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冰心散文中真善美的表达
论冰心散文中真善美的表达
王兆隆
渭南电大07春汉语言文学本科
摘 要:冰心散文是一个真善美同一的艺术世界,她赞美自然,讴歌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本文对冰心散文求真、求善、求美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构成这种审美品格的因素以及她纯真、清丽、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关键词:冰心;散文;真善美、审美风格
冰心,是一颗巨星,在中国文坛和读者心头已经亮了七十多年,这位最富有诗情的散文大家,其艺术成就曾得到许多作家的赞扬和肯定。清新婉丽,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情思,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崇高真挚的审美感受。
冰心女士散文是一个真善美同一的艺术世界,她赞美自然,讴歌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她的作品正是她真的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结合体,是自我真善美人格的写照,同时也寄托了她最高的真善美理想。下面,我们就结合作品对冰心散文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一、求真
力求内容上的真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更多的采用了写实的方法,他的散文要么写自己的真是感受,要么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无论是情感的流露还是事件的记述,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1919年8月25日发表在(晨报)第五版的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是冰心的处女作,比他同年9月发表的小说《两个家庭》还要早。作为他散文创作的开山之作,这篇散文就是有感而发,写她听审后引发感想的。此后她的《往事》、《寄小读者》,《南归》等作品都沿着这条写实的道路走下去,即使是她那些抒情成分较强的作品,往往也是夹叙夹议,在叙事在基础上抒情的。出版于1935年的《关于女人》,是冰心散文的又一力作,曾风靡海内外。这本散文集共有正文16篇,写了14个女人的故事,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作者熟悉而尊敬的人,他们虽然是一些极为普通的女性,但她们的生活经历大多数与抗日有关,她们威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冰心对她 们满怀敬意,文章在记叙她们的事迹时侯,写得真实感人。
“求真”的另一方面,冰心又力求作品情感的真挚。《往事
(二)》中的10篇散文,把异国是生活感受与自己对祖国亲人的思念结合在一起,情真意切。再如她初版于1931年的散文名篇《南归》,也是以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它是作者在丧母一年半所作的“失母的哀歌”,也是冰心将母爱抒发得淋漓尽致的长篇散文。作者采用痛定思痛的写法,抒发的是完全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笔极为委婉凄绝,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冰心散文这一艺术特征的形成,与她主张的“真的文学”道路的思想分不开,1921年前后,也即她些《笑》和《往事》之时,“真的文学”观念在冰心脑子里逐渐形成。在《文艺丛谈
(二)》中冰心谈到:“‘的’啊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在谈到如何创作“真”学时,冰心认为最可靠的途径是“表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作者充分“发挥个性”。
二、求善
求善是冰心散文的又一大特征,也是她创作个性的表现。这种个性体现在冰心散文中,也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心主题,二是温柔风格。而主题风格这两者之间,本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冰心喜欢用 “爱的哲学”歌颂母爱、赞美童真和礼赞自然之美。
冰心的“爱的哲学”形成于 20年代初,是她试图用以解决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一种思想哲学。当时冰心认为,人与人之问之所以会互相怨恨,存在矛盾和斗争,是因为彼此缺乏“爱”的缘故。如果每个人对待别人都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爱心,对待生活能像小孩一样天真浪漫、无私无邪,又能得到大自然美的陶冶,人类社会就会变得和谐美好,人的品格也会变得高尚起来,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冰心大力宣扬她的 “爱的哲学”。她所歌颂的“爱的哲学”主要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与上述的“爱心”主题配合在散文的艺术风格上,冰心作品更多地表现出温柔亲切的特点。形成温柔风格,与她作品的选材和内容的侧重点有密切的关系。冰心的散文常常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内容上更多的是以对母亲的挚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在异国对家乡和故国的思恋为题材。这些题材和内容,决定了 2 作品的风格必然是缠绵委婉的。由于冰心生长在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幼幸福甜美,因此她总是以愉悦的心情来回忆温馨的生活,这种作品本身就带有“温柔”的韵味。因此,这种温柔特色,也与她溶注在作品中的缠绵委婉的情感有关。这种温柔风格表现在具体作品中,往往是细腻委婉的情感中常常带有淡淡的忧愁。例如《笑》和《往事(一)》等作品,本已经回荡着一种“忧愁”之气,到了美国后病魔缠身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又使冰心的散文中加进了浓郁的乡愁。可以说,选择温柔风格来表现“爱心”主题,使冰心散文找到了最好的载体。
三、求美
读冰心的散文,往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人在评价冰心散文时,称她的散文作品将中国现代散文的文体形式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求美”是冰心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是冰心散文的魅力所在。冰心散文之美,主要表现在意境和语言两大方面。
意境美是冰心散文所共有的特征之一,它主要是由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境界而形成的,在许多作品中可以找到这方面的例子。例如 1921年发表的散文名篇 《笑》,作品一开头就创造了一个特别的意境。作者首先勾勒了一幅“苦雨孤灯”之后的窗外图画:雨息了,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光。萤光点似地闪烁滚动。在这种意境下,才出现凭窗而望的女主人公。紧接着女主人公开始在满屋膝胧的“光云”里编织她眼前的幻景,这幻景由三个笑影联缀而成,将作者的记忆和想象充分调动起来,构成一种美妙的意境。
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凝练含蓄之美上,语言美也是构成意境美的重要因素。在散文中冰心很少把话说尽,追求的是“欲语又停留”的艺术境界。她的散文在叙事上极为简洁,一般都是点到即止,而把其深刻的含义留给读者去思考,例如《往事(二)》之五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冰心散文写景,善于抓住最重要的特征略加点染,而将其余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和填补,例如《寄小读者(通讯七)》就是这样。冰心散文之所以充满魅力。也与她“文中有诗”的特点分不开。她不仅善于在文中引用、化用古代诗词,而且她自己的散文语言也追求诗情画意,写出来的语句显得丽精工。形成冰心散文语言美的原因,是冰心的散文语言既保留了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地 “欧化”,使句子更灵活、婉转,更有 自然跳动的韵律感。经过冰心的处理。她的散文语言完全没有了文言句子的陈腐气 3 息,而是给人一种清新的韵味美。
在五四一代作家中,比起庐隐的.倾诉哀吟,缠绵徘恻;陈衡哲的炽烈情热,委婉曲折:苏雪林在母爱与性爱中沉浮等淑媛散文来,冰心的散文的情感内函并不那么表浓情重,而走呈献了一种情真,情韵。情真,在其绝无虚饰,情感净洁而无杂质;情韵,在其虽刻骨铭心,却并不泼洒泪血,咀嚼哀吟,表现出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温柔敦厚之美,和英美散文的腕下节哀风格(《南归》或许有些例外)。这正是郁达夫所说的 “言在意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的文章之极致;’’ 也是她自己所说的“最单纯、最朴素的发自内心的欢呼或感叹,足一朵从清水里升起的”天然一去雕饰护的芙蓉”。这就是冰心散文的独特审美品格。
