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答案

时间:2019-05-13 18:2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答案》。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答案

2、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理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意义何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揭示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哲学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基本立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技术科学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中间桥梁作用.理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科学辩证法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从而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2)有助于科技工作者(理工科研究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能够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3)有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工作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自学性,有助于加深科技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理解,并密切结合自己的科学技术工作实际,更自学地贯彻推行这些方针政策.(4)有助于确立正确的科技观,在以高科技为先导的21世纪,科学技术不仅本身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文化建制而且还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哲学等各种社会要素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科技工作者确定的科技观,提高科研工作质量有助于科技工作者确定正确的科技观,提高科研工作质量.3.抄袭现象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端正学风。近几年来,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前景令人担忧,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术环境和学术声誉。因此,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净化校园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课程学习、科研实践中学术道德失范,表现为实验实习弄虚作假,拷贝他人实验过程,仿造或篡改他人实验数据,抄袭同类实验报告,应付交差;更有甚者直接将整篇文章原封不动地抄袭上交,以蒙混过关;撰写课程论文投机取巧,找人代写,甚至“克隆”往届同专业论文。

(二)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中学术道德失范,表现为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在未实际参加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挂名,或引用有关参考文献但未说明;一稿多投或一稿多用。直接在网上下载资料,拼凑或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毕业论文答辩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有的一些论文答辩会从委员组成、提问、决议起草到评阅送审、盲审等各个环节,都不太规范和严格,造成了答辩者在感情上的亲近,使答辩委员在理性和感性上产生冲突,从而在论文评价上加入了感情因素,使一些不合格的论文也通过了答辩。

二、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现状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社会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个大课堂,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无可回避。面对人才需求竞争激烈、就业形势压力巨大的现实,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学习目的趋于功利化,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上只能应付了事。近年来,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研究生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长久以来,大多数高校只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与其共生共存的学术道德教育却一直被忽视,以致研究生缺乏学术道德观念的自我约束力,更不能以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三)导师的学术道德水准对研究生的影响,导师既是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又是学术成果的审核人,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榜样,其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对研究生直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导师本身就缺乏学术道德方面的品行,对所带学生学术品质的培养就难免存在着局限性和弊端。

(四)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现有的研究生评价体系较单一,一般以论文或著作发表的刊物和出版社档次为标准,衡量学术成果的价值,更多的是量化考核。种种相关制度的制定,造成了过多注重论文的数量而淡化了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首先要提高对研究生实施学术道德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其次,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再次,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做大量的工作,如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专题教育等。

(二)成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组织机构

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在端正学风、加强学术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完善监督机制,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三)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活动

(四)完善研究学术道德监督机制

(五)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就业打开方便之门。

在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营造出宽松的、和谐的、有利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学术环境,逐步减少乃至消除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答案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论述中共十八大所部署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根据和战略意义。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2.目前我国的生态困境及其危害;

1)沙尘暴,危害: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②使农作物受灾③造成人畜伤亡。2)荒漠化,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3)森林破坏,森林破坏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旱涝多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道淤塞。

4)草地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问题、湿地萎缩、洪涝灾害

3.摆脱生态困境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落实生态自然观必然要走生态文明之路;

4.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主要部署方针: 1)转变思想观念,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我国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4)加强制度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5.战略意义: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十八大的生态文明战略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落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民生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必须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观点

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恩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人类理论的进步‛。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2、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要归功于生产和社会对技术上的需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马恩指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

7.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马恩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合作过程中,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最后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8.技术异化问题

技术异化的思想潜在地包含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技术异化现象,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科技思想渗透于其各个部分,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3)马恩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

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马恩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

3)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化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科技思想渗透于其各个部分,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5)马恩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或真理性的重要体现;

6)马恩科技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三、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自己应该如何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等思维方法,并能够洞察事物的因果联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辩证关系;

2、在学会规范地进行辩证思维的同时,还要训练和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学会辩证地运用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直觉和顿悟思维,学会联想、想象、类比,以及系统思维方法特别是复杂性思维方法。

