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轼散文中的山水与人性
苏轼散文中的山水与人性
关键词:苏轼散文、山水之美、民生疾苦、豁达态度
序论:无论是求知若渴的学生,还是教书育人的教师,亦或是学识渊博的散文爱好者,苏轼的散文一直是学习的动力,理想的船帆,精神的支柱!近千年来,苏轼散文一直广为传诵,影响深远。“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宋史本传》)在当时北宋全国、西夏、辽各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以能获赠苏轼诗文为人生之最大荣幸,以读其诗文为最大乐事。时光荏苒,而在今天额这个社会里,苏轼的篇篇经典名作,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文与可字说》、《教战守策》、《贾谊论》、《留侯论》、《超然台记》、《喜雨亭记》、《留侯论》、《上梅直讲书》、《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承天寺夜游》、《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时至,今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静下心来品读一番,仍然可以让我们大道如痴如醉的境界。个中缘由,不能不让人深思。苏轼散文究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何以产生如此持久的魅力?何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散文乃形散而神不散,看似零散而琐碎的篇章布局,却包罗万象,包括了太多的对这个社会的赞美,对自己心中情感的抒发,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社会乱象的鞭笞。所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这句古话不无道理。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是有它的精髓所在的。而这些精髓,除了作者写作时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以及文章所要展示的或表达的哲理外,我觉得文章里面所体现的山、水、人性之美也是散文的精髓,也注定会给自己的散文带去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影响。虽然研究苏轼散文的文章很多,但从这个角度探索苏轼散文的似乎还不多见,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想从山水中寄托了对自然的歌颂与热爱、通过山水表达了对民生疾苦与国家大事的关注、通过山水表达了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个方面来探讨它是如何增加苏轼散文感人的艺术力量,或如何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及对后人的散文创作的色彩影响。
本论:
一、山水中寄托了对自然的歌颂与热爱。
山水是封建文人的生命绿色,其个体生命因青山绿水而洋溢着活力与乐趣。无论这个个体生命是坚强抑或脆弱,无穷勃发无尽伟大的山水自然,带给文人们的,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宏通意识与对自我生存的豁达态度,使他们臣服于执著于今生今世的生命欢乐,正如苏轼朗然高吟:“我与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人眼中的山是有着不同的美的,或许如武汉蛇山的灵秀之美,或许如麻城的龟峰山的险峻之美,又或许如泰山的巍峨之美,而我觉得苏轼散文中的山是一种秀奇的美。
从古至今,这个世界上的文人墨客都是比较有闲情逸致的。古时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当代的鲁迅,钱钟书,今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文学大家余秋雨,无一不喜欢游山玩水。我们的唐代大诗人苏轼也不例外。平时也喜欢在闲暇之余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去领略淳朴的自然风光,去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如一次在庐山的游览过程中,他便不断地在发现山的美。
首先是一种“奇骏”之美。庐山的高山深谷,是苏轼平生都没有见过的,在一草一木中,一花一鸟中挥霍着自己的眼睛,“浪费”着自己的精力,身体上的五官在此时尽情地 1
享受着。高之处犹如千峰万仞,低的地方仿佛地陷深渊,此起彼伏,空空幽谷中,时而微风习习,时而鸟语声声,时而树影婆娑,时而鸟影翩翩。整座山奇绝秀丽,让苏轼也情不自禁心生敬畏,情到深处,诗兴大发,著名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一气呵成,达到让读者读之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其次,苏轼散文中的山是一种“宁静”之美。苏轼的《石钟山记》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畔有座石钟山。苏轼不仅对山的美景如饥似渴,想一饱眼福,更是对它的名字好奇不已。在《水经注》中郦道元说。由于石钟山下面临近一道深潭。微风鼓起浪花,水石互相撞击,声如洪钟,因此才以石钟为山命名。可苏轼喜欢游览名山,更喜欢在游览美景之时探索山的奥秘。苏轼为了一探石钟山之秘,与他人一同乘船来到石钟山悬崖绝壁之下,那儿有块巨大的石壁,侧立千仞,形状犹如猛鬼野兽,阴森森地像要与人搏斗。鹘鸟们时而在云间鸣叫,小溪中时而水波潺潺,天空中时而凉风习习,而无论是何种声音,都未能打破山的宁静,打破苏轼心中的那份宁静。静是一种人生境界,静同样是山的过人之处。因为宁静才可以让人类的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去思考,去完成人生应该完成的使命。
因此,苏轼散文中的山的美是一种奇绝的美,是一种宁静的美,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美,难怪苏轼在看到此情此景时也下决心不作诗,因为眼睛已对眼前的美景应接不暇了。
不仅是山,苏轼散文中的水也包含了他对自然的歌颂也热爱。
