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苏州园林》

时间:2019-05-14 12:0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苏州园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苏州园林》》。

第一篇: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预习提示】

学生准备有关作者及苏州园林的资料,整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育特点”的这段阐述充分说明: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步自主建构对语言文化的审美能力,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评价任务】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照事物自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4.感受建筑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句话大家肯定不陌生——桂林山水甲天下。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回答)在课前,同学们了解了园林,在园林界还有这样一句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我们可以想象苏州园林的美丽,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叶圣陶,一同去游览苏州园林。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一)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学习任务:梳理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完成)1.生字词。2.作家作品。

(二)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先同桌之间交流,再小组内部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明确: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思索和向往。(三)理清说明顺序。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作者是如何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结构的?

(小组讨论,推荐两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文章的说明顺序,其他同学补充评价)明确: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

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第四段的说明顺序有哪些特点?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感觉。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锦上添花。最后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三、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点

1.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在文中找出例句。

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然后小组内交流看法,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归纳。

明确:

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分类别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③“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

④“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举例子

⑤“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列数字 2.揣摩语句,理解语句的丰富内涵,体会本文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句话中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1)“标本”原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感,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这个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了园林盎然的生机。

四、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用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明确: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

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①②句用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寻找内在规律。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的说明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六、作业布置

1.我是小导游:为苏州园林写一篇导游词。

2.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班级的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有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

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假山池沼的配合美

大处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苏州园林分说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角落美

门窗美

细部注意

色彩美

结尾留有余地—— 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地位和影响:标本总说

整体特征:图画美

第二篇: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前预习:

1.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3.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2.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4.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则消息导入)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目标引领

板书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预习展示:学新闻

(一)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完成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

1.消息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的就是“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二)多媒体展示

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多媒体展示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

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三、自主学习:析新闻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3.“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四、合作探究:议新闻

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1.这篇消息报道都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和情景?

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再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2.讨论: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明确: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②本文中的一些句子中的词语(课本p148页 “词句品味 积累”)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列举文中用语的精炼、铿锵处,说说精妙处。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教师总结: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参考答案: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六、布置作业:写新闻

1.就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2.完成本课《助学》 “学习测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难点:补叙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二、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颁发()挪威()遗嘱()渗透()炸药()仲裁()卓有成就()

2、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五、品读课文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精读课文

(一)、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第一部分:第2-4自然段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二)、分析第一部分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 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 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二)、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三)研读探究

【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 么好处?

【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发现X射线 霍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奖 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 文学 诗歌创作 邓南特 和平红十字会 帕西 和平法国国际仲裁会 科学 进步 和平

“飞天”凌空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 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学法指导一: 【动词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可以表达为: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过程(„„技巧)+显示了/写出了„„性格(形象)+表现了„„心情(品质/精神/感情)学法指导二:

【文章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等。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ûâ)

翘首(qiáo)

屏息(bǐng)一刹那(chà)慷慨(kǎi)哧地(chÿ)悄然(qiǎo)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来源:学+科+网]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来源:学+科+网]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附:板书设计】 “飞天”

凌空“飞天”前——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飞天”时——凌空翔舞,从容不迫,自天而降 “飞天”后——沸腾,如梦初醒,惊讶不已对比 烘托 侧面描写 《一着惊海天》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

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教学过程:

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习惯培养。

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 凛冽 默契 殚精竭虑 镌刻 桅杆 娴熟 一丝不苟 浩瀚

2、多音字:着 着陆 高着儿 着火 调 调动 调动 载 三年五载 载人

3、重点词语积累: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4、背景介绍: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www.xiexiebang.comjy.com 读12-15段的对话描写体会简洁的语言描写和详略的处理。

对话描写,语言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时,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细读地18自然段,看一看本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的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尾钩牢牢地挂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遇到到第二道阻拦索的情形。”滑行数十米“”稳稳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遇到阻拦索后停下来的情景。21•cn•jy•com 本段在详略的处理恰到好处,真实生动的再现了惊人的一幕。

5、第三部分,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文章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描写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四步:拓展延伸

1、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情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

作业:一课一练 特写镜头描写法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镜头描写

板书设计:

