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
学院:生命学院
姓名:王晓萌
学号:s201015008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
《自然辩证法导言》是这学期张恒力老师推荐给我们阅读的。说实话,一开始我找到这本书都有点看不下去。内容有些晦涩难懂,第一遍断断续续几乎没有看明白讲什么,就这么放下了。过了几天,心情不是很浮躁的时候,偶尔看看,觉得好像不是很艰涩了。大致有了一些轮廓性的了解以后,我不知不觉的有了一些思考。《自然辩证法导言》是对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身、认识社会的过程做了详细的叙述。恩格斯首先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地位做了全新的阐释。自然科学开始于十六世纪,宗教复兴、文艺复兴或者五百年代,并且为唯物主义的理论做了准备。这个时代的事情虽然大家普遍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历史课或者美术课的时候老师们都多多少少会讲到。根据当时的科学新成果或者科研理论,恩格斯阅读了大量的前人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并对每一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很好的纵观了整个科学的全局,从不武断独立的看待每一个科学发现。每一个科学发现,在他看来都是人类通向真理的一大步。的确,例如,描绘天体、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物质世界的多种运动形式;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的进化等等。“??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之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十八、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在许多领域的成果都更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性质。自然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无发展的、无规律的,新的自然科学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
那个时期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绝交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的理论被强烈的动摇了。我们现在认为伟大的哲学家很多都是在17,18世纪产生的,他们属于那个时代,因为时代的关系,他们从崇拜宗教转而信仰科学,又因为科学发展的滞后,他们对于自己所怀疑的东西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于是他们便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某种现象。其中思考的最多的部分是关于世界的起源,或者说物质的起源。他们开始怀疑上帝的正确性,认为一切都是有一个起源的。正是由于对于起源的思考,便产生了德国那一拨著名的哲学家,向康德,黑格尔等。以前总觉得过去的那些哲学家很不可思议,为什么放着自己的工作不管甚至家庭不管,而天天琢磨一些社会与自然的问题。但是读过导言之后,我多少有些感受,那些哲人并非异于常人,只是他们对于自己所不能解释的事情非常执着,希望能为更多的人解答这样的疑惑。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指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对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另外,恩格斯的整体观还突破了以往人和自然界对立的关系,不仅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还表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过程”,这就从狭义的自然观发展到了广义的自然观。导言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蕴含了社会与自然要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这也和咱们现如今经常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说,即使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早已在一百多年前就发表了,但是到现在还具有指导和启发的意义。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统一,我更关注的是自然辩证法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活力,在于它与具体的科技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它是抽象度较高的哲学理论,所以,离具体的科技实践仍有一定距离。要实现它对具体的科技实践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就需要将它在理论的范围内再逐步具体化,使它更接近实践。自然辩证法渗透于自然科学。一方面随着科学理论转换为实践目标,即科学认识和主体需要结合和统一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使“是什么”的理论转换为“怎么做”的理论;再由实践目标展开为实践措施,即具体实践行动的纲领,使“怎么做”的理论具体化为“应该如何做”的原则,再经过信念、意志等社会心理的中介,形成确立实践措施的可行和必定成功的信念,内化为努力行动的意志,通过这种“意志的努力”,发动社会主体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客体,物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另外的一点关于科学研究的启发我觉得也很重要,那就是:研究绝对的客观事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真正的绝对的事实是无法得到的,人们所能认识和把握的只有观察到的事实。人们所说的事实一定是具体的观察主体在一定的理论背景指导下观察到的结果,由于人们的局限,也由于观察主体的背景不同或指导的理论不同,人们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一个对象常常包含有无数的信息,但具体能够观察到什么信息,即看到什么样的事实一定是和观察主体紧密联系的,另外人们观察到的事实一定是对事实干预的情况下的结果,绝对的脱离观察主体的事实是无法得到的。也就
是我们在自然辩证法课上老师提到过的,“真理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哲学指导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自然科学又为哲学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二者相辅相成。虽然我们作为科学研究人员,很多时候做科研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中渗透有哲学思想或者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自然辩证法原理在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是普遍存在并发挥巨大作用的。篇二:《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
09材料物理 林志强 09328030
作为中大学子,这次是第一次读马哲原著,说来多少是有点惭愧??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惭愧的想法,难道看哲学原著是一种光荣?这是荣辱观吧,很自然不用深家思考,因为太自然了。
在看书过程中,很枯燥,不是这本书无聊,也不是这本书很难懂,相反这本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太容易理解,很多东西就好像是我的荣辱观一向顺其自然的存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潜意识了,很自然。
教育让我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表示毫无新奇,所以一路是看着,自然顺利平坦到我没有任何反思!这是可悲吗?辩证法中其中就有否定之否定是进步的一种方式,可是我悲哀的没有任何否定?
