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籼型杂交水稻,熟悉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通过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视频和相关资料,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学生自学导弹和航天知识,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看书,学会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学习,启迪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成就的原因;渗透科技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自信、自主、自省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观看视频,训练学生从资料中发现信息和分析事件的方法。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国家》。师借用歌词,导入新课(正如《国家》中的歌词所言: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就是要学习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学习这些奇迹产生的艰辛历程,学习科学家们为科技发展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讲授新课:
(一)两弹一星首先释疑:两弹一星是什么?区别“两弹一星”与“两弹元勋”中的“两弹”。
1、原子弹
放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师带领学生看视频,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并简述广岛原子弹爆炸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投降及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让学生直接感知到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引起震撼,为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系列问题做好铺垫。(师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什么时间?科学家是谁?(学生看书直接回答)
(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发现答案。师特别强调: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
(3)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 还不能生产一辆汽车、一架飞机,而原子弹是一种最尖端的武器,中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师展示资料,生看资料发现答案,突破难点)
(4)我国成为了有核国家后,制定了怎样的核政策?(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从中发现答案。同时与“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呼应,让学生进一步
明确:中国的核政策,恰恰说明了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5)从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和中国的核政策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省,认识升华)
2、导弹(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回顾第14课 导弹部队的组建,学新顾旧。
展示图片,让学生看课本91页的内容,学生讲述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师展示中国二炮部队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人造地球卫星(1)中国梦·太空梦
师展示图片,学生阅读课本91页的内容,了解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一事件。(学生自主学习)(2)中国梦·飞天梦
列表格,展示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一系列知识,学生看书自学神
一、神
五、神六,并通过视频了解神
五、神六的发射情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简单介绍神舟七号、八号、九号、十号的情况,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发展。(教师简单进行自学指导)
(3)中国梦·北斗梦(师简单介绍北斗导航系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中国梦·太 空 育 种(师带领学生了解航天技术的用途,向学生渗透科技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
(二)籼型杂交水稻
展示袁隆平图片和袁隆平获奖资料。(师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思考,探究)(1)、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什么?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生参照课本92页回答,自主学习)(2)、他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师展示资料,生通过资料挖掘答案)(3)、展示袁隆平未能入选中科院院士资料及表现和当选工程院院士之后的表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袁隆平伟大的人格,再次加强对袁隆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的认识。(4)、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你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吗?(材料既说明了他在人民心目中的极高地位。也突出了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知识点的整合,学生交流提升。)(5)、创意设计:请为袁隆平设计一个颁奖辞。(既有利于对知识整合提炼,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课堂小结:表格展示科学技术成就(突出..首次..,学生达标)
(四)合作探究: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系统整合答案的能力。并告知学生,有些答案在后面课中讲述,为下节课做准备。(学生归纳总结、自省)
(五)学以致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全球,无论在哪个时期,总有民族在不断地创新,但结果往往是那些不断创新的民族领跑于世界,雄立于世界。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同样论证了这一道理。
请运用两弹精神、航天精神、袁隆平精神,以“科技创新精神与中国梦..........”为主题,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紧扣主题,观点明确,有史有论,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200字。
第二篇: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两弹一星”;
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二)难点
1、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幻灯展示视频《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2、提问: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3、出示课题和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环境。
2、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掌握爆炸的时间和意义。
3、指导学生讨论P91“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不是要拿 2
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搞霸权主义。
4、(过渡)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
5、结合第14课《钢铁长城》中关于导弹部队的知识,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
6、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958年,成立了由钱学森领导的公关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
7、强调指出: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8、联系时事,重点讲述“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情况,并展望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前景。
9、(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指导学生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理由。
10、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
五、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
第三篇: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知识目标:
1、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发展。
2、掌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2、结合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认识这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3、通过介绍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及崇高的品德,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更加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奋力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
1、“两弹一星”
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教学方法:
1、讲述法。
2、引导思考法。通过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于1971年第一次到中国探望亲友,他要见的第一个朋友就是邓稼先。老同学见面后,杨振宁问邓稼先:“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领导人,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领导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可那时是严格保密的。对老同学的提问,他笑而不答。杨振宁离开北京时又问邓稼先:“听传说,有一名叫寒春的外国人帮助中国搞原子弹,这是真的吗?”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件事后,指示说:“明确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邓稼先写了一封信,在杨振宁即将离开中国时送到他手上。杨振宁看到信后,激动不已,流下了热泪。是啊,多少华人为中国自己研制出原子弹、氢弹而激动和自豪!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板书]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生自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两弹一星”: 年 月 日,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了!
2、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 力量,也打破 了 的核垄断,对维护 具有重要意义。
3、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 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 功。年,装有 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年,我国用 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 ——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此后,我国还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将 颗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又多次发射 卫星,将卫星收回地面。我国还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 发射卫星。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人们正期待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升上太空。5、2001年,国家 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 成 水稻。它培育的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 ”。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
(二)、学习第一节:“两弹一星”
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A.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背景。B.请同学们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和视频。
C.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E.出示邓稼先的材料和图片
2、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
A.出示图片:东方红一号和大型运载火箭系列“长征3号”火箭 B.出示神舟飞船发射的时间和一系列图片 C.视频:神舟七号
[教师小结]罗布泊附近腾起的蘑菇云,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中国严格遵照已签订的国际协议,早就停止了全部核试验,然而,仍要以适当投入搞一些高技术武器。过去核试验的成果,为保卫我们祖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而当年研制过程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师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的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个问题——籼型杂交水稻。[板书]
(三)学习第二节:籼型杂交水稻。
1.材料分析: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请问: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2.展示:袁隆平的图片
三、感悟升华:
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哪些优秀的品质?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四、课堂总结
五、巩固练习
第四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
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科研的起步和国力的显示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条件:(学生自己看书归纳)
(1)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2)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3)壮大科研队伍——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展示图片)
(4)编制远景规划——《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成就:
(1)国防科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片)
③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图片)
④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播放视频)
学思之窗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请问: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重大意义?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2)医学: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期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的口号;
(3)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
2.成就:
(1)核技术:核武器不断发展,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
①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海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成功进行“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20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4)信息技术:
①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记忆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3.影响: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讨论:
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少得可怜,只有30多个;科研人员奇缺,不足2万人。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只有200多名研究人员,那为什么新中国科技还是取得了重大成就?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前提)
2、经济实力的增强
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在一次有关建国以来中国科技成就的课堂讨论会上,一位同学作了如下发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在核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文革’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引起了重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人宇宙飞船,费俊龙成为我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结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的了解,指出这位同学发言中有几次错误,并进行纠正。
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第五篇:6.1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设计 教案(写写帮推荐)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掌
握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网络探索 通过校园网《史海撷珠》,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 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两弹一星”
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色插图第3页第13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籼型杂交水稻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8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组织讨论 1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结合课本88页“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A.原子弹爆炸成功; B.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4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A.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B.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C.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课后习题
完成《历史填图册》23页“练一练”各题。
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