自豪、爱国 一着惊海天

藤野先生

教材

分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鲁迅深切感受到毫不受恶劣空气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学情

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教学需要2个课时。如果讲课时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应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当做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地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获得体验。

教学

目标 1、100%的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85%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3、80%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可引导学生课下观看中央10套的8集电视专题片节目《先生鲁迅》 2.整理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感情调节: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板书课题)

任务一: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一)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学生交流预习时标注出的难字难词。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ýi)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ÿ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ÿ)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二)检查作家作品掌握情况:

1、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任务二:了解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过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任务三:自学,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任务四:回顾知识,即时检测

订正作业中配练第一大题答案,巩固基础知识

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的基础知识,理清了结构,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讨本课的主题,深入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对他充满了敬意。

学生倾听、思考。任务一 活动

(一)识记生字词

1.师生互动,教师抽查部分学生读字音。

2、教师点拨易错字易错音

3、学生齐诵两遍,巩固记忆。

4、同桌结对互说,相互检测

智者加速:字字落实,字从句顺,熟读全文,能了解大概文意。5.小组竞读(ppt检测)。学生练习回答。6.全班诵读。

(二)了解作家作品

1.自读注释1,勾划批注重点。2.学生补充预习的作者情况 3.照课件补充作家作品。

4、背诵识记要点

知者加速:诵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留学的目的 任务二活动

1.学生口头介绍预习中了解到的写作背景

2、教师补充

3.学生做笔记,记好要点 任务三 群言 展示

1、小组活动,讨论这三个问题。用时约5分钟

2. 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每组2号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讨论后明确: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3、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任务四 练习巩固

部分学生课前将配练第一大题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点拨订正后,自行改错。

布置作业 完成配练第二大题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 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手的教育有分不开的联系。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

朱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三、抄写词语,注音和解释。

迁徙()

溺()死

和睦()

衙()门

妯娌()节衣缩食

宽厚仁慈

四、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课文都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并找出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事例的语句。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掌握文中词语的意义。

五、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六、朗读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第一段,这段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提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定几名学生朗读2——15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思考他们有什么作用。“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些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请加以简单的分析。

七、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共同探讨课后练习三,完成表格,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母亲经历的事情,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答案见教师参考用书。

提问: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条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三、全班有感情地齐读14——15段,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明确: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仔细朗读这两个段落,谈谈你对这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四、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段落,思考问题: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五、小结本文的布局特点。

1、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围绕中心选材恰当。

3、详略得当。

4、前后照应,过度和衔接自然。

六、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的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5、回忆我的母亲

爱母亲

交融、升华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

爱党、爱人民

尽忠于中国共产党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4、掌握夸张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列夫•尔斯泰》(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顺利达标,有没有这个信心?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可以利用多媒体朗读】

1、师: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字词,请及时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朗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学生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可能读错的字词:

藏污纳垢(gîu)

禁锢(gù)憎恶(wù)

鬈(quán)

髭(zī)伯爵(jué)广袤(mào)匕首(shŏu)鞘(qiào)

4、播放朗读MP3,学生认真体会节奏与感情;

5、学生再次自读。三、二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5分钟后比谁

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然的意思,比谁概括得好; ②、能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3、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学生概括。(对概括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4、多媒体出示答案,同桌互改。

5、学生纠正;

6、教师指导概括段意的方法 四、三读课文,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师:肖像描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自学竞赛开始。

投影“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同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解答: 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同学们,4分钟到,不能回答自学指导题的请举手。

(如少数同学举手,老师则给以表扬:真不错,这么多同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想出答案,的确不简单。下面,我请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更正补充)

(如有较多同学举手,老师则延长自学时间:看来,这几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再延长2分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积极动脑,认真思考)

4、出示答案,小组交流;

5、教师点拨此类题型要点。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抄写两遍。3分钟后默写。比谁速度最快,字体最好,正确率最高。

1、生练习,师巡视,找出学生抄写错或不规范的字,并及时板书到黑板上。

2、生默写。

3、收作业。教后记:(第二课时)茨威格 学习目标

1、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掌握夸张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顺利达标,有没有这个信心?