下面是本人读书时候的一些牵强的感觉: 不知道是恩格斯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写的文章的组织条例性很好,可读性甚高,总体读书速度很快,很少有停滞的片段,让我有点安慰。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部重大著作,通过阐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哲学先驱的关系,辩驳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根基。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矛盾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则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轨迹。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在于指出对于一个事物来说,在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它指出了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新事物必然会代替旧事物。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来讲述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一. 前言,主要介绍自然辩证法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这部分中恩格斯用[历史导论]来说明世界是在变化的。
当时人们由“在西方各个学科基本完善,最重要的数学方法基本被确立”①(由此开下岔,当时量子力学还没有真正被认可,而数学中的黎曼几何也没怎样起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是有点缺陷的)这些历史背景“形成了某种独特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核心就是自然绝绝对不变” ①。后来由于拉普拉斯,康德等人在天体学上的成就让“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 ①的观点得到支持。继而恩格斯得到“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①
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这里主要表现在[辩证法作为科学]中:
“自然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的这两个阶段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们实质上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 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比教课书上简洁)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在接下来恩格斯用一些科学届的例子论证了辩证法的正确性。
但是在过程中恩格斯讲到两极化,正负的,因果之类的话题时候说道:‘严格的界线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也不再是固定的了,鱼和两栖动物之间的界限也是一样。’ 我觉得这个是有条件的(可能恩格斯知道条件但是没写吧),其实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各自的本质,正因为本质和现象让我们对各种事物进行分类,如果分类就要有界限界限的严格性,在生物学中没有体现,但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假设我们现在是在研究量子力学的问题,呵呵??这个就很明显了,能量分级,界线是如此明显,或者普朗克长度>任意长度??一系列都是界线!所以我觉得在宏观上严格的界线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微观中界线必须的了。
三.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
物理学,这个是我的老本行,但是没话说,也就是运动形式的描述,一个学科学的越久创造力就微弱,现在在物理学里面,我觉得自己是灵感枯竭。恩格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能量守恒理论。不过我对恩老的某句话很感兴趣“力作用与其上的这另一部分的反作用,最多只表现为一种被动的反作用,表现为一种阻抗。”这看法很是精辟!他把物理受力问题给简单化,这种思想,让我们的物理老师也是惭愧呀!再者,他能把力个分化成矛盾的双方,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做功,和能量问题就很系统,很容易理解了。的确,如果让恩格斯靠高考结果是怎样呢?哈哈?? 数学,这方面微积分成了论证武器,过程也是可想而知,忽略xd.生物学,达尔文那套就被搬出来咯,不过恩老的见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他辩证了分析了达尔文的一些不足。“把历史看作一系列的阶级斗争,比把历史单纯归结为生存斗争的一些没多大差异的阶级,要更加丰富有内容和更加深刻的多”。恩格斯把《进化论》给发展到社会科学中来了?? 自然界和社会,我觉的这个才是《自然辩证法》的重镇。
自然界,劳动,社会,这也许是最简单的描述这种规律了,自然界的人类通过劳动,然后形成社会,社会又反作用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劳动行为。很复杂的关系~~~ 总体上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巨作,特别对于理工生,在科学研究方向上是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教会我我们分清事实,教会我们一般的研究方法,有着重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自然辩证法篇三: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读 书 笔 记
——《自然辩证法导言》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他在导言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过程,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无限发展过程,阐明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而且,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的发展的方向。通过这次阅读导言,加深了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我深刻的体会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互相影响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舞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的支持。而且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远远超过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将自然辩证思想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且当前我们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尤其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与科学结合起来。文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而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过程。比如大气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影响人们的健康等一系列危害。我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敌人后才发现最危险的敌人竟是我们自己-人类妄自尊大,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自然的报复。这些事实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变,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跟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脚步。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人类必须(转载于: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学会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当作无止境的盘剥的对象,而应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根基。为了我们生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子子孙孙,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实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现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之快有目共睹。但是在这样高速的发展模式下所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尚未解决;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资源短缺严重;技术创新能力低,尤其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低,技术转化的速度慢;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可持续须发展得要求;教育体制落后和投入不足;人口增长较快且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收入
