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与人名[模版]
汉字与人名
人的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的交往,对于每个人来说,姓名都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姓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密不可分。
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不同与外国字母注重音韵,中国汉字有时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故事,一副画面、一个完整的事件,所以用汉字组成的姓名里所负载的信息量和包含的意义也是巨大地:或寄托期望与事功, 或蕴含道德与修养, 或蓄藏爱情与思念, 或妙志情趣与癖好。而汉字的形象性又往往可以引起我们对“字”与“字”之间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汉字的声韵又使人名增辉添色,并让我们感到动感的音乐性,给予我们听觉上的享受
中国名字学是博大精深的,本篇,我将通过“汉字的义与人名”、“汉字的形与人名”、“汉字的音与人名”三个板块来微探汉字与人名的关系
关键字:汉字、人名
汉字的义与人名
人类之初,过着蒙昧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活,交际范围也小,彼此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形体和声音加以区别。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不同群体氏族的人发生接触时,以形体和声音已经完全不能够达到区别效果,这时就需要有相互区分的群体标识。这样,“姓”和“名”就开始产生。因为是以“氏族”为单位的群体生活,所以最早的“姓”其实是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公名”。考察“姓”字从“女”从“生”,《说文》:“姓,人所生也。”再看我国最古老的一些姓,如姬(黄帝)、姜(炎帝)、嬴(伯益)、姒姓(夏禹)等等,几乎都从“女”,由此可证明“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而对于“名”,《说文解字》有:“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从“口”“夕”会意。因“冥不相见”所以“名”应运而生。
但是这时候的姓名只是简单的声音符号,重声音而不重形义,直到后来,由于国家社会典章制度渐趋完善,人类知识的发展,个人利益与名字的的关系更加紧密,名字成为文字的固定符号被书写下来。为了使得自己的名字显得韵味丰远,名字取义逐渐成为流行风尚。
可幸的是,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它是以象形为根本发展变化而来的,并且这个小小的方块字里蕴含了无限的信息,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从周边具体的物象中来取我们要的“义”。因为古代中国是农耕国家,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很多古代人名的意象都取自大自然界,如花石草木:玫、莉、林、梅、松、竹;飞鸟走禽:燕、鹰、鹏、龙、虎;山川河海:水、溪、渠、湖、泊、江;风雨雷电:雨、虹、霓、雪、日、月。
名字取义于干支是古人的习俗。十干和地支的产生分别与“十个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有关。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实际上干支各字的本义仍是代表自然界各种生物(包括植物、昆虫和一些相关天象、星象、气象、物象等)的物候特征。《说文解字》记载.:“甲,,阳气萌动,从木戴孚之象”,是说字形像草木破土而出, 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 像春草木冤曲而出”,意即字形像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是说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是说秋收而待来春。又如:“辛:秋時萬物成而孰”、“丁:夏时万物皆丁实。”、“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
夏商时代的人们崇拜太阳神-----在出土的殷商卜辞中就有早迎日出晚送日入的礼拜仪式,因此他们常常按照生辰干支取名,这类人名学界把它称为“日名”。这种命名方式被引进了夏商的王室及直系亲属、臣民的命名,比如商朝的开国君主叫天乙(即汤)、商王文丁、帝乙、商最后一任帝王帝辛(纣王)、盘庚、太甲、外丙、中壬、夏后太康、武丁;如夏朝的胤甲、孔甲、履癸(夏桀)等等。这种命名, 不仅蕴含着原始的勃勃生机观念。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内涵。
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每一个名字都有其要表现的思想,都有它取之的道理。或“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在《说文解字》中的记载是:“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即四面高中间低的土坑。相传孔子出生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圩顶”指凹顶,指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略高,相貌与众不同,于是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丘”。这就是“有象”------“以类命为象”,即以婴儿的相貌特点来命名。
同时,“仲尼”的“仲”在《说文》中是:“仲:中也。”。古人取字往往采取将诸如“子”、“伯”、“仲”、“季”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与另一个字组合的方法。“仲尼”的“仲”就表示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这样的取字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如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如东汉孙氏兄弟孙孙策字伯符、权字仲谋。《说文》:“伯:长也。”、“季:少称也”。“伯”、“仲”、“季”就表示了他们在家族里的长幼。
孔子的“子”在古代是表敬称。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说:“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由此可见,子在中国古代是士大夫的通称,一般称大夫为“夫子”。孔丘曾为鲁国大夫,所以孔子弟子尊称他为夫子。