赵景深先生曾这样谈及冰心给他的第一印象:“我那随便和放肆的姿势与表情:见了她只得收敛;仿佛走面对着一尊庄严华贵的女神,她的女学究和绅士气,以及她“冰心”的题名,最重要的是她作品中所表现的风格是使我敬佩的原因,这些,无一不显示她是一尘不染的芙蓉。”的确如此,对于冰心来说,“只格就是本人”,清丽.典堆.纯沽,是冰心为人的,更足冰心为文的品格。
四、构成冰心这种审美品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表现 “真”。早在她走入文学创作之初.她就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观;她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惑情和趣味的,是心灵城的笑语和泪珠„„.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有一个字“真”;也就是说冰心认为文学的极致在 “真”,而 “真”的本质就在于“表现自我”,这是文学,尤其是散文的基本规律。法国散文大师蒙田在他的 《随笔集》序言训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巴金 《谈我的散文》中也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所不同的是,冰心在“真”一即“表现自己”的基础上,发展了其特殊的内涵:其一,保持作者自我的 “神秘境界”;其二,保持作者 自我的 “自由境界”。
在 《介绍一位艺术家》中,冰心介绍了英国著名演员菲尔波士的艺术哲学:“演剧家的生活本是有些神秘,如果我们私下常以本来面目,和外界交接,则登台演剧,定要减少许多感动观众的力量。”这对冰心的感触极深,她说:“只有这幻秘冷静的态度,可以常常促进他的艺术,可以永远维持他艺术的动人的力 4 量。”在冰心看来,“神秘的生活,又岂止演剧家”,“雏形的艺术家啊i你们愿意有极神的造诣么?你们愿意有极大的贡献么?请看这位大艺术家菲尔波士的“态度”。其后,她又在 《文学家的造就》里再次强洞,“要少和社会有纷侈的交际”。其实冰心渴望做一名海上灯塔守望者,在一定意义上也与这种艺术神秘主义有关。这种带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和艺术神秘主义的意趣与她自我沉醉于个人内心感受和体验的内向性格正好相得益彰,使得她写下了她纯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精品.同时也给她自己带来非难.甚至她自己在进入新中国之初也说。“题材只限于个人狭小的生活里所接触的一些社会问题”:“脱离群众,生活空虚,我就陷入了为写作而写”,“渴力的夸大母爱,把它作为解除世界上一切痛苦的工具。”其实,艺术神秘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无其合理性。
在创作境界上,冰心也穿梭于“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的自由境界中,对于这种自由境界《遗书》中写到:“至于创作一方面,我以为应当是个人方面绝时的自由挥写。无论什么主义,什么派别的成见,都不可存在与胸中的。也更不必预想到读者对于这作品的批评和论调。写完了,事情就完了,这样才能有些‘真’的意味”。很显然,保持一种“自由境界”,同样是达到“真”的重要前提。冰心之所以钟爱散文,正是基于“散文就像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都被奄没了,一片散漫,“因为它短小自由,可以随时随地挥写自己的感情。”的确,也正是这种自亩境界,才使得冰心的散文达到了一种素朴、单纯、真挚的美韵,形成了标志她个性风格的如《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南归》等一批“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优秀篇章。
其次,冰心的散文走的是一个真善美同一的艺术世界。爱克曼在《歌德谈话录》中说到:“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惑方面,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这说明在歌德的心目中,中国人格是一种真善美同一的人格。而加天说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称誉,但用在冰心身上却是一点儿也不过分,这我们可从冰心的精神世界。道德人格和情感世界中感到,同样从她的创作中也能感到。冰心“赞美自然、讴歌母爱,爱慕贤良、探索真理。在夜气如磬、大地沉沉的当时.她告诉人们要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冰心“以爱来解决人世间的一切苦恼与纠纷”,以“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来从事创作。
《笑》是最早代表冰心散文风格的作品,“光云”里的“安琪儿”的微笑,5 “流水和新月”里 孩子的微笑,“麦陇和葡萄架”里的“老妇人”的微笑,其 “美”与 “爱”是融合在一起的.“爱”与 “美”又是与作者纯真的感受与愿望融合在一起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都是冰心早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二部作品是冰心真诚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综合体,是冰心真善美人格的写照,同时也寄托了冰心最高的真善美理想,这三部作品堪称是绝妙的审美教育书简。五六十年代,她把主要创作精力投入儿童文学创作,“希望把我们的儿童培养成一个更诚实、更勇取、更高尚的孩子”。进入新时期,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从八十岁并始”,她以更切进生活的热情与力度展示自我,回首历史,藏否时代,正以她至诚至真的留念与希望,完成这整个一个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史。
托尔斯泰曾说:“区分真一千的艺术与度假的艺木的肯定无疑的标志,是艺术的感染性。„„艺术的感染的深浅决定于下列三个条件:(1)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感情的传达 有多么清晰;(3)孙艺术家真挚程度如柯。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所传达的那种感情的力量加何。”而冰心的散文正是以真善美高度同一的人性力量展示出他是真正的艺术。
第三点则是冰心散文的语言风格纯真、清丽、典雅、蕴藉。周作人曾评论徐志摩的散文风格:“志摩可以和冰心女士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材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显然,周作人是就语言风格进行评伦的,一方面指出他们两位流丽清脆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形成这种风格的基基础在于古今在外俗雅语汇的融合。对于前者,我们可从 《寄小读者.通讯七》看到冰心对慰冰湖轻灵漫妙的描述,从《往事
(一)十四》中看到她们姐弟对于大海有景有情有志的对话,以及 《默庐试笔》中一连串“人家说”、“我说”、“我恨”、“我回顾”、“我抑首”、“我要走”、“我再走”等情不自禁的内心独白。对于后者,在冰心的自述中便可找到:“我想如现在的作家能无形中融合古文和西文,拿来应用于新文学,必能为今日中的文学界放一异彩”。既能在作品中找到意境神秘、语言古朴、典雅的篇幸,如 《往事(二)四》,又可找到西洋味十足的语言段落,加 《往事(二)六》中,“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尖担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觉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还有 6 像 《寄小读者.通讯十八》从神户到威尔斯利旅行日记,很客易让人想到史蒂文生笔下的游记。
冰心的散文语言风格还有空灵、典雅、蕴藉的特点。空灵的如 《雨雪时候的星辰》中的一段,两个病友对着雪夜中的路灯光引发出的种种奇妙幻想并以之来排遣寂寞与苦闷;空灵的让人凡心如洗。典推的如“以读书,凝想,赏明月,看朝霞为日课。有时夜半醒来,万籁俱绝。皓月中天.倏然四顾。觉得心中一片空灵。我纵欲修心养性;哪得些半年空闲;幕天席地的日子?”还有 《寄小读者》中《通讯十六》、《通讯二十》等作品,更是将外国的风光景物纳入中国古典诗文意境中,构成一种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神韵。蕴藉的加((往事(一)三》由等待母亲回来到上楼望着黑夜中的大海,大海中的灯塔,然后想到人生就如飘在大海上的灯。《寄小读者。通讯卜三》从风雨中悟到 “单诵的生活之中,原应有个大破破。” 《绿的歌》包涵对个人与民族充满希望的双重意义;《霞》物化了自己时 人生的彻悟超脱。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冰心散文的语言,具有淡泊流丽的色彩;轻徐舒缓的节奏:典难蕴籍的韵致,形成清新秀丽,柔美隽逸的基本风格,真善美同一的文章特点,这种风格、特点既有中西语汇的交融,又有情之所至,诚之天心。