分配的两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是中国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如何有效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2000年11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而后,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我国生态环境己恶劣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这虽然是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但它也迫使我国必须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只有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才能持续,如再不进行水资源的保护,不仅北方传统缺水地区全因水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即使南方富水地区也会因水资源污染而产生水资源短缺并制约经济发展等。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爱护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并愿意为环境保护付出代价;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从而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资本积累有了较大增长,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发展意识正在改变,正由传统的追求经济的数量扩张,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正从原来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转变为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甚至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或者是通过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换取生态资本和资源资本;正在对科技制度、教育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体制、市场体制、财政金融体制、外贸体制、分配体制、政治体制等进行重大的改革,制度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制度创新中,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开始得到加强,一些制约或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区域经济发展和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正开始着手解决等,都说明我国存在着许多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 模式。篇四:《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读书报告
《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读书报告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是广泛地吸取了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新成果。介绍了现代科学哲学的理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技术的基本理解、技术方法、技术演化的观点;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着重探讨了科学的社会运行、科学对文化的影响的问题。《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当代自然观(第一章-第三章)、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第七章)、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第八章-第十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一部分讨论的是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法,第二部分为科学发展与研究的辩证法,第三部分为技术发展与研究的辩证法,最后一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辩证法。人类社会产生以后, 便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 获得了对自然界认识的主观辩证法, 产生了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 自然观。
自然界是在发展的,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发展的。作者详细论述了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和演化发展, 阐明了自然界的辩证法。但是, 就自然辩证法的科学精神而言, 它绝非是就辩证法而论辩证法, 它要勇敢地面对人类存在的问题, 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当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 自然辩证法必须发挥它解决这种矛盾的特有功能, 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观要对自然界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作出合理的说明,要把握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的发展趋势,要对人类自身的前途、命运作出严肃的思考和预测。所有这些,都与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具体知识有关,但又不是简单地包含在具体知识当中。因此,研究当代自然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为工具,对当代学技术的重要成就进行总结、提升,最终形成合理的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科学方法是探索自然,获取科学知识的程序、途径、手段、技巧或模式,它通常在步骤上有比较系统的有序的、合乎逻辑的排列,科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学探索的原则。从总体上看,科学方法主要包括科学观察的方法、科学发现的方法以及科学理论评价的方法。从科学方法的来源看,它主要来源于观察、发现及评估活动中的认识论问题,因此,哲学认识论是科学方法论的核心要素。科学观是关于科学及其发展的一般性认识和由此形成的总体观点。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人们可以得到关于科学发展和研究的不同认识。本书主要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视角来理解科学发展、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
技术的哲学分析有赖于技术应用科学之中独立出来,有赖于技术研究形成自身独特的概念范畴。某种程度上,技术既是实践的,也是认识的。技术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就决定了技术发展中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一方面,基于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技术有自身的发展及演化规律,另一方面,它与社会的科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由此,技术演化呈现出错综复杂、与各种社会活动密切关联的发展脉络。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产物, 它的性质与结构、社会组织与条件、社会功能与价值、发展模式与趋势, 构成了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在狭义的科学观的基础上,本部分进一步从科学技术的外在社会特性方面,来理解由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所形成的总观点。在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时,我们重点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考察,通过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观等 问题的讨论,在总体上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辩证关系。在这一部分, 作者从对科学技术的界定出发, 在论证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结构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发展的社会条件, 认为人才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图书情报支持系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支柱。科技要发展, 必须具有这四大支柱, 只有这四大支柱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加速科技的发展, 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科学技术发展还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优越的社会条件、良好的文化背景, 这些是“ 塑造科技实力雄厚, 科技水平先进的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保证” , 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备条件。作者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这个前提出发,在本书的最后又回到了人对自然认识和改造这个出发点。人类社会只要在发展, 就会出现自然、人、社会三者的协调问题。如何实现这个协调, 本书作者认为,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确立全新的生态观念, 中国在协调自然、人类、社会的关系方面, 一定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的这个结论, 不仅实现了理论为实践、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愿望, 而且也达到了全书构成一个相对圆满的理论框架的目的。该成果告诉我们, 自然辩证法在注重研究基础性理论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对现实性问题的研究, 这是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统一,我更关注的是自然辩证法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活力,在于它与具体的科技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它是抽象度较高的哲学理论,所以,离具体的科技实践仍有一定距离。要实现它对具体的科技实践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就需要将它在理论的范围内再逐步具体化,使它更接近实践。自然辩证法渗透于自然科学。一方面随着科学理论转换为实践目标,即科学认识和主体需要结合和统一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使“是什么”的理论转换为“怎么做”的理论;再由实践目标展开为实践措施,即具体实践行动的纲领,使“怎么做”的理论具体化为“应该如何做”的原则,再经过信念、意志等社会心理的中介,形成确立实践措施的可行和必定成功的信念,内化为努力行动的意志,通过这种“意志的努力”,发动社会主体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客体,物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另外的一点关于科学研究的启发我觉得也很重要,那就是:研究绝对的客观事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真正的绝对的事实是无法得到的,人们所能认识和把握的只有观察到的事实。