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部编本八年级上册最新《苏州园林》导学案
18.苏州园林
国学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学习目标
1.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自主突破
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榭()鉴()(1)(2)谢()签()沼()嶂()(3)(4)昭()障()峋()墙()(5)(6)殉()蔷()
2.根据下面的意思,填上合适的成语。
(1)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________(2)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________(3)独有的巧妙的构思。________(4)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现在常用来指经过处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2)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________。
(3)本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语言特点是________。
(4)常见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4.辨析近义词,选恰当的填入括号内。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_____。(标签 标本 标志)
②谁如果要_____(欣赏 鉴赏 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完好 美好 完美)的图画。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仅是_____。(技术艺术 方法)
⑤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_____(赞扬 赞颂 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③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国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④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答案:
xiâ轩榭jiàn鉴赏zhǎo沼泽(1)(2)(3)xiâ感谢qiān签名zhāo昭雪zhàng叠嶂xún嶙峋qiáng墙壁(4)(5)(6)zhàng障碍xùn殉职qiáng蔷薇 1.2.(1)因地制宜(2)自出心载(3)别具匠心(4)重峦叠嶂
3.(1)典范(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总分简明朴实(4)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程序顺序 逻辑顺序 4.①标本;②鉴赏;③完美;④艺术、技术;⑤赞叹 5.①作比较;②摹状貌;③举例子;④打比方 合作探究】
6.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7.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8.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9.“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答案:6.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7.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8.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9.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如果调换,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拓展延伸
10.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
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
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
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当堂测试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选文第1段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 ____。
(2)第1段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选文第2段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3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的“往往”能否去掉? 答案:(1)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排比。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3)总分结构。做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绝不讲究对称。(4)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池沼(zhāo)嶙峋(xún)
砌砖(qì)着眼(zhuó)B.琢磨(zhuó)邱壑(hè)
镂空(lóu)蔷薇(qiáng)C.轩榭(xuān)庸俗(yōng)
模样(mú)松柏(bǎi)D.斟酌(zhēn)一幅画(fù)
对称(chèn)阑干(lán)答案:C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工细
丘壑
闲适
因地治宜
B.败笔
雷同
明艳
自出新裁
C.鉴赏
彩绘
嶙峋
重峦叠障
D.堆叠
阅历
蔓延
俯仰生姿
答案:2.D 解析:A项:“治”应为“制”。B项:“新”应为“心”。C项:“障”应为“嶂”。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1)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3)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A.欣赏 榜样 插 B.赞赏 模范 栽 C.观赏 代表 种 D.鉴赏 标本 补 答案:3.D 解析:(1)苏州园林是杰出的建筑作品,用“鉴赏”合适。(2)“标本”与苏州园林的地位一致。(3)根据“单调”,用“补”合适。4.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A.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C.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者几棵芭蕉。
D.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答案:B 5.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字母写在横线上。
A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B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C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答案:B、D、A、C 合作探究
6.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4)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7.本文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课文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分项说明?
8.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9.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用呢?
答案:6.(1)“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3)“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不能,“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7.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而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全文的脉络是这样的:先说明苏州园林总体上的特色,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在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具体说明,并捎带谈到一些次要的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8.(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9.本文以说明为主,还兼用了描写和议论。比如文章的开头就以议论的笔调总述了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第五段为了说明花草树木映衬“着眼于画意”这一特点,作者就运用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给人无以言传的美感。文章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另外,也使得其语言更富有表现力与生动性,彰显出个性为文的独特魅力。拓展延伸
