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1、天文、历法、地理
在中国古代,农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夏朝:相传有了历“夏小正”法,商朝沿用“夏历”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春秋:《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制作地动仪和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他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唐朝: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有利于安排农事。
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思考与认识:
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及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也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古人对自然和天文现象的观察研究体现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今天,我们必须继承这些宝贵的科学遗产,不仅要大长中华民族的志气,而且更应该把我们祖先的这些光辉成就发扬光大。
2、医学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商代遗址这出土了石砭镰
(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
(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6)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3、数学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7)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9)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农学
西汉: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
东汉:《四民月令》
南北朝:《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元朝:元始祖时向全国颁布的农书《农桑辑要》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5、建筑
秦朝
隋朝
宋元
明朝
6、四大发明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1)造纸术
⑴发明过程:西汉时期,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⑵传播:6世纪传入朝鲜、越南、日本、印度和阿拉伯,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后经北非传到欧洲。
⑶影响: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是一个伟大贡献。
2)印刷术
⑴发明过程:隋唐时已有佛经、日历、诗集等雕版印刷品,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宋代雕版印刷业
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北宋年间(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泥活字),比欧洲早400年;后来先后又出现锡、木、铜、铅活字印刷。
⑵传播: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影响:开辟了印刷史的新纪元,比欧洲早400年,对世界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
3)指南针
⑴发明过程: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后来,人们制成指南针,到北宋时用于航海。
⑵传播: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⑶影响: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4)火药
⑴发明过程:唐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火药配制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⑵传播: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⑶影响: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认识与思考:
四大发明固然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却不应骄傲自大。相反我们有许多反思的地方。找出原来先进的中国后来沦为落后的原因时,我们并不自卑,相反应该激励我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外国人用火药制造了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受明、清当时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没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
新时期,我国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一要积极椎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研究,二要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持,三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7、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2)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8、农业、手工业论著: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3)《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4)《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5)《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9、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10、代科技发明者世界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封建经济繁荣;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
明朝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箝制了思想文化发展;闭关自守,发展迟缓;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理性主义在西方的确立,促进了科技发展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原因: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确有许多发现、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能取得较高成就呢?这除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民聪明勤奋,在长期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这些条件外,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在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小地主、手工业者,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供养脱离生产的科学技术人员,因此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国家的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造纸技术的改进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的,经过皇帝下令推广。张骞、班超、甘英等探险家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是由朝廷组织的。火药虽然来自炼丹术,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支持,炼丹家不但无法生活,更没有炼丹必须的设备和原料。标志航海技术水平的郑和远航,完全是由国家组织领导的。各朝都把天文的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皇帝还经常过问天文观测的历法改革。我国所以有世界最丰富的天象记录,应该主要归功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11、科技发展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历史的结论。古代天文历法成就直接同农业生产有关,数学、农书的编撰既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又是生产的总结。造纸、火药、火药爆破法采矿、金属冶炼,造船技术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促进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发明的大量产生,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数字,天文历法成就和古代农书的编辑,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造纸、火药和火器制作、火药爆破法、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避孕药,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等。明清时,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上层建筑顽固地阻碍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当然不能给科技发明运用开创广阔天地,也就不能产生超越这个社会水平的近代科技发明。例如四大发明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像欧洲一样的作用,又比如明清时期为什么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没有产生突破。还有明清时期为什么我国文学艺术繁荣而科技发展停滞。
科学家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精神,贾思勰作《齐民要术》,集中精力凡12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共付出了27年的艰苦劳动。其二是斗争精神,特别在宗教、儒家神学所束缚的封建时代,科学家的科研及成果无疑是伴随着与封建迷信的斗争。如秦汉时期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同时大肆宣扬佛教以欺骗人民,对自然和历史发展作了歪曲解释。那么这一时期无论是张衡发明地动仪,还是张仲景研究医学,本身就是对封建迷信、神学巫术的否定。正是这些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不断加深,成为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础。到封建社会晚期更为突出,三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八股取士所造成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学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主要通过概括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铸铜、制铁、制漆技术东传至日本、朝鲜,影响巨大。以后的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这样的史实多不胜数,自然而然确立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历代文化成就都是对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又为后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矗。