人们所说的事实一定是具体的观察主体在一定的理论背景指导下观察到的结果,由于人们的局限,也由于观察主体的背景不同或指导的理论不同,人们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一个对象常常包含有无数的信息,但具体能够观察到什么信息,即看到什么样的事实一定是和观察主体紧密联系的,另外人们观察到的事实一定是对事实干预的情况下的结果,绝对的脱离观察主体的事实是无法得到的。也就是我们在自然辩证法课上老师提到过的,“真理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哲学指导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自然科学又为哲学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二者相辅相成。虽然我们作为科学研究人员,很多时候做科研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中渗透有哲学思想或者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自然辩证法原理在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是普遍存在并发挥巨大作用的。通过研读《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我们了解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篇五: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及途径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它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3)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4)创新产出高,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智力教育″<因为它不鼓励想象和发散思维>,实质上就
是″记忆力教育″,其特征是死记硬背、以单一的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手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泛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材,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材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因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然而我国现行的″记忆力教育″模式,是无法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所以,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必须要改造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尽快地通过建立″ 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材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否则,届时的″创新型国家″只能是一只大海中随风漂荡的空船而已。
当然,要想在中国这个具有数千年传统影响力的泱泱大国,改造让国人既痛恨而又无法不″崇拜″的″记忆力教育″,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果断决心;需要教育部门全体人员的直正自醒和积极行动;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的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全国上下关心和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们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
″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如何,因为创新的基根就是创造力,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国民的″创造力素质″如何。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国民的创新素质尚处于低下状态,具体表现为创造力意识微弱-----缺泛主动意识、只能被动接受新生事物;创造力人格特征不足-----不敢冒险、不愿想象;创造力知识淡薄-----缺少学习创造力知识的机会;思维固化-----只习惯于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创造力技能单一-----无法满足创造的需要;创造力运用实效不佳-----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发明专利与发达国家相差太大、创造力产业的实力不显等。这样的国民″创新素质″是无法达到″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对国民″创新素质″的要求。所以说,全面提升国民的″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 ″,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之作铺垫的土壤。可眼下我国的″创造力环境″实在是不敢恭维:学校的″记忆力教育″模式;社会的剽窃、走后门、认人为亲、假冒伪劣、诚信缺失等陋习;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影响——中庸之道和师道尊严;家长以我为主的独裁和溺爱;各电视媒体花样翻新而且自感良好的″智力节目″;同事间对冒尖创造者的冷嘲热讽;领导者对思维活跃者的压制;创新教育的神秘化、虚设化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进行″扬弃″;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人们将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傲。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为了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成功,我们就必须按照创新环境的要求去做、去努力地做好。不然的话,创新型国家这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就会因为缺泛合适的土壤而无法正常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健。
经过国家和国民的共同努力,在完成前述三个基本任务之后,我们又将面临着如何才能多出创新成果和如何才能保证创新成果不受非法侵害的二个实际性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创新人员个人或集体的创新积极性问题。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学术文艺界的剽窃成风、产业界的假冒伪劣猖獗、知识产权的法律执行力度低下;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不完善、不规范;创新成果的申报程序复杂、手续麻烦;创新成果的转让和产业化的难度相当的大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创新人才缺泛、创新成果不足的严重后果。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这当中应该包括: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建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标准;加大对创新成果交流和产业化工作的宣传、中介的投入等等。
建立″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健所在。因为,没有良好的保护和鼓励机制,就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就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创新型国家″也就 ″实力空虚″了,也就″名存实亡″了。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
新型国家行列。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指导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意见》共8个部分21条,核心是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真正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主体。
《意见》提出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相当,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培育若干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意见》提出要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按照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要求,明确定位,优化布局,稳定规模,提升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完善财政投入为主、引导社会参与的持续稳定支持机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坚持企业化转制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
《意见》强调,要注重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促进公益性民生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支持政策,促进民生科技产业发展,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提高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 - 副本
在中国,怎样当一名科学家?
看《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的内容简介得知,此书为美国研究生和大学生们的必读之物,出版至今,已发行20多万册。由此可见此书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现在我能看到中文版的,我想,在印度、意大利、法国、德国、巴西等等国家,他们的大学生们也能看见相应语言的译版,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此书出自美国,而不是出自中国?
