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5篇可选)

时间:2019-05-13 05:4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

第一篇: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

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充满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散文新秀。贾平凹在这一时期的成就无疑是卓越的。贾平凹的散文立足于生活之中,其间既充满了对生活的回忆,又包含了对自身独特经历的反思。而这种反思自然而然地贯穿其散文之中,风格诙谐而充满禅意,又能引发读者哲理思考。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

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是丰富的,这种思考既在于对人性本身的思考,也包括着对于周遭事物、生命意义的思考,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统一为整体的观点无疑是高明的、深刻的。贾平凹的散文,给人的阅读感受是他与自然的亲和、相通相融,在物我的对视互感中,达到了一种物我的统一境界。他的文章是自我性情的书写,心态的外观,才思的挥洒。不得不说,贾平凹将禅意与哲学反思相互交融,给人们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活场景。与此同时,他也以幽默和讽刺将社会黑暗的一面摆上台面,直击现实,追求一个自己心里的纯净世界。归根到底,贾平凹的哲理思考是建立在他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纯净社会的向往上的。

一、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的特征

(一)源自生活的生命意识

贾平凹的散文源于生活,虽然其中不乏日常往事,平淡言语,但却并不做过多的理性阐述,反而更切合于人生而有之的直觉,通过本身强大的发现力和观察力,深入生活的细微之处,去发掘扣人心弦的神秘场景。但是,就是在这种神秘与朦胧中,却依旧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容,一种需要深入体会,细腻感悟的哲理内容。诚然,这份神秘与朦胧给予读者极大的阅读快感,但贾平凹亦从未将文字作为宣泄情感的工具,反而将文字的魅力发扬光大,用最质朴的语言、最深切的情感隐含着最超然的哲理。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造就独特的艺术气韵。其所以充盈正来自他顽强的主体精神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从本身出发,缘生命而行,贾平凹朴实的言语间支撑起的是一片天地,一片由人类原本的生命思考组成的一片天地。生命意识正是贾平凹散文的高明之处,不局限于文字,不局限于题材,而是在其强烈的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深入地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中将散文的张力发挥到极致。

(二)?仍诘撵?意美学

禅意是贾平凹散文之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哲理思考的重要内涵。就如他的文章《月迹》,出发点月光就已经作为标志性的符号将其禅意美学的思考体现出来。而纵看全文,以月为题的文章都富含着禅意。可见,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正作为不可或缺的给养,不断地供给着贾平凹的散文发展成长,而禅意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禅意给予了其散文超然的境界,这种超然于事外的态度,绝不是随笔写成的,而必是经历了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后得出的。不得不承认,禅学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无数文人墨客都在参禅的道路上体悟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深刻见地。深入禅意美学的超然境界带给贾平凹更高层次的视角,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他都能从更高一个层面去窥探事情的本质,或者说,禅意美学给予了贾平凹一个上帝一般的视角,让他可以静静地抽身世外的对待生活。这才是人生本应拥有的意义。超然物外来自于一种对于生活本真的绝对信服,只有将生活真真切切的接纳,才能做到在平淡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更加趣味的故事。贾平凹的超然便来源于这种对于生活的全盘接受。以不变应万变,无论生活给予自己什么,皆是泰然自若。

(三)本质上的归真意识

贾平凹的散文美学追求还源于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纯真、真挚的热爱,源于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不懈追求以及土生土长、养育了他的黄土高原。家乡的一切:一滴水、一轮月、一首歌、一个人都是他创作的源泉,那便是他的归真意识。他散文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那种充满了真情的主体精神,以一种生命的冲创力抒发着作者的精神自由。他的每一篇创作都是源于内心的呼唤,是普通生活哲理的自然梳理和折射。不做作,不刻意,将普通社会中的凡人凡事,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平淡无奇的一次回忆,写出诗意,反思出哲理,映射出不平凡的光辉。与其说贾平凹的散文是一种文学创作,倒不如说其本质上是生活的再现。贾平凹散文对于生活的契合程度是远超想象的。哪怕是生活之中再细微而渺小的事物,到了贾平凹的笔下都将会发挥出生活本真的神秘力量,以最细小的事物吸引读者全神贯注于其作品之中。归真的背后是一种极简主义的普通与平凡,而在这种普通与平常的背后却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情感,人世韵味。就好比《五味巷》《十字街菜市》《秦腔》几部作品,最朴素的生活中反映着最真切的哲理。极其平常的事物下蕴含着丰富至极的情感,或是对家乡,或是对亲人,或是对自然万物。其本身所蕴含的归真意识赋予了平凡以不凡,赋予了朴素以灵动,赋予了普通以神趣。

(四)形式上的幽默手法

“夜一降临,都市里那路灯杆下必有一摊一摊围观下棋的。他们是些有家不归之人,亲善妻子儿女不如亲善棋盘棋子,借公家的不掏电费的路灯,借夜晚不扣工资的时间,大摆擂台。围观的一律伸长脖子,双目圆睁,嘶声叫嚷着自己的见解,都企图垂帘听政,但往往弈者仰头看看,坚不听从,不听则骂:臭棋!骂臭棋,弈者不应,大将风范,应者则是别的观弈人,双方就各持己见,最后变脸失色,口出秽言,甚至大打出手。”真实的生活中少不了趣味的元素,贾平凹的生活中亦是如此,这种趣味也被贾平凹运用到散文写作之中,而恰巧这种趣味与他的超然物外相呼应相结合,成为贾平凹散文中难得的一部分,这份幽默与讽刺的元素也以独特的风格融入了散文创作的反思之中,将哲学意蕴展现了出来。一味地铺陈叙述或是哲理阐述带给读者的必然是枯燥和乏味,灵活地运用幽默元素、讽刺手法可以巧妙避免这种乏味。从这一点看,贾平凹十分聪明,手法不留痕迹,在不经意之间将读者引入自身的幽默理论,在灵活的笔触和灵动的叙述间抒发自身的哲理思考,而使得读者欣然接受其深入的理性思考。

二、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的来源

贾平凹的散文来自于他对于生活的探索和不断思考,来自于他生命中的深入观察和往事回忆。他散文中的西部文化,在文字的简单书写中体现了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刻的人生阅历乃至于洞悉世事的哲理思考。时代是贾平凹最充实、直接的文学素材,从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生活出发,经历给人的无穷感想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文学高峰,也给予世人不断的因果反思,正是这份反思支撑起了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性。

贾平凹的思考角度是十分宽广的,虽然着眼于平凡的生活,但是由生活参悟出的道理却涵盖着历史古今,方方面面。贾平凹对于生命的理解是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在这里可以将其理解归纳入其哲理思考的范畴之中。从宏观角度看,贾平凹的思考是多层面的。多数作家在思考人生时往往以个人、群体、自然中的一个作为基准点,而贾平凹却不同,上到自然万物,下到一花一木的一个立体体系,便是其思考哲理的基准单位。不局限于一隅,而是宏观去看,多层次理解,这样得到的哲理思考也必将更加深刻和透彻。贾平凹的悟性非比寻常,而好的散文也正是由一份悟性得出的。悟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知识体系都会使悟性存在差异。贾平凹的悟性正是与其哲理思考携手并进,相互扶持,相互推动。同时,以禅意美学、归真意识、生命意识为基准体系的思考方式让贾平凹的哲理思考更上一层楼,他将禅学中的超然,生活中的平凡,交流中的幽默体验和艺术的追求和谐地交融起来,形成了属于贾平凹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见解的、与自然相互依存而和谐的反思哲理。同时运用这种哲理思考,进一步参悟生命的本质,将哲理思考升华为对世间万物存在方式的和谐方式的寻找。贾平凹的散文始终是这样出于生活之中,在最具有泥土芬芳和生活本质的的点滴故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三、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的现实意义

