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考题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任选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要说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
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3、科学有哪些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什么现实意义?
4、课题(或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是什么?
5、假说是如何提出来的?
6、简评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
二、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恩格斯说:“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三、论文(占总成绩的30%)。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自然辩证法123班复习题汇总)(黄色为10级考题:简答五选三每题10分、论述四选二每题20分、论文30分)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123)
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123)
3、形而上学自然观或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怎样的科学背景下产生的及作用?(123)
4、近代后期有哪些科学成就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一个又一个缺口?为什么?(123)
5、结合科学发展的过程谈科学和宗教关系的演变(123)
6、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123)
7、科学究竟是什么?(2)
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3)
9、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的剑”?(123)
10、怎样理解科学认识的特点?(123)
11、结合实例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123)
12、科研的基本程序(2)
13、课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及科研选题的原则(123)
14、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123)
15、数学方法及其特点。(2)
16、怎样理解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
17、科学假说及其意义。(123)
18、如何评价科学理论的优劣?(2)
19、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23)20、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哪些?(12)
21、试对科学哲学家们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的一种进行理论分析(12)
22、谈谈你对理论与经验关系的理解(23)
23、论科学精神及其意义(123)
24、科学争鸣及其意义(2)
25、科学活动的特点和准则(2)
2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2)
27、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23)
28、简评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123)
29、根据实际感受,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具体收获(23)30、简要说明恩格斯《自然便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2)
31、你所理解的科学家的科技素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3)
32、简要说明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哪些?(1)
33、科学有哪些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什么现实意义?
1(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 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 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
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1(2)、简要说明恩格斯《自然便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
(一)思想的孕育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来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普遍发展的规律的经典著作。
1、恩格斯对自然科学问题的研究大约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自然界及自然科学著作中所蕴涵的哲学问题及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历史的逻辑的联系,促成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作的初始构想。
2、阅读与研讨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以及与自然科学家进行交往活动,使恩格斯更加了解和热爱自然科学,为他萌发《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计划,作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准备。3、70年代,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深入研究科学哲学问题的时期。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哲学领域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泛滥,为粉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党内机会主义的进攻,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武装无产阶级,恩格斯初步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构想。4、1873年,恩格斯拓展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思想,经过近三年的实际写作与思考,直到1876年,《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总体设计才最后完成。
(二)写作过程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1、自1873年5月至1876年5月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恩格斯相继写了进百篇札记、片段和两篇重要论文:《历史的导言》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自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为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恩格斯除了继续写一些札记与片段外,主要精力用于撰写论文。《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大部分论文是在这一阶段写成的。
(三)思想的传播
恩格斯逝世之后,《自然辩证法》的全部手稿落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伯恩斯坦手里。伯恩斯坦有意扣压多年,不予发表。1、1924年,苏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到德国查寻、复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
2、经过努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艺术的俄译本,于1925年由莫斯科国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个版本是按恩格斯所分四束的顺序,以德俄对照的形式编排的。3、1935年,《自然辩证法》在前苏联又出版了新版本。这个版本是按论文在前札记、片段在后,并考虑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的。
4、后来,前苏联又组织了一个专门编委会负责重新编辑、校译原文和修改注释等。在此基础上,于1941年,再次出版了《自然辩证法》。5、1973年,前苏联著名哲学家凯德洛夫发表了《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提出应编辑出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文选本,以体现恩格斯的愿意。
6、德国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又开展了以年代为顺序的新的编辑工作,并做出了更为详细而准确的评论、解释和索引,还编写了创作史。这个新版于本世纪80年代问世。
7、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在我国先后出版了五种中译本。
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古希腊自然观的内容:
(1)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是原子;
(2)追求逻辑的完满。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本原是数,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3)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最先是天文学和力学;(4)亚里士多德的综合。他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
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古希腊自然观的意义:
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自然界的总画面,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一般说来,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3、形而上学自然观是怎样产生的科学背景下产生的?近代自然科学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由于刚刚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主要还是处在搜集资料、划分研究领域、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的阶段,大多数学科发展水平还不高,从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进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它事物的过程的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这种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即只注意局部,不注重整体;只注重研究个别,不注重研究一般;把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的割裂和分离看成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界限和鸿沟,把活物看成为死物,把运动归结为静止,把事物和现象看成彼此孤立、互不联系、一成不变的东西。这种思想方法在17、18世纪由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概括,使之理论化,并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取得了固定的形式,便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思潮——形而上学自然观。
4、近代后期有哪些科学成就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一个又一个缺口?为什么? 天文学的新概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75年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星云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天体起源学说,它从物质自身具有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来分析天体的发生与发展。它不仅在科学上为现代天体演化学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在哲学上为辨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论据,它既批判了“宇宙神创论”又否定了“神的第一次推动”。恩格斯评价说,康德的星云假说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拉普拉斯是历史上从机械自然观向辨正自然观过渡的代表人物,他的《宇宙系统论》在太阳系起源问题上坚持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地质学的新理论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1830年出版了他的《地质学原理》。他提出了地质渐变理论,认为促使地壳的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不是上帝和其它神秘的作用力,而是永远不停的进行着地质应力,从而抨击和否定了当时的“灾变论”。由于赖尔的地质渐变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不断生成变化的,这就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物理学的新综合
