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 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章 均衡价格理论
一、填空题:
1、需求是()和()的统一。
2、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与()之间的关系。3、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
4、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5、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方向变动。
6、需求定理可用需求函数表示为()。
7、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称为()。
8、在图形上,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的变动表现为()。
9、供给是()与()的统一。
10、供给表表示某种商品的()与()之间的关系。
11、供给曲线向()倾向,表明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成()变动。
12、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13、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的变动表现为()。
14、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的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的变动。
1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与()相等时的价格,它在图形上是()和()相交时的价格。
16、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方向变动,均衡数量()方向变动。
17、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方向变动,均衡数量()方向变动。
18、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
19、市场经济应当具备三个特点是()、()、()。20、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是()、()、()。
21、支持价格一定()均衡价格,限制价格一定()均衡价格。
22、农产品支持价格一般采取了()和()两种形式。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在家庭收入为年均8000元的情况下,能作为需求的是:()
A、购买每套价格为50元的的卡中山装若干套 B、购买价格为5万元的小汽车一辆 C、购买价格为2500元左右的彩电一台
2、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3、当咖啡的价格急剧上升时,对茶叶的需求量将:()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4、消费者预期某物品将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5、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A、是一回事
B、都是由于同一种原因引起的
C、需求的变动有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而需求量的变动由价格的变动引起
6、对化妆品需求的减少是指:()A、收入的减少引起的减少 B、格上升而引起的减少 C、需求量的减少相同
7、需求曲线是一条:()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 C、垂线
8、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是:()A、需求的变动 B、收入的变动 C、需求量的变动
9、供给曲线是表示:()A、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B、供给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C、供给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
10、鸡蛋的供给量增加是指:()
A、由于鸡蛋的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增加 B、由于鸡蛋的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增加 C、由于收入的增加而引起的增加
11、均衡价格是:()
A、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价格
B、固定不变的价格 C、任何一种市场价格
12、均衡价格随着:()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13、供给的变动引起:()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14、在市场经济中,减少汽油消费量的最好办法是:()
A、宣传多走路,少坐汽车有益于身体健康 B、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 C、提高汽油价格
15、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但政府为了维持这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就必须:()
A、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B、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C、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16、限制价格的运用会导致:()A、产品大量积压
B、消费者随时可以购买到自己希望的产品 C、黑市交易
三、判断正误题:
1、需求量是流量。
2、需求就是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购买的商品量。
3、当咖啡的价格上升时,茶叶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4、当录象机的价格上升时,录象带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5、在任何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都是反方向变动的。
6、如果需求增加,需求量一定增加。
7、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8、供给量是存量。
9、并不是所有商品的供给量都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10、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它的供给量变化。但不会引起供给的变化。
11、生产技术提高所引起的某种商品产量的增加称为供给量的增加。
12、在商品过剩的条件下,厂商之间的竞争会压低价格;反之。若是商品短缺时,居民户之间的竞争会抬高价格。
13、供给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减少。
14、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减少
1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
16、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价格调节经济。
17、价格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18、在现实经济中,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对经济一定是有利的。
19、支持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20、某种产品的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其均衡价格。
21、限制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
22、某种产品的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其均衡价格。
23、为了维持限制价格,政府就要对供给不足的部分实行配给制。
四、问答题:
1、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用叙述法、表格法、图形法、模型法这四种方式表述需求定理。
3、需求量的变动也需求的变动有和不同?
4、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5、用叙述法、表格法、图形法、模型法这四种方式表述供给定理。
6、供给量的变动也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7、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
8、什么是供求定理?
9、什么是市场机制?它有哪些特征?
10、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是什么?
11、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12、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采取对农业的支持价格政策?为什么?
13、在通货膨胀严重时采用限制价格政策有什么好处?会带来什么不利的后果?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篇:第二章 均衡价格理论习题
第二章
均衡价格理论
一、填空题:
1.需求是_____和_____的统一。
2.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_____与_____之间的关系。
3.需求曲线是一条向_____倾斜的曲线。
4.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____方向变动,两种替 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____方向变动。
6.需求定理可用需求函数表示为_____。
7.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称为_____,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称为_____。
8.在图形上,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_____,需求的变动表现为_____。
9.供给是——与——的统一。
10.供给表表示某种商品的_____与_____之间的关系。
11.供给曲线向_____倾向,表明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成_____变动。
2.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_____,供给的变动表现为_____。4.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_____的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_____的变动。
1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_____与_____相等时的价格,它在图形上是_____和_____相交时的价格。_____ 16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方向变动,均衡数量的————方向变动。
17.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方向变动,均衡数量方向变动。
18.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
19.市场经济应当具备的三个特点是——、——、——。
20.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是——、——、——。
21.支持价格一定——均衡价格,限制价格一定——均衡价格。
22.农产品支持价格一般采取了——和——两种形式。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在家庭收人为年均8000元的情况下,能作为需求的是:()
A、购买每套价格为50元的卡中山装若干套
B、购买价格为5万元的小汽车一辆
C、购买价格为2500元左右的彩电一台
2.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3.当咖啡的价格急剧上升时.对茶叶的需求量将:()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4.消费者预期某物品将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5.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A、是一回事
B、都是由于同一种原因引起的
C、需求的变动由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而需求量的变动由价格的变动引起
6.对化妆品需求的减少是指:()
A、收入减少引起的减少
B、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减少
C、与需求量的减少相同
7.需求曲线是一:
()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
C、垂线
8.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是:(A、需求的变动
B、收入的变动
C、需求量的变动
9.供给曲线是表示:()
A、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
B、供给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C、供给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
.、10.鸡蛋的供给量增加是指:()
A、由于鸡蛋的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增加
B、由于鸡蛋的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增加
C、由于收人的增加而引起的增加。
11.均衡价格是:()
A、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价格
B、固定不变的价格
C、任何一种市场价格
2.均衡价格随着:()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l 3.供给的变动引起:()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14.在市场经济中.减少汽油消费量的最好办法是:()
A、宣传多走路、少坐汽车有益于身体健康
B、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
C、提高汽油的价格
15.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但政府为了维持这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就必须:()
A、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B、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C、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l 6.限制价格的运用会导致:()
A、产品大量积压
B、消费者随时可以购买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产品
C、黑市交易
三、判断正误题:
1.需求量是流量。
2.需求就是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购买的商品量。
3.当咖啡的价格上升时,茶叶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4.当录像机的价格上升时,录像带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5.在任何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都是反方向变动的。
6.如果需求增加,需求量一定增加。
7.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8.供给量是存量。
9.并不是所有商品的供给量都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10.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它的供给量变化但不会引起供给的变化。
11.生产技术提高所引起的某种商品产量的增加称为供给量的增加。
12.在商品过剩的条件下,厂商之间的竞争会压低价格;反之,若是商品短缺时,居民户之间的竞争会抬高价格。
l3.供给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减少。
14.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减少。
l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
6.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价格调节经济。
17.价格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18.在现实经济中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对经济一定是有利的。
19.支持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20.某种产品的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其均衡价格。
21.限制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
22.某种产品的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其均衡价格。
23.为了维持限制价格,政府就要对供给不足的部分实行配给制。
四、问答题:
1.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用叙述法、表格法、图形法、模型法这四种方式表述需求定理,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
4.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5.用叙述法、表格法、图形法、模型法这四种方式表述供给定理。
6.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7.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
8.什么是供求定理?
9.什么是市场经济?它有哪些特征?
10.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是什么?
11.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l 2.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采取对农业的支持价格政策?为什么? 13.在通货膨胀严重时采用限制价格政策有什么好处?会带来什么不利的后果?
关于弹性理论的习题
一、填空题:
1.需求弹性分为——、——、——。
2.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变动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3.弹性系数是——与——的比值。
4.根据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一
一、——、——、——五类,其弹性系数分别为:——、——、——、——、——。
5.需求缺乏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一一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富有弹性则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6.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6%,而需求量减少9%时,该商品属于需求一一弹性。当某商品的价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3%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弹性。
7.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8.如果某种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变动;如果某种商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变动。
9.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l的条件下,卖者适当降低价格能——总收益。
10.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l的条件,卖者适当一一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A、需求量与价格之比
B、价格下降的绝对值除以需求量增加的绝对值
C、价格变化的相对值除需求量变化的相对值
2.需求完全无弹性可以用:()
A、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表示
B、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线表示
C、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表示
3.比较下列三种商品中哪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大:()
A、面粉
B、大白菜
C、点心
4.比较下列三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小:()
A、食盐
B、衣服
C、化妆品
5.病人对药品(不包括滋补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
A、>1
B、=1
C、<1
6.若价格从3元降到2元,需求量从8个单位增加到10个单位,这时卖者的总收益:()
A、增加
B、保持不变
C、减少
7.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卖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应该:()
A、适当降低价格
B、适当提高价格
C、保持价格不变
8.在下列三种商品中,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通过降价来增加总收益的商品是:()
A、化妆品
B、面粉
C、药品
三、判断正误题:
1.需求的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2.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是不同的。
3.需求的价格弹性为零意味着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4.当某种产品的价格上升8 %,而需求量减少7%时,该产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
5.各种药品(包括营养补品)的需求弹性都是相同的。
6.卖者提高价格肯定能增加总收益。
7.卖者提高价格可能会增加总收益。
8.农产品的需求一般来说缺乏弹性,这意味着当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时,农场主的总收益将增加。
9.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
四、计算题:
L.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8%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
2.某种商品原先的价格为10元,后降至8元.原先的需求量为150件,降价后的需求量为180件.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多少?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3.某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3,当其价格由2元降为1.5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假设当价格为2元时.需求量为2000瓶,降价后需求量应该为多少?