冰心自成一体的散文文体,曾被无数人效仿,但是冰心就是冰心,她自始至终都表现了一种卓然独立,不阿流俗的艺术独创精神,她是 一种新文体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现代文体的革新者。冰心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冷静清醒的现实态度,令人钦佩,转化传统文体合理内核的实践精神:更今人赞叹。“冰心体”其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其美学意义和历史功绩正在进一步的揭示。
参考文献: 1.2.3.7
第二篇:浅析冰心儿童散文中
浅析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
内容摘要 冰心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作品,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开拓性。她在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以及她对新文学的贡献和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非常突出的,而在冰心的作品里,成就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当属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散文。此文着重从创作题材、艺术特色、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来浅析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
关键词 冰心儿童散文 创作特色 爱的哲学
一、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特色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生于福州。童年在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幼年的私塾启蒙学习,为她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的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自1919年开始文学创作,到1994年基本搁笔,度过看她漫长的创作生涯。特别是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冰心可以堪称为实际的开拓者,比如《寄小读者》就是中国散文园地的一朵奇葩。冰心用她丰富的知识、纯洁的感情、新颖的形式、清丽的语言为“五四”以来的小朋友们开了一扇启迪心灵的窗口。
冰心是“五四”以来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同时也是第一个有影响的儿童文学家。她的个性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散文创作上,特别是她为儿童写的那些散文格外显得绚丽多彩。探讨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特色,评价其中的得失,对繁荣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创作,特别是促进儿童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冰心儿童散文前后期创作风格不同。冰心早期儿童散文以虔诚地讴歌母爱和童心为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与冰心超阶级的“爱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她幻想把“母爱”作为改造世界的原动力,用“爱”来感化世人。这是行不通的。如果把冰心这个时期“爱的哲学”进行简化说明,大体结构是:造物者上帝赐予每个人以母亲,又为人类创造了自然;母亲以爱联络了整个社会,自然以爱联络了整个宇宙;
1中人类是母亲的儿子,又是自然的儿子。这种境界最初在《往事·以诗代序》○表现过,她说:“人世间只有互助与匡扶,深山里兔儿相伴着狮子,海底下长鲸回护着珊瑚。”这时期作品中表现出的改良色彩,对于那些感到人生虚无的资产阶级青年来说起到了暂时疗伤的作用。他们虽然站在统一的战线,但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能在黑暗的现实中受到心灵的创伤。但是冰心提倡母爱和童真的积极面更值得关注与学习,冰心的爱的歌唱,既传达出全人类普遍认同、凡人皆有的一种高洁情愫,也表现了生活在充满虚伪、奸诈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纯真、无私的感情的渴望。这种爱的启迪正是现代人性的初步觉醒,是典型的“五四”启蒙话语。从这个层面上看,这种“爱的哲学”是积极的。也正是从冰心开始,母爱才受到理直气壮的认可和普遍的文学关注。冰心是世界文学中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家之一。冰心以最炽热的语言讴歌母爱,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至高无上的伟大力量,把母爱宣扬为孕育着一切的“万有之源”。在她的笔下,母爱是博大、深厚、忘我的,母亲的爱又是具体可感的。当不安宁的心灵需要寻求安慰和归属的时候,母亲就成为最安全的避风港湾。特别是在国外几年写的《寄小读者》集中,她用细腻温柔的笔调把这种赤字之情写得深情动人。
2中,她这样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如在《往事
(一)之七》○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风雨中,红莲旁边一个大荷叶慢慢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为它承受了全部的风雨。这种联想,对崇高母爱由衷地赞叹,是多么值得尊重。
冰心还把对母亲的挚爱与对祖国的情怀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她散文中的思想情绪和爱国情愫赋予了它们更积极、更丰富的内涵。冰心总用一种亲切柔和的口气,娓娓道来,详略有致,充满了恳切的情意。这种“爱的哲学”充满了温柔的色彩。对童真的歌颂,是冰心宣扬的母爱向另一方向的自然延伸。冰心把童真看得格外珍贵。她认为“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她把儿童看做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善反衬社会之丑恶和堕落:“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她把儿童作为纯真的象
3里,冰心借小朋友杰的话,把海想象成一位海神:“海征。在《往事·十四》○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里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在海波之上„„”这种充满童心的想象显得奇特美丽!如此感染力正是冰心与儿童读者间的桥梁,是开启儿童思想和心灵世界的钥匙。她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寓教与情趣中,以情感人。她不以空泛的说教,生硬的训诫来教育儿童,而是侧重于爱的启迪、爱的熏陶,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培养他们成为心灵健康的现代文明人,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这种爱的启迪化作作者的真性情,化作作者的悄悄话传递给小朋友。她将自己的整个内心世界袒露在儿童面前,让自己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相撞,不时爆出感情的火花。这种现代民主思想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是水火不容的。这方面的“爱的哲学”是积极的、值得倡导的。后来,冰心有机会较广泛地接触国内外的现实生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有了很大扩展,作品中有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构成了富于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比如在《二寄小读者》中,展现了一幅幅国际间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画面和绚丽多姿的异国风情,她描绘出了意大利西海岸绮丽的风光,英国格拉斯哥城的苏格兰民歌晚会的情景,塔什干亚非作家会议的盛大;也向读者诉说了意大利农民和工人的苦难生活,美国、非洲黑人的不幸命运和他们的斗争。冰心基本放弃对身边琐事的描写,而努力用她的笔来吹响时代的号角。以新的革命的思想来教育小读者,再也看不到那种悱恻动情的亲子之爱的描写,转而描绘祖国伟大美丽的生活和时代风云的变化,还在文章中揉进一些天文、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使小读者在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增添智慧,培养儿童的博爱之心和进取之心。冰心由一个“知心姐姐”变成一位慈祥的老师。跳出母爱的狭窄小圈子,并没有使她的作品特有的情感魅力消退,而是使她的作品题材面扩展了。继续传播她的“爱的哲学”,只是意义更深厚,内容更广阔了。这些变化都是在“左”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造成的结果。