12、学技术自身的缺陷:
尽管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从直观上看,中国的科学技术只停留在经验的形态上,缺少欧洲近代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出普遍的科学规律和定则来。这说明它自身有着明显的缺陷,大体有如下几方面的弊病:
(1)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入微,是中国学者的一大特长。比如,人人都看到过下雪现象,而中国古代的学者却能首先发现雪花的结晶体是六角形的几何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但是,每一个角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却从不深究,更未从几何学的角度去作探讨。这和古希腊几何学形成鲜明对照。
(2)中国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中包含一些人与自然协调的正确思想,但也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更无益于对人事的研究。中国有对太阳黑子、彗星、陨石雨、日晕、月晕、新星、超新星的最早观察和记录,然而长期以来,却把它们与人事联系在一起,纠缠不清。
(3)科学实验是建立近代科学的基础。不进行实验,便不能由表及里,发现事物内部的运动规律。实验是受控的,只要掌握受控条件,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同样的预期结果。中国古代的学者缺少这方面的传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王阳明“格竹子”。王阳明是影响几代人的大学问家,他的朋友坐在亭子里观察竹子生长的机理,一连坐了3昼夜,终于病倒;他继而静观7天,仍无所获,他便得出道理,认为“其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这些大思想家认为,“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研究自然事物变成了心性之学。
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差距从15世纪开始:大约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而且日益走向衰落。首先这一时期中西科学技术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科学家努力的重点,不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在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例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如果从实用的观点看,比起托勒密的“地心说”不能显出明显的优越性,但就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而言,哥白尼学说更能反映天体运行的本质。伽利略更是一位对理论充满情趣的人,他对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的轨迹等所做的探索,大都寄予对事物和规律的追寻。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大多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中国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充分体现着这一传统研究方法的使用过程。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体现。
13、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2)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4)教育的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而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匠”的地位:在封建官僚社会里,科学家、技师、工匠不像在古希腊或近代欧洲那样,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一般来讲,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服从于封建国家。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自不必说,几乎任何一种新式的复杂机械,如早期的水车和历代水力趋动的天文仪器,不是在皇家宫廷制作,便是在地方豪门的家庭作坊里产生。这些科学家、技师有的本身就是官吏,有的是依附于官吏的食客。张衡、杜诗、蔡伦、宇文恺、李诫、苏颂、沈括、燕肃、郭守敬都是做过官的人,马钧、耿询、丁谖则是依附于豪门贵族的门人。因此,科学家们的成就,就往往取决于封建国家的盛衰。大体说来,封建国家国势强盛时,诸如天文学、都邑营造、车服器械等方面,就会有所发展,反之,就无所建树。百工的地位,比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科学家更低的多。他们从事的职业往往被称为“*业”的倍受歧视。百工的技艺常常通过血统延嗣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具有浓厚的狭隘性和保守性,一旦家族绝嗣,世代辛勤积累的宝贵技艺就会频于失传。这种恪守祖传的技术模式妨碍技术的交流,并与科学的精
神背道而驰。
14、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
从国家来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学技术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16世纪以后我国科技成就和世界地位,析这个时期中国的传统科学不能迅速发展的阻碍因素:
明朝时,我国出现了李时珍藏《本草纲目》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著作。我国的传统科学技术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受到重重阻碍,没有能与欧洲一样迅速发展。
阻碍因素:
①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有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学技术提出迫切的要求和提供推动力。
②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③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窒息了学术空气,知识分子普遍脱离生产,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方文化正常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条件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5、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建立在手工生产的基础上,基本上是经验的产物,没有上到理论高度;西方的科技与机器大生产密切相连,是科学实验的产物。
16、在第二次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落后状态的原因
中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落后的原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失去;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国内市场狭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
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落后的原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长期采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修改了中共八大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左的错误在60、70年代有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因素-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已是世所公认的事实。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干,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便是缀满枝头的奇花异果,为中国古代文明增添斑斓的色彩和浓郁的芳香,又为世界科学技术园地增添了盎然生机。我们惊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与灿烂,看到了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中国高擎文明的火炬,照亮着人类进步的道路。同时,我们又不难看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古代中国的发明创造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成为正在摧毁封建主义古堡的工具的时候,中国却仍在昏暗的封建泥沼中徘徊;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却偏偏产生和发展于一直较中国落后许多的欧洲。这些现象的成因何在?是偶然还是必然?静而思之,或许能悟出其中的一些奥妙。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其中可能有政治的、地理的、气候的甚至人种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但我们似乎更应该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结构、科学技术自身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去探求。
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科技文化长期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
一提到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研究就不能不提到李约瑟难题,在科学技术史领域李约瑟几乎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代名词,而李约瑟难题则意味着对于“中国近代科学何以落后”这一现象的探索。李约瑟的问题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其核心内容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对自然的数学化假设及其所蕴含的先进技术——只产生于伽利略时代的西方,而不是产生于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十五世纪一直享有比西方更辉煌文明的中国?今天的科学史家将这一关于科学革命和中国科学与技术演化状态的比较问题称为“李约瑟问题”。对此有很多解释。蛮族的入侵
中国历史上的蛮族入侵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迈向资本主义,发展科学的步伐。其实中华民族向来不缺少创新的精神,思想也很开放,统治阶级也一度很开明。否则怎能有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唐朝时期辉煌的诗歌呢!