二、完成自学指导一

1、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对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自学竞赛开始。(投影“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一: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解答。

①、托尔斯泰的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③、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同学们,4分钟到,能够回答自学指导题的请举手。

如绝大多数同学举手,老师则给以表扬:真不错,这么多同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想出答案,的确不简单。下面,我请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更正补充。

如只有少数同学举手,老师则延长自学时间:看来,这几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再延长2分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积极动脑,认真思考。

4、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改;

5、学生纠错,反思;

6、教师点拨。

三、完成自学指导二:

1、师: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认真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三题,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解答。自学竞赛开始。

2、生自学,师行间巡视。

3、指名学生回答,回答不完整的,其它同学补充。

4、师适时点拨。

点拨: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运用。

五、当堂练习课后第四题

1、学生认真独立完成;

2、投影出示答案,同桌互改;

3、更正,兵教兵;

4、教师点拨; 教后记:

《美丽的颜色》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燥热

窒息

沥青

吹嘘

筋疲力竭

(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

铃()札()厉()愉()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居里夫人的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羡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4、拓展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

问题展示:

(1)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贫寒,18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2)第一部分(第一段1):总写玛丽•居里“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14):具体描写玛丽•居里在小木屋里提炼镭那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第三部分(15-25):描写玛丽•居里和丈夫终于提炼出镭时的愉快与幸福情景,以事业的成功为乐。

(3)【答案】“极大”指到了极点,表明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写出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4)【答案】“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

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些短语的使用,极大地增

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

时也设置了悬念。

(5)【答案】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6)【答案】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7)【答案】

此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9)【答案】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答案】“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1)【答案】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居里夫人这段话揭示了“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的一个原因——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表达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宁静、专注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执着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2)【答案】“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进而衬托出了他们乐观、坚定、执着的品质。

(13)【答案】文章在叙述中不断插进居里夫人的记录,使叙述更真实更深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有时候我整天

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这些充分展示了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对科学热爱、痴迷,对工作充满热情、献身科学的精神。

拓展交流(略)

《三 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二)能力目标

1.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2.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三)情感目标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在这节课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

● 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上难度不大,但学生在体会三峡的美和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把这作为这节课的重点。

●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根据朗读提示,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2、1)学生初度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①厥()

叠嶂()

曦()月

襄()月

沿溯()

素湍()绝巘()

飞漱()

长啸()属()引

哀转()②辨明词义

通假字:略无厥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古今异义:(主要了解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古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真,实在)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冲刷)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山----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高峻美

三峡

夏---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奔放美

水 春冬---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在上一节课,我们着重理解了全文的基本内容,我们一起重温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根据文章写作思路想象三峡壮景,并有感情的朗读。

山----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高峻美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三峡

夏---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奔放美

(层层铺陈、侧面烘托)

水 春冬---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幽美

(大笔点染

生动精练)

秋----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正面摹声

侧面引用)

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这节课我们着重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2)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3)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4)请同学们欣赏课文,并结合练习提示,领悟文章的写法之妙(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这段从浩大、险恶、湍急三方面描写三峡的水势,突出江水湍急、凶猛的特征。从侧面突出夏水湍急的语句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的江水,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

3、本文描写生动、精练,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写景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

,写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山静、泉飞、怪柏、水奇,静中有动,声色分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俗的图画。

4、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

面摹声,又从

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容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三、背诵美文

教师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在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同学们,让我们让我们满怀对这篇美文的喜爱,饱含感情的读起来并背出来。

四、比较拓展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1)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2)这一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与课文一样吗?

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是愉快的;课文所表达的心情是悲凄的。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白云山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请同学们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白云山的美。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反复朗读课文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五)巩固、运用

1、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2、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第2 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

月色入户:(门)(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朗读擂台赛。

5、挑战擂主(生荐):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擂主,其他学生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

(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

(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

(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四)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五)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 林雪雯

【教材分析与处理】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将课堂最大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掌握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此为教学重点;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要求:读得流畅响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 “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关于六朝骈体文:

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他的骈文成就很高,《与朱元思书》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当史官时,实写历史,帝不喜,烧其书,罢其官,吴均被免官后于山水中寻找真趣。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流利地背诵,掌握字音、字形。

2疏通文意,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积累重点实词含义 自学指导一(5分钟)