二、冰心儿童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除了极具特色的创作题材,冰心的儿童散文也是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要诠释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还应该细致了解冰心在儿童散文创作过程中的艺术风格转变。柔和的笔调,微带忧愁的色彩,含蓄委婉的手法和清新明丽的语言,是冰心早期散文艺术风格的基本特色。她的散文总是以情感人。她善于攫取生活中的片段,将其融汇进自己的情感波澜中,用温柔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绪感染读者,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的美妙的境界。这种微愁的意绪正是冰心所刻意追求的自己情感的独特性,也是她作品的主旋律。冰心幼年随父母住在烟台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海边那孤独的灯塔,萧索的村庄以及如诉如泣的喇叭声,都以忧郁的色彩深深地印进冰心的脑海里,化作一种潜在的情感力 量。形成她的作品的基调。《通讯·十六》便是这一时期作品里流露出来的主要情绪,去国怀乡,思念母亲。冰心写到,当客船一离开黄浦江岸,她便想起“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去苦”的诗句,这种客居生活的愁绪和童年生活的感情印记叠印在一起,表现为冰心作品中具有独特情感的“乡愁”。无边的乡愁,经过冰心着意的渲染和诗意的处理,变得格外凄恻感人。比如在《往事
(二)·六》4中,她这样写着乡愁:“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冰心的乡愁里深蕴着爱国情感。这种流贯于冰心作品之间的淡淡的乡愁,形成一种内在的旋律和笼罩整个作品的艺术气氛,使之更具艺术魅力。如果说,冰心是写母爱最成功感人的作家之一,那么。她也是写乡愁最成功最感人的一位作家。除此之外,冰心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语言是冰心诠释“爱的哲学”最好的工具。
三、冰心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
无数文人墨客对她的语言充满羡慕,有独到的见解。王欣先生说“她感觉细腻、想象舒展、谈吐生香、举止凌风,她用平易的白话文娓娓讲述,却旋起了数千年文学的优雅柔美的乐感。”王欣先生还说,“胡适甚至撇开了自己对文言的蓄谋攻击而明确的褒扬了冰心白话文中注入古典汉语诗文的首创佳绩。”并声称:“这一语言高度至今未被超越。”她的散文作品里,不但清新柔美的句子随处可见,而且文字铿锵悦耳,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和图画美。她善于把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十分具体生动,因而能抓住儿童的心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享受。温柔多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蓄不露的艺术表现,清新隽永的文学语言,成了冰心在作品中所努力追求和精心创造的艺术风格。这种语言魅力和作者早期的接触古典文学是分不开的。冰心7岁就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她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比较深厚的修养,在创作中合理地吸取和融入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精心地推敲、锻炼,变成自己独有的清新、古典的语言。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如《通讯·七》中有这样的词句,“痴绝的无数的送行者,在最远的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这便是活用了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果说冰心早期的创作在清丽,典雅与抒情韵味中既含着温柔、又泛着忧愁。那么解放后,她则保持了自己原有的语言个性,原来的清丽、隽永等风格也等到了发展,其中的忧愁荡然无存,取代的是喜悦、明快、刚健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冰心前后期儿童散文创作特色的一个重要区别。解放后,冰心不但大力呼吁为儿童写作,而且身体力行,写下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儿童散文。反映了崭新的生活和崭新的时代,在《还乡杂记》等作品中,依然洋溢这“冰心体”的迷人风采,且结构更严谨,笔墨更精湛了。冰心是一位用文字代替色彩的画家,她用极淡雅简约的笔调描绘。如《在寄小读者·通讯五》写西西里岛海边生活的风味:“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响,用饭的时候,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冰心后期写的《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等篇章,感情真切,文笔扑美,具有高度文学性,既是优秀的传记作品,又是儿童散文佳作。从讴歌超阶级的“母爱”,到尽情歌颂共产党的英明伟大,讴歌祖国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再以小资产阶级的情怀描写自然,而是透过美好景物的描绘,讴歌当家作主、用辛勤劳动改造和装扮祖国的美丽河山的人民。写得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之景,抒发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这些无不深深地刻印着伟大的民族艰难而稳健的足迹,无不凝聚着作家对历史的深刻的思考。几十年来,她也曾彷徨过,但她总是不停地进步,即使是泥泞、荆棘、她也踏过去,在时代的风雨里摸索这,跋涉着,寻找着真理,追求着光明。如果说,冰心过去那种风格只能得到旧社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喜爱和追求,那么可以说,冰心后来的艺术,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艺术财富了。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从只能充当一济良药发展到超阶级的现实扥大爱。
在冰心的创作生涯中,她的儿童散文在题材、艺术特色、语言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而易见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她的出生及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冰心出生于在一个海军军官家庭,这个资产阶级家庭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有着联系,充满了儒家色彩。她从小接触了统治者视为禁书的宣传品,在家庭的小环境中耳闻目睹的是父亲身上的传统爱国思想。之后,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冰心作为当时的以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势力和旧礼教有所否定和揭露,同情弱小者;但也对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有所肯定。在前辈们改革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情况下,她找不到出路,她彷徨、迷茫、忧愁,只只好躲进较狭隘的”爱的哲学“自我陶醉,远离现实斗争。这体现了一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形成冰心早期忧郁色调的本质并不是家庭,而是当时没有先进的世界观的指导,没有与广大群众密切结合,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的答案。解放后,冰心回到祖国,享受到了党的关怀。得到可接近劳动人民和参加政治活动的良好条件,面对这灿烂的现实和英雄的人民,她的大多作品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她关心儿童文学,已不只是为解放思想,而是认识到如何培养革命的接班人。冰心在她的儿童散文中努力以全新的思想来教育读者,描绘社会只要祖国崭新的生活,闪耀着一种以往所没有的新思想的光芒,给小读者勾画了一幅幅国内外的美好风光。冰心用旧的手法描绘新的事物与她原有的风格有区别又有联系,逐渐形成她的新风格。解放后,冰心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战斗激情,明朗的艺术色调。含蓄地表现手法和清新秀丽的文学语言和俊朗明丽的美。