首先,水是从古至今人们都赞扬与敬畏的一种神圣的东西。水,形态不一,变幻莫测,可以是坚硬的固态,可以是流动的液态,也能是如梦似幻的气态。宁静时有如镜般的平静之美,缓流时有清凉柔和之美,激流时有汹涌澎湃之美,而苏轼散文中的水尽含其美。石钟山下深潭中的水蕴藏着力量,而与山石相撞时则清亮激越,浪花飞溅,而后渐渐平息,渐行渐远。一种毫无生命的东西,在苏轼的笔下尽显生命色彩,尽显美丽姿态。
其次,苏轼散文中的水还是一种喜悦的象征,在作者的《喜雨亭记》中作者记载道农民因雨水而忧而喜,无雨时担心不已,愁容满面。下雨时心潮澎湃,欣喜如狂,因为雨麦子才有丰收,变得金黄而灿烂,无雨则是灾荒之年了。农民感谢雨,苏轼也感谢雨,他认为如果不是上天眷顾他们,他和其他人哪有此种闲情逸致去游山玩水,去把酒畅谈人生,这都是雨的恩赐,是给人们喜悦的源泉。因此,苏轼散文中的水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形态上的美,也不光是一种音韵美,更是一种上天的恩赐之美,一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这种美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然,不会因为时间的消失而被人们忘却。
.宋代朱熹于《春日》中说“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唐朝之白居易于《忆江南》 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宋朝的林逋在《山园小梅》 中吟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无一不在赞美山水,喜乐山水,一字一句中饱含了对大自然的歌颂也热爱。而苏轼亦如此,喜山乐水,真正做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的境界。
二、通过山水表达了对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的关注
山水固然为人喜乐,可古往今来,山水更是文人墨客用以明志,寄托情感之处。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便是苏轼于山水之中关注的。
首先通过描写民生疾苦(天灾人祸)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蝗旱之灾:《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肌肠痛。”大雪纷飞,雪融于水,举家迁移之际,不忘关注百姓生活安危,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举。洪涝之灾:《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一面喜爱山水,一面又在批判山水,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当地官员的讽刺与鞭笞。而苏轼关注的民生疾苦第三个方面就是赋役之祸,《吴中田妇叹》:“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通过山水,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喜好,更是将自己的心思与家人,与百姓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其次通过山水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熙宁二年(1069年)初,苏轼守丧期满还朝,就在这时新继位的宋神宗已经採纳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决定开始了变法。苏轼首先写了《议学校贡举状》,极力反对王安石变科举,就这样他受到神宗的接见和鼓励,神宗对他说:“虽朕过失,指陈可也。”接著他写了《上神宗皇帝书》,由此书对新法进行了全面批评,并泰然自若的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而不已,则大乱随之”(《再上皇帝书》)。就因为这,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不满,诬蔑苏轼扶父丧返蜀时贩私盐。苏轼无一言自辩,祇是请求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其后他先后担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苏轼为官期间在各地兴修水利,一边喜乐山水,一边救济灾民,日如一日,年复一年的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对新法,他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或“因法以便民”,即推行新法于民有利的部份;或公开拒绝执行,例如知密州期间,他就拒不执行正在推行的手实法;而更多的则是“託事以讽”,他在《湖州谢上表》中说,神宗“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生事”等语,刺痛了靠投机新法起家的人,他们群起弹劾苏轼,结果苏轼被捕入狱。虽然多方营救,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的一生起起伏伏,不恼不怒,不卑不亢,守住心中的那一片净土,守候心底的那一片青山绿水。
三、通过山水表现了自己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都有光辉的一面,都有美丽、善良、纯真的角落。
首先来说说苏轼散文中他人的人性之美在何处。先说苏轼的长子苏迈。为了帮父亲苏轼弄清楚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苏迈冒险同父亲苏轼一起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石钟山之名一探究竟。这无疑是一种人性之美,帮助他人,乐于奉献。
其次就是《喜雨亭记》中的农民身上也是有一种人性之美的。虽然看起来他们像是在向大自然索取,索取雨滴,索取眷顾。但他们却是那样的真诚。他们渴望上天赐雨,渴望庄稼获得丰收,渴望看到相邻们彼此脸上的微笑。虽然没有什么横溢的才华,也不是学富 3
五车,更不是才高八斗,不能用语言形容自己内心的感激,但他们对恩赐于他们的东西都充满了不尽的真挚的感激,这难道不是人性之美的体现?