10.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
(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结合课文第4段的顺序将它还原。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 ②便有红鱼跳绿萍 ③石幢一夕桃花雨 ④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
(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话说苏州园林》的电视片,请结合你所了解的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四字语),在其他三个角度中选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历史”:自然遗风
“ ”: “
”: 答案示例:(1)示例:苏州园林冠江南(2)④①③②
(3)示例:建筑 巧夺天工 文学 诗词沃土 旅游
登临胜地 当堂测试
北京的四合院
①北京的四合院历史十分悠久,是一种传统的而且建筑形式比较成熟的住宅。在高楼四起的北京它仍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②四合院,顾名思义是四面围起的院落。现在大多数四合院已经很残破,里面的结构也因居民多年改造而失去本来面目。但是只要我们多观察几个院落,仍可发现四合院比较显著的特点和独特的建筑形式。
③四合院是一种封闭的住宅,房基基本是对称建造的。这样的居处,能给人宁静、平静的舒适感,它的砖瓦、门窗等,到处都有中国汉民族的特色。
④最常见的四合院有三进院落,整个布置在一条轴线上。它的院墙一般是灰色的,也是白墙黑瓦,开门的一面墙上均匀地开一排窗,墙头有脊瓦,很明显,墙的另一面就是一排住房。门开在墙的东边一侧,它几乎可说是整个院子最鲜艳、最讲究的地方。大多数门漆为朱红色,一般是两扇,门前有台阶来抬高门基,这样下雨时水不易流进去。门上方是饰有砖雕的顶盖,圆瓦上的花纹很优美。大门的左右往往有石狮、石墩等石雕。四合院的大门着意表现了院主的身份气派。从它来判断当年住家的贫富,一目了然。
⑤进门是影壁,上面也有优美的砖雕,起压缩空间和隔绝内外的作用,壁前常有石台和花木装饰。
⑥影壁后就是第一进院落。那一排坐南向北紧靠院墙的房屋,叫做倒座。倒座对面是垂花门,很华丽,比起大门来要精的多。我们就可以知道门里必是四合院的主要部门—第二进院落了。此院里过去为院主人家眷所居,院里空间比第一进大了许多,比较平整讲究。正面朝南的大屋是正屋,两边有厢房,气势就比正屋小多了,体积也缩小了,尊卑高下是极容易判断的,显然正屋是一家之主的房间,厢房是子弟所居,院里有齐整的砖路,并栽有树木花卉,环境幽静,有居家气氛。⑦第三进院落在正房后面,有门相通,也有一排坐北朝南的小房,叫罩房。第一、三进院是仆人和仓库所在,对正院有一种围护和陪称的作用。
⑧四合院集中了中国民间住宅结构的精华。它的门、窗、影壁采用了巧妙的木雕砖刻,实用美观,恰到好处地分割了空间,不能不说是居住的良好环境(当然不是指现在院内拥挤的状态)。
⑨四合院也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森严等级观念和对人的禁锢。它高墙深院,与世隔绝,无论从房间大小、位置还是装饰,无不体现家庭中的老少尊卑。但是,这种住宅从大到小、都渗透了中国的民族的特色,不愧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⑩现在那造型古拙、构图优美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我们要尽量保护一部分,以便欣赏研究。
1.“四合院比较显著的特点”和“独特的建筑形式”指的是什么?
2.概括第④段的内容。说一说这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些内容?
3.第③段中“封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5.从四合院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建筑也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等级观念? 答案:1.四合院是一种封闭的住宅,房基基本是对称建造的。
2.介绍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依次介绍了其布局的特点、院墙、窗、门、雕饰等。3.住宅四面有高墙围起,与世隔绝。4.空间顺序
5.第二进院落为院主人家眷所居,院里空间比第一进大了许多,比较平整讲究。正面朝南的大屋是正屋,两边有厢房,气势就比正屋小多了,体积也缩小了,尊卑高下是极容易判断的等。总结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第一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第一时导
学案
教学目标:、通过一幅幅真实的园林图片及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我国园林建设的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2、了解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把握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把握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我国园林建设的的艺术成就。
前预习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最初是以“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学法指导
.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一、基础积累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败笔()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斟酌()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标本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总的印象)及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苏州园林的感受(总的印象)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本文的说明对象。
4、本文的说明结构。
本文的说明顺序。
堂检测:
、填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解释下列词语:
标本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结构是
,说明顺序是
4、对对联:江南园林甲天下,
第三篇:《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些说明文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设计理念:①将语文课程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品读《苏州园林》,接触园林建筑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对园林文化审美情趣。②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能对身边的园林文化做出简单的评价,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③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园林文化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④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式,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主预习方案
一、知识背囊
1.介绍作者: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照片。多媒体显示: 拙政园 沧浪亭 狮子林 留园 网师园 怡园
2.说明文知识简介
什么是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①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 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将________比作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说明文语言
准确的前提下可以平时说明也可以生动说明。景致: 俯仰生姿: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二、课前热身
快速默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蔷薇()池沼()相间()着眼(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轩榭: 嶙峋:
镂空: 明艳: 雷同: 蔓延:
琢(zhuó)磨: 斟酌: 丘壑: 鉴赏: 阅历:
嶙峋())蔓()延镂空()斟()酌(别具匠心: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课堂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作者行文脉络,把握苏州园林整体特征,明确说
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检查预习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提示:文章是从什么角度,抓住什么特点条理分明的介绍苏州园林的?