4.设汽油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15,现价格为每加仑l.20美元,试问汽油价格上涨为多少美元一加仑才能使其消费量。
5.某种商品原先的价格为1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4,如果降价至0.8元一公斤,此时的销售量是多少?降价后总收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
五、问答题:
1.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如何判断一种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还是需求缺乏弹性?
3.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4.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5.为什么化妆品可以薄利多销而药品却不行?是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为什么?
第三篇:利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房价
利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中国房价
摘要: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房价更是呈快速上涨、逐年攀升的态势。为了稳定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房价问题,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控制房价,其中便应用了均衡价格理论。
关键词:房价高涨、均衡价格理论、政府政策、供求关系
一、中国房地产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我国房地产业的潜力相当巨大,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在房地产业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因为部分地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几年房地产业更是迅猛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次贷危机之下,全世界房价下跌,唯独中国房价率先快速上涨。由于大量资源流向房地产领域,加速了中国房价的上涨,这种上涨形成的示范效应又吸引更多的资金涌向房地产,资金的持续流入为中国房地产戴上了一个华美的光环,而在这种光环之下,则是一个令人忧虑的前景:如果制造业的基础松动,过于倚重房地产的中国,如何应对未来房地产波动甚至崩盘的隐忧?
在政府、开发商、炒房族等因素干预下,国内房价涨势远远超出理性,以一边是无人购买的闲置房屋,一边是纷纷开盘的新工号,一边是飙升的房价,一边又是无房可买的尴尬…投资快速增长,项目遍地开花、供应结构失调、空置率居高不下、房价持续增长、收入房价比超出警戒线等问题使国内“房地产泡沫”的呼声日高。有人指出中国房地产泡沫主要是住房有效需求不足。无论从消费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国内住房市场的热销仅是以往“存量需求”的释放,而不是潜在需求真正地转化为有效需求。这种依赖银行信贷所释放的“存量需求”不仅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而且这种需求脆弱性将暴露无遗,房地产泡沫也随时有可能被戳破。房地产泡沫破灭会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社会危机,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破坏国民经济的结构和比例。有效需求不足,一味提升房地产的价格只能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这一现象对百姓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百姓对房价问题也十分关心。而中国各大城市不断走高的房价已然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政策问题。
二、政府干预房价
鉴于房价和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房地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的严重危害,因而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来控制房价,谨防楼市泡沫增加。在2010年里就有多项针对房地产的调控策略。例如:一,四部委全面叫停第三套住房公积金贷款。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四部委3日再次发出通知,全面叫停第三套住房公积金贷款,并将第二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提至五成;二,中国出台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国家出台巩固楼市调控成果措施,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房贷;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城市将限定家庭购房套数。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城市要限定居民购房套数,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三,国土部住建部出重拳,闲置土地一年以上禁拿地。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贯彻落实“国10号文”确定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的管理
调控,积极促进房地产市场继续向好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四,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5月2日,央行宣布自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这是央行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专家指出央行此次调整是配合为楼市降温而考虑的。由此可见,国家在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上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但结果可以说是收效甚微。虽然增幅有所放缓,但仍然在大幅增长中。以上海中房住宅和写字楼曲线为例,1999年写字楼指数高于住宅,反映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需求旺盛;随后住宅指数相应逐步增加,到2002年一直处于理性发展过程中;2002年中期之后,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出现明显过热;2005年3月中央出台调控措施,房地产指数下降并保持平稳态势;但在2009年中期,房价又出现直线飞涨。进入2010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管控计划相继出台,从土地首付比例到二套房首付比例,一直到国11条等等政策,使得房价上升趋势嘎然而止,部分地区房价已有下降趋势。
三、理论应用
以上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有许多都应用了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例如均衡价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这个概念被广泛用运。
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所代表的状态便是一种买卖双方都感到满意并愿意持续下去的均衡状态,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
当今中国房价的形势正是脱离了均衡,出现了非均衡的状态,虽然一般来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但是房价在许多人为与隐藏因素的影响下,不断的高涨,没有下降的征兆。对于商品房而言,要其价格在较大程度上能反映其生产成本而不是大大高于生产成本,这意味着,市场上供给是非常有弹性的、能对价格的上涨做出明显反映的,因为只有这样,长期中那个不存在超额利润的均衡点才能实现。而这显然不是中国的现实。认识到这一点即意味着,在中国目前的市场格局下——指供给缺乏弹性,因此不能随需求的增长而增长——商品房的价格与生产成本没有直接的关联性,而主要是由需求决定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越强,市场上形成的均衡价格就越高,它与生产成本的关联性越小。反映到开发商的利润上,则意味着更高的超额利润。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把房地产当成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整个房地产的建设、交易过程中,政府税费收入巨大,因此,地方会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采取暧昧的态度,对房地产业的过热投资不是遏制,而是采取默许甚至是鼓励的态度。由此可看出,房价的高涨与购房者、开发商、地方政府有着密切联系。郎咸平说过:中国楼市产生泡沫,是中国的投资商环境持续恶化早成的。
因此,政府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生活,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履行其职能,必须干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用政策措施来控制房价飞涨,缓解因为房价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促使房地产市场能重新回到均衡状态,令房价降到一个合适的均衡价格,达到供求相对平衡。
四、小结
中国的经济非常特殊,它是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的。过热的原因是我们的资金被误导到了某些特殊的工程,那么其他的就过冷。你一旦走到这一步,就必然产生它的必然结果:
一、宏观调控失控。
二、通货膨胀。从供需双方的发展趋势来看,短期内,需求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宏观调控下,投资者会更理性地区分析投资收益,这部分需求会有所下降。从房地产市场主体的行为来看,目前房价下跌的动力不足。因此,中国政府在制定更改新的措施时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整顿房地产行业存在的不良问题,稳定房价,并合理运用供求关系、均衡的经济理论来改变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的情况,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莫志宏 《中国高房价问题:基于供求均衡原理的分析》 北京工业大学
学报
【3】 梁学庆 黄辉玲 《我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4】 郎咸平《房地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5】 中国统计信息网
【6】 王世平钟长清 《浅析中国房地产泡沫经济》(《当代经济》2010年12
期)
第四篇:《价格理论》读书笔记
《价格理论》读书笔记
作者乔治·施蒂格勒因其““产业结构市场功能,以及公共领域管制的原因和效果”的创造性重大贡献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信息研究方向的提倡者之一,自其论文于发表至今,该研究已经成为今日经济学科中的显学,近年来产生过很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在《价格理论》一书中,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根本不存在一条令人信服的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斯蒂格勒认为,需求定律是一个经验规律,无需证明也无法证明。如果需求定律是经验规律当然无需证明,但经验规律意味着需求定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变量“价格”和“需求量”都必须是事实才可以。更新了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中关于一种商品只存在一种价格的假定。在研究过程中,斯蒂格勒还把这种分析延伸到劳动市场。
读罢此书,最大感受在于:感慨经济学家之慎密思维、创新视角和研究能力。他们实在是擅于从日常的生活中抽象和提炼出经济学的精髓来。也正是有着像施蒂格勒这样一批富有学术精神和专研能力的精神强者,才使得我们透过日常琐碎的重重迷雾和覆盖看到其后浅装亦或深藏的经济理性。
关于序言
“经济理论的中心论题就是分析不同体制和不同的激励机制对资源使用效率的影响。”一句简单而又高度概括的话,揭示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资源”、“效率”等最最平凡又频繁的词语再一次登场中心舞台。看似繁复的经济学理论就此有了核,外面再多的圈再多的线也觉得不再是混乱。
关于目录
《价格理论》共分了20个小节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在此有必要一一列举,因为这是这样的一些小节构筑了价格理论的全套体系。
1、经济分析简论
2、价格和企业经济
3、消费者行为
4、效用理论
5、有效供给条件下的定价
6、生产性服务的供给
7、成本和生产
8、生产:收益递减
9、生产:规模收益
10、生产和成本:附加的论题
11、竞争价格的一般理论
12、垄断理论
13、买主寡头垄断、卡特尔和兼并
14、信息经济学
15、对生产服务的需求
16、租金和准租金
17、工资理论
18、收入分配的规模
19、资本和利息 20、经济和政府。这样的罗列稍显累赘,但既然是读书报告,便是为了说明白个人看完书后最深的一些感触。这样的罗列既然能让个人记忆的更加深刻,倒不妨就这样写下去。
关于作者
乔治·施蒂格勒:1911年1月17日出生于美国化盛顿州西雅图市,1991年12月1日去世。乔治·施蒂格勒193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艾奥瓦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58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98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只读其书,不读其人,这书我个人恐怕是难读好。关于作者,我个人佩服其钟情经济学理论研究并数十年持之以恒的坚持,也欣赏其平和开放的风范。部分内容简析与个人见解
价格理论就是关于选择的理论。为何会有选择呢?因为稀缺具有普遍性,正是因为稀缺,所以才要做选择;有选择必然有放弃,放弃的即成本,当然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是狭义上的货币成本,还包括其他各种非货币成本,这些合一起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局限条件;这些局限条件也是我们广义上所说的价格。价的变动导致的行为变动要有理论的约束,这理论的重心就是需求定律。
一、价格与需求
作者认为,消费者在获得商品质量、价格和购买时机的信息成本过大,使得购买者既不能,也不想得到充分的信息,从而造成了同一种商品存在着不同价格。
价格不仅报告了供给和需求的现状,而且也预示了未来的供给和需求现状,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得以足够证实的,我们在买东西时,当市场货源短缺时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如果对未来的货物供给预期持悲观态度,那么很快会导致物价飞涨,这表明价格可以作为市场供给和需求的指示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企业的价格决策。同时,价格又是一种激励机制,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工资也属于价格的范畴,当一个工人预期到相同的工作量下在甲地的工资水平会高于乙地时就会自动的转向乙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价格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东西方人才差异如此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
价格总是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每个社会都必须提出将总产品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的某种办法。价格作为路标,指示出哪里最需要资源,此外,价格还激励人们沿着这些路标前进。价格做三类事情:传递信息;给资源使用者提供激励使其接受信息的引导;给资源所有者提供激励使其遵循这些信息。
差不多任何商品和劳务都存在着大量的价格。资料通常有两类:时间序列资料,即在不同时点上的价格和商品数量;跨部门资料,即在同一时点上不同单位或不同种类的价格和商品数量。
当然,需求表概念的有用性并不取决于能否成功估算数量性需求曲线。其主要价值在于,用作组织知识和思考问题的工具,以及用作对各种影响的方向从性质上给予回答的向导。同时,通过将需求曲线的数量估算值用于各种变动的效应的数量估算,可以扩大需求曲线概念的应用范围。
如果一个个人的需求曲线极端地依赖于他的邻人的行为,那么,我们从对一个孤立个人的行为的分析中就不能得知多少东西。这一现象的本质恰恰是群体反应问题,而我们最好还是集中研究市场需求曲线问题。
一个人的需求曲线依赖于他自己的相对固定的偏好和他的客观环境,而不立即或直接依赖于他的邻人正在干什么。“东施效颦”作为影响个人偏好的因素并未被消除,但作为影响个人消费行为的近似决定因素是被消除了。
作者在这本书中指出了很多影响价格的因素,如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关产品的价格等等,但是有一点我觉得还是很有探讨意义的,那就是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时间,这一点在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研究中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默认为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会立刻做出反应,实际上这是不对的也是不符合常理的,比如说,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基本上会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到市场上进行购买,但价格突然发生涨高时我们虽然会有所顾忌,但是考虑到未来还会继续上涨或者每次购买的数量都是维持生活的基本量,这时,消费者就会选择至少购买与上次相同的数量,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消费者不会改变对一定商品的购买量。这种情况下,就长期供求关系来说也不会是按一定的规律下降的,因此,我觉得在平时经济学课本中出现的供求关系图形与时候是严重偏离实际的,按照其做出的价格决策也许会出现极大的失误。
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通过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都被联系在一起了,并通过消费者的需
求和表明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以及不同市场之间的联系发挥作用。 接近的技术替代品将有正的交叉弹性,而接近的技术互补品则有负的交叉弹性;前者是
指两种产品用于满足同样的目的而言,后者则指两种产品以一种过得去的固定比例一起使用。
二、效用和消费者剩余
理性消费者的行为具有三个特征:
1、他的趣味偏好是始终如一的。
2、他的成本计算是
正确的
3、他做出的决策都试图使效用最大化。效用理论的应用:
1、作为一种假设
2、福利分析。消费者剩余则是指对于质量确定的某种商品,一个人愿意支付的数额大于和超过实际支付额的数量。
三、成本和生产
完全竞争的4个条件:
1、完备的(完全的和准确的)信息
2、人数众多
3、产品的同质性
4、产品的可分性
成本:任何生产服务在生产A时的成本就是它在其他地方能生产出的最大价值量(即
“机会成本”)
边际产出就是每单位的任何一种投入物对总产出的(边际)贡献。总贡献则是投入物的数量乘以它的边际产出。
可选择的替代产值:当一个单位的某种资源从任何一种用途上抽回来时所放弃的产出量的价值
这一问题主要讨论替代成本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边际成本的问题,在进行生产投资时,投资者一般会在不同的投资对象之间进行衡量,一方面是衡量项目所面临的成本,另一方面在衡量进行投资的价格,即我们所说的成本,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主要站在边际成本的角度来考察,这里有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即价格均衡,在生活中,比如说一个木工假如通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可以调至其他的行业,那么他在经过训练后就会寻找使其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直至在一些工资水平相当的工作范围内进行选择,从而确定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在投资中也是如此,当在资金来源这一方面进行选择的时候,往往就会考虑不同筹资渠道成本即价格的高低,一般来说,来自国家的债券风险会比较低,也是良好的选择。
非货币性替代选择:选择一种资源的特定用处常常包含着非货币的因素。在劳动力的就业中,它包括风险、工作条件、社会声望以及其他类似的因素,但不包括收入随着工作时间而增加的预期前景,他是一种货币因素。在资本的使用中,风险是最主要的因素,尽管在某些领域,迅速的抽回资金也是很重要的。当分析资源在不同用处之间的配置状况时,这些非货币因素显然必须和货币收益一同考虑。
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可以估算出这些非货币因素的货币价格,一种职业的比较长的假期可以根据基本工资与工作时间的比率进行估算。但是在诸如威望、死亡的风险之类的因素,这种方法则是无法利用的,这里,我们可以比较在自由的条件下达到均衡时的这些因素的报酬,从而推断出货币等值。非货币因素有些时候是不能用货币因素进行衡量的,比如,如果一个大学的农业专家到农村种田他的年收益比其在大学任教的年收益高出几倍,那么他一定还是会选择在大学人任教,因为大学校园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这些非货币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其对工作的选择,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实例。
四、竞争价格的一般理论
一个市场要想达到均衡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1、每个企业必须在确实最适应于成本和需求条件的产出量水平上运行。
2、所有的企业希望在市场上出售的总量必须等于全部购买量者希望购买的总量。当这些条件满足时价格将是一个均衡价格,就是说,将不存在变化的倾向,直到供给和需求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果任何一个条件未能满足,事情必须有所改变;企业的产出量将发生变化和改变市场价格。
五、垄断需求理论
在这本书中,斯蒂格勒对垄断企业的经营作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但是,其分子与我们现在所接触的经济学教材中的垄断理论有一定的不同之处,我们一般会将垄断情况下的供需曲线化作一种直线,但是,斯蒂格特将其作为一种比较平缓的曲线,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因为在垄断市场中实际上是一种卖方市场,即生产商控制着市场的主动权,因为产品的垄断特征,消费者只能屈从于有限生产商提供的产品,从而使得需求和供给曲线变得比较平滑,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度比较低,从而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小。
双边垄断:当一名垄断销售者面对着一个垄断购买者时就产生了双边垄断,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这个概念模型中,双方的力量具有均衡性,因为丧失了任何一方,都将对双方的利益造成比较大损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价格他醒是比较大的,体现在需求曲线之中,曲线的斜率较大。
六、信息经济学
在信息经济学中,作者提出了最优信息搜寻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并奠定了不完全信息经济分析的基础。作者研究的是搜寻最低价格。它涉及价格分布和搜寻成本这样两个问题。由于消费者所获得的价格分布的信息通常是不完全的,因而人们往往面临两种选择:搜寻最低价格和随机购买。搜寻必然存在成本。随着搜寻次数的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收益递减,而追加搜寻的成本则会递增。在消费者了解各种可能的卖方价格的情况下,最好的搜寻策略是继续搜寻直到从另一次搜寻中获得的收益小于它所导致的费用。
结合现实的经济生活,如今信息对于经济决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不同的生产厂商、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之间都会形成一些障碍,我们可以将之称之为信息壁垒,为什么相同的产品在一个市场之中时最终的定价会趋向一致,这与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生产者A会极力寻找其产品的其他生产厂家并在其中寻找最低的价格,将其作为自己的定价参考,这也导致了市场上相同产品的最终价格,即均衡定价。信息对于生产厂商的作用犹如专利对于企业的作用,生产者往往将其作为企业的机密而加以保护,防止其外漏,信息的不对称也就导致了竞争的不均衡,信息充分的企业往往会获得更大的优势。