带着这个问题,我详读了此书,本想能够在书中找到解答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当然没有。些许失望,但又仔细想想,没有答案是对的,正常人都不会踩着别人来抬高自己,更何况是科学家们呢!如果书中说你们其他国家的科研环境都不行,都比不上我们国家的,那他们也写不出这本书来了。虽然在书中没有找到直接的答案,但我认为也有一些因子可寻。
此书分为十四部分:引言、科学的社会基础、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科学中的价值观、利益冲突、发表和公开、荣誉分配、论文署名、科学中的错误和疏忽、科学中的不轨行为、对违背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反应、科学家在社会中的作用、参考文献和附录案例讨论。内容不算多,分类细,清晰明了,我总结分为两个部分:个人和制度。
先说个人,就是从科学家个人角度出发,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在引言部分提到:要有孩童般的好奇心,以这种好奇心作为
一种动力,使研究人员埋头于实验室,跋涉在酷热的丛林中或跟踪困难理论问题的线索。我归结为兴趣爱好。在科学中的价值观部分提到:学习科学以外的许多知识,包括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宗教和伦理学能帮助自己认识自我。我将这归结为拓宽知识面,探索新领域,交叉比较研究,也就是现今我们常提的交叉学科。在发表和公开以及论文署名这两部分讲述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既是科学家,就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学术道德,尊重知识产权,换个角度而言,尊重他人成果也就是守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科学中的错误和疏忽部分提到:当错误被发现是,他们最好在含有错误信息的同一杂志上承认错误,能即使地、公开地承认错误的科学家,很少受到同行的责备。我归结为换位思考,当自己犯错时,他人包容,当他人犯错时,我们也能够包容他人,这样更加有助于犯错者端正心态从事科研工作。当然,作为科学家还须具备很多重要的品质,比如毅力、耐心、智力、勇气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制度,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国家提供给科研人员的研究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经济、奖励机制、立法保护等,这些因素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就像书中提到的,基本上所有的科研单位,都有处理利益冲突的政策和措施;荣誉的不正当分配,将损害关于发表的激励系统;在科学界内,伪造、作假、剽窃行为甚至与此沾一点边的案例,都会给个人、单位、甚至整个研究领域带来严重挫折。利益与荣誉,荣誉与奖励机制,个人信誉与单位等等,这些都是分割不开的,当然,这些都是整个美国科研界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的体系规则,而且执行得很
好。
了解完书中内容,我们回到问题,“为何此书出自美国,而不是中国”。在中国,拥有科学家品质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我认为,主要还是处在制度的问题。
美国的课题研究经费超过半数——大约55%由联邦政府直接拨款给NASA,其余的经费都划拨到NSF(国家科学基金会)。所有的科研人员,当然大多数是大学教授,都有资格申请。在中国你能不能申请到科研经费,主要看你的行政级别,要是你的头衔带“长”,你的经费申请就轻而易举了。美国的课题给谁,主要是看申请者在这个领域中的影响,这个影响不是哪个领导给他的评价或者什么奖状,主要是来自同行评议和他的文章中观点以及成果的被引用频率。而中国的课题给谁,主要是看行政级别,级别低了,就显得自己很不“厉害”,级别够高,什么课题都可以给你做。
再回到题目上,在中国,怎样当一名科学家?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不缺具有科学家品质的人,但产生不了科学家,只要中国的科研界去行政化了,我坚信,中国的科学家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范文1
阅读了《自然辩证法》序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资料: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经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从这个定义中能够看出自然辩证法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给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忙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当以自我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这其实也就给出了“你觉得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科学方法训练、本事和视野的问题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在每一个专业领域内有所发现,必须要先学习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该专业的一般规例。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必须程度上训练我们使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本事,开阔我们的视野。可是要深入的研究这一专业的知识,
并开阔这一专业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有所创新,我们必须对这一专业又更广更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的。我觉得这种更一般性的科学方法训练、本事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是由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能供给的。
也就是说,除了专业课的学期,我觉得能够为我们供给科学方法训练、提高本事和开阔视野的知识很多,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能够汲取的营养。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专门知识中提取出对我们认识自然,进行科学研究有益的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首先回顾了几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批判了以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然后阐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范文2
《自然辩证法》导言,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历史的发展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哥白尼革命”使“自然科学从此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我发展的权利,开始了新的历程。当然,在中世纪,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是科学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顽强斗争而开创的历史。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认识的提高、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很多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近代,自然科学多数处于搜集材料阶段。由于力学有了较高发展,人们似乎以为力学规律是万能的,企图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械论的观点,从而逐渐构成自然科学研究中长达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移植到哲学中来,就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其中心思想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与自然科学相悖的,阻碍着自然科学的提高和发展,并且最终使它陷入神学的禁锢之中。由于产业革命的推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高度。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划时代发现,导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恩格斯在此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了新的自然观。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到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完成了人类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指导,具体地描绘了从原始星云到地球,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命起源到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图景,证明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恩格斯以物质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说明自然界总是处于各种运动形式的生灭转化之中,整个自然界就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展开自我的发展历程。恩格斯最终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无限循环的重要思想并确立了它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重要地位。