除了“孔子”,在当时,亦有人尊称其为”尼甫”。《说文》:“甫:男子美称也”。其实“甫”的本义是奇花异草。是古代贵族广为搜求和种植的,用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非日常性植物。后来,由于贵族之家多栽种奇花异草,普通民众的家里没有这种东西,并且贵族男子常把自己家特有的奇花异草作为图案纹在自己皮肤上,或描绘在自己家的马车上,“甫”字就逐渐成为古代贵族男子的美称。
唐武则天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巩固,因此一般文人爱好取名“文雅士”等字。比如“彦”字。彦在《说文》中是:(形声。小篆字形。从彣(wén)、厂(hǎn)声。彣,有文采。本义:有才学的人)贤士。才德出众的人;贤才;俊才产,美士有彣也。《尔雅》说:“ 美士为彦。” 据萧遥天在《中国人名的研究》中统计自唐末入五代至宋初,以彦名的大小人物见于史册者约一百四五十人,其中名彦章者七人,彦超者十一人,彦威者七人,彦卿者七人,彦进者四人,彦温、彦韬者各三人,竞相仿效,可见乃一时的风尚。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进入文明意识、精神世界日益丰富、渐渐意识到自我和个体的价值,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我”,期望也更多地投注在“我”这个个体上,因此取的“义”也就更多地向多元化发展:或各随其好、或表达愿望、或取之典故、或希贤慕古。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意象选择的内容,而真正获益的就是我们后代人。
“各随其好”的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取之典故”的如文秀(文如花似锦,秀美异常)、文英(文才出众)、文杰(文中豪杰)、文宗(文章为世人所宗仰)、文翰(操文章笔墨之事)、文江(学如海、文如江)、斐(《韩诗外传》有“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斐斐,喻文盛貌)等。
又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希贤慕古”的我们可以以“刘”姓举例。刘振邦、刘兴汉(西汉高祖名刘邦)、刘向生(西汉文学家刘向),刘文卿(唐著名诗人刘长卿字文房)、刘梦禹(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梦得)、刘潜庄(南宋爱国诗人刘克庄字潜夫)、刘世平、刘光平(南宋名将刘光世字平叔)、刘殿虎(宋代谏臣刘安世因论事刚直,不避权贵被目为殿上虎)、刘望基(明代名臣刘基,字伯温,足智多谋,人称“小诸葛”)、刘光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
“表达愿望”的有如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则”有“效仿”的意思。据说他诞生时,正好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坐轿鸣锣经过他家的门口,因为他的父亲知道巡抚徐嗣曾重视知识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效仿徐嗣曾,做一个清官,就为他取名“则徐”。
可见人名中的一个个具体物象, 都蕴含着特有的观念与心理。汉字博大精深的意义为中国人的取名带来了丰富的想像,而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妙观奇景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则为人们提供了选择的内容。
汉子的形与人名
传统汉族姓名,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这种体系大致包括姓氏、名、字、小名、庙号、谥号等,在这里我只着重讲“名”和“字”。
“名字”在现代是一个词,然而在古代,名是名,字是字。有名有字,是古代的一种“礼制”。《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④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字”是男女成年后加取的名。
因此在古代,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正如《白虎通》说的“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这种名与字的“相应”,“往往是凭借对汉字的直观感受, 利用形象思维来使二者“相应”。”⑤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提到“飞”,我们还可以立刻联想到抗金英雄岳飞,岳飞字鹏举, 因为飞便想到神鸟大鹏。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是因果关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中国汉子汉字中国汉字在形体上是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它是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上中下结构,如“赢”;左中右结构,如“斑”;“品”字形结构,如“品”。
这样的结构决定了几乎主要是合体字的字都可以可分可合, 且各有独立的意义。这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刘绍恒在其论文《汉子与人名》中已经根据中国汉字的这种特性把人名归纳为“名为姓的省文”、“名为姓的增文”、“名为姓的分文”、“字号为名的分文”、“名号为回文”五种类型。
“1.名为姓的省文。如周时辅成汤的伊尹, 宋人陈陈东, 清名儒阮元, 今人如作家盛成、张弓, 音乐家聂耳。
2.名为姓的增文。如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于右任早年的笔名于吁、常见的石磊。
3.名为姓的分文。如文学大师老舍, 原名舒舍予, 另如漫画家雷雨田, 作家张长弓以及杨木易, 李木子, 何人可等
4.字号为名的分文。此类最多, 如宋末诗人谢翱, 字皋羽,明初文人章溢, 字三益,明奇才画家徐渭, 号田水月。另如徐舫, 字方舟,许旭, 字九日,陈殡, 字宾玉,姚椿, 字春木,郑重, 字千里,李楷, 字皆木等等, 举不胜举。又有取名中的一字分体为字的,如毛奇龄字大可, 卢文(弓召)字召弓
5.名号为回文。中国文字独特的艺术性, 不仅表现为每个字多可分可合, 更富艺术性的是, 还可回文倒读。如白居易, 名可倒读为易居,闻多(一多)倒读为多闻,杨小杨倒读也为杨小杨,许如清倒读为清如许,清黄王烈号民山山民, 倒读也为民山山民。”⑤