浏览阅读冰心的作品,可以发现“爱”的主旋律贯穿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她虽然很少正面地表现时代风云、重大的事件,但是。她的作品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纯正的审美趣味与强烈的道德力量,使她的作品永葆不凋谢的艺术青春,赢得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著名作家,也是在儿童散文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并取得非凡成就的艺术大师,作为一名女作家,冰心以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为本世纪之末的四个现代化的主人们写出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从冰心半个多世纪创作的儿童散文中,我们不但能得到美的陶冶,而且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儿童散文创作的宝贵的启示。所以,冰心对儿童文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她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儿童散文大师!
注释:
冰心《往事》开明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参考文献: 〔1〕茅盾.《冰心论》.《文学》第3卷第2号.1934年8月出版 〔2〕王欣.《冰心佳作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3〕冰心.《樱花赞》(散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12月 〔4〕陈恕.《冰心佳作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5〕冰心.《冰心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0月 〔6〕冰心.《冰心散文选》.人文出版社.1953年出版 〔7〕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艺评论》.1997年第五期
第三篇:散文中的精品
散文中的精品
——解析《秋雨散文》有感
《秋雨散文》包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缰》五部分。
《文化苦旅》是作者第一部散文集,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全书共37篇,旨在探讨中化文明兴衰荣辱的内在原因,以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借鉴。本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句话:“我无法不老,但我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苍老后的年轻。”这段表述,表面看似作者在谈年龄,其实在谈中华文明百年的风雨与坎坷,百年的屈辱与无奈,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刻骨铭心,经苦涩后的回味,中国人要找回雄汉盛唐时的辉煌,即苍老后的年轻。
《山居笔记》是作者继《文化苦旅》后又一本探讨传统文化的散文集。作者在香港沙田的一个山坡上,完成了《山居笔记》的写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自觉承担起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让读者一起去感受中华文化中感人肺腑的辉煌和让人窒息的阴影。
《霜冷长河》是作者以探讨当今各种社会现象的一本散文集。作者反复思考,觉得中华文化留给现代最深的阴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由此带来的处世观念,因此,作者在本书中逐一进行探讨。
《千年一叹》一书,是秋雨先生考察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及印度河——恒河文明所写成的102篇日记。全书重在探讨这些曾孕育过全人类的古文明彻底坍塌的内在规律,同为人类古文明的中华文明得
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行者无缰》一书,是作者继《千年一叹》之后,考察欧洲文明所写的79篇游记散文。文中探讨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在充分肯定欧洲文明为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欧洲文明“自满、自享、自闭”的隐忧之情。
秋雨散文,文字极尽优美,而情感却是沉甸甸的。它对我们反思传统、开拓未来,创建新世纪的精神文明,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第四篇: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吴永洪
学号40151802018 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基于他的雄厚的文艺功底,他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手法,而从他自身对文化历史的独立思考中又呈现出了儒释道精神魅力。
关键词:苏轼 散文 儒释道 比较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争议和无可替代的,是一颗光芒永恒的明珠。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是这样概述苏轼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观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
①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在文学史上苏东坡的诗词独据一方,被人奉为经典。人们一提起苏东坡往往在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他的诗词,然而,另一方面,在当时散文并未得到大众广泛青睐的时候,苏东坡却经常尝试写作散文用以记录自己的心境,由此,用真心写真情的散文使得留给后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辟的言语,优美的意境。曾有人这样评价他:“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能毕究。故虽大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麟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不(帝口)如长江大河,汪洋闳肆,变化万状。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者,讵可以一二之学而窥其涯涘矣。②”
一、苏轼散文创作的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峨眉人,苏轼一生传奇,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据《宋氏·苏轼传》记载“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气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史》卷三三八),由于政治生涯的颠沛流离,使得丰富多彩的游历决定的他的文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
(一)大背景——散文创作的风气
北宋初期的散文应当时北宋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时代要求,多是以实用性的散文出现在文坛中。因为,北宋的中央集权制的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中的反应首先应景的就是诗词文章思想的高度统一。因而,在北宋初期就出现了古文运动。掌首的两大流派一时以柳开、穆修为代表的复兴儒道派,他们是借用古文运动的名义实则是为复兴儒道派提出合理的幌子;另一派则是王禹偁为代表的“道”“文”派,他们不仅重视“道”在散文中的体现,同时也对“文”给予一定的地位。随着欧阳修主持文坛,欧阳修他们开始大刀阔斧的批判改革,首先批判的就是风靡
1、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上编》
(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3-474页 ②
2、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上编》
(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3-474页 ①
各个阶层注重文章形式结构的骈文,欧阳修他们认为骈文的形式削弱了文章本生所具有的实用性质。他们要求文章回归朴真,要更真实的反应民间疾苦,更多地为政治提供建议成为其一面镜子。在他们主导朴素流畅的文风之下,更是反对险怪偏僻生涩的以“怪”“丑”为主题的散文。由此,给清新秀丽的散文创作提供了非常干净的大环境。