简而言之,如果消费者在获得商品质量、价格和购买时机的信息成本过大,那么,使得购买者将既不能,也不想得到充分的信息,从而造成了同一种商品存在着不同价格。在不完全信息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受到价格分布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的影响,在不完全信息下,同样的商品的实际售价可能不同,而在完全信息下,同样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偏差将接近于0。
七、经济和政府
政府的三大作用:
1、提供立法和法律制度的体系,在这个体系范围内,各种经济行为
者有效地从事经营活动。
2、处理不同个人之间的关系,私人的协议不能有效地处理好这些关系:一类被称为外差因素和毗邻效应的影响。
3、在社会内部实现收入再分配。 作者在此部分回答了一个难题:为什么现代政府(也有许多古代政府)企图管理如此之
多的活动和收入。
公共消费品:具有“我的消费并不妨碍你的消费”的这种特性的产品。而同时,它又被
证明部分的是私人消费品。
:纵观全书,作者分别从生产和收入的角度对价格进行了相应了阐述,生产资料的投入应该追求企业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对投入的每一种资本就需要就其价格进行合理的选择,实现投入资本的最优组合,而本书的一大亮点则是侧重于对人力资本的影响。而此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价格理论》开始引导我逐步甚至是初步的走进经济学的殿堂。
第五篇: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能够买的数量。
2、需求的影响因素:①消费者偏好(缓慢变化)②消费者个人收入(社会人均收入,正向变化)③产品的价格(反向变化,最重要因素)④替代品的价格(正向变化)⑤互补品的价格(反向变化)⑥预期(正)⑦其他因素。
3、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将这种关系用曲线D表示出来,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横轴Q表示需求,纵轴P表示价格。
4、市场供给: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产品的价格(正)②生产成本(反)③生产技术(正)④预期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
6、供给规律:市场上的商品的供给量以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将这种描述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S被称为供给曲线。以横轴Q表示供给量,纵轴P表示价格。
7、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达到的价格水平。需求曲线SS和供给曲线DD交叉点E叫均衡点,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其数量为Q0;此刻市场价格P0通常称为均衡价格。
9、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价以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这样会导致刺激了消费,限制生产导致市场短缺。只宜在短期、局部地区实行。
10、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属于市场干预行为。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
1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Ed= △Q/Q÷△P/P,。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2、需求价格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化小的场合。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13、当Ed>1需求富于弹性,降价——需求增加——销售收入增加。Ed=1需求单一弹性,降价——销售不变。Ed<1需求缺乏弹性,降价——销售收入减少。
1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4、需求交叉弹性:是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i、j两种商品为替代品,越接近于1越说明两者的替代性越强;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负,i、j两种商品为互补品;Eij=0表明两种商品无关。
15、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化引起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Ey=1收入变动与需求变动成相同比例;Ey>1收入弹性高,表明需求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高档品;Ey<1收入弹性低,表明需求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必需品);Ey=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0表示收入增加的时候买得少,收入降低的时候买得多。
16、供给价格弹性:价格相对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Es>1弹性充足、=0无弹性、无限大完全有弹性。受影响的因素有:时间、资金有机构成、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投入品替代程度。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经济人的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和理性的)但事实并非安全如此。
2、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到的满足程度。因为它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对商品或服务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因此效用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效用是可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效用量的大小。序数效用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师无法知道效用数值的,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4、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理论是应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
5、边际效用理论: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效用的增量。(假定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MU=dTU/DQ=f'(Q),可看出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6、边际效用的变动是呈递减规律的:起初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商品消费到一定程度,总效用达到最大是,边际效用为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7、消费者偏好基本假设:完备性可传递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8、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这条曲线上的所有个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的各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9、在同一坐标系内,可以会出很多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都代表不同水平的偏好。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近(远)代表商品数量越少(多)消费者得到的满足越低(高)。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越高。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10、商品边际替代率:就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1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
13、预算约束: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还受到支付能力和价格的限制,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
14、预算线:假若只有两种商品x1、x2,价格分别是p1、p2,可支配金额m,则:p1x1+p2X2≤m,以x1,x2,分别为坐标则m/p1, m/p2间的连线就是预算线。线上的点表示用尽所有收入所能购买的消费组合;预算外点是支付能力达不到的购买选择;预算线之内的点是在两种商品并未用尽全部收入。(建议多看书上P16的图)
15、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减少)使预算向右(左)平移,购买能力扩大(降低)。如果价格变化:上升,购买数量减少,左移,反之则右移。
16、消费者均衡:在商品价格和收入已知情况下,预算线只有一条,(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有很多条,只有预算和偏好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点,是最优组合,是消费均衡点。这点技能给消费者带来最高满足,又是现有收入可以买到的。所以消费者均衡条件就是:商品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MRS=p1/p2。
17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实现是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18、价格消费曲线: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线发生偏移,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切点变化即消费均衡点移动,将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价格-消费曲线。
19、商品价格变化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效应方向总是相反。收入效应比较复杂,取决于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劣等品。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
1、生产者:计划实施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各有优缺点。
2、个人企业:成为业主制企业。个人投资、财产个人所有。一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有点:利润冬季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直接。弱点:资金有限,规模小,地址风险能力弱。
3、合伙制企业:两人或两人以上财产为基础建立,订立合同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风险共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特点:共同拥有资源和生产决策;共同监督管理;共同承担债务。缺点:不利于协调统一、资金规模仍然有限,不利于生产发展和规模扩大。
4、公司制企业: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资产不属于投资者,属于公司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5、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精力成拥有,即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控制权在董事会建立下的经理层。4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卷的形式筹集资金。
6、企业形成的理论:美观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本质》(1937年)中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就是作为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7、交易费用:是指围绕契约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包括两类,一类是产生于签订契约交易是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或者是由于事先不可能被遇见到位写进契约或者能够被遇见到,但因为复杂没被写进契约。另一类是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花费的成本。
8、交易成本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性。
9、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投入一般可以分为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不变投入主要是指短期内部分生产要素,例如厂房设备等。
10、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Q=f(x1,x2„xn),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一般假设只有一种要素可变,或者两种生产要素可变。
1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一般假设劳动劳动可变,(短期生产函数):Q=f(L, ̄)。
1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TP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平均产量AP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没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AP=TP/L。边际产量MP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行政一单位的投入而产生出来的产量和产出。MP=△TP/△L。
1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在这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L2,在这一点之前边际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14、总产量曲线图形(详见P25生产函数图形)TP曲线先递增,L1~L3之间劳动边际产量MP递减但是为正数,TP递减增加,斜率递减,凹向L轴,当投入量达到L3是劳动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继续投入,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递减。
15、平均产量图形:只要边际产量高大于平均产量,即边际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上方,平均产量递增的,相交的地方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16、规模报酬:较小规模时扩大规模报酬递增、达到一定规模后再扩大规模报酬不变、之后再扩大规模将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17、成本:又称为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物质费用、人工费用)
18、机会成本:是指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19、显成本与隐成本:企业用来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说实际支付货币支出,称为显成本。企业本身拥有的并且被用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总价格,称为隐成本,是企业拥有的资源成本,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
20、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含正常利润。
21、成本函数:就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短期成本有固定成本C=b+f(q),长期成本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C=f(q)。
22、短期成本函数:TC(短期总成本)=TFC(短期固定成本)+TVC(短期可变成本)
23、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ATC=TC/Q,平均固定成本AFC=TFC/Q,平均可变成本AVC=TVC/Q,Q代表总产量。
24、边际成本MC: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MC=△TC/△Q.25、成本曲线图:建议全面读懂分析P28、P29的成本曲线图。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1、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2、划分市场结构主要依据:行业内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产品的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
3、主要市场结构有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竞争程度由高到低。
4、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实际生活中,小麦、玉米等属于近似的例子。)
5、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形,其特征:整个行业只有惟一的供给者;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实际生活中,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等属于近似的例子)
6、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包括:政府垄断(铁路、邮政);对某些特殊原材料的控制而形成的垄断;专利权形成的垄断(某企业的技术专利);自然垄断(低成本、规模经济)。
7、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品具有差别性;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8、寡头垄断市场: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产品具有一定差别或完全无差别;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进入行业比较困难。实际生活中,汽车、钢铁等可划入此类。
9、完全竞争行业需求曲线:因价格由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故整个行业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就是由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位置决定的。
10、完全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只能按照市场价格出售产品。所以个别企业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11、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R=PQ.企业平均收益AR=R/Q;企业的的边际收益(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等于单位产品价格,即MR=△R/△Q=△(PQ)/△Q=P。
12、因为企业商品价格、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相等,AR=MR=P所以企业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
13、完全竞争力市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利润最大。也就是说MC=MR时成为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或亏损最小的均衡条件。所以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气哦也,总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选择最优生产规模。
14、企业的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他控制了本行业全部供给,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15、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与其平均收益曲线重合,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边际收益比平均收益下降的更快。
16、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原则,即MR=MC的原则。
17、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第一类价格歧视,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企业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单位的产量,所要价格因人而异。第二类价格歧视,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即批量作价。第三类价格歧视,按不同购买者规定不同的价格。
18、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能够有效隔离。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第五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资源最优配置: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2、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3、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4、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5、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
6、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7、市场失灵的含义: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8、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9、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10、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
11、垄断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12、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13、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存在外部经济(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缺乏生产积极性,其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产品缺乏)。存在外部不经济,由于其私人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于是倾向于扩大生产,其产出水平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这样由于存在外部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在完全竞争情况下,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4、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15、.公共物品的特点:(1)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
(2)非排他性。即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其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