最后再来说说苏轼散文中自己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与所表达的豁达额人生态度。我觉得苏轼的人性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山水的热爱,苏轼散文中的游记其实是挺多的。西林寺、庐山、石钟山、喜雨亭、超然台、墨君堂„„处处都布满了苏轼的足迹。一个喜乐山水的人心中是充满了爱的人,对于诗人大家来说寄情山水是常有的事情,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一个善于体会生活与大自然的人,才会为山水所融,与山水一体。“愿我无足恋,恋此山水清。新诗如弹丸,脱水不暂停”。而他一生的谪居外任天南海北恰恰成全了他成就山水诗篇卓绝千古的条件,他倾倒于东南山水,深情吟道:“东南山水相招呼,万象入我摩尼珠”。领略杭州之美后,悠然一叹:“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古代文人常以拥有适性之山水为豪,苏轼更是倡言山水乃天赐贬客逐臣之无尽宝藏,《前赤壁赋》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置身于“宝藏”的山水中,苏轼发现了山水和山水人生的美,发现了以文笔表现这种美的生命价值,所以苏轼纵情于以文载游,贬谪自然也就成了他跃居文学高峰的台阶。
二是苏轼的人性之美体现在关心民生疾苦方面。百姓生活的安危,农民收成的好坏,这些都是苏轼关注的焦点。常言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但苏轼不同,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有着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雄心。他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不问世事,而是心系百姓,时刻为他人着想。
三是苏轼的人性之美不仅是关注山水之美,民生疾苦,也关心社会百态,国家大事。为官期间,他尽职尽责,为乡民造福。而在朝廷动荡时期,首当其冲受到迫害的也是他,革职查办,驱逐流放。但这一切都未能击垮苏轼对生活的坚定的信心,同样寄情山水,写作大量的诗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宝库。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苏轼的散文充满了一种人性之美。
其次就是苏轼的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是因为山水的真率美卸去了他身心上沉重的束缚,使他的心灵洗尽铅华之后返回他曾拥有的透彻与率真,就像他被贬于黄州,“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向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林,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返,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像这样真率的醉游与真诚的情谊又岂庙堂之士所可得?唯苏轼耳。所以他悠然自得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人生苦短,何不潇洒走一回? 何其洒脱,何其豁达,壮哉!