苏轼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文人,必不可少的受到影响。加之他本身文学创作的天赋,他于1057年入京应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当时主考官、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大为赞赏,以为有大家文风。四年后,苏轼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举考试,所做文章受到仁宗皇帝和司马光的赏识,被列为三等(第一名),此后,苏轼就一直得到文坛的广泛赞誉。并且引起了欧阳修的注意,并意欲将他培养为下一位文坛盟主。在欧阳修主张的文艺思潮下,苏轼将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的领域延生到了另外一个层次,使得散文从此在文学史中多了绚丽的一笔。苏轼在《文说》中这样说道:“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二)小前提——文学自身的修养
苏轼是一个全才,并且好学。苏辙在《亡兄子瞻墓志铭》中说:“(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栾城集•后集》卷二十二)。他不仅博学众家,而且还有这很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他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才是一个词人,现存诗歌二千七百多首,他是由写诗而走向写词的。他的诗歌最为可贵之处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而阐发真情实感。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百姓疾苦、批判弊政、彰显旷达的态度是他诗歌的主要创作方向,并具有很深的思想维度,有时也阐发出对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如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自然现象阐发出自然哲理,从常人眼中不值一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发出了常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进一步在自然景色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处事态度的深刻思考。当时的“元佑”诗坛是宋诗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王安石、黄庭坚等名家辈出,但苏轼诗无论在题材上、情感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其他诗人,尤其是他兼收并蓄的创作思想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在苏轼之前,词一直不被文人重视,认为是不入流的“小道”,填词的态度也很随意,并且以女性化的婉约为主。苏轼认为诗词本一体,词是“诗之苗裔”,正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文学艺术在本质上和功能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外在的形式。他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改变了人们认为“诗尊词卑”的观念,实现了词女性化的婉约主题向男性豪放主题的转变,完成了过去词只表现爱情到表现爱情和性情兼而有之的转变,使词表达人的感情的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如他在《江神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多处用典,表达了他为国图报的豪迈情怀。他的词像他的诗一样具有很深的思想维度,并阐发出对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如梦”。他身体力行地进行孜孜不倦的创作,现存词作三百多
首。苏轼是宋代词风转变的关键发力人和倡导者,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可见苏东坡在词方面的造诣。
正是基于诗词方面优秀的天赋和突出的诗文,因此,苏东坡有更多的时间为自身在文学领域中的拓展提供更多的题材和空间。苏东坡的散文无一不透出诗文合一的特点。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在苏东坡的散文中,不仅有着两者的统一,更是在散文中体现了诗的严谨、精辟以及词作中的优美意象和清新秀丽的风格。
二、苏轼散文创作的特色
苏轼不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有头脑、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总是习惯于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没有第三种答案,太过于坚持原则,不知道变通,而无视派系斗争的存在。改革派在位时他反对变法,于是有了“乌台诗案”;保守派在位时,他反对全部废除新法,于是有了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而他的散文也是基于这样的经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语言特色——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的思想融汇了儒、释、道三家真言,他经常对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发出深入的思考。而表现在语言中就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
1、自然、流畅
散中见整,清新自然。这是苏轼散文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如《放鹤亭记》中围绕着放鹤亭写了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放鹤亭是从何而来的,文中第一段就介绍了“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从而交代了亭子是谁建造的。苏轼不说建造亭子的原因,而是介绍建造亭子人的遭遇,是由于水患然后随遇而安,顺便建造的亭子,这种行为是自由自在而不是有其他政治目的或者是某种利益得失的。第二段就说明了亭子为什么取名为“放鹤亭”。是由于“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这里交代了亭子主人养鹤,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来他的品行:高洁、自由、不喜约束。这时候,作者就摒弃了“放鹤亭”这一主题,而是与山人探讨了隐居之乐与南面之君的快乐是不同的。“郡守苏轼,„„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接着,最后一段山人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欣然而笑”于是作者“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抒发了隐士的乐趣与帝王的是不同的,帝王爱鹤可能招致亡国,而隐士则是自由自在,不受一点约束,逍遥自在,过着放逸潇洒的生活。这是苏轼谪贬徐州时所做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件小事以及他们之间的讨论。在这一边文章中,围绕着放鹤亭,话题聊的很广,对比了朝野之乐的不同,借此以安慰作者贬谪的郁闷生活,聊以自慰。结构很宽,可是中心思想却是很明确的。也正是这一篇传记,放鹤亭因此成为古迹。
2、朴素、简净
《放鹤亭记》中“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以简单的二十六字给读者展开了一副春夏秋冬交替的景象。“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与“秋冬雪月,千里一色”简洁自然的16字从横向展示了四季更替之景。而以“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纵向写出了气候变化。实为妙笔生花。再如《石钟山记》中这样一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这里不仅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这件事情,而且从视觉、听觉和心里描写各个方面展示了石钟山这一地方的奇特。“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极其简单的交代了人物、地点、时间三要素。接着在视觉上“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区区几个字描述出地势的险绝。接着视觉就是听觉“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栩栩如生的描述使人身临其境。更绝妙的是“舟人大恐”四字,逼真的表现了月夜之下人们猎奇心里的刺激。自然流畅,行文娓娓道来,它并不刻意的去雕饰文章但是却不乏文采,并不有意追求意境而自有其意蕴的妙处,这种行文方式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三)表达方式——横看成岭侧成峰