听录音,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成韵

鸢飞戾天

与朱元思书

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 世务者,窥谷 / 忘反。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第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俱:完全/都;净:消散;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着)(东西:名作动:向东向西)(许:表约数,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总写,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奔:动作名:奔驰的马)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水色——缥碧

水清——见底、无碍(夸张)

水急——甚箭、若奔(比喻)

小结:这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缨成韵。蝉则千转不穷,(夹岸:两岸;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的树;负:凭借;竞:争着;轩邈:轩,高;邈,远。这里都用做动词,争高,比远)(激:冲击;泠泠:形容水声清越)(好鸟:美丽的鸟;相鸣:相向和鸣;嘤缨:鸟鸣声;成韵:和谐的声音;转:通“啭”;穷:尽)

译文: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和谐动听。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绝:停止;戾:至;息:平息;经纶:筹划、治理)(窥:看;反:同“返”;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犹: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译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思考:作者从什么感觉来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视觉——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息心忘反

蔑视阿功名> ——

听觉——泠泠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绝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

<劝友归隐>

———

爱慕自然/蔑视功名 探究主旨:

我们可以从首段“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这几句,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

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结构: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具体写:“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具体写:“奇山”

“看”(高山,寒树,横柯,疏条)

“听”(泉响,鸟鸣,蝉噪,猿啼)

结构美

意境美

志趣美

语言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自学指导:

1)哪句话概括了富春江的山水特点?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3段文字是什么关系?为何先写水?

3)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写景? 4)看到富春江奇山异水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看到富春江奇山异水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是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封建时代“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读书人无不以功名为追求的目标,作者因看到了官场的黑暗而发此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淡泊人生,意欲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怎样理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话?

这一句是作者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6).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静态:清澈 ;动态:急猛。

(7).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9)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10)请结合文中具体例子分析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缥碧”“见底”正面写江水明净,游鱼可数,细石可见,侧面衬托江水的清澈,形象描绘了江水的静态美。

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上状写山的高峻,生动形象地赋予了静止的山以动感和向上的活力,又从听觉上写山中天籁和鸣,衬托山谷的幽静,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二、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三、运用课文原句填空(6分钟)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6、写江流湍急、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山“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10.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_ __________

(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

两方面进行了描绘。

11、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

。(用课文原句填空)

12.文中写出的富春江江水的特点是、。

13.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

唐诗五首教案 王绩《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

⑴东皋(g ü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⑵徙倚(x ǐy 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⑶秋色:一作“春色”。⑷落晖:落日。⑸犊(d ú):小牛,这里指牛群。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赏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

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黄鹤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空

空悠悠 孤寂苦闷 历历

萋萋 触景生情 愁 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 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

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 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 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体味情感 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 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

2、唱诵。、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二)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

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三)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吟诵《使至塞上》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大漠孤烟直线条美:直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长河落日圆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青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诗中有画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5、学生齐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明确: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

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 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山水(远景)——月云(近景)景色壮阔——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赞河山、恋故乡。《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 亲眼感受一下吧!

(配乐,投影风光图片)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5分钟)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 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 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 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1、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课下积累 师:《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所作。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啊,在此地做刺史的可以说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应当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是谁呢?他就是苏东坡。无独有偶,苏轼也曾写过描绘西湖的传世佳作。有谁知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啊。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师: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出示目标:(1分钟)

师:欣赏完这两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四、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6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准节奏;

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齐读诗歌一遍

师: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五、译一译 通晓诗之意(5分钟)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 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 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 他所吟诵的古诗啊, 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译一译 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师备案: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3.情感与价值观

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重点、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教法、学法】

1.品读法。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

2.讲练结合。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苏州人。其早期小说有《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九·一八”事变后,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他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从1942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曾主编过《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建国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

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在1979年首先在美国纽约建造了“明轩”庭园,开创了中国园林出口的先河。其深厚的影响不断延伸,进而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国、西班牙、南非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造苏州古典园林,出口单体建筑、小品陈设和园林微缩模型。成为“中国的长驻文化大使”。

3.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三、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图片欣赏:

前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

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

如: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3.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四、分析总体结构

1.“各地园林的标本。” 说明了什么?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明确: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 8节:图案美 9节:色彩美(板书)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第二课时

五、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2.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2)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3)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明确:

(1)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3)“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3.读课文、引导分段

明确:

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4.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六、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七、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三课时

八、细节探讨与研究

1.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的呢?