汉字的音与人名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名”在最原始阶段是用来呼喊的,书写是后来的事,《说文》中:“名, 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因“ 冥不相见”,所以名字的音节的响亮明白, 对靠形体和声音来辨别对方的早期人类是很重要的。而响亮与否,就关系到韵母的部分了。开口度最大的韵母是 a,所以如果韵母是 a,ai,ia,ua,ao,iao 等的字读起来音就很响亮,象“达”、“帅”、“宝”,“发”、“家”、“道”等等;还有名字带有含鼻音的韵母的读起来也会很响亮,“昂”、“良”、“光”、“鹏”、“东”之类含后鼻音韵母的字尤其响亮。
如果是双字名,最后一个字响亮那么整个名字就会给人响亮的感觉,因此读音响亮的字最好放在最后一个字上。同时,名字的尾音最好是平声,因为上声字响亮程度相对差一些。最好不要全部选用n和l,z、c、s与zh、ch、sh这些发音部位相同的声母,也不要同声调,声调一样的名字,因为这样读起来会很费力。
同时古人的名字, 颇多讲究双声叠韵。如贺知章(zh)、秦二世胡亥(h)、宋疡公名与夷(y)、向秀(x),苏兆征(zh),等;叠韵如 魏曹操(ao)、秦太子扶苏(u)、王先谦(ian),王羲之(i),刘秀(iu),刘知几(i),杜牧(u),杜鹏程(eng),辛弃疾(ing)等;双声叠韵如沈既济(ji),李悝(li)等。
“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具有突出的谐音特点。所谓谐音是指姓和名在一起时,人们在读音时产生的直接联想,是对姓和名的直接联想。”⑥这时,人们更多的关注的就是它们同音字的意义,例如“吴迪”、“彭友”这两个名字,我们看到后想到的不仅是两人分别姓“吴”和“彭”、单名“迪”和“友”,还很容易联想到“无敌”、“朋友”这两个日常用语。又如“梁丰”,显然是取了谐音“粱”或“粮”,有粮食丰收之意。而“梁之栋”的“梁”,是取其本义,是“栋梁”之“梁”。“梁家民”,则显然是取“梁”的另一个谐音:“良”。“良”有“良家百姓”之意。
由于谐音,所以人们常取这个字的谐音或字义起名,并寓典故于其中。这种方法既蕴新趣,又含寄托。如“刘”与“留”、“流”等同音,就可以有刘双飞(张虚若《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刘行云(流水行云)、刘观(望远,王十朋《蓬莱阁赋》“秀阁千岩,流观万里”)、刘芳(流芳百世)、刘霞(仙人美酒为流霞,《论衡》:“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刘猋(曹植《赠徐干诗》“春鸠鸣风栋。流猋激棂轩”)、刘铭榜(金榜留名)等。
总结
人名,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符号区别他人的特定标志,是满足交际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一个名字不仅代表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意,更是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祝福。
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复杂的内涵是用其他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只有汉字可以。汉字的丰富内涵和美感使名字的寓意和寄托得以反映:或寄托期望与事功, 或蕴含道德与修养, 或蓄藏爱情与思念, 或妙志情趣与癖好。而汉字的形象性又往往可以引起我们对“字”与“字”之间产生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汉字的声韵又使人名增辉添色,并让我们感到动感的音乐性,给予我们听觉上的享受。
可见,中国人的取名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仅从人民这一代表自我的符号里,我们就足以为祖国的文化感到自豪。
注释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31 页)(《左传选》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3 页)(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1905 页)④(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⑤(刘绍恒,《汉子与人名》)⑥(《汉族人名语言学探微》王芳),
第二篇:高中生物人名与事迹[模版]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二、必修二涉及内容 :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非常相似,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23、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②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2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六)育种相关:
29、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七)进化相关:
30、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三、必修三涉及内容:
(八)内环境与稳态
31、贝尔纳:法国人,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2、坎农,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九)动物激素的调节
33、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4、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5、贝利斯: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6、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生长素的发现过程37、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38、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9、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0、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1、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十一)种群与生态系统
