心冲突,涉及思想、情绪、情感和心理等方面;二是个人冲突,即故事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三是外界冲突,故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从写回忆录,到虚构故事,完成这两个步骤后,学生基本上就能写出自己的好故事了。

三、培养学生静心写作的习惯

学生具备了创意写作能力后,如何保持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在创意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是创意化写作教学题中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学生刻苦修炼了,静心投入写作。

创意,需要经历多次头脑风暴。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写作,具体要求是: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不要找任何借口,唯一的任务就是坐下来写作。自由写作也罢,故事写作也行,只要在写就行。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保持写作节奏,坚持下去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学生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写出流畅的文字了。这也是创意化写作的终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华.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Dorothea Brande(刁克利译).成为作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陈鸣.创意写作[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本文系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写作》课创意化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XJG―13―71―3)◆(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下载扬琴教学散论(之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扬琴教学散论(之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扬琴教学的主要环节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小学生扬琴教学的主要环节 作者:魏 敏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4期 一、仔细读谱 开始学习一首新的乐曲,首先就是要细读乐谱。在读......

    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散论

    转载 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散论 ●无论辅导老师的方法有多么“高明”,只要把孩子作品的“原创性”给辅导掉了,使画没有了“孩子气”,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失败的老师。这说明他已经......

    历史题材电视剧散论

    历史题材电视剧散论 作者:张智华 历史题材电视剧简称历史剧,是电视剧的一大类型,历史剧是通过历史故事塑造艺术形象,展示历史经验与教训,表现人生感受与社会见解。历史剧在我国......

    扬琴教学计划和考试要求

    扬琴教学计划和考试要求 灵石一职艺术系杨小艳 高一第一学期 一级 1、金蛇狂舞 聂耳曲 梁瑞华改编 2、小猫钓鱼 郑宝恒编曲 3、喜洋洋 刘明源曲 4、紫竹调 沪剧曲调 项祖华整理......

    筝乐之魂的魅力——古筝教学散论

    筝乐之魂的魅力——古筝教学散论 从音乐艺术的特点来说,它的任何一种精神内涵都离不开声音的艺术组合,它的美就蕴含在声音的艺术组合之中。器乐更是如此。它们之所以成为一种......

    散 步教学设计

    散 步 发放镇九年制学校 李元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采用合作、研讨的方法合作探究与参与......

    中国扬琴的历史及发展

    中国扬琴的历史及发展 中国扬琴的始祖,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经欧洲再传入我国。据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4年版)载:“洋琴,欧洲乐器,公元17、18世纪之交,输入中国之物。”中国音乐研究所......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吴永洪 学号40151802018 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基于他的雄厚的文艺功底,他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