苏轼在散文中的表达手法基本上有记叙、议论和抒情这三种。
1、手法的多变的记叙
以《喜雨亭记》为例。这篇散文是以建造“喜雨亭”的原因而展开的一片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为感谢苍天让黎明百姓丰收及时下雨而做的文章。文章记叙简单,情节紧凑,寥寥几笔记叙了这一事件,语言修辞没有过多缀余,人物也用几句简单的语言勾勒出来,事件从头写到尾不仅不让人感觉枯燥,反而处处透出“喜”字,妙趣横身。“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文章开头交代了“喜雨亭”名字的由来,是表示不忘记的意思。然后先介绍了今年是为丰年“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可是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笔锋一转,给读者留了一个悬念,情感由此低落。而后“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让读者心情又开始平稳,继而为之高兴。“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这里很明显,一条曲折的感情色彩是的叙事不再平铺直叙,有了迂回蜿蜒之意。从而增强了叙事的艺术魅力。随后,作者不从正面赞扬这场雨的及时,而是从反面让读者明晓了及时雨的作用“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这种反面切入的手法也给叙事技巧增色不少。最后一段“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就是正面交代了命名“喜雨亭”的原因以及寓意。至此,4
一篇文章浑然天成,朴素真实的还原了散文的本真面目,减少了骈文词赋的堆砌浮华之风。
2、生活气息的渐入的议论
苏轼的议论文写了很多,与前人所写不同的是苏轼的散文除了一部分的政论文之外,还有具有生活气息的一类议论文,这一类散文开拓了读者的另类视角,使得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一理念淡化。作者开始自觉的关注人的本身需要和对于美的追求。生活气息的渐入给散文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散文可以说由此走向大众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苏轼的亭台堂阁记中有五记可谓是精品:《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每一篇传记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苏轼融入其中的情感特别注重自我精神的抒发,以我手写我口。充分展示了文人自觉的一面。例如《超然台记》中,议论的中心要点在第一段。“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一个“乐”字,主题全出。使得通篇的基调以“乐”字始末。古人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而自古在文人的诗词歌赋中很少涉及“乐”字,认为这不利于修身养性。然而苏轼不同,不仅摆出了惊人的观点,更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举例论证“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以充满生活气息的例子“餔糟啜醨”“ 果蔬草木”来说明作者的乐是常人之乐,不同于娱乐,是生活中朴实之乐,更为下文“超然”二字奠定基础。第二段中作者一反常态,从反面举例以“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是谓求祸而辞福。”摆出了“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的感慨。接着便是细细的解释物之内外,大小之辨。由此苏轼解释了“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的原因,“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是因为人自己的原因,不能超然世事的本质,被浮云遮住双眼,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为了增强可信度,苏轼接着讲述了自己“自钱塘移守胶西”之时的境遇是被常人看作是艰辛痛苦的“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们常说苏轼是不快乐的,可是“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原因就是自己的心态放的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边。”这篇议论文通篇行文恣肆,雄辩滔滔,布局精妙,第一段摆出“乐”字得中心主题,第二段讲述“求祸而辞福”的原因,并指出弊端。第三段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进一步表明人心态的重要性,第五段则是点题,指出“超然台”这一借体。这种挥洒自如、出世超然的笔调后然少有可比者。
3、景语而入情语始出的抒情
抒情可以说是各个诗人词人作家的拿手好戏。苏轼不例外,可是,他却另辟蹊径,不直接言情而是融情于景。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的时候偶感而作的一篇散文。可以分三层,第一层点明了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人物“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就在这样的夜里,苏轼失眠,正好又有如此的好景,顿时起兴,念道没有人同乐者,于是找
到了张怀明,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两人多少有些同感。正巧张怀明也未睡。于是二人一起出去散步。这一段的叙事流畅朴质,没有缀余,干净利落。第二层则是经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区区十八字逼真的写出了当时之情境,“积水空明”通过水的清明,侧面展示出月光的皎洁,而“空”“明”二字有及见其造景功力,无意间将意境倾斜而出。“藻荇交横”同样从反面竹柏在庭院中的倒影描写出庭院的清幽、干净,营造了淡雅的氛围。这里的描写可谓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凝练的手法使得画面横生立体感,不仅动静交杂,更是有时空变换之感,并且作者用的事物“松”“柏”“月” 在文人心中都是象牙顶中的美好事物。苏轼曾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作者在这里的景物其实就是自己内心得写照。作者随意之笔反倒更加烘托出绝妙的意境。第三层精简的指出了这一夜作者生发的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二字在这种两个连用的反问,又接着自话自答的句式中,很委婉的表达出二人的不如意。
然而苏轼记叙文最高水平的表现并不是可以单独分开而言的。而是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出神入化地结合起来,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如《石钟山记》中,他围绕探寻石钟山山名的由来作了详细记述,先讲郦道元的观点,又讲小僧持斧敲击石块发出声音,他均表示有疑点,而后他详细描述了自己亲自探寻的过程,并夹杂了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意境十分优美,最终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是如实显示出三者的有机统一的。
三、独树一帜的特色
(一)韩愈——佶屈聱牙创新声
韩愈是一个个性独特,变现欲望很强烈的人,“花钱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韩愈主张散文创作要“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是又不是将古人的东西完全照搬过来。韩愈主张要在儒家礼法的规则下充分张扬自身的个性以及修炼自身的人格修养,从而达到人文的和谐统一。而且,学习古人不能照搬古人的词句章法,而是要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从而把“文以明道”的思想贯穿其中。因此,在韩愈的散文中,创新的因素很多,他的诗文多奇绝险怪,往往涉及让人不敢涉猎的领域。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词语的创新上。比如在《送穷文》中就有“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中的“面目可憎”以及“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中的“垂头丧气”一直到了现代都是生动鲜明的词语。而且,在《送穷文》中,作者使用了寓庄於谐的手法,使得文章将作者把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文中主人翁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个穷鬼纠缠,使他一生困顿。于是,主人翁决定送走这五个穷鬼。“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可是穷鬼们却应答的从容不迫,颇为诙谐“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太学四年,朝韮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 五鬼道出他们的忠心耿耿。然后又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时,乃与天通。”告诉了主人翁虽然他不为世间理解,不合于世,可是,有了他们的帮助,却可以是他“百世不磨”。这种笔调更多的充斥着自嘲的口吻,而且,行文之间更具有戏剧性,语言的新颖也使得文章