读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我掩卷沉思。在恩格斯的眼里,历史上所有的科学成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此感到异常佩服。这是对知识掌握到必须层次的境界,一种永远激励我们后人上进的境界。经过《自然辩证法》导言的学习,对我启迪最大的,是前人博大的哲学思想,是前人为科学奋斗甚至献身的精神,当然,那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能够这样说,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景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经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并且,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本事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当永远牢记,“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更应以前辈科学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顽强斗争而开创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历史的精神为榜样,力争开创我们事业的新天地。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范文3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恩格斯这句名言的感召力促使我怀着崇敬的心境翻开由人民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找到其中《自然辩证法》部分简单明快的扉页开始阅读。在该页的左下方有这样两行小字:“弗—;恩格斯基本上写于1873—1883年,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第一次全文发表于1925年《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二卷。”当思想不由自主停留在这不起眼的两行小字之间时,我仿佛看到1883年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放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晚年独自一人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忙碌身影。透过这两行小字,我所体悟到的更是恩格斯晚年既进行科学研究又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可贵精神。
以《自然辩证法》为中介,我与这位生活在19世纪的先贤相会在思想的海洋中。通读这本充满光辉思想的哲学著作,我深感强记不如善悟。在恩格斯上述名言的启迪之下,我最大的关切点集中于对书中有关辩证理论思维方法的捕捉与反思之上。经过通读与重点阅读,我较深刻地领悟到以科学研究为主业的广大学人经过探求哲学知识提升理论思维本事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这样正面论述道:“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所以,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那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那里仅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忙。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本事。这种本事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此刻还没有别的手段。”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之要在于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理解与习得。展开而论,一方面,恩格斯在书中曾精辟论述道:“辩证法对今日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仅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供给类比,并从而供给说明方法。”“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一样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供给了一个准则。”另一方面,就我个人的理解,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法是以时间维度讨论问题的,从而是整体的而非割裂的。所以,我认为掌握这种内生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游刃有余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各种工作意义重大。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以至于有人在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笔记中这样写道:“时间是真正公正的法官,一切假的东西都将在时间面前败落、丢丑。回头总结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造神运动”正是因为社会上普遍缺乏理论思维。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人们急于发财,急于出名,急于改变自我的命运,急于提高自我的地位,急于强健自我的身体,急于治疗自我的疾病......可是,轻视‘格物致知’的思辩传统,缺乏对人间正道的审慎认识,缺乏对人的社会职责的理性思考。蔑视理论,讲求实惠。构成了一种浮浅虚华的风气,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异常是世界观构成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不知人们从何时起早就习惯于谈“哲学”而“色变”。对此,恩格斯在书中探讨自然科学与哲学问题时的一段散论发人深思:“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仅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并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而这些范畴是他们盲目地从那些被早已过时的哲学的残余所统治着的所谓有教养者的一般意识中取来的,或是从大学必修课中所听到的一点儿哲学(这种哲学不仅仅是片断的东西,并且还属于各种不一样的和多半是最坏的学派的人们的观点的混合物)中取来的,或是从无批判地和杂乱地读到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取来的,所以他们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遗憾的是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而那些侮辱哲学最厉害的恰好是最坏哲学的最坏、最庸俗的残余的奴隶。”
读完恩格斯的这段话,不禁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在《大学生》杂志上无意间读到的一篇美文《哲学的尴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曾这样写道:“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本义为‘爱’(phileo)‘智慧’(sophia)。显然,希腊人所说的‘智慧’与我们所理解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智慧是某种无限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梦想境界,知识则通常以有限的、具体的事物为对象。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是我们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它们的价值在于对我们的‘有用性’,而对于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却蕴涵着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我超越性。”而在当下中国,就连象征“知识”的“学识”考量也早已悄然异化为对“学时”的考量,似乎从幼稚园到博士后,熬足了“学时”就万事大吉,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中国学人的智慧水准,更没有多少人在意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思维方法与本事。
以上是我通读恩格斯所著《自然辩证法》之后,在其众多闪光的思想中,筛选出的最能够触发我进一步思考的关切点。此外,有必要异常说明的是,笔者之所以突出“辩证思维方法”概念而弱化“自然辩证法”概念,是因为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争议,尚无定论,甚至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立之说。而我本人对恩格斯的态度有保留地倾向于张岱年先生的观点:“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异同问题,高扬马克思而贬低恩格斯,我坚决不一样意。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讲得
多些,这正是恩格斯的贡献。恩格斯十分谦虚,将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学说称为马克思主义,但不能所以而否认恩格斯的贡献。”
最终,借用《哲学的尴尬》一文的结语来概括我阅读《自然辩证法》后的真切感悟:“当我们认识到,哲学并不远离生活,它就是对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的惊异和动用反思精神试图寻找答案的努力,就会发现,哲学之尴尬,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批判精神的尴尬,是反思精神的尴尬,是自由的尴尬。”期望各位读者能从这段话中体悟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智达高远的终极关切。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报告
自然辨证法报告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科学技术发展