这就是贾平凹散文的高明之处,在结合禅意美学和幽默元素的同时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在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回归到生活的本真,用一份淡然的禅意去感悟生命的意义,用一份幽默去反思社会的现实,歌颂生命自由。贾平凹散文中渴求和称颂的自由不同于那种逃避社会现实的超然世外的自由。他将对于世界的哲理思考落在笔端的同时也将这种思考的积极意义传递给他人,传递给社会。深入研究贾平凹的哲理思考,一方面可以带给人们深入的反思,加深自己对于生命与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对腐朽文化的讽刺,促进人们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读贾平凹,得到的是朴实、是深刻、也是超然。他的哲理思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x者群体,引发社会深刻的反思,促使人们从本心出发,形成一种向上的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自在独行[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2] 侯业智.于平凡中洞见生命的真谛――浅析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叙事[J].大众文艺,2010(2).[3] 费秉勋.论贾平凹散文的生命意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4] 曹鸿英.贾平凹散文的归真意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5]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弈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 杨丽灵.论贾平凹散文创作个性特征[D].华南师范大学.2012.编辑/岳凤

第二篇:论贾平凹散文

论贾平凹散文

陈兴龙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散文创作以来,贾平凹这位文坛怪杰便开始打破散文界的平静。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语言拙扑感人,淡蕴哲理;风格自然淡雅,追求着传统的气度和特有的意韵。同时采用独特的小说式写法,拥有小说与散文的“杂交”优势。1992年创办《美文》杂志并提出“大散文”理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散文革命。

关键词:大散文;拙朴;真情 ;意境;小说式写法

中图分类号:I207.6

On Jia Pingwa's Prose

Chen Xing-long

Abstract:Since the prose is cre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80s of 20th century, Jia Pingwa, the literary genius, has begun to break the calmness in the circle of prose.The subjects of Jia's prose are extensive, and his language is clumsily touching, which accumulates the philosophic theory.On the other hand, his style is simple and natural, pursuing the traditional manner and special lingering charm.At the same time, he adopts the novel-like writing, which contain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novel and prose.In 1992, he founded the magazine--“Elegant Essays”, and proposed the theory of “broad prose”.His activities raised the vigorous prose revolution.Key word: broad prose;clumsy plain;true feelings;ideal condition;novel type modeof writing

引言

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而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更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贾平凹的散文受到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2和1984年,他的一些分散发表于全国各地刊物上的散文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结集为《月迹》、《爱的踪迹》二书出版发行,从而使读者有可能比较集中地阅读他的散文。费秉勋教授指出:“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和艺术素质。他的散文确实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在全国能自成一家”。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自80年代以后,他创作的散文达二百多万字,影响之大亦少有人与之匹敌。其散文题材宽泛,包罗万象,风格迥异,语言质朴而蕴含真情,多从小事着笔,却包含着人生的哲理,生活的智慧。在自然淡雅之外又有着别样的气韵,追求大气度、大气派。90年代初主编《美文》杂志,弘扬大散文理论,大大冲击了中国散文界。范培松说:“散文园地里有了你就别想太平”。一时间褒贬不一,严肃的评论与热闹的炒作百音皆作,孰是孰非难成定论,但贾平凹在散文界的影响却可见一斑。

一 丰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其散文创作的基垫

贾平凹生于江汉之侧,长于商洛大野。父辈兄弟五人,生父最幼,以教书为业,属农村中为数不多的知识阶层。贾平凹的家庭是一个拥有20多口人的大家庭,经济拮据家大口多,常要忍受饥饿。少年时贾平凹凛气甚弱,五岁前母亲随父在外教书,他在家中随伯父母生活,少时与父母的分离使之养成了孤独的性格。“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地。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不被人重视愈是躲人,恶性循环”。五岁便开始读书,在班中年纪最小而成绩却名列前茅。作文和写字常被老师拿到高年级去展览,这使得他在怯懦的退缩中暗暗有了慰籍孤寂和伸展个性的天地。这就像苦难生活中甜蜜的梦,然而这种好梦也不长,14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诬为“历史反革命”,全家人由此从物质到精神都遭到了劫难,这给少年贾平凹的心灵又陇上了一层阴翳,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越是孤独性格越内向,感受的性能也变的越灵敏。这种心理的发展到他开始文学生涯后就极其鲜明的反映到他的创作中。

在贾平凹的人生道路中,有一件事是不能忽略的。他在《我的小学》一文中说,曾教了他两年的启蒙女教师在他读二年级时教他写信,有什么事情就写什么事情,不考虑格式。老师说:“以后到高年级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贾平凹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这为他以后的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72年,还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他成为一名最年轻的工农兵学员,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文学创作的练笔,从而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以及备经磨练的人生经历后的感悟和激情,几十万字的退稿之后他的作品很快在《西安日报》上发表,从此登上了文学创作的殿堂。

贾平凹发表最早的是散文,最早散见于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1982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问世,此后又出版散文集数十部,仅1993年以前的就有十部,除《月迹》外还有《爱的踪迹》、《心迹》、《商州初录》、《贾平凹散文自选集》、《人迹》、《抱散集》、《守顽地》、《贾平凹散文大系》等,由此可见其创作数量之大。在进行了诸多散文创作后,开始进行散文创作理论的思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系统。

贾平凹早期的散文创作理论主要散见于《对当前散文的看法》、《散文就是散文》、《关于散文的日记》、《浅谈儿童文学中的散文写作》、《关于散文的通信》、《语言》等文章及一些书信后记中。在这些文章中贾平凹阐述了对于散文的看法,提出了“散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散文应该表现什么”、“怎样去表现”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散文创作来说提出这些问题似乎是肤浅而幼稚的,然而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当代中国对散文的探索愈来愈偏离其本源含义,以致后来人们对“散文”的概念形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散文在理论创作中的深化与超越。贾平凹重提这些问题是要澄清在当代中国产生了种种误解的散文的概念,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使“五四”新文学创作中的气脉得以接续。当然同时也希图在澄清中使自己关于散文创作的理论更加清晰化和条理化,以建构起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散文理论体系!

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欲以客座教授的名义平请贾平凹去讲授“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为此贾平凹准备就“散文与时代精神”、“散文的心灵感应”、“散文的哲理”、“散文的第二自然创造”、“散文的作诗在诗外”等十五个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思考。虽然“讲授”一事因贾平凹的病倒而不了了之,但由已撰写出来的第一第二讲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关于散文的十五个问题来看,“他对中国当代散文的创作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与探讨,已进入了一种自觉自为的状态”。① 1992年贾平凹创办《美文》杂志,提出“大散文”理论,为当代中国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美文》杂志的创办,“大散文理论”的提出也标志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 曾令存 《贾平凹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第37页

二 探索与疗救: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

(一)探索: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 还原散文的独立性,追求散文的独立

探讨散文的独立性的目的是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亦即散文的概念,而这首先还是要从散文的的概念说起。关于“散文是什么”的立论在当代中国有两种相对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均围绕政治化的文化观念被不断的错误演绎和曲解。一种认为散文的政治性很强,因而只能写光明不能写黑暗只准歌颂不能揭露,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另一种认为散文主要是 一种最能书写风花雪月、山水名胜、儿女情长、童年趣事的“小家碧玉”。前者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过度的政治色彩,被称作“政治化散文”。后者开始摆脱“政治化散文”批评的“紧箍咒”的制驭,同时又矫枉过正地把散文重新供奉回“象牙塔”。在这种散文意识中孕育的散文创作“甜而无力、媚而无骨,皆宫中夫人、室内柔花之形象。有味或许有味,却全部入牛角,导致小家子气”。①这种散文观念实际上已与“政治化散文”一样走向了极端,同样影响着当代散文创作的繁荣。