蒙元的出现是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极大破坏,将中国最好的一次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努力毁于一旦。中国在宋朝时的财富占到了世界上已知财富的百分之八十!而宋朝的面积又不是很大,尤其是南宋,但这丝毫不影响中国做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富裕的国家。在宋朝末期已经出现民主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而此时作为野蛮人的蒙古族野蛮地入侵了宋朝。蒙元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全世界被蒙元杀害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约为2亿人!是世界性的灾难!蒙元在征服宋朝以后用着原始的思想统治着中国,致使中国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了。
蒙元末期妥欢贴木耳对汉人的压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致使人民反抗,朱元璋建立大明。经过明朝近三百年的努力,在明朝末期中国终于又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此时国力还不能和宋朝末期相比。此时满清趁着李自成内乱占领中国,进行了长达将近300年的黑暗统治,科技经济文化停滞不前,中国的发展被彻底粉碎!历史上这两次蛮族入侵使得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蒙元和满清统治时,他们本来就是过着奴隶制的游牧生活,在征服了高级的农耕文明后一方面惊叹于财富之多,忙于掠夺,另一方面,怕汉族起义。于是只是在如何使自己的政权更稳固这方面动脑筋,进行愚民政策。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可能使科技发展吗!在愚民方面清朝是最过分的,剔发易服扼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留着pig tail居然还叫破除四旧。可笑!
科技方面,拿玄烨来说,他虽然注重西方先进科技,但始终以个人喜好为标准。“一门新学科由于他个人的好奇就加以介绍,而由于他自己的不懂又定为无用”。这个人又是“一言九鼎”的皇帝,关系太大了。这样,这位皇帝学习科学的动机和目的就很有研究的必要了。在这方面,1944年邵力子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对于西洋传来的学问,他(指康熙)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赏,而从没有注意造就人才,更没有注意改变风气;梁任公曾批评康熙帝,‘就算他不是有心窒息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据我看,这‘窒塞民智’的罪名,康熙帝是无法逃避的。” 以下就沿着邵力子先生的这段话,做一些分析。先说“窒塞民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任何一个封建皇帝都不可能认真地去普及教育,普及科学。康熙皇帝做得更绝,他把科学活动仅限于宫廷之中,《张诚日记》上写着,1690年2月17日康熙皇帝对他们说:“我们这个帝国之内有三个民族,满 人像我一样爱敬你们,但是汉人和蒙古人不能容你们。你们知道汤若望神甫快死的那一阵的遭遇,也知道南怀仁神甫年轻时的遭遇。你们必须经常小心会出现杨光先那种骗子。你们应以谨慎诫俱作为准则。”张诚(J.F.Gerbillon,1654—1707)接着写道:“总之,他告诫我们不要在我们所去的衙门里翻译任何关于我们的科学的东西,而只在我们自己家里做。”。”康熙把传教士当作自己家里人,并要求他们对汉人和蒙人进行防范,这就妨碍了科学和文化的交流。张顺洪先生指出:
“康熙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与明末是有很大区别的。明末中西文化交流的活动是在中国士大夫、学者与西方传教士之间自发进行的,皇帝本人并未直接参与。康熙时期情况却不同,皇帝本人对西方科学技术有很大兴趣,而学者与西方传教士之间的文化交流却少见。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容易受到皇帝个人兴趣的影喝。一旦皇帝本人对西方科学技术失去兴趣,那中西文化交流就会受到挫折。相比之下,明末的中西文化交流更有‘群众基础’,更有可能发展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洪流,而这种发展趋势却被明清易代所中断。”
为了“窒塞民智”,和个人的独断独行,康熙又扼杀了另一门新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当巴多明(D.Parrenin,1665—1741)将他给康熙讲授的人体解剖学讲义用满文和汉文整理成书,并绘图子以说明,准备出版时,康熙立即下令:“此乃特异之书,不可与普通文籍等量观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据潘吉星先生研究,巴多明原稿书名为《根据血液循环理论及戴尼(Dienis或Diones)的新发现而编成的人体解剖学》,简称《解剖学铨释》(Antonie Medchoue),原稿后来传回欧洲,存于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1928年才得以出版。
梁启超批评康熙“失策”,这绝不是苛求于前人,而是正确的历史结论。不要说与他同时代的法王路易十四(,1661年亲政,1715年去世)和俄国彼得大帝(A。Peter,1689年亲政,725年去世)相比,康熙在科学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远远落后。就是与100年前的徐光启(1562一1633年)相比,也是落后的。
康熙仅是一例,这位被后人极力吹捧的胡人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文化原因论
文化原因是很多学者偏重的一个阻碍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梁启超、冯友兰、吴景超等学者在20世纪初就提出过系统的论述(范岱年,谢泳)。当代有不少学者还在为文化原因论提出新的论证。文化原因论所受的最重要的影响是马克斯.韦伯的《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
2、宋巴特的《犹太人和近代资本主义》(发表于1911年)和R.K.默顿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特别是默顿把清教主义对近代英国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到了一种历史的高度。当代学者(包括李约瑟)在考虑影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文化因素时,大体上还是前人的思路。文化原因论最大的成功在于摆脱了启蒙时期对宗教的单一认识,使人认识到宗教在科学发展历史上是有正面作用的,不再把中世纪的欧洲看作“漆黑一团”。文化解释者最大问题则在于往往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他。在默顿推崇清教的积极作用时完全忘记了宗教裁判所的作用,对宗教顽固分子在科学发展历史中的消极作用只字不提,也忘记了达尔文曾遭遇的困境。强调儒家在中国古代的消极影响的学者对海外华人的巨大成功和亚洲另一个儒教国家日本的创造的奇迹视而不见,日本只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就加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对于停滞不前的中国,难道仅仅谴责儒家影响就可以心安理得吗?对一个国家(社会)而言,在一个时期往往是多种互相矛盾的文化并存,即使是在儒家一统天下的古代中国,道家和佛家也都占有一定的“市场”。无论古今中外,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文化的发展(变化)方向并不是文化本身能够决定的,归根结底还是要找社会经济根源。地理环境原因