1科技发展的“双刃性”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从中国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到亚里士多德德经验理论,从伽利略的实验理论和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海森堡的量子物理,无不是对自然界认识和总结的结果,这些理论的出现对世界各个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世纪是人类历史中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飞跃上, 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利用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 科学和技术自从17 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 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充分显示造福功能同时, 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这也就是西方社会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科学技术一旦失控时我们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例如:1939 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1986年泄漏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5000 多名救护人员死亡, 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 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 造成20亿美元损失;2001年横扫英国的使畜牧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口蹄疫, 损失高达300 亿英镑; 2003 年“非典”肆虐全球等等一系列20 世纪全球所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技术和工业灾难。
2科技特征
自然界生物生长规律是“ 强者生存, 若者灭亡” , 古往今来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的同时, 也在不断进行着对自然资源、土地、生存空间等的抢占、掠夺。为此就有了武器新旧更替, 高科技武器不断的涌现。例如:从义和团的大刀长矛, 到李鸿章的北洋水师, 再到解放战争的小米加步枪, 发展到今天的人民解放军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部队来看, 部队人数在大幅度的裁减, 而武器装备质量在大幅度的提高。在作战空间上, 从平面作战到立体作战, 再到太空作战, 实现了近距离作战向激光制导远程打击的转换; 在作战时间上, 发现目标实现了24 小时全天候攻击; 在作战武器上, 发展到今天的核武器、微波炸弹、集束炸弹等。科学技术发展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目的是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 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产生更好的社会影响; 与此同时,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以科技为手段的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转变, 其实质是由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一场深刻的文明转型, 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 工业现代化是从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开始,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介质,同时成为在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变方面, 以及对社会调控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 自然辩证法特有的中立属性和价值属性也越发的为人们所重视。中立属性是指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 就其本身来说并没有正误、善恶之分;价值属性则恰恰相反, 旨在说明任何技术都内涵一定的善恶、对错的价值取向。而两者的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技术本身固有的属性及其可能产生某种效应, 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实际效应, 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技术价值是技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的时候, 则显示出正面的价值;反之, 它就没有价值或是有负面的价值。技术的正面价值毋庸置疑, 若没有技术的正面价值, 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 正是因为技术的正面价值, 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但是在今天繁荣昌盛的表象之下, 技术的负面价值也越来越显现的暴露在公众的眼前。核技术带来了了核战争的危机;氟立昂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塑料袋的同样带来了全球性的“白色污染”。技术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如核技术之于核电站, 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 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 发挥的是其正面价值。由此可见, 技术的中立性是毋庸质疑的。通观以上那些大灾难, 大都说明技术的中立属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中的核辐射, 只是由于技术本身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没有起到肯定的作用, 才起到了负面价值, 对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不难看出, 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 如果技术没有用来制造和应用于社会进步, 那么他们自身的属性只能潜存于其中, 很难表现出其价值来, 而当此项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 它们的价值则显现出来。由此可见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 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 技术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在技术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中, 技术的两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两重性, 即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技术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如网络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 也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 它的两种价值也在于它被主体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技术的社会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与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技术的社会价值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但同样要适当虑其它价值因素。大多数灾难的出现与发生, 大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技术价值的内部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 因此, 这就涉及到技术价值的评论。如何看待科技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 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与迅速发展, 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冲击。其中, 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 都在其各自领域里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激烈冲突, 其结果将可能在继承传统优秀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上, 冲破落后的伦理规范的束缚, 抛弃落后的伦理规范, 建立新的伦理、道德甚至是新的文明。要及时研究技术与伦理的关系, 恰当地提出适宜的新的伦理规范, 代替落后的伦理规范, 实施技术伦理的建设, 并发挥新的社会伦理的调节功能, 推动社会新型伦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在技术发展中要注意技术的发展目的性问题、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高科技与传统理论的相互冲突、技术与伦理道德等伦理问题。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对技术负面效应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对拥有的技术感到自信, 但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反省, 我们的强大并非无懈可击。现代技术产生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探讨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它的发生。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 技术再进步 一点, 也许“泰坦尼克号事件” “维爱特水库事件” “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将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对技术的预测更完善一点, 对技术的控制更完全一点, 也许DDT 化学品泛滥事件将得到遏制。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 而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无穷的, 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恩格斯曾经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 DDT 化学品泛滥事件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米勒在1939 年9 月成功合成了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 开创了合成杀虫剂的先河, 并因此而获194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这同时也造成人工合成化学品的高潮, DDT 在杀死了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 从北极的冰块到新生儿的血液中, DDT 无所不在, 污染了全世界, 对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对技术望而止步或者悲观失望。