对于上述的两种认识,贾平凹曾在2002年北京大学举行的“20世纪中国散文论坛”中作过一段很有启迪性的“演讲”:“文学是摆脱不了政治的,不是要摆脱,反而需要政治.这种政治不是狭隘的政治,而是广义的政治。这如同我们都讲究营养,要多吃蔬菜,但又必须保证主食。我说这话的意思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又加上儒家的影响造就了强烈的政治情结,所以关注国家民族、忧患意识是每一位作家都无法摆脱的,这也是中国作家的特色,如何在这一情景下,这一基调下按文学规律进行创作,应该以此标尺衡量每一个作家和每一件作品。而新的文学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有民族的背景,换一句话说就是政治背景,但他已不是政治性的。如果只是纯粹的历史感、社会感、人生感成为中国人所强调的所谓‘深刻’,那就可能将限制‘新文学’的进步”。②由此可以看出贾平凹并不否认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但不认为文学是政治的附属,他所理解的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与“御用文学”和“政治化散文”是截然不同的。他所理解的政治是一种“大政治”,是“大而化之”的渗透在自己精神气质中的政治,是与“社会感”、“历史感”、“人生感”交融在一起的博大精深的忧患意识,是个性化的,寓含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而不是“政治化散文”所表象的“写光明比写黑暗重要”,要“永远向人们启示光明”的狭隘的“小政治”。所以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对散文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在某些 ①②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关于散文的日记》漓江出版社 1993年第141页

贾平凹《美文》2002年7月上半月刊《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时候还会表现的很强大,但这并不表明散文就是政治的附属,也不能否认散文的独立性。

在申明了散文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贾平凹认为将“散文看作是一切文体的基础”的说法是一种不了解散文,降低散文品格的表现。“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崇高” ①贾平凹认为:“散文是除了诗以外最能写的问题,他的极致是最单纯和朴素的,篇幅短,无情节故事,语言平淡,靠的是作者的境界和素质”。②亦即贾平凹认为散文是与小说、诗等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且由于散文本身的布局篇幅格式,从而使之具有了“最能写”的特点,这种“最能写”指的是散文便于抒情,也正是由于这种易于抒情才从而使得散文的存在具备非凡的意义,使得散文这种文体具备了不凡的魅力,变得尤为重要了!2 鼓呼散文的“真”与“美”:回归真情 塑造意境 ﹙1﹚ 真情的回归

作为一个富于自省和批评意识的散文革命家,毋庸讳言,贾平凹对于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都是不太满意的,这种不满意不仅表现在当代几十年来对“散文是什么”观念误识的情形上,同时也表现在对中国当代散文创作题材愈来愈窄的情形上。

1984年底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一文中写道: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③仅写些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男不男女不女的二一字气,小巧甜腻。在《〈抱散集〉序》中又写道:散文发展到今天„„格局再不能拓宽了吗?多少世事的沧桑,人生的觉悟哪里去了,还只是柔柔弱弱的花草水月,鸡肚小肠的恩怨是非吗?④后来在1994年的《雪窗问答》中又说:“自新文学时期以来人们已经厌烦了一种假大空的人为的散文,但随之而起的则是弥漫了琐碎之气,把那么一点自己愁感得失翻来覆去的咀嚼咏叹„„作为从事散文的人来说不能不感到悲哀”。⑤在贾平凹看来,散文这个“赤裸裸的文体”首先应该表现作者本人的感情。“情”是散文的灵魂,是散文称其为成功和优秀的关键所在。“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要掩饰”,甚至“在有了最真挚感情作为最起码的要求之后,它是再无需求的”。这里所谓“真情”在贾平凹看来是与“小家碧玉”式的感情不同的。“小家碧玉”是透着甜媚的矫情,“真情”却是“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之情”,或“振奋,或消沉,或健康,或颓废,或激动,或冷漠,或欢呼,或反对„„” ⑥ 来得自然,来得丰富,没有半点矫饰和做作。同时这种“真情”也是“真知”的形象化,情感化,渗透着作者本人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沉思。

既然散文要表现真情,要呼唤真情的回归,贾平凹认为首先要弘扬散文的清正之气,①②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一卷《对当今散文的看法》漓江出版社 1993年 第104—105页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三卷《新时期的散文创作》漓江出版社 1993年 第328页 ③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一卷《对当今散文的看法》漓江出版社 1993年 第104—105页 ④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三卷《新时期的散文创作》漓江出版社 1993年 第392 ⑤ 贾平凹《坐佛》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年 第101页 ⑥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散文就是散文》漓江出版社 1993年 第125页 涤荡散文长期以来的矫揉造作,颓废的甜媚之情。这种清正之气应该是蕴籍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现着作者人格的崇高,这种清正之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拥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其次呼唤真情的回归要抛弃“小家碧玉”,拓宽散文的视野,争抢散文的力度和深度,使散文写作真正表现大家气派。另外呼唤真情的回归还要防止题材表现的媚俗雨甜腻化,要用激情写作,“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浑然之气、鲜活之气、清正之气”,才能有真情的回归。① ﹙2﹚ 意境的营造

然而这种真情又该如何去表现呢?贾平凹曾经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散文要写的“有意思”有“诗意”,他说:“我们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许多种感觉,比如嗅觉、听觉、视觉,因此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悟。这一类散文,他多是多义性的,整体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散文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他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诗意”。

又说:“事实是要求我们写出生活实感,写出生活的原生态,这一点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那种政治性哲理性的作品就是缺少了这种具体的事实,所以才不感人。但有了事实,你没有看法,或不透露看法那事实则没有意义,撑不起来„„站在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角度上提出你的看法,看法就不会过时。好的散文必须是事实和看法都有,又融合的好”。②

这里所说的“意思”和“诗意”以及“事实和看法都有,又融合的好”其实是一种境界。从上述的演讲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篇散文要大有“意思”和“诗意”,事实与看法又“融合的好”既是要让读者感到这篇文章有“境界”。然而“境界”的营造却如同贾平凹所言并非易事。散文作品中的境界必须是经过作家苦心经营的却又避免让读者看出这经营的破绽。

贾平凹认为意境的营造需要做到以下三点①美的结构艺术:轻松、自然。②美的语言的应用。贾平凹认为美的语言应该是一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散文的境界的语言。华丽的辞藻未必就是美,朴实的语言也未必无韵,一般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否则淡者无味,壮者力竭,秀者纤弱。美的语言秒在不言言之,不是不言,是寄言,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直于曲,寄劲于婉,寄实于虚,寄整于余。还他认为美的语言应是一种能充分的表情达意,而且扫除了浮艳之风“唯陈言之务去”的清新朴素的语言。③贾平凹还认为散文内容境界的充分表现,是和散文作者本身的境界素质分不开的,也就是 ①② 贾平凹《美文》2002年7月上半月刊《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贾平凹《美文》2002年7月上半月刊《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说对于一个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来说,要创作出好的散文,自己应该有一种相应的心境,亦即“文如其人”。然而这种心境却又从何而来呢?贾平凹以为散文境界的表现要靠散文心境的培养,并非刻意所能完成的。恰恰相反,这种心境的形成正是超越刻意的结果,对此贾平凹曾用“平常心”一词来描述。“强调平常心,为的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的艺术,且彻底放松写作时的紧张”。①平静、淡泊、明智,不以一时一事的得失而**了思想的意绪,在这种平常心的状态下才能领悟人生的哲理,方能出境界,最终才有利于真情的巧妙抒发!

(二)疗救:“大散文”理论的提出

如果说对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的探索,以及还原散文本来面目的努力是贾平凹对当前散文发展诟病的初步把脉和诊断的话,那么“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则是他对当前散文发展的“开方疗救”。背景:题材的日趋狭窄和“真情”的缺失

⑴ “大散文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处于一种“日趋沉沦”的状态。首先散文创作中的题材日趋狭窄,精神脆弱。早在1984年《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贾平凹便认为当前的散文“仅写些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笔力太轻,后来又在《美文》发刊辞中说:“我们确实是不满意当前的散文状态,那种流行的,几乎渗

②透到许多人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小了,含义是越来越苍白了”。范培松说:“中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最大问题是题材的越来越狭窄,这甚至成为一种当代散文创作的必然”。其次,散文创作中“真情”的缺失,刮起“浮糜甜腻”之风。“真情”似与贾平凹散文永不能分离的话题,而在“大散文理论”提出之前的散文现状,在贾平凹看来恰恰是与“真情”背道而驰的。在与海外人士谈及“大散文理论”时贾平凹曾风趣地说“翻开报刊,常看到„初为人妻‟„初为人母‟„初为人父‟„初为人夫‟的题目,我真害怕以后还有„初为人爷‟„初为人奶‟的文章。⑵贾平凹在通读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散文,对古代散文大家的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后发现“文章十之八九是在说天道地,谈经论史,或上书,或序跋,或尺牍之类,便说:原来古人并非为文而文,所作的抒情散文仅仅是在做学问时的偶然为之啊.后来在其所创办的《美文》杂志中广泛收录了序跋,甚至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便是此结论之实践。含义:题材的拓展和“大气派”的追求