结论:苏轼散文,山、水、人性之美感强烈,时而充满奇绝,时而充满宁静,时而人性张扬,天然浑成,水乳交融。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
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唐宋名家文集—苏轼集》 中州古籍出版社
2、《东坡志林——历代名家小品文集 》 三秦出版社
2013年03月10日
第二篇:山水游记散文复习与整理
山水游记散文整理与探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学会欣赏不同作品中优美的环境描写,感知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欣赏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感。知识储备:
1、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者再现
①.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②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而失败。被贬,到邓州,后又作过杭州、青州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③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教。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刊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篁()冽()坻()缀()翕()怆()邃()佁()谪.守()
淫.雨霏霏.()()岸芷汀..兰()()樯.倾楫.摧()()浩浩汤汤..()阴风怒号.()
2、积累文言词语
以其境过清
()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
卷石底以出
()
之
览物之情
()
嘱予作文以记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全石以为底
()
乃记之而去
()
3、重点句子翻译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⑤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流连忘返赏美景。
1、小组合作交流,背诵你感兴趣的语段,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2、这些美不胜收的景色,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探究二:探究美景背后的深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用“我从
中,读出来作者
的思想感情”的句式表达。
三、走进历史 拓展延伸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的文人很多,能像一样失意而不消沉,寂寞而积极入世的文人也很多,你能说说你熟知的吗?
四、课外达标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
能八面玲珑 2.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第三篇:关于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抒情的散文,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山水游记散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篇一:初冬过三峡
一
听说船早晨十点从奉节人峡,九点多钟我揣了一份干粮爬上一道金属小梯,站到船顶层的甲板上了。从那时候起,我就跟天、水以及两岸的塌岩峭壁打成一片,一直伫立到天色昏暗,只听得见成群的水鸭子在江面上啾啾私语,却看不见它们的时候,才回到舱里。在初冬的江风里吹了将近九个钟头,脸和手背都觉得有些麻木臃肿了,然而那是怎样难忘的九个钟头啊!我一直都像是在变幻无穷的梦境里,又像是在听一阅奔放浩荡的交响乐章:忽而妩媚,忽而雄壮;忽而阴森逼人,忽而灿烂夺目。
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翁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长如梭。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夭空,自由自在地游动,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禽,有的像彩屏般森严大方地屹立在前,挡住去路。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那两百公里的水程用文学作品来形容,正像是一出情节惊险,故事曲折离奇的好戏,这一幕包管你猜不出下一幕的发展,文思如此之绵密,而又如此之突兀,它迫使你非一口气看完不可。