物理学领域19世纪的两个最重要的发现: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电磁理论的建立。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是19世纪40年代由五个国家的至少六、七种不同职业的十几位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力学、热力学、电学、化学等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统一性。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电磁学奠定了基础。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1888年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试验加以证实。电磁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统一性,在那种认为光电磁互不相干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化学上的新发现
化学领域19世纪有三个发现,一个是道二顿-阿伏伽德罗的原子-分子论,第二个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第三个是维勒的草酸和尿素合成。
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科学假说,完成了近代化学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综合。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成为说明物质构成和化学反应机理的原子-分子说,这一学说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它的辨证性质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草酸和尿素合成第一次用无机原料合成有机物,穿透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障碍。生物学上的新进展
19世纪生物学的两个重大发现是细胞理论和生物进化论。德国动植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理论,这个学说在动植物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生物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是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标志的,它揭示了生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界的普遍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目的论”、“神创论”、“不变论”等形而上学的观点。
5、结合科学发展的过程谈科学和宗教关系的演变
(一)原始宗教自然观的产生
(笔记: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原始人按照人类的行动和目的去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把自然设想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力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拟人化的万物有灵论的自然观。)
(二)对科学的影响
(笔记:虽然包含很多谬误的东西,但与后来的神学自然观不同,它是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的一种努力)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
科学和宗教有很大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麻醉人们的思想。科学则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但从起源上说,它们都是起源于巫术的,丹皮尔说“巫术好像终归是宗教与科学的摇篮。”。只是巫术中尊重事实的部分分化为科学,而崇拜神灵的部分则分化为宗教。在中世纪,科学被宗教统治,只有与教义相符的才能被允许研究。但自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从此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教会利用自己的特权,镇压一切“异端”,从此,一切独立于教会的学术、知识不复存在了,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都成了基督教的奴仆。
形而上学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有的种类和形态,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总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正是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笼统到具体,从粗糙到精致,从模糊到精确,从幻想到科学,为尔后深入研究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但是,当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和固定化的世界观时,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和束缚科学发展的桎梏。
6、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 恩格斯这句话是对近代科学革命和近代科学发展中科学与神学的关系的一个论述。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这本书是自然科学向封建神学权威统治争生存、求解放、宣布自己独立的宣言。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首先论述了地动说,驳斥了地球不动的谬论。接着提出并论证了地球并不在中心,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新说”观点。从而推翻了独霸天文学领域长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统治的基础。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教神学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是自然科学从血泊中顽强地生长起来。这些先驱们树立起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为后来追求真理的人们树立起一面旗帜,鼓舞他们为真理而斗争。《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已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牛顿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对伽利略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牛顿力学第三定律是由瓦里斯、雷思、惠更斯发现的,牛顿进一步总结,并同前两条定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作为动力学基础。以牛顿的名字命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时代科学研究成果的系统综合。牛顿所总结的力学三定律和他所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力学定量地统一起来。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宏观低速运动的一次大的飞跃,是近代前期科学发展的伟大里程碑。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释了天体的运动,可是如果追问天体最初为什么会运动时,牛顿就不能坚持从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而滑向了唯心主义,向神学妥协,投入神的怀抱,认为天体的最初运动是上帝的第一推动的结果。
近代前期学科的开端,哥白尼给神学写了绝交书,把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到了牛顿,又同神学相妥协,把神学引入科学。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它说明了科学家不能满足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信念,而必须自觉地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才能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完全划清界限,才能使科学工作健康的发展。
7、科学究竟是什么?
广义的科学一般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大科学的概念;而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且不包含技术。我们一般谈的科学,仅限于狭义的科学概念。
一般来说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并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1)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看,科学是反应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从静态结果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3)从事业规模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社会建制”。
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是最明显最直接的表现。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论断。
邓小平在1988年9月12日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首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渗透于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科技作为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首先表现在它贯穿于现代生产过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表现在对其他生产要素质量提高所起的关键作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改变劳动力结构;改革和创新劳动资料;深化和扩大劳动对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主导和超前的作用。
再次、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1、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2、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越来越短;
3、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呈加速的趋势。
9、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的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创新又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时,有时会引起短期开发与长期开发的矛盾;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有时会扼杀传统产业或民族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有时会带来新的就业问题等等。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科技创新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伴随的自然环境恶化也是惊人的,为此西方出现了批判盲目崇拜现代科技的思潮。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科技发明层出不穷,不断创造出新材料,创造出新生命。人类试着借助飞行器在太空安家,甚至试图复制人,要与上帝比高下。这些发明使人类置身于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然而,不少杰出的发明也在制造永远的祸端:百年难解的白色恐怖——塑料。自从它诞生到现在,它确实给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也出现了许多灾难。它深埋地下,百年不溶解,给土地资源造成重大损失。城市生活中心流动杀手——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它不仅方便人们的外出,还节省了时间,但汽车排出有毒气体,对人类以及大气层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0、怎样理解科学认识的特点?