﹙1﹚“大散文”理论的提出无异于在散文界抛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从作家到理论家再到读者,拥护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一时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便有人认为“大散文”这种提法本身便不妥当,散文是一种文体,人为地划分了大与小的界限本身就 ①②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三卷《〈黄宏地散文集〉序》漓江出版社 1993年 第372页 闵军《贾平凹散文理论》 泰安师专学报1994年第一期第89页 是不应该的,另外区别“大散文”与“小散文”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针对这样的问题,贾平凹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地给出答案。在《雪创问答》中说:“纯以字面意思看,„大散文‟这个词似乎不通,但矫枉过正,主要是强烈的表现我们的追求和倡导”,具体来讲,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二是强调扩大,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不能把散文理解成那种咏物或抒情式的,要大而化之。在《美文三年——在编辑部会上的讲话》中说:“„大散文‟是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不能简单地说成这样写就是大散文,那样写就是小散文,或别的不大不小的散文”。由此可见“大散文”的“大”指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题材的拓宽,他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大题材,要大篇幅。强调题材的拓宽就是什么都可以进入散文写作,当然“其中也包括现实的小品”。

﹙2﹚“大散文”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亦即强调散文面,各类题材各种形式都可以进入散文创作。从境界、题材、形式的范围内确定一个“大”字。另一方面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境界要大,同时追求生活实感,这与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不同,“文化大散文”追求历史的深度,是纵深式,而贾平凹却是横向的,关注现实生活。其次“文化大散文”语言华丽,辞藻优美,是贵族散文,而贾平凹的“大散文”是朴实的,是平民散文。另外“大散文”在深层次上追求“大气派”与“真性情”,这是与其创作理论中的“清正之气”相关联的,而这又是针对散文创作中“真情”的缺失而言的。散文要有大境界,反对把散文变成一种“小摆设”,这也是鲁迅先生在30年代强调并反对的;

﹙3﹚实质上“大散文”理论是贾平凹对前期散文创作理论的一个小结,归结起来其含义包括以下内容:①内容上:在题材方面拓宽散文的路子,散文就是一切文章②形式上:不拘一格,提倡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小节。③思想上:追求大境界,要有时代感,即要从一定的视角反映社会、人生,而不能是空洞的。④风格上:允许各种不同风格的存在,但从总体上要求清正,求大气⑤感情上:倡导回归真情,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

三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题材包罗万象

自八十年代以来,贾平凹不断地开拓着散文的审美类型,从写实到抽象,从抒情到写意,从乡村到城市,从现实到历史,他的散文包罗万象。文中丰富的生活文化内容映照着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展示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化的轨迹。纵观其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自转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文化类五种审美类型。

自转类散文大都写于八十年代初期,以一个农村青年对生活的激越的热情去记叙苦难 的童年岁月对幼小童贞心灵造成的伤害,对患难与共的血亲真情给予了深切赞美。此类作品将求情节记叙细致,内中盛载着强烈的人生际遇的感受,读来生动感人,其中的代表作品是《纺车声声》,稳中刻画了一个理解丈夫慈爱孩子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形象,抒发了母子患难的真情,催人泪下。风情类散文是对民俗风情的描摹和对山水人生的感悟,这类作品主要反映在商周题材上,还包括陕北(《走三边》《黄土高原》)、关中(《五位巷》《关中论》)、以及陕西以外地方的风情类作品。八十年代以来,贾平凹写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生活感悟性散文,文中寓意不在山水形态和生活琐事而主要书写主体专注于一境,心灵静虚时的思想,从而具有佛家禅定之思的意味,谓之禅思类散文。在八十年代的《月迹》、《月鉴》、《静虚村记》中,其禅味主要靠主体的感应,以及物我交融形成的意境上,而九十年代以后的禅思美文所表现得则是人生体悟所促发的主体寂静心境对自然的投射。除以上三种外,还有世相类、文化类散文一是各具特色风格迥异。这几类文章中的题材甚是广泛,这或许与“大散文理论”中题材的开拓,和“散文集是一切文章”的提法的映照。

(二)“杂交优势” 独特的小说式写法 典型化的人物性格

贾平凹小说的韵味,首先集中体现在他对人物性格所进行的高度集中、概括、提炼。这就使得他散文成为类似小说的典型性格。以《闲人》为例,文中所刻画的“闲人”形象,既带有中外文学经典中“阿Q”、“多余人”之类的性格特征,但又不完全相同,而是映现着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生活的独特鲜明的印记。“闲人”潇洒自在,能吃能饿,勇武有力,敢“为朋友两肋插刀”,“闲人”三教九流,无所不交,“闲人”目无领导、权威,敢于嘲笑一切,乃至父亲;“闲人”买书“从不读完一本”,然“无所不知”„„以简省的笔墨,幽默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畸形儿,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用“新阿Q”、“多余人第二”似乎难以涵盖其独特而又典型的性格特征。集社会百态、人间百态于一身,作家观察社会,透视人生的功力之深,刻画人物笔力之劲由此可见一斑。散文要勾勒大千社会的缩影,用传统的散文笔法是难以胜任的,唯有小说笔法——典型化方可奏效。以小说笔法在散文中塑造鲜明、生动、深刻、独特的“这一个”,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并不多见。这或许是贾平凹的散文名声几乎超过小说,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2 情节化的叙述结构

情节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他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散文与小说的很大不同点在于有“情”无“结”。散文只重抒情述志,而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但在贾平凹的散文中,不少佳作特别是“写社会”的作品,在叙述结构上带有明显小说色彩——情节化。《名人》中由忽然成名→无尽的烦恼→不愿做名人。可谓 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情节简洁而又生动,正是明显的情节化的叙述结构。3 细节化的题材内容

散文和小说都讲究细节描写,但相比之下,小说更注重密集的细节描写,而一般的散文则不然,细节描写显得疏朗,重在写意。阅读分析贾平凹后期的不少散文可以发现其题材内容中的细节更为丰富、生动、典型,更向小说倾斜。他对塑造人物形象,使之具有典型性,丰富情节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使叙述结构情节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闲人》中“闲人”走路时的“雀步”与着装“走极端”;分发香烟的“大方”,骑自行车的“表演”,对待姑娘的“鲜明”态度,打抱不平的“出人意料”„„等等不一而足。情结细致,幽默风趣,形象深刻。此外还有《弈人》、《名人》、《笑口常开》、《看人》等等,无不体现细节化题材内容的特点,造成了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方寸间现世相百态的审美效果。

(三)语言拙朴 细腻真挚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极富特色,正如故去的三毛所言:“他用词很怪,可很有味”。①这用词的“怪”和“有味”,正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特色所在,也是形成起语言拙朴之美的理由。

他在《语言——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中谈到遣词用语的三条规则:一是充分的表现情绪,二是和谐的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这是他身体力行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从此也看出了他对语言的重视和追求。正是他这种对语言的不懈追求,才使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话语,极为生动、传神和富于韵味。平中见奇、淡中有味、俗中有雅,朴中至诚至真,令人咀嚼回味不已。不管是叙述之语,描写之言,或对话或抒情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却安置的那么恰如其分,不仅语准意达,而且有声有调,情韵十足,形神兼备。如:“谁家娶媳妇,鞭炮一响,两边楼下伸头去看,乐事的剪一把彩纸屑,撒下新郎新娘一头喜,夜里去闹新房,吃一颗喜糖,说十句吉祥”②一个“伸”,一个“喜”,一个“吉祥”,用得多神多妙!场景都好似活了,让人如临其临。“忽又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声„春来了‟!”③一个“望”,一个“迷迷”,一个“忍不住”,就是这些极平常极普通的字眼,却给用活了,自然、熨帖,形神皆显。