16、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等,这类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17、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
18、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19、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20、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垄断)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通过法律限制如《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信息不对称:)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21、政府通过制定正确的微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市场的失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承担或有效的履行这一责任,那么就会在市场失灵的同时,还会出现“政府失灵”。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国内生产总值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3、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4、支出法: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①消费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各种服务的支出。不包括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②固定投资支出用于投资的物品属于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分为居民住宅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③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④净出口,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
5、用支出法计算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 +净出口(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其中,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6、收入法——也称要素成本法。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的收入。①生产要素收入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②非生产要素收入包括:一类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另一类是资本折旧。
7、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8、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范围作为统计标准;而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作为统计标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9、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设备折旧
10、国民收入(NI),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或NI=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属于非生产要素收入。
11、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1)无法反映全部经济活动,例如地下、个体、非市场经济活动。(2)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第一,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生态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不能反映闲暇增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12、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为了分析简便起见,先不考虑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1从支出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GDP=Y=C+I。2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GDP=Y=C+储蓄S。由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这两种角度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GDP=C+I=Y=C+S,即C+I=C+S,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定义得出的。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13、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G和转移支付T。1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GDP=Y=C+I+G。2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仍是所有要素所得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支出,即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那部分收入。政府净收入T=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TO-政府转移支付TR。公式I=S+(T-G),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14、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I=S+(T-G)+(M-X)就是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15、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16、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17、储蓄函数: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主要一个确立,另一个也随之确立。
18、投资: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19、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和投资风险等。投资函数I=I(r)=e-dr其中e表示自主投资,-dr表示引致投资。
20、投资乘数:乘数原理及时增加一笔投资△I,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引起过敏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投资。假定社会边际消费倾向β=0.8,则△Y=(1+β+β2+„„+βn)△I,△Y=△I 1/1-β=△I 1/s,这里乘数K=1/s,s为编辑储蓄倾向。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率:G=△Yt/Yt-1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3、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4、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投入数量和资本利用效率。
5、劳动的投入数量: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6、资本的投入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7、劳动生产率: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8、.资本的效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反之,资本效率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9、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 2.三因素分解法
10、两因素分解法:就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11、三因素分解法: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我们还可以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就是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余值”。
(新教材在此删除了经济增长方式)
12、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13、经济周期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14、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可以把经济周期首先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扩张阶段和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
扩张阶段又可以再细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扩张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紧缩阶段的最低点叫做谷底,扩张阶段的最高点叫做峰顶。谷底和峰顶也叫转折点或拐点。
15、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经济上可能出现的一般特征是,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随着通货膨胀。相反,在经济的衰退或萧条时期,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新教材在此删除了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而言,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当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取决于投资的效率。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进而导致产出下降,失业增加,从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3)技术进步的状况。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济增长的速度较高;当技术进步缓慢时,经济增长就比较缓慢。
4)预期的变化。当人们对今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较乐观时,会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人们的预期不好时,会限制经济的增长。
5)经济体制的变动
16、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17、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18、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有很多种类,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
根据对比基期的不同,价格总指数可分为:环比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和年距价格指数。年距指数是环比指数的一种特殊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就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某一基期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相对数。其基本公式为:
19、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2.总需求和总供给
以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总水平,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20、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21、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含义和意义。
在市场活动中,工资、利率、汇率等货币形式的经济变量都和价格总水平有着互相作用的关系,当价格总水平变动时,这些经济变量都会受到影响并可能作出相应调整。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书上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
一般地,由于价格总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会损害存款人或债权人的利益,借款人或债务人的利益会增加。反之,由于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的实际利率上升则会发生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效果。中 华 考 试 网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具有一些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
22、就业:是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则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23、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24、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25、失业率: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即: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l00%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即: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我国的失业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的含义和计算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在进行国际对比时一定要注意其不可比性。主要是,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26、失业的类型1.自愿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形式。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失业率比较高。需求不足型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33失业的经济影响: 失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正常的水平或者说潜在的增长率。
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第八章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1、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政府还要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
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就是要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
5、增加就业,保持合理的失业率
6、稳定价格总水平: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即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也要避免通货紧缩(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
7、平衡国际收支:收大于支为顺差,支大于收为逆差
8、宏观调控的目标冲突:从根本上说,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具体说来,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之间,既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①经济增长目标与增加就业目标——互补关系;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与价格稳定目标——存在冲突和矛盾
9、政策目标选择:(1)首先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2)其次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10、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在制定目标时应综合考虑。②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适度原则。③为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在经济政策的运用上,既要掌握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力度,又要注意政策的相互配合,同时还要把握好实施政策的时机,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否则,宏观调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11、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在我国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国家计划或规划。
12、国家计划的作用: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13、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14、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在需要扩大需求时,采用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在需要抑制需求时,采用增税、压缩财政支出的政策。
14、货币政策: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还有利率、汇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在我国贷款利率的调整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
15、当总需求增长缓慢时,降低利率;当需求增长过快时,提高利率。
1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双松、双紧、一松一紧。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如果从国际范围或世界范围来看,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2、国际贸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出口贸易也称为输出贸易;进口贸易也称为输入贸易。此外,输入本国的商品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输出国外的商品再输入本国时,称为复进口。(2)按照商品形式,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也叫有形贸易;服务贸易也叫无形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劳务交换。服务贸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商品进出口有关而发生的一些从属性费用,如运费、保险费、装卸费、船只修理费等;二是与商品进出口无关的贸易,如国际旅游收费、贷款利息、投资利润、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信息等。
3、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例如: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开始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
4、影响出口贸易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将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反之则相反。
(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5、影响进口贸易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一般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总产出水平越高,经济总量越大,则进口贸易额就越大。
(2)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升值,则进口将增加,反之则相反。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及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与各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贸易政策有关。
6、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7、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壁垒)和非关税限制(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
8、.对出口贸易的干预: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注意外贸依存度的概念: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其GDP的比重。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
9、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资本流动给流出国与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国际资本流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时期的长短来分,可以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种类型。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一年期以上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贷款;短期资本流动则是指期限不超过一年的金融资产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转移,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从资本流动方式来分,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10、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对资本输入国来说,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②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③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但是,资本流入也可能带来如下消极影响: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①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②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由于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故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11、我国的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长期的战略方针。利用外资是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利用外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商直接投资,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另一种是对外借款,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发行债券等。第十章公共财政