二、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说明的要点及说明顺序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出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步:让学生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由A、B、C三类学生各三名口答,其他同学共同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进行板))书,然后将自己的概括通过投影片展示出来(不作标准答案,只供参考),便于学生对照:
(1)总印象。
(2)苏州园林的共同点。(3)苏州园林的建筑不讲究对称。
(4)假山池沼的配合。
(5)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的设计。
(7)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8)门和窗是工艺美术的上品。(9)极少使用彩绘。(10)其他一笔带过。
第二步: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文章的脉络。[分组讨论,由B、C二类学生各二人试答。] 教师明确、板书:由总到分;
总印象(1)——共同点(2)——多方面说明(3—9)——(10)其他一笔带过。第三步: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分组讨论,然后由A、B、C三类学生各一人试答。]教师明确、板书:一致、似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达到目的”后面的四个“讲究”句的修辞手法[由A类学生一人回答,其他学生纠正。]和在结构上的作用。[由B类学生一人回答,其他学生纠正。] [C类学生1—3人回答四个“讲究”句与第(3)—(6)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教师明确、板书: 讲究„„布局——(3)讲究„„配合——(4)讲究„„反衬——(5)讲究„„层次——(6)
引导四:第(7)—(9)自然段与第(3)—(6)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7)自然段首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思考讨论,然后由B类学生一人回答,C类学生1—2人补充。]
教师明确、板书:过渡。
[分组讨论,然后由C类学生2—3人回答。]
教师明确、板书: 大处——小处;整体——局部。
三、品味探究
欣赏了苏州园林的照片,品味了叶老先生的文艺性的语言,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幅图片呢?请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要有诗情画意啊)
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
四、当堂练习
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向你的朋友介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
要求: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以培养学生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教学步骤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知识
多媒体显示
2.要求学生分析文本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1)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3)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4)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5)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二、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思考:你认为《苏州园林》的语言美在哪里?
学生悉心读课文,体味思考,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
准确美
例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切”“绝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其全局性和整体性;等
含蓄美
例如:。“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里的“标本”一词有范本之意,它不只是记号性的标志,也不只是衡量园林规范性的标准,而是强调
描述美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等语言,生动地展”。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之类的语言,将苏州园林细处的图画美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余味悠长。
情趣美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这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你说我说
《苏州园林》语言精练、结构严谨,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其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为我们做了全面的介绍写的情文并茂,趣味盎然。为了向世界介绍苏州,苏州人决定举办“2011苏州旅游推介会”地点就选在我们这里,你我现在都是参展单位,你如何向世人推介苏州?苏州人说了表现优秀者可授予“苏州荣誉市民”称号。可以移居苏州。
学生查资料,交流,制定方案,当堂出结果。
四、学以致用
请向别人介绍你的居室,要求体现居室的个性特征,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
评价反馈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4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拓展阅读
仙湖植物园 深圳仙湖植物园位于深圳市东北郊,东倚深圳第一高峰梧桐山,西临湖水圳水库。占地8800多亩,始建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八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一个以科研、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的著名植物园与风景区。
物园共保存植物4000多种,建有国际苏铁迁地保存中心、国际木兰园、珍稀树木园、棕榈园、竹区、荫生植物区、沙漠植物区、百果园、水生植物园、桃花园、裸子植物区、盆景园等十几个植物专类园。全园分为天上人间景区、湖区、庙区、沙漠植物区、化石森林景区和松柏杜鹃景区等六大景区。建有别有洞天、两宜亭、玉带桥、龙尊塔、听涛阁、揽胜亭等十几处园林景点,并建有独具特色的古生物博物馆。美丽的自然风光,别具一格的园林建筑,神秘的植物王国,令人赞不绝口。棕榈区绿草茵茵,椰林葵树分布其间,呈现出一派浓郁的热带风光;荫生植物区内,食虫植物 伺机捕食;跳舞兰鲜艳的花朵宛然宫女踩着优美的舞步;化石森林中,玛瑙化石傲然挺立,亿年岁月磨灭不了树木的圈圈年轮,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地球历史的沧桑巨变;沙漠温室里,沙生植物争奇斗艳;晨曦中,弘法寺钟声回响,诵经曲徐疾有致,令人肃穆;夕阳下,湖水波光潋潋,绿树亭台倒影其中,景色如画,怎不令人留连忘返!
仙湖植物园建成了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热带亚热带国际裸子植物迁地保育中心,以及具世界一流水平的苏铁植物迁地保存中心等16个植物专类区,收集保存的植物种类达4000多种。仙湖植物园图书阅揽室室内面积近300平方米。已征订各类报刊36种,杂志、期刊150余种;植物专业书籍以及各类图书约12000册。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
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
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
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
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
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
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
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
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
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
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
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
取缔()对峙()要塞()...
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
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
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
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
【合作探究】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
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
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D分析敌人
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
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
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
攻是正义的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
立少数,瓦解敌军
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
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聪明的你认为毛主
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分)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
原意。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
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
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
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主题阅读】
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8、这是一篇()。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1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22、相同点:
23、不同点:
【教(学)后记】
第五篇:《苏州园林》导学案(共)
苏州园林》导学案(2011.11.18韩文庆)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2.通过合作探究,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激情展示,阳光展示,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学习重点】
1.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一、预习点兵。
1、辨明字音:
轩榭()池沼()邱壑()模()样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镂()空蔷薇()
2、辨明词义 鉴赏:因地制宜:斟酌:重峦叠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思考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作用。
三、再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自焚瓣情形吗?)
四、总结提升
你从课文中俯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如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等)
五、拓展延伸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