贾平凹散文中的对话也是普通生活中的常用之语,三言两语,通俗易懂,但却极为精炼简约富有哲理。如:“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它太丑了,‟天文学家说。„真的,是太丑了。‟„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以丑为美?‟„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①②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集》《哭三毛》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第60页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集》《五味巷》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第108页 ③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集》《五味巷》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第106页 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雕刻,捶布。他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贾平凹的散文用语不以华诞、典雅、绮丽见长,而以浑浊、质朴、纯真见美。语淡而味腴,和萃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

除上述艺术特色以外,贾平凹散文还拥有其他特点,诸如思索人生,蕴含哲理;鲜明的地域特色,乡村情结;禅佛思想的渗入;颓废的风格。均是“前人之述备焉”,此处不再重复。

作为散文家的贾平凹扎根于生他养他的商州大地,吸取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养分,开发他的聪慧和悟性,凭着一支异乎寻常的灵性的笔,在散文世界广阔的天地里掀波弄潮,他成功的的创作一直在不断的影响千百万读者,其影响范围已不仅仅是中国,而早已扩展到世界文坛,贾平凹自己也必将因此而在中国散文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第三篇:在贾平凹的散文中孙芳(中文)

论贾平凹的散文

孙芳

「摘 要」贾平凹散文在当代文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总括而论,贾平凹的散文可以分为五个审美类型: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和文化类,每一种类型都相对应地承载着他的身世,他对在乡、市井群类的感悟和对民族与人类文化的反思。

在别人高喊“拓宽题材”、“走向世界”的时候,贾平凹另辟蹊径,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商州,创作了别具特色的商州系列散文。具体从“ 山石”和“明月”这两个贾平凹无限依恋、无限痴迷的意象,分析了他对祖国山川、对黄天后土的那份深深眷恋之情。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感觉的直观性和即时性,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立体感和穿透力,还有将理性和非理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关键词] 贾平凹 散文 审美类题材 个性散文意象 乡恋情结哲理

贾平凹作为一位小说家进行散文创作始于八十年代初,从把兴趣投放到散文创作上来的时候起,他就想用他的散文来打破散文园地的平静。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一、鲜明独创的审美类型

贾平凹创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断开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断“转移”。这种永不满足、执著追求的转移,既表现在从商州农乡题材到西京城市题材的变化上,也反映在从传统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兼而有之上。如果说,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力求每一部都有所变化有所创新的话,那么,他的散文创作则不断开拓新的审美类型,由写实到抽象,从抒情到写意,从乡村到城市,从现实到历史。综观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其作品可以大致分为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文化类五种审美类型。

1、自传类 这种忆写家庭和个人生活及其解说创作情况的散文,大都写于70年代末

80年代初。此时的贾平凹身处火热的时代大变革之中,他以一个农村青年对生活的激越的热情,去记叙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对幼小童贞心灵所造成的深深的伤害,对患难与共的血亲真情寄予深切的赞美。此类作品讲求情节,记叙细致,内中承载着强烈的人生际遇的感受,读来生动感人。《纺车声声》、《初中毕业后》、《童年家事》可为代表。《纺车声声》通过“我”缀学砍柴买回纺车,母亲日夜纺线换回家人生活的描写,抒发了母子患难的深情。母亲对做教师的父亲的理解,对孩子的慈爱和自我牺牲精神,令人感佩,催人泪下。

2、风情类 这是对描摹民俗风情、感悟山水人生的散文的归类。这类散文主要反映在80年代商州题材上,还包括陕北、关中以及陕西以外地方风情的作品。写陕西的风情类作品大致有:陕北风情类15篇,包括《走三边》、《黄土高原》等;关中风情类20篇,包括《五味巷》、《关中论》等;陕南风情类45篇,包括“商州三录”等。”“商州三录”继承自传类散文讲求情节,描画人物的特点,对商州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与描绘,以“再现一种社会和精神的活的过程”,反映了商州山民的生息繁衍与追求。贾平凹在《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家乡文化的热受和衷情,他从商州风土人情中找寻到了自己创作的新坐标,标志着他“商州意识”的形成或“商州情结”的聚现。正如贾平凹所说,“商州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3、禅思类 80年代以来,贾平凹逐年渐多地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生活感悟性散文,这些散文寓意并不在山水形态和生活琐事。作者于娓娓叙写中蕴藉文中的是主客体感应交融的境界,主体专注于一境,心灵静虚时的思想。这种具有佛家禅定之思意味的散文,权作禅思类称谓。在《月迹》、《月鉴》、《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静虚村记》等80年代散文中,贾平凹的禅味更多地体现在客体所具有的启唤主体感应的特质上,即物我交融形成的一种幽静的意境。总括而论,和谐、宁静、幽远,这是贾平凹禅思类散文所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这也是贾平凹散文有别于当代诸多散文家创作的一大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平凹面对的人生坎坷与悲剧,同样具有传统士人的忧患与焦虑之心,只是与屈原、杜甫、陆游这些著名的忧患之士泪溅春花,死犹遗恨的入世态度有所不同,贾平凹抚忧虑于平和之境,平忧患于自然之中,求取的是一种寂然恬淡的人生意趣和僻尘世的喧嚣与繁杂于内心的宁静的体悟,即在审美创作中悠然自乐。

4、文化类 此类型散文主要是对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历史影响所做的描述与思考,它包括部分古圣地游记、太白山记和研史写事性散文。贾平凹是一个述情抒理、重在表达感受的散文家,在他逾百万言的散文作品中,真正从某文物、史事出发借以表达作者文化见识的篇章并不多,虽然大量的风情类散文也可以冠之以风俗文化散文,但那是一种文化泛称之下所

使用的概念。其实,《太白山记》正是贾平凹在写完《浮躁》之后声称要改换写法的试验作品。当然,贾平凹所作《太白山记》,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民众对时政的看法,用性做象喻,转喻作家心中的社会批评与审美追求的。关心社会,关心生命,如果有悲哀,那不是个人的恩恩怨怨,是关于人的大悲哀;如果焦虑,也不是个人的得得失失,是关于时代的大焦虑。

5、世相类 这是对城市民众生活相的认知与描摹的散文类型,它反映了贾平凹在从商州转向西京后,对城市文明生活的感触与思考,带有浓重的现代人生悲剧哲学的意味。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市民生活方式与乡村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深深眷恋着大山和山民的贾平凹,从小形成的自卑与孤独感,在心理沉积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崇拜情结,渴望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理解与沟通。目睹城市文明中种种陋习怪僻,贾平凹有着一种难以融入城市的心理隔膜,因此,他的笔下就更多地书写着现代人生怪异荒诞的种种病态。自80年代后期写下《笑口常开入《人病》、《闲人》等名篇之后,进人90年代,他又续写了《名人》、《说孩子》、《说家庭》、《说打扮》等篇。

从这个意义上去审视贾平凹的散文,不能不肯定作家的散文创作如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现代哲学的支撑,表达着知识精英对现代人命运走向的忧患与焦虑。尽管贾平凹的忧患意识内在的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有着拒斥城市文明的自卑心理成份。

二、意象及乡恋情结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颇富特色的作家之一。读贾平凹,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雄浑壮美的商州山地。他用笔,在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商洛大野上纵横驰骋,为世人奉献出一批又一批艺术作 品。

他的商州散文系列,包括《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商州三录》等系列 作品。这些散文以陕西南部的商州地区作为背景,挖掘秦汉文化的源流,表现了商州在现代 文明的时代氛围中所经历的嬗变,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意蕴的独特空间,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和现实境遇的关注。

1、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他对故乡的山石、明月表露出的那份痴迷。在这两个意象身上,贾平凹尽情地展露着自己的乡恋情结,复现多年积淀在自己心里的情感体验。在他笔下,山石、明月俱通人情,且毫无俗态。在他的眼里,山石、明月显然不再是作为客观物象而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灌注了作者无限依恋、无限痴迷的主体情意化的意象。

2、作为新时代的作家,贾平凹的乡恋情结如果仅仅表现为对故乡、对父母的偏爱,那势必是狭隘的。在《黄土高原》、《陈炉》、《延安街市》等一系列的散文中,我们看到贾平凹乡恋情结的泛涨。如同一位老农看见长势很好的庄稼自然而生喜悦一样,他如数家珍似地向我