作为科学认识的典型研究活动,在认识方面有四个基本特征:
实证性:科学在其认识活动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实证性。其过程的逻辑性能确保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其研究结论比较明确,可以验证。
深刻性:科学在其认识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性。它不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力求深入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其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之关系,阐明其内部机理。
创造性:科学探索在其认识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具有创造性。它或者超越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推动了已有知识的进步,增进了已有知识的存量;或者变革了已有知识中有错误的东西,革新了已有知识体系。
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由于是在未知领域中的探索,因此其研究本性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得科学探索变得扑朔迷离,很难得到明确的规律;也使得对科学研究的成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变得十分困难,使得科学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不能确保研究的成功。
11、结合实例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对自然界,社会与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的本质及其规律,它所研究的只是自然界的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哲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1、哲学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任何哲学思想和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中产生,概括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2、自然科学也要接受哲学的指导:第一,当自然科学的研究由经验阶段上升到理论阶段时,它必然要使用一系列哲学提供概念;第二,不管自然科学家愿意不愿意,总要受到哲学的影响,问题在于受什么样哲学影响。
综上所述,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辩证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能够促进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又能够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2、如何评价科学理论的优劣
科学理论评价是对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和价值进行评价。评价科学理论有一些共同的标准:
一、理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即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理论与实验结果符合的越好、越广泛,理论的真理性和精确性越高,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二、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科学理论是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体系,故必然要求理论内部在逻辑上自洽,同时与公认的有关理论或背景知识也应该具有一致性。
三、理论的简单性。即该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最少,这样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完备性、无矛盾性越容易判定。
四、理论的预见性。科学理论应该能预见目前尚未观察到得、但却能在以后科学实践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评价理论的标准不是孤立的,与经验事实一致性表现出科学研究中的“求真”;理论的内在完备性和简单性表现出以科学中的美去反映自然界内在的和谐和统一;科学的预见性则深刻体现了科学理论解决问题、探索自然的能力。可见一种合理的理论评价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
13、课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及科研选题的原则 课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课题是科学研究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指主体在当时知识背景下(时代性)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指向性)和求解范围(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过程。从科学的发展中看,一门学科提出的问题越多,则这门学科越有活力;一个科学家越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的科学创造力就越旺盛。
地位和作用: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是对科学研究的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招,它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甚至也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甚至在科学研究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社会需求)。反映了科学工作者的能力、经验和水平。科研选题的原则:
课题必须有价值——研究的方向
课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研究的内在要求 课题必须具体明确
课题要新颖,有独创性——研究的本质特征 课题要有可行性——研究的现实条件 详细阐述:(1)科学性;
课题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真问题避免假问题。不能置现有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于不顾,异想天开的选题,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在能量守恒定律发现后还继续研制永动机,这就是不顾科学性所做的选题,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但是究竟什么是科学问题,什么是非科学的问题,科学与非科学如何划界?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2)必要性;
就是课题应该有它的意义,实践上的意义或者理论上的意义,也就是选题应当考虑它在社会实践中或科学发展中的必要性。应该强调研究课题首先应当选择那些社会实践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但是有些基础性研究工作一时还难于判断它对实践的意义,这就需要具体分析全面衡量。(3)可能性;
既是要求科研选题应该充分考虑到研究主体的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如自身的科研素质,周围学术环境、资金、设备等条件。如不认真审视,好高骛远,选择力不从心的课题或部分客观条件不具备的课题,即使是真正科学的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也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当然科学研究的条件是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去争取和创造的,但创造条件也需要必要的基础。消极等待可行性条件的具备,和“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都是不可取的。
(4)合理性或效益性。
在应用研究,特别是发展研究中,除了要考虑上述问题外还要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新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当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否则新的成果就没有生命力。
对于上述问题,一要辩证地思考,二要综合起来考虑。不提出适当的原则,没有考虑问题的依据,选择和确定课题时就会无所遵循;但是如果把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尚不完善的原则看成固定的条条,则会限制人的思维。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14、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15、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数学方法是指以数学为工具,从数量关系上把握对象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过推导、运算与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数学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严密逻辑性 形式规范性 应用广泛性 科学预见性
16、怎样理解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研究者在对其所探索的问题长时间关注并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对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理解,其表现形式通常为一个答案的突然涌现。科技史上的许多重大的难题,往往就是在这种直觉和灵感的顿悟中,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直觉思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认识发生的突发性:直觉和灵感都是认识主体偶然受到某种外来信息的刺激而突然产生的随机过程。认识过程的突变性:直觉思维过程实现的是质变,但外在表现为逻辑上的突变形式。它可以一下子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使不知转化为知。在直觉中,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行程就走向了结论,并获得了关于对象本质的认识。这是直觉的本质特征,认识成果的突破性:直觉和灵感能打破常规的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舒服,从而成为突破性创造的催生婆。它是认识主体的意识和潜意识与客观对象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突然沟通。
直觉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实质)的一种猜测和掌握。直觉方法一方面用以观察外物,另一方面则注重向内省察。直觉是在探索过程中径情直遂后的顿悟,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
直觉很少在那些对该发现领域不很了解的人身上发生。由此可以看出,直觉实质上是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再认识可以看作是直觉的孕育形式,这时思考时所运用的思维方法还比较明显。再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就可能产生直觉。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显然不过是思维过程的简化、凝缩,采取了“跳跃”的形式。思维的一系列细节过程被省略了,跃过了许多中间环节,一下子将问题的答案呈现在面前。所以能够如此,熟悉的领域中的相关思想模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17、科研的基本程序
选题——科学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问题——提出科学假说——实践检验
——形成理论体系——实践。
一、选题: 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亦即选题,是科研的第一步。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二、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类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特殊实验形式,它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它既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同时又始终必须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