李约瑟在一次题为《中国之科学与文化》的讲演中,提到了自然地理上的原因。他认为,地理方面,中国是个大陆国家,故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与希腊、罗马、埃及这些海洋文化不同。天气方面因雨量不一定,所以不得不有灌溉制度,因此,土地尽为一国之王所吞并,并进而形成不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出现的官僚制度。李约瑟的合作者之一,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对此论述颇多,他很强调各国之间自然地理的差异造成发展模式的不同。他认为,土壤、风向和雨量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而官僚体系正是妨碍现代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发展的直接原因。社会经济制度原因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李约瑟也深受影响。当今面世的多数研究中国为什么落后问题的成果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教育是一种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制度,但是因为它对知识形式的演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也是学者们解答“李约瑟难题”时比较偏重的一个原因。梁启超在1924年发表了《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进一步综述了乾嘉时期只有考证学得到畸形发展,而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他认为,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把近代中国科学的落后归因于社会经济制度是四十年代的主流观点。竺可桢在发表于1945年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一文中他考察了中国历史,指出:“从战国到汉初,一方面是工商业发达时期,一方面也是中国思想最璀璨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汉武帝厉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工商业的发展被扼杀。„„古代帝王认为‘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因此提倡重农抑商,农业社会势力大,求知之心不得发达,而科学思想亦无从发展。”他的结论是:“重农业社会的机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科学。” 尊崇传统的社会心理
中国关于上古社会的历史记述以及神话传说表明,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没有像古希腊、古罗马那样发生奴隶主民主派推翻氏族贵族统治的革命,而是由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奴隶主贵族,由家族走向国家,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一体”式的奴隶制度。这样,氏族公社的解体在我国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大量积淀下来。中国的宗法制度本来就根深蒂固。同时,在自然经济结构上,“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这些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成为国家的基石。这种宗法性质的社会,其宗法制度深刻而又久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和几千年的文化,所凝结而成的社会心理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传统的极端尊重。这种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其实是氏族社会的遗风。氏族制度“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 极端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固然大大强化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这不但对中国文化、艺术、思想学术等方面有巨大影响,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是巨大和深刻的,科学是人创造的,在这种极端尊重传统、不求探索和创新的心理支配下,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性质是经验科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产生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难以形成系统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医学有些例外)。如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就是炼丹家在长期的炼丹过程中总结经验发明的;又如中国古代的物候学和二十四节气、四分历,就是从长期的物候变化观测中确定出二十四节气,然后再归纳为四分历的。与古希腊不同的是,在古希腊人那里,自然哲学比较发达,自然科学的一些部门(如天文学、数学等)理论性较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都达到了相当水平。这些正是以经验积累作为发展动力的中国古代科学所欠缺的。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不可谓不多,但这些农书大体上都是各种农业生产具体经验的记载,几乎未曾作出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我国古代天文学基本都是为制定历法服务的,虽然天象观测上有许多成果,却极少探讨理论性问题,从未认真地研究过宇宙结构模型。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甚大,三国时刘徽也作出一些理论探索,但这样的工作未能继续和展开。像古希腊人那样对自然界的相当认真、具体、深入的理论性研究,在中国古代不曾有过。中国古代科学家注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感受,轻视对理论的探索、论证。虽然从日常经验和自身感受出发,可以“提出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却始终停留在“言其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的直观,笼统水平上未能建立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一些非阐明不可的问题,中国古代科学家只好依赖于事物之间的模糊比喻,即借乙来说明甲。例如,用阴阳来说明男女、矛盾、磁性、宇宙运动、风雨雷电等气象变化,用元气学说(气,精气)、天道学说(道,天道)来解释客观世界运行状态和运行规律等等。这些没有内在逻辑体系的理论阐释的说明,概念模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通过科学的实验进行测定和证实,只能通过各人的悟性、抽象的思辨去揣摸、体会。这自然就缺乏直观说服力。
尊崇传统,迷信经验,否定科学实验,又必然导致抽象思辨的产生和泛滥。格物致知,本意是为了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但因缺乏科学实验的检测手段,于是将格物致知引向了通过修心养性、静坐内省、依赖顿悟的歧路,使人们更加轻视客观的科学实验,也不受逻辑规则的制约,完全堵塞了实验科学的发展道路。朱熹说过:“所谓格物云者,或读书,讲明义理;或尚论古人,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皆格物事也。格物就是穷得这些事当如此,那事当如彼,如为人君便止于仁,为人臣便当‘止于敬’。”格物致知将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勤奋从科学实验与研究转移到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上去,不要去考察、研究自然界。这自然就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至此,对于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因素也分析得差不多了,本人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但为有感而言。
第三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教学案
专题二〃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教学案