1、财政:是一种以国家(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理财活动或经济活动。
2、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公共财政是既具有财政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特征的财政形态。生产建设性财政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形态。
3、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第一,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第二,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公共财政必须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第四,公共财政具有非市场营利性的性质;第五,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
4、公共财政的职能:在社会主议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5、资源配置职能:财政资源配置范围应该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通过财政收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6、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大小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来确定。主要是市场配置无效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的范围包括:(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支出;(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
7、公共财政配置资源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8、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9、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财政经济稳定职能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财政经济发展职能的意义不仅是要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带来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10、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手段:(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第十一章:财政支出概述
1、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的成本。财政支出规模和范围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
2、在财政支原则: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原则。
3、公平分配原则:就是通过财政支出对市场调节所形成的初次分配结果,以实现企业、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做到机会均等。通过有效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4、.效益原则:财政支出效益原则,是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基点的,遵循市场效率准则来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个原则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含义:从宏观上看,要实现社会均衡,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是社会资源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配置达到均衡。达到这一均衡的标准是政府支出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应大于由政府课税或用其他方式取得收入所付出的代价。从微观上看,要进行成本-效应分析。
5、.稳定与发展原则: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增加财政支出,反之则减少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分类:根据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财政支出分为社会管理支出和经济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分类中,按政府职能分类是各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7、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包括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财政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考试用书
8、过去我国财政支出按政府职能分类,主要分为5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并从2007年开始按照新的分类体系编制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我国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17大类。第12章财政收入概述
1、财政收入的原则:1)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3)规范政府间收入与分配关系的原则。
2、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3、按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通常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
4、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可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5、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6、中央税:消费税、关税
7、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有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8、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9、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政策和价格等因素
10、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的保证,无偿|环球网校提供|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因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
现货交易方式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第13章 政府预和财政管理体制
1、政府预算的职能: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控制政府部门支出。
2、政府预算的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性原则、公开性原则。
3、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按预算运作时间长短分为:预算和多年预算;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按预算管理层级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4、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5、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环节是进行:以建立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6、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7、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完整统一
8、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制|环球网校提供|度、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
9、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10、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11、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1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有: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13、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环球网校提供|上缴利润等收入。
14、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第14章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财政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手段。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3、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要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控制总需求,抑制通仙膨胀;当经济萧条、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4、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5、财政政策的工具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公共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补贴政策
6、货币政策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构成7、我国货币政策和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
8、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9、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紧缩性财政和中性财政政策。
10、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一是累进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二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1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一定的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
12、对于扩张性财政、紧缩性财政和中性财政政策有如下组合:
“双松”搭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当经济中出现严重通货紧缩时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松紧”搭配类型——(1)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2)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使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大量的财政赤字。
“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
“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我国财政政策实践
1)适度从紧(紧缩性)财政政策——1993-1997年 20世纪90年代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1994年,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指导思想,进行税制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度;改变了按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做法,将国有、集体、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企业所得税,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对资源税等其他税种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2)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1998-2004年.实施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等。主要内容(1)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防范金融风险,并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创造条件(3)调整税收政策,增强税收调控功能。(4)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5)调整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6)完善非税收政策,规范收费制度,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收费项目,减轻社会负担,优化投资和消费环境。
3)稳健(中性)财政政策——2005年开始实施 实施背景 从2003年下半年后,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向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供求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内容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控制赤字。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也不明显缩小,坚持松紧适度,目的在于向社会传递宏观调控导向,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调整结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启动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
主要因为2008年底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更加复杂。
采取:
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实行结构性减税,推进税费改革;
提高低收入人群等候如,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进一步也调整优化财政结构,促进保障改善民生;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第 十五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第十五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第十六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3.第十七章存款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4.第十八章金融监管
5.十九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1.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经济需求、客观需求、派生需求。
2.货币需求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3.传统货币数量学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4.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M为货币、V为流通速度、P为物价水平、T代表商品和劳务交易量,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5.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庇古提出的剑桥方程式: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持现金来表示的,它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
6.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7.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即人们基于货币的流动性持有货币。
8.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动机决定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因此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分为两部分:前两项构成交易性需求,L1= L1(Y);后一项是投机性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L2= L2(i)。若用L表示货币需求则有L= L1(Y)+ L2(i)。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就会无限增大。由于利率过低,“流动性偏好”就具有绝对性,产生“流动性陷阱”。
9.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这两个假定之上。
10.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有四个:①财富总额,弗里德曼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并认为“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②财富构成——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③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数量就越少。④其他因素。
M/P=f(Yp;W;im,ib,ie;1/p·dp/dt;μ)
1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指货币供给主体即现代经济中的银行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行为。
12.货币供给分析包括:(1)货币供给的机制——货币创造过程;(2)货币供给的决定——分析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货币供应量指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货币供应量在数量上等于流通中的货币量。
13.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者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
M0=流通中现金(人民币现钞)
M1= M0+银行活期存款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为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M2是广义货币量。M1和M2都是研究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的主要变量
14.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15.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中央银行存在着不断补充信贷资金的需要,又无从获得新的信贷资金来源。于是中央银行只能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
16.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17.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派生存款机制: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却具备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18.中央银行放出的每笔信用并不能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这样三类因素的制约:(1)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3)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
19.“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用“B”表示;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用“k”表示。k=1/(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
此处删除了2008年的货币供给理论
20.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的结果。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20.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的结果。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21.货币均衡具有如下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22.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
23.总量性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24.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策等。
25.结构性货币失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地注意总量性失衡。
删除了2008年货币运动过程中的内在均衡机制
26.流通界的货币数量取决于货币的均衡水平。研究货币均衡问题,不仅要涉及到货币的自身均衡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货币的均衡水平及由此而决定的流通界的货币数量与宏观经济方面其他变量的综合平衡问题。
27.在宏观经济方面,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供求均衡要求我们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保证国民经济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就必须使流通界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货币供应量M1应当与GDP同步增长,即ΔM1=Y′×M0。