出了三峡,我只有力气说一句话:这真是自然之大手笔。晚餐桌上,我们拿它比过密西西比河,也比过从阿尔卑斯山穿过的一段多瑙河,越比越觉得祖国河山的奇瑰,也越体会到我们的诗词绘画何以那样俊拔奇伟,气势万千。
二
没到三峡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岩壁峭绝,不见天日。其实,太阳这个巧妙的照明师不但利用出峡人峡的当儿,不断跟我们玩着捉迷藏,它还会在壁立千初的幽谷里,忽而从峰与峰之间投进一道金晃晃的光柱,忽而它又躲进云里,透过薄云垂下一匹轻纱。
早年读书时候,对三峡的云彩早就向往了,这次一见,果然是不平凡。过瞿塘峡,山岌积雪跟云絮几乎屏在一起,明明是云彩在移动,恍惚间却觉得是山头在走。过巫峡,云渐成朵,忽聚忽散,似天鹅群舞,在蓝天上织出奇妙的图案。有时候云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孩带,它似乎在用尽一切轻盈婀娜的姿态来衬托四周叠起的重岭。
初人峡,颇有逛东岳庙时候的森像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朝自己扑奔而来。两岸斑驳的岩石如巨兽伺伏,又似正在沉眠。山峰有的作编蝠展翅状,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艺高的巨人曾挥动千钧巨斧,东祈西削,硬替大江斩出这道去路。岩身有的作绛紫色,有的灰白杏黄间杂。著名的“三排石”是浅灰带黄,像煞三煮断垣。仙女峰作杏黄色,峰形尖如手指,真是瑰丽动人。
尽管山坳里树上还累累挂着黄橙橙的广柑,峰巅却见了雪。大概只薄薄下了一层,经风一刮,远望好像楞楞可见的肋骨。巫峡某峰,半腰横挂着一道灰云,显得异常英俊。有的山上还有闪亮的瀑布,像银丝带般蜿蜒飘下。也有的虽然只不过是山缝儿里淌下的一道涧流,可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却也变成了金色的链子。
船刚到夔府峡,望到屹立中流的艳濒滩,就不能不领略到三峡水势的险咤了。从那以后,江面不断出现这种拦路的礁石。勇敢的人们居然还给这些暗礁起下动听的名字:如“头珠石”、“二珠石”。这以外,江心还埋伏着无数险滩,名字也都蛮漂亮。过去不晓得多少生灵都葬身在那里了。现在尽管江身狭窄如昔,却安全得像个秩序井然的城市。江面每个暗礁上面都浮起红色灯标,船每航到瓶口细颈处,山角必有个水标站,门前挂着各种标记,那大概就相当于陆地上的交通誉。水浅地方,必有白色的报航船,对来往船只报告水位。傍晚,还有人驾船把江面一盏盏的红灯点着,那使我忆起老北京的路灯。
每过险滩,从船舷俯瞰,江心总像有万条蛟龙翻滚,漩涡团团,船身震撼。这时候,水面皱纹圆如铜钱,乱如海藻,恐怖如陷阱。为了避免搁浅,穿着救生衣的水手站在船头的两侧,用一根红蓝相间的长篙不停地试着水位。只听到风的呼啸,船头跟激流的冲撞,和水手报水位的喊声。这当儿,驾驶台一定紧张得很了。
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对面要是有船,也鸣笛示意。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声音辽远而探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三
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激流里的木船。有的是出来打鱼的,有的正把川江的橘麻往下游运。彪悍的船夫就驾着这种弱不禁风的木船,沿着鳞峋的峨岩,在江心跟汹涌的漩涡搏斗。船身给风刮得倾斜了,浪花漫过了船头,但是勇敢的桨手们还在劲风里唱着号子歌。
这当儿,一声汽笛,轮船眼看开过来了。木船赶紧朝江边划。轮船驶过,在江里翻滚的那一万条蛟龙变成十万条了,木船就像狂风中的荷叶瓣那样横过来倒过去地颠簸动荡。不管怎样,桨手们依旧唱着号子歌,逆流前进。他们征服三峡的方注虽然是古老过时的,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征服者。
三峡的山水叫人惊服,更叫人惊服的是沿峡劳动人民征肺自然,谋取生存的勇气和本领。在那耸立的峭壁上,依稀可口辨出千百层细小石级,蜿蜒交错,真是羊肠蟠道三十六迥。有时候重岩绝壁上垂下一道长达十几丈的竹梯,远望宛如什么爬虫在嘎岩上蠕动。上面,白色的炊烟从一排排茅舍里袅袅上升。用望远镜眺望,还可以看到屋檐下晒的柴禾、腊肉或涟具,旁边的土丘大约就是他们的祖莹。峡里还时常看见田垄禾牲口。在只有老鹰才飞得到的绝岩上,古代的人们建起了高培和寺庙。
船到南津关,岸上忽然出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山麓下搭起一排新的木屋和白色的帐篷。这时候,一簇年轻小伙子正在篮球架子下面嘶嚷着,抢夺着。多么熟稳的声音啊!我断到了筑路工人铿然的铁锹声,也听到更洪亮的炸石声。赶紧借过望远镜来一望,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张充满青春气息的笑脸。多巧啊,电灯这当儿亮了。我看见高耸的钻探机。