更增添亮色。《送穷文》虽是记叙文,但是,可以看出,苏轼创作与其的不同。比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记叙的不仅从语言还是技巧,都是为读者营造一种意境;然而,韩愈却不一样,他不重注意境的营造,而是,用新颖的笔调将人们常见的题材改用不同常人的手法,或用拟人,或用诙谐的语调,总之,是不走寻常路。而且,韩愈的散文和小品文多选用旁人不用的题材,以用来展示个人写作的独特性。
(二)王安石——雅丽脱俗孕新风
王安石在政治上颇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诗文创作中也是特别强调文学的实用功能。在《上文书》中他说:“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而且,王安石在散文中这种政论性体现的尤其明显。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甚至可以看成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甚至于自古以来就被人津津乐道的《游褒禅山记》也是有近半篇的篇幅讨论哲理性的问题。这篇文章于苏轼的《石钟山记》有着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首先,《游褒禅山记》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志得意满之时所做的文章;《石钟山记》则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谪时期所做,心中愤懑由此可见。然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显示出来的严密的行文作风,与当时他在政治上的变法精神又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文中的恣肆行文可以看出他当时的饱满精神。“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体现了王安石写作这篇文章时的心情。不同于王安石的是,苏轼在文中处处洋溢着超然情怀,虽然对自己的遭遇不安而又无奈,但是,苏轼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并且随遇而安,不可以追求功名利禄。真正做到了文人的自觉心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同样是对景物的概况发出的感慨,但是却有这天差地别的情怀。由此可知二人行文作风的不同。
总而言之,苏轼作为文学大家,他留给我们的作品不仅在诗词方面给予现代人以准绳,而且,他的文学作品中阐释的儒释道精神更是留给后世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3、《苏轼词集》 苏轼、刘石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8出版)
4、《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 陈如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出版)
5、《苏东坡传》林语堂、张振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3出版)
6、《艺文精魂》苏轼 吴继路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出版)
7、《宋代文学史(上)》孙望、常国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9出版)
8、《东坡词研究》郑园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3出版)
9、《东坡词研究新思维》 饶晓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8出版)
10、《苏轼及其时代》 杨东声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08出版)
11、《宋词说宋史》 诸葛忆兵 中华书局(2008-12出版)
12、《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 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 巴蜀书社(2006-08
出版)
13、《宋史》脱脱 中华书局(2004-04出版)8
第五篇:用心播散真善美1
用心播撒真善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心播撒真善美》。
小时候,我总觉得书上说的真善美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每当我疑惑地问妈妈什么叫真善美时,妈妈总是笑而不答,只是让我在生活中慢慢体会。
记得我九岁那年,一天,我和好朋友陈佳萌吃完晚饭,像往常一样结伴来到广场玩耍。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天渐渐黑了,小伙伴们一个个都被家长催促着回了家。佳萌蹦蹦跳跳来到花池边准备拿上自己的衣服回家,突然发现一只钱包静静地躺在离她衣服不远的地上。她赶忙捡起钱包左右端详,咦?好漂亮,真够沉的。是好奇心促使她借着昏暗的路灯打开钱包,呵!厚厚一沓红钞票!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多钱呢?“掉钱包的人一定很着急,我们等等吧!”小佳萌一边担心一边打量着广场上来回走动的每一个人。我也无可奈何,陪着她守候在原地,等待丢钱包的人出现。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失主还是没有来。我等不及了,“还是回去吧,看样子是不会来了!”“不行!万一马上来了呢?”“好吧,我们再等等。”一个小时过去了,寒冷的广场上就剩下我们俩。这时,一位三、四十岁左右的阿姨行色匆匆地来到广场,似乎在找寻着什么。通过询问原来这阿姨就是钱包的主人。当阿姨知道只有八岁年纪的佳萌拾到钱包已经站在寒夜中等待很久时,感动极了,连忙拿出几张钞票非要塞给她表示感谢,却被佳萌婉言谢绝了。第二天,阿姨拽着长长的感谢信送到了学校,交给了校长。佳萌的事迹传遍了整个校园。这时我好像觉得,原来真善美就是小佳萌拾金不昧的举动啊。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用我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这其中,有红绿灯路口,交警叔叔搀扶着盲人爷爷小心过马路;有邮递员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真善美,则国真善美!伯伯不辞辛劳为千家万户送递报刊、邮件;还有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打扫街道卫生,用辛勤的汗水让环境更优美。
而发生在本学期上周的一件小事再一次感动了我。那是星期一的清晨,我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来到学校值日。刚走进校园,眼前的一幕把我的视线打住了。在小操场旁边有一个人正弯着身子捡拾地上的垃圾。我以为是班上的同学这么早就在搞卫生,就悄悄地跟了过去。呀!那不是别人,他是我们的校长。我一下子惊呆了。校长的地位这么高,怎么还干这些脏活?校长捡的是不是纸屑呢?于是,我就故意地扔了一张纸屑在地上,装着没事的样子,走到一边去了。一边走一边偷偷地瞧校长。校长发现了我丢的那张纸屑,悄悄地走到纸屑前,照样弯着身子捡了起来。环顾了一下四周,看见我离那里最近,就轻轻地走了过来,问道:“航子,这纸屑是不是你不小心留下的?”“是...是啊”我满脸通红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校园里,不能有任何纸屑的存在。你是值日干部,更要当好表率啊。”校长的话语,字字句句打在我的脸上,校长的举动,又一次感动了我,真善美就是要以身作则、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啊。
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她是小伙伴拾金不昧的举动,是同学之间关心和帮助,是校长以身作则的师表垂范,更是这世界上所有的温暖和关爱。真善美真的这么简单,稍稍一用心,就会发现无数个真善美。在满员的公共汽车上,给残疾人、老人让座;在马路上给陌生人一个微笑、给老人一次搀扶;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些事情看着也很小,可如果每天、每人都这样做了,每人都可以留意到这样的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快乐!用心播撒真善美,人间处处充满爱,靠您,靠我,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