28.(新增)在一般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跌。物价自然上涨现象的成因:剪刀差;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29.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剔除通货膨胀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物价水平自然上升的倾向。若将物价自然上升因素考虑进去,则流通界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即:ΔM1=(Y′+P′)M0 ,或者M′=Y′+P′上式反映了货币的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
29.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各种定义的共同点: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通用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30.按成因划分的四种通货膨胀类型: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的特点:自发性——即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实际的或预期的成本增长无关;诱发性——成本的增长导致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支持性——政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3)输入型通货膨胀
(4)结构型通货膨胀
31.按表现形式划分的两种通货膨胀类型
(1)公开型通货膨胀——开放性通货膨胀。
(2)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性通货膨胀。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32.通货膨胀的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
2).主要原因:(1)财政原因;(2)信贷原因——信用膨胀。
3.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32.(新增)通货膨胀的治理:包括紧缩的需求政策(包括紧缩财政、紧缩货币)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33.紧缩性财政政策:①减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削减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②增加税收;③发行公债。
34.紧缩性货币政策: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35.积极的供给政策:供给学派倡导,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其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规章制度等。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2、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
3、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4、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独占银行券的发行权是中央银行产生的第一个标志。随着资本主义由竞争走向垄断,中央银行也发展成为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1)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2)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3)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如前苏联、东欧各国和新中国。
5、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直接负责还是对政府相对负责的问题。
6、中央银行独立程度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高度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第二阶段——基本不独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初 第三阶段——相对独立,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7、中央银行的职责:中央银行是金融管理机构,它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其主要管理职责,都是寓于金融业务的经营过程之中的。其业务活动特征为:(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8、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货币发行业务、对银行的业务和对政府的业务。
9、货币发行业务——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10、对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1)集中准备金。(2)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三种贷款方式:再抵押放款、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和再贷款。(3)全国清算——此项业务为中央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
11、对政府的业务——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国库存款是中央银行主要负债之一。(2)代理国家债券发行。(3)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5)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12、中央银行的资产:贴现及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外汇及黄金储备、其他
13、中央银行的负债:流通中的通货、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14、中央银行组织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中央银行组织全国银行清算包括同城或同地区和异地两大类。同城或同地区银行的资金清算主要是通过票据交换所来进行。票据交换应收应付最后都通过中央银行集中清算交换的差额。
15、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由四部分组成:(1)银行账户体系(2)支付结算工具体系。中国将逐步建立以票据和信用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满足多种经济活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各阶层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体系。(3)支付清算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支付清算系统和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二是票据交换所。(4)支付结算管理体系。
16、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17、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③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18、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时,主要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来影响经济生活的。
19、货币政策目标包括:1.稳定物价,称为“稳定货币” 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20、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2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所吸收存款的比率。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2、存款准备金缺陷:超额存款准备金掌控在商业银行手中;作用力度强;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23、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支持。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再贴现率;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再贴现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因此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能否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
24、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债券的业务活动。
25、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与再贴现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卖出债券;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买入债券。
26、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
27、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28、间接信用指导: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间接信用指导:灵活,但要起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地位,并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29、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1.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场利率。2.货币供应量。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2008年: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1.商业银行的定义:商业银行又称为存款货币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它是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2008年为货币银行)
2.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3、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都是企业,但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是承担资金融通职能的企业。(2)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比较:都从事银行业务,具备银行业的基本特征。但中央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银行则以盈利为目的。(3)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业务范围不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很窄,经营不完全的信用业务,或不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广泛,是唯一能够面向公众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区别主要在于:是否经营完全的信用业务;经营范围的宽窄;是否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
4.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2)支付中介——汇兑、非现金结算(3)信用创造。
其中,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5.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负债业务——资金来源业务: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本以及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这部分称为权益资本。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其中以吸收存款为主。(1)吸收存款。吸收存款是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2)借款业务。再贴现或者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
2)资产业务——资金运用业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业务活动。(1)票据贴现 贴现业务形式上是票据的买卖,实际上是信用业务。(2)贷款业务 贷款业务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一般排在首位。(3)投资业务 许多国家规定只允许做债券业务,不允许做股票买卖,或允许银行以其自有资金和盈余的很小比例投资于此。
3)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1)结算业务。结算有两种形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银行提供的结算业务,主要是转账结算(非现金结算)。(2)信托业务。信托业务分为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3)租赁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4)代理业务。(5)咨询业务。
6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7.盈利性原则 注重资产业务的盈利性,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首要原则。
8.流动性原则:两层含义:业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商业银行取得现款的能力。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与盈利性呈负相关关系。
9.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商业银行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过程中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和盈利性也呈负相关关系。
10.金融市场的结构
金融市场由许多子市场组成,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外汇市场等。
11.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特点: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交易方便;典型的同业拆借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
12.票据市场:票据市场是以各种票据为媒体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按照票据的种类,它可以划分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票据市场。其中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是票据市场中最主要的两个子市场。
13.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它是一种直接融资的市场。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市场可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按期限,债券分为短期债券(1年期以内)、中期债券(1年至10年)和长期债券(10年以上)。短期政府债券的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
14.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指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可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发行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市场;流通市场是已发行的股票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让的市场。
15.投资基金市场: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也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从事股票、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并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机构。优势:专家理财。
16.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金融期货市场是指专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市场,具有锁定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
17.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
18.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纪商和客户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关系的总和。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对所有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
B.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答案:C
解析:见教材7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是指()。
A.法人财产制度
B.法人治理结构
C.有限财产制度
D.委托代理制度
答案:B
解析:见教材7页。法人治理结构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以及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A 合伙制 B 公有制 C 公司制 D 业主制
答案:C
解析:见教材7页,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
4.若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则表示两种商品之间存在()。
A.替代关系B.供给关系
C.需求关系D.互补关系
答案:D
解析: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弹性系数的分子分母变动方向不一致。对于汽车与汽油是互补关系,汽油价格上涨,汽车的价格通常会下降,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小于1.5、符合完全垄断市场特征的是()
A,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
B,企业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C,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D,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答案:a
解析:完全垄断市场中,该行业只有一个企业,它是价格的制订者而非接受者,它面对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C、D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6、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被称为()
A, 显成本
B,隐成本
C,机会成本
D,总成本
答案:c
解析: 参见教材20页。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被称为机会成本。
7、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
A.平衡措施 B.引导措施 C.干预措施 D.紧急措施
【答案】C
【解析】见教材15页第一段。在我国,保护价格及最高限价都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8.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这是公共物品的()。
A.非竞争性
B.公共性
C.非排他性
D.排他性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P33。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
9.当居民和厂商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
A.产品市场均衡
B.要素市场均衡
C.帕累托最优
D.瓦尔拉斯均衡
答案:D
解析:见教材P31, 当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10.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属于()。
A.消费支出
B.固定资产投资
C.政府购买
D.净出口
答案:B
解析: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尽管类似耐用消费品,但由于住宅是长期使用的,逐渐地被消耗,一般还是把它列入固定资产投资中。参见教材P38。11.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
A.无直接关系
B.成正方向变动
C.成反方向变动
D.完全相等
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参见教材P50。
12、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时,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应采用()。
A.不变价格 B.现行价格 C.平均价格 D.预期价格
【答案】A
【解析】见教材45页,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13.()是指在生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效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
A.集约型增长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C.粗放型增长
D。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答案:a
解析:集约型增长则是指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提高生产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14.有关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B.储蓄与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
C.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D.消费函数公式为
答案:B
解析: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参见教材P43。
15.政府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引致()。
A.通货膨胀
B.失业率的上升
C.就业率的上升
D.经济增长加快
答案:B
解析:如果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下滑,并引致失业率的上升。参见教材P58。16.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是()
A.资本过剩
B.资本不足
C.给流入国和流出国都能带来收益 D.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
答案:C
解析:见教材64页,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是给流入国和流出国都能带来收益
17.如果一国或地区的货币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一般会导致()。
A.本国出口增长
B.本国出口减少
C.本国进口减少
D.本国旅游收入增加
答案:B
