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些说明文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设计理念:①将语文课程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品读《苏州园林》,接触园林建筑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对园林文化审美情趣。②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能对身边的园林文化做出简单的评价,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③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园林文化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④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式,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主预习方案
一、知识背囊
1.介绍作者: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照片。多媒体显示: 拙政园 沧浪亭 狮子林 留园 网师园 怡园
2.说明文知识简介
什么是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①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 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将________比作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说明文语言
准确的前提下可以平时说明也可以生动说明。景致: 俯仰生姿: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二、课前热身
快速默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蔷薇()池沼()相间()着眼(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轩榭: 嶙峋:
镂空: 明艳: 雷同: 蔓延:
琢(zhuó)磨: 斟酌: 丘壑: 鉴赏: 阅历:
嶙峋())蔓()延镂空()斟()酌(别具匠心: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课堂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作者行文脉络,把握苏州园林整体特征,明确说
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检查预习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提示:文章是从什么角度,抓住什么特点条理分明的介绍苏州园林的?
二、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说明的要点及说明顺序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出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步:让学生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由A、B、C三类学生各三名口答,其他同学共同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进行板))书,然后将自己的概括通过投影片展示出来(不作标准答案,只供参考),便于学生对照:
(1)总印象。
(2)苏州园林的共同点。(3)苏州园林的建筑不讲究对称。
(4)假山池沼的配合。
(5)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的设计。
(7)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8)门和窗是工艺美术的上品。(9)极少使用彩绘。(10)其他一笔带过。
第二步: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文章的脉络。[分组讨论,由B、C二类学生各二人试答。] 教师明确、板书:由总到分;
总印象(1)——共同点(2)——多方面说明(3—9)——(10)其他一笔带过。第三步: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分组讨论,然后由A、B、C三类学生各一人试答。]教师明确、板书:一致、似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达到目的”后面的四个“讲究”句的修辞手法[由A类学生一人回答,其他学生纠正。]和在结构上的作用。[由B类学生一人回答,其他学生纠正。] [C类学生1—3人回答四个“讲究”句与第(3)—(6)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教师明确、板书: 讲究„„布局——(3)讲究„„配合——(4)讲究„„反衬——(5)讲究„„层次——(6)
引导四:第(7)—(9)自然段与第(3)—(6)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7)自然段首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思考讨论,然后由B类学生一人回答,C类学生1—2人补充。]
教师明确、板书:过渡。
[分组讨论,然后由C类学生2—3人回答。]
教师明确、板书: 大处——小处;整体——局部。
三、品味探究
欣赏了苏州园林的照片,品味了叶老先生的文艺性的语言,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幅图片呢?请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要有诗情画意啊)
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
四、当堂练习
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向你的朋友介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
要求: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以培养学生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教学步骤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知识
多媒体显示
2.要求学生分析文本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1)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3)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4)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5)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二、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思考:你认为《苏州园林》的语言美在哪里?
学生悉心读课文,体味思考,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
准确美
例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切”“绝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其全局性和整体性;等
含蓄美
例如:。“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里的“标本”一词有范本之意,它不只是记号性的标志,也不只是衡量园林规范性的标准,而是强调
描述美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等语言,生动地展”。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之类的语言,将苏州园林细处的图画美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余味悠长。
情趣美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这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你说我说
《苏州园林》语言精练、结构严谨,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其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为我们做了全面的介绍写的情文并茂,趣味盎然。为了向世界介绍苏州,苏州人决定举办“2011苏州旅游推介会”地点就选在我们这里,你我现在都是参展单位,你如何向世人推介苏州?苏州人说了表现优秀者可授予“苏州荣誉市民”称号。可以移居苏州。
学生查资料,交流,制定方案,当堂出结果。
四、学以致用
请向别人介绍你的居室,要求体现居室的个性特征,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
评价反馈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4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拓展阅读
仙湖植物园 深圳仙湖植物园位于深圳市东北郊,东倚深圳第一高峰梧桐山,西临湖水圳水库。占地8800多亩,始建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八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一个以科研、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的著名植物园与风景区。
物园共保存植物4000多种,建有国际苏铁迁地保存中心、国际木兰园、珍稀树木园、棕榈园、竹区、荫生植物区、沙漠植物区、百果园、水生植物园、桃花园、裸子植物区、盆景园等十几个植物专类园。全园分为天上人间景区、湖区、庙区、沙漠植物区、化石森林景区和松柏杜鹃景区等六大景区。建有别有洞天、两宜亭、玉带桥、龙尊塔、听涛阁、揽胜亭等十几处园林景点,并建有独具特色的古生物博物馆。美丽的自然风光,别具一格的园林建筑,神秘的植物王国,令人赞不绝口。棕榈区绿草茵茵,椰林葵树分布其间,呈现出一派浓郁的热带风光;荫生植物区内,食虫植物 伺机捕食;跳舞兰鲜艳的花朵宛然宫女踩着优美的舞步;化石森林中,玛瑙化石傲然挺立,亿年岁月磨灭不了树木的圈圈年轮,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地球历史的沧桑巨变;沙漠温室里,沙生植物争奇斗艳;晨曦中,弘法寺钟声回响,诵经曲徐疾有致,令人肃穆;夕阳下,湖水波光潋潋,绿树亭台倒影其中,景色如画,怎不令人留连忘返!