3、作为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着力于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培养自己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竞争性用途之间的有效配臵,从而达到经济价值的最大用途,而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索生活中的事情,就是以理性化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不同方面思考同一件事情,以一种最优的方案处理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为主,兼用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如果遇到一个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要学会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纷至沓来的时候,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在进行专业研究时,对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即将采用的各种‚技术性‛措施和‚技术性‛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论证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归纳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坚持科学真理的逻辑连续性的基础上,追求思维的异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以提高其创造性。

四、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民生科技‛指的是和百姓衣食住行用等密切相关的科技,是直接造福百姓的科技、离老百姓最近的科技,包括农业科技、医药科技、食品安全技术等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

(1)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2)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3)发挥科学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强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充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要深刻理解胡锦涛的‚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要点如下: 1)民生科技是科技人性化、人民化、生态化的自然结果;

2)民生科技彰显科技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体现以人为本的科技观;

3)民生科技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富裕、身心健康、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制度对科技发展的本质要求的体现;

4)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有利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五、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1、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人性的光辉体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2、科技文化侧重于真理性、工具性、客体化、程式化等,人文文化侧重于价值性、目的性、主体化、人性化等,二者相互补充、相反相成;

3、二者的冲突是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某种必然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人类文化领域的重要表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具有理论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二者的协调统一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缓解为前提,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使之为人类造福,而不至于为祸人类。例如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六、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应该如何看待和克服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论述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

2、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

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异化根源、表现和危害的论述;

(1)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表现以及危害:

1)科学技术的异化,首先表现为科学技术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水土流失等。

2)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本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加深了人与自我的矛盾。例如: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使得性别失调,胎儿丧失人权;人体器官移植技术造成了器官商品化;‚机器人‛和‚克隆人‛的诞生,给人的非人化和非人的人化带来了一种混乱,使人们开始越发远离自己的本质,造成了‚自我遗失‛和‚自我混乱‛。

3)激化了人与社会的矛盾。科学家所发明出来的科技成果,不同的使用主体借助它进行了不同目的的活动,使得科技成果成为满足某类人欲望的工具,加速了人与社会矛盾的激化。例如:核技术、生化武器的出现成为了各国进行军备竞赛的工具,威胁了全世界的和平和安全;网络技术倡导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伦理观,成为了网络武器;瘟疫监测预警与医药技术(SARS、禽流感、猪流感)和转基因食物演变成生物武器。

4.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与处理

1)个人人生和生活态度的改善;

2)严格遵循科技伦理、相关社会道德和法制;

3)增加国家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发展人性科技和民生科技,有效遏制掠夺式的‚牧童经济‛和技术滥用;

4)改善社会制度以便最大限度降低科技异化的危害。政府部门提高公众的意识,并向公众告知科学技术产生异化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七、根据两弹一星及‚运十‛大飞机研究开发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谈谈我国新时期该如何实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战略。(1)我国新时期实施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紧迫性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是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2)实施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自主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在全球已现端倪。

自主创新是国际竞争的必然反应。自主创新表现着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创新品质和特征, 决定着国家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科技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随着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贡献率的与日俱增,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征会日益显著。

最后, 自主创新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举措。科学发展观作为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其本质或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

(3)我国改革开放前科技自主的经验和教训:两弹一星何以成功?‚运十‛大飞机何以夭折?

两弹一星表现了我国自主创新精神,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中国核工业初创时期,一开始就坚持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特别重视建立自己的科研基地和工业体系,独立自主地开展科研工作和培训专业人才,把命运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尤其是第二套核工业基地建设中,我们完全实现了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国产化。在两弹的研制过程中,大力提倡从实际出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例如,我们的地质技术人员,冲破了苏联专家认为‚花岗岩里找铀矿没有希望‛的框架,不但在花岗岩中发现了铀矿点,而且据1987年统计,在花岗岩里找到的铀矿占我国各种类型铀矿储量之和的40%。又如,在钚生产化工后处理方面,彻底摒弃了苏联提供的沉淀法工艺流程,改进了萃取法工艺,不但使我国后处理工艺技术迎头赶上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在经济上也取得了巨大效益。大量事例可以说明,自主创新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灵魂,更为‚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然而,‚运十‛的下马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第一个大飞机项目‚运十‛是中国历史上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架百吨级大型民用客机,运十上马时,国外大型喷气客机已经出现了15年,然而设计者却没有照抄国外领先机型的技术,而是创造性的利用这些技术,在设计和研制中,共进行了300多项技术攻关和160多项大型试验,许多成果至今仍有实用价值,然而不久就下马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中国政府的政策倾向发生了改变,把希望寄托于外国技术和投资,试图通过‚三步走‛的合资引进计划发展中国的民机事业,最终在1998年中国大飞机的研制工作彻底停滞。