课前预习题: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⑴秦汉:和。
⑵西汉;最早发明纸。...并存。⑶东汉:汉和帝年(105年)蔡伦用造纸(即纸)。
2、意义:
⑴地位:在古代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 ⑵作用:有利于信息的、、和继承。(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⑴战国:指南针最早出现,在《》中提到“司南”。⑵北宋:①军事学著作《》中,提到一种。
②北宋沈括《》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的技术。
⑶南宋:《》中介绍民间流行指南装置——木刻和。
2、指南针的传播:在12世纪末至世纪初由传人,然后再传人。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对于和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北宋《》和南宋《》都有中国海船使用航行的记载。②为明代航海家远航等地提供了条件。
③为发现美洲的航行和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
⑴实践经验: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⑵知识积累:
①春秋战国:制作火药的原料、已经为人们所熟知。②汉代:《》中,、被列为重要药材,对炭、硫、三种物质性能认识,为发明创造条件。③东晋:葛洪的《·仙药》中已提到“”。
2、火药的应用
⑴唐末至宋初:已经开始使用,随后出现。⑵北宋时:①发明家将发明的、火球、火蒺藜献给朝廷;
②用、火箭为表演。
③《》记录了当时种火药配方。
⑶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的地雷、水雷和,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3.影响:
⑴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⑵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⑴雕版印刷术:唐朝(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⑵活字印刷术:
①发明:北宋平民创造了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作用:节省雕版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传播。
②改进:元代:成功创制,又发明了;
明代:中期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清代:《》是用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2、印刷术外传:由波斯传到欧洲。
3、对欧洲影响:
⑴推动文教发展:14世纪末出现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印刷书籍。⑵推动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以及的出现准备条件。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原因及出路
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原因及出路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在当代,科学技术引发了重大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社会伦理问题,历史上科学技术还引发了众多战争,以及战争遗留问题。并探究了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科学技术自身属性是导致其负面效应的重要前提,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重要原因,利益矛盾是形成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克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表现,原因,措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造成了资源环境危机、消费主义扩张、人性的扭曲、科技造假等等,尤其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带来了一系列科技忧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安全。
一、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 1.1科学技术引发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随着人类进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表面上看似乎人类已经控制了世界,控制了自然界,但正如美国大片中演绎的那样,在面临一些巨大自然灾难的时候,人类显得如此无能为力。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写到:“世纪末,已有六种工业致癌物质为人类所知,世纪创造了无数新的致癌化学物质,并且使广大群众与它所亲密的接触。”正是因为这些致癌物质中的一种叫DDT的化学杀虫剂喷洒到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那个春天死寂一般的宁静。上世纪工业发展迅猛,但部分人为了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于不顾,肆意排放废气、废水。随着废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的肆意排放,在世界上出现了多起光化学烟雾事件,好多地方也都下起了酸雨,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废水被任意排放到河流湖泊大海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植物疯狂生长,水中含氧量下降,鱼虾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导致地球上可供使用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首先是水资源紧缺,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都大幅增长,城市人均月用水量大大超过农村,工业企业排放污水可以让一整河流的水成为死水据估计,到2025年,世界将有22-34亿人处于严重缺水状态。其次是土地资源,工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工业用地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萎缩,大片良田被钢筋混凝土覆盖,森林的滥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土地荒漠化严重。第三是矿产资源,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煤炭只能够开采200年,石油和天然气仅仅只能维持50年,工业化仅用三四百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地球上亿年产生的矿产消耗殆尽。1.2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的克隆出了一只小羊,克隆技术从此不断在技术上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如果被部分别有用 心的人应用到人身上,由此产生的伦理学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个人能否违背自然规律去自由选择后代性别,这样又如何来保证正常的人口性别结构?如何确定无性生殖出来的人与提供遗传信息的人的伦理关系?用克隆技术改造人种,可能导致人的本性和情感的改变,家庭和社会秩序失常,人类遗传进化紊乱和基因库退化,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特别是,如果繁殖出动物人杂种,制造出类人机器,那么又如何将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等等,面对克隆技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说:“鉴于我们最为珍视的信仰和人性的观念,克隆人必然要将引起人们深深的忧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是诞生在实验室以外的奇迹。” 1.3科学技术引发的世界战争及战争遗留问题。