解析: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会增加出口,同时有利于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的增加;相反,汇率上升,则导致相反的结果,即减少出口。参见教材P63。
18.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理论中,瓦格纳提出的观点称为()
A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B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C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D 非均衡增长理论
答案;B
解析:瓦格纳法则又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参见教材P76。
19.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重点是()。
A.对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B.改善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C.稳定物价水平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D.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答案:D
解析:见教材P70。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其重点不是对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而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20.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如果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表明()
A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较强
B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
C政府的经济稳定职能较强
D政府和受益双方的效益约束较弱
答案:B
解析:见教材75页,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政府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政府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
21.公共财政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营利,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活动目的,这体现了公共财政的()特征。
A.营利性
B.非营利性
C.法治性
D.效益性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69。公共财政具有非市场营利性的性质。即公共财政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营利,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活动目的。
22.将税种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和财产税类,是按税种的()划分的。
A.征收权限
B.税负是否转嫁
C.收入归属级次
D.征税对象
答案:D
解析:参见教材P85。考核划分税收分类标准。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23、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是()。
A.税率标准
B.企业利润水平
C.居民收入水平
D.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见教材84页,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
24、从历史上看,最早提出“税收原则”一词的是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A.亚当•斯密
B.威廉•配第C.大卫•李嘉图
D.阿道夫•瓦格纳
答案:B
解析:见教材87页,英国威廉•配第-----------最早提出“税收原则”一词,他提出的赋税四原则是公平、确定、简便、节省
25、下列弥补财政赤字方式中,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较小的是()
A向中央银行借款 B发行国债 C 提高税率 D 增设税种
答案:B
解析:见教材92页,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税和发行国债等方式弥补,其中以发行国债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26、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
A.设置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
B.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
C.划分财政管理权责
D.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102。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27、根据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央固定收入。
A.增值税
B.消费税
C.资源税
D.地方企业上缴的利润
【答案】B
【解析】见教材106页,增值税和资源税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地方企业上缴的利润属于地方固定收入。
28.“双松”搭配类型一般在()情况下采用。
A.经济严重通货膨胀时
B.经济严重通货紧缩时
C.经济基本平衡时
D.经济繁荣时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116。“双松”搭配类型:是指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适用情况:当经济中出现严重通货紧缩时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
29.西方学者汉森提出的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财政投资来启动社会需要,使经济恢复活力。这种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的财政政策。
A.简单规则 B.适度从紧
C.自动稳定 D.相机抉择
答案:D
解析:相机选择财政政策包括汲水财政政策和补偿财政政策
30、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能够创造基础货币的金融机构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投资银行
答案:A
解析: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31、若将物价自然上涨率考虑进去,则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应是()。
A.前者低于后者
B.前者高于后者
C.二者相等
D.二者无关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129。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即本期货币增量ΔM1=(GDP的增长率Y′+物价自然上涨率P′)M0 ,32、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属于中央银行资产项目。
A.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B.流通中的通货
C.外汇、黄金储备
D.金融机构存款
答案:C
解析:见教材138页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ABD均属于中央银行的货币项目。
33、中央银行规定金融机构存贷款最高或最低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
A间接信用指导 B 消费者信用控制 C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D 直接信用控制
答案:D
解析: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3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常指的是()。
A.短期市场利率
B.中期贷款利率
C.中期债券利率
D.短期存款利率
答案:A
解析:参见教材P14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利率,通常指短期的市场利率。
35.某存款货币银行为客户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客户为此支付了1万元手续费。这种业务属于存款货币银行的()。
A.中间业务
B.负债业务
C.贷款业务
D.票据贴现业务
答案:A
解析:参见教材P147。中间业务中的结算业务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账户划转到收款单位账户,从而完成货币收付,并向委托人收取结算手续费的业务
36.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是()。
A.货币基金市场
B.金融票据市场
C.同业拆借市场
D.回购市场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P150。
37.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A.公共利益论
B.保护债权论
C.金融风险控制理论
D.金融资产优化组合理论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156。保护债权论观点: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
38.在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中规定,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将不能低于()。
A.3%
B.4%
C.8%
D.10%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P160。
39.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是()。
A.国际收支
B.国内外通货膨胀率差异
C.利率
D.总供给与总需求
答案:B
解析:见教材164页,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国内外通货膨胀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
40.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可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无意见、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所采用的计量尺度是()。
A.定序尺度
B.定距尺度
C.定比尺度
D.定类尺度
【答案】A
【解析】见教材174页,定距尺度不但可以用数字表示现象各类别的不同和顺序大小的差异,还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之间在量方面的差异。41.以下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
A.商品零售额
B.年末人口数
C.能源生产总量
D.产品产量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175。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时期指标可以累积,从而可以得到长时间内的总量,如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不能累积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
42、经济学中积累和消费之比,采用了计算()的数据整理方法。
A.比例
B.均值
C.比率
D.百分比
答案:C
解析:见教材182页,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比率。比如经济学中的积累和消费之比;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等。
43.对一组数据进行分组,各组的组限依次是“30~50”、“50~70”、“70~100”在以上这组数据中,70这一数值()。
A.由于恰好等于组限,不需要分在某一组中
B.分在“50~70”一组中
C.分在“70~100”一组中
D.分在“50~70”或“70~100”任意一组中都可以
答案:C
解析:注意“上限不在内”的规定。
44.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是()。
A.中位数 B.众数
C.几何平均数 D.算术平均数
答案:D
解析:算术平均数也称为均值,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
45.以2005年为基期,我国2006、200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定基发展速度分别是125.6%和140.5%,则2007年与2006年相比的环比发展速度是()。
A.14.9%
B.89.40%
C.11.86%
D.111.86%
答案:D
解析:参见教材P204。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140.5%÷125.6%=111.86%,因此选D。
46、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环比发展速度()。
A.连乘积
B.连乘积减去100%
C.相加之和
D.连乘积再开n次方
答案:a
解析:见教材204页,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
47.“增长1%的绝对值”反映的是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A.计量单位
B.数据类型
C.时间
D.调查方法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P206。
48.某企业报告期与基期比较,某产品销售量增加10%,单位售价下降10%,那么,销售收入是()。
A.增加
B.减少
C.不增不减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销售收入=(1+10%)×(1-10%)=99%。说明销售收入报告期比基期下降了。
49.下列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最高的是()。
A.某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私人汽车拥有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
B.某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
C.某城市景点游客数量与票价的相关系数为-0.45
D.某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与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218。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高。
50.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主要通过()来反映。
A.现金流量表
B.利润表
C.成本报表
D.资产负债表
答案:B
解析:见教材P225。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
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51.下列各项中,已经形成企业负债的是()
A,企业购买国库券 B,企业签订采购合同
C,企业赊购材料 D,企业发生的销售费用
答案:C
解析:企业购买国库券业务会形成企业的投资,是企业的资产;
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合同中的采购业务尚未发生,不会形成企业负债;
企业赊购材料会导致材料增加,应付账款增加,即会形成企业的负债。
52.将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进行账务处理会导致()。
A.少计费用多计资产
B.多计费用少计资产
C.少计费用少计资产
D.多计费用多计资产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229。
(1)将资本性支出误计入收益性支出,就会多计费用而少计资产价值,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如将应计入“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计入了“管理费用”
(2)将收益性支出误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少计费用多计资产价值,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如将应计入“管理费用”的研究费用计入了“无形资产”。
53、下列各会计原则中,不属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是()。
A.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B.收付实现制原则
C.配比原则
D.历史成本原则
【答案】B
解析: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54.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体现了()的要求
A可比性原则 B 谨慎性原则 C 客观性原则 D 重要性原则
答案:B
解析: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扩大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
55、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按照()进行排列。
A.到期日的远近B.金额大小
C.流动性 D.重要程度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245页。资产类项目按流动性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在前,流动性差的在后。56.对于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将其列入()。
A.流动资产
B.长期资产
C.流动负债
D.长期负债
答案:C
解析:流动负债包括偿还期在一年期以内的全部负债。参见教材P245。
57.某公司2007年末应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500000元;预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200000元,预收账款所属科目贷方余额合计为400000元,2007年末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贷方余额为50000元,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元。
A.450000
B.850000
C.650000
D.700000
答案:C
解析:应收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500000+200000-50000=650000元。参见教材P246。
58.某企业年末流动资产总额为400万元,其中存货200万元,应收账款100万元,流动负债250万元,则该企业速动比率为()。
A.1.6
B.0.4
C.0.8
D.0.5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P265。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400-200)÷250=0.8
59.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企业()的指标
A.偿债能力
B.盈利能力
C.资产变现能力
D.营动能力
答案:B
解析: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 / 期初所有者权益
反映资本保全和增值的情况,是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
60.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撤销权()。
A.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3年期满时消灭
B.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2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期满时消灭
C.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期满时消灭
D.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2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3年期满时消灭
答案:c
解析:见教材278页最后一段。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期满时消灭。61.当事人对合同价款约定不明确的,合同价款的确定规则为()。
A.按照纠纷发生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
B.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
C.按照履行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
D.按照订立合同时订立地的市场价格履行
答案:B
解析:见教材277页,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协议补充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
6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下列单位可以作为保证人的是()
A.某公立学校
B.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
C.国家机关
D.有法人书面授权的企业法人分支机构
答案:D
解析:见教材284页,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但以下情况,不得作为保证人:
(1)除非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以外,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
(2)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
(3)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63.某股份公司注册资本为1 000万元人民币,已经提取的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400万元人民币,股东大会决议将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其转为资本的最大数额为()万元人民币。
A.150 B.400 C.250 D.100
答案:A
解析: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本题中留存的法定公积金不得少于1000*25%=250万元。所以转为资本的最大数额为400-250=150万元
64.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解散时,应当成立清算组的时间是()。
A.7日内
B.10日内
C.15日内
D.30日内
答案:C
解析:见教材302页,公司除因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以外,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
6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证券公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A.5000万元
B.1亿元
C.2亿元
D.5亿元
【答案】A
【解析】证券公司经营下列业务,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0万元。
①证券经纪;
②证券投资咨询;
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6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下列关于证券机构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设立证券公司要求主要股东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
B.因突发事件而影响证券交易的正常进行,证券交易所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可以采取技术性停牌的措施
C.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