运十下马的惨痛教训,‚三步走‛路线的失败,使得从国家领导人到项目负责人都达成了共识:自主创新是研制大型客机成败的关键,必须坚持以我为主,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突破制约大型客机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其他壁垒,用中国人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制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飞机。

(4)新时期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政府可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政策推动:

1)国家财政税收政策要增加对自主开发能力形成的支持。2)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3)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吸引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力度。4)进一步深化改革对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高技术产业科研开发体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转制科研院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5)通过改革,打破军民界限,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攻关,逐步形成统一的高技术产业体系,逐步开放军工科研体系内的大型研究实验设备和基地,使其成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八、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的主要原因:

1.科研伦理和法制能够保证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和遵纪守法;

2.科研项目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以诚实的科学态度认真对待; 3.科研经费来自人民的劳动创造,必须用于造福人民、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科研事业,而不能化公为私;

4.科研工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应恪守基本学术和社会伦理,如果不是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和聪明才智去造福人民为目的,而是受到了利益、名望和权利的驱使,那么科学技术则会对人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例如:

1)在学术界,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如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黎明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北大博导王铭铭剽窃事件;上海交通大学‚汉芯‛事件等等,这 些事件在中国及至世界科学界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其事态严重,影响恶劣。2)在人们生活中,‚三鹿奶粉‛、‚药水豆芽‛、‚‘绝育’黄瓜‛、‚硫磺姜‛和‚瘦肉精‛等一批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及添加剂纷纷被曝光,这些富有‚科技含量‛的另类食品的研制生产,其背后是一些无视科学伦理道德的科技工作者。

3)20 世纪以来,在科学界中出现的一些对人类危害严重的如核战争、基因工程、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科学工作者在其科技活动中的伦理失责。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的生产力。国家的繁荣,经济的提高,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科学技术的研发和传播者,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水平决定了科学技术是有利于人们还是有害于人们。在科研活动中如果存在不轨行为,在损害了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危害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侵害了科学的最基本的价值。所以要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规范。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 答案

答: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指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以系统方式联系成一个整体。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不仅是线性的简单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认为自然界是存在与演化、确定与随机、线性与非线性、简单与复杂的辨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首先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第二、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第三;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第四、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系统自然观其次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首先,人工自然观有助于我们沟通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进一步揭示自然和社会的本质联系。其次,人工自然观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人工自然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体,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协调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和爱护自然。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和义务。强调人类的价值应该建立在自觉维护自己整体的价值和促进自然进化的基础之上,人类应该在促进自然的完整,健康和繁殖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生态自然观不仅从认识层面上探讨了自然概念问题,而且深入到社会形态层面上研究这个问题。生态自然观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严峻性,认清它们对推进改革发展所形成的困难和风险,以及如何重建我国社会的和谐、公平正义等课题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结合中国目前的现状阐述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答:科学精神是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的内在心理素质的总和,指的是以物(外在对象)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规律的心理特征。包括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试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协作的合作精神、自主竞争的宽容精神和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

人文精神,即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和孕育而成的精神。它主张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价值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或结晶,在人们认识世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双眼睛。科学之眼与人文之眼都有自己的内在构造,正是这种内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它们视野中世界图景的差别,以及科学方法科学观念与人文方法人文观念的差异。如果说,观念引导方法,方法引导观察,观察建构起我们视野中的世界图景,那么精神则是统率这一切的灵魂,是比观念更为隐而不见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认知活动的东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是贯穿在科学探究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认识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的角度有重大差别,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关注也明显不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有其各自内在的局限,其中任一单独方面都不可能完成构建完整的人类科学世界及人自身的使命。只有两种精神相融合,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

在新的世纪,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而言,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不是指两者合二为一,不是要用一种精神去消解或统帅另一种精神,而是指人类在认识、协调和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世、处理人世的人文社会活动中,都能够受到两种精神的指引而实现科学技术同人文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3、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加大人文学科的资金投入,倡导人的均衡发展。