们展示出一幅幅自然风情和俗世生活画。

3、如果贾平凹的散文意象只是停留在描绘自然景物和世俗生活的外在之美上,那么他的这种“ 乡恋”也还只流于表面化,散文也会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事实上,他从未局限于此,而是往往在描绘自然和生活画面的同时,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去做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这样就使其散文的意象在时空的拓展和情意的激荡中呈现出一种流动之美,而这种意象的流动之美又正反映出他乡恋之情的深刻醇厚。

4、与其说贾平凹的乡恋情结,是恋着故乡雄浑壮美的山山水水和古拙纯朴的民俗风情,不如说,他更恋着黄土高原几千年厚重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情结。也正因为此,他的散文意象就具有了一种 历史文化的厚重之感。《梦城》、《灵渠》、《玩物铭》等就是直接描绘名胜古迹文物,表 现作者对历史的思索的篇什。

5、贾平凹的传统文化情结,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古迹文物的迷恋和描摹上,更多的则是对社会人生的反思。正是有了这样的反思,他才有霍去病墓石雕前的震颤,才有对强秦雄汉的追慕,也才有他沦肌夹髓的孤独。

6、尽管贾平凹有着难以释解的传统文化情结,然而他又具有清醒的现代意识,他并没有钻进故纸堆里去低吟浅唱,也没有沉醉于墙头屋角的秦砖汉瓦的长叹短吁里,他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来抒写中国现代人的感觉和生活。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与传统割裂,过去与未来通过现在联结在一起。贾平凹的散文通过展现其乡恋情结,传统文化情结,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显露出了自己的发展轨迹。

三、贾平凹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及其缺陷

1、内涵深厚,风格迥然细致灵敏

贾平凹的散文文体类别不拘束,风格迥然。他的写景散文从小中见大,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思索。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静》、《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2、朴实自然淡涵哲理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

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3、语言朴实模糊理性超越。

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他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贾平凹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这种语言追求虽然使其作品一开始便表现出强烈的美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在理性作用下对语言风格的刻意追求,甚至是雕琢感。

4、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5、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认为,写散文,文字不要太满,要适当虚写,留下空间,象绘画一样,留下空白,这是不画之画,要计白当黑,运用到散文写作上,就是着眼于不写之写,靠雅淡写来,暗示不写的意味。《风雨》便是具有这一特色的散文。这篇散文,通篇不见“风雨”二字,却对风雨中的各种景物作了精细的描写,逼真而生动。

6、雅淡自然,讲究气韵。

贾平凹的散文,除了较少的篇章,一般都不需要那么深刻的生活感受。他寄情山水,寄雅淡情绪于景物,寓平和禅趣于山水。他超然物外,置身事外,显示一种高逸的风采,却与人民的疾苦相脱离,与时代的潮声相隔膜。他以老庄的“无为”作有为,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7、陕北的粗豪与陕南的细腻的结合;古典韵味与西北口语融合的独特语言。

“我是陕西的商州人,商州现属西北地,历史上却回之于楚界,我的天资里有粗犷的成分,也有性灵派的东西,我警惕了顺着性灵派的路子而渐巧渐小,我也明白我如何地发展我的粗犷苍茫,粗犷苍茫里的灵动那是必然的。”他在《江浙日记》里说:“我喜欢北方文物的浑厚、拙重、雄浑、大气的东西,不爱那小而精巧的东西。南方物品精巧,做工讲究,人工斧凿比较多,气势不够但苏州园林太精致了,我有些不太适应。”

贾平凹的散文,成功之处令人羡慕,其中的失败之处亦不容忽视。他在散文创作上的失败,主要有三。第一是选材不精,粗制滥造的作品太多。他什么都可以写,浮光掠影的也写,反映平凡的生活,能够以小见大的很少。本来,散文应有广义、狭义之分类,广义的散文是大散文,狭义的散文应指的是与小说、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无论怎样自由,起码要有语言艺术、和思想力度或情感力度。吃专业作家饭的贾平凹,更不能对自己降低标准,率尔成篇。而贾平凹却把凡是写出的字都拿去发表,甚至堂而皇之地把毫无文采的讲话稿拿到《人民文学》刊登,这就有点故弄玄虚、愚弄编辑、读者,粗制滥造,不知自爱了。试想,他创作时间不长,只有十来年,却有一千多万字的作品,这其中的精品能有多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国近年来散文大解放,其中的精品可称琳琅满目,但大量的泡沫式散文,泛滥成灾,随处可见,不能否认,这其中没有大名人贾平凹的影响。第二是思想一般化。尽管贾平凹曾经说过,要关注日常生活,反对尽写些名山胜景,并认为,写散文“要虚,虚怀天下风雨,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觉,而不限于就事论事;要静,静观自然万象,你便有精于其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艳浮华。第三是结构少变化,语言单调呆板。这些观点前面已经论及,此处不在重复。

这次论文得以顺利的完成,不仅有我自己翻阅大量文献的结果,而且也有我老公的默默帮助,在论文的整个创作过程中,老公包揽了我们家的全部家务,对孩子全身心的呵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在此之际,深深感谢老公的大力支持!参考文献:

[1]《商州初录》,《钟山》杂志1983年第5期,由14个独立的短章组成。 [2] 《抱散集》“梦城”,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3] 《贾平凹散文选集》“黄土高原”,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4] 《贾平凹自选集。散文卷。闲人》,作家出版社,1992年。

[5] 贾平凹张英《地域文化与创作:继续和创新――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谈话》,《作家》,1996/7。

[6] 冯有源《平凹的艺术―创作问答例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7]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8] 《美文》2002年第1期。

第四篇:贾平凹散文中的世俗生活

论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散文中的世俗生活

【内容提要】:

贾平凹认为:“散文是心灵的自由,要在创作中飞扬个性,在作品中构造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进而给读者些意在言外的东西。”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正是如此,都在追寻和感悟着一种真正属于他的创作个性的“境界”。带着对故土的熟悉和热爱,他在散文中,生活琐事带着地域色彩,以浮华散尽的笔触徐徐述尽生活原味,体现所在地的文化面貌,细品当地生活滋味,携读者共悟人生真谛。进而将闲适儒雅的主观情趣渗入到质朴、平实的世俗生活中,形成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的审美品格。而这种“雅”和”俗”在其作品中又找到了交叉点和凝聚点,在这个点上两者得以调和、交融,使质朴、自然、平实的“俗”衍变为自然、平和、纯净的“雅”,“雅”和“俗”成为和谐的一体,从而达到雅俗共赏。这种介于雅、俗之间,又超乎雅俗之上的雅俗杂糅的审美特性使散文极好地体现着作者思情境界,及对宇宙人生的感应,从而充满了艺术魅力。他以自身经历为依凭,及对中国当代散文沉疴反拨的时代精神怀“忧”,但冷静客观地描述世俗生活,体现出一种洒脱、淡泊,给读者以心灵的陶冶。总而言之,贾平凹的散文形成一种独特的极具个性的美,在一种诗意飘扬的境界里,体现着他的思情,体现着他对生活、对宇宙世界的感受和经验。

【关键词】:

贾平凹、境界、世俗生活、闲适儒雅、写忧而造艺

【正 文】:

贾平凹在《新时期散文创作》中认为:散文是:“一种你觉得要写的最无规则、最自由且最易表现情绪的文体。”是“飞的艺术,游的艺术,它逍遥自由。”更说“散文是心灵的自由,要在创作中飞扬个性,在作品中构造出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进而可以给读者些意在言外的东西。”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正是如此,都在追寻和感悟着一种真正属于他的创造个性的“境界”。他的作品少有慷慨激昂之词,也极少写政治、历史生活的重大题材,他只是执着于用生活琐事,表达“追求一种大的境界,一种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感应。”这种“境界”的实现需依仗“气象”来完成。周政保在谈到贾平凹的散文“气象”时,认为贾平凹的“象”是“忧柔的月光”。这象体现了贾平凹散文创作的气,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散文境界。使贾平凹的散文形成一种独特的极具个性的美。在一种诗意飘扬的境界里,体现着他的思情、体现着他对生活、对宇宙世界的感受和经验。