近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战争武器多样化,且越来越具有杀伤力。首先是火药在军事的应用,出现火枪火炮为标志的武器。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其次,大规模杀伤武器如原子弹、化学武器等也开始投入到战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731部队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给中国带来巨大破坏。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更是给日本带来几十年的影响,由于辐射,现在日本广岛和长崎部分耕田无法耕种,出生的小孩更是有畸形的。第三,信息化武器迅速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军事也向信息化过渡和发展。信息化武器大大提高军事攻击的精度,同时增强了攻击力度。军事对自然的威胁,不仅体现在破坏自然这些有形的层次上,而且进一步影响地球磁场,或者辐射环境等,使得环境的破坏更加隐形化。
二、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
2.1科学技术自身属性是导致其负面效应的重要前提。
科学技术被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自然包含着负面效应,如发现克隆人的机制。除此之外,科学发现本身也有潜在的可能导致不利于社会的应用。在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问题上,社会环境的因素固然是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决不能因此用对社会环境的批判代替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因为科技负面效应问题产生的原因还在于、甚至更多在于科学技术本身。可以说,正是科学技术自身决定了它的命运,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我国学者詹颂生也认为“科技负面效应的形成,有其深层、内在的根源,即源自科技系统本身,属于科技系统的固有属性或特征的内在因素。”“科技负面效应的内在根源,主要在于科技发展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制约作用和人类认知和探求欲望的驱动作用这两大方面。” 2.2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重要原因。
由于人类不可能完全预测未来的知识增长,以及对自身认识存在的局限性,其对科学技术运用造成的负面效应也不可避免。尽管人类知识是不断增长,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向前发展,但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具有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特征的自然界的认识却必然地具有简化和局部的特性,在科学技术上运用认识也同样如此。人类的科技认识水平总是局限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人类对科技自身认识还不够全面和不够深入,还有待深化,例如:在高能电子加速器发明以前要想认识微观宇宙是不可能的。又如,在技术设计、选择上人们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及全部备选方案;对科技运用的结果上,也无力准确预测其决策所导致的所有可能的后果。实际的科技活动往往都是抓主要矛盾,本着趋利避害或利大于弊的原则去抉择的,不这样,我们就无法付诸行动。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技术的报复日渐显露,正如恩格斯所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即便是那些当初完全出于善良意志的技术过程,如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等,也带来了预想不到的负面效应。转基因食品的研制和生产,最初是为了保存时间更为长久、改善抗病虫害能力,以及提高产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满足消费者不同口味需求等善意愿望进行的。然而在转基因食品在全球推广种植生产后的几年,欧盟便察觉出这种食品可能会带来的种种危害,于是反对呼声也越来越高。由于目前技术的有限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2.3利益矛盾是形成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深层原因。
人们在实现自己利益和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中,科技都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但在面临强大的复杂的利益矛盾时,科技却受利益和利益矛盾的摆布和扭曲,也会因促进了某些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而威胁到整个人类的利益;或者服务于某一种狭隘的近期的利益而危害了长远的广泛的利益。在利益面前,对科技非理性的规划和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就不足为奇了。(1)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导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影响的滞后性。科技负面效应,无论是科技固有的,还是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产生的,大多数在近期都不会显露出来,而是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表现出来。比如,人们在利用农药消灭害虫和杂草时,并不清楚这样做会对人造成什么伤害,会对土壤和生态造成什么危害。(2)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而个人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从事各种活动的,当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人们总是注重个体利益,在处理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矛盾过程中,科技成了个体用来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也成了个体有意无意的损害群体利益的武器。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典型的现实情况是电子游戏与网络游戏,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这些科技游戏中,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体,扭曲了他们的心灵,甚至导致他们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以至于人们将电子游戏称为“电子海洛因”,而这些游戏的研究者、商人却在开发和销售更为刺激,更让人沉迷的游戏,来获取更大的利润。(3)国家之间的竞争导致国家利益矛盾的激化,其后果很可能就演变为战争。尤其是当一个国家认为自己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和侵犯,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解决时,战争往往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但是,以前的战争主要是依靠作战双方的人数和体力,而在当今社会,利用高科技战争是现代战争的基本特征。