3、阐述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专业,谈谈你对树立问题意识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选题的认识。

第三题的答案(前两问老师已讲就没写在这上面了)

一、谈谈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是指科学认识的主体在一定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对于土建专业的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矛盾和焦点,比如我们想建更高的楼房,我们就需要研究性能更好的水泥,有了这样个问题,我们才有了研究的目的以进行更好的研究。

2、科学问题推动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进程。

有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就进行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树立问题意识,使得科学研究朝着一定的方向推进,比如说建筑需要强更高的钢筋,我们就朝着如何使钢筋的强度更大的方向发展。同时,有了问题意识,人们会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程。

总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或研究课题,是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第一阶段。表述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要遵循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就必须从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开始,而问题就是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第一个重要范畴。

二、谈谈如何选题的认识

选题的步骤

1、课前的前期调研—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通过前期调研我们了解目前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向,研究的重点,以及已经达到的程度。

2、课题的构思和论证。

对于我们土建专业的学生来说,选题时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的选题也要符合可行性的原则,就是说我们有没有条件来进行我们需要的研究。比如说我们想研究如何在月球上盖高楼,但是我们无法拥有这样的一个模拟月球环境的条件让我们来研究。

5、试述科技共同体及伦理规范,并谈谈你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素养认识。

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的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科学范式是指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技术范式则是指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导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观念和道德的规范,是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事实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在现今社会科技活动中更应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执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

我认为科技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执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只有具备相应的伦理责任素养才能扎根于科学服务于社会。思想境界上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为人类谋福利;为真理而献身;坚守爱国主义;坚持人道主义。在科技工作者应具备以下素养:责任、诚实、严谨、理性。当然由于科学和技术也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试验和动物试验,应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则应遵循一定的执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并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随着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发展应用,引发了一系列如克隆人等伦理问题,故而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素养的培养应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6.试述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强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眼睛就,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

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程度;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

简答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 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该定义包括四层含义: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 识;第二.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活动。科学的上述含义表明,科学正 在从一个简单的知识单元和求知活动变成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人类事业。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为达到某 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构成技术的四要素:1.目的性;2.规则性;3.“工具”性;4.“体系”性。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和技术的差别: 第一,任务和形态不同。第二,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第三,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2.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第一,根本目标的一致性。第二,科学和技术互为前提。第三,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

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 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 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 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5.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

答: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6.怎样认识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答:发散性思维的特点1.全方位性。2.流畅性。3.变通性。4.独创性。收敛性思维的特点 1.目的性。2.聚合性。3.客观性。4.选择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而收敛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类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以辐射、扩散、求异为特征,后者则以集聚、合围、求同为特点。发散与收敛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不能光强调一种而忽视另一种。发散思维中想象和联想力自由驰骋,收敛思维使想象和联想回到现实。没有发散思维,就很难达到新颖、独特,而没有收敛思维,任何新颖独特的设想也难以具有现实性的品格。因此,为了达到一种平衡,创造性解决问题应训练发散与收敛思维并举。论述题

1.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谈谈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答: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第一,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第三,现代教育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第四,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五,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第六,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导向。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录取学生的标准单一,就是看分数,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分分学生的命根。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道德、兴趣、爱好。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改变分数这个指挥棒,跳出分数决定一切的怪圈。

2.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政治领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谈谈怎样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做到可持续发展?