三、观察实验获取科学事实当确定了科学研究的问题之后,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和我们的选题之间建立联系。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
四、发现问题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是科学研究与进步的开始。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
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在获取了科学事实之后,还要对各种科学事实进行概括和总结。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它是科学思想
18、科学假说及其意义
假说的定义:假说是以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某一未知事物或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假说是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如下基本的特点: 第一,假说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某一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或其规律性; 第二,假说是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的; 第三,假说具有推测的性质;
第四,假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多种推理形式和逻辑方法的综合运用。假说的意义:
假说是科学认识的重要阶段,是科学理论的前奏,是人类探求真理、寻找客观规律的阶梯。
19、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把握科学前沿,营造科学中心,都与良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
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众多社会因素中,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居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实践对科学提出了需求,要求科学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最早产生的自然科学——天文学,就是因为最早的生产是农业和畜牧业,农牧业的生产活动需要观察天象,了解气候的变化。从根本上说生产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只有当社会的和经济的需要同科学内在发展的各种问题协同结合起来时,科学才能获得发展。
二、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和影响着生产关系,并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综合即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政治与科技的关系,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一种基本关系。
1、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落后的、专制的政治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技方针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是通过科技政策来体现的。正确科技政策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到科学研究方面;(2)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3)重视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科技人员;(4)深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
3、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军事和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破坏生产,毁灭科学成果,另一方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刺激作用表现在:军事需要刺激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战争和军备竞赛促进国家对科技政策的调整;军事科学研究带动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究雷达与高射炮有效配合的方法,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和控制论。);历史上的战争促进了学术交流;军事科学技术可以军用转化为民用技术。
三、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科学认识离不开哲学思想的制约;哲学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方法论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教育为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人才;教育水平、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3、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进步的道德是科学技术后发展的精神条件,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4、美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表现在艺术当中,所以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而从哲学意义上说,艺术也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是缘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的。因此,科学技术与美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5、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层次(1)各种观念;(2)成为习惯的行为规则;(3)体现各种习惯的仪式。
20、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哪些?
一、实验和理论的矛盾循环运动
在实验与理论的循环中,一般来说,实验室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实验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它对科学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科学理论的建立上看,科学实验所积累的材料是科学理论的直接来源和依据; 第二、从科学理论的发展看,科学实验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从科学理论的确立上看,科学实验是评价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实验是理论与实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理论一旦形成,它就高于实验事实和材料,成为科学实验方向的选择、进程设计和结果分析的灵魂。
首先、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方向选择提供依据; 其次、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的进程设计确立思路; 第三、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的结果的分析给予指导。
总之,实验与理论的对立统一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一方面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事实,新的材料,从而揭露出原有的理论和概念的局限性和错误,形成科学危机,要求在理论上、概念上做出新的解释或概括,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科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开拓新的实验领域,获得更加新的实验材料。实验和理论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推动科学不断前进,二者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它们的矛盾解决始终是对立的。
二、理论自身的矛盾:科学问题、科学悖论、科学佯谬
科学是一个理论的体系,是用严密的逻辑表达出来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来说,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无矛盾性,即科学理论的概念、判断、推理应该首尾一贯,不能前后矛盾。可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某一现象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绝对的首尾一贯;或者在现阶段看来没有矛盾的理论,但经过科学思想的深层次上的批判性、革命性的认识,往往会产生出一些与科学理论的规范不相容的概念、观念、结论和方法,从而将科学理论固有的内在矛盾揭露出来,从而出现了科学问题、科学悖论和科学佯谬。
悖论总是相对于某一科学理论而言的;以逻辑矛盾的形式出现,自然而然地就会使一大批人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悖论对科学的推动并不总是以新理论代替旧理论而结束,这种推动作用有时表现为旧理论的改进和完善。
科学问题和科学佯谬与科学悖论相近,都是科学发展中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科学发展中的困难,也是科学发展的契机和生长点。
三、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
学术上的自由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 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的不断完善; 第三,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
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科学争鸣。
第四、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争论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带头学科的更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五、分化与综合:科学的不断分化,实质上是对认识领域由粗略到细微,由浅显到深刻的体现。科学的不断综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分化与综合的矛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
1、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作用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正是这种联系和作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2、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论上的启示。
3、带头学科的更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带头学科的更替是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性在科学上的表现。带头学科的研究推动和加速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确定带头学科也就是科学发展的方向,对于科学发展规划和科学政策的制订都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五、科学的分化与综合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是科学技术发展内在矛盾运动的重要方面,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既有分化,又有综合,形成种类繁多的新学科,构成科学技术体系的宏伟大厦。