原来这是个重大的勘察基地,岸上的人们正是历史奇迹的创造者。他们征服自然的规模更大,办法更高明了。他们正设计在三峡东边把口的地方修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一座可以照耀半个中国的水电站。三峡将从蜀道上一道险峻的关隘,变成为幸福的源泉。
山势渐渐由奇伟而平凡了,船终于在苍茫的暮色里,安全出了峡。从此,漩涡消失了,两岸的峭岩消失了,江面温柔广阔,酷似一片湖水。轮船转弯时,衬着暮霭,船身在江面轧出千百道金色的田垄,又像有万条龙睛鱼在船尾并排追踪。
江边的渔船已经看不清楚了,天水交接处,疏疏朗朗只见几根枯苇般的桅杆。天空昏暗得像一面积满尘埃的镜子,一只苍鹰此刻正兀自在那里盘旋。它像是在寻思着什么,又像是对这片山川云物有所依恋。
篇二: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第四篇:关于苏轼的散文
是你么
那是谁?在这个有着惨白的月色的夜晚,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朝脸上涂着好看的胭脂。而他为她轻轻念出整段的诗篇,给彼此许下一个永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那又是谁?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弛,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对他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风飘飘,水飏飏,他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第五篇:关于描写山水的散文
山水悠悠,历史悠悠,情怀悠悠。游历于市井,栖身于楼林厦海,永远会眷恋家乡,依情家乡的山水。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描写山水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山水的散文【一】
不是从山水的襁褓里分娩出来的我,却对山水有着一份特别的眷爱。面对祖国诸多的山山水水,总有一种想走近它亲临它的期待,渴望能有一天实现走遍山水的愿望,但时常也会怀念家乡的那座无名小山和那片清澈的河水。
于是,在泼墨的山水画里找寻连绵起伏的青山、绿水;找寻青石铺就的小巷、石桥;找寻石灰抹的土墙,盖着灰瓦的屋檐。记忆里的灰白缓缓地,缓缓地返回那片葱郁的绿色,连斑驳在老墙根上的那一块块厚厚的苔藓也在心里鲜活起来,是那样的翠绿而鲜艳,我仿佛重回到那些久远却又清晰的记忆里。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中的房屋就是用黑砖、灰瓦搭建的。屋子的后面有一片水塘,虽不大,却很清澈。我就是吃这片水塘里的水长大的。水塘的不远处有一座叫“牛头山”的小山。听爷爷说,因为山峰似一条牛的牛头,所以称为“牛头山”。因为代代的不断开垦,牛头山越来越小。最后,山顶被开挖成一片水塘,人们就在水塘的周围种上蔬菜,关于牛头山的名字似乎已经被淡忘了。那时,经常跟随着奶奶在山上放牛,看奶奶种菜浇水。调皮的我,就经常爬到这山坡上来,捕蜻蜓,捉蝴蝶,挖野菜。直至后来,牛头山被政府征收而化为一片平地,这座山也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忘了。
伫立在熙攘的城市,无数次地遥望远方,寻找那一脉幽蓝色的山影,可是,除了高大林立的建筑,就是拥挤的车流和熙攘的人流;无数次幻想遇见那一汪闪烁轻盈的波光,可是,除了城市繁华留下的荒凉,就是那混浊的河流。家乡的那座小山,那片绿水,已经被一座座高楼所覆盖。
山水悠悠,历史悠悠,情怀悠悠。游历于市井,栖身于楼林厦海,永远会眷恋家乡,依情家乡的山水。
描写山水的散文【二】
早听闻有句:“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沟归来不看山”的美赞。只是,我没去过黄山,写不出黄山的巍峨险峻,我也没去过九寨沟,写不出九寨沟水的神奇秀美。但对山水一直是喜欢的,更是崇拜敬畏的。所以,山水常在我的梦中萦回。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青山绿水、小桥轻舟、青烟袅袅,雾气朦胧,思想荡漾在那样的时空里,空灵的记忆像被清晨的雾霭洗过,一幅浅绿的山水画在脑海里铺开来,顺着思绪的隧道,走进那青的山,绿的水,那些鲜艳的颜色,那些鲜活的生灵,那些有生命的花草,那些流淌的水花,那些平凡朴素的场景,那些乡野的自然风情,不禁让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仿佛,人已经穿越时空,心已经在山水间腾飞。
大自然赋予了山的肃穆和庄严,赋予了水的灵性和飘逸。即使是狂风暴雨,即使是冰天雪地,依然顽强生存,生生不息。山水间有多少这样激情的瞬间,又有着多少这样壮美的时刻?
常常在思考,在轮回的季节里,我是否真的能够拥有大山的情怀?面对一些真实,视而不见?在流逝的时光里,我是否能保持水一样的心境?面对一些喧哗,闻而不听?