42、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3、林德曼: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第三篇:人名题目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4.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5.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6.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7.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8.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9.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 D.洛克
10.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1.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1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13.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第四篇:人名、理论
1.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里实验室,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铁钦纳。此学派强调内省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斯,于1890年发表《心理学原理》,强调意识流,代表人物还有杜威;
3.行为主义心理学,起源于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1913年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刺激—反映”即(S—R)来表示。受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生的影响。另一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称为新行为主义,与华生的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里活动;
4.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起源于德国,代表人物是魏太默、考夫卡、苛勒。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将人的心里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7.认知心理学,正式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写成《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心理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在梦的内容研究方面,霍尔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2.1983年苏格兰医生布瑞德提出了“催眠”一词。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了催眠是角色扮演理论。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提出催眠是意识的分离理论;
1.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感觉或限,发明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
2.色觉理论之三原色说由杨和黑尔姆兹提出,又称杨—黑理论;黑林提出了拮抗理论,简称四色说;
3.听觉理论之位置学说也称为行波学说,又生理学家贝克西提出;
4.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信息整合过程中的首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晕轮效应由戴恩证实。
1.20世纪80年代后期,托尔文又将陈述性记忆进一步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以声音代码为形式储存,康拉德的经典性研究证明。短时记忆的储存容量——“七加减二”,乔治.米勒提出,组块论。短时记忆储存的持久性有彼得森证明;
3.为测量遗忘,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即再学习法,并制定了遗忘曲线; 4.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一个简化的学习过程;
1.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1920年,赫尔首创,最著名的为布鲁纳等人的实验研究,提出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2.三段论推理,又武德沃斯和塞尔斯提出。条件推理由沃森证明;
3.创造性的测量,最著名的是1960年,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最适合儿童特点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1.为了更好的把握智力的感念,心理学家曾在1921和1986年两次召开著名的研讨会; 2.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人比内,提出智商的概念。韦克斯勒提出离查智商概念;
3.智力的因素论:智力二因素说,应该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20世纪中后期有卡特尔提出。智力多因素说,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 4.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
5.智力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6.智力的认知理论:智力的三元理论,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PASS模型,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提出,认为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7.智力测量: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量,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8.影响智力的因素:高尔顿家庭谱系研究; 1.交往动机:沙赫特实验证明;