所谓科学分化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一领域进行专门研究得到的比较精细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原有的学科中分离出新的学科。
科学的综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种个别的、特殊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于研究对象,得到关于自然界的总体或某一种物质的运动形式、某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认识,因而形成一些具有新质、内涵更大的学科。科学的分化和综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独立、相互综合和相互转化,构成科学自身的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21、试对科学哲学家们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的一种进行理论分析
近代以来,科学哲学家培根、波普、库恩、拉卡托斯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科学发展模式,他们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特点。主要有逻辑实证主义的直线积累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等。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提出“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这一著名图示
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科学革命理论,提出了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拉卡托斯在反思波普尔学说中的“独断的证伪”倾向和库恩理论中非理性主义倾向的基础上,也在他的著作《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提出他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步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步阶段→新的进步的研究纲领证伪、取代退步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进步阶段„„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2一)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历史主义出发,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库恩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他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思想都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
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展模式,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他在科学哲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他提出的科学动态发展模式是对波普尔的一大推进。)
22、谈谈你对理论与经验关系的理解
经验事实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接受,而理论往往抽象深奥,晦涩难懂。正由于两者间的这种差别和不同,一般地在一种新理论被建立时,人们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将要借助于形象的、感性的经验事实,这就是经验对理论的助解效应。同时,经验对理论还有一种作用,即证实作用。许多理论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等经验方式来验证的。这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上面谈及的是经验和理论发生作用时是彼此间相对独立的,有时间先后的情景。接下来要谈一下经验和理论处于同一过程、同时发生、互相渗透的情形。
一方面,经验中渗透理论。这种渗透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过程。这主要是由认识主体的知识背景或构架这一潜在的东西所发生的潜作用造成的。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了观察中渗透理论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在科学活动中,观察与主体的观察目的、理论背景、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那种截然分明的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情景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理论中渗透着经验,这是就理论本身而言的。在提出理论假说时,潜在地渗透经验。这一过程往往贯穿着灵感、直觉、想象等。如化学家凯库勒在睡梦中看到原子连结犹如蛇一样弯曲盘绕,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旋转扭动,从而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这些就是经验性的东西,但它们渗透到假说提出过程中时是无意识的,不是预先知晓的。在以后的理论阐述中同样离不开经验事实的语言。这就是科学理论的语言中必定渗透着观察语言及实验语言等。
23、论科学精神及其意义
(1)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默顿于1942年发表过一片重要的论文《科学的规范结构》,其中包括了对科学精神的探索和研究。他所说的科学精神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如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可将其概括为: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所表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
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逻辑上自恰)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其
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①实事求是;②怀疑与批判精神;③究根究底的探索精神;④认真的态度;⑤勇于坚持真理;⑥科学与民主](2)科学精神的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然产生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产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精神无疑为科学家群体所特有,但绝非为其所独有,其他人同样可以通过科学普及与亲身实践活动的途径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24、科学争鸣及其意义
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平等的学术争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内在动力。科学争鸣的起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
1、科学新思想与背景知识相冲突引起科学争鸣。
2、由于科学思想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的科学争鸣。
3、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科学争鸣(如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
此外由于学者专业角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地域的不同,甚至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等等,都会造成科学争论。意义:
学术上的自由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
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双方为了确证自己,批驳和诘难对方,都要积极地、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人们对问题的研究,激发新的科学思想萌发,提出更具体的科学理论。
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日臻完善。针对理论弱点和不足而进行的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争鸣,可以深刻的暴露理论的缺陷与困难,使争论双方及时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克服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朝向全面的方向发展。
再次,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
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在科学技术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不得使用权力、政治干预来解决,只能靠科学事实讲话。
25、科学活动的特点和准则 特点:
(1)探索性和尝试性;(2)创造性和继承性;(3)严密性和可重复性;(4)个体性和集体性。准则:(1)公平性;在科学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哪个国家、民族或阶级的科学真理,凡科学真理都具有世界性、普遍性、永恒性。
(2)共用性;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因为它们属于社会所有。它们构成了共同的遗产,发现者个人对这类遗产的权利是极其有限的。强调任何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在继承和使用前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交流和社会协作产生的,因而都属于社会的公用财产或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3)可怀疑性; 科学不迷信任何权威与偶像,它要求对任何科学的主张和论断进行发问,进行批判性的检验,给予实验与理性的审查。要求把一切主张放在事实与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审判,只有这样,科学才能不断地去探索新的问题,自由地向前发展。
(4)无私利性;由于无私利性或无偏见性的制度性要求,科学研究包括其成果的可证实性,实际上都要收到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科学家的互动会收到严格的控制,其所达到的程度或许是任何其他活动领域所不能相比的。无私利性要求对科学成果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无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5)独立性.。尽管一个民族、国家、阶级的社会与文化环境,都会影响着一些科学家所关注的科学问题与研究课题,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知识与论断,其有效性标准却是独立于国界、种族、阶级、信仰和个人品质的。
2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1)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出生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健全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养老保险;(2)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善人民的居住质量;(3)发展区域经济、消除贫困,缩小地区贫富差距;(4)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5)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6)实施生物多样性;(7)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8)合理利用土地资源;(9)防灾减灾;(10)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民众的参与积极性;(11)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等。
现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等各项权利的社会环境。