仙湖植物园建成了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热带亚热带国际裸子植物迁地保育中心,以及具世界一流水平的苏铁植物迁地保存中心等16个植物专类区,收集保存的植物种类达4000多种。仙湖植物园图书阅揽室室内面积近300平方米。已征订各类报刊36种,杂志、期刊150余种;植物专业书籍以及各类图书约12000册。
第二篇:《苏州园林》导学案(共)
苏州园林》导学案(2011.11.18韩文庆)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2.通过合作探究,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激情展示,阳光展示,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学习重点】
1.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一、预习点兵。
1、辨明字音:
轩榭()池沼()邱壑()模()样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镂()空蔷薇()
2、辨明词义 鉴赏:因地制宜:斟酌:重峦叠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思考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作用。
三、再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自焚瓣情形吗?)
四、总结提升
你从课文中俯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如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等)
五、拓展延伸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200字左右。)
第三篇:《苏州园林》教学案
《苏州园林》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说真话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准确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堪比皇家园林。你能从文中找出代表苏州园林地位的一句话吗?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二、一起来领受一下?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
三、探究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总特点,体会语言的准确和优美:
1、叶圣陶老先生也极口赞美苏州园林的美,你能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吗?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四个“讲究”与下文的关系?——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
(明确: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在苏州园林的这些方面、这些美中,你比较喜欢欣赏哪些美?逐一从文中找出来,说一说。例: 文中“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写出了 苏州园林故意避免对称追求自然之趣的特点;
这让我联想到故宫和我们常见的很多左右对称的建筑,虽然规范、整齐、华美,甚至可能雄伟、恢宏。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品貌各异、个性纷呈,变化无常,曲折万端。它们就如中国的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以及同学们熟悉的美术课本上的一些山水花鸟绘画作品等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都重在追求自然灵动之趣;
体现了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假山池沼的艺术美、花木树木的映衬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圆内建筑的色彩美)
学生可能会找出的文中的例句: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重峦叠嶂”一词写出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
2)、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3)、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花开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的“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其隔、界,便不能一眼望穿,便有曲折之感便显得含蓄蕴藉,更能勾起人幽深玄远之思。一眼望穿,一览无余便没了趣、没了韵。又因其不隔、不界便能让人觉得有了层次,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苏州园林总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自然之趣和幽深之思。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惊奇感。这便是“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美之所在吧。联想:绘画和古诗作品。)
7)、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联想:齐白石的画,最讲点染。大面积的留白,只在角落画几只蝌蚪,几片荷叶,一幅画便生灵活现起来。现实中的点缀之美:医院苍白的房间,放一束鲜红的玫瑰,充满了生气和活力,逼走了死亡。另外自然、家居装饰中适当的点缀给生活带来的生气等等。)8)、梁和柱子以及门窗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素朴淡雅历来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这是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精雕细琢之后却又不见人工痕迹的素朴淡雅,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联想:就诗文而言:陶渊明和王维的诗,鲁迅的文是很好的典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朴素而别具匠心。)
(亦可从另一个角度来体会。自然美、点缀美、谐和美、映衬美)
四、以上不仅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也让我们领受了叶圣陶老先生语言的优美典雅。这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呢?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略)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略)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很多,但不是全部,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略)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极少”说明不是不用,只不过用得很少,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6)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明确: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7)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8)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五.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 ”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作用。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作用答题思路: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答题思路: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六、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回忆一下,这次接触说明文,我们还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了解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写作借鉴
1、写一个片段,介绍一下学校教学楼后的小花园(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300字左右。)
2、引用刘墉的话,推荐阅读《人生的美丽与哀愁》中的《论改变》 八:链接资料库
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2、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3、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除说明之外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在表达方式上本文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明确:
记 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议 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九:当堂检测
1、本文的体裁是 说明文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苏州园林 ?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4、文章是从(D)角度,抓住(A)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阅读题:
(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叶圣陶,名 绍钧,著名的 教育 家、文学 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古代英雄的石像 》。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打比方)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答: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二)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第一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第一时导
学案
教学目标:、通过一幅幅真实的园林图片及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我国园林建设的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2、了解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把握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把握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我国园林建设的的艺术成就。
前预习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最初是以“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学法指导
.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一、基础积累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败笔()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斟酌()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标本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总的印象)及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苏州园林的感受(总的印象)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本文的说明对象。
4、本文的说明结构。
本文的说明顺序。
堂检测:
、填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解释下列词语:
标本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结构是
,说明顺序是
4、对对联:江南园林甲天下,
第五篇:苏州园林教学案(定稿)
《苏州园林》教学案(第一课时)
平舆六中
陈向前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模式,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重点)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从不同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积累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轩榭()()池沼()丘壑()斟酌()庸俗()重峦.......叠嶂()相间()嶙峋()()镂()空 蔷薇()......
2、据义填词:
①、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③、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地设计筹划。()
④、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②、另有一种巧妙地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三、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整体特点的?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完成下列图表:
段落划分
内容概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讲究
苏州园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注意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此基础上,你能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在此基础上,你能看出本文的结构模式?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总分式
B、递进式
五、写法借鉴,学以致用:
1、写法借鉴: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又是文章结构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只得借鉴。
2、学以致用:
①口头介绍你去过有喜欢的一处公园:《我喜欢的公园》。②书面介绍:《我们的学校》,200字左右。要求:
以上两题任选一个,突出特征,有条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