三、克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措施 3.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使用科学技术。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 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科学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运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2科学技术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仍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
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来取代原有科学技术的缺陷,进而运用已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造福人类。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些对人类有害的东西将逐步被淘汰并被新的科技发明所取代:含铅的汽油逐渐被不含铅的汽油所取代;氟利昂破坏臭氧层逐渐被一些环保的制冷剂所取代;一些具有剧毒的杀虫剂也被禁用等等。3.3完善道德规范,提高人的素质。
(1)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素质,当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少数科技工作者受利益驱动,发明了一些对世界有害技术,如制造冰毒和生化武器等,提高他们的素质就从源头上控制了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2)提高科技使用者的素质,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自己带来好处,却置其他人于不顾。(3)建立公众参与的技术评估和评价机制,让科学技术的使用更加透明。提高了科技工作者和使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明确了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遵守它和执行它,从而更加有利于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3.4依靠政府的力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和科学的技术法律体系。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些贪图经济利益的国家要及时放弃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单调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来造福整个人类。加大执法力度,增强法律的实施效力,形成一种法律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氛围,用法律手段控制科学技术发展,使科学技术发展走上与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轨道。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高潮之中,正在为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目标而奋斗,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这些任务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是,科技的双重作用又不得不让我们慎重应用科技,对此,本文通过除了审视科技自身属性是造成科技负面效应原因之外,更多的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探究其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其中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利益矛盾关系是科技负面效应凸现的重要原因。对此本文提出了克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 西蒙著,黄江南等译:没有极限的增长[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21 页 [3] 官宪.浅论科学技术的负效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4] 朱培灵,苗慧.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人类自身的反思[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 5).[5] 张兵.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主体根源探讨:第9 卷[J].石家庄学报,2007,(1).[6] 茆诗珍,许俊华.消除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
第五篇: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
学习目标
态度:通过向学生介绍医学、工业制造、音乐、数学、天文学、造纸术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使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真善美他们热爱祖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以后为继承和发展祖国悠久的文化做贡献。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医学、工业制造、音乐、数学、天文学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重要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劳动、勤思考、善动手的思想和习惯。
能力:通过学生搜集和调查在代医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医学、数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探究造纸术的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特别是秦汉时期在医学、音乐、天文学和数学及造纸技术方面的成就,知道神医扁鹊和华佗、张仲景等古代的医学家和他们的中医学,了解青铜器和工业制造、数学家祖冲之和圆周率、郭守敬和授时历、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成就,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准备
1.教师准备华佗像、五禽武功图和青铜器的图片如司母戊鼎、编钟等。
2.教师准备张衡像和地动仪的复原模型、震动示意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地动仪内部结构幻灯片。
3.教师准备医用针灸用品和一些中草药等。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扁鹊、华佗、张仲景、张衡等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的资料。
5.师生准备造纸的工具和原料。
教学过程
1.神医扁鹊和华佗再世(1)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家人或自己“吃中药”引入主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中药的作用。通过“对中药你还知道多少?”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爱心
用心
专心
(2)展示资料,阅读课本
以学生熟悉的“神医扁鹊”和“华佗再世”词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了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和他们的医学成就。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可对“伤寒”和“杂病”概念简单做一解释。
(3)模拟表演,感性认识