2.女性成就动机研究:霍纳采用TAT测量方法; 3.成长动机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4.达斯等人研究同时型与系列型的不同认知风格; 5.气质学说最早源于古希腊医生波希克里特的体液说。
6.人格理论: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的人格类型说,即单一型、对立型和多元型。
7.人格成因:家庭环境因素,1949年西蒙斯所著《亲子关系动力论》。早期同年经验,麦肯侬总结;自然物理因素,巴理关于爱斯基摩人的研究。8.人格测量: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量。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以美国心理学家莫瑞研究为基础。青年性格问卷,美国心理学家高夫编制。(测验法)
罗夏克墨渍测验,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设计。主体统觉测验,美国心理学家莫瑞设计,简称TAT。句子完成法起源于德国,既可是实施与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1.人际交往的合群需要由沙赫特证明;自我肯定需要,20世纪初社会学家库利发现; 2.人际交往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即包容、支配和情感需要。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概念结实、、解释;
3.人际吸引的条件:纽康姆对相似性进行研究。个人品质由安德森进行研究。兰迪研究外貌问题。西格尔研究人格魅力问题。接近性,费斯廷格研究; 4.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的首创,莫雷诺。
5.社会对人的影响:社会助长,1897年,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证明。去个体化,费斯廷格研究。群体思维,詹尼斯证明。丛众,阿希研究。服从,米尔格拉姆于196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研究。
1.1908年.美国耶鲁大学学生比尔斯写成《自觉之心》,心里健康运动正式兴起; 2.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对健康作出了明确规定。1978年9月,《阿拉木图宣言》规定:健康是基本人权。
3.压力概念的提出者:薛利。社会性压力源,心理学家霍曼和瑞希研究。1.乔姆斯基认为人脑先天就有“语言获得装置”。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
3.道德两难故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柯尔伯格编制。4.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主要课题就是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
1.教育学的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典演绎法。昆体良,《雄辩术理论》。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1623年,发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夸美纽斯,1632年,著〈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最早的教育学课程是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的。巴西多的“泛爱学校”。英国哲学家洛克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卢梭1762年出版了〈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瑞士教育家斐斯特洛齐著〈林哈德和葛笃德〉,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学之父,著〈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代表人物主要是狄尔泰和特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制度教育学,法国,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洛布罗。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布厄迪尔。
4.1906年,晚清学部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学部”改为“教育部”。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和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说,1876年,恩格斯著〈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6.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普鲁士,时间是1754年; 学校
1.1901年清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190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即〈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05年,停止科举制度。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比较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六三三制。1951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教育漫话〉,把儿童比喻成白板)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辐和论,又称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的〈早期儿童心理学〉,提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2.关于儿童发展观:
皮亚杰在1968年〈结构主义〉和1970年〈发生认识论原理〉,强调了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遗传与环境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提出“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3.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地提出了儿童“发展的权利”问题。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教师
1.教师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开始的,大概在17世纪之后,是与国民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同步的。
2.中国古代儒家把教师的地位抬得很高,常常把教师与君相提并论。,孟子和荀子。教育目的
1.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神学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马里坦和小原国芳。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最具代表性的是“社会功能学派”,代表人物上是诺笃尔普和涂尔干。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是卢梭、福禄贝尔和斐斯特洛齐,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全面发展
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帕金斯认为,智力=天赋+策略+知识。2.德国诗人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概念。3.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实质上是美育的超美育功能认识的一个代表。课程
1.课程与心理学,最早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从观念心理学出发。
2.分科与综合,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义务教育是分科课程。
3.关于课程目标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提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4.课程设计最为著名的是泰勒模式,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94年由施良方翻译。他也是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标志过程之中的第一人,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教学
1.叶谰最早在国内提出了“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世界最早在德国提出。2.教育模式:
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杜威、卢梭、福禄贝尔,最典型的是杜威的教学实践,概括为设计教学法。折衷模式,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研究,乔伊斯和韦尔,反映在《教学模式》一书中。3.教学原则:
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根本思想在于“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布鲁纳的教学原则。罗杰斯的教学原则,创立了“非指导教学模式”,以生为本。
4.教学组织:在课的发展上,主要贡献来自于凯洛夫,将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5.教学方法:
发现学习: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范例教学法,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三个特征:基本性、基本性和范例性。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重技术只重态度。6教学手段:
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出现专门的教学手段,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是最早的教科书,斐斯特洛齐的“算术箱”,福禄贝尔的“恩物”。学生集体:
1.公元1世纪上半期的尼录时代,昆体良的老师帕篱门就实行了班的形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相近的论述,奠定了现代班级授课的基础。“镜像”理论是拉康提出的。学校咨询:
1.早期的职业指导,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心里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如精神分析疗法。还有1942年,罗杰斯出版的《咨询与心里治疗》一书,都是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心理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展性指导已经成为学校咨询的重要工作。教育评价
西方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实行正规的教育评价活动。,美国人赖斯的拼写测验是经典研究。20世纪初,这一阶段,教育评价发展很快,最有影响力的是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五篇:古代人名
古代人名、字、号是什么意思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一)名、字之间的关系
1.意义相同或相近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平:平坦,引申为公平、平均;与“原”“正”“均”意义相近。
班固——字孟坚。“坚”与“固”意义相近。
类似的还有诸葛亮、陶渊明、钟嵘、杜甫、曾巩、陆游、白朴、高启等。
2.意义相对或相反
韩愈——字退之。愈,胜过、更加,与“退”意义相反。
3.名与字相关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二)别号的类型
“号”,是古人成年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成绩或名望时,又另起的一个称号,故又叫“别号”。别号有时由自己起,表达自我期待和志趣追求,称“自号”;有时是别人根据其为人或生平事迹加以概括而形成的,表达世人对他的颂扬或尊敬。
1.与人格志向有关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自撰小传《五柳先生传》,表达了安于贫困、自得其乐的高洁志趣。