一 质朴的生活原貌

贾平凹的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讲述的是世俗生活。这类散文质朴、平实、庸凡,读来亦是

经意间散发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二 雅俗交融的艺术魅力

在贾平凹的笔下一切都保持着原生态的质朴、俚俗,但它同样饱含着儒雅的底蕴,寄寓着一种气度雍容、开人心智、扯人肺腑的动人情趣。这类散文的艺术情趣由两个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一是主体观照的客观现象,一是主体的审美情感和情趣。在这里俗中含雅,雅中含俗。俗构成主观观照的客观物象的总体特征,它是扑拙纯正,率真融通的世俗画。雅构。成主体的审美情感和情趣,是闲适儒雅的主观审美情慷。当雅、俗交融时,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但由于作者艺术处理不同,雅、俗交融方式也就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将作品中所要描绘世俗生活的文词加以处理,使其文雅。由文词上的风韵,表现儒雅的主观审美情慷。如《商州又录(小序)》里,讲那山里男人等着屋里女人的生产,写到“一个男人,蹲在屋后阳沟的泉上,拿一个杆杖在水里搅,搅得月亮碎了,星星也碎了,一泉的烂银,口中念念有词。”其二,将主观情慷完全的注入到客观俗事中,不可直寻。在《一位作家》中“写得累了,对着方镜看看天,再对着窗子看看楼的山,山上层层有凉台,台台种花草、养鱼鸟,城市的大自然都压缩在一个凉台上了。„„”主体闲适儒雅的情慷,在几乎是不经意的描写景物中渗入到了景物上。其

三、在“俗”的客观物象上,直接议论。此类作品,作者在记物、记事上由物联想到其它,直接议论。《凉台记》中,写到出外采访回家后发现鸡被悬空挂在凉台上,而将小鸡藏在花丛中突生感慨,直接写出:“我不觉喟然良久,怨妻竞这么糊涂!生蛋之鸡囚之木棚悬空凉台之外,将小鸟珍藏在花草中,外表好叫声好可享这红花绿草之福,默默产蛋为业的鸡反遭冷落,难道这凉台愈是雅好,便愈隐藏丑恶?!随将花草撒去,小鸟放归,空去凉台堆煤,放柴,存杂物归其原本作用罢了。”在文中直接议论也仅是点到为止,而深层的东西也就意在言外了。或许是作者自己那种闲适儒雅的主观审美情慷。

朱光潜认为:“它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是艺术家在凝神观照中,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居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使“我的情趣往复回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使作品中的俗事有了雅趣,雅趣也有了俗事的干苦,作品中雅、俗得到统一。但从审美品格上分析。俗”与“雅”是反向对立的,可在他的作品中,深含地域文化的俗与雅水乳交融。原因何在?只因这里的“俗”是作者经心取舍、提炼,更不同与粗俗、浅陋的描写。最终使作品中的世俗生活透着一种自然、质朴和纯正的本色之美,而这里的“雅”是一种作者主体所透露出的闲适儒雅的人生情绪和审美风格,具有自然、平和、纯净的人生意趣和审美特点。在他的作品中,“雅”和“俗”找到了交叉点和凝聚点,在这个点上两者得以调和、交融,使质朴、自然、平实的“俗”衍变为自然、平和、纯净的雅,“雅”和“俗”成为和谐的一体。

由于上述因素,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的美学品格,从而达到雅俗共赏,但其与普通的市井散文又有区别。它们不属于“下里巴人”也与“阳春白雪”有许多区别,介于雅、俗之间,又超乎雅俗之上。这种雅俗杂糅的审美特性使这类散文极好的体现着作者思情境界,及对宇

作者在散文中,没有加注强烈的批判意识,也没有明显露出对文化的弘扬态度,只以平静的叙述格调,展示着在特定文化下,这方水土和这方水土上养育的人的生命过程,从中可看出作者是完全深入到商州的腹地,以一种家乡游子又返故乡的亲切姿态去重新体悟那与自己生命相联的“根”,感受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跃动所体现出的力量,这里明显带着痴迷和依恋。但作者此时的描述并没有因此受太多情感影响,而以“冷处理”的手法让笔下的人物故事自己发言,去感染读者。这些被描述的世俗生活是极具地域色彩的,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茅盾先生曾说过:“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么,他只要对于自己负责任,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点,则他须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他应该把小说的某地改为正确的某地,人物有个性,地方有个性。”并且着重强调:“一个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认明他所需写的地方色彩。”这种极具地域色彩的散文作品,展现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感知到确有那么一人,一事,一城,或一巷。在《莽岭一条沟》中,作者写莽岭深处的沟、和沟里的人及那些人发生的事。这些不但浸透着当地的文化底蕴,还被作者的关爱浸染过。但终这一切都只在冷静客观的述写。作者也并非原封不动地将发生在生活中的琐事都移到作品中,而是基于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对本土文化的积累,以及对不同地域文化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的理解力,去体验加工、提炼,最后将其变成作品中极具地域色彩的坏境、人物或是其它因素。作者描述出的这些世俗生活,一起构成了一种新的散文形式——地域文化散文。通过世俗生活的描写深掘出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增添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氛围,更而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那些世俗生活的琐事更向读者体现着作者的一种人生体悟,使作品蕴含一种极为不俗的人生韵味。在作者看来,“活得淡泊方能平和,平和乃致远,这不仅是做人的一种心性,更是一种感应宇宙的态度,它不是消极的人生,而是人生的自由之境。”作者用恬淡的目光看待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以平静的心境品味人性和世界,虽有百种体味,但终了只以平静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表露一种淡泊、洒脱的神韵,当将这种韵致注于作品中,洒落于西北农村乡情的描绘上,那深隐于俚俗、粗糙的生活形态背后的生活底蕴被揭示,从而使那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安宁的心得以抚慰。

贾平凹是极为推崇“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的说法,这种“境界”与“气象”通融后的顿悟,传达出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观念——不仅卓越地承接了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所积累的精髓部分,而且也是对中国当代散文沉疴的审美反拨或抒情达意方面的调整。贾平凹在散文创造中不论是否自觉,总在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传统规律,那就是“写忧而造艺”。他在描述自己所挚爱着的乡土,展现那些世俗生活的画面时。从表面看多是世俗生活中纯朴、洁净、高贵的一面,但并非只此而已。作者将世俗生活中落后、愚腐、陈旧的东西,甚至一些耐人寻味的事理,一并用“冷处理”的方式记录在了他的散文中。在这些被记录的世俗生活的具象上面,作者将自己闲适儒雅的主观情愫渗入其中。在雅、俗相融后,形成一个雅、俗皆来自真诚,皆来自生活的高层次的审美品格。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生体悟,更使作品蕴藏着一种淡泊超脱、潇洒清正的人生韵味。使身处繁市的读者得一

第五篇:贾平凹

贾平凹贾平凹(wa),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贾平凹《浮躁》简介

《浮躁》是“商周系列”的第一部,奠定了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也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本关于作者故乡商州的书,记述了一条河上的故事。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笔精妙,故事情节曲折。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文学大奖。

《浮躁》-简介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

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

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个现实世界的商州,而是存在于作者心里的,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描画出来的商州,半虚半实的,饱蕴陕西的风物人情,时时有秦腔回响的商州。“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这就是小说里的舞台,时间是在80年代,各色*人物们便在这州河和州河两岸的小村镇里忙活起各自的生计和谋划来。

金狗是两岔镇穷画匠的儿子,参过军,复员后便在州河上放排为生,胆子大,志气大,又有些文化,却生活在一个拳脚施展不开的地方。“两岔镇的穷在商州出了名,但谁也得说这地方好风水,因为这里的两个大姓巩家和田家,都产生了极有头脸的人物。”也正是因为有两大姓里掌权人物的存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裙带关系催生了特权人群,他们的家人亲信们把持关键职位,享受种种不正当的便利,升迁则自己人升迁,发财则自己人发财,普通老百姓们是没有机会的,敢怒而不敢言,即便敢言也无处告诉,只得苦守着一份贫穷度日。