27、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自然指相对于人的客观世界。在唯物辩证法看来, 世界上的任可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 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必然要能过生产劳动自然的适应能力, 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改造自然的能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现在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 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 即人化了自然。“人化自然” 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 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 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的进化, 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 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 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 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 改变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如果对这两种“ 作用” 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能够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 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 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 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就能不断地取的改造自然的成果, 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改造自然的能力, 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 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 改造自然, 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 要么太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 要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 因而受自然的报复就在所难免。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大地加强,人由自然的奴仆变成了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但自然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温顺奴仆,当它遭到人类破坏时,它就毫不留情地报复甚至毁灭人类。正如恩格斯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只有深刻认识自然及其规律,并以此为行为的依据,才能使自然服务于自己。人类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将毁灭。因此,人与自然既对立又依存,人类必须谋求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观念
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建立人处于主体地位的观念 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生态自然观
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人的需要与自然的可供量、人的活动程度与自然的承受力之间达到和谐、稳定以重建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界在进步和演化、人类也在发展,二者是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只有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维护自然的多样性统一,才能避免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环境关系的恶化,提高和维护人的生存质量,才能保证人类在自然中持续存在和发展。这样,才无愧于人类本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28、简评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
科学奖励并不是科学研究活动,但它是涉及到科学研究的社会活动,属于广义的科学活动。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承认和荣誉。其实质就是成就承认。
在科学活动中,如果一位科学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需要给予一定的承认和奖励,这就是科学奖励。换句话说,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承认和荣誉。
由于科学家得到的承认(奖励)多,名声高,则获得的承认高,反之,则得到的承认(奖励)少,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即对于贡献相等的科学家,因名望,原来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导致所受到的奖励(成人)不同的情况。科学家得到的承认越多,就越容易被承认、奖励;而得到的承认少,就更难以承认,受奖励。
马太效应对科学奖励系统的影响是:有利于已经得到确认的科学家,这种影响使他由于某种贡献而获得的承认多余其它科学家做出的相同和等价贡献可能得到的承认。其在科学奖励中所起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其有利于有名望的科学家,不利于声望低的科学家,会延迟小人物所做出的贡献被发现的时间,对普通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的产出率有降低作用有碍科学的发展,影响普通科学家的产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尽早使有名科学家的成果被承认,从而尽早培养科学精英,同时,普通科学家会努力工作,出更好的成果,他们的成果的发现只是被延长,而不是抹煞,著名科学家的发现很快得到承认比根本不被承认要好的多;而声望低的科学家,则可以扎扎实实的进一步工作,使科学水平更进一步提高,只要成果多了,最终必然会脱颖而出,被人承认。
29、根据实际感受,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具体收获
1、提供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能给我们提供对自然界、对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使我们在看待和研究具体的实际问题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辩证内容和思想范畴,给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以思想启迪和实际指导。
2、提供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自然辩证法所包含的方法,特别是现代思维方式和方法,是科学发展史和认识发展史的哲学概括和总结,对各门自然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提供思想武器、提高识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认识客观规律性,掌握思想理论武器,提高识别能力,从而抵制和清除一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潮的影响和干扰。
4、提高贯彻执行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的自觉性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5、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偶利于扩大视野,开阔思路和活跃思想。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和改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
32、简要说明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哪些? 科学精神 开放分类: 科学、信念、行为规范、实践活动、价值标准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33、科学有哪些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客观性。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科学所反映的是客观物质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性;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经验总结,也是继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二、实践性。科学来源于实践,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的,并且在实践中继续发展。一切脱离实践和实验的所谓“科学”,只能是伪科学。
三、理论性。任何科学都不是停留在感性阶段的知识,而是一种理性知识,都具有理论性。科学知识是具体中的抽象,是特殊中的一般,是过程中的规律性。
四、逻辑系统性。科学不但有理论性,而且这种理论已经构成了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科学理论是由互相关联的内容和部分构成的,这些不同的部分各以其不同的作用和地位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都是符合于事物自身的客观逻辑的。
五、真理性。所谓真理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只要是真正科学的知识,就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因此,科学必然是具有真理性的,科学知识必然是真理也只能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只能无限地接近,而不能最后地完成。科学就是这样的客观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它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之内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六、发展性。发展性就是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性。一定时期的科学理论,总要被后来的新理论充实、修正、包容或代替。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所以人们只能逐步认识它;因为它是变化的,所以人们要随时改变对它的认识,这就决定了科学必然是不断发展的。
了解了科学这些特点,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这一定义。认识科学的特点,不但在于它能帮助理解科学的本质,更重的是它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态度,把科学的种种特点综合地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去。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首先从其研究对象来看,它是一门关于科学技术发生发展和研究的一般规律,并由此揭示出自然界存在、演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其次,从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以人类各历史时期的自然哲学、心理与逻辑哲学和历史哲学以及科技成果为基础,由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
2、说明培根的经验归纳法。
实验的顺利进行,材料的搜集,只需具备和熟练运用经验能力就够了;而要想引出科学的结论,就必须在“真正的归纳法”的指导下,运用理性能力对实验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
这对于近代欧洲以实验为手段的自然科学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因而,其被马克思誉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为了表明与阻碍科学发展的旧的(Aristotle)认识方法之间的截然不同,他特意将这一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用来阐明归纳法的著作称为《新工具》,以区别于Aristotle的《工具篇》。其归纳步骤如下。