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稳步上升,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稳步的良好经济 的基础上,当前的经济形势保持较好的势头。然而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我国的人口 数目大,资源、能源、环境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重要问题,是实现我国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 何确保经济合理的持续的能源供应和高效使用能源,同时解决和能源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发表讲题为《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高度重视科技,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坚持扩大开放,不断实现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走向新文明的问题。传统的自然科学观,把自然界视为僵化的物质,自然界成了一部任人装拆的机器;传统的工程技术观,把自然界视为资源,自然界只是人类改造、征服和利用的原料;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私有制,自然界成了私人所有的财产;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固有公有制,自然界成了大家所有的公共财富。这种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和传统的社会政治观,已经暴露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本质。实质上,自然界并不是一台任人宰割的机器,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无限生机的有机体。特别是地球自然界,是一个人类文化世界与其他非人类生态世界的整体。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最终取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要改变传统的科学观、技术观和社会政治观,实现向人与自然协同进化方向的转轨,这就不仅仅要研究可持续的科学技术形态,而且也要研究可持续科技的社会文明形态。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前者,重在科学技术本身内在规律的探究,而后者则重在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导向规律。这两大方面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发人深省的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既受制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影响,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的影响,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和外在规律,在出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之前和之后有哪些变化,科学技术是否有一个向生态环境的转向?事实上,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存在着科学技术自身内在逻辑和科技哲学观念偏颇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缺少生态伦理规范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研究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义务和任务,进而概括出科技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导向。试图回答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定位和科学技术观念的一系列变革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脱离社会和经济的科学技术是不存在的。反之,无论是政治发展,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质上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又怎样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要求从“益于人类,促进生态平衡”的双标尺度审视科学技术的结构,以及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建构它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存的结构。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改造的历史。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资源能力的前提下利用各种资源,如何在不超过自然生态阈限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环境,这就需要研究和确证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本观。只有明确了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本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地球本质上是一个生态资本的世界,就能够摆正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生态观,人类生态的文明史观,以及科学技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3.结合现实谈一谈你理解的“科学技术伦理规范”。

答: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造成了一些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是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那么人对科技工具的服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工具系统是以人工装置的方式体现了自然规律。工具技术对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压抑,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单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满足。要缓解和减轻科技手段对人的控制和压抑程度,必须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伦理道德表征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人文精神力求发现那些使人成为人或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要穷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为人存在、人何以会具有那些属人的东西。作为一种主体尺度,伦理道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淀和集中表现,它是人作为主体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它内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体征了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所以,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正当运用,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201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6-P20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10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P22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6.★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P25

7.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8.★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1.★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1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14.★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15.★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P53

16.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17.★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P55、57

1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观察和理论是怎样的关系?)P61

19.★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P59、60

20.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的关系如何?P62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P67

2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P75

2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P79

2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P79)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P83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27.★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P96

28.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P95

29.★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P100

30.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31.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P103

3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9.12.14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缺乏科学论证与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孤立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的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10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注重经验事实、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以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补充参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首先,机械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即其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其次,机械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性,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但却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最后,机械唯物主义还具有不彻底性,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并导致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P22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补充参考:P17系统自然观的意义,P18人工自然观的意义,P22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其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二,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的自然观,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三,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

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参考:马克思认为,人把自在自然通过对象化的活动逐步纳入自己的活动范围,这种对象性的活动是通过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食粮的活动,自然界则成为对象性活动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产品结果,内容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精神力量。因此,我们所认识的自然界不是简单的除了人之外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不是原始的自在的自然,而是人本身。】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参考: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而非处于自然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利共存的有机整体,而非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参考: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从二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就不得不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马克思在强调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同时,并不否定自然的本原性和优先地位。所谓“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仅仅是指先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存在的自在自然的优先性,而且也指人的劳动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既作为预先存在的外部自然界出现,又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前提而出现,从而具有优先地位。】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

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尊重自然,从观念上改变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对自然规律的违背;强调正确的生存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超越了以往一切旧的自然观,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P25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的分类,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和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技术异化。这些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18、19世纪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些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基础,即这些科学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部分认识。三大学说揭示了自然界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特点;是马哲的重要认识基础,它对于形成马哲的自然观,紧接着形成历史观和自然观的统一性唯物性有重要意义。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补充参考:社会条件:西欧各国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市场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3)思想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对自然的认识和解释,是一般精神产品。

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二)科学分类,科学分类就是物质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哲学有推动作用,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恩格斯: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打破宗教神学),科学与技术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关系都发生全面变革,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1)揭示了新型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技的关系3)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八)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劳动异化学说。】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科学和技术历来被认为是两个范畴的概念。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呈现出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补充参考:科学技术化: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科学的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的生产技术制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技术科学化:指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两重含义: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有些新型技术领域,其技术一般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做出的,即技术进步以科学为先导。