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金狗-阴-差阳错地得了个机会,去州城报社当记者,代价是离开和他彼此爱慕的恋人小水,去与田书记的侄女英英结婚。他渴望这个机会,当了记者就可以和巩家、田家相抗衡,虽是无官无职,却可以通过报纸为乡亲们谋得公平和申述冤屈,然而对小水又是难以割舍的。正犹豫间,英英找上门来,将生米煮成熟饭并大肆张扬,这便由不得金狗选择,带着对小水的愧疚踏上了去州城的路。

《浮躁》-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把写实性*的具体描写和象征性*的总体构思成功地统一起来的长篇巨着。它通过州河上小小的静虚村、两岔镇,写出了中国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情绪(或称作“民族心态”),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浮躁”这个词,就是对时代情绪的总体概括。小说展示的是具有封闭性*、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艰难而又不可逆转地发生某种深刻变化的乡镇社会生活图景。这个社会确实是很古老的。不静岗上的佛寺,渡口与渡船,矮子画匠的画笔,麻子铁匠的铁匠铺,小水对传统爱情方式的恪守,等等,都是传统乡镇社会的生活面貌。甚至巩宝山、田有善、田中正这些党员干部,在本质上也还是传统社会宗法势力的代表。然而,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现代意识的金狗出现了,欺诈而又愤世嫉俗的雷大空出现了。他们像投到湖面上的石头,在传统乡镇社会的一潭死水中激起了一层一层的波浪。他们既动摇着封建宗法势力的顽固统治,也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田有善和田中正不得不利用他们,甚至被他们斗败;那些在巩、田两大家族的统治下小心翼翼生活了许多年的人们开始寻求经济上的富裕和人格的自由。当然,这种变化中充满了痛苦、挫折、混乱乃至荒诞。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的金狗有那么多的障碍和陷阱;在欺诈中不失真纯与正直的雷大空死于非命;小水保持着传统的质朴与纯洁,被金狗称作“干净的神”,但与英英和石华相比,她又显得不合时宜,没有竞争力;矮子画匠对世事的变化又迷惘又胆怯;求神问卜中新中国的领袖成了-阴-阳师供奉的大神,插在香炉里的是“大前门”牌香烟;等等,都说明了这个变化过程的曲折、复杂。不过,无论过程怎样曲折、复杂,最后生活还是前进了:金狗走出了监狱,并且在州河上发展自己的事业,形成了一股势力。由于作家熟悉商州山地生活,所以小说对以静虚村和两岔镇为主的乡镇生活的描写细致而逼真,充满乡土气息。但是,只看到上述这些,尚未认识这部小说的全部价值。小说描写的是州河边上小小的乡镇社会,但力图揭示的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文化变迁轨迹、心态特征。所以小说追求总体构思上的象征性*。在小说的序言中,作家声称:小说中的商州是“虚构的商州,是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小说中的州河是一条“太年青”的河,“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小说力求写出民族文化“令人振奋又令人痛苦的裂变过程”。所以设计一个考察者对州河进行考察,从哲学的高度思考州河的性*格、命运,并结合州河谈民族心态。小说中那条既连接着州城、两岔镇、静虚村、白石寨,又贯串整个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密切相关的州河,决不仅仅是一条蜿蜒于群山之中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河,而是具有很大象征性*。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或者曲折动荡的现实生活。所以在作品中州河被赋予了与金狗、与时代、与小说作者同样的品格——浮躁。小说最后预言州河将爆发有始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实际上是暗示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正是这种象征性*使《浮躁》这部以乡镇生活为主要描写内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成为民族心态的活标本。作家在小说序言中明确表示这篇小说追求“更多混茫,更多蕴藉”,这一目的的确达到了。上面分析的那些,大约只是这部小说思想蕴含的一部分而已。象征性*追求还给这部以写实为基本内容和主要风格的作品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神秘色*彩。比如小说写到的金狗神奇的出生,看山狗古怪的习性*,和尚玄妙的高论,-阴-阳师的装神弄鬼,自杀的寡妇和死去的老铁匠将-阴-魂附在一个病女人身上,等等,都神秘而又耐人寻味。

《浮躁》不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故事,看完之后没有值得我们愉快回忆的情节。但 4 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必须得承认,它是一部好书。真实的暴露,太真实了。虽然真实往往是人们刻意回避的,但它的美丽却又就在真实。

《浮躁》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尽管他后来写出了《废都》等一大批有影响、有争议、风格各异的长篇,但我总认为还是他的《浮躁》耐读。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三十五岁以前最大的一部”,就份量而言,可以称得上“重量级”。

在这里他写的还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然而,出现在《浮躁》里的商州,不再是贾平凹轻车熟路、笔底生花的那个田园牧歌式的商州,这个商州,是贾平凹有意识对整个中国改革的现状作焦点透视和宏观把握的商州,是“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作为一个把现实关怀和人文思考逐步自觉化的走向成熟的作家,贾平凹写出了一个超越俚俗风情与自然景观意义上的大商州。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一切都处在如箭在弦、一触即发、极其活跃奔放的情势中。然而,是不是就可以任情惬意地 “一路奔腾一路歌”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改革是新与旧的痛苦的裂变,它需要人们付出代价,如同凤凰涅盘必须经受烈火的焚烧。

于是,便伴生出一种特有的时代心态:浮躁。面对商州经济新的课题,既渴望置身其中又无弄潮之力,面对种种非正常因素,既深恶痛绝又不愿挺身干预。“觉得怎么也不合适,怎么也不舒服”,牢骚怪话,羡慕嫉妒,或者放下肉碗骂娘,或者任尔东南西北风只管“跟着感觉走”。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和低文明层次的不谐和形成了当时普遍的浮躁情绪。那么,对于这么一个时期的心态,该如何评价呢?贾下凹设计了一条河。这便是他家乡的河,一条他认为是全中国最浮躁不安的河。“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太年轻„„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上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这真是一种着眼宏观、意义深远的概括,既形象,又准确,令人回味。

浮躁当然有害,但绝不可怕。历史的大河总是在流动中淘汰泥沙而滔滔东去。无论如何,社会在进步,板块错动里新的传奇将不断形成。而奔腾的又何止江河?还有时代,还有永远高扬的民族精神。它必将摈弃浮躁再度涅盘,成为主宰我们这块土地这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概,这就是贾平凹当时在小说文本之外想要揭示的。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给予读者阅读的快感的同时,还能给人以深层次的思索。今天来看,他的上述寓意,也许是真诚的祈祷,也许是善良的愿望,也许是过于乐观的自信;也许在激扬之外还有冷 5 峻,在高亢的背后还有苍凉。也许,还有更多。

浮躁的对应是沉静。那是一种自省,亦是一番彻悟;是柔韧的力,是洞明人生与命运的智慧。以沉静的态度读《浮躁》,我想,当可读出些许现实的启迪和新意来:

时至今日,我们真的克服浮躁了吗?

下载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贾平凹

    贾平凹 贾平凹(wā),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

    贾平凹doc

    贾平凹创作中的家园意识 摘要: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是以他的故乡商州为原型,根据他自己心中的商州而写出来的,小说中无不透露着贾平凹深深地眷乡情节与浓厚的家园意识,而本文......

    论贾平凹散文(精选5篇)

    江西教育学院自学考试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目录 引 言 ......................................................................... 1 1 丰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其散文......

    论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而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更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贾平凹的散文受到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2和1984年,他的一些分散发表于全国各地刊物上的散文由百花文艺出版社......

    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思考(精选五篇)

    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思考 贾平凹是商州系列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典型的农裔城籍作家,特别是他移居城市之后的许多哲理散文更显示了贾平凹的哲理思考,其中不乏关于儒,......

    贾平凹作品集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

    贾平凹讲稿

    一、贾平凹介绍 贾平凹(1952年),现62岁。原名贾平娃,后改称“平凹”(取“洼”解,乃是“坦途”之意),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

    贾平凹作品集[精选]

    贾平凹,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