讲究„„,讲究„„,讲究„„,讲究„„。2.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主要方面:

亭台轩榭的布局(3)假山池沼的配合(4)花草树木的映衬(5)近景远景的层次(6)细微方面、角落的布置(图)(7)门窗的琢磨(图)(8)油漆的调配(9)由主到次

4.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绝不讲究对称”。

5.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6.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作比较

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照应。

池沼的配合:两种: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相同点: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7.第四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8.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明确:——“着眼在画意。” 9.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10.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1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1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图)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思考好有哪里?

十、语言特点: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十一、总结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 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摹状貌

例如第5自然段中,对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既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达到了准确、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要求。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谐美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文章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人教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了解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品味作者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方法:讲述。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请学生到黑板上作答。

xuānxiè

{轩

榭)

línxún

jiànshǎng

zhēnzhuó

池沼(zhǎo)

丘壑(hè)

镂空(lòu)

阑干(lán)

模样(mú)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生口头作答。

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要点。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划出的结构脉络,体会的说明顺序。

(4)细读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四、点拨讲解、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总: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分: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图画美

(总说)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分说)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局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

(分说)

屋瓦色彩美

细处

五、布置作业.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作业(30分钟)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池沼()嶙峋()着眼()琢磨()

丘壑()镂空()轩榭()斟酌()对称()阑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

B.堆叠闲适映衬自出心材

c.明艳阅历彩绘因地治宜

D.鉴赏工细雷同俯仰生姿

4.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但是只要就

B.尽管那么只有才

c.如果那么只有才

D.如果但是只要就

5.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湿沙层的水分足够()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

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A.供给必需预告

B.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

D.供给必需预兆

6.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7、本文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课文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分项说明?

8、文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图画之类的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用呢?

【参考答案】

1.zhǎo、lín、zhuó、zhuó(zuó)、hè、lòu、xuān、zhēn、chèn、lán

2.D3.D4.c注意关联词语前后内容在表达上的区别。

5.B

6.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这里指园林设计的缺欠。这里是单调、冷清的意思。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7、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而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全文的脉络是这样的:先说明苏州园林总体上的特色,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在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具体说明,并捎带谈到一些次要的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

8.“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的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地阐述每一个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体现出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领起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个角落景物的构图美。“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篇,联结园林的各类景物的说明,不仅使各部分先后有序,联结自然,就是对园林某部分景物的说明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9.本文以说明为主,还兼用了描写和议论。比如的开头就以议论的笔调总述了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第五段为了说明花草树木映衬“着眼于画意”这一特点,作者就运用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给人无以言传的美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另外,也使得其语言更富有表现力与生动性,彰显出个性为文的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练习。方法:讨论。

过程: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如下: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貌!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

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

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五、反馈和迁移、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来赞美……

六、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七、作业:见校本作业

板书设计、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

3、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摹状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作业(40分钟)

【精读精练】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不无道理。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是很细腻的,她宛如一个蒙着许多层面纱的清秀女子。当你层层深入,并慢慢地撩起她那薄如蝉翼的面纱时,秀丽清纯的美便自然地呈现在你面前。那是一种恬淡的美感。淡而有味,甜却不腻,它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回味无穷;是那般的真切,却又是那般的不可名状,真的好美。

苏州园林只是结腻吗?当然不,你就看那网师园中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假山,虽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那层峦叠峰、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狙犷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呢?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那“

”的灵动,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池沼,活脱脱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于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细腻、古朴、灵动……苏州园林引人入胜。不是吗?