通过让学生模仿表演教材上“五禽武图”、“现代广播体操”和扁鹊的四诊法,体验、感受中医对促进人体健康和在世界医学史上的作用。(4)纳总结,情感升华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归纳出我国医学上特别是中医学上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归纳整理的能力,同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2.灿烂的青铜器文明(1)展示资料,激发情感
师用课件展示搜集到的青铜器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名称及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时也可让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学生说一说。(2)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初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才具在代表性的作品在工业制造和音乐方面的成就。然后通过“你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问题的提出,由小组或教师再介绍一些有关青铜器的知识。(3)调查了解,展示才能
通过让学生调查课本中的文物的来历及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让学生写一篇介绍说明。然后在小组或全班展示。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要给予恰当的评价,把一些优秀的作品张贴在专栏里,或结合班队活动制作成展板在学校里展示。学生因实际情况搜集不同的,教师应介绍出来,然后让学生写说明。3.领先的天文与数学成就(1)生活导入
以数学课程中用到的圆周率或生活中的作用。以“圆周率的创始人是谁”或“你知道算盘的来历或最原始的计算工具是怎样的”、“我国最早的数学书籍是什么”等问题导入下一个环节。(2)展示资料
过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资料和教师展示课本或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介绍祖冲之在我国以及世界数学史上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创造。通过介绍算筹等计算工具,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通过《〈九章算术〉》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
爱心
用心
专心
数学的特色及在数学史上的成就。(3)讨论交流
生在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之后,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情境的设置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4)展示成果
以小小数学报的形式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古代数学家及他们的数学成就的资料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学习态度。
天文学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参照数学方面的教学设计。先介绍数学方面的知识还是先介绍天文学方面的知识,由教师自定。4.张衡与地动仪(1)问题引入
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用“地动仪是干什么用的?界上每一个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又是谁发明创造的”引入本课。(2)讲一讲
利用学生搜集的在关张衡的资料,通过学生交流,了解张衡刻苦钻研和勇于创造的精神以及他对世界天文学所做的贡献。(3)读一计,看一看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地动仪析构造和它报告地震发生的原理。然后教师出示地动仪挂图或课件,让学生根据图形进一步直观地体验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地。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说一说它的构造原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讲述地动仪这一难点时,出示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制作动态地动仪震动示意图;没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自制活动的地动仪内部结构幻灯片,进行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复杂的物理学原理,通过直观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4)议一议
通过提问“听了张衡地动仪的故事,你从中能够学到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家张衡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地动仪在世界天文学中所处的地位。(5)拓展延伸
提出如“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伟大的天文学家,他们对世界天文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等问题,让学生讲一讲所知道的其他著名的古代科学家以及他们的成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祖先很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有很多是世界之最,处于领先地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领先世界
爱心
用心
专心 的科技成就,从而使学生感到这些伟大的成就,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5.在造纸中感受中华文明(1)生活引入
今天,纸张和人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我们学习用到纸,其他许多地方都离不开纸。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纸,知道纸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主题。(2)展示资料
从“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纸,那么没有纸的时代人们是如何进行记录和书写的”题入手,通过教师和学生展示材料,了解纸使用前一些国家、地区的书写材料。学生搜集材料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多介绍一些。资料不要仅限于文字的,教师如能找一些图片或实际的样本更好。
从“纸是谁发明创造出来的”入手,介绍纸的发明过程,了解纸的来历,同时体会这项发明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接着介绍中国造纸术向世界传播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一些资料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3)活动体验
学生根据课本中介绍的纸的制作过程,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造纸。活动之前师和小组要做好准备工作;分组;各小组成员分工。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时间和空间上要开放。教师在活动中发挥组织、指导和参与的作用。(4)感受成功通过小组交流或展示所制作的纸张,在自己所制造的纸上写上造纸经历的过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态度。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要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制作过程的评价上。
http://taoti.tl100.com/detail-302358.html
爱心
用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