(1)、以“三表法”搜集材料
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科学事实,即搜集材料。
a)“本质和存在表”即在肯定阶段要搜集一切具有某种特征的某种现象的一切已知实例或例证。如要研究热,科学家就必须研究“热”物体的一切已知实体:太阳、火焰、热血等;
b)“相似情形下的缺乏表”,即在否定阶段要研究所有否定例证,如月光、死人的血等不产生热;
c)“程度或比较表”即在比较阶段,就要研究不同现象之间的差异,寻求所观察到的种种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由此他得出了“热是微粒迅速扩张而方向向上的运动”。
(2)排除法
从普遍性程度低的逐步上升到普遍性程度高的,从必然中剔除偶然的相互关系必须运用排除法。即对搜集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拒绝和排斥”工作。
如果在一些实例中发现属性A与B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可是在某个实例中属性A存在时属性B不存在,或属性A的量增加时属性B的量反而减少,那么A和B的相互关系就是偶然的,应予以排除。将此排除掉以后,留下的便是必然的本质的相互关系,就可以成为进一步概括的基础。
原理的普遍性程度随着归纳的逐步上升而提高。普遍性程度最高的便是定律(非现代科学定律而是行政法令)。
(3)以分析、比较、综合法得出结论
在舍弃掉那些与研究的目的毫无关联的材料之后,根据一些极其明显地表露出事物本质的实例,最后推导出普遍性的结论(如下图)。
F.Bacon归纳法步骤图
3根据自己学科发展状况试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400-500字)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知识和改造自热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哲学层次研究的内容与自然科学不尽相同。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充分体现出自然辨证法的很多析理。现代通信系统主要是朝着宽频带、大容量、远距离、多用户、高保密性、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的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光纤通信为主体调卫星通信、无线电通信为辅助的宽带化、综合化(有的称数字化)、个人化、智能化的通信网络技术。在以电子为主导的信息时代,必须研究和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认识到电子学科领域中的哲学问题,在实践中完善技术的发展。
4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德文为Dialektik der Nature,英文表述为Dialectics of Nature,是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其原意指自然界的辩证法。
(或写书上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知识和改造自热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
(时间,作者)自20世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问世以来,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与发展。
(意义):
1、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
2、系统阐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并以最新自科成果论证、丰富发展了马哲基本原理;
3、历史上首次将自然科学视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此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观点:“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自然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及其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等。
第一章
1、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
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2、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1)具有无神论传统:中国古代自然观虽然也受到了道教、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影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宗教观念不能支配自然哲学,这与欧洲中世纪自然哲学成为神学的俾女是很不相同的。
(2)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点:变化发展、阴阳两分、物极必反等观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整体考察。一是认为世界,或者是构成世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二是看到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把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看作事物发展的动力。
3、西方近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科学基础
以分析、归纳为主的科学方法
以静态自然为主的认识对象
4、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认识论的根源性。历史的必然性是指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认识论的根源是指它的形成受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影响。
意义:摒弃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主张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这种分析还原的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局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名词解释
自然观:
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形而上学自然观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就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看待自然所形成的哲学观点,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它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我的宇宙观(《我们到底知道多少》或《宇宙与人》观后感)
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反思这个宇宙,这也许就是哲学的真正根源所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影片中说,宇宙的万物,大至一个星体,小至一粒尘埃,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只不过是在原子的数目上的差异。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终究有一天,科学必将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
比起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因此,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组成生命的材料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解决科研课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题,即解决科学的问题。获得经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材料的方法就是经验方法,通常包造自然的方法论。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系。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括如下四个方面:文献研究、社会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人在自然界之中。其三,人类的生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实验经验法。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环境
(二)理论方法:要达到完整的科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6)自然界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学认识,仅仅运用经验方法是不够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的,还必须运用科学认识的理论方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生产和消亡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法对调查、观察、实验等所获得的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把原来系的理论体系。之中;(7)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属于零散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感性
3、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不合理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材料进行加工,使之上升为本质的、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8)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深刻的和系统的理论认识。科学研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究法中的理论方法就是提供这种从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切实可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行的、具体的思考方法与加工处理发展的现象。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共产主义的统一。的步骤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数学方
4、科学选题:是选择一个科学问题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
8、如何利用生态观实现我们的可法和思维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持续发展?(P82-P83、P87)
13、科学问题在科技研究中的地位
5、科学理论:明的自然界,(一)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和作用。(P109-P110)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二)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辨证
(一)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
6、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的过程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重大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的革命性变革。(2)辩证唯物主义平衡。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学价值的核心。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
7、科学定律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辩证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题。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一是物质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映。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