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 但在一定程度上, 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上各种灾难的善后工作, 如果要是没有现在的技术, 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还在笼罩乌克兰, 科威特的石油大火还在燃烧。所以, 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 我们要尽量减少技术负面效应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 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4总结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善良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而邪恶的人们却能用它来危害人类的生存。这是科学的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造成的,如果恰当地使用科学,只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技术越来越多的环保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当人类变得理性时,技术之剑所开辟的将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科学技术只要人类加以合理利用必然会惠及后代!这是一把这样的剑,它是双刃的,可以用作不同的目的,如果用它来做好事的话,那么,它就可以产生好的结果,如果用它来做坏事的话,它就可以产生坏的结果。这就是说,同样的一把剑,使用之后所造成的后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的目的。
它本身是双刃的,是因它的两面性,一面可以用来做好事,另外一面可以用来做坏事,或一面可以带来正面作用,另外一面可以带来负面作用。科技既可以用它来维护正义,除暴安良,也可以用它来伤害百姓。这并非只是无奈,更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减少、降低。列宁有一个重要观点,他说: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既然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当然,是曲折的甚或扭曲的反映),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并非假象,是否也反映了本质呢?这颇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我倾向于是。这是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或缺陷、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或对后果的控制不力而造成的。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曾带给人类以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带给人类以灿烂的明天。在回首灾难的同时, 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 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的发生。我们绝不可因为这几点灾难而畏手畏脚, 犹豫不前。虽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但毋庸置疑的是, 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 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我们要从容地挥动科学技术这柄长剑,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繁荣的、和平的新纪元!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导言--读书心得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读书心得
摘要: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
正文:读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感触颇深。恩格斯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他在这本导言里,很好的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当前我们推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而且,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恩格斯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大体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后来以神学为中心的形而上学,直到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提出三个阶段。希腊哲学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上影响深远,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甚至到了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当时在知识上高于希腊古代的自然科学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是低于他们。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大量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文中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鸿沟,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可见,哲学并不仅仅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被灌输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哲学更多的是在思考人类面临的感到最困惑无解的问题。而思考这些艰深问题的人便是哲学家。正如苏格拉底对他的弟子们所说:哲学家要做社会的医生。所以说我们要对某一专业更广更深的理解是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的。我觉得这种更一般性的科学方法训练、能力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是由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能提供的,因为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可以汲取的营养。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专门知识中提取出对我们认识自然,进行科学研究有益的观点。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家不易,成为一个杂家更不易。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师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不以多才多艺之“杂”闻名于世。没有学术上的纵贯和横通,没有一批学识渊博的巨人,就突破不了神权一统天下的局面,文艺复兴不起来。杂与专不是对立的,杂就广度言,专就深度而言。杂可以寓于专,专完全可以体现于杂。杂家要具备学、识、才。仅仅这样要求,还嫌缺乏个性。因为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是才多学广的。杂家之所以为杂家,在这些方面还应体现为学不避杂,见识非凡,是达练之才。所以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文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而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过程。比如大气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还影响人们的健康等一系列的危害。我们人类与天斗,与地斗,在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敌人后,却发现最危险的敌人竟是我们自己——人类妄自尊大,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些事实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生态的问题,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变。即人类应当改变自我中心主义,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天人相分、天人对抗转变为天人合一、天人为友,从农业时代的黄色文明、工业时代的黑色文明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绿色文明。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当作永无止境的盘剥的对象,而应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根基。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实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造福人类。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另外,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