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合系统化,逐渐向科学靠近。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大量“中介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发展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中心论,既源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是对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超越。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把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机遇说,【它强调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是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国就能建设起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关键性,【它认为,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把“蛋糕”做大,才可能处理好发展中的相关矛盾。因此,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发展说,它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科学发展观将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关键就在于它的主要内容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它的实质是突出又快又好地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当年,毛泽东为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提出了“多快好省”。但由于操之过急,又试图以“大跃进”的方式和“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去实现,结果事与愿违。毛泽东的探索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发展过程中的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存在,使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有鉴如此,江泽民同志大声疾呼:“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实践的教训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

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发展观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突出了又快又好地发展,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创新了发展的理念。具体说来,它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将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量的扩展发展到质与量的统一,克服了以往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差。】它明确指出了发展的协调性,【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它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连续性、持久性,将当前与长远、当代与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了。】可见,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就在于,它强调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它突出了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发展内涵;它明确将人、地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发展、人际和谐发展、代际和谐发展切实地提上了发展日程。因此,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大思路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方面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技术自主论: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如埃吕尔和温纳等人。社会建构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是辨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其核心就是辩证思维,理论要素就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承认并坚持客观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皆依赖于其自身内部矛盾永远不停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这种唯物的、辩证的和发展的“根本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上始终是完全统一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需要这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同其他科学方法论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自然也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的总纲或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对哲学史优秀成果尤其是对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通过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改造,实现了哲学方法论的根本变革。】

其次,【具体的方法论包括很多,其中主要有信息方法论,系统方法论和控制方法论等,许多业已形成为“新兴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具体科学方法论是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适用或分别适用的一些方法论,为哲学方法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证明。】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不仅将延伸自然科学领域,也伸向社会科学领域。【它虽不能像哲学方法论那样,从宏观上探讨整个世界的本质和现象,对人类全部实践活动起直接现实性的方法论作用,】但却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个角度或某一层面去探讨世界产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它具有的概括能力和学科内的普遍适用性,分别应用于相应学科。这也就是它具有的跨学科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其他科学方法论的最高层次;两者又具有血肉联系。前者依赖于后者且最终依赖也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各门具体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和深化,后者不能代替前者,前者更不能离开后者。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辨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辨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1分〕

(2)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2分)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1分〕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1分〕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变动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1分〕

(3)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2分)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1分〕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

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灵魂。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具有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的特征,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及其方法的典型特征

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特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方法有①智力激励法、②集体启发法、③联想发明法

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要重视思维的收敛与发散,若只重视其中之一是形而上学思维,若两者有机结合则是辩证思维。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发散中注意收敛。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类比推理(或然推理)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很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自觉与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建构。在非逻辑思维之前也有逻辑思维(如比较、分类、归纳等),为非逻辑思维做了铺垫准备。

简而言之,创造性思维就是脱离巢臼、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而这是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之后,才能豁然开朗、获得顿悟的。要学会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方式,人们必须自觉地培养和训练,逐步具备良好的思维功底和思维品质。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才能“厚积薄发”。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汲取营养,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不断产生新观点、新办法,创造出新成果。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P53

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一般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三大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哲学方法始终处于统帅地位,是方法论的原则。具体方法是某学科某领域的有效手段,而一般方法是最有普遍意义的科研方法。数学方法则是一般方法中的精髓。社会科学引用数学方法,即社会科学数学化的问题便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常把数学方法和定量研究等同起来,人们对“

量”的理解一般是指一定的常量,即从初等数学或算术的狭义上去理解定量研究的量,这实在是一个偏见。】

历史发展到今天,数学这门科学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特别是现代数学,已经包含数理逻辑、数论、数控、函数论、微分方程、泛涵分析、代数学、拓扑数学、运筹学等,】

社会科学的研究正是在这广阔的范畴里选择数学方法这一工具的。社会科学也是个庞大的学科群,它包括众多的具体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并没有因为社会科学客观地位的确立而静止,相反仍在不断地发展,一方面不断地重新分化出新的具体学科,数学方法无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科学成功的必由之路,对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创造性作用。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

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

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

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P53

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它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的长处。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P55、57