8、天体运动论:哥白尼认为地球既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辩证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同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业、工业、信息产业与服务业。二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在宇宙中心,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和据。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其他行星一样的周年运动,太阳才
4、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兴的社会制度。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上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复式?(P52、P53)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
(二)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合运动的结果。
(一)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想。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
9、生态文明: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
9、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P111)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1)(1)创新性原则。(2)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旨,系统是由于-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则。的分析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经济再生产。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
10、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观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
10、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点。(P47、P71)现问题。循“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则。实施“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
(一)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
14、科学理论特征及相互关系有哪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活动遵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些? 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3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
(一)特征:客观真实性、全面系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不仅是确统性、逻辑完备性和科学预见性。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
(二)科学理论相互关系:(1)科
11、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的随机性;(3)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归宿。(2)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
二、简答论述题 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论的基础。(3)科学说是构成科学
1、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有哪些?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理论的过渡形式。(3)科学理论是(P3)中突现出来。
(二)确认系统是自然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二)生态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界物质存在的普通形式,不仅要把自然观:(1)
15、什么是生态自然观?有哪些特赖以生长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2征?它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有哪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些? 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3)科自成系统。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统。(4)
(一)概念: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观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用的中介。(4)科学发展经历不同会到人类思维,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都无一不自成系统。在非生物界如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容有所不同。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化。
(二)生态系统观的特征:(1)点、局限性和重大意义。(P31、超星系团、总星系等等,在生物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P33-P34)如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然其它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
(一)基本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生态系统等等,都是由其内部若干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要素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相互依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赖而组成的、具有确定结构与功能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生共产主义的统一。
(三)基本思想(1)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
5、科学的内涵和本质。(P91-P95是正确的;人与社会之间要协调发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
(一)科学的内涵:(1)科学和工展、共同进化。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果关系。(2)局限性:机械性、形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
11、科技工作者应具备哪些科技精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3)重大意践关系”。(2神?(P107-P108)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1)求真务实精神。(2)有条理的衡。
(四)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怀疑精神。(3)开拓创新精神。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又是实际的财富。
(二)科学的本质
12、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及研究持续性—可持续原则;(3)人类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属性:(1)科学真理性。(2)可检的注意方法。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验性。(3)系统性。(4一般研究法可以划分为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
6、人与自然的关系。(P80-P81)
(一)经验方法:一般来说,科学平性原则。想、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研究就是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P39-P43)费者的生态位上。(2)人还是生态项系统活动;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
(一)基本思想:(1)自然界是物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与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关的问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7、怎样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当题,而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中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代问题。(分析原理P70-P75,实际的,即在经验材料的背后。只有在(2)运动问题看P76-P80)关于对象的经验材料十分完备、准《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确可靠时,才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
第四篇:2013年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2013年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意义(教学目标)是什么?
2.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系统观是什么?
3.生态危机表现在哪几方面?
4.生态经济模式是什么?
5.笛卡尔的科学划界标准是什么?
6.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历史主义的科学范式变革模式是什么?
8.技术的形态有几种?
9.工程的道德原则是什么?
二、论述题
1.结合十八大报告和社会实际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2.结合科学哲学,阐述传统中医的科学性问题。
3.从你的科研实践论述如何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4.当前转基因争议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5.结合当今社会中伪气功、特异功能等现象,说明我们如何区别科学和伪科学。
6.结合专业学习,研究所属学科的科技哲学问题(如食品科技哲学、计算机科技哲学、管理科技哲学等)。
第五篇:2014年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2014年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意义(教学目标)是什么?
2.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系统观是什么?
3.生态危机表现在哪几方面?
4.生态经济模式是什么?
5.笛卡尔的科学划界标准是什么?
6.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历史主义的科学范式变革模式是什么?
8.技术的形态有几种?
9.工程的道德原则是什么?
二、论述题
1.结合理论论述关于雾霾治理的问题。
2.结合社会现象和科学哲学理论,阐述科学与伪科学分界问题。
3.从你的科研实践论述如何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4.当前转基因争议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5.论述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及其社会支持的问题。
6.结合专业学习,研究所属学科的科技哲学问题(如计算机科技哲学、汽车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