D.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与委托人约定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
【答案】B
【解析】因突发事件而影响证券交易的正常进行,证券交易所可以采取技术性停牌的措施,证券交易所采取技术性停牌或者决定临时停市,必须及时报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所以B错误。
设立证券公司要求主要股东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A正确;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C正确
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代理委托人从事证券投资,不得与委托人约定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D正确。
67.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已经发行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该一定比例是()。
A.10%
B.15%
C.30%
D.35%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P315。
68.用以说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商标属于()。
A.集体商标
B.证明商标
C.商品商标
D.服务商标
答案:B
解析:见教材324页,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69.甲和乙在同一种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则()。
A.先申请的可获得商标专用权
B.后申请的可获得商标专用权
C.两人都可获得商标专用权
D.两人都不可获得商标专用权
答案:A
解析:见教材325页,商标注册原则之一是申请在先,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的,申请在先的商标,其申请人可获得商标专用权。
7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下列有关专利权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专利权人应自被授予专利权的当年开始缴纳年费
B.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
C.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l0年,自授予之日起计算
D.专利权人有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并收取使用费的权利
答案:C
解析:参见教材P322。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l0年,自申请之日起计算。
二、多项选择题
71、如果产权的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利具有(),那么他所拥有的产权就是完整的,否则就是产权的残缺。
A.排他的使用权
B.收入的独享权
C.实际的占有权
D.自由的转让权
E.排他的所有权
答案:a, b, d
解析:如果产权的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利具有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那么他所拥有的产权就是完整的,否则就是产权的残缺。见教材5页。
72.以下关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缺乏
B.生活基本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C.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越大
D.一种商品若有极少的替代品,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
E.非必需的高档商品需求缺乏弹性
答案:ABC
解析: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非必需的高档商品,只有当消费者购买力提高之后才买得起,其需求弹性大,所以,选项D、E错误。参见教材P16。
73、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
A,生产者数目的多寡
B,产品的差别程度
C, 进入障碍的大小
D,生产要素的效率
E, 市场规模的大小
答案:a, b, c
解析:见教材23页,划分一个行业属于什么类型的市场结构,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即:
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
74、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
A.垄断 B.外部性 C.公共物品 D.信息不对称 E.价格波动
答案:ABCD
解析:见教材31页,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75.在我国统计实践中,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应包括的项目有()。
A.劳动者报酬
B.固定资产投资
C.固定资产折旧
D.营业盈余
E.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答案】ACDE
【解析】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
(1)劳动者报酬:
(2)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3)固定资产折旧:
(4)营业盈余:
76.按照一国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可以分为()。
A.长周期
B.中周期
C.短周期
D.古典型周期
E.增长型周期
答案:DE
解析:选项ABC属于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划分的类型。参见教材P48。
77.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经济运行处于过冷状态时,政府应把()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促进经济增长 B.控制通货膨胀 C.平衡国际收支
D.实现充分就业 E.收入分配公平
答案:AD
解析:政府选择宏观经济目标时首先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经济运行出于过热状态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当把“稳定物价目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经济出于衰退阶段,应把“增长目标或增加就业”目标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78.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A.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B.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C.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机制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D.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E.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答案:ABCD
解析:参见教材P69。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五个方面。
79.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方法包括()
A比较法 B因素分析法 C公众评价法 D最低费用选择法 E 成本效益分析法
答案:ABCE
解析:见教材81页。
80、下列各税种中,()的税收负担较易转嫁。
A.增值税
B.消费税
C.所得税
D.财产税
E.营业税
答案:a, b, e
解析:ABE三项属于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税种,容易转嫁税负;而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与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的税种,税负不易转嫁;详见教材91页。81.下列关于税负转嫁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前转是纳税人通过压低生产要素的进价从而将应缴纳的税款转嫁给生产要素的销售者或生产者负担的形式
B后转是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时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其应负担的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形式
C前转的发生一般是因为市场供求关系不允许纳税人提高商品价格所致
D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某些资本品交易中
E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扣除的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出售者的方式被称为后转
答案:ABCE
解析:后转是纳税人通过压低生产要素的进价从而将应缴纳的税款转嫁给生产要素的销售者或生产者负担的形式;A错误。
前转是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时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其应负担的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形式;B错误。
后转的发生一般是因为市场供求关系不允许纳税人提高商品价格所致;C错误。
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扣除的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出售者的方式被称为税收资本化。E错误
82、在经济萧条时,财政可以通过()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A.减少福利补贴支出 B.增加政府采购
C.降低税率 D.提高税率
E.提高财政补贴
答案:BCE
解析:经济萧条时就要刺激经济发展,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从而扩大需求。
83、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以下对其创造派生存款能力的制约因素有()。
A.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
B.提取现金数量
C.企事业单位缴付税款
D.社会公众缴付税款
E.利率
答案:ABCD
解析:参见教材P126。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这样三类因素的制约:
①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②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
③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
84、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其对银行的业务包括()。
A.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B.作为最后贷款人
C.集中准备金
D.发行货币
E.组织全国清算
答案:BCE
解析:参见教材P137。中央银行对银行的业务包括
(1)集中准备金
(2)最后贷款人
(3)全国清算
85、存款货币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区别主要在于()。
A.是否以盈利为目的
B.是否经营完全的信用业务
C.经营范围的宽窄
D.是否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
E.经营管理制度
答案:BCD
解析:参见教材P145。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范围广泛,业务种类齐全,是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窄,经营不完全的信用业务,或不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86.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以下属于附属资本的是()。
A.未公开储备
B.资产重估储备
C.股本
D.混合资本工具
E.长期次级债券
答案:ABDE
解析:参见教材P160。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1)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2)附属资本又称为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87.以下有关汇率决定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有()。
A.利率平价理论是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探讨汇率的 B.利率平价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
C.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讨论的是远期汇率的决定
D.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认为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
E.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不一定成立
答案:ACD
解析:参见教材P163。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利率平价理论最早由凯恩斯系统提出;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一定成立。
88、导致一国货币贬值的因素有()。
A.国际收支顺差
B.对外贸易持续逆差
C.通货膨胀率比他国低
D.降低利率
E.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
答案:BDE
解析:顺差,外币供给>外币需求,外币贬值,本币升值,A不选
逆差,外币需求>外币供给,外币升值,本币贬值,B选
通货膨胀率比他国低,本币货币购买力强,本币升值。C不选
提高利率,吸引资本流入,本币需求增加,本币升值。
降低利率,资本流出,会抛出本币,本币贬值。D选
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物价总水平上升,本币贬值,E选
89.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未公开的内部调查
E.公开的出版物
答案:DE
解析:参见教材P177。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90、抽样时,由于()造成的误差,属于代表性误差。
A.被调查者有意虚报
B.数据汇总错误
C.样本容量不足
D.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E.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
答案:DE
解析:代表性误差----在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无法消除,但事先可以进行控制或计算,产生原因:
(1)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2)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
(3)样本容量不足等
91.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在于()。
A.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分开排列
B.直方图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
C.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
D.直方图的矩形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
E.直方图的矩形高度有意义而宽度无意义
答案:BCD
解析:参见教材P188。
92.算术平均数会受到()的影响。
A.各组数值的大小
B.各组分布频数的多少
C.极端值
D.计量单位
E.组数
答案:ABC
解析:参见教材P194。
93下列关于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B.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C.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D.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E.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答案:BCDE
解析:参见教材P204。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
94.下列关于指数的说法错误的有()。
A.广义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B.产品产量指数、价格指数属于数量指数
C.按计算形式不同,指数可以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D.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为帕氏指数
E.帕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应用较多
答案:ABDE
解析:参见教材P209。狭义的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A错误。
产品产量指数属于数量指数、价格指数属于质量指数。B错误。
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为拉氏指数,D错误。
拉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应用较多,帕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应用较少。E错误。
95.如果变量x、y之间的相关系数r=1,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
A.完全负相关关系
B.完全正相关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函数关系
E.不相关关系
答案:BD
解析:参见教材P218。
96.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
A.核算 B.评价 C.监督 D.预测 E.决策
【答案】AC
【解析】见教材222页,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97.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是()。
A.资本公积
B.未分配利润
C.应收账款
D.营业收入
E.盈余公积金
答案:ABE
解析:C属于资产、D属于收入
9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是()
A.变卖固定资产
B.取得债券利息收入
C.支付各项税费
D.支付融资租赁费用
E.收到销售货款
答案:ABD
解析:AB属于投资活动;D属于筹资活动
99.下列指标中,属于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是()。
A.应收账款周转率
B.流动比率
C.已获利息倍数
D.产权比率
E.市盈率
答案:BCD
解析:A属于营业能力的指标;E属于盈利能力的指标。
100、编制现金流量表时,为了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需要以净利润为基础,采用间接法加以调整的项目有()。
A.固定资产折旧
B.财务费用
C.无形资产摊销
D.销售收入
E.不涉及现金的投资活动
【答案】ABC
【解析】见教材257页的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101.下列各项中,属于合同法定解除条件的有()。
A.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B.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C.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D.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
E.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答案:ABCE
解析:参见教材P281。法定解除的条件如下:
①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②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③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④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⑤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属于协议解除,所以D不选。
102.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行使的职权有()。
A.检查公司财务
B.聘任公司财务负责人
C.当董事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予以纠正
D.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
E.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答案:ACD
解析:参见教材P293。BE是董事会的职权
10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证券交易所可以决定终止上市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情形是()。
A.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产
B.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经查实后果严重的 C.公司最近两年连续亏损
D.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
E.发行公司债券所募集的资金不按照核准的用途使用,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
【答案】ABE
【解析】见教材314页,注意“暂停上市交易”和“终止上市交易”的不同
10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以下属于内幕信息的有()。
A.公司分配股利
B.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
C.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出售一次超过该资产的20%
D.公司债务担保的重大变更
E.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方案
答案:ABDE
解析:参见教材P312。
10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
B.授予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是新颖性、实用性、富有美感
C.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l0年
D.专利权人享有在其专利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的权利
E.向外国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必须向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答案:AD
解析:见教材P320—322。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A正确。授予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是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B错误。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自申请之日起计算。C错误。
专利权人享有在其专利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的权利,该权利为标示权,D正确 向外国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必须向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E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