有时,在静静的想,我如何能拥有这山的博大,与日光亲近,与夜晚相融,不问世事的繁杂和纷忧;有时,我静静的思,我如何能拥有这水的柔情,可以如泉水一样欢快怡然,又可以如湖水一样平静悠然,不为琐事的忧烦所困所悲。
山水哺育了多少生命,又承受了多少岁月沧桑?感动于山的博大,心境坦荡,浮躁漂移;感知于水的灵性,灵魂升华,浮华不再。山的奇伟,水的缠绵,把我心的梦想,勾勒成山水间的色彩,点缀成生命记忆的色彩。
此时,多想能远离尘嚣,追寻山水,沉醉山水,把一缕心香,送给大自然。
描写山水的散文【三】
登山临水,尽情欣赏美景之余,还可以参悟人生玄机。
草木葱荣,是感恩泥土的润泽;云彩洁白,是热爱蓝天的辽阔;山水奇妙,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神韵。一座座山,屹立大地数百年沉默无语,拥抱的是广阔的天空;一片片水,流淌在大地源源流长,奏响的是人间风光交响乐。
山屹立在天地间,膜拜着生命的奇迹,见证着世间的沉浮;水,回荡在山涧间,倾泻成生命的壮美,流淌成生命的诗意。
山的博大幽深,水的浩瀚柔婉,静止与流动的交融,肃穆与灵动的结合,赋演着秀山绿水的生命与灵魂,传递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山挺立,坚韧不拔;水绵软,婉转流长。有人说,世上有多少山水美景,人间就有多少锦绣文章。在文人墨客眼里,山水就是他们灵感的源泉,精神的家园。
山水的神韵让诗人倾情,让画家泼墨,让智者留连,让凡人脱俗。所有的生灵,所有的风景,所有的神韵,都统统收进了画家的画卷,融进了诗人的诗作,感染了智者的心扉。
山,造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形态各异,却胸怀宽阔。山,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伟岸高耸,她的绵延不羁,还在于她宽广的胸怀!
水,是天地间纤尘不染的精灵,虽变化更替,却灵动纯粹。水,是纯净的,她的纯净不仅在于它的婉约灵秀,她的绵延不绝,还在于她圣洁的情怀!
山可以涤志,水可以清心。山峰的纵横沟壑,峡谷的峭崖绝壁,大海的汹涌澎湃,江河的湍流不息,都带给我们一种自然美的征服和心灵的震撼。
置身山水,或临水泛舟,或登高远眺,欣赏美景,愉悦身心的同时,更是领略山水之外的神韵。
描写山水的散文【四】
走进山水,体悟着山水的神韵,在天籁与心弦之间婉转,仿佛进入如诗如画、似梦似幻的人间仙境。山水,其深刻的内涵,不仅是骨子里透出的韵味,而是他们在数以千年的风雨洗礼中,所焕发出的迷人神韵。
走进了山水,也就走出了喧哗,行走在山水的静谧中,看蓝天白云,看草木葱荣,听水流汩汩,鸟语虫鸣,我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我们的精神得到了超脱,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渲染,我们的心境得到了沉淀,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无论岁月变迁,时光流逝。山,依旧那么雄伟,永远坚守着岁月的永恒;水,依旧那么绵长,永远舞动着生命的灵魂。
无论是走笔山水,还是写意山水,都会领略到山水的神奇魅力;无论是抒怀山水,倾情还是山水,都会体会到山水灵动的神韵。
山水之美,美在大自然中,更美在我们心中。只要用心发现,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悟,在我们的周围,处处有山水的美丽景致,处处有山水的奇妙神韵。
水环山流淌着永恒,山倒映于水中显神韵。山水,永远是游人眼中绝美的风景。
悠悠山水情,欣欣游子心。向往自然,宁静而淡然;向往山水,潇洒又从容。
山水是历史,山水是书画,山水是诗歌,山水是音律。看不尽的山水美景,道不完的山水情怀,悟不透的山水神韵。
山在水岸绵延,水在山中飘逸。相依山水,眷眷不须归。
依情山水,诗情画意。山水神韵,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