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系统综合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还原论“到“整体论“再到“复杂性“的转换,从系统科学到复杂性科学为其它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使科学研究进入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从认识论的角度,系统和复杂性科学对进一步了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对于如何认识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7、复杂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方法(P57)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盛誉,并带给科学研究如此巨大的变革呢?主要是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研究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意义,然而要想找出一个能够符合各方研究旨趣的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还有困难。虽然目前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复杂性思维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黄欣荣认为尽管复杂性科学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是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P57)可循:(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3)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4)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5)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复杂性方法是在借鉴传统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以辩证法为理论取向的一种方法。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具有自组织性、多样性、融贯性和整体性。

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观察和理论是怎样的关系?)P61

否。

观察渗透理论。

【信念就其内在产生过程来讲是指人们对基本需要与愿望强烈的坚定不移的思想情感意识,或者就外在表现来说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对相应目标事物所具有的坚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官映像。科学观察使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它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不甘于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科学观察又叫观察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a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b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起来的;c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坚持客观性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是科学认识过程的基础是不矛盾的。】

9、★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P59、60

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不仅提供观察资料,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引导。实验是科学介入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实验属于实践的一种,根据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知,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基础、源泉和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可以对实践起积极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消极作用。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10、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的关系如何?P62

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是人们进行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技术研究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技术构思是技术开发过程中对思维中考虑的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功能和工艺的构思。方案的构思与设计阶段的程序和方法,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技术构思是要寻找在既定的限制条件下满足课题要求的新方案,充分发挥人们的创新能力,讲技术系统硬件的各个部分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既定的技术目的。

技术设计是在产品投产或工程实施之前,提供关于产品制造、工程施工的全部图纸和技术文件,是技术创造链中观念建构的最后一步,在技术开发活动中又十分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验是技术开发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技术方案通过模型、试验、研制向时间转化的阶段。这是技术方案到相应的技术产品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技术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P67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个基本思想,是和马克思关于“

科学是生产力”的重要原理密切相联的。只有承认科学是生产力,才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生产发展。【科学无论作为“渗透”因素或“组织”因素并入生产过程,都会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历史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

2、作为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改变社会生产关系,进而改变社会形态。

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在,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以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1)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2)科学技术还有力的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3)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补充参考:现阶段,要摆脱科技对人的异化,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第二,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第三,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摆脱科技对自然的异化,措施如下:第一,人类要遵循和平、公平、公正,造福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不应该被用于征服和统治包括生物在内的自然界这一观念;第二,要限制人口过度膨胀,人口过多的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三,改进工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P75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其内涵。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的重点是在它的科研组织的特征上。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当然这里面涉及到新的科学技术的组织形式,比如大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化科学技术,e-科学几个方面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P79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会行为,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从这点来说,在科技活动中遵守伦理规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P79)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首先,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充满活力的科学技术运行机制,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恰当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与奖励模式,充足且结构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等。必须处理好政府规划与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性研究与非战略性研究之间的关系等。

其次,科学技术的运行必须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相一致,需要进行恰当的公共政策,需服务于经济社会,以人为本。

第三,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使其健康、持续的运行,必须对科学技术风险进行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实施科学技术风险的社会治理。

最后,要保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需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不仅如此,还必须要用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P83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相连,并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科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前者肯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从一种客观现实的角度来看,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挤作用,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如何处理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P96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理论先河。【参考:P87-P88。毛泽东深知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可能靠发达国家搞中国的科技事业。1958年6月,他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参考:P89-P90。】

江泽民继承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考:P91-P92】

胡锦涛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充分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参考:P94-P95】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遭遇西方封锁到改革开放;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开放引进,再到自主创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历史的传承,它已内化为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部分,必将驱动中国通往民族复兴的未来。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P95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契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求和实践取向。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P100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的,即是基于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他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其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P103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主要是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高,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下载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考题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任选4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要说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 2、 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

    自然辩证法答案总结

    2.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唯一的道德代理,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都无......

    自然辩证法答案(合集五篇)

    自然辨证法答案2011-09-26 11:52 | (分类:默认分类) 答案仅供参考 一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实质是什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

    2014级自然辩证法答案(终极版)

    第一讲:导论(1学时)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思考题:1.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自......

    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5篇范文)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

    自然辩证法哈工大资料ppt答案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凭借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获得世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不只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查题 食品工程 陈训 1250931002 1、联系自己知识结构的现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实际意义。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

    自然辩证法

    浅议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一、雾霾天气状况 相关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我国的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雾霾的次数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雾霾日数呈现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