10、结合上下文,用《苏州园林》中的一个短语填在文中横线上。(2分)

11、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2分)

12、是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的?(2分)

13、与“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相照应的句子。(2分)

14、末段有什么作用?(2分)

15、与课文《苏州园林》相比,两文有什么异同?(3分)

【主题阅读】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座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6年动土,1689年竣工,至今约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十七、十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雍容典雅。宫内还存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成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门对称的17面大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的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笼的园林中。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站在正宫前面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女神雕像(身材修长挺拔地站着)。近处是两处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凡尔赛宫的修建有一段历史轶事。1661年,居住在陈旧的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宫的路易十四,应财政总监大臣富盖邀请,去他新建的府第赴宴。富盖府第的富丽堂皇触怒了路易十四。三周后,路易十四以贪污营私之罪将富盖投入监狱,并判处无期徒刑。嫉妒的心理促使路易十四作出兴建一座豪华皇宫的计划。凡尔赛宫的建造者,几乎全都是给富盖修建府第的人马,因此无论构造还是风格,两座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南北宫和正宫底层自路易菲力浦起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它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的元首和外交使节。

16、将文中括号中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成语。(2分)

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②身材修长挺拔:()

17、根据前后文的内容解释文中的词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凡尔赛宫的,并用了 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2分)

19、第二自然段先交代了凡尔赛宫修建和竣工的时间,接着用了 的方法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凡尔赛宫分为

两大部分。(3分)

20、说明凡尔赛宫的宫殿建筑,布局严密、协调的具体内容是。(2分)

21、第三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其中画横线的内容具体说明了凡尔赛(3分)

22、片断写作练习:(30分)写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你的书房(或卧室),要求有总写有分写。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芝加哥目前拥有世界上三座最高的建筑:西尔斯塔、阿莫科塔和约翰•汉考克心。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去年底,芝加哥一位名叫李•洛林和一位名叫保罗•贝特勒的著名房地产拥有者宣布,他们将在105层高的西尔斯塔附近,建一座120层的摩天大楼,从而打破希尔斯塔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最高建筑艺术的代表,“他们要站在我们的建筑上俯视西尔斯塔的搭顶”。

目前,这一高层建筑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已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工,预计3年完工,整个工程费用预计达三四亿美元。该建筑总高为914英尺,尽管它比西尔斯塔高出15层,但占地面积仅为150万平方英尺。西尔斯塔高1552英尺,占地面积420万平方英尺,每层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英尺,将要建筑的这座摩天大楼每层的建筑面积只有6500至8000平方英尺。整个建筑呈火箭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层次。

23.为什么“芝加哥目前有三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中“目前”不能去掉?

24.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句中“将”说明

“矮子”是指

25.贝特勒的话中两次出现“建筑”。第一个“建筑”是指

;第二个“建筑”是指。

26.这两段文字使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通过西尔斯塔和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两者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方面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有了深刻的了解。

【参考答案】

0.鱼戏莲叶间。

11.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12.从苏州园林的细腻、古朴与灵气三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

1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寂寞。

14.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用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

15.都认为苏州园林有一共同特点: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语言都很优美;两文的结构相同。但课文比该文介绍更为详细。

6.心旷神怡;亭亭玉立

17.具有与众不同的的巧妙的创造性的构思;文雅大方,优美不粗俗。

18.声誉和地理位置;打比方。

9.列数字;凡尔赛宫的面积;宫殿建筑;园林

20.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

21.举例子;列数字;内部陈设、装潢富于艺术魅力。

22.略

23.“目前”表示时间,不排除将来会发生变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4.不久就会有新的高楼诞生、有更高的大楼超过它们,使它们成为矮子

芝加哥拥有的目前世界上三座最高建筑

25.建筑事业

建筑物

26.列数字作比较建筑物高度建筑占地面积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 一课时

教学重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1.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下载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苏州园林》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苏州园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意,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

    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消息二则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2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2时教案 教学目标: 、自读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2、把握苏州园林;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作者......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狐假虎威 人教部编版

    第21课《狐假虎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潮州市湘桥区阳光实验学校  杜钰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读准“假、威”等15个生字,以及文中重点词语。2. 正确书写“爪”字......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江南 人教部编版

     《江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笔画竖弯,会写“西”。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教学重点:1.认识笔画竖弯,会写“西”......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季 人教部编版

    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组词等方法,会认“弯、地、就”3个生字,会写“天、是”2个字。2.学习课文第二至四小节,能熟读成诵。知道夏、秋、冬3个季节的特征,能感受不同季节的美丽。3......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画》人教(部编版)

    6 画 教材解析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 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