类似的还有欧阳修、贺知章、陆游、马致远、李渔等。
2.与对其影响较大的地方有关
李白——号“青莲居士”,因其幼年生活在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因其晚年定居于洛阳的香山。
„„
(三)谥号的渊源及发展
1.“谥号”,又称“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谥号常用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用于表扬,如: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圣闻周达曰“昭”。
(2)用于批评,如: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3)用于同情,如: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悯),慈仁短折曰“怀”。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周平王、郑武公、赵孝成王。后世除皇帝外,谥号大多用两个字,如诸葛亮(忠武)、岳飞(武穆)、左光斗(忠毅)。
取谥号一般在下葬之时,也有死后一段时间才追赠的,这叫“赠谥”或“追谥”,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中说周顺昌(谥号“忠介”)死后“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2.“私谥”。谥号的含义后来有所发展,除了朝廷给谥号外,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其亲友也会根据其生前情况赠一个谥号,这叫“私谥”。如陶渊明谥“靖节”即为私谥。世称“靖节先生”,称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
3.谥号与庙号、年号
唐代以前,对已殁的国君,多称谥号,如梁惠王(名罃)、齐桓公(姜小白)、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唐代以后则多称庙号。庙号兴起于汉代,有公德的皇帝都有庙号,称“祖”曰“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帝王,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多称太宗、世宗、仁宗、高宗等。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唐以后也有庙号、谥号兼称的,如唐玄宗(庙号)李隆基,亦称唐明皇(谥号“明”)。庙号后来渐趋泛滥,不管有无公德,几乎无帝不“宗”了。
年号,是帝王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新帝即位,都要改换年号,称此为“改元”。改元多的皇帝,一生中有过十几个年号,但也有的皇帝自即位到离位或去世,只用一个年号;明清两代的皇帝就是这样,因此人们一般不称他们的谥号、庙号,而习惯用其年号代称。如,朱洪武(年号),即指明太祖(庙号)朱元璋;康熙帝(年号),即指清圣祖(庙号)爱新觉罗·玄烨。同样,雍正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五、迁移体验。
名、字、号、谥号是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其中选“字”择“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如梁启超,字卓如,其号“饮冰室主人”出自《庄子》的典故:“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鲁迅,名樟寿、树人,字豫才;茅盾,名德鸿,字雁冰。同学们想给自己起一个字或号吗?请根据自己的积累,或翻阅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谈中国古代人名之一
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称呼而已。起名字要求顺口,有一定的意义。像牛得草、于得水、马一川、远航、高飞等就是很好的名字。小名(乳名)一般都是爱称,像乐乐,妞妞、笑笑、甜甜、豆豆、军军、优优等等。过去在农村,小名多按排行取,例如老大、小
二、小
三、小五;大丑、二丑、三丑;大妮、二妮、三妮。过去因为接生条件差,又不卫生,小孩的成活率低,起一些不好听的名字,以求成活。像狗剩、臭蛋、苍狗、狗蝇等。男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才取大名(学名),女孩子则无大名,出嫁后,随夫姓,根据夫姓、父姓取名叫某某氏。如:姓王的嫁给姓张的,就叫张王氏。
人的名字都打上时代的烙印,从我记事起,新中国建立后,取名建国、国庆、解放、强国、盛国等居多;文化大革命中取名小红、文革、卫东、向东、红卫、红兵等居多。近几年,取名的书五花八门,人们取名也就讲究起来,根据取名书的要求,按姓氏的笔画,名字的笔画,算出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再配上五行来取,讲什么取个好名幸福如意,平安一生。于是费尽心机查字典,取出一大堆名字来挑选。有的干脆请起名先生给起。
古人取名很有讲究,生后三个月有父起名,有身份的人还有字。
一、名:
1、商朝风俗以干支命名。例如:太甲、天乙、太戊、祖乙、辛甲、祖庚、武丁、盘庚等。
2、魏晋南北朝习惯在姓与名之间加 “之”、“不”或在后加“之”,前加“僧”,如:烛之武、申不害、赵不龙、孟之反、韩不信、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等。因当时佛教盛行,用“僧”字居多。如:王僧辩、王僧孺、王僧智、纪僧真。
3、宋代喜欢以“老”“叟”“翁”“父”命名。如:李汉老、陈朝老、刘中叟、刘贡父、赵德父、陈所翁、文及翁、仲庆父等。
4、唐宋元时,贫民无职业不许取名,以行第及父母岁数合计为名。如:刘
五、王
三、张六等,父18岁,母17岁,取名三十五。还有的以生下来的体重为名。像六斤,五斤等。
5、明清时以继祖业,光宗耀祖为名。如:敬先、继祖、孝先、光宗、显祖等。
二.字: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外,还有字。贵族家的男孩20岁举行冠礼取字,有来宾加冠三次,再敬酒,去拜见母亲,有来宾给取字,再更换衣裳。女孩15岁行笄礼,把头盘起加簪子用黑布包住,用簪子固定。在订婚后,出嫁前举行。有长辈给起字。
字始于周,奴隶主贵族敬事神明,讳名不称,产生字。平民百姓对其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称字。上古时名、字连用,字先名后,如:白乙(字)丙(名)汉以后先名后字。如:孔融文举,纪昀晓岚。
字的命名有多种,有用同义反复,如:宰予,字我、屈平,字原,曾巩,字固、师旷,字子野。有的是名和字相反,曾点,字皙,韩愈,字退之。还有的以干支命字,郑石葵,字甲父,秦白丙,字乙。还有以排行命字,杜佑,字季子,宴婴,字平仲,孔丘,字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